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修辞方法大全

2024-08-20

小学语文修辞方法大全(通用10篇)

篇1:小学语文修辞方法大全

1、结合文章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品读能力。

语言修辞要依靠一定的语言环境, 即通常所说的语境。无论应聘工作、同学聚会、正常社交场合等,运用修辞都必须恰当、得体,并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比如在卖水饺的店铺门上可以贴这样的对联:“外脆内酥似海味,细皮嫩肉胜山珍”;而要是将它贴在茶馆的小店门上就不恰当了,就不如贴上“山好好,水好好,入亭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两杯各西东”,或“山美水美,茶香温馨;人杰地灵,品茗悦心”,这样通过品茶与人的精神状态进行对比,言简意赅,含义悠远,给人以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意境。

2、在语言的分析学习中感悟语法和修辞知识。

语法、修辞知识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可依据具体的语言并联系学生实际,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语法、修辞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理解课文,并从中感悟语法规则和修辞方式。

1)比较分析。

这是教学句子常用的一种方法,即通过比较两个同义句子在用词、词序和句型上的异同,学习造句方法及认识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例如:比较下面的语句有什么不同:①“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②“可是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落泪了。”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句②是一般的陈述句,句①通过重复“今天”,强调了事件的时间背景,再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抒发了更为强烈的情感。

2)举例体会。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经常会碰到一些疑难句子,我们不可能一一进行比较分析,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体验,增加积累,可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或课外读物中举出一些类似的词句,从而加深感悟。例如,学到拟人句时,启发学生模仿课文举几个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句子,帮助学生进行联系类比,体会拟人句的特点,再启发学生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读背领悟。

汉语言文字是感悟型,而不是分解型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要注重积累语言而不是分析语言。对教材中规范的、形象生动的、精练优美的语言,应引导学生熟读成诵,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注重修辞的训练

1)逐一认识,依次训练

我们的学生对修辞不是十分了解,可能只限于认识某几种常用的修辞方法,也没进行过系统的学习,更不要说知之甚深。所以,我们在作文训练中,就要注意这一问题所在,有意识地对七年级学生分阶段、分步骤地系统地引进修辞知识。

怎样操作呢?笔者认为如果用几节专门课来讲,感觉有些枯燥。笔者认为可以利用课本中的范文,范文中一旦出现某种修辞方法时,我们就把这种修辞方法作系统地介绍,并在学生了解这一方法后做一次小作文,要求学生在小作文中必须运用到此种修辞方法。学校本来每周就有作文素质训练任务,这两种训练应该互不影响,可同时进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笔者这里说的训练是穿插在课文教学中去的训练。

2)接通关系,混合训练

有的修辞方法是相互有关的,或是容易混淆的,那么在出现某一种时,我们就要让它们同时亮相,便于区分和运用。比如:比喻与比拟,设问与反问,借代与比喻中的借喻,排比与反复,双关与反语,对比与映衬,顶真与回环,移用与通感等,这样一组一组地认识。然后在一组一组地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3)采取多样的训练形式

一般可设计如下的练习形式:(1)填空练习。如,选择关联词语填空。(2)改换句式练习。如,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句子意思不变。还可进行“把”字句与“被”字句、陈述句与反问句等句式的转换训练。(3)扩句、缩句练习。通过扩写句子和缩写句子的训练,让学生理解把意思表达完整与具体的语法规律。(4)仿造句子或把句子补充完整的练习。例如仿造比喻句、比拟句、对偶句、排比句,把比喻句或复句补充完整等。(5)积累练习。要求学生分类摘抄课文或课外阅读中的相关词句。

篇2:小学语文修辞方法大全

1.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例:a.大河小河,纵横交错,好像渔网上的丝。b圆圆的池塘就好像一面大镜子。d.弟弟的脸蛋像苹果一样又圆又红。

作用: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使抽象化变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印象深刻。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8.夸张句: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如a.班里静悄悄的,连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b.他的声音难听极了,简直能震碎人的耳膜。C.他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2.拟人句: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a江面上一闪一闪的,那是萤火虫在寻找它丢失的梦。b小鸟在枝头快乐地唱起了歌谣。

作用:拟人句的好处是能增强语言的美感、表现力,使句子更生动、形象,还能强调对这一事物的喜爱之情。3.设问句: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就叫做设问句。如:a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不是的。b难道春天不美吗?不是的,春天是最美的季节。作用: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4.排比句: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叫做排比。如: a这里的山更绿了,这里的水更清了,这里的花更美了。b.信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信仰是火,点亮希望之灯;信仰是灯,照亮也行之路。

作用: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5.反问句:反问句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而且答案是唯一的,肯定的。相当于明知故问。反问句结尾时一般是标问号。另外,反问句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例:1.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怎能不叫人流连忘返?(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意思)2.年纪都这么大了,都成老头子了,还订这些东西干什么呀?(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意思)

作用: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这句话的思想、语气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6.对偶句: 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例:a.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b.亲贤臣,远小人。c.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作用: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7.对比句: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例:a妹妹很乖巧,不像弟弟那样顽皮。b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作用: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作用: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9.反复句: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强调语意的修辞手法。一般情况下,反复有两种,一是连续反复,二是间隔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

例:连续反复句:a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b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间接反复句,如:女老师斜着身子,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作用: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起到了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的作用。

10.顶针: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起头,顺序而下,一般由三项或更多项组成。有句句顶针、句中顶真和句间顶针: 句句顶针:即无论断句多少,联珠到最后一句,可称之“连环”。如:a“门外有条街,街内有个巷,巷内有个庙”。b公园看花,花开鲜艳,艳美喜人。

句中顶真:即在句中结奏点(断读处)传递文字,古人称之为联绵。如:c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句间顶真:即在各断句间传递文字。如下面一副戏台联堪称顶真联中的佳品.。如: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作用:前后连贯,语义贯通,读起来朗朗上口 转述句方法:

一、改变人称;

二、去掉说后面的冒号和双引号,改为逗号;

三、看句子前面是谁对谁说话。直述句改转述句顺口溜:说话的“我”改“他”,作者的“你”改“我”,其它的“你”改“第三”

a如:小红说:“我很累。”改为:小红说,她很累。b涉及了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还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如: 姐姐说:“你说的对,我就这样做。”改为: 姐姐说,我说的对,她就这样做。

d引述内容改为转述句中,引述内容中如果有“这”,务必在改为转述句中把“这”改为“那”。如: 小李对小何说:“我今天要看这些文件。”

改:小李对小何说,他今天要看那些文件。

篇3:探究初中语文的修辞教学方法

一、比较修辞教学法

比较法是在修辞教学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同时可以用来加强记忆。有比较的学习更加系统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让学生在比较当中最直观最深刻的感受每个字、每个词对于文章的意义,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中心思想。对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来说,就可以运用比较法来进行教学,对课文当中出现的词语或者重点字进行转换,让学生学会用其他的表达方式进行替代,从而比较得到不同表达方式对于句子特点的不同表现效果。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春》这一课的教学当中,作者用词非常准确,在表达上也非常讲究,所以这一节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可以用比较法来突出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精妙。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一句,教师就可以问学生:这句话里面“偷偷”和“钻”这两个词用得非常好,如果我们把“偷偷”这个词去掉的话,句子还那么生动吗?如果让你们把“钻”这个词换成“长”,句子表达的效果有没有改变呢?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深刻地体会,这些重点词语对于句子的点缀和装饰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几个简单的比较,就能够发现,精妙的用词可以让文章生气勃勃。学生通过这样的比较,就可以学会在自己的文章表达当中注重一些字词的运用,让自己的文章充满生命力,表达也更加考究,从而也学会在文章理解上的推敲方法。

二、语境修辞教学法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它的语境就是这篇文章的生命。用语境来判断修辞的表达效果是最合适的。在恰当的语境下使用恰当的修辞,也是对于语文写作表达的一种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学会判断,在怎样的语境下,使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最恰当的。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语文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有针对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学生借助对于文章背景知识的了解,再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学会用华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将课文当中学习的表达手法运用在自己的文章当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当中的课文进行讲解,让学生从课文当中明白,修辞手法在一定语境下创造出的“魔法”,让文章显得更加富有色彩,更加吸引人的“魔法”。

例如:语境分为很多具体方法,就以地点、人物语境为例,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石潭记》这一课就能够充分显示出这一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先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通读,就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是柳宗元在被贬之后,去小石潭游玩的时候写下的文章,这篇文章看似是写景,但是很多句子里面都默默表达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看似在描述潭中的鱼儿,但是,后半句是运用一个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鱼儿比作自己,自己现在的情景就像这潭中的鱼儿一样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很多,比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一句也是看似在描述小石潭的景色,但是却表达着作者内心的忧伤和凄凉。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从课文的字字句句当中体会到作者的表达用意,同时对课文也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三、结束语

篇4:探究初中语文的修辞教学方法

一、比较修辞教学法

比较法是在修辞教学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同时可以用来加强记忆。有比较的学习更加系统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让学生在比较当中最直观最深刻的感受每个字、每个词对于文章的意义,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中心思想。对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来说,就可以运用比较法来进行教学,对课文当中出现的词语或者重点字进行转换,让学生学会用其他的表达方式进行替代,从而比较得到不同表达方式对于句子特点的不同表现效果。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春》这一课的教学当中,作者用词非常准确,在表达上也非常讲究,所以这一节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可以用比较法来突出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精妙。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一句,教师就可以问学生:这句话里面“偷偷”和“钻”这两个词用得非常好,如果我们把“偷偷”这个词去掉的话,句子还那么生动吗?如果让你们把“钻”这个词换成“长”,句子表达的效果有没有改变呢?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深刻地体会,这些重点词语对于句子的点缀和装饰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几个简单的比较,就能够发现,精妙的用词可以让文章生气勃勃。学生通过这样的比较,就可以学会在自己的文章表达当中注重一些字词的运用,让自己的文章充满生命力,表达也更加考究,从而也学会在文章理解上的推敲方法。

二、语境修辞教学法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它的语境就是这篇文章的生命。用语境来判断修辞的表达效果是最合适的。在恰当的语境下使用恰当的修辞,也是对于语文写作表达的一种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学会判断,在怎样的语境下,使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最恰当的。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语文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有针对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学生借助对于文章背景知识的了解,再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学会用华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将课文当中学习的表达手法运用在自己的文章当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当中的课文进行讲解,让学生从课文当中明白,修辞手法在一定语境下创造出的“魔法”,让文章显得更加富有色彩,更加吸引人的“魔法”。

例如:语境分为很多具体方法,就以地点、人物语境为例,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石潭记》这一课就能够充分显示出这一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先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通读,就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是柳宗元在被贬之后,去小石潭游玩的时候写下的文章,这篇文章看似是写景,但是很多句子里面都默默表达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看似在描述潭中的鱼儿,但是,后半句是运用一个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鱼儿比作自己,自己现在的情景就像这潭中的鱼儿一样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这样的句子很多,比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一句也是看似在描述小石潭的景色,但是却表达着作者内心的忧伤和凄凉。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从课文的字字句句当中体会到作者的表达用意,同时对课文也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三、结束语

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来说,文章已经比小学的时候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果小学只是要求学生学会用单纯的字词来表达自己的话,初中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用这些字词融合自己的情感在文章中进行一定的表达,让读文章的人产生共鸣,脑海中浮现出画面感。所以修辞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在表达上,修辞可以让文章内容更丰富,让学生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形象,也能够培养学生在表达的时候融合更多更深层次的见解。通过以上两种具体教学方法,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接受到更加全面的语文素养的能力培养,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当中学会将自己情感渗透到自己的文章当中,让自己的文章焕发出生命的色彩。

篇5:小学语文复习资料 修辞方法2

(二)一、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

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8、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二、指出下面比喻句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像一把火炬,时刻把光明洒向人间,让自己的生命燃烧不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缝纫鸟的窝是一种精致的工艺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待检阅的依仗队,整整齐齐地站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鲜红的队旗像燃烧的火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玉屑似的雪末随风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孩子简直成了泥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__________ ________(改为拟人句)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一会儿跑来了;一会儿。(排比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

10、小鸟在筑巢。用拟人手法:

12、长江滔滔不绝地奔流到大海里。用拟人手法:

13、广场上的人非常多。用比喻手法:

14、大雨把两岸的火都浇灭了。用比喻手法:

四、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一到两种。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篇6:小学语文修辞方法大全

一、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因为儿子不再会像鸟一样蹦上你的枝头。()

2、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像一座山峰。()

3、说话的声波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碰到蓝天。()

4、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

5、这是一份伟大的遗产,它是我们人民最宝贵的财产,难道还有人感觉不到吗?()

6、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的恍惚入了梦乡。()

7、海在我们的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8、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

二、读下面的句子,判断它是不是比喻句,对的打“∨”,错的打“×”。

(1)敌人竟然使用了燃烧弹,邱少云的周围成了一片火海。()

(2)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录等。()

(3)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4)花儿好像在朝我点头微笑。()

(5)钢琴声像开始时一样,悄然地消失了。()

(6)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似的。()

三、下面的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天空里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3)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我们的宗旨是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4)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5)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6)芦苇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7)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纳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8)高粱笑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四、按要求用填空。

(1)弯弯的月亮犹如。(补充成比喻)

(2)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

改成反问句:。

(3)树叶在风中飘来飘去。

拟人句 :。

比喻句:。

(4)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这里把比作。

(5)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

篇7:中考语文修辞方法

对于中考中语文易混修辞方法,专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一、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一)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二)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三)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二、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一)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二)不同点:

1.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2.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三、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一)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二)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四、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一)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DD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二)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三)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五、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一)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二)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篇8:小学语文修辞方法大全

2012年到宝岛台湾考察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考察学校送给我们三套正在使用的小学《国语》教材 (康轩版、南一书局版、翰林版) 。打开一看, 三种版本的教材, 都是从三年级开始编写修辞, 并且非常详细, 很多修辞我们一行40多位特级教师听都没有听过。回到家中, 我把书中所有修辞全部摘录了出来, 共有16种之多, 它们分别是:譬喻 (明喻、暗喻) 、排比、摹写、对偶、引用 (明引、暗引) 、设问、转化 (拟人或拟物) 、夸饰 (夸张) 、顶真、呼告、映衬、双关、借代、感叹、类叠、层递等。台湾的教材是怎么编写修辞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康轩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认识修辞———拟人”、第二单元的“认识修辞———类叠”。

认识修辞———拟人

说故事或写作时, 为了让表达更生动, 让想象更丰富, 我们常常会将物当作人来描述, 使它们具有像人类一样的动作或感情, 这就是“拟人”。例如:

1援春天来了。 (加上“拟人”之后) 春天在田野上散步。

2援春风中充满花草的香味。 (加上“拟人”之后) 春风轻轻抚动她的长发, 就传来淡淡的青草香和浓浓的花香。

3援正午的太阳很大。 (加上“拟人”之后) 正午的太阳龇牙咧嘴地对着人们发威。

让春天、春风和正午的太阳像人一样, 会散步、有头发和情绪, 这样的文句是不是更鲜明活泼, 让文章更充满生命力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使用“拟人”的句子:

1.那青翠的草地, 为春天散布了清新的气息。

2.稻子笑弯了腰。

3.星星对我眨着眼睛。

4.热情的蝴蝶以翅膀拍手。

5. 坚强的小草是我的好朋友。

6. 快乐的云在天空自由自在旅行。

找一找, 第一单元的课文里还有哪些文句也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呢?

认识修辞———类叠

说话或写作时, 为了让文句读起来有节奏感, 让重点更清楚明白, 我们常常会将相同的字词或语句, 重叠反复地出现, 这就是“类叠”。例如:“这些‘生活创意家’的实例数不清、说不完。”加上“类叠”后, 变成:“这些‘生活创意家’的实例, 数也数不清, 说也说不完。”这样读起来, 是不是更有音乐的节奏感?语气是不是更加活泼?而且使重点更加清楚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使用“类叠”的句子:

1. 我们捡到三颗圆滚滚的石头。 (同一个字连续使用)

2. 我们在车站内来来回回地走着。 (同一个字连续使用)

3.爷爷退休后的生活, 又有趣又充实。 (同一个字间隔使用)

4.一件产品的发明, 常要花费许多心力和许多创意。 (同一个词语间隔使用)

5. 海曼高兴地说着:“我想到好点子了!我想到好点子了!” (同一个语句连续使用)

6.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同一个语句连续使用)

7. 淅淅沥沥的小雨, 闻起来, 青草香;淅淅沥沥的小雨, 摸起来, 清又凉。 (同一个语句间隔使用)

8.在车站内, 我们看到来往的忙碌乘客;在车站内, 我们看到特别的创作艺术。 (同一个语句间隔使用)

找一找, 第二单元的课文里还有哪些文句也使用了“类叠”呢?

大陆2011年版课标虽然不要求教师教拟人、类叠, 但文本中、练习题中有。比如“类叠”, 大陆绝大多数教师是不知道的, 但课堂教学中无数次地出现过“叠词”。课标没有要求, 教材也没有编排, 因此, 教师凭借什么来教, 教到什么程度, 练的效果如何, 多年来陷入集体失语的境地, 教学杂志中也鲜见这类研究文章。

像台湾的教材这样编修辞, 学生在课堂中会感觉到难吗?我咨询了几位台湾老师, 他们感觉很诧异。不过他们还是非常认真地告诉我:这些内容, 学生一读都明白, 例子都是来自课文, 没有任何难度。在自主阅读中, 学生就可以发现用与不用在表达上的显著不同。当人们认识到某种东西有显著的不同时, 往往就会自动改变, 儿童写作也是如此。当学生感受到用与不用修辞手法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时, 在作文中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了, 这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训练。

那台湾小学《国语》教材为什么要编这么多的修辞呢?我们来看一看台湾的《九年义务教育国语文课程纲要》, 该课程纲要关于小学阶段的修辞教学有如下规定:

在阅读能力方面有两条规定:三年级的要求是“能理解简易的文法及修辞”;四年级的要求是“能欣赏作品的写作风格、特色及修辞技巧”。

在写作能力方面, 三年级的规定是“能理解简单的修辞技巧, 并练习应用在实际写作中”。四年级的规定是“能灵活地运用修辞技巧, 让作品更加精致优美”。

而在教材编写原则中也提到了修辞。在阅读能力培养中提出“课文教学, 要先概览全文, 然后逐节分析, 先探究内容, 再探求文章的形式, 进而能欣赏修辞技巧、篇章结构, 乃至其内涵特色、作品风格”;在写作能力培养中提出“了解文法与修辞的特性, 并能尝试欣赏与运用”;在学习评量中规定“写作能力之评量原则, 可依阶段能力指标, 就创意、字句、取材、内容、结构、文法、修辞、标点等向度, 自订量表进行评量”。

两岸课程标准相比较, 在小学阶段, 我们的修辞教学是零要求, 台湾的要求比我们多得多, 但台湾小学《国语》教材, 具体要编哪些修辞, 课程纲要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从台湾的三套教材来看, 编写者非常用心, 每个修辞为什么要学, 学到什么程度, 如何学, 写得清清楚楚。我们从台湾还带回很多篇学生的文章, 与我所教班学生的作文对比后, 我觉得台湾小学生会使用多种修辞, 那些有修辞加入的文章更像儿童作文。

篇9:小学语法修辞教学方法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修辞;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31-01

语法修辞是语言应用的基本逻辑,也是使语言意义升华的主要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够领悟句型变换的魅力、掌握比如、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则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因此,探讨如何进行高效的语法修辞教学,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师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小学语法修辞教学中的问题

1、对学生语法应用要求过高

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法修辞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藏语是我们学生的母语,小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因此有些语法修辞知识是学生在入学之前在生活学习中就已经掌握了的,例如“名词”、“动词”这些词性的实际含义,“像......一样”表示比喻修辞等。实际上,学生虽然能够对语法修辞进行应用,对语法修辞的理解并不深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法应用要求过高,使语法修辞教学困难重重。

2、以强制记忆为语法修辞教学的主要方法

语法修辞教学是以语言逻辑为教学目标的,很多教师认为语文的语法修辞逻辑是十分固定的,只要学生记住了,就能够学会。因此,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强制记忆的方法,要求学生被比喻句,背排比句,背名人名言,以期通过长久的背诵,使学生对语法知识的学习产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固然有效,但是十分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些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不适合强制的背诵,记忆教学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使语法修辞教学的效果下降。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对语法修辞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并进行教学方法改善和创新,使语法修辞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二、适用于小学语法修辞教学的方法

1、分组讨论分析例句

例句分析法是教学句子常用的一种方法,即通过比较两个同义句子在用词、词序和句型上的异同,学习造句方法及认识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这种语法修辞教学的方法能够使学生通过反复比较句子观察出不同句子类型的修辞作用,通过主动思考对语法修辞形成记忆和领悟。我在进行语法修辞的教学中将学生分组,每组给不同的比较句子。例如给A组学生这样的任务:比较下面的语句有什么不同:①“可敬的红领巾。”②“可敬的红领巾从地上捡起一片片碎纸。”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很快得到这样的结论:第二个句子中的“可爱的红领巾”指的是小学生;第一个句子并没有这样的表示,第一个句子不完整;给B组学生这样的任务:比较下面语句的不同:③“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④“可是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落泪了。”学生通过反复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句④是一般的陈述句,句③通过重复“今天”,强调了事件的时间背景,再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抒发了更为强烈的情感。每个小组的学生将讨论的结论陈述出来,这样一来,不仅全班同学都学到了多种知识,这种学习模式也能够在他们的自主学习中被应用起来

2、阅读理解法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语言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是教学生对语言现象产生明确的认知,以语言现象的理解作为理解语言的主要途径,修辞手法的教学也是如此,对小学生不要求掌握语法术语及有关知识,只要求通过具体的实例从感性上认识这些语言现象。我在教学《荷花》中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的时候,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句子并展开想像,先认识这句话是把荷叶比作“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再从“一个个”体会数量的“多”,从“碧绿”体会颜色的“美”,从“大圆盘”体会荷叶大而圆的形状,然后从整个句子体会作者对荷花的喜爱、赞美之情,感悟运用比喻手法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

3、即兴创作法

学习语文语法修辞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学生能够通过对修辞的应用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因此,不论教师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最后的教学目的都指向应用。因此,我在教学中使用鼓励学生即兴创作的方法,通过“边用边学”来巩固学生的语法修辞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随机指出教室中的某个物品,请学生随意用修辞方法进行造句。例如,将粉笔按长短排成一排,请学生对这一排粉笔造句,一开始学生们都表示困惑,我提醒他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拟人、比喻这些修辞方法了。随后,学生们的语言想象力开始发挥出来,他们将粉笔比喻成树苗、比喻成武侠电视里的梅花桩、比喻成一个家庭里年龄大小不同的兄弟姐妹。小小的粉笔就能够使他们产生无限创意,在创造句子的过程中,语法修辞的魅力直达学生的心底,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应用小学语法修辞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语法修辞教学方法不止上述几点,但无论应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教学方法的使用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第二,语法教学应该展示出语言的文化特征,只有保证了这两点,语法修辞教学的效果才能得以长久地保持。

语言教学中的语法教学是学生掌握语言基本规律的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极为重要,相信通过不断发展和创新语法修辞教学方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小学语法修辞教学的效果都能够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邢建茹.谈小学语法修辞教学[J].学周刊,2013(05):105-107.

[2] 姜金红.领会修辞妙处.深刻理解课文[J].基础教育研究,2014(05):124-126.

[3] 杨培胜.如何借助比喻让小学语文教学出彩[J].基础教育研究,2013(08):144-146.

篇10:小学语文修辞方法大全

1

比 喻

1、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2、三个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3、常见比喻词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4、典型例句

(1)露似珍珠月似弓。

(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云彩好似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

(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5)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

拟 人

1、定义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2、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典型例句

(1)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2)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3)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

(4)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5)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3

排 比

1、定义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2、表达效果

(1)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

(2)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3)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3、典型例句

(1)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2)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4)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

(5)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

夸 张

1、定义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一定要注意: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2、三个要素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3、典型例句

(1)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3)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

(5)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5

借 代

1、定义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2、表达效果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典型例句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旌旗十万斩阎罗。

(3)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4)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5)令人捧腹。

6

对 偶

1、定义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

2、表达效果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表意凝练,易于记忆。

3、典型例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4)踏遍万水千山,走遍海角天涯。

(5)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杯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

7

设 问

1、定义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2、表达效果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3、典型例句

(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2)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3)学好考古一定要了解地理吗?一定要。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幸福生活是如何得来的?是靠我们的双手创造的!

8

反 问

1、定义

反问就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中。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

2、表达效果

反问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进而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3、典型例句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2)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3)那怎么是一样的呢?

(4)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

上一篇:创设教师发展环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下一篇:描写元旦的现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