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婶母

2024-05-12

怀念婶母(精选6篇)

篇1:怀念婶母

女人端坐于椅子上,她倾力地挺直了背看着我。我抬头盯着她,染发剂终究掩不过她的衰老,她苍白的发根像冬天里的白桦林,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时而浑浊时而清澈,悄悄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她的嘴唇很干燥,唇角有些开裂,颜色暗淡无光,她的右半边身子无法正常运动,因为一场中风。我试图从她身上寻找出一丝年轻的痕迹,可是时间这东西,蛮横地夺走了她的貌美如花。

她是我的外婆,67岁,老年痴呆症患者。

她有些艰难地起身,笑笑,说:“我给你去泡杯茶吧。”我也笑笑,说:“好啊,不过外婆,我不要姜丝哦。”外婆回头,笑容清澈地说:“知道,你从小就不爱吃姜的。”我静静望着她的背影,佝偻脆弱。

半晌,厨房里传来她的声音:“姜丝放哪儿了?我没找到。”

我把桌上的姜丝递给她,说:“要姜丝干嘛?外婆我不爱吃姜。”

她冲我一笑,说:“什么时候起不爱吃姜的啊?”

我沉默了一会儿,看着她说:“打小就不爱。”

她想了想,小声嘟囔了一句:“明明小时候爱吃。”但点点头,说:“好吧……喝完这杯茶就走吧,都这么晚了。”

我一愣,问道:“去哪?”

她拍了拍我的头,说:“回家啊,明儿还要晒芝麻呢,不趁着夏暑晒完,明年拿什么给你泡茶喝。”

我紧了紧身上的棉袄,明白外婆在说什么,我淡淡地驳道:“晒芝麻?现在十一月呢,何况,外婆,回不去了,我们四年前便搬家了。”

外婆一听,咯咯地笑个不停,说:“你不逗我这个老太婆就过不得是不是?昨天你还穿个背心在树上,奶声奶气地问我,什么时候晒芝麻呢。”

我有点糊涂,问:“外婆你在说什么啊?”

她点了点我的鼻子,说:“不记得咯?昨天你看到隔壁在晒芝麻,便跑回来问我,我们家什么时候晒芝麻,我不肯说,你便抓着那几棵芝麻树又哭又闹。”她眼里的幸福快要溢出来,“我说后天就晒,你便一溜烟不见了后来才看见你在后院跟猫汇报消息,这只懒猫可只在乎吃,芝麻它才不感兴趣……”

我听着外婆的娓娓诉说,仿佛乘着时光机回到我七岁那年。

那天是夏暑,我抱着猫坐在树上,和猫一人一口地啃着外婆做的绿豆糕,香甜细腻,入口即化。那棵古树,枝丫多,叶少,一猫一人坐在上面乘凉,绰绰有余。外婆在后院晒衣服,背影清澈高挑,我坏坏地摘下一堆樟树果子,偷偷地丢她,她也不恼,只淡淡地威胁我,如果再丢,明天的绿豆糕便全部给猫吃。本来窝在我怀里的猫,一下子坐了起来,像是一只等待奖赏地士兵。我忿恨地拍了拍它的脑袋,恹恹地放下武器……

我清理着回忆,缓缓地问:“昨天?”

外婆把茶递给我,点点头,说:“昨天。”

我低头,抿一口茶,坠落的眼泪在茶杯里荡开一阵涟漪,茶的苦涩中带着一丝香甜,香甜里又匿着一份辛辣,晕开在我的心中。半晌,也点点头,说:“恩,昨天。”

外婆小心翼翼地看着我,问:“那……我们什么时候回去呢?”

我吐掉茶里的姜丝,皱皱眉,旋即笑笑,说:“恩……明天。”

我捧着茶杯,默默地明白:外婆怀念的那段时光,是我青葱美好的岁月和牙牙学语的日子。而我怀念的,是聪慧伶俐的她和童真稚嫩的我。

伴着茶香,我在心里暗暗祈祷,外婆一定要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人。

篇2:怀念罗京

从1983年毕业到中央电视台工作, 担任《新闻联播》播音员, 直到2008年8月因病住院, 罗京在《新闻联播》播音员岗位上工作了25个年头, 他凭借认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喜爱, 成为最完美的中国电视人形象。

在这25年间, 凡是国内重大政治新闻, 人们总见罗京出镜播音, 而他那清晰雄浑的音质和不卑不亢的表情以及端庄的外表既准确地向公众传达了信息, 也表达了国家对事件的基本政策态度。听罗京主播, 就等于听权威报道。25年, 3000多次主持, 没有一次出错, 这就是罗京, 当之无愧的“国嘴”。

据央视主持人朱军回忆, 他们每次在一块儿的时候, 罗京说得最多的恐怕就是某一个人的业务成长, 比如说播音语速快了, 慢了等等。“他会告诉我说, 你们文艺节目主持人, 谁谁谁, 那期节目我看了, 有几个字音不是很正, 你回去给他说一声”。

做事本分、低调, 对业务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是同事对罗京的一致评价。央视播音组组长李瑞英称罗京是组里最能打硬仗的人, “只要工作需要, 随时随地一个电话, 他都能最快赶到播音现场, 一次这么做可能容易, 但坚持25年每次都这样就真的很不容易。”

《新闻联播》在中国是个特殊的节目, 作为节目的门面, 《新闻联播》的播音员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特别是在很多上世纪60、70年代生人心里, 罗京的名气要远远大过现在的演艺明星们, 是这代人心中的偶像。在25年的央视生涯中, 罗京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 不卖老资格、不耍大牌, 不谋私利, 用实际行动维护了新闻的严肃性, 维护了《新闻联播》的高端形象。置身于浮躁的影视圈, 罗京的表现更加难能可贵。相比不断传出的某些主持人客串主持富豪婚礼惹争议、婚外情致妻子大闹新闻发布会、虚假代言被消费者告上法庭的新闻, 罗京的形象更显得无比高大。他是所有新闻同行和同龄人的楷模, 更是年轻人的榜样。

印象中, 罗京是不笑的。“不笑”是人们给他贴上的标签, 罗京因此有了“冷面小生”的外号。熟人们常替他叫屈:罗京实在不是冷冰冰的人, 他平常随和得很, 不但会笑、而且经常笑, 有时候还会主动给人讲段笑话, 讲完, 自己先乐上半天。一次在路上观众认出罗京, 劈头就问:“罗京, 你能不能笑一笑?”罗京笑了笑, 然后解释:“不是我不想笑, 是摄像机、《新闻联播》不让我笑。”

其实, 生活中的罗京是一位性格开朗、多才多艺的人。在荧屏外, 罗京喜欢穿舒适的牛仔裤和夹克衫。他喜欢运动, 尤其钟情于足球, 是“中国明星足球队”主力队员之一, 并在2008年春节足球赛中获得了“足球先生”称号。就在去世前两个月, 他回央视办事遇见韩乔生, 还请他“千万留好球衣, 等我归队”。

京剧是罗京的又一大业余爱好。据央视戏曲频道主持人白燕升回忆, 1996年“首都新闻界京剧俱乐部”成立时, 他和喜爱京剧的罗京都是第一批成员。“我们每隔一段时间聚会一次, 一起唱过《三家店》, 还有《武家坡》等等。”从小就喜欢戏, 尤其是酷爱京剧现代戏的罗京, 最拿手的是唱老生。他的唱功好也早已是有口皆碑。

2008年1月20日晚,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欢乐中国行》中, 罗京出人意料地唱了一首周杰伦、费玉清原唱的热门歌曲《千里之外》。他分饰两角, 还将周杰伦的一部分唱词改成了京剧唱腔。观众惊叹:这哪里是不苟言笑、正襟危坐的罗京!这段网络视频至今仍被网友争相点击, 成为大家怀念罗京的一种方式。可见, 罗京的严肃并不是冷漠, 镜头前的一脸严肃正是他对工作的认真与坚持。

篇3:怀念你,还是怀念从前

有很多人问我在一中过得怎么样,在大家看来我理所当然过得很好,是啊,全市最好的高中了,这里的教学设施一流,老师课讲得很棒,同学也很好相处,食堂的饭菜更是有名地好吃,而且我还发现学校里帅哥美女也出奇地多。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美好,可是奇怪的是我觉得自己一直都有点不开心的感觉。

林幺幺说是因为你不在这里,我居然直接点头承认了。

每天晚上睡觉前,甚至自习课上,我总是会不自觉就想起我们初中的生活。那似乎已经是很长时间以前的事情了,虽然事实上才隔了不过半年的时光。每次一想到再没有人逼我说班主任的坏话,再没有人往我桌肚里塞零食,再没有人天天听我嘀咕我的作家梦,再没有人在我打瞌睡的时候给我讲笑话以刺激我清醒,再没有人怎么怎么的时候,都会有莫名的哀愁从我心底生起,抽丝一样于日久天长里无声无息中就把我给淹没。

我常常会对林幺幺说,如果有时光机,我一定要回到中考填报志愿的那一天,然后在那张表格的第一栏里毫不犹豫地填上“二中”两个字。这样今天我就可以和你呆在一起了。但有时光机吗?没有,机器猫叮当只存在漫画里,现实的时光是不可能倒流的。

一中和二中,分别坐落在这座小城市的南北两端,在地图上连接起来是一条很短很短的线段,可是,有人却用两封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录取通知书在这线段中间划了一道口子,从此无法逾越。高州它只是一座很小很小的县城,以前我一直这么认为的。可是为什么上了高中后,我突然觉得它变大了,大得有点陌生。我想问高州,你还是原来的那个高州吗,是你改变了,还是我们改变了?

林幺幺总是笑我一天不提你的名字就好像没办法活了似的,其实我只是想提醒自己要记得你,也提醒自己在这个城市的另一端,有一个很好很好的人在那里,我并不孤单。

晚上睡觉前我用手机上网,你的微博里偶尔在抱怨几个看起来不怎么友好的同学,我真羡慕他们,虽然你不喜欢甚至是讨厌他们,但他们和你呆在同一个学校,每天都能见到你,听见你的声音,看到你的笑容,你不知道我对他们有多羡慕嫉妒恨。

还在初三刚结束的那个暑假开始,我就不再看柯南了。因为柯南永远都不会长大,他可以一直一直读一年级,而我们却在一天天长大,然后离开。不知你是不是还在看柯南,不知你是不是还在听周杰伦的歌,我想告诉你,我也开始在听他的歌了,虽然我努力了很久还是不怎么喜欢他,但是能和你听同一个人唱同一首歌,我觉得是挺幸福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很认真地听,很认真地学你过去的样子跟着哼唱。

现在的我终于变得像你期望的那样,不再把饭菜里的姜丝、蒜苗和葱花往外挑了,你说过它们对身体有好处,我决定相信了。

每当看见校园里结伴而行的男生和女生,看见教室里嬉戏打闹的男生和女生,我总会想起那时的我们。想起你的时候,我也一并想起了初中楼梯上地瓷的颜色,想起初中教室里桌子的排列方式,想起初中下课铃声的旋律,想起操场起跑线的位置……

是的,我什么都还记得呢,最重要的是,我记得你说高中三年无论人在哪里,都要记得努力快乐,记得积蓄力量,记得考同一间大学的梦想。所以我向林幺幺保证,这是我最放肆的一次想念你,从今以后,我只会整装待发,只为在三年之后能以一个更好更自信的自己,等来与你的那一场重逢。

编辑/苗与

篇4:深深的怀念

电话里得知盛彦同志病逝世的消息, 怔怔地愣了好半天, 随即便沉浸在沉重和悲痛的情绪之中。

回忆像漫漫的潮水, 一时间理不清头绪, 而盛彦老局长和蔼可亲的形象却越来越清晰, 仿佛就在眼前;他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 仿佛就在耳边。

因为路途遥远, 我未能为他送上一程, 只能以文祭奠, 并在心里默默地祝他一路走好……

品格高尚真情待人

盛老的为人, 平易谦和, 而且始终保持着真诚、坦荡、率真, 没有一点儿“官架子”。我作为盛老多年的老下级, 经常向他请示汇报工作, 特别是业务上的接触较多, 感触也很深。当中, 盛老总是以和蔼可亲的口吻提出意见和办法, 从不给人以居高临下的感觉, 所以, 我在工作上有什么问题时总是愿意向他请教, 有什么疑问也愿意与他一起探讨。每次到省里开会, 都会找话题和他谈谈工作上和生活上的事。

1980年, 盛老率领工作组到大兴安岭检查工作。当时正是初冬季节, 我家刚要搬进新楼, 盛老听到这个消息, 特意到家中看望, 嘘寒问暖, 使我们全家人都深受感动, 说从没见过这样关心下级的省里领导。每次我到省里开会, 盛老见面就问这问那, 就像兄弟一样那样关心下级。盛老还不止一次地和我谈了好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他说:“档案工作是历史的记录, 来不得半点虚假, 做人也要和档案一样, 要真诚做人, 客观待人, 档案工作者更应如此。”盛老的这句话, 一直鞭策着我, 我在兰台工作30年中, 一刻都不曾忘记。

甘于清苦乐于奉献

谁都知道档案部门是没权没势的部门, 档案工作是件清苦的工作。可盛老却耐住清苦, 甘于寂寞, “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干就是一辈子。记得在那段“下海经商热”中, 我曾一度迷茫动摇, 也有了“弃档从商”的想法, 于是就在省局的一次会议中间, 我和盛老谈起了这个问题, 盛老坚定地说:“你既然入了这行, 就只有干到底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他还劝我说:“哪也不要去了, 要耐住清苦, 将来必有益处。这毕竟是门专业, 是门学问啊!再说, 经商也不是谁都能干的。”当时我对盛老的话还不太理解, 细一琢磨才觉得有道理。从那以后, 我的思想稳定了, 在这个清苦而神圣的岗位上一直干到了退休, 至今仍眷恋着档案事业。

盛老在省局负责业务指导期间, 带领业务处室的同志, 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基层, 在各市地县区指导工作。在我的记忆中, 仅到大兴安岭地区调研指导, 他就来了十多次。有一年隆冬季节, 他在听完工作汇报后, 不顾年岁已大, 仍坚持到基层检查工作。80年代基层的条件很艰苦, 蔬菜都吃不上。我们劝他就别去乡镇林场了, 他还是坚持去了基层, 就这样冒着三九严寒, 吃着粗茶淡饭, 进行着调研工作。他每到一地, 都要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交换意见, 提出档案部门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 也包括档案干部任职的问题。在盛老的带动下, 全省上下下基层调查研究成风, 使全省基层档案工作的面貌有很大改观, 当时在全国排名都是处于前列。

培养队伍致力学术

盛老毕业于人民大学档案系, 是我省档案部门的知名学者。学识水平之高, 在全国档案界也是知名的。在他的档案生涯中, 很多时间致力于学术研究, 著书立说, 探讨问题, 交流经验, 在报纸刊物上发表很多文章。80年代正值档案干部培训的关键时期, 由于培训教材缺乏, 盛老就组织人员编写了我省第一套档案人员培训系列教材, 解决了燃眉之急。盛老还亲历亲为, 选拔培训授课教师, 解决了师资问题, 为全省培训了大批档案专业人才。

盛老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值得钦佩。每次到他办公室, 总是看见盛老手捧书本。在开发旧政权档案工作中, 他组织研究相关课题, 发表了好多文章, 为旧政权档案为现实服务打下了基础。盛老在日常业务指导中, 注意把档案工作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指导中纠正一些不科学的立卷归档方法, 并不断总结推广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 如“五顶一”的案卷目录查找工具, 把档案科学管理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得到了国家档案局的认可。盛老作为我省第一位档案专业研究馆员, 特别关心全省的职称评定工作, 通过办班培训、档案电大教育, 为文档人员补上了文凭这一课, 为职称评定工作打下了基础。在他的支持下, 我省档案专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素质不断提高。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盛老的培养下, 我的学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先后评为中级、副高、正高职称。盛老常说, 档案是一门科学, 只有钻进去, 才能出研究成果;做学问就要潜心研究, 就要不被世俗所左右。现在想起来, 盛老的谆谆教诲, 言尤在耳。

朴素节俭热爱生活

盛老穿着朴素, 生活节俭。他常说:“现在生活好了, 但也不能浪费, 能过得去就行。”所以他的餐桌上总是粗茶淡饭, 以素食为主, 平时不抽烟不喝酒, 最喜欢吃的菜就是干豆腐卷大葱蘸酱了。记得有一年快过年了, 我问盛老捎点什么, 他说捎点干豆腐来吧。我当时很惊诧, 还以为玩笑话呢。他接着说, 你那里的干豆腐好吃。盛老虽为省局领导, 但从不居功自傲, 不搞特殊照顾。平时不用公车办私事, 上下班能步行就不坐车。盛老爱好游泳, 年轻时一般坐公交车到江边, 年岁大了, 就步行到游泳馆。

盛老注重人才, 爱护人才。他在业务指导工作中, 一旦发现各地市优秀档案人才, 就大胆举荐, 只要有一技之长, 他都欣赏, 或建议当地重用, 或积极建议调到省局工作。在盛老的举荐下, 省局先后调入十几名有文凭、有才华的专业人才, 充实了省局人员队伍。

盛老虽然走了, 可盛老真诚待人、热爱事业的高贵品质, 甘于清苦、乐于奉献的伟大精神, 却留给了我们, 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篇5:怀念小塘

自我记事以来,我总喜欢到屋后玩,特别是当我做错了事或顽皮而被罚时。在屋后坎上,是一丛斑竹,一棵柏树杂生其间,坎下坡上长满了芨芨秧、茅草,蓊蓊郁郁的,草叶竹叶树叶凋落下来,堆在空地上,积了厚厚一层,叶子下面爬满了绿苔和不知名的花草,风一吹,一波波的绿浪浮动,掀开一层枯黄,飘着幽香,每次来到这里,多是我一个人,高兴时一个人悄悄地扎进草丛,伤心时一个人偷偷地躲在屋后,仰头看着高而苍翠的斑竹出神,渐渐地,思绪被一阵风、一茎草牵得很远,偷偷笑了。

大概每一个小孩子都会有玩水的渴望,但这在长辈眼里,永远是不被允许的,这既是出于担心的考虑,也是为了省事。我是一个爱玩水的孩子,每次跟着妈妈去老水井挑水,她站在板石上俯身舀水时,沉静的水面,荡起圈圈波纹,清亮亮的,躲在水草里的青蛙受到波动,潜到更深处躲藏了,我趴在岸上,很想用小手去摸那清凉凉的水儿,但妈不让,每次跟着挑水,心里都很激动很急切,“走”,妈把两只桶装满后,挑着扁担,让我在前面走,我只好悻悻的走了,时时回头看那荡漾着的波纹,多想有那么一个小塘,它不大,满满的全是水,里面还躲着几只青蛙或水虫,我就蹲在旁边,看它们在干嘛。几次拖着家里的大锄头去屋后,却都被制止了,后又偷偷地怀揣着小铲子,猫到屋后,掘开草皮 ,慌乱而焦急 ,时时回头看,总觉得有一双眼睛在看着,又感觉到一双大手从后面把我抓住了,没挖几下,就跑了出来,慌慌的。

一连好几 天 , 我都要去 屋后,每天挖一点,迅速挖几下又跑出来,不能呆太久的,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去哪里都管得很严。几天的功夫,小窝儿不断扩大,由于土下草根交错纠缠,所以挖的并不顺利,小手儿都起了血泡,看着自己的小塘正一天天扩大,心里盘算着,这儿可以放一点儿水草,这里可以放几块石头,再捉几只蝌蚪养里面,让他们在里面玩耍,多好啊,想着想着,越挖越有劲儿,很满足。

小塘挖得差不多了,我不打算再挖,只需要这么大就够了,我刚好照看得过来,但还想做最后的修整,垫几块石头,垒些土什么的,我又一次偷偷地扎进草丛,慌乱而激动。但这一次,我却被吓住了,眼前是用一块板石铺底,窝边还嵌了一圈儿鹅卵石的小塘,很是漂亮,但我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害怕。那个小土窝哪里去了?整块石头压住了坑底,小蝌蚪躲哪里呢?我站在精致的小塘边发呆。小塘被毁了,随之破损的,还有一颗单纯而充满隐秘向往的童心。一阵风过,几片竹叶飘进塘里,我从屋后出来,进屋坐在小板凳上,感到莫名的伤心。

吃晚饭的时候,爸爸显得很高兴,他神秘的冲我一笑,说:“我给你 的小玩意 儿你还满 意么?”我没有搭理他,他让我往池塘里注些水,再从坡上掏一条小沟直通小塘,这样就总有清水注入水塘了,他还说,这些事他可以帮我做,我没说话,不知怎么了,突然感觉鼻子酸酸的,泪水就流了下来。

孩子的世界我们不懂,孩子的世界是如此美妙而又脆弱,需要精心呵护,请不要打扰。所以我暗暗下定决心,如果我以后有了孩子,我一定会让他 (她) 偷偷地去挖自己的小塘。流进那笨拙的小土窝里去的,不是一洼泥水,而是清亮亮的清泉。

篇6:怀念兄长

令我永生不忘、永远怀念的兄长———我一母同胞的哥哥!

哥哥于四年前辞世,那年他才69岁。

我今年52岁,兄弟俩相差二十一岁。

他是老大,我是老幺,我俩之间还有三姊妹。

哥哥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 也是命途多舛的一生。

哥哥是先父先母的头生子, 自然是掌上明珠。七岁时,上坡下岭趟水过河,走十几里的路到镇上上小学。在当年能上学就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情了。哥哥学习成绩不错,深得老师喜爱。可小学六年级还没毕业,就因为家里缺劳动力而辍学了。镇上的老师跋山涉水到家里来做工作,年幼的我哥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 无论如何也不再去读书了。小学未毕业的我哥就在村里挣工分, 十四岁时就随父亲一行几十人挑着公粮下马 良 、翻界山 、绕盘龙、上羊五、攀断头崖、过彭家埫、入土门、爬封银岩、到八里望,步行八十余公里送至县城, 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啃麦面馍, 脚打泡了 ,腿走肿了 ,肩磨破了,我哥还是忍着泪、咬着牙坚持下来了。其间的劳累与辛苦非一般人所能忍受。

我哥娶我嫂子时,我尚处于襁褓之中,我侄女儿只比我小三岁。那时我们已是八口之家,上有年及耄耋的祖父,中有父母, 下有侄女,四世同堂,也称得上其乐融融 。不幸的是一九 六七年,祖父驾鹤西去,六八年母亲也英年早逝。先父因经受不住其父过世和中年丧妻的双重打击, 加之生产大队 又让我哥去参 加 “ 三线 ” 建设———修襄渝铁 路 , 先父就自告奋勇地替我哥去修铁路了。年仅二十多岁的哥哥就真的在家当家理事,成了一家小弱的顶梁柱 。那时大侄子也 出生了,家里六口人,就有三个小孩子,哥嫂挣的工分不多,生产队分值又低,家里生活比较艰难, 哥嫂节衣缩食辛苦支撑着我们那个家。我到了上学的年龄,哥哥并没有让我在家带侄女侄子,毅然决然地让我上了小学。后来又添了两个侄子,哥哥也都努力让他们相继入了学。最多的时候, 我的一家八口 人,有五个在 上学:我在上大学,侄女上高中, 一个侄子上初中,两个侄子上小学。那个时候我们大队尚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集体时代, 由于我们家家大口阔,嫂子在生产队,只算得上半个劳动力,就哥哥一个全劳力,自然我家工分挣得少,那几年年年都倒欠口粮款。捉襟见肘的年月里还有五个读书的孩子要供养,我哥除了上集体工外,不得不冒着被批斗的危险,起早贪黑采草药捡橡子挖筋巴蔸锯锨 把 ,大搞 “资本主义”,挣一点可怜兮兮的钱还队里的口粮款,应付我们叔侄五人读书和生活的各项费用。我经常看到哥哥因肩挑背驮,肩膀上破皮红肿,背部黝黑,他在玉米地薅草,在山上打蒿,都是打着赤膊,身上处处是被草叶树枝划拉出来的细密的伤口。哥哥被称为队里的“拼命三郎”并且声名远播 。由于劳累过度 ,又缺乏营 养,手指甲内陷,哥哥照常劳作不止。

一九七七年秋,一向学习成绩不错的我,初二没能升上高中而读了初三。在校天天劳动,又看不到读书后的希望,我在一个下午独自悄悄回了家。哥哥放工回家,班主任和我堂兄也随后赶来我家动员我去上学。我哥听我班主任说明来意,一向流血流汗都不曾流泪的我哥满眼噙着泪水对我说:“我没读到多少书,只能在家出苦力,流黑汗,我再苦再累,即使拉账背欠,我也要供你们叔侄读 书 ,你的书读到 哪儿,我供到哪儿!我只读到小学五年级,现在勤扒苦做,就是要让你们叔侄好好学习,到时候不像我一样 后悔 。知识学到肚 子里,别人偷也偷不去,抢也抢不走,你以后说不定 能吃上轻 松饭。我还是那句话,只要你好好读,再困难我也要把你供到底。 父亲常年在外,你要是今晚不答应跟老师回学校,你别看我这个当哥哥的有权力替父亲对你施行家法。”本来班主任和堂兄走了十五里的山路来找我返校读书, 我就已经感动不已,加上哥哥这一席话,我当晚就随老师回校上课了。

哥哥的言 行让我感 动 、 震撼。初三一年我没敢马虎,第二年 , 我就考上 了县里重 点高中———二中。当时整个初三两个班一百多人,只考上了四个,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在高中就读的第一学期,学校对我们的学习抓得不是很紧。 平操场,到学农基地劳动甚是辛苦。我因一点儿小病便找借口躲去我二姐家玩了几天。不知道我哥怎么晓得了这件事,拖着病躯来到学校,和我班主任朱老师一起耐心开导我。辛苦操劳的我哥在我读书的事情上,从来没有过责罚打骂、暴跳如雷,他一直都是温和 而语重心 长 。 我哥说 : “我们兄弟姊妹五人,就你读到了高中。现在国家政策好了,高考制度也恢复几年了,朱老师也说了你比较聪明,接受能力强, 反应快,你若好好读书,一定能考上大学的。一旦你考上了,一不必像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二是能为国家做贡献。我还是那句话,你读到哪儿 ,我供到哪 儿。”本来我就只是想去我二姐家躲几天懒,却不想哥哥带病赶了几十里路来做我的工作,老师也很器重我,从此我就再没偷过懒。高中毕业时,我就考上了大学 ,成了我们村的第 一个大学 生。

上大学期间,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了,家里总算是 不愁吃了。但五个学生读书的书钱学费委实让我哥费心劳力。我哥除了种好责任田外,还开荒种粮,栽种木耳,只要能挣上钱的,他就想方设法去做,任劳任怨,从未喊过一声苦,从未叫过一声累。

日子一天天的在逝去,我们几个小的也终于渐渐长大,哥哥的苦日子仍在一天一天的熬着。 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县一中当上了老师。哥哥还曾给我讲述他的班主任管理学生的妙招,让我知道如何管理学生,这一段记忆历久弥新。本以为哥哥从此可以松一口气,减轻一些负担,可是不久他却做出了一个决定:举家搬迁到荆 门市漳河镇谢 花桥村。说搬就搬。移民后,老家的山、田还没完全脱手,哥哥几百里路两边跑,耕种收割,栽培木耳,忙得不亦乐乎,累得够呛! 刚搬到新地方,人生地不熟,哥哥一边带领全家人耕种责任田, 开荒种经济作物,甚至挖鱼塘养起了鱼苗;一边与左邻右舍处关系,谁家有难处,他都去帮忙。 不几年,邻里关系处好了,家境也很快有了起色。勤劳致富惹得当地极个别人羡慕嫉妒恨,便有人暗地里投毒把哥哥养的鱼全毒死了,这一下损失惨重。但哥哥没有泄气 ,又重新清塘投 入鱼苗,日夜住守在鱼塘边。经过哥哥的日夜操劳,鱼终于卖得了好价钱,给三个侄子也另起基地盖了新房,娶了三个侄儿媳妇,后来便又有了三个孙子一个孙女一个外孙。哥哥的日子终于越过越好。不仅如此,从保康移民到哥哥家附近的还有其他两百多人, 几十户之多。哥哥与他们也多有往来,哥哥家搬过去的早,见谁家有困难,哥哥都主动帮忙,在那一块儿哥哥的口碑也很好。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由于长期过度的劳累, 哥哥患上了冠心病。到侄女家住了几天,侄女本想带哥哥到处逛逛,哥哥却怕他们花钱。侄女带他到市一医院就诊住院,拙荆正好在那里伺候了他一段时间,哥哥坚持出院,我们两口子便接哥哥来我家养病。哥哥人在我家,心却一直在荆门,成天急着要回家帮忙干活操心这个担忧那个。 我们两口子都 劝他 ,劳累几十 年,病也是因劳累而起,现在得的是个富贵病,就在我们这儿静养。可无论怎么劝、怎么留,哥哥也只在我家休养了一个星期就回家了。回家的第二个春节,哥哥却又遭遇了车祸,做了开颅手术,命是保住了,但一时清醒一时糊涂 ,看着哥哥糊涂 时的模样,我常常心酸到忍不住落下泪来。得空我便回去看他,安慰他陪陪他。他说自己已经成了家庭的累赘,活着没啥意思了。我听他说出这样的话,一幕幕往事伴随着过去苦难的日子在我心里搅得我心痛不已。我多次劝他别想多了,只要活着,对我嫂子,对我们这些家人也都是安慰。他含着泪答应 了,并嘱咐我好 好工作,别走错了路。那个时候,我深深感觉到哥哥仿佛已经油尽灯枯,当初那个有着一身力气的强壮的“拼命三郎”已经不复存在了。

哥哥最终还是带着对家庭的留恋去了另一个世界。哥哥下葬的那一天,当地的村民,还有从保康搬迁去荆门一带的亲朋好友都去送葬,长长的送葬队伍从山脚蜿蜒至山腰,一路上大家纷纷盛赞我哥哥的一生,嫉恶如仇、 助人为乐、勤劳俭朴,祝我哥哥一路走好。

上一篇:动感英语060期下一篇:产品设计理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