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下,岭下包佶,岭下的意思,岭下赏析

2024-04-20

岭下,岭下包佶,岭下的意思,岭下赏析(通用6篇)

篇1:岭下,岭下包佶,岭下的意思,岭下赏析

岭下,岭下包佶,岭下的意思,岭下赏析 -诗词大全

岭下

作者:包佶朝代:唐 唯有贫兼病,能令亲爱疏。岁时供放逐,身世付空虚。

胫弱秋添絮,头风晓废梳。波澜喧众口,藜藿静吾庐。

丧马思开卦,占枭懒发书。十年江海隔,离恨子知予。

篇2:岭下,岭下包佶,岭下的意思,岭下赏析

千秋岭下

作者:赵嘏朝代:唐体裁:七绝 知有岩前万树桃,未逢摇落思空劳。

篇3:岭下,岭下包佶,岭下的意思,岭下赏析

本文的研究旨在真实记录侵华日军历史罪证, 以现代人的视角理性看待历史问题, 以爱国的情怀和民族责任感记录历史、反思历史。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 日军在中国东北打响了侵华的第一枪。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吉林省白城市就几乎全部沦陷。日本侵略者不断加快对于中国的军事扩张, 在中国建立了很多的军事基地, 其中白城市洮北区岭下镇日军侵华机场遗址就是一处, 此处是日本的机库, 在白城市的档案馆保留有很多照片和史料, 这些内容都是日本侵华战争的证据。

1 白城市岭下镇侵华日军遗址概况

白城市岭下镇侵华日军遗址保存得较为完好, 不仅记录下了日军侵华的历史罪行, 更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让现代青年人能够亲身感受当时的屈辱历史, 对于岭下镇侵华日军的遗址进行分析是为了更好进行保护和发展做准备。

1.1 历史事件回顾

白城市岭下镇发生的侵华事件发生于1931年9月26日, 日本侵入白城, 在现在的白城市查干浩特旅游经济开发区岭下镇西侧修建飞机场。当时侵华日军驻扎在白城的空军是日本关东军第二飞行集团第七飞行团, 可以说在日军的侵华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王牌飞行团, 侵华日军之所以在白城市建立飞机场, 是因为当时日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的续航能力非常差, 不适合远距离的飞行, 而白城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 所以日军在此建立了飞机场, 为其建立机库和军事支撑。这一段历史为吉林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 百姓民不聊生、死伤无数。无数的生命被践踏和轻贱, 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深刻铭记, 以史为鉴, 才能珍惜现在的生活。对于白城市岭下镇侵华日军遗址的保护具有民族意义和历史意义。

1.2 遗址的发现

日军侵华遗址的确认一直以来都是吉林省博物馆工作所重视的, 所以在经过长期的实地考察和历史材料的整理中, 终于确认在白城市岭下镇发现了这些日军侵华战争的遗址。在2005年6月份, 吉林省白城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经过考证和实地的取证, 在白城市洮北区岭下镇发现一处日军慰安妇遗址, 这处遗址记录了日本的罪行, 许多日本、朝鲜和中国的女性都被沦为了侵华日军的性奴隶、慰安妇。尽管过去了多年, 但是这些断壁残垣都记录下了日军第七飞行集团在慰安所中犯下的罪证。日军是毫无人性可言的, 据博物馆人员的实地取证, 当时幸存下来的老人讲述了这一段痛苦的历史:日军侵略者在占领岭下镇后, 强行征用中国劳工去建造飞机场、盖房子, 有很多中国劳工在修建飞机库时活活被饿死和累死。日军在各个乡镇设立机构, 想尽一切办法压榨和剥削中国人民, 日军侵略者在本地办什么事情都通过在乡镇建立的机构来完成, 而慰安妇就是以各地的会长来强行在各个乡镇征集慰安妇, 强迫当地的女性去日军的部队当中当慰安妇, 这一遗址的发现是日本侵华战争留下的有效证据。

1.3 遗址的现存状况

白城市岭下镇侵华日军遗址所在位置是旅游区西侧日军侵华机场遗址和慰安所遗址。这一机场遗址始建于1938年, 长度是5 000 m, 宽度是2 000 m。在其周边有19个飞机库, 8个物资储备库, 是目前仍保存较为完整的遗址。该遗址中坐落于查干浩特旅游区西侧的两栋青砖平房, 就是当年日军第七飞行团慰安所遗址。该地区重视对于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目前这里已辟为日军侵华罪证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尤其重视对于青年人开展的教育宣传实践活动, 注重历史的真实呈现和民族情感的传达。该侵华日军遗址大约距该岭下镇六七千米, 在公路西侧有两栋灰色的水泥砖砌成的平房, 房子上面的烟囱很高, 比平房高出2~3 m, 与周边的中国式建筑迥然不同。每栋房10个房间, 每个小间大约12 m2, 炉子在房前, 室内已经残损不堪, 地炕式的床铺, 上面是榻榻米, 室内用火墙取暖, 目前遗址还保持着原貌。

2 白城市岭下镇侵华日军遗址保护与规划原则

白城市岭下镇侵华日军遗址的保护与规划设计一定要把握一定的原则性,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真实还原历史, 注重对于历史遗址的保护和还原, 重视对于遗址的加固和修复, 在技术上和人力财力上都予以一定的支持。

2.1 遗址整体还原性

对于白城市岭下镇的遗址保护和规划设计, 一定要秉承着整体还原性特点, 对于遗址的建设应该尽可能维持原貌, 注重遗址的整体性设计。应该赋予遗址以故事性, 建筑形式上应该注重对于遗址本身以及周边环境的还原, 保持遗址的景观性和整体性, 并且增加对于侵华遗址故事性的还原, 多收集一些历史的材料内容, 以图片和音频视频等内容形式向人们讲述当时的故事内容。在遗址的规划设计上也应该注重真实还原, 对于机场遗址和慰安所遗址内容进行还原, 将这段故事联系起来, 组织游客进行参观。重视建筑风格的差异性, 对比日军当时的建筑风格对慰安所进行还原设计。尤其是室内现在是残损不堪的, 应该进行一定的整理, 并且进行相应的整修。

2.2 遗址的加固性

对于侵华日军遗址的保护应该注重加固, 因为当时遗留下来的建筑材料和家居设备, 很有可能因为年久失修保存不当造成坍塌和腐烂。在遗址的保护上应该注重对于房屋和装饰的加固。在遗址的加固处理上应该注意防潮防腐的处理, 对于出现的腐烂和断裂的现象应该及时地进行加固, 替换材料, 让遗址能够抵抗腐蚀和风蚀。同时应该重视遗址的透气性设计, 让游客在参观和感受的时候能够减少环境的压抑性。遗址的加固需要资金的投入, 需要技术上的指导, 应注重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于遗址进行加固设计。同时对于该遗址的保护也应该考虑到人为因素, 作为遗址的景观设计, 人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注重的是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 从景观中了解到历史。对于景观的保护, 每一个人都是有责任和义务的, 这也是需要在保护和设计上大家应该明确的原则。

2.3 遗址的修复性

对于遗址的修复需要当地政府的参与和大力支持, 侵华日军遗址属于当地的旅游产业内容, 遗址只有真正实现修缮和规划设计, 才能够唤醒大众的爱国意识, 因此, 修复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遗址的现实功能性。除了对遗址本身进行修缮外, 还应该建造相应的博物馆, 对于历史事件进行专门讲解, 注重对于历史事件的衔接性讲述, 让大众能够从中有所收获、有所体验, 而不是秉承着“到此一游”的游客心态而已。侵华日军的遗址修复难度依然存在, 因为距离这段历史已经有80多年的时间了, 很多当时的人和事都成为了历史, 被人们渐渐遗忘, 所以在遗址的修复上一定要注重对于遗址所在的历史背景、具体的历史人物以及遗址建造的历史意义进行还原, 将这段材料进行整体修复, 让更多人能够知道和了解历史, 提升自身的爱国情怀, 勿忘国耻。

3 白城市岭下镇侵华日军遗址保护与设计思路

白城市岭下镇侵华日军遗址的保护和设计是应该同步完成的, 对于日军遗址的保护应该以尊重历史为原则, 注重对于景观价值功能发挥的创造性设计, 注重对于可持续性发展的考虑, 赋予景观设计的民族性情感。而在遗址的保护和设计上不仅需要当地政府进行资金上和技术上的支持, 还需要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 将遗址作为城镇文化的一部分, 形成具有规模的场馆建设, 完善基本的设施配备, 注重对于景观的宣传性和教育性传播, 提升遗址的参与性价值, 让更多人去主动了解和感受, 带动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

3.1 加大资金和技术性投入, 注重遗址的修复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记住日军侵华这段历史, 去反思这段历史, 所以, 对于历史遗址的保护需要大家共同的参与。对于白城市政府而言, 地方性的财政和技术支持显得是尤为关键, 白城市历史博物馆应该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 在共同的努力下进行遗址的修复设计, 通过对于真实历史的还原让遗址的建设能够更加合理。在遗址的修复上应该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 让钱花到实处。同时应该注重吸引资金招商合作, 让地方性的企业参与到遗址的开发和保护上, 提升遗址的经济价值, 以加大投入和宣传开发旅游产业, 注重经济价值的实现。

3.2 提升遗址保护整体性思考, 注重遗址保护责任归属

对于侵华日军文化遗址的保护, 应该重视整体性的思考, 对于责任的划分应该有所明确, 在责任监督下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于遗址的建设和保护。侵华日军遗址在地方的经济发展规划中并不受到重视, 因为以此为代表的旅游文化发展在宣传上不到位, 人们没有重视到其发展对于地方经济和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性。白城市岭下镇的侵华日军遗址由于属于地方性质的历史遗址景观, 城市的旅游承载能力小, 旅游景观的宣传力度不够。想要提升对于侵华日军遗址的保护和设计程度, 就需要进行责任的划分, 让地方政府重视起来, 让当地居民和企业参与到其中去。

3.3 加强遗址文化场馆的建设, 注重遗址的历史内容讲述

侵华日军遗址文化场馆的建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单纯的依靠遗址的建设和宣传, 人们是无法完全了解这段历史的, 很难维持景观遗址的长久吸引力, 所以通过加强文化场馆的建设, 以宣传馆和教育馆为设计规划的内容, 可以让该地的遗址建设更加完善, 体现更多的功能性。遗址所体现的价值应该通过多重感官的体验加深大众的情感感受, 而图片、视频和音频相关内容的展示, 能够极大程度的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加强岭下镇的侵华日军遗址的相关场馆的建设, 设计专门的教育主题,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参观人群进行宣传教育活动, 定期组织参观教育实践, 让更多的人去更加深刻认识和了解侵华日军犯下的罪行。

4 白城市岭下镇侵华日军遗址保护与规划设计的现实意义

白城市岭下镇保留的侵华日军所建的飞机场等遗址, 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印记, 是历史活生生的见证, 是铭记历史、缅怀过去的重要场所, 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范例。保护历史遗迹就是在正视历史, 对侵华遗址进行规划和设计就是在运用技术手段保护历史遗址, 维护历史文化。

4.1 增强大众的历史认识, 提升民族责任感

日军侵华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为黑暗和悲惨的时刻, 是中华民族的苦痛史。1931年9月18日应该被永远铭记,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地上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和掠夺, 这对于中国人民的伤害是惨痛的。抗日战争历经14年时间, 白城市岭下镇是侵华日军在东北建立的军事据点之一, 此处遗迹是侵华日军进入中国土地, 开始残酷掠夺的佐证。对白城市岭下镇侵华日军遗址保护与规划设计能够很好地让大众更准确地认识历史事实、铭记历史, 对人们进行再教育、再提高, 提升民族责任感。

4.2 深化文化历史的传承, 唤醒大众爱国情感

文化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传承和发展的, 继承以往文化才能开创新文化和未来。正是由于中国饱经历史的磨难和列强的侵略, 才让中国的崛起带有和平和共赢的形式, 才让我们有了今天这样一个和平大国的崛起。历史文化的继承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再回顾, 需要相关史料整理单位的重视和推广, 更需要历史遗址的保护和规划设计。对白城市岭下镇侵华日军遗址的保护与规划设计就是在传承历史文化, 将侵华遗址建设为岭下镇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就是在直接唤醒大众的爱国情感。

4.3 记录历史文化内容, 加强侵华历史的研究

日军侵华与抗日战争的历史在保存和记录上一直有很大的争议, 日本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等事件的发生, 说明历史文化的记载是有必要性, 这段黑暗的历史能够时刻警醒现在活着的人们勿忘国耻, 看清侵华日军的嘴脸, 看清现实社会日本极右分子的邪恶用心。我国对于侵华日军这段黑暗历史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和具体, 应收集更多的证据, 坚决抵抗日本敌对势力, 用证据说话, 用事实证明, 以获得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共同支持, 让日本极端分子承认自己的错误, 忏悔和反思这段历史。中华儿女是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 并且一直在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通过对侵华日军遗址的保护和设计, 表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和尊重历史的决心和勇气。

5 总结

综上所述, 白城市岭下镇应该将侵华日军遗址作为重要的保护对象, 通过地方性的保护和设计能够提升大众对于遗址的重视程度, 尤其在现今国际环境下, 日本仍旧有许多的军国主义思想顽固不化的反动分子和极右势力和组织, 他们试图歪曲和掩盖历史罪证, 不承认对于中国、对于世界犯下的这些罪行, 不断挑战着人类的道德底线和社会良知。中华儿女应该时刻铭记历史,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以史为鉴, 知耻后勇。只有正视历史、铭记历史, 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 才能够不让历史重演, 让这段历史时刻提醒自己, 更好地维护和平, 捍卫民族的独立。昔日的这些历史遗址已经荒废甚至已经消逝, 但是这些却是侵华日军不可磨灭的罪证, 这些记忆必然会留在历史的记录当中, 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参考文献

[1]侯兆铭, 王正刚.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遗址的综合开发研究[J].建筑学报, 2002, 49 (12) :39-41.

[2]奚三彩, 郑冬青, 张品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万人坑”遗骸遗址保护[J].东南文化, 2008, 24 (6) :88-90.

[3]关庆凡, 崔建伟, 于耀洲.黑龙江西部侵华日军战争遗址的调查与保护[J].学术交流, 2012, 28 (S1) :236-238.

篇4:凤凰岭下飞“凤凰”

“凤凰来仪”飞翔起来了

北京的西山,可谓风景胜地。自辽、金、元、明、清以来、皇家行宫、园苑多辟设于此。风流儒雅的金章宗钦定的“八大水院”名胜,全部归属西山;清代经营二百年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更使北京的西北郊山水闻名中外。

凤凰岭就是这西山景观群中的一员。此山峻峭挺拔,石骨嶙峋,奇石流泉,云树古刹,颇多佛、道文化遗迹,自然风景十分优美。凤凰岭山脚有一村名草厂,2009年在村边新落成一所很有规模和现代特色的凤凰岭美术馆。据美术馆馆长张培武和常务副馆长韩国栋介绍,美术馆是一个纯粹民间美术机构和中国画研修基地,现有驻馆画家几十位,都是当今画坛的领衔人物。从去年以来,他们精心打造“凤凰来仪”系列活动学术品牌,旨在开一中国画之“道场”,辟一中国画之“心斋”,修一中国画之“禅堂”。今年1月,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联、凤凰岭美术馆、《中关村》杂志等,举办了“凤凰来仪”第一回“龙瑞迎春山水画展传承下的思考学术论坛”;4月,举办了“凤凰来仪”第二回“程大利山水画展传承下的思考学术论坛”暨“桃花会雅集”活动。

这两次活动,由于规格高,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每次都吸引了全国各地几百位知名画家和理论家。如胡振民、冯远、李牧、刘大为、杨晓阳、邵大箴、张立辰、张旭光、郎绍君、王镛、卢禹舜、曾来德等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的领衔人物,都参加了这两次雅集活动,且都由著名学者、美术理论家王鲁湘和刘曦林担任主持。

这次“凤凰来仪”第三回活动,尽管时间定在酷暑难当的7月下旬,却有几百位海内外美术界的代表远道汇聚而来,从中可见影响之大之远。

“凤凰来仪”的确已经飞翔起来了!

凤凰岭下丹青汇

2010年7月24日上午,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联、北京凤凰岭美术馆联合主办,《中关村》杂志、豪贝尔集团共同协办的北京凤凰岭书院成立揭牌仪式暨“凤凰来仪”第三回“‘写生范扬’中国画作品观摩展传承下的思考学术论坛”活动,在凤凰岭美术馆拉开了帷幕。同时还举行了山东电视台“收藏天下”频道《中国画名家论坛》栏目拍摄基地挂牌《中国画名家论坛》栏目开坛和《中国凤凰美术》杂志首发式。

这天正值大暑次日,气温高达近四十度,闷热难当。但是活动人气却超旺,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的近四百位“神仙”——中国美术界资深理论家、学者和知名画家,纷纷驱车来到距离京城几十公里的凤凰里山脚下的“道场”,挥汗话丹青,谈笑论艺术。

凤凰岭书院的揭牌无疑是开幕式上的重点。首任北京凤凰岭书院院长由著名文化学者、美术理论家、凤凰卫视专栏总策划王鲁湘担任,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画家龙瑞,人民美术出版社原总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画家程大利,著名美术理论家刘曦林三人任监院。另外聘请了二十多位全国著名的国画家、美术理论家、著名的国学专家和文化学者组成了院士委员会。书院实行导师教学制,按中国画山水、人物、花鸟及书法等各科共开设10位全国著名名家工作室课程班。学制两年,面向全国招生,今年9月开学。

程大利先生代表新任院领导在开幕式上说,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形式,在中国古代有白鹿洞书院、华山书院等等。它是中国古代传承文明、探究学术、讨论真理的一个非常好的形式。今天我们借用这个形式,弘扬中国画和中国书法艺术,我相信旧瓶子里头能装出时代逸韵新酒来。今天在座的各位冒着酷暑参加这个典礼,也是为这个书院未来的发展添了一把热情,加了一份信心,所以我觉得凤凰岭书院的前程肯定是辉煌的。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对凤凰岭书院成立和“凤凰来仪”第三回活动表示祝贺。他强调指出,今天在这里成立北京凤凰岭书院,体现了一家民办美术馆高度的民族责任心和责任感。凤凰岭书院的成立,让大家再一次认识到新世纪艺术兴起与未来艺术体制的构建,必须要形成一个社会决策、职能划分新的格局,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人类文化需求日趋增长,我国要从一个文化大国变成文化强国,必须要有多元化的参与。因此,今天凤凰岭书院的诞生是时势所趋的必然产物。古代书院是宣传国学、弘扬孔孟经典的平台。今天凤凰岭书院利用强大的师资优势,招收优秀的中国画人才,进行中国画家、中国国学热门学科的学习、研究,培养出一批品德高尚,文化修养全面,传统技法过硬又有风貌学者型的中国书画家,这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和别具一格的教学内容,其意义将有别于中国以往的传统教育,给中国美术教育事业提供更为丰富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同时对范扬的作品和写生道路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也就此次“写生范扬”的主角——范扬的作品做了介绍评点。范扬是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研究室主任、当代著名中国画家。“师古人、师造化、师我心”是范扬工作室的教学理念,多年来他以这一独特的教学理念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中国画家。同时范扬又是一位书画皆精、学养深厚,极具创作能力的艺术家,尤其是在写生中凸显了他道法自然的精神。他以澄怀味象的方式掬取艺术之精髓,其洞透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引起美术界高度关注和广泛赞誉。

开幕式前后的观展期间,范扬的上百幅特色鲜明的山水人物写生画新作,吸引了几百位各路“神仙”的浓厚兴趣。由于都是“高人”和“同仁”,言谈间妙语洞见迭出。卢禹舜、鲜永全、史国良等大名家不乏“高论”,就连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董浩等“客串”者,评点欣赏也很“在行”。

关于中国画写生的精彩对话

像前两回“凤凰来仪”一样,这次也以“传承下的思考”为题,就“写生范扬”的作品举办了学术论坛。200多个座位的会场座无虚席,还有上百人无法入座,只能“旁听”。

论坛以范扬的写生作品和創作入题,实际形成了关于中国画写生的精彩对话,由三位著名学者和美术理论家王鲁湘、程大利、刘曦林担任学术主持。以下是发言摘要。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著名美术理论家):

今天我们开一个不小的研讨会,发言的人很多。但是我们想集中探讨一个学术课题,写生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意义,围绕着写生这两个字以及这两个字之间的关系做一篇文章。因为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是从大自然来的,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当中产生的。数千年来,中国人、中国文化和自然之间结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天地人三才概括为天人合一。作为这种哲学思想,深深浸透在中国画艺术当中,尤其是山水画当中,体现了中国绘画非常优良的传统。

赵力忠(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著名理论家):

范扬喜欢写生,在写生中产生新的画法。新画法产生的过程就是中得心源的过程,如果没有中得心源的过程就是一个照相机。我们的画家绝对不会是一个照相机,绝对不是割裂的过程。有些人包括我一开始学画的时候,也是把写生和创作割裂开。写生一大堆以后,当时没有动脑子,回来以后就素材不知道该怎么样用。李可染先生的写生,在写生过程中就在考虑创作。范扬写生有些地点我没有去过,个别的地方我也知道一些,我感觉里边也不完全是造景写生,不完全是照搬的。还是回到一开始的观点,造画和得心源不断促进,互相推动,从而把写生的作品消化,变成自己的,在互动过程当中不断发展。

李奇茂(台湾著名画家):

  我跟范扬兄是十几年的老朋友,他的写生每一张作品没有唯美主义,也没有讨好某一件事,他是真正把心和感情放在风景里面。我想没有感情的来源,画是不能存在的。今天看到范扬先生的写生,想到现代绘画。在他的画面里面,没有过去传统的束缚的格式,只有老师的精神。今天范扬教授的创作写生就是书法同源最好的写照。一个艺术家,追求的目标就是一个符号,无形中有形,可见范教授这位老朋友,他是用心看待画的,不是用眼睛看的。万物过眼己为我有,是个人拥有,不是别人拥有。最重要的是,他用现代生命的观念诠释他的艺术。在这里祝福展览成功,很荣幸有机会参加这次研讨会。

吕品田(中国国家民俗博物馆馆长、著名理论家):

中国写生观念和我们现在西方艺术引入的写生观念实际上有一些根本的区别,范扬先生在面对写生的问题上还是立足于中国立场的一种写生。不斤斤计较于某些特征和细节,而是身临其环境中感受自然的生动性情境,更深切地感受自然,同时也更深切领会自身。所以在这样的自然情境当中,主体人、画家自我和大自然是交融为一的,在这样的特定的情景中产生交融为一的一种情境,而这种情境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我们中国画里头所强调的别开生面的这层含义。所以,我觉得今天这种写生提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状态,可能对中国画的面貌焕然一新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我们不能把写生理解为简单的对景写生,照猫画虎,欧洲艺术写实的概念。中国画不管是山水也好,花鸟也好,都是在强调生活的情态本身,并不是在画一张画,而是在通过画的本身充分展现生命状态,展现生命的情态。

霍春阳(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

石涛的东西现在来看,就是他的精神的内涵。现在品一下石涛的作品,那种沉静分量和精神内涵现在来看,很注重生活的,很注重在变换花样。我们这个民族是很挑剔的民族。在这样大量的写生作品里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作为一个画家的成长来讲,是必须要经过的,在生活里边能找到艺术,能找到自己的心。从这一点来讲,是必经的一条道路,而且在范扬的作品里边,不断成熟,不拘泥于细节,走的是石涛的路。

施江城(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按照古代画韵来讲,骨法用笔,气韵生动,抓住了这两个东西,对别的东西可要可不要。中国绘画和西方的绘画基本上都是两个思路,西方的绘画当中比较注重块面和结构,中国画注重气质和旋律。画面充分表现了范扬的气质,认识范扬,看了画之后,就感觉他是非常无拘无束的人,而且画画非常执着。第二就是制高点,中国画纸是全世界最敏感的一种工具,任何一种工具都没法和中国画生宣纸相比,情绪和迟疑,轻浮和执着,力度都看得到,某种程度像心电图。中国画的用笔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用笔,从笔尖、笔根等都很丰富,世界上所有其他的用法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赵建成(中国美协会员、文化部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研究部主任):

范扬的作品里边体现了他的修养,非常好笔墨的修养,以及在技艺层面的完善,有一种很好的气质。中国画里面面临最大的问题是需要把自然的东西转化为笔墨,与物相对应最直接的过程中要实现这一点,这是比较难的课题。范扬兄在这方面走出了一条非常好的路,对中国画现代化技巧起到很好的作用。范扬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很应该的。

李一(《美术观察》杂志主编):

范扬的展览,实际上是行万里路的结果,但是范扬行万里路有它特殊的意义。因为范扬已经是山水画名家了,这么一个山水画名家继续到祖国的各地山河親身体验和领会,到大自然寻找灵感,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这么一个名家到处写生,带了一个很好的头,会带动一大批画家深入观察,从大自然当中寻找灵感。

陈凤新(中国国家画院执行馆长):

范扬老师一直是我比较崇拜的老师,生活中又是兄长。他在04年调到国家画院以后,国家画院山水画在山水学界受到很大的影响和提升。范扬老师作品平时看得比较多,今天一进展厅有热血沸腾的感觉。我是一个做展览的工作人员,进展厅有这样的冲动我也很惊讶。我特别地感动,包括所有的来宾。我也希望范扬老师的作品在这一两年内做一个更全面更多观众捧场的画展。

张桐瑀(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文化部青年联合会美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范扬的作品引起画坛议论纷纷、交头接耳,我十分担心,不知道他将来往哪里走。通过这几年的实践逐渐解读他,思考的东西顺着中国画发展的方向和中国画发展的可能,他想的是和美术史怎么发展联系,怎么样推动本体的建构,把本来临摹写生、创作中间的环节提升到这么高的学术高度。他努力建构一个写生本体的东西,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许多画家都考虑生前,我想范扬是考虑死后,是对美术史的负责任,对中国画传承的负责任。

纵横知识的画风,如果没有书法在里面做支撑是不可想象的,如果这种画法和画风没有修养是没办法的。我经常和同学们说,范扬是不可临摹的,不可复制的,不可装模作样模仿。今天的展览让我很激动,来的观众都有这样的想法。

朱明德(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

我今天来冲三个人来的,这样说可能不太好。第一刘曦林,我在新疆12年,他15年。他是理论大师,我有时候很害怕他,常常觉得如果不被他认可,你就不是美术家。还有一个就是范扬,这种画法,我本身特别赞成。当然还冲着卫汉青,海淀区的文联工作开展得非常有声有色,《中关村》杂志办得也很好,几十年兢兢业业。今天在座北京市的美术家是众多的,我希望大家向范扬学习,真正道法自然。画画不知道怎么提高的话,索性到自然当中去,认真地画,认真地悟,认真地下功夫。希望大家真正知道美术的规律,真正懂得中国画的规律,画家是反映生活的,既要有浪漫,在真实材料基础上要有我们的思想,同时也不能漫无边际乱画,很多山水画都弄不清画的是什么。

奥运期间,我画了300多幅走进奥运建设的速写,无论画得好坏,第一我作为文联的领导,我带了一个头,受到中国美协的赞扬,冯远主席圈了八幅画,说这八幅画可入教科书,我说别忽悠我。后来他画了一幅画是建设者,我才知道他心和我相通。我们得注重现代的建设者。刘大为和冯远很多大画家也是画速写的。通过参加范扬老师的活动,更坚定速写也能当美术家。

王鲁湘(著名文化学者、美术理论家、凤凰卫视专栏高级策划):

看了范扬这一组写生作品,我想起了四个人,黄宾虹、李可染、张仃、黄胄。因为在他的写生中间我同时看到了这四个人的身影。黄宾虹先生对西方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个人的选择和评价,有一个非常著名学术观点叫君学和民学,反对君学提倡民学。君学就是“整齐”两个字。统治者对一切的要求都是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包括在艺术上。民学是两个字“不齐”,提倡个性。黄先生在看西方美术史的时候突然也发现,在西方也有君学和民学,西方古典主义整个的传统都是君学统治的,这个传统要到古典主义结束,印象派出现西方才出现民学绘画现象。中国魏晋时期出现民学绘画的思潮,在19世纪绘画中间终于也出现了。40年代后期回到杭州写生的黄宾虹,和以前黄宾虹最大的不同,就是绘画中间已经有了19世纪西方现代艺术的营养,因为他从中看到了个性和民学。

范扬先生这一组写生作品,使我想起对四十年代黄宾虹开创的那条道路,时隔六十多年到七十年的遥接。为什么是一个遥接呢?进入五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已经产生很大的变化,我们在整个的意识形态上实际上我们接受了一个西方古典主义传统,我们用科学的名义把一切的东西整齐划一。科学后面其实对于绘画来说,最大的指导思想是所有的画画的人不明确,但是非常忠诚执行牛顿物理学。我们知道我们对于空间的认识,在很长的时间里头是被牛顿力学所制约的。牛顿的力学所确定的物理空间被我们认为是科学,而不符合牛顿力学描述定义的空间就是不科学。宾虹不知道牛顿力学是何物,在他的写生中间没有牛顿力学空间形态。五十年代之后强大的科学引进的压迫,中央美院为代表美术体系不可能躲开牛顿的力学空间。1954年李可染、张仃去江南写生的时候,他们写生的眼睛就是牛顿的力学眼睛。那样牛顿力学的空间就垄断和统治了中国绘画写生一直到八十年代。我们的画家不管自觉也好不自觉也好,没有办法跳出如来佛的手心,没有办法跳出老君的炼丹炉。因此很多的专家当八十年代突然醒悟过来的时候,从牛顿的空间当中跳出来已经不可能了,这也是刚才很多人提到所谓照片的问题。

范扬这一组写生我感觉他跳出了力学空间,但是没有完全回避力学空间。从牛顿力学空间中间挣扎出来,对我们许多的画家都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包括当年的李可染先生,最后在晚年的时候,也开始往外跳。对牛顿力学的跳出,靠线条结构空间,也是想对牛顿力学空间一个挑战。今天还提到黄胄。才提到笔法的问题,包括大家都知道范扬写生中间速写笔法在其中强烈的表达,黄胄五十年代也是把速写的笔法融入中国水墨人物画中间,一出来的时候也是因为速写性和现场感,用笔中间情绪压倒笔法的取舍,使得突然在大家面前生机勃勃跳出生龙活虎的黄胄。

龙瑞(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中央美术馆馆员、著名画家):

刚才鲁湘兄对范扬高度评价,非常有感动之处。我想今天范扬的写生展,名字起得很好,包括画册,也可以叫范扬的写生,也可以叫写生范扬,名字本身作为中国画来说,一方面是写生自然,反过来说也是写生自己。这几年,特别是山水画的创作,这几年有几个大的倾向,我感觉到,我们国画、山水界把中国传统文脉重新关注起来,不管通过临摹也好,或其他的手段也好,关键是掌握中国画核心价值,特别是审美特征、创作手法。另一方面,我想在山水界也好,在中国画界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就是写生。不管是大学也好,院校也好,创作单位也好,甚至包括画院办得各种各样的班,现在都把写生作为中国画创作中非常重要的领域。这也是风气日盛,范扬在这一块可以说引领风骚,起到弄潮的作用。

程大利(人民美术出版社原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今天上午发言学术含量很高,时间短,内容多,大家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范扬的作品做了一种评估,做了探讨,做了总结,也借着范扬的话题,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谈出各自的看法。我个人补充两点,对范扬作品的评价。当代许多画家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范扬杰出贡献在两点,一是把西方风景画的元素非常好的用到中国山水画中,这在我们前人里头不曾尝试或者很少有人尝试过。 第二,范扬把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诙谐的精神和个人情感、个性非常好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直指人心的禅宗思想。我给他评价当代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品,意是境界之说,中国画画到境界,画出中国画的本质,所以我要向他学习。

令人遐想的凤凰岭书院

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應天书院等著名书院。

今天成立的北京凤凰岭书院,集中了当代中国美术创作和理论界的领衔人物,能否发展升华呢?的确让人产生了一些遐想。

下午,北京凤凰岭书院新任院长王鲁湘主持召开了第一次院士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两个多小时的讨论中,20多位院士争相为书院的发展建言献策。

北京大学哲学美学教研室主任章启群和吕品田、范扬、施江城等诸位院士,都在发言中对王鲁湘担任凤凰岭书院驻院院长寄寓厚望。王鲁湘这些年一直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他本身也是资深学者,对系统哲学、文学艺术,具有很好的训练和功力。他又有人脉资源和媒体平台。王鲁湘主持凤凰岭书院,无形中为这个书院铺垫了一块成功的基石。吕品田表示,希望学院能够真正办出特色来,能够把艺术院校目前的国民教育体系里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在面对中国文化传承,中国书画文化传承方面,我们现有的国民教育体制不能关注的或者说在文化不利的方面,能够通过努力,能够把它做一个弥补甚至做一个更大的改善、改进。施江城认为书院和其他美术学院不一样的地方,不是纯属在技巧上培养。技巧是一个基本的课程,包括临摹、写生,更重要的是在思想理念上形成讨论的氛围,学术交流的氛围,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信仰。

中国国家画院教学部主任、著名书法家曾来德和章启群、霍春阳等,从教育机制的改革美学艺术教育的方式、对汉字文化的自信自觉等角度,为书院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霍春阳认为书院在今后培养人应该注意养心、养气、养神。曾来德则提出“强调重水平没文凭”的努力的方向。

龙瑞、程大利、赵建成和著名作家老村等,则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和书院的今后发展,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见。

新任院长王鲁湘表示,书院应该形成一种内敛整体的风格,这种风格要求沉静、从容、往下扎。凤凰岭书院正式揭牌,也意味着在北京市海淀地区又一个艺术机构文化机构正式面世。

篇5:岭下,岭下包佶,岭下的意思,岭下赏析

“真不简单!”“这一幅幅剪纸真不错!”“想不到,小小的乡镇小学校竟有这样的水平!”在我们岭下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赞叹声声、掌声阵阵,这是今年6月19日召开的金东区落实省“六少”会议精神推进会现场,以“戏曲剪纸”为特色的舞蹈《剪之韵》表演,学生娴熟的剪纸手法、高超的剪纸艺术精品,获得了现场领导和嘉宾的高度评价。

“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人间永不朽。”我校剪纸特色活动发轫于2009年,学校从传统文化与学校实际出发,让一张薄纸一把剪刀迸发出艺术的魅力和品质,让剪纸艺术这一古老文化在岭小学子手中散发出青春的气息。

一、明确思路,追求特色,彰显校园文化魅力

文化立校,科研兴校,品位强校。怎样才能走出一条既不脱离学校实际,又能形成特色发展的校园文化之路,是我校一直思考的问题。我校对此进行了深入调研、认真思考、全面分析、归纳比较,在虚心听取方方面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为孩子的幸福童年和明天的成人成才服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戏曲剪纸为契入点,以德育养成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

一把剪刀一张纸,千姿百态展生机。剪纸是民间艺术,更是民间文化。正如一直为保护民间文化奔走呼吁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说:“民间文化是一种母亲文化,它是我们的根,它融入了我们的血肉,给了我们情感。”

剪纸,学生手脑并用,简单易学,易于普及,成本低廉,其形状千姿百态,其色彩五彩斑斓。在短暂的时间里,通过折、叠、剪、刻等手法,一张张毫不起眼的纸在无数双灵动的巧手下变幻出大自然的神奇、历史的人物、家乡的美丽、动物的憨厚、植物的生机、未来的梦想……

自此,纸工工艺在我校各年级、各班迅速普及,深得人心。学校因势利导,及时举办纸工工艺竞赛成果展示,进一步激发了全校师生对纸工艺术的热爱。学校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师生从纸工工艺逐步向戏曲剪纸艺术过渡,经过不断探索和积淀,我校以戏曲剪纸为主导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已初具雏形,迈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彰显了校园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强化学习,开拓视野,提升师生艺术品位

针对在戏曲剪纸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我校认真思考,积极应对。首先是要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切实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解决师资问题。学校开展了校本培训,添置了传统剪纸和戏曲剪纸的图片、书籍、音像资料,供教师自学,编写资料开展校本培训,为剪纸特色活动的正常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进一步开拓了师生视野,增强了实效性。组织教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神奇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每位教师深深体会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无穷智慧。

走出去,拓宽教师文化视野。为进一步发展“戏曲剪纸”特色文化教育,加强校际之间教学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我校先后组织部分教师,到浦江县杭坪镇中心小学等开设剪纸教学的学校参观学习,认真听取了他们关于学校剪纸特色文化的经验介绍,观摩了他们艺术剪纸表演,参观了他们师生创作的优秀剪纸作品……

请进来,提高师生剪纸水平。近年来,学校先后邀请了多位岭下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剪纸高手、民间艺人到学校讲学指导。各种裁纸刀在她们的手中游刃有余,刀锋过处,线条凸现。剪完之后,红色的剪纸作品展开粘贴在白纸上,一幅幅完整的人物图像立刻呈现在眼前。一张张普通的彩纸在她们游动的刀剪下变幻成异彩纷呈的艺术画卷,古老而传统的剪纸焕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师生们叹为观止。

“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不断学习,开拓了视野,使师生受益匪浅,不仅对剪纸的技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还和“老师们”交流了剪纸过程中的困惑。师生边学边剪,边剪边想,有力地激发了对剪纸创作的热情,促进了学校剪纸水平的整体提高,也提升了我校师生艺术品位。

三、建设阵地,融入课堂,开发剪纸校本课程

“人人有剪刀,个个会剪纸,周周有作品”,是我们岭下小学创建戏曲剪纸文化特色的不懈追求。四年前,学校把剪纸艺术引进校园,开展剪纸兴趣小组活动。让部分学生参与到剪纸活动中来,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后来,越来越多的孩子也要求参与到剪纸实践中。

2011年,我校剪纸活动正式走进课堂,把“戏曲剪纸”纳入美术、班队活动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加以开发。制定了“戏曲剪纸”特色课程目标,教师自 编教材,定期开展有关剪纸知识和技能培训,学校专门配备了剪纸工具和所需材料。每周安排一节剪纸课进行剪纸教学,让学生学会图案纹样的制作方法,能自己设计简单的戏曲人物纹样,引导学生制作比较精细的有主题的单独纹样,如脸谱、戏曲人物等。同时学校开展了以“戏曲人物剪纸”为特色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研究活动,该项目已顺利通过了2012金华市教研立项课题评审。同时,2012年被评为金华市艺术特色学校。

每周的剪纸课成为孩子们欢呼雀跃、最为期待的美好时刻。课堂上,老师教得耐心细致,学生学得一丝不苟。师生剪出的戏曲作品栩栩如生,如《秋江》、《三岔口》、《打渔杀家》、《苏三起解》等。“剪纸艺术节”、“剪纸我最棒”等一系列比赛活动的开展,也助推了学生对戏曲剪纸的热爱,使全校呈现出“剪纸乐,乐剪纸”的浓浓氛围。

“花香时时修人性,绿篱道道筑爱心。”通过戏曲剪纸文化墙、戏曲剪纸长廊等阵地的建设,我们岭下小学的校园环境变得更美了。教室墙壁、走廊过道、宣传橱窗、学校围墙,蕴味深刻的戏曲剪纸作品趣味盎然。学习之余,学生置身其间,更深入地了解戏曲故事的艺术魅力,感受戏曲人物的人格魅力,领悟到我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给人艺术的享受、审美的愉悦,体会到“干在当头,乐在其中”的情趣,增强了对传统戏曲剪纸艺术的热爱,激发起民族自豪感,掀起了一阵阵“戏曲剪纸”的热潮。

四、丰富生活,张扬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孩子们指尖上跳跃的是智慧。我们不是为了特色而求特色,而是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剪出个性、剪出才智、剪出美德,这才是我们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古老文化艺术相结合的落脚点。”在我看来,学校选择剪纸艺术作为特色教学,不但让孩子们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对他们创造力的发展、观察力的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都能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培养,可以将这种良好品质转移到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

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生、旦、净、末、丑,高度概括的戏曲故事牡丹对课、美猴王大战铁扇公主……一张张剪纸作品透射出师生的别具匠心,质朴中蕴藏着灵秀,稚拙中显示着聪慧。一把剪刀,一张薄纸,刀走纸舞,翻飞出万千天地,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呼之欲出,一段段脍炙人口的故事跃然于纸上。在剪纸教学中,动手操作是进行剪纸教学的基础,我校把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每节剪纸课都利用收拾台面、整理工具、清理现场等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剪纸活动是一项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通过剪纸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静心体验剪纸学习的乐趣,大大提高学生在运用剪刀和刻刀时的灵活性,在剪纸教学中还能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这其中包括爱国教育、卫生教育、节俭教育、创新教育、审美教育、环境教育、合作教育等多方面,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让学生领略到民间艺术的神奇魅力,又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篇6:岭上·岭下(组诗)

雾从黄昏开始层层

覆盖往事 山峦一步步走远

深夜的雨滴在玻璃板上

在头顶

响彻我的内心

山的黝黑变成天空的皮肤

最细致的轮廓线

不仅消失

灯光也已熄灭

我像挂在山峦上的一滴黑雨

背靠一面临时的墙

狗在汪汪地叫

雨水从山峦的头上滑下

我不知道这个山里的天空

明天早晨有

怎样的忧伤灿烂

岭上

喧响在溶化

这个山岭属于四溢的油菜花

当它的呼吸和一扇门的喉咙

连在一起 一所房屋

被抬高了许多

这个岭上看见的所有山岭

都已成为火苗

腾空升起

躯体上和阴影里的灰尘

都在变成微笑的气息

只有我

隐藏在一座房屋的墙内

被一百瓦的白炽灯光

纸的反射

漂成白色的人

石潭十八寨

山和这里的人在生活下去

最初或最后的年轮就是油菜花开

忘却的日历忘了

用嘴说出多雾的光阴

重复的早晨和晚上

把历史变成一句

我听不懂的谜语

华源河和昌溪河汇入新安江

囤积的一些水潭

放在不觉得害怕的

手边

梦边

用皱纹

编织一座天平桥的流水和雾霭

十八寨居住在各个山头

穿着风景的衣服

在水的倒影中看到自己的照片

以及咯咯笑的牙齿

幽暗落在明亮之上

锅灰吹开了细细的墙缝

衰老的炊烟

等于一个影子在贴近窒息的空间

在我耳朵的小径里走动

在黑与白之间

从昨晚到今晨

我翻转向左 夜浸在

墨池里看不到

我想见到的天空和山的容貌

早晨翻转向右

雾一片迷蒙藏起所有的面孔

天空、山和人

同样消失

向左向右我只看到自己的眼镜

颧骨

鼻子

脑子里是一片黑与白的交替

我不知自己现在何处

不知黑与白

哪个更真实

唯独又一场雨过后

脚前多了一个

水洼

光找到一点点晃动的影子

松果的味道

我在一棵松树下

捡了十九枚松果对这个数字

没有说法 只是

眼睛掠过山坡

有种莫名的味道伴我而来

这些松果坠落在地

作为果实或风雨中的躯体

离开树木

放弃半空的生活

我的手指还是一再地

接近怜悯和土壤

松果坚硬

以自己的鳞瓣保持一种矜持

像黑色的眼睛里

带刺的目光

变得干燥而无常

走进鬼村

我好像看见最后一户人家

坐在最后一间房间里咕哝

穿上迁徙的鞋子

墙裂拐过街角的地方

门窗一扇扇悄悄拆下

墙壁被一个个窟窿击穿

不管是灯光还是太阳

光线的针插不进黑乎乎的阴影

蛛网依稀可见

鞋子离开地面

转过身反应极快的猫

蹭在桌子的脚边

这个村的真正死亡

从这一刻开始墙上斑驳的光影

让呼吸静止

我小心翼翼穿过摸索的小巷

在最后一户人家面前

看到一张鬼脸

北山岭

北山岭这个山脊 雾穿过房屋

和我的呼吸 和上千年的光泽

石头在雾的高处

山脊行走 山岭奔跑 雾已弯腰

房屋的脚比城市化更快

现实控制了风景

这个山脊 这屋里的一切

远离家远离翻山越岭而来的油菜花

借宿的一个枕头

被价格加长

被黑夜默默地延长

让雾

变成山脊上裸露的石头

走在冬季的山路上

山岭沉默。

假如嫩叶和花拓宽每一根树枝

雨滴和鸟鸣在葱绿和光亮之上

同我的心脏一模一样

我走下坡路的时光

嗓音依然

会从体内生长出来

山岭沉默。

一处密集的房子变成了荒村

窗口如同浸黑的长方形朽木

低低的空中

飞栖的鸟

它的羽毛颜色

隐没在比它更暗的树丛深处

岭下

这岭下在身边起伏

山脚被鸟落、鸟飞、鸟鸣的树丛

卷起粗糙的毛边

我躲闪一个个弯道和扑面而来的险峻

nlc202309090328

在岔口犹豫和心慌

草边的路匝

如同暗示

一步踉跄或稍稍地晕眩

就会有一串抽动的杂技

飞尘翻滚着空气

房屋绕着圈子忽近忽远

空空的田野上

风中的头发触动高山

我在越来越低的

路上继续往下

住在狮子山里面

一片灰暗的天空躲在夜的角落里

更暗的山脊线和山峰

如同一头卧躺的狮子存在

伸出的一只脚前

油菜花变成浅色冷却的气息

浸在瑟瑟的风中

白昼如在身后

黑夜没有一处灯光所有一切

在骤然间停顿

我走到哪里

就把狮子带到我平静的身边

我在呼吸一座狮子山的春天

为自己点亮一点点光

深山漆黑 响彻内心的一缕灯光

如同熄灭的烟蒂

风在树林里每一片叶子

像大地最深处的眼睛

我是一只焦躁的土灶

在三月寻找木柴、菜苔和池塘里的鱼

渴望锅边的香味

心灵

恰如原始的嘴寻找声音的手指

慢慢地适应暗黑 并在

椅子上改变主意

用野外的头灯照见灵魂

在纸上

点亮一点点我热爱的光

源口

源口就像森林

每天的水

汇集起清澈又瞬间消失

源口就像土壤

日复一日

短暂的清澈又很快坠入污浊的溪流

所见的一切就是这样

源口之外好像荒无人烟或在

遥远的天涯

池塘变得越来越浅

村民的手和菜叶、尿盆、洗衣粉

都在水里翻动

因此有更多的光线出现

更多的光晕在

石块上流淌

因此只有反证

水是能过滤干净的源口的水

可以一饮而尽

在黑色的气息中

深夜我在山前的阳台坐着

对面二十米外的墓穴跟我脚趾

隔开一块油菜花地

仰天凝望这极其陌生的夜空

如同一粒黑色的纽扣

扣紧胸口感到

黑色的气息

在我全身弥漫

我点起一根烟对面的墓穴

暗淡了些 油菜花地变成浅色桌布

上面冷冷的风中

放着四枚生了锈的星星

我站立起来发现桌布在突然倾斜

一会儿朝我涌来

一会儿覆盖着墓穴不动

春夜啊我在与不在之间?

寻找白鹇

白色的凤凰。

白鹇是种珍稀的鸟禽

它不告诉任何人它的所在和行踪

它被传说羽毛如同白银做的钥匙

深山里的每棵树间

移动着门心

体态在轻雾间藏匿或消失

树丛的门上到处闪动着羽翎的影子

那红红的嘴

映现成千上万棵聚集的树身

于是它的嗓音挤满了出现的眼睛

手指扣动在枯白的蒲草丛中

而我沉浸或故意显露

一半是为了问好一半是

为了永恒的传说和梦中的深山

蓝雀的出现

咫尺之内的田野 山势

下淌 两棵耸立的银杏树

梢尖上

变幻着大块大块的乌云

背衬的古村落

时光斑驳

鸟声永远不会枯竭。蓝雀的出现

人影愈加稀少

几栋房子的露台被浓荫掩覆

苔藓布满台阶

铁锈爬上栅栏的窗口

蓝雀回到银杏树上

从空房的屋脊飞过空房的屋脊

在筑巢的敏捷中

薄薄的嘴唇

喉咙带了些沙子的声音

门前岩

一块岩石是座山峰

穿着青色的雨衣在远离我的

门前

我的脚没去翻越风光

没用手指

触摸我无法触摸的草叶

我在溪边 在

并不有力的雨中 用一种

纯净的呼吸对应着峡谷的水流

和它的气势

一种湿润的存在 默默想些

绷紧的道路上 一缕青烟

蓝天被山峰的刀刃一块一块割伤

光芒像树叶脱落

感到脚下的山地鞋底

有了些平稳

门前岩穿着青色的雨衣

已在支撑另一面天地

在远离我的

门前

山前塘

足够小的池塘住进一座山

山有了强烈的

生活感觉

足够大的池塘住进一棵树

树枝上的光点

渗出灵魂的嫩芽

池塘里的太阳和月亮

绕着山和树散步汪汪的叫声

新的春天已经开始

我出现在水中

白天的脸黑夜的脸

像上了一层阴郁的清漆

斜躺在万籁俱静的床上

当深山的暮霭飘出远行后的客栈

我在单间小屋把头

枕在平静的手上

床是条干净的河流 我像

吸在堤岸上不动的蜗牛

墙的白色和夜晚

沉入树木之林

窗上的星光给我唯一的明亮

这陌生人家狗在门前狂吠

房屋面对的弯曲小径

伸向山前的坡沟

我斜躺在静听风声的床上

四周万籁俱寂。

4月7日听夏洪林说紫砂

在艺术馆内心

静谧的下午屋内流溢出细语溪泉

天长日久的地质地貌

被手轻捻

情感末梢里的紫砂在掌心

像只眺望的鸟

在阳光的岩石上

平心静气的完美物体

如在悬空的钢丝上移动 六神七窍

化作心中的光华

那一刻风在卷动天地

我知道世上

又多了一个易碎的生命

在独立的山巅

我像在金丝线的光中 生怕

稍一走神

回到人间

隐没在生命的深渊底层

206.3.13-4.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岭下,岭下包佶,岭下的意思,岭下赏析】相关文章:

挂点牛仔岭下新农村建设工作小结范文04-19

上一篇:市青年志愿者下一篇:音乐教师个人工作总结及计划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