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提溴知识总结

2024-05-15

海水提溴知识总结(精选2篇)

篇1:海水提溴知识总结

化学教案-溴和海水提溴

课题

溴与海水提溴

教学

目标

1. 掌握Br2、I2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Br2单质的制取流程。

3. 比较Cl2、Br2、I2单质氧化性的强弱。

重点

难点

1. Br2、I2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Cl2、Br2、I2单质氧化性的强弱的比较。

Cl2、Br2、I2单质氧化性的强弱的比较。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具

多媒体、酒精灯、烧瓶、铁架台、氯水、溴水、碘、NaCl、 NaBr、 NaI溶液、CCl4溶液。

教学

步骤

内容

[复习] 在上一节课了解到海水中含有大量元素,我们可以从海水中提炼出许多物质,如氯化钠、氯气、氢气、锂、铀等。这节课再来认识海水中的其他元素――溴、碘。

[引入] 溴元素约有99%以Br-的形式存在于海洋中,被称为“海洋元素”。

[演示实验] ①观察溴、碘单质的外观性质(颜色、状态)。

②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水、酒精、四氯化碳溶液,然后各加入两滴液溴,观察溶液的颜色;另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水、酒精、四氯化碳溶液,然后各加入少量碘单质,观察溶液颜色。

物理性质

溴单质

碘单质

状态

液体

固体

颜色

深红棕色

紫黑色

溶解

性和

溶液

颜色

水中

较小,橙色(橙黄色)

小,褐色

酒精中

易溶,橙红色

易溶,褐色

四氯化碳中

易溶,橙红色

易溶,紫红色

[学生活动] 观察现象,完成下表:

[实验结论] ① Br2、I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都易溶于有机溶剂(酒精、CCl4)。

② Br2、I2的水溶液都有颜色,溶于有机溶剂后的溶液均有颜色。

[演示实验] 取少量碘单质,放入烧杯中,将盛冷水的圆底烧瓶置于烧杯上方。加热烧杯,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活动] 观察课本彩图(图3―4―10)及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 紫黑色固体直接变成紫红色气体,在烧瓶底部又有紫黑色固体附着。液溴长时间放置有红棕色气体放出。

[实验结论] 液溴易挥发;碘易升华。

[思考] 根据上述实验结论,同学们想一下我们日常用的加碘盐是不是加的碘单质?

如果NaCl里混有碘单质,应如何除去?

[讲解] 溴、碘元素的原子结构如下:

Br I

观察它们的结构图,想一下Br2、I2的.化学性质与哪种物质相似?

溴、碘元素的原子结构与以前学的氯元素相似

Cl

这三种元素的性质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属于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处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纵列中。Cl2的一个重要性质――具有强氧化性,Br2、I2也有氧化性,那么这三者的氧化性相对强弱如何?

[思考] 物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应如何比较?

[引导] 2Fe2++Cl2=2Fe3++2Cl-这个反应中有强氧化性的物质参加反应(Cl2),也有强氧化性的物质生成(Fe3+),这两种物质谁的氧化性强?Cl2> Fe3+。即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还原剂。

[设计实验] 利用所给药品(氯水、溴水、碘水、NaCl溶液、NaBr溶液、KI溶液、CCl4溶液)判断Cl2、Br2、I2三者的氧化性强弱。

[学生活动] ①向NaCl溶液中分别加入溴水、碘水,再滴加CCl4溶液,观察现象;

②向NaBr溶液中分别加入氯水、碘水,再滴加CCl4溶液,观察现象;

③向KI溶液中分别加入氯水、溴水,再滴加CCl4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①溶液分层,下层分别为橙红色、紫红色;

②溶液分层,下层分别为橙红色、紫红色;

③溶液分层,下层均为紫红色。

[实验结论] ① Br2、I2不能将Cl2置换出来;

② Cl2能置换出Br2而I2不能,Cl2+2Br-= Br2+2Cl-;

③ Cl2、 Br2都能将I2置换出,Cl2+2I-=I2+2 Cl-;

Br2+2I-=I2+2Br-.

∴氧化性:Cl2> Br2>I2。

[思考] 利用以上三种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我们可以用什么物质从溴化物中提取溴单质?

[讲解] 工业上用氯气作氧化剂从海水中提取Br2,简单流程:

溴的用途:工业上 燃料的防爆剂;胶卷的感光材料;

篇2:海水提溴知识总结

知识储备是学生在接触某一具体知识之前所掌握的相关辅助知识, 可以是在本课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所学的知识, 也可以是其他学科所学的内容, 甚至还包括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以想象, 如果学生具有较丰富的课内外知识储备, 在学习某一新课程时, 这些之前储备的知识就可以成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工具。如果学生并不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 此时的课程教学就必须回到教材的具体编写顺序, 通过调整不同单元、不同内容之间的组合方式, 利用前面讲授的内容作为后续内容的知识储备来解决这一问题[1,2]。

二、教学案例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阐述知识储备与教学顺序之间的关系, 现以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海水运动”为例进行分析[3]。水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连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纽带。本章以地球上的水循环开始, 介绍了地球表面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最后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结束。“人水关系”成为构建本章知识主体的脉络。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要素之一, 所以本课在本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点之一。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本课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目标展开。

1. 知识技能目标。

①理解洋流的形成原理, 学会利用地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和模式。②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①创设问题情境, 结合之前所学的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归纳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锻炼学生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②通过案例教学, 进一步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知识迁移与类比、思维综合的能力。

3. 教学重点。

①运用气压带、风带解释世界表层洋流成因, 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模式。②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四、教材分析

1. 案例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解释洋流概念, 并按其性质进行分类, 讨论了洋流成因与盛行风向之间的关系, 结合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析洋流的动力机制, 最后结合洋流模式图总结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第二部分以实例的形式, 分析了不同性质的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即北大西洋暖流和秘鲁寒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虑洋流等相关知识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涉及较少, 因此学生在相关方面的知识储备有限。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可以对本课内容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即先讲授第二部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让学生通过案例对暖流和寒流产生感性认识;再进行第一部分的知识讲解, 学习洋流的产生原因、主要驱动力和分布模式。

2. 教学过程设计。

①导入。利用玩具鸭子海上漂流和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新闻报道, 引入新课, 使学生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 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强调洋流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稳定性。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 用PPT展示几处同纬度大陆东岸和西岸的景观, 使学生直观感受洋流对气候干湿状况的影响, 再结合洋流分布模式分析具体情况。得出结论, 洋流对气候有调节作用———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降湿。其次, 介绍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指导学生从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上找到寒暖流交汇处, 学习世界主要渔场的分布。再次, 利用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遇冰山沉没的事例, 介绍洋流对航海的相关影响。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导出结论———洋流影响航海, 顺流航行船速快, 逆流航行速度慢;寒暖流交汇容易形成大雾, 对航行造成不利影响。最后, 结合墨西哥湾的石油泄露污染事件, 引导学生分析洋流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向学生介绍洋流会加快海洋污染的净化速度, 但同时把污染带到别处, 扩大了污染的范围。③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首先, 通过对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复习, 学习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是形成洋流的重要原因。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得出以下结论:在赤道两侧, 南北半球的信风分别驱动海水由东向西流动, 形成南北赤道暖流, 赤道洋流到达大洋西岸, 受到陆地阻挡, 一小部分回头形成赤道逆流, 大部分向较高纬度流, 至中纬度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 到大洋东岸时, 一部分折向高纬度, 加入极地环流, 一部分折向低纬度, 成为赤道洋流的补偿流。全球形成了分别以副极地, 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次, 介绍不同性质的洋流, 向学生说明中低纬度大洋东侧是寒流, 西侧是暖流。中高纬度反之。最后, 介绍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方向在冬夏季节会发生转变。北印度洋夏季顺时针环流, 冬季逆时针环流。④相关拓展。洋流深刻地影响了地理环境, 同时洋流也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1998年中国南方地区洪水的相关案例, 引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以此加强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为今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关内容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五、小结

由于初中地理中对洋流这部分的知识涉及较少,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并没有世界表层洋流系统的概念。因此本次课在教学顺序上对原教材进行了一定调整, 先进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和案例的介绍, 再转到洋流的成因、动力机制和模式的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洋流系统模式, 学习如何利用洋流的性质和特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和灵活掌握的教学目的。

摘要:学生的知识储备对于教材的编写和教师授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此本文以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1为例, 分析了大规模海水运动一课的教材编写顺序和学生知识储备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教学过程的展示, 论述了根据学生知识储备的差异, 灵活调整教学顺序的重要性。本研究结果不论是对于出版机构编写中小学教材, 还是一线教师在具体授课模式和方法的选择上都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人教版,地理教材,知识储备,海水运动

参考文献

[1]黄显华, 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1-58.

[2]金祖孟, 陈自悟.地球概论[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1-208.

上一篇:国家税务总局互联网站管理办法下一篇:参考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