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总结

2024-06-01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总结(共9篇)

篇1: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总结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总结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在班会、思想品德、队会等课堂上,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常言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统一认识就是规范学生行为准则,可以由此内化为行动。在班会、思想品德、队会等课堂上,我们针对年级特征经常给学生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

2、强化训练形成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内容上、宣传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百说不如一练”,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复进行行为训练。班主任应从头抓起,从小事抓起。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行队礼的训练,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又如:培养在楼道里靠右行走,右行礼让的习惯,首先让学生知道楼道那里是右,在行走中遇到同学和老师怎样礼让。再利用班会时间,多次领着队伍到楼梯练习上楼、下楼,并抓住不守规则的典型讲清危害,这样一来,孩子们的上下楼梯就形成了好习惯。

3、讨论交流他律变自律。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一方面以课堂为主,讲、练、谈多方面结合。另一方面当学生行为出现偏差或者不良影响时,也要选取到课堂上来,及时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明白道理,认清问题,将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阶段。如二年级开学初,我在班上要求每人负责自己的座位周围环境卫生,大部分孩子能做到。可是,我也常常发现有那么二、三个孩子的座位上明明有垃圾却没有清洁,一询问,这些孩子还理直气壮地说:“这是别人掉在我这里的!”针对这个问题,我组织孩子们讨论交流,在小伙伴的帮助下,这些孩子认识了自己的错误,红着脸把垃圾捡到垃圾桶。然后,我们开展“我是卫生小天使”的保洁活动,结果,孩子们渐渐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

4、个别谈话,因材施教。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差距的。对于习惯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学生的困难,帮助学生尽快形成好习惯。

如:小聪对做作业要“认真、及时、正确完成作业”这个要求总是达不到,他告诉我,很难做到。我根据具体情况,把这个目标化为三级具体的小目标,第一阶段为认真完成作业,等他达到后,我请他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到第三阶段为认真、及时、正确完成作业。这样一来,呈阶梯式上升,小聪踏着这一个个阶梯,不断进步。

5、家校联系,达成一致。

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因此,要取得实效,还要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教师精心策划、准备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各班的教师把学校对孩子们行为习惯的要求一一告知,并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习惯;讲明怎样遵守这些习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有时,孩子的不良习惯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并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6、翘起大拇指,赏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国家庭教育第一品牌——赏识教育揭示和证明了一条极其重要的教育规律: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教育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时也十分重视运用赏识的方法去激励学生。如:当看见学生放学后在班级图书角静静地看书时,我往往会用十分兴奋的语气对他们说:“你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你爱看书的习惯会让你越来越聪明!”“老师真喜欢看你看书时的样子!”又如: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把行为习惯的教育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评比。采用等级记分,星级评比。经常翘起自己的大拇指,赏识学生好的行为。特别是很多学生都做不好的时候,更是以赏识为主去激发、巩固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提高,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进步。

(1)在做人方面,突出爱心的评价。主要包括:有真爱,负责任,明理诚信,乐观豁达。如:谦让和睦,互助友爱,尊老爱幼,尊重他

人,关心集体,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学会倾听„„

(2)在做事方面,侧重规则意识的评价。主要包括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顽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如:遵守课堂纪律,遵守学校制度,遵守公共秩序,讲究社会公德,团结协作,做事认真,不怕困难,注意安全,讲究卫生,学会自理,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按时作息,遵守规则,敢于创新,追求卓越„„

(3)在学习方面,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如:按时作业,书写工整,思维活跃,大胆创新,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合作交流„„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孩子们就一定会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篇2: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宿州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指导意见》(教基【2013】34号)精神,进一步深化学校文化,特别是行为文化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近年来,我县在以人为本、重在实践的思想指导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从县情、校情及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自身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学校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规范化。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并取得实效。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突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

中小学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它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小视不得,含糊不得,松懈不得。作为教育工作者,把握住了学生,就把握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从学生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又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更不是一蹴而就的。

基于这种认识,县教体局高度重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成立了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中小学生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规划、指导、协调、检查及评价考核等工作。抽查中看到各县直学校(园)、民办学校(园)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均制定了在辖区内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案,各基层校同时组建了由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监督保证,以德育处(政教处)为核心,教务处、少先队、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德育网络管理体系。

由于管理体系的建立,各校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良好态势。在这一管理网络中,各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部门职责明确,任务到人。由于岗位职责明确,制度健全,考核到位,使我县这项工作始终在有条不紊、扎实有效地进行着。

二、优化队伍,完善设施,建全制度,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教师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否敬业,是否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都将直接影响着育人的质量。因而在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将队伍专业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坚持长抓不懈。

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我县四新中学、关帝庙中学、砀山实验中学、民族小学等学校多次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每学年组织班主任基本功擂台赛,组织新老班主任结队子、传帮带。针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学习和交流,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

与此同时,我县各中小学加强了基地建设,校内充分利用广播室、荣誉室、宣传板、黑板报开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校外利用节假日定期开展主题教育,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砀山中学、砀山五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动态,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工作的实际运做过程中,在一个县区的范围内区域性地推进工作的全面展开,必须依靠组织行为,通过严格的行政和业务部门的结合运作来实现,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为此,县教体局先后下发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案》、《德育工作考核评估方案》、《中小学德育工作十项制度》(包括:常规检查评比制度、升降旗制度、组织班团队会制度、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制度、重大节日纪念日庆典活动制度、参观访问调查制度、军训制度、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心理咨询和兴趣小组活动制度)、《砀山县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训练方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活动的通知》、《关于开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具体制定了对学校领导干部、教职工、班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素质能力、目标管理的评估细则,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自下而上、层层保证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目标管理体系。

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各小学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开展上有彰可循,克服了已往各校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开展过程中的被动性、盲目性。

三、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努力拓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管理育人。用管理、用制度保证德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序性,使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工作列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突出在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全面落实、有力推动、认真考评,用科学严格的管理,推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工作深入开展。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既全面突出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等内容,又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阶段内,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点内容和具体要求,使德育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尤其近几年,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国家颁布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给新形势下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带来了新的课题,我县结合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以砀城一小、砀山实小、民族小学、西关小学等学校贯彻新《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为例。开学伊始,各校组织领导班子认真学习了新《规范》,深刻体会了新要求、新内涵,高度认识了贯彻新《守则》、新《规范》的重要意义,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依据新《守则》、新《规范》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以一个学期为训练周期,采用分阶段开展贯彻新《守则》、新《规范》系列教育活动。

第一步,系统学习。开学第一天,各班就将新《守则》、新《规范》上墙,并利用主题班会,每日的晨夕会、小蜜蜂广播等逐条学习,深入理解。班主任利用每日一道理和主题班会提高学生对贯彻新《守则》、新《规范》目的意义的认识,通过学生讨论发言,谈体会、定目标、表决心。开学二周内各班制定了落实计划,全校学生都将新《守则》、新《规范》熟记于心,并决心将新《守则》、新《规范》变成自觉行动。全校上下掀起学习贯彻新《守则》、新《规范》的热潮。

第二步,对照落实。学习之后,同学们对“是与否”、“该与不该”有初步的认识与体验。学校在此基础上按照新《守则》、新《规范》的要求,结合学校的一日常规,采取“强制他律”和“引导自律”相结合的办法。全面推进新《守则》、新《规范》的贯彻落实。

根据小学生虽主观上积极向上,但客观上存在的自制力较差的特点,制度约束、纪律要求仍必不可少。他们引进竞争机制,加大监督、检查、评比力度,校领导、班主任、值周生,班级干部全面参与,各负其责,严格管理。并利用“揭示板”、“警示牌”公示等办法,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批评错误。

与此同时,各校更加重视引导学生自律,让遵守新《规范》成为他们自觉地行为。为此在环境育人和活动育人上大做文章,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第三步,自检自查。期中阶段,针对前一阶段贯彻落实情况,认真组织班主任和学生进行自检自查,总结成绩,发现问题。

各班经过认真准备,召开自检自查座谈会,每个学生针对自身表现,总结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对照新《守则》、新《规范》找差距。同时,班级内还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同学们在针对自己的不足开展自我批评的同时,也直言不讳的指出了其他学生,特别是贯彻新《守则》、新《规范》的后进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为那些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钉子户”敲了警钟,使每位学生都意识到每个人的言行都受到大家的关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同时,班主任也针对本班情况进行认真的自检自查,写出了自查报告,学校召开了班主任汇报会,汇总了全校贯彻新《守则》、新《规范》的情况,指出共性和个性问题,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明确了方向。

第四步,典型激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贯彻新《守则》、新《规范》在学校蔚然成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特别是一些优秀班级和学生个人逐渐突显出来。经过总结评比,学校选出了贯彻《守则》《规范》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学校挂牌表奖、树立榜样。班级也评出了“勤学星”、“奋进星”、“清洁星”、“守纪星”等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这些典型的树立起到了明显的带动和激励作用,有力推动了《守则》《规范》的全面落实。

第五步,体会反思。总结过去,对照典型,反思自我。师生一起反思贯彻新《规范》给班级和学生自己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反思各层面存在的不足,客观冷静地分析产生这种不足的症结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生都写出了反思文章,从理性上认识了贯彻新《守则》、新《规范》取得的成绩、不足及原因,达到了自结、自省、自励的目的。

第六步,巩固提高。落实《守则》《规范》一时易,形成习惯,坚持永久难。为防止这种养成教育在期末阶段降温滑坡,学校专门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班主任贯彻新《守则》、新《规范》热点问题研讨会,大家各抒已见,探讨巩固提高的有效途径和解决出现的新问题的最佳办法,达成了加强管理、防微杜渐,严防死守,紧逼盯人,“一帮一”,结队子,树典型,抓活动等一系列共识,确保学校井然有序。例如,每周的升旗式,每天的间操,又是学校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巩固新《守则》、新《规范》的最佳形式和契机。学校刻意训练了学生肃立的姿势和队列,培养他们的整体意识和自控能力。几千名学生站在操场,动则整齐划一,静则纹丝不动,这对千百名几岁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此基础上,为了保证贯彻新《守则》、新《规范》的针对性、科学性、规范性和经常性,学校还制定并严格执行了《班级日常管理量化考核制度》、《主题班会制度》、《轮流升旗制度》、《每日一格言一道理制度》、《值日班长制度》、《师生一日问候制度》、《安全保卫制度》、《公物保管制度》等,并完善了检查、考评机制。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为了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更加细致、具体,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提高学生遵守的自觉性,学校还从多个方面制定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常规细则”,包括《课堂规则》、《自习规则》、《课间规则》、《体育锻炼规则》、《卫生规则》、《集会规则》、《劳动规则》、《考试规则》、《实验课规则》、《阅览室规则》、《第二课堂活动规则》等,详细规定了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一日常规。

当然,制度、规则定起来容易,但面对稚气未脱、思想尚未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尚未完全形成的小学生,执行起来,落到实处,收到良好效果,并不轻松。特别是真正演变成学生的自主行动,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形成学生保持永久、终生裨益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二)、活动育人。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于各项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开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工作,用制度、规则去约束,当然是初始阶段的必由之路,但制度约束和管理过程中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很大程度上处于受教育的被动状态,时间久了会让学生感到压抑,部分学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教育效果。为了解决这种教育形式的单一和直白,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我县很多学校在寓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于活动之中,寓教于乐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收到了一定实效并形成了系列。

1、学生道德行为习惯问卷调查。

为了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每一学期,我县都组织各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习惯问卷调查,班主任要对本班的问卷进行分析,主管德育领导要对全校学生道德行为问卷有一个整体分析报告,以确定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今后的教育方向。例如,砀山五中的道德行为习惯问卷分析报告中,就“不文明的习惯性用语的使用”一项发现,随着年龄、年级的增加而偏多,1~3年级学生习惯性用语中,不文明的只占5%,而到4~6年级,不文明的用语明显增加,占26%。经过调查发现,这些习惯用语的形成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影响。从统计数据中明显看出,低年级学生的习惯性用语多在学校和家庭中形成,而到了高年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们的习惯性用语逐渐转向了受社会影响偏多而更加丰富。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习惯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习惯培养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配合;习惯培养要注意分清好坏,要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针对这一现象各学校及时采用了多种形式进行教育,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如,听一些小报告(“怎样安排课余时间”,“怎样待客人”),讲一些小故事(“我身边的故事”),回答一些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小问答。结合这些丰富的形式,把“做人、做事”等几大方面的重点指标融入其中,让他们“立体式”地感受到,应该怎样去做人、做事,知道哪些是好行为习惯,哪些是不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2、走近重大节日与纪念日

学校针对重大节日与纪念日,如三月五日学习雷锋纪念日,三八妇女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九月十日教师节等,对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国旗下讲话、祭扫烈士墓、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报告会、开展故事会、演讲、歌咏比赛等适合于学生特点且能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历史感受现在展望未来,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建军过程。走进伟人,走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让学生感受伟人爱国情操,感受一代伟人的睿智、无私、伟岸、正直的优秀品格,激发学生学习我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的高尚行为,走进父母、老师,教育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的好习惯等等,极大激发了学生要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长大报效祖国的神圣使命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陈集小学的经典诵读,薛口学校的弘扬雷锋精神,养成“雷锋”习惯,周集小学的“读好书、写好字”,唐寨中学、文庄初中的国旗下讲话,魏庙小学的图书角,贾寨小学的一日巡检,砀山中学的远足活动,砀山四中的激情德育等都各具特色。

3、走近班会

主题班队会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深受学生的喜爱。

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针对学生不同的理解力,全县各校都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要求班主任在班会主题的选择上要小、近、实,真正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实际行为问题,有针对性。例如砀城一小的“对学生的上下楼梯、右行礼让、路队、集会站队、行队礼等方面”的班会活动;砀山县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开学典礼暨金榜题名庆功会”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敢于超越的学习的热情;“文明礼仪伴我行·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培养了学生知书达理、知恩图报、孝敬长辈父母,尊师爱幼等的良好美德。鼓励学生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使学生们在班会中潜移默化受到了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

4、走近自然走近社会 教育无处不在。作为学校充分挖掘各自现有教育资源,结合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做人、做事、学习”的正确习惯的培养融入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持之以恒,自然成习惯。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立足学校,面向社会。活动的开展由学校延伸到社区、企事业单位、乡村。通过活动开展,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身心得到了陶冶、情感得到了升华、认识得到了提高。让他们在体验活动中,不但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和成果的来之不易,也培养和强化了学生的劳动习惯,消费习惯,卫生习惯,并学会了怎样与人交往等。

周寨中学、砀山二中、砀山中学、砀山四中、砀山实验中学等学校多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师生一起进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学生了解了家乡,认识了“三农”,体验了生活。同时也充分体验了热情周到、文明礼让、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这些都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极大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大自然是返朴归真的教科书,是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使孩子们走向质朴的神圣殿堂。社会、大自然是一本无字天书,学生们置身其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5、走近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良好的习惯也需要家庭教育来培养和巩固。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学校采取了多种形式和手段,与家长配合,利用学生不在学校的时间,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例如金山实验小学、三官庙小学、园艺场小学、杨庄小学、毛堂小学建立“家校联系卡”,“网络班级”、“一线通”等与家长随时保持联系,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矫正;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时召开家长会,进行经验交流;成立学校与家长联合研究小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好措施(如金山实验小学开发的校本教材养成教育必读);共同开展好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西关小学“我的手抄报”活动,学生提出一些好的点子,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得到形成。

(三)、环境育人。寓德育于环境教育之中,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让美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大部分学校下大气力绿化、美化、净化了校园,学生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情操得到陶冶,行为得到规范。一年春、夏、秋三季,我县各小学的校园里到处是花团锦簇,蜂争蝶闹,馨香四溢,绿树成荫,垂柳依依,宽阔的操场,彩砖铺设的楼前活动区,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宿舍楼,整洁的教室,无不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学习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心愉悦,谁还能随便乱扔一张废纸,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他们也会感觉到任何粗俗的行为、不雅的语言、不良的习惯与周围的美不和谐,都是对美的亵渎和破坏。认识到这一点,学生的慎独、自律意识大大增强。

同时,在学校人文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上也狠下功夫,让学生时刻受到警示和激励,使学生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受到教育。如铁路中学一走近校门,两侧励志标语,启迪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校内墙上“毛泽东诗词”以及“团结守纪、朴素健美”的校风,“文明进取、勤奋求实”的校训,激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乐观向上。毛堂小学走廊内展示的《弟子规》,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弟子规》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民族小学的常规教育长廊,分别从学习、礼貌、课堂、交友、运动、劳动、生活、阅读等八方面细化为72个好习惯,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把握今天。砀城一小、实验小学小学精心设计的走廊文化,让中外名人的警世箴言,时刻回响在学生的耳边,陶冶启迪他们的心灵,让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时刻展现在学生面前,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

这样的校园文化,怎能不成为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这样的校园生活,怎能不让学生时刻感受着无声的教育,时刻谨言慎行、积极向上?学生的道德行为修养怎能不提高? 有效开展育人工作,牢固树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责任重大。经验告诉我们,开展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工作要有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决不能一日曝,十日寒,更不能搞突击、急功近利。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实施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适应学生身心生长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注重课堂教育、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学校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

篇3: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明确基本要求

我认为小学生要养成的习惯主要有十二项:遵规守纪、文明礼仪、卫生健康、锻炼身体、勤奋学习、课外阅读、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热爱劳动、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注意安全。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校园“八无”的要求:地面无垃圾、教室无脏物、公共设施无损坏、用水用电无浪费、活泼文明无脏话、团结同学无斗殴、完成作业无抄袭、学风端正无作弊。

二、多种途径落实

1.利用升旗讲话“导”

利用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根据学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计划提出具体要求,由学校领导给学生讲清怎样做对,怎样不对,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如《培养良好习惯,做文明学生》《谈行为习惯养成》《谈读书》等。

2.利用校园广播“引”

我校建立了校园之声广播站,每周二、四中午准时开播,在少先队辅导员的指导下,在全校征稿,由学生负责播音、编辑工作,四至六年级的班级轮流主播,主要介绍校园新风、好人好事等。同时学校充分利用网站、黑板报、墙报、宣传橱窗等阵地开展主题鲜明的宣传活动,使学校成为文明行为养成的沃土。

3.利用日常检查“督”

人都有惰性,学生在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检查,我校采取教师督学生查的办法,实行教师学生轮流值周制,做到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通过“督”使不良行为失去发展的空间。

4.利用主题活动“促”

我校重点开展“文明伴我行”活动,以“轻声、慢步、礼让、右行、问候”为校园文明十字公约。以“楼道文明、出行文明、集会文明、用水文明、活动文明、居家文明、课堂文明、购物文明、出操文明、就餐文明”为十个主题活动。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5.利用学科教学“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我校各学科教学都把习惯养成当成重要的教学目标来抓,如,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听课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预习复习习惯等。特别是语文、思品课中有许多感人的人物事迹,他们的良好行为能感动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6.利用学校文化“染”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为了使学生受到良好文化环境的感染,我校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为目标,以“诚信、博爱、励志、自强”为校训。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理念,“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进取、奉献”的教风,“乐学、善思、勤奋、好问”的学风。教学楼内每个楼层都设有一个文化主题,一楼“爱的教育”,二楼“行为习惯养成”,三楼“我们爱读书”。学校还设计了校徽,创作了校歌。学生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篇4:智障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普通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尚且不容易,对这些智力残疾的孩子来说就更难了,他们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一些异常问题,作为老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要有持之以恒的、常抓不懈的毅力,在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和训练。作为智障学生的班主任,应根据智障孩子的身心特点,结合生活实践,从日常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仪、劳动习惯等方面加强智障孩子行为习惯的训练。

一、卫生习惯的养成

(一)个人卫生的养成

1.养成早晚洗漱的好习惯。通过多媒体视频,教会学生正确的刷牙方法,教育学生每天早晚要刷牙、洗脸、洗脚。委托值班教师进行监督,每天早上进行检查,久而久之,每天早晚洗漱已经形成了习惯。

2.勤换洗衣服。智障孩子的卫生意思很差,经常随地而坐,在地上打滚,衣服不到两天就脏的没样子了,所以,每周三,我就让学生换下脏衣服,教会他们洗衣服的方法,监督学生到水房把脏衣服洗干净。

3.勤洗头、洗澡、剪指甲等习惯的养成教育。大部分智障孩子没有卫生意识的,头发脏了也不知道洗,指甲长了也不知道剪,更别说洗澡了。所以每周三,我会提醒学生去洗头,每周剪一次指甲,周末学生回家前,嘱咐学生回家洗澡,并与家长沟通,请家长配合,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到了周三就主动洗头了,每周一检查个人卫生,都是干干净净的。

(二)校园卫生习惯的养成

1.及时打扫卫生的习惯。每天下午放学前,都要清扫教室卫生,早上起床后,到校园分担区把垃圾捡干净,使校园干净整洁。

2.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见到垃圾随手捡起等习惯的养成。首先指导学生垃圾要放进垃圾桶,班级组建监督小组,遇到不遵守规定的,随时提醒。见到校园有垃圾,教育学生要随手捡起,送到垃圾桶。通过视频,让学生知道随地吐痰的坏处,并让学生互相监督,制止随地吐痰现象发生。

二、劳动习惯的养成

智障孩子由于智力缺陷,一般动作的灵活性差,加上家长的过于娇惯,一般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这些孩子基本不会劳动,也没有劳动意识。为了孩子能够独立生活,要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激发智障孩子的劳动兴趣,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首先,通过播放动画视频如“我能行”“我是劳动小能手”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劳动是快乐、光荣的事情,从而激发学生劳动的欲望。其次,游戏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通过游戏法,教会学生一些劳动技能,如“看谁最干净”“我是值日小明星”等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学会洗衣服、扫地、擦桌子等基本的劳动技能,并通过生活实践,将游戏中的劳动技能运用于生活实际,效果非常显著。会干更要爱干,教师的鼓励就是学生劳动的动力,通过“我是值日小班长”活动,让孩子轮流当值日班长,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尽管这些孩子干的不尽人意,但只要参与劳动,就要抓住闪光点,进行激励、表扬,学生的劳动兴趣就会提高。教师适时的加以指导,渐渐的,学生能主动参与劳动,劳动技能也在实践中提高了。

三、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智障孩子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比正常孩子多很多,说脏话、骂人等现象屡见不鲜,也是因为他们的诸多不文明行为,往往被人们排斥。为了使他们将来能够融入社会,培养他们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势在必行,使其懂得礼貌待人处事,与他人和睦相处,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智障学生思维能力差,直观形象的知识更容易接受,所以,我通过直观示范,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如:每天早上,主动跟学生打招呼“早上好!”;向学生借笔用“请”“谢谢”等,这样文明礼貌意识潜移默化的在他们脑海里形成。对日常生活中的小节常抓不懈,如:不小心碰到了别人,教育学生说“对不起”,进入别的房间要轻轻的敲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模仿打电话时的文明礼貌用语、招待客人的文明礼貌等等。生活实践课,带学生乘车、看电影、购物、春游,让学生知道,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要遵守秩序,使用文明用语等。班级还开展“文明之星”评比活动,激发学生说文明话,做文明事的热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日复一日的影响和训练,学生基本养成了文明礼仪的好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对于智障学生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养成,要持之以恒,反复强化和教育,时时教育、适时引导,要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智障孩子的良好行为成为习惯。

篇5: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总结

一、活动主题:

积极培养学生的四种意识和四种习惯(道德意识、文明意识、纪律意识、荣辱意识;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努力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快乐学习、全面发展”。抓培养。重点抓学生文明行为、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及组织纪律观念教育。

二、活动时间:这次教育活动从2008年9月7日开始至11月30日,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三、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9月7日-9月14日)为调研、制定方案、宣传动员阶段。

①各年级、班级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的不良表现,总结班级在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经验和不足,认真分析,查找原因,拟定教育措施,制定教育活动方案,②各班要组织一次专题班会,要发挥班级黑板报、学生手抄报宣传功能,积极搞好宣传教育工作,要使全体学生明确活动的意义、内容及要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二阶段:(9月15日-9月30日)为教育学习,对照检查,开展评议阶段。

这一阶段各班级要利用班(团)会课,自习时间或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全面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要组织学生对照各项制度和要求,结合班主任的讲解和分析,查找自习的不足和问题,广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对照提出的问题和不足开展评议活动,评议要求(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要努力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阶段:(5月3日-5月30日)为开展教育活动,整改提高阶段。

1、开展教育活动力求做到四个结合:①要与荣辱观教育相结合,把“八荣八耻”的内容分解落实到各项活动中去,让学生从身边事、日常事、小事做起,革除陋习。②要与文明礼仪教育相结合,把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创造性的开展实践活动,彰显实践育人的功能和作用,要从社会礼仪,生活礼仪、校园礼仪三个方面开展活动。③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到街道、社区,名胜古迹、英雄纪念碑、绿化责任区、卫生三包区等德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④要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要开展班队活动,上好“形势教育”课,提高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抓好整改提高工作。①要开展个人文明、卫生行为习惯,个人仪容仪表大检查活动。②加强对上网学生及参与赌博学生、抽烟学生的检查打击力度,抓好学生基础文明和基础道德规范的培养,从“学会做人”上下功夫。③根据需要召开家长座谈会、校友座谈会等,要采取平等交流的形式,努力使学生的德育工作形成家校合力。④班级要组织一次“讲文明、改陋习,争当好学生”或“文明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班会或演讲赛。

第四阶段:(11月2日-11月9日)为树立典型,表彰提高,总结经验阶段。各班级要在这一阶段认真分析总结,查找工作中的不足,总结成功经验,积极推广教育活动中的有效方法,表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事迹,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活动中注意: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加强教育活动的领导,各班级要按照学校安排认真学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认真落实方案,保证了教育活动不走过场。

2、创新载体,提高实效。各班级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根据实际既做好了常规工作,又使创新教育有了活动的载体,务求实效,使教育活动做到了学生喜欢,家长高兴,学校满意。

3、持之以恒,落实长效。各班级要总结活动中的经验,持之以恒落实教育活动中的做法和有效载体,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落实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长效机制。

4、发挥表率和带头作用。本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的表率作用。

5、少先队做好了这次教育活动的全程检查工作,学校把检查结果纳入班级及班主任考核之中考评。

焦作市道清小学少先大队部

篇6:有关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总结

一、从三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立的行为能力了,同时他们将面对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因此我先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入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应该是亲切的,真心的,言简意赅的,而不是一味说教,更不是简单的惩罚、责怪或警告。善于不善于给孩子说道理,其教育效果完全不一样。善于说服,具有润滑剂的作用,事半功倍;善于谈话,有味精的功能,且良药不苦口。老师和孩子谈话,犹如是在磨刀,既可以让刀口锋利,也可能把刀变钝。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心理特点和班级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青少年正处于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思想集中,记忆力强,有了好多学习习惯,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基于班级的实际情况,我把学习的学生积极调动起来,不学习的学生找到事做保持纪律。

学生上课前要认真准备好课堂学习用品,把上课用的书、练习本、笔记本和其他学习文具准备好,并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要集中精力,认真思考,加强领会,积极发言,做好笔记;课后要积极巩固,认真复习,实践应用。要认真做好家庭作业,做到自己独立完成,不抄袭他人的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清洁,做到问题不过夜,错误及时订正。

二、注重行为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

由于行为习惯的形成是“积久成性”的,因此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一以贯之。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文明习惯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应在讲清楚道理的基础上注重行为训练,经常训练就有可能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之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进而养成习惯,并由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升到良好的道德品质。

我们的班级是一个民主的集体,所有同学都有权管理班级,形成了班级管理,人人有责的优良传统。班委会各负其责,共同承担起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责任。班级午管、卫生、眼操、早读、课间餐的管理都井然有序,有专门的班干部负责。对于班级的一些不良现象,同学们都会主动地去阻止,“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是我们同学们处理彼此间冲突的最好方法,现在大部分同学都能首先在自己的身上找缺点了,都懂得了实实在在做人的道理。

三、老师言传身教,更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老师需要注重示范作用,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养成良好习惯。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中国有句古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讲身教的重要性。老师一言一行无不感染着孩子,甚至一些举止在他心灵上会留下深刻的烙印,把自己孩子培养成有良好道德操行的人,乃是在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个历史重任中,为人师者应尽的义务。

例如:要珍惜时间。时间是宝贵的,对任何人都是有限而又共同的,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老师不仅要指导孩子会合理安排每天的时间,还要知道孩子善于利用点滴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娱乐、休息。要训练学生的快节奏,讲效率。这一点,在21世纪竞争激烈社会里尤为重要。而作为学生典范的老师,要做好惜时的榜样,抓紧每分每秒,我们班的学生就能很讲究效率的去学习工作。

篇7: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总结

根据青州市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文明意识,大力倡导和谐、文明校园新风。我校开展了“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活动,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主题:

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文明意识,重点抓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活动时间:这次教育活动从2013年3月1日开始至29日结束,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三、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3、1-10日)调研、制定方案、宣传动员阶段。学校召开动员大会,各班要组织一次专题班会,学生手抄报宣传功能,积极搞好宣传教育工作,学生承诺签名活动,要使全体学生明确活动的意义、内容及要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二阶段:(3月11日-3月26日)为开展教育活动,整改提高阶段。

开展作文比赛和问卷调查相结合,要努力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开展教育活动力求做到:要与文明礼仪教育相结合,把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创造性的开展实践活动,彰显实践育人的功能和作用。

第三阶段:(3月27日-3月28日)为树立典型,表彰提高,总结经验阶段。各班级要在这一阶段认真分析总结,查找工

作中的不足,总结成功经验,积极推广教育活动中的有效方法,学校表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文明学生和文明班级,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活动中注意: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加强教育活动的领导,各班级要按照学校安排认真学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认真落实方案,保证了教育活动不走过场。

2、创新载体,提高实效。各班级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根据实际既做好了常规工作,又使创新教育有了活动的载体,务求实效,使教育活动做到了学生喜欢,家长高兴,学校满意。

3、持之以恒,落实长效。各班级要总结活动中的经验,持之以恒落实教育活动中的做法和有效载体,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落实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长效机制。

篇8: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提高认识, 形成共识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是学生日后成才的重要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 一个人成才所受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约占75%, 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方面, 所以, 培养良好的习惯, 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必须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 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 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和讨论、大胆实践、课后认真做作业、专心学习、珍惜时间、课前预习、单元复习、自觉读书、读书写字姿势端正等;另外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 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 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 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 以及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 让学生形成共识, 从而取长补短, 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一) 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 齐抓共管

1.加强教师身教。

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 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 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 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 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 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长, 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 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 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 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 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 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 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 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 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规范学生的行为。

3.学生本身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在学校里, 除了老师, 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 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 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有所顾忌, 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若纵容下去, 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这时, 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 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 用一个恰当的办法, 对“症”下“药”, 对他们进行“改造”, 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二) 注重反复, 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 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 他们自制能力差, 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 所以, 对他们要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 让他们通过努力, 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 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必须长期坚持, 反复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 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 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 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 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 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 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 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 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三) 依学龄段分层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不同段学生的年龄特征, 有重点地分层次进行。如一二年级学生可通过儿歌、讲故事等形式, 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 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 不乱倒垃圾脏物, 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 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 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 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中年级通过编故事、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高年级可以通过出黑板报、演讲会等巩固常规制度。

(四) 注重体验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 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 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 站在队旗下宣誓, 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我们已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 我们应怎样做?”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各项竞赛活动, 都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

(五) 榜样激励

人们常说, 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 教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强, 为学生树立榜样, 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这一特点, 要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要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 从身边的人学起, 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要率先垂范,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首先做到。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 以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仪表, 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作出示范。同时, 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 给孩子树立榜样, 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 为他们指点方向和迷津。让先进的同学带动后进的同学, 对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养成或保持良好习惯, 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六) 防微杜渐

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 及时教育、及时矫正, 遏制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要从“早”从“小”抓起。从“早”抓起, 即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 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做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如果家长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纠正, 待到孩子已经形成固定习惯再改正, 难度就会增大。从“小”抓起, 就是从小事抓起。要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行为, 及时教育学生, “勿以恶小而为之”, 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形成制度、互相督促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 意志力不坚强, 不能长久坚持, 难免为一时的贪玩而忘了自己许下的“承诺”, 所以,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在于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 随时督促学生、提醒学生。如安排学习委员定期检查各组同学的作业和知识的掌握情况, 发现同学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不工整的现象要及时与此同学交换意见。学习组长要随时督促该组的同学按时完成作业, 并检查作业中是否有抄袭现象、是否工整、是否认真, 发现某同学作业中错误严重时, 要及时给予辅导或寻求学习委员和老师的帮助。这样, 同学之间相互督促,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 使班上的学习委员和学习组长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充分的利用,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 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 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要使学生最终达到“养成”目标, 就必须坚持长期的检查、评价与训练。

1.加强对学生个体行为规范的考评。

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 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 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 做到知行统一。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监督、检查、记载, 建立学生德育分的考评制度。对全校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 增加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行为规范教育和行为常规管理, 做到行为规范教育制度化、行为习惯自觉化, 使行为规范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 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还可以定期评选出“行为小标兵”, 让他们起到榜样的作用。也可以依据小学生评价手册, 每月认真进行四评, 即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特别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找出自己的优缺点, 给那些对自己缺乏自觉控制能力的学生适当的机会, 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行为, 使他们分清是非、善恶, 意识到自己过错的性质、危害及克服方法。如果学生把道德规范与本人的有关行为进行联系、对照评价, 就会对学生道德行为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2.加强对教师的师德考核。

教师的行为规范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的养成, 因此, 必须加强对教师行为规范的考核。要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 通过听课互评、学生评议、家长反映等途径, 及时把握每位教师遵守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的情况。每学期要对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进行表彰, 对有问题的教职工予以应有的批评教育, 严重的给予处分, 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时实行一票否决, 从而规范教师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黄正平.小学养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4.

[3]林格.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养成教育序列化训练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篇9: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环境;情感;家园合作;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14-01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怎样开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呢?依据十几年的班级管理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适宜的环境,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环境对人的影响有着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特点。我们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中心,在室内教育环境与室外教育环境中大胆尝试、精心设计,从色彩上、造型上、内容上,为幼儿们营造了一个轻松、生动、自然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

活动室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我们在活动室内专门设置了“好孩子、好习惯”的主题动态墙饰,让幼儿随时都能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感染和教育。为了引导家长参与其中,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我还制作了国内外教育学家的名人名言横幅展示于活动室内。逐步改变家长重智力、轻能力,重知识、轻习惯的思想,使家长能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结合教学活动,巩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对于幼儿来讲,行为自知能力以及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往往知道该怎样去做,却搞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或好的行为习惯得不到巩固的现象。

一味单纯说教是无济于事的。针对这种现象,必须根据班上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强化幼儿的行为,如:我发现我班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我利用音乐活动《人人叫我好儿童》、《客人来了》,通过有感情地歌唱,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实际行动比理论教育更胜一筹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好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

我们为此开展小班“分果果”的主题活动。我们在让幼儿懂得分享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幼儿体验“爱”、“关心”、“尊重”等情感资源,要求幼儿回家后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送给爸爸、妈妈吃,观察爸爸、妈妈的反应和心情,入园后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四、家园密切合作,是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因素

幼儿园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只有做好家园配合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幼儿正在成长的发展阶段,诸如多方面都没有形成,许多不良习惯还没有根深蒂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养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学前儿童养成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家庭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忽视。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儿童吃、穿方面关注较多,但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及行为习惯问题却忽略不见,甚至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如一位家长在孩子的书被别人撕坏后教育孩子:“他撕了你的书,你也要撕他的书。”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通过家长会、交流家教理念、创办德育小报等一系列的家园活动策略,极大地转变了家长的思想及做法。从教唆幼儿打架到教育幼儿团结友爱;从一味顺从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到主动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

上一篇:2018创意年会策划书下一篇:正确处理“七大关系”,全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