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是祸是福

2024-05-21

银行业:是祸是福(精选6篇)

篇1:银行业:是祸是福

是福是祸作文1000字

我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但在我这个普通人身上发生一个极不寻常的事情。

在一个阴暗的下午,太阳已经卡到山腰,并发出微弱的光,当时的我昏倒在河边,不省人事,过了一会我慢慢清醒过来,河岸的潮起向我逼来,当时虽不是严冬,但我却感到寒气透骨,我便越加清醒了,我试图站起来,但任凭我使劲全身的力也做不到。这是我看到,河岸上有两辆的车,他们破乱不堪,像是刚出了车祸,我的好奇心迫使我手脚你并用的向前移动。虽然只有几步远,但我还是爬了很长时间,到了那我抬头清晰的看到了,车里坐的是一位男司机,面目狰狞,脸呈红色,当时正是晚夏,他穿着短袖,袒露的肌肤也呈现异样的红,像是被人把皮肤刨下来一样。我故作镇定,试着让自己平静下来,不要恐慌。但接下来映入眼帘的事物却是我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那是一条褐红色的蛇,正在往司机身上爬,我才明白,那司机肌肤的红是蛇导致的,那蛇是我以来我见过最可怕的事物,我甚至不能用语言来形容我内心的恐慌惧。在这时我看见一条似狼的动物向我慢慢走来,我顿时感觉心跳停止无法呼吸,可能是因为我太害怕了。那狼一身黑毛,但脸上的毛是金黄色的,眼睛发出像刀子一样的锐利的红光,那红光似火,最后恐惧心理战胜了身体的不适,我一用力,从地上窜起向小路跑去,幸运的是那狼并没有追我,我在逃跑时发现那狼与蛇缠在了一起,我心中有了疑问,但值得我心疑的事有很多只是现在我没有时间去想,我现在要想的`就是如何逃命。

我逃跑的速度惊人的快,甚至我自己到难以相信,我想我的潜能一定被激发出来了,我突然又发现有几只狼,那狼颜色都是不同的,顿时恐惧蔓延在我的心底,那狼几乎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当时我的心已经麻木了。恐惧在我心的淡化。

当我不顾一切逃跑时,我看见了一个绿色怪物,身上披着黑衣,会直立行走,身上好还有翅膀。我想你们都不相信我说的。是的我也不相信,但这却是事实,突然他来到我面前说:我是吉祥之物,你遇到我你会事事顺心,说完就飞走了。我便有昏死过去了。

有一缕阳光射进了我的眼里,我在母亲的呼唤中醒了,母亲说:我昏迷了半个月,他说是在门口发现我的,可我却浑然不知我是如何到家的,听母亲说我身体了的血已经全部换掉了。这让我十分吃惊,然后母亲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我思考了一会说――

叮叮叮――

闹钟响了,我慢慢睁开双眼,一切都变了,眼来那令人惊悚的故事是一场梦,那么,这梦是凶兆还是吉兆呢?

那一幅幅惊人的画面在我脑海里浮现,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陷入沉思……

齐齐哈尔甘南2中高一 董楠

篇2:“国进民退”是祸是福?

“国进民退”潮流涌现

今年以来, 中央“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战略决策, 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立下了汗马功劳。与此同时, “国进民退”之风泛起, 曾经在中国诸多产业中充当领头羊的的民营企业纷纷“臣服”于国有企业。

9月初, 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与日照钢铁公司之间持续了近一年之久的并购案尘埃落定, 前者以现金出资的方式, 占67%的股权, 如愿吞并后者, 完成一家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并购。颇为滑稽的是, 在并购前, 日照钢铁是一家盈利的民营企业, 而山东钢铁集团则是一家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更早些时候, 中粮集团和厚朴投资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 (二者分别持有70%和30%的股份) 入股蒙牛乳业, 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而在山西, 在政府的帮助下, 国有煤炭大企业正在“收编”那些屡发矿难的私有小煤矿。

作为首个对民营企业开放的垄断行业, 航空业曾经一度出现了奥凯航空、春秋航空、东星航空、鹰联航空等民营航空公司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 短短几年过去, 现今这些民营航空公司面临的局面是, 奥凯航空停航正待重组, 东星航空破产清算, 鹰联航空被四川航空重组, 其董事长李继宁失去了对企业的控制权。

而快递业也通过立法的形式实现了国进民退。10月1日, 《邮政法》正式颁布实施, 虽然从法律上第一次确立了民营快递业的合法地位, 但却不让民营企业做100克以下的跨城快递、50克以下的同城快递业务。据今年5月中国快递咨询网的抽样调查, 商务信件已占到从事异地快递业务的民企业务量的30%至45%、占同城快递民企业务量的85%, 并且商务信件中绝大部分在100克以下。这意味着, 快递业中业务最大、利润最丰厚的一块将与民企无缘了。

当然, 地产业也不例外。尤其在今年上半年, 国字号地产公司更是频频出手, 高价争夺“地王”, 引来业内一片惊呼。这意味着2007年民营房企主导并疯抢土地的时代显然已经告终, 现在的主角是国有大企业。

尤其值得关注的现象是, 目前各地纷纷进京争夺央企和迎接央企, 而国资委也积极鼓励央企与地方合作。湖南作为第一个与央企合作的省份, 从2005年以来的两年内与57家央企对接, 引进资金1800亿元, 并组建了央企在湘联谊会以增进感情, 吸引央企增资扩股。

这些案例充分说明, 现在的“国进民退”不是一个个别的事件, 而是形成了一股潮流;不是个别企业的行为, 而是国有企业, 甚至是中央国企的一种共同行为;不是个别产业, 而是波及到很多重要的产业。不仅仅是上游的一些所谓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自然垄断产业, 而且涉及到很多其他的竞争性产业然而, “国进民退”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 是否是一种利好呢?

一场危险的游戏

中国最近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 得益于两次大规模的民营化改革。第一次民营化改革发生在1978-1984年间, 通常称之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这一次改革从推行农业家庭经营承包责任制开始, 随后扩大到农村工商业的民营化与市场化, 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第二次民营化改革肇始于1995年前后的乡镇企业和小型国有企业改制, 随后扩大到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 短短数年间, 中国各级政府基本上都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了出来。这两次民营化改革奠定了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持续增长的微观基础。

然而,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实施的大规模经济拯救计划, 在某种程度上却演变成一场“再国有化”狂潮。今年8月份全国工商联出版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2008-2009) 》蓝皮书中提到,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民营经济带来的副作用已经开始显现, 随着行业垄断的逐步强化, 国家的4万亿投资正在对民营经济产生挤出效应。有资料显示, 今年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中, 绝大部分是政府推动的投资项目, 包括相当大比例的基建项目和工业投资项目, 近90%已经被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 民营企业几乎没有参与。而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 大型国企也是受益最多, 中小企业 (民营经济占95%) 受益并不明显。

更严重的是,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的民营企业普遍出现订单大幅减少、销售下降、效益下滑、企业库存增加、资金周转困难、项目被停建或缓建、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 这在钢铁、航空、煤炭、食品、地产等竞争行业尤为明显。

现在, 民营企业除了要面对经营环境所带来的困难, 还要应对国企的挤压和蚕食。对于“国进民退”潮流的涌现, 舆论认为, 国资和国企并不满足于在垄断行业吃饱喝足, 而是靠着政策、资金、资源和规模的优势, 向更多竞争性行业大举扩张, 且严防非公企业冲破关卡进入垄断行业。如果说在乳业、房地产等领域, 国企开始勉强按市场规则议价办事, 在钢铁、民航、有色、化工、汽车等国资占绝对优势的行业中, 诸多民企被挤压、被收编则是家常便饭。难怪不少民企老板感叹, 他们费尽心血做大后的最好结局, 不过是乞求着成为各级国企的地方车间!2005年“非公经济36条”就要求放宽市场准入, 4年过去了, 贯彻落到实处的并不多。民资在进入垄断领域的过程中, 所遭遇的阻力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一些垄断行业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旗号下, 以种种手法把民间资本排斥在外了。

对此, 多数学者认为, “国进民退”是一场危险的游戏, 潜藏着很大的风险和危机。首先, 这是体制上的倒退, 它强化了国有部门的行政性垄断, 削弱了市场竞争的基础。国企凭借强大的资金和政策保护攻城略地, 将民营企业挤压到角落上, 这将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受到极大的冲击。

其次, 国进民退的国有化运动将形成一个权钱结合的权力资本集团, 使平民百姓丧失消费的主动权, 从而激发更多的社会矛盾。我们可以看到, 在中央巨额的投资计划背景下, 许多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部门在脑子里开始了新一轮所谓的高度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思维。这些不顾中国社会生产实际的国有化不仅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 也使得最急需改善的医疗、教育、安居等民生工程因为缺乏资金而无法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要。

再者, 国有企业本身的制度缺陷将会进一步发展, 其低效率和无效率的现象将会重新出现, 并扩大蔓延, 届时, 中国经济将会再一次跌入低谷。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 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利润率都远不如民营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一般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效率虽低, 但还能维持,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连维持都难。把国企一统天下的地盘分出来, 进行“国退民进”的改革, 就是市场化改革过程的必然结果。换言之, 国企如果能够解决中国经济问题, 中国就根本不需要改革。因为早在上世纪50年代, 我们就以“一大二公”的名义, 让全国人民都吃上了“大锅饭”;甚至在新中国建国之前的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即在“天下为公”的牌坊下, 建立起了国家及官僚资本经济制度, 最后的结果却是拖垮了国民党政权。

由此可见, 垄断只能产生腐败和低效率, 要真正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就必须放开市场准入, 让民间资本参与竞争, 通过竞争激发活力, 提高经济能力。

关键是政府的定位

对于“国进民退”趋势的出现, 多数学者主张, 必须予以遏制。一方面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客观的立场, 即首先把它看作是政府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派生物或者说“副产品”。面对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 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不可能坐视不管, 而政府采取的任何反危机措施, 实际上都免不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免不了政府干预市场。这些政策实施的后果, 都免不了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 至少短期内会如此。这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 为何保增长不能走“国进民退”之路?因为一些国有大企业实际上处于垄断状态, 行业垄断最终损害的可能是公众利益。如石油、电信等行业, 公众一直对其高价、高薪酬有很多质疑。一些垄断行业, 连扫地的员工月薪也有五六千元, 这样下去, 必然会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和谐造成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越来越多的行业向民企开放。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 民企在各行业一展拳脚, 为社会创造了很多财富。民企还与国企公平竞争, 互相取长补短, 推动各种经济模式不断进步。因此, 警惕“国进民退”不仅是经济策略问题, 更是事关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原则问题。对民间资本决不能在需要的时候就给一点优惠政策, 当民间资本做大做强后, 又忍不住加以限制。国家必须通过立法的形式来确立民间投资的合法地位, 不仅要保护民间资本的投资以及其投资后产生的效益, 还要对国有经济的发展和退出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整体规划, 真心实意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公共事业投资。否则, 无论开放多少有吸引力的领域, 民间资本也不敢大规模进入或参与。

尽管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 但所有制歧视在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监管部门官员的心目中依然是根深蒂固的。按照目前的方针, 对私人企业的开放不是一种稳定的制度安排, 只是一种权宜的政策安排。在任何行业, 政府可以随时禁止私人企业进入, 也可随时将已经进入的私人企业驱逐。在石油开采行业、成品油零售行业、钢铁行业等行业, 都发生过将私人企业逐出的故事。地方政府在对待民营化改革的态度上, 始终有一条无形的“底线”:在地方政府难以获利、而民间经营可以增加地方政府收益的领域, 地方政府有积极性推动民营化改革;一旦民营化改革超出这一领域, 就难以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

篇3:息差收窄对于银行是祸是福?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陡然提速。先是2013年7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率先放开;接着是2015年10月,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也最终取消。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带来最大、最直接的冲击莫过于息差收窄。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开始前的1960-1976年,日本银行业平均利差为2.29%;而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的1995-2010年,日本银行业平均利差已降至1.72%。韩国也存在类似情形,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初的1982年,韩国银行业平均利差曾高达3.79%;而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的1998-2010年,平均利差仅为1.67%。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2012年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为2.76%;而到了2016年一季度,这一指标降至2.35%,降幅达41个基点。但上述情况只反映全国的整体水平,并不代表各地银行实际的净息差水平皆是如此。总体上看,中西部、东北地区净息差水平略高,东部沿海地区偏低;地方银行较高,全国性大型银行较低。

最近,许多媒体都注意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刚刚获准上市的西部某城商行2015年ROE(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6%,该行也被誉为14家拟上市银行中盈利性最出色的银行。究其原因,除资产规模快速扩张外,主要还是地处金融生态相对不发达的西部省份,加之客户定位以中小微企业为主,银行拥有较高的贷款定价权,2015年净息差虽比2014年的4.05%下滑43个基点至3.62%,但仍远高于东部地方银行和大型银行。

类似的“区域性利差红利”在我国东北、中部不少地方银行都不同程度存在。从东部地区来看,2015年江苏省法人银行金融机构的净息差仅能维持在2.8%左右,最新上市的江苏银行净息差更低至1.94%,这反映出当地金融生态较发达,银行业竞争极为激烈,同时企业议价能力也更强。

此外,就大银行来看,2015年,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净息差分别为2.3%、2.49%、2.12%、2.46%、2.22%,同样明显低于中西部、东北的地方银行。其中,农行的净息差之所以能在五大行里居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其业务渠道相对于其他大行下沉得更深,特别是在中西部农村网点布局广泛,面对的客户相对弱势。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一方面,利差持续下降将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随之减少。经合组织(OECD)《银行利润报告》显示,上世纪70年代初德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90%,而1981-1998年这一比重平均仅为78.1%,1999-2003年更进一步降至67.7%。另一方面,净利息收入萎缩的压力也将倒逼银行努力创新,扩大非利息收入来源。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日本银行业表外业务量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从80年代初的20.14%升至90年代的35.19%。这也说明利率市场化以后,相关国家商业银行积极从单纯的“融资中介”向“融资中介和服务中介并重”转型,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收入来弥补不足。

短期来看,息差收窄确实给我国银行带来了较大压力和挑战。2012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普遍从两位数暴跌至个位数,甚至出现零增长、负增长,除经济下行情况下日益增长的不良资产吃掉了较大一块利润外,息差收窄无疑是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在这一背景下,部分地方银行如能继续享有相对较高的净息差,无疑是令其他同业羡慕不已的事。

但需要警惕的是,较高的净息差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部分地方银行加快中间业务发展、创新利润增长点的动力。2015年,前述的西部某城商行利息净收入占比高达88.6%,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仅占8.75%,表明该行在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

相比之下,2015年,中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高达30.65%,虽与国际先进银行,如富国银行的47%仍有不小差距,但已远远超过国内多数地方银行的水平。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即便在美国,大中小型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也存在一定差异。

长远来看,对于已经下决心推进转型发展战略、积极适应新常态的银行而言,晚动不如早动,息差收窄反而是一个有力的助推器。它将激励银行加快发展零售银行、私人银行、投资银行、交易银行、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等创新业务,积极向国际领先同业看齐,实现向现代银行转变。

篇4:老实是祸是福?

悲伤中的容

我能理解你因同学远离而产生的孤独感。在思考“老实是祸是福”问题时,令我想起日前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他是个有性格缺点的普通农村孩子,从小遇事胆小,是个唯唯诺诺的“龟孙子”。在部队里跌打滚爬,受过委屈,挨过骂。因为他的笨,让全班人受累;因为他的认真,让全连战士为之感动;因为他的执著,让全营战士为之骄傲。在他身上表现出质朴、坦诚、善良,诚实、忠厚、坚韧等优点。对生活永不抱怨,对周围的任何人都抱有好感,能够承受一切不解,能够接受一切现实。永远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你付出,必有收获。

有人认为他傻,事实上他单纯而执著,在任何艰难困境中,都永不放弃。相信别人,就像相信自己,使他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建议你不妨去看看这部电视剧,相信一定会有感悟与收获。

怎样才能找回失去的友谊?我认为首先要学会如何保持友谊。

“交友之道诚为本。”“一两重的真诚,超过一吨重的聪明。”只有真诚,才能使别人放心,别人也才会与你推心置腹。如果把真诚的心交给他人,你就会收获真诚的果实。

篇5:IPO重启是祸是福

推动本次行情的主要力量是流动性,次要力量是宏观经济复苏,在这两个推动力量没有产生重大变化前,行情中期的向上趋势不会轻易改变。

在去年9月底A股IPO(首次公开募股)暂停8个月后,中国证监会6月10日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并决定于次日起实施。这也意味着停滞多时的新股发行将随时重启。

之前的6月5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已正式发布了《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并将于7月1日起施行。由此标志着历经10年准备工作的创业板同样只待临盆。

6月18日,IPO重启后获准的首单花落中小板公司桂林三金药业。6月25日,三金药业正式公布其发行价为19.8元,市盈率高达32.89倍,将发行4600万股,此次IPO融资将达9亿元,并定于6月29日进行网上申购。6月23日,浙江万马电缆成为IPO第二单,预计发行不超过5000万股A股,发行日期7月2日。IPO重启尘埃落定,刺激了大盘放量上涨,沪深股指逼近前期高点,沪指至目前为止已涨至2900多点。

随着IPO重启和创业板股票即将上市,市场扩容作为对冲股市流动性的最重要因素,也将是市场时刻警惕的“炸弹”。6月23日,央行已悄然暂停了公开市场操作,没有按惯例进行正回购操作回笼资金,当天即释放资金800亿元。市场人士认为,在新股发行重新开闸之际,此举是为新股发行备足流动性。

IPO开闸契机

5月22日,证监会就《指导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6月5日征求意见截止到6月10日正式发布,其间还召开过与相关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4次座谈。考虑到颇受诟病的行政效率,证监会如此雷厉风行还属罕见。

财经评论员叶檀表示,火热的资本市场该为冰冷的实体经济做些贡献了,既然资本市场这么欣欣向荣,既然银行信贷无法继续扩张,既然国际资金已经聚集到香港地区盯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收益,在股市融资就是最佳选择。新股IPO开闸可以用凉水调节过热的温度,降低资产泡沫与通胀预期,可以减轻银行压力,让死存款变成活资产。新股发行可能使股指下挫,但不会冻结。

有分析认为,流动性、投资者热情均为正面向好的背景,将为IPO重启提供较好的市场环境。从目前市场的流动性角度看,央行并没有短期收紧流动性的实质性打算。而随着市场的逐步回暖,市场交易活跃,投资者开户入市的热情也正逐步升温。

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数据,6月第一周新增A股开户数31.58万户,较前一周上升7.7%,为近6周以来新高。参与交易的A股账户数1965.30万户,环比增加55.09%,持仓账户数在经历连续三周的回升后首度回落20.3万户至4833.08万户。同时,156只股票型基金的仓位83.03%,123只混合型基金的仓位68.71%,虽然基金业整体已连续第二周下跌,显示对于市场的谨慎情绪,但这样的仓位水平依然处于相对高位。

此外,从管理层近期的动向也能感受到,对于市场下一步资金的流动性,亦在逐渐开口和鼓励中。比如最近新基金获批发行的速度明显加速,再如,在QDII配额审批非正式暂停近一年后,工银瑞信日前成为首批可以正式投入运作的QDII专户之一,专户管理规模超过150亿元。

这似乎也显示决策层对国内经济复苏前景将对未来股市构成支撑抱有相当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存在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而新股发行长期停滞意味着市场融资功能丧失,这表明市场本身处于“病态”之中。只有能够IPO的资本市场才是健康的市场。

推出创业板则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为其提供新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高速信贷投放增长,其资金很大比例是投放给大型项目建设和大型企业。在中央财政拨款方面,资金主要投放给铁路公路以及基础设施;地方财政拨款中,主要投放给房地产项目,而大量的中小企业没有得到这些财政政策的支持。今年一季度全国信贷规模总量增加了4.8万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占比不到5%。

新股發行改革“隔靴搔痒”

此次IPO新规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证监会进行了新股发行机制改革。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却被指“有点隔靴搔痒”。

媒体报道称,新股发行涉及四方面改革:一是完善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形成进一步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二是优化网上发行机制,将网下网上申购参与对象分开;三是对网上单个申购账户设定上限,原则上不超过本次网上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四是加强新股认购风险提示,明晰发行市场的风险。最后一点其实并不属于改革范畴,加强风险提示应是监管部门及发行主体、承销商的长期工作。

从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运行状况看,广受诟病的弊端主要也有四方面:首先,新股发行定价与二级市场价格脱节,造成“新股不败”神话和新股首日流通价格的暴涨和暴利;其次,发行股票的供不应求,造成股票配售难,处于资金弱势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很难得到保证;再次,发起人股和网下配售机构获得的股份各种锁定期的过严规定,造成首日上市流通比例不足,助长了新股上市初期的爆炒和股价日后的压力;最后,新股发行上市实质上的政府审批制,使新股发行节奏成为政策调控市场的行政工具,割裂了证券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自然联系和平衡机制传导。

对照上述弊端,可以看到此次改革解决了其中的部分问题,比如进一步使新股发行可能的收益向中小投资者倾斜等。同时,在询价机制方面的调整,也有利于缩小一、二级市场的价差。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新股发行制度的矛盾,典型如亟待解决的新股首次公开发售股份比例过低、存量限售股解禁和如何引入二次发售等问题。仅仅是在《指导意见》正式稿中增加了“适时调整股份发行政策,增加可供交易股份数量”、“完善回拨机制和中止发行机制”的相关条款。

据指,中国证券法规定大型企业首发流通股比例不应低于10%,且加上H股,大盘股首日上市往往流通比例在2%-5%之间,远低于国际惯例的20%-25%。统计还显示,IPO限售和增发的累计限售股是股改限售股的2.3倍。这意味着股权分置改革后,又产生了2.3倍于股改之前的“大小非”。

叶檀评论说,新股发行改革表现出了对于存量股发行和增加流通股比例的推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发行机制市场化,事实上是坚持市场改革与向中小投资者倾斜的杂拌儿,他们既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又要向汹涌的民意妥协。目前的市场化是非驴非马的市场化。“政策改变缺乏核心要义,投机性政策将种下两三年后新股发行再改革的种子。”

靴子落地还是利空袭来

尽管目前IPO重启后,刺激了股指勇创新高,但对于其未来将会对大盘产生怎样的影响,市场各方一直争论不断。

多数券商表示,IPO重启不会改变A股市场固有的运行趋势;市场中期趋势是震荡向上反弹。首先,对此前6次IPO重启的研究发现,短期看,IPO重启后股指都会出现一个回落的过程。在震荡或熊市时,重启后的2-3个月内将会探出比重启前2-3个月内更低的低点,而在大牛市时,回落幅度会有所减少。但若将IPO重启日前后1年进行比较,可发现IPO重启并不改变大盘原先的运行趋势,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市场状况仍是决定股指长期趋势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恢复IPO已被市场充分预期,尽管IPO对市场的短期冲击的确存在,但力度较有限。IPO重启不会改变市场震荡向上反弹的中期趋势,市场反弹的推动力来自于流动性充裕、政策刺激和对经济复苏的预期。IPO重启虽可能增加股票供给,但难以扭转整个资金充裕的局面。

渤海证券更乐观地认为,IPO重启整体而言利好市场未来走势。前阶段充裕的流动性持续推高众多中小盘个股的估值,使得市场承受一定的结构性估值压力,而新品种的上市无疑可通过资金的重新配置对这一状况加以改善,进而巩固市场上涨的基础;IPO重启在恢复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同时,还丰富了A股市场的投资品种,扩大了投资者的选择空间,而这将有利于促进上市公司之间的良性竞争,提升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以及信息披露制度,进而创造更为完善和透明的市场环境,长期利好资本市场。

但市场上也不乏担忧的声音。招商证券表示,中国的宏观经济良性循环的趋势在逐渐强化,但由于前期涨幅过大以及7月份大小非解禁数量较大,A股市场短期内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调整压力,IPO新政将加大市场短期调整压力。

民生证券则直接指明,IPO重启可能加快市场固有的调整。首先,IPO重启的速度快于市场预期,市场的扩容压力陡增,此前市场普遍预期主板的IPO要晚于创业板;其次,创业板的启动有利于平抑主板题材的炒作,引导资金流向蓝筹,但IPO重启将使蓝筹的供应加大,资金分流效应将加大蓝筹启动的难度;再次,IPO可能加大资金供求变化。因此,短期IPO的重启将是对市场这一轮反弹的最严峻考验,短期以回避风险为主。

心理压力大于资金压力

有观点表示,从奖金角度分析,在IPO重启初期,当累积的发行融资额不高时,发行商获取的融资额、专职一级市场申购资金兑现的申购收益和需要维持新增新股活跃所需的资金并不大,IPO对市场存量资金的短期分流影响也不大。但随着新股的不断发行,累积发行规模不断增加对市场的长期影响不可忽视。

A股目前共有33家拟上市公司在2008年已通过证监会审核等待上市,拟发行股本总计达144亿股,计划募集资金722亿元,其中拟发行股份最多的有中国建筑、光大证券、招商证券、四川成渝高速等。再加上创业板,可能待融资的资金规模超过1000亿元。考虑到市场的承受能力,证监会对于合适重启时间、首批融资规模仍会有所取舍。

而从短期资金供给来看,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仓位普遍仍处于较高水平,同时,今年前五个月共有41只新基金宣告成立,合计募资额达1009.76亿元,平均单只基金募资达24.63亿元,超过去年平均18.2亿元的新基金首发规模。显示随着股市的持续反弹,新基金发行已经触底回升。因此IPO重启对投资者的心理压力大于实际资金压力,短期恐加大市场股价的波动。A股走势本质仍取决于宏观经济复苏情况,虽然经济底部已现,但何时全面复苏仍尚待观察。

篇6:那些是祸是福的“双子星”

比较瞩目的一组是私募大佬孙建冬与公募高手孙建波。二季报显示,两人同时进驻银信科技——截至6月30日,华商基金孙建波管理的华商盛世成长股票型基金进入银信科技前十大股东,持有50万股,占总股本的1.25%。而孙建冬掌舵的阳光私募“鸿道3期”和“鸿道1期”分别持有银信科技12.74万股万股、8万股,分别占流通股比例的1.59%和1%,分列该股前10大流通股东的第1位和第6位。

有趣的是,这样的巧合并非首次——一季度,两人旗下基金同时进驻豫金刚石。截至3月31日,“鸿道3期”、“鸿道1期”和华商盛世成长分别持有豫金刚石342.26万股、294.93万股和98.16万股,进入前十大流通股东。这个双子星股——豫金刚石后来被验证是牛股,二季度来走势强劲,上涨近三成。

孙建波和孙建冬缘何选股“口味”如此相似?

圈内人士都知道,两人都曾任职华夏基金。孙建波在华夏基金任策略分析师,2009年9月转入华商基金,11月起担任华商盛世成长的基金经理。孙建冬2010年2月离开华夏基金创立鸿道投资,目前旗下有5只阳光私募产品。孙建波与孙建冬投资风格接近,都善于把握主流趋势,发掘成长性牛股。

这样的一组关系不得不让人想起深圳民森投资董事总经理蔡明与华商基金总经理王峰。王峰是蔡明的铁杆兄弟。两人曾经同时在博时基金共事。2003年,蔡明重返资本市场并出任云南国投总裁,王峰之后也加盟云南国投,担任执行总经理。在王峰担任华商基金投资总监期间,两人极其相似地重仓劲嘉股份与综艺股份。这些选股也让此前一度低调的华商基金成为众人眼中的黑马。

二季度让公募私募达成共识的另一只股是安徽水利。水利政策让安徽水利在6月底像野草一样疯长。二季报披露,安徽水利十大重仓股中,公募私募分布十分均匀。中信信托旗下的理财19与理财17各占两席,以持股2.26%、1.09%分列前十大无限售股东的第四与第八,另一个私募是北京国际信托旗下的银驰5号。鑫狮投资的迈克吴也入手了不少。公募基金也占了一半江山,如广发内需增长、申万巴黎新动力、兴全合润与中海量化,基本都是圈内选股能力较强的基金。而上一季度,根本看不到私募进驻的踪影。

不难发现,这些“双子星”确实是爆发牛股的集中地。

我们不知道这些眼光雷同背后有些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有趣的是,与私募拥有相似眼光的公募,基本也以调研、自下而上选股为优势。或许,他们在同一个股东大会有了相似判断,或许他们得到了同一个消息,或许他们在一个茶馆有了时空交叉……我们不得而知。

但历史上已经发生了不少“双子星”的悲惨故事。已被证监会查处的前光大保德信基金投资总监许春茂曾与上海本土私募口味极其相似。比如曾同时重仓新华百货。此前还有一出知名的事件是上海公募基金与私募同时搅入赛马实业。该股虽然成为2009年年初少见的涨幅超过100%的大牛股,但圈内多次传出该股曾出现公募私募相互砸盘。

另外一个典型是三安光电。2010年初三安光电的强势突出表现曾让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重振江湖,时任投资总监项志群也风光了一把。但三安光电也引来深圳私募的关爱。私募珠海亚鑫、广州宝泰与深圳华创,以及华宝信托旗下的私募都纷纷入驻。三安光电虽然曾在短短一个月飙升120%,但也成为惨烈的跌停股。项志群也很快不堪重压,消隐在公募圈。

上一篇:团委宣传部个人计划书范文下一篇:管理的职能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