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2024-06-07

三上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三上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兴隆镇大芦完小 李珍

时光飞逝,我辛勤工作,蓦然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回顾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一、创设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

结合本班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如画画、猜字谜、讲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活跃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我与学生是平等的,这样会使学生没有那么紧张,对于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对说得好的,我会马上表扬;有错我的,也进行

鼓励,希望他们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退缩了。我觉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二、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比如,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调规范性,要求行款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规”字右边本该“见”而非“贝” 字,这类似的问题我进行了大力更正。又如,在学习生字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和注意人容易写错的字,我会花一节课的时间来讲生字。为了使学习生字不死气沉沉,我利用“小老师教生字的方法”或领读的方法教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而且注视黑板的精力也集中,对他们记忆生字的方法很好。

三、做好法制渗透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尤其是农村孩子,接触法律的机会少之又少。于是我就在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如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时,渗透《宪法》。

四、做好家访工作。

除了做好校内的教育、管理外,还要做好校外的工作,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协助,才能把学生教育好。平时我都注意做好这个工作,特别是那些顽皮、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同学,更要与家长共同管教。以前有六、七个同学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做事总是拖拖拉拉,得过且过。因此,我及时联系家长,向家长反映孩子在校表现,并于家长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对家长提出加强对孩子的监督管理和家庭辅导的要求。后来,经过老师和家长的多次教育,这一部分学生现在改变很大,基本能及时完成作业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五、改进地方

阅读和作文是我们的大敌。在这个学期中我没有加大力度强化阅读和作文,导致在考试中失分率很高。特别是作文,学生无法下笔,有些学生还不会写,我真的感到惭愧!我会在下学期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关注学生在阅读表达中的情感、态度、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必须将阅读吸收与阅读表达紧密结合,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写读书笔记,如佳句点评、读后感、内容简介、故事缩写、人物简评之类的短文,进行不同表达方式的训练,练就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自由阅读中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在读写互促中提高能力;加强写作基本功训练,鼓励有创意的表达。通过练笔或单项训练,训练学生能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准确、生动、得体的语言记叙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引导学生时时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指导学生挖掘、提炼生活中的“动情点”,化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鲜活感受和真切体验。

篇2:三上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陈建刚

三年级的学生是刚开始学习科学课,科学对于他们来说,是既陌生又有无穷的吸引力。他们既对大自然充满了无尽的趣味,也感到大自然的扑簌迷离,又充满好奇,也感到极大的恐惧。诸如打雷、闪电、地震和洪水等等。开学初他们就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心理走入无穷魅力的科学世界。科学课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地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从他们身边的石头、青草和昆虫入手,非常贴近他们的思维和经验的,他们也很容易地投入,趣味浓厚。本册教材就是从找图中的奥秘开始,一下子就吊起学生的兴趣了,他们都争先恐后地仔细观察,生怕丢掉某个细小的东西,图中的奥秘难得住学生吗?本人由此帮助学生展开探究的思路,一步步地通过细微的科学探究,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兴趣。通过对生物王国、走进水世界、认识空气和从岩石到土壤等的探究,引导他们一步步地养成生物、水、空气和土壤的形象认识,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探究能力,而且引导他们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看到了科学的真正价值,即人文价值,主要表现为理性精神和规范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公平精神与平等意识、开放精神与独立意识,还养成了勇于进取的科学态度和不惧困难的科学精神。不过在他们探究的历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的探究问题,在此需要从根本上予以总结、纠正和完善。即小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遇到的常见困难:

一、探究过程中的未知性。小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和了解不是先系统地学习科学探究的知识,然后再实施探究行为,而是在一系列的探究实践中逐渐养成的。因此,在小学生所进行的探究活动中,会遇到许多由于对科学探究的未完全认识和学会而出现的困难,其主要表现在提出问题与筛选问题、假设、实验及对现象进行说明等四个方面。

在提出问题与筛选问题方面,经常会出现就某种事物提不出问题或问题针对性不强的情况。对此,为使学生能提出问题,教师有必要提醒学生可以从三个位置提出问题,即: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在对已有结论的怀疑中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通过具体 1 实例教会学生如何筛选问题进行探究,如:选择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找到答案的问题;选择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选择描述性的问题;选择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等等。

在对科学进行猜想做出假设方面,探究时不懂得针对条件和原因有所依据地作假设。对此,教师应该就学生的假设,提出“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你认为这种现象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你做出这样的假设有什么依据”等相对较具体的问题启发学生再思考,从而使学生明确正确的假设应该包含的三个主要部分:原因或条件、依据、猜测。

在实验活动方面,不懂得控制实验活动的变量和确定观察记录的重点对象,而显得不会做实验或实验后得不出应有的结论。对此,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实验启发学生分析“怎样才能便于找出原因”,“应该重点观察什么”,然后结合实验的进程和结果介绍:做科学实验要学会控制,每次都要在公平或均等的条件下进行,每次只能选择一个不同的因素,要注意确定变化时需要观察的项目,使学生懂得实验就是控制条件的研究操作。

在对现象进行说明方面,通常只会用语言来说明,而不懂得用图表、图画、模型等多种方式进行说明。对此,教师可以提示:“还有哪些能够表现你的说明形式?”“用哪种形式最容易让大家明白?”让学生知道每种说明形式的优缺点,懂得为了便于他人理解,应针对不同的说明对象采用最直接明了的形式进行说明。

二、缺乏可用的探究资源。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做小科学家,但小学生毕竟才刚开始学习科学探究,还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们各自身处的环境和物质条件还不能满足学生想做科学家的需要,也不能完全满足其全部科学探究活动的需要。其突出表现为工具和器材短缺、信息来源面狭窄这两个方面。

在工具和器材的使用方面,小学生通常只具备身体感官和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缺少或是完全没有用于科学观察的器具。解决此困难的办法可以有四个;一是指引学生使用替代品,如用绕线的线轴代替滑轮、用烧杯代替透明的玻璃杯;二是教会学生自制一些器具,如测量水的量筒、自制漏斗、用墨水瓶和牙膏盒自 2 制酒精灯;三是把学校的一些实验器材短期借给学生使用,如借给学生放大镜以便他们课后进行观察、把地球仪长期放在教室里供学生观看;四是鼓励学生自己种植或养殖探究的植物和动物,如西红柿、玉米、小白兔等。

在信息获得方面,小学生信息本源主要依靠于教师的讲解、课本的介绍、家长的解释、同学的交流、广播电视的宣传和少量的课外读物,这些信息本源的渠道远远满足不了怀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需要,教师应积极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信息本源渠道并尽量提供获得信息的场所和必要的设备。如可以去开放的书店图书馆,让学生利用书店较丰富的藏书资源;向学生介绍网络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内开放网络教室,使学生有机会在校进行网络查询;教师还可以主动收集相关探究课题的资料,放在校园网中,供学生借鉴。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把各自占有的资料带到班级来与大家分享交流。

三、优良品质有待养成。科学探究需要尊重事实、勇于探索、持之以恒、认真仔细、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的参与,才能不屈不挠地战胜困难,善始善终地完成科学探究活动,最终获得收获和发现。由于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良好品格还未养成,在探究活动中,往往由于其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注意力的分散,导致探究活动不能有序完整进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中应有意识地把优良品质养成渗透进其中,常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探究活动前进行提示或提出注意事项,如让学生观察小白兔的外形并加以记录,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二是在探究中点拨,如在学生进行交流时,点拨学生在小组内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三是在探究后引导学生进行回归,从活动过程中抽取体会,使学生养成优良品质重要性的认识,如在饲养和栽培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回归活动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自己是怎样克服的,塑造持之以恒、不惧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四是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如用伽利略、哥白尼、爱迪生、袁隆平等中外知名的科学家的事迹感染学生,号召他们学习科学家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品质。五是多采用一些激励措施,如表扬、竞赛、奖励、通报家长等,升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四、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力度不大。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社会和家长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会出现诸多不支持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甚至阻挠探究的现象,把学生的科学探究说成是不务正业。因此,学生课余的探究活动就显得较为困难。对此,教师不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打消顾虑,还要做好家长和社会的思想工作。可用的方法有:一是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科学探究对孩子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让家长知道孩子不是在玩,而是在学习;二是利用学校的板报和宣传橱窗,借助班级活动,向社区和家长介绍学生科学探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有条件的话,及时把学生的获奖情况和论文的发表情况公告给家长和社会,让他们看到孩子的发展和进步;三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探究情况和收获及时向家长汇报,让家长感受孩子的活动和发现,看到孩子在探究过程中的成长,也让家长通过孩子的科学探究,丰富他们自己的知识,发挥孩子影响家长的作用。四是利用电话、校讯通等形式,把学生即将进行或正在进行的探究活动情况和需要家长支持的内容告诉家长,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干什么,自己该怎样支持孩子,帮助孩子。

上述这些困难都是需要教师帮助学生逐步解决的。这既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需要,也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需要,更是我们实施教学活动的需要。这些需要,既是我们的出发点,也关系到实现我们教学目标,是我们搞好教学的保障。

篇3:三上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秋天, 校园秋意正浓, 是观察的好时机。老师嘱咐学生要从杆、枝、叶、花及远近角度观察, 观察要细到叶的变化, 之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不曾想到, 学生在观察时, 对于枝、叶、花的观察主体似乎不以为然, 一只螳螂的出现打乱了观察情景, 他们有的欢呼, 有的惊叫, 都围过去看。回到教室, 有了一段干巴巴的对话:

师:桂花树远远看去, 是怎样的?

生:有两层楼高。

师:像什么样子?

生:像一根被劈开的香肠。

师:走近了看到枝条是怎样的?

生:细长的……

这简直是一段科学课上的对话, 寻找不到一丝语文意味。

语文和科学观察的主体虽然同是桂花, 但观察的目的取向完全不同。朱光潜在《谈美》中就讲到对树的三种不同态度, 他说:“假如你是一位木商, 我是一位植物学家, 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 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 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 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 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 只管审美, 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对照此说, 先前的观察的偏颇之处很明显, 用脱胎于科学的观察方法, 让学生去知觉全面的一棵树, 对树细细地解剖了一番, 只有科学客观的存在意义, 而不具备任何美的意义。虽然在写时, 再三强调要写出美, 但木已成舟, 基本的科学记录已成规模, 这时吆喝着要让学生把科学记录式的表述, 强扭为语文语言的描写, 作文的难度大大加强, 有的学生面对树搜索不到恰当的语言, 一筹莫展。

观察在语文上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体现它的意义呢?结合教学, 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拨动心弦, 观察以情感为先

在实地观察中, 一只螳螂的出现, 使学生舍弃桂花树而专注于螳螂, 是什么搅动了学生的心灵, 是情感。观察中对学生情感的引导意义重大。

第二次教学以学过的课文《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进行适度煽情, 然后让学生找形容秋天的优美词句, 把课堂定位在寻找和发现校园秋天的美, 为赞美而去感知校园里的草木。观察目标明确, 就是发现美。这次取消了实地观察, 让观察更集中。

师:我们学了《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 感受到了秋天的美。谁能用一个好的词来赞美一下秋天?

生:秋高气爽。

生:五彩缤纷。

生:美不胜收。

师:这些词语真美, 赞美秋天很合适。现在秋天来到了我们校园, 今天我们来赞美校园的秋色。你们觉得校园哪里让你感觉到秋天的美?

生:梧桐树。

生:银杏树。

生:桂花树。

师:我们先来看桂花树。投影由远到近的几张桂花树的图片。 (生静静地看)

师:你们觉得桂花树美在哪里?

生:它的花很美。

师:怎么个美法, 请你看看图上的桂花, 能不能说个优美的句子。

生:花很多, 挤在一块儿。

师:像——

生:像小朋友们挤在一起玩耍。

师:说得妙!大家能不能像刚才这个同学那样说说花的美?

生:风吹来, 金色的花落下来, 就像下起了金子雨。

科学观察是解剖式的面面俱到, 客观的感知上升到理性分析与概括, 最后是知识性的表述。以上实录片段已经让我们看到, 语文观察不同于科学观察, 而且有时恰恰会和科学观察背道而驰。语文观察以美为标准, 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可以说是以主观去选择客观。对于桂花树美在哪里, 很多学生都是撇开枝叶而选择花, 在学生眼里, 花是美的化身, 是值得赞美的。这种选择的驱动力是情感, 因为情感所以有喜好, 因为有喜好所以有选择。

科学观察是忌情感干扰而求冷静客观, 而语文观察就是调动情感介入, 情愈浓则感愈丰。课堂伊始, 让学生说说描写秋天美好的词, 就已经向情感打开窗户。校园里哪里让你感觉到秋天的美?桂花树美在哪里?以此为观察立足点, 而不是从远近高低、整体局部、细致入微这些观察方法入手, 也是为了拨动学生心弦, 让他们凭主观喜好来对桂花树的美进行判断和选择。

孙绍振在《如是解读作品》中分析《咏柳》时说:“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 就是因为它不是等同于生活, 而是诗人的情感特征与对象特征猝然遇合。”而调动情感去发现美, 就是为了促成客观形象与主观情感在美这一标准上的统一。学生首先就在桂花上让自己的情感和客体特征相遇, 言说桂花旺盛之美, 就有了“花很多, 挤在一块儿, 像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言说桂花落英之美, 就有了“风吹来, 金色的花落下来, 就像下起了金子雨”。

观察对于写作而言, 不是客观特征的解剖与描述, 而是情感投射于形象的发现与表达, 在作文教学中, 观察的起点是情感的激发、主观的解放。

二、舒展想象, 观察与审美经验相融

孙绍振在《如是解读作品》中说:“本初的感情只有通过假定的想象才能抒发。”和英国哲学家休谟关于情感受想象支配的说法有相似之处。这理论启示我们, 使观察拥有情感的形象, 需要想象。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们也看到, 对美的抒发, 就是依靠想象这一手段, 想象的对象也就是观察的对象。在表现美这一层面, 观察和想象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师:对这花还有谁发现它的美, 跟别的同学不一样?

生:它的花像一只只金黄色的小蝴蝶, 在树枝上翩翩起舞。

生:一朵朵桂花挤在一起, 如同一颗颗小星星在对我眨眼, 一摇, 花朵纷纷落下, 宛如淘气的小娃娃。

师:请大家用鼻子闻闻, 桂花的美还在哪里?

生: (齐声) 香味。

师:谁来说说香味。

生:桂花真香啊, 香到了我的心里。

生:桂花的香飘满整个校园。

师:真是香啊, 桂花可真美!

生:桂花妹妹非常爱美, 它把全身都涂满了‘香水’, 好像要让全世界都闻到它的香味。

如果没有观察的见闻而只有不着边际的想象, 那就是胡思乱想了。白石老人讲, 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则媚俗, 不似为欺世。这似与不似, 也就是观察以想象为发展, 让情感有形可附;而想象以观察为依托, 让想象有据可依。这样的观察与想象才是情感与客体特征的沟通与升华。在教学中, 学生把桂花的动态和蝴蝶优美的舞蹈相联系, 把桂花和在枝叶间眨眼的星星相联系, 把桂花跌落的情景和淘气的娃娃相联系, 姿态尽出, 真实可感。这些想象就在“似与不似”之间, 这是观察与想象共同努力的结果。

如果是纯粹的观察与表述而不启发想象, 则情感不表, 个性不张, 误入科学观察的陷阱。这也再次印证了科学观察与语文观察的不同。科学上的观察求的是客观普遍性, 如“桂花树的枝条细细的长长的, 花很小又很多, 每一朵花有好多花瓣……”每一棵桂花树莫不如此。而语文上的观察是因为情感之下的想象而变得富有个性。用想象来彰显个性情感, 就是让观察有了语文味。教学中学生比拟香味, 有的说香到了心底, 有的让桂花的香飘满整个校园。这些个性化的表述, 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情感波动之下积累的审美经验, 这些经验可能是肤浅的, 但绝对是美的、真的。其中一个学生说:“桂花妹妹非常爱美, 它把全身都涂满了‘香水’, 好像要让全世界都闻到它的香味。”这种感觉就来自于生活中周边女性使用香水, 那香味在幼小心灵上激起美的涟漪, 此刻, 客观特征与经验在美的召唤下相遇相融。这样的写作, 用学生自己的话来说, 是把景物给“写活了”。

通过观察启动想象, 每个人都写出了自己的桂花, 最终是客体特征与审美经验的相遇与融通, 产生了个性化的文字。

三、意象组合, 观察建构意境

桂花树的美在于花, 这是学生情感选择的结果, 可是枝和叶的美也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观察、想象还在继续。

师:刚才我们是发现了桂花的美, 大家再看看, 除了花儿之外, 这桂花树还有让你感觉美的地方吗?

生:枝条很美。

师:枝条怎么美法?

生:他向周围展开。

师:向四周展开, 这像什么?

生:我知道我知道, 像千手观音。

师:啊, 真是美, 如果一阵秋风吹来, 这千手观音就——

生:跳起了舞。

师:能把刚才说千手观音的这句话连起来说说吗?桂花树伸开长长的枝条——

生:桂花树伸开长长的枝条, 就像一个千手观音, 吹来一阵秋风, 她就翩翩起舞。

师:说得真美。桂花树还有别的美丽之处吗?

生:桂花树的叶子就像一把把小伞, 为桂花遮风挡雨。

师:这个情景真是太美了, 你把叶和花给联系起来了, 如果加上刚才的枝条, 枝、叶、花就成了一幅美丽的画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看到更多观察与想象, 每一次也都是主观情感与客体特征的相遇和融合, 产生了一个个意象。这使我看到了语文观察和科学观察的又一处不同。科学观察, 细细分割, 每一部分都具有均等的意义, 而每一部分加在一起就是一棵完整的树。语文观察则不同, 当我们把这些意象加在一起时, 就不是一棵树那么简单了。教学片段中的两处意象经过学生的讨论修改成了一段话:

桂花树伸开长长的枝条, 就像一个千手观音, 吹来一阵秋风, 她就翩翩起舞。枝上的绿叶也不停地摇着, 成了一把把小伞, 为桂花挡风, 花遮住了, 可是香味被吹了出来……

当枝叶的美和花的美组合在一起, 成为灵动的画面时就是意境。浙师大教授周晓波说:“单独的意象很难形成意境, 众多的意象汇合才能成为一种意境。”虽然不是刻意的创造, 也谈不上艺术感觉, 但确实有了意境, 舞动的枝、摆动的叶、被遮蔽的花, 三个意象相互依存映衬。或许这意境尚粗劣, 但也让我们看到, 意象的组合产生的美已经超越了各个部分数学意义的相加。

这种组合思维, 最典型的例子, 就是马致远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这些单独的意象在萧瑟多愁的情感之下统一起来, 造成了意味无穷的意境。格式塔认为:“任何‘形’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我们对观察的指导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地组织或建构”。从情感出发, 多数学生发现的是花的美, 当情感的窗户打开, 枝、叶这些客体所固有的美也会被连带发现, 组织构建的结果就是意境的创造, 这是观察在语文上的终极意义。

篇4:三上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一、PEP三上新、旧教材比较分析

通读新版教材,并进行新、旧教材对比分析后,本人发现新版教材有如下特点(变化):

1、更加重视字母教学。原来只在三下、四上教材中断断续续的反复出现,对起始阶段学生的单词整体认读负面影响。我校早在2007年,就调整了字母教学的时间,在学习英语的第一学期要求学生认读与朗读字母,在第二学期要求学生书写过关,以便学生可以“做作业”。新版教材把字母教学安排在三年级起始教学阶段,回归到了外语学习的本真,这样能有效促进单词的快速认读能力的提高,学生中不会产生诸如elephant和eleven的读音混淆了;字母、字母音、音素三位一体,单词表中注上音标,符合国情,给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多层次的选择。

2、重视字母、单词的书写教学。从起始年级开始学习书写,能有利于小学中低段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整体感知,有效克服单词认读混淆严重的现状。从小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

3、强化认读要求:每个单元中都新增了字母或单词的认读版块(Read and Count; Read and match)。从教材高度,训练学生的认读能力,切实体现新课标的认读要求。

4、精简内容:每单元的编排淡化了A、B、C三部分界限,但仍保持每页的上半部分为重点内容;C部分只保留下story time部分,故事内容或多或少有所改编,个别篇幅作了替换,可读性、故事性、情境性、趣味性更强;每单元只保留或调整为一首歌曲(除第一单元,另有字母歌),原来有两首;Recycle复习单元从6页减少到4页,烦琐的评价也删了,修改后 “遇梯子上,遇蛇退后” 的游戏更符合此类的游戏趣味,更具可玩性;

5、降低难度:词汇表中的关键词突出,而且以名词为主,减少其它词类单词。词表中词汇量从125个减少到64个,对话中的有些单词只要求在句子中整体理解,暂时不要求个别理解。增加了常用表达法的中文注释,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句子的整体理解。P.49中的Let’s do中删除了show, cut, pass, make, smell的短语,增加了 open, close的短语,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数数NUMBERS贯穿六个单元中的,并在U6中小结学习。

二、使用PEP三上新教材教学建议

1、加强朗读和认读。养成开口大声朗读的习惯,现在仍有一部分学生不敢开口读给别人听。重视学生对单词和习惯表达法句子的认读(中文意思理解),这是符合国情的英语教学,不要片面理解外语的习得性输入,不要片面理解“全英文”课堂教学。重视“听磁带”和朗读背诵的有效输入。 “30+10”模式的课堂教学十分钟巩固环节中可以着重朗读等训练。

2、利用并创设高效的情景开展课堂教学。避免过多的、重复的甚至无效的游戏活动。

3、开展小组合作。通过4-6人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会有更多的全体学生参与听、说、朗读训练的机会;在课后,在新课上完的几天后或单元学习完成后,由学习小组组长检查过关,能有效养成学生“开口”习惯。切实减少并消除“被遗忘的角落”。

4、争取并组织好每周两次的英语早读课。组织学生领读、齐读等,有效克服“回家朗读作业”完成情况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5、处理好字母、单词拼写、音标教学的时长、时机、深度。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对教材、小英教学、高年级中小学衔接的理解,可以采用“先集中、后分散”或“先分散、后集中”灵活开展教学。

字母发音和书写教学是三年级第一学期的重点之重点,是学生今后可续性学习的关键和基石。当前,小学三年级学生大多参加过各类校外英语培训,教师们反映字母发音错误的面广人数多,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定势费时、费力。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多花时间、多花功夫,在吃透教材和把握学情的前提下,教材中每个单元只出现5-6个字母的新授内容,页面底下呈现一排26个字母表,采用“小步子、重纠音、求准确、多循环”的策略。第一单元的字母歌可以延迟教唱,可以听歌听音,暂不开口唱,以防止一些学生错误发音的反复负强化,直到纠音工作全部完成后才可以准确地唱字母歌。字母发音的纠正可以通过字母音的分解拼读来呈现,让学生清晰地听、清晰地拼读、清晰地模仿。小学生字母书写教学中的笔顺也要十分强调,特别是i,f,g,k,t,p,u等的大小写。

是否在字母教学的同时,渗透字母的音标拼读?分解字母的音素进行拼读有助于养成对单词发音的分解,从而有益于初步形成“音形对应”的单词观。新教材中,是否可以要求学生记住(一部分)单词表中单词的拼写了?什么阶段要求学生音标拼读过关?需要大家思考。小学语文在一年级的两个月里,完全掌握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并能熟练拼读,是否英语音标要比汉语拼音要难?!据了解,早在四年前,上海一些学校就已要求学生在四年级时音标及拼读过关了。

三、结束语

诚然,学科教材专家尚且能对自己所编的教材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从而课标质量和教材质量不断更新、不断优化,新修订的 PEP三上教材更加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更加符合以三年级为起点的小学外语学习的规律,昭示着小学英语教学的探索之路不断走向成熟!在这样的大好背景下,我们一线教师在新课标、新教材的指引下,就没有理由不与时俱进,没有理由不更新教学观念,没有理由不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没有理由不去追求教学质量的优化!

篇5:三上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天峨县高级中学语文组张宗臣

2013年1月25日

从本学期开学的第一天起,我就明白要承担的责任,感觉到学校和学生给我的压力很大,如果不认真教学,将会有愧于学校和学生。于是给自己制定计划、暗下决心,一定要踏实努力地走好高三这一年。现在到了学期末,回顾自己这一学期走过的路,深感获益匪浅。

一、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考纲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将理论与经验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

高考不仅考基础知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考试大纲》每年都会根据实际要求调整,这种调整或改动势必会对高考起到一定得指向作用,从而要求各学科针对说明进行细致研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不断的结合实际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个考点进行解读,并分析比较与去年的差别,特别是结合高考试题分析,从而明确教学的侧重点,为自己的工作做了更好的指导。

二、细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全部。

1.用好教材,注重双基。学生总是抱怨语文课本对考试来说没用,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对的。教材是一个载体,它包含了高考说明中的所有基础考点,熟练掌握教材就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材又是一个跳板,只有从教材中拓展、生发,就能够达到举一反

三、学以致用的目的。而高考试题正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用好课本我们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在复习文言文知识版块时,我结合教材,努力让知识互相渗透。

2.激发兴趣,提高课堂质量。只有步入高三的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紧迫性和肩负的责任感。摆在我面前的就是如何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收获。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激

发兴趣绝不是一个故事或者笑料就足够的。因此我根据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做好准备。注重知识点与高考说明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变通,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这些,让学生明白知识不是表面上的,也不是僵化的,要在使用中掌握知识,在理解中拓展知识。同时,再辅以课堂中的那些生成性问题,联系实际生活和感悟,就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使用知识的能力;不仅是课堂上的,还有生活中的。

3.突破重点,注重实效,抓好常规,注重平时积累。

高三的教学工作绝不是高一高二的简单重复,特别是教材的复习,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所突破,紧扣大纲要求,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如文言文教学,不仅是掌握基础词语、用法和现象,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有规律的归纳总结,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系统,这样才能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掌握复习的重难点,从而有效的达到复习的目的。

对于专题专项复习要抓好常规落实。由于语文知识点多,分散广,再加上记忆的遗忘性,就要求哦我们注意多积累,做好基础知识和错题的分类整理,为高考的最后冲刺夯实基础。在落实上要加强课前练习,从字音字形成语标点语病诗词鉴赏和名句默写上做好,即对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警示作用,又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精选习题,优化训练,上好讲评课。

高三阶段是专项复习与系统训练相结合的时期,要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做题中去,就要精选试题,主要选择那些有针对性、典型性、创新性的试题,同时试题要紧密结合考试说明。

在讲评试卷时,也要做到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要结合考纲分析出题的类型、方向和趋势,甚至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这样也能增强学生对考试的认识。

篇6:三上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的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在忙忙碌碌中结束了。经过一学期来的辛勤劳动,我们走过了一个充实而又有意义的学期;回顾一学期的探索与尝试,酸甜苦辣样样都有。在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感觉既漫长又短暂,在教学中,我本着将理论与实践,将课内与课外紧紧地融合到一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到了快乐,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一)积极听课,认真备课,善于反思。

听课,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加上本身教学经验不足,所以本学期,我积极听课,每听一节课,我都会认真地做好记录并积极地思考,在别人的课堂中汲取到了精华,从而弥补自己教学工作中的缺失,同时在思考中也让自己的教学观点得以更高的提升。听课让自己受益无穷,有了很大的帮助。让自己的教学思路更清淅,教学过程更有条理,得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本学期我听课节次36节。

备课,本册书中的每一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我都是精心地分析、准备,从而再到课堂上给学生来讲授,只要是自己能努力去做好的,就一定要竭尽全力地做好,能够在课堂中让孩子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快乐与成就。在教学,我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上好一节课,最重要的还要及时地进行反思,在课后的反思中找到课堂教学的闪光点,发现自己讲课的不足,从而冥思该如何去改进。在本册书中,我在每一课教学后,都会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坚持作文研讨,教学相长

三年级加入了作文教学,而我教学经验不足,特别是在习作教学方面缺乏经验。在王主任和杨主任的指导、帮助下,为了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进步,在开学初我们组便达成共识,坚持每单元的作文进行集体研讨。每一次作文课我们都会轮流指定两名老师为主备人,课后我们再评议,提出具体可行的修改建议,每个单元的作文课都经过了三次轮流授课来改进作文教学。通过一次次研讨课提高了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共同探讨,互相学习,自己作文教学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虽然常常会因为研讨耽误下班时间,但没有因此抱怨,而是在其中感受成长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喜悦。

(三)认真准备“阳光杯”教学能手大赛

为了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举办了“阳光杯”教学能手大赛。本次比赛校领导高度重视,我们自己也非常重视,积极准备,努力呈现一节高质量的公开课。为了能够上好这一节课,我提前了两个星期开始备课、备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过程,认真听取王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反复试讲,最后向大家展示了一节自己比较满意的公开课。尽管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遗憾,但是通过这次公开课提高了自己课堂驾驭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相互研讨,互相学习,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也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四)通过多途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与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年级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所在。针对本班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运用竞争机制,每人发一本竞争本,每日由值日干部做记录,每星期评选一次,给予小苹果奖励。一个月后评选语文学习积极分子,这样促进学生自觉守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每日组织一位“小老师”领读,既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本班学生上课热情高涨,自我组织领导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2.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爱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三年级是学生写作的正式开始。首先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从作文的选题入手,以写童话、想象文为主,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另外,积累大量的语汇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我充分利用课前一分钟,借助故事,作文佳作,让学生边听边记好词好句。平时还经常组织学生到利用读书架上的书籍进行阅读。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本班学生的词汇量大大增加,写作能力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3.加强写字指导,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三年级的写字教学往往被老师忽略,本学期,我重视了学生的写字习惯的培养,课堂中注意提醒,利用习字课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课外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并在作业本上给予分数评价,集齐五个书写满分便可以兑换奖品,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4.紧抓作业批改

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我一直坚持作业的认真批改,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对于个班里的学困生进行了再次巩固基础知识,并且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当面改错。

二、班级管理方面

作为一名班主任,管好一个班是最基本的任务。这学期,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做了如下工作:

(一)继续抓好对学生各项常规的培养。

1.早读习惯。

虽说是三年级的孩子,可是自觉性还是相对较低,早上来得早,很少有人自觉读书。要老师在旁边不停地督促、提醒。针对这一情况,我先在班上选出两名责任心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同学,并将他们分成两组,并搭配上昨天表现优异的同学一起管理早读,一个领读,一个组织纪律,早晨一到校就组织同学进入早读。一个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到校后都能在领读小组长的组织下自觉进入早读。

2.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习惯。

上学期时就发现我班孩子在文明礼貌这块做的不好,所以这学期着重培养文明礼貌。在语言行动上,要求孩子们懂得讲文明礼貌,无论在校内、校外,见到老师要有礼貌地叫声“老师好!”,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拾到东西交公,懂得体谅父母、老师、同学。现在从他们的行动已经可以看到: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已经发出美的嫩芽。

(二)配合学校安排,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

这学期学校组织的活动较多,每一项活动我都认真对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力求使学生从每一次的活动中得到锻炼。这学期我组织学生参加的活动有:

九月份: 学校开展“数学学科月”活动,鼓励学生认真参加学科月活动,制作小作品。

十月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三跳”运动会,学生认真参加,文明观看比赛,最终获得精神文明奖。

十月份:积极响应学校组织的“科技活动月”,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纸飞机比赛学生踊跃参加并取得了好的成绩。

十一月:召开家长会,及时将学生半学期的表现汇报给家长,与家长沟通,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和家长进行互动交流,赢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狠抓学困生工作。1.善于发现闪光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闪光点。作为班主任要了解他们,发掘他们心灵中的火花,给他们闪光的机会。如在课堂上多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学困生回答;做练习时,把较简单的题目留给学困生做,使他们感受到“我也能回答”、“老师也重视我”,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进行适当的表扬和批评。

每位学生都喜欢被人赞扬,特别是学困生,他们最需要表扬。在班级管理中,我及时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一次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一次认真听讲、一件小小的好事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知道他的每一点一滴的进步老师都注意到了,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关心着自己,让他们感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自信心。当然,在班级管理中,我们除了恰当运用赞扬外也要恰当地进行批评。批评时做到内容不失真实,语气不失委婉,不大发雷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3.开展“一帮一”活动,鼓励优生帮助学困生,促进学困生的进步。

(四)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 学生有一半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一个学生在家里学习情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几个同学学习成绩的好坏。因此,有必要密切联系学生家长,和学生家长一起共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各种优良习惯的形成。与家长联系的最常用的方式,还是打电话。当孩子在学校里有什么比较大的进步或者获得优异成绩时,我就及时地打一个电话给学生的家长,让家长也给学生积极的肯定;当学生在学校里犯了什么错误的时候,有必要的话我也会给学生的家长打一个电话,让学生的家长和我一起来教育学生。

三、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1.班级发展不平衡,我班的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

2.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3.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

虽然一学期下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些许的经验与成效。但是仍然也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诸如:在教学中光注重了形式多样,而忽略了强化练习,对于古诗和综合学习的教学还应更注重知识的牢固性,从而使学生在考试中得心应手,避免分数的丢失。对于孩子的阅读时容易漏题问题,没能进行更好地有系统的练习,这点也将是今后教学工作中应注意与改进的地方。

总之,只要我们心中是真诚地为孩子,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付出,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一切都为提升孩子生命状态为出发点,我相信,我的班主任工作能在不断的磨练中得到提升。通过一个学期的工作,我的班主任工作在校领导的关心与指导下,有所进步,也提高了!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让我在实践中去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篇7:三上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第一单元

一、多音字

二、词语解释

绵绵细雨:形容春雨连续不断

姹紫嫣红:形容各色的美丽花朵争相斗艳 风平浪静:指江河湖海里没有风浪,十分平静

骄阳似火:强烈的阳光好像烈火一样。形容天气十分炎热

洁白无瑕:原指纯白无斑点的玉,现在用来比喻没有缺点或者污点 七嘴八舌:形容人多嘴杂

慢条斯理:原指说话做事有条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 欲言又止:想说又停止不说,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大摇大摆:走路时身子摇摇晃晃。形容自以为了不起的傲慢神态

容光焕发:容光:脸上的光彩;焕发:光彩四射的样子。形容身体好,精神饱满 悠闲自得: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 傻乎乎:糊涂无知或憨厚老实的样子

形影不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像自己的影子一样紧紧地跟着,经常在一起 硬邦邦:形容十分坚硬

三、近义词

贪婪——贪心

浓郁——浓烈

洁白无瑕——白璧无瑕 和煦——温暖

带劲——有劲

沉思——深思

慢条斯理——从容不迫

悠闲自得——悠然自得

容光焕发——红光满面 稍微——略微

往日——昔日

形影不离——如影相随

四、反义词

黄昏——清晨

风平浪静——波涛汹涌

稀疏——茂密

浓郁——清淡

和煦——寒冷

七嘴八舌——异口同声 慢条斯理——风风火火

悠闲自得——战战兢兢

容光焕发——萎靡不振 往日——今日

硬邦邦——软绵绵

形影不离——形同陌路

第二单元 一.多音字

行 踏

二、词语解释

有声有色:形容说话、表演等生动形象的样子。

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清澈见底:湖水或海水清晰透明,可以看到底.。甜润:(声音)甜美圆润;空气新鲜湿润。锋利:形容兵器、工具等尖而薄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应有尽有:应该有的都有。形容十分齐备。

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趟过水河、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饥寒交迫:衣食无着,又饿又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叽叽喳喳:形容杂乱细碎的声音。

三、近义词

巨大——庞大

有声有色——绘声绘色

找寻——搜寻 剧烈——猛烈

紧急——危急

善良——和善

美丽——漂亮

飞翔——翱翔

郁郁葱葱——葱葱茏茏 锋利——锐利

裸露——暴露

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各式各样——各种各样

舒适——舒服

特殊——特别 疲劳——疲倦

濒临——临近

在乎——在意 立即——立刻

四’/、反义词

巨大——微小

透明——浑浊

剧烈——轻微 详细——简略

困难——容易

美丽——丑陋 善良——凶恶

清澈见底——浑浊不清

锋利——粗钝 裸露——隐藏

扩大——缩小

应有尽有——一无所有 咆哮——怒吼

舒适——难受

普通——特殊 温暖——寒冷

麻烦——方便

饥寒交迫——丰衣足食

四、词语积累

ABAC:有声有色

有滋有味

绘声绘色

不言不语

含“烈”字:强烈

猛烈

激烈

剧烈

壮烈

描写景色:

郁郁葱葱

清澈见底

湛蓝深远

清新甜润 天气寒冷:春寒料峭

风雪不止

皑皑白雪

寒风呼啸

冰天雪地

第三单元

一、多音字

二、词语解释

群山环抱:四面环山,位于群山之中的意思 腾空而起:向高空升起。怔住:发愣、发呆、惊呆了。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波涛澎湃:澎湃:波浪之间相互拍击所发出的很大的声音。形容波浪又大又急、窃窃私语:背地里小声说话。

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一个劲:形容连续不停或毫不松劲。一刹那:形容时间极为短暂

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在泛指事物未遭到破坏。议论纷纷:表明各种意见的言论多而杂乱。意见不一,说法众多。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相互望着,都不说话。

奥秘:隐藏或未被认识的事物、道理。

三、近义词

料到——预料

呼啸——咆哮

颤动——振动

怔住——愣住

宁静——安静

波涛澎湃——波涛汹涌 迅速——迅捷

清楚——清晰

稀有——少有、困倦——困乏

一刹那——一瞬间

安然无恙——安然无故 顺序——次序

议论纷纷——众说纷纭

嘟囔——嘟哝 逃窜——逃跑

模糊——朦胧

奥秘——秘密

四、反义词

仰望——俯视

下落——上升

胜利——失败 宁静——喧闹

汹涌澎湃——风平浪静

黑暗——明亮 危险——安全

迅速——缓慢

清楚——模糊 困倦——精神

安然无恙——危在旦夕

模糊——清晰

五、词语积累

写风的词语:北风呼啸

寒风凛冽

凉风习习

寒风刺骨 AABC:窃窃私语

滔滔不绝

念念不舍

亭亭玉立

闷闷不乐

洋洋得意 写速度快:风驰电掣

望尘莫及

大步流星

电光火石

迅雷不及掩耳

健步如飞

转瞬即逝

ABCC:议论纷纷

得意洋洋

果实累累

怒气冲冲

小心翼翼

兴致勃勃

气喘吁吁

气势汹汹

千里迢迢

第四单元

一、多音字

二、词语解释

名列前茅:比喻名次或成绩排在前面,形容人十分优秀。火冒三丈:形容愤怒到极点,怒气特别大。

拜师学艺:新从业或学艺者通过仪式与授艺者结成师徒关系,谓之“拜师学艺” 想方设法:想种种办法,想尽一切办法

心甘情愿:形容完全出于自愿,一点也不勉强 乱蓬蓬:蓬松,散乱

修整一新:整治修理,焕然一新

笔走如飞:形容思维敏捷,写作速度非常快。

文思泉涌:形容行文思路像泉水奔涌那样迅速、丰富

拍案叫绝: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可用于对某人的言语或佳作等

千古传诵:某种行为、品德,或者某些文艺作品,甚至某人的事迹,符合社会的积极方面的准则,被千百年来代代相传

三、近义词

劝阻——阻止

惊奇——惊讶

称赞——赞美 秘诀——诀窍

留心——留意

勤奋——勤恳 火冒三丈——怒气冲天

著名——有名

严格——严厉 慌张——慌乱

想方设法——千方百计

顽强——坚强 扎实——坚实

暖和——温暖

着急——焦急 罕见——少见

袭击——侵袭

担心——担忧 惊慌——慌乱

心甘情愿——自觉自愿

空旷——空荡 打扰——干扰

探望——探视

庆贺——祝贺

四、反义词

劝阻——怂恿

明白——糊涂

称赞——批评

聪明——愚笨

勤奋——懒惰

名列前茅——名落孙山 严格——放松

慌张——镇定

光滑——粗糙 顽强——软弱

扎实——浮夸

暖和——寒冷 着急——沉着

罕见——常见

惊慌——沉着 心甘情愿——迫不得已

空旷——狭小

答应——拒绝

五、词语积累

写生气的词:火冒三丈

勃然大怒

咬牙切齿

七窍生烟

怒气冲天

怒气冲冲

大发雷霆

怒发冲冠 刻苦练功的词:一日不练三日空

闻鸡起舞

悬梁刺股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才思敏捷的词: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表示赞赏:拍案叫绝

有口皆碑

赞不绝口

第五单元

一、词语解释: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操纵自如:掌握运用或驾驭得心应手,毫无阻碍 手忙脚乱:形容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静寂:形容安静到了极点 沉寂:表示非常安静;寂静

洁白晶莹:形容没有被其他颜色污染,晶莹剔透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多指工艺品 碧水青山:青色的扇。绿色的水,形容秀丽的景色 白雪皑皑:洁白的积雪银光闪耀

掩映其间:树叶林密。掩盖住其他东西。文中指公园 把别墅掩盖,别墅时隐时现 追逐嬉戏:形容关系密切。有说有笑、有打有闹

急中生智:在紧急的时候,突然想出解决困难的好办法

二、近义词

举世闻名——遐迩闻名 手忙脚乱——手足无措 灵活——灵敏 沉寂——静寂 残破——残缺 独特——独有 别致——特别 讲究——讲求 神往——向往 绮丽——美丽 湛蓝——蔚蓝 高耸——耸立 保护——呵护 降临——来临 调皮——顽皮 浓烈——浓厚 断定——判定 隐藏——隐蔽 急中生智——情急生智 屹立——矗立 盼望——渴望 附近——接近处理——处置

三、反义词

举世闻名——默默无闻 手忙脚乱——从容不迫 轻快——笨重 灵活——笨拙 簇拥——分散 沉寂——喧闹 残破——完好

独特——普通 幸福——苦难 和平——战争 调皮——文静 浓烈——淡薄 隐藏——暴露 急中生智——一筹莫展 游览——游玩 打扮——装扮

四、词语积累

表示“安静”的词:寂静 宁静 静谧 静寂 幽静 自然美景的词语:碧水青山 风光绮丽 水色湛蓝 白雪皑皑

第六单元

一、词语解释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大摇大摆: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形容走路时神气的样子 脸色煞白:多形容因恐惧、愤怒或疾病等导致脸色苍白 迷惑不解: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射箭能手:就是指射箭技术很好的人

大吃一惊:形容对所发生的事感到十分的意外

孤单失群:就是孤单、无所依靠的人,不能与伙伴合群 心满意足:形容心中非常满意

日夜操劳:不论白天还是黑夜都忙碌不停

恍然大悟:形容人对于某事一下子明白过来,突然醒悟,豁然开朗 无可奈何:对某物或某人没有任何半大 密密麻麻:又密又多

禁不止:不能控制,由不得自己 连绵不断:(山脉、河流、雨雪)连接不断 若隐若现:好像看得见,又好像看不见

二、近义词

恳求——请求 爽快——爽气 迫不及待——急不可耐 吩咐——嘱咐 慌乱——惊慌 迷惑不解——大为不解 佩服——钦佩 镇定——镇静 仔细——细心 本事——本领 悲惨——悲伤 孤单——孤独

操劳——操心 务必——必须 无可奈何——百般无奈 违反——违背 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召集——召唤 连绵不断——连绵起伏 恰好——刚好

三、反义词

光荣——耻辱 快乐——悲伤 迷惑不解——恍然大悟 危险——安全 镇定——慌张 仔细——马虎

悲惨——欢快 违反——遵守 恍然大悟——茫然不解

四、词语积累

大 ~大~ 类的词语:大摇大摆 大模大样 大手大脚 大吃大喝 表示说话的词语:吩咐 嘱咐 叮嘱 嘱托 命令 关照 指示

陈述 劝说

人物神态的词语:大吃一惊 大惊失色 从容不迫 目瞪口呆

全神贯注 若无其事 垂头丧气 眉开眼笑 得意洋洋

第七单元

一、词语解释

水淋淋:形容物体上都是谁,湿湿的 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

皓月当空:明亮的月亮在空中照耀着大地,形容月光皎洁 心绪不宁:心情和思绪都不能安静、宁息下来,比喻焦虑不安

手足情深:形容兄弟姐妹或朋友之间的感情好,感情深。就好像是手足一样亲近,离不开,不可缺少

各奔东西:各自走各自的路,借指分手 屈指算来:弯着手指头计数

眼睁睁:睁着眼睛,形容没有办法或无可奈何

悲欢离合:指生活中的悲哀与欢乐,分离与团聚的不同遭遇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不满或怨恨 婵娟: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 宽慰:宽解安慰

随声而下:伴随着声音就(掉)下来了 舒服:身心感到轻松愉快

二、近义词

水淋淋——湿漉漉 骄傲——自豪 痛快——爽快 自言自语——自说自话 丰盛——丰富 遗憾——缺憾 何必——何苦 皓月——明月 心绪不宁——心神不宁 手足情深——情同手足 埋怨——怨恨 各奔东西——各奔前程 眼睁睁——眼巴巴 宽慰——安慰 乘凉——纳凉 本领——本事 打定——拿定 侥幸——幸运 否则——不然 终究——终归 眼睁睁——眼巴巴 舒服——舒适 均匀——匀称 空隙——缝隙 痕迹——印记 牢固——坚固

三、反义词

水淋淋——干巴巴 糟糕——精彩 丰盛——贫乏 遗憾——庆幸 成熟——幼稚 心绪不宁——气定神闲 宽慰——责怪 侥幸——不幸 舒服——难受 弯曲——笔直 牢固——松动

四、词语积累

人物心情的词语:心绪不宁 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心急火燎

24近义词的词语:日积月累 东张西望 面红耳赤 自言自语

横冲直撞 无忧无虑 和颜悦色

第八单元

一、词语解释

半信半疑:有些相信,又有点怀疑。对真假不能肯定 纷纷扬扬:形容雪、花、叶等物品飘落的样子 霎时间:极短的时间;瞬间

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辽阔 眉开眼笑:形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清脆:声音清亮好听

千里跋涉: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指路途遥远和辛苦

三五成群:三个、五个的人在一起;形容一伙一伙的人,以几个人组成在一起 僻静:偏僻又安静的地方

成团成簇:一堆一堆,一片一片

风和日丽: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寒气逼人:指十分寒冷或指阴森可怕 年轻力壮:年纪轻,身体强壮

趁虚而入:趁着虚弱疏漏的时候进入

惊惶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失措:失去常态 顷刻间:短时间之内,形容速度很快

焦头烂额:烧焦了头,灼伤了额,比喻非常狼狈窘迫,有时也形容忙得不知道如何是好,夸 张意味浓厚

欣喜若狂:欣喜:快乐。若:好像。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看似失去控制,也

指十分高兴的样子

二、近义词

担心——担忧 半信半疑——将信将疑 吞没——吞噬 纷纷扬扬——飘飘洒洒 霎时间——刹那间 分外——格外 一望无际——一望无垠 眉开眼笑——笑容满面 僻静——幽静 思考——思索 实验——试验 立刻——立即 年轻力壮——身强体壮 惊惶失措——手足无措 顷刻间——刹那间

三、反义词

担心——放心 半信半疑——坚信不疑 温暖——寒冷 安全——危险 寒气逼人——热浪袭人 喜欢——讨厌

消失——出现 年轻力壮——老弱病残 惊惶失措——胸有成竹

聪明——愚蠢 欣喜若狂——痛不欲生

四、词语积累

ABAC的词语:半信半疑 多才多艺 独来独往 真心真意

自由自在 自言自语

含数字的词语:三五成群 一五一十 接二连三 五颜六色 四面八方 十万火急 百战百胜 朝三暮四 写声音的词语:叮叮当当 叮叮咚咚 淅淅沥沥

篇8:三上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以下, 笔者以《蜜蜂》一课的教学为例, 来谈谈我们的一些激趣策略。

一、“趣”源于多样的质疑

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学习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要求。说明文中所涉及的知识本身是学生所未知且想知的, 对于这样的内容, 最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于是, 他们会将心中的疑惑贯穿在阅读的全过程中, 成为他们自主探知的动力。

陶行知曾指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 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 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 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 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我们切不可小觑质疑的力量, 它可以成为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轴心。宋代理学家朱熹也有言:“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这就启示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质疑、释疑。《蜜蜂》一课教学中, 教师就安排了几处有效的质疑。

(一) 疑在关键点

教给学生“抓关键词质疑, 整体感知文本”的阅读方法。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试验”这一关键词进行质疑:大家读了课文都知道了, 课文主要讲了法布尔做试验的事情。那么, 对于他的试验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学生围绕这个词自主提出了三个有价值的问题“法布尔为什么要做实验?”“法布尔是怎么做试验的?”“试验最终结果怎样?”接着, 教师就引导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寻找相应段落, 通过问题与段落的一一对应, 学生对文本的脉络进行了梳理, 对文本的大意有了整体感知。这就有一“疑”牵全文的收效, 教师没有让学生进行程式化的“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而是通过引发质疑, 自然引渡到主干问题与文本内容的对号入座, 让文本的整体感知环节不再成为学生极力想回避的难关, 而是一个学生自主求知、乐于探知的轻松的学习项目。

(二) 疑在空白点

法布尔叙述的试验结果是“二十只蜜蜂中, 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 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文本对其余三只蜜蜂的去向没做交代, 可谓是留白处, 也是学生最关注的空白点。学到这里, 看到这样的试验结果, 学生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神色。教师立即引导“看到这个结果, 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果不其然, 学生异口同声地发问:“还有三只去哪里了呢?”“是啊, 还有三只去哪里了呢?聪明的孩子, 你能根据上文的提示和你的生活经验来大胆地推测一下吗?”

质疑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 也是思维的火花。有自主质疑就会有自觉探疑, 大家争先恐后, 各抒己见———“大概风太大了, 那三只蜜蜂体质差, 飞累了, 还在半路休息。”“也许这三只蜜蜂特别勤劳, 它们还在花丛中采蜜呢!”“也许它们被闷了很久后放出来, 已经晕头转向, 找不到家了。”“可能它们受了伤, 被别的蜜蜂收留, 住在它们家里去了。”“也许它们碰到老朋友还在路边聊天呢!”种种推测, 有根有据, 显现出他们对文本知识的内化能力和已知经验的活用能力。种种猜想, 有情有趣, 显现出本真、善良、美好的童真世界。这一环节, 让说明文的教学充满了童趣, 学生表达欲罢不能, 听课教师深受感染, 其实说明文也能上得这么轻松愉悦。

(三) 疑在难点

当课文学至尾声———试验的最终结论部分, 大多数教师可能以为此时应该水到渠成, 不成问题, 但细心的教师却发现文本的真正疑难之处恰在于此, 因此他们不会对结束段弱化处理, 而是安排了又一次质疑。让学生认真细读这一段———“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 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提出来。

这一次质疑促使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了一次自我监控, 回顾梳理哪些已经学懂, 哪些还有不懂。学生细读、细想后提出如下问题:“什么叫本能?”“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 靠的是什么?”“为什么说,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为什么大科学家法布尔无法解释?”不问不知道, 一问不可收。没有充分的预设, 教师可能不会想到短短的一句话, 学生居然有那么多的问题。当然, 有疑问的, 也有自认为都懂了急着想要帮着释疑的。于是, 教师就趁机给学生提供展示“学术权威”的机会, 学生们解释得头头是道, 尤其是提前阅读过《昆虫记》、对蜜蜂有过一定研究的学生, 俨然一位位昆虫学家、小博士。一时间, 教学的高潮再次迭起, 质疑的、释疑的, 各得其所、各取其乐。

此三处质疑的安排, 可谓一波三折, 有效地激活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内驱力, 使阅读的兴趣从课始持续到课终, 整堂课学趣横生, 这是我们对学段目标———“学习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进行周密细化、对实施策略进行优化后的良好收效。

(四) 疑在互动中

上述提到的可以说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中, 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单循环式质疑, 是可以预设的。而在学生、师生互动交流中还会出现以疑激疑、疑窦丛生的多循环式质疑, 是不可预设的, 正因为如此, 往往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思维碰撞。在《蜜蜂》第二段“试验过程”的学习中, 教师先让学生熟悉试验步骤 (捉蜜蜂、放进纸袋、做上记号、叫女儿等在蜂窝旁、带着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放飞) , 之后教师发问:“老师觉得法布尔的试验步骤太复杂了, 可以去掉其中几步, 你认为哪些步骤可以去掉, 为什么?”这一问题的抛出, 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小组马上展开激烈的讨论, 对所有的步骤进行了筛查。在随后的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中, 拉开了一场唇枪舌战。以下就是其中几段精彩的辩论———

[片段一]

甲:我认为“叫女儿等在蜂窝旁”这一步可以去掉。

乙:不能, 万一蜜蜂比法布尔先回来了怎么办? (反驳)

甲:那等法布尔回来后再数蜜蜂也不迟呀! (质疑)

乙:那如果蜜蜂回来后又离开采蜜去了呢?法布尔不是看不到蜜蜂了吗?那还能数得清楚吗? (再反驳)

……

[片段二]

甲:我认为把蜜蜂装在袋子里不能去掉。因为, 这样带, 蜜蜂不会飞散了。

乙:我也觉得这一步不能去掉, 否则法布尔会被蜜蜂蜇的。 (赞同)

(教师见学生没有抓住重点来看问题, 就及时干预)

师:你们可能不知道, 法布尔生活的年代没有我们现在用的透明的塑料袋, 而是厚厚的牛皮纸袋。装在这样的袋子里蜜蜂会怎样呢?

教师边说边出示塑料袋和牛皮纸袋。

(这一干预又引发一场讨论)

丙:蜜蜂被装在厚厚的牛皮纸袋里, 看不见外面的景物。 (若有所悟)

丁:看不清外面的景物, 蜜蜂飞回家就有困难了。 (跟进说明)

陶老指出:“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 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 不问学生兴趣, 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 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在生生、师生互动中, 学生会主动暴露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思考的路径, 只要教师认真倾听、关注学情, 就能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指向是否正确、是否全面。而互动中的教师“激疑”能像交通警察一样及时为其指明方向, 也能像助推器一样推动思考的深入。既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互动中因为有质疑、有激疑、有启发、有辩驳, 一个个疑点就会被击破或被扩大, 各方的讨论酣畅淋漓, 不计胜负, 只求享受思绪驰骋的快感。

二、“趣”浓于情境的体验

许多说明文的内容都比较客观、理性, 很难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但《蜜蜂》一课是以叙事的形式记录了一次科学试验过程, 于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其间也渗透着试验者的情感变化。比如, 法布尔放飞蜜蜂, 看到它们四处飞散的样子, 推测蜜蜂可能飞不到家, 心里有隐隐的担心。再比如, 当法布尔看到“二十只蜜蜂中, 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 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 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 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心中有抑制不住的欣喜和敬佩。针对这样的文本特点, 我们确定了这样的细化目标———“通过对试验现象的推测来感受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教师选用推测的策略来让学生亲历法布尔试验过程中的所见所思。

师:法布尔把蜜蜂放飞后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读)

读着这段话, 你认为蜜蜂能飞回家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文试验步骤或链接旧知大胆推测)

生:我认为不能, 因为起风了, 蜜蜂飞得很低, 可能看不见家, 而且可能飞不动。

生:我认为不能, 因为这些蜜蜂被闷了好久, 一放出来的时候都向四面飞散, 没有方向感, 可能会找不到家。

生:我也认为不能, 因为它们是被法布尔装在厚厚的纸袋里, 看不见一路上的景物, 而且被带出去两里多路, 离家很远。

……

中年级学生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即使孩子天生对自然界的奥秘充满好奇, 理性地分析往往也会将他们的兴趣消磨殆尽。教师关注了真实学情, 创设了一个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索、感悟, 这种学习动力是内发的。

因此, 教师没有直接把文中大泡泡中的问题“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抛给学生, 让他们去分析, 而是采用角色体验的策略让学生根据文中描述的现象进行推测, 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走进法布尔当时所处的情境, 吸引他们去认真研读句子、联系上下文, 专心发现一些现象, 认真思考一些问题, 做出合情合理的推测。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由现象得出推理、判断的思维方式, 还能真切地体会法布尔观察认真、思维缜密、记录翔实的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 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 饶有兴致地亲历实践的过程, 走进语境中, 走进法布尔的发现之旅, 成为细心的发现者和大胆的探索者, 体验探究科学奥秘的快乐。

三、“趣”归于语言的习得

语言的学习也是说明文教学的一大目标。虽然说明文的语言大多平实缺乏情趣, 但细读也有可挖掘之处。《蜜蜂》一课中, 有多处呈现出法布尔真实、严谨的叙述语言。我们要做到的不光是去感悟法布尔质朴求实的文风, 更重要的是感受法布尔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就是, 要以语言品读为载体, 达到披文入情、兼收并蓄的目的。但难就难在如何让语言的学习、情感的体会也充满情趣。下面来看看我们的教师是怎样让学生习得语言的过程变成一次“快乐之旅”的。

(一) 体验发现之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我们的教师就要创造机会, 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

1.“洞察失误”法。教师以“听说”一词为抓手, 了解法布尔做试验的原因。出示句子:“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无论飞到哪里, 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与原句相比, 教师故意去掉了开头的“听说”一词, 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失误”, 培养学生洞察错误、辨别正误的能力, 提高对关键词句的敏感度。发现是学生所热衷的活动, 学生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变化, 并纷纷发表看法, 阐明“听说”一词在句中的作用, 有的从反面阐述, 有的从正面说明。从交谈中, 可见学生充分体会到法布尔“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的求实态度。

2.“目标搜寻”法。教师以“推测”一词进行桥接, 先是让学生体验推测, 在了解了法布尔的推测后, 继而知道法布尔在观察中无时无刻不在推测, 从句子中还能找到表示他在推测的词语。学生在理解了“推测”之意后很快搜寻到了目标———“好像”“大概”“我想”这些词语, 并进行有滋有味的朗读, 读中仿佛在体验法布尔当时边看边思的痴迷样。

3.“对比”法。当读到法布尔推测的句子时, “好像”“大概”这样的词让学生感受到他对不确定的现象不敢妄下定论, 但当读到试验结果的句子时, “准确无误”“确确实实”这样的词又让学生发现法布尔的表述是那样肯定、坚决。继而教师让学生对比发现———“通过这两处语言的比较, 你对法布尔又有了什么了解?”对比品读间, 学生对法布尔其人“是即是, 非即非”的求实精神已了然于心了。

重要的是, 学生发现语言特点、感受人物情感的过程是充满寻求、探索的乐趣的, 仿佛在游戏间自然无痕地达成了目标。

(二) 体验趣味运用

说起语言的运用, 是令师生都为之揪心的事。但只要我们设计精巧, 降低难度, 相信运用也是极易体验成功的学习。

如学习法布尔来推测一下其余三只蜜蜂失踪的原因。 (具体案例已在上文提到) 教师强调用上表示推测的词语“也许、可能、大概、估计”等, 将文本语言的运用融入到有趣的推测游戏中, 不知不觉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再如学习“尽管……但……”逻辑性语言的运用, 教师将其与文本语言内化表达融合在一起。以下是练习案例。

出示句式练习:

尽管蜜蜂逆风而飞, 沿途都是些陌生的景物, 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尽管_____, 但蜜蜂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尽管_____, 但_______________。

学生结合试验过程提到的相关信息, 进行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的组合———

“尽管蜜蜂逆风而飞, 但……”

“尽管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 但……”

“尽管蜜蜂被闷在厚厚的纸袋里, 但……”

“尽管蜜蜂被带着走了两里多路, 但……”

这种融文本内容和形式于一体的语言实践, 不仅降低了语言表达因题材缺乏而产生的难度, 同时对文本内容进行了重新建构, 提升了学生活用语言的能力。在语言运用中, 让学生轻轻松松获取知识与能力的双利。

上一篇:企业风险及防范对策下一篇:如何做好大学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