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工商管理

2024-06-09

本科工商管理(精选8篇)

篇1:本科工商管理

在个人简历能够提高自身形象,就在于求职优势部分,而一个人不可能只有优势而没有劣势,这就要看你懂不懂取舍了。在个人简历重要着重强调的是优势,而一些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则要有意识的来忽略掉。

个人信息

yjbys

性 别: 男

民 族: 汉族 年 龄: 33

婚姻状况: 已婚 专业名称: 工商管理

主修专业: 管理类 政治面貌: 党员

毕业院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毕业时间: 7 月

最高学历: 本科 电脑水平: 精通

工作经验: 十年以上 身 高: 176 cm 体重:80公斤

现所在地: 新罗区 户 籍: 长汀县

求职意向

期望从事职业: 管理类 期望薪水: 4000-5000

期望工作地区: 新罗区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最快到岗时间: 随时到岗 需提供住房: 不需要

教育/培训

教育背景:

学校名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3月 - 7月 )

篇2:本科工商管理

男 25岁 浙江人

学历: 本科

工作年限: 应届毕业生

期望薪资: -3000元

工作地点: 杭州 - 萧山 - 不限

求职意向:市场总监 | 市场营销专员/经理 | 市场策划专员/经理 | 医疗器械推广/销售 | 采购员/助理

教育经历

至今在校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工商管理

语言技能

英语:一般

证书奖项

证书名称: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 颁发时间:10月

自我描述

篇3:本科工商管理

关键词:能力,工商管理,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从表面上看, 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 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 但实际的管理技能比较欠缺, 难以胜任工作。如果再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我们发现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管理教育还面临着如下的挑战,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也是本文所讨论的中心问题。

(一) 管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管理学教学的困难性

管理学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以来, 一直保持着边缘性、应用性、不精确性的特征。[1]边缘性是指管理学的研究处在学术界及企业界之间的边缘地带;应用性是指管理理论与组织实践的高度结合;不精确性是指管理学不能达到一门真正的科学必须保持的高质量标准。对于具有上述特点的管理学科, 加上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本身实践经验的缺乏, 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管理学科的内在规律, 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 专业设置与能力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

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 设置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核心课程,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 其专业核心课通常也是其二级学科专业的核心课。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会落实到某个具体的二级学科专业方向, 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中, 往往会出现“工商管理无专业课”的现象。[2]

(三) 管理教育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性

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还不是很成熟, 人才培养还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细分, 结果是:培养的毕业生的能力雷同, 与市场需求错位, 就业困难, 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无岗位”。当然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大学教育主要面向政府, 为政府服务, 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较弱, 注重的是基础教育和理论教育, 这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定位过高导致的矛盾, 而不能像国外大学那样采取市场机制, 教育主要面向“客户”——学生, 为学生服务, 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

(四) 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提倡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具有对知识广泛占有的能力, 而且还具有运用知识和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扩大知识, 寻找、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等, 创新能力应该成为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内容。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发现:无论是管理学科本身的特点, 市场需求和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矛盾, 还是经济发展所提出来的新的挑战,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工商管理专业迎对挑战和解决矛盾的一条有效路径。

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

对能力的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任务本位能力观、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和整合的能力观。笔者把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知识层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三个层次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具体可以把能力定义如下:能力是指由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组成的一种复杂的素质结构, 这种结构与一定的职业情境或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 并通过学生在从事特定任务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 知识层面是其能力结构的基础

根据《中国管理教育报告》课题组在2000年9月所做的调查, 54%的企业需要全面型管理人才, 而需要专才型和技术型管理人才的企业分别为35%和10%, 对其他类型人才有需求的企业为1%, 这说明需要通才或全面型人才的企业多于需要专才的企业。[3]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都表明, 在本科阶段采用专才教育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应该把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面宽、一专多能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注重管理理论方面知识的传授, 加强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一个基础性的作用。

(二)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有关资料显示, “具备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或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在用人单位看来比“学习成绩优秀”更重要, 获得各种设计大赛、科技作品大赛奖的学生备受欢迎。事实上, 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普遍要求, 这对我国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

大学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教育也不例外。工商管理教育的服务对象是企业, 其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社会和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提出的培养要求。

(三) 创新能力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培养的最高目标

创新教育作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已经引起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 目前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 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体系和目标, 把培养创造性人才作为教育目标的最高目标。

那么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又如何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在发展学科创造力的教学实践中, 主要有两种方式[4]:创新要素渗透方式和一体化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品格为目的的教育实践。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创造性教学, 是一种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掘管理学科创新内涵和发展创造性的活动, 是管理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教师应当在管理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中实施创造性的教学。

三、基于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管理教育研究

我国整个教育体系, 长期以来都是按照计划经济来考虑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教育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 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是社会和高校共同的要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而言, 在本科层次教育模式的选择上应把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能力作为出发点。

(一)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培养目标的多重性

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人才教育的核心。国外一些著名商学院对本科层次培养目标各有所侧重, [5]如斯坦福大学“提供学生在优秀教师指导下, 参与发现新知识过程的机会”, 注重的是知识能力的培养;卡内基—梅隆大学“培养在开放的教育背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定量方法和分析技巧来识别问题和发现解决方案”, 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提供成为未来领导者的基础, 并为学生提供把商务与自由相结合的艺术, 从而有助于获得人生的成功”, 注重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以上的观点, 认为从能力的角度来制定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更适合我国的基本情况。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可以描述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 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 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能力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 调整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工商管理专业设置的一个趋势是根据社会分工和市场的需要, 不断开发新的专业和专业方向, 以拓展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如在美国和加拿大, 各商学院根据工商企业对管理人才的实际需要, 按照工商管理学科的自身发展来设置专业与方向。

但是有学者认为本科专业划分过细使学生的知识面过窄,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提出本科阶段的专业要厚基础、宽口径。在解决厚基础与专业细分这一矛盾方面, 国外的一些商学院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性, 如:以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高等商学院 (HEC) 的管理本科生为例, 学生第一、第二学年学习基础课和入门课, 到第三学年, 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 在指导教师指导下, 选择两个专业, 一个是主修专业, 一个是辅修专业。主修专业方向有: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辅修专业方向有:小企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企业法规专业等。

(三) 构建以实践能力和基本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从课程设置看, 美国的课程结构总体上呈“树状型”, “根底厚, 树干精, 枝叶多”, 因此, 美国的管理人才知识通融面宽, 具有个性特色, 富有创新活力。日本呈“倒立金字塔型”, 头重脚轻, 注重专业教育, 不过专业分流性强。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专业技能高, 善于技术改造, 但缺少原创力。我国呈“圆柱型”, 上下比例几乎接近, 但是由于底部结构不合理, 且选修少, 所以专业技能趋同, 创新不足。[6]显然美国商学院的课程结构更趋于合理, 这也为我国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课程体系首先应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 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综合性多学科基础知识, 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基本素质能力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 学会归纳、推理、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方法。

3.从权变理论的角度看, 管理本身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 尤其是在动态复杂性的环境条件下, 未来管理者的管理模式将更多地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5]体现时代要求的管理类课程如: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变革管理、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等课程几乎在所有的国外著名商学院中都有所增加。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教育在从专才培养向通才培养转变的过程中, 也要根据时代的要求, 基于职业生涯和综合能力制定培养方案, 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化, 引导学生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

(四) 基于能力的虚拟教学方法的探讨

我们可以基于能力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各商学院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 如:案例教学、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校内模拟实习等,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对于案例教学, 应致力于提高案例教学的比重和加强本土案例的编写, 提高本土案例的比重是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二是在课堂教学方面, 考虑到学生的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可以采取一种虚拟教学法, 具体操作如下 (以管理学的课堂教学为例) :首先把班级以宿舍为单位或是自愿组织分成若干小组, 让每个小组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份“创业设想” (此时是相当粗糙的) ;其次,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对创业设想进行修改与补充 (经过加工, 会有一定的样子) ;然后每完成一章内容的教学就对创业设想进行相应的修补与完善, 如完成计划这一章, 叫学生为自己的创业设想撰写一份正式的计划书 (此时创业设想变成了一份具体的创业计划书) , 讲完组织, 叫学生为自己的虚拟公司构建组织框架, 并进行职位的设计, 等等, 这种教学法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的“自组织”, 而不是被动的“他组织”。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与主动性, 同时其创新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培养, 特别是通过班级中若干相同行业“虚拟公司”之间的竞争与对抗, 会使学生对实际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解决了本科生实践经验不足的矛盾, 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综上, 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锻炼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才能使学生获得具有普遍与持久价值的知识。工商管理教育的本质是为经济活动培养各个层次的经济管理人才, 应准确把握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实际, 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利.管理教育不同层次的教学重点与方法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 1999 (6) :17-19.

[2]张正堂.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与课程群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3) :110-112.

[3]赵纯均.中国管理教育报告[R].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陶晓艳.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武汉:中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3.

[5]张玉利, 陈忠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及其借鉴[J].管理评论, 2003, 15 (4) :56-62.

[6]韩玉志.工商管理类本科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12) :53-55.

篇4:手机使用与管理类本科课堂管理

【关键词】手机使用 ; 知识有用性 ; 教学质量和管理 ; 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291-01

隨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教学实践越来越离不开各种科技的应用,如越来越多的管理与思想教育通过微信进行知识传递和管理(官桂香,2013),然而科技在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在管理类的本科课堂上,不少学生认为管理课程与他们毕业时找工作之间的关系不大,即知识的有用性受到质疑,手机又是分散注意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9成以上学生上课大量时间都在关注手机,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得课堂教学难以管理。国外通过一些调研发现,校园内禁止青少年使用手机,每周学习时间就会增加1小时,学生成绩会提升6%。尤其对学习成绩靠后的或者低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手机禁用对他们的影响更大,可能的原因在于这些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分散,手机禁用会更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注意力。下面将从学生使用手机用途、管理类本科课堂难以管理的原因入手,深入探讨课堂上减弱手机使用的干扰作用,同时提升管理类本科课堂的质量。

一、本科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

学生使用手机概况: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关注微信状态,与朋友聊天,通过手机看新闻资讯等。尤其是在管理教学的课堂上,2/3以上的学生都在课堂上关注并使用微信。学生尤其对微信有较强的粘性,有不少人不到10分钟都会关注一次微信,否则会有焦虑感;没有了网络或微信,会有种与社会隔绝的恐慌。学生完全投入在微信中可以使得时间过得更快一些,使用微信可以与朋友沟通交流并获得快乐,使用微信看朋友圈的内容也会了解朋友最新状态,或者学习到一些新知识。

二、管理类本科课堂难以管理的原因

大量管理类本科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的。从学生角度来说,第一,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认为管理类的一些学科知识没用太大作用。知识的有用性是影响学生动机的重要因素。管理学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对一些管理课程如餐饮管理、服务管理、管理学、营销管理等,学生觉得毕业之后也难以从事餐饮或者做管理者,他们的动机大大受到削弱;第二,从客观角度来说,不少管理课堂都是大规模班级,一般课堂规模为60人以上甚至有的课堂超过100人,老师难以照顾到每个人,也难以不停地为学生使用手机维持课堂纪律;第三,从老师角度来说,管理学老师有限的实战经验,学生感觉不到真实感和趣味感。同时,管理课的理论使得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最后,很多课本都是过时的,就连波特咨询公司都破产了,波特的五力模型在新时代并非完全适合的,但是课本并没有进行相关改进和更新,不少老师还是按照课本的体系进行讲授。不足为怪,大规模的管理课堂上,学生低头看手机就成为普遍现象了。

三、对课堂采取的管理措施

针对管理类课堂学生大量使用手机的原因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管理类课堂进行管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首先,在本科管理类课堂上,可以更多设计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话题,让学生参与进来。管理类课堂的知识更新快,可能很快过时,而且不同理论的适用背景也变化多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思考比教会学生“是什么”更重要,由此,老师应注重设计各种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第二,控制课堂规模,小规模上课,可以进行深入互动并对一些管理问题展开深入讨论。这里,由于规模不大,可以为每个学生制作台签,一方面便于老师认识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由于台签通常是为领导做的,台签也会让学生感到被重视感。第三,老师的实战经验有限。老师可以到趁假期到企业做兼职,了解企业;同时,也可以多与行业内专家联合教学。

最后,也是比较重要的,要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有用性,应努力让学生在管理课堂上提出的一些项目计划书更有意义,则他们可能有较强的动力参与课堂的学习和研讨。一方面,学校可以提供实验基地,或者鼓励校友会投资建立创意孵化器基金,把学生好的创意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如清华大学校友会发起的孵化器项目,将学生的创意转为现实。在其毕业之后,创业人也更多,迎合了总理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另一方面,将学生课堂上提出的一些项目直接与国内管理类各种比赛项目结合起来。这样,对本科学生来说,如果能获得一些比赛类奖励,对他们来说以后在找工作中可能更有竞争力,他们也会感到自己的项目受到认可,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官桂香.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讨,课程教育研究,2015,12.

篇5:北京电大工商管理(本科)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适用对象:

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及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及对本专业感兴趣的人员。入学资格:

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相同或相近专业高等专科(含专科)以上学历者。入学水平测试:

由省级电大组织实施,在学生注册前进行。主修课程:

西方经济学(本)、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小企业管理(原中小企业管理)、成本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流通概论、企业信息管理、货币银行学、资本经营等。(仅供参考)修业与毕业: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最低毕业学分为71学分。中央电大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学计划,最短毕业年限不低于两年半。学生通过学习取得规定的最低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毕业证书。教育部给予毕业证书电子注册。学位取得:

符合学位申请相关条件:必修课平均成绩75分以上(含75分);其他课程平均成绩70分以上(含70分);通过学位英语相关考试(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开放教育学士学位英语水平考试、或申请学位前四年内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含其他语种));毕业论文(设计)达到良以上(含良)等。

符合以上条件者,可申请东北财经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具体要求参见中央电大与学位授予高校共同制定的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毕业可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2.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企业综合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经营、项目管理工作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4.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收费标准:参见当地省级电大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收费标准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专业介绍

一、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规格:本科(专科起点),两年制三年业余学习,最短学习年限不低于两年半。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学业结束时,适合在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工作、项目管理工作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具有企业综合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一门外语;具备一定自学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身体素质方面,身心健康,能精力充沛地工作。

学位目标:达到学位授予条件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学生,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二、课程模块设置

本专业共设置7个模块,分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通识课、实践课、补修课。

三、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

该模块最低中央电大考试学分为15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为19学分。统设必修课:开放教育学习指南、英语Ⅱ(1)、英语Ⅱ(2)、计算机应用基础(本)、西方经济学(本)。

选修课:学位论文指南、学位外语(工商)。2.专业基础课

该模块最低中央电大考试学分为11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为18学分。统设必修课:企业战略管理、金融学、组织行为学。选修课:现代管理原理、国际企业管理。3.专业课

该模块最低中央电大考试学分为19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为31学分。统设必修课:成本管理、公司概论、流通概论、小企业管理、管理案例分析。选修课:市场营销策划、期货交易实务、人力资源管理、资本经营。4.专业拓展课

该模块最低中央电大考试学分为0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为8学分。选修课:内部控制、管理沟通、企业信息管理。5.通识课

中央电大设置统一的通识课程平台,所有开放教育专业适用此平台的课程;通识课模块毕业最低学分为2学分;通识课设置及通识教育是中央电大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通识课模块课程不得免修免考;已取得电大毕业证书的学生,若再次注册学习电大相关专业,原修专业已注册过的通识课程,在新修专业中不得再次注册学习(在教务管理系统中此类课程将不能实现注册)和申请办理课程免修免考,此模块最低毕业学分通过修读本模块的其他通识课程获得。

6.本专业综合实践包括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工商本),统设必修,共8学分,由北京电大根据中央电大制定的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组织实施。该环节不得免修。

7.补修课

补修课程是指在注册开放教育本科(专科起点)专业学习的学生中,部分不具备该专业专科学历或不具备学习该专业相关基础知识的学生必须补修的课程。补修课程学分是按规定需要补修的学生必修的学分和毕业审核的必要条件。补修课程统一使用中央电大确定的课程名称,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或教学要求,并由中央电大推荐教材、提供相关教学支持服务。本专业(方向)需补修的课程是: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共12学分。

8.统设必修课程严格执行统一课程名称、统一课程学分标准、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选修课中的统设服务课程和自开课程,中央电大将尽可能为地方电大提供多方面的教学支持服务。

9.课程实践环节成绩计入课程学习成绩,没有完成课程实践环节的不能取得课程学分。

10.专业规则表中各课程开设学期是根据专业知识结构提供的课程先修、后续关系确定的,供学生选课时参考。开放教育各专业所有统设必修课程首次开设后均实行全年滚动开设。

四、毕业规则

本专业各模块最低毕业学分依次是: 公共基础课:15学分 专业基础课:14学分 专业课:21学分 专业拓展课:4学分 通识课:2学分 实践课:8学分 补修课:12学分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1学分(需补修的学生为71+12学分)。本专业各模块最低毕业学分之和为64学分(需补修的学生为64+12学分),各模块中央电大考试学分之和为45学分。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

本专业学制两年,北京电大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学。学生最短学习年限为两年半。

篇6:工商管理本科毕业鉴定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鉴定篇一

我是一名即将从南昌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毕业生,通过几年的大学生活,我成长了很多。在即将毕业之时,我对自己的收获和感受作一个小结,并以此为我今后行动的指南。

精彩的大学生活给了我很多挑战自我的机会,如系学生会的竞选,院里组织的演讲比赛,文化艺术节的文艺汇演、英语演讲比赛等。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我结交了一些很好的朋友,学到了为人处事的方法,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这些经历使我明白有些事情如果尝试了,成功的机会就有一半,如果不去尝试,成功的几率只能为零。机会来临时,我们就要好好地把握住。

回顾下我的大学生活,发现也存在不少缺点。注意力不集中,不成长时间的专注一件事,造成自己做事不够精,不够细。没有真实的去做一件事,往往是什么也没有做成。往往做事,只做表面的,追求技巧时尚,表现自己的才智,而忘了本质的基础,结果,只会说说而已,一旦动真的什么都不会。有时成天忙的没有目标,即使有而是很涣散,没有重点,没有成绩,不见效果。我有了这个很坏的习惯,没有重点,贪多,不见效果。

我希望在未来我能继续发扬我的优点,克服坏习惯,一天只有一个重点,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一生只有一个重点,而不是很多很多没有具体的东西去做,模糊的概念性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永远不能实现的。每天早上要明确的对自己说我要做事是什么?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有什么价值?晚上反省自己,是不是落实了,没有的实现的话,有什么补救措施,而不是,混了过去,这样你又放了自己,慢慢的养成这个习惯,总是完成不了一个小小的事情。

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总结下我的优点缺点,今后更明确自己的目标,不断进步,而迈步向前的时候也不会忘记回首凝望曾经的岁月。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鉴定篇二

通过四年学习,我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管理心理学、运筹学、管理系统工程、会计学等专业课程。

在过去的四年,我努力过,争取过,拼搏过,放弃过,也摔倒过,振作过,生活是充实的,经历也是多样的,体会是复杂的。大一单纯而快乐,作为广工的新生儿,我们充满了对大学生活的期待,憧憬着未来;大二彷徨而充满激情,经过了大一的懵懂,走到当上师姐的时候,于是便自以为是地干一番激情,可是却逐渐接触到这个社会,了解到这世界的现实,深感飘渺而彷徨;大三踏实而努力,要为过去的无知和未来的生活负上责任;展望大四,要坚定而成熟,真的要走上社会了,不再困在校园,这到底是应该值得高兴还是概叹呢?

到了大学之后,我深深地了解到要立足于社会,单靠知识并不足以具有竞争力,当今世界,需要的是有学识有才干有能力有经验的人,而经验必须积累,能力必须培养。因此从大一开始就不断地寻找积累经验培养自我能力的机会,兼职、实习成为了我除了学习以外的生活重心,不怕苦不怕累,为的就是可以寻找自己突出于他人的机会。

当过市场调查员,当过派单员,当过服务员,当过话务员,当中有欢笑,有泪水,有激动,更有沮丧。曾经因收到上司的肯定而自豪,也曾经因单纯没有经验而吃过苦头。但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的身边总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于是心里再次暗暗为自己加油,时刻勉励自己成功不能骄傲自负,失败更应该振作和检讨。

工作为我带来对自己价值的肯定,然而在翻了一个大跟斗之后,我清楚地认识到学习依然是大学的我生活的重中之重,大学里面我还是不能放下学习。因为思想的偏差走进了误区,犯了错误,深刻的教训磨平了尖锐的角,使我懂得了脚踏实地。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鉴定篇三

2009年3月,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求,时隔8年之久,再次踏进校园,久违的亲切和宁静的感觉相拥而至,犹如世外桃源般的隔绝了整个城市的喧嚣。

年少时由于家境原因只上到中专毕业,2001年初涉职场时的青涩与困难让我明白,知识的诉求对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有时哪怕只是一纸文凭,待遇上的差距也相别万千,这时才真正感觉到在学校读书时浪费了太多的时光。

2002—2004年利用工作的空余时间自考完成了行政管理的大专课程。这期间收获的不仅仅是渴望已久的文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整个过程,那种学习的快乐与充实的感觉让我时常忘却工作中的艰辛。事实证明在这期间所形成的乐观的心态,坚毅的性格对我今后的职场生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2008年当我的工作再次遇到瓶颈之时,我又选择了学习,只不过这次是走进校园。学习知识,获取文凭,更主要的是要解决浮躁的心理。

经过二年半系统地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我不仅完成了全部课程的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具有了较强的理论素养,更提高了工作管理能力。利业余时间学习紧张有序,边学习边工作,努力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巧,力求理论知识的纵深化。同时在老师的指点下,在知识的熏陶中,在实践的砥砺上,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力求将理论简便化,便于可操作性。

通过学习,使我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能及时有针对性的处理,由此锻炼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平日工作中浮躁的心理也得到了沉淀,使我在面对今后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时都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包容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去解决问题。

当今社会改革迅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一前提要求我们每个人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并不断完善自己。未来的我将以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的能力,考验自己的意志,接受一切新的挑战。

篇7:工商管理本科论文答辩

答: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在近些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已基本上建立起符合现行国际规则、适应我国国情、比较系统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起了快速成长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知识产权能力也不断增强。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外国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在传统关税壁垒已经逐渐削弱的情况下,知识产权成为跨国公司应对我国企业的有力武器,他们倚仗自己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掌握和战术的熟练运用,对我国企业频频发动涉外知识产权纠纷。针对施压,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加快了相关立法和宣传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外频频施压一方面因为我国加入WTO较短,还存在立法缺位,法条衔接不完善,另一方面国内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做为经营管理策略的经验还比较少,他们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为什么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保护意识不强的问题?

答:因为我国许多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只重视厂房、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的使用与管理,对于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保护意识欠缺。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很少把它作为财产看待,忽视了专利、商标、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只重申报科技成果,轻申请专利,造成很多成果新颖性丧失,失去了很多机会。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保护意识淡薄。由于许多的原因,知识产权的概念在我国很多人中仍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名词,一些人不知道知识产权为何物,不知道应该如何保护知识产权,更不知道保护知识产权有什么作用。许多人,甚至是一些知识分子,既不懂得维护自身的知识产权,又不会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个别的甚至肆意践踏知识产权。我们的许多知识成果诞生了,但却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予以保护,结果后悔莫及,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3、你如何看待我国盛行的“山寨文化”?

篇8:本科工商管理

关键词:本科工商管理教育,市场需求,教育目标与特色,改革

1当前理论界关于取消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观点

近年来, 有关人士建议应该“取消”高校中的本科管理类专业, 其中比较有代表的观点有两类:其一是要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工商管理高级论”;其二则是强调大力发展“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 从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工商管理无用论”观点。

前者认为:“一些学科, 比如管理学, 在研究生目录中有, 但在本科不应该设置。”原因在于, “ (学习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的) 本科生刚刚入校只有十八九岁, 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 没有一定的阅历, 对社会对公司都不甚了解, 上来就学这方面的东西确实有点空。”对此, 有学者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经过50年的管理教育实践, 我深深感到, 从本科培养管理人才是行不通的, 不管是清华、北大、南大还是哈工大, 本科毕业生直接到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 基本上是不能很快适应的。”这类看法提出, 应该将管理学教学全部交给MBA硕士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 因此可以称之为“工商管理高级论”。

此外, 另一些人士则认为, 仅仅通过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公司, 纯属有点理想化, 因为几乎每家学校都只是纸上谈兵?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必要花四年的时间学习工作后几个月就能掌握的知识。因此, 不如突出对“会计”、“营销”、“物流”等“实用型”专业发展, 而取代“大而全”、“万金油”似的工商管理专业。这类观点本文则称之为“工商管理无用论”。

2当前大力发展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1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在我国从引进到现在历史并不长, 1982年开始有学校引进欧美的MBA教育, 1993年工商管理学科才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全国大约50到100万, 为实现社会主义“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一方面, 从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现实需求来看, 自1998年以来工商管理专业连续十年在全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榜上位居前五名, 年需求量15-20万。

另一方面, 潜在需求量更大。这是因为随着我国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 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被彻底激活, 企业总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同时对管理人才的现实与潜在需求也在裂变。因此,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工商管理专业是有着广阔市场就业前景的热门专业之一。

首先, 从外部环境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 中国加入WTO必将进一步带动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 外来资本正全力拓展中国市场, 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传统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就是引进人才, 实现自我改造, 向管理要效益也成了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

其次,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 经营方式粗放, 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 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 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功转变就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2.2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主体

一般的, 社会人才的需求层次是符合“金字塔”型结构的特点, 即就整个社会人才分布来说, 高学历和高学位人数少, 低学历和低学位的人数多;当然, 就学习的基本规律来说, 从低到高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 因此在数量上也体现出了同样的低多高少的现象, 即社会总体意义上的人才层次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

具体从企业的管理层次看, 一般管理层从高到低的设置是:总经理 (负责全面工作) ——副总经理 (负责专项工作) ——职能部门经理 (负责一个职能的专项工作) ——部门工作人员 (职能的具体工作) 。此外, 还存在项目管理经理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很显然, 相应的人员数量配备上也是明显的“基础宽厚、上层窄小”状。

有研究表明, 当前我国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一般需要”的占51.9%, “较需要”的占23.1%。因此, 其市场需求具有稳定、长期的特点。同时, 在企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员的类型中, “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的中层管理人员”占57.7%;“具有娴熟专业知识的操作层的管理人员”占34.6%, 以及少数的高层管理人员。

因此, 不难看出中、基层管理人员作为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 其市场需求是非常有潜力的;因此, 试图将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资源全部集中于金字塔尖端的“企业高管”, 而对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视而不见的看法, 实在是舍本逐末了。

2.3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文所述, 今天我国市场对于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有着长期而稳定的需求的, 且需求的主体对象为中、基阶层的工商管理人才。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工商管理……等11个热门专业连续3年就业难”的现象呢?

首先, 从教学体系来看, 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但由于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践环节, 致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 缺乏创新精神。

其次, 从教学内容来看, 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往往脱离工作实际, 这些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个问题在人才市场需求上体现十分明显。在人才招聘会上, 用人单位对管理岗位人才往往要求很具体, 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然而, 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中, 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一直是专业培养强调的重点, 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 结果导致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 学生只能了解一些理论的皮毛。最终反映到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没有形成, 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3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与特色

当前, 我国高校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已经开始注重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 但由于时间短、资源少, 难免流于形式。本文认为,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局, 理论与教学界首先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并认识清楚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3.1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目标在于“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

首先, 未来中国的企业家 (大部分为自我“创业者”) 应该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

教育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式发展过程, 完全指望某一专业领域的人才全部或大部分依赖于“半路出家”的形式来供应是不切实际的;恰恰相反,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管理人才, 必须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 最佳的培养时机当然是本科阶段的学习。

当然, 我们并不否认“MBA教育, 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到企业先工作一段时间, 之后再回来读书”的意义, 这的确是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的是:

第一, 今天, 管理学的基础专业知识是近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 对其的充分学习绝对是有利于工作者的实际工作的;甚至可以说, 越早了解相关的理论, 就越能够在实践中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第二, 如“管理伦理道德”等教学内容, 如果在学习者工作若干年后才进行“回炉”的话, 对于思想认识早已固化的成年人而言, 其效果不外乎“对牛弹琴”了。

第三, 管理学知识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而国际上对于“创业教育需要趁早”的观点, 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如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本科创业教育课程, 以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对教育的冲击。

其次, 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企业家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中“高”的含义。

现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在这一培养目标提出的时期, 本科生在我国被认为是“天之骄子”, 因此那时的本科生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将在单位或企业中承担高位的“高级人才”。

但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早已得到了缓解, 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除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外, 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层或基层部门, 而非高层部门。因此从毕业生就业趋向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 “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显然不切实际。

问题的实质在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如何理解这一“高级”的表述。本文认为这里的“高级”应该是指“高水平、高素质”——即理论方面的“高水平”与实践能力上的“高素质”;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把这个“高级”误等价为是“高职位”。所以本文认为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工商企业培养高层次 (即指“高职位”) 管理人才——已经不再适合, 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中、基层应用型人才和创业人才”。

3.2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就是“一专多能”

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把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列出来, 将“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级学科对待。目前, 我们大体上可将该学科的内涵体系分成四个领域, 并将这些学科的关系用图1来表示。

宽泛的学科特点使得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 国家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要开设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必修课程。

本文认为这正是工商管理专业优势与特色。首先, 有广阔的知识面是每一个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其次, 从经济学、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到管理伦理学。这种宽幅的课程设置, 对充满求知欲望的大学生客观地说是件好事。当然, 在对各种管理基础学科均有涉猎的基础上,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所学的课程中进一步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 从某个自己兴趣所在、相对小而实际的切面入手, 集中精力攻读相关课程, 让自己在毕业前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这样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某方面“专才”的专业来说, 它培养的是具备优势“一专多能”的“通才”。

4对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建议

4.1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中的“塔基”部分

本文认为从企业管理的层次和职能来看, 任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分三个级别:高层管理者——把握战略全局, 要求知识和经验技能必须全面;中层管理者——分管某一职能部门或具体项目, 要求同时具有专业技能和整体视野;基层管理者——作为中高层的后备, 执行具体职能工作, 应有扎实过硬的具体专项工作知识和能力。

其中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来源, 或者说, 对企业初级管理人员的教育, 应该由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来承担。实际上有一个观点必须转变, 很多人一谈到“管理”, 首先想到的是“管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因为管理不仅仅是管人, 对于大多数基层的管理人员而言, “管理”其实是“管事”。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来看, 由于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 生源质量不同, 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 学校必须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科学分析, 结合自身办学实力的估价及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 制定出既能适应环境变化, 又符合自身实际的层次化人才培养目标。

应该说, 国内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水平层次化上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科生——实践就业导向, 即注重工商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硕士生——应用和研究能力, 即侧重工商管理研究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博士生——研究和创新能力, 即重点在于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

4.2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首先, 市场对基层管理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专多能”的“通才”上。

根据中国管理教育报告课题组在2000年9月所做的调查显示, 54%的企业需要全面型管理人才, 而需要专才型和技术型管理人才的企业分别为35%和10%。因此不难看出, “工商管理无用论”所认为的, 应该大力发展“会计”、“营销”、“报关”等“实用专业”以“取代”工商管理专业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但是, 如何解决市场对于“拿来就能用”的人才引进要求呢?本文认为关键在于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化”转变——即工商管理教育必须根本上改革教育模式, 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其次, 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计划体系。

“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理论之树易枯竭, 而现实之花常青”, 大学里是没法培养出企业家的。因此, 与其它学科相比, 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教育若只注重理论传授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中心, 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方法的实践技能。

一方面, 要在学生一、二年级完成基础专业学习后, 积极引导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并锁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同时, 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 (贯穿大学四年教育) , 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 建立多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 密切与企业的联系, 发展企业界与学院的良性互动关系, 既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和商界的运作, 从而不断通过实践来充实教学, 又可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

最后, 高校应重视模拟实验室建设。例如可以引进反映企业运作的仿真模拟软件的学习, 如企业资源计划 (ERP) 、企业动态建模 (IRP) 和人力资源测评系统等。实验以及实验教学是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学习与实践能力, 训练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力地缩短学生知识运用与实际工作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周三多.我国MBA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中国管理学教育三十年回顾与展望[N].光明日报, 2008-12-23.

上一篇:探究一道高考选择题下一篇:幼儿园毕业生实习心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