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中心便民服务措施

2024-07-21

法律援助中心便民服务措施(共10篇)

篇1:法律援助中心便民服务措施

XX县法律援助中心五项便民措施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黑龙江省律援助条例》,创新法律援助服务模式,XX县司法局制定法律援助十项便民措施,以此为依据,组织、引导全县各级法律援助机构为农民工及老、弱、病、残、孕等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其具体内容为:

一、特困人员的法律援助便民措施

持有法律援助受援证、五保供养证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证书的人员申请法律援助享受以下优待:

(一)特困人员申请法律援助,无需另行提交经济困难证明;

(二)申请事项属于XX县法律援助机构受理范围且现居住在本县以外的特困人员,可以采取邮寄方式申请法律援助,但需附当地法律援助机构出具的已对其申请材料和证件原件审核的证明。

二、老年人的法律援助便民措施

年满六十周岁的老年人申请法律援助享受以下优待:

(一)可以优先获得法律援助咨询和法律援助申请的受理;

(二)可以电话预约办理法律援助申请手续;

(三)可以电话申请法律援助上门服务;

(四)申请事项属于XX县法律援助机构受理范围且现居住在本县以外的老年人,可以采取邮寄方式申请法律援助,但需附当地法律援助机构出具的已对其申请材料和证件原件审核的证明。

三、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便民措施

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申请法律援助享受以下优待:

(一)可以由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代为申请;

(二)没有法定监护人或监护人之间发生纠纷的未成年人,可以由与该争议事项无利害关系的其他法定代理人代为申请法律援助;

(三)没有法定监护人或与监护人之间发生纠纷的未成年人申请法律援助,只需提交申请人属于无法定监护人或与监护人之间发生纠纷的证明材料,无须另行提交经济困难证明。

四、残疾人的法律援助便民措施

持有户籍所在地残疾人联合会颁发的残疾证书的残疾人,申请法律援助享受以下优待:

(一)可以优先获得法律援助咨询和法律援助申请的受理;

(二)可以电话预约办理法律援助申请手续;

(三)可以电话申请法律援助上门服务;

(四)申请事项属于XX县法律援助机构受理范围且现居住在本县以外的残疾人,可以采取邮寄方式申请法律援助,但需附当地法律援助机构出具的已对其申请材料和证件原件审核的证明。

五、因工伤导致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农民工以及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老年人,申请法律援助享受以下优待:

(一)可以由其直系亲属、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代为申请,无需另行提交经济贫困证明;

(二)可以优先获得法律援助咨询和法律援助申请的受理;

(三)可以电话预约办理法律援助申请手续;

(四)可以电话申请法律援助上门服务。

XX县法律援助中心通过推广这五项便民措施进一步增强群众运用法律武器进行法律自我维护意识,增强了全民法律维权意识,在全社会养成了护法自安、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行为自觉。为全面提升法律援助服务能力和水平,使更多的困难群众方便快捷地获得法律援助。

篇2:法律援助中心便民服务措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法律服务中心,是由法律教研室和系团总支联合组建,经系党政批准设立的常设性法律宣传服务团体。服务中心接受院、系管理、监督和指导。

第二条 服务中心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法律服务活动,活跃校园文化,增强广大同学的法律意识,提高广大同学的综合素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广大师生提供法律援助。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三条 服务中心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一名,秘书长一名,副秘书长一名,由主任全面负责服务中心管理工作。

第四条 本中心下设三个部门:法律咨询部、普法宣传部、外联部。

法律咨询部为学院师生解答法律疑难问题,提供法律援助。

普法宣传部通过座谈或演讲的形式开展各种普法活动,使人们树立法治意识,提高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另外负责海报、媒体宣传等对外宣传工作;全面配合中心业务工作,努力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宣传质量;提高校内外对中心的认知度,同时为中心树立良好形象。

外联部具体负责本中心对外交流事务,包括组织经验交流,开展中心与司法实务部门、企业、律师事务所、校内外的学生社团联谊活动等;树立中心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信誉。

第五条 法律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

一 制定修改或废止该服务中心章程,并报经学院批准。

二 审查活动经费收支情况。三 审查主任和秘书长的工作报告。四 负责各种活动的组织和策划。

五 负责本服务中心内部联络工作,联系对外活动。、第六条 成员的权利:本服务中心成员享有参与本服务中心各项活动的权利,有权对该服务中心的各项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并有权对服务中心的各项活动工作提出质疑,要求有关人员给予答复。

第七条 成员的义务:应按要求参加服务中心的各项活动,遵守服务中心章程,服从领导安排。

第三章 工作人员

第八条 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包括:

一 法律教研组的专业老师。

二 经本服务中心审查同意吸收本院法律专业学生。三 因工作需要,经本服务中心审查同意吸收的其他人员。

第九条 受法律服务中心指派承办法律服务事务的人员未经法律服务中心主任批准,不得拒绝、拖延或中止办理所指定的法律服务业务。

第十条 受服务中心指派承办法律服务项目的人员,应尽职尽责,努力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对重大疑难问题应当主动报请集体讨论,保证服务质量。

第四章 法律服务对象、范围

第十一条 本法律服务中心对本院师生提供法律服务。第十二条 法律服务范围包括:

一 定期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开办法律专报,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学院师生的法律意识。

二 定期开展法律讲座,邀请教授、法官、律师、学者主讲,透视法制前沿,剖析热点问题,解答师生现场提出的法律问题。

三 提供法律咨询,帮助解决法律问题,为师生提供维权服务,切实保护其自身合法权益。

四 为全院各专业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供有利平台,解决学习难题,积极引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第五章 活动经费

第十三条 经费来源:学校对本服务中心扶持,企业赞助或其他形式社会赞助。第十四条 由专人管理经费,登记收支具体内容;经费实行审批制,由中心主任负责;中心所有经费收支活动接受监督。

第十五条 每学期向全体成员报告经费收支情况。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本章程由中心全体成员共同协商制定,并报系党政批准。

篇3:法律援助中心便民服务措施

关键词:海西经济,航运中心,法律服务

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资源的密集度高,地理位置优越,目前己初步形成了以厦门、福州为主枢纽港,相应发展湄洲湾、泉州、漳州、闽东地区等中小港口的航运格局,但是随着海西航运中心硬环境诸如港口硬件设施、货物吞吐量、船队规模等的逐步健全,相关集商品、资本、技术、信息、法律等要素于一体的综合资源配置“软环境”的不足也逐步暴露出来,特别是法律服务的明显滞后已制约了海西航运中心的发展。

一、海西航运法律服务现状

1、缺乏对航运法律服务的重视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国际金融、航运中心也必然是法律服务中心。伦敦作为历史悠久的国际航运中心,虽然其港口的物理功能已经大大下降,但其仍然是世界航运的“神经节点”,究其原因在于伦敦有其它港口所不具备的船舶交易市场、租船经纪市场、海上保险市场、船舶保险市场、航运金融市场、航运资讯市场以及海事仲裁、海事律师事务所、国际航运组织等航运服务全方位的产业体系,而这些是现代国际航运中心所应当具备的。虽然海峡西岸经济区拥有先进的港口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具备形成海西航运中心的有利条件,但是整体的航运服务产业体系还有待完善和提高,在这种情形下大多数律师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法律服务业在整个航运服务产业体系中的重要性,也正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认识,导致律师投入这方面的法律服务在深度、精度上都不够,适应不了海西航运中心建设的需求。

2、律师的航运法律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航运法律服务是作为上游产业的航运服务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事律师、海事咨询、海事检验、公证公估、海损理算、海上保险、保赔保险等海事法律服务都有待律师去参与,从而推进航运法律服务业整体发展,但目前海西航运法律服务人才缺乏及服务视角狭隘是个不争的事实,与航运中心建设相配套的法律服务供应能力严重不足。

二、海西航运法律服务业律师大有作为

1、加强服务海西航运中心的法律服务意识

随着海西航运中心的建设,法律服务需求将不断增长,作为律师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海西航运中心法律服务的地位、比重、贡献必将越来越高。面对航运中心建设出现的法律问题及纠纷,律师要积极参与企业的决策、经营、管理、预防和处理各种法律纠纷,同时律师需根据建设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服务范围,建立新型的法律服务模式,提供专业化的全面法律服务,以控制风险为目的,事后救济为补充,适应提供从海西航运中心设立到运营全程法律服务的需求。

2 提高全面服务海西航运中心的意识

(1)、航运法律服务对象的扩延

航运行业不仅局限于货物运输,其与下列行业是息息相关的,律师的法律服务对象不应局限于航运企业,还应扩延到下述行业,才能真正做到航运法律服务一体化。

A、能源及大宗商品原材料行业。众所周知,原油、铁矿石、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及需求会直接影响到国际航运市场。

B、国际贸易行业和金融行业。海运行业是国际贸易行业的派生行业。

C、造船业。作为中国造船的重要生产和消费基地,海西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同样也深刻影响着海西的造船产业。

D、港口建设行业。福建目前已建成拥有国家批准的一类港口有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湄州湾客运码头等10个海港,全省开辟国内外航线有441条,在港口建设中律师的法律服务有其广阔的市场。

E、船舶买卖、维修、租赁行业。

F、物流业。物流是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综合性系统,是从供应为起点并经各种中间环节的转让及拥有而到达最终消费者的货物流转过程。

(2)、航运法律服务范围的深入:

传统的法律服务如合同审查、法律咨询、诉讼和仲裁等已不能适应航运中心的法律服务需要,律师面对航运中心建设出现的综合性法律问题应做好全面法律服务的准备:

A.公司、企业改制的法律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国有资产处置或转让、各种债转股(包括政策性与非政策性)所引起的公司、企业改制;利用外资或民营资本并购或改组国有企业所引起的公司化改制等;

B、公司的重组与并购:包括但不限于收购整体方案及融资方案设计、债权债务的处置安排、并购过程中税务方案、劳动力安顿和社会保障方案安排、收购兼并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C、公司运营中的法律风险防范:包括但不限于公司上市、不良资产问题、股权转让、反垄断、信贷、担保、税收问题(关税、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企业税收法律风险防范、企业税收筹划法律风险防范、合理避税)、财务法律风险防范、安全生产法律防范、环境保护法律风险防范等;

D、跨国经营的法律风险防范:包括但不限于涉外投资、股权转让及吸收风险投资等涉外权益性融资项目、各类涉外债务性融资项目等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及风险防范、国际贸易救济措施、重大事务法律风险管理服务(包括关联交易、重大投资、担保控制等);

E、证券保险法律风险防范;包括但不限于航运企业在国内和海外公开发行或以私募的方式发行股票、企业在国内和海外发行债券(包括可转换为股票的债券)及各种商业票据,为股票、债务、基金的发行(增发、配股)、转让和期货交易等证券法律业务、船舶、货物保险等;

F、知识产权:包括但不限于航运服务商标注册和保护、航运专利技术的注册和保护、其它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和网络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等;

(3)新型法律业务的探索

A、货物抵押融资法律问题。货物抵押融资是在货物运输或仓储过程中,通过将货权转移给银行,由银行根据市场情况按一定比例提供融资的资本运作方式。假如贷款人不能在规定的融资期内向银行偿还融资金额,银行可以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拍卖把握在银行手中的货物。货物抵押融资将使物流企业的经营得到国外金融机构的支持,进而在无需政府担保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运作,在此过程中对抵押人、抵押权人的律师法律服务前景广阔。

B、海运单证法律问题。提单是一种重要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单证。它在国际货物买卖、结算、运输等环节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贸易从早期的实物交易发展到单证交易的过程中,提单功不可没。然而随着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提单制度面临严重的挑战,其中发生的法律问题有待律师进一步探索。

C、国际海事欺诈。海事欺诈行为是一种商业犯罪,信用证交易及相关法律制度的漏洞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如何预防海事欺诈的出现,是律师给国际贸易、航运企业设置风险防范体系而注意的新课题。

D、海运保函法律问题。如果是善意的保函,在货物表面状况托运人与承运人发生争议时,对托运人、承运人来说,由托运人出具保函是解决纠纷的快捷方式,对航运业务的开拓也是大有裨益的,但保函如何出具,出现保函中承诺所发生的纠纷如何处理、诉讼对象的选择等,律师必须给予企业作出正确的指导。

E、航运产业基金、船污损害赔偿基金等设立的法律服务。航运产业基金是指包括对船舶制造、船舶租赁以及下游的航运企业、货代企业进行投资,以股权投资为主要投资方式,其整体涵盖航运产业链的上下游。而船污损害赔偿基金是基于船公司即使卖船也不足以赔偿船舶污染事故造成的巨大损害赔偿的情形下而设立的一种基金,其有助于航运要素加快集聚、推动航运中心的建设。

三、提升航运法律服务业整体质量的可行性路径与着力点

1、海事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的极端重要性与迫切性

我国海商海事法律服务起步较晚,目前海事法律人才主要集中于上海、广东等,福建从事海事海商业务相对较多的律师事务所集中于厦门(厦门有海事法院),但就厦门而言,从事海商海事业务的专业律师较少,其中能够从事船舶融资、船舶金融、船舶碰撞和非诉讼高端业务的律师更少,而且在业务量方面,还面临着外国律所办事处和咨询机构及来自上海、广东专业海事律师事务所的强力竞争。海商海事法律服务发展跟不上,专业人才培养是“瓶颈”,基于海商海事业务对律师的法律、海上运输、航海、保险、国际贸易、国际结算、外语等综合性知识及实务经验综合素质有较高要求,需要律师服务业特有的知识性、经验性和技巧性,大学教育制度在培养海商海事法律人才方面难以胜任,所以应鼓励律师事务所引进、培养具有国际金融、国际航运专业背景的国际化、复合型紧缺人才,也倡导政府与行业共同出资,委派中青年律师出国实习培训。现在福建省律协每年会选拔人才赴香港律师事务所进行相关海事方面的培训,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青年律师培训,不断推出从事国际贸易、国际航运法律服务的专业律师、领军人才,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

2、提高政府和企业对航运中心法律服务的重视

目前海西航运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在推动现代法律服务发展的力度上,与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间尚有不小差距,政府、金融机构、航运机构不重视也很少购买律师的非诉讼法律服务,政府财政预算和企业财务也往往缺少这一科目。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提高政府部门对法律服务业在海西建设中积极作用的重视和研究,将法律服务业发展纳入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帮助拓展海西法律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市场;其次从建设海西经济的战略高度出发,推动政府部门率先购买法律服务,以此带动国企、金融和航运机构在发展战略制定、盈利模式设计、融资模式安排、知识产权保护、对外交易风险防控等过程中主动购买法律服务。

3、律师行业协会及律师事务所角色及视野的改变

海西建设和现代服务业的升级换代,都会对法律服务的市场容量、服务品种、业务结构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福建的律师行业协会要努力适应这种要求,有效组织法律服务市场深度研发,预测市场需求趋势,对法律服务领域、服务种类、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等进行开拓创新。同时鉴于航运法律服务的复杂性、专业性和综合性特征,需要大量国际化的“团队服务型”律师事务所。福建目前90%以上的律师事务所实行的是“提成”或以“提成”为主的分配机制和“个人服务型”管理模式。这种分配机制和管理模式比较适合偏重于解决法律纠纷的诉讼仲裁活动,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法律服务需求,制约了拓展和从事现代法律服务的进程。对此,律师事务所设立专业部门互相配合,在保证专业化方面又能达到提供综合全面法律服务的需求。

风正帆悬,蓄势待发,建设海西航运中心是海西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律师对推进海西法律工作的发展义不容辞。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

[2]杜丽萍:《关于福建港口物流发展的构想》,《大物流》2008年第12期

[3]李照:《构建台湾海峡西岸港口群的探讨》,《综合运输》2008年第11期

[4]福建省律师协会:《社会责任高于一切福建律师服务海西五年大事回顾》,福建日报2008-09-27

[5]上海市律协海事海商法律研究委员会:《关于上海市律师参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作会议综述》,东方律师网, 2009-07-08

[6]唐飚:《海运行业企业法律需求分析报告》,北京律师中国网,2010-04-18

篇4:法律援助的便民措施探讨

关键词:法律援助;便民

在当前的中国,仍然还有一批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这也就是所谓的弱势群体。法律援助通过向这些缺群体提供法律帮助,使他们能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享受平等的法律保护,司法部门在其间出台的一些便民措施给公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以下,笔者将简单介绍有关措施及改进方案。

1.法律援助中的具体便民措施

1.1.申请法律援助的门槛降低

目前,就困难群众对法律援助需求的需求量来看,法律援助覆盖面还是没落实到每一家,困难群众所切实需要的东西大都不在法律援助的范围内,这就使得他们申请法律援助很困难。因此,新出台的便民措施中将法律援助的涵盖面扩大了,使得申请法律援助的门槛有所降低,新的形势下,中央提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各地都在为改善民生而努力,许多负责人 深切分析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了解到目前我国尚不能全部满足所有经济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需求,但是,还是应当创造条件逐步解决,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得到法律援助。想要更多的困难群众获得申请法律援助的资格,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改进:一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稍微改动一下当地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使更多的人符合,这样便能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二是地方政府针要及时了解困难群众的真实情况,了解他们真实需要的东西,纳入社会保障、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等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权益保护事项,扩大法律援助的范围。

1.2.健全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面对的主要是社会贫弱群体,主要是为了服务人民,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就是要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机构的特征,具体可通过设立专门的接待场所,做好困难群众来访时各方面的工作,为公众提供更多方便,促进服务产业的发展。然而,目前,全国除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设置相应的法律援助场所外,大部分地区的收到了限制,还没有特定区域和明显标识代表法律援助机构,这给群众查找该机构构成了很大困难,而且办公和接待如果没有一个分界,很容易将信息泄露。因此相关负责人指出,“建立健全便民服务窗口很迫切”,具体说来,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尽量在人群密度大的地方设置专门的接待场所;也可以在醒目位置张贴指示牌,方便公民查找,同时,设立公示栏,将申请法律援助的具体程序和相关内容一一列出,及时通知公民相应的消息。当然,还应充分考虑到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

1.3.拓宽百姓申请援助的渠道

拓宽法律援助申请渠道就是通过各种便民利民的方式受理公民的法律援助申请,比如,联合乡镇、街道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委、残联、高校等组织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在比较方便的的地方设立法律援助联络点。在偏远地区和困难群众集中的区域,可以派人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巡回受案,方便困难群众就近及时申请和获得法律援助。同时,还应协调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起一个桥梁的作用。积极设立申请受理点,接受群众申请,与有关部门一起合作,尽快的解决困难群众所遇到的问题。还可以授权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代为受理公民申请,由法律服务机构将公民的法律援助申请移送法律援助机构进行审查。当然,增加申请援助方式也可以使百姓更方便,对老弱病残等有特殊困难的受援对象推行电话申请、邮寄申请、上门受理等服务方式,现在,网络申请也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1.4.做好法律援助接待咨询工作

法律援助还应向社会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众,他们有许多问题都是出于懵懂状态,为了避免发生百姓求助无门的事情,则需要工作人员耐心解答。法律人员通过解答群众的来访来电等法律咨询,告诉咨询者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解决纠纷的正确处理方式,这对于准确、及时地让群众掌握法律的精神,少走弯路,宣传法律知识具有很大作用,就能增强群众对法律的了解程度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有效避免和解决纠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它的工作重点在于对来访人员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咨询是属于服务性质的内容,它也包含在法律援助的工作范围内,工作人员应该对来访人员负责,详细的告知申请人员具体的程序,指导具体申请过程,耐心解答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对于错误的信息,也应及时给与更正,将正确的规定展示给来访人员。还应多开几条咨询热线,以便所遇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

2.法律援助措施中存在的问题

法律援助中的便民措施主要是针对社会中的一些弱势群体而出台的,旨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民生问题,获得法律援助是公民的权利,实施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反响并不是很好,很多问题还只是空口号,并没真正得到实行。本研究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调查,首先,该项措施的普及度不够,虽然申请法律援助的门槛已经有所降低,然而仍没有太多人申请法律援助,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公民的生活水平已有所提高,不存在经济困乏现象,其实,现在很多地区还存在贫困问题有待解决,需要帮助的大有人在。究其原因,还是由于那些便民措施还没普及大众,现在的宣传方式还是太过单一,很多社会底层的人士和年迈的公众不能及时获知消息,这就使得便民措施从一开始就受到了阻碍。其次,便民措施的执行力度欠缺,现在各个行业都还存在工作人员比较懒散的问题,法律援助机构也不例外,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措施能简则简,工作人员只考虑工作范围内的事情,不在乎公众的认知度,这就造成便民措施在实际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应用。最后便是资金投入的问题,经费短缺,当然不能很好的将便民措施付诸实践。

3.如何更好的保证便民措施的有效运行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措施的实行,势必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不能避免,只能想办法解决:先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健全法制,规范程序,仔细研究具体实行的措施,将好的办法加以总结,以制度的形势固定下来,强制实行。然后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施行责任制,在组织实施法律援助工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组织本机构人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其他合法的志愿者参与办案,完美分工。最后便是加大宣传力度,尽量使公民能及时了解最新的措施,从各个方面深入,不仅需要媒体,网络的宣传,传统的宣传方式也应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与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参与法律援助的组织形式和方式,共同促进信息的传播。

结语:综上可见,法律援助对一些弱势群体的帮助是很大的,那些便民措施使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虽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措施还停留在理论上,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的困难,但总的来说,该措施的实行,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相信,通过一次次的探索实践,这些问题会被很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篇5: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制度

一、中心工作职责和服务范围

工作职责:整合全市法律服务资源功能,统一调派全市法律服务力量,优化法律服务资源配置。

服务范围:

1、值班律师现场解答法律咨询

2、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和法治文化活动。

3、受理、审查法律援助申请、指派法律援助事项承办人员。

4、指引申请人民调解、提供律师、基层法律服务、解答法律咨询、接受社市矫正等司法行政相关业务;

5、受理对司法行政工作和法律服务的投诉、意见建议;

6、收集、分析、研判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信息,报告舆情动态;

7、协调指导本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等。中心电话: 监督电话:

二、首问负责制度

1、当事人来电、来访寻求法律服务的,本中心的服务人员热情接待并做好相应登记。

2、当事人再次来电、来访寻求法律服务的,应尽可能安排首次接待的服务人员继续服务(法律咨询除外)。

3、值班人员对来电、来访事项应类处理,属于本人服务范围的应安排本中心其他相关服务人员提供服务或做好法律服务引导;

4、对不属于本中心服务范围的来电、来访事项,要耐心解释或告知来电、来访群众向有关部门申请处理,并告之地址、电话,确有必要的,转送有关部门处理。三、一次性告知制度

1、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负有一次性告知的义务。

2、当事人向中心寻求法律服务时,应热情接待并做好来访登记记录,对法律咨询的内容应在登记本或电脑平台中记录;

3、工作人员对来电、来访当事人的法律需求应认真听取,4、分类服务,如需当事人提供有关资料,应做到一次性告知明白、清楚。

四、服务承诺制度

1、工作人员接待来访当事人,应举止文明、态度和蔼、语言规范;

2、来电必接,来访必答,来函必回,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3、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服务群众必须做到清正廉洁,不以权谋私;

篇6:大学生法律服务中心

一:成立背景

大学生法律服务中心由原青年法学社和大学生法律咨询中心合并而成。基于对工大法学发展的需要,考虑到整合资源的必要性,使之更有利法律知识的普及与发展,经研究决定,将上述两个组织合并,成立大学生法律服务中心。

二:目标

(1):响应政府建设法治化国家号召,丰富校园法制文化,推动校园法制文明建设。

(2):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思想,维权意识,培养大家的法律思维,尤其是为同学们以后的就业问题(劳动合同,社保制度等),提供发展法律知识援助。

(3):结合具体的案件,帮助同学们排忧解难,创建和谐的校园。

(4): 加强本校各社团之间的联系,实现社团间的共同发展,繁荣工大社团文化。三:宗旨

本社团以“创建法制校园,塑造文明形象”为宗旨,丰富校园法制文化,推动校园法制文明建设。四:服务范围

(1)

法律咨询活动:设立固定的地点,建立以指导老师为中心的咨询团体,为同学们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组同学们解决日常法律问题。

(2)定期的法律宣传活动:在宣传栏系统得对法律常识进行宣传,关注最新的法律动态。

(3)抓住学校、国家重要的节日,以此为节点,开展主题性强的活动。例如:3.15消费者宣传日,12.4国际法制宣传日。

(4)法律援助网站:在网站上宣传法律知识、开展的活动,扩大社团的影响。同时设立问答中心,帮助同学们解决法律问题。

(5)通过与广播站的合作,设立一个“法治校园行”栏目,定期为同学们解决法律问题。

(6)定期组织法院旁听与模拟法庭活动,为工大学子提供一个真实和模拟双重的审判体验。

(7)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邀请法律专家开办相应的知识讲座。(8)做好与合肥其他高校的法律联谊活动,将法制宣传做细,做大。五:部门介绍

咨询部:负责解决大学生日常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普及法律常识。致力于法律咨询,为维护大学生权益提供保障。财务部:监督管理社团的资金流动,物品的选购,发票账单的保存。网络部:负责网络板块的日常维护,宣传和发布社团的新闻通知,实现法律服务的在线咨询。提供长期的网络交流平台。

外联部:对外联络举办大型活动所涉及的权职部门,校级间社团的联谊等一系列活动。

编辑部:负责对社团工作的记录总结,宣传。社刊的编辑整理与刊印。配合网络部,宣传部的工作。

实践部:负责各项活动的具体参与,为活动的展开出工出力。

模拟法庭部:主要负责模拟法庭活动的开展,人员的协调,道具的管理。宣传部:负责社团重大事项的宣传。

组织部:协调各部门工作,整体规划,人员的组织等。六,小结

篇7: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总结

一、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组织协调。成立湖里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二是强化力量整合。结合平台运行要求,加强工作人员配备,遴选一批政治素质硬、职业道德高、专业技能强的人才充实工作力量。三是强化协作联动。全面梳理平台进驻业务现有工作内容、业务办理规则等,制定各服务事项服务规范体系,统一业务规范,明确办理流程,做到权责清晰、规程明确。四是强化考核督导。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制定考评指标和考评办法,将单位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情况列入综治考评的内容进行考评。五是强化线上线下融合。在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四级全覆盖的前提下,开发“湖里公共法律服务”微信公众号,实现“一网通办”。

二、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落地见效

一是矛盾纠纷化解创新突破。依托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健全中心联席会议、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受理登记、分流处置等制度。今年以来共受理“访调对接”矛盾纠纷案件162件,已办结154件,“诉调对接”化解纠纷56起,“警民联调”化解纠纷1832起,行政调解8件,做到案结事了。20xx年,全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矛盾纠纷4426件,涉及人数9137人,涉案金额4414万元,其中重特大纠纷34件,涉及死亡纠纷21件,涉及10人以上群体访矛盾纠纷13件,涉疫情纠纷105件,调解成功率达99.7%。

二是法律服务提质增效惠民。区法律援助中心全年共接待来访来电法律咨询4870人次,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755件,援助人数1755人次,为受援人挽回损失或取得利益1930.5万元。建立了一支涵盖我市33家律师事务所、92名律师的援助律师队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律师团队,大大提升服务质量。区公证处共办理公证4230件,社区法律顾问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922人次,举办法律知识讲座86场。推进“互联网+法律服务”,“湖里公共法律服务”微信公众号发布法律资讯348条,举办线上答题活动13场(次),参与群众46430人,提供线上法律咨询425人次。

篇8:法律援助中心便民服务措施

《服务贸易总协定》 (GATS) 第10条“紧急保障措施” (ESM) 规定:“应就紧急保障措施问题在非歧视原则基础上进行多边谈判。”从乌拉圭回合到多哈回合, 十余年的谈判虽然没有达成实质性的结果, 但谈判的内容还是在不断地深入, 由最初的基础或前提性问题逐步过渡到更为具体的技术性问题。谈判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约从1995年持续到1998年。在这一时间段内, 谈判焦点主要集中于一些基础或前提问题。例如, ESM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启动?保障措施的行使是为了保护何种利益?行使这一措施的目的何在?很多成员态度积极, 就ESM相关问题提交了正式的书面意见。

第二阶段大约从1999年持续至今。此阶段的焦点集中于一些更为具体的操作问题, 主要包括采取保障措施时需要遵守哪些基本准则?比如, 最惠国待遇、预先通知、既得权的保护等, 还包括采取保障措施的时限如何限制, 如何确保自由化的目标不被改变等。虽然没有就基础问题达成一致, 但对于推进整个谈判的过程是有益的。

二、服务贸易领域中制定紧急保障措施制度的必要性

(一) 例外条款不能否认紧急保障措施存在的必要性。

GATS所设置的例外性条款与紧急保障措施尽管在本质上都是“背离性质条款”, 都具有某种形式的“安全阀”作用, 但他们所适用的情况、条件和程序是完全不同的, 不能因为有了例外条款就否认紧急保障措施存在的必要性。因为同例外性条款援用条件的苛刻性和程序的复杂性相比, 紧急保障措施运用起来更方便灵活, 实施效果也更直接显著。

(二) 尚无实例并不能说明紧急保障措施是不必要的。

目前, 没有援用保障措施的实例并不意味着以后不会有援用的可能, 随着服务领域自由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各成员方在服务贸易市场上的冲突和摩擦必然增多, 援用紧急保障措施的可能性必然会越来越多;没有援用紧急保障措施的实例恰有可能是因为目前的紧急保障措施没有具体规则, 缺乏可实际操作性造成的, 因此紧急保障措施具体规则的制定就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

(三) 可作为紧急救济手段。

在各成员方对服务贸易开放的具体承诺谈判中, 由于服务贸易涉及面广而且具有无形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对本国的服务贸易缺乏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 有可能使他们对各自的承诺所带来的影响无法加以恰当地评估, 对本国服务市场有可能遭受到外来损害或者威胁的紧急情况无法加以预见, 因此可能出现国内市场发生急剧的不利变化。此时, 如果没有必要的保障措施作为紧急救济手段, 可能会导致该成员方遭受巨大的国内压力、甚至发生社会动荡和秩序失衡。

(四) 有利于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发展。

紧急保障措施制度的设立赋予了成员方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及时救济措施的权利, 从而免除了在谈判中因担心做出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承诺的后顾之忧, 必然促进各成员方在更高程度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承诺谈判中更为积极和主动, 从而会更放心地做出更大程度的减让承诺。因此, 紧急保障措施制度的制定将会对新一轮服务贸易自由化谈判的顺利进行起着促进作用, 其结果是更有利于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而不是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机会。

三、构建服务贸易紧急保障措施法律制度的思考

(一) 实体规范应符合的条件

1、服务进口增加。

所谓服务进口增加是指该服务进口数量的绝对增加或相对增加。进口增长应有程度上的要求。进口增长的确定标准要求在整体上进口趋势是增长的, 且这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增加是足够迫切的、足够急剧的和足够显著的。不同的服务贸易提供方式, 确定服务产品的进口数量的方式应有所不同。

2、造成严重损害或者严重损害威胁。

服务产业“严重损害”应被理解为对一国国内服务产业状况的重大全面减损。在确定损害标准时, 应根据具体服务特征审查下列相关因素: (1) 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服务提供者向本国提供服务的绝对和相对增长率与增长量; (2) 向本国提供服务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服务提供者总数及其增长变化情况; (3) 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服务提供者增加的服务产品总量在国内市场中所占的份额; (4) 增加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服务提供者向本国提供的服务对国内产业的影响, 包括对国内产业在服务产品总量、国内商业存在或服务提供者总量、服务产品销售水平、市场份额、利润与亏损、就业等方面的影响; (5) 造成国内产业损害的其他因素。在确定其他国家或地区服务提供者向本国提供的服务增加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时, 不得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服务提供者向本国提供的服务增加以外的因素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归因于其增加。对严重损害威胁的确定, 应当依据事实, 不能仅依据指控、推测或者极小的可能性。

3、因果关系。

对服务贸易实施紧急保障措施的第三个条件应该是服务进口增加与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否则不得做出实施紧急保障措施的决定。在这一因果关系中包含了两层因果关系:第一层因果关系即承担GATS义务后的未预见发展与服务进口增加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二层因果关系即服务进口增加与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服务进口增长之外的因素也正在造成国内服务产业的损害, 则该损害不得归因于服务进口的增长。

(二) 程序规范应涵盖的内容

1、调查。

调查是实施保障措施的必要步骤。为了确保正当和公正的调查程序, 《保障措施协议》第3条专门就调查程序做了规定, 要求各成员的调查必须遵照确定的程序进行, 遵守GATT1994第10条有关透明度的规定。为此, 调查主管机构应该向所有利害关系方做出合理的公告, 为他们提供陈述意见和抗辩的适当机会, 同时考虑各方对实施保障措施的看法, 调查结束后, 主管机构应当公布调查结果, 并做出合理的结论。服务贸易的保障措施也必须在调查确认的前提下才能实施。因此, 实施调查是服务保障措施的第一步。由于主管部门更能从全局把握服务行业是否受损以及受损程度, 因此调查应当既可以依国内产业申请进行, 也可以由主管部门依职权主动发起。

2、通知。

为了加强WTO保障措施委员会对各成员保障措施立法和司法实践活动的监督, 《保障措施协议》要求各成员就一些重要事项向保障措施委员会通报, 包括现行涉及保障措施的法律、法规、行政程序;发起调查的原因和调查的结论。成员应在一项拟采取的保障措施生效前通知保障措施委员会, 当然并不要求成员披露损害其法律实施、公共利益或影响商业秘密的机密数据。服务贸易保障措施, 完全可以参照上述标准通知服务贸易理事会, 当然也包括了给利益关系方的通知。

3、磋商与仲裁。

《保障措施协议》要求拟采取保障措施的成员与有实质利益关系的成员进行磋商。毕竟保障措施是对已生效的规则和承诺的违背, 磋商是必要的尊重;通过磋商还有望使各方达成谅解, 避免贸易摩擦;涉及到的补偿问题也需要相关利益方之间的协商以寻求解决方案。服务贸易保障措施的磋商程序当然可以借鉴《保障措施协议》的规定。能以磋商解决矛盾固然最好, 但由于服务贸易领域补偿形式比较复杂, 因此关于补偿的磋商往往难以达成统一意见, 这时就需要引入仲裁。保障措施下的补偿与GATS第21条项下的补偿性质相同, 都是因修改或撤销承诺对其他成员造成不利影响而给予相应补偿, 因此服务贸易的保障措施规范中应当纳入仲裁的规定。

4、保障措施的期限与复审。

保障措施的实施期限一般不应超过4年。如果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延长, 例如保障措施对于防止或者补救严重损害仍然有必要, 有证据表明相关国内产业正在进行调整等, 则全部实施期限不得超过10年。如果某一保障措施适用期预计超过1年, 应在适用期内按固定的时间逐渐放宽该措施;如果实施期超过3年, 必须进行中期审查, 并根据审查结果撤销或加快放宽措施。中期审查的内容包括保障措施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国内产业调整情况等。

5、争端解决。

WTO《争端解决谅解》适用于因实施服务贸易保障措施引起的争端。根据GATS第23条规定, 成员方可在两种情况下就服务贸易的争端提交DSB解决。首先, 一成员为其他成员未能履行GATS项下的义务和具体承诺时, 该成员可以寻求争端解决机构就该事项达成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其次, 如果任何成员认为其根据另一成员的具体承诺可合理预期获得的任何利益, 由于另一成员事实与本协议规定并无抵触的任何措施而丧失或减损, 则可援用《争端解决谅解》寻求争端解决机制。

服务贸易自由化是大势所趋, 尽管在这一趋势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着不同的利益, 并由此导致二者在建构国际服务贸易紧急保障措施制度中不同的立场和态度, 紧急保障措施制度仍在一定程度上是平衡其利益的工具。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应在国际服务贸易紧急保障措施制度的构建中坚持发展中国家的立场, 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在GATS规则谈判中积极支持ESM机制的建立。

摘要:本文在回顾GATS规则工作组关于紧急保障措施谈判进程的基础上, 阐明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制定紧急保障措施制度的必要性, 提出完善国际服务贸易紧急保障措施立法的建议。

关键词:GATS,ESM,服务贸易,紧急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陶林.国际服务贸易紧急保障措施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9.

[2]房东.服务贸易总协定法律约束力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篇9:法律援助中心便民服务措施

关键词:信访;法律服务中心;模式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065-02

当信访人对信访的艰难以及政府对信访的沉重负担都有所畏惧的时候,改变这种状况便会成为人们的共识。这时对另一方的指责已经不再受人重视,因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不是单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双方实践中的问题,而是与信访条例有关的体制本身的缺陷或局限性。这种体制下,信访人如何形成自己的意愿属于他的自由,他有权以信访形式向政府表达其意愿,而防止这些行为所产生的消极后果则不属于他的义务。同理,面对这些消极后果,政府作为行政机关没有权力也不能去干预民意表达,只能听凭民意表达的任意和分散;不能去阻止或拒绝民众信访,只能接受并且要尽可能地为之提供良好的条件。显然,这种体制的局限性,就是让政府和信访人只能顺从并且无法改变民意表达的任意性和分散性以及民意表达直接涌向政府的特性。可以设想立法者这样做是为了充分保护信访人的权利,可是当信访人要为这种权利付出很大代价,以至最终要由全社会来承担政府信访管理的巨大经济和政治成本时,除了进行改革我们已别无选择。

一、信访法律服务的现状

长期以来,信访部门被上访者寄予化解纠纷、实现救济的厚望。信访内容涉及到房屋拆迁、土地权属、劳动争议、企业改制、移民安置、涉法涉诉等,但在大多情况下,这些纠纷应该由司法部门解决,信访部门没有权力和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由于面对大量的群体信访或矛盾激化的各类个体信访,上有领导指令化解的压力,下有群众极端不满的怨气,信访部门在解决信访事项的过程中处于两难的境地。由此,在这种工作状况下,信访机构错位、越位的现象屡见不鲜,执政者预期的社会稳定的目标非但不能实现,反而陷入一种更为可怕的恶性循环之中。同时上访者也往往把信访看成了优于其它行政救济、甚至国家司法救济的一种特殊权利。他们在当地有关部门解决不了问题或者没有达到个人愿望之后,动辄上访,这直接导致了司法权威在人们心目中的弱化,最初只是供人们提意见、建议的信访制度,后来却变异为一种权利救济的最佳方式,这种异化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在政府管理的意义上,所谓信访问题,主要是信访的普遍发生和数量巨大给社会管理秩序所造成的沉重压力,这个压力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承接能力不足,无法承受巨量信访,导致信访管理形势严峻;一方面是信访特别是上访给社会秩序带来的某些影响,它们所形成的社会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人们对政治和政策的正面评价,也使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政治和社会稳定等条件有所紧张。当这种认识进入了政绩考核时,信访几乎成为削弱当地政府的正面形象,危及其政治地位稳固的恶棍,似乎很有理由把信访列为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的“不稳定因素”。于是,“治理信访”的口号声震云霄,似乎找到了解决信访问题的出路。然而,一旦把信访定位在政府“治理”上,就会把信访确定为行政管理的对象,并且用行政管理手段调整。对于那些涉及信访管理秩序的行为,当然可以如此;但对于产生信访的众多因素,包括政治、政策、体制、经济和观念等,应否这样做以及是否有效,就需要打个问号。同时,政府把信访人作为“治理”的对象,而产生信访的因素却往往与政府行为有关,也就是说应当把政府也列为治理对象;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因素与信访有关,如果都列为治理对象,那么治理信访就等于是治理国家——这种口号有多少实际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信访法律服务中心建立模式的问题及对策

(一)工作转型问题。

从法律上看,信访数量激增在一定程度上与信访工作转型,即从党的信访工作转向国家信访工作有直接关系。在党政合一的信访体制中,党在信访工作中处于领导地位,党委把信访工作纳入工作范围,党对信访持开放态度;由于党的性质完全不同于国家机关,群众向党反映、建议和举报等,没有信访条例那样的严格约束,确定信访数量和信访工作都不如现在规范。在党的信访工作体制下,政府是站在党委后面的,所以政府的信访职责以及属于该职责范围的信访数量都不是很明确,信访数量给政府的压力也不是直接的。信访条例的治理思路则是将信访活动规范化,信访被确定为一种法律行为,大概为了使政府信访范围与先前党的信访工作范围大体一致,便使用了一个过于宽泛的信访定义,以便把不同法律性质的行为都纳入信访范围。可以说,这是使政府承担的信访数量猛涨,导致目前严重局面的最重要的内因。同时,信访工作被列为国家活动,政府成了信访工作的中心和主角,以信访工作的形式承担了许多不应由信访解决的问题,于是工作量和管理压力也急剧增长。由此想到,有些地方希望信访在某些范围回归党的信访工作或者党的群众工作,其实就是以上问题的反映。

(二)严格信访条件。

将信访与行政复议和诉讼比较一下,可以发现行政复议和诉讼都有法律规定的具体条件,不符合条件的不得进入相关程序,这抑制了很多不符合条件的行政复议和诉讼行为。可以说,案件数量是受法定条件和范围控制的。反观信访,其确定条件十分宽泛和笼统,导致信访范围无所不包,并且能轻意进入信访程序,导致政府所受理的信访数不胜数,终于因不胜其扰,呼喊“形势严峻”了。如此敞开大门,又要埋怨来者数量太多,似乎不是待客之道。要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从修订信访条例人手。然而,如果单纯收缩信访范围和限制进入信访,那些被逐出信访和被挡在信访之外的案件又将流向何处,会不会因为无处告诉而产生其他问题,仍然值得关注。因此,若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措施和制度,不宜匆忙动作。况且,谁也不知道这样做会不会把那些被信访拒之门外的案件汇拢起来,造就另一个信访,这将是已经被信访搞得焦头烂额的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三)提高信访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提高信访人的法律意识。

信访工作人员通过客观中立的判断,核清事实,作出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兼備的处理意见,不但要求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和政治素养,更需要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法律、政策,善于从事信访工作。信“访”不信“法”,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

信访的本质是民意表达,至少根据信访条例它是人们的权利,法律对它没有严格限制,按照我国立法的原则,行政法规无权禁止和限制这种权利,所以政府要强制减少信访数量是没有依据的。另一方面,民意表达能够体现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政治地位,恐怕没有理由希望民众自己去减少表达意愿。信访数量大造成信访秩序不好等一系列问题,但这不是靠强调信访秩序或者让民众遵守排队规则等方法就能解决的。既然信访是一种积极的权利行使活动,那么任何强制性地阻止都违背它的本性;相反,只有那些有利于信访的措施才能对信访权利的行使逐渐形成引导作用。看来,限制的思路于法无据,并且会导致民众与政府的抵触。

结论

信访部门收到的信访件中,其中很大一部分应当通过行政复议、诉讼或仲裁等方式解决,而信访人却只相信信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信访人对法律知识的匮乏或淡薄,对信访人而言,选错了方式,对其问题的解决并无多大益处,反而耽误了时间,从而因时效问题丧失救济渠道。在法治社会的今天,信访人寻求“包青天”意识仍然很强烈,缺乏依法维权意识,需要提高信访人的法律意识,开展公民的普法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跃,李宁,沈惠章. 加强理念创新 破解公安信访工作难题[J].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4,01:71-74。

[2]刘涛,邵继塘. 论信访制度的改革与社会工作介入[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30-33。

[3]苏雅拉,陈红宇.内蒙古基层信访工作情况调研报告[J]. 法制与社会,2014,08:158-159。

[4]孙莹.政府服务方式创新——沈阳市信访服务大厅的启示[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09:21-22。

篇10:法律援助中心便民服务措施

抓党建 促工作 服务民生铸品牌

本报记者 刘伟平通讯员 徐苏

“全国十佳法律援助单位”、“全国模范服务窗口”、“河南省优秀法律援助中心”、“全省司法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这是集体的荣誉。

“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全国维护职工权益杰出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支部书记张勇赛的光荣。

这些是17年来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坚持“抓党建 促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郑州模式”开辟法律援助新路径

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于1996年,是河南首家、全国首批法律援助机构。中心成立伊始,在中共郑州市司法局党委的关心支持下,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党支部成立。

在之后的十七年里,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党支部始终以“抓党建、促工作”为动力,立足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生力军作用,立足于法律援助工作呈现的新特点新要求,立足于探索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走出了一条的“抓党建、促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

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党支部时刻不忘“党要管党”的政治责任,始终把党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单位核心力量建设,抓党建就是抓单位良好风气,抓党建就是抓单位软实力的增强,抓党建就是保证单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一岗双责”,做到党建工作与整体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切实发挥党组织带好队伍、服务中心的作用。中心党支部书记张勇赛律师亲自挂帅,办理了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巨大影响的案件,获得“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全国维护职工权益杰出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

在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中心开创了全国法律援助三大模式之一的“郑州模式”,成立全国第一家“共青团法律援助工作站”,并在工会、妇联、残联、侨联、警察学会和劳动学会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开辟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倡导组织全国城际间法律援助协作会,积极为特殊群体服务;全国首家在中级人民法院设立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办公室,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数量、质量均居全省首位,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近几年来,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因工作成绩突出,被司法部评为“全国十佳法律援助单位”,2001年和2012年两次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法律援助先进集体”;被中宣部、全国人大内司委、团中央、教育部、司法部联合授予“全国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全国模范服务窗口”,被省司法厅荣记集体二等功;荣获“河南省扶残助残先进集体”; “河南省优秀法律援助中心”; “河南省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省司法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直以来,中心把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作为重点援助对象,与全国36城市签订了《农民工城际法律援助协作郑州协议》,降低农民工异地维权成本,近年来为其挽回经济损失达5亿元。坚持办案数量与质量并重,建立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案件质量评估、投诉查处等制度,对受援人发放案件质量监督投诉卡,同时进行登门或电话回访,案件回访率达到100%。所办有关案件入选全国百优案例、河南省司法厅十大精品案例。

面对取得的多项荣誉,市司法局要求,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好局面、倍加珍惜当前的好形势、倍加珍惜良好的工作基础,要抓紧谋划好下一步工作,比如以法律援助大篷车、名师讲堂、培养一批金牌律师等举措,更好地为弱势群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要充分发挥12348热线电话的作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载体,不失时机地在点、线、面等方面把法律援助这项民生工程宣传好,扩大社会知晓率。

近期,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在《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荣获“全国十佳法律援助单位”的情况报告》上作出批示:“向同志们祝贺!望持续做好工作,保持荣誉。”

为认真贯彻落实吴天君的批示精神,3月25日,郑州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周顺杰主持召开局长办公会予以专题传达学习。周顺杰说,吴书记的批示既是对郑州市司法行政工作的鼓励,也是鞭策。我们要以获得“全国十佳法律援助单位”殊荣为契机,创新工作理念,把这项民生工程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2005年某日凌晨,位于郑州市航海路兴达润滑油商行的业务员徐某放在床头的挎包被盗,包内装有徐某保管的货款45756元。案发后,与徐某同住一屋的业务员张鸿不知去向。管城公安分局经侦大队经分析认为,张鸿的作案嫌疑最大,而且他很有可能携款到上海为他正在上大学的哥哥张华(化名)送钱交学费。随后,办案人员来到上海找到张华,希望他配合警方的工作。同年9月16日,在张华的配合下,警方将准备给哥哥送钱交学费的张鸿抓获,并押解回郑。该案在上海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群众对张华的义举和其弟的处理结果表示了同情和关心。10月,张华同其父来到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要求给张鸿提供法律援助。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张勇赛在了解情况后,认为张鸿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又属未成年人,根据《郑州市法律援助办法》的规定,其符合援助条件,当即决定为其提供法律援助,并亲自办理此案。

为弄清事实,张勇赛到管城区人民法院仔细查阅了案卷材料,会见了被告人张鸿。据张鸿父亲反映,当时检察机关已经按成年人对其提起公诉,而张鸿出生时间和起诉书上时间不一致。张勇赛认为,是否属未成年人,直接关系到张鸿的量刑,这一点非常重要。于是,张勇赛立即指派律师到张鸿家乡进行实地调查取证。通过走访有关村民,基本确定被告人犯罪时系未成年人。“如果将张鸿按成年人起诉,他的合法权益将无法得到维护,也无法体现出法律的公正性。”张勇赛说。随后,张勇赛来到管城区法院交换了意见。经认真研究,并同检察院进行交涉后,检察院撤回起诉,并委托河南省体育研究所对被告人进行骨龄鉴定。经鉴定,确定被告人张鸿犯罪时不满18周岁,系未成年人。随后,检察院按未成年人对被告人张鸿提起公诉。

后来,张鸿经过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张鸿感叹道:“正是法律援助这只‘仁德之手’,把误入歧途的我拉回了正轨,使我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党员律师打先锋 为进城务工人员讨公道 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党支部立足实际,创设载体,引导党员积极投身到创先争优活动中,推进中心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心党支部先后组织开展思想认识大提高、业务知识大培训、岗位技能大比武、服务能力大提升、先进典型大宣传等活动,在活动中号召广大党员树立党员律师的良好形象,为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争权益。

太康县农民司为(化名)夫妻俩来到郑州打工,女儿司竞(化名)和儿子司杰(化名)在后河芦村小学读书。2010年4月6日,司竞司杰姐弟俩放学后到离家不远的湖旁玩耍,9岁的司竞不慎掉进了两米多深的水中溺亡。司为夫妻两人认为负责该湖的物业管理公司未尽到管理责任,导致司竞死亡,要求物业公司担责。但该公司则认为,司为夫妻未尽到对子女的监护职责,拒绝赔偿。

在极度绝望与痛苦之中,母亲娄立(化名)曾攀上一处未竣工的住宅楼欲跳楼轻生。经劝说,她来到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该中心当即予以受理,并指派党员律师刘志丹和朱玉勇两人承办此案。随后,两位律师做了充分的庭前准备工作,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希望将此案办成公益案件,建议增加诉讼请求。在增加赔偿数额方面,要求被告承担更多的赔偿责任,增加一项公益性诉讼请求,并要求被告在该湖周围加装安全护栏,消除安全隐患。

在法庭上,一审法院采纳了律师意见,判决被告赔偿原告各项损失的30%,共65900余元,双方均未上诉。判决生效后,律师多次与被告联系,要求其主动履行判决。在履行期限到期的前3天,律师与司为一道从被告处拿到了全额赔偿款。几天后,司为专程从焦作来到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流着热泪送上了一面写有“无私援助,情暖人间”的锦旗。

抓党建促发展 更好服务百姓

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党支部不断探索推动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先后建立健全了党支部工作制度、党员学习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工作交流和汇报制度、党组成员联系支部制度等。完善监督评议制度,强化机关效能,推行公开承诺活动,接受社会监督,引导全系统党员做表率、当标兵,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氛围。

中心围绕服务和改善民生,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推动以“申请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两倍”为经济困难标准,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将农民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征地、拆迁而权益受到损害,职工因企业改组、重组或兼并二权益受到侵害及医疗事故、交通事故引起的人身损害赔偿、产品质量损害赔偿等纠纷纳入法律援助范围,使更多困难群众获得法律帮助。2006年以来,该中心共组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1万件,提供法律咨询30余万人次。

同时,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党支部在注重工作实效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工作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针对妇女儿童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方便妇女儿童及时申请法律援助,中心在妇联设立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站。同时,中心对涉及儿童权益保护的案件一律提供法律援助,优先受理、优先办理。此外,简化审查受理程序,开辟绿色通道,为有特殊困难的妇女儿童提供电话申请、邮寄申请、上门受理申请等服务,做好妇女儿童异地维权的法律援助协作工作。

法律援助服务圈方便为民

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律援助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到郑州市法律援助中心视察工作,听取汇报,解决法律援助工作的实际问题。2010年和2012年,市委、市政府将法律援助工作列为郑州市为民办理的10大实事之一。

2012年,郑州市法律援助机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全市建立了150个规范化的法律援助受理点,方便困难群众就近申请法律援助。在市总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军分区等社会团体和相关部门联合设立了100个规范化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县区基层人民法院、公安局建立了19个法律援助律师值班办公室,拓展法律援助横向网络,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援助工作。

目前,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体系已经形成,市区半小时、县郊区1小时的“郑州法律援助服务圈”初具规模。

开展好法律援助工作,对于解决社会矛盾,促进司法公正和正义,维护社会的平衡与稳定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法律援助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郑州市法律援助事业发展的17年,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做优做大做强法律援助的17年;是郑州市法律援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壮大的17年;是广大法律援助工作人员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17年。

法律援助工作是司法行政工作执政为民、服务为民的窗口,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必须贯彻落实中央和司法部关于法律援助的工作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落实河南省司法厅“应援尽援”工作要求,将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结合起来,确保法律援助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郑州市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妈妈教我学道理叙事作文下一篇:幼儿园家长评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