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破解体制障碍十年述评

2024-09-03

我国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破解体制障碍十年述评(精选4篇)

篇1:我国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破解体制障碍十年述评

我国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破解体制障碍十年述评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 党的十六大宣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失时机地推进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国有企业、金融、价格等领域体制改革,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凸显。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巩固。中央企业加快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步伐,中央企业从2003年的196家减至2011年的117家。2002年到2011年,央企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至28万亿元,上缴税金从2926亿元增至1.7万亿元。2012年,有43家央企进入世界500强。

国有企业公司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到2011年底,全国国有企业改制面超过90%。经过重组,发电、民航、电信等行业形成了竞争性市场格局,邮政行业实现了政企分开。

在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的同时,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改革非公经济发展环境。

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和金融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

十年来,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革,经营效率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股权分置顺利实施,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相继推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

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2004年实现“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2005年进一步放开外币中长期存款利率,2012年6月放宽了人民币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深化。2005年7月起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0年6月进一步推进改革,逐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扩大汇率形成的市场基础。外汇管理体制不断深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试点基础上扩大到全国。

价格改革不断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

2006年,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同年实施成品油价格综合配套改革;2008年出台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配套推出成品油价格、燃油税等项改革。

电价改革持续推进,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煤电联动的电价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居民阶梯电价改革方案付诸实施。同时,天然气价格、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价格改革进一步完善。

进一步理顺政府内部以及政府与市场、社会及公民个人的关系

十年来,通过稳步推进行政管理、财税、农村等领域体制改革,政府内部以及政府与市场、社会及公民个人的关系进一步理顺。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

2003年、2008年,国务院两次实施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2004年以来,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及其配套办法相继实施,政府投资范围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自主权继续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格局基本形成。国务院先后5次清理、取消、调整了2183项行政审批事项,占原有审批事项的60%以上。

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2005年,公务员法施行,迈出公务员管理走向法制化的重要一步;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建设“阳光政府”提速。

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按照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着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从2003年的1912亿元增至2011年的18853亿元。

在部分省份先行试点基础上,2004年起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探索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形成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部门预算逐步向社会公开。

增值税、油气资源税、个人所得税改革稳步实施,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税收制度进一步健全。

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坚持推进农村改革创新,造就了“三农”发展又一个黄金期。

2006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由试点推向全国,到2011年底,全国98%的乡镇进行了机构改革。进一步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

十年来,我国着力推进教育、医药卫生、文化、社保等领域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

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2006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对约1.3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对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免除住宿费,对中西部约1228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

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将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约1167万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启动425项改革试点项目,全面部署落实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看病难”、“看病贵”初步缓解。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明确用3年时间推进5项重点改革。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年多来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尤其是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基本药物价格明显下降。

社保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社会“安全网”和“稳定器”作用有效发挥。2005年起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到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2009年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1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两项试点到2011年底扩大到全国60%的县(市、区),2012年内实现全国范围制度全覆盖。

不断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先后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城乡,有效保障了8100多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各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破除。今后,中国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加快推进各领域改革,促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

篇2:我国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破解体制障碍十年述评

十大体系建设是个体制机制创新的系统工程,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十大体系实施三年来,很多人认为,十大体系抓的都是各部门的日常工作,抓与不抓一个样。其实,十大体系离不开日常工作又高于日常工作。笔者根据自己对十大体系工作的了解,认为十大体系的精髓就是以

无缝对接长珠闽为目标,通过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手段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抓好十大体系建设,需要找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节点难点来切入,它不仅能锻炼干部的改革创新能力,而且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人说,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现象不抓十大体系也照样会出现,只是迟早问题。但我想,因为抓了十大体系,提前破除了制约发展的障碍,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就体现了其体制机制创新的助力器作用。xx通过对十大体系的大胆探索,有效破解了系列体制机制障碍,有力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着力破解四大难题,为产业发展扫除障碍

围绕稀土、钨和甜叶菊等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该县通过创新机制,着力解决了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物流如何通达,质量如何提高等四大难题。

1、提高授信额度,增加信贷投放,解决好资金从哪里来问题。该县通过实施金融服务体系,出台了信贷投放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了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今年以来,xx金融机构千方百计优化金融服务,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努力向上级行社争取扩大授权授信额度,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资金支持。xx菊隆高科技食品有限公司的授信额由1200万元提高到4200万元,利华兽药由50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止10月底, 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37亿元,比年初增加4.69亿元,同比增长4.51%。其中工业园区贷款总额达到4.6亿元,信贷增量达2.2亿元,比年初增长30.52%。

2、外引内育并举,解决产业发展的人才与用工问题。该县通过实施人力资源体系,一是组建了“xx工业园学士后流动中心”,搭建了人才引进平台。采取政府补助、企业使用、来去自由的方式,专门为企业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现已为菊隆高科、世瑞矿产、红金稀土等企业引进了15名紧缺人才,为企业自主创新、攻克技术难题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组建了“工业园劳动保障事务所”,搭建了劳动就业平台。专门规范劳动用工,帮助企业招工。通过举办就业再就业招聘大会及平时就业介绍,为92家企业招工6996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才62人,有效缓解了企业招工难问题。同时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城镇公民职业化”两大工程,2007年培训农民35000人、城镇公民10774人。

3、提高通关效率,发展物流产业,解决物流不畅问题。该县通过实施口岸物流体系建设,在有效促进物流通畅的同时,创造了物流产业迅猛发展的奇迹。一是完善了口岸通关服务机制。开通了xx—厦门、xx—深圳铁海联运通道,提高了通关效率,为企业降低运输成本5%左右;建设了口岸服务网,及时将最新的外贸政策和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申办等知识宣传到各进出口企业,适时组织外贸企业参加进出口通关知识业务培训,使32个企业报关员知识得到及时更新。二是加快物流产业发展。该县把汽车货运产业当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来抓,创造了汽车货运产业发展的奇迹。在2005年底,xx共拥有货运汽车401辆,2006年新增货运汽车326辆,2007年目前新增货运汽车818辆、1462吨,车辆增长数和吨位增长数均为全市第一。汽车货运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今年新增的816辆车辆今后每年可增加的直接税费达800多万元(其中县级直接税费460万元),加上间接收入每年可超1600万元。同时狠抓物流载体建设。投资1000万,占地30亩,建成标准仓库11栋、1.1万平方米的xx天志仓储物流中心于8月建成投产,且其隔热、防潮效果达到了国家标准。洋塘汽车检测维修中心、红金汽车修配城、光彩物流中心、储潭货运码头等物流基础设施正在规范实施中。

4、采制推广标准,鼓励扶助创新,实施名牌兴县战略,解决质量不高问题。通过实施技术标准体系,该县出台了采用高新技术标准、鼓励技术创新、扶持名牌创建的系列政策,在工业、农业中大力开展了标准化生产和争创名牌活动。省级名牌产品由2005年实施技术标准体系前的无到目前的3个,分别是xx菊隆高科技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菊隆牌”甜菊糖甙、xx远驰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远驰牌”钨粉和xx江钨钨合金有限公司生产的“虔锋牌”钨铁,其中xx江钨钨合金有限公司生产的钨铁还获得了国家免检产品资格。为了指导和帮助企业进行科技创新,xx还专门组建了“工业园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组织xx鑫隆康稀土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申报了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组织科技成果鉴定2个,已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市民营科技企业20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5个,位于全市前列。技术标准的提高和名牌产品的效应开始在经济效益上显现。2007年1-10月,xx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1.7亿元,上缴税收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5%、33.4%,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已达7家。

二、搭建三大平台,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

环境是竞

争力,也是生产力。xx在实施十大体系过程中,始终围绕优化发展环境这一核心,创新了系列体制机制,加快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对接步伐。

1、简化程序,增加透明度,搭建行政服务综合平台。为了方便群众办事,xx在建设政策法规体系中,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有行政审批事项的30多个政府部门统一进驻中心集中办公。在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并联审批制和程序公示制,做到各项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为了增加政策法规透明度,xx还编印了《涉企政策(收费)一本通》,规范整合了涉及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及行政许可和收费项目,企业房屋报建费用从58.2元下降到4.2元,真正实现部门规范收费,企业明白缴费。在十大体系进工业园服务站、进市场服务站、进乡村服务站设立了21个政策法规查询中心,为工业企业、市场业主、广大农民开展政策文件的查阅、咨询服务。行政服务正向政策透明、办事便捷方向迈进。

2、加快信息化步伐,建设高效便捷的现代信息平台。通过实施信息网络体系,城乡信息日益通畅。建成了县政府门户网站和11个乡镇门户网站,还有31个单位建立了自己的网站,60多个县政府组成部门接入了政务网。在重要核心部门推广应用了网上办公系统,电子政务正在逐步推广。开通了县档案网,设立了“现行文件”专页,县委、县政府、政府部门已公开的现行文件可以在网上查阅、下载,利用网站加强对外宣传,提供办事服务。建成了xx工业园网站,为园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产品推介、招工用工信息服务,园区企业宽带安装率达95%,16个企业开通了网站,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实施了乡村信息化工程,全县各乡镇建成了农民知识化网络培训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给农民留下了不散的课堂、不走的专家,建设了30多个“网络新村”,通过财政补助促成622户农民用上一宽带网,已有10%的果农收到了网上脐橙订单实现了网络销售,脐橙等农特产品销售半径由市内扩展到了省外;一批乡镇建成了惠民短信系统,利用这个平台与农民沟通互动。

3、创新产权交易机制,搭建产权规范流转的交易平台。在实施产权交易体系中,该县大胆创新机制,建设了产权交易中心、招投标中心、国有资产经营中心和国库集中收付核算中心,搭建了流转规范顺畅的产权交易平台。所有国有资产处置统一进入产权交易中心交易,实行阳光操作。今年1—10月共组织国有产权交易33宗,市场评估总价8967万元,总成交价达12554万元,增值3587万元,增值率40%。通过阳光交易国有资产增值,筹集了资金妥善安置了职工,促进了企业改制。通过国库集中收付核算中心,将对全县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核算统一在一个平台上操作,既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财政运行效率,又方便了群众办事,为部门和基层提供了一个快速便捷的服务平台。

三、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推进社会和谐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保是稳定之基。xx通过大力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各项工作开创了新局面,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1、健全网络,规范管理,把握就业这民生之本。通过实施社会保障体系,该县在各乡镇和工业园都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把劳动和就业服务网络向乡镇和园区延伸,搭建了劳动力资源有序流动的桥梁。同时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从源头上规范劳动关系。加强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和鉴证管理,妥善处理调整劳动关系矛盾,共受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投诉案件41起,结案41起,结案率100%,涉及农民工252人,追讨工资45.4万元;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9850份,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双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正在逐步建立。

2、加强宣传,扩面征缴,确保社会保障有力。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1-10月,全县共征缴养老保险费2699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0%,医疗保险费1049.5万元,工伤保险费73.65万元,生育保险费27.36万元,失业保险费229.3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9%。为5170名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3187万元。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迅速推开,参合率分别达84.6%、40.6%,为12547名参保城乡居民报销医疗费用851万元,使广大城乡居民医疗得到了及时保障,有效防范了城乡居民因病致贫。

篇3:我国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破解体制障碍十年述评

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现状与不足

长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导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落后和资源严重短缺, 是造成当前医疗卫生领域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被传统经济体制约束造成严重短缺, 属于我国第三产业中最需要发展的行业之一。我国13亿人口, 占世界总人口22%, 卫生总费用仅占全世界总量的2%。就是说, 如果把我国的卫生状况提高到世界的平均水平, 就需要把现在可利用的卫生资源扩大10倍。或者说, 将目前我国每年投资的医疗卫生费用、现在相同规模的医院和医务人员等卫生资源都再扩大10倍, 才仅仅达到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 2003年, 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占我国GDP总量的5.65%, 仅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水平。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落后和资源严重短缺, 必然凸显我国医疗卫生领域许多矛盾, 譬如看病难、医疗水平低和服务质量差、收费高, 等等。从市场经济学分析, 就是供应和需求的巨大不平衡所造成的矛盾。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 医疗卫生在我国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迅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仅可以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满足国民卫生健康生活的需要, 而且能够扩大就业和激活我国消费, 推动经济增长, 缓解和消除我国当前许多社会矛盾。目前,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明显的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改革中过分重视经济增长, 包括医疗卫生事业在内的社会事业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改革开放开始以后, 传统的医疗卫生体制特别是医疗保障体制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没有形成明确的体制调整和事业发展思路, 而是被动地修修补补、维持局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后, 在改革的目标设定上存在明显的偏差。更多地是服从于其他体制改革的需要, 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视为一种工具性政策, 忽视了其服务于保护公众基本健康权利目标的重要性。

(二) 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缺乏清醒的认识

简单地将医疗服务机构视同于一般企业, 政府放弃自己的责任, 企图通过鼓励创收来实现医疗服务机构的自负盈亏, 这就偏离了医疗卫生服务于社会的大目标。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追求经济目标, 必然损害社会和患者的利益。在医疗费用筹集与分配方面, 忽视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 忽视风险分担与社会共济, 也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此外, 政府将医药生产流通企业视同一般的生产企业, 放弃了必要的监督和规制, 也是一个明显的失误。

(三) 自费比例太大

中国人看病的费用大部分要自己支付, 看个感冒要花几百元, 动个手术要一次性拿出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笔很大的支出。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看病, 不但穷人叫贵, 连生活较为富裕的人也叫贵的主要原因。自费比重太大, 使得医院有条件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自己的垄断地位来收取高额费用。

二、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途径

无数实践表明, 不改革传统体制,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就得不到迅速发展。医疗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难度大, 任务艰巨。路径选择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 走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 即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必须走一条劳动密集型的发展道路

一是因为中国的医疗资金投入有限, 将有限的资金用于高成本的物质资本投入上, 固然可以通过提高诊治水平从而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 但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 必然会出现质量对数量的替代。要实现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关键是增加医疗服务人口的数量。当然, 这不是说忽视医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不重视诊治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 而是把重点放在哪一方面, 现在医疗领域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医疗服务的普遍性问题。在一些大的综合医院, 仍然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先进的医疗设备, 不断提高疑难病的诊断能力和治疗水平。二是因为中国的人力资源丰富, 特别是随着这些年高校的扩招, 各医学院校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性医护人员, 医疗的人力资源充足。近几年来一些大的综合性医院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 人力资源显得过剩, 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吸纳能力有限。相反一些基层的医疗机构由于数量众多, 资本有机构成低, 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 鼓励这些毕业生去基层工作, 实现医疗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三是中国传统医疗的中医中药有广阔的市场, 它对于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还是很有效的, 而且它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的医疗服务。因此, 我国应发展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服务项目, 这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

(二) 在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要明确政府与市场各自活动的领域

要想充分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要想真正提高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 需要优先发展和政府确保的是初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而不是那些三级以上的大型综合医院。因此, 政府应保证初级的低端医疗服务的公共供给, 或政府对初级的医疗机构提供资金帮助, 使之为大多数居民提供免费的或低成本的服务。为了提高公共医疗的效益, 政府也可以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所倡导的一揽子服务计划, 精心设计一个医疗“服务包”, 规定由政府提供的免费和低费服务的病种、诊疗项目和手段、药品目录, 由各种医疗机构提供, 政府买单。超出服务包的范围, 再由个人和社会资金解决。在高端的服务市场, 一些大型综合医院应尽快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允许各种资本进入, 按市场原则经营。这样, 既可以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又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当然, 国家要对这些医疗机构进行必要的监管, 同时对一些特殊群体, 还要建立重特大疾病的医疗救助制度。医疗市场中政府与市场的分工与其它领域不同, 从这个意义讲, 可能“抓小放大”比“抓大放小”更为合理。

(三) 政府在居民医疗卫生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医疗服务的融资应以政府为主, 而不能把它交给市场, 这也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基本做法。在已建立市场经济的国家中, 除美国之外, 所有国家政府都承担了近3/4的卫生总开支。英国、瑞典和挪威, 用财政税收支持由政府直接提供卫生服务;在法国、德国及日本, 社会保障是占主导地位的医疗筹集方式, 但政府为社会保障融资达60%以上;美国被公认为是比较典型的市场化医疗体制, 大多数就业的人口, 强制地实施由雇佣双方缴费的统筹医疗保险。但无法进入统筹保险的特殊群体, 由政府提供医疗保障。每年政府用于医疗方面的公共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重的近46%, 私人保险慈善机构占35%, 自费支出只占19%。

(四) 建立医疗补贴、保险和社会救助相协调的保障制度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 必须把握和处理好制度改革与保障投入、加强治理与改善服务的关系, 要把改革的进度、保障的程度和财力支撑的可能结合好。国家应制订明确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医疗保障制度, 逐步开展农民的医疗保险, 使一病致贫和无钱放弃治疗的悲剧消失。政府在规范医院医疗收费的同时, 构建平价医院, 建立专项基金对非凡疾病患者进行医疗补贴, 并建立相应的医疗保险制度及法律来更好地保证人们生命和健康, 这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应积极发动社会捐助或其他形式帮助那些因没有钱无法得到医治的患者, 虽然这只是当前我国经济不够发达的权宜之计, 但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社会的力量是巨大的, 可以使部分危重贫困患者得到救治。

(五) 构建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和疫情预警制度

篇4:我国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破解体制障碍十年述评

关键词:农村经济体制,小康社会,新农村,城乡经济一体化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用很大的篇幅阐述了我国“三农”问题, 明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着力促进农村增收,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当前,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仍是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着力点, 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倍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重点在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回顾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一) 农地制度改革

农地制度改革率先揭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极大地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创造了巨大的农业生产力。1978年,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些生产队率先实行包干到户, 重建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9月, 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文件, 明确了在农业领域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广。从1984年到2003年, 多次明确和延长土地承包期限, 极大保障了土地承包经营。2007年, 《物权法》的出台, 明确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 强化了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

(二) 农村经济结构的转换

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打破了原有的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 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推广开来, 国家也提高了多种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调整了粮食征购基数, 新的生产方式使得农民更有效地利用劳动力和劳动时间从事副业生产和经商活动。政府对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和农民从事个体经济的限制取消, 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农村的经济结构不再是原有单一的集体经济, 而出现了个体经济、合作经济等, 农村的经济结构区域多样性。

(三) 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变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城市, 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 凭借着辛勤劳动, 成为了百万富翁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同时,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一些外出农民开始回乡创业, 又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就业结构的变革。此外, 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新农村建设突飞猛进, 城乡间的经济发展趋于协调。

二、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析

(一) 如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顺利进行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时, 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我国城乡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大, 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现象, 严重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是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 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是党和政府在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瓶颈”期, 亟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建设, 促进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发展, 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 以城带乡, 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 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民收入倍增的宏伟目标。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的小康, 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小康, 而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收。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的收入得到快速增长, 但是总体上看, 农民增长困难, 城乡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 严重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 在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进程中, 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多方位地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是党和政府今后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点所在。

(三) 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农村的生活面貌得到很到的改善, 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减缓趋势, 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仍很低, 属于典型的以牛、锄、耕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自家经营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 生产技术含量低。同时, 农业结构单一, 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一体化的多种经营模式, 作物品种单一, 质量低。此外, 农村市场不规范, 农村资料开发利用率低;当前, 我国农村市场不健全、交易不规范、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 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市场的不规范, 造成农村的资源开发力度低, 资源浪费严重, 无法促进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因此, 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 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建设, 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所在。

(四) 如何实现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农村经济的发展既要靠市场在经济运行的基础作用, 也需要基层政府发挥其调控作用。而当前我国基层政府的种种弊端, 没有完全充当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角色。基层政府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机构繁多, 财政给养人员过多, 使基层政府的运行成本太高, 财政负担过重, 严重影响基础政府财政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的规模, 最终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基础政府干部的综合素质不高, 缺乏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乡镇干部专业技能知识主要靠自学, 理解不透彻, 往往存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三是基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不明确, 机构设置臃肿, 造成对经济的多重管理的局面, 各部门的分工不明确, 因此, 在涉及到责任时候各部门相互推诿, 不能更好地发挥其相关经济管理职能, 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政府职能如何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怎样更好地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三、继续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 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 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分割体制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且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最终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 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要积极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社会平等地位, 尤其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 要从规划入手, 建立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机制, 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 连接城乡统一的市场, 推动城乡商品、劳务、资源的自由流动, 实现城乡经济的联动发展。

(二) 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着力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放宽创业门槛, 加强对农民创业的扶持力度, 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多层次、全方位地鼓励农民的创业;同时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 积极支持对农产品的深加工, 提高农产品的劳动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 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提高农民的收益。此外,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 保障农民在土地上的合法收益。

(三)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提高农业生产率, 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鼓励发展立体化农业, 因地制宜, 形成农林牧副渔立体化农业, 多方位提高土地的收益;规范农村市场, 逐步完善农村市场的管理制度, 保障合法经营, 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 以市场化带动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促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 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更好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明确基层政府各部门的经济管理职责, 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 确保基层政府更好地履行其相关职能;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和基层政府的财政审核和监管, 确保各种财政投入落到实处, 保障农民的利益;加强对基层政府管理干部的培训, 提高其综合素质, 更好地管理农村事务;把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列入对基层政府干部的政绩考核机制中, 通过激励机制, 促使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 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文波.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 1995 (5) [1]秦文波.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 1995 (5)

[2]李秋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及展望[J].宏观经济管理, 2009 (12) [2]李秋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及展望[J].宏观经济管理, 2009 (12)

上一篇:学校捐助仪式主持词下一篇:2023年党员自我批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