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情况的汇报

2024-07-27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情况的汇报(通用10篇)

篇1: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情况的汇报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情况的汇报

我局根据重庆市农业局、财政局、农村工作办公室、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建设委员会《关于重庆市实施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渝农科发[2004]1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积极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为加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领导,垫江县委办公室以(垫委发[2004]6号)文件成立了垫江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领导小组;以垫江县委、县政府以(垫江委发[2004]10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意见》;又以县农业局、财政局、农村工作办公室、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建设委员会联合行文成立了《垫江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垫农业发[2004]6号),(阳光工程)办公室设在农业局,牵头培训工作。(阳光工程)办公室制定了《垫江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方案》和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做到各行其是,各负其责。

二、落实计划,保证项目任务的完成。根据重庆市农村劳务开发领导小组《关于下达200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指导性计划的通知》(渝劳领[2004]5号)文件精神,我们将培训学员的招生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和定点培训机构,签定了培训协议,对乡镇人民政府的培训学员的输送任务纳入年度的目标考核,保证项目任务的完成。

三、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根据《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管理办法》(渝财农[2004]9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垫江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资金管理办法》。按照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的意见》(渝委发[2004]7号)文件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在定点培训机构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人员,经考试合格,可享受财政的直接补贴,原则上按照

定点培训机构经物价部门审核公布的培训费标准30%补助,但每人最高补助不超过400元。培训补助资金以”代金券”的补贴形式直接发放给农民。对定点培训机构的奖励,按照培训学员并实现非农就业,经县(阳光工程)办公室抽查达85%以上的合格率,同时就业时间稳定在一年以上的,按每人5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

四、招标确定培训机构。按照文件要求,我县对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单位进行公开招标,有13家学校参加竞标,按照资质条件进行严格的审查,现已确定了10所学校作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单位(垫江县益农技术培训学校、垫江县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垫江县就业培训中心、飞腾电脑公司、科峰电脑公司、垫江县职教中心、高安一职中、周嘉二职中、垫江县建设岗位培训中心、垫江县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中心)。(新世纪范本网http://,原创范本免费提供下载基地。)截止6月11日,全县招生2411人,正在培训259人,已结业2352人,实现就业

2150人。

篇2: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情况的汇报

市委农工办 2006年2月22日

最近,市组织百名农口机关干部深入到镇、村、组、户,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活动,共涉及六个专题。现围绕“如何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就业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这一调研课题,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只有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的观念,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各镇各相关部门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千方百计地推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据调查,我市现有农村劳动力36.8万人,2005年全市举办各类劳动力培训班145个,受训人员达1.44万人次,就业1.31万人,占培训人数的91%;2006年计划举办培训班135个,培训人员1.54万人次。全市农村劳动力中,至2月15日,已转移就业劳动力25.04万人,转移率达68.04 %;在县外打工的有13.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53.1%,预计全年转移劳动力可达30.5万人,“外出打工”已成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出省劳务人员较多,全市省外劳务人员已达7.83万人,占已转移农村劳动力的31.3%;出国劳

养实用型“土博士”。小纪镇从事蔬菜、水产生产和蛋鸭饲养的千余劳力中,2005年人均培训都在3次以上;大桥镇2006年将分别举办花木、蔬菜和农作物栽培三期培训班,参训人数将达750人次左右。

②以专业技能为主实施劳动力“订单培训”。根据企业等用人单位需求,实行定向培训、专业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的专业技能。2005年,真武镇分别举办了机械识图、车工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182人全部被企业录用;邵伯镇为江佳电子专门培训了69名电子装配工;丁伙恒远公司由市劳动部门组织师资,举办了为期1周、有50人参加的电焊工培训班,所有培训人员被该公司输送到阿曼、阿联酋等国的工程上去。

③以专业职称为主实施劳动力 “资质”培训。为适应市场需求,去年下半年丁伙镇与省电大、省建设厅联合举办了花卉园艺中级职称培训班,培训对象以花木种植大户、经纪人为主,培训时间3个月,每月集中授课4天,目前已有45人拿到中级技能证书。

④以管理协调为主实施劳动力“创业”培训。把一批一专多能、善于经营、能驾驭市场的农业专业大户、营销大户、科技示范户培养为懂 现代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加工技术的创业型人才,使他们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力量,带领广大农村劳动者共同致富的领路人。丁伙镇今年计划与省电大、省建设厅共同举办二级项目经理、三级项目经

次占18.5%,大专及以上文化层次仅占3%。我市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中既要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自主创新能力,也要培养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改变农村劳动力只能进入加工业、建筑业、运输服务业、小商业等较低层次产业的格局。

三、建议及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因此,我市要在强化培训,加速农村劳动力向更高层次转移上做文章。

一要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组织化程度。一是从管理体系上要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整合领导层、部门之间的人力资源,发挥劳动保障、农经、教育等部门有培训师资、有资源信息、有劳务市场的优势,提高劳务培训的工作效率。二是加强城乡劳动力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打造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为农村劳务输出构建公平竞争平台,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三是设立引导培训专项资金,对组织工作成效明显的单位实施以奖代补,对贫困家庭新增劳动力实施培训补助。

二要创新培训方式。坚持“个人自愿、政策引导、政府促进、就业服务”的原则,通过长班短班相补充等方式,方便农村劳动力就近参学、边做边学。开展“定向式”培训,走先培

篇3: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情况的汇报

一、济源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 济源市坚持把扩大农民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 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机制, 采取一系列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 农村劳动力从业空间不断拓展, 就业结构实现了由以农为主到非农为主的大跨越, 极大地推动了农民增收, 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 农村劳动力队伍不断壮大。

截至2009年年底, 济源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达到29.36万人, 比上年增加0.36万人, 增长1.2%。其中劳动年龄内人数为26.15万人, 较上年增加0.12万人, 增长0.44%。农村劳动力的增加,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不断优化。

截至2009年年底, 济源市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达15.2万人, 比上年增加0.22万人, 增长0.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11.6万人, 从业人员中男性7.46万人, 占转移就业人数的64.3%, 女性4.14万人, 占35.7%。男女从业人员结构不断优化, 促进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效果明显。

近年来, 济源市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 由单纯外出务工向就地就近转移, 由偏重服务城市发展向注重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变, 推动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中, 经过技能培训的人员有3.2万人, 参加引导性培训的有2.4万人, 转移就业人员中培训率达到48%以上。

4. 农村劳动力内部转移呈现新格局。

从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看, 近年来, 济源市劳动力向经济效益更高的林、牧、渔业转移,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优化。林业、牧业、渔业等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在全市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力的优质农业产业群和生态农业基地, 使农民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5. 农村劳动力重心向二、三产业转移。

随着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近年来, 全市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 成为农村劳动力聚集的重要领域。2009年, 全市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占28.7%, 达到7.36万人, 比上年增加0.17万人, 增长2.4%。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占21.4%, 其中, 交通运输业占5.8%;批发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占8.4%, 其他行业占7.2%。非农产业人员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 农村从业人员产业分布更趋合理。

6. 农村劳动力发展空间扩大。

2009年, 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地点已演化为:省内转移就业人数9.52万人, 占全部转移就业人数的82%, 其中市内转移就业人数7.4万人, 占省内转移就业人数的77.8%, 省外转移就业人数约2.1万人, 占全部转移就业人数的18%, 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就业人数约1.3万人, 占省外转移就业人数的61.7%, 东部地区占7.36%, 异地就业现象较为普遍。中等城市为外出劳动力首选。全市农民就业打破了城乡二元就业结构的壁垒, 呈现了城乡一体化就业趋势。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龄偏低。

在全市农村29.36万劳动力中, 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小学和初中人数, 占劳动力总数的60.9%, 未上学、高中、大专及以上, 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3.1%、26.0%、10.1%, 平均受教育年龄仅为7.5年, 只达到小学毕业的水平。

2. 农村劳动力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较少。

全市农村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仅占劳动力总数的10.1%, 而发达国家的比重在35%以上, 差距明显。全市人力资本的低层次供给过剩和高层次供给不足并存的现象阻碍了劳动力的产业结构转移, 给劳动力就业带来巨大压力。高学历人数少的主要原因有:一方面农村教学质量相对城市要落后, 师源、生源不如人意, 由于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较差, 留不住好的教师和学生。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条件艰苦, 一些跳出农村的大学生不愿回乡村创业和就业。

3. 农村劳动力中有技术的劳动力偏少。

近年来, 全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有了提高, 但是真正具备高素质、有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劳动力还比较缺乏。随着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 现在企业对务工人员素质要求比较苛刻, 对技能要求非常高, 最好有工作经验, 这样就为企业降低了培训成本, 并且企业相信符合条件的都有较高的生产能力, 一进企业就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而农村劳动力大多数还停留在体力型劳动, 缺少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等人才, 因此, 就业竞争能力越来越弱, 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小。2009年, 未参加任何培训的农民占乡村劳动力资源的比重达到51.7%。由于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 难以适应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 导致企业“招工难”与劳动力“就业难”并存, 农民从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4. 制度因素。

目前, 济源市仍维持着城乡分离格局的户籍制度, 但大部分城市存在歧视性的劳动用工制度和教育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在劳动用工和报酬制度方面, 农民工往往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脏、累、差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 而其报酬却远远低于从事同种工作的城镇居民。2009年外出从业人员中, 月收入1600元~2000元仅占4.4%。

5. 经济因素。

近几年, 全市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很快, 但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落后的小作坊式生产或简单餐饮住宿方面。2009年, 全市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仅占总从业人员的1.9%, 不具备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实力,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1.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在提高农村人口基本文化素质的同时, 还应注重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 采取“就近就地”培训、“进村办班”培训、定向培训和订单式培训的模式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 开设各类实用性技术培训项目。从工业化升级对劳动力要求看,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对低级劳动力需求下降, 而对从事技术、管理、营销等工作的劳动力需求呈上升趋势。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宣传教育, 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 转变就业观念, 彻底改变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就业观、择业观。

2. 挖掘农村内部就业潜力, 缓解农民就业难的严峻形势。

济源市的农产品深加工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拓展农业产业链, 缓解农民就业压力。济源市的水果、蔬菜、水产品、畜禽等都存在着一定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 发展这些农产品的深加工, 推进产业化经营, 不但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而且还能有效解决生产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一举两得。与此同时, 利用本市独特的种植、养殖环境, 开发乡村旅游观光、农家乐等休闲娱乐行业, 为当地农民争取更多的就业岗位。

3. 积极扶持发展中小产业,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力发展以制造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企业, 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是适应市场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中小型企业尽管从资源配置和技术构成方面不如大企业先进和高效率, 但在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小企业投资相对较少, 吸纳劳动力相对较多, 操作技能要求相对较低, 适合于普通文化程度人口就业。对吸纳劳动力较多、市场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 政府应从用地、融资、税收等政策上进行扶持。

4.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保证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济源市城区经济发展迅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大批的住宅小区和成批的产业用房相继建成。因此, 需要大批人员从事城市道路及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场所保洁、城市绿化养护、城市河道清理等工作, 以及保洁、保安、水电等物业管理工作。此外, 随着城市化推进和市场机制的完善, 白领阶层将逐步把家务活推向社会, 这就需要大量保姆、钟点工等“三替”服务人员。这些工作对就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技术要求相对较低, 给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提供了机会。本市农村的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 并且又过早进入低水平过度竞争的局面, 而一些农村急需发展的第三产业 (如农产品流通业、通讯、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 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 发展严重不足, 很难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要求。第三产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容易进入的产业, 也是吸纳劳动力最具潜力的产业, 因此, 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配套发展城镇商业, 积极发展信息业和服务业, 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社, 建立健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各类生产资料市场和要素市场, 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创造条件。

5. 注重“村留地”开发, 为失土农民寻找出路。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农民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在所难免, 应合理开发“村留地”建造市场、停车场, 建造厂房出租以及兴办各种商业、文化娱乐等城市配套型服务产业, 这样既能让村民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又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使村民的生活有所保障。为使“村留地”开发取得最大效益, 在开发时序上, 要树立科学发展的原则, 把握主次先后。各级政府要加强规划管理, 防止出现各村各自为政、规模偏小、遍地开花、混乱开发的局面。在开发方式上, 坚持政府主导开发和村集体自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在开发功能上, 要避免产业同构性, 突出专业化分工,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形成功能互补、收益稳定的发展格局。

6. 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 拓展就业渠道。

篇4: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情况的汇报

农业部等六部委共同组织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前不久正式启动,今年计划培训250万农民,中央财政对每人给予100元培训补助。

该工程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术培训,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要确保财政扶持资金足额补贴到农民身上,要向社会公布承担项目的培训单位名称、培训任务、培训专业、收费标准、资金补助等情况,让农民自主选择培训单位、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确保受训农民能够实现转移就业。(北京 何增明)

北京市取消“包工头”

在北京市建委前不久出台的《北京市建设工程劳动管理若干规定》中规定,在全市建设工程中取消“包工头”。民工统一由劳务公司管理,所有民工都要和劳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工资多少、何时发放都要在合同中予以明确。劳务公司把各自管理的民工姓名、身份证号、上岗证号、劳动合同号提供给市建委上网公布。(北京 梁琦)

贵州取消不合理涉农收费

从今年4月起,贵州省取消了28项不合理的涉农收费项目,并降低3项收费标准。

取消的28项收费涉及教育、计生、劳动、民政、公安、农业、国土、建设8个部门及乡、村部门不合理的收费,包括课外活动费、结业证费、计划内二孩社会抚养费、生育证工本费、出省劳务人员跟踪服务费、未婚证费、户口核对费、土地管理费等收费项目。此外,贵州省物价局还降低3项涉农收费标准,分别是:县(区)以下税务部门收取的税务登记工本费由60元/套降为40元/套、林业部门收取的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费由50元/证降为40元/证、国土部门收取的对农民个人采矿许可证年审费由100元/年(含工本费)降为50元/年(含工本费)。(贵州 肖克)

广州“请”农民进城就业

为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广东省广州市前不久出台了三项优惠措施。

职业证书补贴措施。凡本市籍的就业年限农民,参加本区、本镇职业培训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按每人200元由政府补贴给培训机构;经培训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但被企业录用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者,按每人100元补贴给培训机构,对广州市139个贫困村的富余农民,由区、镇给予免费就业培训。

鼓励农村积极帮助农民转业的政策。凡介绍本村富余农民找到工作,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每人100元补贴给村委会或用于对村干部的奖励。

篇5:乡镇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情况汇报

一、主要采取措施:

(一)是落实组织,强化领导成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组织机构。由镇人事劳动保障所负责具体办公,做到层层有人抓,块块有人管,事事有人办。各级有关部门按着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是落实责任,明确任务我镇制定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划和实施方案,使全镇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既有长远计划性,又有现实可操作性,形成了一个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任务明确的工作格局,保证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大力发展本地经济,不断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安置的空间。发展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关键。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我镇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扩大辐射带动面,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突出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务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减少。我镇切实加强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拥有专业技能。20xx年我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期,培训人数1350人,20xx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期,培训人数916人,向海南五指山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组织劳务输出13人,向深圳家政服务公司组织劳务输出24人。

(五)积极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城镇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我镇科学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和发展规划,坚持城镇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面升级。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限制性规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简化农民进城务工、落户的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

(六)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成本,稳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果。目前,我镇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给进城务工农民以居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民工在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为农民工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劳动力转移的成效对于农民来说,劳动力转移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推动、亲朋好友带动、自己积极出动的共同作用下,外出务工人数迅速增加,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时间明显减少,农村就业状况有所改善。(一)从内部结构看:20xx年我镇农民在本乡以外地域就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0,比20xx年的71上升了9个百分点,我镇外出劳动力总人数由20xx年5450余人增加到20xx年的6000余人,增加了550余人,20xx年我镇有65的农民家庭有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比20xx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

篇6: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情况的汇报

作情况汇报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县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将其列入“2006年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组织领

导,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解决我县企业用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2005年12月,县政府成立了以陈瑞喜县长任组长的“尤溪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县委组织部长和分管副县长具体负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多次召开了乡镇书记、乡镇长会议,并组织乡镇分管领导和劳动保障事务所长参加业务培训,至此,全县各乡镇以乡镇长为组长、延伸至行政村的基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全部成立,并充实了工作班子,加强了力量,各项工作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布暑下全面展开。前一阶段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制定了“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方案”,确定了组织实施“四个三”的就业培训工作目标,即:“三个优先”、“三个结合”、“三个层面”、“三个三千”。

“三个优先”就是:一是县确定的重点扶持产业优先培训,保证企业用工需要;二是下岗失业人员中“4050”人员优先培训;三是库区移民优先培训。

“三个结合”就是培训工作要与就业、与技能鉴定持证上岗、与引进项目促进发展紧密结合。

“三个层面就是实施三个层面的技能培训。一是企业培训,二是社会培训机构培训,三是政府部门和乡镇培训。

“三个三千”就是企业培训3000人,社会培训机构培训3000人,政府部门培训3000人。

转移就业培训任务已由尤委(2006)8号文件分解下发给各乡镇,并与县委、县政府下达各乡镇目标考核指标挂钩(其分值占总分7%),与招商引资的任务挂钩(各乡镇组织输送农村劳动力参加社会培训机构培训或企业培训,并实现在当地企业就业的,每人折抵引资任务5000元,到外乡镇或县工业园区企业就业的,每人折抵引资任务10000元)。

二、研究制定了“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实行绩效认定和考核办法”、“培训经费支付办法”等配套文件。选定了“海通服装技术培训基地”等

八家具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条件和能力的社会培训机构来承担服装针车工种的职业技术培训任务,整合了300多台电动平车,目前已具备了同时在十个培训点组织培训的能力。

三、开展二个调查,建立二个信息库。1.开展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实现动态管理。我县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开展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工作,经过精心组织现已摸清了家底,使今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万人,其中已向非农产业转移万人(其中在县外就业万人);有7509人愿意转移就业,其中有2298人愿参加服装针车培训,有1530人愿参加纺织档车工培训,有3799人愿意参加家庭手工等其它项目的培训。目前,各乡镇已组织人员对有培训意向的人员实行跟踪、动员,使各项培训工作能在近期内全面展开。

2.开展全县工业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建

立“工业企业用工信息库”。通过调查,掌握全县工业企业2005年底在册员工信息,并对今年各企业员工增减变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信息库”的建立既能了解企业的用工环境变化情况,掌握企业下阶段的用工需求,为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提供岗位需求信息,也为转移就业培训工作考核验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我们还规范了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在为县内企业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也设定了本县企业到县外招工的基本条件,以确保异地员工的“留工率”,维护我县劳动力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

四、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为企业用工搭建好平台。

我县在开展“全县工业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工作中,了解到部分企业,特别是服装、纺织企业出现暂时性用工困难的情况下,春节期间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宣传服务月活动”。经过全面动员、精心组织、认真

篇7: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情况的汇报

汇报

孝昌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培训、大转移、大增收、大发展”工作思路,全面落实“百万农民工大转移计划”的一项“德政工程”。

孝昌县委、县政府在组织实施阳光工程的过程中,坚持正确领导,狠抓部门配合,狠抓责任落实,同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措施,强化基地认定,落实培训任务,实行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大力推进“阳光工程”转移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农民工转岗就业率,使农民务工收入稳步增加。近两年来全县共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3340人,转移就业人数2892人。今年10月底前,全县完成培训人数1820人,占今年XX人培训计划的90.2%;转移就业人数1690人,占应转移人数的92.9%。到12月底,我们将圆满完成今年的培训和转移任务。在实施阳光工程的具体作法上,我县体现出“领导高度重视,政策落实到位,措施具体得力,运作规范有序,转移效果显著”的特点。具体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度

自XX年实施阳光工程项目以来,县委、县政府十分注重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领导。一是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高家启同志任组长、副县长唐民华同志任副组长的阳光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项目的实施工作。二是成立了县农业局局长郭华桥同志任主任的阳光工程办公室(简称“阳光办”),负责日常具体工作。三是从县农业局抽调四名骨干力量,组成专班,常年负责组织培训、监督检查、协调服务工作,同时建立和完善了相关责任制度。由于机构健全,人员得力,确保了

“阳光工程”工作顺利实施。

二、强化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在实施阳光工程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狠抓宣传发动工作,利用各种形式宣传阳光工程的有关政策和重大意义,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具体作法上,一是利用标语横幅、媒体报道、宣传车宣传等形式,把“阳光工程”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政策宣传到乡镇村组,做到家喻户晓,提高了广大农民对阳光工程的认识。二是在培训基地建立了宣传栏,重点宣传有关方针政策,并将培训岗位、培训时间、培训内容、收费标准、补贴标准等到内容张榜公示,使农民知道怎样报名参加培训,什么岗位适合自己,应该享受哪些优惠政策。县科时学校还制作了XX多张“阳光工程”培训卡,发放给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鼓励落榜考生参加“阳光工程”实用技术培训,并为他们提供XX多个外地就业岗位,真正做到阳光工程,阳光操作。三是加强典型宣传。“阳光办”正在积极组织编写培训转移就业增收典型的宣传材料,重点宣传培训工作实效,从而推动转移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切实做到阳光工程,播洒阳光。

三、强化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今年是实施“阳光工程”规范年。为了确保培训工作不走过场,保证培训质量,县“阳光办”会同培训基地紧密协作,严格按照鄂农科发43号文件《关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扎扎实实做好各项管理工作,主要是上好第一节课,落实“两个完善”,抓好“三个结合”,执行“四项制度”,基本建立了“围绕市场选专业,根据专业选课程,选派专人抓管理,安全稳妥促就业”的办学模式。

1、上好“第一节课”。安排“阳光办”工作人员讲授第一节课,系统介绍“阳光工程”相关政策,讲解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和国家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意义,讲明政府补助金额和补助方式,并随机抽查学员实情,核实学员身份,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2、落实“两个完善”。一是完善培训基地的有关设备、设施和场地。劳动就业局、科时学校等培训基地,相应配备了教学软件、实际操作器具等设施,从而使学员适应了技能操作、实地训练的要求。二是完善“阳光办”的办公条件。县农业局在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筹措1万余元购置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设备,并实现了信息终端与省阳光工程信息服务平台的连接,提高了办公效率。

3、狠抓“三个结合”。一是结合农民增收的目标抓培训。在培训岗位设置上,我们结合孝昌实际,选择了计算机操作、电子技术、缝纫、包装、建筑、制衣等就业前景好、收入相对较高的岗位开展培训;在培训课程安排上,严格制订培训大纲,精心编写教学计划,注重操作能力,做到既浅显易懂,又学有所用。二是结合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抓培训。在培训农民工向外转移的同时,实行就地转移,着重培训了一批农机手、农民经纪人和农村沼气建设、维修工,鼓励、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参与本地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今年共培训服务本地农业产业的农民工998人,占目前培训总量的55%。三是结合本地城镇化建设抓培训。培训基地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城镇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定向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稳定就业。我们加强对因城镇建设而失地的农民进行示范性培训,使600多位农民受训后在县开发区的有关工厂找到了工作。

4、严格执行“四项制度”。一是规范台帐制度。培训基地每个月按规定的格式,认真填写培训就业台帐及相关数据,报县“阳光办”汇总。二是实行月报制度。县“阳光办”严格审查基地数据后,每月底前用电子邮件报上级“阳光办”,便于上级主管部门在网上向社会公布工作进展,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实行合同制度。县“阳光办”与承担示范性培训任务的基地签订培训就业一条龙合同,严格落实合同内容,对虚报、弄虚作假以及违规套取补助代金券的行为进行了严肃处理。四是实行检查验收制度,培训基地每个班次结束时,由县“阳光办”到培训班逐个检查,了解培训和就业情况,形成核查意见书,核查人员签名,实行检查人员签名负责制,并当场发放补贴代金券,对不符合条件的学员一律取消补贴,同时向社会公开检查验收情况及举报电话。

四、强化跟踪服务,拓宽就业渠道

阳光工程的工作难点是转移就业。转移就业率高不高,稳定性好不好,决定阳光工程的工作成效。我们认真搞好培训就业的组织及跟踪服务,较好地解决了阳光工程的“出口”问题,使农民学员能招得进,学有成,就业快。一是通过县乡劳务服务机构,做到每个乡镇有一名联络员,在12个乡镇建立了定向输出的6大基地和10家重点企业,同时派出10余名干部到孝昌农民工集中的外地开展调查,专门负责收集当地劳动力需求信息,安排所训学员就业,服务农村劳务经济,为打工者提供应急服务和维权服务。二是阳光工程办公室与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劳务派遣关系,实行劳务派遣制度,根据企业需要开展订单培训,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宣传和咨询,受理举报和投诉,收集用工信息,代办各种证照,实行跟踪服务。要求用工单位在学员转移就业后,及时提供一份“用工回执”名单,以此确认农民学员是否真正就业。今年异地安置农民工822人,通过跟踪回访,他们普遍对工作、待遇和生活环境感到满意。

从今年10个月的阳光工程的实施情况看,我们在工作中还有些不到位的地方。一是培训岗位未能完全满足外出就业农民工的需求。二是培训时间紧,一些技能知识不能迅速培训到位。三是工作经费不足,一些实质性的工作不能开展,如市场就业岗位调查,异地安置农民工跟踪服务,宣传资料费用不足等。

五、下步工作举措

一是加强全县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再加力度,再加措施,将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抓住“两节”来临和大批农民工返乡有利时机,迅速将培训班开到乡镇、村,确保返乡农民工有一技之长。

三是积极同外地企业和本地企业开展联合培训,拓宽就业渠道,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孝昌县阳光工程办公室

篇8: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情况的汇报

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对农村劳动力的转型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仅帮助部分农民脱贫致富,而且使得人才、项目、资金、信息、技术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流动,既为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人力资源, 也促成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培训能够增加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而劳动力最终是否参与培训取决于其对培训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一般而言,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来提升非农就业技能,有利于增加劳动收入,实现非农就业。劳动者考虑参与培训的成本,其中包括不稳定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带来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投资风险。劳动者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家庭需求、就业目标、心理趋向、参与培训的心理预期等多因素的权衡结果决定是否参与培训,会受到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性以及就业市场的现实情况影响,因此农村劳动力对参与培训的收益和成本估计会产生偏差,最终也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需求。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学者在阐述培训需求影响因素时偏向于关注个体差异,其中包括年龄、性别、户口所在地、培训经验、打工时间长度、受教育水平等(夏怡然, 2015)。除此之外,有学者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财富水平也会影响其培训需求,由于参加培训将产生培训费用,当个人受到资金约束时期培训需求也会受到限制(Acemoglu et al.,1999),陆雪琴(2013)也发现中国技能劳动培训之所以需求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劳动者的初始财富较少, 另一方面是因为资本市场对其资本流动性产生约束,因此即使劳动者具有培训潜在需求也因为资金受限而无法实现技能提升。除了劳动者本身拥有的初始财富会影响培训需求,各地区的教育回报率也会影响劳动者的培训需求。教育回报率是对人力资本价格的反映,其高低将影响到劳动者对培训的自选择,当人力资本回报率大于其他投资的收益率时,劳动者会加速人力资本投资,积极参与劳动培训(何炼成,2013),但刑春冰、贾淑艳、李实(2013)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农民工的实际教育回报率总体上偏低,即农民工培训后的人力资本上升得不到认可,这将抑制农民工的培训需求。除了从个体差异解释劳动力培训需求不足的影响因素,有的学者也从市场信息不对称、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不匹配(谢勇,黄承贵,2011)等角度解释现实中的劳动者在进行培训投资的考虑时受到了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个人无法完整了解到劳动力培训的信息,从而导致实际培训需求低于理论培训需求的现象。可以说,在探索劳动力培训需求方面国内外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当前的研究中对于职业类型、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企业欠薪情况、劳动强度、劳动纠纷等问题对培训需求的影响的探讨比较少,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成果上,从新的研究视角对培训需求影响因素作进一步探索。

二、劳动力培训需求影响因素

劳动者个体是否参与劳动培训或愿意参与劳动培训的程度,取决于劳动者对培训投资的成本和预期收益的现值比较。一方面,劳动者在参与培训后能否掌握受训技能、 能够实现自身的就业、能否获得预期的收入增加是个体劳动者衡量培训的收益和成本的关注点,而这些因素将会引致劳动力培训需求的改变。另一方面,就业与培训存在着不确定性,这使得培训投资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培训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个体参与培训的意愿和需求。

第一,劳动力参与培训后成本收益率下降或上升将影响其在职培训需求。劳动力在就业的过程中需要学习新的技能以增加生产力,培训是其学习新就业技能和提升未来生产力的途径,在职培训是能够给参加培训的劳动者带来收益的。但要提高未来的生产力,劳动者需要付出成本, 这里的成本并不仅仅指培训经费,而是指受训者在培训过程中付出的机会成本,包括受训者付出的时间和努力、 参与培训需要准备和使用的机器和材料等。劳动力在参与劳动培训之前作出的成本和收益预算的权衡,可以用唐纳德. 博格的“推- 拉”理论进行解释,当农村地区的工资过低、就业机会少、生活设施不完备而城市地区能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劳动收入、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完备的生活设施时,农村劳动力会在城市“拉力”以及农村“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城市地区提出的劳动能力要求,劳动力参与培训的需求将有所增加。但现实情况是,城市农民工工作、生活条件普遍较差,主要表现为工作环境差、就业不公平、社会保障低、劳动强度大等等。据统计,2013年我国农民工每日从业时间超过8小时的比重为41.0%,每周工作超过44小时的比重为84.7%,而2014年外出农民工每日从业时间平均为8.8个小时,日从业时间超过8小时的农民工占40.8%,周从业时间超过44小时的农民工占85.4%,可见我国外出农民工的劳动强度之大(见表1)。另外,外出农民工的遭受企业工资拖欠的现象也极为严重1,城市就业条件对农民工的“拉力”大大降低。

第二,对未来就业和收入的预期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需求。由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需求由劳动力的培训意愿以及培训投资能力决定,影响劳动力培训意愿重要因素包括了农村劳动力对未来就业和收入的预期,因此对未来就业和收入的预期与培训需求成正相关的关系。当劳动力对未来的就业和收入有着良好的预期时,劳动培训对其而言是有利的,因为通过培训,劳动力可以凭借培训后获得的技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以及更高的收入,从而参与培训的意愿将会提高。在许多行业内,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并没有因为劳动力个体技能的差别而产生很大的差距。农民工的非农就业待遇在现实中也不理想,企业招聘农民工而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普遍存在。

第三,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程度影响劳动培训需求。不确定性以及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将会导致培训失灵。结合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市场现状,从不确定性的角度上看,我国个体劳动者参加培训不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益,农村劳动力在参与劳动培训的过程中需要投入的机会成本可能包括培训费用、休息时间、 脑力体力消耗以及培训工具和资料,但我国目前的劳动培训并没有给劳动者带来明显的收益,导致劳动者接受培训的意愿不强。另外,由于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劳动力在职业生涯初期受到资本市场的资产流动性约束,劳动力在规避风险的心理下做出是否参与培训的决策,也会限制劳动力的培训需求。

三、实证分析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提供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企业与员工,因此用于进行实证分析的各项数据均来源于2015年华南师范大学顺德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国家级省部共建顺德和谐劳动关系实验区的联合调查项目问卷调查结果。 该调查问卷以顺德十个街镇(北滘、陈村、大良、均安、 乐从、勒流、龙江、伦教、容桂、杏坛)划分调查区域, 分别对顺德十个街镇的164所企业单位进行调查。为避免异常数值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对数据缺失、极差现象严重的8% 数据进行剔除后,获得了151所企业有效样本数据及4542名企业员工有效样本数据。本研究定义衡量员工培训需求意愿的标准为员工是否以企业培训机会考虑就业,看重企业培训机会的人数占受访总人数53.24%,不看重企业培训机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2.07%,表明员工培训需求略高于二分之一。样本分布见表2。

采用Logic回归分析的方法检验劳动者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因变量为企业培训供给意愿TD,自变量为文化程度X1、职位类型X2、收入X3、是否签订劳动合同X4、 企业是否欠薪X5、劳动时间X6、劳动强度X7、劳动纠纷X8,控制变量为年龄X9、是否为农村户口X10。

其中,βo是截距,βi是系数项(i=1,2,3……),ε是模型的残差项。

对劳动者培训需求及相关自变量做回归分析,相关回归结果如表3。在未加入控制变量劳动者年龄、农村户口之前,模型(1)的F值为26.510,P值小于显著水平1%,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整体显著。劳动者的职业类型与培训需求的OLS回归系数为0.021,logic回归系数为0.091;劳动者月收入与培训需求的OLS回归系数为0.051,logic回归系数为0.217;劳动强度满意度与劳动者培训需求的OLS回归系数为0.092,logistic回归系数为0.384;而劳动合同的签订与劳动者培训需求的回归系数为正。因此,职业层次越高、月收入越高、劳动强度适当、劳动合同的签订将对劳动者的培训需求产生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另外,企业欠薪、劳动纠纷、劳动时间三个变量的系数值均为负数,表明企业欠薪、劳动纠纷与劳动时长与培训需求存在负相关关系,企业欠薪、劳动纠纷、 劳动力加班等均会遏制劳动者的培训需求。

在模型(1)的基础上增加控制变量劳动者年龄和户口,相关回归结果如表3中regress(2)和logic(2) 数据所示,模型的估计结果整体显著。除了得出与模型(1)相符的回归分析结论外,模型(2)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增加了控制变量年龄、户口的情况下,员工的文化程度与其培训需求在5% 的置信水平上显著相关,又因为其系数值为正,说明员工的文化程度与培训需求的呈正相关。即员工的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培训需求的产生。

四、总结

通过上文的实证分析,劳动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位层次、收入水平、企业欠薪行为、劳动强度满意度、劳动时间等因素都影响劳动者的培训需求。年龄越大则对培训的需求越大,这是因为年龄越大的劳动者原有的人力资本需要更新才能适应新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因此年龄越大的劳动者的参与培训的意愿越大。劳动者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培训需求正相关,劳动者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培训价值的认知度也越高。职位层次越高,要求员工具备更丰富的就业技能和知识,对培训的需求将会增加。劳动者在参与培训过程中可能需要支付一定的培训成本,出于个人付出和收益的考虑,月收入低将会给劳动者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因此会制约其培训需求,反之,则会刺激其培训需求。劳动者月收入对培训需求的影响是显著正向的。企业欠薪将会导致员工的资产流动性受到约束,对未来收入预期不明朗,继而抑制了员工的培训需求。本文以对劳动强度满意作为劳动强度小的界定,以对劳动强度不满意作为劳动强度大的标志。结果显示,员工对劳动强度越满意, 即劳动强度相对于员工而言是小的情况下,员工的劳动需求更大。劳动时间与培训需求负相关,劳动时间越长,培训需求越低。劳动时间越长将导致员工的休息学习时间被压缩,同时劳动时间越长意味着劳动强度越大,在高强度下员工容易对劳动强度产生不满,根据劳动强度满意度与培训需求的关系可以知道,劳动强度满意度小则培训需求越小。劳资双方产生劳动纠纷的原因多为平等就业机会、 合理的劳动报酬、完善的劳动保障、配套的生活设施等方面的争议,这些因素均会导致培训需求的降低。

为增强劳动者的培训意愿,增加培训需求,政府应加大对培训的引导力量以及社会对培训的宣传力度。积极促进培训信息的沟通,保证企业了解提供劳动培训的补助政策,保证劳动者了解参与培训的优惠政策。促进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企业响应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积极提供劳动力培训的氛围,劳动者有效获得培训项目信息积极参加劳动力培训的良好氛围。改变企业与劳动者的观念,提高对劳动力培训的价值认识。

注:* 表示在10% 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5% 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1% 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标准差。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对培训需求的现状,利用广东省南海区的调研数据分析影响劳动者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认为劳动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位层次、收入水平、企业欠薪行为、劳动强度满意度、劳动时间等因素都影响劳动者的培训需求。要提高劳动者的培训需求,就有必要增加企业的培训经费投入,促进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企业响应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积极提供劳动力培训的氛围,劳动者有效获得培训项目信息,积极参加劳动力培训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人力资本投资

参考文献

[1]Acemoglu,D.and J.S.Pischeke,1999,Beyond Beckertraining in Imperfect Labor Markets,The Economic Journal,109(453):F120-F135

[2]何炼成.劳动力转移的择优性与中国农业发展的前景——评《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发展》[J].经济研究,2013,08:159-160.

[3]陆雪琴,文雁兵.偏向型技术进步、技能结构与溢价逆转——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10:18-30.

[4]邢春冰,贾淑艳,李实.教育回报率的地区差异及其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3,11:114-126.

篇9: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情况的汇报

摘 要 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的资金管理,确保专项资金规范使用,我区制订了《丰润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对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财政补助资金进行绩效评价。通过评价,带来如下成效。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培训 阳光工程 资金管理

一、充分认识绩效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上年度财政补助资金作为绩效评价出发点,通过评价,认真总结财政补助资金的筹集、决策、实施和运作情况,规范财政补助资金管理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评价,牢固树立公共财政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相关规定,加快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增强财政服务功能,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到良好作用。

二、坚持绩效评价的原则,把绩效评价工作落到实处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具有涉及范围的广泛性、认定过程的程序性及资金使用的分散性等特点,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财政补助资金评价过程中,认真组织实施,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绩效评价工作。

2.坚持全面自评的原则。要落实措施,组织力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项目认真全面地做好自评工作,总结经验和教训,按规定要求完成全面、详实的自我评价。

3.坚持强化监督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原则。为科学总结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监督管理经验,应对项目的计划制定、实施管理、监督检查等全过程考核评价,对项目目标、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资金的运行、专款专用等方面进行重点考核。发现弄虚作假、违规运作行为的,严肃查处。

4.坚持统筹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原则。根据公共财政的要求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财政补助资金项目的性质、特点,坚持全面综合评价,既注意项目的整体社会效益,又注意项目操作本身经济合理性。

三、结合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作出绩效评价

区阳光工程办公室要认真填写《年市阳光工程资金配套、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表》,并将其作为绩效评价依据之一开展评价工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绩效评价。主要包括:

1.组织机构、管理措施、制度建设评价。

2.资金使用情况评价。

3.目标完成和资金使用效益评价。

四、设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绩效评价质量

为了切实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财政补助资金考核评价工作,提高绩效评价的质量与效果,按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全面性与简明性、通用性与专用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要求,设置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含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大类。

(一)定量指標(70分)

定量指标由资金保障、项目完成两方面的指标构成。

1.资金保障指标。是指项目资金到位情况的指标,包括省、市、县各级财政配套补助资金数量及到位率,当地财政安排的工作经费情况。各级财政资金到位率反映财政对培训项目补助承诺的实施结果和筹措资金的能力。考查项目资金的综合到位情况,揭示项目补助资金筹集过程中的违约责任,分析资金缺口的来源。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值应等于或大于100%,表明财政筹措资金能力强,认真履行了项目补助承诺;该指标若小于100%,表明财政筹措资金不力,信誉度低。

2.项目完成指标。主要考核培训项目完成数量和质量,具体包括培训农民数量完成比例、受训农民转移就业率。

(二)定性指标(30分)

定性指标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等,对各项定性因素分析判断而得出的非定量因素的指标。它是对定量指标的进一步补充,通过对定量指标评价结果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论。具体包括项目基础管理情况、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情况、培训社会效果情况三个方面评议指标。

1.项目基础管理情况指标,主要是指培训机构管理工作到位情况的指标。

2.项目资金管理指标,主要是指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3.受训农民满意程度指标。主要是指农民对通过培训实现就业的满意程度,对培训机构培训的满意程度。

绩效评价采用百分制的形式,包含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档次。90分以上为优秀;75-89分之间为良好;60-74分之间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在资金管理、使用中,出现任何违规问题,均为不及格。

五、通过绩效评价,出具考评结论

我区认定阳光工程培训基地10家,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2175人,其中引导性培训10000人;技能性培训2100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00人,转移就业率达到100%;创业培训75人,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全年阳光工程补贴资金100.5万元,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为阳光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利保障。

篇10: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情况的汇报

明确任务坚定信心扎实有效地把“阳光工程”推向深入

同志们:

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正式启动以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市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阳光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是制定了实施方案。各市在认真贯彻执行省六部门下发的《关于组织实施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成立了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确定了任务目标,制定了保障措施和实施工作方案,为阳光工程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召开了启动仪式。省阳光工程启动仪式召开以后,秦皇岛、唐山、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十个市已召开了市级启动仪式,邢台所有的县也全部启动,有力地扩大了阳光工程的社会影响。三是确定了试点单位。各市按照省阳光工程办公室的要求,认定了一批符合条件的创业培训试点县、扶贫技能培训试点县。各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坚持认定原则、严守认定条件、严格认定程序,确定了创业培训试点县个、扶贫技能培训试点县个,为搞好阳光工程试点工作创造了条件。四是筹措了资金。各市阳光工程办公室为了确保阳光工程的顺利开展,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主动与财政部门协调,取得了较好成效。邯郸、唐山、衡水、邢台、廊坊、张家口等市已确定了用于培训补助的资金已落实,确保了阳光工程的组织实施。另外各市阳光工程办公室根据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制定的专项培训补助资金补助标准,明确了引导性培训补助的标准。五是摸清了底数,建立了台帐。省阳光工程办公室按照《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意见》的要求,分别规范了引导性培训台账、技能性培训台账、创业培训台帐以及就业台帐,从而保障了各级阳光工程办公室在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有章可循,使全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廊坊、邢台还对本市的劳动力资源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摸清了底数。我省阳光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受到了国家劳动保障部的肯定,部工作信息专题刊发了我省阳光工程的做法。在××年中国职协年会上,林永三副部长对我省阳光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与会各省代表一致认为我省阳光工程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资金到位,值得借鉴和推广。该项工作也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务必抓紧抓好,抓出实效。好范文版权所有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全省各市“阳光工程”进展不平衡,个别市虽转发了号文件但没有制定实施细则。二是个别市存在等靠思想,工作主动性不高。三是部分市县缺乏工作经费,影响了工作进度。四是宣传工作不到位。

为使阳光工程更加扎实、有效、规范地运行,全面推动我省阳光工程的深入发展,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注重落实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省阳光工程办公室成员单位及各市务必提高认识,保证政策、资金、组织、措施“四落实”。一要保证政策落实。要将国家和省确定的一系列惠泽农民的培训政策落实到位。二要保证资金落实。目前,国家和省级资金已到位,省资金分配方案经省政府同意后很快下达各市。各市要积极主动地向当地政府争取工作经费尽快到位。三要保证组织落实。各市、县要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抓好阳光工程工作,力争在年阳光工程实施期间将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四要保证措施落实。要使季报、督导、检查等措施扎扎实实落到实处,避免走过场。今年底,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将把各市目标完成情况通报各市政府。

二、抓好基地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各市要按照号文件要求,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基础性工作。各市、县阳光工程办公室要与承担阳光工程培训任务的基地签订任务责任书,并要求各基地设有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项台账资料;要把基地的培训收费标准和国家补贴标准张贴上墙,确保国家财政补贴资金足额用到农民身上;及后培训要统一使用省阳光工程办公室确定或开发的教材,尤其是引导性教材,全省务必统一,要将各市使用引导性教材的数量作为对各市开展引导性培训的统计考核依据。要将国家印制的阳光工程宣传品在培训基地统一张贴,以扩大阳光工程的影响;各市要按照要求按季上报阳光工程进展情况。

三、公开公正,选好基地

上一篇:夫妻双方或共有委托第三方委托书下一篇:重庆交通大学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