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词继承

2024-08-28

代理词继承(共9篇)

篇1:代理词继承

遗产继承 代理词

尊敬的审判长:

河南国银律师事务所接受被告胡爱英的委托,指派我担任胡爱英的代理人,根据本案的事实及相关法律现提出如下代理意见,请合议庭在合议时能予以切实的考虑。

一、四被告的第一组证据:证据1“协议书”(2009年5月17日胡爱英与四被告签订的放弃继承权协议)是无效协议书。

被继承人周庆贺的死亡时间是2010年11月30日,而本协议是在2009年5月17日签订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49、继承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应当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作出。遗产分割后表示放弃的不再是继承权,而是所有权。

50、遗产处理前或在诉讼进行中,继承人对放弃继承翻悔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其提出的具体理由,决定是否承认。遗产处理后,继承人对放弃继承翻悔的,不予承认。”

胡爱英与四被告签订的放弃继承周庆贺房产的协议是在周庆贺死亡前年作出的,胡爱英在尚没有在继承权时处分(表示放弃)继承权,显然是不合逻辑的,所以根据法律规定此协议书应当是无效协议。

二、四被告的第一组证据:证据2:收条(2009年5月17日胡爱英收到30000元的收条)证据力有重大瑕疵,且不能证明被告的证明目的。不应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首先,此收条形式上不合法。

1、收条是由被继承人的女儿周凯代为起草,周凯是该继承的直 1

接利害关系人,在代写收条时应当回避。

2、从四被告提供的签收条视频中可知,胡爱英签收条时只有几个被告在场,显示不出房间有其他无利害关系人在场;且房间昏暗。胡爱英系1953年生,没有读过书,不识字(收条上明确显示胡爱英不会写字),再加上年事已高,所以存在很大的可能性,在不知道周凯所写收条的内容的情况下签字摁手印。

其次,收条内容与二七区人民法院第(2010)二七民一初字第1521号民事判决中认定的事实不符。

周庆贺自述此30000元是其四个女儿(本案被告)支付给胡爱英的养老金,与收条上显示的“房屋转让金”相矛盾,被告对同一份证据在不同的案件中作出不同的自述,存在信用瑕疵。

综上所述,收条不宜作为本案认定事实的证据。

三、四被告的第五组证据:证据1:遗嘱,不符合《继承法》对遗嘱形式的规定是无效遗嘱。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遗嘱只有五种形式:公正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

此遗嘱与被继承人周庆贺的签字笔迹不同,应该属于代书遗嘱。《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七条第3款:“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此遗嘱代书人不明,又无见证人,不符合《继承法》规定的代书遗嘱的法定形式,所以应当认定为无效遗嘱。

四、关于被继承人周庆贺住院期间的医疗费、丧葬费、护理费

1、上述费用是被继承人四女儿应当承担的义务

作为被继承人周庆贺的女儿为父亲支付治病期间的医疗费、护理费,去世后的丧葬费是法定的义务,也是儿女应尽的孝道。

2、被告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上述全部的费用是其代垫的相关医疗费、丧葬费的发票、收据在谁的手中并不能证明费用就是由谁支付的,现实生活中在支付完毕拿到票据后,票据还可能由于很多原因流转的其他人手里,所以 “票据在谁的手中”不是“由谁支付的费用”的充分条件,这样的推理是不合法律逻辑的。

3、胡爱英支付能力有限,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

胡爱英系1953年生,年事已高,无工作,也无其他经济来源,而被继承人周庆贺有固定的退休金,且其四女儿都以成年且成家,从经济条件上来说理应多承担上述费用。

综上所述,原告胡爱英与被继承人周庆贺1999年10月登记结婚,是合法夫妻,相互扶持度过了11年的晚年生活,对于老年人再婚,作为儿女应当更多支持,给老人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现在被继承人周庆贺去世,胡爱英作为其合法夫妻应当相应继承被继承人周庆贺的遗产,以上代理意见,敬请合议庭充分考虑。

代理人:河南国银律师事务所

朱军 律师

郭焕永律师

2011年 4月26日

篇2:代理词继承

尊敬的审判长,尊敬的审判员:

北京市XX律师事务所接受被上诉人(原审原告)王XX的委托,指派我们为诉讼代理人,出庭参加诉讼。

接受委托后,我们做了必要的调查,刚才又认真的听取了法庭调查,我们注意到上诉人的上诉请求是与被上诉人其孙女王XX平均分割继承遗产。我们就上诉人的上诉请求发表如下代理意见。

一、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

上诉状称“王XX与王XX系同一顺序继承人,理应继承遗产的一半,且王XX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生活上需要他人照顾,王XX的法定监护人也有能力抚养、照顾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要求平均分割遗产。

原审法院认为,“因王XX有固定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而王XX尚年幼,生活,学习费用的实际需求仅靠其母郭俊英的退休金支付,明显不足,故对王XX应当给予照顾,可适当多分得遗产。”

我们认为,上诉人的上诉理由是不能成立的。继承开始时,王XX年仅十一岁,作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具有法

律规定的“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的特定身份,分配遗产时,依法“应当予以照顾”,“可以多分”。原审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三条第二款、第三款之规定作出的实体判决部分,我们认为,根据继承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精神,并无不当。原审实体判决体现了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正如原审判决所认定的,上诉人有固定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险,生活有穏定的国家保障。根据我们调查和走访,上诉人还有自己购买的房改房居住,至今仍居住在自己的家里,并非具有原审判决认定的“上诉人在遗产房屋居住的实际情况”的事实。上诉状称上诉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生活上需要他人照顾”。上诉人的确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生活上需要他人照顾,但据我们所知,上诉人仍有成年的子女王忠礼,坐在上诉人代理席位的王忠伟先生就是上诉人的儿子。根据法律规定,赡养老人是成年子女法定的义务,上诉人生活的照顾义务应由其健在的子女承担。法律没有规定未成年的孙辈负有赡养爷爷的义务。

上诉状还有一条上诉理由是被上诉人的“法定监护人也有能力抚养、照顾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我们认为,被上诉人的监护人是本案的案外人,其权利与义务与本案无关。不论被上诉人的监护人是贫穷还是富裕,与上诉人依法主张财

产继承没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因此,上诉状诉称的上诉理由没有事实与法律上的依据,我们请求法庭依法驳回上诉人的诉讼请求。

二、原审判决书的错误请求二审法院给予纠正

我们认为原审判决书存在两处错误,不予纠正,在本案原审判决生效后,影响人民法院司法文书的权威及公信力,也不利于本案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原审判决的一处错误是,在判决书主文部分,有两个第“二”项。第二个第“二”项,处分的是遗产的不动产及家具、家电等生活用品。第二个第“二”项显属原审判决书的笔误,应予纠正。

原审判决的另一处错误是,原审判决书判决履行的期限是“本判决生效后两年内执行”,而不是全案同时执行,即时清结。继承开始已经两年多了,我的当事人,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在失去父亲之后,因遗产继承纠纷被拖累已有两年之久,现在官司总算快结束了,但这分判决书的执行期还有两年。很难想象人民法院的判决要求一个未成年少女伴随诉讼成长,一边学习,一边还得牵扯诉讼。这就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被上诉人的学习和成长。

我们认为,原审判决第二个第“二”项判决“生效后两年内执行”,这一执行时限的判决,有悖人

民法院民事诉讼的“两便原则”,即便利诉讼,便利当事人原则。也不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还将损害被上诉人的合法权益。

我们向法庭举证新的证据,是为了说明,这项判决的标的物,并不存在“上诉人在遗产房屋居住的实际情况”的事实。上诉人在原审法院亦表示希望分得房屋,有能力支付折价款,本案判决一并执行不存在任何障碍。原审判决生效前,被上诉人对遗产房屋享有继承权,这种权益还可以认定是这物权,他人因房产登记制度不存在侵害的可能。原审判决生效后,上诉人依原审判决享有所有权,上诉人有权任意处分。“生效后两年内执行”,正如上诉状所称,上诉人年事已高,这两年被上诉人的这项权益没有切实的法律措施保障,被上诉人的财产份额就有被侵害的现实危险。“生效后两年内执行”,无疑是原审法院给一个未成人开了一张法律“白条”,必将使被上诉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实现,损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们请求二审法院在审理时给予纠正,本项判决应与本案的其他各项判决同时执行。原审判决第一个第二项判决归上诉人所有的货币,应在执行时优先折抵支付被上诉人,即时清结债务。尊敬的审判长,尊敬的审判员,根据上述事实和理由,我们认为,原审判决认定的基本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审判程序合法,判决的财产分割部分也比较

公正。我们请求二审法院纠正原审判决这两处错误,维持原审判决的第一项、第一个第二项、第三项判决,依法驳回上诉人的诉讼请求。

谢谢审判长,谢谢审判员。

委托代理人:

篇3:论徐志摩诗歌对古典词的美学继承

一、以艳为美

所谓“以艳为美”, 是指在作品的题材、内容方面非但不忌讳“艳事”“艳情”, 而且反以它们作为自己所乐此不疲的吟咏对象。宋词里的艳词之多, 这里就不再详举。且看徐志摩这首写于1926年的《两地相思》, 全诗分为两部分, 分别以“他”和“她”对照的视角抒发恋人间迫切的相思, 语言轻佻香艳, 直露, 没有丝毫遮掩, “给你这一团火, 她的香唇, /还有她更热的腰身!”“趁月光清水似流, 赶回家/去亲你唯一的她!”“他来时要抱, 我就让他抱/但每回我让他亲——我的唇, /爱, 亲的是你的吻”;又如, 后期创作的一首《别拧我, 疼》, 只看题目便知晓, 这是一首只写情人亲昵缠绵的诗, 一句“别拧我, 疼, ”刻画出一个恋爱中柔情娇嗔的女子形象, 一个“疼”字, 诗人却听出了万般滋味, 此诗在描写情事上的沉溺之态, 与古代那些写风花雪月的香艳词人几乎不相上下。文人写艳词, 含蓄, 推崇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直来直往的作品为其不齿。最好的艳词要含而不露, 却又能让人浮想联翩。徐志摩的情诗之高妙也是常将男欢女爱, 相思之苦写得含蓄委婉, 令人心神摇荡, 倾慕不已。这一类的诗, 如《春风吹断春朝梦》《她是睡着了》《醒!醒!》《春的投生》《我等候你》等等。在新诗史上, 徐志摩可以说是在书写艳情方面不吝笔墨的一位诗人代表。

二、以柔为美

婉约词, 从思想内容上看, 以女性生活和女性化的柔性思维为主, 刘熙载谓之是“儿女情多, 风云气少”;从意象语言上看, 带有“以小语致巧”“以丽字取妍”的特色;从表达方式来看, 喜为女性代言的抒情言说方式, 显示出“妮子态”“阴柔美”。词的柔婉绮丽之风, 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屡见不鲜。《私语》里, 诗人借秋雨、秋柳、秋枝、秋叶、秋水、秋波抒发淡淡的秋思, 情感幽曲, “一涡半转”, 以一系列柔美意象的铺排, 营造出清冷、凄婉的意境。这令人想起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同样以萧瑟的秋景寄托情思, 同样由口语化的语言表情达意, 值得一提的是, “徐志摩在他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 几乎全部采用当时的口语入诗, 读起来爽快流利, 随着内容情绪的变化, 形成一种自然的节奏。”卞之琳对徐志摩抒情诗中的口语评价颇高, 说他“运用口语干脆利落”。在语言的音律使用上, 二人也都比较敏感。徐志摩的“亲亲切切喁喁啛啛”与李氏的“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惨戚戚”均采取连用叠字的复沓手法, 造成回环曲折, 留下不绝的余韵, 使诗歌的外在形式契合了内在情感, 具有柔婉的节奏感和旋律美。“AA式的叠字如‘飘飘’‘深深’等, 包括联绵词的重叠式, 在《徐志摩作品集》的诗歌中有98处”, 增强了徐志摩诗歌语言婉转柔丽、情深意绵的审美效果。

另外, 1985年4月由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自美返国探亲时带回, 由陈从周整理后发表于《新文学史料》1985年第4期的《白话词手稿》, 所译十二首词全来自李清照《漱玉词》, “而其译法, 流走自然, 以词意出新裁, 清新可诵。实为其用功学习方法之一。人谓志摩诗得力于西洋, 而实则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 确是下过劲, 可是在表面上看不出来。”从译词来看, 是典型的“男子而作闺音”, 其揣摩女性心理的细腻, 对女性化抒情和叙述方式的自如运用, 让人仿佛以为是出自一位娇憨可人的女性文人之手。翻译李清照词这一举动, 也可见出徐志摩对词的偏好, 陈从周分析, “他为什么译词而不用诗, 可能词比诗更有节奏感, 能为新诗借鉴, 遂出这样的试图。”这节奏, 便是一种柔婉徐丽的音乐美感。

三、以悲为美

中国古代文学素来具有深刻的悲美情结。以诗歌为例, 《诗经》中感人至深的是那些号称“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的“变风”、“变雅”之作, 而不是那“治世之音安以乐”的“颂”诗。《楚辞》的情调, 越发离不开“哀”和“怨”。《离骚》更是“怨生”、“悲世”之歌。《古诗十九首》, 则更以其悲哀的声音打动了无数旧时代文人之心:“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不惜歌者苦, 但伤知音稀”之类的诗句, 就唱出了一代文人心底最深广的悲感。盛唐诗中, 悲哀的阴影似乎一度散开, 而中晚唐诗中, 却又重新聚扰了一层伤感的浓云……唐宋词中所表现出的浓重的忧患情绪和伤感色彩, 便可以视作是前代文学“以悲为美”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悲情的美感体验, 我认为, 又分为崇高感和优美感两类。早在先秦时代, 就有“大”这一美的形态。“大”也就是伟大的意思, 就是所谓崇高。这类形象的美引起的悲情, 趋于引起人的惊异情绪, 并带有某种程度的痛苦或恐怖之感。《离骚》对黑暗现实的激烈抨击和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属这一类;杜诗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属这一类;苏辛词的雄放浩荡、英雄气概也当属这一类。与之相对的优美感的悲情, 即使写悲, 也不将悲置于矛盾冲突的核心, 而是使悲感在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 给人以悱恻、凄婉、悲切、冲和的审美感受, 这种感受始终萦绕在心头, 挥之不去。婉约词便是这类悲情文学的代表。秦观广为流传的爱情经典《鹊桥仙》, 写为人所共知的牛郎织女七夕相会, 采用精妙的对句, 以及对有关场景的色彩斑斓的描绘, 为读者营造了一种缠绵悠长的爱情幻象。“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以优美的文辞, 写出聚少离多的伤感, 当人们正在这种忧郁的氛围中沉湎时, 笔锋一转,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巧妙洒脱的收笔, 轻飘地化解了牛郎织女一别又是一年的悲剧性, 诗情千回百转, 宕跌人心。徐志摩的《月下雷锋影片》, 不言一句白娘子的痴情长恨, 而只平静地描摹雷峰塔影的温柔、梦幻, 呈现给读者一幅梦境般的画面感:“满天稠密的黑云与白云”, “明月泻影在眠熟的波心”“深深的黑夜, 依依的塔影”“团团的月彩, 纤纤的波粼”“你我荡一只无遮的小艇”, 一派宁静与和谐, 最后一句“假如你我创一个完全的梦境”, 方知这唯美的画面全是诗人的想象, 诗中隐含着现实中爱而不能的淡淡忧伤。这份忧伤被诗人写得冲淡洗练, 仿佛一缕风就可以吹散。雷峰塔是徐志摩反复书写的一个对象, 就像康桥一样, 雷峰塔对徐志摩具有致命的诱惑, 是激发其诗情的独特景致。志摩在《志摩日记·西湖记》中说, “三潭印月——我不爱什么九曲, 也不爱什么三潭, 我爱在月光下看雷锋静极了的影子——我见了那个, 便不要生命。”在那篇著名的《我所知道的康桥》里, 徐志摩赋予了康桥至美至灵的生命力, 令人神往。月夜的雷峰塔和康桥都颇具静美、幽独、和谐的美感。徐志摩正是将生活中所遭遇的所有不幸的心理体验交付给优美的自然景观, 以排解胸中的郁闷和忧愁。一面写景, 一面疗伤, 写诗对他最大的意义, 恐怕莫过于此。因此, 我们在徐诗中读不到太多大起大伏的情感, 他不倾向于激烈地将悲伤情绪一吐而净, 而是缓缓地将之注入到他眼中的景, 即使大篇幅地写悲情, 也写得美轮美奂, 令读者沉沦于悲中不愿自拔。不得不说, 徐志摩是个擅长造梦的人, 在梦中化解现实的悲伤, 留下美丽的诗句, 让哀愁如梦如风。像《雪花的快乐》《“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偶然》等被后人称颂的情诗, 都是以幻景写哀情的杰作。与宋词一样, 化悲苦为一行清泪, 遣不尽的愁肠断绪。

四、结语

徐志摩的诗以“唯美”著称, 在新月派诗人中他对诗歌艺术手法的研究不及很多人, 他自己也承认, “我素性的落拓始终不容我追随一多他们在诗的理论方面下过任何细密的工夫”, 他是纯粹依靠性灵在吟诗, 他天真浪漫的本性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令他有别于任何将作诗看作一件大事, 工于技巧的诗人;他多愁善感的性格, 追求爱、自然和美的灵魂, 诗歌作品的审美风味, 都令他较之诗人, 显得更像一位词人。正如文学史上苏轼被评为是“以诗入词”开一代词风的悍将, 徐志摩则可谓是新诗史上“以词入诗”开一代情诗典范的先锋。

然而, 徐志摩又非传统意义上的词人, 而是“现代的词人”, 毕竟他是在用白话作诗, 又是拥有现代体验的现代人。徐志摩诗歌对古典词的继承具有隐蔽性, 这隐蔽性恰恰就是他曾在英国留学, 受西方文学影响较深, 使诗歌内容和语言上都留下了“欧化”的烙印。试想, 如果徐志摩仅仅是一个可以翻译出西洋浪漫派诗歌并模仿那种风格写出几首好诗的诗人, 为何他的诗在我国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直到今天都读者众多?我想, 徐志摩的抒情诗之所以那么动人, 更深层的原因应该是, 他的诗歌能够使后天学习的西洋诗技艺, 从他血液中所流淌的古典诗歌气质里寻找到完美的归附。如果没有深厚的传统气质为基础, 在不断地吸纳西方诗歌技巧时, 徐志摩也只是一个诗歌匠人, 而不是一位真正的诗人。通过研究一些著名诗人与传统文学的内在关联, 也可以进一步思考当代新诗创作, 如何处理好与传统的关系, 为我们更好地承继传统找到启示。

摘要: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魅力与传统文学中的词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本文从徐诗中艳、柔、悲三种美学风格入手, 探讨了徐志摩诗歌在审美方面对古典词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徐志摩,词,美学

参考文献

[1]方仁念.新月派评论资料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2]顾永棣.徐志摩诗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7.

[3]廖玉萍.论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性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34 (6) .

篇4:代理词继承

关键词:信托;遗嘱信托;代理;赠予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49-02

遗嘱信托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的遗产信托,而现代意义上的信托制度通说认为起源于英国的用益权制度。信托制度自确立以来就因其具有受托人有限责任、信托管理的连续性、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和所有权与受益权相分离等特性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而遗嘱信托制度作为信托种类的一种在具有上述特征的同时又具有其他制度无与伦比的功能,如合法避税、委托人(立遗嘱人)长期意思自治、信托财产保值增值等而尤为被人们所关注。

一、遗嘱继承与遗嘱信托的比较

遗嘱继承指的是在继承开始以后,继承人遵照被继承人生前制定的有法律效力的遗嘱来继承被继承人遗嘱的法律制度。遗嘱继承要有被继承人生前制定继承的合法有效的意思表示和被指定的继承人认同继承的意思表示后才获得成立。与之大体类似,遗嘱信托制度中立遗嘱人虽然指定了某机构或者某人担任受托人,可是受托人仍然有权利决定是否接受该信托安排。所以两者的相似之处就是:二者的法律关系都是有遗嘱创设,但这种法律关系皆要他人受领后才确立。

遗嘱继承和遗嘱信托的区别有下面三点:(1)权利义务不同。在遗嘱继承中,继承人享有遗嘱人财产的权利,但同时也可能得负为遗嘱人偿还债务的义务。(2)法律关系主体不同。遗嘱继承法律关系生效后,只存在继承人这一个法律主体。但是遗嘱信托法律关系生效以后至少存在三个法律主体,即委托人(名存实亡)、受益人和受托人,有时还可能存在监察人这一主体。(3)达成的法律效果不一样。遗嘱继承中,继承人获得的遗产范围固定,继承人需要承担在遗产分配过程中可能由于不当分割和争产纠纷造成遗产损失的风险。遗嘱信托具有连续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它能够满足遗嘱人复杂的遗产计划,并且实现遗产的保值增值。

二、代理与遗嘱信托的比较

代理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内与第三人实施民事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从这两项制度的功能上看,二者在委托他人处分、管理和运用财产上有共通之处。

代理与遗嘱信托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法律原则上。(1)在代理关系中,财产权仍归委托人所有。而遗嘱信托中,信托财产会转移,受托人是名义上所有人,而最终所有人是受益人或者条款中指定的其他人。(2)在代理关系中,委托人需要承担对因代理行为可能产生的对第三者的债务责任。遗嘱信托关系中,受托人需要承担自己在管理、处分或运用过程中对第三者产生的债务责任。

三、保管合同与遗嘱信托的比较

保管合同指寄存人把物品交给保管人保管,保管人负有履行合同中约定义务的职责尤其是返还该物职责的一种合同。二者的相似之处是两者都发生财产由寄存人或委托人转交给保管人或受托人的过程。

二者的区别有下面两点。(1)法律关系主体不同。保管关系中只存在保管人和寄存人两个主体,遗嘱信托中至少存在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三个主体,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存在监察人这一第四主体。(2)保管合同中只发生保管物品占有的改变,寄存人一直对保管物品拥有所有权,并且保管人对被保管的物品只能进行保管不能进行管理和处分。遗嘱信托的信托财产不仅发生占有的改变,信托财产的名义所有权也发生移转,受托人能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和处分。

四、赠予与遗嘱信托的比较

赠予是赠予人将自己享有所有权的财产给予受赠人,而受赠人不需要支付对价的一种法律行为。赠予与遗嘱信托都有发生财产转移、受赠人和受益人不付出对价纯获利益的特点。

赠予与遗嘱信托的区别有下面两点。(1)赠予财产移转后,受赠人取得财产所有权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在遗嘱信托中,受益人可能只享有收益权,或者至少在较长时期内不享有财产所有权,并且不能自主支配该信托财产。(2)赠予存在赠予人和受赠人两个主体,遗嘱信托中存在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个主体,有时还可能存在监察人。

死因赠予是赠予的一种,与遗嘱信托的相同之处是二者均在设立人死亡后发生效力,不同之处是死因赠予是一种双方法律行为,而遗嘱信托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

五、行纪与遗嘱信托的比较

行纪与遗嘱信托的相同之处有下面两点。(1)行纪人和受托人都是以自己个人的名义对外活动,并承担该活动的法律后果。(2)行纪和遗嘱信托的产生都是基于很深的信任关系,二者也都涉及了财产的处分和管理。

二者的不同之处有下面四点。(1)主体和法律责任不同。行纪有委托人和行纪人两方,而遗嘱信托有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三方,有时可能还会存在监察人。当事人违反行纪合同时应承担赔偿损失、继续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等违约责任;但是遗嘱信托制度中的责任形式为返还财产、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等,这也称得上是不同于合同责任的信托责任了。(2)掌握的权限和介入权不同。行纪人的权限较低,其从事委托事务时,必须听从委托人的指示;遗嘱信托的受托人权限明显要高一些,他一般不受委托人和受益人的批示,他有更广泛的自主决定权。在介入权方面,行纪关系中,如果没有特别约定,行纪人是有介入权的,也就是说,行纪人能以一方当事人的身份和委托人进行交易行为。可是在遗嘱信托关系中,受托人不具有介入权,他不得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用信托资金购买自己的财产或者买进信托财产。这是两者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这样设计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受益人的利益。(3)业务性质和设立方式有区别,行纪以合同得以设立,行纪业务也主要是有价证券和动产的买卖,其实质上是一种财产交易的特殊形式;遗嘱信托因遗嘱而设立,且信托业务十分广泛,它实质上是一种财产管理制度。(4)财产载体、成立基础和利益归属不同。行纪一般限于动产,证券等;而遗嘱信托财产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动产、不动产、货币、证券等。遗嘱信托需要把信托财产交给受托人作为成立的基础,并且财产利益归受益人所有;行纪则不把财产交付作为成立的前提条件,委托人财产所获得利益仍然归于委托人所有。

六、遗赠予遗嘱信托的比较

遗赠指遗嘱人对于他人无偿的给予财产上利益的行为。遗赠予遗嘱信托的相同之处就是它们均能使第三人纯获利益。

二者的区别有以下三点。(1)受益人的范围不一样。在遗赠中,受遗赠人必须在法定期限内表示是否接受遗赠,否则视为自动放弃。所以受遗赠人只能是在遗赠发生期间仍然活着的人。遗嘱信托的受益人范围要广,生存的人可以,未出生的胎儿也可以。(2)法律关系的客体不一样。受遗赠人取得遗产的所有权,受益人只享有收益权,暂时或永久不享有所有权。(3)法律关系内容不同。遗赠是单纯的转移财产行为,遗嘱信托强调财产的管理。

七、居间与遗嘱信托的比较

居间和遗嘱信托都以委托为依据、以信任为基础,居间人和受托人各自对本人和受益人负责。

二者的区别有以下五点。(1)主体不同。居间合同中仅有居间人和委托人两方,不存在遗嘱信托中的受益人。遗嘱信托中存在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我国《信托法》规定,没有受益人或者受益人范围不能确定的,该信托无效。(2)目的不同。居间合同的目的是促使委托人和受托人订立合同。遗嘱信托的目的是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指示管理信托财产,遗嘱信托的目的决定信托财产运用和管理的方式。(3)支付酬劳的条件不同。居间合同的委托人只有在其所介绍的第三人和他订立合同以后才有支付酬劳的义务。遗嘱信托中,受托人如果是因为不能归责于自己的事由而造成交易失败或财产损失的,受托人仍可以按照信托契约的安排取得应得报酬。(4)授予的权限不同。居间行为只是为委托人提供订立合同的机会,不参加具体的处置财产和合同交易。信托的本质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遗嘱信托也是如此,因此赋予了受托人更大的权限,如对信托财产进行使用、占有和处分等权利。(5)行为人的法律地位不同。居间关系中,居间人不代表任何一方,他只是为委托人和第三人提供订立合同的服务,不直接参与到有关合同中去。遗嘱信托关系中,受托人(可以是数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是合同的直接当事人。

八、利他合同与遗嘱信托的比较

利他合同指合同当事人约定一方向第三方给付的合同,债务人对于债权人负有向第三方给付的义务,第三方也可以直接请求债务人为自己给付。遗嘱信托也是委托人为了第三人的利益而设立的,二者概念上具有相似之处。

利他合同与遗嘱信托的区别有下面两点。(1)利他合同的任何一方当事人不要求具有信任关系,而遗嘱信托自始要求以信任关系为基础。二者的设立方式也不同,利他合同由生前有效合同行为设立,遗嘱信托采取遗嘱形式设立。(2)利他合同的第三人享有对债务人的履行请求权,而遗嘱信托的第三人也就是受益人不仅对于受托人享有债权请求权而且享有在信托终止时且信托文件没有规定财产归属时的物权请求权。

参考文献:

[1]郭明瑞,房绍坤.继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张平华,刘耀东.继承法原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3]郭双焦.委托、代理、行纪、信托比较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9).

[4]余丹梅.信托理财的法律制度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篇5:代理词继承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在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到来前夕,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聚集到“王新亭将军纪念广场”,举行以“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为主题的大型纪念活动,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祭奠烈士的英灵,寄托我们的哀思,表达我们继承革命遗志,努力建设富裕、生态、和谐朋兴的坚定决心。参加今天祭扫活动的有:朋兴乡全体班子成员、朋兴乡团员青年、朋兴学区及车站小学部分师生、星光小学部分师生五百多人。今天祭扫革命烈士陵园活动共有七项议程。

下面进行第一项:请星光小学副校长晏发成介绍王新亭同志生平简介(无限的悲哀,化作坚定的信念,美好的心愿,编成洁白的花环,象一颗颗心,一曲曲纯真的赞歌,献给敬爱的先烈,告慰英雄的忠魂。)进行大会第二项:请少先队员代表敬献花篮; 进行大会第三项:请乡领导上台整理绶带; 进行大会第四项:请全体来宾向王新亭将军行三鞠躬;

(站在烈士墓前,我们思绪万千,让我们永远铭记先烈们的宏伟业绩和英雄事迹吧!敬爱的革命先烈,我们一定会继承您们的遗志,实现您们的理想。您听,这是我们的心声和誓言)下面进行大会第五项:请全体少先队员重温入队誓词;

下面进行大会第六项:请全体共青团员重温入团誓词;

下面进行大会第七项:请全体共产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进行大会第八项:请朋兴乡党委吴书记讲话。忆往昔,我们有诉不尽对先烈的怀念;看今朝,我们信心百倍,满怀豪情。我们缅怀革命先烈,就是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以实际行动继承先烈的革命遗志,弘扬先烈爱国家、爱人民的高尚情怀,把信心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建设富裕、生态、和谐朋兴上来,努力学习,扎实工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把朋兴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篇6:代理词继承

尊敬的法官: : 北京

律师事务所接受

(以下简称被告)的委托,指派本律师作为其代理人,现就被告与

公司(以下简称原告)的一案一审,发表如下代理意见,供法庭参考。

本案事实方面

本案的事实方面,有如下事实是双方认可或证据确凿的:

一、。

二、。

三、。

双方就下列事实存在争议,我方对此予以说明:

一、。

二、。

三、。

本案法律方面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

一、。

二、。

三、。

下面,我方分别予以说明:

一、。

二、。

三、。

特别强调的是:。

综上。

上述意见,谨供法庭参考。

北京市

律师事务所

律师

****年**月**日

代理律师联系方式:

电话:。

电子邮箱:。

地址:。

附本案有关法条:

《合同法》 第十九条 ……

附本案相关判例:

序号 案号信息 裁判要点 判决原文引用 一

区人民法院(一、公司系按“客观情况重大变化为由解除”,法院直接按“客观经济情况重大变化经济性裁员为由”裁定解除合法。

二、法院认为“虽然未经劳动行政部门备本院认为,所谓客观情况,是指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主动采取行为之外的不以双方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情况。根据已查明的事实,被告解除劳动合同的直接原因系被告亏损严重,长期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导致被告经营困难,被告不得已决定关闭布鲁宫法餐厅,随之解除与原告的劳动合同关系。该行为系被告主观自主决定的行为,显然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客观情况”情形范畴。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因生)

民初字第号 案”,不影响裁员的合法性。

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经营方式调整,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的,用人单位应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被告因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决定关闭布鲁宫法餐厅,并将原场地对外出租,系被告作出的调整经营方式行为。被告虽未成立工会,但通过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告知、张贴书面通知公示、会后分别与员工面谈方式已履行了与劳动者的协商过程;被告解除与原告劳动关系的行为虽未向劳动行政部门履行报告手续,存在程序上瑕疵,但法律未明确规定此种报告程序系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的必要生效条件;且被告同意支付经济补偿金及代通知金,并未实际侵害原告的合法权益,故不应认定为被告违法解除与原告的劳动合同关系。

篇7:代理词

尊敬的审判长:

我们接受本案被告XX公司的委托,担任其代理人,现依据劳动仲裁裁决书、原告诉请和庭审调查情况以及法庭归纳的本案的争议焦点,对本案事实与适用法律发表代理意见如下,供法庭参考。

一、原告与被告劳动合同已于2013年9月5日依法解除,原告要求被告支付劳动关系解除后的工资、支付赔偿金27000元等没有法律依据。

1、原告殴打同事李某,证据确凿。

2013年8月20日,原告在被告G05三楼殴打同事李某,李某报警后双方被带至派出所,后经民警调解,双方达成协议,李某不再追究被答辩人的行政责任,但李某自述材料称要求被告对原告的违纪行为进行惩处。

2、被告依照公司规章制度将原告除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

被告作出除名决定通知原告,要求原告签署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办理离职交接手续,原告拒绝签署,并多次来被告公司、工会进行申诉。原告在劳动仲裁申请书中已明确表示其拒绝签字确认,虽然对具体时间存在认知错误,但表明被告已履行通知程序,原告已接到相应通知,劳动仲裁裁决书亦对此进行确认。由此,原告殴打他人事实明确,被告除名决定符合劳动法律法规规定并符合法定程序。

二、原告要求被告发放年终奖及绩效奖没有事实与法律依据。

1、年终奖、绩效奖并非法定,属企业自主经营权范畴。

年终奖通常是每年度末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及员工表现给予员工的奖励,年终奖的发放额度和形式及是否发放一般由企业自己根据情况调整,属企业自主经营权范畴。

绩效奖是通常指由于员工达到某一绩效,企业为了激励员工这种行为而进行的奖励或支付的奖金。绩效奖也包括货币性质和非货币化的奖励。每个人心目中所向往的东西都不一样,企业经营者的考虑也不尽相同,绩效奖的实施方案也千变万化,绩效奖亦属企业自主经营权范畴。

2、原告要求发放年终奖及绩效表诉请没有事实与法律依据。

被告为激励员工,除支付劳动合同中约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及加班费外,还视情况发放各种奖金、津贴及福利待遇。

被告通常在每年春节放假前发放上一年度年终奖,但不存在分几次发放情况;也通常会在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传统节日发放适时奖励,其他也可能会有季度奖、持续服务奖、绩效奖等等,但不存在被告诉请的绩效奖发放形式。

而且被告公司对各类奖金、津贴、福利待遇等并无成文规定,系由被告管理层通过相关会议协商确定,一些奖项发放可形成企业惯例,但并非一成不变。此种制度设计一方面能激励员工,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经营增添灵活性,避免企业陷入经营困境。

年终奖、绩效奖依据原被告双方劳动合同约定并非正常工作薪资,系被告依据被原告工作情况和被告自身经营状况酌定发放,具体金额及是否发放并不确定。原告严重违纪情况已被被告依法除名,主张绩效奖、年终奖既与原告工作表现不符,也与企业设置奖项初衷及事实不符。

综上,代理人认为,原告的诉讼请求欠缺事实及法律依据。

以上代理意见恳请法庭予以重视和采纳,并依法判决,维护被告的合法权益。

XX公司

篇8:代理词继承

一.推崇“清空”之境

对于张炎力倡之“清空”, 常州词派中不乏推重者。

周济虽认为张炎“才情诣力亦不后诸人, 终觉积谷作米, 把缆放船, 无开阔手段” (《介存斋论词杂著》) , 但对于张炎的“清空”, 还是肯定的, 称“其清绝处, 自不易到” (《介存斋论词杂著》) 。常州派词人中推重张炎者, 尤以陈廷焯为最。作为张炎词学理想典范的姜夔也是陈廷焯所赞赏的, 他认为:“词中之有姜白石, 犹诗中之有渊明也”。 (《词坛丛话》) 在评朱彝尊词时说朱词“艳而不浮, 疏而不流, 工丽芊绵中而笔墨飞动” (《词坛丛话》) , 这些与张炎所说“如野云孤飞, 去留无迹”的“清空”意境是相同的。

后沈祥龙及受常州派词风影响的谢章铤、刘熙载等人都对张炎的“清空”作了阐述和发挥。如沈祥龙曰:“词宜清空……清者, 不染一尘之谓。空者, 不著色相之谓。清则丽, 空则灵。” (《论词随笔》) 对“清空”作了解释和说明。谢章铤认为:“宋人论词精湛莫过于乐笑翁。” (《赌棋山庄词话》) 并对如何达到“清空”提出了要求:“词贵清空, 意欲清, 气欲空” (《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三) , “夫词欲清空, 忌填实” (《抱山楼词序》) 。

刘熙载对于姜、张也是颇为赞赏的, 以“藐姑冰雪”、“在乐则琴, 在花则梅也” (《词概》) 形容姜夔词的风格, 并称赞张炎词“清远蕴藉, 凄怆缠绵, 大段瓣香白石, 亦未尝不转益多师” (《艺概》) 。在论词时提出:词须“空中荡漾”、“来去无迹”, 认为词之意境当如“诗境”:

司空表圣云:“梅止于酸, 盐止于咸, 而美在酸咸之外。”严沧浪云:“妙在透彻玲珑, 不可凑泊, 如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此皆论诗也, 词亦以得此境为超诣。 (《词概》)

强调词意境的玲珑剔透、空灵蕴藉, 这与张炎所倡导的“清空”意境异曲而同工。重视词的“清空”, 云:“盖词贵清空, 宋贤名训也” (《词话》九) , 并针对倡“清空”者流于空疏之流弊进一步提出:“词之大要, 不外厚而清。厚, 包诸所有;清, 空诸所有也” (《词概》) 、“清空中有沉厚, 才见本领” (《词概》) 、“词贵清空, 嫌质实” (《双邻词钞序》) , 避清空之弊端而倡“清空中有沉厚”, 重含蓄寄托。

二.主张词中之“寄托”

常州词派领袖张惠言提出“意内言外”说:

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其缘情造端, 兴于微言, 以相感动, 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 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低徊要眇, 以喻其致。盖诗之比兴, 变风之义, 骚人之歌, 则近之矣。 (《词选》)

认为词是一种能以“微言”来道“不能自言之情”的委婉细腻的文学形式, 主张作为“艳科”的词能通过描写“风谣里巷男女哀乐”, 曲尽人情, 从而表达“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之情。如此, 则通于诗骚, 也即是强调词要运用诗骚之比兴寄托手法, 有寄托、有深蕴, 方能低徊要眇, 委婉蕴藉。张惠言强调词的思想内容, 尤其重视词的政治教化作用, 认为一草一木皆有寄托, 词应表现“感士不遇”和“忠爱之忱”。

周济在张惠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和发挥, 提出如果能“一物一事, 引而伸之, 触类多通”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 使词境浑然一体, 寄托而不露痕迹, 蕴藉深厚, 则可做到“从有寄托入, 以无寄托出”。周济所论“寄托”不同于张惠言所要求的“感士不遇”和“忠爱之忱”, 而认为词中所寄应是时事盛衰之感慨, 与张炎“骚雅”说所主张的词应含蓄蕴藉, 有言外之意, 应于其中寄托家国盛衰之感的观点是相同的。此外, 周济以“空”、“实”论词, 亦是受到张炎“清空与质实”说的影响。如周济以“空”、“实”论南北宋之词风, 认为:

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 以其不能空, 且不知寄托也;高者在南宋上, 且无寄托也 (《介存斋论词杂著》)

又如以“空”、“实”论学词:“初学词求空, 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 实则精力弥满。” (《介存斋论词杂著》) 尽管周济对“空”、“实”所持观点与张炎并不尽相同, 但明显受到了张炎“清空与质实”说一定程度的影响。

至晚清, 蒋敦复、刘熙载、沈祥龙、谭献等人继续发展了“寄托”说。蒋敦复论咏物词曰:“词原于诗, 即小小咏物, 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 (《芬陀利室丛话》) , 重词中之“寄托”。刘熙载则认为“词之兴观群怨不下于诗” (《词概》) , 强调词之社会功能。论词之言“情”时, 肯定词之“缘情”, 但情要正, 要有节制, 要合于礼。沈祥龙认为, 词之“大小”, 应看其能否“伤时感事”、“与《风》、《骚》同旨”。 (《论词随笔》) 谭献则以“折中柔厚”论词, 云“柔厚折衷于诗教” (《箧中词》续编卷四) , 认为情应有节制, 要合于“温柔敦厚”之原则。因此, 他赞赏“婉约”、“幽窈”、“怨而不怒”之词, 而不满于慷慨、直率、粗豪之词, 这也与张炎对于辛、刘之豪气词不满, 而推赏和雅清丽、婉转蕴蓄、具中和之美的词的态度是颇为一致的。

陈廷焯选词以“骚雅”为尚, 称“是集 (《云韶集》) 所选艳词, 皆以婉雅为宗” (《词坛丛话》) , 对于艳词, 他认为“词虽不避艳冶, 亦不可流于秽亵”, 应去浮艳淫秽, 能“挽扶风教” (陈廷焯《词坛丛话》) , 与张炎对于艳词的观点如出一辙。陈廷焯提出了“沉郁”说, 所言“沉郁”实际是张炎“骚雅”观的秉承和发挥。首先, 词可借草木等抒情表意, 家国之恨、身世之感, 皆可寄慨其中, 这与张炎“燕酣之乐, 别离之愁, 回文、题叶之思, 岘首、西州之泪, 一寓于词” (《赋情》) 的观点是相同的。其次, 在表现形式上, 应委婉曲折、含蓄蕴藉, 即要采用“比兴”的手法, 表言外之意。这与张炎所要求的“调感怆于融会中”、“得言外意” (《离情》) 、于词中运用诗骚的比兴手法也是一致的。再次, 应能于词中“见性情之厚”, 词写哀怨之情, 但必须做到性情“忠厚”, 也即要“怨而不怒, 哀而不伤”, 合乎传统“温柔敦厚”之诗教观。如评姜夔词“雅矣, 正矣”, “清虚骚雅, 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白雨斋词话》) 。这也是对张炎的词“若能屏去浮艳, 乐而不淫, 是亦汉、魏乐府之遗意” (《赋情》) 观点的继承和改造。所以说, 陈廷焯的词学思想汲取了张炎词论的精华。

常州词派的论词主“寄托”, 重视词的社会功用, 追求词之深蕴, 与张炎《词源》所云“骚雅”是一致的, 可以说, 常州词派在这一点上是具有张炎词论之余韵的。

参考文献

[1]张炎著.夏承焘校注.郭绍虞主编.《词源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篇9:代理词继承

关键词:清代 常州词派 张氏女词人 继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常州位于经济发达、文化氛围浓郁的江南地区,历来人文荟萃,学术风气浓郁。龚自珍在《常州高才篇》如是称赞:“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清代以来,常州更是产生了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5个重要的学术团体和庄存与、洪亮吉、张惠言、张琦、恽敬、黄景仁等10多位杰出的学术领袖、作家和诗人。

而在这中间,艺术成就尤其突出的是张氏兄弟。张惠言,字皋文。他既是常州词派的宗主,又是阳湖文派的领袖,同时也是著名的今文经学家。《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称:

“天下读书者称皋文先生兼工词。其词及古文能别开生面,独成一派,世所称阳湖派古文、常州词派者,皆自惠言启之也。”

其弟张琦,字翰风,号宛邻,“与兄惠言同撰《词选》,奥始始开,倚声之学由二张而始尊。”

正是在张氏兄弟的言传身教下,张氏家族人才济济,女性更是表现不凡,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张琦的四个女儿,皆能诗文,人称“毗陵四女”。(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

作为常州词派创始人的后人,张氏四女在词的创作技巧、词的美学追求以及词的美学风格等都对常州词派有所继承,同时,作为女性词人,她们又有所创新和突破。

一 张氏四女词体创作概貌

张琦长女熠英,字孟缇,著有《澹菊轩初稿》诗四卷,词一卷,熠英从小博览群书,词笔秀逸,得碧山白云之神;次女珊英,字纬青,著有《纬青遗稿》一卷,才华横溢,风格幽隽,可惜英年早逝;三女纶英,字婉,著有《绿槐书屋诗》三卷,文风继承魏晋,不屑绮丽之语,风格刚健沉毅,“词雅而体清,力遒而骨峻”;四女纨英,字若琦,著有《餐枫馆文集》二卷,《邻云友月之居诗》四卷,秉性和雅,诗文全能,书精古篆。张琦的儿子仲远为其女兄弟诗词结集刊刻,合称《毗陵四女集》,传为佳话:“一门风雅,可想见其渊源有自矣。”

安吴包世臣这样评价四女的诗词:

“纬青幽隽,婉排,若绮和雅,各得先生之一体,恭人(孟缇)则缠绵悱恻,不失于愚。属词必事,必达其志。节族膏泽,多有所得,被文采而能高翔矣。”

张氏四女的词风,总体来说沿袭了常州词派的美学风范,以幽约怨悱为主,同时兼具清丽超逸。她们以同中有异的风格,构成了清代常州词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对后代女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常州另一著名女词人左锡旋从小就在孟缇门下受贽,善工诗词。

“毗陵四才女”荟萃一门,名扬天下。当年山东故里的士绅专程慕名来到常州,邀请张氏四姐妹合作《曲阜令王君妻程孺人墓碣》。当时珊英已亡故,于是熠英撰写墓碣文稿,纶英书写碑上文字,婉英题写篆额。同一墓碣出于同胞三姐妹之手的合作结晶可谓绝无仅有,故一时传为美谈,此碑被称为“三绝”,致使许多名人学者亲临观赏,一睹为快。此时传到朝廷中,曾国藩、胡林翼等达官贵人都为之咋舌。

二 张氏四女词体创作成就原因探析

张氏四女的诗词创作取得较大成就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仅撷取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 常州人文环境的影响

常州崇文重教的人文环境为常州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空间。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评论了五位女诗人的诗风:

“闺秀归懋昭诗,如白藕作花,不香而韵;崔恭人钱孟钿诗,如沙弥升座,灵警异常;孙恭人王采薇诗,如断绿零红,凄艳欲绝;吴安人谢淑英诗,如出林劲草,先受惊风;张宜人鲍香诗,如栽花隙地,补种桑麻。”

又在卷二专评王采薇的诗:

“其闺房唱和诗,虽半经兵备(指孙星衍)裁定,然其幽奇惝恍处,兵备亦不能为。如‘青山独归处,花暗一层楼’、‘一院露光团作雨,四山花影下如潮’,此类数十联,皆未经人道语。”

常州词派与阳湖文派成员陆继辂亦云:

“夫人至于忧愁幽思不得已而托之于此(指诗词创作),宜皆圣人之所深谅而不禁者,于丈夫、妇人奚择焉?”

常州世家大族历来非常重视教育,尤其是女性的教育。许多女性的传记中都有“幼承家学”、“幼承庭训”之类的话,很多大家族还兴办私塾,让女童走进私塾,接受教育,女性与男性一样得到了受教育的权利。这些女性通过接受教育,一方面更加知书达理,一方面增加了文学修养。

常州文人一向对女性文才持欣赏和彰显的态度,他们对女性写诗词,不但不反对,不歧视,反而经常加以鼓励和支持。如陆继辂之妻钱惠尊、次女采胜、三女兑贞皆擅词能诗,陆继辂曾有诗赞美妻女:“半亩莺花堪入画,一家妇女尽能诗。”

张氏四姐妹从小就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学习写作诗词,并且尽读家中藏书,她们的父亲张琦读了后大为赞赏:“是皆美才”,于是“讲说大义”,使得四姐妹“学亦日进”。

为了鼓励女子写词,常州文士常常把女子的词作刻印在名家之后,并且请名家作序以扩大她们的影响。张仲远为其姐张熠英刊刻诗集,请来了刘晓华、薛子衡、吴德旋等为之序,并对张氏的诗词作一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宛邻四女皆能诗,而孟缇工力尤至……从来闺阁之作大都绘写花鸟流连景物而已,求其宗尚风雅根柢性情者何可得哉?故其所作恒不免蹈常袭故之讥焉。今孟缇夫人之作则不然”。

正是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张氏诸女的文学创作与其他才能得到了肯定,并进一步激发了她们的创作热情。

2 家学的渊源

前人曾归纳女子成功的原因,其一为“名妇之女,少秉庭训,有父兄为之提倡,则成就自易”。张氏家族,世代为儒。张惠言父亲张蟾宾“九岁而孤,……家贫,日不得再食。……兄弟相厉以儒学”。当有人劝其母让儿子另习能糊口的他业时,其母说,“自吾翁而上,五世为文儒,吾夫继之,至吾子而泽斩,吾不可以见吾翁。”于是其母“卒命之学。……三子皆以文行有声”。

到张惠言,四岁时父亲去世,虽家境贫寒而愈发图强,每晚读书到四更方休息,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张琦乃遗腹子,亦刻苦好学:“府君(指张琦)四五岁,张太孺人口授书,伯父为之讲解。稍长,好学不缀。暑夜无帐,蚊蚋群集,稍卧辄醒,醒则复读。”

张氏父子、兄弟的这种励志苦学的精神,亦传染给了张氏四姐妹。在《〈澹菊轩初稿》后序〉中张纨英记录了她们姐妹读书的艰辛:

“于是尽读家藏书,凡汲炊烹饪洒扫浣濯针线刀尺皆置书其旁,且读且作,仲姊则尽治一日事,俟孺人寝,乃读书达旦,明日治事如故。孺人虽呵禁之,勿辍也。后姊以过劳故多疾病,恒经月处床褥,然益伏枕读书,故镜台妆匣衾枕之畔皆简册堆积……”。

作为张氏四女之父的张琦一向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张琦常年奔走风尘,在家的时间非常少,但只要他在家,他就会为子女“讲说大义”,使得她们诸姊妹“学亦日进”。而当他有机会带眷赴任时,他把诸女都带在身边,亲自教育她们,“定省之际常论说今古评陟诗词以为乐”。

家学影响中还有一条不可忽视,那就是母亲的影响。张氏四女的母亲汤卿瑶出身名门,是以贤淑著称的“常州才女”。张琦为生计常年“南北奔驰,中秋节多在客中”,教育子女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汤卿瑶的肩上。因为家贫,汤卿瑶要“躬自操作”,忙碌家务之余,亲自“授唐人诗”。张琦《亡室汤孺人行略》谓:“四女晓文义能诗,皆孺人之教也。”母教的作用如此巨大,难怪董士锡先生要发出这样的感慨:“夫自唐以来,母之教往往过于父。”

3 兄弟姊妹的互相提携、影响

据《〈澹菊轩初稿〉序》记载:

“盖仲远鲜昆弟有姊四人,其仲姊早世。仲远割宅与叔季两姊同居,欣戚相共、缓急相助,暇则以学行相勖,读书咏歌怡怡如也。其伯姊……从宦京师,常以不得同居为恨,故仲远家居一二载必赴京师依之,在京师一二载又必归。其归也,伯姊恒思之;其在京师也,叔季两姊又思之。故怀思感慨之作往来唱酬无虚岁。

大抵多与仲远赓和之作,朴直真挚所以激励慰勉其弟者备至……”。

张氏诸兄弟姐妹间非常友爱,互相关心互相提携。遍阅张氏诸姐妹的诗词,与兄弟姐妹的应和之作非常多。“一家姊妹兼师友,入骨烟霞见性真。忆弟书来江上月,思亲句好梦中身。”正是在这样的应和酬唱中,诸姐妹相互切磋,相互学习,文笔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4 自身的努力

正如前面所述,张氏姐妹读书非常努力。她们跟随母亲“操作并理中馈,无暇专志读书”,“但凡汲饮烹饪洒扫浣濯针线刀尺皆置书其旁”,常常“且读且作”,“读书达旦”,以致“以过劳故多疾病”,但就是这样,诸姊妹依然“冥心潜索”,“为诗之艰苦勤困若此之甚,恐亦非今之为诗者所及”,因此张氏诸姐妹人人有诗名、诗集,“更推嘉话”。

5 家族的荣誉感

张惠言的祖母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曾说“自吾翁而上,五世为文儒,吾夫继之……”,言语间对家族的世代为儒充满了自豪感。张惠言的母亲也一直用先辈的事迹鼓励张惠言兄弟刻苦勤奋,言语间亦透露出对家族荣誉的自豪感。而张惠言的妻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吾家十数世……皆业儒……”。

作为张惠言、张琦后人的张氏四姐妹,她们也时时把家族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创作水平,以不致于给伯父与父亲抹黑。

三 张氏四女对常州词派的继承

张氏四姐妹总体继承了常州词派的风格特征,在词的创作上讲究词的写作技巧,讲究意蕴,在慢词的创作上比同时代的女词人出色,因而形成了较异于同时代其他女性词人的风貌特征。

以下试从张氏姐妹的具体作品来分析张氏姐妹对常州词派的继承。

1 强调意蕴,以“缠绵悱恻”为主要风格特征

张惠言《〈词选〉序》云:

“意内而言外谓之词。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名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眇,以喻其致。”

因而《词选》一出,“意内言外”即成为张惠言论词的核心范畴。词之“意内”为“情”,亦即“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词之“言外”为“微言”,以“低回要眇”为其特征。

张氏姐妹的词作正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如张熠英的《水龙吟·瓶中桃花》:

“晓来无赖东风,芳菲落尽春犹在。几枝半敛,胆瓶深贮,朱颜未改。银尘轻,玉炉香细,怕他憔悴。 清明过了,无情双燕,衔不到、秋千外。斜倚小窗欹侧,想嫣然、不禁铅泪。一缕游丝,数声啼,离愁易碎。凭遍阑干,半规新月,那堪无寐。便春归处处,残红却护,得他飘坠。”

你看她多么希望留住春光,可是她在词中并不明说,“芳菲落尽春犹在”,春天在哪里,就在那养在瓶中的桃花里,“几枝半敛,胆瓶深贮,朱颜未改”,为了留住春光,她费尽心思,“银尘轻,玉炉香细,怕他憔悴”。可是春光又怎能留得住呢?于是她“斜倚小窗欹侧,想嫣然、不禁铅泪”。在词人的低回吟唱中,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词人对春光的留恋,更有面对美好春光,却无亲人与她一起欣赏的满腹辛酸。燕子都成双成对,她呢?“凭遍阑干,半规新月,那堪无寐”。在词人的辗转反侧中我们体验到了她的孤独、寂寞。

2 重视比兴寄托

张惠言《〈词选〉序》又云:

“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

因此,比兴寄托成为常州词派的美学标准。综观张氏姐妹的词作,尤其是她们的咏物词,很多有寄托的深意而无寄托的痕迹,诚能称之为“绝妙好词”。

且看大姐熠英与小妹纨英的同题词作《疏影·水仙》:

“兰闺深。正画帘不卷,烟篆低袅。镇日想看,玉骨娉婷,清绝小窗晴晓。陈王曾识临波步,想一样、盈盈娇小。是谁将、倩影移来,化作一枝香草。为忆深宫旧事,杜鹃啼血后,幽恨多少。洗净铅华,展尽芳心,只有闲愁未了。孤根已分随冰雪,莫更被、东风吹老。算幽香、肯让梅花,耐得十分寒峭。”

锁窗清冷。有数枝绰约,低傍妆镜。素靥盈盈,越样玲珑,嫣红怎许相并。冰魂算与琼楼远,忍便入、等闲花径。到夜阑、明月飞来,帘底暗窥纤影。还记当时憔悴,翠鬓愁不整,尘梦初醒。故国云迷,洛水依然,幽恨诉将谁省。珊珊休忆凌波步,怕前度、佩环难认。尽深深、银低垂,不管晓来风劲。

历来咏水仙的佳作很多,如吴文英的《花犯·郭系道送水仙索赋》、辛弃疾的《秀鸾凤花犯·赋水仙》等等。在前代词人的笔下,水仙是“岁寒伴侣”,而到了张氏姐妹笔下,水仙不仅仅是“岁寒伴侣”,更多地成了她们倾诉感情的对象,她们的忧愁暗恨是如此清晰,以至于读的人也被深深地感染了。

3 具有经世实用意识

清代嘉道时期,朝政黑暗,民怨沸腾,衰败迹象已日趋显露,国外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亦已日趋严重。常州词派正产生于这一内忧外患的时期,故常州词派词人们都有着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他们的词作中也表现了经世致用的精神。

张氏四姐妹继承了常州词派经世致用的传统,非常关注社会,关注时局。沈善宝《名媛诗话》记载:

“壬寅荷花生日,余过澹菊轩,时孟缇初病起,因论夷务未平,养痈成患,相对扼腕。”

两人因此合作写下了《念奴娇》:

“良辰易误,尽风风雨雨,送将春去。兰蕙忍教摧折尽,剩有漫空飞絮。塞雁惊弦,蜀鹃啼血,总是伤心处。已悲衰谢,那堪更听鼙鼓。闻说照海妖氛,沿江毒雾,战舰横瓜步。铜炮铁轮虽猛捷,岂少水师强弩。壮士衡冠,书生投笔,谈笑平夷虏。妙高台畔,蛾眉曾佐神武。”

上半阕为张熠英所作,词作写得细腻委婉,把忧时伤春与忧国忧患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表达了她对时局的忧愤之心。故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赞赏曰:

“其眷怀时局似此,求之当时闺阁中所仅见。”

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亦赞曰:

“闺阁弱女,而能关怀世局若此,岂殆鲁之漆室女耶。”

四 张氏四女的创新与突破

张氏姐妹一方面继承了常州词派的创作传统,另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突破。

1 女性意识的觉醒

在长时期以男性为中心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女性成了男性的依附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女性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渐觉醒,很多女性为自己身为女性而感到骄傲,并大唱赞歌。她们不再安于闺阁庭院的狭窄生活,渴望担当社会角色。她们勇于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挑战,表现出对女性价值的重新认定。清代常州另一著名女词人恽珠曾说:“则女子学诗,庸何伤乎?”这和著名文人袁枚所责斥的“俗称女子不宜为诗,陋哉斯言”正相呼应。她认为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吟诗作赋,抒发自己的感情,并搜集整理女性诗词,编辑了《国朝闺秀正始集》,使女性的作品亦能流芳千古。

作为女性,张氏姐妹一向对自己充满自信。张熠英就颇有见地地对前人汪心农的《撷芳集》和恽珠的《国朝闺秀正始集》进行过评论,指出汪氏编撰的女子诗作标准太低,恽氏所辑又过于简单,都不能代表闺秀诗人的真正水平,因此她重新设定标准,选编了一部《国朝列女诗录》。

张熠英的在其诗《古剑》中写道:

“百战雄心在,休夸七宝装。风霜疑杀气,神鬼泣寒芒。电掣虚堂冷,虹横碧落长。良才岂沦没?紫彩识十将。”

她借“古剑”婉转地表现了自己虽身为女性,但却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

2 情感的表达更细腻直白

如前所述,常州词派以“意内言外”作为词的审美标准,总体风格幽约悱恻。但作为男性,他们情感的表露比较隐曲,而女性词人,她们是“我手写我心”,将自己最真实的内心体验用文字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且看张纶英的《高阳台·菊和若绮妹做》:

“春梦惊回,槐阴尽卷,栏前暗斗新秋。雨细风疏,廿番花信皆休。丛残已分同芳草,仗轻云、扶上琼楼。最堪怜,浅笑轻颦,还抱新愁。东皇应是嫌幽独,怅霜天寥迥,艳艳都收。容我清狂,一般顾影篱头。闲情陶令常相忆,叹江梅、沈梦汀洲。好凭他,丹桂清芬,伴我忘忧。”

词人把“丛残”的菊花的内在轻狂与赏菊人的落拓不羁紧密融合在了一起,从“顾影篱头”的幽菊,到追忆爱菊的陶渊明,再到叹赏汀州上的江梅的词人自己,情感的表达是如此得直白而又细腻,读者分明看到了那清傲不群的菊花以及那与菊花为伴的桀骜不驯的词人自己。

再看张珊英的《疏影·赋得蛛丝网落花》:

“檐蛛暝织,放游丝一缕,黏住香魂。满地余芳,不卷重帘,正怯晚来凄寂。东风又是频吹送,共柳絮一般轻别。忍看他尽残红,春去者番难觅。淡月深林乍影,小楼凝望处,斜络篱隙。恰似闲愁,系得芳心,一刻几回欹侧,多情凤子寻香梦,想叶底双双怜惜。莫教他粉翅飞仙,来伴春魂狼藉。”

作品开篇就将“蛛丝网落花”的题意全部包拢,而“香魂”一词尤其幽艳,词人娓娓道来,写出了春去人间的忧伤与美丽。下片更是淋漓酣畅地写出了这令人销魂的残缺美丽,直扣“春魂”。词人用她那细腻的语言把一个早已被无数词人染指过的旧题材写出了新韵味。

总之,张氏姐妹词作的美学追求基本延续了常州词派的论词主张,同时又有一定的创新与突破。

参考文献:

[1] 龚自珍:《定庵文集》,《补·古今体诗》(卷下),吴煦刻本,清同治7年(1868)。

[2] 蒋维乔署签,张惟骧撰:《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旅沪同乡会,民国33年(1944)。

[3] 沈湘佩:《名媛诗话》,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引)》,中华书局,1932年版。

[4] 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中华书局,1932年版。

[5] 包世臣:《艺舟双楫》,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引)》,中华书局,1932年版。

[6] 陆继辂:《崇百药斋文集》(卷一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7] 江庆柏:《明清苏南旺族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 《澹菊轩初稿序》,宛邻书屋刻本,清道光20年(1840)。

[9] 冼玉清:《广东女子艺文考·自序》,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年(1941)。

[10] 张惠言:《茗柯文二编》(卷下),《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1] 张曜孙:《张琦行述》,清道光(1821-1850),木活字本。

[12] 张纨英:《澹菊轩初稿后序》,宛邻书屋刻本,清道光20年(1840)。

[13] 张琦:《宛邻诗》(卷二),宛邻书屋刻本,清道光20年(1840)。

[14] 董士锡:《齐物论斋文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5] 陆黻恩:《澹菊轩初稿题词》,宛邻书屋刻本,清道光20年(1840)。

[16] 薛子衡:《澹菊轩初稿题跋》,宛邻书屋刻本,清道光20年(1840)。

[17] 张熠:《澹菊轩初稿》,宛邻书屋刻本,清道光20年(1840)。

[18] 恽珠:《国朝闺秀正史集卷首》,红香馆刻本,清道光21年(1840)。

[19] 张纶英:《澹菊轩初稿(引),宛邻书屋刻本,清道光20年(184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代理词继承】相关文章:

析产继承纠纷一案代理词04-26

代理词07-08

民事代理词参考05-24

离婚原告代理词04-13

被告辩护代理词04-18

民间借贷代理词05-01

物业纠纷代理词06-29

代理词雇工受伤07-09

代理词简单版07-10

离婚纠纷代理词07-14

上一篇:过年的传说下一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活动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