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及我国养老保险金现状

2024-08-22

国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及我国养老保险金现状(精选10篇)

篇1:国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及我国养老保险金现状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件

津劳社局发〔2009〕41号

关于城镇企业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人事局),各委、局(集团总公司)劳动保障部门,各有关单位:

2008年4月,我局印发了《关于城镇企业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津劳社局发[2008]85号),进一步完善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保障了职工合法权益。为有效地解决实施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现就有关问题补充通知如下:

一、关于未参保人员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问题

(一)曾经在我市机关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参加工作并相应办理录用或招收手续,后因个人原因中断工作且一直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可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补缴保险费。其中:1997年12月31日以前中断工作的,可自1998年1月起补缴;1998年1月1日以后中断工作的,可自中断工作之月起补缴。但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1993年1月1日以后解除聘用合同或辞职、辞退且没有再就业,并将本人档案关系在各级各类人才中介、职业介绍机构保存的人员,仍可从存档之月起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按照市政府《关于颁发〈天津市贯彻国务院改革劳动制度四个暂行规定的实施细则〉的通知》(津政发[1986]152号)和《批转市劳动保障局拟定的〈天津市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养老保险暂行规定〉》(津政发[1992]52号),1992年12月31日以前已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原国有企业劳动合同制工人和原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如1992年12月31日以前中断就业且一直未再缴费的,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认,可自1993年1月起补缴。

(三)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城或军人退役后,一直未就业且未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员,可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其中:1997年12月31日以前返城或退役的,可自1998年1月起补缴;1998年1月1日以后返城或退役的,可自返城或退役之月起补缴。

(四)1992年12月31日以前曾经在外省市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后因个人原因连续工龄中断且一直未参加养老保险,现已在我市定居并取得我市非农业常住户口(不包括蓝印户口)的,可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补缴保险费。其中:1997年12月31日以前取得的,可自1998年1月起补缴;1998年1月1日以后取得的,可自取得我市常住户口之月起补缴。

二、关于中断缴费人员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手续问题

1993年1月1日以后因各种原因中断缴费的人员,补缴中断缴费期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时,不再经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依据本人原有缴费记录办理补缴手续。

三、关于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用问题

(一)缴纳保值费用的过渡办法。2008年1月1日以后参保的企业及其职工和“个人缴费窗口”缴费人员涉及补缴费用的,应缴纳欠费本金的保值费用。2007年12月31日以前已经参保的城镇企业及其职工2009内补缴2008年发生的欠费,暂只补缴欠费的本金和利息。

(二)已经补缴欠费保值费用的,不再按照市政府津政发[2004]59号文件补缴欠费利息。但对于缴纳当年费用的,应按规定缴纳本金及利息。

四、其它问题

(一)在确认1992年12月31日我市实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前连续工龄中断人员的身份时,本人或单位必须提供1992年12月31日以前曾办理过招工或干部录用手续原始材料。

(二)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城或军人退役后一直未就业的,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立社会保险关系后,再将“乡龄”或“军龄”审定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

(三)通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设立的“个人缴费窗口”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缴费的人员,须具有我市非农业常住户口(不包括蓝印户口)。

二OO九年三月五日

篇2:国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及我国养老保险金现状

关于做好我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补充

通知

桂劳社发[2009]13号

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直各有关单位:

为妥善解决相关人员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有关问题,现就《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我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桂劳社发

[2007]248号)中的有关事项补充通知如下:

一、现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尚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包括已超过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但尚未办理退休手续,或虽已办理退休手续但由用人单位负责发放退休费的人员),可继续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我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桂劳社发[2007]248号)第一条第(一)款规定执行。

二、已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现从事城镇个体经营或自谋职业的各类人员(含已超过申请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年龄的人员),按照城镇个体工商户参保缴费办法,向户口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从原在用人单位工作之月起由其个人按规定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一次性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其中,在当地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前参加工作的,从当地建立企

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月起一次性补缴。符合条件的人员在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办理补缴手续时,应出具原在用人单位工作的原始证明材料。在参保补缴后,符合申请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由本人向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参保人员终止缴费时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计算其应领取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并从核准待遇之下月起发放。对按国家和自治区现行政策规定可计算视同缴费年限的,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三、符合本补充通知规定参保的人员,应在2010年12月31日前办理参保手续和按规定足额补清应缴养老保险费,2011年1月1日起(含)不再受理补办业务。

四、本文从下发之日起执行。今后国家和自治区另有新规定的,从其新规定。

篇3:国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及我国养老保险金现状

1.1 纳费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1.1 发达国家的投资互助型。

投资互助型养老制度属于当前世界上农村社会化养老的主流模式, 在发达国家盛行, 以德国、日本、美国、韩国等为典型代表。其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针对农村人口开设独立的养老制度;另一种是直接将其城市制度向农村延伸。该模式坚持“援助自助者”原则, 强调养老的“个人责任”, 普遍实行现收现付与积累结合制相结合的资金筹集与计发模式。养老保险待遇与个人收入、缴费年限相联系, 即农民养老首先是个人的义务, 然后才是国家和社会的义务。不过, 政府都给予了较大程度的补贴。

1.1.2 发达国家的储蓄保险型。

目前, 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的农民实行这一模式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因为其强调强制性, 也被称为强制储蓄型模式, 实行结果比较成功的国家是新加坡。这种养老保险模式强调以家庭为中心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实行“个人账户积累”的原则, 其保险基金来源于雇主和雇员按照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所缴的保费, 以职工个人名义存入个人账户, 在职工退休或有其他生活需要时, 将该费用连本带息发给职工个人。

1.1.3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纳费型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纳费型养老保险制度在突尼斯、朝鲜、马来西亚、波兰、中国、越南等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朝鲜1988年建立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制度, 城镇正规部门的纳费率9% (雇主和雇员各一半) , 农民、渔民以及农村自雇工人缴纳其收入的3%作为养老保险纳费, 计划在2005年时将该比率提高到9%, 政府支付社会保险营运的管理费, 并对低收入者进行纳费补贴, 马来西亚公积金制度要求农业自雇者自愿参加, 菲律宾统一的社会保险计划覆盖所有农业自雇者。

1.2 非纳费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2.1 发达国家的福利保险型。

福利保险型模式按实施范围的大小一般分全民型和特殊群体型两种, 其中, 实行全民福利保险型模式的国家有英国、瑞典、加拿大等。该模式是“福利国家”借助于财经政策的调节作用来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缓解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措施, 贯彻“普遍性”原则, 保障水平也较高。特殊群体福利保险型模式, 主要盛行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 如斯里兰卡和南非等。由于其经济条件有限, 难以实施全民型的社会养老制度, 因而通过实行特殊群体养老金救助制度, 确保生活特别困难的农村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总之, “福利国家”的农民是以公民这一抽象身份享受养老保险的待遇的, 其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统一进行管理, 个人缴费数额较少, 国家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1.2.2 发展中国家的非纳费型养老金计划。

非纳费型养老金计划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比较迅速, 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南非以及大洋洲西萨摩亚等国都建立了非纳费型养老金计划。主要分为收入测试的非纳费型养老金计划和普遍保障型。巴西收入测试的非纳费型养老金计划主要为两个年金计划:农村年金计划和社会救助年金, 合称为非缴费社会救助年金。毛里求斯的普遍保障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这种基本的养老金不需要进行收入测试, 也无需退休调查。他们就像普通的收入一样需要缴纳收入所得税, 因此那些继续工作或有其他收入来源的人则以税收的方式将收入返还一部分给政府。

2 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与教训

从上述几种模式的实施结果来看:投资互助型强调效率与公平相结合, 尽管有自身的缺陷, 但由于其体现了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 能很好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稳定器”的作用;储蓄保险型实行个人完全积累的筹资模式, 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比较小, 不致使国家和社会背上沉重的包袱, 但这种家庭内部互济在其互济范围和数量上都十分有限, 与社会统筹的互济互助差距很大, 难以达到社会共济的目的, 在客观上有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福利保险型重公平、轻效率, 强调保障的普遍性, 其结果是社会保险的开支过于庞大,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逐年上升, 从而导致政府负担加重, 甚至开始出现福利危机, 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收入测试型制度则可能导致保障功能失效、受益人被歧视、信息扭曲、激励错位、管理成本高、腐败行为诱发等社会成本, 无效的收入测试制度将导致私人储蓄甚至社会储蓄减少进而对宏观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普遍保障型管理结构简单, 交易成本低, 对金融不发达、雇员工资收入等基本信息资料不充分的发展中国家特别适用, 有利于保证消除贫困目标的实现, 在政治上能够获得广泛的支持。

虽然, 各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制度设计、资金运筹、具体实施到管理监督都不尽相同, 存在着差异性和独特性, 但是仔细分析, 它们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点:首先,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第二, 保险范围广, 保险项目全;第三, 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管理;第四,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政府农村政策选择的重要因素;第五, 政府在其中承担主要责任;第六,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中的滞后性与渐进性。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分析这些经验及教训, 以期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帮助。

3 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改革的启示

3.1 要有明确的目标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 农民的情况和发达国家是不同的, 但有一点值得我们借鉴的是, 我国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也要和政府的农村政策密切相连, 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首先是为国家的社会政策服务的, 要解决的是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是农民要享有社会公平的问题, 是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问题。具体来说, 即:首先是农业发展问题;其次是农民真正增收和致富奔小康的问题;第三就是落实人口政策。

3.2 应完善法律体系

法律是社会保障实施的基础, 西方发达国家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体系, 这些立法从保险对象、保险项目、险种的费用、保险给付条件和给付标准, 到基金的经营、管理等社会保障的各方面, 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当前我国城镇建立了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但农村有关制度缺失, 至今没有一部法规, 致使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在二元经济之间两极分化, 扭曲了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关系。同时, 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 致使基金管理缺乏约束, 资金使用存在较大风险。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出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 这是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

3.3 选择适合国情的模式

建立适合农民这个特殊群体现实要求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是发达国家实践的基本经验。通过对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几种模式的分析, 我国究竟选择哪一种目标模式, 不能一概而论。因此, 借鉴国外经验, 结合我国人口、经济及文化特点, 逐步建立土地、家庭及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 既体现政府的责任, 又调动广大农村居民投保的积极性, 并能够适应农村居民的特点及他们对养老的需要的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可能是目前我国农村社会的最佳选择。

3.4 坚持多层次、分类别的原则

多层次的改革取向是发达国家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但现阶段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 广大农村地区更是千差万别, 传统文化也异于发达国家。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承受能力、保险意识等方面的制约, 短期内设计出一种能让农民普遍参加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不可能的。所以, 建立多层次、相互补充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也应该成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基本方向。

3.5 积极发挥土地、家庭的养老功能

土地保障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决策, 这也是发达国家为我们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的借鉴。同样, 家庭养老保障是现代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 应充分认识并加以积极发挥其在近期农村居民生活中的主体保障作用。尽管农村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功能有着不同程度的退化, 相应的对社会保障功能的要求不断加强。但它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该充分认识, 并加以积极引导, 尽量发挥其效用, 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和完善做出其巨大的贡献。

3.6 明确政府责任

农村人口萎缩以及老龄化的发展态势, 决定了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 这也是发达国家为我们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的经验。正如温克勒在总结欧洲国家农民养老金的财政状况时说的:“没有一个社会保障机构能光依靠所缴费用来承担农民养老金的支出。它们都需要依赖政府补助和其他方式来补贴。”公共财政理论表明, 为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必须履行的公共职能。在中国, 农民是一个防御风险意识和能力较弱的群体, 也是为我国经济建设贡献最大而索取最少的群体。因此, 必须强调国家在解决农民养老保障问题上的重大责任, 政府必须在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的制度设计和财政投入方面, 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措施。

摘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是农村市场经济的安全阀和稳定器之一。将从国外几种主要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出发, 探讨其特点和成功之处, 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 探讨他们可供借鉴之处, 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外,农村养老保险,改革

参考文献

[1]John8.Williamson, Fred C.Pampel, 马胜杰等译:养老保险比较分析[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2.

[2]Aaron, Henry J.1992, Economic Effects of Social Security,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3]孙光德, 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76.

[4]李元旭:论我国转轨时期的代际契约与养老模式的变革[J], 学术月刊, 2001, (5) .

[5]宫晓霞: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其启示[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 (6) .

[6]牟放:西方国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J], 经济研究参考, 2006, (23) :40.

[7]和春雷: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8]牟放:西方国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J], 地方财政研究, 2005, (12) :48-52.

篇4:国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及我国养老保险金现状

关键词:企业员工;养老保险缴纳;现状分析

一、前言

对于我国企业员工而言,基本养老制度的建立不但有利于解决企业员工养老问题,同时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我国企业员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来看,在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下,企业和员工按照既定的比例进行保费缴纳。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企业员工养老保险要想满足实际需要,实现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增长,就要对现行制度进行优化,不但要积极实行企业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还要在缴费金额上做出调整,以保证企业员工养老保险达到预期目标。

二、我国企业员工养老保险的主要内容

1、基本养老保险费分企业缴纳和职工个人缴费两大部分,企业按本单位缴费工资总额的20%左右缴纳,全部划入社会统筹,职工缴费为个人缴费工资的8%,全部划入个人帐户。在缴纳比例上,企业与员工的比例是固定的,职工的缴费金额是随着工资总额的增加而上升的。

2、企业职工退休时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前的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按月支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组成。基本养老金的组成包含三方面内容,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这几部分的设计较为合理。

3、退休以后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和物价变动等情况,国家适时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根据现有养老金制度的规定,养老金发放标准是弹性,需要适时的根据社会总体物价水平进行调整。

当前企业职工对养老保险制度认识不深,许多人甚至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钱放在养老保险里面不安全,等自己退休了不见得会拿到等额的钱。

三、我国企业员工养老保险缴纳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员工认为养老保险缴费不安全,不如放在自己手里把握。

随着企业员工养老保险缴费金额的逐年上调,许多职工都感受到了一定的经济压力,对养老保险缴费不安全性的担忧也愈演愈烈。之所以造成这种误解,主要原因在于养老保险金缴存和支取不透明,容易使企业职工产生必然的担忧。

2、企业员工对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缺乏足够的了解,缴费信心不够。

目前许多企业员工都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就是全面保障养老的,不管缴纳不缴纳,或者缴纳多少,都应该获得应有的待遇。这一认识反映出了企业职工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非常肤浅。由于这种错误认识,企业员工在养老保险缴费方面不够积极,造成企业养老保险收缴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3、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调整变化过多过快,没有一个相对稳定期。

由于我国各地区企业实际情况不一样,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需要根据地区情况进行细节调整。但是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制度调整速度快导致了企业员工养老保险缴纳不稳定。

4、按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和发展趋势来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的保障水平未来将会较大幅度地降低。

由于退休职工的增多,在保证现有缴纳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养老保险缴纳金额与发放金额不对等,长期下去,将会导致企业员工养老保险空账现象的出现。

5、对于企业年金的管理和监管还需要明确规定。

目前部分企业为了弥补养老保险的不足,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但是由于企业年金属于企业内部行为,在管理和监管上还存在一定的空白,需要进一步明确。

四、我国企业员工养老保险的未来发展探讨

1、深入研究和解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暴露出来的问题,形成一个在较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政策。

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上,应结合各地区实际,建立长期稳定的企业养老保险政策,保证企业养老保险取得积极效果。

2、完善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年金制度,避免平均主义分配。

企业年金制度建立,不但要使其成为养老保险的有益补充,同时也要注重年金制度的差异性,不能使企业年金沦为大锅饭。

3、根据企业养老保险发放实际,合理提高企业缴费比例。

考虑到企业养老保险空账的风险,企业应在养老保险缴纳比例上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合理提高企业缴费比例。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我国企业员工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中,要想保证企业员工基本养老制度发挥积极作用,使企业员工养老保险缴纳满足实际需要,就要认真分析企业员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及优缺点,积极优化企业员工养老保险缴纳过程,从政策层面、保险缴纳层面入手,确保企业员工养老保险缴纳取得积极效果,满足企业员工养老需要,为企业员工提供有力的养老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璐;中国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2] 何义华;矿业公司劳动保险管理系统研制与实施[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3] 李国华;我国公务员养老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4] 李薇;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吉林大学;2006年

[5] 朱玉君;我国养老保险领域投机行为的治理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篇5: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传统的差异,各国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也不尽相同。纵观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大致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险、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国家统筹型养老保险。

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概览

借鉴国外养老保险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针对中国现行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一)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养老保险制度越完善、服务越到位,投保者的热情就越高,保险基金也就越充足;反之,投保者越没有热情,保险基金就越不充足,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应积极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交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等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二)合理设置个人账户 国外养老金个人账户制的成功经验表明,采用资本积累的个人账户制,能使公民建立对自己未来负责的观念,并促使长期储蓄制度的形成。智利改革的成功,证明了个人账户制不仅适用于像新加坡那样的城市国家,同样可以在一个幅员较大的国家实现。同时,可以鼓励建立各种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以此来弥补储蓄机制的再分配功能不足。我国虽然在养老保险中设立的个人账户,但从实际运行来看,并不是十分成功,个人账户资金亏空严重,完全失去了个人账户的资金积累作用。面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有必要对个人账户制进行适当改造,并根据我国国情来合理设置个人账户。

三)探索多种筹资方式

探索多种筹资方式总结各国的实际做法,我们可以发现,养老保险筹集资金的方式大致包括社会保险税、单位交费、个人交费、政府补贴等几种。我们应当借鉴别国的做法,确立适合我国的养老保险筹资方式。如何确立适合本国养老保险需要的筹资模式,以及所选筹资模式是否能够体现公平与效率标准,是各国政府在构建本国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

(四)完善基金投资运营机制

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不断增大,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应是缓解供给不足的最具潜力的途径。在控制风险前提下,允许养老保险基金有条件、有步骤的进入资本市场,可以使养老保险基金更好地分享我国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的成果,实现保值增值。

(五)合理确定养老保险水平由于养老保险需求是无限的,而资金筹集的水平是有限的,所以应当有效地控制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规模,确保养老保险水平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其最低应高于职工退休后生存的需要,最高应低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养老保险水平高于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将对劳动效率产生抑制作用

(六)创新养老保险管理方式 养老保险管理方式,是指各级政府在介入养老保险是如何明确各自的责任范围。西方国家养老保险管理,实行分层次管理方式,各级政府的养老保险责任非常明确。借鉴他们的经验,我国也应当选择与运用恰当的管理方式,作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的手段。

(七)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系

国外发达国家普遍依靠立法来保障制度的实施,我国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形成社会保障制度立法,或者加快养老保险制度立法。以法律的形式将养老保险各方的权利、义务明确下来,对于不依法执行者可以追究相应的责任,对于企业可以追究其欠缴费的责任,对于政府部门也可以追究其管理不善的责任。@在实现管理与监督分离的基础上,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机构的监管。

篇6:国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及我国养老保险金现状

目前,我国社会养老形势日趋严峻,养老保险制度面临问题较多,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相关法律缺失,养老基金缺口较大,企业负担沉重,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一、引言。

当今世界,如何建立公平、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体系,是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劳动者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问题,从上个世纪50年代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到近年来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规定》可以看出,中国对劳动人民的劳动保障体系已初步完善,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政策也由过去的现收现付制度逐步过渡到了部分积累制度,这样,更有效地保障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二、养老保险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

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发生了制度性变化,但是从全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情况看,出现了很多另人担忧的迹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企业拖欠基本养老费、离退休职工不能按时领取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步履艰难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纵深推进和健康发展。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但总归起来,主要还是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制度缺陷是导致基本养老保险步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突出表现为立法滞后并微弱。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层面除《劳动法》的部分条款外,主体依靠《国务院关于统一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和《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行政规章来调整和规范,养老保险基本法尚未出台,由于这些行政法规、规章和通知、地方条例等的约束力不如法律,所以用它来规范养老保险关系显得极为脆弱,而且由于这些立法形式政策性较强,经常变动,存在明显的地方差异,政府社会保障部门对养老保险事业的管理无法做到依法行政,对养老保险行为的是与非不能依法确认,处罚也缺乏力度,保险有争议时,裁定也无“法”处理,工作缺乏了法律依据,仅靠行政手段对单位和个人的征收工作也缺乏约束力,使得劳动者对法定基本养老保险失去信心。这样,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缺乏法律规范应有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也不利于中央宏观的调控。

(二)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巨大。

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是为了十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人口老龄化准备的。据有关部门统计,“十五”时期我国各项保险基金缺口共达1000亿元,此外,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空帐已将近2000亿元,这2000亿元到将来职工退休时迟早都得支付。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企业缴费能力低,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基金征缴率不够高。第二,计划经济时期欠帐多。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时,职工已有的工龄“视同”缴费年限,退休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而计划经济时期没有提留“劳动保险”基金,这是一笔历史遗留的隐性债务,共约30000亿元。

(三)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中国进入21世纪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重大问题,中国老年人口的绝对量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32亿人,占总人口的10%,预计到2015年前后将高达2亿,2040年达到老龄化高峰期,人口将在4亿以上,约占总人口的26%,然而我过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4%左右,却要负担着世界1/4的老人。有数据显示,1992年我国参保职工为8500万人,离退休人员为1700万人,抚养比为5:1,但是到2005年,抚养比就降到3:1,预计到2020年的时候,抚养比将变成2.5:1左右,退休费将占工资总额的38%左右,高出国际公认的26%的警戒线12个百分点。目前正不断扩大的老龄化危机,对存在缺口的养老保险基金来说是雪上加霜。

(四)养老保险帐户管理不规范。

1997年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基金的管理模式上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混帐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实行部分积累模式,随着制度的实施,由于养老基金全部用于当年养老金发放,养老保险的积累额远小于职工个人帐户记帐额,使得个人账户成为名义上的空账,空帐积累的数额越来越大,日益严重威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安全,这些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基本养老保险对策分析。

(一)开拓思路,拓宽渠道,采取多种措施让基金保值增值。首先,积极探索基金的运作渠道,提高基金的运营效益,把社保基金融入资本市场、金融市场来增加收益,可投资于国家长线重点工程项目如重大水利设施、高速公路等,政府加强监管。其次,可发行社会保障福利彩票,面向社会筹措资金,在当前财政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发行社会福利彩票筹资也是不错的选择。再次,扩展建立机关、事业、企业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第四,可将部分闲置的和陈旧的国有资产变现,用于弥补和充实养老保险资金的缺口。最后是加大基金监管力度,清理回收挤占挪用基金,追缴历史欠帐,做实个人帐户。

(二)社会老龄化问题需要渐渐化解,适当推迟退休年龄降低赡养率。退休年龄是影响赡养率的重要因素,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医疗水平的发展等因素,人口的平均寿命得以增长,为推迟退休年龄提供了可能,尤其是推迟女性的退休年龄,退休年龄规定得较高,则在职职工人数增加,退休人数就相应减少,赡养率就较低。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从防止浪费资源的角度来说,适当推迟女性退休年龄更值得考虑。

(三)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实帐化。针对养老保险的空帐问题,国务院于2000年底决定,从2001年7月1日起,在辽宁省和其他省的部分地区进行完善养老保险体系的试点,在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础上,对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掉正和完善,将个人帐户由空帐转变为实帐,基金管理也由原来的混帐管理改为分帐管理,实行分帐管理后,由于个人帐户基金实行实帐运营,同时还要保持企业缴费水平不变,政府在财政方面也加大了补贴。

养老保险涉及中央、地方、企业和每一个职工的利益,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财政的稳固和财政的可持续性,必须采取措施尽快改革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制,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

09级工商管理(1)班

黄胜

篇7:企业养老保险亟待补充

企业养老保险亟待补充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终于在世纪之交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以上为社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社会救助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特殊时期的特殊制度)等一系列法规文件,构筑了一个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骨架的中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雏形。

一、现阶段养老保险的制度缺陷

养老保险制度的现行模式是“统账结合”。制度设计的目标是把现收现付制的社会统筹与储备积累制的个人账户结合起来,既体现社会共济,又体现自我保障。这样设计主要出于两个考虑:一是为了应付预计在2025年前后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峰;二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配合国企改革,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形成合理的责任分担格局,但是,这种制度设计存在着误区。

1.为了推行“统账结合”,中国实行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已退休的老职工,仍沿用现收现付的办法给付养老金,并且保持原来的水平不变;对尚在劳动年龄的职工则要建立个人账户。这就使正在工作的这一代,不仅要为已经退休的上一代人缴费,还要为自己未来的养老金向“个人账户”缴费。

2.中国企业养老全的平均工资替代率目前高达80%以上,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追根溯源,是因为中国的退休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镇职工的工资只够吃饭穿衣。到退休时,仅维持本来就很低的生活水平。

表面看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向“三良柱”的方向努力。其实不然。一是我国政府承诺的基本养老保险目标过高,包揽过多,责任过大,甚至引发了兑现承诺的危机。另外职业退休金和个人养老储蓄缺乏立法保障,无法规范操作。归根结底,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还是一个支柱———政府保险。

在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仍然只有政府一家有积极性,企业和个人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社会团体更是要耐心等待政府的号令。但是,如果没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保障的社会化就不可能形成,所谓社会保障最终也只能是政府保障。

二、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对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有多种解释。具有普遍意义的解释来自世界银行专家,即三个支柱的.设计。第一支柱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建立,通过税收或缴费筹资的,现收现付确定给付的,广覆盖(全体就业人员或全体公民)、低水平(工资的15%-25%)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是国家依法强制推行,依靠企业和个人缴费筹资,通过个人帐户管理的,养老金待遇与缴费挂钩的(工资的40%-50%)完全积累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第三支柱是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性的养老保险,用以改善老年生活。

从目前国家改革的方向来看,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和趋势均是以企业为载体推动和发展第二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

1.改进现行的现收现付制度。通过降低支付标准,取消过度保障,增加各种税收,以维持现行体制的运转。

2.从“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模式转变。尽量在人口深度老年化阶段到来之前,保持养老基金的盈余状态,并通过投资使之不断增值。

3.从社会统筹向“个人帐户”模式转变,减少政府在养老保险基金上的财务责任,最终建立一个多支柱的养老保障制度。

企业退休金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采取非强制方式,缴费与给付计划由雇主和雇员共同商定。政府退休金采取强制方式,由政府确定交费与给付比例。与基础养老金不同的是,这部分的资金储蓄采用完全积累制记到每个人的账上。总体而言,这部分在退休后的所得大约占到社会平均工资的40%,要高于基础养老金的总水平,是支持退休后老年生活的第二根支柱,也是最重要的支柱。它的目的是为在职职工退休时,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不至于因为不能工作而降低得太多。这项制度目前被称为补充养老保险。不过,对基本养老而言,它是补充,对保障个人老年生活水平而言,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在第二支柱中的作用与第一支柱不同。政府的责任是制定整个制度运营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应该包括资本运营服务的需求者———企业和职工,资本运营服务的提供者———信托公司、基金投资公司、中介咨询服务公司,资本运营服务的监督者———信托公司及基金投资公司的行业工会、证券监察委员会,以及专门为职业退休金计划成立的监管机构。

三、以企业集团为突破口推动个人帐户的发展

庞大的、需要中国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障债务直接制约了以个人帐户制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模式的实施。因此从当前一些企业集团着手,以企业集团为突破口推进以个人帐户制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模式是比较适当的改革思路。

之所以选择一些大型的企业集团,是基于以下一些理由:

(1)政府对于政府机关、不同形式的企业、城市和农村等不同单位的职工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承诺本来就存在差别。从政府对于社会保障的承诺强度看,可以说是从政府机关、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依次减弱的,企业集团作为国有经济的主导性力量,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对企业集团的承诺是较强的;从企业集团着手推进个人帐户制,能够获得各个方面的认同。

(2)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将“减人增效”作为一个重要的措施;在实施“减人增效”的改革中,国有企业为安置下岗人员已经承担了不少成本,这些成本中可以说主要就是社会保障成本;从企业出发建立个人帐户制,可以说是对这些支出的规范化。

(3)目前一些企业集团的经营状况较好,还有相应的实力来承担推进社会保障改革的成本,可以考虑划出这些企业集团中的国有资产的5%-10%,来专门建立这些企业中的职工的社会保障个人帐户。

(4)以企业集团为突破口,比较容易获得企业的支持和配合,进而在整个改革的推进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示范效应。而在当前正在实施的“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由于社会保险费率上升、负担不合理等,欠交、少交社会保障基金的企业明显增加;社会保障负担重的企业出于甩包袱的倾向,参加所谓社会保险的态度十分积极,而一些社会保障负担轻的企业则设法逃避责任。

篇8:国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及我国养老保险金现状

关键词:基本养老金,统筹层次,个人账户,投资,名义账户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增长;同时, 人口老龄化问题加深。上述现状使养老保险制度的作用愈发突显。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三支柱中的第一支柱, 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因为它既能解决终身贫困和流动性约束风险问题, 也能缓解劳动者个人因短视与收入水平低而引致的风险。进入21世纪,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长足发展。2002年~2014年, 该制度的覆盖人数从8200万增加到8.42亿,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规模从1600亿元扩大至35645亿元。但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深化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金管理体制下存在缺陷, 具体表现为统筹层次低下、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基金投资收益率低使养老金规模缩水等, 这些问题均不利于养老保障作用的发挥。

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现状

养老金收入与滚存结余自1990年至2013年分别从179亿元、98亿元增加到22680亿元、28269亿元, 分别增长126倍、288倍。虽然基金规模日渐庞大, 但支付、保值增值能力不足。一方面, 我国有大量在实行个人账户制度之前退休的劳动者以及在实行个人账户制度之前的在职工人。前者没有参与缴费, 无养老金积累;后者参与缴费的时间未达到养老金缴费规定的时间。而这两类人群退休后都接受了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养老金的给付。在统筹账户基金额度不能完全应对养老金支付的情况下, 个人账户的基金被挪用以保证当期支付, 于是便产生了现在个人账户“空账”运转, 养老金缺口不断加大的现象。截至2012年底,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达26000亿元。另一方面, 基本养老金积累部分大多作为财政专户存款置于银行, 用于投资的部分较少, 养老金保值增值能力差, 财富不断缩水。长期以来年均收益率为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息, 还不到2%, 而1993年——2012年中国CPI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8%。此外, 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2012年已接近9.5%, 超过了国际上7%的警戒线, 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问题

(一) 统筹层次低, 管理碎片化

目前, 我国养老金管理权落实在全国各地2000多个政府机构中, 而这些机构绝大部分是县市级政府。由此可见, 我国养老基金统筹层次较低。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和社保体系的建立历史有关。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 由于没有现成经验可以照搬, 养老保险制度只能在各个地区自己的探索之下开始, 该体制存续了20多年, 资金流都“趴在底下”。这种体制上的缺陷是以下即将说明的养老金问题的根源所在。首先, 统筹层次低意味着管理碎片化。地方政府掌握着基本养老金的财权;而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只有账簿, 不掌握基金, 但又作为基本养老金有关事宜的决策者, 对之负有事权。这种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显然不利于基本养老金的有效配置与运营。而且, 在基层政府机构沉淀下来的大量基本养老金会渐渐成为重大的地方利益, 从而进一步削弱省级政府与中央政府对于养老金的统筹能力与管辖权。其次, 统筹层次低抑制了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各地因为政策的差异以及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 往往因为外省入驻人员未在本省缴纳养老保险费而拒付养老金, 这一做法会大大伤害劳动者权益。

(二) 个人账户“空账”运转超过“做实”积累

自2001年起, 从辽宁省起步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开始到2012年底, 1 3个试点省份的个人账户中仅有资金3 3 9 6亿元。一方面, “空账”现象与我国自1997年开始就一直实行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混账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相关。因为将两个账户混合管理, 所以, 这就给个人账户资金向社会统筹账户转移提供了机会。同时, 在统筹账户养老金给付出现不足时, 唯有不断地透支个人账户, 即未来需要对付的基金来填补社会统筹账户的缺口, 即当下资金的不足, 于是就导致了个人账户的“空账”。另一方面, “空账”现象与激励机制不足有关。13个试点省份获得的中央财政补贴有所不同。自然地, 获得补贴较多者有积极性做实个人账户, 而自费管理账户的省份会消极对待。同时, 个人账户养老金所面临的投资体制不健全:投资渠道有限使得收益率低下、资本市场不规范使得养老金不敢贸然为获取高收益而投资高风险金融工具。

“空账”现象使得人民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公信力产生质疑, 也对自己未来的养老金领取产生担忧。此外, 积累制长期无法做实的现状使得人们开始思考是否要继续坚持个人账户制?是否要坚持由现收现付制向完全积累制的不断转变?如果不需要积累制度, “空账”现象也许就不是一个制度问题, 只需放弃即可。

(三) 投资渠道狭窄, 投资收益率低

我国基本养老金贬值严重, 保值增值能力差主要归咎于养老金投资体制的缺陷。绝大部分基本养老金作为银行存款, 投资结构比例失调。2013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规模为29930亿元, 其中高达近81%的基本养老金作为财政专户存款;债券投资部分与委托运营部分之和只有2.17%。投资于高回报率的资产部分极其稀少, 基本养老金资产分配结构性失调十分明显。投资渠道的单一性在近年来持续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使得投资回报率极低以至于为负值。2000年至2013年的14年间, 自2003年以来的11年里活期存款利率全部低于CPI;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有5年低于CPI, 其余多数年份, 特别是近7年里只比CPI高出零点几个百分点。鉴于此, 我国目前基本养老金贬值数量巨大, 这种基金规模严重缩水的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势必对未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造成重大危机。

四、针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改革建议

(一) 提高统筹层次, 建立全国统筹模式

提高统筹层次, 建立全国统筹模式意味着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保管权与管理权均由中央政府及相关机构负责, 使得基本养老基金“涌向”上端以保证其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灵活调配。统筹层次的提高会带来多方面的益处:

1、为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基本养老金投资体制提供保障。

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的“空账”现象必须要求我们改革目前的投资体制, 以多元化与市场化的投资体制做大、做强基本养老金。而这种投资体制适合建立在中央集中投资运营的管理制度之上, 而这又要求各地方政府上缴管辖地区的养老基金。在目前地方统筹的机制下, 上缴养老基金会遇到许多阻力。一种可能的结果是集中投资运营会因为资金短缺而无法实现。而当统筹层次上升到全国水平时, 中央调配养老基金会十分自如, 容易建立集中的投资运营机制。正如企业通过并购降低交易成本一样, 提高统筹层次为中央对基本养老金进行投资管理降级了成本, 提高了效率。

2、减少重复投保与断保情况, 维护劳动者权益。

由于地区统筹使得各地区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上各自为政, 各地基本养老保险联系性与互补性缺乏。因为养老保险属于劳动者重大权益, 所以许多劳动者会因此而放弃异地工作、寻求更好发展的机会。李克强总理2013年11月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做的形势报告中说, 全国有3800万人断保, 相当于当年全国城镇企业参保职工的16.5%。如果实行全国统筹, 基本养老金缴费与领取制度可以跨地区建立起来, 同时基本养老金的流转能调剂省际之间基本养老金的余缺, 劳动者就不用担心异地工作无法领取养老金的问题, 劳动力自由流动变活跃、重复投保与断保情况减少。

(二) 建立多元化和市场化的投资体制

多元化和市场化的投资体制意味着养老金投资效率的提高, 收益水平的上升。这一投资体制需要管理人员根据基本养老金各种特性, 运用专业知识来进行有效的组合投资, 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完善资本市场法制规范。

我国资本市场一直以来缺乏有效的法制规范, 违背价值投资理念、投机行为过度、市场秩序不明, 这一系列问题都使养老金入市举步维艰。因此, 养老金投资的多元化与市场化首要的条件就是需要一个规范的资本市场来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 通过法律规范来明确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防止政府过度干预基金投资, 影响基金投资收益。

2、建立中央独立投资管理机构, 实现基本养老金的集中管理。

因为作为地方政府来讲, 其掌管的该地基本养老金规模毕竟有限, 再加上地方受限于投资运营环境狭窄、资金池规模有限、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等等不利条件, 想要在管控风险的同时实现较高投资回报率的可能性较低。另外, 地方政府由于长期控制养老金而形成了比较固化的地方政府利益。因此, 地方政府有可能干预养老金投资, 从而无法保证养老金实现投资价值。这样唯有中央集中进行投资管理, 通过庞大的资金池、集全国之力选拔的专业人才、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方能实现多元化与市场化投资体制, 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三) 面对“空账”, 继续做实个人账户或者实行名义账户制

1、做实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 与统筹账户“分账管理”。

我国目前基本养老金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混帐管理”是个人账户“空账”现象的一个制度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两者进行分账管理。前者属于现收现付制, 无须资金积累且具有行政调控的色彩, 强调一定的公平性;后者属于完全积累制, 市场化特征明显, 需要通过投资实现保值增值以发挥作用。至于如何做实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 则要依托于前述关于投资的改革建议施行。

2、实行名义账户制, 不再做实个人账户。

名义账户制是缴费确定型的融资方式与现收现付制的计发方式的结合。这一制度兼具待遇确定型现收现付制与缴费确定型完全积累制的双重特性。劳动者上缴的费用完全用于当期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支付;其缴费在名义账户中记录并进行虚拟的积累, 无须做实, 等到劳动者退休时会根据其缴费比例确定其养老金的领取额度, 即退休时使缴费年金化。名义账户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可能的选择。上文的几项建议在实际实行中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会显现效果。这也就是说, 目前中国金融环境与做实个人账户, 提高投资收益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作为一种过渡手段, 名义账户制会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能够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转换成本。因为它不需要真正做实个人账户, 又有较为清晰、透明的支付条件, 对于投资体制不成熟但养老保险需求压力较大的中国有可取之处。同时, 实行名义账户制并不意味着无须考虑养老金的投资和保值增值问题。一方面, 转型后的养老保险制度势必要面对旧制度留下的遗产——庞大的养老金结余, 如何确保这部分资金能够保值以发挥作用是必要的考虑, 这部分养老金结余在一些实行名义账户制的国家作为新制度的缓冲基金来使用。另一方面, 名义账户制实行现收现付的计发办法, 也存在着收不抵支的可能, 这时候需要应急准备金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风险。因此, 储备一定的风险准备金并保证其保值增值是十分必要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郑秉文.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体制2011改革无果而终的经验教训与前景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 2014.9:第42卷, 第5期.

[2]郑秉文.中国“统账结合”养老保障:症结何在、路在何方[J].中国经济观察, 总第33期.

[3]郭林.公共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度研究:理性审视与未来指向[J].保险研究, 2014年第2期.

[4]周志凯, 孙守纪.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管理体制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 2011.5.25.

[5]张车伟.养老金空账源于个人账户未做实, 制度有待完善.中国广播网, http://finance.jrj.com.cn/people/2012/03/19202912525465.shtml.

篇9: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法律法规

一、典型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

(一)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由养老及遗嘱保险和残障保险两部分组成,国会立法对其强制执行,主要目的是给予那些由于退休、残病、死亡等原因导致收入减少的工人及其家属部分经济补偿。该制度是全国性的,覆盖了美国约96%的劳动人口。一般而言,工人的年龄在62岁以上、通过就业缴纳社会保障税至少在10年以上的,都有资格领取法定养老保险。第二层次是雇主养老金计划,它是由企业设立并定期向该计划缴纳资金,企业职工退休后可每月领取养老金,领取的额度由企业事先规定的支付额或其账户的积累额决定。政府不直接对该计划提供资金支持,这些养老金没有强制性,但是政府会通过法律保障、税收优惠等形式鼓励养老金计划的建立和实行。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它是个人自愿参加的养老金计划,其做法是建立个人的退休账户, 该账户是一种个人退休储蓄计划,它面向社会上所有纳税收入者。美国法律规定:所有70岁以下且有收入者均可开设个人退休金账户,联邦政府通过免征所得税予以扶持和鼓励。

(二)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德国的养老保险体系由法定养老保险、自愿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特定群体的养老保险等多种形式组成。德国的养老保险比较完善,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适用范围、缴费标准等都有较全面地规定。法定养老保险涵盖了最广泛的人群,是德国养老保险最重要的支柱。几乎所有雇佣劳动者和一些特殊的独立经营者都有义务参加法定养老保险。律师、医生、等高收入者不在义务参保人范围内,但他们年满16周岁以后均可自愿参加保险。国家终身雇佣人员,如公务员和法官,有其独立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参加法定养老保险。自谋职业的农业人员有独立的“农民养老保险”。

(三)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

国民养老金、与收入关联的厚生养老金和共济养老金、企业年金是当前日本养老保险金的三种主要形式。国民养老金和厚生养老金实行强制性征收,国民养老金的资金来源是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和国家财政预算,厚生养老金和共济养老金的资金由个人与企业各负担一半。国民养老金和厚生养老金又称为公共养老金,由国家统一管理,采用“后代人扶养前代人”的社会保险方式。 总体而言,公共养老金在日本养老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是政府强制的养老计划。企业年金的种类不同,一种是厚生年金基金制度,由一些企业联合组建基金,企业和员工向基金缴费,为了扩大基金规模,法律允许厚生年金基金用于投资;此外还有固定收益企业年金,其保费由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分担。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一)养老险覆盖面不够广泛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的职工养老保险比较受重视,虽然近年来非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依然很窄,大量的城镇个体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没有参加, 不同企业、地区员工的养老保险衔接不畅,人事制度改革、人员跨地区流动等受到阻碍。目前,真正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只有企业、部分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和某些事业单位并未纳入到养老保险的统筹范围,这就降低了养老保险的社会总体参与度。

(二)养老保险多元化发展不足

我国强制性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在三大支柱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2013年,补充性养老保险覆盖率只有2%左右,这样的比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160多个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中,企业年金制度覆盖接近1/3劳动人口的国家占1/3以上,一些北欧国家的企业年金覆盖率更高。在包括商业养老保险在内的自愿性个人养老金方面,2013年,我国保险公司积累的寿险责任准备金是4.4万亿元,有效保单量为1635万件,平均约每10人拥有1张保单。同年,美国个人退休账户总资产为5.7万亿美元,覆盖全美40%的家庭。

(三)养老保险制度的市场化程度低

市场机制在我国养老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基本养老保险方面,省级统筹尚未完全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积累资金和结余资金管理分散,投资于银行存款与国债的方式使其收益率较低。个人账户养老金方面,退休职工养老金发放过程中对职工的存活年限等因素的考虑欠缺,缺少专业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服务,缺少通过保险业提供年金领取方案。企业年金方面,单一的信托模式限制了企业对养老金产品的选择范围,企业与职工差异化的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管理主体角色较多,运营成本较高。

三、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社会保险涉及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调整,明确的法律法规是相关制度得以贯彻与实施的保障,加强养老保险基金收缴与支付的法制化、强制性管理,防止养老保险基金流失,减少征收过程中的拖欠、拒缴等现象。利用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等特征和人们的依法纳税意识,依法征收社会保险税,税款主要用于各种社会福利开支。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税视为薪资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事业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税,列入收支预算,根据国家财政预算的规定进行支付。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税,计入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的扣除项目,防止重复收税。应按时征收社会保险税,不能擅自减免。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险税征收制度,能够提高社会保险征收的安全性、可靠性,也有利于税负公平,有利于促进资源、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间的合理流动。

(二) 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是指,首先,国家要通过立法等措施建立起能维持公民最低生活水平的养老保障制度。其次,以更加具体、详细、深入的保障制度予以补充。最后,鼓励民间资本在养老保险业中发挥力量,为有经济实力的需求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保障,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由政府通过强制性收取税费来提供,实行不同层级的税费率和发放标准,实现公平的给付制度;个人和企业共同承担的强制性完全积累个人账户,由国家制定税费率,储蓄资金完全进入到个人账户,使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有所保障;自愿性商业养老保险作为补充,依据个人意愿进行选择,突出激励性,体现差别性。

(三)加强和完善养老保险的监督制度

建立制衡式的监督制度,使不同部门承担不同的监督任务,并实现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加强对社保人才队伍建设的监督,培养更多社保专业人才,养成其在合理监督下工作的习惯。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信息管理系统,统筹各级社保部门的养老保险数据和信息,为监督提供保障。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确保养老基金保值、增值。(作者单位: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

参考文献:

[1]代山.国外养老保险法律制度[J].人民论坛, 2013.

[2]吕学静 .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 [ M] .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3]丁开杰 .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 M]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郑功成 . 社会保障学 [ 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篇10:国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及我国养老保险金现状

[导读]: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养老负担重,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的老龄化程度已经超过城市,因此,解决好农民的养老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还不够

社保≠全面保障免费获取保险计划

为您人生全面“体检”给谁投保:

自己 丈夫 妻子 父亲 母亲 儿子 女儿

出生年月: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养老负担越来越重,社会养老的形势已经十分的严峻。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0045万,占总人口的7.69%,其中农村为8557万,占总人口的65.82%。一方面,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老年人的数量远远高于青少年;另一方面,由于受人口城镇化的影响,许多青壮年涌入城市变为打工一族,致使农村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以年轻妇孺、少年和老年人为主,俗称“386199”部队。在这种形势下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已经超过城市。老有所养的问题成为广大农民的夙愿,也是政府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历史、政策等原因,城乡差距大,农民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而被排斥在社会养老保障网络之外。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开始探索性的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项政策的实施结束了农民一直被排斥在社会养老保障网络之外的历史,2006年国务院转发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设的试点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1、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依靠家庭供养

在我国农村老年人依靠家庭供养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则完全依靠子女赡养,即使是与子女分居,子女也履行着对老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家庭赡养就充当着农村养老的主要角色,从而致使农民对养老保险的需求不高,即使农民在没有养老保险的条件下仍然可以维持其晚年的基本生活。

2、养老资金筹集与基金管理不规范

(1)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方案在资金筹集上是以个人缴费为主,这样就使得一些贫困地区的个人根本无力支付这笔费用,而对于连温饱也无法解决的部分农民来说这种筹资方式就将他们完全排斥在外,因此是“保富不保贫”。穷人不能从养老保险制度中受益,这无疑违背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最基本原则,《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中规定,“凡达到了全国和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农村居民,必须坚持养老保险;凡是已经解决温饱,且基层组织较为健全的地方,坚持政府积极支持引导和群体自愿参加相结合;凡是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地方,暂缓开展这项工作。”我国目前开展养老保险的大多数地区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参加养老保险的群体基本上是较富裕的农民,而经济不发达的落后地区的农民则不能从社会保险制度中获益。

(2)在资金管理上,投资管理不完善,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一是基金管理运营层次低。目前,绝大部分基金的管理、运营集中在一般不具备相应基金管理人才、技术和投资主体资格的区县一级,区县级管理农保基金存在着管理手段缺乏等问题。二是增值渠道单一,目前规定基金主要是存在银行和买国债,随着银行利率和国债收益持续走低,基金难以保值。三是现行基金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利于基金风险控制,基金投资管理的决策、运营、监督以及相互制衡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3、养老保险立法滞后

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2006年国务院批转发布实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长期专项规划《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是中国政府第一个由国务院批转发布实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长期专项规划。这些只是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性法规,全国尚缺乏统一的法律来保障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开展,由于没有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专门法律法规,各地在制定本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时找不到有力的法律依据,只能把办法确定为暂行办法,这大大的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规范性、长期性和稳定性。

二、建立合理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思考

考虑到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大,实施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的标准是不现实的,因此,在体制设计时应有所差异,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村劳动力的养老保险,应当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负担能力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实行分层分类解决。依据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将农民分为进城农民工、失地人员和纯粹农业收入的农民三类。

1、对进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思考

农民工是一个流动不定、庞大而且复杂的群体。有的农民工已在城市生活了较长的时间且有了稳定的工作和住所;而有的则是初到城市或在不同的城市间流动。他们是衔接着城市和农村的边缘性群体,其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既应该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范围又应该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范畴,由此可见为农民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根据进城务工农民的不同情况纳入有差别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内。

(1)对在外出务工中,非农收入已经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已不再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

这部分农民在城镇有固定的住所,工作和收入相对较为稳定,他们应该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即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农民工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全部计入农民工个人账户,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低于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工工资的20%,个人缴纳部分一般不低于本人工资的7%—8%。但是这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年限过长,对于农民工来说即使在城镇有了固定的居所,可是他们从事的工作是技术要求不高的简单劳动,频繁的流动使得他们很难做满十五年,调查显示,农民工在餐饮、工厂等企业的平均工作周期是4—6年,从事建筑等纯体力工作则是2—3年,对于大多数的农民工来说十五年的缴费年限是一道难于跨过的门槛。[1]因此,应该缩短缴费年限,使其顺利缴满保险费,从而老有所保。

(2)外出务工,但土地收入仍然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与土地的经济关系无法割断的农民。

这部分务工人员工作和收入不稳定并且流动性大。土地依然是其重要的生活依托,不管其土地是如何耕种,由谁耕种,只要有农产品产出,就应该保留土地的保障功能,允许其在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的条件下,保留承包土地的承包权和使用权。当这些外出务工人员有非农业收入时,应该参加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并按要求缴纳保险费,养老保险费由雇主和个人共同缴纳。同时针对这部分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应该使农民工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随工作城市的变更而转移,解决的办法是建立全国统筹,统一管理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机制,如建立像银行卡一样的社会养老保险卡,使农民工不论在何处都可以凭借社保卡接续社保关系,对于在同一统筹区内流动的人员,只转移保险关系,不转移基金,而对于跨统筹区流动的人员,将基金和保险关系一同转移,这样便可以解决农民工换工作之后如何接续养老保险的问题,从而减少农民工退保现象的发生,最终使其老有所保。

2、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思考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占地,每年会在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为4000万的基础上再加250万以上形成大批的“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失地农民[2],据九三学社200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目前全国4000多万的失地农民中,有60%左右的生活十分困难,有稳定经济收入、没有因失地影响到基本生活的只占30%左右。失地农民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所以,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采取全面、协调的方式来解决好这一社会问题。

目前对失地农民采取的办法是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对其居住安置,重新就业等缺少考虑,使其未来的养老问题悬而未解。因此,应该以实际情况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不同对象的养老保险来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

(1)针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失地农民

这部分农民由于身处“城市圈地”的范围之内,可以将其由农村户口直接转为城市户口,让其享受和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对于青壮年劳动力,给他们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从而提高失地农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失地老年人,让其享受城市低保。这些农转非的失地农民,在对其进行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时可以考虑采取“土地换保险”的形式。但如何换保险和换什么样的保险,失地农民失地又失业,收入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再让其为未来的养老交费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让失地农民交费有失合理性,应该采取谁用土地谁来承担土地所承载的农民养老责任,即不管是政府部门用地还是企业生产用地,只要是征用农民的土地,就必须承担农民的养老责任。在征用土地时,可以从土地出让费或者土地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为失地农民设立养老保险基金,并根据被征地农民的不同年龄建立不同标准的个人账户。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失地农民养老问题,还可以遏制土地滥占滥用现象。

(2)针对城市规划区外的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

这部分农民失去部分土地后仍为农村居民,仍有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土地。应该制定相应的养老保险政策,设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其基金的来源主要由原村集体和政府来承担,其中原村集体负责的部分由村征地款和土地增值收益解决,在征地过程中,要为失地农民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从征地补偿费中一次性注入若干年的养老保险资金。

土地是农民最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还承载着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障的功能,失地农民面临着失地又失业的情况,而且还面临着养老压力,因此,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上有重大的作用。

2、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思考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占地,每年会在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为4000万的基础上再加250万以上形成大批的“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失地农民[2],据九三学社200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目前全国4000多万的失地农民中,有60%左右的生活十分困难,有稳定经济收入、没有因失地影响到基本生活的只占30%左右。失地农民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所以,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采取全面、协调的方式来解决好这一社会问题。

目前对失地农民采取的办法是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对其居住安置,重新就业等缺少考虑,使其未来的养老问题悬而未解。因此,应该以实际情况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不同对象的养老保险来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

(1)针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失地农民

这部分农民由于身处“城市圈地”的范围之内,可以将其由农村户口直接转为城市户口,让其享受和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对于青壮年劳动力,给他们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从而提高失地农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失地老年人,让其享受城市低保。这些农转非的失地农民,在对其进行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时可以考虑采取“土地换保险”的形式。但如何换保险和换什么样的保险,失地农民失地又失业,收入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再让其为未来的养老交费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让失地农民交费有失合理性,应该采取谁用土地谁来承担土地所承载的农民养老责任,即不管是政府部门用地还是企业生产用地,只要是征用农民的土地,就必须承担农民的养老责任。在征用土地时,可以从土地出让费或者土地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为失地农民设立养老保险基金,并根据被征地农民的不同年龄建立不同标准的个人账户。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失地农民养老问题,还可以遏制土地滥占滥用现象。

(2)针对城市规划区外的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

这部分农民失去部分土地后仍为农村居民,仍有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土地。应该制定相应的养老保险政策,设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其基金的来源主要由原村集体和政府来承担,其中原村集体负责的部分由村征地款和土地增值收益解决,在征地过程中,要为失地农民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从征地补偿费中一次性注入若干年的养老保险资金。

土地是农民最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还承载着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障的功能,失地农民面临着失地又失业的情况,而且还面临着养老压力,因此,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上有重大的作用。

3、以农为生农民的养老保险

这部分是留在农村发展,以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短期内不打算离开本土发展的农民。由于这部分农民主要依靠土地的保障,因此,国家应该通过政策倾斜,产业引导,增加投入等方式,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强农民自身的经济实力。这样才能提高农民的投保实力。

针对这部分农民的情况如何建立适合其发展的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上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差异,结合恩格尔系数将农村居民分为贫困、温饱、富裕三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定的标准指出: 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贫困型的农民收入水平低,他们的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温饱型农民,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解决,但是收入的低水平使其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富裕型的农民其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收入水平比较高,他们的社会保障需求高。

(1)贫困型农民的养老

由于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因灾致贫返贫的现象十分突出,因此,在贫困地区首要任务是发展的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能脱贫,发展才能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的基本生存问题,在这过程中主要凸显的是政府的职能问题,政府要注意政策上倾斜,加强产业引导,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目前,在贫困地区发展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要发挥政府的财政作用,加大财政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民的缴费比例。现行的农村医保缴费模式:国家财政补贴20元、地方财政补贴20元、农民个人缴费10元,共计50元。在贫困地区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可以借鉴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减轻农民的筹资负担,另一方面又可以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2)温饱型农民的养老

温饱型农村地区由于刚进入温饱阶段,尚未达到富裕,经济发展向高级阶段迈进,但农民收入不稳定,稍遇天灾人祸,便难以维持,容易产生返贫现象,这些地区相对贫困地区来说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的条件和时机更加成熟。

在这些地区开展养老保险工作,应该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扶持相结合,适当提高农民的缴费比例,也可以尝试“产品换保障”的方式来筹资,即以产品换保障机构为中介,直接以指定农产品缴纳保险费。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实施产品换保障的农产品,产品换保障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促使农产品向货币的转换,并将转换后的货币作为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费注入个人账户。

(3)富裕型农民的养老

富裕型农村的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彻底摆脱贫困。这类农村目前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大城市近郊区。农民的收入水平高,他们的思想观念比较新,从而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可度较高、自觉投保的意识也较高。

在这类地区的养老保险实施方案中可以适当的提高个人的缴费比例,减少政府的补助并且可以扩大保险业务的范围,提高保险业务的档次。

三、建立合理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应措施

1、建立参保补贴制度

建立缴费补贴、贴息等多种方式的农民参保补贴制度,形成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助的筹资制度。由于我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政府财力的差异,政府和集体补助的方式和力度可以有所差别。例如:安徽霍邱县,采用“粮食直补资金”的方式整合优化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将其主要用于补贴参保农民,这样可以鼓励、引导和扶持农民每年从售粮收入和其他收入中拿出适当资金缴纳保险费,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拓宽个人账户的功能

可以借鉴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推行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办法,这样不仅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而且促进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截至2005年6月,该县已有四成多的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证质押借款。通过几年运作,农保基金收益达到800多万元,每年平均利息收入超过百万元。农保基金也从最初的1260万元增加到2100万元,年均增长7%以上。[4]

为了有效解决部分参保农民生产生活等急需资金的现实矛盾,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各地农保部门和各地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手册质押贷款业务,拓宽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发展功能,既激发了参保者的积极性,又拓宽了信用合作社自身的业务,活跃了农村经济,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又促进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

上一篇:餐饮聘用合同范文下一篇:夕阳无限好广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