陕西省乡村自治现状

2024-07-21

陕西省乡村自治现状(通用6篇)

篇1:陕西省乡村自治现状

中国乡村自治:现状、问题与趋势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组织了6位学者的5篇文章讨论中国乡村政治发展问题,又约我对这几篇文章作一个综合评论,我很高兴接受这个任务。几位学者是各自研究领域的专家,文章自然是他们各自深思熟虑的结果,如果我对他们的看法持有异议,要想在这样的短文中讨论清楚,是不很容易的。但许多问题能否搞清楚往往和讨论的时

间长短无关,要紧的是大家通过每一次讨论能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基于这样一种想法,我也就不再为对各位学者的文章说长道短而不安。

一、关于中国乡村民主政治发展的现状

中国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以村民自治选举的展开为核心,但这项事业的发展并不顺利。几位学者的文章讲到了村民自治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1.宗法力量还很强大

于建嵘所讲的乡村宗法力量对村民自治的负面影响反映了目前中国乡村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深层次矛盾。中国农村社会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首先是权威结构的生成方式和运行方式的转变。宗法力量成为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力量,自然表明这个社会还有严重的传统社会的性质。于建嵘的文章表明:在相当一些地方,乡村宗法力量还很强大,只是在过去更强大的人民公社体制下它暂时偃旗息鼓了。

这里不妨提出一个关于宗法力量的更具体的问题:宗法力量是向正统权威挑战,还是向村民自治挑战?我们知道,正统权威和村民自治的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党支部,它在村级社会有最高权威;后者往往没有权威性或权威性附着于党支部。事实是,宗法力量在向正统权威挑战,因为它向其它力量挑战意义不大。宗法力量如果要介入村民自治选举,也是要寻找替代正统权威的机会。如果这样想,问题可能变得简单。

消解或削弱宗法力量的途径何在?第一个办法是下大力气真正地推动乡村民主政治。于建嵘提到了这一点。在我的调查中,一个大村几乎由一大姓氏构成,但因为那里出现了村民自治的推动者,宗法力量也不能左右农民了。一个家族在政治上可以分裂,家族成员会支持各自的代表竞选。第二个办法是市场经济的冲击,这个也很灵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地方,可以有家族经济,但不会是大家族,不会有大的宗法势力。有了这两点判断,我们也许对宗法力量不会太过担忧。

2.村民委员会出现无权的尴尬

贺雪峰的文章说村民委员会没能维护农民的利益,这在相当一些地方是事实,没有人存有异议。但他又说,这是因为农民处于“原子化”的状态,我以为难以讲得通。他还说,这个原子化的状态会导致成立农民协会也不能维护农民的利益,我同样深表怀疑。

贺雪峰的调查发现,如果被选民选举出来的干部迎合乡镇领导的错误做法,则不能代表农民的利益;如果不迎合,则会被逼辞职。这样一个观察恐怕过于简单了。如果这是事实,中国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不会有任何意义的。

任何社会群体的成员都有所谓“原子化”的性质,而改变原子化状态的条件是他们自己的组织;影响组织程度的因素包括了农民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其它社会条件。城市居民也有所谓“原子化”的性质,但他们有自己强大的组织系统,原子化的性质就不具有社会消极意义。说农民有“原子化”的性质,然后说他们的组织受到原子化性质的制约因而没有意义,这逻辑上是矛盾的。组织的存在就在于使“原子”处于一种结构中,如同物质世界一样。原子状态本身并不排斥它们的结构化或组织化;如果不能被结构化,那一定是外部的原因,例如,超过一定水平的高温,会使一些物质处于离子状态,而无法结构化。社会结构是同样的道理。组织的意义就在于使“原子”处于结构化状态中,不能说“原子化”状态与结构化状态是不兼容的。

其实,社会集团及其活动远不是“非此即彼”那样简单。农民选举出来的干部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乡镇干部,未必就完全不能代表农民的利益;而如果不迎合,也未必就非辞职不可。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乡镇干部并非总与农民的利益处于冰炭两端。社会集团之间处于复杂的博弈过程中,集团力量对比在不断寻找平衡点,相互冲突与相互妥协在不断交替。把农民组织起来,不过是增强了农民谈判的力量而已。按我的调查,中国农民中有出色的政治家,他们有很好的周旋能力;他们懂得在贺雪峰所说的两极现象之间游弋。往往是遇到了愚不可及的官僚,才使矛盾激化。近些年的情况表明,因为有了村委会选举,乡镇干部们学会了让步,农民权益的保护的确从村民自治中得到了好处。贺雪峰说“当一个高尚的为民请命的领导人既无法从农民群体中获得支持,又面对着县乡行政的处处刁难时,他没有办法坚持下去,这种具有高尚的为民请命热情的农民协会领导人无法坚持下去,农民协会维护农民权益的能力也就不再存有”。我看到的不是这样,有湖北的姚立法、山东的崔祥联等人的经历说明,面对困难,总有人可以坚持下去。

一个事实要承认,目前相当一些地方的村民委员会没有权力,但这与农民的所谓“原子化”状态关系不大,而与目前的选

篇2:陕西省乡村自治现状

【中文摘要】村民自治是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村民自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能否找到切合乡村社会实际的治村模式,直接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文从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的基本理论出发,重点分析了村民自治运作中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村民自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及启示进行了分析。作为一种民主制度,村民自治下的乡村治理将会在乡村社会生长出一个全新的自主空间。随着乡村社会自主力量的成长和乡村治理的民主化转型,村民自治下的乡村治理将在历史的实践中产生重要的影响与深远的意义。

【英文摘要】Villagers self-governance is through

self-governance among villagers in the organization with the interests of the villagers affairs, the villagers of

self-management, self-education and services.The perspective of the villagers Self-governance, you can find a country’s social practice for village and is directly linked to rural and the whole of china’s socia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From the autonomy to govern the country’s basic theory, on the analysis of the villagers’ autonomy in the country to govern the country.We analysis of villagers of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dministration considers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analyzed.As a democratic system, the autonomy of the administration will be in a rural community to grow a new independent space, as the forces of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unfortunately, the autonomy of the administration will be in the history of an important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关键词】村民自治 乡村治理 民主

【英文关键词】Villager Self-governanceRural GovernanceDemocracy 【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

: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本文为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作者如有异议请与总库或学校联系。

【目录】村民自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问题研究8-9

ABSTRACT9

18-23

绪论10-18

中文摘要

第一章 村民自治与

乡村治理的理论阐释18-21

1.1 村民自治的理论解读

1.1.2 村

1.1.1 村民自治的涵义与特点18-19

19-21

1.2 乡村治理的理论解读

民自治的主要内容21-23涵义21-23

1.2.1 治理的提出与内涵211.2.2 乡村治理的第二章 村民自治下乡村治理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23-352.1 行政与政治的混合问题23-25

2.3 乡村两级干部网络问题

2.2 基层人

事更替问题25-2727-28

2.4 争取内部支持的竞争方式问题28-292.5

乡村选举中的干部利益问题29-31自治问题31-35势与启示35-3935-36

2.6 代表性自治和权威性

第三章 村民自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的发展趋3.1 村民自治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

3.1.2

3.1.1 由村民自治向居民自治过渡35-36

村民自治形式向开放性转换36对民主化的启示36-39匹配3737-3838-39

3.2 村民自治视角下乡村治理

3.2.1 民主化必须与法律化、制度化相

3.2.2 民主化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3.2.3 民主化必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联系结语

39-40

参考文献

40-43

发表文章目

个人

录(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3-44简况及联系方式45-47

篇3: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探析

关键词: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通俗地讲就是农业旅游, 其依托的资源是农业与乡村, 是以淳朴的自然生态环境及丰富的传统人文资源为特色来规划和设计, 将旅游业与农业巧妙结合起来, 充分发掘农村的休闲旅游功能。乡村旅游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陕西省的生态环境及古文化建筑等保护较好, 各种风土人情非常有特点, 因此具备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1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 产业地位上升, 发展速度较快

陕西省政府非常重视本省旅游业的发展, 尤其重视乡村旅游业。陕西省旅游业年营业收入达30亿元以上, 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达10多万人、间接从业人数30多万, 旅游业已经成为陕西省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环境下, 陕西省乡村旅游业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 陕西省乡村旅游产业地位也不断提升, 陆续建成了4个国家级旅游强县、22个省级旅游强县、7个省级旅游示范县、71个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农业观光示范区。

1.2 产品体系基本完善

陕西省的乡村旅游重点是其独特的乡村风情, 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 着重整理并深入挖掘各种乡村旅游资源的内涵, 大力推广生活体验游、田园观光游、休闲度假游、文化互动游、农业采摘游的乡村旅游形式, 形成了休闲娱乐型、民俗文化景观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生态农业体验型、旅游城镇建设型等独具韵味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1.3 投资力度日益加强

陕西省对乡村旅游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选出的一百多个重点旅游项目的投资额高达10亿元以上, 这部分资金基本上都是自筹资金, 另外还有少部分是银行贷款及其他筹资。同时, 陕西省政府财政对其中的88个项目给予了引导性投资, 金额约1500万元。

1.4 宣传力度不断增加

陕西省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 相继举办过乡村旅游展览会、菊花节、旅游产品博览会、安康龙舟节、临潼石榴节、礼泉乡村旅游节、渭南苹果节、陕北民歌节等多种宣传促销活动, 让外界充分认识到陕西省的浓郁乡村风土民情。将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广出去, 结合现代传媒, 收效甚好, 大大增加了陕西省乡村旅游人次。

1.5 管理及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陕西省的乡村旅游立法日益完善, 先后出台了5个专门针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性文件, 如《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指导意见》、《陕西省旅游局、陕西省农业厅关于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陕西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培育与管理工作指导意见》等, 这些指导性文件使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章可循。同时, 陕西省政府成立了专门的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专门的工作指导会议, 为陕西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市场化程度低, 总体规划不健全

陕西省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但是在其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尚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乡村旅游主要是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 在开发建设上有很大的个人主观性, 没有充分地进行市场调研分析, 也没有科学的设计规划, 仅仅是将现有的果园、牧场等资源进行粗略开发, 因此存在粗放经营现象, 乡村旅游资源的潜力开发不到位。缺乏统一规划, 旅游产品布局不合理、各景点之间缺乏联系、区域内资源没有实现有机结合, 游客选择路线困难, 也降低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2.2 发展模式单一, 产品开发缺乏文化含量

陕西省大部分乡村旅游产品粗糙, 仅仅开发了旅游资源表层, 缺乏科学的设计加工, 没有特色;只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忽视了对乡村民俗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 大部分旅游资源雷同, 如农家饭、采摘、观赏等, 对风土民情等资源欠缺深度挖掘, 层次较低, 同质化问题严重, 给游客造成千篇一律的感觉。

2.3 专业人才缺乏, 服务质量不高

旅游作为服务业, 对人才的要求较高。陕西省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管理水平低, 同时服务人员少、素质低。乡村旅游产品大多属于农民自我开发管理, 缺乏政府投入, 发展理念较为落后, 利益短视化, 服务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 服务质量较低, 这让很多游客败兴而归。

2.4 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

陕西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严重缺失, 如停车场、道路、厕所、公共电话亭等设施非常简陋。贫困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是交通跟不上, 令游客“望景兴叹”, 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同时, 乡村环境建设滞后, 客房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尤其是厕所与厨房, 尚达不到国家标准。乡村旅游经营者只顾眼前利益, 没有持续经营发展的观念。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 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

3 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1 科学规划、高点定位

陕西省凤县因地制宜, 结合当地旅游资及生态环境, 按照“合理布局、特色突出、科学规划”的总体部署, 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等权威规划机构量身定制该县的旅游总体布局与定位。遵照“全县一体、景观多元”的设计理念, 将整个县都纳入了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对自然生态环境、民俗风情、饮食文化、神话典故等资源进行了深度挖掘, 因地制宜开发出休闲野营型、民俗文化型、森林公园型等多种乡村旅游模式, 形成户户有格局、村村有特色, 镇镇有精品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将本县的乡村旅游引向了规范化、品牌化。其他县乡可以借鉴凤县的规划经验, 制定适合本县乡情况的旅游规划。

3.2 多种开发模式共举

结合地方特色, 因地制宜的实施多重开发模式共同经营的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以小型果园、茶园等为顾客吸引模式的农家乐, 可以采取分散自主开发经营的管理模式, 以小、精、静取胜。集中、连片农家乐经营, 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自主模式规模小的缺点。对于依托自然环境或人文内涵发展的乡村旅游, 可以采取“政府+农户+企业”的开发模式, 政府规划、农户参与、企业开发实施, 政府可以整体规划建设并监督, 企业发挥经营、营销、管理、运作等方面的优势, 同时农户可以参与开发和经营, 多方协力建设有规模的旅游目的地。还可以因地制宜兴建“村办企业”, 或结合当地农副产品特点成立“农户合作社”, 在发展农副业的同时, 统筹发展乡村旅游。总之, 陕西省各地域地方特色明显, 应根据已开发现状和旅游资源等, 多重开发经营方式并举。

3.3 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品

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特色, 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 让乡村旅游从观光、体验的狭隘观念中跳脱出来, 让游客深刻感受到当地独具特色的乡村魅力和风土民情。将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 提升乡村旅游项目文化含量。如陕西商洛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洛花鼓”, 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项目, 可以据此打造花鼓戏之乡, 发展参观、学习、考察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与传统文化产品的结合发展, 不仅能以其质朴的形态吸引城市游客, 也能使这些传统文化项目悄然复兴, 同时打造乡村旅游的特色文化品牌。

3.4 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和引进、提高服务质量

乡村旅游管理者及服务人员, 多数仅普及了初等文化教育,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技术培训和职业指导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措施。要加强技术培训, 通过培训班、外出考察学习、专题讲座等形式对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开展管理知识、旅游专业知识、文化科技知识等培训, 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与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意识。对服务人员要加强服务方面专业培训, 提高其个人素养, 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 在科学规划、统筹建设的乡村旅游景区, 还可以通过资助创业、引进人才等方式, 吸引大学生到农村来, 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 引导乡村旅游科学经营、规范服务。

3.5 搞好基础建设

政府应该在农村基础建设政策上予以倾斜, 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基础建设投资, 对乡村旅游区的食宿设施、公共环境设施等增加投入, 改善农村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卫生等基础设施。加强与交通部门合作, 开通旅游专线, 提高乡村整体环境、卫生, 这必将大大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4 结语

良好的自然生态、深厚的民俗文化、优美的乡村田园, 这些都是陕西省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在发展陕西省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为此, 需要在发展中寻找对应的解决策略, 推动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小丽, 成宇行, 王立伟.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J].资源科学, 2014 (1) .

[2]张祖群.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 2014 (08) .

[3]刘龙龙.陕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学, 2009 (06) .

[4]丁华, 岳丹, 董风.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4) .

[5]张树民, 钟林生, 王灵恩.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地理研究, 2012 (11) .

[6]郭磊磊.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基于陕西省棣花古镇的调查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 2015 (05) .

[7]张晓亮.陕西凤县建设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探索与实践[J].农民致富之友, 2015 (09) .

篇4:突破乡村自治的困局

王军最初开始这项试验的起因,是迫于雁塔区乡村自治的民主结果带来的压力。

雁塔区位于西安市南城板块,全区总面积152平方公里,人口112,27万,辖8个街道办事处,89个城市社区,1]9个行政村,因辖区内拥有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大雁塔而得名。自上世纪末开始,中国地方治理格局的大变革迅速展开,以村民直选为基本特征的村民自治真正进入实践阶段,与此同对,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雁塔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城市外扩导致辖区内的村庄土地价格攀升,经济空前活跃,由此产生的乡村政治权力的争夺也日益明显,几种主要力量之间的博弈日益复杂:农村中已经先富起来的人在财富上具有绝对优势,乡村中一直存在的宗族大姓也有自成的利益主体,原有权力框架遗留下来的利益主体,甚至黑恶势力也偶有加入。同时,村中一部分具有领导潜力和政治热情的人被排除在选举之外。在这样的选举土壤中,“贿选”变得较为容易。而选票确立的村庄政权又是不容置疑与更改的,也没有任何外在的力量对村长和村委会的权力和职责进行制约和监督。

从理论上说,村一级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村民的选票,那么村长就必须考虑村民的利益,而对上一级行政力量的领导则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就雁塔的特殊现实情况来说,由于城市外扩占据农村用地,村民在相当时期内最大的利益是尽量多争取到土地赔偿。于是,村长组织村民上访闹事屡见不鲜。因此不少基层干部认为,把权力赋予村民,在某种程度上是给政府制造难题,导致政令不通。这样的情形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这些压力不仅仅在雁塔有,目前中国大部分农村都存在这样的系统性冲突:村与上一级政府存在矛盾(也可以说是村民与政府的矛盾)。在“维稳”与“和谐”的政治氛囤中,村民上访给基层政府造成的紧张和压力无处不在。

党、政、村的三管齐下

如何转变这种对立局面?如何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实现乡村的良性建设与治理?从1997年到2005年的八年多时间里,先后担任过雁塔区区长和区委书记的王军“摸着石头过河”,从最初解决乡村民主选举带来的官民对立、理顺上一级政府与村民的矛盾,到对乡村秩序的重新规划和建设、完善村庄内部的治理系统、化解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对立、解决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对立……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制度和规范。其中党支部与村委会“双签制”、建设基层党校吸收农民入党、派驻指导员进驻农村指导工作、实行“两推一选”、村财乡管财务公开、解决民生的广厦工程、建设爱心超市等七项制度在全市范围推广。

总体来说,雁塔经验主要是启动了党组织、政府力量、民间社会三项重要资源,以治理为核心,各司其职,协同建设,进而在乡村建设中实现新的治理秩序。具体而言,通过党组织制衡农村自治权力有可能出现的偏离,解决的是自治权力的监督问题;通过动员上一级政府的力量,为农村的基础建设提供帮助,是为农村自治权力在公共建设上助力,务实而积极地解决农村的公共问题;通过乡规民约评委会,填补的是法律之外的空白地带,用合适的方法解决村民之间产生的问题。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雁塔区的乡村治理是在借助乡村的外部力量来解决乡村的内部问题,建设是重中之重,而内部问题的缓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村民与政府的正面对立。

1、党以监督和领导的方式参与乡村治理

和中国所有的地方一样,经济也是雁塔乡村社会最为敏感的话题。在雁塔区拆迁改造的背景下,村委会掌握着村中集体用地的补偿款,经济强势导致村委会一方独大却又受到很少制约。与此同时,“村务公开”在不少地方沦为形式,正常的群众监督丧失作用。如何使群众能选出一个为村里办好事的村委会,而村委会的权力又能获得适当的制衡?雁塔的选择是强化党支部在农村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给党支部以管理村务的权力。在村民直选之前,党支部一直在农村握有不小的权力。直选以后,由于村委会的合法性是建立在村民选举基础上,而党支部是在党内选举,因此不少村主任大权独揽,与党支部形成对立。基于这一矛盾,他们学习其他地方的先进做法,实行“两推一选”,让农民对选举支部书记有发言权,使党支部拥有全村村民的民意基础,解决了两个组织民意基础不对称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把党支部、村委会联席会议进行制度化,村中重大问题由联席会议提供意见,在程序上规定会议由党支部书记主持,意见的具体执行由村委会负责。

其次,在经济上强化党支部的监督作用。与以往不同,加强村党支部的力量并非直接授予权力,而是以相对超脱的位置给其监督的任务。财务上实行“双签制”,即村里公共支出需要村主任和党支部书记同时签署才可以生效。这样,书记在财务上有了发言权,工作积极性有了提高。同时,对村主任也实现了有效的监督,遏制了有些人当村干部想“捞一把”的念头。

事实上,党支部在乡村力量的加强不仅仅是要解决与村委会的矛盾问题,从更大意义上说,村级党组织由直接决策执行者转变成为领导群众、代表群众的监督者,这是村民自治背景下执政方式的改变。

2、动员上级力量支援农村公共事务建设

“选票决定一切”逻辑形成的村民自治,也割断了传统农村与乡里的血肉联系。而缺少脐带供血的农村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够完成自我建设?实践证明,公共设施建设缺少投入,农村公共问题的解决就缺少自主性和应对能力。雁塔区的做法是倡导“指导员、工作队、办实事、多开会”的十二字方针,在建设中治理,在村民的治理热情中完成乡村的建设。

小崔是鱼化寨街道的基层干部,在完成本职工作以外还负责到周宋村任指导员。小崔介绍说,街道会选拔精于业务的干部下派到各个村子当指导员,并不是什么行政职务,手里没有任何权力,并不能戴着钦差大臣的帽子下去。

“其职责在于了解村里的情况,沟通村子和街道与区里的联系,包括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帮助村里在发展和建设上出主意、想办法。”

对很多担任指导员工作的基层干部来说,下到农村指导工作最直接面对的就是村两委会,如果两委会比较和睦,那推动一些事情还比较容易,但大部分村子里两委会都存在对峙局面。小王曾经是金呼陀村的驻村指导员,他遇到过类似情况:村长说,我干卖的,你搞虚的。书记说,我没钱,只能搞虚的。而村长又对指导员说,你把办事处的精神传达给我,我完成就行。关系你协调不了,也不用你协调。

实际上,自治的实践在农村虽然有所偏离,但民主的观念已经在农村生根发芽。对于从上面派下来的干部来说,强硬不起任何作用,协商和说服变得非常重要。几年干下来,小王的收获很大,协助羊头镇解决了防汛问题,同时村上的吃水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解了基层的情况,也学习了很多新东西,因为要面对老百姓提出的各种问题。”

与指导员相比,工作队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更为务实和具有操作性。现任曲江街道办事处焦副书记,他在裴家崆接待的工作队来自建设局,当时为村里修建村委会办公场所。工作队一般来自区里相关局所,比如土地局、财政局,在经济方面能够给村里支持。这种支持是“带着钱来的”。曲江街道办春临村在区财政局的帮助下花费17万元解决了用水问题,土地局资助5万余元完成了有线电视的安装。

王军认为,建设是治理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建设,农村的基本面貌就无法改变,仅仅是通过治理谋求的秩序和稳定并不符合老百姓的基本利益,

“我并不同意一些观点,比如说老百姓素质低,没有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其实,那要看治理的内容是什么、如何治理。如果干的是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比如修路、盖房子、建学校,那老百姓的积极性就很高。雁塔的实践证明,只有把建设与治理融为一体,群众自然就成为治理的主体,而村干部倒可以成为治理的对象,如果离开建设搞治理,那就是少数精英的形式主义。”

3、用乡规民约填补法律和行政之外的空白

“乡规民约评议会”是雁塔区利用社会自身资源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一项制度。

曲江街道裴家崆村陈主任告诉记者,全村800户3000多人,所有的问题都依靠村委会解决是不现实的,而很多问题的性质也不适合让村委会或者党支部出面干预。

“农村和城市不一样,家家关上门过自己的日子,和单位也不一样,就是简单的工作关系。农村的门户是敞开的,彼此之间的交往比较频繁,而由此产生的问题也较多,有不少属于道德范畴、家庭邻里的问题,法律管不上,行政也不好管。”

裴家崆村的“乡规民约评委会”每月例会一次,如果遇到村民上门请求解决问题则随时召开。在评委会上让双方当事人都表达自己的诉求。请村上长者、教师、退休回乡干部参与评理,村干部置身仲裁地位进行裁断。评议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主要是法律或者政策不明确或者不需政策法律解决的问题,包括村务热点问题、村民民事纠纷、征地拆迁财务分配等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也有道德、习俗方面的冲突等等。

篇5:陕西省乡村自治现状

根据依法办事、群众参与、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构建政府推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权自律的村民自治示范村创建工作机制的要求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阵地建设,为村民自治活动提供平台

村计划生育协会积极协助村党总支、村委会不断完善“人口计划生育学校”和“农民科普培训学校”,定期请各方面的专家和工作者到村给村民上课培训,在提高村民素质上狠下功夫。同时,积极争取村两委支持,村委会在中心组投资40多万元,按“五有”要求完善计生协“会员之家”。有篮球场、乒乓球台等配套设施,新增农家图书屋,图书一万多册。此举受到天门电视台的专题采访。在今年“5.29”期间,组织宣传队伍进行了专题节目宣传,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新时期的生育观念深入人心,少生优生,有序生育的观念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建章立制,规范协会日常工作

村计生协集中会员进行了村计生协工作手册的学习,通过学习,会员对计生协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按照工作手册的要求,通过会员讨论通过,制定和完善了《计划生育协会会议制度》、《计划生育协会学习培训制度》、《计划生育协会联系制度》、《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制度》等七项制度,根据当前形势,修改通过了《粮仓巷村计划生育协会章程》。讨论拟定了《粮仓巷村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粮仓巷村计划生育合同》提交村委会,提供了需要签订该合同的人员名单。

三、加强宣传,带头示范

结合我村生育文明创建工作,在生育文明创建活动中,计生协会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把关爱女孩奖励独生子女家庭作为重点的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书写永久性生育文明标语5条,新建了生育文明宣传专栏,规范了人口学校,建起了计划生育图书室、阅报栏,印发宣传资料手册200多份,定期组织育龄妇女开展生产、生活、生育及生殖健康服务。活动开展以来,共免费为育龄妇女服务1000余人次。发放生育文明宣传袋,为育龄妇女提供生殖健康、政策咨询、优生优育、新婚指南、民间文艺等丰富的生育文明精神套餐。到目前为止,全村有10对独女夫妇放弃生育指示,有26对一孩夫妇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其中小孩年龄在0—10周岁的有5对,婚育观念有了新的转变。我村协会有会员杨敏、李朝霞、陈华容、邓春娥、田美容等会员主动放弃二胎生育指标。其中以田美容为代表,她出生于1969年4月,只有一个女孩,叫熊文茜,出生于1994年9月,今年16岁。田美容主动放弃生育指标,在我村起到了表率带动作用。

四、参与村务,督促村务公开

村计生协会积极向村党总支、村委会建议,村两委也采纳了许多关于计划生育的建议,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本村级奖励优惠政策。

1、每季度公布一次计划生育方面的村务。

2、凡办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独生子女家庭,在小孩年满10周岁时,可以一次性领取700元独生子女费,每个独生子女每月可领取独生子女保健费10元。

3、双女户夫妇可办理1000元养老保险。目前已经为19对双女户夫妇办理了养老保险。

4、独生子女考取大学的,可享受一次的性300元奖学金。

5、符合政策生育两个孩子后自愿绝育的费用统一由村里承担,男性绝育的可以领取100元营养费,女性绝育的可以领取150元营养费;政策外意外怀孕自觉人流手术的可以领取80元营养费。

6、计划生育家庭,年龄达到50周岁以后,可以每月领取100—300元的生活补助;年龄达到70周岁以后,可以每月享受60元的医疗保健费。到目前为止有263人领取生活补助,131人领取医疗保健费。

五、定期组织活动,提高服务本领

村计生协会在今年开展了“六大行动”:

一是开展特困家庭救助行动。我们村有特困户6户,村协会除积极建议村党总支、村委会向民政部门争取救助资金外,每年还筹措2万元资金,帮助特困户开展生产、生活服务。会员黄爱国,因腰伤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境十分贫困,妻子离家出走,丢下孩子和老母,生活陷入困境。为了帮助黄爱国同志摆脱贫困,步入正常的生活轨道,村计生协会每年给予黄爱国同志2000元困难救助,解决孩子上学、生活等费用,帮助黄爱国同志走出了低谷。

二是“三难”家庭扶持行动。一组孤儿彭迪,母亲尹银兰在彭迪几岁时离家出走,父亲彭先进又因病去世,为了扶持彭迪的生活、上学,村计生协会每月发给彭迪200元生活费直至成年,并帮助其在民政部门办理了每月50元的固定补助,学杂费由村协会全部负担。

三是“四缺家庭”支持行动。我们村是一个无耕地村,村民主要从事运输、商业、务工,村民突出的问题是“缺经营场地、缺资金、缺技术特长、缺劳力”,村协会针对这一问题,经多年努力,求得各方支持,先后建起了风华商贸城、毛纺厂、祥龙塑料厂、信润木业等企业,优先解决计划生育家庭的就业问题。据统计全村从事门店经营活动50户,从事摊贩经营的有21户,村民生活现在是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四是计生女孩家庭关爱行动。全村符合条件的女孩家庭,大都生活步入小康。村计生协会在关爱女孩家庭行动中,对少数比较困难的独女户查红林、陈华容等家庭给予了方方面面的帮助,每年给予现金600元,并办理了农村低保,保证孩子生活、上学的费用。

五是少生快富家庭奖励行动。主要采取了以下奖励办法:

1、全村发放独生子女保健费16人,金额8760元;

2、办理双女户养老保险19人,金额19000元;

3、报销节育营养费27人次,金额5780元;

4、投资10万元,解决村民自来水安装资金不不足的问题,让村民吃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六是开展文明示范户表彰行动。我们将独生子女户13户、双女户19户作为计划生育文明示范户,对这些文明户除了政治表彰、还在经济上给予奖励,真正兑现了计划生育奖励政策。会员蔡好娥是少生快富裕的典型,夫妇俩开了一个餐饮店,丈夫从事汽车运输,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蔡好娥本人多次被评为先进、十星级家庭。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生育文明之花开满粮仓巷,少生快富之风吹遍大地。

我乡在村民自治示范创建活动中,做到了组织落实、人员落实、工作落实。这些年来,计生协会理事会成员争作“三员”,即党的政策宣传员、民事纠纷的调解员、中心工作的突击员,工作踏实,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将再接再厉,以主人公的精神面貌、服务的心态确保各项政策落到位,真真切切为村民做好事,做实事。

篇6:陕西省乡村自治现状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自治州乡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自治州境内乡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自治州乡村公路建设,应当依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坚持建设与养护并重的原则。

第四条 自治州、县(含县级市,下同)、乡(含民族乡、镇,下同)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乡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将乡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 自治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国家扶持引导、地方主体投资、群众自愿投入相结合的乡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筹集机制。

乡村公路属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其建设国家给予一定补助。乡道产权属于乡人民政府。村道产权属于村民委员会。村道按照村民自建、自用、自管的原则,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建设、养护和管理。

第六条 乡村公路、乡村公路用地及乡村公路附属设施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损坏。

第七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加强爱护公路、公路用地、公路设施和维护公路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

自治州内各民族公民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公路方面的法律、法规,爱护公路、公路用地和公路设施;对侵占和损坏公路、公路用地、公路设施以及其他违反公路管理规定的行为,有权依法制止和举报。

第八条 拥有机动车辆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养路费。自治州境内收取的拖拉机(含小四轮)、三轮车、摩托车养路费,主要用于乡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

第二章 管理机构职责

第九条 自治州、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乡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的领导。乡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公路的建设、养护和管理。已经列入国家养护范围的乡道以公路管理机构实行专业养护为主。村民委员会以“一事一议”的方式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村道的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

第十条 自治州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指导编制本行政区域乡村公路发展规划,对乡村公路的建设、养护、管理提供技术指导并实施监督检查;

(三)安排乡村公路建设、养护补助资金;

(四)自治州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一条 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协助乡人民政府编制乡村公路建设规划,并对乡村公路的建设、养护和管理提供技术指导,并实施监督检查,安排乡村公路建设、养护补助资金。

(三)指导、协调乡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做好乡村公路的建设、养护、管理工作,监督乡村公路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组织乡村公路竣工验收,培训、考核乡村公路管理人员。

(四)负责乡道的路政管理。

(五)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二条 乡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共同负责村道的管理,协助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对所辖区域内的其他道路实施路政管理。

第三章 乡村公路规划与建设

第十三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乡村公路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 .律、法规的规定,符合集镇、村庄建设的总体规划。

第十四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乡村公路应当实行统一规划,规划内的乡村公路建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

乡道规划由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协助乡人民政府编制,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州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村道规划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经乡人民政府报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乡道规划应当与县道规划相协调,村道规划应当与乡道规划相协调。

第十五条乡村公路建设资金来源:

(一)上级国家机关拨给的乡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

(二)自治州、县人民政府每年按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百分之—安排乡村公路建设资金;

(三)有关部门用于乡村公路建设的专项资金;

(四)村民委员会以“一事一议”方式筹集的村道建设资金;

(五)社会各界对乡村公路建设的捐赠、赞助资金;

(六)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

第十六条 自治州、县人民政府筹集的乡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用于乡村公路建设规划内重点线路的建设,以及扶持贫困乡、村的乡村公路的建设。

乡村公路建设资金必须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并接受审计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或者挪用。

第十七条 乡村公路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持节约用地、少占耕地林地、保护基本农田、合理安排的原则。

建设乡村公路需要使用单位或个人依法承包使用的土地、林地的,承包者应当服从公路建设的需要。

第十八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乡村公路需要占地、拆迁房屋或者清除地面其它附着物的,由乡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协商一致,进行合理补偿。

第十九条 乡村公路的新改建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严格执行施工规范规程。工程竣工后,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二十条 建设乡村公路应当同时建设公路防护、排水、养护等配套设施,并逐步按照国家规定设置地名牌、指路牌、里程碑、界碑、交通标志和安全警示

标志。

第四章 乡村公路养护

第二十一条 乡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应当加强乡村公路的养护工作,建立乡村公路养护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提高养护质量。

第二十二条 乡村公路养护资金来源:

(一)上级国家机关拨给的养护定额投资资金、养护补助资金;(二)财政转移支付用于村道养护的资金;

(三)县人民政府每年按照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安排的乡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

(四)村民委员会以“一事一议”方式筹集的村公路养护资金;

(五)社会各界对乡村公路养护的捐赠、赞助资金;

(六)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

第二十三条 乡人民政府对交通流量大并享受国家养护补助的路段,应当建立专班常年养护;对交通流量小、不享受目家养护补助的路段,应当组织村民定期养护和突击养护。乡人目政府应当与实施乡村公路养护的单位和个人签订养护合同。

第二十四条 因山洪、泥石流、滑坡、雪崩、地震等自然灾害致使乡村公路受到严重损害的,乡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修复,确保公路畅通。第二十五条 乡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应当根据建设、养护乡村公路的需要,在公路沿线合理设置料场,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办理有关批准手续。在已依法办理批准手续的料场取±和采挖砂石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

第二十六条 乡村公路绿化由负责养护的单位按照因地制宜、稳固路基、防护边坡、保障安全、美化路容和谁营造、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统—规划,组织实施。

第二十七条 对绿化乡村公路的花草、树木,只允许进行抚 育性修饰。需要更新采伐树木的,必须依法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作业。

对超过电线、电缆安全间隔距离的路旁树木,可以按规定距离修剪枝丫,但不得随意砍伐;确需砍伐的,应当事先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批准。

第五章 乡村公路管理

第二十八条 乡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具体的乡村公路管理规定和措施,并向群众公布,切实保护路产路权。

第二十条 在乡村公路及公路用地范围内,不得从事下列行为:

(一)设置棚屋、摊点、维修场及其他设施;

(二)堆放垃圾、建筑材料及其他堆积物;

(二)挖掘、采矿、取土、烧窑、制坯、种植作物、打场晒粮或者其他有碍交通的行为;

(四)其他违法利用、侵占、损坏乡村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设施的行为。第三十条 在乡村公路两侧开山炸石、采伐树木和进行其他施工作业,不得危及公路和公路设施的安全;如有可能产生危害后果的,作业单位和个人应当事先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第三十一条 在乡村公路大中型桥梁和公路渡口上、下游各200米以及公路隧道上方和洞口外100米范围内不得采挖砂石、开矿、缩窄或者拓宽河床、烧荒、爆破、取土、伐木或者进行其他类似作业。

第三十二条 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范围从公路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下同)外缘起,乡道不少于5米、村道不少于3米。除公路防护、养护需要外,禁止在公路两侧的建筑控制区范围内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公路弯道内侧的建筑距离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行车视距要求。

第三十三条 在乡村公路上设置交叉道口,修建跨越乡村公路的桥梁、渡槽、管线和跨越公路设置标语标牌或者在建筑控制区内架设、埋设管线或者电缆等,建设单位和个人必须事先按管理权限征得乡村公路路政管理单位或者组织的同意。

第三十四条 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乡村公路建设的标准和有关规定设置相应的标志标牌,明确公路限载重量以及可以通行车辆的类型。

超过乡村公路或者公路桥梁、隧道限定标准的超限运输车辆,确需在乡村公路临时通行的,必须按管理权限报经乡村公路行政管理单位或者组织同意;并按要求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后方可通行,其所需费用由运输者承担。

第三十五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乡村公路上非法设卡收费、罚款或者拦截车辆。

第三十六条 乡村公路上设置的交通标志和警示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涂抹、拆除、迁移或者损坏。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湖北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无理阻缘乡村公路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殴打、辱骂乡村公路管理人员,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依照乡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乡村公路损失赔偿费及罚没款用于乡村公路维修。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路政罚款及罚没物资变价款一律按规定上缴财政。

第四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逾期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机关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所称乡村公路是指经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乡道和村道。

乡道是指除国道、省道、县道以外的,主要为乡行政区域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的跨行政村的村道是指除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以外的,主要为行政村区域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的公路。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所称乡村公路用地是指农村公路两侧边沟外缘起不少于一米范围内的土地。乡村公路用地的具体范围由县人民政府确定。

本条例所称乡村公路附属设施是指公路的排水设备、防护构造物、里程碑、界碑、测桩、安全设施、通讯设施、检测及监控设施、养护设施、服务设施、花草林木、专用房屋等。

第四十四条 自治州境内的单位或者个人依法建设的主要为自身提供运输服务的道路,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十五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依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上一篇:中学学校卫生工作计划下一篇:ISO申请所需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