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选调生分配原则

2024-05-24

内蒙古选调生分配原则(通用8篇)

篇1:内蒙古选调生分配原则

2014内蒙古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在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科目中,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中,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1.劳动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

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规定被确立为劳动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表明,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从事劳动,既是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又是履行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义务。

2.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

这一原则体现在我国《宪法》第2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系列规定中,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更是在第1条就明确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宗旨。

3.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原则

劳动法主体主要包括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相应的,劳动法主体利益包括国家的利益、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劳动者的利益。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就是要求尽量实现这三方利益的平衡。劳动法的立法宗旨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实现劳动法主体三方权益的平衡,劳动法的具体条文也是在充分考虑、衡量了主体三方利益之后确定的。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篇2:内蒙古选调生分配原则

2015内蒙古选调生考试申论范文:行政伦理

【导语】申论一直是内蒙古选调生考试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尤其是申论作文,更是给考生带来极大的困扰,其实想要写好申论作文,优秀的范文是申论写作绝佳的参考,能直观的了解与学习申论作文的写法。为此,中公选调生考试网特为考生分享申论写作范文:行政伦理,希望给予参加选调生考试的同学做借鉴和参考。

【背景材料】

近年来,政府部门和公务员失信于民、与民争利的事件屡见不鲜,反映了公务员队伍行政伦理建设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国外法治先进国家大都具有行政伦理立 法,如《美国政府伦理法》、《韩国公职人员伦理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公务员应该遵守的基本伦理准则和规范。我国出台的很多文件都有行政伦理法的性质,比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工作规则》、《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规定》,特别是《建立健 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简称《工作规划》),都有与公共行政伦理直接相关的明确规定。《工作规划》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坚持 惩罚并举、重在建设,以建设性的思想、举措和方法推进反腐倡廉,使惩治与预防、教育与监督、深化体制改革与完善法律制度有机结合,做到惩治和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习题示例】

针对材料反映的问题,自拟标题,就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提出对策并进行论证。要求:针对性强,重点突出,论证有力,条理清楚。篇幅不超过1000字。【参考范文】

加强行政伦理建设以其身正率其必从

“政者,正也。”为政者,其身正,不令而行;不正者,虽令不从。政府和公务员必须立身以正,按照正当的伦理标准行事,才可能树立自身的威信,有效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使广大民众服从。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行政伦理建设,但无庸讳言,我国行政伦理建设总体上依然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务员存在的败德失政行为,像陕西 “虎照”、河南“保护伞”事件,损害了公共利益,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决定了我们的党绝不是一个谋求私利的党,决定了行政伦理失范 问题必须解决。目前,党和政府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道德建设为根本,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惩防并举、教育监督并重,全面推进行政伦理建设,是解 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

要大力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教育。首先必须确立合理、实用的行政伦理标准,改变以往制定标准不切实际、过于空泛的倾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荣辱观的有关要求具体化,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社会转型期政府实际的伦理标准,明确政府和公务员必须遵守

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的道德准则。通过教育,提醒公务员牢记对公众所负的 责任,切实树立维护公共利益的职业道德信念,坚持廉洁奉公,依法行政,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防止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要推动行政伦理立法,为规范权力运行、实施行政伦理监督提供依据。从美、韩等国的立法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当前亟需制定行政伦理法,确立行政伦 理的基本精神,用法律的形式将公务员应当遵守的伦理准则和规范固定下来,使公务员遵守和执行、相关部门开展监督都能够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健全各项配套 的法律法规,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从而推动行政伦理建设规范发展。

要多种形式完善行政伦理监督。对政府和公务员行政伦理实践情况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监督机制,如在现行述职报告制度内融入行政伦理情况的内容,建立 道德审议制度,将政府和公务员的道德品行作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发挥群众监督和新闻监督作用,及时曝光政府和公务员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对失范 行为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将行政伦理失范行为纳入行政问责制的范围,对行为不检者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加大惩治力度,使各级政府和全体公务员引以为戒,自觉预防和纠正失范行为。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把行政伦理教育同完善监督制度结合起来,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才能促进政府公正执法、秉公用权,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保障。

【中公精讲】 [点睛论点] “党和政府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道德建设为根本,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惩防并举、教育监督并重,全面推进行政伦理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必由之路。”此中心论点对下文整体布局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是整篇文章对策部分的精炼概括,为下文展开指明方向,便于读者顺藤摸瓜,直入中心,提取最重要 的信息。至于论点中将法治、德治并列提出,更显认识深刻,因为伦理本是具有弹性定义的,可张可驰,单以法治不顾人情则太刚,仅以德治不顾法理则太柔,所以 正应刚柔并济、惩防并举、教育监督并重,才是根治行政伦理失范这一痼疾的良药。

[文章点评] 文章开篇化用太史公评李广的一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起笔即将标题的率先垂范、充当楷模之意和盘托出,紧扣行政伦理失 范,继续完善加强的主题。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政府与公务员,不仅要起到服务职能,更应在社会生活中充当人民的“人镜”。古时选任基层公务员的 举孝廉之举,正是为人民选“人镜”。

文中首先列举了“虎照”、“保护伞”等导致政府公信力流失的热点事件,抛出政府行政伦理失范的现状,凸显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必要。继而从德与法两方 面,切入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问题,指出在制定一套实际的伦理、道德标准基础上,推动伦理立法,并结合完善的监督制度,就能达到公正执法,秉公用权,推动政 府公信力提高的目标。

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篇3:内蒙古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了明显的变化,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较快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城镇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2009年, 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49元, 同比增长9.8%;人均工薪收入11267.00元, 同比增长9.6%, 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的71%;人均转移性收入3583.00元, 同比增长18.2%, 占可支配性收入比重的23%。2009年自治区城镇居民收入比2000年的5129.1元增加了10719.9元, 增长了209%。2002年以后, 自治区城镇居民收入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 7年间年均实际增长率为12%。其中, 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4年年均实际增长11.8%。

(二) 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

近些年来,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提高较快,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1300元增加到2009年的4938元, 年均增长6.1%。但在不同年份, 农牧民收入增长波动较大。1998年之前农牧民收入增速均超过了2位数, 最高年份的1996年增速达到23.2%, 而1998年以后增速逐年下降, 最低年份2001年的增速为-3.2%。2002年以来,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逐步回升, 7年间年均实际增长率为9.4%。其中, 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4年年均实际增长10%。

(三) 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呈多元化结构

近10年以来, 内蒙古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逐步呈多元化趋势, 工薪收入一直是城镇居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城镇居民家庭工薪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基本保持在68.7%-75.2%之间, 2009年为71.1%;农牧民的工资性收入比重偏小, 但其占纯收入的比重呈现稳步上升, 2009年比重达18.2%, 较200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与城镇相比, 随着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比重的不断上升, 农牧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 2008年的比重为66.4%, 较2002年下降了14.8个百分点。在转移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方面, 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0%左右, 而财产性收入的比重仍较小, 2009年仅为2.3%;农牧民的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比重稳步上升, 2009年为15.4%, 比2002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

(四)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各省区市比较位次前移

在2002-2009年间, 自治区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已经超过了20个省份, 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有了明显的缩小。从绝对额上看, 2002年, 自治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额相差1652元, 2009年缩小到1326元, 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9位前移至第9位, 西部第1位。从所占比重上看, 2002年, 自治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8.6%, 到2009年提高到92.3%。从增长速度上看, 2002-2009年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2%, 高于全国同期9.6%的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

2009年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4938元, 比2002年增加了2852元, 年均实际增长9.4%。从所占比重上看, 2002年, 内蒙古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4.2%, 到2009年提高到95.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的位次由2002年的第22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15位。在西部省份区中, 自治区农牧民收入连续6年稳居第一位。

(五) 收入分配格局自1978年以来产生巨大变化

自1978年以来, 自治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收入与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 职工工资占GDP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 而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则呈上升趋势。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各自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94.95%下降到了2008年的44.8%, 农牧民收入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41.32%下降到2008年的14.45%, 总体呈下降趋势, 而且城镇居民下降的幅度高于农牧民下降的幅度。

二、内蒙古收入差距现状

当前, 内蒙古收入差距拉大主要表现在资源富集区与资源贫乏区之间、城市与农村牧区之间、农村与牧区之间、各个行业之间等方面所出现的收入分配问题,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在产生越来越明显的不利影响。

(一) 资源富集区与贫乏区经济差距日益悬殊

改革开放以来, 自治区各盟市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与此同时, 各盟市之间经济差距也日益拉大。尤其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组成的“金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遥遥领先于其以东、以西各盟市;而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等东部盟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则十分缓慢, 远远落后于全区平均水平。1990年, 呼包鄂地区的人均GDP分别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64.83元, 而一些东部盟市的人均GDP要比全区平均值低300多元, 各盟市之间经济差距扩大速度比以往年份大大加快。除2000年扩大速度有所放缓之外, 内蒙古各盟市的经济差距基本呈加速度扩大趋势。到2009年, 人均GDP最高的鄂尔多斯市已达到134361元, 而最低的兴安盟人均GDP水平仅为13498元, 相差10倍左右。

(二) 城市居民与农村牧区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15849元, 名义值增长了近52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70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10911元, 增长了64倍。1978年, 城镇居民收入是农牧民人均收入的2.3倍, 到2000年时扩大到2.5倍。2005-2009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9136.8元、10358元、12378元、14433元、15849元;而农牧民人均收入为2989元、3342元、3953元、4656元和4938元, 城镇居民收入与农牧民收入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分别达到3.06倍、3.1倍、3.13倍、3.1倍和3.21倍。

(三) 农村地区与草原牧区收入差距不断增加

自治区经济从“十五”以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生产总值的增长比例均高于“九五”时期, 而唯有牧民纯收入年均增长2.85%, 低于“九五”时期, 增速明显放缓。“十一五”期间,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55%、20.97%、13.19%, 分别高于牧民年均纯收入增速11.22、12.64、4.86个百分点。从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对比看, “九五”期间自治区城镇居民、农民和牧民收入分别增长9.59%、7.25%和9.23%, 牧民收入增速低于城镇居民0.26个百分点, 高出农民1.98个百分点。“十五”期间, 城镇居民、农民和牧民收入分别增长11.13%、7.91%和5.38%, 牧民收入增速明显下滑, 低于农民2.53个百分点, 不到城镇居民的一半。“十一五”以来, 牧民纯收入年均增长8.33%, 仍低于城镇居民和农民3.93、3.83个百分点。2008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牧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由2003年的3811.9元扩大到8226.7元。

(四) 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持续增大

最近15年来, 内蒙古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均有提升, 但行业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的差距不断拉大。2003-2008年, 行业间的绝对差距是逐年增大的, 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的差值比值从1.63上升到了2.13, 上升了30.1%。

(五) 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两极分化严重

以自治区农牧民为例, 研究高低收入群体两极分化严重的问题。自治区500元以下低收入户的比重在2000-2005期间经历了上升到下降的过程, 但最终只是同2000年的户数比例持平, 因此, 这部分群体2000-2005年间基本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而最高收入户数比例则经历了持续的上升阶段, 2005年最高收入户数比例大约是2000年最高收入户数比例的2.75倍, 高低收入间的相对比例由2000年的3.63:1扩大到2005年的4.54:1。目前, 由于高低收入者在资产、获得收入的基础等方面的不同, 使得收入两极化的趋势在今后会进一步彰显。

三、调整内蒙古自治区收入分配的思路

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 如何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控制收入分配差距, 遏制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已经成为摆在内蒙古面前的头等大事。调节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的主体是政府。在初次分配领域, 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政策机制来实现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在再分配领域, 运用有效的财税政策, 充分发挥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在收入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建立和完善三次分配制度及相关政策, 使其成为缓解收入差距的辅助手段。通过构建以公平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体系, 发挥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 控制收入分配差距,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一) 统筹区域经济,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 最终还是要靠统筹兼顾,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采取切实的措施, 帮助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立足各自实际, 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 找准发展的突破口, 实现加快发展。政府要在规划指导、项目安排、财政转移支付、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保障民生等方面给予倾斜, 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形成优势地区率先发展、后起地区加快发展、各地区共同进步的局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 因地制宜制定各区域发展战略。

在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的基础上, 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评价指标, 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对经济区, 必须评价其经济发展的情况;对生态区, 则主要应该评价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呼包鄂等地区的发展目标依然应该是保持节能降耗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础上的经济较快增长和对周边带动能力的不断增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应将目前已经具备资源和产业比较优势的农林牧业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做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比较严重的地区, 可以将发展定位于生态型发展。

2. 各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内蒙古能源、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品种多样, 以森林草原沙漠为主的地貌景观以及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等为特色的旅游业吸引着海内外游人。乌兰察布和巴彦淖尔具有做大特色农业的基础, 应大力打造各类农产品的特色品牌。阿拉善等地区应将沙漠化土地治理和开发利用沙区生物、非生物资源相结合, 开发研制具有沙区特色的新产品, 研究推广适于知识密集型沙产业发展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东部地区各盟市农牧业的发展形成由东至西带状划分, 即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发展农牧业混合;通辽、赤峰故应提高牧业比重, 降低农业的比重;锡林郭勒盟应主要发展畜牧业;兴安盟可以充分利用其独特的温泉资源优势发展保健疗养产业及旅游业。

3. 通过区域间的资源整合打造区域特色产业。

做大做强本区域独有资源优势的产业, 如阿拉善的盐湖农业, 兴安盟的优质矿泉水资源等。加快类似厂商适当合并重组, 扩大生产规模, 重点打造一个知名品牌。东部各盟市间产业相似度比较高, 可以把打造各地区竞争力的重点放在各种产业的联合重组上, 鼓励跨盟市的产业整合。

旅游业应做好相邻地区旅游资源的组合重组工作, 将其分类整合打造不同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 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在规划上, 根据东部地区在草原、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特色不同, 打造草原自然风光游 (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等自然风光) 、民族文化游 (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民俗文化) 、历史文化 (赤峰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文化和辽文化) 、地质生态游 (如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尔山温泉群及火山地质遗迹、大青沟、莫尔道嘎原始林区) 等不同特色的旅游路线。同时借助大众对于内蒙古民族风情的心理认知和向往, 加强宣传, 使各区域的旅游品牌都深入人心。

(二) 发挥城市带动作用, 以点带面发展

1. 多极化城市发展战略。

从地缘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出发, 内蒙古城市化应选择东西沿线多个中心城市的多极城市化发展之路, 走开放驱动、北开南联、双向推进、多极发展的城市化之路。可以采取中心城市联网辐射战略, 结合内蒙古地形狭长的特点, 实现由“点轴开发”向“网络开发”过渡的城市化战略。同时, 城市化也可以作为推动生态改善的手段。

2. 增长极的选择。

目前, 比较适合内蒙古的增长极战略就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多极化战略。针对东部地势狭长的特点, 可以采用“T”型开发战略。以赤峰、通辽为轴心东西走向的经济带, 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建设东北矿产资源接替基地、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和草原文化旅游胜地。以海拉尔、满洲里为轴心的南北走向经济带, 建设成为向北开发的前沿阵地, 重点发展能源重化工业,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 以林海景观为特色的旅游业。可以考虑乌兰察布市作为东部潜在的增长极。乌兰察布市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优势, 地理位置承东启中, 是最接近金三角地区的盟市。方便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使它西向可加大与中部金三角的经济联系, 向东则可以融入东北振兴战略。

(三) 加大扶持力度, 增强落后地区自身“造血”能力

1. 加大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建设。

首先重点是交通设施建设, 完善旗县至盟市内部交通网络, 提高路网等级和通达深度;进一步加快公路交通干线、铁路主线、民航机场建设, 打通东三省、兰州、银川、京津唐乃至俄蒙等地的运输通道。其次是加快水资源开发。再次是做好矿藏勘探工作, 抓紧东西部成矿区的勘探。最后要注意加强电力、通讯、道路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2. 加强对农牧业投入力度。

首先要加强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的能力。其次要建立有利于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方针, 通过优惠政策、金融贷款等手段扶持农畜产品加工领域的龙头企业, 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鼓励跨盟市联合经营, 做大产业规模。

3. 加大对区域科技研发的投入。

东西部的企业应加强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 通过科研开发, 增强自身素质, 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活力。政府应当有意识地加强方向性的引导, 增加对带动资源配置格局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项目投入, 增加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节约能源及其他资源、增加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三废治理的投入。政府应当为建立多元化的研究与开发机制, 畅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渠道, 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提供制度保障。

(四) 健全草原公共服务政策, 实现农牧民收入增长

1.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首先是根据自治区草原生态优劣将草原划分为生态草保护区和牧草放养区两大类, 实行分类管理, 明确草原生态补偿对象。严格控制牲畜总数量, 对草地进行科学规划, 实行科学放牧。其次是草原生态补偿要向重点地区集中补偿, 着重对草原生态破坏严重区、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关键区进行补偿。再次是建立草原生态税费制度。最后制定草原生态补偿法。

2. 扩大惠牧补贴范围, 建立促进牧民增收政策保障机制。

主要有五项建议:一是建议国家出台畜牧业产品储备制度和最低保护价制度, 建立包括肉类、奶业、绒毛等主要畜产品储备制度和最低保护价制度。二是建议国家免除对牧区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的政策。三是建议国家出台长期的退牧还草政策, 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建设的内容和实施范围。四是建立以直补为基础的牧民收入补偿制度生产性补贴。五是建议国家、自治区在牧区增加对肉牛、肉羊这两种草原主要畜牧品种的保险补贴保费补贴比例, 中央财政补贴40%, 自治区财补贴40%, 养殖户承担20%。

3. 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建立促进牧民增收长效机制。

首先科学利用草场资源, 不断推进规模化经营、科学化养殖。其次在牧业旗县全面实施畜牧业良种工程, 在已有的畜牧良种补贴基础上, 自治区则应将肉牛、肉羊、细毛羊、绒山羊等优势畜种全面纳入直补范围。再次加快畜群周转, 做大做强幼畜经济。

4. 加快生态移民步伐, 建立促进牧民进城的转移机制。

首先加快牧业旗县城镇化、工业化步伐, 把转移牧区人口与产业布局、城镇建设、工业项目用工统筹安排, 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新牧区建设规划。其次完善转移进城牧民的社保工作。养老保险方面, 将转移进城牧民直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并将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转移牧民列入城镇低保管理范畴。医疗保险方面, 将转移进城牧民直接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就业保障方面, 再次加大牧民非牧劳动技能免费培训力度, 逐步形成以培训促转移的长效机制, 强化牧民子女的教育转移。

(五) 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加和拓宽就业渠道。要积极引导, 大力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干部下海、劳动者自主创业, 推动本地企业家加快成长、更多地涌现。二是打破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壁垒。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放松对户口迁移的种种限制, 简化户口迁移的审批程序。加快建立自治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彻底打破劳动力市场人为的地域分割、城乡分割的状况。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投入, 积极探索建立社保投入随经济增长同步增加的长效机制。要加快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 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 积极改善农村牧区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 统筹做好各项民生工作。

(六)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实现要素自由流动

进一步落实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充分实现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各类生产要素的价值。对于中等收入人群, 大部分是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 应坚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调动其积极性。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应适当向劳动方面倾斜, 逐步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提高劳动要素报酬水平, 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 提高工资在成本中的比重, 实现收入分配制度中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

(七) 完善三次分配制度, 缓解收入差距扩大

篇4:内蒙古选调生分配原则

关键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动态过程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十二五计划”:“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都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作过论述,十七大报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我国理论界对此也有诸多的研究,但对分配问题分结构和层次进行研究的文章尚不多见,导致实践中常常混淆“效率”和“公平”两者在不同分配层次中的不同功能、机制和作用,试图在同一个分配过程或层次中既想得公平又想得效率,虽然愿望是好的,但却难以实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那便是只强调了分配原则与一定的社会性质相适应,而忽视与一定社会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方式的实现同样是一个动态过程,这要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并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关于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

一、分配方式必须与社会的性质及其发展阶段相适应

一个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化必有与之相适应的分配形式,与不同的发展阶段相联系、相适应,资本主义社会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从经营管理者到食利者,采取以劳动者的劳动效率为基础计算工资的利润分享制。体现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相联系的过程。同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也必然经历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相联系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必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基础,它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形式。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起着一定的反作用。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马克思论证了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不同的分配形式,如原始社会的平均分配方式,奴隶社会的分配方式,封建社会的地租分配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分配方式,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按需分配方式。就是说,一定性质的社会必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反过来说就是一定的分配方式一定要与之所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相适应。马克思在研究和论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同时,也研究和论证了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即特定性质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也即任何一个特定性质的社会形态都存在着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其包括分配方式在内的生产关系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

其实,我们党正是由于坚持和运用这种思想理论方法,在纵观人类历史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过程的基础上,才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也应与“我國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命题中的两层含义一致,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它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即按劳分配原则。这是由它所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决定的,不如此便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二是它的具体形式又只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

二、分配方式实现的社会条件及其实现形式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任何一个阶段的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不能脱离在宏观经济发展变化背景下的分配,实现形式有个发展过程。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1965年3月第一版)等论著中对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一种设想。按照这种设想,按劳分配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1)生产资料已实现了全社会的直接占有和全面占有;(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已不存在,货币也已消亡;(3)劳动者的劳动不再具有个别劳动的性质,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同上第12页),“社会劳动日是由所有的个人劳动小时构成的”(同上第13页),从而不存在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于其间;(4)整个社会是一个分配单位,由社会直接向劳动者进行分配;(5)分配形式采取劳动证书的形式,每个劳动者“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同上第13页)(6)由于社会产品尚未达到“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程度,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同上第12页)。

事实上,我国现阶段已经具备了实行按劳分配的基本条件。这主要是指我国已经消灭了剥削制度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以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平等互助关系。其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具有特别重大和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在一切经济制度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起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的。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按劳分配所要求的所有社会条件中的基本条件即“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同上第12页)成为现实,并在社会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尽管我国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还没有达到马克思所描述的程度,还存在两种公有制形式以及非公有制形式,还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但并不妨碍我们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基本制度。同时,正因社会主义及其公有制形式仍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我们也只能在此基础上建立按劳分配的初级形式,也即只能采取商品货币形式以及以劳动集体为分配单位,等等。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而来,刚刚跨越进入社会主义的大门,从历史的延续性上说更接近于旧的社会,因而它所带有的“旧社会的痕迹”更多更浓。但是,我们毕竟跨越了人类历史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大步,从而可以在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上继续前进,不断地使按劳分配所需要的全部社会条件及其表现形式更接近于马克思所论述的条件和要求,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迈进,并进而为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准备条件。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现实形式的选择

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择一种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的现实形式。之所以有必要这么做,是因为按劳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1)理论认识的不统一。(2)实践效果不理想。(3)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由于人们对“劳动的质和量”难以把握,就必然出现付出等量劳动却不能取得等量报酬的现象。(4)更重要的一点是新情况的出现,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产业向脑力产业转化而引起价值尺度的变化,不得不引起分配尺度的变化。劳动的形式、对象、手段和范围都大大地扩展、变化了。只承认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就根本无法诠释通讯网、电力网、“无人车间”、远程技术、纳米产业、克隆遗传工程等劳动创造价值的巨大变化。当前的现实是第三产业的劳动,美国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8.8%,导致财富的分配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我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微观领域分配的现实形式只能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的必然表现形式。

第一、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本质要求。按照传统的理解,按劳分配中的“劳”,是指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换句话说,也就是指劳动的效率。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依据在质和量上较之按劳分配更具体、更便于计算,更能体现时代的发展。因此,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在现阶段更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第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一切商品经济的共有分配规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向我们表明,商品生产者在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存在矛盾的情况下,他的生产效率越高,他在单位商品上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就越少,在单位时间内就能够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而他在市场上仍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让渡他的商品,从而他便能够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收入。反之,如果他的生产效率越低,他获得的收入便越少。正因如此,商品生产者总是不断通过技术改造、创新等手段,为获得更多的收入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商品生产是注重效率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也向我们表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也促使资本家不断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以获取超额利润。资本家之间在剩余价值的分配上也是采取的注重效率原则,即能够生产剩余价值越多的工人,报酬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第三,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所讲的按劳分配的范围,指的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参加分配的是市场、企业、个人三个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的分配都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按各有效生产要素在市场中产生的效率、效益分配。市场经济就是效率经济,它能鼓励企业和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四,初次分配注重效率能夠反映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实际。按劳分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原则,而我国现实的情况是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因为,不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能够实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第五、初次分配注重效率能够反映当前国际发展的潮流。西方分配收入理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按生产要素分配论、按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和按供求均衡价格分配论,这三种分配理论的理论基础都是法国庸俗经济学创始人让•巴蒂斯特•萨伊的效用价值论。在二十世纪早期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了经济制度效率这一概念,故又称帕累托效率,对现在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纵观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和美国CEO(首席执行官)的收入情况,便知,到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政府、雇主和员工为了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发展而进行的提高效率、提高收入、降低成本的博弈,产生的以效率为核心的“利润分享制”,企业的发展无不与其科学、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有关,这也成为国外优秀企业吸引人才的一个方面。据西方学者测算,本世纪初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有5-20%,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开通,预计将达90%。美国《幸福》杂志前不久公布了1986-1996年美国股票上市公司的业绩排名,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前15家企业中几乎全部是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领域的企业,它们巨大的市场价值主要来自于人力资本和效率。美国国会在1999年11月4日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以“效率和竞争”这一新理念整合了美国的金融法律体系,至今对全球金融业的发展仍然产生重大影响。所以,西方学者在《效率时代击碎暴富美梦》一文中指出:在网络繁荣的时期结束以后,有两点将很明显:出售有效率的产品是好的,自身能有高效率更好,把两者兼备则是新的成功之道(参考消息2001.7.8.)。这些新现象均表明今天的公司和个人日益依赖于市场承认的智力资本和效率,世界又一次变了样。在我国,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发展实践就是很好的例证,我在深圳工作过也有同样的感受,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前提和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又好又快的发展。希望集团和日本合资建立新公司,两年后,日本嫌中方效率太低,影响他们利润增长的速度而撤资。我们必须找出能反映这种变化的新的分配形式,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参考文献:1、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965年3月第一版

篇5:内蒙古选调生分配原则

2015内蒙古选调生面试每日一练(6.1)

【导语】为了帮助大家做好内蒙古选调生面试备考工作,中公选调生考试网特推出“选调生面试每日一练”,小编每天将发布最新面试练习题,并附专家详实解析,希望考生们能与小编共同坚持——每日一练,高分通关!【题目】

如果你的工作有更好的方案,但是会加重你和同事的工作量,你该怎么办?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表态:我处理这件事的原则是工作第一,以人民和集体事业为重,同时尽量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

(2)既然自己的方案更好,能够提高效率,就要积极争取实施。首先我会和同事真诚的沟通,并详细的说明,在工作中增加的工作量,我会尽我所能帮助同事共同完成,尽量减轻他的工作负担,取得同事谅解。如果实在负担太重,我会和同事一起汇报领导,看能否增派人手。

篇6:内蒙古选调生分配原则

2014选调生公共基础知识:行政篇 ——行政给付

一、行政给付的概念与特征

(1)行政给付是指行政主体对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或其他特殊情况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赋予其一定物质权益或与物质有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给付的特征有:①它是行政主体作出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②给付的对象是特定的公民。③是以法律、行政法规为依据而实施的行政行为。④其内容是赋予特定公民以一定的物质权益或与物质相关的权益。

二、行政给付的内容和形式

(1)行政给付的内容不同于行政奖励,不具有精神上和职务上的权益,一般只具有物质上的权益和与物质有关的权益两部分。

(2)行政给付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安置;②补助;③抚恤;④优待;⑤救灾扶贫。

三、实例分析

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答案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是()

A.行政系统内部的公务员 B.行政行为相对方的公民

C.特定公民 D.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答案】C。解析:根据行政给付的特征中第二条:给付的对象是特定的公民。可知正确答案为C项。

篇7:内蒙古选调生分配原则

2015内蒙古选调生备考:6月30日国内最新时政热点

2015年内蒙古选调生考试时事政治热点,无论是在选择题中还是申论材料里都有可能设考点。为了帮助2015年选调生考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动态,丰富时政知识,中公选调生考试网整理国内外时事政治热点汇总,为2015年选调生考试提供了一份完整的时事备考资料。

1.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2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张德江委员长出席会议并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受国务院委托,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向会议作了关于研究处理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情况的反馈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作了关于信息化建设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2.针对近期A股市场的连续下跌,证监会微博于6月29日晚间发布答记者问。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向提问记者表示,近期股市下跌是前期过快上涨的调整,是市场自身运行规律的结果。这个表态与上周五的表态一致。不过张晓军此番还表示,回调过快不利于股市的平稳健康发展。张晓军认为,虽然周一股市大幅波动收市下跌,但买盘较上周明显增加,市场交投和活跃度保持在较高水平。6月15日~29日,沪深两市日均交易额超过1.5万亿,高于年初至6月12日日均1.2万亿;同期,两市日均开户数为25.5万,高于年初至12日21.6万水平。

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关交通协同发展的规划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记者昨天从交通部门了解到,今年,三地将加快打通“断头路”,2017年率先实现国省干线公路等主要“断头路”的打通。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总体规划提出,将用五年时间,推进三省市间重点高速路网衔接。目前,已经初见端倪的有京秦高速、京台高速以及密涿高速。

篇8:内蒙古选调生分配原则

题方法

【例】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上级领导要来我单位开一次提高工作效率的座谈会,请问你如何组织?

【参考解析】

工作效率对于快速高效地完成工 作起着不 可估量的 作用。我认为,提高工作效率很重要,我们要从组织召开这个会议开始就体现出效率。为了保证此次座谈会的高效完成,我会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明确出席本次会议的参会人员及 主要议题,根据会 议议题确 定座谈会的流程和大概时长。做好沟通联络工作,确定好会议的具体时间,我会安排相关联络人员与上级领导的秘书助理进行联络,确定好会议时间。然后协商其他与会人员的时间,进而确定本次座谈会的时间。依据到会人数和开会时 间安排好 开会的场 地。如果是 短时间的 会 议,单位的会议室能够满足开会要求的话,在单 位召开就 可以了。如果人 员较多,议题较 多 的 话,那么就要租用一间较大的会议室作为本次座谈 会的召开 地点。根据会 议的要求 和规模,可以增加晚上讨论的时间,并安排具体人员做好接待和食宿准备工作。

在会议的重要信息确定后,联络人员将 会议的流 程和所需 准备的资 料 提 前 告 知 与 会 人员,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会议的效率,并且能够保证会议的质量。

会议正式召开时,由主持人按照座谈会的流程有序开展,避免出现跑题的情况。为了保障此次座谈会的高效进行,我作为组织者会随时关注座谈会的进展情况,准备好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由相关人员做好会议记录和摄像工作,以备后期整理和使用。

会议结束后,我会对于此次会议的重要内容和讲话进行整理,并将会议记录和重要内容发送给参会的所有人员,对于上级领导关于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指示在本单位进行落实,全面提升单位的工作效率。

上一篇:gsm射频指标的含义下一篇:大班老师师德师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