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村经济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正文

2024-09-01

芦溪村经济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正文(共6篇)

篇1:芦溪村经济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正文

摘要:本文选取湖北省长阳县磨市镇芦溪村为调查地点,以田野考察、人物走访等方式考察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现状。以期略窥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芦溪村经济发展现状

在当今社会大发展时期,农村经济始终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备受社会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

一. 芦溪村情简介

芦溪村位于磨市镇东部,陆龙公路横贯村中心地段,交通十分便利。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土地肥沃,水利、阳光充足,是镶嵌在清江流域的一颗明珠。该村过去被成为“鱼米之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家项目建设,清江流域得到开发,村级产业结构大调整,以柑桔、水产两大产业为支柱,成为全县种植特色大村。国土面积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25亩,山林面积5530亩,柑桔面积3500亩,水域面积1350亩。村所辖4个村民小组,678户,2768人,劳动力1615人,年人均收入已过4000大关。村组干部5名,党员有86名,下设两个党支部,即柑桔产业党支部和水产产业党支部。

芦溪村于2006年被纳入全省“百镇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实施的村之一,村两委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主旋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思想,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新农村联系单位的关心、支持下,先后有“一建三改”项目,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公里硬化项目,有线电视和宽带项目,木本油料苗圃基地建设等项目分别落户本村。通过不断努力,该村呈现出产业发展经济,村民生活富裕,社会风气好转等,村容村貌大有改观,管理更加民主的局面。

该村着力在强班子、促发展、优环境、建阵地上下功夫,形成于“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项目带动,促进经济增长,对现有项目做好协调服务创优环境,大力招商引资来壮大集体经济。目前该村经济正高速发展着。

二. 以巩固壮大集体经济为载体,推动产业发展

该村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精心培植支柱产业,不断巩固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物质基础。坚持“项目强村”战略,积极招商引资,村域内现有化工厂、现代化苗圃基地、有机鱼养殖基地、农贸公司、预制厂等企业,这些企业提供村民就业岗位100余个,村民创收50多万元;以增强柑桔产业发展后劲为契机,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100亩“精品”果园,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柑桔年收入达到650万元;抓住国家农业部“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全县“渔业新村”项目建设机遇,稳步发展水产业,现有水产养殖户15户,570只网箱,库汊养殖350亩,水产养殖年收入近100万元。柑桔、水产两大产业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和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这两大支柱产业收入占全村村民收入的40%,2010年该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今年有望突破4000元大关。

每年深秋时节,磨市镇芦溪村大片苍翠的椪柑精品园里,满眼椪柑树“弯腰曲背”,金红的果实缀满了枝头,柑农们的脸上蕩漾着丰收的喜悦。

磨市镇芦溪村是移民大村,共接收安置隔河岩库区和搬迁安置高坝洲库区移民618人,淹没良田800亩。近年来,该村在镇政府和县移民部门的领导与指导下发展柑桔3500亩,目前柑桔已成为村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每年在收获的季节,为了提高柑农的摘果和储藏保鲜技术,进一步提升果品质量,增加经济收入,磨市镇芦溪村委会和镇移民工作站抢在开园之前,邀请县农业局教授级、高级农世师,县农业广播学校校长、高级农艺师到柑农桔园,手把手地现场传经送宝,有效地提高了柑农们的摘果和储藏保鮮技术。柑农们高兴地说:“村干部和移民站想我们所想,急我们所急,请专家送技术上门,为我们增收下了一场“及时雨”。

1该村在今年把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加强村支柱产业的形成,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物质基础。几年来的发展,有宜昌移安农贸有限公司35000元,成立综合服务站每年上交2000元,农贸服务门市部3000元,有机鱼养殖基地2000元,预制件加工厂5000元,长阳科力生公司20000元,石材工艺厂5000元,休闲鱼庄1000元,现又新增免烧瓦厂15000元,家具厂3000元,打蜡场院内的房租费3000元。2010年上半年该村集体收入近12万元,预计到年底达到25万元的目标。

全村十家企业:

表一

三. 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抓手,实现生活富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农民生活更加殷实。有了支柱产业的发展,有了项目建设的巨大成功,该村村民的收入持续增加。现在该村96%以上的农户住进了“小洋楼”,60%以上的农户有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电器,85%的家庭有了摩托车,80多农户购买了电脑,实现了宽带上网,10多户家庭购买了私家轿车。全村400户农户实现了“一建三改”,85%的农户建起了沼气池、卫生厨房和卫生间;70%的农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98%的农户吃上了安全纯净水;农户通电率达到100%,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8%以上。村级卫生室建设达标,设施安全,管理规范,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100%。大力争取民生政策,全村实现了五保、低保、孤残儿童应保尽保,对17户贫困家庭、军属、残疾人房屋进行了改造,让弱智群体人员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新房。全村呈现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四.以不断提高村民素质为依托,促进村风文明

村民富裕了,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该村就把提高村民素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培养新时期新农民,宣传身边典型,使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传遍千家万户。该村率先在全镇挂牌成立了第一所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利用村综合办公室阵地,常年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法律法规、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培训教育活动;建起了农家书屋,藏书2000多册,专人负责常年坚持免费为村民借书;落实了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收站,定期组织党员干部、村民参加学习。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科技服务等活动,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农技培训,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每年对该村农民开展至少两次柑桔保养、防病等培训,对渔业养殖户发放养殖技术指导书,派专家专程指导;全村科教文卫事业稳步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五.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助力,改善村容村貌

近几年来,该村抢抓机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争取农村公路

硬化政策,完成村级公路硬化14.5公里,全村80%的道路已完成硬化,村民出行有了极大的改善;投资仅15万元建设了村级垃圾场,硬化了垃圾场公路,并在村庄中心新建了3个垃圾集并房,实现了村内垃圾集中堆放处理;治理污水排放,修建了2000多米污水排放渠;全村80%以上的农户硬化了庭院和操场,建有花坛和栽有风景树。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水沟清化、空地绿化、村庄美化的目标。

小农水,大民生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重点项目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芦溪村情况: 表二

六. 以改造中低产田为基础,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芦溪村将在今年我启动“低丘岗”项目,国家投资不少于450万元项目建设规模,以改造该村的中低产田。

1.开发范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芦溪中低产田项目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境内,项目区辖芦溪村和磨市村,10个村民小组,1760个农户,5914人,项目区总面积3.6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800亩。

2.投资情况:芦溪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完成总投资25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16万元,省级财政配套46万元,县级财政投资12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81万元。群众投工投劳32400个。

3.建设内容:项目区内主要实施水利、农业、林业和示范推广等治理措施。

(1)水利工程措施:新修拦河坝8座,整修堰塘1座,衬砌渠道5574米,改河造田9亩,新修排洪渠800米。

(2)农业措施:改造土壤400亩,引进良种1000千克,新修、维修机耕路4条7.95千米,新修机耕桥4座,农业机械设备20台套。

(3)林业措施:营造防护林100亩。

(4)科技推广措施:农业科技培训1200人次,科技示范园一个。

4.预期效益:项目实施后,新增灌溉面积2200亩,改善灌溉面积1900亩,新增机耕面积600亩,农田防洪标准可达10年一遇。增加粮食33.91千克,油料7.48万千克,蔬菜5万千克,柑桔1.32万千克,增加农业产值100万元。

5.运行管护:项目区内各项工程措施,由所在村委会进行管理,组织受益农户进行管护。

七. 以发展乡镇企业为契机,鼓励村民回乡创业

前几年,我国在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下,该村许多到沿海的民工苦于出路相继回村寻找新的出路。该村村民们积极寻找新的出路,许多人开始从事水产养殖,许多人还养起了蜜蜂,或在家购买大卡车从事货物运输等,涌现了一大批自主创业典型。下面以介绍从事肉鸡规模化养殖的陈刚同志为例。

陈刚同志居住于芦溪村四组,男。在2010年年底以前,他还在深圳打工,从事过外资企业基层管理、采购管理等,对外资企业的企业文化、生产工艺、动作流程等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积累了一定的人事、生意、销售经验。

2010年年底,他本着回乡创业的想法,在芦溪村四组投资建立了养鸡场,从事肉鸡规模化养殖,并于今年3月开始投产。

该养鸡场的经营模式为“企业+基地+农户”,合作企业为宜昌市大农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主要承担技术、防疫指导以及销售,陈刚本人主要承担从小鸡达到成品鸡的一条龙养殖。目前,该养殖场占地4000平方米,年产成品毛鸡80000到100000羽,年销售额150万元到200万元。到目前该养鸡场开始产生利润20万元的销售额。

在采访中,陈刚谈到,在养鸡场建立初期,因信息、资金等遇上了一定的困难,村委会书记、主任积极帮他想办法、找路子,给予了大量的帮助,使得他现在能够正常稳定快事发展。

在芦溪村,像陈刚这样的回乡创业典型还有很多,他们为芦溪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科学发展兴产业,强村富民建新村。芦溪村高举旗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该村经济现在正健康、平稳、高速发展。正如该村村委会委员童朝珍所说:“现在我们村正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篇2:芦溪村经济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正文

随着重庆市“旅游扶贫”口号的打响, 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前景广阔。2011年, 重庆市将“旅游扶贫”作为巫溪旅游发展的突破口, 在巫溪县银峰村正式启动, 规范发展了38户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一年多来, 接待了短期游客4 000人次, 具有日接待能力388人。农家乐经营户平均收入达3万元, 许多农民赶上了旅游致富路的“列车”。随着银峰村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 本文对其资源特色、如何从发展中总结经验等进行综合分析, 制定了相关的营销对策, 对今后银峰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希望给其他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 基本情况

1. 乡村地域广阔, 村民人口较多。

银峰村地处巫溪县西北方, 距离文峰镇9公里, 距巫溪县城40公里。南与文峰镇三宝村舒家坪接壤, 西接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 距其30公里。幅员面积达28.3平方公里, 海拔910米~1 400米, 立体气候明显。该村辖五个社、380户、1 500人, 村民生活积极向上、民风淳朴, 老人小孩欢聚一堂, 成立了“乐和协会”, 是巫溪县社会管理创新及“乐和家园”建设的样板。广阔的乡村天地和众多的村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潜在消费市场。

2. 旅游资源丰富, 特色较为显明。

银峰村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主要表现在原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种植业及畜牧业四个方面。绿色原生态资源优越:由于银峰村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 乐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为发展畜牧业、开发绿色食品及开辟休闲纳凉等可持续发展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具有“绿色宝山”之称。全村林地面积高达19 750亩, 森林覆盖率为68%, 拥有上百种植被 (如银杏树、百年桂花树、朝天松、银杉树、槐树、香樟树等) 、三十多种珍奇异兽 (如野猪、松鼠、狼、野鸡野山羊等) 、二十多种昆虫 (如瓢虫、萤火虫、知了等) 。在拥有的这些动植物之中百年桂花树被评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野猪被评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辖区内天然景观也多不胜数, 最出名的有“二郎山”、“蛤蟆洞”、“尖峰寨”、“穿山洞”、“野鹿山”、“仙女寨”以及“南天门”的山王庙等。村内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村民房舍绿树掩映, 是城市居民远离喧嚣、休闲避暑的绝佳去处。独特的民俗文化:银峰村民有着自己独有的“除草锣鼓”文化, 它是指农闲时, 大家聚在一起用说、唱及锣鼓的方式演绎农耕的场景, 体现出了银峰村乐和团结的胜景。此外, 银峰村还拥有1 000头黄牛及4 000多头山羊的养殖示范基地、500亩的烤烟基地, 为众多城市居民观赏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开展农村文化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3. 多种方式开发, 旅游产品愈来愈多。

一年来, 银峰村紧紧抓住重庆市扶贫开发中心将“旅游扶贫”作为巫溪旅游发展突破口的这一契机, 认真贯彻落实把旅游业作为巫溪经济支柱和现代服务业来培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充分发挥银峰村原生态景观、民俗文化、种植业和畜牧业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 搞好乡村旅游规划。在这些基础上, 通过项目的推动, 不断地去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倾力塑造出乡村旅游特色, 扩大规模, 促进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 存在的问题

1. 重视“总体规划”, 轻视“详细规划”。

虽然重庆市扶贫开发中心先后筹措专项资金委托有关部门编制完成《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等主要旅游发展规划, 但银峰村缺乏各个景点开发建设的详细规划, 大多数项目是以村领导个人主观意见作为决策, 导致出现景点的主题不突出、缺乏特色、配套设施不齐全、旅游产品的质量不高等现象。

2. 重视“旅游产品”, 轻视“旅游精品”。

由于部分“农家乐”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缺乏从事乡村旅游的经验和团结协作能力, 加上村民文化素质偏低、经济实力匮乏、没有接受专业的旅游知识培训等因素的影响, 致使打造的旅游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档次不高。旅游产品缺乏银峰村特色, 存在“旅游产品多但精品少”的现象, 很难吸引异地游客多次消费, 影响了乡村旅游整体效益的提升。

3. 重视“开发建设”, 轻视“营销策略”。

银峰村某些旅游景点只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 在将形成的旅游产品向社会公开经营的阶段前后, 轻视了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只是在巫溪论坛等小型的新闻媒体进行了推介宣传, 并没有在市、县以外的区域或重要交通道路设定惹人注目的户外宣传广告, 更缺乏参与市、县旅游整体宣传活动的意识或区域旅游企业宣传互助活动, 产品营销观念薄弱, 缺乏主动将旅游产品推出去的意识。由于营销推动力度不够, 巫溪县的多个乡村旅游扶贫村 (如羊桥村、木耳村、双阳村、大包村、观峰村等等) , 给银峰村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4. 重视“自然景观”, 轻视“文化内涵”。

银峰村部分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只重视景点和游览项目的开发建设, 但这只满足了异地游客的“视觉”需求, 未对景点的传奇由来、文化内涵做挖掘, 满足不了游客希望通过游览各景点了解到当地的故事及相关知识的需求。

5. 重视“游览项目”, 轻视“体验乐趣”。

银峰村大多数旅游景点盲目进行开发建设, 未对游览项目的筹划和布局问题进行调查, 忽视了能让游客参与其中, 并能体验其趣味项目的设置和建设, 使游客游览的“刺激性”和“振奋点”不高, 容易造成游客产生“旅游瞌睡”现象, 降低了游客再次游览的积极性。

6. 重视“打造景点”, 轻视“卫生安全”。

个别乡村旅游景点着力打造景点的旅游项目及基础设施, 忽略了卫生安全等问题。前一批游客游览以后, 会留下许多垃圾, 由于无专门的清洁人员, 导致景点内时常会散发出异味。另外, 亭台、栏杆偶尔会出现安全隐患, 未及时处理, 给顾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甚至散失部分潜在游客。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营销对策

纵观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深刻分析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 对接下来将如何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促进贫困村民脱贫致富以致进一步发展银峰村的乡村旅游业, 具体策略如下:

1.由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党、政委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大力推行巫溪红池坝产业带动旅游扶贫模式, 寻求经验, 切实重视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工作, 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是扶贫的重要内容, 有利于增加农民人均收入, 打造乡村新貌, 提高银峰村整体文明素质,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此, 政府要起主导作用, 统一制定规划、统一进行指导, 加强对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制定, 并做好协调统筹工作, 及时解决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督导检查有关方针和政策的实施。

2.完善整体规划, 编制开发建设详细规划。首先, 政府要委托相关机构对先前编制的《银峰村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进行合理的完善, 明确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做到有计划和有重点来进行。其次, 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要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意见, 请专业机构精心编制具有科学性、可实施性的景点开发建设详细规划, 然后根据规划分步实施、开发建设, 避免仅靠个人主观决策, 导致打造的景点出现主题不突出、定位不明确和旅游产品档次低等问题, 甚至存在投资浪费等缺憾。最后, 政府要结合银峰村的实际情况, 突出当地特色, 体现出独特的个性, 保护好辖区原有风貌和乡村生态文化环境。

3.严把旅游产品质量关, 将“产品”打造成“精品”。旅游产品的灵魂是质量。档次低、质量差的旅游产品是无法吸引游客来消费的,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难以壮大, 因此银峰村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要严格从景点的总体环境、基础设施、住宿和餐饮设施、服务水平、经营管理模式、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旅游卫生安全状况、社会贡献等几个方面“做文章”, 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纠正, 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各级旅游主管单位要及时跟进督促、并及时对其进行检查指导, 使银峰村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4.灌注产品文化, 挖掘产品内涵。随着我市乡村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只有不断挖掘产品的特色, 凭借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才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对外具有竞争力。乡村具有古老、天然、真实的特点, 是传统农业文化的珍藏地, 能有效地满足旅游者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和愿望。而且在当今城市飞速发展的浪潮中, 乡村传统文化越能显示出地方文化的特色。因此, 需要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去挖掘乡村文化内涵, 将传统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融汇到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中去, 形成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5.增加体验项目, 让游客感受农事乐趣。乡村旅游将城市居民作为主要的目标消费群体, 以美丽的田园风景、独特的文化吸引着消费者的注意力, 以农业、畜牧业等资源为根基开发建设旅游产品, 吸引各地游客前来纳凉避暑、休闲养生、参与体验的一种旅游活动。能让游客参与各种农事活动并充分体验到其乐趣是乡村旅游的本质和核心, 也是吸引游客二次消费和重复消费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规划时就要根据各个景点的实际情况, 围绕旅游产品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策划出能让游客参与性强的活动项目, 让异地游客真正地感受到银峰村民俗文化、生活和劳作方式。比如说, 开发建立水果与蔬菜采摘、农场“认养”、包饺子、腌制农家咸菜、自制马铃薯片等农事活动, 这些都是城市居民乐于看见和参与的乡村旅游体验项目, 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6.多渠道开展旅游扶贫宣传, 加大促销。与市、区或多个旅游部门一起, 运用多种方式、途径, 扩大范围进行旅游扶贫广告宣传活动, 提高银峰村旅游扶贫的名气和影响。以民俗文化活动、节庆和传统节日等为平台, 举办农事娱乐活动, 开展主题体验游, 力求每一季度都有主题, 全年都是旺季。利用扶贫公众信息网等媒体开展网络营销, 提供旅游在线服务, 将旅游扶贫的信息化水平提高。除了开展网络营销外, 还要通过新闻媒体、户外广告、宣传手册来增加银峰村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 搞好公共关系活动, 用好社会扶贫资源, 共同开拓乡村旅游市场。

7.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由于银峰村乡村旅游业主大多数是本村的村民, 知识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经验理念狭窄, 旅游服务水平相对较弱, 导致了该村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准不高。针对此类问题, 必须要增强人才培养, 邀请相关专家对银峰村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讲授相关知识, 或是将经营人员派往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进行集中培训或分散培训, 使他们尽量在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社会公德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也要对其进行培训。另外, 派出本村旅游服务人员到其他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交流, 取长补短。倡导诚信经营、文明服务, 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修养。懂得广泛吸纳经营、管理的旅游人才, 为银峰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结论

总之, 在当今社会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是重庆扶贫办公室以乡村旅游扶贫的着力点, 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从目前银峰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来看, 前景较乐观, 但还是存在相应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大投入, 改变发展的模式, 合理运用营销对策, 唱响“相约银峰, 心情放松”的口号, 最终达到让旅游业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插上翅膀。

摘要:乡村旅游以其独有的资源基础、旅游参与和体验过程正成为许多乡村地区促进发展、远离贫穷走向富裕的新蹊径, 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形式。重庆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对以旅游业带动农民致富的工作非常重视, 经过扶贫资金的持续投入, 使之产生了开发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贫困地区奔向富裕的三赢局势。巫溪县文峰镇银峰村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在分析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上, 提出加快银峰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对于促进银峰村乡村旅游更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赵登华.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 2007-05-27.

[2]张国胜.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J].旅游调研, 2006, (7) .

[3]唐俊平.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刍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2007, (1) .

[4]贺小荣.中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2) .

[5]廖静娴.中国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E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12-19.

[6]杜江, 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 1999, (1) .

[7]江德才.金融应加大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J].丽江旅游周刊, 2011, (1) .

篇3:河北省“空心村”现状调查及分析

摘 要:河北省平原区、县、市的后备土地资源近乎枯竭,空心村现象造成了大量土地和房屋闲置,打破了耕地的动态平衡。在“三农”问题日益严峻、缓解不断加大的人地压力的今天,全面了解省内空心村现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张家口西合村,廊坊刑四岳村,邯郸贾街村三个村庄的土地情况,住房状况以及村民流失情况进行科学调查和统计论证,以此展示河北省空心村现状。

关键词:河北省;空心村;现状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1-92-2

1 河北省土地资源状况

通过河北省公布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在全省现有9842.03万亩耕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4.80%。耕地面积比第一次土地调查年均减少38.74万亩。2005年的人均耕地面积已下降至1.4亩,低于全国1.44亩的平均水平。农村居民点用地偏大,占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 72.0%。未利用土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1.5%,土地利用不够充分,人均用地超标。

另外,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全省不同程度的“空心村”约有7500个,占全部村庄的15%左右,“空心村”所造成土地闲置浪费达60万亩左右。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高质量耕地还将继续减少,人地矛盾将会日益加剧,耕地保护形势仍十分严峻,坚守耕地红线成为土地整治工作的核心任务。

2 调查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本文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一方面能得到客观实际的数据,另一方面又能运用社会学统计方法来展示空心村土地使用的实际情况。

2.2 样本抽取方法

本次研究从河北省空心村中随机进行随机抽取研究地点,因此调查村落具有较高的代表性。第一阶段为抽取省辖市,第二阶段为抽取县辖区,第三阶段为抽取自然村,第四阶段为抽取家户。

3 空心村基本状况

3.1 样本概述

受访者共105人。其中,男性受访者为63人;女性受访者为42人。受访者户口类型94.2%为农业户口,非农户口和统一居民户口占5.8%。受访者学历主要以高中毕业及以上为主,共占调查总体比例的54.28%。

据调查统计,受访者在最近一年最经常居住的地方以城市或城镇为主共占62.86%;以农村为主占35.24%;以其他地方为主占1.90%,如学校、厂房宿舍等。

3.2 空心村居民基本概况

3.2.1 村民概况

①村民外出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64.8%的受访者家里均存在不常住农村的人口,其中2人外出的情况居多。其中,有 51.4%的受访者表示外出打工只有节假日和发生重大事情才回家甚至几乎不回家。大多数受访者不经常性回家的原因是在其他省市工作,距离太远,回家不太方便且费用较大。

②留守老人情况。

经调查,有67.6%的受访者是不能亲自照顾自家的老人。其中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只能经常打电话关心老人;还有较少一部分受访者表示没时间关心留在农村的老人;仅有少量受访者将农村家中无人照看的老人送入(养)敬老院。

根据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CHARLS数据来看,农村老人的贫苦问题比较严重,农村60岁以上的人的生活贫困率占到了29%,80岁以上农村老人贫困率更高,并且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低,仅有养老保险每个月领70元,很多老人主要靠子女生活,所以和子女之间的关系非常不对等。他们一方面缺乏来自子女的亲自照顾,另一方面是收入低下,因此河北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仍然处于困境之中。

③留守儿童情况。

经调查,河北农村留守儿童现象较为严重。有 45.5%受访者的子女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来自父母的亲自照顾,只能将子女完全交给留守农村的父母管教或者是亲友照顾。

根据人民网报道,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其一,监护不力,留守儿童初中在校率大幅度下降;其二,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其三,疏于照顾,人生安全不容忽视,留守儿童被不法分子侵害现象频发。

3.2.2 耕地状况

村民拥有的土地的耕地面积分布较集中,大多数受访者拥有的耕地面积在1—5亩之间,占了58.10%的比重;耕地土壤肥沃程度主要为一般和比较贫瘠。但是随着年份的增加,一般土地的肥力将会将步下降,且有53.3%村民表示如果自己拥有的土地质量变得较为贫瘠,将不再愿意继续使用。并且,有40.0%的受访者认为其已经存在不同程度上农地的荒置。农地在抛荒的原因中,主要是种田效益低赚钱低占了47.5%、家里人手不足占了30%和外出务工无暇顾及家里农地占了45%。

经济的收入仍然是影响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农村种田效益低,加上生活成本、婚嫁成本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出外工作。如今年轻人的外出,村庄土地被废弃或被用为建设用地的可能性将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加快了农村的空心化。

根据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国家鼓励农村进行土地流转来发展农村经济,可以通过土地的流转来改善土地荒置的情况。经调查,有70%以上的人都没有发生土地流转的情况,即未曾进行出租土地或者租用土地。这说明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工作仍有待加强。

3.2.3 住房情况

有81%的受访者居住的房屋类型为平房,经调查,有66.6%的受访者对房屋是在比较满意以上的。根据我们的了解,村民私人所有的宅基地总面积利用率只有51.0%,说明宅基地利用不够充分,这将不利于农村的缩村腾地。我们了解到,调查地农民的房屋往往是农民自建,缺少规划,房屋大多盲目地追求大,很少考虑舒适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3.2.4 私占乱占情况

经调查,有83.81%受访者认为私占乱占的现象或多或少都有存在。就村委会对私占乱占等不合法用地行为的整治情况来看,很多人表示不太满意。有18.10%的受访者认为村委会放任村民的行为,让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有50.48%的受访者认为村委会只有适当的管制,但成效不大!虽然有所管制,但受访者普遍认为是表面功夫,部分村委干部带头卖地的行为,所以在笔者访问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对村委抱以不信任,甚至把以私占乱占为缩影的根本原因归咎于政府部门。此外在访问过程中,我们曾多次遇到抨击政府部门的受访者,甚至少数较为偏激受访者让我们直接问政府部门。

此外,农民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对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认识偏差,有调查显示,在一百户中,有58%的农民认为“土地是集体的,建成后就变成了自己的”,基于这样错误的认知,部分农民就千方百计的多占用土地,有的甚至出现随意调换宅基地或耕地,以便更多地占用农村土地资源。甚至会造成村民之间紧张的关系。

4 结语

结合上述的村民、耕地、住房三者情况来看,笔者所调查的三个村庄的耕地与宅基地面积的人均占有量还是较为充足的,但是人口外流、土地荒置、房屋闲置和私占乱占的情况也较为严重,这与典型的空心村现象也较为相似;同时,也反映出河北省空心村土地荒置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土地流转还需要继续发展,住房情况有待合理规划。

参 考 文 献

[1] 赵耀辉.未来二十年农村养老主要还得靠子女[J].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5(8).

[2] 薛少楠.河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解读:摸清土地资源家底[EB/OL].河北新闻网,2014(6).

[3] 常江.留守儿童面临问题[EB/OL].人民网,2007(9).

[4] 杨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EB/OL].新华网,2014(11).

篇4:芦溪村经济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正文

一、女村干部的基本情况

此次专题培训班共有744名村(社区)主任、书记参加,其中有村“两委”女干部(以下统称女村干部)112人,占总人数的15.05%,男女比例为6.64∶1。112名女村干部分别来自16个州市77个市县105个乡镇112个村(社区)。有村主任、书记“一肩挑”者1名,村主任21名,村党总支书记22名,副书记1名;社区主任、书记“一肩挑”者12名,社区主任1名,副主任2名,社区党总支书记52名。年龄结构以35~49岁为主,平均年龄为42岁,年龄最大者为64岁,最小者为26岁;50~65岁的有25人,35~49岁的有62人,26~34岁的有25人。

二、云南省村“两委”女村干部队伍建设、发展现状

(一)数量有所增加,但总量、比例仍偏低

近几年来,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村级干部中女村干部人数明显增加,2008年全国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所占的比例为21.7%,比2005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3]。云南省2010年第四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后,有94.8%的村委会实现女委员进入村党支部或村民委员会,比上一届提高14.8%[4];2013年第五届换届选举后,已有女书记611人,占总数的4.8%;女主任677人,占总数的5.3%,女村民委员16 734人,占总数的24.1%,分别比往届高出0.6、1.4、5.1个百分点[5]。表明历届换届选举后女村干部数量有明显增加,但总量和所占的比例仍然偏低的现象。

(二)工作中的地位、决策权低于男村干部

由于长期受“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影响,男村干部在生活、工作中往往会轻视女村干部。在调研过程中,也有部分女村干部反映,虽然她们通过公选,进入村“两委”班子,但主要从事计划生育、新农活、家庭矛盾调解等工作,很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即使参与了,也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还有一些女村干部,由于受传统观念、宗族势力的影响,在一些利益纠纷问题上,村民仍不信任一个外姓的女村干部。因此,加大男女平等观点的宣传力度,为妇女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竞选、工作、生活氛围非常重要。

(三)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有明显提高

自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实施以来,云南省六年来共选聘大学生村官23 648名,并且在2013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已有4 113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级领导班子,大学生村官的加入,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云南省女村“两委”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在受调研的112名女村干部对象中,就有27名大学生村官,占总人数的24.11%,她们的平均年龄为31岁,学历以大专本科学历为主。除女大学生村官外,女村官的平均年龄为45岁,学历以初高中学历为主,有小学学历2人,初高中学历62人,中专学历3人,大专学历16人,本科学历2人。因此,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上看,由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对提高女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与其他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的现象还较为突出。

(四)队伍有所壮大,但后备力量明显不足

大学生村官的加入一定程度上壮大了村“两委”女干部队伍,但也表现出后备力量不足,部分村后继无人的现象。由于大学生村官是一个流动性较大的群体,她们的聘期一般为三年,部分当选为村“两委”班子的大学生村官不安于现状,只是将这一经历当作“跳板”,不能长期服务农村、农民。而村里一些有文化、受过一定教育,有一技之长的年轻妇女,也因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不愿待在村上,进城务工 ,这使发展壮大女性村干部队伍表现出后备力量不足。因此,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改善待遇、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用制度、用待遇留住人、引进人才,壮大女村干部队伍显得更为重要。

三、云南省女村干部发展、培养机制

(一)进一步完善法律政策机制,积极鼓励妇女参政

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已明确规定了“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当有适当名额”,但“适当”两字,并没有量化,这使得一些地区没有认真贯彻执行这一规定。云南省为认真落实这一政策,省委办厅云办发[2013]5号、省妇联云妇发[2013]22号文件明确规定,村“两委”委员中,至少要有一名女性委员,根据实际情况兼任妇代会主任。”通过此文件的明确规定,第五届村“两委”干部中女村干部的比例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一些地区由于没有妇女参加竞选、竞选过程中未获得过半赞成票等原因,村民委员会成员中仍然没有妇女。因此,在良好的法律、政策平台下,各级政府、妇联应做好妇女干部的宣传、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让更多的妇女参加竞选、参加村级事务管理,力争实现村“两委”委员中至少有一名女性委员的目标。

(二)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壮大集体经济,适当提高村干部工作待遇

目前云南省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很落后,农业生产仍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6]。妇女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劳动者,承担着一个家庭的农业生产、日常家务、照顾老人、抚养孩子等方面的重任。在调研过程中,也有很多女村干部反映,在农忙时期很难合理分配工作与家庭生产的时间和精力,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壮大集体经济成为让更多的农村妇女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积极参政的关键。作为政府部门在政策、经济、技术方面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帮助,特别是在壮大当地集体经济方面,只有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有效地改善农村妇女参政的客观物质条件。另外,应适当提高村干部的工作待遇,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养老和工伤保险制度,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三)做好宣传、培养、教育工作,增强妇女参政意识,破除传统观念

为破除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参政人数较少,比例较低这一现象。妇联和各级政府部门要做好宣传、培养、教育工作。一是要通过报刊、电视、网络、宣传栏、广播等形式,积极宣传“男女平等”、《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让广大妇女群众觉醒,为妇女竞选、参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针对女村干部在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引导和帮助,并根据工作特点,与妇联干部结成“一对一”帮扶。三是针对女村干部学历结构偏低的现象,要定期、不定期的开展政策、农村法律、种植养殖技术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四是要将那些致富女能手、返乡创业女农民、女党员、女大学村官、女企业家等政治素质好、群众基础好的优秀人才吸纳到村干部后备军中来,壮大女村官干部队伍,充实后备力量。五是要做好女村干部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用典型案例来唤起广大妇女的觉醒,为她们树楷模,让更多的妇女群众参与到村(社)的事务管理中来。

(四)加强自身政治、文化修养,综合能力的提高

女村干部作为基层领导者,领导力的有效发挥与其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有很大关系[6]。调查发现,有过农村工作经历、学历层次较高的年轻女村干部能较快地适应农村工作,而一些学历层次不高、基层工作经验较少的女村干部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提高女村干部综合能力、学历层次成为增强女村干部竞争力的关键。为更好地让女村干部胜任工作、增强竞争力,政府部门和妇联要加强对女村干部的教育培养工作,一是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远程教育等方式,来提高业务水平、综合能力;二是以“自愿为主,政府引导”的方式,鼓励女村干部参加函授、自学考试,来提高自身学历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胜任农村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农民。

摘要:女村干部队伍的建设、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云南省112名村“两委”女干部的访谈,了解女村干部队伍的建设、发展现状,从而对女村干部的培养、发展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女村干部,工作现状,云南省

参考文献

[1]汪力斌,宫君,陈婷婷.女村官参政执政的过程、特点和困难分析[J].农村经济,2007,(10):123-126.

[2]尹瑞峰.政策措施更实更全班子队伍更优更强——我省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综述[N].云南日报,2013-07-24.

[3]蔡儿芳.广西女村官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思考[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2,(4):18-27.

[4]杨跃萍.云南:农村妇女进村“两委”比例大幅提高[EB/OL].新华网,2010-12-13.

[5]瞿姝宁.云南省村两委换届女性当选比例提高[N].云南日报,2013-07-21.

篇5: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1 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村集体自主创收收入对资源的依赖性过强, 收入不稳定

2010年村级集体自主创收收入4 986万元, 村平均收入19.50万元, 而2009年村级集体自主创收收入仅为2 985万元, 村平均收入11.66万元。2010年较2009年村平均收入增加近8万元。由于2010年村级集体资源续包处于高峰期, 集体经营性收入相对较多;2009年村级集体资源续包相对稳定, 集体经营性收入相对较少。有的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合同一定多年, 合同签订当年有收入, 其他年度无收入, 造成村集体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增长。

1.2 受地理、区位和资源条件限制, 大部分村几乎没有收入

临近城镇、集镇近郊的村, 其区位优势明显, 二、三产业发展较好, 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地处腰部、沿运地区的村, 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 有的还是“空壳”村。地处东荡西湖的村集体水面、“四荒”等自然资源丰富, 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发包的村, 集体经济实力较强, 反之, 则比较薄弱。

1.3 村集体资产逐年增加, 但自我发展增加份额不大

2009年全县村级集体资产总额71 652万元, 2010年达86 252.49万元。虽然村级集体资产呈上升的趋势, 但从增加的资产看, 上级投资的“通达”公路建设、村公益事业建设、泵站建设、桥梁闸洞建设等非经营性资产占的份额较大, 而给村级集体带来收益的经营性资产增加较少。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条件薄弱, 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在农村税费改革、企业改制等一系列改革进程中, 部分村历年积累的集体资产基本拆分殆尽, 村办企业全部进行改制, 集体资产大多已处置。为了化解村级债务, 不少村将集体的林木、经营性资产等能卖则卖, 村级集体统一经营近乎空白, 特别是地处沿运腰部地区, 自然资源匮乏, 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 又无人才资金等基础条件, 发展集体经济尤为困难, 大部分村完全依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来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根本谈不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从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来看, 全县没有一家集体统一经营的龙头企业, 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出租集体资产、发包资源来获取一定的租金、承包金, 不能将集体资源转化为资本。部分无集体经济收入的村经济运行主要依赖“四靠”, 即村级运转靠“补”、债务偿还靠“拖”、公益事业靠“捐”、基础设施建设靠“要”。2010年全县村级各项赞助性收入481万元, 超过集体资产租赁收入, 成为村级集体经济新的支撑点[1]。

2.2 干部思路不宽, 阻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2.2.1“难”字当头。

有些村干部对集体经济的理解比较片面和滞后, 缺乏创新发展意识。感到事事都难, 无从下手, 无法下手。有些村干部只怪没有资源, 没有资金, 没有好政策, 只抱怨农村工作难做, 干部难当, 对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思路不清, “老办法不能用, 新办法不会用”, 对于如何发展集体经济束手无策。

2.2.2“怕”字作怪。

由于村级换届任期偏短, 一届任期只有3年, 大多数人在任时只求平稳过渡, 怕搞砸了受埋怨, 怕搞垮了受连累, 怕背上新的债务, 思想上顾虑重重。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特别是近几年来村干部的报酬和村级运转有了基本保障, 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村干部尤其是主要干部的惰性, 缺乏创新发展的精神, 发展观念滞后, 发展经济的思路少, 积极性不高, 导致村级集体经济一直不能取得创新和发展。

2.2.3“事”字缠身。

凡是牵涉到农业农村方面的工作, 都要靠村干部去执行。近年来, 新农村建设、全面创建小康、计划生育、征兵、农业政策性保险和新农合资金的收取等, 事务多、突击多;加之宝应县组级干部全部精简, 村干部大部分时间忙于事务, 根本没有精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2.3 村级债务多, 阻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截至2010年底, 全县村级债务总额38 387万元, 村平均149.37万元。债务过100万元的村就有114个。沉重的村级债务, 严重制约村级经济的发展, 也牵制村干部相当大的精力, 部分村级班子很大部分的精力用于应付偿还债务, 难以集中精力投入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2.4 政策不配套, 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 但也使村级集体收入锐减, 原先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转还能由“三提”来解决, 现在只能靠上级转移支付支撑, 村里资金运转困难, 村干部待遇偏低, 而现在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来优化村级发展环境, 拓展村级发展空间, 促进增收。许多惠农项目需要村级配套资金, 更加重了村集体负担, 形成新的债务。加之宝应县的区域因素, 许多惠农政策享受不全[2]。

3 发展对策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 也是建设现代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3.1 拓宽思路, 挖掘增收潜力

3.1.1 抢抓机遇。

鼓励村集体结合土地复垦、低产田改造、中心村庄建设等相关政策, 争取各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配套扶持资金。以项目建设代替传统的资金扶持, 变“输血”帮扶为“造血”帮扶, 集中力量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1.2 利用特色资源。

鼓励村集体依托特水种植、特水养殖、高效农业、规模饲养等农业资源优势, 采取入股、租赁等形式, 带动农户或联动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发展现代农业。鼓励村集体依托水乡特色的资源优势, 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和生态观光农业, 实现旅游业与农业、文化有效对接, 延伸产业链, 拓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3.1.3 发挥区位优势[3,4]。

鼓励城、镇周边村用足用好留用地政策, 发挥征地补偿费资金优势, 依托城镇及工业集中区兴办标准厂房、仓储、市场等二、三产业载体, 吸引外来投资, 开展物业租赁经营, 发展现代服务业。

3.1.4 推动服务创收。

依托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这个载体, 积极鼓励村集体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为农户提供生资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商标使用、信息提供等服务中获取收益。鼓励村集体以土地经营权、资产、资金等参股由能人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从合作社的分配中获取收益。

3.1.5 发展镇脉经济。

鼓励村集体加强与本村外出工作的国家、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密切联系, 共同谋划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蓝图, 破解发展难题。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引导农村外出经商能人带资金、带项目、带经验回村创办、领办集体经济实体, 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3.2 盘活要素, 培植发展后劲

3.2.1 整活存量资产。

对于闲置的村部、学校、设备等集体资产, 要积极整合, 以公开招标形式实行买断、租赁经营, 或以投资入股形式参与企业经营, 提高闲置存量资产的利用率。

3.2.2加大开发“四荒”资源。

对于村集体统管或农户承包的荒水、荒地、荒滩、荒堤等资源, 鼓励经营管理能手、种养大户进行规模经营, 或采取合股经营的形式进行开发。村集体也可以对“四荒”资源进行改造, 发展“小五场”, 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3.2.3 不断提高经营性资产效益。

通过不断完善资产有偿使用制度, 确保村集体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要依托镇农村集体资产招投标中心这一平台, 通过公开招投标, 提高标价, 增加资产收益。

3.3 改革创新, 增强发展活力

3.3.1 按照村民组织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与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职能相分离、村企分开的原则, 以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为重点, 创新集体经济组织[5]。

努力把发展农村“三大合作”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 逐步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成为“产权明晰股份化、权力分散民主化、经营管理公司化、以人为本合作化”的社区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3.3.2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

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 逐步推行“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 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实现保值增值。

3.3.3 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创新。

在对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清理、确权发证和建立“三资”管理台账的基础上。依托各镇农经管理服务中心, 健全村级集体“三资”管理制度, 建立“三资”监管网络, 加强对村级集体“三资”的服务和动态监管。

3.4 落实政策, 加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

3.4.1 强化项目支撑。

县国土、农业、财政、发改、交通、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要将涉农资金和项目向村级集体经济倾斜, 并向上级部门争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奖励资金。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延伸农村服务链条, 创新服务方式, 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力度。

3.4.2 鼓励结对帮扶。

结合扬州市新一轮结对帮扶活动, 加大县直部门、企业的帮扶力度。推进村企共建, 鼓励村企自愿结对, 实现双赢, 企业可与结对村合作开发, 兴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其他配套设施。

3.4.3 支持存量盘活。

对因招商引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征用土地, 村集体留用部分的补偿费、协调费优先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村集体建设用地, 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证, 允许其依法按规划使用土地开展生产和经营, 促使集体土地资产获取更大收益。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耕地, 要归村集体管理使用。村庄整理、建设用地复垦节约的土地调剂为建设用地和获得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要优先用于该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征用城镇规划范围内集体土地, 按一定比例将批准的建设用地留给村集体按城镇规划依法发展非农生产和经营。

3.5 规范管理, 完善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机制

3.5.1不断强化村级民主管理。

按照“四议二公开”的要求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规范集体资产租赁和资源开发。村集体以“三资”入股的, 要把好折股量化关、制定章程关、收益分配方案关、集体“三资”监管关。集体统一经营的项目, 要明确经营者的经济责任, 要规范签订各类经济合同, 并严格兑现合同, 确保集体收益权。

3.5.2 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建立村企分开的财务管理体制,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村级集体名义建立的各种服务组织要独立建账、独立核算, 防止新增村级债务。村级集体领办的专业合作社要严格按照农业部颁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建账建制。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下属经济实体的财务要推行“村账镇管”制度, 坚持持证上岗, 进一步完善村级资金财务“双代管”制度, 规范“双代管”操作程序, 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坚持村级村务、财务公开制度, 及时、准确、真实地公开财务信息。

3.5.3 积极稳妥化解村级债务。

清理核实村级债权、债务, 摸清债务家底, 对不良债务要通过争取财政化债、收欠还债、核销减债、拍卖还债、划转冲债、减息止债等多种途径进行有效化解。对过去垫付的农业税和特产税尾欠要严格按税法规定缴清, 从而达到增加集体收入, 维护税法的严肃性的目的。对村提留和乡镇统筹尾欠要根据数额大小和农民承受能力, 制定还款计划, 采取说服教育与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依法清收, 达到壮大集体经济的目的。对村级债务达到一定规模的村, 要实行动态监测, 落实化解村级债务的目标责任制。

3.6 加强领导, 确保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取得实效

3.6.1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要纳入各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加强组织, 强化领导, 村级经济发展规划要逐步实行由镇统一组织、村集体具体实施。各镇、村相应成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 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6]。

3.6.2 加强部门配合。

各单位、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提供一切有利于村级经济发展的便利条件。各镇 (区) 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逐村建立资源库、项目库、信息库, 制订集体经济发展规划, 因地制宜提出发展模式和思路, 及时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推进集体经济发展。相关职能部门要紧密协作, 寻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突破口, 协助解决土地、规划、资金等问题, 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提供有益指导和有效服务。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 大力宣传先进典型, 营造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浓厚氛围[7]。

3.6.3 强化基层基础。

要切实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 着力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员干部的骨干作用和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村干部选拔培养工作, 配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 建立健全村级组织的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加大对村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政策法规知识和经营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村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能力[8]。

3.6.4 强化激励考核。

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村支部书记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各镇要以县委组织部对村支部书记的考核办法为基础, 制定考核细则, 落实负责考核的具体部门, 明确考核要求。总之, 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 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过20万元的村达到95%以上, 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 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得到明显壮大, 整体水平取得明显提高, 发展后劲日益增强, 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不断满足村级运转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祚峰.我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存在问题与对策[J].福建农业, 2004 (7) :6.

[2]杨萍, 黄小兰.关于彭阳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2) :104-105.

[3]李俊英.北京郊区村级集体经济制度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4]崔艺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J].特区经济, 2008 (9) :160-162.

[5]史济权, 卢文明.慈溪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考[J].宁波经济, 2000 (7) :71-73.

[6]苏小莹.欠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江苏淮安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3 (3) :98-99.

[7]冯道杰.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分析[J].山东经济, 2010, 26 (5) :35-40, 99.

篇6:村卫生室人才队伍现状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现状调查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基础,在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村卫生室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济宁市13个县、市(区)的384名乡村卫生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为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的样本人群为济宁市13县、市(区)384名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84份,有效率90%。

1.2 研究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根据各县/市/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三组,然后按比例在各组内随机抽取若干个卫生室,对抽中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的性别、年龄、收入、职称、学历、执业资质等进行全面调查。

1.3 统计方法

利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及整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2 调查结果

2.1 年龄与性别结构

384名乡村医生中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为22岁,年龄的中位数为40岁,31~40岁所占比例最高,占34.90%。6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仍有31人,占总数的8.07%。性别分布:男性269人,女性115人,分别占总数的70.05%、29.95%。从年龄结构可以看出,30岁以下的人员所占比较低,详见表1。

2.2 工作年限与学历结构

384名乡村医生工作年限的中位数为20年。学历分布情况详见表1。

2.3 毕业学校情况

如表1所示,373名回答此问题的乡村医生,卫校毕业的占66.49%,其次是专科毕业占16.09%,普通本科以上的仅占3.75%,仍有13.67%的人员未接受过正式教育。

2.4 所学专业情况

350名回答此问题的乡村医生专业分布情况依次为临床医学48.29%,中西医结合19.43%,全科医学7.72%,护理7.14%,中医6.57%,社区医学3.71%,预防医学1.14%(见表1)。

2.5 职称结构

360名回答此问题的乡村医生中,无职称128人,占35.56%;初级149人,41.39%;中级职称75人,占20.83%;高级职称8人,占2.22%(见表1)。

2.6 执业资质情况

调查显示,384名乡村医生中没有任何资质的9人,占2.34%;乡村医生276人,占71.88%;执业医师占44人,占11.46%;助理执业医师27人,占7.03%;其它28人,占7.29%(见表1)。

2.7 月平均收入

377名回答该问题者月平均收入低者500元以下,高者达3 000元。月平均收入500元以下的占11.67%,500~999元的占36.34%,1 000~1 499元的占28.65%,1 500~1 999元的占16.71%,2 000元以上的占6.63%(见表1)。

3 讨论与建议

从笔者访谈了解和调查结果看,济宁市非常重视村卫生室人才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些工作走在了前列。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性别比例为2.34∶1,男性多于女性,但不同年龄段比例差别很大,大于50岁的性别比极为不合理,100人中仅有11位女性,随着年龄的减小女性占比逐步提高,小于30岁的乡村医生中,女性比例稍高于男性,说明更多的年轻女性加入到了乡村医生的队伍。384名乡村医生年龄的中位数为40岁,40岁以下的占50%以上,乡村医生队伍老龄化趋势有所遏制,优于上海市、湖北省和广西的乡村医生年龄结构[1,2,3],但30岁以下的人员所占比例仍属偏低,不到20%,说明乡村医生后备力量缺乏,可能要出现断层的现象。因此,培养充实乡村医生的后备人才应是当务之急,建议要根据乡村医生的年龄结构状况,合理制定规划,通过培训、培养、引进等方式不断充实年轻的医药学毕业生进入乡村医生队伍。

本次调查的乡村医生中,工作年限有35.67%的在10~19年间,大于20年的仍占46.87%,表明有近一半的是由上世纪五十年代赤脚医生阶段或八十年代乡村医生初级阶段发展而来的,鉴于当时的特殊情况,他们的医疗水平很难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工作。建议对工作年限大于20年的,要强化新知识新技术的系统培训,选送他们到地市级医院进修学习,对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强的乡村医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进行学历教育,使其医疗服务能力快速提高,满足广大百姓的医疗保健需求。

从学历分布和毕业院校看,本科以上学历的仅有1人,而且他们大都来自中等卫校,毕业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仅占3.75%,还有13.67%的乡村医生未接受过正规的学历教育,可知乡村医生仍存在学历偏低的状况,受教育的层次也较低。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通过多种形式培训,到2000年,使全国80%的乡村医生达到中专水平”,卫生部提出的:“到2015年,农村地区乡村医生要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水平”,以及《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要求至2015年医生要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仍相差甚远[2,4]。建议在对乡村医生做好短期培训的情况下,要采取定向、委培、代培、函授等形式提高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还要制定政策吸引大专以上的毕业生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乡村医生的培训要尽量选择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配先进等教学资源丰厚的本科院校,对乡村医生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强化实验技能培养[5]。

乡村医生所学专业和职称结构不尽合理,缺少妇幼卫生专业人才,预防医学和中医专业所占比较低,分别占1.14%和6.57%。建议针对各卫生室的实际情况,一是要有计划地配备全科医生,二是要对现有的乡村医生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包括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药学以及卫生、药品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专业培训,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使其成为医学复合型人才。具有高级职称的乡村医生较少仅有8名,中高级职称者仅占23.05%,还有35.56%的没有职称,41.39%为初级职称。表明专业职称结构不合理,乡村卫生室高层次人才匮乏,能力不足,难以实现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及医疗“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功能,所以,乡村医生的职称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建议主管部门要建立乡村医生职称晋升制度,根据乡村医生的实际制定方案、标准和晋升的条件。

从执业资质状况看,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仅占18.49%,虽明显高于其它省份的调研结果[2],但执业化水平仍属偏低,大部分在持乡村医生资格证执业,这是目前乡村医生队伍的一个特点,与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的要求差距较大[4,6]。建议乡村医生培训中要合理设置课程,有针对性地专门安排一定时间,加强执业资格考试备考强化训练。二要根据乡村医生的特殊性,国家进行医师资格考试时,在不降低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单独出题,考试内容应着重在解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等方面。三是在目前医改背景下,要深入探讨加快乡村医生执业化的对策。

本次调查的乡村医生月平均收入有一定的差别,总体水平偏低,48.01%的乡村医生收入不足千元,有些还达不到济宁市农村居民月收入726元的标准,低于甘肃省、北京市、上海浦东等地乡村医生收入水平[7,8,9],这样很难稳定乡村医生队伍,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广大农民进行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建议要建立乡村医生基本工资制度,各地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低于标准收入的乡村医生政府要给予补贴。可根据不同地方社会经济水平分别采取不同生活保障实现方式,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多渠道保障乡村医生合理收入[10],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钟姮,王颖,崔欣,等.上海市乡村医生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9):7-10.

[2]柯昌玲,贾红英,史甲奇.湖北省乡村医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2):114-117.

[3]梁华,谢平,曾小立,等.广西乡村医生基本状况的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12):1013-1014.

[4]赵楠,贾红英,陈迎春,等.河南省乡村医生现状调查与执业化对策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07,16(3):265-267.

[5]朱辛为,李质馨,沈楠,等.加强实验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的乡村医生[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4):351-352.

[6]金建强,刘军安,王云霞,等.村卫生室医生执业化调查与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2):93-96.

[7]余小龙,李若冰,邓丽丽,等.甘肃省乡村医生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6):455-456.

[8]李珑,王晓燕,王辰.改善乡村医生收入不满意现状的有效措施探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11):1-4.

[9]李峰.中国乡村医生历史回顾与现状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上一篇:中小学班主任优秀工作案例下一篇:小学教学的常规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