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 对联六幅

2024-05-15

诵读欣赏 对联六幅(共3篇)

篇1:诵读欣赏 对联六幅

诵读欣赏

对联六幅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郑板桥任地方官时,才到当地就打算到处巡视了解民情。有一个人很有才气,想自荐为官,可是家贫如洗又缺乏自信。他想请郑板桥在物质上帮助他,但碍于文人的面子问题又不好意思。有一天,他听说郑板桥要来巡视。于是在自家门上贴出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郑板桥路过看到这副对联于是命人送来粮食和衣物,并派人于明日来请这个人到朝中议事。一副对联不但让这个人度过了生活的难关,更让他得到了一官半职。

到底是一副什么样的对联呢?(缺衣少食)对联:也称“联句”、“对子”,是我国文学中物有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整体感知

1、用10分钟时间自由诵读六则对联,通过注释和词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尽量完成背诵。

2、前后两位同学共同学习交流每一联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对联一:上联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色,下联巧妙化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对联二:上联表达对忠臣的崇敬之情,下联表达对佞臣的唾弃和鄙视。(上下联形成鲜明的对比)对联三:上联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表明要具有开阔的心胸气度。下联借“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表达一个人没有私心杂念,就能刚正不阿。

对联四:巧妙利用多音字的多音构成,抒写了潮长潮落,云卷云舒的壮丽景色,和人们对孟姜女的永远铭记。

对联五:春联在内容上表达吉祥、喜庆、祝福之意。对联六: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的理想追求和坚贞的品质。

三、总结

对联的特点:

1、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

2、结构完全对称,词性相同。

3、上下联内容相对、相关或相同。

4、上下联要求平仄相对。四:佳联

三年寒窗苦作乐,一生逍遥定今朝。智慧源于勤奋,天才出自平凡。态度决定命运,性格影响人生。六志识遍天下字,发奋读尽人间书。

十世缘定你我同窗同学同习同心,千里情聚大家共乐共喜共进共力。五:课堂练习。

一、耳闻夏蚊如雷眼观群鹤舞空

二、楚子刻舟求剑,舟行丢剑郑人度足买履,度忘失履

三、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杀富济贫,梁山聚义西游记,记唐僧师徒,降妖捉怪,西天取经

篇2:诵读欣赏 对联六幅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熟读成诵。能力目标:了解对联的常识,学会赏析对联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2学情分析

对联的特征中涉及词性相对、平仄相对等知识,这些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很难,也不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讲透,所以,根据学情,本节课重点放在了对书上的六副对联的赏析。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熟读成诵。

难点: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学会赏析对联的一般方法。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展示几组对联,营造热闹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以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春联其实就是对联的一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六副对联。活动2【讲授】赏析对联:

请同学们先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六副对联,关注一下预习作业中的4个字,尤其是第四副对联的读音。

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副你最喜欢的对联,与大家一起来赏析一番。

1、《湖南岳阳楼对联》

“四面”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归”举目四望,一切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万家忧乐”让人联想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岳阳楼名扬天下。后人写这副对联,巧妙地把名句镶嵌其中,以此来赞美范仲淹的宽广胸怀,此情与上联的宽阔宏大的景象一脉相承,相互呼应。同时该联也代表了千万有志之士的共同心声,远大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杭州岳墓对联》

找到本联的亮点“有幸”“无辜”,青山、白铁本不该有感情,是后人将自己的情感加在了青山、白铁上,以此来表达对奸臣的鄙视唾弃,对忠臣的崇敬之情。建议朗读时读出青山的幸福, 1 幸运感,读出白铁的委屈感。

3、《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

对对联的内容加以理解,尤其是下联。出示峭壁的图片,便于学生感受悬崖绝壁的硬朗,刚直,理解峭壁之所以能够直立千丈,是因为它没有过分的欲望,不向其他地方倾倒。明白去除私欲,就能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就能一身正气,刚直不阿的道理。

本副对联是林则徐自己写了来自勉: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象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4、《山海关孟姜女庙联》因为同字不同音而广为流传。庙联说的正是大自然的哲理。加深对意思的理解,反复的朗读,直至会背诵。

5、《集句联》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采集了其中的八个字,表现人们美好的祝愿、自豪并有吉祥之意思。

6、《方志敏卧室联》托物言志,表现他热爱祖国,追求真理,为革命事业顽强斗争的精神和坚贞的情操

小结:对联不仅美在形式,更美在思想内容,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人们的情感,或赞美壮丽山河,抒发爱国情怀;或寄托理想抱负,表达爱憎感情。活动3【活动】拓展知识

同学们,老师再给大家来拓展点对联知识,根据对联张贴地方的不同,题在柱子上的叫楹联;挂在厅堂,居室的叫堂联;根据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喜连、寿联、行业联等。活动4【测试】归纳特点

学了这么多对联,你发现对联的什么特点了吗? 板书: 基本特点:字数相等、词性相同,从右到左,一一对应。活动5【练习】拟写对联

一、辨别真伪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做几个练习,看看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对联?

1、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二、修改对联

根据对联的特点,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之与下联对偶。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造三间临水轩斋。)

三、提炼对联

根据“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坐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提炼:上联:春水船如天上坐,下联: 同学们,你们太厉害了,刚刚那两道可是中考题啊!有没有信心再来点更具挑战的?

四、炼字

篇3:诵读欣赏 对联六幅

诵读欣赏所选内容多为优秀的散文片段或古今诗歌。就诗歌而言, 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 “诗言志”即说明诗歌具有的情感性和审美性, 适合培养一种丰富细腻的感情和健康美好的人性, 从而使我们变得多情、爱美、和善。在欣赏解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得到提高, 还可以使学生逐步向真向善向美, 成为一个有高尚情趣的人。

那么如何令诵读欣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有效的教学是关键。本人就教学实践谈几点提高其效率的方法:

一、行之有效的诵读培养语感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欣赏文艺, 也得训练语感, 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 为了鉴赏文艺, 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 有了这种准备, 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因此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 就必须先培养其语感。

那么, 语感该如何培养?

其实, 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便是诵读。诵读是指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朗诵, 朗读是基础, 朗诵是境界的提升。汉语言特有的音韵美, 也决定了诗歌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诵读, 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 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文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叶圣陶先生也说: “诵读得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 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教学中, 通过加强诵读训练,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那声情并茂的诵读, 能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 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 达到提高学生欣赏诗文水平的目的, 即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当然, 诵读并不是放任自流,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

首先要读准字音, 这是诵读的前提。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这么两句: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称”字有多种读音, 需强调, “扁”字也需特别提醒。

其次要注意语气语调。学生要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喜怒哀乐或奔腾激越、沉郁顿挫之情, 诵读前应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语调是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 为达到某种效果, 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在诵读中把握得当, 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此过程, 可由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开始, 再由学生仿读。

第三, 要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是着眼于全篇的, 感情欢快可用快节奏, 感情忧郁可用慢节奏。热烈奔放、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悲苦凄凉均可用节奏来表现。

第四, 创设诵读情境。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诵读的情境, 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丰富的引导手法, 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性, 以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如配乐朗诵、诵读比赛、图文欣赏等形式, 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反复诵读, 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自然会不断得到提高, 从而具备鉴赏文艺的基础。

“诵读”对于语感的培养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诵读欣赏的教学中若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非常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而初中语文“诵读欣赏”部分正是以诵读为赏析的前提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诵读这一方式。

二、积极有效的讨论增强情感体验

“讨论”也是重要的语文教学方式之一, 它有助于学生思维外化, 扩展延伸, 在合作中探究, 进一步提升阅读研究能力。在“诵读欣赏”的教学中也可充分利用“讨论”这一形式, 学生在全面理解诗文中饱含的丰富情感的同时, 也能增强自己对诗文本身的情感体验。

通过诵读, 学生对诗文已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 在讨论环节中, 我往往采用商讨式、征询式的语言,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大胆地谈自己的看法。如“你是怎样理解的”“说说你对诗文的感受”“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你能说说吗?”这样的氛围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 使学生能够自主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思而疑, 由疑而问, 由问而争, 由争而论, 在争论中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讨论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才可能真正有所收获。李政道曾寄语中国青年学子: “我们的祖先提出了‘学问’, 现在许多青少年很注意‘学答’而不是‘学问’, 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可见学生的“学问”的习惯多么重要。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把有争议的和值得反思的问题摘录下来, 再进行探讨。如《渔家傲》中, 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所体现的景如何, 体现的情又是怎样的?”“‘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矛盾点在哪里?”我认为这两个问题提得非常好, 于是便摘录下来, 集体讨论。通过讨论, 学生自然能体会作者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感叹功业未立又思念家乡。

也可采用小组分工的方式, 逐个问题讨论。这种讨论是就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 深入体会作者情感。如《天净沙·秋思》, 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秋思的主体一般是什么?”“你认为本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概括的是恬静明丽的景物, 在表现意境上是否不妥?”围绕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并记录讨论结果, 再班级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 合理地运用“讨论”这种方式, 有利于学生充分、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发表言之有理的建设性观点, 以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三、高屋建瓴的精读提高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这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诵读欣赏”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 且以诗文较多, 前面我们已介绍了诗歌对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当我们真正走进诗歌, 受到诗歌精神的熏陶, 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人生的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得到提高。那么欣赏这类作品该如何入手呢? 应从“精读”入手。何谓“精读”? 精读是指在掌握诗文整体内容后, 抓住关键的语句, 深入了解文章的主体思想。对于诵读欣赏而言, 可以从全篇中流传千古的名句作切入口, 鉴赏全篇, 理解诗歌中所寄寓的作者的情感。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全诗精华即“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让学生了解背景后, 用“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做切入点, 进行赏析。先对这两句诗做阐释: 沉舟的旁边仍是千帆竞过, 枯朽的树前依旧是万木葱茏。显然, 这里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固然感到忧伤, 却又相当达观。为什么? 联系诗的首联, 以“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概括生平遭遇, 再看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作者化用典故, 感慨恍如隔世, 人事全非, 不再是旧日时光。因而说“沉舟”“病树”乃作者自喻。再看此联, “沉舟”旁依旧是千帆竞过, “病树”前依旧是万木向荣, 尽管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感到无奈, 却不悲观, 相信前面依旧是一番景致, 只不过主宰历史舞台的不再是像自己这样的一代人罢了, 因而说在展望未来的同时表现出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由此过渡到尾联“长精神”, 更可见诗人将振作精神积极投入新生活的达观情怀。本诗精华即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此联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明朗清新, 意境沉郁又有豪迈之气, 客观上描述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同时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而其引申意义已远溢于本义之外, 后人常引用此两句说明: 没落的事物, 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 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此诗的赏析过程即由千古名句入手, 贯串全诗, 进而更深刻地理解诗的主题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这一方法不仅能鉴赏“诵读欣赏”中的诗文, 也可将此推广应用于课外诗文的赏析, 经常训练必能提高学生感知美、鉴赏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 增强其情感体验, 提高其审美情趣, 形成积极美好的人生态度。

上一篇:1分钟爱国故事下一篇:体育教研组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