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非权威影响力

2024-08-21

教师的非权威影响力(通用8篇)

篇1:教师的非权威影响力

教师的非权威影响力

摘要:随着改革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非权威影响力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探讨教师非权威影响力的构成、作用、制约因素及提高的方法,有利于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有效教育。

关键词:

教师的权威影响力:指教师凭借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尤其在学生面前的特殊地位和权力,通过硬性要求和强制指令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教师的非权威影响力:是指教师不是通过硬性要求和强制指令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而是凭借自身内在的力量促使学生自觉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无用质疑的。教师对学生形成影响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的权威影响力,即教师凭借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尤其在学生面前的特殊地位和权力,通过硬性要求和强制指令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另一类是教师的非权威影响力,即教师不是通过硬性要求和强制指令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而是凭借自身内在的力量促使学生自觉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权威影响力和非权威影响力都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现实中,同样在教师这个岗位,有的人能够成为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在校内外都具有较高威信的成功教师,有的人却始终威信不高,在学生中缺乏影响力,不能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的非权威影响力的不同。因此,认真探讨教师的非权威影响力,对于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有效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非权威影响力的构成

非权威影响力是教师素质、行为的综合表现和反映。构成教师非权威影响力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

第一、品德因素。高尚的品德是教师的首要素质,也是教师赖以建立威信的基础。它包括思想、品行、道德、作风等。概括地讲,教师应该具有热爱教育、教书育人的信念,教育爱护学生、为人师表的品质,具有勤奋学习、钻研教学的精神,具有严谨细致、言行一致的作风。

第二、知识因素。知识是才能的基础,一定层次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面,教师的层次越高,所需要的知识也就越广博。知识渊博、学识丰富的教师容易得到学生的钦佩,从而转化为强大的影响力。

第三、才能因素。才能是教师的重要素质,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中,涵盖了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教师才能的强弱,关系到教师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信任程度,关系到教师影响力的大小。

第四、感情因素。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体贴、爱护、尊重,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从而起到沟通双方感情的桥梁作用,并转化为学生行为的思想动力,从而产生凝聚力。

二、教师非权威影响力的作用

对于教师而言,提高非权威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非权威影响力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吸引作用。吸引是人际之间在思维上发生顺从的反应形式。被领导一方通过与领导一方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在非权威影响力潜移默化的作用下,思维观念趋向一致和认同,这种观念的同化条件,对激发下属内心深层次的心理活动起着重作用。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讲,更是如此。非权威影响力越大,吸引力越强。

第二、感染作用。感染是人际之间在情绪上的同化反应形式。表现为对他人在心理、思想、感情的自觉共鸣。学生在教师非权威影响力的感召下,从内心自发服从教师的领导,与教师同舟共济,把教师的要求变为自己的要求,从而产生内在推动力。

第三、导向作用。教师的非权威影响因素对学生的政治信念、价值取向、道德风尚等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作风正、品德高、知识广、能力强,就会引导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激发起学生群体道德修养、情操陶冶和注重知识学习、全面发展的热情。

第四、效仿作用。效仿是人际之间在行动上的同化反应形式,它是受他人行为刺激后而产生的一种按照别人行为相似的方式行动的倾向。教师的非权威因素对于学生的是非标准的认定和行为的舍取具有直接作用。因而,教师必须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形象为学生树立效仿的榜样。

三、制约教师非权威影响力发挥的因素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教师未能很好地认识到非权威影响力的作用,而只是凭借自己在学生面前的特殊地位和权力来维系自己的形象和影响,使自身的非权威影响力逐步弱化,甚至失去学生的尊重和家长的信任。大致来说,制约非权威影响力发挥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认识上的模糊性。少数教师高高在上,以“权”为重,认为教师就是向学生使“权”的,只要学生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决定一切事情。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他们在工作中往往家长制作风相对严重,教育教学工作简单机械重复,对工作对学生采取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习惯于发号施令,唯我唯尊,而不把学生作为一个个平等的主体来尊重,挫伤了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感情上的亲疏性。少数教师对学生不是公平对待、一视同仁,而是亲疏分明。讲实惠,重利益,看好处,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一种“等价交换”的利益关系。特别是表现在对少数或成绩较好、或能言善道、或家庭有背景的学生青睐有加,而对一些成绩不理想、相对调皮、平民子弟则不冷不热,从而伤害了学生的感情,也损害了自身形象。

三是学识上的短缺性。部分教师丢弃了“学习是最好的老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传统美德,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整天忙于社会上的各种交际,疏于学习;或者索性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敷衍塞责,满足于已有知识,拘泥于条条框框,习惯于照本宣科,不求上进,降低了自己在学生中的位置。

四是运作上的随意性。更有少数教师,把知识当商品,把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当作为己谋私利的筹码,向学生家长直接或变相索要财物,不仅在学生和家长中威信扫地,而且也严重地损害了学校乃至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和声誉。

在这些教师身上,非权威影响力正不断被弱化,教师威信降低,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提高教师的非权威影响力势在必行。

四、切实提高教师的非权威影响力

从品德、才识、情感、勤绩几方面加强教师自身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教师非权威影响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第一、品德。崇高的品德是教师提高非权威影响力的根本。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臂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教师要把众多学生聚集在自己的周围,就必须以德为本,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德观念,敬业爱业。要进行自律培养,耐得寂寞,甘于平凡,乐于奉献,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审慎选择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言行进行道德解剖,防微杜渐,构筑道德防线,不懈地追求道德理想,鞭策自己的真善美。

第二、才识。学习是教书的生命,是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根本途径。夸美纽斯讲过:“职业本身就责成一个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因而教师一定要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更替不断加快的时代,新知识新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涌现,广大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其体系,了解这门学科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懂得这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而且要广泛涉猎各门知识,掌握好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原理和方法,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要牢固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自觉性,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更新自身结构;要掌握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提高,适应新形势对自己提出的新要求,优化自身的非权威影响力。

第三、情感。首先,要敬业爱岗。“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深厚的爱生之心,挚热的爱生之情,真正为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尽心尽责,增强学生的信任感。其次,要关心爱护学生。古人说:“感人者,莫先于情”。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才观和师生观,把学生真正作为平等的教育对象,尊重学生人格,和学生交朋友,善解人意,了解学生的意愿,倾听学生的心声,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在关心人、体贴人中使感情贴近学生,缩短感情上的距离,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引起感情共鸣,增进信赖感。

第四、勤绩。邓小平同志提出:教师要自觉承担起造就“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新时代”的社会责任。在新的形势下,教师承担的任务非常艰巨。教师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勤学习、勤思考、勤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实绩最有说服力,通过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业务上的努力,不断取得佳绩,赢得学生拥护、家长的信任,从而真正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做一名学校、社会都欢迎和尊重的教师。

篇2:教师的非权威影响力

摘要:教育必须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权威存在于教师这一方面,教师如要良好地履行教育者角色就必须具有相应的权威。新课程实施后由于传统的知识观和教育观以及师生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师权威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情境,而现代教师权威还缺乏一个清晰的界定。本文将重点分析影响现代教师权威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教师权威 影响因素

一、教师权威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对权威作了两个层面的诠释:一是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二是在某种领域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者事物。换句话说,权威是包含权力因素在内的使人信服的力量或威望。所谓的教师权威,即教师运用自身的威望和影响对学生形成的支配性力量。

二、教师权威的源泉

教师的权威来源于何处?比较严谨与细致地研究教师权威的学者,是克利夫顿与罗伯兹,他们在“教师权威:一种社会学观点”(1990)一文中,以韦伯的“权威三类型说”为基础,提出了教师权威的四层面说: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这两者均源于教育制度;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这两者均源于教师的个人因素。四者的互动构成了教师的实际权威。

三、当今教师权威的弱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当前,教师权威处于不断弱化的情境,教师权威中的法定权威和传统权威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深入人心并为人们所认同;教师的感召权威和专业权威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弱化教师权威的因素在本人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们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误读

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平等、公平、民主和创新的理念,导致了人们对课堂教学价值、教师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教师权威在实践中与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理念是相悖的,而教师又不能取得有效的调整,这就使得广大人们对教师权威产生了质疑,“权威消失论”与“权威无用论”一时间很有市场。

但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不是使教师权威消失,而是对教师权威的重新解读;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对知识价值的重新界定,因此人们需要深刻认识新课改的实质支持教师权威。

(二)、教师角色的模糊性和不适应性是教师权威弱化的主因 按照社会学理论,当社会期望随着社会变迁发生变化时,人们必须调整自身的角色行为以符合新的社会期望的要求,否则就会导致角色冲突和角色的不适应性。可是由于这种变化对现今很多教师而言来的太过于突然,超出了他们的短期调节能力;使得他们很难适应新的客观环境;不能调整自身的角色行为以符合新的社会期望的要求,对自身角色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位。这使得社会对教师的表现很失望,从而导致了教师权威的弱化!

(三)、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对教师权威的影响

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带来教育资源的多样化和教育过程的个性化,使得教师不再成为分配教育资源的唯一阶层,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使教师对教育资源的控制失去了意义从而导致教师知识权威的消解。在网络时代,人类社会正从米德所说的“后象征文化”向“互象征文化”和“前象征文化”转变。教师不再拥有绝对的知识优势,教师“知识上位者”的角色逐渐被消解。

(四)、收入因素对教师权威的挑战

由于当前社会教师行业经济收入微薄, 使得人们对该职业敬而远之,从而影响到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和教师的自尊心,影响到教师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进而影响到教师权威的树立。

(五)、代际差异对教师权威的影响

篇3:教师的非权威影响力

作为领导活动, 是领导、被领导及环境的辩证统一。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 他对被领导者实施控制、指挥、驾驶, 施加意志和政治影响, 他组织、引导被领导者去实现一定的任务和目标。恩格斯说, 领导者的权力, 一方面是服从, 另一方面是权威。这种权威是由领导者自身的知识、才能和道德等对被领导者在心理产生影响, 而生出一种敬佩和敬畏。权威不是强权, 权威是体现领导地位的一个标志, 是执行统一意志的保证、进行领导活动的基础, 它包括权力和威信两方面。

权力, 组织可以授予, 但权威, 组织却不能发给。如果一个领导者仅凭权力作为工作的“推进器”, 那么再大的权力也势必会日渐减弱、淡化。一个品行、素质低下的领导者, 就必然是作风油滑漂浮、专横跋扈、以势压人, 或工作决策犹豫、迟缓, 或举手投足粗俗、卑微。许多事实证明, 一些工作之所以收效不大或适得其反, 并非是工作决策失当, 而恰恰是领导者在群众中的形象不佳。承认你的人格和权威, 其真理的作用才会发生。那么, 怎样形成和扩大非权力影响。

一、要有良好的品行

这里包括道德、品格、作风、修养等。在举止言谈中表现出一种高尚的气度, 为人谦逊坦诚, 不做作, 不骄妄, 不自恃过高, 不把职位、权力看得过重。言行一致, 率先垂范。“言行如一, 则一言九鼎, 言行相悖, 则一文不值”。因此, 作为好的领导者, 不应是先要别人怎样, 而是首先做自己所言的实践者, 真心做到一级带着一级干, 一级做给一级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 应是民众的朋友, 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要懂得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是智慧的海洋, 是真正的英雄。任何骄傲自大, 自以为是, 自以为高明, 看不起他人的, 必然陷入主观主义、脱离实际、背离权重的狭隘之中。要言必信、行必果, 不尚空谈, 多干实事。当然, 这里所说的不是要以干代说, 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 身教重于言教。

二、要会用人, 能容人

要有自知之明, 要想了解下属, 就必须首先了解自己。要允许部下有不满, 下属没有不满, 领导的工作就没有改进。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以史为鉴, 可知兴衰;以铜为镜, 可正衣冠;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如果你想有所作为, 就应能容人, 就要善于查找自己的得失, 善于克服个性特因, 善于借鉴他人经验教训, 就要准备承受责难。对部下的意见, 对有益的建议不能正确对待, 不仅使当事者无受理解感, 他人也不难感“唇亡齿寒”。要善于心理换位, 经常站到群众角度反思、审视自己的工作, 闻过则喜, 更要闻胜勿骄。在荣誉、利益面前, 应表现出高尚、大度。

三、要加强能力影响

能力影响包括决策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及丰富的知识等。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的盛衰成败, 也影响到职工群众的思想、工作情绪。而正确的决策来自领导自身良好素质和群众的共同智慧。作为一个好的领导者, 应学会博采众长, 善于集聚群众的指挥, 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使决策建立在科学、可行, 又易于群众接受、参与的基础上、正确的决策, 虽然来自群众, 但绝不是群众意见的复归和简单相加的总和。这里有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升华过程, 这也正是对领导能力的检验。要努力拉大领导与被领导的水平距离。

组织协调能力应放在如何调节、理顺人心上。企业的“企”字, 是“人”字下面一个“止”字, 意思是要把人放到叹为观止的位置, 这一阐释应该说是比较深刻的。要理顺人心, 就要真正尊重人, 关心人, 理解人, 努力缩小感情距离, 把职工看成是有理想、有追求, 活生生的社会人, 把自己与职工真正置于同一种利益共同体, 努力在企业内创造一种受尊重、受尊重的氛围, 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职工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这里包含无数感情因素的积累, 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工作目标。

篇4:试论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

关键词:非权力影响力;人际魅力;品格因素;知识因素;才能因素;情感因素

教师的影响力,是指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学生心理、行为的力量。教师的影响力一般分为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远不像权力影响力那样具有明显的约束力、强制力,然而它却比权力影响力要广泛、持久、深刻得多。非权力影响力是教师素质、行为的综合表现和反映。非权力影响力是靠自身的人际魅力去影响学生,它集中体现在教师的德、才、学、识几个方面,包括品格因素影响、知识因素影响、才能因素影响和情感因素影响。

一、品格因素影响

品格因素是非权力影响力的本质所在。教师良好的品格,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随时都密切地注视着老师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把老师的言行作为一面镜子。

教师不仅要用语言教育学生,而且必须用行动影响学生。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良好品质和行为,学生不但敬服,而且会产生一种自愿接受影响的渴望心境,从而内心敬佩你,爱戴你,信赖你。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教师自己就要有学而不厌的精神和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要养成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教师就要处处以身作则讲究仪表端庄;要培养学生对集体、对他人的正确态度,教师自己就应该以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教师就会受到学生的尊敬,教师高尚的品格就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知识因素影响

知识因素影响是一种科学性影响,它使學生产生信赖、崇拜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从事教育科学知识和经验,是产生这种影响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有真才实学,知识丰富,精通所教学科,应当能够对科学知识的严密系统有通透的理解,应当广闻博识、厚积薄发、游刃有余地应对学生的对知识的求知需求。

三、才能因素影响

才能因素影响是一种实践性影响,它能使学生产生敬佩感。教师具备了从事教育活动的种种能力,形成了角色才能是产生这种影响的基础。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教学艺术、或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歌舞体育、劳动技术,样样都会或有所专长,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身上智慧的火花,越燃越旺。

四、情感因素影响

情感因素影响是一种精神性影响,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动的机体中欢腾地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相反,对学生冷淡无情,不论你再有知识、能力,拥有最好的教学方法,你的教学也不会成功,你在学生心目中也没有地位,更谈不上学生对你的敬佩和热爱。教师热爱、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是这种影响产生的基础。实践证明,诚挚的师爱会铺就师生心灵和情感的桥梁,会成为赢得学生信赖、敬仰的风标。教师只有对学生“情之所至”,学生对教师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总之,教师要想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除了注意教师的权力影响力外,关键是教师的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运用权力影响力,更要充分重视和发挥自身的非权力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本人在学生中的地位得到确认和尊重,也才会使其教育活动获得真正的成功。

(作者单位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天兴镇一心学校)

篇5:简析影响教师权威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

(一) 文化传统

教师的权威有文化传统的支撑。传统文化是人们生存的基本语境, 传统不仅代表着过去, 还影响着现在, 预示着未来。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 教师职业都是一项非常崇高的职业, 因而传统中不乏对教师权威的论证与解释。如中国几千年前的教育文化就宣扬“师道尊严”, 认为“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教师是道的化身, 自然具有极高的权威。又如韩愈的《师说》中“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也对教师职业性质的完善诠释。而“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更是从中国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伦理角度进行排序, 教师的权威性不言而喻。更为重要的是, 我国的教育一向都不是美国式的“实用主义教育”, 而是重伦理重道义的教育, 因而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道德熏陶。在这种文化语境下, 教师这一职业愈发凸显出自身的独特价值。可以说, 文化传统对教师权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 教师职业的功能

教师的权威还受教师职业自身功能的制约。教师既在教育活动中进行知识传播, 还必须进行必要的班级管理, 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对班级进行的纪律管理中必须对违反班级秩序的行为进行必要的干涉。课堂教学是一种需要在有序的环境中才能进行的活动, 无序混乱将使教学无法真正展开。尤其对于教学秩序而言, 纪律性的规范和引导必不可少, 这必然要求教师应树立起合理的教师权威——一定的纪律约束权力, 否则教师就无法履行作为教育工作者所应承担的教育使命。美国纽约州曾经作过一项调查, 当被问及教师是否有权让故意破坏课堂秩序的学生离开教室时, 7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有这个权威让学生离开教室, 而只有28%的人认为教师不具有这个权威, 另有2%的人表示不确定。[2]可见, 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强调民主、自由的国度也不得不承认教师的权威确实受教育活动中教师特有的管理者角色影响。

(三) 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政策

教师的权威还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法理性权威, 因为它同国家的法律法规密切相关。教师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国家意识形态、社会伦理观念的宣传者和维护者。教师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法律的权威, 甚至国家的权威, 体现在我国法律法规中就是对教师的基本权利和地位有着比较明确的规定, 肯定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责任和所应该享有的威望, 这无疑成为教师权威的一个法理依据。同时, 我国每年的九月十日也被定为教师群体的节日, 教师的权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另一方面, 教师的权威也受到当时国家政策的左右, 如文革期间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们大多被扣上了“臭老九”的帽子, 备受凌辱。在那种连命都保不住的年代, 又何谈教师的权威?不难看出, 教师的权威同国家的法律制度和一定的社会政策是有一定关系的。

(四) 社会舆论导向

1、偏狭的社会认知会混淆公众对教师形象的判断。

在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变化时期, 如果教师的工作条件差、福利待遇水平低、晋升机会少, 那么以“尊师”为特征的社会观念就会受到抑制。又如受“读书无用论”等功利化倾向影响, 学生会放弃学习知识的机会, 过早离开课堂, 进而造成学校规模的萎缩。而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学校的发展是直接挂钩的, 这势必会对教师的权威产生不利影响。同时, 近年来校园里上演的有关教师负面事件愈演愈烈, 范跑跑事件、政法大抄袭门、学生杀师案等类似丑闻不断出现, 激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尽管我们宁愿相信在这些报道中的教师们可能处于无辜的受害者地位, 但他们一旦被牵涉进这些报道, 或多或少有损教师的光辉形象。

2、社会对教师社会地位的评价

教师的工作条件、工作福利、收入水平、晋升机会、行政头衔、从业资格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左右社会对教师社会地位的认可程度, 进而影响公众对教师权威的衡量尺度。显然, 如果教师收入水平很低, 整日起早贪黑为自己的生计忙碌, 油兮兮的出现在讲台上, 公众无论如何也不能把“权威”同老师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同样, 过低的从业门槛也可能在无形中导致人们产生对教师职业的轻视。

(五) 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教师权威的获得、巩固变得更加困难。随着科技的发展, 知识总量急剧膨胀, 知识传播的速度大大提高, 学生的学习渠道丰富多样, 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唯一来源, 教师不再拥有绝对的知识优势, 教师知识上位者的地位逐渐瓦解;另一方面, 多元的文化主义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反思能力, 使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地位。总之, 信息时代的到来, 客观上削弱了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

(六) 受教育者的年龄差异

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权威地位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长而滑坡, 至少我们可以认为师生之间树立权威和抵制权威的关系越来越明朗化, 呈现出由绝对服从到相对服从的态势。现在教师普遍认为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实际中家长和子女的关系也发生着这种微妙的变化, 表现之一就是“代沟”的出现, 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儿大不由娘”。随着受教育者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 他们的知识是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拓展, 在分析问题时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一切, 这必然会分散教师权威的权重。

二、教师个体因素

(一) 道德修养

教师权威内在基础是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的教师权威是依靠教师自身的品德涵养而实现的, 教师要想树立起权威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来实现。同时, 道德作为一种从业精神直接提在教师是“人师”这一要求和奉献追求上, 即教师应该是真善美的化身, 对道德的追求理应定位于更高的层次;“园丁”、“蜡烛”的比喻也人为放大了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中奉献人格的期待。最后, 教师道德所具有的的无形力量也能够对学生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 一旦这种权威消失, 那么就等于是把缺乏足够道德判断力的学生抛入到多元主义的汪洋大海中, 后果可想而知。现象教育学的先驱马克斯·范梅南曾经说过:“与他们的父辈相比, 今天的孩子们越来越生活于充满偶发性和不确定性的环境当中, 各种相互矛盾的、多元的价值理念可能将孩子们引入歧途。”[3]因此, 教师的道德权威作为一种道德引导模式, 更应成为一种引导学生摆脱价值观混淆的有效工具。教师在现实中多以道德的化身向学生们训以各种行为规范, 以规范者的姿态来调节学生言行。虽然这种潜在的道德感化不见得都能对学生的行为发生影响。但是教师一旦失德, 则必定会使学生对教师本人及对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产生信任危机。

(二) 人格魅力

教师的权威还受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教师作为个体的人, 同样具有他们各自的个性, 有表现他们思想和情感的特有方式, 这普遍反映在他们的教学风格、言谈举止和生活方式上,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人魅力”。“真正的权威源于其内在的精神力量, 一旦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消失, 那么这种外在的权威也将随之消失。”[4]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教师的权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还在于他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接纳学生的观点,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平台表达自己的思想, 而不是漠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批判意识、创新意识。表面看来, 教师这种“自我降格”的做法有损于自身的权威,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 这能够大大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获得学生的好感, 更有利于帮助老师建立起权威。

(三) 知识水平

首先, 就教师的知识积累而言, 教师“闻道在先”, 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学习与训练, 在学生眼中, 他们是智慧的化身, 理性的源泉, 其权威性不容质疑。其次, 学生在知识方面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而知识学习是教育的主要任务, 学生在知识方面尚不成熟, 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学生将会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无所适从, 而教师的知识水平就在这里体现为过来人对初学者的权威引导, 通过此把学生导向正确的目标。最后,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看重教师的学历程度, 因为学历水平作为一种文化资本, 它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从教资格的前提, 同时教师的从教年限也通常被人们用来当作教师是否具有权威的标准。因为年龄往往意味着社会阅历丰富, 意味着知识渊博。

(四) 专业素质

教育者的专业素质也是影响权威的一个因素, 这在现代社会体现的更加明显。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人类知识呈几何倍增长, 教师最为个体而言, 想拥有全部的人类知识是不可能的, 然而, 要求教师具备某一相应专业的知识一点都不过分。专业的分工是社会分工的一个标志, 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的越扎实, 专业素质也就越高, 也就越能够轻松胜任该领域的教学工作, 进而形成该学科的权威。这种建立是否具备专业基础之上的权威在不同学科上差异很大。如担任理工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往往更容易受到来自学生和家长乃至社会的尊重, 而文史类的社会、劳动等学科的任课教师则相对来说不大容易形成自己权威——原因在于理工学科和文史学科对任课教师专业程度的要求存在明显差异。同时, 同一学科在小学、中学、大学的各个不同阶段对任课教师的权威影响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担任小学历史学科教学的老师的权威显然不能和大学校园里历史学专业教授的权威相提并论, 这也是因为该学科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对任课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不同所导致。

摘要:教师权威是在学校组织系统中, 教师凭借国家、社会赋予的教育职权和自身人格及教育素养而产生的能够被学生自觉接受的, 影响和改变学生心理、行为的一种支配力量。它既受历史文化传统、教师特定职业的功能、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社会舆论导向、社会变迁、受教育者的年龄差异等社会因素影响, 也受教师个人道德修养、人格魅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的影响。

关键词:教师权威,教育,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六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451-452.

[2]叶飞:《教师角色与权威的合法性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3月

[3]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的意蕴》[M].李树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4页

篇6:“非权威”影响力

大儿子阅读积极性高,小儿子对电脑感兴趣,于是,身为父亲的当当网首席运营官黄若派老大在当当网写书评,老二去中关村打工。12岁的小儿子开始学会每天坐地铁,因为“出租车费就要60元,打一天工才挣50元。”

从不说教的黄若认为自己没有权力下达命令。为了避免给孩子造成太多的挫折感,他不喜欢直接否定对方。这一点,黄若对员工同样执行。有权力,但不强调权威,黄若更多藉以这种影响力和领导力同孩子、员工有效沟通。“世界因为丰富多彩,才有那么多灿烂。”他说,或许是基于此,自己时常收到来自家庭和工作各方的惊喜。

管理即疏导咬文嚼字发邮件

拥有超过20余载的商业、零售业从业经验,从易初莲花到万客隆、家世界,再到淘宝、当当网,每次变化的动向,黄若都会讲给儿子们听。满世界到处跑,每换到一个地方,黄若一定会带上家庭一起迁徙。

随时把自己的事情告诉儿子,儿子也会随时把很多东西告诉黄若。“我今天输球了。”儿子常给黄若发这样的短信。对于尚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不太容易,黄若特别珍惜,哪怕对方带有一种情绪。

事实上,黄若潜心专注沟通技巧,同样乐于倾听员工的想法。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天正值情人节,中午,他给所有员工发了一个邮件,题为《真爱无价》。

黄若在邮件中写到:今天是2月14日,每个人对2月14日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安排,我想告诉各位的是,你们如果今天要早一点走的话,请自便,不要因为受工作时限的要求,耽误了一年一度的约会,这是我应该做的。至于你是愿意四点走、五点走,或者有些人认为最讨厌情人节那是你的事,有些人觉得情人节我就要跟什么样的人来过,那也是你的事。

邮件中,黄若尽量避免“情人节”三个字,因为他知道,有人对情人节是反感的,认为中国人不应该过情人节。黄若坦陈,自己确实经过了反复斟酌,用怎样的方式沟通令员工感到舒适。同为管理者和父亲,他认为根本的一点是,当处在一个可以发号施令的位置时,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千万不要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最准确的。

管理者不是独裁者。他把管理更多意义上定义为:管理是一个疏导的工作。“好比一条河,河水在流淌,到这边有东西堵住了。作为管理者,要有方法去疏导,让水继续往前流。我们有不少的管理者有点自视过高,认为我之所以成为你的上司是因为我的能力比你强。其实不然。你成为上司,可能因你掌握的资信比别人多,仅此而已。”

权威不是工具我只追求80%的正确率

黄若上初中时,曾很喜欢收集小人书。但妈妈当时说:你不要买。我跟你一样年龄时也买,过了两年全扔掉了。当年的记忆言犹在耳,如今成为父亲的黄若回忆:在当时的阶段对小人书有兴趣是必然的,不应该阻止。如果去阻止,孩子未必服气,甚至可能失去人生该阶段本应有的一种宝贵经历。

所以,放弃权威放弃命令,作为管理者也如是。“并非一个人之是非,就是天下之是非。”他认为,一个领导者最容易有的是权威,但最不应该运用的也恰恰是权威。

公司三月份要去厦门招商,也要去广东招商,开会讨论时员工争论得厉害,有人说不能在两地招商,有人说可以。黄若并不拍板下定论,他仅仅告诉员工,在两地同时招商会有什么结果,工作量大家能不能承受。如果没问题,那三月份就两边同时去运作。

黄若认为,管理最难的是当下属来提问的时候,是要一个仲裁、方向或者方案,而作为管理者,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不可能说100%对。他永远在追求80%的正确率。他说,这样就是一个不错的管理者。

放任和允许孩子和员工们有不同意见和做法,黄若的管理背离常规,不拘一格,其“甩手政策”的容纳度极高。

大小儿子之间发生纠纷时,黄若甚至选择加入。如果两个小孩在打,他也参与进去打。冲突时,作为父亲的他难以判断谁对谁错,于是将双角争斗升级为三角争斗,这是他能想到的惟一方法。“比如我踩你一下,可能是无意的,你就揍我一下。这到底是谁对?”黄若笑谈,“这太正常,我加入也踩他一下。”

“我希望这个高速公路上是双车道,两部车子都能跑,如果到最后只剩下一条道,只能走一部车,那我宁可做一个好父亲,也不愿意做一个好领导。”同天下父亲一样,黄若也希望做一个好父亲。但是否好,存在多重标准,在他的概念里,自己说了不算。

采访过程中,黄若一直在强调“责任”二字。每个人无论怎样定位,不管扮演什么角色,都有一份责任,要考虑的首先也应当是责任。他说:好领导,员工说好,不算数,离开以后,人们还觉得那个老兄不错,这才算数。同样的,好爸爸,孩子说好,也不算数,他要跟同龄人相比之下,觉得跟父亲可能更能沟通,这才算数。黄若认为,人们没有权利去要求别人做什么,尽到自己的责任就好。

基于强烈的责任烙印,管理团队时,黄若坚持三个原则:其一,认真、高效,这始终是他工作的一个主线条;其二,容纳度极高,但眼里不能容沙子;其三,宏观把控能力要强。他日夜操持当当网运营的大盘子,不仅得焦虑当月销售业绩、季度销售业绩等,还需备战更久远后或许会出现的状况。

试误有成本也有底线买冒牌货教子辨真假

做孩子的朋友,或者最多是一个导师,在黄若身上,找不到中国传统的所谓家长的概念。“我跟孩子是朋友关系,我最多说,我比你年长,有一些经历我知道,我有义务告诉你,但你没有义务接受。”

让孩子自然成长,是黄若的育儿真经,允许犯错,允许保留不同意见。“孩子在这个阶段必然会犯这个阶段的错误,也必然有这个阶段的幼稚。不能因为我是过来人就用权威去命令他。”黄若认为,阻止或命令反而是一种误导。

已经有了一双科比篮球鞋的大儿子,最近又看中了一款新科比鞋,淘宝上有同款鞋卖220元钱,儿子心动了。黄若告诉儿子,那是假的。儿子说不是,上面写着100%是真的如何如何。黄若摆出道理,说这样,我告诉你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这双鞋正常情况下大概是1000元钱,从工厂出来卖家最低可以拿到4折,哪怕一分钱不挣,也要400元钱,低于此的价格是不存在的。儿子不相信,黄若只好说,OK,我们试一下你来买,再评判对不对。儿子买到新鞋以后,没穿多长时间胶就脱了,自己意识到了对错。

在黄若看来,这200多花得值,儿子知道和记住怎么去判断真假了。他说:“若是一定要告诉孩子那鞋是假的,不让买,孩子到最后还是没有概念。花这200多元钱,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远远胜过任何其他一种方法。”

小儿子五六岁时,黄若有一次花大精力、高价钱购得一对漂亮的古瓷瓶。他将花瓶摆在桌上,小儿子看到花瓶很好玩,就拿了一个玩具榔头把花瓶砸碎了。黄若泰然处之,认为“很正常”。他反思:该年龄段的孩子,没办法判断花瓶的价值,只认为这也是个新玩具。花瓶碎了,实际上不是孩子的错,是大人的错。大人赋予了花瓶高价,但作为孩子,不可能有类似价值观。家里有小孩,大人就不应把东西放在小孩可以碰到的地方。

试误有成本,同时黄若认为也一定有着特定的底线,他判定的最基本点容不得触碰。曾经在某一西餐厅吃饭时,喝咖啡的小勺漂亮精美,引来大家赞叹。等回到家晚上八点多了,孩子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勺,说爸爸你看,特有成就感那种。然后黄若就比较严肃,问:对吗?孩子低着头。黄若说,那如果不对,我们给还回去。“其实小孩子很聪明,他会明白这事不能做。不是说他做什么事情我基本上都认同的。”

对于员工,黄若容不得的沙子自然不是指迟到、早退等,而是诸如收受商业贿赂等原则性问题。

篇7:完善高校教师人格重塑教师权威

一方面,社会生产已经从大机器时代跨入了信息时代,高校大学生钟爱网络所带给他们的种种便利以及对他们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的提升,这是高校教师知识权威解构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民主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学生不甘于只受教师的支配与控制,不再事事顺从教师,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敢于在课堂上与教师展开对话,进行平等交流。高校教师权威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教师水平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青年大学生对教师权威构成的挑战,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必需。依附于教育制度所形成的权威已经失落,但是教师权威的存在却是教育教学有序高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前提。在高校教育过程中,问题的实质不在于要不要教师权威,而在于要的是怎样的教师权威,即高校教师权威如何从外在的“形式权威”转变为内在的“实质权威”,如何重构新的教师权威。本文以为,努力完善高校教师人格,有助于重塑教师权威。

学校育人工作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者有良好的人格素养。良好的人格素养,不仅能有效地树立教育者的威信,增强教育者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而且能有效地将育人的要求化作受教育者的内在信念与要求,并影响、引导受教育者的行为方式,使育人的要求、目标落到实处。所谓人格,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特定的人在个性、品行、学识、价值观念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成熟的品格。在教育学上,这可以归结为师德建设的范畴。教育实践表明,凡成功的教师,无不以人格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人格。无论是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还是孔子、陶行知、鲁迅等,他们的人格魅力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产生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能起到培育、引导、感染和促进作用,同时使教师权威得以维护。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自我人格,从而将“形式性权威”转化为“实质性权威”:

第一,对教师角色加以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定位或价值取向要清醒地认识到“人师”和“经师”的关系。《资治通鉴》有一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这句话与其说描述的是一种现状,不如说它指出了我们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每个教师都应秉承这样的信念,“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既要“授业”,也要“传道”,做到“道德文章,堪为师表。”不做“教书匠”,而是要争做教育家。

第二,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以“德”树威。教育活动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只有从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尊重,征服学生的心灵,才能从根本上树立起实质性的权威。大学生对未来充满想象,他们在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他们又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困惑,总是希望能够得到有经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一位道德高尚的教师能够带给学生勇气、信心和信念,能够让他们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也必然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因此,高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了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热爱关心学生,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若没有对学生真挚的爱,教师权威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以“才”生威。网络时代的来临,解构了高校教师的知识权威,高校大学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高校教师也不可能从以前所掌握的知识中获得一劳永逸的效果,走向学习化社会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高校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发展趋势,及时转变教育策略,将自己变成教育对象的一分子,在督促学生学习的时候,也要不断使自己得到提高,使自己成为一个学习型的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学而不厌”,才能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青年大学生的需要,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才能树立自己的实质权威。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才能做到去“权”保“威”添“信”。

第四,教师应与学生和谐交往,平等互动。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道德生活和学识增进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对学生有亲近感,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能洞察学生细微的情绪变化,与学生坦诚相待。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在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中,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习得的知识动态,从而加强自我学习,赢得主动权。一个对学生有亲近感、谦和、渊博的教师不难赢得学生的尊敬。

篇8:重塑教师权威

【关键词】权威;教师权威;师生关系;制度

一、什么是教师权威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领域中最细致而又最缺乏研究的一个问题是人对人的权威问题,是年长者对年轻着的权威问题。”教师权威指教师所拥有的使人信服的力量,它首先是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其次这种影响理必定是学生的积极认可,内心的信服。由于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权威被误解为权力,许多学生完全将教师当做学习的控制者,对教师的遵从完全出于恐惧心理,而一旦这种恐惧心理消失教学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教师权威和教师权力得到了鲜明的对比。影片中校长用残暴的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却让问题越演越烈,新来的音乐老师马修对此感到震惊,他在乐谱上写下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用纯净的音乐解脱了孩子们身心的束缚,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中大的影响。马修因学校失火被开除时,窗口飞出了孩子们对马修祝福的纸飞机。马修用仁爱、宽容这类人性善良的本质使学生信服,学生从音乐中得到了爱的教育。

由此可见,教师权力与教师权威是完全不同的,拥有教师权威的老师才能真正引领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权威存在的意义

在西方教育中,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信奉教师就是“产婆”,其任务在于帮助学生“生产”新思想、观念。在东方教育中,教育被理解为对学生肉体、情感的人格熏陶、品质感化。学生的向师性倾向决定了拥有教师权威的老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价值观。就社会而言,教师权威对社会的影响更是不言自明的,良好的教育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重塑教师权威

教师权威的重塑是一个系统化大工程,在此,本人仅就相关的几方面做简单的探讨:

(一)社会途径——保障教师权威

1.文化传统

有尊严感的老师才会有强大的感召力、说服力、影响力,拥有教师权威。因此在中国古代我们需要尊师重教,而今我们仍需要提倡这一文化传统,塑造良好的社会化环境,提升教师的职业地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尊重学生,对学生任意的打骂、体罚、强迫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厌恶。师生互相的尊重,才会使教师权威发挥作用。

2.规范教师权力

教师拥有什么样的权力和教师权力怎样合理行使都影响着教师的权威。重塑教师权威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强教师权力的合法性建设。这就需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对教师的权力进行合理的规范,从制度上保证教师权威,为教师树立权威奠定客观基础,也利于防制教师权威主义,保障学生的主体性自由。

(二)教师自身重塑教师权威——根本途径

1.重建教师角色理想

千百年来,教师的角色理想几乎被定为在传承文化、培育下一代的工具上,教育工作局限于“传递”。身为教师,应当享受因教育本身所带来的快乐与尊严,而不是仅从社会贡献角度认识教师价值,将教师的外在依附的价值转到内在生成,树立教师角色理想。

2.适应网络社会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网络对经济、政治、文化等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各方面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教师权威的重塑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现代网络社会的知识体系。在现代的中学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能与网络接轨,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老师往往能创造出于学生更多的话题,赢得学生的信任。

3.提升教师的素质

不管我们的环境和制度如何影响他人对教师的评判,教师对学生实际影响力最终还是来源于教师个人素质。教师素质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知识素养、人格魅力等方面。

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理解学生越彻底越有教学权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仰,从根本上建立自己的教师权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让学生对其传授的知识产生信服感,满足学生需求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修养。教师需要掌握的不仅是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也需要掌握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还需掌握实践性知识即教师教学经验。教师知识的渊博才不会被学生“瞧不起”。

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看法。教师应当注重从各方面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爱自己,从而信服于自己的权威,提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教育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杨昌勇,郑淮.教育社会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张杰.教师权威重塑的第三条道路[D].山西:教育科学学院,2011.

[6]陈婉婕.现代教师权威的建立[J].黑龙江学报,2012,31(5).

上一篇:My day单元测评试题及参考答案下一篇:动物小说阅读作文600字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