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什么样的美丽乡村

2024-05-25

建设什么样的美丽乡村(共8篇)

篇1:建设什么样的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

我们该做些什么

平坝县逸夫小学 黄思雨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建设美丽乡村,我们该做些什么?

我是一名出生在农村的孩子,八岁以前,爸爸妈妈都在乡镇工作,我自幼就喜欢看书,每次进城,我都要到书店去,于是进城上学成了我那时最大的梦想,我上三年级的时候,我的这个梦想实现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现在都上六年级了,进城读书条件确实很好,但却少有时间回家乡去看看,于是回家看看又成了我现在的愿望。今年国庆,我们家的“长假规划”里就有回家看爷爷奶奶的日程,别提我有多高兴了!那天清晨,我们一家迎着温暖的阳光,乘着公共汽车出发了,一路上,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车窗外飞过的美丽景色,我不时地问爸爸,这条油路是什么时候修的?这个小村庄是什么时候变成这么美的呀?我的老爸不怨其烦地给我讲了很多家乡发展变化的事,不知不觉间,我们到了爸爸出生、成长的家乡。一下车,眼前的景色让我陶醉,通村油路在崇山峻岭之中蜿蜒盘旋,白色的乡庄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到处鸟语花香,像是走进了“世外桃园”呢!别说我有多兴奋了,可爷爷奶奶比我们还兴奋,早早地迎了上来,帮我们拿东西。

吃过午饭,我让爷爷带我到村里去走走看看。“哇!爷爷,你们家这里变化太大了,村里都铺水泥路,装上路灯了,这哪像 1 农村呀?”我们来到一个小四合院,爷爷告诉我这是姑姑家,走进去,院子干净整洁,门口还装有自来水,我尝了一口,清甜可口,比我家的娃哈哈纯净水好喝多了!走进姑姑家,那家里的装饰可不比城里人差,什么电器都有,就连厕所也设计在家里呢!因为我喜欢看书,便问爷爷:“这里有书看吗?”于是,爷爷领我来到了村服务中心,这里设施齐全,是一个群众广场,安装了很多健身器材,我一眼就看到“农家书屋”几个字,疾步走进去,只见书架上整齐地摆了很多书,有《农业科技》、《教育》、《卫生》、《儿童读物》等,我给服务的叔叔借了本《儿童文学》呢!

来到一片田坝,正值收割的季节,村里人都在田里收庄稼,场面好热闹。只见大爷把秸杆铡碎,正在用土翻埋,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不用火烧了呢?”爷爷说:“哈哈,这你又不懂了,前不久政府工作人员来宣传指导,秸杆不乱烧,烧了会污染环境,这样处理还可以当肥料呢!我们这里,人人都在为建设美丽乡村做贡献呢,孩子!”听了爷爷的这翻话,我陷入了深思之中。

当前,各级领导给我们家乡规划了美好的未来,那么作为新时期的少年儿童,我们该为这个美好理想做些什么呢?仔细想来,我认为: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名美丽乡村建设的小卫士和接班人!

我要从提高自身的素质做起。节约一粒米、一张纸、一滴水,努力学习、尊敬师长、孝敬老人,要做美丽乡村建设的小卫士、小宣传员。看看如今的我,当口中有痰时,我会稍加思考,拿出纸巾,包好,再扔入垃圾桶;当手中攥着糖纸时,我也会稍加思考,尽管手中冒汗,我也会扔进垃圾桶;当眼前面对着红灯时,2 我依旧会多加思索,静静地等待着绿灯的再次闪烁……你要问我为什么,我会骄傲地告诉你:我是新时期少先队员!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从自己做起,一定能把我们亲爱的家乡建设成天蓝、地绿、山青、水净、人和的美丽乡村!

最后,我呼吁: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出一份力,献一计策吧!谢谢大家!

篇2:建设什么样的美丽乡村

什么是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是什么?美丽乡村就是美丽中国的农村版,是新农村的升级应用版。美丽乡村建设涵盖了以往的新农村、休闲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篇3: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环境生态化、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民生活富裕化、农民个体文明化的转型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改变村容村貌、乡村卫生环境,而且能够全面整合各种资源,打造特色村寨,提高生活品质,繁荣乡土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四个美”,即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脉相承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延续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方针政策,而且丰富和充实了其内涵实质,在尊重和把握其内在发展规律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加关注农村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而改善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的生活环境,也就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美丽新农村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美丽乡村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广大农民的安居工程、环境整治等方面入手,着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面提升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是造福农民的利民工程,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五位一体”建设的战略举措;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主要抓手。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众望所归、势在必行。

2 实施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实施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保护为重、生态优先、整合力量、协调推进、稳步实施的基本原则,应着重解决好理念确立、关系处理、措施到位等方面的问题。

2.1 要确立现代实施理念

即以生态理念规划美丽乡村,以宜人理念建设美丽乡村,以文化理念融入美丽乡村,以实干理念实现美丽乡村。

2.2 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农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应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和评判权。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编规划、给资金、建机制、搞服务,不能包办代替和强迫命令。要建立以政府为引导、组织专家论证、村民共同参与议事、上下结合的美丽乡村建设决策机制。

二是处理好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应是广大农民,各级政府要切合实际发挥协调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协调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建设。

三是处理好政府财政奖补与农民筹资筹劳的关系。筹资筹劳体现了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政府奖补是建立在农民自愿筹资筹劳基础上的,要先筹后补、不筹不补。应研究二者的量化问题,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

四是处理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要按照财政奖补制度设计要求执行,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基数部分用于改善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将增量部分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以“普惠”保基本,以“特惠”保重点。

五是处理好统一标准与尊重差异的关系。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不一,要做到建设过程中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就应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坚持“点状推进”与“扇面发展”同时推进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规划编制、资金项目规范管理、建设标准等作一些一般性统一要求。要坚持一般指导和差异化分类指导相结合。

六是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在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的同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到城乡的差别,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按照农民的意愿进行安排。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努力推进其他相关改革,创新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新型社区治理机制以及农村产权交易流转机制等。

2.3 要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美丽乡村建设点多面广、政策性强,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强化责任意识。要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干部考核和工作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

二要科学制定规划。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规划不好是最大的浪费。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规划意识,并成为规划的行家里手。农村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背景等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现状,针对不同的地区规划和建设也应有所不同,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保护为重的原则。

三要加大资金投入。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财政奖补资金占整个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的比重,并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奖补资金占整个财政奖补资金的比重,以防因财政奖补资金不到位形成“半拉子”工程,以及向农民转嫁负担或形成新的村级债务。与此同时,还必须创新思维、多方筹集,形成多元化、多层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四要整合部门资金。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涉农支农项目资金,要制定项目资金整合管理办法,切实做到规范衔接、合理对接,集中财力建设美丽乡村。

五要完善推进机制。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这就要求必须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在明确牵头部门的同时,建立健全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要明确政府层级之间的职责定位,理顺各自责权关系,尤其应理顺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形成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

篇4:建设什么样的美丽乡村

据悉,这是我国首个以村为单位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的国家标准,已在全国实施,而浙江省安吉县成为该《指南》第一起草制定单位。

痛定思痛走生态立县之路

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安吉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长久以来,它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县。直至2012年,安吉县荣获全国首个县域“联合国人居奖”。

熟悉安吉的人都知道,10多年前,安吉是浙江省25个贫困县之一。当时,为了致富,安吉引进了一批造纸、化工、建材、印染等企业,一时间,到处黑烟滚滚、污水横流,糟蹋了青山绿水。上世纪末,安吉县县委县政府决策者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是安吉最大也是最宝贵的资源,于是痛定思痛毅然选择了生态立县之路。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余村简陋的村委会会议室,习近平告诫大家“不要迷恋过去的发展模式,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不要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

2008年1月15日,安吉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一致通过《关于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决议》。自此,安吉拉开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幕。

建美丽乡村要有量化标准

从安吉县城出发,朝着东南部山区方向,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途经凤凰山水库库位,一个掩映在青山秀水间的小山村便隐隐约约呈现在眼前,这就是安吉县递铺街道的双一村。行至村口,眼帘内满满的全是明净整洁的屋舍步道,沿村而过的小溪清澈见底,一群群鱼儿在水中游弋,蓝天白云绿叶成荫。双一村是安吉县187个“美丽乡村”中的一个。

2008年起,安吉提出把一个县域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一个个村当作景点来建设,把一户户农家当作小品来改造,计划把全县187个村打造成“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主要目标的“中国美丽乡村”安吉版。围绕这一目标,该县相继制订了《美丽乡村标准体系》、《美丽乡村考核指标与验收规则》等涵盖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的20个地方标准,形成了拥有45项建设指标和36项量化指标、涉及280多项法律法规的标准体系。2014年4月,由安吉县全程主导制订的《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发布,2014年11月,以安吉为第一起草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通过国家标准委员会立项。

至此,安吉主导的美丽乡村标准由此实现了县级标准上升为省级标准、最终成为国家标准的跨越。

“国标”重在贯彻落实

据了解,《指南》由12个章节组成,汇集了财政、环保、住建、农业等部委的相关工作要求,分总则、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9个部分,对美丽乡村建设给予了目标性指导。

如在村庄建设方面,《指南》规定了道路、桥梁、饮水、供电、通信等生活设施和农业生产设施的建设要求,明确村主干道建设应进出畅通,路面硬化率达100%;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提出气、声、土、水等环境质量要求,对村容维护、环境绿化、厕所改造等环境整治进行指导,并设定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卫生公厕拥有率等11项量化指标;公共服务方面,提出医疗卫生、公共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公共安全、便民服务等领域的要求,其中在医疗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3个领域设定了村卫生室建筑面积、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能力等8项量化指标;在长效管理方面,鼓励开展第三方村民满意度调查,保障村民参与建设和日常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篇5:美丽乡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去年以来,我们在建设都市美丽乡村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涌现出了如江宁“五朵金花”这样的典型,也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下一步总的考虑是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自然条件和工作基础,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由都市美丽乡村示范点向示范区拓展。今年要完成老五县五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规划,全面拉开1000平方公里建设框架。经过三年的努力,建成江宁、高淳美丽乡村示范区。经过五年的努力,建成浦口、六合、溧水美丽乡村示范区,使五大都市美丽乡村示范区成为展示南京生态文明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成果的样板区、示范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市都市美丽乡村建设要做到“强化四个坚持,突出四项重点”。强化四个坚持:一是坚持规划

一项是继续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按照省里的部署,去年我们较好地完成了村庄环境整治任务,村庄环境改善了,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下一步,要继续推进新一轮村庄环境整治,加强垃圾集中收集等设施建设,严控乱搭乱建,促进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要健全长效维护管理机制,不能今天整治干净整洁了,明天又变成垃圾遍地。

二是突出产业支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发展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现在来看,发展现代农业,仍然是解决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出路。要立足生活保供、生态涵养、都市休闲三大功能定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我重点强调两个方面:一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南京正在推进高标准良田建设,农田再也不是过去的小面积、分散化状态,农业也在向生物农业等高端业态转型,这就意味着过去的小农经济、单打独斗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必须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一般农户也要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鼓励发展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二要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证明,农业生产力的解放,离不开经营机制的改革创新,也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持。下一步,要重点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让科技人员沉到农村、沉到农业园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农业科技人才创业,让农民尝到科技兴农的甜头。

三是突出全域统筹,扎实推进农村建设。南京的城乡统筹,在城镇化建设方面,主要思路是以10个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街建设为先导,带动新市镇新社区由点到面展开,全面提高市镇现代化水平。要加快推进轨道交通通达所有区县、干线公路连接镇街、农村公交“村村通”等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农民创造更为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现在,10个统筹城乡试点镇建设已经完成了前期规划,有些镇街已经进入

于列入今年整治任务的201个待整治村要严格按照省里要求,抓好“五大工程”建设,确保按期保质通过省里验收。特别是要抓好农村洁化、绿化两项重点工作。农村洁化是最基础、受益面最广也是最难的工作,必须进一步健全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工作机制,落实保洁员责任、工资,积极开展保洁创建活动,加大农村清洁工程督查力度,确保农村长年保持干净整洁。同时要加大垃圾收集、污水管网、沼气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村绿化是美丽乡村建设花钱少、见效快、效果好的有效之举,要大力鼓励农民种树,大规模开展“见缝插绿”、“花开百户”、“美化庭院”活动,尽可能做到绿化观赏与农民增收的有机结合,对种树贡献大的农民实行以奖代补。二要培育精品村。选择一批自然条件较好、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文化资源丰富、村级班子战斗力较强的村进行重点培育。按照“一村一景、因地制宜”的原则,搞好村庄规划设计,合理区别生产区、生活区、功能区,对农民住房的层高、外观式样、立面色调等要统一协调,对村里重要的人文、自然资源要保护利用。三要连片打造景观带。要以精品村、中心村、历史文化村落为依托,串点成线,打造若干条各具特色的景观带。各地在确定精品村、中心村时要尽可能相对集中,在同一区块或同一条沿线,以便连线成片推进。要加强对重要交通干道、风景区沿线的整治,加强违章建筑清理、绿地白化消除、村庄立面整治以及人文生态特点的打造。四要融入文化元素。要以文脉传承为特征,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认真开展古建筑村落、民俗风情村落和自然生态村落等历史文化村落的普查,加大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林、古家具、古农具等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大对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俗等的发掘、传承和弘扬,积极保护和培育文化特色村,培育和创造乡村地域文化,着力打造农村文化品牌,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五要处理好“三对关系”。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开展美丽乡村“四级联创”,既要注重结果,确保五年创建目标的如期实现;更要注重过程,把各项工作做扎实,真正在创建过程中提升农民素质。要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形”是美丽乡村的外在表现形式,指的是村容整洁、环境美丽,这是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神”是美丽乡村的内在品质,是通常我们说的幸福感,这是美丽乡村的更高要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农业增收,空间毕竟有限。要更加注重开拓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两个增收渠道,加大农民创业扶持力度,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土地及房产资源,力争今年农民创业基地达到100个,社区股份合作社覆盖率达到80%。二要继续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提标扩面。稳步提高农村低保、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的筹资和发放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农村养老金,把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夯实。三要加大低收入农户帮扶力度。低收入农户最需要扶持帮助。要锁定全市年均收入低于6500元的低收入农户,采取以“输血”为辅、“造血”为主的方式,帮助他们就业创业。特别要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政策扶持,让有资源、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勤劳致富、智慧致富。

篇6:建设美丽乡村的提案

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去年底召开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这项内容,来造福全体农民。为此,我深入我们王家山镇4乡镇和2个社区进行了专门走访,就如何使我们王家山镇的广大农村真正成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干净整洁、农民生活幸福的新型乡村社区和促进农村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进步的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命题进行了思考。

美丽乡村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我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先后实施了两轮“五个全覆盖”,农村社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社区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村改革创新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新成就,正在不断向建设宜居、宜业的目标靠近,这也得到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好评。但也有不少农村社区存在着房屋破败、“空心村”严重、“三留守”突

出、污水乱流、垃圾成堆、柴草乱堆、房屋乱建、禽畜乱跑等不良乱象;也有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不够完善,治安状况不容乐观,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涣散,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卫生质量下降,影响农村社区居民正常生活,有损乡村社区居住环境。这些都对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影响很大。

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体制机制难协调,基层工作力量薄弱。美丽乡村作为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涉及的职能部门较多,配套设施在安排上往往考虑本单位承受能力和关联项目的较为明显,整体规划的弹性和工程衔接比较松散,尚未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互动共建的机制。扶贫、财政、交通、水利、住建、环保、卫生、发改等部门都有类似项目,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合力,在实施中主动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的少,各干各的一小块。二是美丽乡村要求的要素不能有机整合。美丽乡村因规划设计人员普遍匮乏,存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公共事业等规划不到位或者与实际脱接,特别是没有专门农村规划和建设的设计与管理相关机构和人员,极大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三是建设进展较缓慢。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涉及土地调整,而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土地流转和承包地调整。四是思想偏差,工作推进缺乏主动意识。部分干部群众对推

进美丽乡村建设主体意识模糊,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工作较被动,担心形成新的乡村债务,存在观望和消极想法。有的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行为,群众只是配合,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还有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房屋是我的,我想在哪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谁也动不了、管不了我的一亩三分地,农民认识有待提高。也有的群众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猪圈、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等个人财产时,难以积极配合极大地影响了工程进度。还有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不讲卫生、不讲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五是产业支撑难培育。现在的大多数农村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企业很少甚至是为零,园区规模小,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和发育程度低;品牌少,科技含量不高;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较弱;特色产业小而散,优而不强,规模效益不明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增收缓慢;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培育短时间内难以见效,美好乡村建设发展的定位实施较难。六是长效管理难到位。受小农思想的影响,部分群众习惯小而多、少而全的自给自足庭院经济,加之美好乡村建管机制不健全,环境综合整治和日常维护不经常,群众门前三包实施难,乱倒垃圾、乱倒污水现象存在。

建设美丽乡村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策引导作用、财政杠杆作用。需要充分调动农村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相关部门在实施村庄科学规划、农村环境提升、农村产业富民、公共服务完善、农村综合改革等项目上制定更加惠民的政策措施,把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迫切愿望化为具体行动。下面我就根据朔州“三农”工作实际,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是什么

就是要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任务要求,以深化提升新农村项目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

二、要明确美丽乡村建设达到什么

实现“两有”,设施达到“五通三改两必须”,环境达到“三化三无”,村风达到“六好六没有”,发展做到“三个一”,管理做到“五健全”的目标要求。“两有”:即有一个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的农村社区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有村庄现状和位置图、规划总平面图、项目平面布置示意图和《实施方案》。“五

通三改两必须”:即通水、通电、通水泥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改厕、改厨、改厩;凡需建房的农户,必须按规划选址和统一建筑图纸建房,必须坚持“一户一宅”、建新拆旧。“三化三无”:即净化道路、沟渠、公共场所;硬化道路、沟渠;绿化村旁、路旁和庭院;无人畜混居、无老式粪坑厕所,无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和乱排乱倒。“六好六没有”:即社会治安好、互帮互助好、尊老爱幼好、邻里团结好、产业发展好、科普教育好;没有违法犯罪案件,没有聚众赌博活动,没有姓氏宗族派性歧视,没有封建迷信活动,没有欺诈造假行为,没有虐待老人、歧视妇女儿童等行为。“三个一”:即一条致富门路、一个与市场相衔接的主导产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个农民学习培训场所。“五健全”:即健全基层党组织、新农村建设管理理事会、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使农村面貌有明显改变。努力实现:

(一)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式广泛应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富裕。

(二)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乡村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三)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四)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美丽乡村建设具体怎么搞

(一)、强化认识,加强领导。建设美丽乡村,认识是前提,领导是关键,群众是基础。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宣传引导、管理服务,形成共建共创共享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各级领导特别是乡村领导要做到靠前指挥,部门通力协作,上下联动。二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程序来指导具体工作,用项目建设合同的形式,来确保村、支两委和农户落实活动的主体责任,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来推动此项工程的顺利开展,形成“全民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二)、建全机制,加大投入。建设美丽乡村投入是保证,资金投入要注重多元化,破解资金投入难题。采取财政投入、项目支持,群众分担、社会筹集和盘活资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实现 “点、线、面”结合;充分利用住建、民政、农业、卫生、环保、扶贫、林业、水利等部门扶持政策,捆绑使用好各类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向社会争取民间资金和捐助资金,组织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投料自己动手建设美丽家园,发挥好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实

行以奖代补,以奖促治、调动群众投入的积极性。

(三)、强化宣传,倡导文明。建立文明的乡风是美丽乡村的灵魂所在,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一要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法制教育、文明生活进农家活动,把健康文化建设融入到千家万户,让农民真正受到文化的熏陶,力求在全市农村形成学道德、讲文明、促发展的良好氛围;扭转那些与美丽乡村建设相悖的陋习。二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美丽乡村的重要内涵之一,要结合朔州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元素,通过发掘农耕文化、民间文化,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巧妙把朔州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融合,形成处处有景观、村村有韵味的文化局面。三要开展“文明向我走来,我为美丽添彩 ”活动。倡导说文明话,行文明路,办文明事,做文明人。户户树新风,人人讲公德。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学道德建设纲要,扬文明行为新风。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扩大社会宣传,坚持深入群众宣传,充实宣传内容,以典型引导宣传,提高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以除害防病为重点,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健康知识。

(四)、因地制宜,打造样板。建议选择部分产业发展潜力大、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区位优势明显、村风民风淳

朴、辐射示范作用强、易于打造的乡村社区,通过整合资源进行重点提升打造,力争每年建成一大批美丽乡村的新样板,成为让其他农村社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参观、能学习的新典型。

(五)、严格创新,奖惩激励。强化督促检查,始终保持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推动力,进一步落实奖惩激励机制,向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迈进,加强考核,列入综合目标考核管理,加强督查问责,加大激励力度,实行以奖代投,充分体现大干大支持,先干先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把发展条件好、群众基础好、村组班子团结干事并乐于奉献,广大群众积极支持拥护,并能积极出资投劳开展建设的村,给予优先扶持发展,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美丽乡村,强化以群众为主体的美丽乡村建设氛围。

篇7:建设美丽乡村 扮靓美丽中国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如何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如何让农村不变成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中宣部、中央文明委日前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深入回应了这一课题,明确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必将更好夯实乡土中国的文化底蕴,让美丽乡村涵养更多文明的源头活水。

那广袤的乡土,有无数赤子的乡愁。乡土中国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但也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但生态环境污染了、人文氛围淡化了,有的人“口袋富了、脑袋却空了”,有的地区还有“文化饥渴”“文化沙漠”。正因此,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契合中央要求,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契合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建设美丽乡村,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既然“草根英雄”辈出,不妨让更多“身边最美”造福桑梓、守望邻里;面对居住分散、人口流动等情势,何妨多采用新媒体让核心价值无远弗届;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新型农民等不同群体,尤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应做到年年坚持、常抓常新、久久为功。

建设美丽乡村,应紧紧把握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这个重点。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改造基础设施,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以文化人,积极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整治黄赌毒等歪风邪气,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美丽乡村才能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篇8:建设什么样的美丽乡村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农村问题一直是国家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美丽乡村是指以农村生产生活实践为载体,以生态宜居与产业富民、民主活力与法制规范为特征,以农民发展、农业发展和农村发展“三位一体”为宗旨的农村存在和发展状态。美丽乡村的宗旨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新农村。

开展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需要。通过标准化方法,能够优化配置农村资源,规范农村生产方式,选择最优发展路径,从而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2 美丽乡村建设与标准化的联系

标准化具有“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特点,对改善农村软硬件环境、提升服务与管理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等起着关键作用。开展美丽乡村标准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强化“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进一步规范“美丽乡村”的基础属性和本质内涵,进而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明确的方向;二是有利于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包括“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生产、生活、生态、公共基础设施要求,生活环境治理要求,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资源综合利用要求等;三是有利于评价“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成效。通过实施标准化,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服务质量进行量化考核,为考核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提供评价依据,为群众有效监督提供参考。

3 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标准分析——以铜陵市义安区为例

在农村综合改革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标准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将标准化建设与美丽乡村结合起来,通过利用先进的标准化手段,规范农业生产,优化农村布局,改善农民生活,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标准体系,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实践经验和建设蓝本。2014年4月,国家标准委和国家财政部下达了《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项目》,其中,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项目25项,安徽省立项3项,铜陵市义安区作为试点之一,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通过对铜陵市义安区的现状调研、标准整理分析,从而总结出标准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和问题,并建立了因地制宜的美丽乡村标准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通过对美丽乡村现行标准进行汇总梳理,广泛收集了相关标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标准共计234项。其中,国家标准74项,行业标准114项,安徽省地方标准31项,区级地方标准15项。将标准按照美丽乡村建设中涉及方面进行归类,进行统计整理,具体见表1。

通过对铜陵市义安区美丽乡村相关标准的整理分析,可得出现行标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并且标准体系中涉及标准都来自于现有国标、行标、地标等,因此具有相当普适性。因此,以铜陵市义安区作为代表,可总结出目前在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3.1 标准覆盖面

美丽乡村建设中关于生产、生活、公共基础设施及农村环境治理的标准数量较多,农业资源利用、产业发展标准数量较少,而乡风文明、长效管理标准缺失较为严重。这与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及轨迹相符,也说明了当今农村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农村建设中重点仍主要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大力投入,各地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活环境治理也提到了重要位置,而在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由于技术不成熟、投入成本高、农民不配合等因素,秸秆焚烧等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屡禁不止,农业资源利用还存在较大困难,相关标准制定还有很大空间。在农村文化建设、长效管理方面,虽然在建设上取得一定成果,但与管理维护相关的标准少之又少,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全面铺开,相关标准应及时进行配套制定,安徽省在2015年地方标准计划中明确了拟制定的美丽乡村标准10项,涉及基础设施、环境治理、文化建设、综合配套等多个方面,将加紧制定地方标准,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3.2 标准时滞性

部分标准内容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农村现状需求,例如:GY17-1984《农村有线广播线路传输质量要求》等涉及电视广播、邮政、电力等方面的标准仍停留在20年前,导致标准与实际脱节,可操作性大大降低。有些标准之间交叉矛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之间存在内容重复,指标要求不一的问题,例如:GB/T28406-2012《农用地估价规程》和TD/T1006-2003《农用地估价规程》,内容重复却同为现行标准。在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的推动下,农村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业技术不断提升、粮食增产节节攀升,除了需要先进技术作为关键点,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技术规程作为重要支撑。农村建设不仅需要标准进行规范,更需要为今后的长效管理和维护提供依据。

3.3 标准配套性

与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相比,相关标准的配备还相差甚远。安徽省美丽乡村在农村垃圾清运方面主要以“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农村普遍配备环保员或党员示范岗位等,农村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目前,还没有关于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及管理维护的标准,虽有环保部门的部分规范性文件,还应建立相关的标准以规范农村垃圾清运的管理及运行;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已建成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中心村正逐步走向社区化模式,但与之相配套的标准却依然缺乏,需要根据现实需要不断制定、更新相关标准。目前安徽省正在制定关于《美丽乡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规范》《美丽乡村文化广场管理与维护规范》《美丽乡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管理与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以及体现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县级标准等,从而加大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建设现有水平。

3.4 标准实用性

由于农村自身特点,区域差异明显,风俗文化各异,对农村建设进行统一规范存在一定障碍。目前,很多标准适用范围仅限于城市、未涵盖农村,例如:针对农家书屋等建设缺少可参考标准,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仅可参考GB/T20647.3-2006《社区服务指南第3部分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由于农村现状的特殊性,对于通用性基础设施等要求,可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而涉及农村具体问题时,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标准作为补充,增强标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4 政策建议

通过对现有美丽乡村建设和标准化现状分析,得出以下政策建议。

4.1 健全标准体系,提高标准质量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体系建设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应结合良好的建设基础,加以标准化的手段应用,建立可操作性强,有指导意义的标准体系。同时,全国美丽乡村现状存在较大差异,应在遵循《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宜当地现状的标准体系。

4.2 加快标准制修订,整理现有标准

在国家农村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各地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浙江、安徽等省份已陆续制定了美丽乡村相关的地方标准,例如:浙江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等,安徽省制定了《美丽乡村村卫生室建设规范》等,但总体上仍存在较大空间。应继续开展农村建设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不断增加标准数量,提升标准质量,加强重点领域迫切需要的标准制定。并且梳理现有标准,不再适用的标准应及时废止,内容交叉、相互矛盾的标准应及时调整,尤其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之间应准确定位,相互协调[2]。

4.3 加强标准宣贯实施,壮大标准化人才队伍

标准是现有经验的优化升级,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支撑。而标准实施作为标准应用的重要方面,是决定标准效果的关键点,标准化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将标准落地,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农业生产、促进农村发展。此外,标准化工作的推进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应积极培养标准化专业人员,建立基层工作激励机制,循序渐进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3]。

参考文献

[1]解龙印,刘蝴蝶,王素琴.我国农业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标准化,2005,(1):25-27.

[2]陈敢.南通市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

上一篇:井冈山干部学院特色下一篇:民主生活会检查对照材料宗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