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节

2024-04-19

祭灶节(精选8篇)

篇1:祭灶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 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 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广东祭灶节习俗]

篇2:祭灶节

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 宋·陆游

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分胙虽薄少,要是邻里情。

众起寿主人,一觥潋灩倾。气衰易成醉,睡觉窗已明。

幽居记今昔事十首以诗书从宿好林园无俗情为 宋·陆游

癸亥辞修门,拜赐散人号。一出非本心,欢喜归祭灶。

故乡多名山,幸得遂所好。舟舆虽难具,信步亦可到。

清溪无尘滓,奇峰有云冒。雨垫林宗巾,风落孟嘉帽。

岂惟狂故在,望远亦未眊。一醉倘可谋,敢爱将军告?

折桂令 元·刘庭信

想人生最苦离别。雁杳鱼沉,信断音绝。

娇模样其实丢抹,好时光谁曾受用,穷家活逐日绷曳。

才过了一百五日上坟的日月,早来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时节。

笃笃寞寞终岁巴结,孤孤另另彻夜咨嗟。

欢欢喜喜盼的他回来,凄凄凉凉老了人也!

祭灶诗 宋·吕蒙正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纵笔三首之一 宋·苏轼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初到杭州寄子由 宋·苏轼

圣明宽大许全身,衰病摧颓自畏人。莫上冈头苦相望,吾方祭灶请比邻。

杭州寄子由 宋·苏轼

眼看时事力难胜,贪恋君恩退未能。迟钝终须投劾去,使君何日换聋丞。

圣明宽大许全身,衰病摧颓自畏人。莫上冈头苦相望,吾方祭灶请比邻。

答曾存之 宋·秦观

环堵萧然汝水隈,孤怀炯炯向谁开。青春不觉书边过,白发无端镜上来。

祭灶请邻聊复尔,卖刀买犊岂难哉。故人休说封侯事,归钓江天有旧台。

长沙簿孙昭远 宋·杨时

阳城衰晚拙催科,阖寝空惭罪亦多。祭灶请邻君自适,载醪祛惑我谁过。

猗猗庭有兰堪佩,寂寂门无誉可罗。归去好寻溪上侣,为投缨绂换渔簑。

次韵答存之 宋·张耒

环堵萧然汝水隈,孤怀炯炯向谁开。青春不觉书边过,白发无端镜上来。

祭灶请邻聊复尔,卖刀买犊岂难哉。故人休说封侯事,归钓江天有旧台。

朱郎元章以予不得宫观与诸侄有唱和见寄揽之 宋·晁说之

莫笑吹笙便得仙,绝胜祭灶事茫然。白头吏役徒多犯,黄帽闲居政寡缘。

仰愧高僧能五鬣,俯惭垂柳解三眠。诗成自赠仍堪寄,闻道衰蒲尚可编。

岁晚书事十首之一 宋·刘克庄

门冷如冰尽不妨,由来富贵属苍苍。谁能却学痴儿女,深夜潜烧祭灶香。

曾伯贡主簿挽诗二首 宋·杨万里

练练兰溪秀,家家玉树荣。兴安有才子,艮老是先生。

师与三冬学,诗专五字城。一官缯祭灶,作麽便铭旌。

淮上乱后寄子都兄五诗 宋·李洪

忆昨王师北渡江,山东豪杰已争降。衔枚夜雪俄平蔡,斫树明书果死庞。

志士裹尸须马革,旧官祭灶熟羊腔。老奸牖下终何幸,远愧睢阳庙食双。

献寿 宋·孙纬

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

祭灶词 宋·范成大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祭灶与邻曲散福 宋·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三次刘寺韵赋张以道新居与约斋夹湖相望 宋·项安世

寒绿新轩对马头,陂南陂北□销愁。合添渔艇两三只,时与约斋来往游。

欹枕孤鸿烟雨涨,钩帘宿鹭晓光流。何时祭灶呼邻里,我欲题诗素壁留。

呈程帅五首之一 宋·陈造

一樽规度雪寒朝,小辍鸣弓抗射鵰。未用军书送贴帼,故人祭灶有佳招。

次韵谢王使君见赠二首 宋·卫博

功成刻楮谩三年,技拙空惭不可传。晚事韩门称弟子,终期幕府颂燕然。

相看霜干寒犹在,未许兰膏明自煎。祭灶乞邻端有志,只愁多指费囷廛。

山居苦 宋·赵庚夫

栽松成曲径,洗石出秋屏。米价占新月,更筹认曙星。

买牛邻共契。祭灶妇看经。不觉成头白,频看烧地青。

寿彭簿 宋·王迈

武夷深处有台仙,岳降元肖六日前。早挟雄文偕汉史,晚将奇策对尧天。

一官祭灶真游戏,万里搏风吏勉旃。早晚菑川再惟上,好将名姓压英躔。

春日风雨中 宋·戴复古

潇潇风雨闭柴门,年纪衰颓病着身。大似梁鸿居海曲,略如公干卧漳滨。

三春晴暖无多日,一世安闲有几人。闻道明朝新醖熟,不妨祭灶请比隣。

再和前韵答达善季辩 宋·舒岳祥

北固漫夸城立铁,钱塘休说浪翻银。江山不改英雄泯,宇宙无穷战伐新。

过眼烟花空似锦,到头富贵总成尘。旧时都下逢除夕,果食花饧祭灶神。

平江腊月廿五夜作 宋·陈藻

昨日宰猪家祭灶,今宵洗豆俗为糜。燔柴夹水明如昼,截竹当阶爆御魑。

故国赛还新岁愿,老翁回忆幼年时。才高命薄天相戏,我亦刚肠不肯悲。

行都钱岁 宋·孙嵩

插架馀残历,挑灯忆故乡。年光蛇赴壑,羁旅雁随阳。

禁阙迎傩鼓,邻街祭灶香。英雄须自力,容易鬓毛苍。

与节东归和同幕送行之作 宋·陈杰

来参军事久无功,宜黜而升愧在中。揽辔登车宁有是,过家祭灶略相同。

送人万里鸥波白,回首千山骑火红。待得故园高卧日,诸君剑佩一时东。

祭灶 宋·佚名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吃灶糖 清·佚名

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命小儿尝。

跳灶王 清·佚名

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敲竹歌嗓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

姑苏竹枝词·跳灶神 清·周宗泰

又是残冬急景催,街头财马店齐开。灶神人媚将人媚,毕竟钱从囊底来。

庚子送灶即事近代·鲁迅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篇3:祭灶节

一、中国古代的蜡祭和腊祭

先秦时期,我国有很多祭祀活动,如对祖先的祭祀,对山川河流等自然神的祭祀等,并且有春、夏、秋、冬不同的祭祀时间。其中冬季有两个重要的祭祀——蜡祭和腊祭。

蜡,音乍。蜡祭是岁终对八位农神的祭祀。《礼记·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郑玄注:“所祭有八神,先啬一、司啬二、农三、邮表畷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

如果按照《礼记》经文的解释,蜡祭八神,应没有昆虫,猫虎各算一神。《郊特牲》云:“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蜡祭的八神皆与农业有关。孔颖达疏证,先啬就是始造田者,此处指的是神农,在蜡祭之首。司啬,指的是农神后稷,周人先祖。农,古之田畷;邮表畷,是田畯督约百姓在田间的所舍之处。坊,指的蓄水之处;庸,指的是受水、泄水之沟。另外,还有猫、虎之神。

蜡祭所祭的是农神,是为了报答众位农神对农业种植的功劳和贡献。古人认为,无论是祖先,如神农、后稷,或者是农官田畯,甚至水池、水沟、猫、虎等,只要他(或它)对人类有好处,就要对他祭祀、报答。他们祭祀农神,祝愿“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希望土地不要被冲毁,水归其壑,不要泛滥,昆虫不要为灾,杂草归于薮泽,不要生在良田之中。

蜡祭在郊外举行。《郊特牲》云:“八蜡以配四方,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顺成之方,其蜡乃通,以移民也。既腊而收,民息已,故既蜡,君子不兴功。”我国古代是一农业社会,农业收成关系着这个社会的兴衰。蜡祭的八位神灵,如果接受了祭祀,那么这年的收成就会顺成,贵族统治者就不再兴土功,而息民。蜡祭是古代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祭祀。

《礼记·月令》记载了周代冬季的另一个祭祀腊祭,“孟冬之月,……是月也,大饮烝。天子乃祈求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天宗,指的是日月星辰;大割,就是大杀群牲,用猎取的禽兽以祭先祖及五祀。先祖,当然指的是祖先。五祀,《白虎通》卷一云:“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罾也。”由此可见,这个祭祀所祭的天宗、祖先、五祀,所祈的是来年的收成。

东汉经学家郑玄《月令》注曰:“此周礼所谓蜡祭也。”郑玄认为,蜡祭、腊祭是一个祭祀。唐代孔颖达疏曰:“此等之祭,总谓之蜡。若细别言之,天宗、公社、门闾,谓之蜡,其祭则皮弁、素服、葛带、榛杖。其腊先祖五祀,谓之息民之祭,其祭则黄衣黄裳。”孔颖达虽然看出二祭有细微的区别,但他以为“总谓之蜡”。蜡、腊二祭是一个祭祀。

东汉人蔡邕发现了蜡、腊是两个不同的祭祀。他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曰腊。”一说,《月令》孟冬腊先祖五祀,自昔有之,非自秦汉始也。又郑玄《月令注》,腊,即《周礼》所谓蜡。不知腊祭先祖,蜡百神,二祭有别,郑合为一。非也。”(《正字通》引)蔡邕已经看出了蜡、腊二祭的区别。

蜡祭,是礼祭八神,所用祭品是“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这里所说的“万物”,当是指田中所产的谷粟杂粮。此祭应为郊祭,即露天而祭。

《月令》的腊祭,祭祀的是“先祖五祀”,是祖先之神,那么此祭在庙中举行,所用祭品则为田猎所得禽兽。

蜡祭、腊祭在祭祀中都有祈求来年收成的内容。

二、蜡、腊二祭合一及腊日的出现

自汉代,蜡、腊二祭就合为一个祭祀了。蜡、腊二祭皆有祈求年成,祭祀农神的内容,二祭又皆在冬季。蜡祭,《郊特牲》云:“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祭,《月令》云:“孟冬之月,……腊先祖五祀。”既然二祭有共同的内容,祭祀时间相近,那么人们将蜡、腊二祭合为一祭,则是很自然的事。

《礼记·礼运》云:“昔者仲尼与於蜡宾。”汉代应劭《风俗通义》卷八云:“腊,谨按礼传,……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祭祀其先祖。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汉家火行,衰于戌,故曰腊也。”由此可以看出,汉代像应劭这样的经学大师也说不清蜡与腊的区别,到底什么是腊祭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秦汉时期,周代的蜡祭已经没有了,与腊祭合而为一,其祭名曰腊祭。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汉王朝改用《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年终的12月则称为腊月。12月称为腊月,当与腊祭有关。腊祭在腊月某一日举行。隋人杜台卿撰写的《玉烛宝典》云:“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也就是在腊月的某一固定的日子举行腊祭和蜡祭。这个固定的日子叫腊日。

那么,腊月的哪一天为腊日呢?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巫术学说盛行,特别是《周易》及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等十翼的产生,虽然有其哲理性,但充满了浓厚的巫术思想。《周易·系辞上》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周易·正义》云:“此言天地阴阳、自然奇偶之数。”人们赋数字以灵性,以奇数作为阳数,象征天、君、父、男;以偶数为阴数,象征地、母、女等。这种巫术思想也掺糅在人们的祭祀活动中。《礼记·郊特牲》云:“鼎俎奇而笾豆偶,阴阳之义也。”孔颖达疏曰:“鼎俎奇者,以其盛牲体。牲体动物,动物属阳,故其数奇。笾豆偶者,其实兼有植物,植物属阴,故其数偶。故云阴阳之义也。”牲为天之所产,属阳,其盛器鼎俎亦用奇数组合;黍稷谷物等植物系地之所产,属阴,其盛器笾豆簋等用偶数组合。

腊祭本为蜡、腊合一的祭祀,是岁终的农祭。如蜡祭,所祭八神皆农神,即田中之神,所用祭品也是“合聚万物而索之”的农产品。腊祭的对象除“先祖五祀”,亦有祈农业收成的内容。那么蜡、腊合一的腊祭应以农业祭祀为主,应属阴,故腊祭之日亦应用阴数之日。最高的单偶数是八,象征地数;又腊八与蜡祭之八相合。《郊特牲》所说的“天子大蜡八”。虽然“蜡八”与“腊八”的意义不同,但有可能,人们就取了这种巧合,把腊月的八日定为腊日。

萧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荆楚一带,“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说明至少在南朝梁时期,我国长江流域的荆楚地区已以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荆楚地区的人民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萧梁时期以及萧梁之前,华夏民族以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的习俗已经形成。

三、腊八节、祭灶节的来历

先秦时期,我国有祭灶神的习俗。《礼记·礼器》云:“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郑玄注:“奥当为爨字之误,或作灶。”也就是说,老妇要祭烧火的灶,祭则有神。老妇以瓶为尊盛酒,以盆为簋盛食,以祀灶神。但古籍记载,先秦时期祭灶有在夏日的。《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郑玄注曰:“夏,阳气盛热,于郊外祀之于灶,从热类也。”因灶中有火,夏日亦热,故于夏日祭灶。《淮南子·氾论训》云:“炎帝於火官而死为灶。”炎帝作灶神,有大材小用之嫌,只是一种传说和附会。

然而,《礼记·月令》所记载的孟冬之月的腊祭所祭的“腊先祖五祀”,其中“五祀”中包括有祀灶。《礼记·祭法》曰:“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历、曰户、曰灶。……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灶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所祀的神灵。先秦时期,有在夏日祭灶,取其热的意义;有在冬日祭灶,取其岁终之祭义。

秦汉以后,由于腊祭腊日的出现,又由于《月令》中的腊祭五祀,亦祀灶神,故祭灶也固定在腊月祭祀。《后汉书·阴识传》载:“(东汉)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以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孙必将强大。’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东汉人阴子方于腊日晨炊而见灶神,以黄羊祭之,以至暴富,从此每逢腊日祭灶。晋人干宝的《搜神记》、梁朝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都记载了阴子方腊日祭灶的故事。《荆楚岁时记》云:“阴氏世蒙其福、俗人所竞尚,以此故也。”荆楚地区的人民皆效仿阴氏,腊日祭灶,遂成习俗。该书还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所以我国荆楚地区有腊八祭灶的习俗。

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祭祀的物品和日子也不相同。《荆楚岁时记》云:“其日(腊日),并以豚酒祭灶神。”而清人富察敦宗的《燕京岁时记》云:“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民间祭灶,惟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帝京岁时纪胜》曰:“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槽炒豆水盂。”腊月廿三日(有廿四日)是灶神上天汇报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祭灶。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我国南方以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祭灶,北方则有以廿三日(或廿四日)祭灶的习俗。祭灶的日子虽然不同,但以腊月八日为腊日却是共同的。至今,我国中原地区以腊月初八为腊八节,以五谷杂粮熬粥祭之,腊八节所祭的应为农神;以腊月廿三日祭灶,以南糖和糖饼祭之。这当是南北习俗的融合。

腊八节本来是我国自先秦、秦汉就有的祭农神的节日,后代又被佛教借用为斋僧日。南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记载: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又《东京梦华录》卷八注引金盈之《醉翁谈录》四:“八日,诸经说佛生日,不同其指。言四月八日生者为多。……南方多用此日,北方专用腊八。”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南北朝以后,佛教犹盛。僧人四处传教化缘,世人以粥斋僧是最为寻常之事。我国自先秦时期以五谷杂粮祭祀农神,也逐渐演变为以五谷杂粮熬成粥以祀农神,“事神以事生。”腊八节,世人以腊八粥斋僧是顺理成章之事。所以腊八节被佛教徒借用演变成斋僧节,甚至被误认为是佛的生日,当是误传和借用。

古代文献记载,自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蜡祭和腊祭;秦汉以后,蜡、腊二祭合一,称为腊祭。东汉时期,荆楚地区就以腊月八日为腊日,并有了腊八祭灶的习俗。宋代的腊八俗佛、斋僧,是佛教徒对腊八节和腊八粥的借用和演变。

篇4:“祭灶”中的民意

民间祭灶一般在腊月二十三(也有在二十四的)。据说这天是灶神升天向玉帝汇报工作的日子,所以一到晚上,家家都在灶间贴出新的灶神像,摆上鸡鸭鱼肉、糖果瓜枣等供品,犒赏灶神。而百姓这样做,看似出于自愿,实乃被迫无奈。因为他们深知这灶神握有关乎他们命运的权力,同时又贪得无厌,喜欢受贿,谁给他送礼多给谁办事,谁不送礼谁家就会遭殃。《后汉书.阴积传》上讲的一件事就很能说明问题:汉宣帝时,有个叫阴子方的人见到了灶神,便杀了一只黄羊犒赏他。灶神受了贿,便让政策向阴子方倾斜,从此阴子方便成了“巨富”,而且“世蒙其福”……既然有此先例,谁还敢得罪这位“基层领导”?即使家里再穷,也得给他送礼。正如鲁迅在《庚子送灶即事》诗中所言:“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诗中说的是祭“神”,而“神”是人的化身。从祭灶中折射出来的,正是世间百姓给官员送礼的无奈与辛酸:他们或畏其权势,或惧其贪腐,送礼只是被迫实行的自我保护。而对官员来说,这“舒舒服服”的受贿何尝不是走向深渊的驿站?

各地祭灶时,还有个有趣现象,就是不管供品多寡,总少不了糖饼、黏糕和酒糟等食物。据说糖饼、黏糕可以粘住灶神的嘴巴,使他说话不便;而酒糟则用来涂抹灶门,使灶神烂醉后言语不清。这是因为灶神的嘴巴太碎,常常惹是生非。古书《抱朴子》上就说过:灶神专在月晦日上天,向天帝报告人之“罪状”。天帝再根据“罪”之大小,分别减少人的寿命……正因如此,百姓才想办法用糖饼粘住灶神的嘴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说八道,祸及百姓。这方法看似幼稚可笑,但却寄托着百姓的爱憎。那些一贯用假话、空话取悦上司、蒙骗群众的“领导”,群众是信不过的。群众会用正义之声(如上古的《诗经》,各时代的民歌等)打他的嘴巴,钳他的喉咙,使他难有立足之地。你即使能在上司面前得意于一时,也终究会被百姓唾弃。

正因灶神名声不佳,所以一向被人看不起。曲阜孔府的祭灶,就表现出对灶神的蔑视。过去孔府祭祀神灵,都由孔府的主人衍圣公亲自主祭。唯独祭祀灶神,衍圣公从不出面,而由当差的代祭。灶王爷的神位,也不许供在孔府的厨房,只能放在一间多年不用的柴火间里。那里烟熏火燎,墙壁乌黑,而且布满蛛网、灰尘,让这位“尊神”在那里吃尽了苦头。孔府之所以这样慢待灶神,不只是因他官小位卑,不值得尊重,更因他品格低下,令人不齿。孔府的这一习俗,也反映了百姓的心愿。孔府对灶神的态度,也正是百姓对那些不称职官员的态度。不管他自视多高,架子多大,但在群众眼里,很可能一钱不值。

还有些地方祭灶,更让灶神难堪。那里的穷人早已看清了这位神爷的丑恶嘴脸:不管百姓死活,只知骗吃骗喝,又从不给百姓办事,这样的“领导”供着有什么用?因此送给他的不是鸡鸭鱼肉,而是一顿臭骂。有一首四川《祭灶歌》这样唱道:

这个时岁愁又愁,想敬灶神没刀头(腊肉);

年年敬你鸡肉酒,你不灵应敬个×!

真是一针见血,痛快淋漓,几句话就道出了穷苦百姓的共同心声。百姓的心里都有杆秤,不管是哪级领导,官有多大,只要挟权营私,漠视民瘼,“当官不为民做主”,百姓就不买他的账,就要把他拉下马。灶王爷的“不幸遭遇”,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篇5:祭灶节的诗词

年光蛇赴壑,羁旅雁随阳。

禁阙迎傩鼓,邻街祭灶香。

篇6:小年又称祭灶节吗

答:是,同一天

祭灶节

祭灶节,在我国民俗中历史悠久,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小年、谢节、灶王节。祭灶的传统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俗称为“送神”,琉球语称为“御愿解”。在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要放鞭炮。据说每年年底,灶君、太岁神与民间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尤其灶君会向玉帝禀告人间善恶是非,作为对人类奖惩报应的依据,故人们大多在此时奉拜家中诸神与灶君。

腊月二十三小年也被视为过年的开端,祭灶节在古代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古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全家来年平安。

小年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过小年的习俗: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篇7:祭灶节的诗句

山居苦 【宋】 作者:【赵庚夫】

栽松成曲径,洗石出秋屏。

米价占新月,更筹认曙星。

买牛邻共契,祭灶妇看经。

不觉成头白,频看烧地青。

行都钱岁 【宋】 作者:【孙嵩】

插架馀残历,挑灯忆故乡。

年光蛇赴壑,羁旅雁随阳。

禁阙迎傩鼓,邻街祭灶香。

英雄须自力,容易鬓毛苍。

庚子送灶即事 【现代】 作者:【鲁迅】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祭灶 【宋】 【佚名】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吃灶糖 【清】 【佚名】

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

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命小儿尝。

跳灶王 【清】 【佚名】

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

敲竹歌嗓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

献寿 【宋】 作者:【孙纬】

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

答曾存之 【宋】 作者:【秦观】

环堵萧然汝水隈,孤怀炯炯向谁开。

青春不觉书边过,白发无端镜上来。

祭灶请邻聊复尔,卖刀买犊岂难哉。

故人休说封侯事,归钓江天有旧台。

寿彭簿 【宋】 作者:【王迈】

武夷深处有台仙,岳降元肖六日前。

早挟雄文偕汉史,晚将奇策对尧天。

一官祭灶真游戏,万里搏风吏勉旃。

早晚菑川再惟上,好将名姓压英躔。

祭灶诗 【宋】 作者:【吕蒙正】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祭灶词 【宋】 作者:【范成大】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阅读延伸:祭灶节习俗】

祭灶

祭灶,印象磨灭不去。记得很小的时候,奶奶在祭灶的那天总是拿着一串佛珠,端坐在灶前的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家里的陈姨薛妈她们,总是忙忙碌碌。不停地往灶前的供桌上摆放很多的东西,说是祭灶。在我脑中还有印象的,是那些黑节骨,白节骨和油枣之类的糕点满满地摊上一桌。祭灶这天,母亲可也不是等闲之辈。她按照奶奶的指示,独自去揭灶上那张已经发黄了的旧灶神爷像。然后,再把新的`灶神爷像粘贴上去。在下来之后,母亲还得恭恭敬敬地跪拜一番,连鞠三躬呢。那时的我,人虽小,当然也放达的很。小孩,总想把什么事都搅得热闹,这是天性。奶奶瘪着那张没剩几颗老牙的嘴,还尽护着我说,-乖儿闹玩未必不好。奶奶叫着陈姨,带我出去还买鞭炮呢。腊月二十三,理该是送灶神爷上天的日子。在薄暮时分,我见过薛妈用黄糊糊的胶糖涂在灶神爷的嘴上。我们小孩不懂薛妈究竟在干什么?后来,才听奶奶说,-这叫粘灶,把灶神爷的牙齿粘住,免得他上天去跟玉皇大帝瞎扯什么。有的人家,还搞得挺是考究。除了糖胶粘嘴,还要另去搞一些酒糟,涂抹在大灶门边。此种俗称叫作-醉司令的玩意,目的也是想让灶神爷醉得神志不清,不让他乱说瞎缠。避弃杂进某种凶兆。

中华千年遗传下来的习俗名目繁多,而且都挺有意思,可以没完没了地一直延续下去。

据说,人们普遍瞧不起这位灶神爷是事出有因的。凡间对灶神爷的身世来历各说其词,众讲不一。最广泛流传的,要算玉皇大帝与灶神爷是同姓之说。因为两人本是同一张姓的缘故,玉皇大帝就把七仙女中最小的那位女儿许配给了灶神爷当了老婆。但是,灶神爷在天上仍然劣性不改,大犯天规。终究让玉皇大帝打下凡间。让他投胎于一户人家,管做火夫。夫君跌落凡间,玉皇大帝的娇女也不得不随这个穷管灶的一同受罪。可是,玉帝的老婆王母娘娘不忍心看到女儿和女婿那样穷迫潦倒。于是,就跑到玉皇大帝面前活缠死纠。最后,总算迫使玉皇大帝给灶神爷封了一个王位。所以,灶神爷就能坐在凡间的灶堂里那样坐享其成。自然,灶神爷多少年来就那样。显然,坐的很是得意,凡间的人们奉供的也很高兴。

灶神爷当了神仙,许多方面总会被人说得和写得痛快淋漓,有声有色,不出破残。其实不然,灶神爷也会发出叹息。在腊月二十三要上天的日子里,人们祭灶,意愿就是把他顺利送上天堂。然后,这事还没算办妥。到了大年三十,人们还要迎接灶神爷的下界,指望他给人间降吉。

扫尘

1、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2、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写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

篇8:小年祭灶,新年来到

专管人间灶事的神仙——灶王爷

在我们的民俗生活中,灶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的日常饮食都与灶密切相关,那么如此重要的物品必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传统社会中,灶王爷是民间信奉最广泛的神祗之一,人们相信有一位专管人间灶事的神仙在管理家家户户的灶事。为了表示对灶王爷的尊崇,人们要在小年的这一天来祭祀这位“神”。

灶王爷也被称为“灶神”、“灶君”、“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灶王菩萨”等,在很早以前的历史文献里就有关于灶王爷的多种记载,其中一种说法认为灶王爷本身就是一位神祗。《礼记·礼器》中孔颖达的注疏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此处认为火神祝融是灶王爷。另外,在《礼记·礼器》还记载“奥者,老妇之祭也”。郑玄注说“老妇,先炊者也”。孔颖达疏日“爨者,老妇之祭也。·…一此祭先炊,非祭火神”。这里指出灶王爷并不是火神,而是一位精于烹饪的女神先炊。另外,还有文献记载认为灶王爷是由普通人死后变化而成的。在唐代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记载灶王爷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状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传说张单家境富裕,但薄情寡性,是一个负情浪子。他曾娶了贤淑女子丁香为妻,后来又抛弃了丁香,续娶美貌女子李氏为妻。李氏虽然貌美,但是好吃懒做,不久就把张家财产挥霍一空,改嫁他人。张单家境败落后又不幸遭遇火灾,致使双目失明,最后沦为乞丐。一天,他乞讨到一户人家门前,主人给了他一碗热汤饭。张单听出是前妻丁香的声音,羞愧难当,一下撞死在灶前,后来被姜太公封为“灶王”。就如民间流传的俗语所说:“灶王爷本姓张,摇摇摆摆下了乡。白天吃的油盐饭,晚上喝的烂面汤。”

灶王爷和民俗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传统社会里,家家户户的灶台上都会供奉灶王爷。民间供奉灶王爷的形式有多种,根据供奉时间长短,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常年供奉的“金灶”,此又分为双座的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单座的灶王爷。其中,双座的灶王爷和灶王奶奶非常类似于民俗生活中的老夫妻,他们一起端坐在正中,也共同掌管着灶事。“金灶”的做工、质地通常较好,有时还被供奉在制作精美的灶王龛里,终年摆放在灶台上方,接受香火。第二类是专为祭灶而临时到香烛铺购置的“纸灶”,“纸灶”也有双座和单座的区分。这类“纸灶”在祭灶之后即被焚化。

民间的祭灶仪式

祭灶,又称为“送灶”、“辞灶”等,是年终的“岁祭”。按照古代祭祀礼制规定,天子七祀,祀司命、中雷、国门、国行、泰厉、户、灶;诸侯五祀,祀司命、中雷、国门、国行、公厉;大夫三祀,族厉、门、行;适士二祀,门、行;庶人一祀,户或灶。其中,灶是传统的祭祀对象之一。《礼记·月令》云:“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唐代罗隐的送灶诗云:“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可见祭灶的习俗由来已久。尤其在传统社会,无论是皇家官府还是普通人家,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灶仪式。例如清代宫廷每年腊月二十三日要备黄羊于大灶前祭灶神。祭灶前设供案,安神牌,备香烛,且皇帝和皇后都要亲诣坛前拈香礼拜,直到送神望燎。这天晚上,所有的亲王、郡王、贝勒等朝廷大员也要在家祭灶。

由于民俗风情不同,各地祭灶的时间也略有差异,以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为多,也有一些地方是腊月二十五日。一些地方也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意思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普通百姓家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北京岁华记》记载老北京二十三日“祀灶”,广东番禺也是二十三日“小除”;广西新宁二十四日,夜备香烛送灶神,俗谓之“小年”;福建龙泉腊月二十五日薄暮“祀灶”。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之后一直留在家中,以监察这家人在一年中的所作所为。到了祭灶这一天,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切。玉皇大帝则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新一年的运数告诉灶王爷。因此,对于百姓家庭来说,灶王爷不仅掌管日常饮食,还掌握着家家户户的祸福祥异,因此祭灶仪式丝毫不能马虎。

祭灶仪式,无论贫富人家都会举行,但供品种类不限,可量力置备。比较富裕的人家会用糖瓜、糖饼、糕点等,甚至会用黄羊作为供品,有时还给灶王爷骑的宝马也供上些上等草料;《日下旧闻考》记载旧时北京以糖剂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祀灶君,以槽草秣灶君马。有时人们为了表示对灶王爷的敬重,还给灶王爷糊了八抬大轿、金案宝马送他上天。在祭灶的供品中,黄羊是传统的大祭祭品。鲁迅在《庚子送灶即事》诗中提到:“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其中的黄羊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便杀黄羊来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以求好运的风俗就流传了下来。相反,如果家境贫寒,无力置办贵重供品,至少也要放一个烛台、一个香炉和一碗凉水,并用秫荠杆儿扎成马的形状来送灶。就如俗语所说:“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今年小子混得穷,明年再吃关东糖。”无论祭品丰俭,人们在祭灶仪式中都以诚敬之心恭送灶王爷上天,目的是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种祭灶仪式实际上表达着人们对于新的—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

祭灶仪式多在黄昏时分举行。在有些地方,祭灶由男性主持,女性不参加祭灶仪式,俗话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日下旧闻考》记载京师祀灶仍沿旧俗,禁妇女主祭h到了祭灶时间,一家人先将灶台附近打扫干净,然后在灶王爷神像两侧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然后在灶前摆上桌子,供上黄羊、糖瓜、糖饼等准备好的祭品。祭灶用糖,目的是让灶王爷甜甜嘴。有的地方还要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嘴巴甜甜,好话多说,坏话别说。”唐末《辇下岁时记》中记载唐朝时人们就“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其目的也是使灶王

爷多说好话。鲁迅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也记载了他家乡祭灶时使用“胶牙饧”,“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一切准备好之后,主人跪地向灶王爷敬香,待香快要燃尽时,再将纸马和草料全部焚化。如果是“纸灶”,则要与纸马、草料一同焚化,俗称“升了”。在焚化的过程中,主人要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对于祭灶仪式的时间、祭品、过程、目的,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祭灶词》中用诗的语言进行了生动而全面的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除了家人参加祭灶仪式以外,在一些地区,祭灶仪式的参与人数更多,场面也更加热闹。当暮色时分,人们准备送灶时,街头乞丐们便乔装打扮,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唱送灶王歌,跳送灶王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来换取食物。

老北京人的祭灶习俗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一顶新毡帽!”这是老北京家喻户晓的一首童谣。老北京人认为“报信的腊八粥”,腊八粥喝了,新年马上就要开始了。等到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一过,人们就正式忙起年来。“老婆老婆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在过年的节序安排中,小年是一个重要的序曲。昔日北京,每逢到了阴历腊月上旬,大街小巷的杂货铺、南纸店、百货摊、油盐店都要代卖“灶王爷”。老北京的“灶王爷”多是来自华北“版画之乡”天津杨柳青的木版水印神像,这种神像上的“灶王爷”神态和蔼,盛装端坐,给人们以慈善、庄重的感觉。

街头买了灶王爷神像后,要等到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再将神像贴在灶台边,举行祭灶仪式。北京俗曲《门神灶》中唱道:“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土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赞祝那灶王爷降了吉祥。”

老北京人除了在家祭灶以外,有些人还要到灶君庙去祭祀灶王爷。据文献记载,崇文区花市大街路北有一座古老的灶君庙,该庙建于明朝,后来倾颓,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重修。重修后的灶君庙有3层大殿,每殿各有3间房,中殿前后门可穿堂而过,正殿供着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从这些宏伟的建筑中可以推测当年灶君庙香火的旺盛程度。除了平日里的香火供奉外,每年小年的祭祀仪式更加隆重。到了祭灶日,庙里要举行长达数小时的祭祀仪式来祭祀灶王爷和灶王奶奶。这一天,普通市民也要来这里给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上香,以求在新的一年里福运安康。到时还举办庙会,南北年货齐聚,供人们挑选,场面非常热闹。

小年祭灶仪式的完成似乎向人们预告,新年马上就要来到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祭灶节】相关文章:

祭灶节的来历04-20

祭灶节祝福经典语录04-21

祭灶节的由来和习俗05-01

祭灶节的饮食习俗05-04

上一篇:局档案管理规范下一篇:初三600字作文大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