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新课改

2024-06-07

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精选6篇)

篇1:素质教育与新课改

小学语文与新课改同行

马杜桥乡中心小学

邹东波

我从教已经12年了,一直担任语文教学。从2001年起,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整个教育教学的形势可以说是“旧貌变新颜”,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正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整个势态正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如果我们还“埋着头”、“一言堂”的教学,对先进的教学理念充耳不闻,就将被新课改的潮流所淘汰。那么,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如何去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能力,真正让语文教学与新课改同行,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呢?

一、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语文教学过程应充满民主、平等、独立的教学氛围,教师因材施教,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与潜能,扶植那些萌发出的特殊才能的幼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到亲切、热烈。改变那种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怎么讲,学生就乖乖听;教师黑板怎么写,学生笔记就照抄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旧传统教学模式。

二、发展能力,开拓智力

所谓能力,就是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在诸多能力中,思维能力是起决定作用的结构核心,因为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把具体事物抽象化,或把抽象事物形象化、具体化,都离不开思维活动。这是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思称为五字经,揭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教学规律。”这都得依靠师生双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运用对比、质疑、讨论的方法引导师生共同对课文进行探究,这样的课才会让学生越来越喜欢,他们才能爱上语文,才能乐意上我们的语文课。

三、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是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洞察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尤其是近年来,作文更占据了语文的半壁江山,其优劣直接关乎语文教学质量。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作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教师都能意识到,但是除了教师对作文本身价值的理解外,教师更多的是考虑学生作文本身的结果及作文训练计划的完成情况,而对于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否获得了真实的写作素材及是否做到独立构思关注的非常少。目前我们作文教学指导的内容,往往集中在写前指导,忽视了写中、写后指导。且对于写前指导也仅围绕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指导上,而对于“为什么写”这一写作的出发点关注甚少,不明确“为什么写”的写作是无目的、无对象的写作。这种写作无个性、无情感就像一个人自言自语一样难以实现作文交流情感的目的,这无疑又未能很好的实现新课标倡导的鼓励学生自主写作,培养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作文教学新理念。

四、身教、言教并重。

我们在教学过程,应依据大纲要求,充分发挥自己言传身教的作用。在上导读课时自己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唤起学生内心的美感反应,领会作品的意境,激发学生积极朗读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布鲁纳又提出“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顺着思维发展的程序,进一步的教学要求,“使学生有新发现的感觉”,并且“把我们必须要说的东西转化成为适应学生的思想形式”。

五、精心引疑激趣,链接现实生活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链接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学生积极思维后,再引导学生认识愚公这个典型人物是作者取于现实生活,又经过艺术提炼,想象加工而成的,从而逐步调动学生的兴奋中心,使其积极思维。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将课文中的生活画面、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衔接,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作者共同感悟生活与人生。如此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联想能力、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改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思想、优化教学措施。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是百科知识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面,语文教师在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建立上要广泛摄取,而且作为一个开拓型、创造型的语文教师,应该走出教材,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吸取进步的社会主流思想,关注社会的进步发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深入生活,深入社会。

语文教学担负着学生德育、美育的教育。“为人师表”,教师是表率,教师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人格都影响着学生。一个有丰富知识,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激起学生对他崇敬,继而热爱他所教授的学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身教的奥妙就在于此。

一个教师应该有温醇的爱心。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光荣感、自豪感,才能具有无私的奉献。教书以教人为宗旨,时时都应以极大的爱心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指导他们成长。每一堂课的导语要精心设计,每一篇要背的课文也都能背诵。

总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扬弃传统教学方法,要在实践中增加自己的知识容量,不断地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时代需要开拓创新的新型的语文教师,现代教育者应该有现代观念、现代人格、现代气质。因此我们不能当一个仅仅作为旧传统教学那样的“教书匠”,必须跟着新课改的潮流,做个不被当代社会所淘汰的合格教师。

篇2:素质教育与新课改

1.新课改“新”在哪里?

新课改从2005年普遍推开,至今已满十年。可是你若问这新课改“新”在哪里,却未必都能说得明白。

新课改给我个人印象最深的地方,除“大纲”改称“课程标准”外,就是三维目标的提出了: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这是以前没有过的。

三维目标涉及到以目标分类为特征的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肇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有布卢姆、奥苏伯尔、加涅、安德森等。他们认为,学习是应该分类的,不同的学习类型有不同的学习规律,于是开始了对学习现象的分类研究。

布卢姆将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按学习水平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大领域;加涅则把学习按结果(学生学习后获得了什么,亦即教学目标)分成五类:(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5)态度。

这五类学习结果与布卢姆的三大领域是对应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对应认知领域,态度对应情感领域,至于动作技能,二人的提法是相同的。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有点儿眼熟?是的,我国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就是由此而来并与之对应:知识与技能对应布卢姆的认知领域和加涅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应布卢姆的情感领域和加涅的态度,过程与方法则与加涅的认知策略密切相关。

因为三维目标就是从布卢姆和加涅等人的关于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中来的,所以,我们有理由说,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是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我认为,这就是新课改“新”的地方。

也所以,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也应该是新课改以来教师备课的基础,至少,也要借鉴这一学习理论的成果。

2.教学目标分类是教学论的一次革命

在此之前的教学论,是以哲学和经验为取向的,亦即没有给学习分类。

哲学取向的教学论,就是用哲学思想总结出来的教育教学理论。

这样的教学论,探索总结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宝贵的价值。例如,启发式教学,在中国最早由孔子提出,所谓“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在西方,则由与孔子差不多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与教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他认为,真理存在于人的灵魂中,而老师的责任是启发学生使他心灵中本来就有的知识得以澄清,教学就等于接生,老师则类似于助产婆,这就是被称为“产婆法”的启发式教学法。而无论古今中外,启发式教学都是最重要的教学原则。

但是,这样的教学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种概括性,有积极、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从积极方面说,因其概括,它可以“致广大”,即从宏观上对整个教育教学实践发生作用;从消极方面说,因其概括,它很难“致精微”,即很难从微观上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具体的指导以形成教学常规。即如启发式教学,作为古今中外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它适用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但是,怎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呢?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启发么?如果不是,哪些内容需要启发,哪些内容不需要启发?需要启发的内容又应该怎么去启发?对这些问题,原则本身并不能给予具体的指导。

这就需要教师以自身经验,把这些哲学取向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化为方法,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教师们要采取或创造出相应的方法,来贯彻落实教育教学原则,分析和处理教学过程的有关问题。这又给哲学取向的教学论带来了经验的取向,同时也给教学带来随意性和强烈的个人色彩: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处理。这也很难形成教学常规而进行大面积推广。

在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产生以前的教学论,从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到杜威和凯洛夫,都是哲学和经验取向的。

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的出现,从根本上弥补了哲学、经验取向的教学论的缺失,给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开辟了新的天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依照目标分类的教学理论,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学习规律学习要求,也就有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目标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水平)。

这样,就会在最大程度上使教学目标的设置明确、正确,并与教学过程紧密联结到一起。教学过程就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就会从无序的状态进入到有序的状态,而教学目标也就真正发挥了它在教学中的灵魂作用。

而教学论,也由哲学、经验的取向蜕变为科学的取向。所以说,教学目标分类是教学论的一次革命。

目标分类有这么重要吗?有。它就像医生给病人的病分类。不同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就像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医生对病人的病诊断模糊,甚至弄错分类,如把脑血栓诊断为脑出血,或者相反,就是误诊,就会出医疗事故。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或者不正确即弄错分类,如把规则当言语信息教,或者相反,也是错误,也会出教学事故。

3.要以教学设计取代备课

既然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亦即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有如此巨大的意义,既然如上所说,新课改应该以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为基础,那么,在新课改中,当然应该用这一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首先要从备课开始。

为了区别于之前在哲学、经验取向的教学论指导下的备课,我们把在以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亦即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指导下的备课称之为教学设计。

也就是说,在新课改中,我们应该以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取代哲学、经验取向的教学论指导下的备课。

但是,很诡异的,也是很遗憾的,新课改并没有这么做。

尽管新课改已达十年之久,但没有谁,也没有哪一方面明确提出,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是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尽管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在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至少借鉴了这一理论的成果。

与此相关的,也是更为严重的,是教师培训也没有培训这方面的内容。我曾在我旗小范围内初步调研,询问几位中小学校长及普通教师,知道不知道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有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培训,回答都是没有。这不是个别情况,而是普遍如此。

不但是教师培训,其他如教育教学论著,专家讲座,乃至报刊上发表的教育教学文章,哲学、经验的取向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极少有人提到学习的分类、教学目标的分类。曾有人在刊物上撰文,提出“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用探究学习代替接受学习„„”,这是荒谬的。依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发现式学习(即探究学习)与接受式学习都是学习的不同方式,适用于不同类别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怎么能用其中一种代替另一种?作者明显没有学过目标分类的学习理论,甚至连接触都没有,否则,他断不会如此说。近年来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倒是提到了加涅和布卢姆的目标分类,也有教学设计的章节,但都是简单介绍,淹没在其他的教育理论内容中,没有突出其应有的地位,也就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

加涅明确提出,人类的学习现象极为复杂,不可能用一种理论解释全部的学习现象,因此,必须要对学习做分类研究。这绝对是科学的、合乎规律的。所以,一个讲座,一部(篇)教育教学论著(文章),无论多么精彩,多么动人,只要没有对学习亦即教学目标进行分类,那就是哲学、经验取向的,那就是要用一种理论解释全部的学习现象,用一种教学模式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也就等于是把各种不同的学习内容放在一个锅里炖,其效果必定会大打折扣,甚至沦为正确的废话、深刻的空话、美丽的假话、无用的大话。教师们听(读)的时候,当时可能会觉得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甚至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是等到他们回到学校,走进课堂,面对学生,就又可能觉得那些曾经令他们激动不已的学说理念,是如此的难以迁移应用,可望而不可即,好看而不好吃,中听而不中用。课改过程中,充斥着太多的浮躁和喧嚣,而缺少了应有的冷静和理智。譬如有专家提出,自学、展示、反馈,三个步骤六个字,就可构建高效课堂。这不但没有知识的分类,甚至连年级、学科、课型,乃至教师的差别都被云淡风轻地一笔抹杀。据说,在这样的课堂,不但学生学得热烈主动,且教师教得也愉快轻松,因为可以不写教案,不批作业。也据说,在这样的课堂,连物理符号都看不明白的教师可以教物理,一句英语都不会说的政治教师可以教英语。这一切都何其美妙!可是你自己去试试看„„问题是,你敢试吗?

课改已经以学习理论为基础了,至少借鉴了学习理论的成果。如果我们还是只根据哲学、经验取向的教学论进行备课和教学,不给教学目标分类,岂不是穿新鞋走老路,“城上已吹新岁角,窗前犹点旧年灯”?这是不是意味着,新课改失去了它的理论基础?而一个缺少了理论基础的教学改革,能成功吗?

不是要否定哲学、经验取向的教学论,哲学、经验取向的教学论,探讨了教育的重大问题,揭示了教育的诸多规律,创造、发展、丰富了教学方法,也有着宝贵的价值,不可或缺,需要学习掌握。但是,我们多年来都是在这样的教学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的,那我们再借鉴一下科学取向的教学论,给目标分分类,是不是能够锦上添花呢?

篇3:素质教育与新课改

一、初中数学当前的教学情况

在初中的教学中, 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 因为其具备较强的逻辑性, 在理解的方面学生具备的能力是不同的, 制约了教学的效率以及教学的质量。在新课改实行之后,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逐渐的将新课改的理念进行渗透, 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进行交流以及互动, 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然而, 在实际操作时, 实际的操作与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虽然实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但是在教学的质量方面没有显著的提升, 导致在实际的教学效果方面与教学的效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将数学的教学与新课改的理念进行融合, 要对学生主体的地位以及主动性高度重视, 依据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数学的教学。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要将自身进行准确定位, 对学生的学习要进行相应的引导, 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由传统教学中单纯的进行知识的灌输转变成为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不能将主动权交由学生掌管, 如果主动权交由学生掌管, 会使数学的教学出现混乱的局面, 对教学的效果产生影响。

二、相关的措施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教学, 使数学的教学能够与新课改的理念进行有机的契合, 使学生能够积极自主的进行学习, 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 营造学习的氛围

在进行教学时, 学习的氛围对学习积极性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 教师要对学习的氛围高度重视。在进行氛围营造时, 教师可以将生活的实际与教学的内容进行联系, 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习的兴趣, 积极自主的参与到教学中。同时, 教师要将与学生的互动进行有效加强, 例如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进行讲述, 使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 或者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进行互动的游戏, 如在进行概率教学时, 进行扔硬币的游戏, 通过游戏学生会激发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 同时还能够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二) 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在初中阶段, 学生在思维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 对相关的知识能够总结以及归纳, 因此, 教师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将已有的知识框架与体系进行完善, 同时在实际的实践中运用相关的知识。例如在进行勾股定理的教学时, 因为抽象性相对较强, 学生很难理解。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运用相关的图片使学生能够立体的观察, 使学生能够发现每个图形在计算面积的方面存在的关系,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这样能够使思考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

(三) 运用多媒体的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在教学中不断的应用科学技术。在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时, 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技术, 能够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进行有效提升, 使学生能够积极自主的进行学习, 同时能够将数学的教学与新课改的理念进行结合。例如, 在进行数学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 使数学中相对抽象的知识能够直接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对相对抽象的知识能够具备较为直观的印象, 对相关的知识能够更好的理解, 提升数学的水平。

(四) 注重全面的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注重的只是考试的成绩,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这种情况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使学生学习兴趣受到严重影响。在新课改之后, 教学的内容方面增加了较大的弹性, 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智力得到开发, 使学生在学习的能力方面得到提升, 实现全面的发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不能再仅仅依靠成绩来进行评价, 要依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 例如课堂的回答、测试方面、考勤方面、平时表现以及作业方面的成绩等等, 教师通过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注意这些方面, 将自身在学习方面的能力进行提升, 实现全面的发展。

总结:

在初中的教学中, 数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在新课改之后, 强烈的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对教学的策略以及方式进行有效的创新以及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营造学习的氛围, 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的技术, 同时要注重全面的发展, 使学生能够积极自主的进行学习, 使数学的教学能够与新课改的理念进行有机的契合, 使初中数学在教学方面提高质量以及效率, 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成为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俞剑.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探究教学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4) .

篇4:素质教育与新课改

关键词:教育理论思想;新课改;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实施,无论对于小学教师还是小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把握契机,运用教育理论思想,实现新课改目标,是值得思考的话题。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包括其教学能力、管理能力、业务能力及学习能力等都要有所改进。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符合教育改革需要。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以下将对教育理论思想影响下的新课改课堂教学创新的具体方法与策略进行分析:

一、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与要求

小学教育是学生奠定学习基础的关键阶段,教师应参照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透彻理解改革的内容与目标,有针对性地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点,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自觉地探究与思考知识点,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工作应围绕学生开展,教师发挥课堂中组织者、引导者和指挥者的作用,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融入课堂氛围中,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意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认真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总之,运用教育理论思想实现教学改革,教师应转变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观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开展课题教学,从过去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式教育,得到学生的认可,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积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题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过去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课堂环境压抑、呆板,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自然无法保证学习效果。因此,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快乐、开放的课堂氛围。其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改提出的新型方法之一。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优势与劣势等,按照差异性原则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共同分析、探究问题,并且每个学生都在小组中承担了不同的责任。通过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集中注意力,形成集体荣誉感,增强合作能力。其二,角色扮演体验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角色体验教学方法,如讲解数学公式或者应用题练习时,可由学生扮演题目中的角色,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为透彻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适当的题型,设定角色,给予学生充分时间探讨数学问题,最终掌握数学知识。

三、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而数学学科在培养逻辑思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选择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题目,活跃小学生的思想。首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新教学活动。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立体、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观察,潜移默化中掌握了知识点,并且动手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强化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其次,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内,而是为数学教学拓展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如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外活动中,积极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对掌握知识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有,教师要适当为学生创设思维发展条件,如布置课后作业时采取分层方法,注意控制基础题型与拓展题型的比例,选择开放式题型,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解决方法,获得多元化的结果,学生多尝试、多思考、多实践,必将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标就是将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以课堂练习与课后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为主,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主动性欠佳,成绩滞后。实际上,小学生更善于观察、发现与思考,如果教师能够构建一个趣味性的课堂,引入生活化的知识点,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对学生产生刺激,激发学习欲望,那么他们就能自觉地运用已学知识及已有生活经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技巧。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都要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保证教学效果。

五、运用激励式的教学评价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更加客观地认识自我,也可通过评价的过程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给予针对性、科学性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情感态度、能力增长、习惯养成等,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评价的方法与策略就要有所区别;其次,针对学困生,教师要多一些肯定与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欲望。

由上可见,新课程教学改革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与质疑能力,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也要改进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寻找与新课改要求相适应的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潘鹄.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新挑战[J].成功:教育,2010(09):144.

[2]刘韩萱.小学数学新课改热点问题审视[J].中国校外教育,2014(04):83.

[3]袁世超.新理念·新方法·新课堂: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3(31):166-167.

篇5:物理试卷与新课改同行的内容

1.加入亲切、热情的话语,体现人文的关怀

如“亲爱的同学们,在这学期中你一定学到不少新的知识,增长许多新的本领,现在正是你们展现自我的时刻,有信心吗?带上你的自信与认真出发吧!”,“同学们,马上就快毕业了,你一定想在毕业考试中考出优异的成绩吧!请你试一试下面的试题。”,“细心,有障碍。”,“此处地雷多,希望你看清要求,以免触雷!”,“加把劲,快成功啦!”,“相信你一定……”,“老师盼望着……”,“你会是好样的。”,“你一定会有优异的表现。”等等。这些亲切、热情的话语能拉近学生与试卷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考试的厌烦、畏惧,使学生乐于考试。

2.试卷题型改头换面,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

篇6:素质教育与新课改

四川合江城关中学

何浩英

主要内容:

通过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后,明确了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发现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弊端,本文从转变教师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等方面来阐述了传统语文教学与新课改的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传统教学

课程标准

主动创造性

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 四川合江城关中学

联系电话:08302913112 邮箱:hhy2913112@126.com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学科,因为它一直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它是母语的载体,重过千钧,它又因为学习效果不明显而无法成为考试学科中的拿分法宝,倍受冷落,尽管语文教学一直在改革,而教学成效却都不显著。纵观目前的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于是堂堂课都由教师唱„独角戏‟,事事包揽替代,把学生看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重建教、学、教师、学生等概念,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超越。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怎样才能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改精神充分整合?”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转变教师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等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教师角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因此教师应该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不少时候还可以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创造性

在实施新课改理念中,如何强化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显得十分重要,作为教师,特别是我们农村初中教师应在转变自己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变“以教为重心”为”以学为重心”。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以灌输为主,布置大量机械的重复性的作业,以致出现了“你不想学,我让你学;你不会学,我逼你学;我让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我让你怎么学,你就怎么学”的状况。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能力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都受到了严重阻碍。要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就必须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真正让课堂教学从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变教师先讲为学生先学后讲,教师后教后导。譬如,有一位老师上作文课时把一个瘪皮球和打气筒带进教室,他先拍拍皮球,然后给皮球打气,再拍拍皮球。老师的动作做完之后,要求学生据此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学生们各抒已见,比较集中的看法有四种:①皮球瘪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打足了气的皮球会让人踢来踢去,容易损害自己;②做人不能像瘪皮球那样没有活力;③球要打气,人要争气;④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人生的竞技场有所作为。语文老师的这种暗示教学法,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写作境地,比其单纯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来说,课堂氛围更为宽松和谐。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这样,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二)变课堂教学的”一言堂”为 群言堂”

新课改的核心,不是让每个学生成为统一的“标准件”,而是造就有活力,有个性,会学习的一代。传统的语文教育无视学生的个性与特点,不顾学生的学情。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是因材施教;教师按自己的教学思路,讲了还是讲,学生被动地听了还是听。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2 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如在《第一次真好》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生活中的第一次?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说第一次做饭让我难忘;有人说溜冰让我刺激;有人说第一次撒谎让我脸红;有人说第一次抽烟让我苦涩„„ 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种答案,这不仅让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生活感受,还培养发散思维,这样的学习过程已或多或少的渗入了创造性阅读的内容,这难道不是一种创新吗?

(三)变“提问式教学”为“质疑式交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使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发挥。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跟着老师的提问跑”的现状。这样会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主动学习的形成。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譬如以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为主,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本、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讨论、朗诵、办讲座等;依据教材、围绕如何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性活动;以语文教材或相关知识为基础,开展表演、竞赛、绘画、歌唱、外出采访、参观等活动。我们农村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利用我们有限的场地与条件,激活我们学生无限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充分体现语文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三、创设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是新课改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

情感是打开学生智力大门的钥匙,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只有形成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童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心理驱动力,也才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凝聚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脸上的笑容无疑会像春风一般轻拂每个学生的心胸,缓解学生的紧张心情,消除学生的厌烦情绪,使学生在心理上从接受老师、认可老师到期待老师,形成一个飞跃,进而达到想学、乐学的境界。其次,教师要以平等的地位出现在课堂,把宽容与爱心化作无声的语言——眼神,教师眼中流露的期望与鼓励将时刻提醒着学生:老师注重我,老师相信我,进而达到使学生产生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努力学习的动力。同时,激励性语言的使用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一种技巧,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利于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创造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效果,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者要尊重学生,巧妙设疑鼓励思考,营造学生主动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杜绝“这个问题都不会,怎么搞的?”此类打击性的语言,多使用“好好想想”、“再思考一下”、“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等鼓励启发性语言,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课堂上的主人,形成民主融洽的氛围,给全体学生主动学习提供良好的机会。

(二)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教学不单是个认识过程,还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天文学家哥白尼说过,他对于天文的思考产生于“不可思议的情感高涨和鼓舞”。正是这种情感才使他创立了“日心”说。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首要的条件是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于漪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摒弃一些生硬难懂,远离生活,学生不感兴趣的部分,多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积极讨论的话题,更要变通地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教学《土地的誓言》一课中,为了让这些 4 农村的孩子重新认识土地、热爱土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学会抒情的表达方式。我不去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讨论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看记录片《九·一八》和听歌曲《松花江上》,最直接地撞击学生心灵,调动学生情感。然后让学生找出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人的句子,说一说,读一读,背一背。在学生感受作者对土地热烈情怀的同时,引出学生对生我养我的家乡,对伟大祖国领土的完整的认识。有的学生说:“自己讨厌在地里干活,但现在真想去摸一摸养育他的土地和那青青的麦苗。”有的同学直斥台独,誓死力争。学生把心理话说出来,把强烈的感情写了出来,这一节课,不再是学习他人的作品,而是自己在体验,在创造。在主动参与整个学习活动。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创设求知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三)、创设高效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加大课堂容量,进而发挥创造潜能。利用信息技术,我们要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在以前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无论自己在课堂上怎样的主观努力,即使口若悬河,讲得眉飞色舞,其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并不大。近几年来,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制作了一些CAI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每当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情绪高涨。比如我讲《空城计》一课,制作了相应的课件,课堂上,图文并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课后,学生对空城计这一事件记忆犹新,对诸葛亮这一形象也了解甚多。这节课若只凭借黑板加粉笔,无论如何也完不成这么多信息量的。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2017宜春村官考试之发展农村电商人才下一篇:导游业务a卷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