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山中》

2024-08-22

唐诗《山中》(共17篇)

篇1:唐诗《山中》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篇2:唐诗《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篇3:山中岁月浮生悠然

距离接到交换生的通知已经四个月,在满心的期待中,我终于飞越海峡,到达了台湾暨南国际大学。

流星瞬间,时空万年

十一月的时候,算起来已经过了立冬。然而身处台湾中部的山上,暨南国际大学还是终日沐浴着暖阳。这里鲜少下雨,几次台风都是在山下逗留一日便火速离开。因为海拔高纬度低,日日都是高远的蓝天白云,空气太干净了,阳光照下来的时候少了水汽尘埃的阻隔,正午的时候便显得格外凌厉,仿佛有毛刺一般刷过皮肤,留下些轻微的烧灼感。

宿舍楼前就是偌大的草坪,绵延像是山丘。一棵树冠宽大的榕树长在正中间,树下摆着一条长长的木凳。鹭鸶常年在这片草地上驻扎,格外不怕人,你坐在木凳上,它们就在你旁边翩跹起舞。有时候会遇到在草坪上拍婚纱照的新人,捧着花束,眼里有飞扬的幸福。

小小的夜市是我们的大爱。鸡排面100台币,里面有巨大的鸡排和满满的一碗面条,外加不限量的水果和汤;最大的饮品摊上,一杯冬瓜茶有1.5升,我们四个人喝完一杯冬瓜茶,巨大的容器被我们搬运回宿舍,变成了现成的垃圾桶:炸鱿鱼有40厘米长,嚣张地支着长腿,上面裹着厚厚的辣酱;一百元一件的漂亮衣衫,大部分写着“Made in China”。

一家叫做“沟緹”的小食店,坐镇暨大好多年,学长学姐们的毕业论文副本,规规矩矩地码在右边的墙上,叠了一层又一层。店里卖着我吃过最好吃的猪皮,米饭不限量,卤肉免费提供。老板操着闽南口音明显的普通话与我们聊天,说起有同学来时就着卤肉一顿吃了八碗米饭,笑容里满是骄傲,而说到台海局势,却口气平和,像是他人的故事。

饭后,端着热奶茶往草地那么一躺,便能看见漫天繁星。这里格外受天空喜爱,不时能看到流星划过天际。我总在想,在我们眼前飞过的那些流星,它们在燃烧的瞬间,是不是承载了同一片星空下的人们某个殷切的愿望?我们那一眼,又是不是透过时空看到了万年?

那些可爱的老师们

中文系的系主任是位漂亮又古典的女士,有时上课会穿飘逸的长袍,各色的长袍上总是绣着或画着兰花、竹子,要不就是龙飞凤舞的中国草书,衬得整个人飘逸似神仙。讲文学史的时候,眼睛带笑,发自真心地为自己专业骄傲。

中国思想史的老师自称宅男,人生一大爱好是躲在小阁楼里面发帖,挨次在同学们的Facebook上留言侃大山。苦口婆心地劝慰我们:“我一直说,咱们学中文的,必干两件事:一是看周星驰的电影,二是打三国杀。”有时候,他唾沫飞扬地讲完“三国杀”,转头又开始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传统小说赏析的杨老师,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为免遭五都选举时的竞选广告荼毒,已经三个月不开电视。讲课时总是神采飞扬,一篇一百多字的聊斋故事,在他口中,化身为有骨血的真实男女,为爱情、为生活、为欲望,或者激烈决绝,或者遗世独立,或者面目狰狞。

西洋文学的老师是余光中的学生,说余老现在仍旧精神矍铄,是个严肃于写诗写散文却不失可爱的小老头。全英文版的教材有字典那么厚,英文字排列得密密麻麻,整学期都学不完《荷马史诗》。宙斯是花心却怕老婆的雷神,阿佛洛狄忒出轨的对象其实是个丑八怪,阿波罗的姐姐原来是花痴。

为了准备考试而通宵自习的同学相约7-11,买一杯热咖啡;老师总是提醒最近有哪些学者要带来什么讲座;而系主任总是为即将去台北参加各种研讨会或者国际会议的同学大开绿灯。

现世的温暖时光

早就听说台湾的慈善事业和人文关怀做得很好,到了台湾才知道,原来这些早已经融进台湾的血脉,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连远在深山的暨南国际大学也没有例外。校园里种种充满着善意与爱心的设备和活动,总是让才去的我们心生感动。

所有有着楼梯的地方,就连运动场的入口也一定有光滑的斜坡。学校的电梯除了常用的按键之外,在齐腰高的地方总是多出一套可以让残障人士使用的按键。即便没有人帮助,坐在轮椅里的人也可以轻易按到需要的按键。图书馆里,若是普通卫生间里没有了纸巾,同学宁愿另想办法,也不会随意使用残障人士卫生间的纸巾。

每个周末,同学们总会接一些残障的小朋友上山。总是穿高跟鞋超短裙跳拉丁舞的学姐,抱着腿不方便的小朋友,声音软糯地讲《嘻哈农场》;终日里泡图书馆的书虫,也慢下了步伐,牵着眼睛不方便的孩子们“看”有声童话

餐厅里不时有学弟学妹们捧着精致的手工香皂,说是残障的小朋友们自己摸索着做的,于是吃着饭的同学欣然停下筷子,拿一块或嫩绿或粉红的小香皂。那些香皂也许永远都用不上,却会永远都散发着清香。

篇4:山中少年今何在

《山中少年今何在》是一本震撼人心的校园小说。小说讲述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一所中学里,一群面临高考的孩子在高三这一年里感人至深的成长故事。心怀梦想的山中少年,面对沉重的高考与残酷的现实,一次次遭遇挫折,却始终不放弃、不抛弃,终而在最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最灿烂的梦想之花!作品平实真切,不粉饰、不做作,不悲情,每一个平淡的字眼背后,都蕴藏着坚韧不屈、挫而不败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力量,读来催人泪下、引人奋进。有人说:它是中国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人说:它是青春版的《平凡的世界》;也有人说:它是继《三重门》之后最真实的中学生活;有人说:它是求学版的《我的奋斗》。让我们一起走进山中少年平凡而不卑微的世界。

精彩书摘:

……

周宇领着光兴出了屋。可能是刚见面,俩人都不知说什么好,走得干巴巴的。走了半分钟,周宇觉得这么沉默挺不好,好像故意冷落人家似的,便没话找话:

“刚刚李老师叫你什么?”

“罗……光兴。”

“哦,怎么写?”

“罗密欧的罗,光明的光,兴旺的兴。”

“你父母真会起名,又光明又兴旺,真好!”

又走了一会儿,这次是光兴发问:“我听李老师叫你周宇,我没听错吧?”

“没错,我是叫周宇!”

“啊,太好了!”光兴忽然两眼放光,“你知道吗?我一年前就知道你!”

“是吗?”

“你是不是经常写文章?”

“嗯!”

“是不是常在《中学生博览》发表?”

周宇惊讶道:“你咋连这都知道?”

“那杂志我每期都看!上面每篇文章都署作者的学校,我在一中就知道你,我还寻思,想不到咱县还有一个大才子!怎么也没想到咱俩能在一个班上课!”

周宇被表扬得挺不自在,满脸火辣辣的:“你关心这些,莫非也写?”

光兴摇头道:“文章我可写不了,我爱画画。”说到这儿他一拍脑袋,“你知道我为啥对你印象这么深吗?因为有一次你的文章配了我的画!你可能没注意,你那篇文章叫《山里的孩子》!”

“我记起来了,那画我有印象!记得当时我还挺纳闷:这画好像不是美编的风格啊?你那画画得真不错,可就是当时没记住画的作者。”周宇不好意思地笑了。

笑过之后,俩人都觉得对方是那么亲切,颇有些相见恨晚的意思。

(节选自《山中少年今何在》第四章)

作者简介:林世保,男,80后,曾经的山中少年,从高二时爱上写作,第一篇小说发表在《中学生博览》1997年第15期,此后陆陆续续在《中学生博览》发表作品近10篇。出版过小说集《山里的孩子》,长篇小说《走过青春独木桥》、《山中少年今何在》。

篇5:唐诗《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译文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注释

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涧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绝人世的幽独清苦生活。

荆薪:柴草。

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赏析

这首诗乍看没什么惊人之句,好像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描写这些复杂的感情,都是通过感情和形象的配合来表现的。“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在郡斋中的寂寞。“束荆薪”、“煮白石”是一种形象,这里面有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感情抒写。“落叶空山”却是另一种形象了,是秋气萧森、满山落叶、全无人迹的深山。这些形象和情感串连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

篇6:唐诗《山中》

作品原文

山中留客⑴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⑵,莫为轻阴便拟归⑶。

纵使晴明无雨色⑷,入云深处亦沾衣⑸。

作品注释

⑴山行:一作“山中”。

⑵春晖:春光。

⑶莫:不要。轻阴:阴云。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⑷纵使:纵然,即使。

⑸云:指雾气、烟霭。

作品译文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

作品鉴赏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全诗正面描写山景只有这一句诗。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次句与首句紧密相关。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

这两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还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作品点评

一、唐汝询:响调未尝不佳。(《唐诗解》)二、谭元春:极有趣谙练语。(《唐诗归》)三、黄生:“入云深处亦沾衣”,非熟识游趣者不能道。(《唐诗摘钞》)四、焦袁熹:“纵使晴明无雨色”,不工死句。(《此木轩论诗汇编》)五、吴煊、胡棠:巧稳可诵(“纵使晴明”句下)。《唐贤三昧集笺注》六、王士禛:清词妙意,令人低徊不止。(《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七、刘宏煦:恐客未谙山中事,误认将雨也。“留”字意雅甚。身在云中,不见云也,湿气濛濛而已,结语信然。(《唐诗真趣编》)八、俞陛云:凡游名山,每遇云起,咫尺外不辨途径,襟袖尽湿,知此诗写山景甚确。(《诗境浅说续编》)九、刘永济:此诗末句,最能写出深山云雾溟濛景色。(《唐人绝句精华》)

作者简介

篇7:唐诗《山中》

山中

作者:王冕朝代:元体裁:五古 雨过百溜鸣,云消众山出。

鸟啼松径深,来往无车辙。

幽居少人事,足以养吾拙。

读书故无用,徒然较优劣。

篇8:鹏自山中来

说句实在话,近年来浪得虚名,求序者日众,不得不通过“拖延”的战术拒绝许多约稿与求序。况且当时我的确正全力以赴准备“新教育”年会的主报告。

这一搁,就是三个月的时间。

但是,陈自鹏老师总是说:不急,我等。

等到我自己也不好意思了。7月“新教育”年会结束以后,我决定找时间看看他的书稿。读着读着,我从文字中看见一个从小父母就由于政治原因离异的孩子,硬是靠着自己的坚韧不拔,走出深山,读了博士,专注于教育,成为特级教师,当上教委主任……果然不简单。

鹏者,鸟之王也。《庄子·逍遥游》说:“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古时记载奇闻逸事的书籍《齐谐》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东方朔的《神异经》里描述的大鸟“希有”,也就是鹏鸟的别称:“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可见,来自昆仑山的大鹏,能量超群。

传说中,鹏自山中来。来自太行山的陈自鹏,也是气度不凡,能量超群。

1980年,师范毕业的他进了大山,成为天铁集团的一位普通教师。进山以后,他开始了长达30年的登山之路。

做学生,他勤奋苦读,先后攻读了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从科技英语翻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一直读到中国教育史专业。

做教师,他享受教育,不知疲倦,努力成为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教研的能手、教改的先锋,成长为特级教师。

做管理,他登高望远,不断创新,班主任、校长、教委主任,每个角色都异常出彩,使得天铁这个远离繁华都市的区域教育声名远扬。

进山以后,陈自鹏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山,这座抚育他成长的大山。而他,也用自己的智慧反哺着这座山。他在这里“默默耕耘,学有所得,做有所成,研有所悟”,他在这里“幸福地学习着,幸福地工作着,幸福地思考着,幸福地研究着,幸福地传播着,幸福地成就着”。

正如这本书的书名《教师幸福追求之道》,无疑,陈自鹏是现身说法,用自己成长的故事讲述教育幸福的源泉。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我也曾经写过一首题为《享受教育》的小诗,解释我们对于幸福的认识。其中有这样几句:

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

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就会激情迸射

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就会轻舞飞扬

而你,也就如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份快乐的心情

你会把每一个挫折看成是考验

你会把每一种困难看成是磨炼

你时时刻刻都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股创造的激情

你会把每一堂课精彩地演绎

你会把每一句话精心地锻造

你会把校园变成追求卓越的教育梦工场

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种生活的诗意

你能从平凡中品味出伟大,从失败中咀嚼出成就

你能读懂每一个孩子的脸庞,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房

你会惊奇地发现:幸福从此熙熙攘攘

陈自鹏的进山、登山、乐山之路,其实也是我们每位教师的人生之路。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进了教育这个山门,我们就要努力攀登,不懈追求,扎根教室,书写自己生命的传奇。

伴随着我们攀登的历程,是艰辛,更是幸福;是挑战,更是享受。鹏自山中来。能力在攀登中提升,力量在攀登中爆发,幸福也在攀登中创造。这就是陈自鹏给我们的启示。

(责任编辑:黄常棋)

篇9:唐诗《山中》

山中

作者:卢仝  朝代:唐  体裁:七绝   饥拾松花渴饮泉,偶从山后到山前。

篇10:唐诗《山中》

山中,山中王安石,山中的意思,山中赏析 -诗词大全

山中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随月出山去,寻云相伴归。

春晨花上露,芳气著人衣。

篇11:唐诗《山中》

山中

作者:陈与义朝代:宋 当复入州宽作期,人间踏地有安危。

风流丘壑真吾事,筹策庙堂非所知。

白水春陂天澹澹,苍峰晴雪锦离离。

篇12:山中无老虎

四年以来,野生老虎的保育工作取得了不小的进展。2010年,几乎没有人知道世界上还有多少只野生老虎,因为许多国家还没有开展系统的全国野生虎统计;如今,已有不少国家进行了针对野生老虎的专项调查,对其国内的野生老虎数量、活动地区和面临的主要危险有了直观的把握。

然而,越是了解,数字就越是触目惊心:根据现有的统计结果而推算,目前全球范围内的野生老虎数量大概在3200只,相较一个世纪以前竟减少了97%。

造成这种情况的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人类的扩张与发展,野生老虎的活动范围急剧缩小,目前仅为历史范围的7%。农田桑陌与公路大楼取代了森林和草原等老虎生存的适宜环境,老虎的食物源减少,同时也更容易遭到捕猎;部分老虎种群被迫分散迁移到不同的小岛上,但繁殖风险也随之增高。

目前而言,对野生老虎危害最大的无疑是盗猎者的存在。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1月至2014年4月之间,至少有1590只老虎被盗猎者捕捉。也就是说,平均每周,地球上至少有两只野生虎死于盗猎者之手。

作为TX2计划的主要推动者,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反盗猎设为了头号目标,对盗猎行为“零容忍”,并号召各国政府制定相关法律并加大惩罚力度。在野生老虎存量最大的亚洲,各个国家的巡护员、森林守卫队和其他工作在亚洲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第一线的工作人员结成了“亚洲巡护员联盟”,通过监控野生虎及其生存的草原,以减少盗猎者的可乘之机。

以中国吉林省为例,巡护员与边防部队合作,建立了东北虎监测网络,在重点地段设置了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架设高清探头,并加强巡逻,以防止和震慑盗猎分子。目前,长白山林区的野生东北虎已经增加到11到13只,相较于1998年调查的6到9只有了明显的增长。

篇13:唐诗《山中》

初夏山中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又报东皇促驾归,醉中阙赋送春诗。

佛瓶是处见红药,僧榻有时闻子规。

野客款门聊倒屣,溪潭照影一轩眉。

篇14:唐诗《山中》

山中自述,山中自述于鹄,山中自述的意思,山中自述赏析 -诗词大全

山中自述

作者:于鹄  朝代:唐  体裁:五律   三十无名客,空山独卧秋。病多知药性,年长信人愁。

萤影竹窗下,松声茅屋头。近来心更静,不梦世间游。

篇15:唐诗《山中》

忆山中

作者:顾况朝代:唐体裁:五律 春还不得还,家在最深山。蕙圃泉浇湿,松窗月映闲。

薄田临谷口,小职向人间。去处但无事,重门深闭关。

篇16:诗情在山中

依孔子周游列国的丰富阅历,泰山算是其高无比的山岳了,但泰山最高峰只有1524米,比起珠穆朗玛峰最新的测量数据8844.43米来,只能算是小山见大山,泰山不过是占了地理位置优势,因为它的周围都是小山丘,相形之下,就显得“鹤立鸡群”了。

杜甫后来还真登上了泰山之巅,在日观峰看日出,可能是期望值过高产生失落,并未再写诗。在这之后,韩愈登上比泰山更高的华山之巅(华山最高峰1997米),不过也未写诗,他的表现,被流传成一个著名笑话。

冯梦龙的《笑史》收录了这个笑话。说韩愈登上华山之顶,游到幽深险峻之处,心跳目眩,回望来路,居然没有胆子再走下去。绝望之余,这位几十岁的大老爷们在山顶放声大哭,写遗书与亲人诀别。后来还是华阴县令千方百计来接他,他才得以下来。台湾作家柏杨在他的《中国人史纲》一书中也专门提到此事,他在文中语气不无揶揄,交待了地方官员弄韩愈下山的细节,说是以酒将他灌醉,然后再派人吊他下山的。

在我印象里,韩愈是有胆气的,痛哭华山这事可信度有多少,实在值得怀疑。假如真有这“会当凌绝顶,一览腿发抖”的事,也许只能说明韩愈患有“恐高症”,大概他觉得从山上摔死,很不值得吧。但后来因此嘲笑韩愈的人不少。华山的苍龙岭至今还有个“韩退之投书处”,真是一段笑话成就了一个景点。

山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暗含时间的张力,“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豪情,终究敌不过铁定的自然规律。山就像一位稳重、长寿的智者,无言然而德厚,让人心生敬仰。

“人”在“山”旁便是仙。这个“仙”字的造字法,似乎大可玩味。

晋代衢州人王质入山砍柴,看到山上有两位神仙对弈,不知不觉中,自己斧柯烂尽。这是影响最大的山中有“仙”的传说,现在各地有烂柯的遗迹不只是衢州,总共竟有十余处之多。

至于诗意地山居,一直以来,都是凡俗之人的奢念。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里的隐者,如仙人一样的缥缈和洒脱,我猜想这隐者并不是真有其人,倒像贾岛自己。

那么既然征服不了山,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何不坐下来与它交朋友?

像李白独坐敬亭山,把青山作为知己,与之深情对视,“相看两不厌”;像辛弃疾与青山眉目传情:“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这种平起平坐,不卑不亢的姿态,虽然不乏文人的自作多情,但真正的山人合一,正是这种境界。

很喜欢元朝宋方壶的《中吕·山坡羊·道情》中那句“青山相待,白云相爱”。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里,作者为了表现黄蓉的聪明伶俐,写她面对“渔樵耕读”中的樵子,唱的正是这首《山坡羊》来答他: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后来有人戏称这是“宋代才女唱元曲”,金庸写书时可能尚未想到这一点,但也说明他对这首曲子太喜欢了,“青山相待,白云相爱”,视富贵如浮云隐居青山不求功名的洒脱,何等令人向往!

篇17:唐诗《山中》

山中雪后

作者:郑燮朝代:清 晨起开门雪满山,

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

上一篇:考公务员辞职报告范文下一篇:社区工作者学习十九大精神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