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第一轮教案

2024-08-22

高三生物第一轮教案(精选8篇)

篇1:高三生物第一轮教案

2008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

江苏省盱眙县马坝中学 孙高宏

教学目标:

1.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B)2. 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B)

教学重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学过程:

学生回顾课本相关内容,自主学习5分钟 教学内容:

一、探究活动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课件展示)

2.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三者之间的关系(课件展示)3.反射弧的5个组成部分功能特点(提问,课件展示答案)思考与讨论:

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伤吗? 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伤吗?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二、探究活动二:兴奋的传导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

1.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下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及其形成原因(课件展示)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用箭头和文字表示,教师适当提示,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答案)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及时练习:(课件展示,学生回答)

1.①未受到刺激时(静息状态)的膜电位:。②兴奋区域的膜电位 ③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

④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 这样就形成了。⑤电流方向在膜外由 流向,在膜内由 流向。2.下图为一神经细胞未受刺激时的电荷分布及相关处理。据图回答:

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予一个强刺激,则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是()

A 不会发生偏转 B 发生一次偏转 C 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 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传导(递质传导)

1.突触的结构(学生画图,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答案,学生评价)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课件展示,学生讨论课件中的思考题)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 思考与讨论: 1.请用箭头和文字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答案)2.①突触小泡的形成与何种细胞器有关? ②神经递质可以成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吗? ③突触小体内完成的是何种信号的转变 ?

④ 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的原因是什么?(课件展示答案)3.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间隙 B 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例题1:下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请据图回答:

(1)图中反射弧的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依次为图中的(用序号回答)(2)图中所示包含神经突触 处,孩子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该结构的数目将。(3)图中A、C和D箭头表示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其中错误的是(填箭头旁字母)。原因是。

(4)E、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如果在E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计,给予B点一个强刺激,电流计指针发生 次偏转。

例题2.下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请回答:

(1)图1装置A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 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 电位。装置B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 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 电位。(2)当神经受到适当刺激后,在兴奋部位,膜对____离子的 性发生变化,离子大量流向膜,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2中的 段。

教师总结:略。

篇2:高三生物第一轮教案

第一轮复习计划,这一阶段在三个复习阶段中所需的时间最长,是整个高三复习这座大厦的基石,它构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考的成败。所以在复习中要紧扣教材,做到对知识点全面、系统地把握,并且还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按点、线、面的顺序形成知识网络,彻底扫除对知识结构理解上的障碍,以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试能力。一轮复习备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项:

基本方针:全面、系统、扎实、灵活。

基本原则:把握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突出主干知识,适当拓宽视野;

注重落实双基,初步培养能力。

基本方法: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

加强学生管理,提高课堂效率。

加强训练质量,提高应试能力。

1、注重基础;首先要通读教材。通过对教材的温习,能将课本相关知识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知识链条和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将所学的知识浓缩其中,将书本由“厚”变“薄”,了解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具体位置,弄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联想记忆,也有利于深层次拓展知识,更利于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对高考试题覆盖面较广的主干知识如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生物与环境几章应重点复习。

2、重视实验;从高考卷看,实验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实验题不仅占分比例大,而且经常出现新的题型。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学生的失分点。一是要把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实验逐一复习;二是强化实验题高考趋势方面的训练。如实验设计题、设计表格题、结果预测讨论题等。生物也很注重探究性实验,要加强研究教材探究活动(实验)的设计,既要注重实验的原理,也要注重实验的方法和实验的设计思路,从培养实验能力的角度来组织实验复习,注重挖掘教材潜在的实验与探究因素。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生物的考试并不仅仅是考概念,学会知识的迁移非常重要,并要灵活运用课本上的知识。不过特别强调了从图表、图形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年高考试题,图表题都占有比较大的比例。那些图表题虽不是教材中的原图,但它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是对教材内容和图表的变换、深化、拓展,使之成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的有效途径。

4、重视几种能力的训练;注重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基础知识是综合运用、提升能力的基石。夯实基础不能离开课本,无论什么综合题、联系实际的问题,原理都在课本里。在复习备考中,不能忽略现有教材的例子、资料分析、问题探讨、技能训练等。另外,生物考卷的阅读量越来越大,做题速度越来越重要,考生要在提高读题速度的同时不影响做题的正确率。就要善于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并进行分类归纳,巧解问题,对概念、规律、原理有深刻理解,对问题情景能分析透彻,对知识能够综合、灵活运用,注重解法的领会和技巧的积累,这样日积月累就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同时要注重解题思路的培养,不能简单地对答案或纠正错误,而应从解题思路入手,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进行解答。

篇3: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策略

关键词:高考方案,模式,方法与策略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是一项系统、精深的学习工程。要较好地提高复习效率,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就需要教师注重复习策略, 有目的、有计划地策划好每节课。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课后也要影响学生持续有效地学习。那么, 如何策划好高三化学的第一轮复习呢?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 可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一、分析考纲, 钻研教材, 突出重点

高考《考纲》是复习的依据。我们要重视对《考纲》的研读, 不只是读懂内容, 更重要的是思考教材上的知识点和考点在考题中是如何体现的, 各种能力在考题中是如何考查的。通过仔细分析, 掌握基本考核的知识内容、能力, 考查的范围、方向等重要信息, 再加强与教材的联系, 充分挖掘, 突出基础, 突出重点, 提高复习效率。例如,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知识, 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不扎实, 后面的复习就会感到障碍重重。因此, 必须切实加强这一环节的复习, 讲究方法, 注重理解, 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例如, 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 许多学生都知道它们导电性的差别, 但常忽略第三种情况的存在而出现错误。例如, 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1) N a Cl (2) 盐酸 (3) 硫酸 (4) 液氯 (5) N H3 (6) Fe (7) Cu O (8) 乙醇。许多学生答案为:电解质 (1) (2) (3) (6) (7) ;非电解质 (4) (5) (8) , 忽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指化合物, 单质与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这种情况。另外, 课本中还有许多知识点非常相似。易混淆的概念, 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等等。对这些相似概念, 应采用举例比较复习的方法,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 明确其共性, 认清其差异, 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 尽可能把书本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嚼得通透。

二、讲练结合, 善于总结, 完善体系

化学知识丰富精深, 方法灵巧多变。不少学生认为, 化学难学, 不仅要做大量题, 要背的也很多, 而且知识点较分散, 易混淆。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这么多的类型, 这么多的方程式, 不知从何记起, 学生在学习中摸不着头绪。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知识的独特精髓, 许多问题的关键、原理就在于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和理解。因此,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化学学习中极为重要, 务必熟练掌握。其实要记好化学方程式并不难, 关键在于怎样记, 化学学习讲究思路清晰, 掌握规律, 举一反三。例如, 可先分清楚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是复分解反应还是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往往是阴阳离子 (或原子团) 相互交换, 重新组合成新物质;若为氧化还原反应, 则应结合题意分析出哪种物质有氧化性, 哪种物质有还原性, 按化合价升降规律推导其可能的产物, 从而写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

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时, 原电池和电解池相关问题, 两极的判断、两极反应以及溶液中离子移动情况, 离子浓度变化、PH值变化与计算等问题, 学生经常犯错, 不知从哪儿下手分析。这是典型的思路不清晰, 对两池的工作原理理解不透彻。其实, 两池的特点和原理都有明显的区别, 比如, 有外加电源的装置为电解池, 无外加电源的装置为原电池;若出现多个池组合, 一般是含有活泼金属电极的池为原电池, 其余都是在该电源 (即原电池) 带动下工作的电解池;如果最活泼的电极相同时, 则两极间活泼性差别较大的池为原电池, 其余为电解池。分清两池后, 确定好两极, 然后分析溶液中存在的所有离子移动情况;原电池中, 阴离子→负极, 阳离子→正极;电解池:阴离子→阳极, 阳离子→阴极。最后, 书写电极方程式。原电池中, 负极通常是电极材料参与反应变成金属阳离子 (即M-ne-→M n+) , 正极通常是溶液中阳离子放电, 分析溶液中阳离子种类, 按阳离子放电顺序即可写出 (金属腐蚀时常为氧气放电即:O2+2H2O+4e-4O H-) 。根据溶液中离子移动情况和两极反应情况,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和PH的变化非常清楚, 通过对两池的比较和训练以后, 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就驾轻就熟了。

在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学习中, 部分学生对有机物知识的学习感到困难重重, 觉得非常繁琐复杂。事实上, 有机化学的知识更具有规律性, 只要熟悉好各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理解好各官能团的衍变关系, 掌握规律, 类比类推, 就能触类旁通, 顺理成章。实践证明, 只有散乱的知识而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所以, 高三第一轮复习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 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 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 结成网, 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之中, 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注重素材, 贴近生活, 拓宽视野

近些年高考中, 化学试题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情境, 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如温室气体CO2的固定利用, 物质的分离, 尾气处理, 副产物的回收, 废物利用, 社会热点, 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问题等等, 知识面非常广泛, 加强了与实际的联系, 贴近了人们的生活, 体现了时代特性。

四、把握梯度, 探究创新, 挖掘潜能

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 坚持以能力立意, 全面考查学生能力, 体现选拔功能。例如, 2010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的非选择题部分, 考查学生吸收和整合化学信息, 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探究与实验的能力, 预测今后这些能力探究性试题所占的比重仍较大。因此, 在日常的教学中, 重视科学探究与实验能力的训练, 突出实践性极为必要。当然也要控制好所选题型的难度、信度和效度。这样既能照顾到不同层级的学生, 又能保持一定的区分度, 有利于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潜能, 扎实基础, 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总之, 高三化学复习要讲究方法、策略。针对高中化学各类知识的特点, 将所学知识进行精炼浓缩、联想迁移、升华放大, 利用比较、归纳、推理、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复习, 加强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以良好的、积极的心态正视高考, 相信在师生们的共同精心策划下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4:高三生物第一轮教案

(一)考纲要求

1.现代生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原因(Ⅱ)

(二)考纲分析

本单元内容和其他章节的联系非常的密切。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考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各地高考,在该单元的内容上下了一定的功夫。一轮复习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1)生物的变异,应该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入手,也可和基因工程结合在一起考虑。(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选择。(3)免疫与病原微生物的进化,例如感冒病毒疫苗的使用。(4)DNA分子杂交在亲缘关系的鉴定方面。

【考点提要】

(一)考点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

1.两种进化理论的比较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二)考点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進化

2.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及应用

3.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方面

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概述生物进化理论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2.探讨进化论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三)能力方面

1.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2.运用进化论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考点突破】

考点:基因库的概念、基因型频率及基因频率

思考: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关联及基因频率的计算。

基因频率的计算(哈代—温伯格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学生回答: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条件是群体足够大,随机交配(进行有性生殖)并能产生后代,基因没有发生突变、没有自然选择和迁移的条件下,二倍体生物核基因遗传。

PA——显性基因频率 qa——隐性基因频率

PA+qa=1→(PA+qa)2=1→P2A+2PAqa+qa2=1

PA2——AA基因型频率

2PA×qa——Aa基因型频率

qa2——aa基因型频率

PA=AA基因型频率(P2A)+■×Aa基因型频率(2PAqa)

qa=aa基因型频率(qa2)+■×Aa基因型频率(2PAqa)

教师考点延伸:复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的计算。

如ABO血型(启发学生完成)。

p(IA)——IA基因频率 q(IB)——IB基因频率

r(i)——i基因频率

p(IA)+q(IB)+r(i)=1→〔p(IA)+q(IB)+r(i)〕2=1

p2(IA)+q2(IB)+r2(i)+2p(IA)×q(IB)+2p(IA)×r(i)+2q(IB)×r(i)=1

p2(IA)——IAIA基因型频率

q2(IB)——IBIB基因型频率

r2(i)——ii基因型频率(O型血的基因型频率)

2p(IA)×q(IB)——IAIB基因型频率

2p(IA)×r(i)——IAi基因型频率

2q(IB)×r(i)——IBi基因型频率

也可以寻找出类似的由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的方法:

p(IA)=IAIA基因型频率+■IAIB基因型频率+■IAi基因型频率

q(IB)=IBIB基因型频率+■IAIB基因型频率+■IBi基因型频率

r(i)=ii基因型频率+■IAi基因型频率+■IBi基因型频率

诸如此类都可以进行推理,比如多倍体生物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教学体会】

在高三第一轮考点式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在复习中还要注意知识点的细化,既具有侧重点,也不能忽视一些知识死角,可创造性地设计一些问题的延伸和难度的拔高。通过近几年各地市的高考题分析及考纲要求,有针对性地复习,提高复习方向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还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应试能力。在本节复习中,要加强高频题的训练,比如,基因型频率的计算、隔离对新物种形成必要条件等,既有理论知识的复习,也有基础知识的考查训练,要让学生找到复习理论知识、解答典型题、总结解题方法体会考题的规律。

篇5: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计划

我省首次使用新课标高考生物试题,试题严格遵循生物新课标考试大纲,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没有偏题、怪题,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以能力测试为主。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综合基础知识解决系列问题的能力,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自然科学现象的解释、验证能力以及初步的探究能力。鉴于此,我们在第一轮复习中应确立以下指导思想:

(1)处理好高中生物教材,揭示单个知识点、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扩展3个层次知识的内涵及内在逻辑联系,形成立体知识结构。

(2)把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即把导、学、讲、练融为一体,优化课堂结构。

(3)把心智技能的培养和动作技能培养融为一体,优化理论课与实验探究课的教学。

(4)把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与培养学生的初步创造能力融为一体。

(5)给学生提供课内外自主发展的空间。

(6)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评析生活现象、环境状况、生产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二、复习目标

根据第一轮教学指导思想的要求,应力求使学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使用恰当的专业术语,阐述已学过的生物学概念、事实、方法和原理。

2、用各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一些生物现象和事实。

3、对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部分和整体、生物与环境的一些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比较、解释。

4、正确地解释生物个体、环境和社会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同时还能够用相关的理化知识解释相关问题,即用自然科学的知识,解释生物个体、环境、社会、生产实践、科学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5、选用恰当的方法探究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对实验进行解释和分析。

6、能选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探究简单的生物学问题,并对实验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造能力。

7、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法和应试能力,力求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高考分数。

通过高考备战,提升考试成绩,确保高考,及各次月考生物学科能完成工作目标,不影响考生理综及高考总分。

三、复习内容

(一)生物教材: 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和高中《生物》选修三。

(二)复习资料使用:

我校高三使用的是生物《创新设计》第一轮复习资料及即时训练,按照教材的章节体系,依次梳理各知识点,通过学科周考和月考,找到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在第一轮复习中一般不进行跨章节复习,但针对有联系的知识点可以进行局部知识点的整合。

(三)注重基础,提高能力:

生物高考的四项能力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层次:

1、表达能力——阐述学过的生物学现象;

2、观察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会用多种表达形式准确描述生物学现象;

3、分析综合能力——正确解释生物学问题;

4、探索和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用恰当方法探索和验证生物学事实;

5、获取新知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和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

思维能力是核心,要把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此,在生物学科的第一轮复习中,要通过专题复习和综合训练,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解题能力训练:主要是进行各种题型训练,主要有:单选题、图表题、曲线题、材料题、计算题、实验题等。

(2)思维能力训练:主要是进行变式题训练和一题多解训练。

篇6:高三生物第一轮教案

【课件简介】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五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更是高考中的重点内容。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②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③理解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图解,并与精子的形成过程做对比。④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目的规律性变化。⑤理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②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特点,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③通过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比较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4、学科方法训练点:进一步掌握通过辨认染色体形态数目而确定它们所处的分裂方式及时期的方法,并熟悉每一个时期的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情况。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解决办法](1)讲清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弄清减数分裂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变化。(2)讲清减数分裂过程在图解上的特点及染色体、DNA的规律性变化。(3)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表现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解决办法] 在弄清教材图中所画的染色体、DNA数量及变化的基础上,再总结减数分裂过程中它们的变化规律。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1)染色体在精原细胞时就复制了,为什么在联会时,图上的染色体形状仍和精原细胞时一样,没有把染色单体表示出来?(2)为什么说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就减少了一半? [解决办法](1)讲清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一个逐渐螺旋化变粗的过程,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有染色单体,四分体时期,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才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染色体有两条单体。(2)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来看,染色体数目没有增加,却平均分到两个细胞中。从教材P103图上看,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每个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分裂完成时,每个细胞就只有4条染色体了。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四、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的复习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针对相应的重点内容做相关高考题,进一步使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六、学生活动设计 1.回顾细胞分裂方式。2.回顾减数分裂概念,找出减数分裂的特点。3.推论联会,四分体时期染色体、DNA及染色单体的数量。4.分析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5.根据课件中的图片,复述精子形成过程。6.比较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找出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7.总结减数分裂各个时期DNA和染色体的数目变化。8.对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列比较表。9.理解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意义。

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多媒体教学银幕上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找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的区别;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意义(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引言:(课件的第一页图片为蚜虫的有性生殖)有性生殖要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而有性生殖细胞的产生,必须经过减数分裂。以前学过,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哪三种?(要求学生答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前学过了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现在学习减数分裂。

二、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 1.减数分裂学习阅读教材,要求学生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找出减数分裂的特点。强调: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分裂的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讲 述: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下面,我们结合动物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2.精子的形成过程讲 述:精子在精巢中形成。(多媒体银幕显示精子形成过程的静止图像及动画图像。)在精巢中,通过有丝分裂产生了精原细胞。根据有丝分裂的特征,可知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存在一个什么关系?(要求学生答出:相同。)在精原细胞时期,进行了染色体复制。此时相当于有丝分裂的哪一个时期?(要求学生答出:间期。)复制的结果,染色体由无单体变成有单体,也和有丝分裂间期一样,染色体是细丝状,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不是图上画的这个样子。复制完成后,细胞开始进行第一次分裂,此时的细胞,叫初级精母细胞。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叫联会。所谓的同源染色体,指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指图说明,使学生弄清楚图上谁和谁是同源染色体,还可以利用指头作比喻,如果一个手指表示一个染色体的话,两只手合在一起,则两个大拇指,两个食指等相应的手指都分别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叫四分体。(教师指图问)图中四分体有几个?(学生应答出:两个。)强调: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共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组成一个四分体,因此,同源染色体的数量就是四分体的数量。由此,我们可以推算,果蝇体细胞有4对8个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形成多少个四分体?(答:四个。)人呢?(答:23个。)把四分体时期和联会时比较,由于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就发生了,因此,它们所含的染色单体、DNA数目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不同,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染色体细,在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染色单体,因此,没有在图上表示出来。四分体时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可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染色体有两个单体。(教师提问)此图中,四分体时期画了几对染色体(学生答:2对。),几条染色体?(答:4条。)几条染色单体?(答:8条。)几个DNA分子:(答:8个。)那么联会时呢?(学生答:仍是两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8个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教师特别强调:不要片面看图,妄作结论,就认为是联会时进行了染色体的复制。随后,各个四分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同源染色体好象手拉手似地排成两排,(教师指着相应的图说明)纺锤丝收缩,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导致四分体平分为二,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但此时着丝点并未分开,每一染色体上仍有两条染色单体。接着发生细胞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只有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了,在图上,初级精母细胞有几条染色体?(答:4条。),而次级精母细胞呢?指图中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答:2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什么?(答:同源染色体分开,),在次级精母细胞中还有没有同源染色体?(答:没有。)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两个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排列位置是随机的,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就决定了同源的两个染色体各移向哪一极也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的染色体之间就可以自由组合。这就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第二次分裂的基本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成一排,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个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接着,细胞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4个精子细胞,减数分裂完成。把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以及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有何变化?(学生答: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次级精母细胞相同,比初级精母细胞减少一半。)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大体与有丝分裂相似,但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银幕显示两个细胞,请学生仔细观察染色体,找出两细胞的染色体特点。)(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存在于同一细胞中,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已分开了,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存在。在此基础上,银幕显示一组细胞,请学生判断谁是有丝分裂,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答:B是有丝分裂,A、C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精子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精子细胞的大部分细胞质,带上重要的物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轻装上阵,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便于游动。注意强调以下三点: ⑴.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期。⑵.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一次分裂时期,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⑶.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一分为二,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3.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细胞在卵巢中形成,其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基本相同,但也有区别(用多媒体教学银幕显示卵细胞形成过程及动画)。讲 述:请学生将卵细胞形成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与不同处,在老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答出,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它的染色体数目也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不同点: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的叫极体,极体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下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是形成4个精子;卵细胞形成后,不需要经过变形,而精子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出两个的区别)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示减数分裂图解,即教材P104中图5-8)教师粗略介绍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DNA、染色体的一系列规律性变化,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请学生分别说出在减数分裂各个时期DNA和染色体的数目,老师根据学生提供的数目情况绘成下图:减数分裂过程中的DNA和染色体数目变化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其中,有丝分裂是体细胞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则要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那么,把这两种分裂方式相比,它们有什么异同呢?(请学生总结,可前后左右邻近的学生互相讨论,在归纳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列成下表:)问:生物的细胞经减数分裂后,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会不会越来越少呢? 答:不会,因为减数分裂后形成的有性生殖细胞又会经过受精作用结合成受精卵,染色体数目又将恢复.讲述: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的过程.(请学生看教材P106图5-12,及课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结合在一起,因此,合子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的体细胞的数目,其中一半来自精子(父方),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从同源染色体的角度看,精子和卵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都是成单存在,但精子带有其中的一条,卵细胞带有其中的另一条,受精后,这两条同源染色体到了一个细胞中,它们就成对存在了,所以,关于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说,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就是这个意思。(讲述时,结合图中的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情况,使学生更直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图解(教师从成体开始边讲边多媒体银幕逐步展示)。从上图可以看出,减数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的数目,从而使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因此,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由此也可看出,生物的各种变化无论有多复杂,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最后,总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其意义,而且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指出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义,从而既联系了上节课内容,又使本节课内容前后呼应。(穿插相关的练习)(三)板书设计减数分裂

一、概念:有性生殖的生物 复制一次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二、过程及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的变化

三、与有丝分裂的区别判断时期→判断分裂方式

篇7:高三生物第一轮教案

1 多角度研究高考,并注重实效

1.1 注重研究的实效性,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教师首先须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同时与考试说明、教材一起综合分析,清楚高考复习内容和范围,每个知识点的考查要求,以及难度和深度。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透露出加强探究性学习的信息,教师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例如在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必修二的复习中通过孟德尔、萨顿、摩尔根、道尔顿、格里菲思、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沃森和克里克等的经典实验,以DNA到基因到性状为主线,将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整理成生物科学史专题,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从中发现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进一步加深对生物学原理、概念、规律等的理解。

1.2 通过高考等各类大型考试评分标准来指导学生答题 学生的规范答题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评分标准是高考阅卷的重要指导文件,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大致看出对学生答题的要求。注重对历年来的高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研究,细心揣摩、分析,总结出答题的规范、注意点,以便在平时的复习中对学生加以训练,减少答题不规范而失分的情况。

2 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

长期以来的灌输式教学,尤其是复习课使学生养成了等、靠、要的“恶习”,学习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使高三生物学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尝试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理念下的“多步情境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复习。例如复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第一步预习交流,预习题目选择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上课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答案,重点内容加以强调,花很少的时间将该节知识梳理了一遍,高效快速;第二步质疑辩论,对学生出现较大分歧的问题,如格里菲思的实验结论能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进行课堂辩论,期间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第三步延伸讨论,选择本节内容的重难点问题,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进行相互讨论交流,教师同时展示动画,设置问题梯度,该过程原料是什么,在发生着什么,说明了遗传物质的特点是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给予鼓励性点评;最后总结归纳、自主提问,教师总结本节内容,并反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此教学模式可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现象,而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整堂课,发出的声音绝大部分都是学生的,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评价、纠正和总结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预想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难以掌控的情况,如何面对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何调节学生在辩论中的情绪激动等。因此从表面看教师虽然说的少了,但其实幕后做的`工作是多了,这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设置的环节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自觉地去思考、理解和记忆,高课堂复习的效率。

3 帮助学生创造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3.1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第一阶段的复习是理清单元知识点并夯实基础。为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教师指导复习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尝试。

方法一:让学生提供一份知识框架图,例如对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三可以以细胞到个体到群体为大框架,让学生发散性地去回忆每个框架涉及到的知识点,如看到细胞结构几个字,就主动在纸上画一个细胞,标出来各部分的名称、作用,再想想还跟什么知识相关,并联系与分泌蛋白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哪些?……这样的联想十分重要,因为很多高考题目都类似这种模式。

方法二:把考试说明放在面前,旁边放上课本和笔记本。对照考试说明将知识点逐一过关。让学生每看一个知识点,先尽力回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然后核对课本是否正确,如有疏漏迅速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样达到滴水不漏的效果。

不管用哪种复习方法,都可以运用一些小技巧,例如比较法,将教材中相关的知识一起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一些难区分或易混淆的知识点。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等。最后,当所有的知识点都过滤一遍以后,可尝试根据考试说明的大标题,用一些结构图把主干知识块联系起来。这样在一轮复习中对生物学基础知识有个系统且全面的认识,在二轮复习中才会有新的突破。

3.2 帮助学生巧记知识点 根据不同类型知识的特点,创设出不同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其中:(1)对于重要生物学结构、生化反应、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等,教材中都有帮助理解的图解,这也是各类大型考试的出题材料。因此,帮助学生认真分析理解并记忆这些图,不仅有助于学生记忆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应对考试;(2)对于抽象的知识,如蛋白质结构的有关计算、碱基类计算、遗传定律的应用、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其总结归纳成要点,写在显眼处,既便于解题时查阅,也便于集中记忆。

篇8: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策略

一、注重基础, 立足教材

第一轮复习要注重基础、立足教材。即要认真阅读、梳理教材, 挖掘教材中概念、定理、公式和习题的可变因素进行深入的理解、应用, 夯实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比如, “数列”这一章中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分别使用了“倒序相加法”和“错位相减法”, 而这两种方法又是数列求和的重要方法。因此, 在复习中我们要紧扣课本, 对课本中的例题、知识点加以概括和延伸,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要通过师生共同挖掘一些辐射作用强的知识点, 以点连成线, 以线连成面, 构成一个严格有序的知识体系;要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 把长期学习的各部分知识“组装”起来, 融会贯通, 透彻理解, 使之形成系统化知识。

二、建构知识网络

第一轮复习应将教材中大量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陈述性知识,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构建的基础上, 进行梳理、归纳, 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中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形成中学数学学科越来越有层次的知识体系和网络, 以便应用时能迅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 解决数学问题。这样,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体会到教材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如, 对于“函数”这一章的复习,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首先将高中所学的函数知识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进行系统梳理, 并用简明的图表形式把基础知识进行串联, 以便找出自己的缺漏, 明确复习的重点, 合理安排复习计划。否则, 学生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过于被动、机械, 只是将课本或是参考书中的内容抄在本子上, 就会将知识与方法隔裂开来, 整理的东西自然就没什么用。

三、优化解题规范

“细节决定成败”, 同样, 书写和表达的准确、规范决定高考的“成败”。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作业练习时间对学生加强解题过程和数学中三种语言 (文字表述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转换的训练。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平时做题时只是写个答案, 不注重解题过程, 书写不规范, 结果在正规考试中虽然答案对了, 但由于过程不完整而被扣分了, 或者答题过程存在许多小错误, 积累起来影响了最后的成绩。因此, 在第一轮复习中, 学生解题时一定要非常规范, 始终以“不怕难题不得分, 就怕每题都扣分”为自己学习的座右铭;不要急于做综合题和套题, 要求稳、求实, 做好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解题时要侧重常规方法, 淡化特殊技巧;在思想上高度认识解决问题不是解题的目的, 更要注重题目中所包含的方法。

四、加强做题后的反思

上一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电脑住宅》教学设计下一篇:父母的爱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