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和管理模式研究

2024-08-28

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和管理模式研究(精选7篇)

篇1: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和管理模式研究

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和管理模式研究

内容摘要

志愿者工作是建设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静安团区委将青年志愿者工作视作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重要品牌。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发展,静安的青年志愿者工作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志愿服务活动数量和规模均大幅提高。然而,从量的提升到质的飞跃需要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对于静安的青年志愿者工作而言,管理机制的落后和缺失可能成为阻碍事业发展的瓶颈。为此,静安团区委着力就“青年对志愿者工作的认知和参与程度”和“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策划、招募、培训、评价、激励等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力图从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出发,找出目前静安青年志愿者工作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具体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促进志愿者工作的社会化参与和科学化管理。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参与程度 管理模式

一、研究背景及方法

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计划经济时代由政府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的格局被打破,逐步向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体系并置转变,大量的事务回归社会,社会成员利用自身资源解决共同面临的事务已成为趋势。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使社会群体的分化日益加剧,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数量不断扩大,这部分群体也有赖于社会能够给予充分的物质和精神保障。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也在思想道德领域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价值的失落和精神的迷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实践证明,青年志愿服务顺应了我国新时期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价值观变革的潮流,顺应了我国青年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形势,因此一经启动便星火燎原,在短时间内就迅速超越了共青团领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项高尚而大有前途的事业。然而由于它在我国毕竟还是个新生事物,在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广大青少年对志愿服务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全面,社会认同度不够高,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志愿者及志愿组织自身还面临着提高素质、加强能力等紧迫课题。因此,加强对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的研究,理顺发展思路,研究发展对策,以使志愿服务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政府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就我区青少年对志愿服务的参与情况和期望值开展了问卷调查,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共发放职业青年问卷700份,学生问卷500份,志愿者团队问卷26份。同时,充分运用传统方式和互联网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外的志愿者活动情况作详细的分析和对比,以此作为借鉴,对静安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提供有力参考,并提出应用性对策。

二、青年志愿服务现状分析

(一)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1、青年普遍有过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但参与次数仍可提高

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有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每半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集中在1-2次左右,在职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次数比学生略少,可能是因为工作繁忙或者缺少固定有力的组织者。总体来看,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仍有提高的余地。调查同时显示,学生对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态度非常积极,愿意将志愿服务视作一项重要的活动去积极参与。

2、志愿服务形式以简便为主,限制了参与者的能力发挥和培养

学生志愿者参与最多的志愿服务类型主要集中在环保、敬老助残、交通、扶贫帮困这四个方面,基本符合学生的特点。设计这些志愿服务内容主要考虑以操作简便为主,虽然增加了活动的数量,但不利于参与者能力的发挥和培养。对“您最愿意参加的志愿服务类型”这一问题,大部分在职青年都进行了多选,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其中最受青睐的还是大型活动、会议的志愿者,选择人数最多。

在职青年在参加志愿服务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活动的项目及其内容、锻炼机会、服务对象。这说明,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希望获得自身的提高,这些提高应该包括知识、技能、社会经验、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然而,现有的志愿服务形式较为单一,成效评估方面主要以志愿服务接受者的评价为主,很少考虑志愿服务提供者的评价。大部分被访者认为,参加志愿者活动对于他们“增加人生经历”、“扩大社交圈子”及“使世界更美好”这三个方面有很大帮助。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提出,志愿服务应注重服务提供者的需求。

3、青年参与志愿服务自愿性较高,但从众心理也起到一定作用

在问及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时,大部分学生选择“完全自愿”,这表明,在校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但同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参与志愿者活动是因为“学校规定”、“同学参加我也参加”、“说不清原因”和其他,这要求学校团队组织更多地加强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教育,让志愿者理解志愿服务的实质。在职青年参加志愿服务原因的选择百分比排序是:“完全自愿”、“单位要求”、“大家参加我也参加”。因此,在志愿者活动方面除了个人热心之外,单位的号召和环境的影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志愿服务的组织者以单位为主,青年参与程度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主要是由学校组织发起的,占到总体的一半以上。学校团组织在青少年志愿服务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而在职青年方面的调查结果也与之类似。调查结果还显示,在校中学生在参与志愿者活动中主要还是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能够融入其中,但是作为活动组织者的人数很少,一般都是参与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志愿者活动,还有一部分同学在活动中只是听分配,机械地投入其中。在职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这提醒我们,应该让志愿者自身更多地参与志愿服务的策划、组织和发动,使其更深层次地融入志愿服务。

(二)现有志愿服务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1、青年对志愿服务的组织工作有更高的要求

有七成以上的被访者对所参加的志愿服务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只有不足两成的被访者对所参与的志愿者活动感到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可见,目前志愿服务的组织工作能够得到参与者的好评。然而,在被问及“目前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时,排在首位的是“没有发挥能力的空间”(32.4%),其次是占用学习时间(28.5%)、志愿者内部关系不协调(13.1%)等问题。应该提出的是,青年学习工作的任务繁重,安排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应尽量与上课或上班的时间错开,选择晚上或双休日开展活动,以方便青年的参与。

2、志愿服务的组织和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调查发现,青年志愿者形成一定组织的比例很少,有志愿者组织的,参与志愿者协会的比例也很少,均在10%左右。但是,青年对于建立专门的志愿者组织的要求较高,有62.2%的学生志愿者认为应该建立专门的志愿者服务队,只有15.1%认为没有必要。在职青年中,同样有65.0%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固定的志愿者服务队”。他们认为,目前志愿服务组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有效管理、宣传力度不够、占用大量时间等。

多数被访者希望能够建立专门的志愿者组织,原因是希望志愿服务能得到更有效的保障。然而,在已建立的志愿者组织中,能够为志愿者提供培训的只有34.62%,有一定规章制度并能有效运行的志愿者组织则是少之又少。对于组织中成员的交流方式,青年最喜欢的交流方式依次是“过程中的交流”、“聚会联欢”和“网络交流”,而目前主要采取的依次是“内部会议”、“过程中的交流”和“聚会联欢”,这与青年志愿者的期望还略有差异。

3、志愿者培训工作水平离青年期望值尚远

绝大多数在职青年支持或非常支持志愿者培训,但同时,有78.5%的志愿者表示没有参加过培训。而且,在接受培训的人中也有接近一半的人觉得培训效果一般或者不太好。这些都说明,当前的志愿者活动的培训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远未达到志愿者所期望的目标。

对于培训的形式,在职青年认为户外实践(44.7%)、经验丰富的志愿者的经验介绍(12.8%)和专题讲座(11.3%)较为有效。对于培训的内容:急救方法(39.6%),沟通的技能(36.6%),手语(30.0%),口才表达(26.9%),老人、残疾人、贫困儿童的心理(24.8%)等方面知识受到志愿者的关注。学生志愿者对培训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与在职青年类似,同时也反映出一些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这提示我们要根据受训者的年龄、身份等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4、志愿服务的激励以精神激励为主

调查显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接受奖励的比例很低,只占到11.5%,获得的奖励也以荣誉证书和获优秀称号为主,共占到69.8%。可见,在目前的志愿者活动中基本以义务为主,而且给予的奖励也是以精神奖励为主,获得酬劳只占到10.4%。

对于在职青年的调查结果与之类似,有84.3%的人没有受到任何奖励,只有12.8%的人受到过相应的奖励。这些奖励大部分是:获得荣誉、一定酬劳、有机会参加团校、党校学习和提供技能培训。

(三)志愿服务的物质保障和法律认同有待进一步跟进

1、志愿者活动需要一定程度的物质保障

有八成以上的学生认为参加志愿者活动应该是义务性质的,适当的可以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要求给予物质酬劳的比较少,还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应该与德育学分挂钩。这表明,学生群体能正确对待志愿服务,愿意无私奉献帮助他人。在职青年对志愿服务性质的看法与学生们的观点不约而同。对于志愿者的奖励政策,在某些程度上与志愿者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和运作方式有关,志愿者服务队的资金来源以上级单位或政府资助为主,各项来源都以拨款或自筹的方式,并没有出现收费服务的情况。

2、对志愿者活动的法律要求初露端倪

对于建立志愿者与组织单位之间的网上信息交流平台,73.4%的人认为有必要,7.1%认为没有必要,18.8%认为无所谓。对于志愿者评估机制,认为有必要建立的比例为70.0%,仅有10.4%认为没有必要,其他认为无所谓。对于制定有关志愿服务的法律,59.1%认为有必要,24.5%认为无所谓,16.5%认为没有必要。

三、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和管理机制的中外比较

(一)策划组织工作有待志愿者个人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静安区志愿者活动具有指导性强、组织性强的特点,与此相对应的是志愿者个人主动性较弱,志愿者的敏感性不强,产生依赖性和服从性。志愿者往往被动地等待活动的到来,发现性和自发性特点的活动相对较少。活动的继承性强,创新性弱。除此之外,还伴随着志愿者个体参与性的缺失问题。志愿者往往是某项活动成型后被动的参与者,而很少有机会参与活动的策划以及活动后的认证、评价及监督。

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志愿者相对灵活,往往不局限于一个志愿者组织,而是同时分属于不同的组织,为不同的组织服务,使人才得以流通,活动可以进行得更顺利,各组织能够更好地发展,每个志愿者的能力也能够全面发挥。当然,这些都与其国家具有健全的志愿者组织体系、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志愿者”并投入志愿者服务活动有关。

(二)培训工作需要理念和手段上的突破

在培训领域中,中西方国家志愿者活动的机制从理念到实施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静安区的情况也是一样,从定位到操作,再到培训内容都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别。

首先是定位不同。静安的志愿者组织主要定位于“服务提供者”,相应的活动开展显得比较被动。特别是在培训方面,对于志愿者的培训只有针对性非常强的项目培训,缺乏相对应的志愿者常规培训,对于志愿者的培训主要还是以短期的技能培训为主。事实上,缺乏相关总结和反思的一次或两次志愿者活动,很难使志愿者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而西方国家的志愿者活动,比较注重志愿者本身的学习和发展,它涵盖了长期的志愿者素质培训和短期加强式的技能培训。西方国家志愿者组织的目标首先是“成员的发展”,因而“成员发展空间提供者”就成为了西方国家志愿者组织的定位,由此促进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机构实行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双线培训模式。许多组织积极为成员制定发展计划并创造条件,让志愿者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交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经验和体会。

其次是操作不同。从覆盖面来看,静安的青年志愿者培训工作存在覆盖面窄的问题,相对于志愿者人数来讲,培训受众还比较有限。从内容来看,目前仅仅局限在单项服务技能的培训。而西方国家的志愿者培训覆盖所有的成员,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地域文化风情和民族习惯、待人接物的礼仪、社会责任心和组织归属感等,是在“求发展”的目标定位下寻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素质培训,十分注重精神层次的培养。

(三)评估反馈有待加强和完善

志愿者活动的反馈机制主要是指活动过程中及后期的系列评估。我国和西方国家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评估反馈机制具有诸多差异。

首先,志愿者活动评价依据不同。从条文角度观察,国内以不同的队伍规章作为约束,或者没有约束。而在这一方面,西方国家则有法定化规定。其次,志愿者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不同。中国志愿者活动流程中潜伏着志愿者个体参与性缺失的问题,志愿者很少有机会参与活动的策划以及活动后的认证、评价及监督工作。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欧洲深厚的宗教文化道德积淀创造了志愿者服务相对更强的自觉性、自愿性和自发性,更益于培养志愿者对于组织的归属感和对于自己行为的认同感,由此交流沟通得以进一步完善,而监督反馈也就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

(四)激励机制应做到工作态度与工作质量并重

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完整的激励机制发挥推动及保障作用,激励的依据在于对组织及其个人工作实绩进行科学的评价,这无疑需要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然而,国内的志愿者组织尚缺乏一套较专业的志愿者评定机制,还没有一个较统一的评定标准。目前,考评的指标往往成为行为的下限。目前在许多志愿者组织中流行的“敲章”认证法及网上认证法,都是以结果作为标准。同样的以结果作为标准的一些西方国家志愿者活动的“小时制”考评法,同时还综合考虑了志愿者的态度和工作质量。这样的综合评价体系虽然并不十分规范,但对于我国现存的考评方法仍有借鉴意义。

(五)物质保障应实现多元化、社会化

保障主要包括资金和福利两方面。资金起到保障活动开展的作用;而福利则起到保障成员参与性的作用。

目前我国志愿者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志愿者活动的资金缺口相对较大。由于我国志愿者活动进行商业化操作的可能性较小,就使得活动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狭窄,影响到队伍的成长。而西方国家的组织经费来源渠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总量相对较大。英国的志愿者活动主要依靠会员会费、商业、基金会及个人捐助、政府拨款、社会筹款;法国的同类组织则由政府拨款为志愿者服务活动提供物质基础;美国是由政府从财税政策上给予志愿者组织较大的支持,如拨款,给予特定的免税政策,规定非政府组织从事社区服务所产生的盈利或利润必须用于社区发展的再投入,为大众服务,不得用于个人消费。

对于志愿者个人的福利主要包括津贴和实物等形式。虽然,目前国内的志愿者福利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但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之相对的是,西方国家对于志愿者的福利保障则做得比较成熟。以法国为例,规定志愿者享有一定的津贴;美国的志愿者专职队员可获得一些生活补贴、有限的健康保险等福利项目。

四、青年志愿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社会舆论引导与志愿服务观念普及

首先要引导社会舆论,促进政府、企业、公众形成对志愿服务的高度重视。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充分认识志愿服务的作用及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从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志愿服务对于社会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帮助困难群体到加强邻里互助,从维护社区治安到治理社区环境,从保护文化遗迹到推动文明发展,从辅助政府事务到建设公民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需要倡导志愿服务,这样既节省资源,又帮助到有需要的部门、团体和人士,还提供自我体验和教育的机会。所以,各级党政部门、各类社会机构都应该将发展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给予高度的重视。其次要普及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活动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宣传和普及志愿精神,使广大公民认识到支持、参与志愿服务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形成网络化参与机制

青年参与志愿服务要进一步社会化和普遍化。它需要与社会环境相融合,并通过对社会积极的影响与贡献来吸引和鼓舞社会更广泛的青年参与。进一步强化团区委的指导职能,建立体系健全、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网络。面向社会各界吸纳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层次高的青年科技人才,开通城市青年志愿者网站,志愿者组织可以在网络上完成志愿者注册、查询、服务项目登记、个人资料修改等工作,从而有效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

(三)创新专业化培训机制

根据调查,静安区志愿者的培训仍然需要加强。要根据本区志愿服务工作的要求,将讲座形式的授课和丰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对志愿者进行科学的专业化培训,提高青年志愿者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也要加强对青年志愿者骨干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青年志愿者骨干的素质,举办青年志愿者骨干培训班。志愿者的培训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岗前培训、集中培训和专业培训。要编写培训教材和工作手册,实施分级培训和骨干队伍集中培训等。

(四)建立以精神奖励为主的激励机制

从静安区调查数据分析来看,青年志愿服务由于其与生俱来的付出服务性质,所以其最大的收益在于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质所得。不过,为了志愿服务的更加普及以及进一步调动青年志愿者们服务的积极性,也可以进行一些实质性奖励尝试,如将志愿服务的奖惩情况记入档案,作为就业应聘时的参考指标,并给予这种参考一定的份量。当然,这种激励机制的最后成效取决于青年志愿服务对社会贡献的反响及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程度。因而,这也就要求青年志愿服务更具规模、更重实效,不但从形式上,更重要的是从内容和效率上对社会做出广泛的贡献。

(五)深入社区拓展服务项目

一方面,要拓展志愿服务领域,积极承接各类社会公共服务,特别是在适应社区发展的公共卫生、辅助性建设、家政服务和社区文化等方面,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组织动员志愿者为创造“和谐社区”做出积极贡献。同时,还要做好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做好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工作,广泛组织志愿者投身急难险重任务,做好青少年成长辅导服务,做好扶贫开发志愿服务工作,做好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志愿服务要想产生持久、深入的社会影响力,就要积极培育志愿服务的品牌,注重社会品牌项目的建设。

(六)争取多元化志愿服务资源

在志愿服务的发展过程中,青年志愿者行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资金的缺乏成为制约其开展服务活动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在志愿组织的建设、人员培训、长期服务项目和重大服务项目的实施中。政府必须服务社会,但如果政府直接从事相关服务的话,运作成本高,机构行政消耗大,容易引起官僚化等行政病,从而导致效益低下。针对这一情况,在静安区寻找“来自民间的帮助”,通过资助吸引志愿团体协助政府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我们要探索以政府资助为主,企业和个人资助为辅的志愿服务资金支持网络,有利于推动社会服务的发展与完善。

(七)给志愿服务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由于志愿服务理论研究滞后,使得理论指导成为志愿服务发展的瓶颈。必须争取政府、企业、社会人士的支持,联系和凝聚大批热心志愿服务研究的学者,组织他们与志愿者沟通交流,了解实际、发现特色、探寻规律、预测趋势、指导行动。特别是探讨作为志愿服务中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志愿服务应该如何不断自我改革和创新,长久保持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旺盛活力。另外,将研究成果提炼的观念,作为志愿者培训、交流的教材,有针对性、切合实际地提高志愿者素质,从而将志愿服务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篇2: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和管理模式研究

正值”三月雷锋月”到来之际,为响彻”十百千万”学雷锋活动,并创造新的活动形似,活动内容.东华理工大学青志协走出校园,联系社会,与抚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共同携手举办一个警民合作共同参与城市管理活动.二.活动目的:

为弘扬志愿者服务精神和学习雷锋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东华理工青志协面向抚州全市人民在城管执法局的指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全市城市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和长远发展,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达到不断提高全民城市意识,有效激发人人参与城市管理和锻炼并提高自身沟通能力.三.活动简介

1.活动安排

本次活动共有5个学院共同参与,分成4批人,轮流进行活动.经管院排第一,机电加核工排第二,地科排第三,高职排第四.三月雷锋月为扩大宣传效果每星期一次,时间为周日上午8点至11点.三月份之后活动开展时间为两星期一次,每批人轮流参与活动

2.活动简介

管理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项目.第一个是菜市场管理.我校青年志愿者主要利用大学生自身的各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一些影响城市管理的菜农及自行车或机动车乱停乱放者进行言语上的劝导.第二个是清理小广告,由分局制定市城区的各路段进行广告清理.四.活动地点及负责人:

同叔路菜市场.清理小广告地点待定.负责人为各院代表.五.活动步骤:

(一.)前期准备:

1.设计并制作宣传板

2.与其他院协商人数及活动时间的安排

3.负责人提前查看活动现场,了解活动流程

(二.)活动实施

1.三月份第一个周末上午八点在学校本部门口集合,由一个或者多个负责人组织并带领队伍前往指定活动地点.志愿者都需要带上活动帽以及徽章.2.到达第一个活动地点,按照城管人员指示分小队进行沟通工作.利用大学生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正确三观引导并且劝导市民都能共同维护城市管理.3.抚州市城区内有很多主要干道都已经进行过小广告的清扫,在进行完第一个活动之后再根据当天安排决定是否要进行第二个活动项目.4.活动进行中,信资部干事需要有人跟拍,记录活动的行程.5.活动结束后,各院负责人需将所有参与活动志愿者安全带回学校.(三.)注意事项:

志愿者主要是将自行车的摆放在人行道上,告诉机动车的具体停放位置。与菜农沟通,告知疏菜经营者进市场经营,提醒路人买菜进市场。清理道路两旁的垃圾广告,整个过程注意安全,不得与菜农或者经营者发生争执,遇事随时向城管执法人员沟通,由城管队员解决。了解城管工作的难处与工作方法,以备网上发布信息。

六.活动预算

篇3: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和管理模式研究

一、志愿者服务现状

蒙山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东邻昭平,西连金秀,南毗平南,北接荔浦。古为百越地,明清称永安州,民国初年改为蒙山县。蒙山县现辖6镇3乡, 共79个村委会,1,604个村民小组,全县人口20余万人,有瑶、壮、侗、回族等12个少数民族。在志愿者服务方面,公民参与志愿组织、参加志愿活动的热情不高,青年志愿者在激发社会管理活力、搭建社会协同平台、开拓公众参与渠道、配合维稳发展工作、促进健康文明生活、塑造友善互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志愿者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蒙山县近年来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中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志愿者缺乏专门组织机构。目前,蒙山县有23名特定志愿者,由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构成,分布在各县直机关、乡镇,其他县城、乡镇、村委(街道)未建立专门的志愿者队伍,导致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只能依靠西部计划志愿者和临时志愿者,机构的完善、人员管理、活动开展均受到影响。

(二)志愿者缺乏平衡的人员结构。在特定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中,基本属于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在社会经验、专业知识应用相对比较欠缺;在临时志愿者中,有意愿参与并专业性强的志愿者更是甚少。同时,在年龄、文化、技能等方面的组成结构也不尽合理,存在文化程度低的多、技能单一的多,从而影响了整个志愿者队伍的服务质量。

(三)志愿者缺乏专业化培训。临时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是业余性质的,大多数缺乏所从事服务工作需要的技术和知识,志愿者表现的热心有余但专业知识不足。在临时招募志愿者后,基本上是通过报名就录用,直接上阵开展工作,而对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服务的内容缺乏系统的指导和专门的培训。因此,志愿者活动停留在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效果的低层面上,使得志愿者在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活动的效果被打了很大的折扣。

(四)志愿者有被滥用的趋势。志愿服务是义务性的劳动,但是,近年来,志愿者被一些人误解为廉价劳动力、充数的工具,有被滥用的趋势。用志愿者干体力活,为会议充数、充场面等等。长此以往,容易给社会各界形成志愿者组织是形式主义、缺乏实效的负面印象。

(五)志愿者缺乏活动经费。在各类志愿者活动内容的丰富、活动方式的多样、物质价格的提高,活动未能按照正比的形式增加,往往存在重使用、轻支持,重付出、轻资助的现象,使得志愿者组织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志愿者组织的日常管理、人员培训缺乏必要的经费、场所等物资支持,严重制约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水平、服务能力的提高。

二、志愿者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对策

针对志愿者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蒙山县以建立蒙山青年志愿者站为平台,以协助党委、政府工作为出发点,以整合资源为工作方式,以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以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带动老年、少年更多人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为目标,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式、新内容,切实服务社会管理。

(一)建立志愿者服务站,建章立制。在团县委成立蒙山县志愿者服务总站,各乡镇团委成立蒙山县志愿者服务分站。由团县委(乡镇)书记担任总站(分站)站长,副书记和1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担任副站长,政府(企事业单位)人员、教师、社会青年、农村青年等组成作为成员。

制定《蒙山县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章程》、《蒙山县青年志愿者手册》,以及《蒙山县青年志愿者培训办法》等制度。

(二)整合资源,创建蒙山青年志愿服务品牌。蒙山县志愿者服务在团县委的指导下,将志愿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活动与团的工作相结合,同规划、同部署,统筹协调青年志愿者服务总站与分站的网络布局,充分整合党政部门和各类社会资源,组织动员各方面社会力量,为志愿者服务的发展提供全面保障,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化、社会化。在活动中,形成“5服务和1品牌”,即家教助学服务、党政工作服务、社会公益服务、大型活动服务、环境保护服务和“心守家园”,以及精神文明宣传、环境保护等活动作为品牌项目,常抓不懈。

(三)加大宣传,扩大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的影响力。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要做深、做大,在自身努力外,还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需要更多人深入理解志愿服务精神和广泛认同志愿服务意义。蒙山县青年志愿服务,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健全完善的运行机制、先进创新的服务理念,提升全县人民特别是青年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水平和参与热情,通过电视、广播、公益广告、报纸、网络等形式,营造舆论氛围,形成社会声势,广泛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努力营造“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良好社会氛围,调动广大青年的参与积极性,不断扩大志愿服务事业的影响力。

(四)通过青年带动老年、少年参与,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蒙山志愿者站作为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的平台,将通过这一年取得的良好效果吸引老中青群体参与到志愿者队伍,扩充志愿服务工作的参与面,壮大志愿者队伍。根据志愿者行业、年龄结构等条件的不同,在各分站中组建医疗卫生队、心理咨询队、教学辅导队、精神文明宣传队等,丰富志愿服务内容,提高蒙山青年、老年、少年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的的广度和深度。

摘要:为进一步加强青年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创新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新途径,加强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管理,充分调动志愿者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本文分析了蒙山县志愿者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以协助党委、政府工作为出发点,以整合资源为工作方式,以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以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带动老年、少年更多人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为目标”的志愿者服务站,创新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志愿服务新途径,构建和谐社会。

篇4: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和管理模式研究

四、导师的聘任办法

学院根据导师的聘职条件列出导师候选人名单,由学院组织学生、导师进行双向选择或由学院为学生指派导师,由学院正式聘任。

五、考核及待遇

1.导师工作考核每学年8—9月份进行一次,由学院组织考核导师上一学年的工作情况;

2.考核重点是导师的工作态度和成效,方式包括审阅导师工作总结、听取被指导学生意见、了解学习进步情况、查阅学生的综合测评情况、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参与程度和获奖情况、学生论文发表情况、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就业等;

3.导师工作的考核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结果作为教师工作年度考核、岗位聘任等的重要依据;

4.导师工作情况,各学院要纳入教师岗位职责之中,将教师担任导师作为岗位津贴分配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落实;

篇5: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和管理模式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生产模式Ⅱ已从模式Ⅰ的学科矩阵中演化出来,成为跨越学科边界和异质组织边界的知识生产新动力模式[1],大学传统的生产、传播知识模式也在发生着变革。近些年来,很多国家开始发展大学的“第三使命”———通过加强大学与知识使用者的联系进行技术转移,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进一步提高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

在构建产学关系的各种方式中,由于学术知识商业化(如转让专利、发明创造和学术创业等)能够使学术研究产生直接、可测量的市场认可效果,它被认为是产生学术影响力的主要方式,学术文献和相关政策对这一方式也给予了最多的关注[2]。欧美很多大学已经设立了诸如技术转移办公室(TTOs)、科技园和孵化园等专门机构来支持学术知识商业化,并且创立了支持这些项目的内部规则和流程。虽然学术知识商业化是学术研究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大学在进行科研成果转移时仍然还有很多其他途径可以采用,尤其是在逐渐演化出“四螺旋”创新体系的知识生产模式Ⅲ的时代背景下[3]。笔者关注的是学者参与产学合作这一方式———学术研究者与非学术组织之间进行的与知识相关的合作,既包括合作研究、合同研究和专业咨询等正式活动,也包括提供特别建议,以及与产业界进行交流等非正式活动[4]。

学者参与产学合作是学术知识转移到产业界的重要方式之一,欧美很多公司认为这种方式的价值远远高于像大学专利许可这样的方式[5]。此外,大学从学者参与产学合作中获得的收入通常是知识产权收入的许多倍,至少有50%的学者参与的合同研究没有得到大学或研究者的关注[6]。近年来,以学术商业化为主题的论文不断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和兴趣,但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美国家,研究以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主题却相对较少,这与已经运用创业理论进行学术商业化的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笔者拟通过对以学者参与产学合作为主题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透视欧美大学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现况、决定因素和影响。

我们参考已有研究文献和专家建议确定了检索主体词,在美国科学技术信息情报所(ISI)的Web o Science(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入口网站)数据库中进行了文献检索:时间跨度为1998年到2012年12月,数据库来源限定为“SSCI”,共检索到文献992篇。然后用Cite Space(知识可视化软件)对这些搜索到的文献进行了数据处理,进而剔除了没有实证数据和只研究学术商业化而不研究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文献,最后剩余63篇文献;并依据引用率、中心性和突现率,通过二次文献法并结合施引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增添了与此研究主题相关的其他来源重要文献16篇。筛选后的文献大部分发表于2006年以后。通过初步的文献梳理发现,自2005年以后,特别强调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文献数量才大幅提升,进行较新文献回顾的案例开始增多。这也正如罗斯迈尔(Rothaermel)等人所指出的那样,2005年以前25年内关于大学创业的文献忽视了对学者个人参与产学合作过程的分析[7]。

二、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程度

综合已有研究结果可知,与学术创业或学术商业化相比,欧美大学学者参与产学合作人数较多、比例较大;参与方式多样,包括合作研究、合同研究、咨询和其他形式的知识转移;参与合作的资金收益较多;参与合作的对象较为广泛。

在英国物理学和工程学科学家中,几乎一半的受调查者两年内至少参与合作研究、合同研究或咨询一次,同时,12%和22%的受调查者分别参与学术创业和专利授权[8]。美国早期的研究发现,生命科学家从咨询中获得的补贴达到他们所有薪水的10%左右,从产业资助中获得的研究收入一般达到被资助人所有资助金的8%左右[9]。“研究价值摸底调查”发现,在进行调查前的12个月内,美国研究型大学中17%的学者获得产业资助,18%的学者担任公司顾问[10]。德国的情况与此类似,调查前的12个月内,20%的学者与产业合伙人合作发表研究成果,17%的学者作为正式有偿顾问参与合作活动[11]。德国和英国的生命科学家在担任此类顾问中的比例与此相似[12]。通过对瑞典和爱尔兰的科学、工程学和医学教师对比研究发现,51%-68%的调查对象参与类似咨询类的“软”合作活动,12%-19%的调查对象在其学术生涯中至少参与一次“衍生公司”的创立。据最新一项对意大利产学合作的经济计量学评价表明,产学合作中的个人研究、合同研究相对较多地由涉及技术和开放战略的小公司所采用,而大学层面的合作大部分由直接参与研发活动的大公司所采用[6],这与科恩(Cohen)等人对美国的相关研究结果较为一致[5]。

三、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决定因素

从已有的文献分析发现,影响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决定因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个人特征

1. 个人资历。

相对来说,资历高的学者通常积极参加合作,这一观点得到较多研究证实。参与产学合作活动一般都受个人交往关系的影响,越有经验的研究者越可能有更大的关系网络,因此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能够使他们在私营领域找到潜在的合作伙伴[12]。同时,通过与产业合伙人的常规合作又加强了这种网络的影响力。

2. 受教育和工作经历。一些研究发现,学者早期

受教育或工作的大学如果与产业合作的活动较少、甚至不鼓励这种合作,这些学者的行为方式可能无法适应产学合作[13]。此外,以前与产业合作的经历会对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态度以及合作行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4,14],如以前有过学术商业化、专利授权或风险企业创立经历能够增加学者参与产学合作活动的可能性[15]。

3. 学者的素质和成就。

通常情况下,学者的科学生产力与其参与产学合作呈正相关关系。此外,学者为自己的研究筹集资金能力也与参与产学合作成果呈正相关关系。科学家的科学生产力和资金筹措成就基本上成为私营公司寻求潜在合作伙伴的判断依据,同样也决定了学者更多的参与机遇和更多的参与项目[12]。也就是说,学者获取公共资源的能力意味着吸引科研资金的能力,这也就增加了他们与产业合作的可能性。相应地,政府基金管理机构在实施涉及产学合作的拨款计划时也会以这种能力作为参考。这一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学术界的“马太效应”:个人的学术成就通过各种参与产学合作的成果得以提升,这些得以提升的学术成就反过来又促进更多参与成果的获得。

4. 学者的内在动机。

通过对学者内在动机的研究发现,学者参与产学合作与传统学术具有互补性。李永胜(Yong S.Lee)提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学与工程学教师主要出于两种原因进行产学合作:一是通过额外资金获得与研究有关的资源,如仪器设备和对学生的资助;二是获得学习机会,如为学者自己的研究进行实地试验和取得新见解的机会[16]。还有类似的研究结论,如通过对英国物理学和工程学教师的研究发现,学者参与产学合作是出于研究方面的考虑(如获得学习机会和资源),而学术商业化的驱动力是金钱刺激[8]。

(二)组织环境

1. 组织环境方面主要体现在学者所属大学的整体研究水平对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影响。

大学的整体研究水平对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影响呈负相关[4],教师对产学合作支持的态度与其所在大学建校时长也呈负相关。这与单个学者的学术水平对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影响效果研究相比,这些研究结果似乎有违常理。这说明学者参与产学合作活动主要由那些具有较强动机和丰富成就的学者所追求,但这些学者并不一定归属高水平的大学。也就是说,欧美学者参与产学合作是处于较低水平、资源紧缺大学的高绩效学者调动资源的一种途径,这一活动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学者个人及其团队,而不是大学的上层组织(如TTOs),这些组织的支持更有利于学术商业化而不是学者参与产学合作活动。

2. 基层组织环境可能会减弱个人特征对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影响。

路易斯(Louis)等人研究发现个人特征受群体规范影响很大[9],这些发现得到最近英国和德国科学家研究的支持[12]:如果学者的同事重视专利和奖金,那么这个学者很有可能担任私营公司顾问;如果学者的同事重视传统学术价值,那么这个学者可能不愿参与产学合作。这些研究发现也从一个方面验证了默顿(Merton)所提出的参考群体行为理论[17],即个体参考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此外,学者所隶属的大学内部特设机构如研究中心,对学者参与产学合作有积极影响[18]。这种新设立的组织结构能够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如跨学科知识和人才等),对产学合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制度环境

有关制度环境对学者参与产学合作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学科制度和公共政策两个方面。

1. 学科制度方面。

学者所属学科对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方式和行为等方面能够产生很大影响。从事像工程学这样应用学科研究的学者,更有可能参与产学合作或创业活动[19];而类似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的学者,通常会参与一些如咨询或顾问这样的非正式合作活动。学科还进一步影响到知识从大学到产业转移的途径。有研究发现,生物医学和化学工程最重要的知识转移途径是专利和授权、科学成果、非正式合同和合同研究等[15]。尽管专利和授权对材料科学家是很重要的知识转移途径,但对于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者来说似乎并不是这样。而在社会科学方面,知识转移可能主要是通过个人合同和人员流动来实现。在医学领域,临床研究者更有可能与产业合作,但非临床研究者更可能进行学术商业化。

2. 公共政策方面。

从公共政策对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影响方面来看,发端于美国学术职业体制并且已经得到强化的学者参与产学合作活动,刺激学者为提升自己职业发展水平而从产业获取资源。在竞争性较弱的资金配置体制下和大学定位于获取捐赠为资金来源的环境下,这种制度压力相对较小[12]。

四、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影响

1.学者的科学生产力方面。很多研究发现,积极参与产学合作的学者所发表的科学文章数量至少不低于他们同事所发表的数量。学者通过参与合作项目通常能够产生有学术价值的、具有应用性的新观点和新思想;即使没有形成直接可发表的文章,合作经历对于学者以后论文发表数量的提升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学者的研究计划方面。一般来说,学者参与产学合作会改变他们的研究计划———以牺牲长期基础研究的益处转而进行更具应用性的研究课题。如美国生命科学教师中参与产学合作的学者声称,他们所选择的研究课题受参与合作项目商业潜力的影响。相关研究还表明,无论是公共产业还是私有产业资助的研究都更具应用性和合作性。

3.学术交流方面。一些研究者提出,由于受合同或其他契约的限制,学者参与产学合作活动可能限制学者与他们同事之间的交流。不过,支持此观点的实证研究很少,我们只发现有一项研究提出,学者参与产学合作活动和保守学术秘密呈正相关关系。

4.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从有关实证研究文献中并不能很清楚了解到学者参与产学合作活动对大学教育质量的影响,但有一项研究提到,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经历可以对更多学生有益,如利用从产业中获取的资助及合同研究可以培养较多的研究生等[14]。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系统地对欧美大学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欧美高校学者参与产学合作是一种多维现象。这一现象既受学者个人特征的影响,也受学者所在组织和制度环境的影响:一是学者参与产学合作和个人特征呈正相关关系,如资历和科学生产力等,这说明学者参与产学合作活动能够促进学术研究活动;二是与学术商业化相比,学者参与产学合作受学者所在的组织影响较小,它主要受学者个人驱动,更具自主性;三是资源紧张的大学学者参与产学合作是调动资源的有效途径,可以起到代替其他高水平大学所具有的丰富资源的功能。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国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使用以上研究结论,既要看到其中一定的普适性,又要分析其中的特殊性,因为这些研究结论基本上都是以欧美国家为研究背景得出的。为此,我们还要深入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1.具体组织环境对学者个人参与产学合作的影响。有关产学合作的研究一直集中于大学技术转移或许可授权办公室、产业联络办公室等方面,政策制定者也相应地对类似的大学技术转移活动(如专利授权和创业)给予较多的关注。但由文献分析可知,这样的技术转移组织结构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者参与产学合作活动。从政策的视角来看,不同的技术转移与合作机制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由于个人特征是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主要决定因素,在组织结构和政策措施的研究方面应该着重强调个人层面的问题,如进一步探究科研团队、基层学术组织的纵横结构和相关激励措施对学者参与产学合作产生的影响。

2.制度环境对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影响。大部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而对其他地域环境中的情况所进行的研究较少,进行跨国比较分析的研究也很少。具有不同高等教育体制、公共科学体制、创新体制和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会形成不同的产学合作关系,以及不同的合作先例和效果。例如,有关大学的知识产权所有制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特点。种种不同制度环境会系统地影响到学者对外部因素的反应,以及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产出。因此,可尝试在多国背景下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此外,科研工作者需认识到科研价值实现的前提是要认识到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内在发展要求,只有充分尊重不同学科的性质和规律,才能制定出符合学科发展要求的科研战略规划,才能保证科研活动朝着主体需要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其价值[20]。因此,还应进一步研究学科体制对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影响。

3.学者参与产学合作的效果和影响。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学者参与产学合作所产生的影响方面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全面,还不能就此认为这一活动总是有益而应该得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研究往往忽视了学者参与产学合作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如学者对教学时间的投入和教学质量等。忽视这方面研究的原因可能很多,如“美国研究型大学片面地吸取德意志学术理念,并将之与过度的经验主义相结合,导致大学无法批判地反思自己并重新规划自己的发展”[21]。因此,对学者参与产学合作所产生的这些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对大学和政策制定者将有很大的价值:一方面可以使大学在“学术资本主义”不断渗透、“学术随着资本的激流而漂浮”[22]的环境中清楚地认识到如何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根本使命———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使政策制定者深刻地认识到“第三使命”活动所产生的收益或代价,进而实施相关的激励政策或干预措施。

4.对学者参与产学合作这一活动研究的理论构建。大部分对学者参与产学合作活动的研究还处于现象层面,还没有形成主导性的理论范式,进一步研究应该运用这些现象方面的数据进行理论建构和理论验证,特别要创立能适用于有限范围的“中层理论”[17]。一类可能对理论有所贡献的研究是学者的个体特征对其参与产学合作的影响。高深学问的本质决定了学者团体的自治性[23],他们的个人成就和他们对组织发展的贡献是受自我动机而不是受强制命令和控制所驱动,学者参与产学合作是知识密集型组织中的个体行为,而大学正是研究这种个体行为的理想环境。此外,与专业服务组织相比,学术环境中有学者成就和职业生涯等这样丰富、可利用的公开数据,这为实施更加详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一类研究将有益于促进整个学术组织的发展。另一类可能对理论有所贡献的研究是个体对他们身边或部门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局部标准如何反应[13],在研究支持学者参与产学合作或减少其反作用效果的政策方面,这类研究也许能够为寻求合适的干预政策提供线索。

研究生,浙江杭州310027;邹晓东,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杭州310027;吕旭峰,

摘要:欧美大学的技术转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学术知识商业化是这一活动中较为传统的方式,而通常被忽视的另一技术转移方式——学者参与产学合作,从参与程度来看其实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受学者个人特征、组织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因素的驱动,它在对学者本人及其组织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消极影响。

篇6:大学生体质与运动参与程度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体育参与程度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3所高校随机选出19~22岁在校本科生3091名, 其中男生1600名, 女生1592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测量法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 对学生的11项身体指标进行了测试和记录, 各项过程由各校体育教师人工完成。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运动参与问卷中运动参与时间、强度、满意度等因素, 将学生分成锻炼积极组、一般锻炼组、不积极锻炼组, 共收回有效问卷3091份, 其中男生锻炼积极组有806人、一般锻炼组748人、不积极锻炼组46人, 女生锻炼积极组554人、一般锻炼组9 6 4人、不积极锻炼组7 4人。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软件对各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身体形态对比分析

身体形态通过身高、体重、腹部皮褶厚度来体现。身高方面男女生三个组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区别也不大。体重方面男生不积极锻炼组与积极锻炼组呈显著性差异 (p<0.05) , 不积极组学生体重大于积极组;女生不积极组学生体重小于其他两组, 而且呈显著性差异 (p<0.05) 。腹部皮褶厚度方面, 男生不积极组与积极组成高度显著性差异 (p<0.01) , 腹部皮褶厚度明显高于积极组。女生各组无显著性差异。

2.2 生理机能比较

生理机能通过脉搏和肺活量来体现。脉搏方面, 男女生不积极组与积极组均成高度显著性差异 (p<0.01) , 不积极组学生的安静脉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肺活量方面, 男生三个组之间的区别比女生大, 男生不积极组与积极组之间呈显著性差异 (p<0.0 5) , 其他组无明显差异。

2.3 运动素质比较 (如表1)

运动素质通过握力、5 0 m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 (仰卧起坐) 、1 0 0 0 (8 0 0) m跑、坐位体前屈成绩来体现。测试结果显示, 运动素质方面男女生积极组到不积极组的平均值都呈下降趋势, 握力方面男生不积极组与积极组成显著性差异 (p<0.05) ;50m跑每个组之间都呈高度显著性差异 (p<0.01) , 立定跳远成绩除男生一般组与积极组无明显差异以外, 其他各组均呈显著性差异 (p<0.0 5) , 女生各组均呈高度显著性差异 (p<0.01) 。 (如表2)

注:﹡代表与不积极锻炼组对比呈显著性差异 (p<0.05) ;﹡﹡代表与不积极锻炼组对比呈高度显著性差异 (p<0.01) 。

注:﹡代表与不积极锻炼组对比呈显著性差异 (p<0.05) ;﹡﹡代表与不积极锻炼组对比呈高度显著性差异 (p<0.01) 。

力量 (引体向上、仰卧起坐) 方面, 女生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男生各组间差异高于女生, 其中积极组与一般组呈显著性差异, 与不积极组呈高度显著性差异。耐力方面除女生一般组与积极组呈显著性差异 (p<0.05) 以外, 其他组之间均成高度显著性差异 (p<0.01) 。柔韧方面男生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女生不积极组与一般组和积极组均呈显著性差异。

2.4 总体情况分析

研究表明, 体质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体质健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科学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坚持每周三次, 每次30min以上, 保持中等强度的锻炼可提高体质等级。通过各项指标的比较, 分析出各组学生不同指标对比的差异性也不同,

男生各项指标受运动参与影响很大, 女生所受影响小于男生。身体形态影响小于生理指标和运动素质。其中身高基本不受运动的影响。这与大学生年龄特点有关系, 在19~22岁男女生的骨骼长度基本固定。而体重相对于身高来说变化较大, 它可以反映于腹部皮褶厚度。积极锻炼组的学生皮褶厚度小于不积极组, 体重也小于不积极组。这一点男生的反应比女生明显。

脉搏和肺活量可以反映人体的心肺功能。积极锻炼可以使窦性心率徐缓, 心肌纤维变粗, 心肌力量增强, 反之则相反。图表显示, 脉搏和肺活量受运动影响非常大, 积极锻炼组学生与不积极锻炼组的学生呈高度显著性差异 (p<0.01) ;肺活量指标与脉搏相似, 只是不同锻炼组别间差异不如脉搏指标差异显著。

运动素质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运动参与对其的影响。除女生力量和男生柔韧性外, 其他各项指标均在不同锻炼组别的对比中呈显著或高度显著性差异。体现为积极锻炼组各项指标成绩明显好于不积极锻炼组, 其中耐力素质和速度素质最明显, 积极组与不积极组呈高度显著性差异。调查显示, 多数男生在课上和课外体育运动中以三大球运动为主, 女生则以小球和健美操、舞蹈为主, 而对于发展人体力量、柔韧的体操、田径类项目, 参与的学生却很少, 所以这两项指标与运动参与程度的关系不是很大, 这与学生运动项目的选择也有很大关系。

多项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有效的提高人的身体素质, 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本研究也表明运动参与程度不同的学生体质状况也有很大区别, 积极锻炼的学生明显好于不积极锻炼的学生。

3 结论

(1) 不同体育参与程度的大学生体质指标也不同, 积极锻炼组学生普遍好于不积极锻炼组学生。 (2) 不同锻炼参与程度学生各项指标差异性不同, 其中身体形态指标差异小于生理指标和运动素质指标。

摘要:为研究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对体质的影响。对内蒙古三所高校不同年龄大学生进行了体质测试及体育参与问卷调查, 按运动参与程度将学生分成三个组, 并将测试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的运动参与情况对大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指标、运动素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运动参与,体质,关系

参考文献

[1]陈华为.大学生体质与体育生活方式相互关系[J].体育学刊, 2007 (8) :88.

[2]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s].2002.

篇7: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和管理模式研究

一、概念界定

对于少儿电视新闻节目概念的界定, 目前业界、学界还未有统一而明确的表述, 研究中引用较多的是陈舒平在《儿童电视学》中对于儿童电视新闻的定义, 即“儿童电视新闻, 主要是反映社会、家庭、学校与儿童有关的新近发生的、适合儿童理解和接受的事件, 传递一些活动、游戏、娱乐、学习等的信息。” (1) 也有学者认为, 少儿电视新闻是对于特定受众群———少儿的电视新闻节目。以邹鹏志观点为代表, 他认为, “少儿电视新闻是借助电视传播的视听符号, 以少儿能够并乐于接受的表现形式, 对少儿关心的变动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 综合不同研究者的观点, 本文认为, 少儿电视新闻, 是以少儿为特定收视对象, 运用电视传播视听符号, 基于少儿心理特征进行传播的一种新闻报道类型。

二、发展历程与现状

少儿电视新闻最早可以追溯到1972年英国广播公司 (BBC) 开播的专门针对9~15岁儿童的《新闻巡礼》节目, 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新闻节目。 (3)

1975年, 在美国纽约成立了CE (Children’s Express) , 是由8岁到18岁少儿组成的新闻报道组织, 之后发展到美国其他地区和英国、日本等国。 (4) CE类似于小型通讯社, 管理者是少儿, 整个新闻制作流程均由少儿自己参与, 最后播发到大众媒介上。CE的口号是“by children for everybody”, 希望让所有人, 包括成年人了解少儿的想法, 而不只针对少儿这一特定群体收视。

我国的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相对欧美来说起步晚、发展水平低。1995年前后, 少年儿童作为独立的群体受到媒体关注, 少儿电视节目开始蓬勃发展, 由此带来了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推进式发展。《小小看新闻》是我国第一档儿童电视新闻栏目, 于1995年创办于上海有线电视台, 此后中央电视台于同年推出改版后的《大风车》, 其中《小记者》板块是央视第一个纪实性的儿童电视新闻节目。 (5) 2001年, 《大风车》又在每周三推出儿童电视新闻节目板块———《新闻袋袋装》, 这便是于2005年5月1日开播的《新闻袋袋裤》的前身。《新闻袋袋裤》是一档每天15分钟, 以少年儿童的视角解读新闻、分析时事、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儿童新闻栏目。 (6)

目前, 我国大陆地区开办的少儿频道和少儿新闻节目数量上不少, 但中央、省市一级的少儿电视新闻节目较多, 在地级市、县级市电视台并不多见, 虽然总量不少, 但内容基本大同小异, 质量优异、令人满意的不多。《新闻袋袋裤》板块较为清晰明了, 具有代表性, 且往期节目视频通过网络能够获得, 故被选为本文研究个案。

三、案例分析与结果

央视《新闻袋袋裤》节目在2010年10月8日进行过一次大规模改版, 更改了播出时间与播出时长, 之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现在的节目没有了少儿主持人, 由原先的“姐姐”杜悦、阳光轮流主持节目, 此外三个独立板块———“儿童说新闻”、“说儿童新闻”和“为儿童服务”已没有了明显区隔。该节目每周一至周五17:00首播, 每期时长15分钟 (含广告) 。本研究截取2013年10月30日~11月27日, 每周三的节目进行观看, 并做记录与内容分析, 得到结果如下:

(一) 节目题材数据分析

对所搜集的节目进行量化分析, 五期节目新闻总条数为42条, 平均每期节目播出新闻条数为8.4条, 其中有2条并不是新闻, 即11月20日播出动画电影《鸟》和11月27日播出的微动画《小戒日记之爷爷的古董花瓶》。

1.从地域远近看

童兵在《新闻理论教程》中提到新闻的价值要素之一为接近性, 包括时空上的接近性和心理上的接近性。结合国内学者一般的分类标准, 将地域远近按从远到近分为国际、国内和身边, 这里的身边特指学生长时间接触的环境, 即校园。

基于此分类标准, 所截取的五期节目中, 国际新闻16条, 占比38.1%;国内新闻18条, 占比42.9%;校园新闻8条, 占比19.0%。曾有不少学者担心少儿电视新闻过于强调少儿身边的新闻, 反对将少儿新闻做成校园活动新闻联播, 建议少儿新闻开拓视野, 更多地关注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新闻信息。从研究结果看, 改版后的《新闻袋袋裤》在新闻事件地域的选材上进行了改动, 有了长足进步, 眼光较之前更开阔长远, 这样更适应于孩子无穷无尽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达到更好的收视传播效果。被许多学者所诟病的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对于农村少儿关注少、弱势群体报道少的问题, 在《新闻袋袋裤》中并没有得到解决, 在所观察的42条新闻里, 涉及弱势少儿群体包括农村儿童的新闻仅有3条, 其中有两条国外的、一条国内的。

2.从题材内容看

参考已有书籍和多位研究学者的论文, 本研究将新闻按内容划分为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文体新闻、社会新闻、科技新闻、教育新闻、自然新闻。按照这一分类标准, 将所研究样本共计42条新闻进行逐条考察, 得到以下数据:

注:其他, 指上文提到过的两条动画内容。

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到, 央视《新闻袋袋裤》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更倾向于社会新闻、科技新闻和文体新闻, 而在传统成人新闻中占主要地位的时政新闻、经济新闻一条未见, 这与它特定的受众群———少儿是有直接关系的。《新闻袋袋裤》的受众定位是8~14岁的少儿, 即小学生和初中生, 他们观看这一节目主要的兴奋点和兴趣点在于一些软新闻, 因此社科人文的新闻更受欢迎。但笔者认为, 可以在节目中适当增加硬新闻的比例, 从小培养少儿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政治经济格局的良好习惯。

笔者观察中还发现, 少儿电视新闻与成人电视新闻的另一个不同点, 在于少儿电视新闻较多关注动物, 如11月13日的节目中有《当好奇的猎豹“遇上”摄像机》, 记录的是野生小猎豹不明摄像机为何物, 舔食摄像机屏幕的憨厚摸样。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基本每两天有一条, 11月29日甚至在同一期节目中出现3条动物新闻报道, 这可能是少儿与成人不同所致, 少儿往往更关注动物, 更好奇、亲近动物与自然。

3.从报道形式看

《新闻袋袋裤》的报道形式较为单一, 普遍为视频新闻, 主持人做串联, 以自采新闻和素材新闻编辑为主。在所观看的42条新闻里, 仅出现1条其他形式的新闻———图片新闻, 即11月6日在北京某小学举行的“韩国文化周”报道。

笔者观察到的另一点, 是少儿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评论的缺失。一般而言, 由于少儿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 他们在对知识、信息充满渴求的同时, 判别是非的能力并不高, 在解读新闻时需要成年人把握其思想观念, 这个时候, 新闻评论或者是新闻解读性话语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在这些新闻里, 仅有1条关于“如何对待网络游戏”的新闻专家、主持人的多方评论, 帮助少儿进行理解, 而这是远远不够的, 尤其在11月20日上海三名初中生跳湖成功救起落水女孩的新闻中, 评论缺失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可能会令某些学生下次遇到这类事故时不考虑自身条件, 而涉险救人。

此外, 《新闻袋袋裤》系列报道“聚焦最美孝心少年”, 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播报, 形成较大范围的辐射效应, 对于少儿的教育作用体现得较为不错, 通过故事化的叙事, 让少儿在故事中受到感触、得到成长。

(二) 少儿节目参与分析

1.节目内参与

叶子在《电视新闻节目研究》一书中介绍了受众参与电视新闻的四种形式:间接参与、直接参与、思想参与和参与再传播。 (7) 本研究的样本《新闻袋袋裤》节目中, 可观察到的有直接参与, 其他三种形式的参与并不直接显现于节目中。

由上图可以看出, 少儿在节目中的直接参与度占比为30.95%, 还算可以, 但须注意的是, 在这13条少儿直接参与的新闻中, 没有一条是少儿对非自身新闻进行的观点性评价, 从某种程度上看, 这种参与度水分较高。非少儿受访的人群中, 以老师、专家出现频次为高。

再者, 少儿直接参与最多的新闻是社会新闻, 其次是文体、教育类新闻和科技新闻, 这与前文分析的少儿电视新闻题材内容大致相当。少儿一般对发生在身边、校园内的新闻事件, 或是自己经历的社会、文体新闻参与度较高, 这是因为, 就少儿的成长来看, 儿童对于自己经历的事件才有一定发言权, 才有一定的表述能力与欲望, 而对于相对遥远的新闻, 没有足够的认知而发表见解。

2.节目外参与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微博这一新兴媒介平台的诞生, 传统格局被打破, 新的话语体系正逐步建立, 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新闻袋袋裤》已开通新浪官方微博———@新闻袋袋裤, 目前这一账号有粉丝5557人, 共发布微博数753条。笔者浏览观察了这一微博账号所发内容, 发现这一微博仅实现两项功能:一是作节目预告, 二是与观众进行有奖互动, 回答与节目相关问题即有机会获得节目周边产品, 但开展次数少, 参与人数不多。

综上, 少儿电视新闻节目互动层次低、少儿参与少、互动效果差。

四、借鉴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知, 我国少儿电视新闻类节目中, 题材与少儿的参与程度之间有着重要而直接的联系, 越是与少儿紧密程度、贴近程度高的新闻内容, 越是能够引起少儿的参与热情、提升少儿的参与度。本研究也发现, 现今少儿电视新闻节目存在诸多问题, 如少儿实际参与电视节目的程度、层次较低, 节目外的互动较少, 现有的新媒体形同虚设。因此, 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从新闻题材看, 明确少儿电视新闻的节目定位, 掌握少儿的收视心理, 消除成人化倾向, 多播发少儿喜爱的社会、科教、人文类新闻, 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政治、经济领域内的新闻比例, 注重采用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传播形式播发少儿新闻。

(2) 从新闻形式看, 由于少儿特定的成长状态, 知识占有少、理解能力低, 因此在报道电视少儿新闻时, 应增加背景介绍、意义评析等, 尤其是增加新闻评论比重, 帮助小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思考新闻。

(3) 从少儿互动参与看, 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充分利用微博等新媒体, 提高少儿参与电视新闻节目的热情与积极性。同时, 原有的热线参与、短信参与、书信参与等继续保留, 以多种渠道激发少儿的互动参与热情。

摘要:现如今, 随着媒介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专业化、细分化频道及节目出现在荧屏上, 吸引了不同群体的收视, 少儿作为独特的收视群体, 在细分市场愈发受到重视, 目前国内不少电视台都有自己创办的少儿新闻节目, 但其中质量优异且能在如此激烈的媒介竞争中保持一定优势与地位的节目少之又少。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题材与少儿参与程度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未来的节目又将从哪些方面提升少儿参与程度?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少儿电视新闻,节目题材,参与程度

注释

1陈舒平, 儿童电视学[M],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5

2邹鹏志, 少儿电视新闻初探[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 5

3王传跃, 参与式儿童电视新闻的十年探索[J], 业者实践, 2012, 1

4姜焕琴, 我国儿童电视新闻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5

5卜卫著, 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 新华出版社, 2002

6新闻袋袋裤[OL]http://shaoer.cntv.cn/cctvchildren/xinwendaidaiku/videopage/index.shtml

上一篇:会计制度设计十周作业第九周下一篇:规章制度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