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2024-08-22

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共9篇)

篇1: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河南省漯河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案 新人教版必

修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描述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尝试构建减数分裂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正确地使用专业术语描述生物学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力量,养成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课前预习:解读课本12~13页完成【自主学案】:

1.减数分裂是进行 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而细胞连续分裂,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2.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末期: 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思考: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一定相同吗?形态和大小一样就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吗?(2)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排列。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 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 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末期: 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思考: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问题探究:1.什么是减数分裂?

2.减数分裂间期有什么变化?

3.减数第一次分裂各个时期分别有什么变化?

4..减数第二次分裂各个时期分别有什么变化?

5.什么叫同源染色体?什么叫联会?什么叫四分体?

6.同源染色体联会在何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在何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何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发生在何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何时?染色体减半又在何时?

例1.以下①~④为动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某些时期的示意图。按分裂时期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例2.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A.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B.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C.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D.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学生自测】:1.对如图所示减数分裂过程某阶段的描述,正确的是()A.同源染色体移向两极 B.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结束 C.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D.姐妹染色单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2.以下为某植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某些时期的示意图,正确的描述是()

A.①纺锤丝牵引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B.②纺锤丝牵引着同源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 C.③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D.④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3.下列有关某生物体各细胞分裂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内有2对姐妹染色单体 B.图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内有2对姐妹染色单体

C.图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为8条 D.四幅图可排序为①③②④,出现在该生物体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

4.在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中,细胞分裂次数、染色体复制次数、着丝点分裂次数、染色体减半次数、DNA分子减半次数依次是()

A.1、2、2、1、2 B.1、1、1、2、1 C.2、1、1、2、1 D.2、1、1、1、2

5.下图表示某雄性动物体内处于不同分裂状态或时期的细胞,请据图回答问题:

(1)B细胞正处于 分裂 期,细胞内有染色体 条、染色单体 条。(2)图中D细胞的名称为,其细胞核中含 个DNA分子。(3)图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用字母表示)。(4)将上图中A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的过程按分裂的顺序连接起来(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篇2: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对同源染色体的正确描述是() 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B.间期复制的染色体

C.联会时两两配对的染色体 D.遗传信息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解析: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未必就大小和形态相同,未必就是同源染色体。 答案:C 2.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分别发生在__________期和___________期。 解析: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复制发生有丝分裂的间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间期不复制。 答案:间 第一次分裂间

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出现的特殊的行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对于生物遗传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出现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四分体的形成,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使得细胞两极各有整套非同源染色体,从而使形成的次级精(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为初级精(卵)母细胞的一半等行为。 上述过程可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这样再通过受精作用,就能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遗传的稳定性;还可以使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多样,从而增加了生物的变异,增强了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答案: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四分体的形成、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保护遗传的稳定性、增加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经典回放)下列四项中,能用于观察四分体的实验材料是() A.蓖麻子种仁 B.洋葱根尖 C.菠菜幼叶 D.蝗虫的精巢 解析:体细胞主要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所以A、B、C中均没有四分体。蝗虫的精巢是产生精子的部位,产生的精子进行减数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能够观察到四分体。 答案:D

2.向日葵某细胞在形成花粉时,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染色体34条,此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产生四分体数为()

A.34个

B.68个

C.17个

D.136个 解析: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发生分裂,染色体数(较第一次分裂末)出现暂时的加倍现象,为2N,因此时染色体数为34条,即2N = 34,所以向日葵的体细胞内有34条(17对)染色体。因为一个四分体含有2条同源染色体,所以此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产生的四分体数为17个。 答案:C

3.青蛙的受精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其中体现受精实质的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A.精子和卵细胞接触

B.精子头部进入卵细胞 C.卵细胞形成受精膜

D.精核与卵细胞核结合 解析:精子和卵细胞都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其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经过受精作用过程,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合二为一,因此,在受精卵中,二者的染色体已会合在一起,从而使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为该物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使生物的前后代遗传物质保持稳定。由此可见,受精的实质就是精核与卵核的结合。 答案:D

4.在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哪一时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DNA分子的数目都与普通体细胞相同 …()

A.第一次分裂中期B.第一次分裂后期 C.第二次分裂中期D.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为在分裂间期已完成了DNA的复制,所以,此时细胞中的DNA分子数是普通体细胞的2倍,而染色体数目并未加倍。在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造成染色体数目减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由于着丝点的分裂,使得染色体数目在第一次减半的基础上又暂时加倍,因而数目与普通体细胞相同。 答案:D

5.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往往发生部分染色体的交叉互换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在()A.同一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B.一个四分体任意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C.任意两条染色体之间

D.联会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解析:考查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 答案:D

6.下图甲、乙是同种生物的两个细胞分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是减数分裂,乙是有丝分裂

B.乙细胞所属动物的体细胞中有4条条染色体

C.甲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依次为2、4、4 D.乙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依次为8、8、8

解析:判断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属于何种细胞,就要先判断清楚它的分裂类型和时期。答案:D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关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描述,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A.第一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 B.第一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 C.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

D.第二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

解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次分裂的染色体行为变化主要是进行同源染色体的联会(配对),并在分裂后期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发生着丝点的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裂及染色体数目的加倍现象。而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与有丝分裂类似,即在分裂后期发生着丝点的分裂过程,使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暂时加倍。 答案:B

2.人体细胞有丝分裂时,产生的四分体个数是() A.46 B.23 C.4 D.0 解析:有丝分裂不发生联会,没有四分体。 答案:D

3.下图为男性曲细精管横切面模式图。表示由精原细胞(a)生成精子的过程。图中不可能含有46条染色体的细胞是()

A.细胞a

B.细胞b C.细胞c

D.细胞d 解析:d是精细胞,含23条染色体。 答案:D 4.在细胞分裂中,既有同源染色体,又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时期是() A.有丝分裂的前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 C.有丝分裂的后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析:只要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同源染色体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细胞中就不会观察到同源染色体;只要经过了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变为两条染色体,就观察不到姐妹染色单体了。 答案:A 5.哺乳动物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能形成4个精子,这4个精子所含的染色体总数是()

A.初级精母细胞的1/4

B.初级精母细胞的1/2 C.与初级精母细胞相同

D.初级精母细胞的2倍 解析:经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精子中染色体数目为N,四个精子中染色体总数为4N。答案:D 6.下面各曲线图中的横坐标表示细胞周期,纵坐标表示细胞内DNA含量或染色体数量的变化,其中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是()

解析:A、C分别属有丝分裂DNA和染色体的变化,B、D分别属于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变化,要注意区分。 答案:B

用心

爱心

专心 7.某动物的雄、雌个体分别有100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如果全部发育成熟并顺利受精的话,那么这对动物最多能产生多少个受精卵() A.100个

B.200个 C.300个

D.400个

解析:100个卵原细胞产生100个卵细胞,需要100个精子即能完成受精作用。 答案:A 8.若雌蛙的卵巢中有初级卵母细胞5 000个,经减数分裂可生成的卵细胞和极体是()

A.2 500个和10 000个 B.5 000个和15 000个 C.5 000个和20 000个 D.10 000个和30 000个

解析: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一次减数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 答案:B 9.某生物的精子中有6条染色体,其中来自母方的有() A.一条

B.两条

C.三条

D.不一定 答案:D 10.识别减数第二次分裂和有丝分裂图形时,最重要的依据是() A.前者染色体数目是奇数,后者是偶数 B.前者染色体数目不变,后者减半 C.前者有联会,后者无联会

D.前者不含同源染色体,后者含同源染色体 解析:在判别减数第二次分裂和有丝分裂图形时,因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就已分开,分别进入两个次级性母细胞中,因此在次级性母细胞分裂时(减数第二次分裂)将不会含有同源染色体。而有丝分裂是体细胞形成过程,在复制后的染色体分裂时,所有的染色体同时分开进入子细胞。因在体细胞中都含有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形状、大小相同的同源染色体,因此在着丝点分开后的每一极(子细胞中),同样具有同源染色体的存在。A项中的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数是奇数,在某些条件下可以作为补充依据,但不是充分条件,如某生物的体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在形成的次级性母细胞中仍含有8条染色体——偶数。B项中的有丝分裂染色体决无减半过程。C项中前者的联会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减数第二次分裂既无同源染色体也无联会。 答案:D

11.果蝇的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为8,若不考虑互换,减数分裂后一个精原细胞和一个卵原细胞生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种类分别是() A.2、1 B.8、8 C.4、1 D.16、16

解析:一个卵原细胞产生1个(1种)卵细胞,一个精原细胞产生4个(2种)精子。 答案:A 12.(2010上海高考)下图为三个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4

A.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

B.乙、丙细胞不可能来自同一体上

C.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D.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解析:甲是减数Ⅱ后期,乙是有丝分裂,丙是减数Ⅰ后期。乙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甲不含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A

13.右图为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的示意图。

(1)此细胞处于____________分裂时期,此时有四分体____________个。(2)此细胞全部染色体中有DNA分子____________个。

(3)在此细胞分裂后的一个子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__对。子细胞染色体的组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图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所以叫四分体。因而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同源染色体的对数,该细胞含有两个四分体,共有8个DNA分子。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可产生4个子细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已分离,每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相同,分别为1、3,2、4或1、4,2、3。 答案:(1)减数第一次 2(2)8(3)0 1、3,2、4或1、4,2、3 14.右图的主要部分是雌蛙的一个卵原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示意图,请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AB时期的细胞叫___________,A→B→C时期发生的是___________。

(2)C→D→E时期进行的是___________,EF时期的细胞叫___________,E→F→G时期进行的___________。

(3)GH时期的细胞叫___________。(4)HI表示发生了___________作用。(5)J以后进行的是___________分裂。

解析:该图表示的是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DNA的变化过程。AC段是指DNA分子的复制,CE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EG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HI属受精作用过程。 答案:(1)卵原细胞 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2)减数第一次分裂 次级卵母

用心

爱心

专心 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3)卵细胞(4)受精(5)有丝

用心

篇3: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 (必修二) 》 (人教版) 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第一课时——减数分裂。

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这节内容是对有丝分裂、生殖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是学习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是理解有性生殖方式的特点和进化本质的知识基础, 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 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举例说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并能解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运用电脑画图、彩色打印机制作染色体模型, 模仿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构建减数分裂各时期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学习过程中观察、交流、讨论、模型建构等认识过程, 认同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理解减数分裂过程, 确立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1.利用设疑、假设、猜想等方法, 活跃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指导学生阅读, 从教材中获取知识,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3.采用多媒体视频动画演示和学生分组构建模型的手段, 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 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使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形成直观印象和正确认识, 突破教学难点。

4.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阅读、观察、思考、猜想、实践、讨论、归纳、表达等方法展开学习活动,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相统一。

教学过程

创新点分析

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精子的形成过程是微观、动态、连续的变化过程, 过程复杂, 且概念较多, 给学生准确认知带来困难。为此, 在课前师生都要进行比较充分的准备。一是指导学生复习有丝分裂的知识, 为这一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是根据学情精心准备该课题的教学。本节课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安排上, 打破了教材原有顺序, 分散了难点, 使主干知识更明晰。

1. 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 这样可以分散难点, 以同源染色体为主线组织教学, 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在这一部分的处理上, 利用一张投影片, 从分析受精卵中一对同源染色体入手, 引入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再出示第二对同源染色体, 引出非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设计一连串的问题, 如:对比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与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有什么区别? (有无同源染色体、数目、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是一组什么染色体等) 由这个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 性成熟后产生的配子中有无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环环相扣, 自然流畅地进入精子形成过程这一重难点的教学。

2. 将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导致精子类型多样放在精子形成过程的教学结束之后, 避免了学生第一次学习时对减数分裂完整过程理解的干扰, 也有助于对精子类型多样性的理解。

二、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手段有创新, 多媒体的使用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

1. 精子的形成过程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而减数第一次分裂又是精子形成过程中的难点, 采用两次观看减数第一次分裂视频动画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第一次是学生带着两个问题观看, 这两个问题是:减数第一次是什么发生了分裂?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变化?再由学生进行描述。第二次老师利用视频分步讲解。

2. 让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构建减数分裂模型, 边构建边理解、边记忆, 利用模型识别各时期特点, 计数染色体数目, 根据构建的模型 (和视频动画) 画出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 这样更直观, 更利于理解。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动手、动脑、动嘴, 互相切磋, 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3. 构建模型。教师讲评之后, 再完整播放一遍视频, 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整体上、宏观上把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微观、动态、连续的变化。

三、由于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子形成部位等内容比较简单,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从中获取知识。

四、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学习收获作为本节课小结, 既能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又能起到当堂反馈的作用。

篇4: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复习

一、变异来源上的差别

有丝分裂过程能产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而减数分裂还能产生基因重组。

二、细胞分裂图象的区别

第一步:确定细胞内有无同源染色体。如有,则该细胞是处于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如无,则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

第二步:根据细胞内染色体的行为确定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

1.若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

(1)如染色体散乱分布,且染色体上无单体,则为有丝分裂前期或末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

(2)如染色体散乱分布,且染色体上有单体,则为有丝分裂前期。

(3)如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则为有丝分裂中期。

(4)如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两个平面上,则为减数分裂(I)中期。

(5)如有联会、四分体现象,则为减数分裂第一次前期。

(6)如同源染色体分离,则为减数分裂第一次后期。

2.若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

(1)有单体,为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末期。

(2)若着丝点排列一个平面,则为减数分裂第二次中期。

(3)若无单体,则为第二次分裂末期。

3.除此外,还应该注意:

(1)如细胞膜向内凹陷,则为细胞分裂后期,再根据有无单体判断,如有单体,则为减数第一次后期,如无单体,则为减数第二次后期。

(2)细胞两次大小不等,则为减数分裂,再根据同源染色体的有无判断,如有,则为减数第一次末期。如无,则为减数第二次末期。

三、理解可遗传变异发生的时间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减数分裂的间期。

染色体变异(主要指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

基因重组(只指基因的自由组合)只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四、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一个细胞DNA含量变化量、染色体数目变化图、染色单体变化图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仔细研究过程变化情况、不应死记、应理解,以DNA含量变化图为例说明。

1.在有丝分裂中,有五个时期,对DNA含量变化有影响的只是两个,即间期时的染色体复制和末期时的细胞分裂,即只有两条竖线,如下图a、b,只要掌握了α线和6线的含义,其他的就容易掌握。

2.在减数分裂中,对DNA含量变化有影响的则有三个时期,即间期的染色体复制,第一次细胞分裂,第二次细胞分裂,也就是三条竖线如下图a、6、c。

综上所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虽然枯燥难懂,但是,只要吃透课本,弄通课本,了解变异来源上的差别,识别细胞分裂图象的区别,理解可遗传变异发生的时间,仔细研究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一个细胞DNA含量变化量、染色体数目变化图、染色单体变化图,就能充分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重点、难点。

篇5:《减数分裂》 高中生物说课教案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章第一节的第1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2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遗传与进化》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遗传定律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de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四、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设疑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六、具体的教学过程

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

首先以问题引入,引发思考:(1)什么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

由于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受精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能否以有丝分裂方式产生?之后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分裂自然想了解减数分裂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首先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分裂过程先逐图出现。

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是要说明,联会时期,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wai,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处理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了“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分裂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为后面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数”。“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减半。至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分裂的本质。接着,全屏展示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分裂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分裂时期细胞的名称。板书如下:

精子的形成: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

(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变形)

.............2n...............2n...............n...............n..........n

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染色体行为变化,播放精子形成的连续动画过程。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获得完整印象。

最后,总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其意义,而且培养了归纳总结,梳理知识的能力。最后指出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义,从而既联系了上节课内容,又使本节课内容前后呼应。

练习与巩固: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题,第一道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两道练习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Fansi:讲授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篇6: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方面: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用一些直观的图片,指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运用实践的能力。同时应用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些实践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和应用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导入:

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学习过一首古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蕴含了生物学知识: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使经历了大火,这个生态系统仍然复苏了。那么为了证明生态系统确实具有这样的稳定性科学家们做了很多实验来证明它。其中很著名的一个是美国的科学家们做的实验。

课件展示“生物圈II号”实验资料

【提问】八位科学家原打算在“生物圈II号”中自给自足生活两年,为什么中途撤出了?这个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提示:1.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掉大量的氧气同时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又与建“生物圈II号”的混凝土中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氧气含量由21%下降到14%。2.昆虫中除了白蚁、蟑螂和蝈蝈外基本死亡,食物链等营养结构联系中断。3.靠花粉传播繁殖的植物都灭绝了,粮食严重减产。„„)

【讲述】: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工制作的生态系统都难以长期维持稳定,因此人类应当很好地保护自己的唯一家园。那么现有的生物圈为什么能够自我长期维持稳定呢?应该怎样保护呢?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板书]: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1.概念:见课本109页

【讲述】:我们把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设问]: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为何仍能保持或恢复相对稳定呢?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讨论:略)

[实例阐述]:请同学们看课本

①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②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教师归纳]:以上列举的实例,都说明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板书]:

2、原因:自我调节能力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即种内斗争。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即环境容纳量。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并且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

展示PPT课件:草原生态系统兔与草的数量存在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出“负反馈”的概念

[讲述]:大家刚才列举的实例中,在调节机制上有很多与此类似,调节的结果都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这种调节机制叫做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定,因此我们说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板书】

3、基础:负反馈调节

(设问):刚才讲了负反馈调节它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那么在生态系统中这种自我调节的能力是不是无限大呢?

实例分析:①黄土高原由于植被被长期滥采滥伐造成水土流失

②草原放牧过量造成植被啃食过量草场退化严重

【讲述】: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过度的污染,超出了自身调节能力范围,鱼类的数量就会大量死亡,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这就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过渡:那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实例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比较 学生思考回答: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无机环境有关

教师总结: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单一,一种生物的死亡就会影响下一个营养级生物的生存,而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复杂,一种生物的死亡可以有同一营养级的其它生物代替,这样就不会影响下一个营养级生物的生存,因而稳定性就强。同时环境越好这种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板书】

4、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成正相关

【过渡】:在生态系统中,只要干扰和破坏不超过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能够维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性表现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板书】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一)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内含指的是什么。实例分析:①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

②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

[提问]:抵抗力稳定性稳定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比较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不同

学生回答:1、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

教师总结: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有一定限度。

【板书】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成正相关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什么叫恢复力稳定性。【板书】

(二)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实例分析: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河流遭到严重污染后

[提问]: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比较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不同

学生回答:1、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

2、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小。

教师总结: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

【板书】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一般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成负相关

(三)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利用曲线图说明)

(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提问]:如果将两个生态系统放在一起比较,显然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那么,恢复力稳定性又是谁高谁低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①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②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如果遭到破坏,比较容易恢复。③但是,还要考虑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如,当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热带雨林由于所处的环 4

境高温多雨,气候适宜,故能够较快地恢复;但极地苔原由于寒冷,天气恶劣而须较长时间才能恢复。说明热带雨林的恢复力稳定性比后者高。

[小结]:看来,比较恢复力稳定性时,除了考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外,营养结构简单,遭到破坏后比较容易恢复,还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课堂巩固]:

1、比较热带雨林和人工林抵抗力稳定性的高低?

2、比较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和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高低?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可是,这种能力也是有限的。因而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

三、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和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提问:谁能够举出两个方面的例子?

学生:合理放牧,合理砍伐,合理捕鱼等;建立自然保护区,兴修水利,建防护林等。

小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人们的生存面临了许多的危机,将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才是最有意义的事。【作业】练习一二

八、板书设计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原因:自我调节能力

3、基础:负反馈调节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一)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成正相关

(二)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一般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成负相关

(三)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篇7: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窥见(kuī)匀称(yùn)河堤(dī)堵塞(sâ)....

B.老妪(ōu)洨河(xiáo)拱桥(ɡǒnɡ)疏浚(jùn)....

C.翌日(lì)和谐(xiã)残损(sǔn)鸟瞰(kàn).....

D.惟妙惟肖(xiào)并行不悖(bâi)姹紫嫣红(yān)...

解析:A项,“匀”应读“yún”;B项,“妪”应读“yù”;C项,“翌”应读“yì”。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簇拥彩虹别致巢臼

B.造形栈桥陡坡驻足

C.婉如桥墩惬意悠久

D.徜徉古朴迥异椭圆

解析:A项,“巢臼”应为“窠臼”;B项,“造形”应为“造型”;C项,“婉如”应为“宛如”。

答案:D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A.驻足(停留)胜景(胜利).

B.窥见(从缝隙里看)豁亮(亮).

C.鸟瞰(看)惟妙惟肖(相似).

D.匝道(周)巧妙绝伦(绝对).

解析:A项,胜景(美好);B项,窥见(暗中观察);D项,巧妙绝伦(极、最)。答案:C

4.按合理的顺序排列下列句子顺序的一项是()

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②这是为什么?③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④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绝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⑤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A.①②④③⑤B.①④②⑤③

C.⑤①④②③D.⑤②③①④

解析:做顺序调整判断题,一般不要忙着找“第一句”,而要先寻找逻辑上结合最紧密的句子。以本题为例:①句讲“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下面就应该举例子来说明,也就是④句,所以①④两句肯定紧挨着,于是就排除了A项;再下面就该交代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原因了,那就是②③两句了,②③两句是一组设问句,②问③答,②前③后,于是我们就确定了①④②③的顺序,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C

5.选出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A.俨然:很像真的。

B.推崇:十分推重。

C.翌日:晴朗的日子。

D.孩提:幼儿。

解析:C.翌日:第二天。

答案:C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粘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起初,它们是一个个阿米巴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然后,一阵铃声,一些特殊的细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构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像鳟鱼一样结实,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子实体,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

鲱鱼和其他鱼类的群体有时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如此协调,以至于整个群体从功能上似乎是一个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成群的飞鸟,特别是那些在纽芬兰近海岛屿的山坡上做窝的海鸟,同样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

6.选段中的粘菌和鲱鱼在生活中体现了怎样的行为特点?它们和人类的行为特点有什么不同?

7.“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一句有什么深刻含意?

8.下列各种说法中错误的两项是()

A.“粘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这样的事”指粘菌的细胞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

B.作者看到人类“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从而对于人类的前进抱着悲观的态度。

C.从选文中,我们可以推断:作者不赞成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观点。

D.作者列举了粘菌的群体性生活以及大海中的鲱鱼和天空中的成群飞鸟,说明了集群在种群生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相互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E.作者引用齐曼在《自然》杂志上的著文指出,人类应该像生物一样加强社会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

参考答案:

6.粘菌和鲱鱼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而人类本应该比动物更互相依赖,联系

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但是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的危机。

7.“电路”比喻社会结构,人的社会联系,“通电”,指人们意识到个体之间融合的重要性从而互相联系、同步活动。作者认为人类的生存如同昆虫一样,被联系在一个系统的“电路”之中,这种“电路”不为许多人所意识。但人类作为更高级的生物,应该也有可能认识到这一独特的性质。

8.解析:A项,“这样的事”指“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B项,尽管作者看到人类“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但是他也看到“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说明其态度是乐观的。

答案:A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4题。

臭氧层

壳是乌龟的“盔甲”。蜗牛身上背着的“房子”、大象身上的厚皮„„都是它们的“盔甲”。虽然形式不同,但和古代战士身上的甲胄、现代军队装备的防弹服一样,都是保护自身的。我们人类和万物能够在地球上自由自在地生存,是否也有“盔甲”保护着呢?

地球的表面几百千米的大气层,阻挡着侵入地球的流星,它使绝大多数的流星还未到达地面就已烧光,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但是,若要称之为“盔甲”还不够格。真正称得上是地球“盔甲”的,却是在大气层中浓度只有十万分之一的臭氧层。

臭氧的分子是由三个氧原子构成的(O3),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味的气体,重量为空气的1.72倍,具有强烈的氧化性能,是氧气的一种不稳定的形式。在离地表15~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20~30千米的高度浓度最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臭氧层”。如果把大气中所有的臭氧全部集中起来,覆盖在地球表面也不过形成只有3毫米厚的一个层。臭氧虽很稀少,但它能有效地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UVC和UVB,而对生物无害的紫外线UVA它却一点也不吸收,全部让其到达地表。正是由于臭氧层具有这种特殊的本领,才使地球“穿”上了一层看不见的“盔甲”,构成了对付紫外线的天然屏障。然而,对人类和生物至关重要的地球“盔甲”,现在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乘着上升气流钻入高空,与臭氧发生作用,使大气中的臭氧正在减少。卫星监测察明,从1969~1986年,北纬30°~60°,大气中的臭氧减少了1.7%~3%,中国是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冬季臭氧损失约6.2%。要知道,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紫外线辐射就增强2%。要知道,保护臭氧层,这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9.下面对这篇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说明了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原因及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

B.本文介绍了臭氧层的有关知识及如何保护臭氧层的问题。

C.本文说明了臭氧层的有关知识及臭氧层遭到破坏的情况,并强调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

D.本文介绍了臭氧层的有关知识及强调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

10.文中第一段看起来似乎与文章没多大关系,是否可删去?为什么?

11.简要概括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原因。

12.把臭氧层称为“盔甲”,是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这种特殊的本领是指什么?

13.要准确地说明对象,必须讲究分寸,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填在句后的括号内。

A.表示估计 B.表示程度 C.表示限制

(1)中国是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2)冬季臭氧损失约6.2%。()

(3)对人类和生物至关重要的地球“盔甲”,现在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14.给这篇文章选择一个最佳标题,它是()

A.臭氧层

B.地球的保护层

C.“盔甲”

D.地球的“盔甲”

(二)9.解析:A、B、D三项概括得都不全面。

答案:C

10.不可以。因为这一段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臭氧层的作用。

11.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随气流进入高空,与臭氧发生作用,使大气中的臭氧正在减少。

12.它能有效地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

13.(1)C(2)A(3)B

14.D

二、语言运用

15.仿照例句,从生活中选取一个恰当的事物从正反两方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

例句:彩虹

为让别人赏心悦目,献上自己七彩人生。

只务虚而不务实,决定了它只能昙花一现。

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解析:所谓从正反两方面立意,简单的理解就是写出同一事物的优点和缺点、贡献和危害。

参考答案:圆规 正面:规规矩矩,从不越雷池半步。反面:永远规范别人,从来不规范自己。

哈哈镜 正面:扭曲自己,带给他人欢乐。反面:因为自己腰板不直,才很难透视他人的正直。

我创新 我超越

16.除了课文中提到的物种,你还知道哪些物种有明显的群居特性?深入观察,分析它们的生活习性,考虑一下它们的社会习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迪意义?

篇8: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归 雁

(唐)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②

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④

不胜哀怨却归来。注:①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等闲:轻易、随便。②水碧沙明:《太平御览》卷六五引《湘中记》:“湘水至清„„白沙如雪。”苔:鸟类的食物,雁尤喜食。③二十五弦:指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④胜(音升):承受。赏析: 诗咏“归雁”,雁是候鸟,深秋飞到南方过冬,春暖又飞回北方。古人认为鸿雁南飞不过衡阳,衡阳以北,正是潇湘一带。诗人抓住这一点,却又撇开春暖北归的候鸟习性,仿佛要探究深层原因,一开头便突发奇问:潇湘下游,水碧沙明,风景秀丽,食物丰美,你为什么随便离开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来呢?

诗人问得奇,鸿雁答得更奇:潇湘一带风景秀丽,食物丰美,本来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灵在月夜鼓瑟,从那二十五弦上弹出的音调,实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简直承受不住,只好飞回北方。

用心

爱心

篇9: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包括了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3个教学知识点。在人类对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探索过程中,萨顿和摩尔根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活动、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领悟科学家独到的研究方法、缜密的思考、严谨的推理,进行探究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由于本节从上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引过来,所以在教学安排上思路如下:

(1)通过回忆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观察哺乳动物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解,引导学生联想等位基因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学生的这种疑惑源于头脑中的认知冲突,由认知冲突产生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接着引导学生把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重读分离定律,画含一对同源染色体(假设其上有一对等位基因)和含两对同源染色体(假设其上各有一对等位基因)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示意图,让学生强烈意识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落实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生物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生物学观点的认同程度。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介绍萨顿的假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在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教师采取问题串的形式、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通过介绍多种生物的染色体和基因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理解到一条染色体上应该有许多个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另外,还简要介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基因定位上的应用,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时代感,体现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4)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染色体和基因水平上阐明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让学生不仅在观念上逐渐认同,在知识结构上也获得了科学知识。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概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有关基因与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2)参与类比推理的过程,提出与萨顿假说相似的观点,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画有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图解的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2.教学课件。[情境创设]

教师: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孟德尔分离定律,有哪位同学能够回忆出来?

学生: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教师:很好。这就是说配子中只含有每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那同学们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成对的等位基因是如何分离并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的呢?

教师显示哺乳动物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解。

教师:我们知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结果配子只含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等位基因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有何相似之处?

学生:都存在分离现象:等位基因分离和同源染色体分离;配子中只有原来的一半:配子只含每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和只含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

教师:没错。基因与染色体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师生互动] 1.萨顿的假说

教师:有同学看了这一节的标题以后会想,“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将分离定律念一遍,看看这样替换是否有问题。由此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阅读,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没有问题。是否可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师:是否可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对于这个问题,由同学们自己去探究。现在如果我们把等位基因标在同源染色体上,并以此画含一对同源染色体(假设其上有一对等位基因)和含两对同源染色体(假设其上各有一对等位基因)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示意图。看看结果如何?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图情况并给予一定的指导。随机叫两名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图。教师:经过画图,同学们可发现基因和染色体有何相似的地方?

学生:精原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但配子只含有等位基因中的一个,也只是有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另外,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教师:根据画图和大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教师:正确。那么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主要有哪些平行关系呢? 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并表述。教师根据学生的简述情况进行引导、补充、肯定和鼓励,并逐个显示基因与染色体的4点平行关系。教师:我们可以根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能够推论基因就在染色体上。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叫做类比推理。在研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方面,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应用类比推理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用蝗虫细胞作材料,发现有一种蝗虫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只有12条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又具有24条染色体。蝗虫子代体细胞中的 染色体数目,与双亲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子代体细胞中的这24条染色体,按形态结构来分,两两成对,共12对,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萨顿做出了与大家完全一样的假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有缜密的思考和严谨的推理,我们一样能得出与伟大遗传学家一样的结论。但问题是如果萨顿的推论成立,它应该能够解释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课本P28的“思考与讨论”所提供的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图解,在染色体上标注出相应基因,看看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图情况,并利用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随机叫1名学生上讲台画图。教师:解释是否成立? 学生:成立。教师:那是否就可以认为我们利用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呢?其实,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如何用实验证明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是怎么做的。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师:摩尔根一开始对待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和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抱不相信、怀疑的态度,他认为以上两个学说是主观的臆测。但是尽管如此,他没有批评、挖苦,而是认真钻研,设计实验,寻找证据解决疑点。科学家这种对待科学的态度和高尚的人品,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摩尔根实验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果蝇。

教师显示果蝇的照片,并简要介绍选择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研究材料的优点。

教师:从1909年开始,摩尔根就开始潜心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并利用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的一只白眼雄果蝇做了如下的杂交实验。

教师显示课本P29“图2-8 果蝇杂交实验图解”,并简要介绍实验的过程与结果。教师:根据实验,果蝇红眼和白眼的遗传是否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如何判断? 学生:符合。因为F2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是3∶1。教师:那通过哪一个杂交组合可判断果蝇的显性性状?

学生:亲本雌性红眼果蝇和雄性白眼果蝇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全部是红眼,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白眼是隐性性状。

教师:很好。根据果蝇杂交实验图解,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有什么特点? 学生:只有雄性才出现白眼。教师:是的。那为什么会这样?

教师显示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介绍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的分类与数量,重点提示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同为XY型,且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结合果蝇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我们又可以作出什么样的设想?

学生:控制白眼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教师:当时摩尔根和他的同事也是这样假设的,他们设想控制白眼的基因(用w表示)在X染色体上,并假设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如是,雌性红眼果蝇的基因型怎么写?按照前面学过的知识,写成WW正确吗?

学生:不对。

教师:那应该如何表示?

学生:因为果蝇眼色的遗传与性染色体有关,应先把性染色体写出来,如雌性应先写出XX,然后

WW把控制红眼的基因写在两条性染色体的右上方,所以雌性红眼果蝇应写成XX。

ww教师:那我们又该如何去表示一个雄性白眼果蝇的基因型呢?写成XY对吗? 学生:不对。因为我们已经假设Y染色体上没有与X配对的基因w,所以不能写成XY。因此雄性w白眼果蝇的基因型应该表示为XY。

教师:很好。请同学们画出果蝇杂交实验的基因遗传图解。学生画图,然后逐步显示下边的分析图解,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教师:从图2-2-1的图解可以看出,摩尔根等人的设想可以合理地解释。但能否就说以上的解释是正确的呢?

雌性红眼亲代WWX Xww

雄性白眼wX Y配子XWYXwF1WX Y雄性白眼雌性红眼WwX X配子XWYXWXwF2X XWWX XwWX YWwX Y雌性红眼雌性红眼雄性红眼雄性白眼 图2-2-1 学生:不能。还需要通过测交实验加以证明。

教师:没错。后来摩尔根他们通过测交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以上解释。正是他们的工作,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从此,摩尔根成了孟德尔理论的坚定支持者。

教师: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以后,人们又在思考: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只有4对,但被人们研究过的基因就达数百个;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只有23对,但携带的基因大约有几万个。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说明一条染色体上应该有许多个基因。

教师:没错。摩尔根与其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图。

教师显示课本P30“图2-11 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教师结合课本图解简单介绍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研究成果。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用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解释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获得科学知识。如可引导学生分析等位基因是如何并在何时分离的,或组织学生将两对等位基因标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画出遗传图解,解释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教师精讲]

1.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常染色体是指与性别决定没有直接关系的染色体,性染色体是指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

2.2种性别决定的方式:

XY型:雌性性染色体为XX,雄性性染色体为XY。如果蝇、哺乳动物以及人类的性别决定属于这种形式。

ZW型:雌性性染色体为ZW,雄性性染色体为ZZ。如鸟类、蝶类和蛾类的性别决定属于这种形式。[评价反馈] 1.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在其精子的形成过程中,基因AA分开发生在 A.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 B.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 C.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 D.精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

解析:基因AA是随着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而分开,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在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

答案:C 2.假设某动物精原细胞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该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时,可表示其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和基因变化的是图2-2-2中的

A ba B A bA b A Ba bA B a bA B C D

图2-2-2 解析: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2条染色体,2条染色体基因相同。

答案:B 3.果蝇白眼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显性性状为红眼。下列哪组杂交子代中,通过眼色就可直接判断果蝇的性别

A.白♀╳白♂

B.杂合红♀╳红♂ C.白♀╳红♂

D.杂合红♀╳白♂

解析:根据基因分离定律,C组所产生后代,雌性全部为红眼,雄性则全部为白眼。答案:C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P31的练习。[课后拓展]

1.将两对等位基因标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解释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画出遗传图解。2.设计一个测交实验验证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板书设计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1.萨顿的假说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习题详解

一、练习(课本P31)

(一)基础题

1.解析:不能说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而只能说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答案:D 2.解析: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同位置的非等位基因是连锁遗传的,或在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交换了部分基因,而不是所有的非等位基因都可自由组合。

答案:B

(二)拓展题

1.这些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虽然减少一半,但仍具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这一组染色体,携带有控制该种生物体所有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2.提示:人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会严重影响生殖、发育等各种生命活动,未发现其他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婴儿,很可能是发生这类变异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或在胚胎早期就死亡的缘故。

二、问题探讨(课本P27)1.这个替换似乎可行。由此联想到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很相似。

2.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

三、本节聚焦(课本P27)

1.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成结构。

(2)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同样,成对的染色体也只有一条。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2.摩尔根所做的果蝇杂交实验。

3.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如下:

(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四、思考与讨论(课本P28)

矮茎d减数d分裂ddD 高d茎d矮d茎受高减数精D d茎F 2分裂D D D高茎D d高茎高减数茎D D分裂D D dP 配子 F 1 F 1 配子

图2-2-3

五、技能训练(课本P30)

上一篇:普通外科期末考试试题下一篇:冰心读后感不少于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