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2024-09-07

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通用10篇)

篇1: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仰望精神的丰碑

——宿迁市宿城区龙河中心小学朱瑞文化建设纪实

2008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创始人朱瑞将军母校——宿迁市宿城区龙河中心小学被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命名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是龙河中心校推行红色德育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在红色德育历程中,学校的少先队社团“红色炮魂研究所”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寻找校本德育之根

朱瑞将军是从龙河走出去的卓越人才,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在当地广为流传。为了让“炮兵之父”的伟大人格和非凡经历影响和教育家乡少先队员,龙河中心校在挖掘朱瑞将军的丰功伟绩,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引领广大少先队员志存高远的同时,注意以人为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且以少先队社团“红色炮魂研究所”为主要载体,凝聚辅导员和少先队员智慧和力量。研究所从朱瑞将军选择炮兵、忠于炮兵、成于炮兵的不懈进取、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身许党、赤胆忠诚的献身精神,执着探索、苦心钻研的求真精神中寻找学校德育之根和精神内核。

追寻将军的脚步

因为朱瑞将军离开家乡时很小,跟他年龄相仿的老人大都故去,在龙河很难详实掌握朱瑞将军的的资料。2006年初,辅导员臧公管、李宜海北上哈尔滨、锦州、义县、北京等地,瞻仰朱瑞纪念馆、纪念碑、牺牲地,登门拜访朱瑞将军的女儿朱淮北,朱瑞研究专家、中央党史研究室郑建英教授,搜集了大量与朱瑞将军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于同年8月底组织辅导员编写专题读本——《朱瑞的故事》,为少先队员了解朱瑞,学习朱瑞提供了详实的内容。学校还聘请了校外辅导员、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著名特级教师、雕塑家张劲扬教授设计创作了像身高达3.6米的全国第一尊朱瑞将军全身塑像。

目前,研究院已搜集到有关朱瑞将军图书、剧本6册,生平照片200余幅,建成了朱瑞塑像、朱瑞广场、朱瑞事迹展览室,编写出版了《朱瑞的故事》,创作了校歌《炮兵之父的启迪》和校本剧《站在黑土地上》,迎接了市内外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个人和团体参

观8000多人次,由研究院的队员主动承担解说和导游任务,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

情境教育的魅力

2008年9月28日下午,“扬朱瑞精神,做时代骄子”——纪念朱瑞将军牺牲60周年演讲比赛暨第二届朱瑞文化节开幕式在教学楼前广场上隆重举行。高大气派的教学楼上悬挂着醒目的红色条幅,上书“古有西楚霸王项羽气吞山河真豪杰,今有炮兵之父朱瑞顶天立地大英雄”,表达了龙小人对将军的追忆和崇敬。参赛选手的表演或慷慨激昂、催人奋进,或声情并茂、令人荡气回肠。他们用稚嫩但深情的表演讴歌了不朽的朱瑞精神,赞颂了朱瑞将军光辉的一生,表达了接过先烈旗帜,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的宏伟志向。其中,《谒朱瑞将军》、《让马》、《有一位将军》、《始于斯,忠于斯》等节目深情回忆了朱瑞将军的感人故事,带领观众回到了那段炮火纷飞的岁月;《朱瑞精神伴我成长》、《仰望朱瑞》、《故乡孩子颂朱瑞》等作品,热情歌颂了“不畏艰险、赤胆忠诚、执着探索、苦心钻研”的朱瑞精神,诵出了新时期少年儿童的自信与活力;《竖起了大拇指》、《一篮柿子》、《我要为岳飞报仇》,诉说了朱瑞将军的童年故事,体现了朱瑞精神在故乡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来自全镇各小学近100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整场比赛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龙小少先队员在朱瑞精神的感召下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近年来,研究院还成功举办了“校歌唱响,激情飞扬”《炮兵之父的启迪》合唱比赛、《朱瑞的故事》读书征文比赛、“朱瑞精神伴我成长”校本剧创作表演比赛、朱瑞中队评选等大量以弘扬朱瑞精神,做实红色德育为核心的特色活动,让校园飘逸着浓郁的地方伟人气息。2007年7月29日—31日,朱瑞中队应邀赴南京参加了由团省委、省少工委、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部、江苏省军区政治部等共同举办的“红领巾与八一军旗同行”2007年全省百支少先队英雄中队走进军营教育实践活动,10名辅导员和少先队员走进军营,体验部队生活,他们观看了军事表演,参加了军人与少先队员的联欢会,学唱军歌,学做军人,用出色的表现展示了宿迁少先队员的良好形象!

德育之花尽情绽放

先进的理念、正确的定位、丰厚的历史人文内涵,让龙河中心校迅猛发展,灿然绽放在杏坛。2008年6月18日下午,江苏省教育

厅厅长沈健在宿迁市副市长薛甫伦、宿迁市教育局局长孙其松、宿城区区长李健等陪同下来到学校调研。在雨后的清新空气中,沈健一行参观了朱瑞将军纪念馆和学生泥塑、编织作品,对美丽的校园环境和鲜明的办学特色,特别是朱瑞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龙河中心校还将合理利用校内8000平方米的“两湖”,建护坡、栏杆、喷泉、小桥、凉亭及辅助景点,精心打造朱瑞公园和百米文化长廊,深入筹办朱瑞文化艺术节活动,筹备成立“朱瑞文化”研究会,创办校报校刊,放大学校的德育功能。

“积淀百年厚重历史,升腾时代文化气息”,龙河中心校的红色德育之花尽情绽放!

篇2: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历经岁月沧桑,翻新生活内容,永恒的是精神,不变的是品质,在我们心中总有一种炽热的情愫在弥漫,总有一种深切的怀念在升腾。

他身高只有1米54,却成了几百万人民解放军的排头兵;他的体重不足50公斤却像一块巨石,激起了我们心灵浪花层层,他虽然只有22岁,却把人生书写的那样辉煌凝重,这位叔叔就叫雷锋。

他出差乘火车,主动给老人让座,帮列车员打扫车厢,给旅客倒水,帮妇女抱孩子,给下车的旅客拿行李,用自己的津贴费给丢失车票的大嫂补票„„“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偷着给战友的亲人寄钱,为灾区献上全部的存款,有多少次,雷锋叔叔路过工地,就情不自禁的参加到时劳动中去„„有人说他是傻子,可雷锋却说,他甘愿做革命的傻子,雷锋的故事千千万,雷锋的事迹说不完,他真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这就是雷锋,他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雷锋二字已经成为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救济,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

雷锋精神像一股春风温暖了社会,像一股清泉荡涤了人们的心灵,像一道闪电照亮了人们思想的天空。

虽然雷锋叔叔只有22岁的年龄,但却千古流名,他的日记,人们越读越起劲,他的故事,人们越听越动情,他的行动,人们越学越流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失去了双腿;最美女护士童春香,及时抢救一位因车祸倒在血泊中的伤者,转危为安;最美夫妻龚大锬,李成环放弃蜜月,为青海孤儿院的藏族孩子送去冬衣,返程时不幸遭遇车祸,最美司机吴斌,在生命最后时刻,忍着剧痛把车停稳;罗阳叔叔,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助人为乐,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感动着人们,一个又一个动人的事迹诠释着雷锋精神,全社会都在学雷锋,雷锋精神也感染了我们全校师生,杨统稳老师,不顾刺骨的寒冷,抢救了一们落水者,王保存老师捡到1000元现金,主动交到失主手中,姚占友老师,自己掏钱买来打气筒供学生使用,张丽丽同学在上学路上捡到大量现金及各种证件,上交学校,不为所动,多少普普通通的学生,早早来到学校,主动打扫卫生,把同学的桌椅擦得干干净净,把自己要喝的开水让给生病的学生,成绩好的帮助成绩差的,把难题讲得那样清楚而动听„„

篇3:苏区精神,不朽的历史丰碑

80年后的这个11月,历史又在深情地注视着这块具有光荣传统的红色热土。

11月4日和7日,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大会分别在共和国首都北京和“共和国摇篮”江西瑞金举行。大会深切缅怀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与崇高风范,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光辉历程及执政经验,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坚定信念、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懈奋斗,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忆往昔峥嵘岁月。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赣南、闽西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当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波澜虽已远去,革命创举永载丹青。苏区革命那一段渐渐远去的光辉岁月,深深烙印在共和国的史册,历久弥新,已经成为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得到教益。

80年光辉岁月,80年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前仆后继、开拓奋进的艰辛之路、创业之路、胜利之路,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80载风云变幻,80载斗转星移,一段段辉煌的业绩已凝固成永远的丰碑。当年风雷激荡的红色赣南和瑞金,从战火中孕育铸就出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这一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

伟大的党铸就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滋养伟大的党。1996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赣南老区视察时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老区人民。我们要把老区的精神和传统世世代代传下去,永远发扬光大!”2003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赣南老区时强调,“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对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做好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永远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中央领导同志明确使用了“苏区精神”的重要概念,明确概括了“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论述了苏区精神产生的实践基础,界定了“苏区精神”的性质、定位和意义,提出了弘扬苏区精神的要求。

如何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如何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提出的“四个必须始终”为新时期弘扬苏区精神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弘扬苏区精神,必须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必须始终践行执政为民,必须始终保持优良作风。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让老区人民同全省和全国人民一道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苏区精神,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篇4:长征,不朽的精神丰碑

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对处于正在求学阶段的我们而言,学习长征精神,理解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是我们不可匆匆翻去的一个重要篇章。

想起长征,就不由得想起《丰碑》《金色的鱼钩》等我们学习过朗诵过的经典课文,这些都是红军长征中经历的真实故事,至今,书中的主人公仍在我们心中熠熠生辉。特别是《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想起来仍忍不住潸然泪下:为了让三个病号顺利走出草原,老班长把用来缝衣服的针烧红做成鱼钩,一到宿营地就去钓鱼。为了找到鱼饵,老班长不知翻了多少草皮。有时等了半夜也钓不到一条鱼,而每次煮的鱼汤老班长一口也不喝。就这样老班长一天天消瘦下去,却仍不断鼓舞着病号们要走出草原,直到去世前还不肯喝下病号们为他煮的鱼汤……

想起长征,也就不由得想起电视剧《长征》中的一幕幕画面:在敌人围追堵截下,红军战士们身着单薄的衣衫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冒着枪林弹雨冲过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而远隔千里的蒋介石则指着地图狂妄地叫嚣:“他们是走向深渊,走向死亡!”短短的一年后,当他面对追获的一大堆烂草鞋的时候,他不得不承认,这股头戴红星、足踏草鞋的铁流是不可阻挡的。

对作为沐浴在共和国朝阳下,吃着薯片、喝着可乐成长起来的我们这一代而言,没有经历过战火硝烟,没有经历过深重苦难,面对历史上这段艰苦卓绝、世所罕见的艰难岁月,我们一度在不理解甚至不敢相信的同时,每次都禁不住地要问,是什么让红军明知征途有千难万险,却毫无畏惧、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血与火的拼杀之路?是什么让他们敢于翻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边缘区,经过死亡之区的水草地?而每当此时,我的脑海中也总会浮现出历史课上老师那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的声音:是红军们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索、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的精神……

岁月易老,精神永存,90年前的那场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长征精神却以其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影响着如同历史老师那样的一代代人。时光荏苒,历史不可重现,但作为红军传人的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书本中口口相传的故事同前辈们做跨时空的思想沟通,追溯了解90年前那段难忘的历史——把伟大的长征精神永远继承下来,这终将是我们求学成才路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新征程上,我们作为青年的排头兵,时代的先锋队,传承长征精神,我想,不仅仅是敬仰、敬畏和思索,更应是一种从精神到行动的学习和践行。我们需要从当年红军嚼草根吃树皮的甘之若饴、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气概、渡金沙过铁索的笑对生死等种种革命军人的大无畏精神中汲取精神养分,进而转化为我们忠贞不移、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志存高远、不忘初心的理想梦想,艰苦奋斗、不怕挫折的意志品格,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和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这于国家,于民族,于我们,都是对长征精神的一种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长征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永遠鲜红的军旗,它曾经鼓舞了一代代革命先烈。当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国正在进行的新长征。作为青年学子,助力祖国的发展壮大,争做国家复兴的栋梁之才,既是我们塑造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人生坐标,也是我们每个人正在进行的新长征。作为新一代接棒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续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让它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

篇5: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范文)

杨善洲,一生为公一生为民一生忘我,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用一生的执着竖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一直以来,杨善洲无论是为官期间,还是退休后扎根于大山,始终是我学习的楷模,是我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学习杨善洲,为公讲党性重修养。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中国共产党党性的精髓,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官30多年,杨善洲始终牢记党的宗旨要求,为身上的责任肩上的重担,他执着的坚守着一名共产党人的信念,做到坚持原则讲党性、发挥作用作表率,为领导干部树立了以良好的修养铸就人格魅力的时代楷模。

千金难买人格贵,万贯不移品行贞。良好的修养是干部的立身之本、处事之基、为人之道。学习杨善洲就是要学习他的政治素质、思想作风和人格力量,以培养良好的个人修养。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修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学会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事物、分析情况、解决问题,使自己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把握正确方向;加强党性修养,以真挚的感情感人,以规范的工作服人,以开放的理念聚人,从团结中得到力量,从合作中找到方法,从集体中获得快乐;加强品格修养,做到立得直、行得正,蓄昂扬锐气,养浩然正气,张扬公道正派的人格魅力。

学习杨善洲,为民讲奉献重情感。“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杨善洲心理头装的就是人民群众,奉献最多的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杨善洲的一生就是为民的一生,时时想着民众,处处为着民众。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施甸姚关老乡弄到过年关吃的粮食,杨善洲亲自赶着骡马到昌宁湾甸借粮;由于交通落后,群众往来办事多靠步行,有人反映偶尔碰到拿着国家工资拉货的驾驶员一般也不会给乘车,为了证实群众的反映属实,杨善洲下乡返回单位时特地步行,果然被“拒载”,他追击驾驶员从施甸到隆阳,并要求总站领导对驾驶员进行教育,增强服务意识;1986年7月,昌宁有部分山区山地滑坡,庄稼被掩埋,在实地察看灾情后,杨善洲召集有关部门开会,并决定立即停建地委大院东楼,将资金用于救灾,他说,别人受灾,我们心里不舒服啊;1988年,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他在荒山上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0多年,带领大家造林7万多亩,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

对待人民,杨善洲无限热爱,他认为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领导干部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党性问题,领导干部自觉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以群众的忧乐为忧乐,以百姓的疾苦为疾苦。纵观杨善洲的一生,他告诉我们作为一名高素质的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既要讲党性讲原则又要讲奉献重情感:对同志要讲感情,做到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对待下属的错误应当面批评和教育,做到心胸宽广,帮助改正,努力营造拼搏奉献、团结协作和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凝聚上上下下的智慧,真正做到“人心齐、泰山移”;对群众要讲感情,对群众有深厚的感情,就能焕发为人民服务的极大激情,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永远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学习杨善洲,为己讲纪律重品性。律己是以服人,身先是以率人。作为领导干部要履行好岗位职责,必须做到事事处处严要求,率先垂范作表率,不仅在知识和本领上胜人一筹,更应该在品性上为人表率,做到正直如绳,心如规矩,志如尺衡,用人格品性的魅力让群众有满腔热血的崇敬,努力成为群众的楷模和标杆,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同时,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遵守纪律,而且要特别管好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在这方面杨善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杨善洲对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非常严格,从不允许他们借工作之便谋取私利,如果说有什么特殊,那只能是比普通群众付出的更多,得到的更少。杨善洲自1950年把妻子迎娶进门以后,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就再也没有时间去过岳母家;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雨天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在屋里居住,杨善洲只是拿了30元钱,让妻子买几个盆子接一下漏雨,暂时艰苦一下;老伴坐过4次林场的吉普车,他为此向出纳交了370元汽油钱;杨善洲担任主要领导长达三十余年,从未给家人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户口本,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退休后,组织上安排他到昆明安度晚年,一家人欣喜万分,儿女们以为终于可以与在外忙了几十年的父亲共享天伦之乐了,不曾料想,他却一头扎进了家乡的荒山;工作一辈子攒下的钱不足万元,因为无法偿还5万元的外债,不得已把刚建好还没入住的房子又卖了出去,却把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无偿的交给了政府……

篇6:预备党员思想汇报:精神的丰碑

2011年11月12号在文学院党委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纪实电影《第一书记》。该电影根据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优秀村党委书记沈浩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沈浩2004年2月从省财政厅下派至小岗村,兢兢业业地发展小岗,3年期满后,被小岗村村民集体摁手印留任,直到他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

记得我第一次知道沈浩是在2010年的春节期间,观看了央视的《感动中国》,了解到这样一位为人民、为百姓的好书记。“你是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进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帜,高高地飘扬在这希望的田野。你把人民捧在心里,人民就把你举过头顶!站起来,你是一尊雕塑,倒下去,你是一座丰碑!”

想想沈浩本来优渥的生活条件,省财政厅、房子、轿车,应有尽有,但他却因为简单的“想做点事情“主动下调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小岗村既是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起地点,却又止于历史。而沈浩主动挑起了这个担子,尽管无知的村民们不理解他、误解他、甚至打他。从进行集体规模化生产到没收杨德福家里霸占的村中的铲车,从修路到修桥,从办工厂到引进美国GLG公司落户小岗,沈浩付出了太多太多。如果沈浩在一个起点就很高的城市发展,肯定会做的更好,但是沈浩说:“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这正是中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精神的最好体现,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切弘扬。

目前我们有些党内干部,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原则改成“为人民币服务”,不为群众做实事,一心想着升迁受奖。沈浩的出现,似乎昭示着一个事实:只有真正为人民、为百姓的官才是真正应受到尊敬的官,才能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实现价值,为他人谋福。

爱迪生曾说:“我发明的原因在于为人民谋福。”一个想实现价值的人,一个合格的***员,理应有这种奉献为人、吃苦在己的价值观念,为人民做哪怕是一点点的小事,只要这事是符合人心的,是一心向党的。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党课的熏陶,还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慢慢树立自己“为人民”的观念,真正的践行好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精神,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政治觉悟,在行动中检验自己,在辛苦中历练自己,在风雨中成长自己,切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履行好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指导,尽快加入到中国***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来。沈浩,这样一位精神的丰碑,使所有***员的榜样,更是我们青年日后学习、奋斗、褒扬的伟大人物典范。向英雄致敬!

篇7:焦裕禄精神心得——不朽的丰碑

李智刚

“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同志不顾病痛折磨,呕心沥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2岁。他的感人事迹和高大形象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之中。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求真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舍己奉公、鞠躬尽瘁的高尚人格,如同一座不朽丰碑,指引我们在工作中、在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所在,指明了我们开展工作的最终目的。焦裕禄同志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他时刻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焦裕禄精神包含了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革命精神,这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所在。焦裕禄同志在革命战争时期,经历了艰苦的斗争历程;在兰考工作期间,面对自然灾害的肆虐和贫困落后的实际,他不畏艰难,毅然决然的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力拼搏、自强不息。为根治风沙、水涝、盐碱等“三害”他亲自上山种泡桐,下乡搞 1

调研,田间做实验,桌旁写文章。他这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也当是我们应具备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焦裕禄精神体现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

际出发的求实精神,这是焦裕禄精神的灵魂。他笃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作出和实施了治理“三害”的正确决策。他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走访了当时149 个生产大队中的120 多个进行调研。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开座谈会,全面了解灾情,寻找救灾办法。经过一年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兰考治理“三害”工作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焦裕禄同志英年早逝,却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

篇8: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一、民主科学精神:精神家园中的理性基础

延安时期的科学民主精神, 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共产党人政治生活的永恒主题, 它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灵魂, 也是党的精神家园的灵魂。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的彻底唯物主义科学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的革命斗争中,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时又不拘泥于马列著作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结论, 将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在全党范围内通过整风运动, 克服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束缚,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创造性地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并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严肃科学态度的体现, 也是最锐利最有效的武器。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 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 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 靠实事求是吃饭, 也就是靠科学吃饭。延安时期, 抗日统一战线的确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以及“精兵简政”、“三三制”政策的实施等等, 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而做出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应用于党的全部工作,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即群众路线, 坚持一切工作从“从群众来, 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 就是作为群众利益代表者的领导干部, “放下架子, 扑下身子, 深入实际、深入基层”, 与群众打成一片, 将群众分散、无系统的意见收集起来, 经过分析综合, 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 从而形成科学的决策。“到群众中去”, 是指党员干部把集中的、系统的意见, “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 化为群众的意见, 使群众坚持下去, 见之于行动”, 同时接受群众的检验与批评,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予以纠正。通过“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领导干部能够直接与为之服务的群众相接触, 对于防止干部脱离群众, 抵制自私自利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种和人民打成一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是中国共产党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又一生动体现。实践证明, 党正是靠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的性格作风, 在延安时期才成就了开天辟地的历史伟业。也正是继续靠着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才制定出了一系列科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保证党领导的事业和人民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以人为本”:精神家园的人文情怀

在政党精神家园中, 有了科学民主的理性精神还不够, 它还需要以人为目的的人文精神。精神家园最终还是人的回归, “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则满足了这样的要求。“以人为本”的精神就是强调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工具,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一切为了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也是延安精神在价值层面的根本展现。“为了谁”始终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问题, 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 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原则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 就在党章中明确规定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但这一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还是初步的。延安时期党的这一宗旨随着党的成熟而最终完备, 毛泽东同志相继在《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和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 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涵作了充分的论述, 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就是“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同时, 把这一精神写进了党章, 确立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价值取向。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了党的唯一宗旨, 成了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中的永恒价值追求。

毛泽东之后的历届领导集体, 都坚持并不断弘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最终落在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 “三个有利于”标准归根到底是人民利益标准。所以, 他时刻强调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则树立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高标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 强调发展的核心要“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倡导“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执政理念。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 人民期盼, 提出了“中国梦”这一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重大战略构想, 强调“中国梦”的实现, 就是把人民的期望落实到一件件惠及于民的实事中, 就是让人民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使孩子们成长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以上这些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新时期集中体现。实践证明, 90多年来,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之所以能执政60多年, 在世界风云变幻中岿然不动, 正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爱戴和支持, 从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家园的依托

延安精神简单地说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就是相信自己, 依靠自己, 独立自主, 艰苦奋斗, 这是延安精神人格意志层面的重要标志和本质特征。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文精神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则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强大意志和动力。当年的延安, 不是冒险家的乐园, 也不是投机者的藏身之所, 在延安的艰苦岁月里, 一度军民的物质生活十分困难。“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 没有纸、没有菜, 战士没有鞋袜, 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付我们, 企图把我们困死, 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面对极大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 聚集在宝塔山下的中国共产党人, 愈是困难愈向前。他们住着土窑洞、穿着草鞋、吃着小米饭, 经受着艰苦生活的考验和磨炼, 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崇尚节俭、戒奢倡廉, 励精图治、锐意进取, 正是凭借着这种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作风, 我们党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延安变成了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 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我们今天所推崇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兴国之举相得益彰, 是延安时期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后, 这种精神与力量的延续与发扬, 使我们战胜了很多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各种困难, 并由此使共产党的形象进一步高大, 威望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个传统, 从毛泽东同志到习近平总书记都讲了很多话, 也做了很多事。但今天, 传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是挑战, 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也是挑战。于是很多人对艰苦奋斗的理解就出现了偏差, 如有些人认为艰苦奋斗是战争年代、困难时期、落后时期国家提倡的一种精神, 现在我们国家的实力、人民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不需要艰苦奋斗了。还有人认为, 搞改革开放,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再提艰苦奋斗与时代精神不合拍。的确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们时代变了, 社会发展了, 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就不再需要艰苦奋斗了。延安精神所体现出的艰苦奋斗是一种工作作风、生活作风, 更是一种不畏艰险, 积极进取, 勤俭创业, 奋发图强的伟大精神。从历史到现在, 艰苦奋斗都是我们创造辉煌走向成功的“传家宝”。在革命和战争年代, 我们需要这种精神, 在建设新中国的岁月里, 也需要这种精神,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仍需要继承和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延安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自诞生以来, 一直鼓舞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前赴后继地奋斗。当今, 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国内思想文化领域各种意识形态交锋激烈, 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员, 共产党人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必须责无旁贷地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并不断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有林.论延安精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张荣臣.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3.

篇9:长征是不朽的精神丰碑

岁月如梭,逝者如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艰苦卓绝而又无比辉煌的长征,至今已过去了整整80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绝大多数国人都熟悉的名句,一直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斗向前。80年来,长征这一英雄史诗始终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奋斗前进的生动教材,是人民军队军魂的生动体现。长征离80年后的今天是如此遥远,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回顾长征,同前辈们做跨时空的思想沟通,把伟大的长征精神永远继承下来。

让中华民族自豪的伟大历史篇章

万里长征同万里长城并列,都是中国人创造的震惊世界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意志象征。

在世界上宣传长征并最早引起广泛影响的作品,当属美国记者斯诺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看到其中描写的长征英雄后,曾约斯诺夫妇到白宫中谈了一整天,询问“他们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随后他又开始尝试同中国共产党人接触。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的美国,《红星照耀中国》是介绍中国的书籍中少见的畅销书,长征的故事也影响了那里的众多读者。

2002年,笔者曾陪同抗美援朝战争时的空军英雄韩德彩,会见来华访问的当年被他击落的美军退役上校费席尔。这个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说,自己在20世纪40年代就读过《红星照耀中国》,知道长征并佩服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至于到朝鲜打仗是因自己作为军人要服从命令。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也曾专门向长征英雄致敬,认为这是一次“人类意志极限挑战”的英雄行动。至于世界上众多国家的革命者,更是把中国红军的长征当作自己奋斗的榜样。曾任越共总书记的邓春区,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征,是在革命失败的情况下探索新路,靠着英勇奋斗的精神才走出险境。在南方建立根据地的共产党人为什么要长征?是因为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革命在照搬苏联教条的“左”的错误指导下几乎陷入绝境,中共中央不得不带领红军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从而能在国民党各派军阀的围追堵截下长征到达陕北,使中国革命战争走出低谷,并从此迎来走向胜利的新途。

雄关漫道真如铁。红军长征途中充满了英勇的战斗,以烈士之血和“铁脚板”打开了一条北上陕甘宁的道路。从那些多少年来传颂的篇章中,人们可以看到一场场血与火的拼杀──浴血湘江冲出包围,四渡赤水摆脱追敌出奇兵,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打开北上通道的包座之战,到达陕北后胜利的东征、西征,三大主力会师后告捷山城堡。尤其是安顺场孤舟抢渡,飞夺泸定铁索桥等奇迹式战斗,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革命文艺作品中最动人的题材,其真实的历史形象也一直激励着广大军民。

五岭逶迤,乌蒙磅礡,长征中的红军要翻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边缘区,经过被称为“死亡之区”的水草地,向自然界的艰险和生命的极限挑战,这是永远值得传颂的动人历史。“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诸如翻越老山界、几过乌江天险、“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渡江奇迹,爬过夹金、梦笔大雪山,经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行军──通过水草地,还有冲破天险腊子口等,都是艰苦卓绝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来,每逢遇到困难时,“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都成了鼓励人们勇于吃苦耐劳的口号,这也说明当年光辉榜样的力量对后世影响是永恒的。

初心不改,入党誓词化作实实在在的奋斗动力

“为有牺牲多壮志”。当年红军能够不畏艰难和牺牲,是基于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红军在长征路上虽有多数人倒下,如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的8.6万人到达陕北时只剩6000余人,但始终前仆后继而不动摇,靠的是指战员们参加革命时的初心不变,当年的“入党誓词”真正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奋斗动力。

当年红军指战员为之奋斗的,是争取民族解放、阶级解放,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为官僚买办服务的腐朽国民党新军阀为己任的。全国解放后出生的人们只是在歌中听过──“帝国主义侵略压迫,造成了我们的贫穷;官僚买办剥削,造成我们苦难深重……”在1927年以后的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以上歌词却是那个社会里有目共睹的活生生的图景。那时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官僚买办豪绅穷奢极欲,广大人民却要将可怜的收入交租交税,大多数陷入饥寒交迫。

不平则鸣。如此的社会景象,当年有血性、有志向的中华儿女不可能无动于衷。那时有正义良知的人只要读一点革命书籍,再到城乡目睹社会现状,得出的结论便会是“如今世道真不公”。那时占人口大多数的贫苦农民的要求并不高,就是有一块能活命的土地。但是,国民党当局和土豪劣绅们却垄断土地所有权,拒绝这方面的任何改革,共产党人实行土地革命的口号激励起了贫苦农民翻身求解放的热望。

毛泽东所称赞的“苏区模范县”江西兴国,就是在1929年最早贯彻《兴国土地法》的县份。那里最彻底地实现了土地革命,全县28万人口在5年内竟先后有8万人参加了红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队伍中就有2.7万兴国人,几乎占三分之一。当时形容,长征一里路,就会倒下一个兴国人,到达陕北时红军队伍中只剩2000名兴国人。后来又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浴血牺牲,革命战争胜利时解放军中的兴国人仅余几百人,其中有54人成为开国将军。

如果仔细分析长征的红军队伍中指战员的个人出身,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革命理想主义驱动的知识分子,一类是为改变现实苦难境遇的翻身农民。前者大都出身于生活条件和文化教育相对较好的家庭,后者大都属于《国际歌》所说的“饥寒交迫的奴隶”。前者从一开始就是宁可牺牲个人较好的生活环境而为“解放社会”而奋斗,后者则是从“解放自己”逐步提升觉悟而投身于解放全体劳苦大众。

nlc202309090722

在顽强奋进的红军行列中,革命知识分子出身的领导者引导着前进的方向,其中有力挽狂澜、领袖群伦的毛泽东,从死亡线上挣扎着过草地的周恩来,“意志坚如铁”的总司令朱德……广大红军指战员在实践中认识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是自己最可依赖的引路人,因而能坚定地跟随。在遵义会议前,当红军危急,已接近天穹崩塌的时刻,正是毛泽东以“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的擎天之志,以非凡意志以及对革命事业必胜的自信,领导中央红军冲出重重围堵,并以成功到达陕甘宁的伟大胜利,彰显了红军北上这惟一正确的道路,引导着另外两支主力红军也跟随到达。

红军通过找到陕北这个落脚点,迎来了走向高潮的一个出发点。回顾整个中国革命战争史,长征正是一个转折点,经历了无穷苦难的共产党人通过千锤百炼,随后迎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和辉煌。

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追逐梦想的人们

当1949年中国革命临近胜利时,毛泽东就以长征来比喻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解放后进行的伟大建设之所以能取得举世震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当年参加长征的前辈们的初心,是以英勇奋斗改变中国的贫困落后面貌,使广大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解放以后包括改革开放后我们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的奋斗目标,仍然是继承这种初心。当然,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会使人们奋斗的方式有所改变,但努力的根本目标仍然有着历史传承性,都是要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不息,昔日革命者的初心在今朝仍然是共产党人和其他有志报国者需要遵循的目标。

如果全面地回顾长征精神,人们又可以看出其内涵博大精深,除艰苦奋斗、坚韧顽强的精神外,还有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及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等。以党的群众路线为例,红军长征的胜利,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很好地贯彻群众路线,这包括军官依靠士兵群众并实行官兵一致,也包括军队要依靠军外群众以实行军民一致。试想,长征中的红军领袖们和高级指挥员如果不是同下级干部和战士们同甘共苦,若不能得到途中群众的支援,在艰苦征途中可能早就全部瓦解了。正是由于毛泽东等红军领导同普通战士一样艰难跋涉,吃一样的伙食,关心每一个战士,所到之处严格群众纪律,红军才能“艰难奋战而不溃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当代共产党人对这一光荣传统的传承,也是对长征精神的宏扬。

今天,我们国家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同长征时相比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复杂的种种挑战。新一代革命军人继承长征精神,要体现为学习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发扬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具备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并要宏扬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也是我们在国家“硬实力”已大大增强的情况下所具有的重要“软实力”。

长征胜利结束8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继承长征精神,不忘前辈们的初心和奋斗初衷,继承他们为振兴中华和实现人类最美好理想而不惜奉献一切的精神。我们坚信,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新征程上,不朽的长征精神将始终激励着追逐梦想的人们!

责任编辑:彭振忠

摘编自《解放军报》

篇10:不朽丰碑——铁人精神

|

|

采矿10—3班

王海默

2012年5月13日

不朽丰碑——铁人精神

—参观铁人纪念馆有感

今天有幸随老师与同学们参观大庆铁人纪念馆,刚到目的地,一下车,我便被那擎天立地的铁人塑像所吸引。在主馆前面广场平台上,两大片草坪间,耸立着一尊铁人王进喜手持刹把的高大塑像,让人突感一股厚重与大气之感。绕过塑像,进入展览室,室内开放三个展厅,共陈列了许多幅照片和不少珍贵实物,展示出了铁人的主要经历以及他在大庆石油会战中的英雄业绩.在建筑和布展上,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均体现了“厚重、大气、质朴、昂扬、粗犷、豪放”的风格。走进纪念馆序厅,迎面是一组国内最大的铸铜雕像《石油魂》,它气势磅礴,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形象。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展览共分:《不屈的童年》、《赤诚报国》、《艰苦创业》、《无悔奉献》、《鞠躬尽瘁》、《精神永存》等六部分。整个陈列以铁人王进喜生平事迹为主线,以大庆石油发展历史为副线,采用照片、文字、电动图表等传统的展示手段以及硅胶像、沙盘、场景复原、多媒体等现代展示手段,较好地表现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这一主题。

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我了解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黑龙江省军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除此之外,讲解员更加生动的讲述了铁人的一生。王进喜原是甘肃省玉门人,1949年进玉门油矿,1959年9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60年3月19日王进喜率1205钻井队从玉门出发赴萨尔图参加大庆石油会战,一下火车,由于设备和钻机未到,他就率领井队在火车站义务卸车。钻机到后,但又缺乏起重设备,他就组织大家人拉肩找把五六十吨重的钻机卸下了火车,运到井场,在平地挖一簸箕形的槽,建一土卸车台,将钻机卸下汽车,架起钻机。从安装钻机到第一口井完钻,他一连7天7夜没有离开会战现场,困了冰倒在成排的钻杆上打个盹儿,饿了就吃几口随身带的凉馍,渴了喝几口凉水。那年5月1日,王进喜指挥工人放倒井架,准备打第二口井时,脚被钻杆砸伤,疼得晕过去。第二口井钻到700米深处时,突然出现井喷的先兆,当时井场未准备压蟛的重晶石和搅拦器。为了防止井喷,王进喜在没有搅拌设备的情况下,第一个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一直坚持了两个多小时。井喷避免了,他全身却被火碱烧出了大泡。当时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宁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这句朴的话至少鼓舞了一两代人,他的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动了当地群众,有个老太太动情地说“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啊”!从此,“铁人王进喜”便传遍了大庆油田,后来在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

世上总有一些东西令人感动不已,世间总有一种精神给人以无穷的力量。铁人纪念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令我心潮澎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铁人王进喜,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等精神,深刻表现了老一代石油工人在艰苦的创业年代,战天斗地,勇往直前,攻克了种种无法想象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打下了中国石油发展的坚实基础,以自己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点燃祖国石油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作为一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我没有体会过铁人王进喜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艰难,但通过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激情创业的艰苦年代,切身领略到了铁人王进喜视工作为生命的可贵精神,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铁人精神”不仅仅是“铁人”一个人的精神,而是那个时代老一辈创业者多种精神在“铁人”身上的集中体现。为了一个崇高而朴素的理想——打出石油,他们人拉肩扛,端水打井,用肉体和钢铁相撞;为了石油,他们跳进泥浆池中,用身体制服了井喷;为了石油,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坚守在井架下,连家都不回;为了石油,他们承受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展示了民族的自尊和骨气。随着讲解员的指引,现场的图片和视频把当年的一幕幕动人场面重现在我们眼前,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那一个个动人的场面,一个个铮铮铁骨的形象,一幕幕灼人的激情,久久的在心中激荡,使我们在激动中进一步体会和理解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实质,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和升华。特殊的年代造就了伟大的石油工人队伍。他使我想到的决不只是一个油田的诞生,而是我们共和国一个壮丽的历史时代和一代建设者精神风貌的怀念。那个年代充满矛盾、困难和艰辛,但没有抱怨、牢骚和浮躁,每一个人都融入了时代。都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光和热。

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但“铁人精神”却永远不会消失。“人就是要有一股气,对一个国家来讲,就是要有民气;对一个集体来讲,就是要有士气;对一个人来讲,就是要有志气。铁人精神就是令人虽死犹生的精神,它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集体实现自己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势不可挡的意志。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一种奋发进取的力量,有了它就会前进;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倡导新时期“铁人精神”所蕴涵的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百折不挠的旺盛斗志,立足技能学习与积累,做好本职工作,让“铁人精神”激励着我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勇攀高峰,为祖国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采矿10—3班

王海默

上一篇:金华科仿真化学实验室下一篇:精美状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