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管理制度

2024-04-11

美术教学管理制度(共6篇)

篇1:美术教学管理制度

一、美术课是进行美育的重要组织情势,美术教师应力求进步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以适应美术教学的特点,有效地组织美术教学。

二、备课1.学年初,要学习美术教学大纲,通阅各年级美术课本,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结合学校、班级的实际,拟订工作计划与教学计划。2.每次课前,应研究教材,掌控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分析重点难点,再研究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进程和步骤,要提早制作教具(包括绘制范画与步骤分解图,制作范样,利用直观教具等),列出学生应准务的课业用品。3.编写教案:美术课教案一般应列出课题、课时、目的要求、课型、重点难点、教学进程等,教导处和教组长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教案,学年结束应回档。

三、上课1.美术课一般在室内(教室、美术教室)进行,进程是:(1)组织教学;(2)评讲前课作业;(3)授新课(包括:①先容新课内容;②欣赏范画、范样或观察模型;③讲授演示作画(或制作)的技法和步骤;④指导学生作业。)(4)小结(小结课堂情况及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表扬好的作业,指出一些作业的缺点并指导修改)。教师也能够根据课的特点或需要来取舍某些环节,改革创造配以电化教学手段,求得更佳效果。2.教师要准时上下课,学生作业要求在计划时间内完成。3.教师要为人师表,态度和蔼,仪表大方,使用普通话,做到语言精炼,讲述清楚,术语正确,不出现知识性错误。

四、课外活动1.组织课外爱好活动小组,如绘画组、书法组等,满足学生爱好,发挥学生特长,进步学生的艺术水准。2.课外活动应有组织,有辅导老师、有计划、有固定的时间、地点,争取出成果。3.适当举行绘画、书法展览和学生习作展览,丰富校园生活,扩大学生艺术视野。

五、作业与考核1.学生作业应按时完成,教师要全批全改,批改要正确,留意画面美观,也能够指出不足的地方,由学生自己修改,提倡当面指导修改,作业评分可作为学生平时成绩。2.基本技术的考核,可根据一学期(或学年)新学的内容考察,命题的作画,评出成绩。3.基本知识的考核,可根据已学过的内容,出几道浅显的题目,制作书面答卷评分。

六、总结1.美术教师期终(或学年年结束)应对本期工作展开情况及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成绩进行总结分析,总结应回档。2.美术教师应提倡写心得体会或论论,不断研究业务技术,努力进步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

篇2:美术教学管理制度

一、美术器材室必需有专人管理。未经许可,外人不得擅自进入美术器材室。

二、按配备标准和教学要求,管理人员应及时申请购买美术器材和设备,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要建立美术器材管理总帐、分类帐。美术器材的配发、自购、自制、调拨、馈赠、破损、丢失、报废等,要凭单据及时登记,做好帐册管理,所有器材每学期盘点一次,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

四、美术器材借还制度

1、任课教师在每学期初应填写使用器材安排表,交器材管理室。

2、任课教师将使用器材通知单提前一周填写,交器材管理室,管理人员提前准备好。

3、非本学科教师借用器材,应填写在器材借还登记簿上。

4、外单位借用器材,须持介绍信,归还时要全面检查,若有损坏,按规定处理。

5、对任课教师归还的器材、范画要根据“通知单”或借还登记簿逐一查对,并把完成情况填写好,若有损坏,按规定赔偿。

6、学生使用器材若有丢失,按规定赔偿。

7、所有器材的借用不应超过规定的时限(器材一般在上课结束后立即归还)以保证器材正常流通。

8、美术器材的借还过程由美术专业老师负责,如遇借还过程中有器材损坏现象由专业老师负责。

五、美术器材保管制度

1、美术器材必需有专人管理。未经许可,外人不得擅自进入美术器材室。

2、按配备标准和教学要求,及时申购器材及设备,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美术器材的配发、自购、自制、调拨、馈赠、破损、丢失、报废等都必须及时登记。

3、根据学校教学的实际,部分美术器材可在学期初由教研组(教师)向美术器材室办理出借领用手续,美术器材在期末结束前及时归还给美术器材室,4、美术器材领用和归还时应仔细检查器材完好情况,做好借用记录。

5、要加强对美术器材的保养和维护,根据不同的特点,分别定期进行烘晒、通风、除尘,确保美术器材良完好可用。

6、保持室内整洁有序,不准存放其它无关物品。

7、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定期检查电源、灭火器等安全设备。

六、美术器材损坏赔偿制度

1、如遇美术器材有损坏情况,专业老师要及时通报给器材保管员。

2、美术器材保管员对美术器材的损坏情况要及时进行登记。

3、损坏的物品原则上要用同样的实物赔偿,如实在难以购买应按原价赔偿。

4、损坏的物品要在损坏后两周内赔偿完毕。

5、器材保管员要对损坏物品的赔偿情况进行登记。(包括赔偿时间、赔偿人等)

篇3:美术教学管理制度

一、强化课程计划管理,提高课程计划实效性

我校认真执行上海市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从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资源的整合效应出发,科学制订和执行学校课程实施计划。

我校严格按照上海市课程计划的相关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确保学校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努力形成办学特色。近几年,我校在“阳光体育跳踢传统项目”“绿色生态教育”等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亮点。我校重视对非统考学科的教学管理,组织开展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校除开设了好课内活动外,还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开设了科学、文艺、体育、劳技等课外兴趣小组,并做到了辅导教师、辅导时间、地点和辅导内容样样落实,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二、强化校本研修管理,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面对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教师只有自身的专业得到发展,才能提升课程执行力。我们认为,促进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就是校本研训。近年来,我校通过组织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1. 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近几年,我校教师队伍呈年轻化趋势。关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是摆在我校面前的一项十分急迫而艰巨的任务。在实践中,我校通过“师徒结对”“同伴互助”“教学沙龙”“技能展示”等形式,促进青年教师提高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技能,完善教师的职业人格,使他们快速成长。

2. 重视中高级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往往在入职阶段比较快,而在成熟阶段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当教师获得中高级职称后往往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很多专家把中、高级教师的这种缺乏前进的动力、感觉迷茫没有奋斗目标的现象称之为“高原反应”。如何克服中高级教师的“高原反应”,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我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加强理论学习。引导教师利用政治学习和教研活动,听取专家报告、学习新课改理论,撰写心得体会,从思想上认识每个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传、帮、带、教活动充分发挥县、校骨干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引领、辐射作用。

抓好中高级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开学初,我校要求每位教师根据学科教学实际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研究课题,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引导中高级教师进行自我教学反思。我校积极倡导中高级教师在教学活动后反思,并写反思后记。要求教师堂堂有教学后记,周周有教学随想,月月有教学总结,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

3. 重视校本研修制度建设

篇4:高校教学评估与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关键词:教学评估;教学管理制度;制度创新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展,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与此同时,如何切实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2003年,教育部在总结以往高等教育评估经验的基础上,将优秀评估、合格评估、随机评估三者合而为一,确立了5年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目的是通过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但教学评估作为政府对高校教学工作宏观管理的手段,只有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协同配合,才能真正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从教学评估的视角审视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教学评估与教学管理制度的关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及高校拥有越来越多的办学自主权。政府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管理由直接控制逐渐转向运用法律、拨款、信息、评估等手段进行间接管理,特别是我国在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进的过程中。办学规模迅速扩张、办学层次和类型趋于多元化,但办学资金却相对短缺,办学条件的改善相对滞后,急需要建立新的机制保障教学质量。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目的是促进学校按照教育规律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因此,我国高校教学评估一开始就被赋予促进高校发展的多种职能,“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就是教学评估多元化功能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高校在大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特殊矛盾和问题。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所开展的教学评估采用的是由政府发动、并由政府组织实施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实践证明,本科教学评估对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客观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教学评估要真正转化为高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保障的教学工作机制,必须有赖于教学管理制度的支撑。从根本上来说,教学评估制度是一种教学管理的外部制度。而只有建立内外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评估的功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其一,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校本管理和特色办学的保障。目前,我国高校办学格局日益体现出多样性、层次性、区域性的发展特征,办学环境、原有基础、服务面向、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校际差异日渐明显。传统的政府外控管理模式已不可能有效实现高校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既涉及到高等学校的内部改革、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也涉及高等学校外部的诸多因素,但归根结底,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因此,高校教学管理的重心必须从外部转移到内部,实施校本管理,才能有效促进高校的特色化发展。所谓校本管理是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基础、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注重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并通过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变革,调动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注重根据学校发展的定位和办学理念,强化优势,办出特色。

现行的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44个观测点,基本上涵盖了本科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但由于学校层次和类型的差异,不同学校在达到这些指标时采取的措施和选择的途径各不相同,从而体现出教学管理制度的因校而异。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制度的差异是促进高校发展及走特色办学之路的关键要素。比如,如果没有因校制宜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以及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就不可能实现评估指标体系中“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的质量最优,办学特色也就无从体现。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将“特色”定义为“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主要表现为“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这里,教学管理制度本身就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基本内容之一,实际上,如果缺少具有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他方面的特色就很难实现。从根本意义上讲。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办学特色、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实践中介和桥梁。

其二,教学管理制度是整合高校办学资源、实现教学评估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学评估是在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在办学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展开的,因此,对教学资源和办学条件进行评价是教学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一,目的在于促使学校和主管部门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实践证明,教学评估极大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有效投入,使教师队伍的数量与学历层次、教学基础设施与教学经费不足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但教学资源以及办学“硬件”只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满足“三个符合度”的外部条件,教学资源要真正发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还有赖于教学管理制度盘活教学资源,使其效益发挥最优化。如果没有教师管理的激励机制,教师办学的主体地位就难以落实,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就难以充分发挥;如果没有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调配机制,教学资源特别是“硬件”只能是一种静态的存在,难以转化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评估就是对高校管理水平的评价,通过评价学校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作用发挥的效益和效度,提高其满足教学需要的适应度和效用度。

二、教学评估视野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上述可知,教学评估制度与高校教学管理在目标导向上是一致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办学水平和效益的提高。但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在精英教育体制下形成的,是一种偏重集权管理、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管理模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功能、培养目标、学校管理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的不适应性逐渐突显。从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以及要达到的质量标准的角度来衡量,现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功能性缺陷也进一步凸显。

1、以行政控制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制度抑制了基层教学组织及教师的积极性。

本科教学评估构建了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及本科教学应达到的质量标准,而这些标准必须通过改革和建设,特别是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才能达到。所以,教学评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检验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教学改革以及提高教学评估标准的有效性。长期以来,高校教学管理实行的是一种集权式管理体制,教学管理的决策权几乎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院系缺乏应有

的活力。实事求是地讲,这种教学管理体制以其超强的行政动员能力有效地配合了迎评建设过程,尤其是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种以教务处(部)等职能部门为中心、集权式的教学管理体制,在迎评建设过程中,是把评估的主要任务和责任赋予学校层面职能部门或教学管理人员的,而不是赋予院系基层教学组织或教师的,教学评估事务对于基层教学组织尤其是教师仅仅是例行公事而已,教学评估没有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整体性组织行为。调查表明,高校内部不同岗位的教职员工对教学评估效果的认同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教学管理人员、双肩挑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可以说,在迎评建设过程中,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没有真正得到发挥。这既反映了教学评估激励性机制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缺陷。

2、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教学改革的功能。

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有赖于教学活动的常规管理,也有赖于大量教学活动的例外管理和创新性管理。从教学管理的功能来看,教学管理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维持教学秩序的功能,二是促进教学改革的功能,前者需要通过规范教学程序、健全管理制度才能实现,而后者需要通过例外管理、创新性管理才能实现。在现代开放的办学环境下,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才市场需求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这就需要高校准确把握社会及人才需求信息,并及时转化为教学改革的决策。但是,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刚性有余,弹性不足,缺乏教学改革的创新性管理,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不健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滞后、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教学改革决策滞后等。现行的教学监控与自我评估制度主要用于督促检查教学状态,而缺乏教学改革的有效决策功能。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性功能的缺失,不仅抑制了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延缓了教学改革的进程,导致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减弱,而且也在客观上阻碍了“以评促改”功能的发挥。

3、偏重教学活动的结果管理,忽视过程管理。

高校教学活动是由许多环节构成的体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质量控制有赖于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确立、教学规章制度的完善与运行,以及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然而,不少高校都忽视了教学环节的规范管理以及教学活动的过程管理,急于搞“政绩工程”,或热衷于轰轰烈烈,做表面文章。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教师投入教学尤其是教学改革的时间和精力不足,从而导致在“迎评”过程中出现许多不正常的做法和仓促应对行为。如。有的学校为迎评结论达到“优秀”,在校内层层签定“责任状”,实行迎评事故发生的“一票否决制”;忽视评估材料的原始性与真实性,甚至弄虚作假;评估专家进校前,对参加座谈会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突击式“培训”,等等。有人将这些非正常现象归结为教学评估造成的,是教学评估的压力造成不正常现象的发生。实际上,不是评估导致造假,而是通过评估,暴露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更需要通过评估完善教学管理。在不少已评高校中,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指标普遍评价不高,实践(实习)教学走过场现象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些环节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相关。

三、以教学评估为契机,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教学评估不是目的,而只是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其关键是要通过评估明确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问题与差距。从教学评估对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机制来看,高校要通过价值判断,变革与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符合校情的教学管理体制与保障机制。因此,无论是从教学管理制度对实现教学评估的功能,还是教学管理制度对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作用来说,都需要教学管理制度适时创新。

第一,增强院系教学活动的决策权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高校是以学科专业为核心的组织结构体系,教学活动是以院系为单位进行的。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教学活动由集权走向适度分权成为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虽然学校层面的集中管理、集中决策有利于加强对基层单位的掌控、强调校级政策的重要性以及为引进有效的内部监控及责任制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从而确保政策的贯彻执行,但真正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在院系中进行的。因为院系更有能力识别本学科专业教学领域内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能对此做出有效改进。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度建设,正确定位校院系管理职能,赋予院系更多的教学管理权和教学改革的决策权,建立以院系为基础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学校层面或教务处(部)等职能部门要着重强化政策设计、督导评估、规划协调、资源保障等宏观性、服务性职能,而把教学资源的调配权、专业设置权、教学改革决策权等更多地下放到院系层面,使院系真正成为教学管理的中心,以及教学改革的决策中心。

第二,建立健全校内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高校自觉的行为。教学评估本质上是政府行为,体现政府对高校质量的外部约束与宏观指导,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提高教学工作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由于教学评估的时限性,以及教学基本建设与教学改革的艰巨性,很容易导致高校产生急功近利的倾向。因此,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是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首先,建立健全校院两级教学改革决策机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态势,学校以及各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教学改革的规划及可行性方案和措施;其次,完善校内教学督导与评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校内教学督导与评估体系不仅要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运行状态实施监控,而且也要履行对教学改革的督促和检查职能。最后,加强教学环节规章制度建设,严格规范管理。当前,特别是要根据各学科专业的特点,制定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课程与专业建设标准等,并严格执行。

篇5:工艺美术专业美术器材管理制度

学校工艺美术器材包括石膏像、静物、范画、仪器等,是学校工艺美术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物质保证,因此特制定以下相关制度,望各位老师严格遵守。

(一)美术器材借还制度

1、专业教师在每次借静物时应认真填写器材借用登记表,交实验室管理员,实验室管理员逐个核对。

2、非专业教师借用器材,也应填写器材借还登记簿。

3对专业教师归还的器材、范画要根据登记表逐一查对,并把完成情况填写好,若有损坏,按规定赔偿。

4、学生使用器材若有丢失,按规定赔偿。

5、所有器材的借用不应超过规定的时限(器材、范画借用时间不超过一个月)以保证器材正常流通。

6、美术器材的借还过程由美术专业老师负责,如遇借还过程中有器材损坏现象由专业老师负责到班。

(二)美术器材保管制度

1、美术器材必需有专人管理。未经许可,外人不得擅自进入美术器材室。

2、按配备标准和教学要求,及时申购器材及设备,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美术器材的配发、自购、破损、丢失、报废等都必须及时登记。

3、根据学校教学的实际,部分美术仪器可在学期初由教研组(教师)向美术实验室办理出借领用手续,美术仪器在期末结束前及时归还给美术实验室,4、美术仪器领用和归还时应仔细检查仪器完好情况,做好借用记录。

5、要加强对美术仪器的保养和维护,根据不同的特点,分别定期进行烘晒、通风、除尘,确保美术仪器完好可用。

6、保持室内整洁有序,不准存放其它无关物品。

7、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定期检查电源、灭火器等安全设备。

(三)美术器材损坏赔偿制度

1、如遇美术器材有损坏情况,专业老师要及时通报给器材保管员。

2、实验室管理员对美术器材的损坏情况要及时进行登记,赔偿到班、到人。

3、损坏的物品原则上要用同样的实物赔偿,如实在难以购买应按原价赔偿。

祁东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篇6:教学管理制度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莱芜学院)

第一章

总体说明

第一条

教学过程及其主要工作

电大教学过程是指在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电大师生双方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为中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完成预定教学任务的统一活动过程。电大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及手段、教学支持服务等要素构成。

电大教学过程涉及到教学准备,教学组织实施,教学检查、督导与评价三个方面,主要包括专业教学准备、课程教学准备、教师的配置与培训、学生入学水平测试、入学教育、课程教学(教学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导学、助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考核)、集中实践教学、教研活动、教学检查、教学评价、教学督导等十一个环节。

第二条

教学过程管理及其基本要求

电大教学过程管理是电大教学管理者依据现代教育思想,遵循电大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对教学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实现电大教育目标的管理活动。

电大教学过程管理除了应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一般规律外,还应遵循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和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坚持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系统运作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和民主性原则等。

第三条

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及其适用范围

本规范是参与中央电大开放教育的各级电大教学过程管理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制定电大教学过程相关管理文件的基本依据。

本规范适用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专科各专业的教学过程管理。

所列“各级电大”,指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地市级电大、县级电大及教学点。教学点是开放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的最基层单位,在教学过程管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学点类型较多,各级电大管理方式各异,本规范中所涉及的教学点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在开放教育相关管理文件中均有相应的具体规定。不同类型教学点的职责和工作要求,省级电大可根据本规范及相关管理文件,在其制定的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实施细则中作出具体规定。

第二章

教学准备

第四条

专业教学准备

(一)专业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1.专业培养方案的含义

专业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专业教育教学指导文件,是对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作的总体安排及其教学实施的总体要求。专业培养方案体现国家或社会对某一类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2.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专业培养方案一般由培养目标及规格、学制、课程设置及管理、实践环节设置及管理、修业期限与毕业标准、教学计划进程表等要素构成。专业培养方案按培养层次,分为专科专业培养方案、专科起点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高中起点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3.专业培养方案的编制要求及程序(1)编制要求

编制专业培养方案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专业培养方案既要保持专业建设先进性,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既要坚持高度的统一性,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又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办学需要。

专业培养方案必须准确描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明确该专业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方面、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

课程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拓展课等模块进行设置,同时按中央电大负责开设课程(简称统设课程)和省级电大负责开设课程(简称非统设课程)进行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按“必需”

和“够用”的原则进行选择,重点放在理论的实际应用上。

实践性教学环节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训、课程大作业等)和综合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或论文等)设置。

专科、专科起点本科和高中起点本科的最低毕业总学分要求须符合教育部有关规定。

(2)编制程序

专业培养方案在专业开出前半年由中央电大教学部门编制完成。其编制程序为:教学部门根据社会需要提出专业设置申请、开展调研并写出方案初稿,教务处组织专家论证、修改并提出审定意见,经学校审核、批准后由教务处发布实施。

(二)专业教学实施方案 1.专业教学实施方案的含义

专业教学实施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实施专业教学、规范专业教学管理、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和落实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

2.专业教学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

专业教学实施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专业介绍,开办本专业应具备的师资、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条件,对学习者文化和专业基础的要求(包括专科起点学生补修课程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课程开设学期的指导性安排及对学生选课的建议,课程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的安排及要求,教学支持服务和教学质量监控的安排及要求。

3.专业教学实施方案的编制程序

专业教学实施方案由中央电大教学部门负责制定,并与专业培养方案的编制工作同时进行。其编制程序为:教学部门提出初稿,教务处组织专家研讨、审定编制,经学校审核、批准后由教务处发布实施。

(三)实施性专业培养方案(实施性教学计划)1.实施性专业培养方案(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含义

实施性教学计划是省级电大根据中央电大专业培养方案、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本地区学生的需要制订的实施性教学文件。

2.实施性专业培养方案(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

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内容结构与中央电大编制的专业培养方案相同,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统设课程与专业培养方案保持一致,非统设课程可在 3 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

3.实施性专业培养方案(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编制程序

实施性教学计划由省级电大教务处负责组织制定,其编制程序按照省级电大的有关规定执行。省级电大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最迟于新生入学前一个月报中央电大教务处审核备案。

(四)专业教学实施细则 1.专业教学实施细则的含义

专业教学实施细则是省级电大根据中央电大专业教学实施方案,结合地方实际制定的操作性教学文件。

2.专业教学实施细则的基本内容

专业教学实施细则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专业师资,教学设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入学教育安排,补修课程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具体安排,教学支持服务的具体安排,教学检查与教学评价的安排等。

3.专业教学实施细则的编制程序

专业教学实施细则由省级电大教学部门负责制定,其编制程序按照省级电大的有关规定执行。省级电大的专业教学实施细则,最迟于新生入学前一个月随省级电大专业实施性培养方案一并报中央电大教务处审核备案。

第五条

课程教学准备

(一)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教学大纲的含义

课程教学大纲是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根据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性质、目的和任务,规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体系和范围的基本纲要。教学大纲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是进行课程教学、考核和教学质量评估的指导性文件,也是编写(制)教材和其他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依据。

2.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包括大纲说明、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等三个部分。

(1)大纲说明。包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4(2)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包括学时分配、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和教学环节。

(3)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教学大纲的核心部分,具体规定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和结构,提出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尤其是实践环节)、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方面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3.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要求与程序(1)编制要求

课程教学大纲应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科体系、远程开放教育和电大学生特点,以必需、够用为度选择教学内容,控制教学总量;遵循远程开放教育的规律,进行多种媒体教材的一体化设计;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做好教学设计,避免教学内容在各门课程之间的简单重复;在反映学科建设新进展的基础上,保持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

(2)编制程序

统设课程的教学大纲由中央电大教务处组织教学部门制定,非统设课程的教学大纲由省级电大教务处组织教学部门制定。编制时间按照学校下达的任务书要求进行。具体的编制程序为:课程组编写初稿,教学部审查;组织专家研讨,形成送审稿;召开教学大纲审定会;主审专家终审;教务处验收;颁布执行。

(二)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1.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含义

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是根据统设课教学大纲制定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组织统设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等教学原则,推进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统设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

2.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基本内容

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的不同层次要求;已开发或已配置的课程教学资源;课程教学平台应用及播课安排;课程教学模式建议,如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一般用功能模块和流程图表示),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依据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结合课程教学模式建议,进行的课程教、学、考一

体化设计;课程实践环节教学的内容、要求及实施建议;课程教学支持服务的内容及方式;课程主要教学环节质量监控的要求等。

3.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制要求及程序(1)编制要求

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编制。要求体现远程教育的特点,充分发挥文字、广播、电视、VBI/IP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教学媒体各自的优势;注重多种教学媒体教材的综合运用;结合课程的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实际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求最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同时,要有利于检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保证实施后能产生相对稳定一致的教学效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组织实施和调控,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2)编制程序

统设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由中央电大负责制定。其编制程序为:教务处向有关教学部门下达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制任务;教学部门安排课程主持教师根据编制要求,编制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报教学部门初审;初审合格的方案报教务处组织专家终审,并由教务处在开课的前一学期期末向省级电大教务处发布。

(三)课程教学实施细则(方案)1.课程教学实施细则(方案)的含义

课程教学实施细则包括统设课程(含统设必修、统设限选课)教学实施细则(方案)和非统设课程教学实施细则(方案),前者是依据统设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制定的实施性教学文件。

2.课程教学实施细则(方案)的基本内容

课程教学实施细则(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各章节教学内容及具体要求,已配置的教学资源及获取渠道,课程教学模式建议,各章节教学内容的导学、自主学习与助学安排,平时作业与课程实践环节的安排及要求,教学支持服务的内容及具体方式,形成性考核内容、要求及具体方式,终结性考试的内容、要求及具体方式等。

3.课程教学实施细则(方案)的编制程序

统设课程和非统设课程的教学实施细则(方案)均由省级电大教学部门负责制定,由省级电大教务处在开课前发布。

(四)多种媒体教材

1.多种媒体教材及其种类

多种媒体教材是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知识载体。包括印刷教材、音像教材、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等。

2.多种媒体教材的建设

多种媒体教材建设须制定一体化设计方案。多种媒体教材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合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具有可选择性和经济性等。

多种媒体教材建设应有专门机构管理,实行项目负责制,一般按书面申请、专家评审、立项、组织实施、验收、试用、正式使用的程序进行。

多种媒体教材建设由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分工负责,同时要倡导和推进电大系统共建共享多种媒体教材。原则上中央电大负责统设课程的多种媒体教材建设;省级电大负责非统设课程的多种媒体教材建设,并根据教学需要建设统设课程配套的多种媒体教材。统设课程和非统设课程,原则上开课前应完成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媒体教材建设。

3.多种媒体教材的配置

多种媒体教材配置应体现远程开放教育特点,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课程开出前一学期,教材管理部门制定多种媒体教材配置方案,原则上保证每个教学点每门课程配置不低于两套教学媒体资源。

中央电大负责统设课程多种媒体教材的信息发布、印刷或制作,省级电大负责非统设课程多种媒体教材的信息发布、印刷或制作;中央电大和省级及省级以下电大分工负责多种媒体教材的征订、统计和发送。

第六条 教师的配置与培训

(一)教师及其组成

电大教师指各级电大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包括主讲教师、主持教师(专业主持教师和课程主持教师)、责任教师(专业责任教师和课程责任教师)、课程辅导教师、实践环节指导教师和管理教师等。

(二)教师的配置

每个专科或本科专业至少配备1名导学教师。每个本科专业至少配备1名专职教师。每门课程配备课程辅导教师,辅导教师按≤100:1的生师比配备。

(三)教师的培训

教师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远程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支持服务、教学管理和教学

研究等。

教师培训采用分级实施的方式进行。中央电大主要负责组织省级电大的专业责任教师和统设课程责任教师的培训,省级电大负责组织省级以下电大的专业责任教师和统设课程责任教师的二级培训,以及省级及省级以下电大教师的其他培训。

第七条 学生入学水平测试

(一)入学水平测试的含义

入学水平测试指为了解学生的文化基础或专业水平,以便择优注册和有效地开展教学及教学辅导而组织的检测。入学水平测试成绩是新生准确掌握自身学习基础及教师开展分类教学的重要依据。申请参加开放教育学习、已办理报名验证手续者,必须参加当地电大统一组织的入学水平测试。

(二)入学水平测试的主要内容

入学水平测试内容侧重于学生应当具备的基础知识。专科测试题相当于高中水平,内容包括语文、数学和政治等;本科测试题相当于相应专业的成人专科水平,内容按不同专业包括大学语文或高等数学以及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等。

(三)入学水平测试的组织实施

专科入学水平测试以综合测试为主。本科入学水平测试采取单科测试与综合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进行单科测试,专业基础知识可进行综合测试。

中央电大负责制定各专业入学水平测试大纲;省级电大负责组织编制试卷,地市级电大负责组织测试,亦可由省级电大直接组织测试。

测试工作必须在学生正式注册前完成。未参加测试者不能取得入学资格。

(四)入学水平测试的评卷与学生学习基础分析

地市级电大统一组织入学水平测试的评卷,省级电大负责评卷的抽查监督;入学水平测试成绩由地市级电大集中报送省级电大,作为新生择优注册的依据。

在入学水平测试基础上进行学生学习基础分析并报送省级电大。学生学习基础分析包括试题的题型、题量、覆盖面、难易程度、成绩分布等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职业、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和学习动机等提出教学建议。由省级电大统一组织入学水平测试的,省级电大负责评

卷与学生学习基础分析。

省级电大综合全省情况形成报告(包括测试的方式及结果)报送中央电大教务处。

第三章

教学组织实施

第八条

入学教育

(一)入学教育的含义

入学教育指为了让学生了解远程开放教育有关知识,熟悉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和教学管理特点,以及本专业教学要求,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所开展的教育活动。

(二)入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1.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专业教育。主要介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发展状况,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及教学管理要求,课程免修免考、课程补修、学位申请等规定。

3.自主学习教育。主要介绍: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常识与特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及方式方法,教师的导学和学习支持服务等。

4.信息技术教育。主要介绍:教学平台的实名注册,E-mail邮箱的申请及注册,多种媒体教材的使用,网上教学资源的浏览,网上教学活动的参与、图书资料的检索等方法。

(三)入学教育的实施要求与程序 1.入学教育的实施要求

入学教育是开放教育学生必修环节。中央电大开设入学教育指南必修课程,基本教材为《开放教育入学指南》。

入学教育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自主学习计划,组建学习小组。自主学习计划一般应包括:确定修业年限,各门课程的修课时间、学习方式、多种媒体学习资源、选修课等内容。学习小组按照自愿原则,根据地域、行业、单位、兴趣爱好,学习上能否互助等组建,教学点建立学习小组的相关信息,如学生的学号、姓名、电话、电子邮箱等。

入学教育一般在开学后两周内由教学点组织完成。教学点必须配备管理教师,负责入学教育的具体安排及活动的具体指导,并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包括学生基本信息,通讯地址、电话、E-mail地址,入学测试成 9 绩,自主学习计划,学习、考试、成绩等方面的记载、检查等)。

入学教育的考核围绕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效果是否明显、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是否了解、自主学习的要求是否明确、网上学习技能是否掌握等内容进行;考核可采取撰写入学教育体会、制定自主学习计划、检查网上学习技能等方式实施,考核结果纳入入学教育指南课程考核成绩管理。

第九条

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导学、助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考核等内容。

(一)课程教学安排 课程教学安排的主要内容

课程教学安排是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基础上,对学期课程教学工作的全面安排。它是建立课程教学秩序,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课程教学安排主要包括:根据各门课程面授教学、电视教学和网上教学的学时和时间,编制学期课程表;根据各门课程特点,进行学生个别学习、协作学习、集中学习和教学支持服务安排;根据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制定考核考试计划;根据教、学、考要求,落实教室、教具、教学设备和教学经费等。

(二)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学习目标,自己规划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行为。主要包括个别学习、协作学习和集中学习三种基本形式,通常表现为个别学习、协作学习和集中学习相互配合下的学生混合学习。

1.个别学习

个别学习,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实际情况,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等,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行为。

教学点要充分尊重学生个别学习的权利,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为学生个别学习及时提供教学文件、教学信息和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技能培训,做好答疑和作业批改安排;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笔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进度、多种媒体教材使用情况、网上学习情况和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确保学生个别学习质量。

2.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相对于个别学习而言,指学生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根据专业、课程、地域、行业、单位、兴趣爱好、学习上能否互助等因素,自由组成学习群体,为共享学习成果和提高学习效果而互助合作的学习行为。

教学点按自愿原则,指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为学生协作学习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设备、协作学习的平台等;组织课程辅导教师对学生协作学习进行指导和帮助,如指导制定协作学习计划、确定协作学习内容和形式、解决协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等;加强学生协作学习的管理,如帮助审阅协作学习计划、检查协作学习情况及进度、总结并推广协作学习的经验等。

3.集中学习

集中学习指学生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利用统一的学习资源,按照统一的教学要求,在教师带领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行为。

教学点在课程开出前落实课程辅导教师和管理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实施细则确定集中学习内容和形式、集中学习时数和时间,做好集中学习安排,避免学生的集中学习冲击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从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出发,选择恰当的集中学习方法,调动学生集中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综合应用和多种媒体教学手段的相互补充,增大集中学习的信息量,提高集中学习的生动性和互动性;加强集中学习的管理,如检查学生参加集中学习情况、集中学习进度及学习效果,总结并推广集中学习经验等。

(三)导学

1.导学及其主要方式

导学是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一般包括学习目标的引导、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学习策略的指导、学习内容的辅导等。

现阶段导学的主要方式有:面授导学,网上导学,E-mail、电话等其他形式导学。

2.导学的要求与组织实施

教师按课程制定导学方案。方案一般包括:对应于课程学习内容及目标要求,对课程学习媒体、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等的建议,课程学习辅导的内容、方式及安排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

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积极引导,并逐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特点和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制定正确有效的学习策略。

各级电大建立导学工作机构,完善导学制度,开展导学工作研究,强化导学工作管理。

(1)面授导学

面授导学是教师和学生以面对面的形式开展的导学活动。教师综合考虑课程的特点以及成人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面授导学的次数和时间;在面授导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系统的讲授,重在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面授导学,如案例式、研讨式、讲练式教学,同时注重面授导学与其他导学形式之间的配合。

(2)网上导学

通过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开展网上导学工作,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发布具有导学性质的学习辅导材料、组织网上教学活动,合理选择网上导学的时机和方式;充分利用网上教学活动和课程论坛(含E-mail)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结合课程内容开展主题讨论,注意加强讨论的组织和引导;定期汇总、分析学生在实时教学活动和课程论坛中反映的问题,及时将共性问题整理发布,方便学生上网浏览和下载。

(3)电话等其他形式导学

除面授导学、网上导学外,导学教师为学生提供电话答疑、通信答疑(含E-mail)等,借助各种可利用的、便于学生使用的沟通媒介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

(四)助学

1.助学及其主要方式

助学是各级电大围绕学生自主学习所开展的学习支持服务。现阶段助学的主要方式有:信息性助学、设施性助学、资源性助学、咨询性助学和事务性助学等。

2.助学的要求与组织实施

各级电大按照职责分工,统一规划对学生的助学服务,明确助学的内容和职责,为学生提供课程安排、学籍管理、考试安排等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教学信息,并通过各种途径确保学生能够获取和方便查询;为学

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学习所需的设施、设施正常使用,提供传统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馆服务;通过多种途径确保资源的发送渠道畅通,保证教材、教学包等教学资源课前到位;除静态教学资源外,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补充、更新其他类型学习资源,并通过网络等手段及时发布;建立有效机制,为学生提供入学、注册、学习、考试、毕业等各类咨询服务,以及办理课程注册、教材领取、学习资源获取、作业发放、考试报名等事务服务。

(五)课程实践教学

1.课程实践教学及其主要方式

课程实践教学是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结合工作和社会实际情况而进行的专项性、综合性训练,旨在加强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及从事相关专业(行业)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实践教学一般指围绕课程进行的实验、实训、实习和大作业等实践教学活动。

2.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与组织实施

落实实践教学场所、设施、设备、配备、课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管理教师。实践教学原则上随课程教学进度安排,保证教学效果。

(六)课程考核

1.课程考核及其主要方式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就是否达到既定的课程学习目标进行的测量和评价。课程考核一般采取形成性考核(测评)和终结性考试(测评)两种方式。

2.课程考核的要求

课程考核的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大纲,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核为主,同时注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的形式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适应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充分考虑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进行设计;课程考核的时间按照遵循课程教学规律、方便学习者参加考核、考核组织具有可操作性等要求进行安排。

课程考核总成绩由形成性考核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合成并记录。

3.课程考核说明的编制

课程考核说明是对课程考核的对象、方式、依据、内容、要求、形式和标准等的具体说明。它是学生学习、备考的指导性文件之一。

课程考核说明编制的依据是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结合多种媒体教材以及远程开放教育课程考核的特点进行编制。统设课程和非统设课程的考核说明分别由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教学部门编制,经教务(或考务)部门审定后发布实施。

课程考核说明使用年限与该课程教学大纲及多种媒体教材使用年限相同。教学大纲及多种媒体教材修订后,课程考核说明及时进行相应修订。

4.形成性考核

(1)形成性考核的形式

形成性考核的基本形式有:阶段性学习测验、课程实践教学、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学习记录等。每门课程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兼顾学习内容和学习行为两个方面的检测,采用多种测评方法和手段进行考核。

(2)形成性考核的方案设计

形成性考核方案依据课程考核说明的总体要求进行设计。形成性考核方案要对考核内容、考核要求、考核形式、考核标准、考核成绩、考核时间、考核者及组织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并注意与终结性考试的关联性。形成性考核方案既要充分考虑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也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统一教学要求的原则。

(3)形成性考核的组织实施

形成性考核的指导教师或辅导教师由教学点按照有关规定聘请,一般应具有本专业初级及以上职称,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熟悉远程开放教育要求和相关规定,掌握课程形成性考核的要求。

形成性考核成绩由指导教师或辅导教师按形成性考核或实施细则的有关标准评定,成绩经审核确认后,按规定的比例计入课程考核总成绩。

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建立形成性考核信息数据库,形成性考核原始资料由教学点保存。

第十条

综合实践教学

(一)综合实践教学的含义

综合实践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现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而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一个重要环节。综合实践教

学工作是整个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作业)等环节。

(二)社会实践教学 1.社会实践教学的含义

社会实践教学是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的社会体验活动,旨在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教学采用社会调查、专业实习、专业实训等方式进行。

2.社会实践教学的要求及组织实施

社会实践教学不得免修。本专业课程已修学分达到课程总学分60%以上的学生,可参加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教学必须符合大纲的要求,并按相应的实施方案进行。

社会实践成绩未达60分或要求重做者,可根据所在地市级电大或教学点社会实践教学安排计划,在学籍有效期内重新参加社会实践。

(三)毕业论文(设计)1.毕业论文(设计)的含义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性(设计性)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专业研究意识与素养和创新意识。

2.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不得免修。修完本专业全部必修课程,课程已修学分达到全部课程总学分80%以上的学生,可参加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活动。

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大纲,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并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实施

开放教育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省级电大根据中央电大要求,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部署答辩工作,并对答辩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地市级电大应建立答辩委员会和答辩小组,制订答辩工作计划,组织答辩,并根据成绩评定标准评定答辩成绩。

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由指导教师给出初评成绩;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小组给出最终成绩。

第十一条

补修课程教学

(一)补修课程教学的含义

补修课程教学指为了顺利实现专科与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有机衔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针对修读开放教育专科起点本科专业的非对口专业的学生,所组织的补修该专业专科阶段主干课程的教学。补修课程的设置与要求纳入专业教学计划统一管理。各专业补修的对象、补修的课程,通过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公布。补修课程的教学可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也可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适当进行面授辅导的方式。

(二)补修课程教学的要求

补修课程教学原则上在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内完成。

学生必须参加补修课程学习并取得及格以上成绩,否则不予毕业。补修课程的成绩记入学生档案,但不记入毕业总学分,也不能代替本科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

持相关证书或单科成绩合格证的学生,其相关证书的课程教学要求不低于现设选修课程教学要求,按照中央电大有关规定审核,报省级电大批准后,可免补修该门课程,成绩记“合格”。需保存相应证件的复印件和免修申报档案。

(三)补修课程的组织实施

补修课程的考核由省级电大按照中央电大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省级电大制定补修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工作规程和形成性考核实施办法。

第十二条

教研活动

(一)教研活动及其主要内容

教研活动指在专业及课程教学中,围绕教学过程开展的教学交流、讨论、研究等活动。一般包括:学习需求,学习内容,学习者、学习目标的研讨;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的研讨;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的研讨;学生个别学习,协作学习和集中学习的研讨;教师导学、助学的研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的研讨;课程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的研讨;备课、听课、评课,教学经验的交流与研讨。

(二)教研活动的要求

教研活动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学部门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制订教研活动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应有主题、有内容、有资料准备、有中心发言人,教研活

动应在充分讨论基础上进行总结,以便传达贯彻。教研活动可采用多种形式,提倡开展网上教研活动。

(三)教研活动的组织实施

教研活动实行分级组织,分级管理。中央电大负责组织专业和统设课程的教研活动,省级电大负责组织所开专业和所开课程的教研活动;地市级电大主要负责向教学点传达并组织教学点落实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组织的教研活动精神,同时应有针对性地组织所开专业和所开课程的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应有计划地进行。教研活动安排原则上于开学前在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上发布。开展教研活动的前两周,教研活动组织者在电大在线平台上公布教研活动的内容及要求,以便参加活动的教师提前做好准备。

第四章

教学检查与评价

第十三条

教学检查

(一)教学检查的含义

教学检查指为了解和掌握教学条件保障情况、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等,对从事教学部门进行的考察。教学检查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重要措施,是规范教学和教学管理行为的重要手段。

(二)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

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配置、培训和职责履行情况;计算机网络设施、远程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情况;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配置和使用情况;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及实施情况;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及实施情况,综合实践环节的设计、组织实施和考核验收等情况;教学支持服务的内容、方式及开展情况;教学全过程和主要教学环节的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考点设置、考试组织实施及考风考纪情况等。

(三)教学检查的设计

教学检查设计指对教学检查工作的总体安排,包括确定教学检查的目的、要求、对象、范围、内容、方式和方法,以及设计教学检查表等。

确定教学检查内容,注意针对教学和教学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做到目的明确,要求清楚,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确定教学检查方式,坚持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书面材料检查与实地考察、网上检查相结合;综合检查应尽量结合年报年检,一年一次;专项检查,如教学点清理,网上教学检查,抽考等,可按学期安排;网上检查可常年开展,实地考察可与工作调研,抽考等结合进行。

选择教学检查方法,要注意实地考察与网上检查的差别。实地考察,应把听取汇报,查阅文件资料,听课,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结合起来;网上检查,要注意把现实情况与历史情况结合起来,以反映网上教学工作的变化。

设计教学检查表,既要注意设置反映基础工作的项目,也要注意设置反映教学进展和发展方向的项目;既要注意定量分析,也要注意定性描述;既要利于受检单位自身的纵向对比分析,也要便于受检单位之间的横向比较等。

(四)教学检查的组织实施

教学检查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常规工作。制定教学检查制度,设立教学检查专门机构,配备相应工作人员,负责教学检查的组织实施。

根据教学检查的需要,成立若干个教学检查小组,其成员包括学校领导、教学、管理、技术和研究人员,以及电大系统内外的专家。开展教学检查时,教学检查小组根据教学检查要求和受检单位的情况,制定教学检查实施方案,进行任务分工,确定工作日程和工作方法,提出工作具体要求。

(五)教学检查的结果及其反馈

检查组撰写教学检查工作报告,并向受检部门反馈意见。报告包括:教学检查小组的工作情况,受检部门的基本情况及与教学检查内容有关方面的情况,受检部门在教学及教学管理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教学检查小组关于改进受检单位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建议等。反馈意见时,检查小组应如实向受检单位通报教学检查结果,并听取受检单位对某些问题的解释和意见。

教学检查工作完成后,组织教学检查的部门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对教学工作开展较好的受检部门予以表彰,对其成功经验进行宣传和推广;对教学工作中问题较多,特别是严重违反有关规定的受检部门予以批评,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含义

教学评价指教学管理者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各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调控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的教师队伍评价、教学条件评价、教学活动评价、教学过程管理评价、教学工作绩效评价等。

1.教师队伍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学历、专业水平、从事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能力,教师队伍的专业、职称结构,学校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计划和措施,学校对教师的考评制度等。

2.教学条件评价。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设施、远程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设施,以及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电子图书和期刊等。

3.教学活动质量评价。内容包括:入学教育、课程教学安排、学生自主学习(个别学习、协作学习、集中学习)、导学、助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考核、综合实践教学、补修课程教学和教研活动等。

4.教学过程管理评价。内容包括: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及制度的执行情况,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等。

5.教学活动结果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学习能力的变化和专业水平的提高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评价等。

(三)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遵循的原则为: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指导性原则等。

教学评价设计的基本方法:

1.确定评价目标和标准。评价目标通常与教学目标一致,应通过教学目标确定评价目标。评价标准一般由效能标准、职责标准和素质标准三部分组成,确定评价目标后,根据评价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2.编制指标体系。首先要理解目标的内涵,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关键要素,形成一级指标;每个关键要素构成一个子系统,在理解每个子系统的内涵基础上,列出反映其内涵的项目,形成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又分成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再进行分解,直到具有可操作性为止;其次对指标进行归类、筛选、精简;最后通过专家论证,形成指标体系。

3.选择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后,根据指标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选择评价方法时,应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及其相互配合。

(四)教学评价的组织实施

组织教学评价时,一般按下列步骤开展工作:

1.制定教学评价实施方案,对教学评价工作进行安排布置。

2.进行教学评价培训,使参与教学评价的全体人员和接受评价的单位充分了解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掌握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3.受评单位根据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学评价实施方案进行自我评价和整改。

4.组建教学评价专家小组,进行正式评价。正式评价的工作包括:采用各种方法,收集受评单位的有关信息;通过深入受评单位考察教学设施、查阅文件资料、随堂听课、召开座谈会、组织学生测试、进行问卷调查等,核实受评单位自我评价的结论意见;通过充分讨论形成受评单位的教学评价结论和反馈意见。

(五)教学评价的结果及其应用

教学评价结束后,专家小组提交教学评价工作报告。工作报告内容包括:教学评价小组的工作情况及工作质量,对被评单位的综合判断及优缺点的分析判断,给有关方面的建议。

受评单位应通过教学评价活动(包括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提供的信息,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受评单位的上级部门应利用评价结果加强受评单位的管理,促使受评单位落实相应整改措施。

第十五条

教学督导

(一)教学督导的含义

教学督导是在学校领导下,由专门人员根据学校有关教学与教学管理制度或文件的要求,对教学与管理部门所进行的教学准备、教学组织实施情况和教学管理状况、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检查、监督、评价,并提出指导、咨询意见和建议的教育行为。

(二)教学督导的主要内容

1.教学检查。参加学校有关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业务部门组织的各种检查,对教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教学检查方式、方法的建议。

2.教学评价。参与学校有关教学管理部门组织的各项评价工作,参

与研究拟订评价标准,分析、总结教学评价结果,提出有关建议或意见。

3.专题督导。针对中央电大教学与管理部门和电大系统实施中央电大试点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专题教学督导方案,开展相应的督导活动,提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建议。

上一篇:小学作文500字魔方赵下一篇:六年级班级养成教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