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常识问答

2024-05-20

保密常识问答(共8篇)

篇1:保密常识问答

保密常识问答

1.什么是秘密?

“秘密”一词,从汉语辞源学上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最早称之为“祕”,“秘密”中的“秘”是“祕”字的异体字。“祕”者,神祕,就是不为外界所探测的意思,也有隐秘、稀奇、封闭的含义。

“秘”与“密”字连用,意思是指极为紧要之事,不得外传的机要事宜。秘密是与公开相对而言的,无论是个人还是集团,为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对某些信息加以隐蔽、保护和限制,以免外泄,这些信息就是秘密。一般来说,秘密都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密与非密可以相互转化。根据秘密的性质不同,秘密可分为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工作秘密和个人秘密(隐私秘密)。

2.什么是保密?

“保密”,是指国家、公民、法人或社会组织对关系自身安全和利益,公开后会对自身利益造成损害的秘密信息,控制其知悉范围,对其采取保护措施,保障其安全的一种保护行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自“秘密”产生后,就有了“保密”的行为,小至个人、家庭,大到组织、政党、国家,为了维护其秘密信息,都需要“保密”。

3.什么是保密工作?

保密工作是指按照我国《保密法》的规定,为保守国家秘密而进行的工作。

我们党和国家的保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由各级党委、党组保密委员会实施的领导和决策工作;二是由各级政府保密工作部门实施的保密管理工作;三是由各级党政军机关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内的保密工作机构实施的保密管理工作;四是由具体业务部门承担的、渗透在各项业务工作中的保密工作。

4.保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是什么?

1983年5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保密委员会提出的“提高革命警惕,贯彻突出重点、积极防范的方针,坚持内外有别、既便利工作又确保秘密的原则,确保党和国家的核心秘密,有领导、有控制地放宽对非核心秘密的限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保密工作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对我国新时期保密工作总的方针、原则,保密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政策做了比较完整、科学的概括和表述,从思想、组织、制度和措施上改革和加强保密工作,以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1988年9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保密法》在第四条中规定:“保守国家秘密的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的方针。”

1997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决定》中提出了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为依据,坚持积极防范、突出重点,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的方针,实行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保密工作部门与业务部门相结合,依法管理国家秘密,不断提高技术防范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5.如何理解保密工作“积极防范、突出重点”的方针?

“积极防范”,是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一方面强调把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放在预防上,主动地把工作做在前头,最大限度地增加国家秘密的安全系数,消除隐患,防止泄密事件发生。另一方面,一旦发生泄密事件,要尽快采取补救措施,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要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积极防范,一是要有警惕性和较强的保密意识;二是要遵守各项保密制度。保密制度是做好保密工作的保障。只有认真遵守各项保密制度,防患于未然,才能做好保密工作。

保密工作要突出重点,核心是确保国家核心秘密的安全,防止重点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突出重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从国家秘密的等级考虑,绝密(即核心秘密)是保密工作的重点。《保密法》专门对绝密级国家秘密的管理及接触范围做了规定。无疑,保密工作的重点是确保绝密级的国家秘密。但是,就不同部门和单位而言,重点又是相对的。比如,某个部门或单位虽然不产生绝密级信息但不等于这个保密就没有重点。

二是从国家秘密的分布考虑,国家秘密集中的地区、部门、单位和部位是重点。、三是从工作对象考虑,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党政军机关要害部门的公务员、重要涉密人员是保密工作的重点。

四是从时空考虑,不同地区的不同部门和单位,在不同的时间,涉及国家秘密的多少会有所不同,因此,开展保密工作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工作的重点。

“积极防范”与“突出重点”是紧密相连的。“突出重点”并非不顾一般,而是在“积极防范”思想的指导下,在全面防范的基础上进行的。而“积极防范”只有通过“突出重点”,才能真正实现防范的目的。

6.为何要“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便利各项工作”?

“既确保国家秘密又但利各项工作”,是保密工作的基本方针,是矛盾的辩证统一。保密工作是保障和促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保密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都是为了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要“保”,就必须有一定的限制,但限制措施不能影响其他工作的开展;要“便利”,就应使国家秘密发挥应有的效益和作用,在一定的情况下,按照法定程序,该解密的解密,该扩大知悉范围的就扩大知悉范围;需要对外提供国家秘密的,权衡利弊后,利大于弊的,就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外提供,满足对外经济合作的需要。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处理好保密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把二者在机地统一起来,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关键是要坚持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摆在首位。如果从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出发需要严格保密的,就不能片面强调方便工作,而置国家秘密的安全于不顾。如果从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需要保密工作做出相应调整的,就不能一味强调保密而不顾大局,致使工作受到损失。

现实工作中常常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保密工作与业务工作对立起来,少数同志认为保密是额外负担,忽视保密,造成泄密,给业务工作带来损失;另一种情况是保密制度不合理、不科学,甚至将工作中不应当保密的信息,花费许多精力保起来,结果浪费了人力物力,劳而无功。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7.保密与保卫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保密与保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二者在领导、管理和保护的目标、方式、手段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目标和目的不同。保密工作的目标是国家秘密,是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秘密信息。这种信息的知悉范围是可以控制的。保密工作的目的是保障国家秘密的安全。保卫工作的目标是重要人员、重要设施、重要部位和区域等,这些目标是可以被公众知悉,是无法控制知悉范围的。保卫工作的目的是保障被保护对象的安全,维护正常的秩序;

(2)所适用的法律规定不同。保密工作主要依据《保密法》及其配套法规。保卫工作主要依据安全保卫方面的有关规定;

(3)对目标保护的方式不同。保守国家秘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机关、单位的涉密人员严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规、制度,对国家秘密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包括技术措施),防止国家秘密被泄露或被窃取。保卫则主要是由保卫部门采取警卫、守护、设置警戒范围和实施武装保护等方式,防范外界对目标的攻击、伤害和破坏。

保密和保卫又有一定的联系,在许多情况下,保密需要保卫作保障,例如,对涉密要害部门、部位,涉密会议场所以及重要国防保密工程、设施的保护,涉密产品的制作、运输、使用、存放等环节,都需要设置警卫,采取保护措施,如果离开保卫工作,就会泄露其中的秘密信息。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既不能将保密与保卫混为一体,又不能将其完全分开。

8.什么是国家秘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秘密法》(以下简称《保护法》)第二条规定:“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从这一定义看,国家秘密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1)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这是构成国家秘密的实质要素,是准确判定某一信息是否属于国家秘密的关键问题。

(2)依照法定程序确定。这是国家秘密的程序要素。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必须在履行确定相应密级的程序后,才能成为法律认可的国家秘密。所谓法定程序,是指《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简称《保密法实施办法》)就确定、变更国家秘密的密级和保密期限以及解密所做出的一系列相应的规定。国家秘密的这一要素,是强调确定国家秘密的统一性和合法性,防止主观随意性。

(3)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人员知悉。这是国家秘密的时空要素。国家秘密不可能是永远的秘密。随着一定的时间和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或变更密级或解密。在特殊的情况下,也会发生密级由低变高的现象。国家秘密的接触、知悉的范围必须限定在需要知悉的范围内,不能控制知悉范围的信息就不能称其为国家秘密。

国家秘密的三个基本要素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9.什么是商业秘密?

根据我国《刑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这一法律定义概括了商业秘密的内涵和外延。规定了商业秘密包括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两类。

商业秘密在不同的产业、部门、技术研发的不同阶段广泛存在,但可以将其归为两类:

一类是技术信息。所谓技术信息,是指经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不为公众所知晓(未取得工业产权保护)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技术知识(包括制造某种产品或者应用某项工艺以及产品设计、工艺流程、配方、质量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知识)。技术秘密持有人一般是处于独占的考虑而不申请专利(使其公开)。技术秘密通常包括制造技术、设计方法、生产方案、产品配方、研究手段、工艺流程、技术规范、操作技巧、测试方法等。技术秘密的载体,可以是文件、设计图纸等;也可以是实物性载体,如样品、动植物新品种等。

另一类是经营信息。所谓经营信息,是指经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不为公众所知晓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有关商业、管理等方面的方法、经验或其他信息。包括企业的发展规划和计划、营销方式、货源、财务会计报表、客户名单、谈判底盘、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

10.什么是工作秘密?

工作秘密的概念最早在《国家公务员暂停条例》中提出。

(1)工作秘密是各级国家机关产生的事项。工作秘密的主体是各级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社会团体,则大多数产生的是商业秘密;

(2)工作秘密是涉及机关单位的公务活动和内部管理的事项。国家机关在工作运作中,既有履行国家赋予的权利和职责进行公务活动的内容,也有内部管理活动的内容。工作秘密的内容是与本机关的公务活动和内部管理密切相关的事项;

(3)工作秘密是不属于国家秘密的,又不宜公开的事项。国家机关在公务活动中产生的不宜公开的工作秘密,泄露后虽然不会直接危害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但是,却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国家机关公务活动的正常开展和内部管理的有序进行,影响国家机关顺利履行国家赋予的权利和职责。

11.什么是国家科学技术秘密?

科学技术秘密是国家秘密的组成部分,是指科学技术中的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关键性技术。科技成果包括科学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软科学成果三大类。关键性技术包括阶段性的科技成果、技术诀窍和传统工艺。

12.如何做出国家秘密标志?

国家秘密一经产生,就应当按照规定在载体上做出标志。国家秘密的标志由三部分组成:

(1)国家秘密的密级(“绝密”、“机密”、“秘密”);

(2)国家秘密的标识“★”;

(3)保密期限(年、月,特殊情况也可以是长期)。

具体标志的形式为:从左至右:密级+标识★+保密期限。

比如:“绝密★长期”的标志,表明该载体属于绝密级国家秘密,保密期限是长期。

“机密★10年”——表示该件为机密级,保密期限为十年;

“秘密★6个月” ——表示该件为秘密级,保密期限为六个月。

如果国家秘密的标志只有密级和标识符★,如“机密★”,不标明保密期限的,即按基本保密期限级十年认定,机密级二十年,绝密级三十年认定。

对不能标明或无法标明密级和保密期限的,如口头信息、还未形成的文件,以及一些设备、物品等。遇到这种情况,产生国家秘密的机关、单位应当以一定的形式将其密级、保密期限通知接触范围内的机关单位和人员。

篇2:保密常识问答

一、基层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保密领域不断扩大、管理对象更加复杂、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基层保密工作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保密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当前形势下,涉密人员、涉密活动、涉密载体等不断发生新的改变,使保密管理的对象、领域、方式和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保守国家秘密的难度加大,泄密渠道增多,保密工作在观念、制度、手段等方面与形势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在这一大背景下,一些部门对保密工作不够重视,基层个别涉密人员保密意识淡薄,保密观念淡化,对保密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心存侥幸,认为“无密可保”、“有密难保”,工作中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的现象;一些科室单位保密管理措施不到位,泄密隐患较多。有的工作人员盲目搜集资料,却忽视了有关材料是否涉及国家秘密问题;有的不及时清理涉密电子文档,对处理的涉密信息没有及时归档保存,计算机内存储的涉密信息数目数量十分惊人;有的对移动存储介质不加区分,内外网混用,等等,成为严重的泄密隐患。

(二)保密制度的落实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基层一些单位、部门虽然制定了保密工作的一系列制度,但在执行的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不到位或不严格的问题。

(三)保密干部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工作力量比较弱。目前,多数团场保密部门没有专职保密机构和人员,只有1-2名兼职人员,与机要、档案等部门合署办公。保密工作力量不足,使保密部门、保密机构难以担负起相应的保密工作任务。二是人员结构不合理。从人员类型看,团场保密机构工作人员中,有相应保密专业技术的人员,所占比例极低;从年龄结构看,保密部门工作人员年龄老化明显,保密干部中40岁上的,有些团场达到65%,甚至100%,素质提高难度大;有相当一批干部停留在传统思维定势上,凭老经验老办法办事,业务能力不适应,工作难以创新,

三是保密技术、管理等专业人才不足。

(四)保密工作的日常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由于基层单位保密人员力量比较薄弱,在日常工作中,对涉密人员、涉密载体、通讯和办公自动化设备、公开发布信息、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等方面的管理还不能完全到位;对日常的保密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力度还不够,保密工作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五)岗位责任与权益补偿不相适应。保密工作责任重大,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过重,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保密干部的身心健康,却没有对保密干部给予相应的权益补偿。

二、解决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密意识。一是要突出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利用团党委中心组学习、保密法制培训、保密知识测试等形式,以党和国家保密工作的方针政策、保密工作形势和任务、保密工作责任制等内容为重点,增强领导干部的保密意识。二是要突出涉密人员的宣传教育。要加强对涉密人员的上岗、在岗和离岗培训,积极举办各类保密工作培训班,组织涉密人员参加兵团、师市保密培训,使涉密人员掌握必要的保密法律知识、保密技术防范要求和知识,自觉履行保密责任和义务。三是要突出保密干部的宣传教育。要加强对保密干部的业务培训,定期组织开展保密教育学习,及时学习贯彻落实上级业务部门的各类文件精神。对保密干部,要分层次进行全面、系统的保密法制法规教育培训和岗位业务培训,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专业水平的保密干部队伍。四是要突出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要把保密教育纳入团各类培训和管理工作中,抓好机关新录用人员的保密教育培训。加强保密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把保密教育纳入各部门年度学习计划之中,可有组织地学习国家《保密法》、《保密法实施办法》和有关保密工作法律法规,组织观看关于保密工作的录像片和专题片,开展警示教育。五是要突出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要积极利用企业、连队、学校、医院、社区宣传栏,采取不定期刊出板报、张贴保密教育挂图等方式加强对广大群众的保密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创新活动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二)进一步加强保密制度的落实力度。一是落实保密工作领导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及时听取保密部门的情况汇报,认真分析研究解决保密工作的实际问题,为保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使得保密工作迈上新台阶。二是落实涉密人员管理制度。涉密人员的管理是保密管理的重要方面,对涉密人员实行分类管理,持证上岗并签订保密承诺书。三是落实涉密载体管理制度。管理涉密载体,是确保国家秘密安全的基本要求。严格按照国家保密规定,落实涉密载体的制作、收发、传递、使用、复制、保存、维修和销毁制度。四是落实信息公开发布保密审查制度。机关、单位公开发布信息要坚持“谁公开,谁审查”、事前审查和依法审查的原则,认真填写信息公开发布审查表,由相关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方能发布。

(三)建设高素质的保密队伍。一是要提高政治素质。要组织保密干部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精神和 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以及中央领导同志对保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培育保密干部的政治忠诚,增强做好保密工作的紧迫感、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二是要提升业务能力。注重加强对保密工作人员的培训,积极选派保密干部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保密培训,全面提升干部队伍业务水平和能力,使广大干部和涉密人员懂保密、会保密、善保密。注重挑选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年轻干部担任本单位保密员,提高计算机信息安全防范能力。三是要锤炼过硬作风。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一旦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指出、及时纠正,对违法违纪问题要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任其发展。

(四)加强保密管理。一是加强领导干部和涉密人员管理。由基层保密委与各科室、部门签订《保密责任书》,明确保密工作范围、职责、任务,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并要求各科室与涉密人员签订《保密责任书》,做到保密工作权责结合、职责分明、责任到岗、考核到位。二是加强定密、解密管理。为更好地掌握标准,把好审核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规范定密、解密工作,明确定密、解密工作职责,在密级的拟定、审核、批准、变更等环节上落实责任到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找哪个环节的责任人。三是加强涉密计算机管理。为涉密计算机安装监管软件防止涉密计算机非法连接互联网;在非涉密计算机推行计算机“一机一卡”保密管理模式,即计算机安装物理隔离卡,实现内、外网完全物理隔离,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使用人员,全面实现计算机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四是加强涉密载体的管理。对纸介质文件,规范签收、传阅、保存、销毁等流程的管理;对涉密磁介质、光盘等,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密级及保密期限,视同纸质文件分级管理。五是加强信息公开管理。坚持“谁公开,谁审查”的原则,要求各科室、各单位对上网信息进行严格的保密审查,保密部门对上网信息不定期进行检查,确保涉密信息不上网,上网信息不涉密。六是加强检查监督。要极探索保密检查新模式,认真做好各种保密专项检查;加大失泄密案件查处力度。加强保密检查和严肃查处失泄密事件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经发现严重违反保密规定的,给予通报批评。造成失泄密的,将给予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部门立案侦查。

(五)提高涉密人员待遇。首先,各单位保密部门要善于向领导汇报保密工作,争取单位领导支持与重视,其次,适当地组织保密人员外出培训、学习、考察。第三,要从多方面提高涉密人员特别是重点涉密人员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稳定保密工作队伍。

篇3:保密常识问答

《保密法》与档案工作非常密切, 现行文件和档案是国家秘密存在的主要形式, 档案的开放利用都涉及到保密事项, 因此, 国家保密范围和解密制度对档案工作有直接影响。保密工作是档案保管利用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保证档案在管理利用过程中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

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医学、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工作历来都是为一定的阶级所掌握, 为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 具有明显的政治性。

当前, 我国档案工作的重要任务, 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把工作重点切实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机要性就是其政治性表现之一。档案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党和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商业秘密, 因此, 档案工作者在思想上要有高度的认识, 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 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保密意识。要严格贯彻执行《档案法》和《保密法》, 把保守国家秘密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严谨作风, 严格程序。区别对待地综合运用法规、政策和技术等多种保护策略, 以维护档案信息的秘密安全。

二、正确处理档案保密和开放利用的关系

《保密法》明确规定, 保守国家秘密的工作实行积极防范、突出重点、依法管理的方针, 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 又便于信息资源合理利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事项, 应当依法公开;机关、单位定密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 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 应当根据工作需要限定在最小范围。

长期以来, 在我国档案保管和利用方面, 由于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档案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保管轻利用、利用不足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档案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 我们要正确理解保密与利用的关系, 处理好保密与利用工作, 充分利用档案的优势, 为社会的发展发挥档案职能作用, 不断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 使档案资源利用最大化。

保密只是相对地把档案文件的使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条件的变化, 档案保密的等级、范围、对象等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永远值得保密的档案文件。因此, 在档案开放利用工作中应清除“利用危险, 保密保险”的错误思想, 积极有效地进行档案的开放利用工作。

开放与保密二者的基本目的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档案的积极作用。若在实际工作中片面地强调其中某一方面, 违背档案发挥作用的客观规律, 也会给档案工作造成一定的危害。

因此, 档案工作者应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正确地划分档案的保管期限, 做到该保密的绝不泄密, 该公开利用的一定开放利用, 保证档案的信息安全与有效利用。

三、在档案日常工作中加强安全管理

(一) 明确档案的利用手续。

档案必须归入库房的档案柜, 档案的借阅查询实行严格的登记制度, 任何个人和组织利用档案必须在指定的地点完成, 不得超越限定的范围, 对于秘密档案的复印、查阅必须实行严格的领导审批制度。

(二) 加强档案库房的安全管理。

档案库房的管理是否安全、到位直接关系到档案实体的完整和安全, 是做好档案保密工作的前提条件。库房宜实行封闭式管理, 采取严密的安全防盗措施, 确保档案资料安全。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档案库房, 下班后要关好门窗, 注意防火防盗。

(三) 加强档案的整理工作。

档案的立卷、分类不能单纯以方便管理为目的, 还应结合利用者的需要, 以方便用户为出发点。例如在一卷档案中混有应开放的和不可开放的档案, 应采取覆盖不可开放内容或拆分案卷或提供可利用档案复制件等多种方法将应开放档案全部提供给利用者, 而让保密的档案不外露。

(四) 完善网络保密管理制度。

档案室在没有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 不能上互联网。必须对计算机信息库进行加密, 只有专职档案工作人员才能进入, 将泄密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要大力提高保密防护水平, 严格按照国家保密标准配备保密设施、设备, 做到保密设施、设备与涉密信息系统同步建设, 同步运行。加强涉密信息系统、公共信息网络、办公自动化设备经常性的保密技术检查, 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 确保安全。

摘要:档案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抓好《保密法》的贯彻落实工作, 在做好档案利用工作中, 既要做到便民、快捷、准确, 又要遵守《保密法》的规定, 做好保密工作。

篇4:保密常识问答

关键词:孙子兵法 保密 意义

两千多年前的军事理论家孙武在其《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讲“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并明确指出“知彼”的重要手段是“用间”,他在《孙子兵法·用间篇》中集中论述了采用间谍获取情报信息的方法、手段及对于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性。这是孙武从他生活的战乱频繁的春秋时期出发,提出的取得战争胜利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而当今世界处于相对和平的时期,各国更加注重在相对安全、和平的基础上,发展本国的经济。因此,为了国家的安全,为了本国经济能持续稳步地发展,保密比之于用间窃密更重要。那么,孙武又给我们提出了哪些保密措施呢?他的这些保密措施,对于今天的我们,又应该怎样理解并加以运用呢?

一.堵塞通道

孙武在《孙子兵法·九地篇》中说“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意思是当决定战争行动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销毁通行凭证,不允许敌国使者往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要运用多种手段堵塞泄密通道。而如今的通讯发达之神速,真可谓“一机在手可知天下事”,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世界向人们打开了互通有无,共享彼此信息的便利条件,这就意味着联网计算机中的信息对所有用户都是公开的,一些窃密分子便可以运用“黑客”程序等各种技术手段,窃取网络内计算机系统的秘密信息。为保守本单位的秘密,我们应如何“堵塞通道”呢?

一是构筑安全“防火墙”

对涉密计算机运用物理隔绝、设置多重密码等方法,有效地封锁各类失泄密的通道。比如对涉密电脑安装水印系统、集中管控系统等,就是阻断涉密电脑与其它电脑互通互联的通道,从而有效地保守秘密。所以,作为有密必保的单位要加大投入,购买或开发可靠的保密软件,打牢信息安全防范的技术基础,构筑安全保密的“防火墙”

此为物理堵塞通道,亦可称为“硬”通道。

二是增强保密意识

尽管有各种方法物理堵塞泄密的通道,但仍有许多无意泄密而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发生。这主要源于两种:一是保密意识淡薄。平时不注意学习保密的相关法规制度,如电脑使用 “十条禁令”;不了解当前较前沿的窃密技术;二是抱有侥幸心理。如很多保密单位都禁止存储介质在涉密电脑与其它电脑上互通互联,但总有人存有侥幸,认为我只插了一下、一次,并且马上就删除了,不会出问题的。殊不知,有很多的泄密事件就是源于此。所以,保密工作不能侥幸,要像对待打仗一样对待保密工作,做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形篇》)

此为堵塞思想通道,亦可称为“软”通道。

二.隐真示假

孙武在《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意思是,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攻而装作不能攻,要打而装作不要打,要在近处行动而装作要在远处行动,要在远处行动而装作要在近处行动。接着,他又在《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意思是,通过假象欺骗敌人达到绝妙的程度,就可以不留痕迹。使敌方的间谍无法探清我军虚实,就连敌方高明的指挥员也没有办法。

孙武这是在告诉我们,应采用多种欺骗手段使我方的真实信息得以有效保护,将虚假信息传于敌方,进而让敌人作出错误的判断、采取错误的行动。这便是隐真示假。当今时代,应如何做到“隐真示假”呢?

一是增强防范能力

当前,随着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在无形中对保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如果从事信息管理工作的人员不能加快知识更新,不仅是会被工作所淘汰,更重要的是在面对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入侵时,便会显得束手无策。所以,涉密单位的保密人员或信息管理人员要不断以信息化发展趋势为指引,加快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主动了解安全保密工作形势。

二是提高反窃密技术

作为涉密单位的保密人员或信息管理人员应学习了解掌握最新、最前沿的窃密手段、窃密技术。首先运用堵塞通道之法保守秘密;更重要的是能找寻或研制出各种窃密手段的防范方法。如,利用“木马”技术窃密的,其防范的对策是:严禁将涉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不随意打开不明电子邮件,尤其是不轻易打开邮件附件;计算机必须安装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升级。

总之,对于保密工作,首先应该从涉密人员的思想教育上抓起,使之从思想上认识到保密工作之重要;其次要从设备上跟近,使之堵塞通道;再次要从技术上跟上,使之具备与对手相抗衡的能力。最终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效果。

篇5:保密意识和保密常识教育心得体会

学保密要在学习党章党规、学习法律法规上下功夫。入党誓词中每名党员面对党旗作出了“保守党的秘密”的庄严承诺,“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是《党章》规定党员的基本义务,《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保密法》对规范党员领导干部遵守保密纪律提出了具体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牢记《党章》规定的党员保密义务,严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规,知规矩、明底线,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保密意识。

学保密要在学习系列讲话精神上下功夫。系列讲话精神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做好新时期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对推动新时期保密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市党员领导干部要全面学习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对极端重要性和现阶段面临严峻复杂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关于做好新时期的新理念新举措上来,把讲话精神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抓保密、促保密的利器,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的能力和水平。

篇6:保密常识问答

为进一步增强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加强保密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提高自我防范能力,9月30日,分局组织观看保密教育专题片《手机背后的谍网》。

本片以大量真实的案例展示当前手机保密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分别从“手机被监听泄密、远程控制泄密、定位跟踪泄密、手机泄密的其他方式、如何防范手机泄密”等5个方面进行生动的讲解,具有很强的警示教育意义。同时,分局将保密教育宣传挂画张贴于显眼处,供干部职工观看,让大家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学习保密知识,提高保密意识,增强保密能力。

通过组织学习活动,广大干部职工表示,在今后工作生活中,将自觉遵守计算机、手机使用管理规定,加强监督检查,从国家利益出发,从计算机、手机保密做起,做好保密工作,时刻敲响“手机有耳”、“网上有眼”的警钟。

篇7:保密常识问答

一、单选题:

1、一个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否属于涉密信息系统,主要是看(B)。A.是否是运行在政府机关

B.是否存储、处理或传输了涉密信息 C.是否是政府机关系统 D.是否是用到了安全技术

2、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规定外,(C)。

A.绝密级事项不超过十年,机密级事项不超过五年,秘密级事项不超过一年 B.绝密级事项不超过二十年,机密级事项不超过十年,秘密级事项不超过五年 C.绝密级事项不超过三十年,机密级事项不超过二十年,秘密级事项不超过十年 D.绝密级事项不超过四十年,机密级事项不超过三十年,秘密级事项不超过十年

3、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国家秘密事项应当及时进行定密,定密的内容包括(C)A.确定国家秘密的密级

B.确定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

C.确定国家秘密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

D.确定国家秘密的定密官和秘密重要程度

4、确定知悉范围的基本原则是(C)。A.实际需要原则和最小化原则 B.级别需要原则和可控化原则 C.工作需要原则和最小化原则 D.工作需要原则和可控化原则

5、机关、单位定密工作的直接依据是(A)。A.保密事项范围

B.机关、单位的保密制度 C.机关、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 D.机关、单位领导人的意见

6、法定定密责任人通常是(C)。A.机关单位办公室主任 B.机关单位的涉密人员

C.机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法人代表或者党政一把手)D.机关单位的分管副职

7、国家秘密的密级分为(C)。A.绝密、机密二级 B.机密、秘密两级

C.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D.一级秘密、二级秘密、三级秘密三级

8、保密法律关系的源头是(C)。A.定密 B.解密 C.密级确定 D.密级鉴定

9、涉密载体及设备保密防护包括(A)。

A.防复印、磁介质载体防护、涉密物品管控防护 B.涉密物品管控防护、无线通信信号屏蔽 C.防复印、有线通信安全保密

D.涉密物品管控防护、电磁泄漏发射防护

10、各级机关、单位对产生的国家秘密事项,应当按照(C)及时确定密级。A.保密法实施办法 B.保密规章制度

C.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 D.保密技术规定

11、涉密工程保密管理应该按照(C)原则,明确涉密工程建设单位的工作职责,以及涉密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管理要求。A.签订保密协议

B.建立涉密工程项目档案 C.谁主管谁负责

D.采集安全保密管理措施

12、会议保密工作的基础是(B)A.涉密会议方案的组织实施 B.制定会议保密工作方案 C.涉密会议的过程管理

D.对会议有关人员进行保密管理

13、在政府相关工作中(A)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A.政府网站 B.网易新闻 C.新闻发布 D.公报

14、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D)工作日内予以公开。A.10个 B.15个 C.7个 D.20个

15.机关、单位在信息公开前,一般应按照下列程序和职责进行保密审查顺序正确的是(B)

A.送审-自审-复审-终审-报审-解密审查 B.自审-复审-终审-送审-报审-解密审查 C.自审-报审-复审-送审-解密审查-终审 D.自审-复审-送审-报审-解密审查-终审

16、信息安全的虚拟世界(D)保障。A.物体安全 B.数据安全 C.物理安全 D.信息安全

17、信息安全的真实世界(C)保障 A.物体安全 B.数据安全 C.物理安全 D.信息安全

18、大数据元年是哪一年?(B)A.2010年

B.2013年

C.2014年

D.2016年

19、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D)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A.单台计算机 B.超运算

C.无法用超运算 D.无法用单台

20、数据换算错误的是(C)A.1Byte = 8 bit B.1KB = 1024 Bytes C.1MB=1000KB D.1DB=1024NB

二、多选题:

21、保密法与几个部门法有联系(A B C)A.行政法

B.刑法

C.民法 D.社会法

22、美国的保密法律法规有那几部分构成(A B)A.法律

B.总统行政命令

C.法规

D.习惯

23、我国保密法隶属于那种法系(B C)A.英美法

B.大陆法

C.成文法

D.判例法

24、定密权属于何种权力(A B C)A.公权力

B.国家权力

C.行政权力

D.私权力

25、保密法属于那门法律的下位法(A B C D)A.宪法

B.行政法

C.经济法

D.刑法

26、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基本要求是(A B C D)。A.按照国家保密规定,涉密信息系统不的直接或间接与国际互联网联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B.涉密信息系统中使用的安全保密产品,原则上应选用本国生产的设备和系统。

C.安全保密产品应该通过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授权的测评机构的检测,安全域之间应划分明确,安全域之间的所有数据通信都应该安全可控。

D.涉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应有相应的密级标识,密级标识应该与信息主体不可分离,其自身不可篡改。

27、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A B C D)A.按照规范定密,准确定级 B.突出重点,确保核心 C.依据标准,同步建设

D.明确责任,加强监督的原则

28、签订保密协议的最主要目的(ABC)。

A.使涉密人员认识到,允许其接触秘密信息表明该涉密人员已经得到政府的充分信任; B.告知该人员负有保守该秘密信息的义务,未经批准不得泄露该秘密信息;

C.告知涉密人员,如果有违反保密协议所声明的保密义务,将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即法律责任;D.列出保密协议条款,告知该人员应该遵守的秘密,明确责权利。

29、我国信息安全保密的法律体系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B C D)A.全面性

B.规范性

C.兼容性

D.可操作性

30、对于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涉密信息系统的保密管理包括(A B C D)A.规范定密 B.分级保护 C.监管与审批 D.技术研发

三、判断题

篇8:保密常识问答

一、高校保密工作运行期间存在的问题。

1. 关于保密意识的问题。

一般高校非常重视保密资格审查认证, 而后期的管理运行会放松警惕;或者认证期间完全教条化、形式化地按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标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评分标准》的要求准备材料, 对运行期间发生的实际问题缺乏思考, 保密意识淡薄;特别是新进的国防科研项目研究人员及非保密工作直接管理部门的其他行政部门, “无密可保”、“有密难保[2]”的思想比较严重。这样就给保密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很大困难。

2. 关于建设保密工作队伍的问题。

高校人员流动性较大, 管理层的三年换岗或调动等情况, 都会对保密工作的队伍建设产生不稳定的因素[3]。而保密工作队伍是高校保密工作得以开展的基本保障, 建立一支保密意识强、保密技术精湛的队伍, 是高校开展保密工作的必备条件。

3. 关于不断完善保密制度的问题。

保密制度是高校保密工作的基础、依据, 也是评价高校保密工作规范与否的标准之一。不少高校在保密资格认证期间编制了本校保密制度, 而后续工作中出现制度未落实、制度不健全、制度不合理、缺乏可操作性等状况, 对高校保密工作的开展缺乏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建立健全高校保密制度是开展保密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4. 关于调整管理方式、科学管理国防科研项目的问题。

不少高校在保密资格认证时, 因为本校承担的国防科研项目较少, 实行集中管理的方式, 由军工项目办公室 (有高校称作先进技术研究院) 或保密办负责集中管理, 包括涉密人员、涉密计算机与移动存储介质、涉密载体、宣传报道、保密检查、奖惩与考核等所有环节。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确实比较安全, 所有事情都由固定的专职的人员来做, 避免混乱, 然而另一方面容易导致项目组研究人员保密意识不强, 认为保密工作是保密办 (军工办) 的事情, 与己无关[4], 甚至对保密办的各项保密要求产生抵触厌烦心理, 认为各道审批手续、登记手续太过烦琐, 于是投机取巧钻空子等事情时有发生。

二、加强国防科研项目保密管理, 抓住重点, 点面结合, 推动高校保密工作规范运行。

1.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大力做好高校保密工作。

保密工作需持续开展, 不得放松与间断。各高校要高度重视保密工作, 巩固保密认证成果, 结合工作实际, 加强领导, 强化保密意识教育, 提高对保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以新时期保密工作的指导思想作为开展工作的指南, 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保障。特别是国防科研项目研究是学校保密工作的重点对象, 也是学校国防科研保密管理工作的核心。项目研究人员是所承担项目涉密事项的直接接触者, 因此其必须增强保密意识, 严格按照保密法规制度开展工作, 不可放松。

2. 坚持做到保密组织机构健全, 保密工作队伍不散。

高校要严格按照保密资格审查认证要求, 落实党政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 以涉密国防科研项目管理为核心, 横向覆盖各职责部门, 各司其职;纵向建立校、院、项目组三级保密管理体系, 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国防科研项目保密工作坚持党委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校党委保密委员会负责国防科研保密事项的审查、审批;校保密办按保密委要求, 对国防科研保密工作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学校二级单位保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国防科研保密管理工作;承担国防科研的课题组具体负责本课题组的日常保密工作。国防科研保密管理工作是全校保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需围绕国防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研究工作, 确定各相关组织机构、部门及人员的保密责任, 建立一支专兼职的保密工作队伍, 不断加强管理与培训, 认真学习保密基础知识、保密法规制度、信息安全等业务知识, 掌握保密技能, 为保密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人力支撑。

3. 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保密工作制度。

高校要重视保密工作的制度建设, 使保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根据各高校保密工作的运行情况, 一般来讲, 高校保密制度可笼统的分为基本制度、二级制度和专项制度三大类。其中基本制度是高校保密制度的一个较大的组成部分, 涵盖关于高校保密组织机构、保密职责、保密教育、涉密人员、计算机及存储介质、涉密载体、通信及办公自动化设备、保密部门部位、涉密活动及外事工作、保密监督检查、泄密事件查处、保密工作奖惩等多方面的管理规定, 对高校保密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作出相应的要求;二级制度是高校内部涉密部门特别是承担国防科研项目的相关院系, 根据工作需要, 依据基本制度, 结合业务工作实际制定的具体保密管理措施;专项制度是针对重大涉密工程或项目、外场试验等制定的专门保密管理措施。高校在制定保密制度时, 应力求做到内容具体、责任到人, 以有效地防止各类泄密事件的发生, 使保密制度能够真正成为高校保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指导高校有效地开展保密管理工作。

4. 结合工作实际, 调整管理方式, 科学、规范开展国防科研项目保密工作。

国防科研项目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涉密人员与设备, 产生一定量的涉密载体, 根据工作需要可能会发生对外交流与合作、外场试验、协作配套等事项, 学校保密办 (军工办) 对项目保密工作的集中管理会存在管理不便、工作不便、项目组人员保密意识淡薄或产生依赖心理等问题。对此高校可以根据需要, 实行项目组自我负责、学院审查, 保密办 (军工办) 监督检查的管理机制, 如有重大事项的可提请校保密委员会审批。也就是说, 以国防科研项目组为基础单元, 项目负责人是项目组的“第一责任人”, 应指导和监督本项目组的保密管理工作。兼职保密员是项目组保密工作的具体执行人, 应在项目负责人的指导和监督下做好本项目组保密工作的具体事宜, 如计算机定期更改密码, 病毒库升级, 涉密人员每月自查等工作。项目组其他成员是本项目组保密事项的直接接触人, 应按照保密法规要求配合兼职保密员及项目负责人做好本项目组的保密工作, 在确保国家秘密安全的前提下, 开展项目研究。校保密办 (军工办) 每季度对各项目组的保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包括计算机的管理和使用、涉密人员的管理、涉密载体的管理、保密监督自查管理等事项, 发现问题提出书面整改意见, 并追踪检查。存在重大问题的立即向校保密委汇报, 防止泄密事件发生。只有这样, 项目组人员才能真正地树立起保密意识, 提高警惕, 并且确实掌握保密工作的相关技巧和工作程序。同时配合相应的奖惩机制, 通过保密津贴、年底保密工作考核等方式, 对在保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和单位予以奖励;采取扣发保密津贴、通告批评或必要的法律制裁等手段, 对存在违规违法等行为的人员和单位进行处理, 促进保密法规制度的落实, 从而促进高校保密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 做好高等学校的保密工作既是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5]。各个通过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工作的高校, 虽然保密工作已步入正轨,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特别是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意识不强、人员不到位、制度缺失、管理方式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 高等学校要对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标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评分标准》及相关保密法规制度, 重视保密教育培训, 不断强化人员保密意识, 增强保密技能;强化保密组织机构建设, 考虑人员配置, 落实保密责任, 认真探讨学校保密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不断完善制度;结合工作实际, 根据保密新形势不断地调整管理方式, 增强管理有效性;做好监督检查, 落实奖惩机制, 消除隐患, 堵塞漏洞, 不断改进学校保密管理工作, 巩固认证成果, 迎接保密资格复查。

参考文献

[1]陆建伟, 霍然.军工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工作指导手册, 2011.6, (7) .

[2]伍李春, 崔俊橦.高校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2 (1) :105-108.

[3]朱荣生, 顾香玉.构建高校保密管理长效机制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9 (28) :43-44.

[4]李源, 郑鹂穜.高校开展科技保密工作实践研[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6, 26 (1) :90-91.

上一篇:如何开展党性教育下一篇:珍惜粮食主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