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知识点整理

2024-05-14

多媒体技术知识点整理(精选6篇)

篇1:多媒体技术知识点整理

 1952年美国PARSONS公司与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研制了第一台三坐标数控铣床。自动换刀数控机床即加工中心(MC)、直接数字控制系统即计算机群控系统(DNC)、自适应控制系统(A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综合)制造系统(CIMS)、自动引导小车(AGV)数控机床的特点:

1、能适应不同零件的加工,2、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加工质量稳定,3、能高效

优质完成复杂型面零件的加工,其生产效率比之通用机床加工可提高十几倍甚至几十倍,4、工序集中,一机多用,5、数控机床是一种高技术的设备。

 数控机床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机床,在加工工艺与加工表面形成方法上,与普通机床是基本相同的,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原理与方法。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是用数字化的信息来实现自动控制,将与加工零件有关的信息,工件与刀具相

对运动轨迹的尺寸参数,切削加工的工艺参数,以及各种辅助操作等加工信息用规定的文字、数字和符号组成的代码,按一定的格式编写成加工程序单,将加工程序通过控制介质输入到控制装置中,由数控装置经过分析处理后,发出各种与加工程序相对应的信号和指令控制机床进行自动加工。

 输入装置的作用是将程序载体上的数控代码变成相应的电脉冲信号,传送并保存入数控装置内。数控装置是数控机床的核心,它接受输入装置送来的脉冲信号,经过数控装置的系统软件或逻辑电路进行编译、运算和逻辑处理后,输出各种信号和指令控制机床的各个部分。数控机床的分类:按加工功能分类:

1、点位控制数控机床,2、直线控制数控机床,3、轮廓控制数控机床。按所用数控装置分类:

1、硬线数控机床,2、计算机数控机床。按所用进给伺服系统的类型分类:

1、开环数控机床,特点:结构简单,价格便宜,精度低,多用于

经济性数控机床或对旧机床的改造

2、闭环数控机床,特点:精度高、速度快、规律大。

3、半闭环数控机床,特点:精度低、易于实现系统的稳定性。

 如果将检测装置安装在驱动电路的端部,或安装在传动丝杆端部,间接测量执行部件的实际位置或位移,这种系统就是半闭环进给系统。柔性制造单元(FMC)是由加工中心(MC)与自动交换工作(AW,APC)的装置所组成。一般认为FMS应由加工,物流,信息流三个子系统组成。加工系统可以由FMS组成,但是多数还是由传统的CNC机床。物流系统包括工件和刀具两个物流系统组成。还包括有工件、夹具的输送、装卸以及仓储等装置。信息流系统包括加工系统及物流系统的自动控制,在线状态监控及其信息处理以及在线监测和处理等。、1974年,美国的约瑟夫。哈林顿首先提出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概念。CIMS的五个层是工厂层、区间层、单元层、工作层、设备层。普通机床加工零件前,一般先由工艺人员制定零件加工工艺规程 这种从零件图纸到制成控制介质的过程,称为数控机床的程序控制。模态代码又称续效代码,字母相同的为一组,同组的任意两个代码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程序段中,模

态代码表示,这种代码一经在一个程序段中指定,便保持有效到以后的程序段中出现同组的另一个代码时才失效,在某一程序中一经应用某一模态G代码,如果其后续的程序段中还有相同的功能的操作且没有出现过同组的G代码时,则在后续的程序中可以不再指令和书写这一功能代码。表内第二栏中没有字母的表示对应的G代码为非模态代码,即只有书写了该代码时才有效。

 机床坐标系是机床上固有的坐标系,并设有固定的坐标原点。工件坐标系是编程人员编制时使用的,由编程人员以工件图纸上的某一固定点为原点(也称工件原点)所建立的坐标系。运动轨迹的终点坐标是相对于起点计量的坐标系,称为相对坐标系(或增量坐标系)所有坐标点的坐标值均从某一固定坐标原点计量的坐标系,称为绝对坐标系。G40、G41、G42为刀具半径补偿指令。一般的数控系统都有刀具半径补偿功能,又称刀具半径偏移

 G40、G41、G42都是续效代码.非圆曲线节点的计算有:

1、等间距的直线逼近的节点计算,2、等弦长直线逼近的节点计算,3、等误差直线逼近的节点计算,4、圆弧逼近的节点计算。I、J、K、可以是圆弧起点相对于圆心的矢量,也可以是圆心相对于起点的矢量。数控机床在加工过程中,它所控制的是刀具中心的轨迹,为了方便起见,用户总是按零件轮

廓编制加工程序,因而为了加工所需的零件轮廓,在进行内轮廓加工时,刀具中心必须向零件的内侧偏移一个刀具半径值;在进行外轮廓加工时,刀具中心必须向零件的外侧偏移一个刀具半径值。而这个值就叫刀具半径补偿。

 这种根据按零件轮廓编制的程序和预先设定的偏置参数,数控装置能实时自动生成刀具中心轨迹的功能称为刀具半径补偿功能。CNC装置由硬件和软件组成。CNC装置的优点:

一、具有灵活性和通用性。

二、数控功能丰富,三、可靠性高,四、使用维护方便。

五、易于实现机电一体化。CNC装置的功能:

1、控制功能,2、准备功能,3、插补功能和固定循环功能。

4、进给功能,5、主轴

功能,6、辅助功能,7、刀具管理功能,8、补偿功能,9、人机对话功能,10、自诊断功能,11、通信功能。

 CNC机床用的PLC分为两类:

1、CNC系统的生产厂家为实现数控机床的数序控制,而将CNC和PLC结合起来设计,成为内装型;

2、由专业化生产厂家生产的PLC产品来实现顺序控制,称为独立型。并行处理是指软件系统在同一时间或同一时刻间隔内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任务处理的方法。CNC装置软件的结构模式有:

1、前后台型结构模式,2、中断型结构模式

3、基于实时操作系统的结构模式,基于实时操作系统的结构模式的特点:

1、弱化功能模块间的耦合关系,2、系统的开发性和可维护性好,3、减少系统开发的工作量。插补的分类:

1、脉冲增量插补,这种插补法有逐点比较法、最小偏差法。目标点跟踪法、单步跟踪

法,主要用在采用步进电机的数控系统。

2、数字增量插补,这种插补有数字积分法、二阶近似插补法、双DNA插补法、角度逼近插补法、时间分割法主要用于交、直流伺服电机为伺服驱动系统的闭环。半闭环系统。也可用于步进电机为驱动的开环数控系统,目前,大多数都采用这种插补法。

 插补计算时,每走一步,都要进行以下四个步的逻辑运算和算术运算:偏差判别、坐标计算、偏差计算、中点判别 刀具半径补偿的用途:(1)由于刀具的磨损或因换刀引起的刀具半径变化时,不必重新编程,只需修改相应的偏置参数即可。2)加工余量的预留可通过修改偏置参数实现,而不必为粗、精加工各编制一个程序

 刀具半径补偿的过程分三步:1.刀补建立、2.刀补进行、3.刀补撤消 刀具中心轨迹从一编程段到另一编程段的段间连接方式有缩短型、伸长型、插入型。缩短型连接其夹角α≥180°,伸长型连接其夹角90°≤α≤180°,插入型连接其夹角α<90°。进给伺服系统,是数控机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伺服驱动电路、伺服驱动装置(电机)、位置检测装置、机械传动机构以及执行部件等组成。进给伺服系统的的技术要求:

1、调速范围宽:调速范围是指最高进给速度与最低进给速度之

比、2、位移精度高:即输出的位移量有较高的精度,也就是实际位移与指令位移之差指要小。

3、稳定性好:即负载特性要硬。

4、动态响应快;即有较高的灵敏度,达到最大稳态速度的时间要短。 由于步进电机的角位移量和角速度分别与指令脉冲的数量和频率成正比,而且旋转方向决定与脉冲电

流的通电顺序。因此,只要控制指令的脉冲的数量、频率以及通电顺序,便可控制执行机构部件运动的位移、速度和运动方向。

 步距角αm—定子相数;z—转子齿数;k—通电系数,m相m拍,k=1;m相2m

拍,k=2

 直流电机的基本调速方式有三种:在电枢回路中串联调节电阻Ra、调节电枢电压U(常用的)和改变磁通Φ的值。晶体管脉冲调宽调速系统,简称PWM系统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调速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加工精度在很大程度上由位置控制系统的精度决定。旋转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旋转变压器是按互感原理工作的,在分解器定子的两个绕组上分别加上交变

激磁电压(频率为2-4KHZ),分解器绕组的结构保证了定子与转子之间的气隙磁通成正、余弦规律分布布,当转子旋转时,通过电磁耦合,转子绕组内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压的大小取决于定子绕组轴线在空间的相对角位置。

 旋转变压器作为位置检测装置有两种应用方式:鉴相工作方式、鉴幅工作方式 鉴相工作方式给定子输入的两相电压分别是幅值相等、频率相等但相位不相等。鉴幅工作方式给定子输入的两相电压分别是相位相等、频率相等但幅值不相等。感应同步器有两种:圆感应同步器用于半闭环伺服系统、直线感应同步器用于闭环伺服系统,前者用于测量角位移,后者用于测量直线位移。感应同步器与旋转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相同。磁尺是一种精度较高的位置检测装置,由磁性标尺,磁头和检测电路组成。磁头是进行磁——电转换的变换器,他把反映空间位置的磁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送到检测电路中区。开环进给系统的影响进给位移精度因素:步进电机的步距角精度、机械传动部件的精度,丝杠、支撑的传动间隙以及传动支撑件的变形。补偿措施:

1、传动间隙补偿,2、螺距误差补偿。加工中心在自动换刀时必须有准停装置。齿轮间隙调整有柔性调整和刚性调整。滚珠的循环方式有:外循环、内循环。滚珠丝杠螺母副的预紧有:利用双螺母来调整间隙实现预紧、通过改变垫片的厚度、齿差式预紧结构。一端固定、一端自由适用于短丝杠和垂直安装丝杠;一端固定、一端浮沉适用于长丝杠或卧式安装丝杠;两端固定适用于长丝杠和对刚度及位移精度较高的场合。静压丝杠螺母副是在丝杠和螺母的螺纹之间供给压力油使之保持有一定厚度、一定刚度的静压油膜,使丝杠和螺母之间由辩解摩擦变为液体摩擦。

篇2:多媒体技术知识点整理

第1课 信息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一、Word:

1、页面设置,横向

2、字体格式,字形字号颜色下划线着重号上下标空心阴影

3、段落格式,对齐方式缩进间距

4、设置图片格式,单击右键,环绕方式,颜色和线条,大小,亮度,裁剪

5、插入艺术字,自选图形,文本框

6、格式边框和底纹设置

7、表格插入表格

二、指导材料:

信息:通常是指事物和消息中具有的含意。往往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如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味道等。

信息技术:指人们获取、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几个主要方面。

(人对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如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等实现的,计算机对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可以获取和输入信息的各种装置,如键盘,鼠标,话筒,扫描仪,触摸屏,传感器等来实现)

信息处理是指将信息进行存储、复制、识别、分类、排序、查找、分析、检测、筛选、计算、编辑、控制、变换等加工处理。

三、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代:电子管,1946年2月,美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标志着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开始

第二代:晶体管

第三代:集成电路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四、目前,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方向是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

五、电子计算机的特点

运算速度快,运算精度高,自动化水平高,能够进行逻辑运算,具有强大的存储功能。(应用领域P8)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举例说明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P8

第2课 与计算机的亲密接触

1、word:格式分栏 视图页眉页脚插入书签,超级链接

2、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硬件系统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置和输出设备五个部分组成。(各部件介绍)

3、常用单位字节B,换算关系:

4、内存分为RAM随机存取存储器,既可随时读出信息,又可随时写入信息,通常说的内

篇3:数学知识助我优化多媒体技术教学

原因之一是, 学生很容易满足于教师演示的操作步骤, 他们在这些步骤的指引下, 只要动动鼠标, 用几个命令就能实现惊艳的效果, 从而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学生从不深究这些命令背后发生了什么, 怎么会形成如此栩栩如生的画面, 在实际生活中当然也不知道用哪些命令去创作了。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应用多媒体促进交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因此, 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技术”上, 更要关注生活中的“应用”;不能只注重软件的教学、操作技巧的演示, 而忽视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真正目标;不能让教案和课堂变成多媒体软件的使用说明书, 而是要分析原理, 理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 达到应用的目标。

多媒体技术涉及数字媒体的编辑与创作, 它们的理论基石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编码等知识, 而数学又是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编码的重要基础。我在实践中从学生现有的数学基础出发, 点拨了一些原理性的知识, 赋予学生更强烈的成就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优化课堂教学。

“集合”是理解对象选取操作的关键

应用软件操作的前提是选中正确的对象, 选区的建立与编辑是该模块教学的一个重点。事实上, 选区的建立与编辑是一个集合的运算问题。比如, 如果要求抠出图1中的四个英文单词“Where Are We Going”。只会魔棒工具的学生会感觉无从下手, 因为点选主体会把人物图像也选中。而理解集合相关概念的学生, 会用矩形选框工具建立一个选区, 作为“全集”, 然后用“差集”, 减去灰白色渐变背景, 留下的就只有字母的选区了。

多媒体图形或图像本身就是指令或像素点的集合, 在这些应用软件的操作上自然可以归结为集合的操作。在Flash矢量图形绘制中, 也可以利用集合知识来快速画出图形。如两个对象做“交集”运算, 可以形成一片花瓣形状, 再通过“复制应用变形”工具, 就可以画出花朵的形状, 如图2所示。

可见, 对于这些操作, 教师联系集合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迁移已有的集合知识, 有助于理解选区运算和图形组合绘制的原理。更重要的是,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选区运算, 创建较复杂选区和绘制较复杂组合图形的技能。

“坐标系”有助于理解软件参数的设置

在Photoshop图像处理中, 会用到很多对话框来调整一些参数, Photoshop提供了“预览”功能来实时展示参数调整的效果。人们不需要理解这些参数到底是什么意思, 只要尝试着改动, 就可以达到看似满意的效果——正因如此, 学生才会“好玩不好学”。

比如, Photoshop中的“色阶”命令可以调整照片的明亮度和色彩的层次感, 它的操作界面如图3所示。我们可以把中间的直方图看成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很容易从中看出:完全黑或完全白的部分几乎为零 (y的值为零) , 中灰偏暗的颜色占了较大的面积, 亮部的颜色较少。那么, 如何调整才会让图变亮呢?无需教师过多讲解, 学生就知道黑色三角形往右移动, 白色三角形往左移动。这样的调整在本质上使亮度值在[0, 255]区域内都有分布, 增加了亮度, 也增强了照片的层次感。

“色阶”命令主要针对输入值进行调整, 而另外一个命令——“曲线”则对输入、输出值都可以调整。放到坐标系里面理解, 曲线如何弯曲?为何如此弯曲就能增量图片?这些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学生理解了这些参数调整的原理之后, 在实际应用中就不必盲目尝试, 而是会根据图片自身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函数图像让思维更直观

在Flash中, “缓动”命令可以让匀速直线运动的实例做变速运动, 提高运动效果的真实性。那么, 如何调整该曲线才能达到需要的变速效果呢?这时, 我们可以提示学生从函数图像上找到突破口。函数图像反映了一些有序对的变化情况, 图像上点的切线反映了这种变化的快慢程度。如图4所示, a、b、c三点处的切线斜率依次变小, 运动对象的速度也就依次变缓。明白了这个原理, 学生也就不会随意盲目调整了。

又如, 在“音频的数字化”中, 需要学生在理解“采样”“量化”两个数字化过程后, 计算一段音频文件的容量。很多学生因为不理解“量化位数”而死记公式。在实践中, 我们不要直接给出“量化位数”的概念, 而是可以先给出由采样点组成的“曲线图像”, 再让学生找到图像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其绝对值。由这些值, 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保存所有数值所需的位数。

数形结合是数学中比较常用的解题思想。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 我们也借鉴这种思想, 特别是运用函数图像来帮助学生理解, 这是很有必要的。

“数学计算”让图像处理不再神奇

多媒体制作软件中几乎所有命令、效果都需要数学计算来完成, Photoshop图层的“混合模式”就是其中之一。图层混合模式决定当前图层像素如何与下层图像中的像素进行混合, 从而创造出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如图5中的右图就是利用“滤色”混合模式的效果, 亮度更亮, 色彩层次感更强。

图层混合模式是用一些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假设a=混合色, 即位于原图上面一层, 并使用了“混合模式”的图像上某个像素点的色彩值;b=基色, 即原图中的某个像素点的色彩值;c=结果的色彩值, 滤色效果的公式是:

这就相当于两个图层上的颜色信息分别反相后叠加, 之后又反相输出, 因此暗色将被过滤, 中灰色和亮色将会加亮, 当然每个颜色值都不会超过255。

如果把颜色值a和255的比值作为x, 这个比值x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而是相当于颜色的亮度值。制作滤色时, 上层是由下层复制而来, 即b与255的比值也等于x, 因此上述公式可以看成:

y就是混合结果的颜色亮度值, 对应的是数学中一元二次函数图像 ( 0 ≤x ≤1) , 如图6所示, 这个与上文中提到的“曲线”调整是一致的。

当然, 数学知识对于多媒体技术学习的重要意义远不止上文所提到的。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数学方法和思想, 比如Photoshop和Flash中钢笔工具利用贝塞尔曲线原理绘制的曲线, 利用几何中心对称和变换完成的图形的缩放、旋转和翻转等。

叶圣陶说“教, 是为了不教”。因此, 我们必须摆脱机械的步骤操作和演示, 优化课堂, 授之以渔。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在实践中, 一开始我担心学生已经上了太多的数学课, 如果再在“好玩”的多媒体技术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 他们会厌学。实践证明, 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学生不用照搬教师的步骤而用自己的创意完成作品, 成就感会更强, 会更好学。另外, 学生想不到这些看似机械的操作, 背后竟然隐藏着自己熟知的数学知识, 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 一些学生甚至转变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东水.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 (22) .

[2]郭善渡.变革教学模式已是当务之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5) .

[3]汪可.Adobe Photoshop CS4标准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篇4:多媒体技术知识点整理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34-02

1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的必要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一般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课本的安排设计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讲解历史知识,偶尔提问学生,拓展教学内容,达不到新课标中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增长。只注重课本中具体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分析历史问题,缺少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不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初中历史课堂上,大多数的学生都将记忆教师灌输的知识、做好课堂笔记视为基本任务,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主动融入知识的探究中,逐渐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适当添加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增长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

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逐渐增强,信息技术已经渗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学校教董涛育的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PPT、Flash等多媒体课件,使更多的课外资源与课堂重点、难点通过画面展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相应的历史情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巩固知识架构,真正掌握历史课堂中所要求的知识理解,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的知识资源日益丰富、便捷,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教学辅助技术,通过制作相关的历史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学习资源中所涉及的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有机整合,为历史课堂增添了生机活力。

首先,教师利用互联网收集与讲授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延伸学习深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重点。

其次,利用图示法直观地将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查看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借助场景理解,理清历史进程,克服历史中时间的记忆困难。

再次,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所设计的教学课件,在边讲解、边演示、边练习的过程中,实现讲课与训练的同步融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强化重难点的记忆。

最后,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快速显示与大容量储存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对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科学的知识架构。

3 多媒体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体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情境大都以教师描述或者学生想象进行营造,极易引发学生思维分散,使得教学达不到预计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画面的直观展示、音视频的视听冲击,为学生营造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间的距离。无论是历史图片,还是文献资料,都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接触历史,发现历史中的潜在价值,借助场景联想,强化知识记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所接触的教学信息都来自于丰富的画面展示,对于中学生而言,极易产生好奇心理,被强烈的画面感吸引,逐渐转变为认知兴趣,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之中。

如在“三国鼎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音频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吸引学生的注意,引领学生进入战乱纷飞的三国时代。利用PPT展示地图上三国的分布,加深学生对于“魏蜀吴”的记忆,在史诗与《三国演义》片段的比较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著名战役的历史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化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主动,通过设问、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多媒体营造的和谐氛围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升自身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重难点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教学目标不能保证全部完成,对教材中的重难点更是缺乏充分的理解,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历史教学的进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是目前历史课堂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最大化的教学效益,教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生动的图像,降低其抽象的表达,发现历史知识中的别样魅力。

七年级所接触的历史事件大都为古代史,年代比较久远,同时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没有健全,对于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全面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如在“大一统的汉朝”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功劳,通过小组讨论,实现点对点间的对比,在综合考虑政治、教育、文化、经济、军事各方面发展的基础上,理解不同历史局面的社会进步。

扩大课堂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课堂讲授的知识无限期储存,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找到,及时准确进行知识巩固。不仅如此,多媒体还可以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一般地,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无论是插图还是历史简介都基本没有改变,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学生产生困乏心理,逃避知识积累。只有富有新意的教学过程,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并且主动投入知识的探究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性,教师可以选择更多的课外资源,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就可以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更为广泛地接触到历史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层面,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贞观之治”的学习中,在介绍唐太宗所实施的具体措施中,教师可以多搜集当时的社会调查,从不同层面反映唐太宗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或者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充分展现其政治清明的历史局面。

4 结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视听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娟.多媒体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邓燕敏.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0(11):157-158.

[3]李小霞.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黑河教育,2014(9):14.

篇5:多媒体技术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的关系

技术是人类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人类需要着衣裳遮身避寒——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2)人类需要进食补充能量——食品烹饪加工、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技术。

(3)人类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建筑技术

(4)人类需要抵御野兽攻击和伤害——武器制造技术。

(5)人类需要出行——车、船制造技术。

(6)人类需要交往、保持联系——邮电通讯技术。

技术的作用:

保护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被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解放或延长了身体器官,拓展活动了空间,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强了各方面的能力。

发展人: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2、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具体为:

(1)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2)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例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3)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4)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各领域。

3、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1)利用技术,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如:填海造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都江堰、荷兰的风车。

(2)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自然要有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绿色”技术:主要包括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以及清洁工艺等。绿色产品:指在生产和生活中,不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产品的总称。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总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人们的某方面的需求。例如:助听器的发明。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

3、技术的综合性

(1)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性是技术的内在特性。一般地,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科学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展,科学是回答“为什么”);科学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侧重改造和利用自然,力求有所发明(技术是解决“怎么办”),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技术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

例如:科学活动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定律;技术活动有瓦特发明蒸气机、贝尔发明电话、莫尔斯发明电报。

4、技术的两面性

技术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例如下列技术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网络技术(方便人们交流沟通,但也有人利用网络犯罪)、B超技术(可以用于医疗,但也有人进行胎儿鉴别)

克隆技术(克隆人体器官用于医疗,但也会挑战人类伦理道德)、核技术(发电,但也会用于战争)

空间技术(科学实验,卫星通讯;产生太空垃圾)、转基因技术(可制造符合人类要求的动植物,但其负作用还未知)

5、技术的专利性

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权是指依法批准的发明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其发明成果在一定年限内享有的独占权或专用权。专利权是一种专有权,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保护期限,就不再受法律保护。专利的特性: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

专利申请步骤: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公布阶段→实质审查阶段→授权阶段

第二章

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一项技术的创新需要设计,一个技术产品的更新需要设计,一项新工艺的改进也需要设计。如:书写工具的发展、电动剃须刀的发展。

(1)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案例:白色污染和可降解餐具

(2)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案例: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历程

2、技术的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1)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作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如:达?芬奇的研究和发明

(2)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设计的主题更加丰富,设计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设计的效率更高。同时,技术更新也为产品的更新换代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如:灯具的发展

(3)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发展的技术不断丰富着人们的设计思维,它促使人们不断考虑如何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来改进现有产品,如何有机地结合各种技术来开发新产品等问题。如:奥运场馆“鸟巢”中使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3、设计的丰富内涵

技术世界的设计,其核心是技术设计。

设计主要分为:技术设计与艺术设计

技术设计侧重: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

艺术设计侧重:欣赏、审美、色彩、造型、听觉效果、情感。

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1、什么是人机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与身边的物品发生联系。当我们使用这些物品时,物品就与人产生了一种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就称为人机关系。

“人机关系”中的机不仅是指计算机或机器,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工具、仪器、仪表、设备、设施、家具、交通车辆以及劳动保护用具等.2、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1)高效

在设计中,应该把人和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合理或最优地分配人和机的功能,促进二者的协调,提高人的工作效率。

(2)健康

人机关系所追求的健康,是指在长期操作或使用的情况下,产品对人的健康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案例:高跟靴、烟。(3)舒适

人机关系中舒适是指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人体能处于自然的状态,操作或使用的姿势能够在人们自然、正常的肢体活动范围之内,而使人不致过早地产生疲劳。心理上的舒适感受也是人机关系应当考虑的目标。案例:培土小工具(4)安全

安全是指在人们的操作使用中,产品对人不构成生理上的伤害,产品与人接触的部分不允许有尖角和锋利的上的边槽。如:安全帽、安全带、安全气囊等。

3、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1)考虑到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

现在大多数产品是为了普通人群设计的,设计参照的标准是依据普通人群的数据确定的。但是特殊人群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往往有着独特的需要。所以在设计时,还应充分地考虑特殊人群的特点和需要。如:要考虑到残疾人的需求。(2)考虑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的关系

设计的产品不但要符合人体静态的尺寸,还要让人在使用它时,能够方便施力、有足够的空间等。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减少人体疲劳,提高效率,满足健康、舒适的要求。(3)满足人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而且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产品的色彩、材质等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如果能在设计中注意满足人在这些方面的心理需求,就可以将人机关系处理得更好。(4)信息的交互

人与产品的互动过程就人与产品宽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即人机之间运用信息语言交流的过程。改善信息传递的途径能获得更好的人机关系。

如:电话机的无液晶屏显示、有液晶屏显示,可以视屏通话。案例:汽车的颜色

三、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1、什么是技术试验

(1)定义:在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称为技术实验。如:技术试验卫星。要注意技术试验与科学实验并不一样。

(2)作用:技术试验是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对技术应用的实现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通过技术试验,可以使设计得以改进和完善,将设计的风险和失误降到最低。如:阿会塔比拉河桥的垮塌、青霉素皮试试验。

(3)分类:对技术实验,我们可以根据应用的范围不同进行分类,如农业试验、工业试验、国防试验、科学技术试验等;还可以根据目的的不同进行分类,如性能试验、优化试验、预测试验、信息试验等。

2、技术试验方法

(1)优选试验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选定若干次典型意义的试验,逻辑地推出全部试验所达到的最佳效果。如不同品种水稻的对比试验等。

(2)模拟试验法:是通过再现的形式来模拟现实发生情况的方法。如汽车碰撞试验。还可以通过缩小(放大)比例来模拟所设计的现场效果。如:大坝水利试验等。

(3)虚拟试验法: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虚拟现实中的技术设计原型并进行试验的方法称为虚拟试验法。如:计算机虚拟火星探测器模拟登陆动画等。

(4)强化试验法:是在技术试验中通过扩大和强化试验对象的作用,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

(5)移植试验法:在相互有差异的事物之间,将某些共同相关的因素从一物移植到另一物进行试验的方法。如橘子从长江以南移植到长江以北的种植试验,这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移植试验。如:小白鼠等。

第三章

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一、设计的一般过程

1、发现与明确问题

2、制定设计方案:

①收集信息 ②设计分析 ③方案构思 ④方案呈现 ⑤方案筛选

3、制作模型或原型:(一般分两阶段①绘制图样;②制作模型或原型)

4、测试、评估及优化:

①测试目的:检验产品在操作、使用过程中,在结构和技术性能等方面能否达到预定的设计要求; ②评估需要反复进行; ③在测试、评估等基础上进行优化

5、产品的使用和维护

二、设计的一般原则

原则之间有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关系。

1、创新原则:创新原则就是通过引入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等,或对己有产品的革新来创造具有相当社会价值的的事物或形式。创新是设计的核心。

2、实用原则:

实用原则是指设计的产品为实现其目的而具有的基本功能。

3、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是指以最低的费用取得最佳的效果

4、美观原则:

好的产品也能让人们从产品的外观和造成上得到美的体验、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5、道德原则:

产品设计必须考虑它与人、社会、环境的关系,必须遵循道德原则。还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技术成果的道德观念。

6、技术规范原则:

技术规范既有强制性的标准(质量和安全方面),也有推荐使用的技术规范。

7、可持续发展原则:

既要满足当代发展的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人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三、设计的评价

1、设计评价从评价对象分有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和对设计成果的评价两类:从评价者来分有设计者自我评价(自评)和他人的评价(他评)两类。

2、评价要建立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必须制定相应的标准: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当客观、明确,体现科学性可操作性。

3、对最终设计的一般原则进行评价,二是依据事先制定的设计要求进行评价。

4、设计的交流贯穿于设计全过程,是设计评价的基础。

5、设计的交流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文本、口头语言、网页等。

第四章

发现与明确问题

一、问题的产生:

1、来源于生活

2、来源于需要:

3、来源于积极主动的思

二、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1、观察日常生活

2、收集和分析信息(主动出击寻找问题)

3、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

三、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

1、问题是否明确:

发现问题很多,有些模糊不清,需要加以明确目的。

2、问题的价值:

判断问题是否有价值的依据: 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遵循基本的科学原理? ②迄今为止,能否确认该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

③在你调查的范围里,该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在更广的范围内,这个问题是否有意义? ④在多个问题同时发生时,该问题是否是主要问题? ⑤现有技术条件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技术发展以后呢? ⑥解决该问题所需的投入是多少?

投入与产出的比是否理想?

3、明确解决问题受到的限制及具体的设计任务

无论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还是一项设计的进行,它的限制主要有两方面决定:

①设计对象的特点和解决的标准 ②设计者的能力与条件

第五章

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

一、设计分析

合理的设计分析是成功地进行技术设计的关键一步,分析得当可以指引以后的技术设计上可以少走或不走弯路。设计任何产品都应综合考虑物、人、环境三个方面。

二、方案的构思

方案的构思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调查研究和设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将客观存在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架构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抽象物,并采用图、模型、语言、文字等方式呈现的思维过程。

1、草图法:

草图不仅能将一些想法明确地表达出来,而且可以随意修改,可以捕捉灵感、自由发挥、有受约束。

2、模仿法:

模仿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事物进行方案的构思。如仿生技术

3、联想法:

利用联想法进行方案的构思,不一定能使技术设计一次性成功,但它有可能为构思找到一种方法或一条形成方案的路径。

4、奇特性构思法:

奇特性构思法所形成的方案一般具有原创性。这些构思在历史上很少发生,或从来没有发生过,甚至有些构思在当前的科学、技术、经济条件下无法实现。

三、方案的比较和权衡

1、权衡时首先要考虑最关键因素(基本功能)

2、其次考虑稳定性和耐久性

3、还要考虑加工难易程度、成本、环保性等

4、最后还在考虑产品使用对象

方案的权衡(根据设计要求和设计原则)是一个综合考虑过程,它们相互关联、互相制约,要抓住设计的核心与关键。

第六章

设计图样的绘制

一、技术语言的种类与应用〕

1、技术语言是一种在技术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的特有的语言形式.常见的有:图样、图表、模型、符号

2、分类:

按专业类型分:计算机程序语言、工程图学语言 按人的感觉分:视觉语言主、听觉语言、触觉语言 按人的视觉形式分:图形符号语言、文字符号语言

3、技术语言的特点:

①言简意赅(简明扼要)②通俗直观

二、草图的绘制

1、徒手绘图:握笔姿势等。

2、网格徒手图

要领:与地面垂直的线垂直画,与地面平行的线按网格的斜线画,同时以网格的小格来确定物体的比例。

3、基本图形的画法: 圆、圆柱体、立方体、锥体的画法。

4、草图的分类:

构思草图是以具体图形把想法表现出来

5、设计草图是经过整理、选择、修改和完善的草图。

6、草图绘制的步骤:

①选用合适的笔来画图(2H铅笔)

②在方格纸上按照构思好的设计方案,画出产品的外观比例关系。

③在准备好的透视网格纸上,画出产品的透视线,先画淡一些,等画完图形后,再描深轮廓。④画产品的中间调子,注意色彩过渡自然。⑤细致描画产品的亮部及高光部位。

⑥绘产品放置的阴影,突出形体的体积感和质量感。

三、透视效果图的识读

效果图能真实地表现产品的式样、材质和空间效果。从效果上注意把握产品的形态、功能和特征,了解产品的外观上的实际比例关系和色彩搭配及材质感。

四、正等轴测图

1、正等轴测图是一种可以表现物体三维结构特征的图形。

2、平面结构形体的正等轴测图的绘制 ① ② ③ ④ 根据形体特征,确定长(X)、宽(Y)、高(Z)等三轴在图纸上的位置平面结构形体 正等轴测图的绘制

沿着上述三轴分别量出物体的长、宽、高的尺寸画出左上角斜切面 据长度方向、宽度方向的尺寸,画出左有方斜切面,完成全图。

五、正投影与三视图

1、投影:在光的照射下,形体在地面上产生的影子。

2、正投影法:投影光线与投影平面垂直时,在投影平面上得到物体视图的方法。

3、三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主视图:物体的正面投影,即物体由前向后投影所得到的图形,通常反映物体的主要形状特征 俯视图:物体的水平投影,即物体由上向下投影所得到的图形 左视图:物体的侧面投影,即物体由左向右投影所得到的图形。

4、主视图与俯视图长对正:主视图与俯视图高平齐:俯视图与左视图宽相等。

5、一定要注意投影方向,特别是正投影方向。

六、形体的尺寸标柱

1、尺寸标注的基本要求:正确、完整、清晰、合理。

2、尺寸要素:

①尺寸界线:尺寸界线用细实线绘制,并应由图形的轮廓线、轴线或对称中心线处引出。也可利用轮廓线、轴线或对称中心线作尺寸界线。

②尺寸线:尺寸线用细实线绘制,不能用其它图线代替,一般也不得与其它图线重合或画在其延长线上。③尺寸数字:图样上所注尺寸表示形体的真实大小与图样的大小及绘图的准确度无关。

3、尺寸标柱:直径、半径、形体尺寸标注方法。

七、机械加工图

1、定义:是以三视图的形式来表达机械加工方法的一种技术图样。

2、组成:三视图及其尺寸标注:必要的其他视图;标题和文字说明

八、剖视图

1、定义:假想采用剖切平面的方法剖开物体,将观察者与剖切面之间的部分移去,将其余部分向投影面投影所得的图形称为剖视图。

2、剖切面的特征:

①包含内部结构如孔、槽的轴线,或物体的对称面 ②平行于相应的投影面

九、线路图

电子线路图是指用图形符号和线段组成的电子工程用的略图。包括电路原理图、接线图和逻辑图。

第七章

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一、原型:

原型是第一个能全面反映产品功能的形体,它广泛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中,有时原型就是最终产品。

二、模型:

模型是根据实物、设计图样或构思,按比例、生态或其他特征制成的与实物相似的一种物体。

三、模型在设计中必须具备的二个功能:

1、使设计对象具体化。

2、帮助分析设计的可能性。

四、模型在不同阶段的作用

1、草模:供设计人员深入探讨时使用:

2、概念模型:

用概括的手法表示产品的造型风格、布局安排、人机关系等,从整体上表现产品造型的整体概念。

3、结构模型:

研究产品造型与结构的关系,清晰地表达产品的结构尺寸和连接方式并进行结构强度试验而制作的模型。

4、功能模型:

用于研究产品的各种性能以及人机关系,同时也用作分析、检查设计对象各部分组件尺寸与机体的相互配合关系等。

5、展示模型:

作为产品的样品进行展示,以便提供实体形象。另外通过展示模型可以直接向设计委托方征求意见,为审核方案提供实物依据。

五、工艺:

工艺是指利用工具和设备对原材料、半成品进行技术处理,使之成为产品的方法。常见工艺:加工工艺、装配工艺、检测工艺、铸造、表面加工工艺等。

六、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

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包括划线、锯割、锉削、钻孔、连接、表面处理等工序。

1、划线:划出轮廓线或基准点和基准线

步骤:(1)基准

(2)划尺寸线

(3)划轮廓线

(4)冲眼

2、锯割:金属材料通常以锯割的方式进行割断,手锯是人工锯割常用的工具。

操作要领:

(1)站位和握锯姿势要正确(2)推锯加压,回拉不加压力(3)锯程要长(4)推拉要有节奏

3、锉削

锉削操作要领:锉削时要注意身体和手臂动作的协调:在推挫削过程中,左手施力要由大到小,右手施力要由小到大,使锉刀平稳而不上下摆动。

4、钻孔:用钻头在实体材料上打孔的方法。

步骤:(1)划线定位

(2)装夹工作

(3)装夹钻头

(4)钻孔

5、连接:

通过固定和半固定连接方法可以使金属件之间连接起来。

6、表面处理

目的:防止金属品表面生锈腐蚀,提高美观程度方法有:表面刷光、喷油漆、镀层

七、制作模型的一般步骤:

1、选择合适材料。

2、模型(样品)。准备适当的工具和加工设备。

3、按设计图样划线。

4、对材料进行锯割、切削等加工。

5、装配。

6、对模型进行表面处理。

7、对产品的外观造型和色彩进行评价;对产品的结构、功能进行检测和试验。

8、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做成展示

第八章

一、产品说明书及其编写

1、产品说明书:是一种指导用户消费的文书。

2、产品说明书的作用

帮助消费者正确了解产品特性以及正确、安全使用和保养产品。

3、说明书不准确或不详会怎样?

不会用、用不好、弄坏产品、发生意外等

4、产品说明书的一般结构:标题、正文、标记

5、产品说明书的形式:

条款直述式特点:条理清楚;醒目自问自答式特点:相关内容归纳成问题再逐一回答

6、产品说明书的不定期作要求:

①充分考虑用户的新闻记者需求 ②体现产品的设计特点 ③不必平均用力,而应有所侧重 ④语言准确、通俗、简洁,内容条理清楚

二、技术产品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1、技术产品的维护和保养是指维护产品完好技术状况或工作能力而进行的作业。

2、怎样获取服务途径?

①查阅说明书获取厂家服务电话、服务网络点等信息 ②打电话咨询或上网查找,获取服务信息 ③靖教其他用户获取服务信息

第二册

第一章

结构与设计

一、常见结构的认识

1、结构的涵义(A级

了解

P2)

(1)涵义: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特定的有序搭配和排列。

(2)本质(功能):承受力和抵抗变形。

2、实体结构(A级

了解

P8)

一般是实心的,特点是外力分布在整个体积中,能够随比较大的力。

比如长城、三峡大坝、锤子、厨房中的菜板子等等。

3、框架结构(A级

了解

P9)

框架结构形态比较简单,主要由细长的构件组成,特点是支撑空间而不充满空间,主要承受水平或垂直方向的力。比如窗户、自行车、艾菲尔铁塔、桌子、书橱等等。

4、壳体结构(A级

了解

P9)

壳体结构是指层状的结构,能够巧妙地将外力分散到整个表面。

比如鸡蛋、核桃、瓜子、头盔、锅碗瓢盆都是壳体结构的。

二、稳固结构的探析

1、结构稳定性是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B级

理解

P12)

2、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重心位置的高低、结构与地面接触所形成的支撑面的大小和结构的形状等。(B级

3、结构的强度指结构具有的的抵抗力被外力破坏的能力(B级

理解

P17)

4、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结构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构件之间的连接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B级

理解

P17)

5、连接方式:绞连接(轮子、轴承、风扇、人体四肢与躯干等等)、刚连接(建筑物的各个部分之间等等)。(B级

理解

P19)

三、简单结构的设计

1、结构设计应以一种或几种功能的实现为基本目标,应满足设计规范,满足设计规范,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要。

2、学习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B级

理解

P24)

四、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1)技术的角度主要有:结构功能、稳固耐用、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的精湛程度等。(A级

了解

P30)

(2)文化的角度主要有:文化寓意与传达,公众认可的美学原则,反映的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的特征、结构的个性特征等。(A级

了解

P30)

第二章

流程与设计

技术产品的使用和保养

一、流程的含义

1、环节(B级

理解

P40)

活动或事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据某种特征或方式,可将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

2、时序(B级

理解

P39)

过程的经历中,各环节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完成。这种时间顺序关系,称为时序。

3、流程(A级

了解

P41)

一项活动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事项或行为进行的程序,即若干环节随着时间的变化,依序完成的顺序,称为流程。

二、流程设计

1、流程设计的基本要求(A级

了解

P45)

设计一个技术活动的流程,最主要的要求是要根据该项活动的内部工作原理及变化规律,科学的安排活动的环节及时序,以达到预期目的。其具体要求:

(1)提高效率。

(2)提高质量。

(3)保证安全。

(4)节省资源。

(5)提高管理水平

(6)提高经济效益。

(7)其他,如注意环保等

2、流程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因素(B级

理解

P50)

基本因素有:材料、工艺、设备、人员、资金和环境等。研究内在属性与规律,就是流程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因素。

3、流程设计的步骤(B级

理解

P51)

第一步: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明确流程所应遵循的内在变化规律。

第二步:要分析现有材料、设备、资金、人员、工艺和环境等因素。

第三步:列出流程涉及的主要事项,并进行初步排列。

第四步:分析各事项(步骤)之间的先后顺序,合理地安排流程的时序和环节。

第五步:选择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画出流程图,对于有严格时间的时序,要标注时间。

注意:流程设计的基本要素是环节和时序。

4、流程的表达(B级

理解

P42)

文字表达、表格表达、图示表达

流程图中最常用的形式是框图,因为这种形式既简单又明确。

5、学画流程设计的框图(B级

理解

P42)

画流程设计框图的一般方法:

(1)根据对事物的内在属性和规律的分析,以及有关的考虑,将流程过程,按每个阶段的功能、作用的不同,分解为若干过程——环节,并用方框表示环节。

(2)按照每个小时程应该经历的时间顺序,将各环节依次排开,并用箭头线连接起来。

(3)对某环节,按需要可在方框中或方框外,作简单注释,也可不做注释。

三、流程的优化

1、流程的优化及目的(B级

理解

P54)

(1)流程的优化

在设计和实施流程的过程中,经常要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种对流程修改的过程,叫做流程的优化。(2)流程优化的目的

既然是优化,就是要做得更好,也就要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完全。

2、流程优化的内容(B级

理解

P54)

一般流程优化的主要内容有:工期优化、工艺优化、成本优化、技术优化、质量优化等。对一个流程的优化,可以是整体的全面优化,也可以是对某一个指标进行优化。经常会有这机关报情况发生:某一个指标得到了优化,而使另外的指标下降了。比如,技术优化,可能使成本提高。成本优化了,也可能使质量下降。因此,在进行流程优化时,要综合平衡,以取得整体优化的成效。

3、流程优化的条件。(B级

理解

P57)

要进行流程的优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1)内部条件:对流程内机理的深入了解。比如对洗涤原理的了解,就会在流程中安排两次漂洗;

(2)外部条件:设备和工艺水平的提高或完善。比如,只有在具备锻压设备时,才可能将法兰盘的加工改为少量切削加工;

(3)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三章

系统与设计

一、系统:

1、含义: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B级

理解

P64)实例:一支球队、自行车、手表、一片森林、手机

2、构成系统的三要素:(B级

理解

P65)

①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或部分)才能组成系统 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 ③这个整体所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的功能所没有的

3、子系统: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可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B级

理解

P66)

二、系统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B级

理解

P67)

系统是一个整体,它不是各个要素或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结合。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或部分在孤立的状态下所没有的。[实例]:十字锈:一堆五颜六色的线、一根针、一块布散放在一起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通过灵巧的手将其锈成各种图案就有了新的意义。

2、相关性(B级

理解

P69)

相关性是指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或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关性强调的是部分对部分的功能和作用,而整体性更侧重于部分对整体的作用。

3、目的性(B级

理解

P71)

任何系统都具有某种目的,都要实现一定的功能。

4、动态性(B级

理解

P72)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外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例如:机械转动系统的零件之间都会有磨损,需定期更换零件:生病、看病

5、环境适应性(B级

理解

P73)

一个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通常都有物质,能量化,信息的交换,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系统特性的变化,并引起系统功能和系统内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变化系统只有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才能保持和恢复系统原有的特性。例如:蝈蝈、北极的白熊、变色龙等保护色都是为了适应环境。

三、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为了发挥系统的功能,实现系统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系统加以周祥的考察、分析、比较、试验,并在此基础上拟订一套有效的处理步骤和程序,或对原有的系统提出改进方案的过程。(B级

理解

P76)

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明确问题设立目标、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分析计算评价比较、检验核实做出决策。系统分析的主原则:

1、整体性原则(B级

理解

P79)

要着眼于系统整体,要先分析整体,再分析部分;先看全局,后看局部;先看全过程,再看某一个阶段;、先看长远,再看当前。是针对系统的整体性特性的。

2、科学性原则(B级

理解

P79)

运用科学方法和数学工具进行定量分析,使决策的过程和结果更具说服力。南方种水稻,三三进九不如二五一十。

3、综合性原则(B级

理解

P80)

注重研究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既注重研究各部分间的横向联系,也注重研究各部分间的纵向关系。是针对系统的相关性特性来的。

四、系统的优化

系统的优化指在给定的条件下,根据系统的优化目标,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系统的目标值达到最大化(或最小化)(B级

理解

P80)

如:在西瓜种植中,要使西瓜具有抗御低温、防止枯萎病的能力,一般采用嫁接技术,该技术是一项增产增收的栽培技术。

五、系统设计

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确定各子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对子系统进行技术设计和评价,对系统进行总体技术设计和评价。(B级

理解

P87)

第四章

控制与设计

[知识梳理]

一、控制的含义

控制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或目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事物向期望的目标发展。

控控的三要素:有目的、有对象、有手段

二、控制的分类

人工控制:人工纺纱、普通自来水龙头,旋转按钮打开电灯、驾驶汽车等;

自动控制:数控机床、饮料自动装罐生产线、花房恒温控制、十字路口红绿灯的转换等,对于自动控制,按控制方式分为:开环控制、闭环控制

1、开环控制——我行我素

控制系统的输出量不对系统的控制产生任何影响。如:红绿灯、电风扇的速度控制

〔实例〕自动门的控制系统:人走近门时,门上方的红外装置检测到人体热辐射发出的红外信息,控制电路接收到该信号后,便会发出相应的指令,启动电机运转,从而带动门自动开启,当门开启后,控制电路将做出判断,如果没有人在门四周,就通知电机做反向运转,使门关闭。

〔分析〕输入(给定量):红外线装置是否检测到人体热辐射发出的信号:控制器:电路:执行器:电机:被控对象:自动门:输出量:门开启或关闭

2、闭环控制——随机应变、见风使舵

把系统的输出量返回到输入端并对控制过程科生影响。

实例:饮水机、简单的自动水位控制装置

三、干扰的概念

1、涵义:干扰就是对控制系统的行为造成影响的有害信号及扰动,即除给定量外,引起被控量值变化的各种因素。

要点:系统行为、被控量量值变化;引起变化的各种因素。

干扰因素:真正的控制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还会存在很多的因素影响。在控制系统中,除输入量以外,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称为干扰因素。

例如:骑自行车的干扰因素:逆风、上坡路„„

四、反馈

篇6:多媒体技术知识点整理

目的:学习使用录音机编辑和制作声音素材。

要求:掌握在Windows 95/98环境下录制、播放和编辑声音文件的方法。设备:Windows 95/98环境。

内容:

用微软操作系统自带的小软件录音机进行声音信号的采集

Windows 98/2000/xp提供的录音机程序能够进行简单的波形声音文件处理。在Windows桌面上依次选择“开始”→“程序” →“附件” → “娱乐”→“录音机”之后,打开 “声音-录音机”窗口。

窗口的菜单栏有“文件”、“编辑”、“效果”、“帮助”4个菜单,它集中了有关录音和播放方面的所有操作命令。“位置”表示声音文件的当前位置(以“秒”为单位),“长度”指文件的录音长度(以“秒”为单位),在“位置”与“长度”之间是声音文件的可视显示,它的形状取决于所选的波形。

随着文件的播放、录制,“进展条”的滑块逐渐向右移动。拖动滑块,或者单击“进展条”将改变播放或录制的进程。在“进展条”下方是5个控制按钮,用于进行播放、停止、快进和倒带、录音等常用操作。

一、播放、录制文件

播放、录制音频文件是录音机的主要功能之一,需要播放已有的音频文件时,可打开“文件”菜单,执行其中的“打开”命令,在出现的对话框内确定保存音频文件的文件夹及其名称,然后单击控制按钮的“播放”按钮。在播放波形文件的同时,窗口的波形显示栏会显示出该波形文件的波形效果。

在录制音频文件之前,需要作一些准备工作。例如录制CD唱机或其他音响的声音时,可将声源(如:录音机)的音频输出电缆连接到声卡;录制对话或独白时,可将麦克风连接到声卡。单击“声音-录音机”窗口的“录音”按钮时,录音工作正式开始。这时在波形显示栏左侧的“位置”框内将显示已录制的声音文件的时间长度,右侧的“长度”框内将显示总共可以录制的声音文件的长度。注意:软件初始录音时长为60秒,在进行正式录音前应估算要录制的时间需要多少秒,在不接音源的情况下点录音按钮(右下红色按钮)空录一段,然后利用复制、粘贴将录音时长增加到所需长度,再进行正式录制。

单击“声音-录音机”窗口的“停止”按钮时,将完成音频文件的录制工作。录制好了以后可以通过编辑菜单下的“删除当前位置以前的内容”或“删除当前位

置以后的内容”命令将多余的部分清除,进行试听后可使用“文件”菜单,执行“另存为”命令,保存录制好的声音文件。在默认的情况下,音频文件以WAV作为扩展名。

编辑声音文件

对声音文件的编辑操作除了常用的“打开”、“保存”或“另存为”命令时,还可在打开的声音文件内录制声音、插入声音文件,这两种操作都将代替原有文件的内容。如果需要将声音文件叠加在一起,可对它们进行混音处理,这样就可以实现多种声音同时播放的效果。

(1)、在现有的文件内录制声音的步骤如下:

1打开现有的声音文件,拖动滑块至开始录制声音的位置。

2单击“录音”按钮开始录音。

录制的声音来自于谈话、演讲、音乐等。新录制的声音将从滑块的位置开始覆盖原有的声音文件。执行“文件”菜单的“保存”命令时,修改后的声音文件将代替原来的声音文件。执行“文件”菜单的“另存为”命令时,可对修改后的声音文件进行换名存盘。

(2)、在现有的文件内插入声音文件的步骤如下:

1打开现有的声音文件,拖动滑块确定插入声音文件的起点。

2执行“编辑”菜单的“插入文件”命令,在打开的对话框内选择插入的声音文件。3单击“确定”按钮。

同样地,插入声音文件之后,可通过“文件”菜单的“保存”或“另存为”命令对文件进行存盘处理。

(3)、混音处理的操作步骤如下:在打开的声音文件内确定混音效果的插入点。执行“编辑”菜单的“混入文件”命令。

如果在此之前曾经将声音文件或片段复制到剪贴板,确定混音效果的插入点之后,也可以执行“编辑”菜单的“粘贴混入”命令,这样剪贴板的声音将混合到当前文件内。

设置声音效果

初次录制的声音文件难免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除了在此之前介绍的对声音文件进行编辑之外,用户还可删除不满意的声音片段。另外,Windows还允许用户对声音的音量、播放速度、回音效果等进行调整,以达到突出渲染主题的目的。

在删除声音片段之前,首先要确定片段的范围。它可以是从声音文件的开头到某个特定位置,也可以是从指定的位置到声音文件的结束处。被删除的部分往往是声音文件内存在的静默、杂音或噪音。为了确定删除片段的位置,可使用多次试听、逐步缩小搜索范围的方法来定位。

需要删除声音文件的起始部分时,先将滑块拖动到删除片段的结尾处,然后执行“编辑”菜单的“删除当前位置之前的内容”命令。同理,需要删除声音文件的结尾部分时,先将滑块拖动到删除片段的开始处,然后执行“编辑”菜单的“删除当前位置之后的内容”命令。

在“声音-录音机”窗口的“效果”菜单内,包含着对声音文件的音量、播放速度、回音等一系列控制命令。需要加大音量时,可执行“加大音量”命令,按每次增加25%的幅度增大声音文件播放的音量。类似地,执行“降低音量”命令时,将按每次减少25%的幅度减少声音文件播放的音量。

执行“加速”命令时,将按每次增加100%的幅度增加声音文件播放的速率。执行“减速”命令时,按每次减少100%的幅度减少声音文件播放的速率。

执行“添加回音”命令时,将给声音添加回响效果。如果回音效果不明显,可多次执行“添加回音”命令,Windows将在播放时体现叠加后的回音效果。

需要对声音文件进行反向播放时,可首先执行“效果”菜单的“反转”命令,对声音文件进行反转处理。再次执行该命令时,将恢复正常的播放状态。

注释:对声音文件的效果进行调整之后,执行“文件”菜单的“还原”命令恢复打开文件时的效果。这种恢复功能相当于撤消自打开声音文件以来的全部操作,而不是仅仅撤消最近一次的操作。

使用声音转换

通过声音文件的格式转换,用户可以把大的声音文件转换为比较小的声音文件,也可以把声音质量比较差的文件转换为质量有所提高的声音文件。打开声音文件之后,执行“文件”菜单的“属性”命令,将打开如图7-19所示的“属性”对话框,在对话框的标题栏内还同时出现了打开声音文件的名称。

在对话框的上半部分显示当前声音文件的版本、长度、数据大小、音频格式等属性。打开“选择位置”下拉列表框之后,可以看到“回放格式”、“录音格式”、“所有格式”共三个选项,其中“所选格式”包括“回放格式”与“录音格式”,需要对上述两种格式同时进行转换时,可选择“所选格式”选项。

单击“开始转换”按钮之后,将打开“选择声音”对话框。打开“名称”下拉列表框之后,可以看到“收音机质量”、“CD质量”、“电话质量”与“无标题”4个选项。前3个选项是预置的转换名称,每选择一种名称之后,对话框的“格式”、“属性”列表框的内容都将作出调整。

上一篇:五保供养做法与体会下一篇:学校值周员值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