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嘲》赏析

2024-09-09

鲁迅《自嘲》赏析(共13篇)

篇1:鲁迅《自嘲》赏析

鲁迅《自嘲》赏析

自 嘲①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②,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④。躲进小楼成一统⑤,管他冬夏与春秋⑥。

【注释】

①《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 “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运交华盖欲何求,„„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凄成一律以请’云云。”

按:十月五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请其兄郁华,请鲁迅作陪,同席还有柳亚子。

〔闲人〕《三闲集·序言》里说:“我将编《中国小说史略》时所集的材料,印为《小说旧闻钞》,以省青年的检查之力,而成仿吾以无产阶级之名,指为‘有闲’。而且‘有闲’还至于有三个„„”,所以把杂文集名为《三闲集》,又自称“闲人”。〔打油〕自己谦称是打油诗。

〔偷得半联〕鲁迅晚年得子,疼爱有加。那天鲁迅赴宴,郁达夫借此开玩笑道:“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用上一天想到的“横眉”一联回答他。郁达夫又打趣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没有脱?”鲁迅说:“给你这么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所谓偷得半联是指第一句。

② 华盖,鲁迅《华盖集·题记》:“我平生没有学过算命,不过听老年人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华盖,象花那样盖在头上的云气。这里指霉运。

③ 漏船句,《吴子·治兵》:“如坐漏船之中。”

④ 千夫指,《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孺子牛,《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 而背之也!’”这里的“孺子”指春秋时齐景公的幼子荼。齐景公非常疼爱他这个儿子,一次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绳子,让儿子骑着玩。小孩子不慎跌倒,扯掉了景公的牙齿。清代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同里钱秀才季重,工小词。然饮酒使气,有不可一世之概。有三子,溺爱过甚,不令就塾。饭后即引与嬉戏,惟恐不当其意。尝记其柱贴云‘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真狂士也。”或以为条幅所说“偷得半联”,指此。⑤ 成一统:这是说,我躲进小楼,有个一统的小天下。

⑥ 管他冬夏与春秋:即不管外面的气候有怎样变化。

【译 文】

交了倒霉运怎么还会想有顺心事,躺在床上身都不敢翻一下却把头碰到了墙上。所以,上街都要低低地压下破帽沿把脸遮住,唯恐被人看见,招来不测的横祸,就像酒装在漏船里,在江心激流中打转一样,随时有被江水吞没的危险,真是有逃不脱的晦气啊!我这人不招人喜欢,许多人指斥我,骂我,诅咒我,本该没病也死掉,但我偏偏横着眉毛一动也不动地既不悲也不怒地照常活着,真够不知羞的;我也知道自己既无大志也没什么能耐,只甘心在家扮老牛让孩子牵着跑,逗孩子玩,也实在是个窝囊废。然而,咒骂任人咒骂,窝囊我自窝囊,只要自己还有能够安身的小楼,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天下,楼外任什么我才不管它呢!

【赏 析】

这是一首人们熟知并传诵的名诗。

鲁迅在白色恐怖下经常遭受压迫,所以说交华盖运,说“未敢翻身已碰头”。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追踪迫害,在过闹市时,用破帽遮住了脸。就是这样,处境还是非常危险,象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水流中浮着,一不小心就会沉没。处在这样危险的环境里,鲁迅采取的却是决不妥协的坚强的战斗态度。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人民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这两句不仅意味深长,而且形象鲜明。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千夫指”本于里谚“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人”即“千夫”,是指群众。但鲁迅却赋予这个词以新义,这个“千夫”不指群众,而指敌人,指各式各样的敌人。因此,冷对“千夫指”,不是冷对群众的指责,是冷对众多敌人的指点。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这两联解释得极为透彻:“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对鲁迅的这种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极其精当地阐述了诗中这一联的正面意蕴,画龙点睛地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对于我们正确而深刻地理解鲁迅诗中表达的思想无疑是很重要的。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成为我的一统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气候有什么变化。所以“躲进小楼” 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当时反动派丢掉东北大片土地,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国民政府躲避敌人威胁,迁都洛阳,一直到这年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首诗时还没有迁回,所以也是讽刺国民政府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里。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诗的题目叫“自嘲”,离开了“嘲”的艺术特点而直接阐释此诗,就成了一首豪言壮语式的明志诗。“嘲”的艺术常规武器是反语,这首诗整个来说是说反话。反话自然应做正话解,但首先要从反话来鉴赏,才能领略到鲁迅在本诗中所体现的那种特有的犀利、辛辣、乐观的幽默风格,对人民无限的爱和对敌人无比憎的情感,从而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

篇2:鲁迅《自嘲》赏析

诗人:鲁迅 朝代:近代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篇3:鲁迅《孔乙己》译文赏析

《孔乙己》作为鲁迅先生代表作之一,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大典范, 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它采用高度凝练的写作手法, 生动地叙述了一个受科举制度毒害至深的文人—孔乙己一步步沦落至失去尊严, 穷迫潦倒, 最后甚至被社会吞噬的悲剧, 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进行了控诉。尽管小说全文字数不到三千, 却成功将孔乙己迂腐, 穷酸, 善良, 诚恳的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入木三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深深震撼着每位读者的心灵, 令人不禁“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孔乙己》这篇小说在写作手法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之处。小说语言精练, 生动传神, 用景物渲染气氛, 用对比手法反衬主人公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具有极高的语言价值。

《孔乙己》作为一篇对中国人影响深远的小说, 具有很高的翻译价值。《孔乙己》创作于1918年冬, 于1919年4月首次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 后编入《呐喊》。

此小说自发表后, 不仅受到国内读者的热烈欢迎, 更是由于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语言价值引起了国际翻译界的注意。1922年6月, 小说首次出现日译本。中国国内翻译大师杨宪益, 戴乃迭翻译的《孔乙己》英译本于1956年由外文出版社首次出版, 1980年推出修订版。该文将从措辞、句式语序及中国特色文化三大角度赏析修订版与初版的异同, 探讨修改版是否比最初版有较大提升。

2《孔乙己》各版本译文比较

2.1 从措辞角度分析

原文虽不到三千字, 但字字有其存在价值。因此在翻译中, 词语的选择也深深地影响着译文的质量与美感。下文将从措辞方面评判两则译文的优劣。

1) 孔乙己

最初版:Kung I-Chi

修订版:Kong Yiji

分析:最初版对名字的翻译较为符合英文发音习惯, 而修订版则是纯拼音翻译。笔者认为修订版较好, 因为Kong Yiji与后文解释“孔乙己”绰号来源的句子相呼应。

2)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唯一的人。

最初版:Kung was the only long-gowned customer to drink his wine standing.

修订版:Kong Yiji was the only long-gowned customer who used to drink his wine standing.

分析:修订版中"used to"译出了原文的蕴含义, 孔乙己并不是一次, 而是一直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穿着长衫站着喝酒”是孔乙己的典型形象, "the only long-gowned customer"则翻译出句子的重点—长衫, 把孔乙己迂腐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3)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最初版:He was a big man, strangely pallid, with scars that often showed among the wrinkles of his face.He had a large, unkempt beard, streaked with white.

修订版:A big, pallid man whose wrinkled face often bore scares, he had a large, unkempt and grizzled beard.

分析:此句极简洁地描写了孔乙己的外貌。最初版及修订版中"scars"用的极其巧妙, 复数形式暗指他经常挨打的遭遇, 挨打的次数多。对于两则译文中措辞的不同, 笔者认为“青白脸色”的翻译中修订版更精确。因为"pallid"指 (of a person, their face, etc.) pale, especially because of illness (OALD) .孔乙己没钱吃饭经常饿肚子, 脸色一直是病态的青白色, 与正常人脸色不同, 无需再用strangely修饰。而花白胡子的翻译, 修订版更准确。Streak sth with sth指to make or cover sth with streaks (OALD) ;grizzled则指 (literary) having hairs that is grey or partly grey (OALD) , 一般搭配为a grizzled beard.最初版给人一种胡子不属于孔孔乙己而只是一种附属物贴在脸上错觉, 修订版更贴切, 更地道。

2.2 从句式, 语序变化分析

虽然同一句话可以翻译为不同句式, 但在小说翻译中, 不同句式会传达出不同的思想, 句式的选择在翻译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文将比较两则译文句式选择的优缺点。

1)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译文:参见2.1中第三例分析

分析:此句翻译, 最初版与修订版均能再现原文中孔乙己的形象。笔者认为最初版的句式更简洁, 更能让读者在脑海里构想孔乙己的形象。鉴于最初版某些措辞的不准确, 可以结合两种译文的各自优点, 将第一句前半部分改为He was a big man, pallid, 后一句则遵从第二种的译法。

2) 他不回答, 对柜里说:“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最初版:Ignoring this remark, Kung would come to the counter to order two bowls of heated wine and a dish of peas flavored with aniseed.For this he produced nine coppers.

修订版:Ignoring this, he would lay nine coppers on the bar and order two bowls of heated wine with a dish of aniseed-peas.

分析:此句有三个连续的动作, 先无视, 点单, 最后付钱。修订版调换了动作的顺序, 与原文不合。原文动词次序的安排是有原因的:孔乙己一直以文人自居, 文人一般是先点单, 然后慢悠悠地付钱, 显示他们的高贵气质。因此原文的动作顺序不应该做任何调整。最初版句式较好。

3) 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 便是好喝懒做。

最初版:Unfortunately he had failings:he liked drinking and was lazy.

修订版:But unfortunately he had his failing too:laziness and a love of tippling.

分析:“好喝懒做”是“好吃懒做”的变异, 因为孔乙己爱喝酒, 但“懒”是孔乙己主要的性格特征之一, 因而译文中“懒”放在前面。笔者认为修订版的名词形式更好, 更简洁, 体现对称的美感, a love of tippling更具文学气息。

2.3 从中国特色文化分析

1) 别人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 替他取下一个绰号, 叫做孔乙己。

最初版:He was nicknamed"Kung I-Chi", the first three characters in a children's copy-book.

修订版:He was given the nickname Kong Yiji from Kong Yi Ji, the first three characters in the old-fashioned children's copybook.

分析:描红纸是指一种印有红色楷字, 供儿童摹写用的字帖。旧时最通行的一种, 印有“上大人孔 (明代以前作丘) 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自佳作仁可知礼也”这样一些笔画简单、三字一句和似通非通的文字。在此处的翻译中, 两则译文均选择将中国文化同化, 将其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基本的意思。

2) 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

最初版:order two bowls of heated wine and a dish of peas flavored with aniseed

修订版:order two bowls of heated wine with a dish of aniseed-peas.

分析:茴香豆之所以称为茴香豆, 是因为大茴香的味道已浸入蚕豆内。因此"peas flavored with aniseed"的翻译更准确—带有茴香的蚕豆;而"aniseed-peas"则可能有几种理解, 比如说本身有茴香味的豆子, 或者长得比较像大茴香的豆子, 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 无法将中国特色的食物准确的传播给外国读者。

3)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 能算偷么!

最初版:"Taking a book can't be considered stealing...taking a book, the affair of a scholar, can't be considered stealing."

修订版:"Taking books can't be counted as stealing...Taking books...for a scholar...can't be counted as stealing."

分析:两则译文均用take译“窃”, 用steal译“偷”。take是steal的同义词, 也有不经同意擅自利用之意。在一定语境中“拿” (不经同意便随意拿走) 也可作“偷”的委婉语一样。虽然此处take与“窃”在语式的正式程度方面不符, 但其委婉含义正好说明孔乙己故意淡化偷书行为的心态与语旨相符

3 结束语

不管是原版还是修改版的译文, 其实都是大师之作, 充分考虑了文化因素。同时, 从以上比较研究比较可以看出, 修改版相较于原版而言, 在某些句子, 措辞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多值得赞扬的改进, 不过仍有一些地方不如原版具有表现力表现力。从总体上看, 《孔乙己》译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们将鲁迅先生写作的目的, 情感译得淋漓尽致。随着中国的不断现代化, 必将产生越来越多的翻译人才, 将鲁迅先生这类闪光的中国文化传播至西方。

参考文献

[1]鲁迅.孔乙己[C]//鲁迅选集第一卷.北京:青年出版社, 1957.

[2]牛津高阶英与词典[Z].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

[3]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篇4:鲁迅《自嘲》的谐趣与理趣

比如鲁迅的《自嘲》,其中的幽默感,其中的反讽,显然不是情趣和智趣所能涵盖的。囿于情趣和智趣,是不可能把其中的幽默感、诙谐的趣味读出来的。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是鲁迅自己的独白,又好像是自画像。在鲁迅的古典律诗中自我独白不仅仅是这一首,《自题小像》(1903年),也很著名: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一副很庄重的自画像,充分表现了自己在国运维艰之时慷慨悲歌的献身精神,用的是强化情感的、诗化的、崇高化的手法。《自嘲》也是一幅自画像,作者和表现对象都是鲁迅,和《自题小像》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一开头,却有些异样的感觉: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这明显不是把自我形象崇高化,不是表现自己的献身精神的,相反,他似乎在说自己运气不好,很倒霉,主观上本想改变处境,求得升腾发达,可惜很狼狈,碰得头破血流。这和《自题小像》相比,反差很大。这种反差不仅在思想情感上、自我评价上,而且在文风上。《自题小像》文风很庄重,可以说是自我的颂歌,而这首诗的文风却是自我嘲弄。《自题小像》用的是庄重的古代汉语,用了一系列经典作品中崇高的典故(灵台、神矢、寒星、荃、轩辕等等),而这首诗里,除了用了一些古代汉语的典雅词语外,又用了一些现代汉语的口头词语,如“翻身”、“碰头”。口头词语是比较通俗的,古代文言词语是比较典雅的,二者混合使用,给人一种不太和谐的感觉。但这种不和谐之感,并不是鲁迅一时的笔误,而是有意为之的,因为下面两句,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破帽”是口语,“遮颜”却是文言;“漏船”是口语,而“载酒”、“中流”却是文言。二者的不和谐更加明显了。艺术要追求和谐,不和谐一般是要破坏艺术效果的。但是读者读到这里,并没有感觉到艺术上的粗糙,相反却有一种奇特的趣味。这种不和谐也是有趣味的,不过这种趣味不是一般的抒情的趣味,而是另外一种趣味,叫做谐趣。在西方,这种谐趣属于幽默范畴。幽默,在语义上,恰恰是以不和谐见长的,这种不和谐,在英语里叫做incongruity,意思是不和谐,不统一,在心理上诱发怪异之感。幽默感就从这种怪异感中产生。在这里,鲁迅利用不和谐,表面上是在嘲笑自己,但并不是真正在嘲笑,而是表现了自己对生活现实的一种姿态:即使如此狼狈,也无所谓。这里的不和谐,不但产生了趣味,而且产生了意味,在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反语。也就是正话反说。这种反语,我们在鲁迅的幽默杂文中经常见到。鲁迅自己也说过,自己在杂文中,是“好用反语”的(《两地书》,1925年4月14日信)。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说,太平军把女人放在城墙上,让她们把裤子一脱,敌人的大炮就爆炸了。对这样的迷信,鲁迅说是“伟大的神力”,这当然是不和谐的。这就是反语,不用解释,读者就能调动起自己的理解力,把其中省略了的意味补充出来,领悟出其中的幽默感。

从这些语词中,读者不难感到,鲁迅这首《自嘲》虽然采用的是诗歌体,而且是庄重的古典律诗的形式,但其中的用语和情调,却带着鲁迅杂文的风格。这种风格的特点就是用反语,用口语和古典雅语的交织,构成一种反讽的谐趣。

谐趣虽然是这首诗鲜明的风格,但并不是风格的全部。除了反讽的诙谐,这首诗还有一种庄重的深邃: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不是反讽,而是抒情,但又不是一般的抒情,这是把抒情上升到格言,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上了。这两句是如此深刻,以至成为鲁迅精神两个方面(对敌、对友)的概括。这里的姿态就不是无所谓的,也不是自嘲的,而是十分严峻的、十分坚定的。这样的语句自有另外一种趣味,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智慧的趣味(智趣),或者理性的趣味(理趣)。难得的是,这种理趣和前面的谐趣,并不是格格不入的,而是水乳交融的。因为前面无所谓的姿态是反语,而反语的内涵和外延是矛盾的,读者从潜在的内涵中领悟到了其中坚定不移的精神,也就不难过渡到格言式的义正词严了。

最后两句,又回到反语的诙谐上来: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除了“一统”略有文言色彩以外,全句几乎全用口头通俗词语。本来,古典诗歌格律产生于古代汉语单音词,严格的平仄和音节限定与现代汉语的双音和多音词有矛盾,但是鲁迅并没有回避用现代汉语的口语词语,相反,倒是明显的回避用古代汉语的词语,例如前面说“漏船”而不说“漏舟”(平仄没有问题),这里说“躲进”而不说“躲入”(平仄亦没有问题),特别是最后一句“管他冬夏与春秋”,则完全是大白话,不单音节上天衣无缝,而且在趣味上水乳交融。这样,鲁迅这首诗不但有反讽的杂文趣味,而且创造了亦庄亦谐的自嘲诗风。

篇5:鲁迅与《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古诗赏析

【注释】

①鲁迅《华盖集·题记》:“这运(指华盖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②《吴子·治兵》:“如坐漏船之中。”《晋书·华卓传》,华卓说:“得酒满数百斛船,……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③《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齐景公)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钱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孺子”,鲁迅说,本意是指的自己的儿子——子婴,后来借指劳动人民了。

【译文】

交了倒霉运怎还会想有顺心事,躺在床上连身都不敢翻一下倒把头给碰到墙上。因此,上大街低低压下破帽遮住脸,唯恐被人看见,招来不测的横祸,我就像酒装在漏船里,在江心激流中打转,随时有被江水吞没的危险,逃不脱的晦气啊!我这人不招人喜欢,许多人指斥我,骂我,诅咒我,本该没病也死掉,但我偏偏横着眉毛一动也不动地既不悲也不怒地照常活着,真够不知羞的;自己也知道自己既无大志也没什么能耐,而甘心在家扮老牛让孩子牵着跑,逗孩子玩,也实在是个窝囊废。然而,咒骂任人咒骂,窝囊我自窝囊,只要自己还有能够安身的小楼,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天下,楼外任什么我才不管它呢。

【赏析】

这是一首人们熟知并传诵的名诗。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

切革命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极其精当地阐述了诗中这一联的正面意蕴,也画龙点睛地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对于我们正确深刻地理解鲁迅诗中表达的思想无疑很重要。

诗的题目叫“自嘲”,离开了“嘲”的艺术特点而直接阐释此诗,那就会让读者把本诗理解成一首豪言壮语式的明志诗。“嘲”的艺术常规武器是反语,这首诗整个来说是说反话。反话自然应做正话解,但首先要从反话来鉴赏,才能领略到鲁迅在本诗中体现的他那种特有的犀利、辛辣、乐观的幽默风格,对人民无限爱对敌人无比憎的情感,从而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

诗中的“横眉”两句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这两句不仅意义深长而且形象鲜明。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千夫指”的出处,本于《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人”即“千夫”,是指群众。但鲁迅在1931年2月4日《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生丁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鲁迅在这里给予新义,这个“千夫”不指群众,指敌人,指各式各样的敌人。这同《无题》“一枝清采采湘灵”里的“无奈终输萧艾密”一样,“萧艾密”指敌的众多,跟“千夫”的指敌人的多一致。因此,冷对“千夫指”,不是冷对群众所指责的独夫,是冷对众多敌人的指点,毛主席说“„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是极正确的。

鲁迅

(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诗歌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坟》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篇6:鲁迅《自嘲》赏析

自嘲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穷途久矣叹吾衰,双鬓新添几缕丝。

身是在家狂道士,心如退院病禅师。

极知勾漏求丹药,不及衡阳卖漉篱。

篇7:鲁迅《自嘲》赏析

闲中自嘲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镜湖西畔有渔扉,窃比玄英似庶几。

风月定交殊耐久,烟波得意可忘归。

曾行万里求微禄,亦伴诸公践骇机。

试问即今成底事?晨餐依旧北山。

篇8:鲁迅《自嘲》赏析

七年级下册, 编选了鲁迅两篇作品: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篇是《社戏》。这两篇文章都是鲁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美的画面, 美的人性, 美的情感, 美的情趣贯穿了这两部作品。因此, 教学时, 要注意跟随作者一起感受美。

一、调动感官感受画面美

“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 是鲁迅童年的乐园。那里自然界的色彩艳丽如画, 植物的果实酸甜可口, 鸟虫的鸣声也成了美妙的音乐。静景与动景相映成趣, 展现了大自然特有的美:美的视觉、美的听觉、美的味觉。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朗读, 调动学生的联想去感受画面内容。有条件的要制作出相应的挂图或电视画面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社戏》中鲁迅又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水乡的动感的画面:“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船, 大家跳下船, ———有说笑的, 有嚷的, 夹着潺潺的船头的激水的声音, 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 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这使我们好像看到了, 月光笼罩下的村庄, 水雾弥漫的河面, 河面上停泊的白篷的小船, 船上有一群十一二岁的少年。使我们好像听到了孩子们的说笑声, 使我们感觉到那船头激起的浪花声就是为孩子们喝彩的声音。这种美包含了视觉的、听觉的和感觉的。

身临其境, 还可以嗅到“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可以感觉到水气“扑面的吹来”带来了夏日的凉爽, 可以感觉到由于船飞快而岸边的群山如野兽般飞奔。

二、可以听到笛声的婉转悠扬

月光、水气、戏台的灯火, 三者融合在一起, 组成了水乡夏夜如梦如幻的仙境。加之豆麦水草的香气弥漫空中, 怎么能不使身在其中的人陶醉?陶醉得自己也要消散成无形的香气、如雾的水气、如水的月色、如霞的灯光。

这里, 鲁迅为我们描绘了色、香、味俱全;动、静、响结合的境界。只有调动各种感官去感受, 才能领略其中的美。

三、品味细节发现人性美

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虽然运用的是封建私塾教育方式, 但他对孩子们是慈善的。这可以从以下细节中看的出来。当学生们去后面园子里玩的人多了时间久了时, 他只是“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他有戒尺和“罚跪的规则”, 但都不常用, “总不过瞪几眼, 大声道:读书”。先生的严厉只是“大叫”、“瞪几眼”罢了。足见先生有一颗慈善之心。

《社戏》中更是充满了人性美的光辉。姥姥因为家里人没有为“我”叫到船去看戏而“气恼”, “怪家里人不早定”, “说我应当不高兴, 他们太怠慢, 是待客的礼数礼从来所没有的”。表现出了一个长者的慈爱。

美好的人性在少年们身上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伙伴们钓了虾“归我吃”, 因为“我”是大家的客人。坐船去看戏时, “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舱中, 较大的聚在船尾”, 我不用去摇橹。一群不识字的乡下伙伴如众星捧月般呵护着“我”这个会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客人。表现出了乡下孩子的淳朴善良, 热情好客的品格。

这种美还表现在个体身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 让大家偷自己家的罗汉豆, 透露着乡下孩子的憨厚质朴;双喜以偷多了阿发妈会哭骂为由, 让大家转偷别人家的豆, 表现了为他人着想的品格;看戏时桂生去给“我”买豆浆, 没有买到就要去给“我”舀一瓢水喝, 小小年纪如此体贴周到。

人性美不仅体现在孩子们身上, 也体现在大人身上。八公公并没有追究柴盐的事;六一公公责问孩子们也只是因为孩子们“不好好摘, 踏坏了不少”。当双喜说摘都是为了请客时, 六一公公便不再提起偷豆的事, 转而热情地询问“我”这个小客人“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而当“我”说豆很好时, 他又高兴的送给我家一大碗豆, 刻画出六一公公淳朴善良的人性美。

四、透过人性美体验感情美

正是基于以上分析的人性美, 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美。私塾先生并没有因为学生贪玩而惩罚学生, 还与学生一起“人声鼎沸”地读书。透露出的是和谐的师生感情;

祖孙之间的感情既表现在姥姥的宠爱上, 也侧面表现在“我”的撒娇上, “我”因为看不成戏就不去钓虾, 也少吃饭。没有母亲和姥姥的宠爱, “我”哪里敢使性子?当善解人意的双喜打包票历数乘船看戏的安全理由时, 外祖母和母亲“都微笑了”, 这微笑里包含着的是孩子能如愿以偿地去看戏的欣慰, 这欣慰里包含着的是浓浓的亲情。

“我”与小伙伴们之间感情是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感情, 他们优待“我”、呵护“我”, 事事处处为“我”着想, 把我当做上宾, 而“我”也由衷地佩服他们娴熟的划船动作, 佩服他们的聪明能干, 喜欢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善良质朴的品性。与他们在一起感到了无比的快乐, 并把与他们之间的友谊永久珍藏在心灵的深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这两篇文章, 是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正如普希金诗中所说“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鲁迅正是带着这种怀恋, 将童年的一景一物, 一人一事行云流水般倾注在笔端, 作品也因为镀上了作者美的情感, 而让我们处处感受到美的存在。这种美好的情愫感染着我们, 拨动了我们的心弦, 使我们的心弦与之共振。

摘要:鲁迅作品的审美价值极高, 七年级下册选入的两篇文章都是鲁迅童年生活的缩影, 具有多方面的审美内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美得意蕴, 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

篇9:鲁迅《自嘲》赏析

自嘲用前韵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残年过六十,寂寞卧山中。

病眼惊新暗,衰颜失旧红。

人讥作诗瘦,自悯著书穷。

篇10:鲁迅《雪》赏析

2.《雪》鲁迅——赏析

3.鲁迅的《药》赏析

4.雪鲁迅

5.鲁迅《野草》赏析

6.鲁迅简介

7.鲁迅一生简介

8.《药》 鲁迅(包括赏析)

9.鲁迅作品《故乡》赏析

篇11:《药》 鲁迅(包括赏析)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横肉的人只是嚷。

“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华大妈也很感激的谢他。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 ——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 ——第一要算我们栓叔运气;第二是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

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里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 ——你仍旧只是肚饿?……”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劳里,还要劝劳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拚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

“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他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他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人点一点头,眼睛仍然向上瞪着;也低声吃吃的说道,“你看,——看这是什么呢?”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他们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这红白的花,却还能明白看见。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华大妈忙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便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根究。那老女人又走近几步,细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想了又想,忽又流下泪来,大声说道:

篇12:名人自嘲长相

崔永元喜欢拿自己开涮, 不过也是实话实说。有一年, 他在江苏大学生电影节上获得“最受欢迎男主持人”称号, 他自我调侃道:“大学生们之所以喜欢我, 是因为我‘异常亲切’的长相。他们可能觉得我的长相像身边的同学, 而身材呢, 则像老师, 正面看, 像食堂大师傅, 背面看, 却像她热恋中的男友。”

李咏

李咏的脸长而窄, 五官也比较夸张, 嘴大, 眼小, 鼻梁挺拔, 但李咏从不避讳。有一次, 记者问他:“你的脸到底多长, 量过吗?”李咏夸张地说:“今天早上的汗现在刚流到下巴!”记者又问:“有没有想过换一个发型?”李咏接过话茬:“想过呀, 但头发又少又软, 如何盖得过这张长脸!”

潘长江

有人这样编排潘长江, 说他身高没汽车底盘高, 汽车迎面直冲过来想轧也轧不着, 在路上行走安全系数极高。一位主持人在访问潘长江时, 甚至直言不讳:“你怎么不再长点, 什么时候见了你都是这个高度。”潘长江一点也不觉得憋屈:“我估计别说这辈子, 下辈子也不可能长了。咱本来就袖珍嘛, 这有什么了不得的, 记住了———浓缩的都是精华!”

葛优

光头葛优曾被评为“影帝”, 有人说葛优不好看, 葛优自嘲说:“热闹的马路不长草, 聪明的脑袋不长毛。”有一段时间, “骗子”似乎成为葛优的关键词, 在《气喘吁吁》、《让子弹飞》等影片中饰演的角色都是骗子, 葛优说:“不是我刻意追求这种角色, 应该是投资方的主意, 可能是看我长相合适吧!”

毕福剑

毕福剑眼睛小、嗓门大、口音重、爱搞怪。有一次, 他回家乡做节目, 主持没多久, 就遇到了“挑战”。台下突然传出喊声来:“老毕, 你行啊, 回家还不认识人了?”老毕循声望去, 只见台下黑压压的人群中闪出一团青光:“哪能不认识你呢, 标志这么突出, 这不是陈寒柏吗!”陈寒柏听后, 挖苦说:“我还以为你眼睛小看不见呢, ”老毕不以为意, 笑道:“人家都说了, 我和林忆莲长的都是‘凤眼’———她是凤凰的凤, 我是门缝的缝。”

篇13:鲁迅的《药》赏析

(一)从外貌特征描写上来分析。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作者是这样描写“黑衣人”的:“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而在小说第三部分则是这样描写康大叔的:“……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钮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地缠在腰间。”从这两段描写中可以看出,“黑衣人”和康大叔除衣服的颜色黑和玄色接近外,肖像特征没有相似之处,仅凭相近颜色的着装来判定二者同为一人,实为不妥。

(二)从“黑衣人”和康大叔二者跟华老栓的关系来分析。从小说第二部分看出,康大叔是华老栓茶馆的常客,甚至康大叔还亲切地称华老栓为“栓叔”。而在小说第一部分,那“黑衣人”与华老栓则如同路人:“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黑衣人”“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若“黑衣人”和康大叔是同一人,那为何他对华老栓的称呼和语言动作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实在令人费解!

(三)从康大叔的表白中分析。在小说的第三部分,康大叔当着华老栓的面有一句不满的表白:“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得到好处。”从华老栓手中“一手抓过洋钱”的若真是康大叔,他再狡诈、再贪得无厌也只能报怨自己得的好处少,也不能睁着两眼说“一点没得到好处”!从以上三点分析可以看出,康大叔和“黑衣人”确实是各具外貌特征和个性特点的两个人物,杀夏瑜、塞馒头、抓洋钱都是“黑衣人”所为,而并非康大叔。

二、康大叔是怎样的一个人康大叔既然不是杀害夏瑜的刽子手,也不是将人血馒头交与华老栓的人物,那么康大叔是个什么人物?他在小说中又是一个什么角色呢?我们还得从原文中找依据分析。

(一)康大叔与人血馒头康大叔并非为华家提供人血馒头的有功之臣,他为什么在华老栓夫妇面前一再表功?华老栓夫妇又为什么因得到人血馒头一再感谢他呢?“要不是我信息灵”——康大叔的这句表白就是作者给读者的答案,也就是说康大叔为华家提供了枪毙人犯的信息,并凭着康大叔与那“黑衣人”的关系,使华家有幸优先买到为儿子治病的人血馒头。由此看出,为华家得到人血馒头提供情报,是康大叔炫耀自夸的资本。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鲁迅《自嘲》赏析】相关文章:

鲁迅《风筝》赏析05-07

鲁迅《秋夜》赏析08-02

鲁迅狂人日记赏析04-07

鲁迅秋夜赏析范文05-29

秋夜鲁迅赏析范文05-30

秋夜鲁迅赏析原文07-12

死火鲁迅赏析05-02

鲁迅的故乡赏析06-04

鲁迅的名段赏析07-23

鲁迅散文雪赏析09-10

上一篇:高三后阶段复习策略下一篇:英语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