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2024-08-27

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通用6篇)

篇1: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1、绿叶的梦

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是作家葛翠琳对自己丰富有趣的童年生活的回忆。重点记叙了她和同学们在启蒙老师的引导下,采集绿叶,制作标本,并讲述这些绿叶的知识和趣闻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的快乐生活和有益活动的留恋之情。

学情分析: 绿叶随处可见,但现在的孩子往往不去关注,更没有书中所描写的那种生活经历,所以,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是儿童生活,但距离现在的儿童生活、尤其城里儿童生活相距甚远。但是本文语言生动形象,通篇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这种快乐,孩子是能够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感受的到的。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

4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树叶贴画(或其它树叶、高粱秸制品)。

2、课前学生进行调查:现在的学生都玩些什么。

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年段、新学期、新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语文天地吧!

2浏览“单元导读”:

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注意提高什么能力?

浏览“单元导读”,找出问题的答案。

3交流体会:

①汇报“读懂了什么”。

②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难题。

二、进入第一课《绿叶的梦》的学习:

1导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一课。

2释题激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从“绿叶”、“梦”、“绿叶的梦”三个角度谈均可)

[教师提示]①绿叶:哪里见过?象征什么?可以做什么用?等

②梦:可以让学生组词,体会“梦”的情感内涵。

③绿叶的梦:启发质疑。

小结:(整合学生发言,导入课文阅读)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

⑴边听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来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⑵听读思考,交流感受:

⑶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愿意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吗?(导入下一环节)

4学习本课生字词:

⑴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

⑵自读课文,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到“词语花篮”中。

⑶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

⑷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

5按要求自读课文:

⑴提出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

出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与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存在的问题。

⑵学生按要求自学。

⑶组织班内交流:

检查分段情况;汇总好的词语;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6作者简介:(有时间再安排)

葛翠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现任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半个世纪来坚持写童话,力求在童话创作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形成自己独具的风格。主要作品《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翻跟头的小木偶》《春天在哪里》等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丹麦、瑞士、前苏联、日本、泰国等报刊对其作品都有过介绍和评论,港台地区出版过她的繁体字中文版童话图书。

葛翠琳曾出访法国、瑞士、泰国、日本并讲学。70年代末期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80年代末曾任瑞士儿童图书国际奖评委。1990年与韩素音等人创办冰心奖,并一直主持冰心奖工作,为培养儿童文学作者尽心力尽力。90年代曾连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

小读者喜欢她的书,是她最高兴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回忆、梳理学生质疑,确定重点问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还记得吗?(指名说)

哪些问题在课余学习中已经解决?还有哪些没解决?

3导入: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未解决。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课文,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

二、默读全文,思考问题:

1出示默读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

⑵你对那部分最感兴趣,反复阅读。

2学生自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回答问题,梳理内容:

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简练概括出意义段或自然段的段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演示图片,提出质疑:

①出示图片——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儿时的玩具。

②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前几句,齐读最后一句话。

③启发:大自然提供我们许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么“最着迷”于绿叶呢?

3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⑴浏览课文。

⑵交流自己的意见。(可以读一读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⑶处理“泡泡框”,理清与其它各段的关系。[随机板书]

4根据学生选择,逐段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6自然段)

[学习3——6自然段,不一定按顺序,学生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读一读,然后深入学习即可]

⑴第三自然段:写“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出示词语练习:

*(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

*(爬)大树(钻)丛林(串)项链(做)戒指和手镯

*照样子摘录词语:元宝树叶(菟丝子草、豆角花、野菊花)

③自读课文,注意练习中出现的几组词语,从中体会采集绿叶带给“我们”的快乐。[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指导练习感情朗读。

⑤指名读本段课文,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⑥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能听出,你们已经体会到作者采集树叶时的快乐。(再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⑵第四自然段: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随机板书]

②默读思考:采集树叶的活动几乎使每个人受了伤,这与快乐有什么关系?

③交流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练习有感情朗读。

⑶第五自然段:写秋天的收获更大。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结合“泡泡框”谈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随机板书]]

③指导练习有感情朗读。

④试背诵本段。(时间允许可以齐背或指名试背)

⑷第六自然段:写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从而“我们”知道了许多民间传下来的药方,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出示一些叶子的图片(先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再补充课外的)

③学生边看图片便说出这些叶子的药用(课内的);教师说出其它(课外补充部分)叶子的用途。

④结合课文内容,同学间交流收获。[随机板书]

四、总结全文:

1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课题为什么叫《绿叶的梦》?”

2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学习后的感受。

3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4总结语: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唤起我们对快乐的追求,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第三课时

六、板书设计

1、绿叶的梦

增添生机

搜集标本 —— 绿叶 谱写乐章 童年的梦想

丰富知识

七、教学反思:

2、芦叶船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作家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芦叶船》教学设计。正是通向长江,通向东海的小河和那放在小河里的芦叶船,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无限的希望,也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第3~6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我们”放学后常常做芦叶船,放到家乡的小河里,放到长江里。

学情分析:本篇课文文字浅显易懂,但是今天的儿童不一定理解几十年前儿童生活的内容和生活情趣,课文中的“我们”生活虽然简单,但在这简单的生活和游戏中,他们不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学文时,可让学生多读,从读中理解作者童年的生活,去感受他们当年生活的乐趣。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

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最后一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四.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第三课时

七、板书设计 2

教学反思:、芦叶船载着欢乐芦叶船 载着理想驶向远方 8

3、一只贝

教材分析:《一只贝》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中描绘了一只贝经受痛苦、磨难、忍耐之后没有像其他的贝那样成为一只光彩夺目、色彩斑斓的贝壳,但他却孕育出了一颗珍贵的珍珠的故事。作者的语言朴素、平淡,但却不乏哲理,激情,笔下的这只贝虽然外表丑陋,但它含英咀华,它的精神令人起敬,它的际遇发人深思,因而本文也是一则思维训练和感情朗读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无论在阅读能力,在理解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飞跃,有了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在交流和讨论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爱好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悟的良好习惯,这些因素对本节课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依据本班学生思维不够活跃不爱发言或者胆小不敢说等特点,在教学设计时注重问题的难度要相对降低。

教学目标:

教育:认识珍珠形成的相关知识,懂得贝的可敬在于用血肉磨制成了美丽的珍珠。

教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贝的可怜与可敬。

2、认读相关词语,正确书写四会字。

发展:

1、加强领悟能力。

2、发展联想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情朗读,体会贝的可怜和可敬。

2、理解贝为什么可怜又可敬。

教具准备:

教学资源:课本、教参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导入新课。

出示视频:(海潮汹涌,贝壳涌上沙滩)

画外音:这节课黄老师要带大家来到大海边,欣赏美丽的海景,倾听悦耳的潮声。让我们在欣赏这些色彩斑斓的贝壳的同时,也来认识一只独特的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0课《一只贝》——齐读课题。

(教学前,我针对二年级学生具有有意注意极易涣散,理性思维较弱,感性思维较强等心理特点,制定了兴趣产生--情趣保持--志趣衍发的教学思路。一开始,运用录象演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达成志趣衍发,提升学情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进入自读课文系统,同桌互助合作地自学课文。

(我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孩子有的大声读,有的轻声读,有的边读边用铅笔在划着什么,还有的读完后就与同桌交流着什么。对于这些方式,我都表示许可。在我看来,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读书的方式更是不同,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能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充分感知课文,学生无 拘无束地展示读的个性,体验着语文实践带来的快乐。)

2、认读难字及相关词语。

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欣赏,体会贝的可怜与可敬。

1、(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用()标出,想一想,为什么会令你感动?

(2)同桌交流。

2、集体分享精彩之处,相机讨论理解:

(1)“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2)你认为这只贝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坚强、可敬、乐于奉献——)

四、拓展延伸

这是一只坚强、可敬而又乐于奉献的贝,从这只贝身上,你会想到一些什么样的人?接龙说,小组说,指名说。

五、学后心得交流

1、小结,过渡:同学们刚才所提到的这些人物,不管他们离我们远还是近,也不管他们生活在古代还是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都拥有非常美好的品质,就像这只贝一样。我深深地感觉到:磨难或许会让人变得丑陋,但只要坚忍不拔,磨难过后就会拥有丰收的果实!

2、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用三言两语来表达,也可以自创名言或借用名人名言来概括。

3、指名说、接龙说。

六、总结全课。

小朋友们刚才都说得非常精彩,我相信,假如将来你们遭受了磨难,只要想起这只坚强、有毅力的贝,你也会变得坚强起来,历经风雨而见彩虹;你也一定会像这只贝一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二课时

七、板书设计

血 可怜

5、一只贝 磨制沙子 珍珠

肉 可敬

教学反思:

4、快乐的暑假

教材分析: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儿童诗,描写的是学生们结束了紧张的学习生活,走进暑假,在丰富的暑假生活中,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阳光,感受童年的快乐。

这首诗浅显易懂,贴进儿童生活,反映了儿童的天性以及他们对快乐生活,自由成长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告诉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之下,应该积极地利用假期生活来调节自己,学会减压,释放,使自己活泼、快乐、健康地成长。

全诗有三节。第一节写“我们”走出学校,走进暑假生活。第二节是对“我们”暑假生活的具体描绘。第三节写“蹦蹦跳跳”“唱唱笑笑”是“我们”孩童的本色,自由地成长是“我们”的美好心愿。

学情分析:学习课文时学生刚刚度过暑假,因此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暑假里都参加了那些快乐的活动;引导学生对“紧张、严肃”的教室、学校,“沉重”的书包,要有积极正确的理解,对正确的学校生活不要全盘否定;启发学生要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自由成长,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发展。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3会认本课的生字“所、憧、憬、泼、率”。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教学准备:

提前收集学生假期的生活照。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激发阅读情感:板书课题。齐读:

读到课题,有什么联想?

小结:“假期”的确是令人向往的,我们的许多梦想到要在那个时候实现。因此,“假期”也总是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让我们走进课文,重温假期的快乐。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自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交流学习成果:

⑴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⑵解释难理解的词语。

⑶练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三范读课文,练习朗读:

范读课文,示范语气与停顿。(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可采取评读的办法)自由练读,融入自己的情感,努力读出韵味。四结合实际,体会情感:

学生自由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第一节:结束学校生活,开始暑假生活,重拾书本外的童年。

第二节:暑假生活的快乐情景。

第三节:孩子们在海边开心的嬉戏。

第四节: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愉快心情。

(交流中如有问题,组织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自主解决)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说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快乐。

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孩子们还会有哪些活动。[播放演示文稿]

(可以仿照第三节进行诗歌创作)

有感情朗读全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体会。

(同学互读、指名读、分读全诗、齐读均可)

五总结:

为什么假期会带给我们如此的快乐?(避免对学校生活形成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享受我们的童年生活?

总结语:拥有假期,拥有自由。在自由的时间里,我们更好的亲近大自然,实践自己的梦想,又为童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回忆。希望我们过好童年中的每一天。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4*快乐的暑假 学校生活

暑假生活 紧张

无拘无束 严肃

自由成长

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具:范文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

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 二.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四.背诵古诗,积少成多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最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五.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短文,讨论:(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学习“能说会道”

1.创设情景,引导说话。

播放《童年》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明确交流要求。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文中《绿叶的梦》的作者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最令他觉得有趣、难忘的是采集绿叶,制作标本。而《芦叶船》的作者最难忘的是采芦叶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现在,我们来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令自己最高兴的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说。

4.师生合作评价: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最有趣的地方说具体。

5.评出“故事大王”。二.学习“笔下生辉”

1.激发习作兴趣

2.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读题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交流:本次习作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

3.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2)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互动评一评: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6.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5、古诗三首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同上

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能力目标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情感目标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解题。

2、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3、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思考: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4、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三、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学生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三、学习生字词。

四、理解诗句的意思。

五、学生齐读。

六、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七、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八、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

九、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十、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十一、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

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使学生更能深入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的能力。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快乐。朗读指导: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连线:

《枫桥夜泊》 元稹 《望洞庭》 刘禹锡 《菊花》 张继

“遥望洞庭山水色,银盘里一青螺。”这两句诗用了()修辞手法,把()比作“白 银盘”,把()比作“青螺”

补充资料: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他的诗风格清新,婉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元稹:河南河内(今洛阳一带)人,他曾经作过宰相,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诗,世称“元白”

张继:字懿孙,南阳(今河南)人。天宝进士。其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二、《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古诗两首》、《菊花诗两首》。《古诗两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诗。其中“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以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名句。《菊花诗两首》则从不同角度来表现菊花的品格,与课文中《菊花》一诗相呼应。其中“宁可抱香枝头死,不随黄叶舞秋风”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组文章后面的“读一读想一想”旨在引导学生朗读同类题材的诗歌,加深对古诗的感悟。

第三课时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教学反思:、6、观 潮

教材分析:《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小结

第三课时

四、板书设计

潮来之前

潮来之时

潮过之后 教学反思:、观潮 风平浪静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飞奔而来 风号浪吼

天下奇观

7、火 烧 云

教材分析:《火烧云》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过后夕阳西下时,天空中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好。学生对直观的,所见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对色彩和形状比较敏锐,有较好的感知能力。但对于抽象思维就较欠缺,还有就是平常很少认真观察,在脑海中缺乏已有的形象,这是阻碍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最大障碍。

教学目标:(1)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开关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具: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尝试铺垫

看图回顾火烧云上来时霞光映照在大地上的生动现象,交代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二、尝试学习,学会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尝试题

(一):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三、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1)出示投影,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尝试题

(二)①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②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③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

(3)交流学习过程: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变化快 忽然

形状变化多 狗

一转眼(静态-动态)狮子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

四、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

尝试题

(三):(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指名写在投影片上)

(3)投影反馈,订正。

五、课堂小结(略)

第二课时

六、板书设计

火烧云 教学反思:、火烧云 颜色

多、变化快形状

神奇、美丽 24

8、四季童话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中把四季人物化,形象地描绘了四季中的各具特色的景物,生动描写出四季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贴近儿童,适合学生独立阅读。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认识7个生字。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具准备:四季风光图片。教学时间:两课时课时 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读了课题后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1.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四季的哪些特点?

2.汇报学习收获。

三.小组交流,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选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最深?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季节的特点的?

2.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写感受,感情朗读。

3.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组内以各种形式品读句子,体会“把景物形象化”的写作奥秘。

四.全班交流,深华感情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2.汇报过程中,引导他们边读边想,再通过配乐和图片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体会感悟文本。

3.用一个词(一句话)概括四季的特点。

4.积累背诵。

第二课时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四季童话 春天 多姿多彩

夏天 热心、粗心 秋天 硕果累累

冬天 恬静、色彩斑斓26

童话般的世界 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如何区别形声字,能记住它们,正确使用它们。

2.让学生区别带有“静”字的近义词,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

3.熟读诗歌,积累气象谚语、指导写周记。

4.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提出学习要求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落实训练内容

(一)比一比,组成词。

1.个人填空。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说出每组词语各自的特点。

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5.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6.补充练习。

(二)读句子,选词填空。

1.默读句子,自主填空。

2.学生汇报、交流。

3.找出三个词的相同点和它们在意思或使用上的区别。

4.交流,总结。

三.积少成多

(一)读读背背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自由读,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师生交流。

3.用喜欢的形式读,试背,比一比谁背得好。

4.全班齐背。

第二课时

一.我的采集本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交流,这些气象谚语的意思,教师及时引导。

3.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说给大家听。

4.布置学生把格言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二.阅读平台《周记一则》

1.自由读文,想想《周记一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师生交流。

3.你知道周记的写法吗?

4.指导周记的格式。

三.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

一.走进“语文大课堂”

1.启发谈话,明确要求。

2.小组讨论,为推广普通话可做些什么活动,有哪些形式,商定计划。

3.师生交流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小结。

4.小组交流“推普”的做法。

5.学生模拟“推普”的情景。

6.老师引导学生在班内交流感受或收获。

7.指导写周记。

8.总结。

9.作业:课后班内开展宣传活动,如故事演讲大赛等。二.用好“指南针”

1.明确题目要求。

2.小组交流应如何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3.总结这种学习方法。

4.用这种学习交流的方法,就题目提出的问题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5.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6.拓展,师生交流,总结。

7.作业。

9、满山的灯笼火把

教材分析:<满山的灯笼火把》第二课时讲的是在一次意外遇险时,全村的乡亲们都举着灯笼火把四处搜寻我,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这课时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教育。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活泼,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我让他们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口语能力。

2、要让学生很好地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亲情,必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想力,并设身处地思考怎样做。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读会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学会用“坚持、渴望、漫山遍野”各写一句话。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学会用“坚持、渴望、漫山遍野”各写一句话。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具: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课题:满山的灯笼火把

2、一起朗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

二、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齐读生字。

2、指名朗读生字。

3、生字竞赛朗读。

4、给生字组词,5、出示文中的词语:艰苦 渴望 焦急 挣扎

6、给形近字组词。

三、再度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小组汇报交流

3、教师指导归纳各个自然段意思。

四、朗读课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小组竞赛朗读。

第二课时

救援 盲目喧哗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语

2、齐读课文

3、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2、3自然段。

2、说说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3提问:当时的环节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4、从这两个自然段中找出人们关心我的句子。

5、我是怎么坠入那口土井的?当时的情况怎样?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6、学生汇报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我为什么不在挣扎了?我有为什么不再哭喊了?

3、读了这段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5、齐读句子,读出我当时自信的勇气。

四、学习课文第6、7、8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结果怎样?亲人们是否来救我了呢?

2、我为什么“泪如泉涌”?

3、你是怎么理解“只有眼泪流着,是热的”这句话?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第三课时

七、板书设计

9、满山的灯笼火把

灯笼 ————————我——————火把 全村人对我的爱

教学反思: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教材分析:《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是语文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和言语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以童年中的成长故事为主来开展教学的。

学情分析:我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是基于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的分析,下面开始说学情。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于正确书写汉字还有待加强,学生理解一些语句的言外之意的能力还需提高。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林巧稚童年中的成长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些都将成为我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3、朗读课文,必得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老师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具: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导入新课。

课文以“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这一问句为题,都有哪些意义呢?请大家在阅读课文中去体会它的含义,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在小组基全班,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的形式,熟记熟读生字词语,有针对性地正音,提示生字中易错的笔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课文度读熟。

2、默读思考:

(1)课文讲了林巧稚

1、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3、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1、学生默读全文(默读时要结合“泡泡框”中的提示来思考。)

2、然后议论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中小学暑期的哪些事?重点讲了哪件事?

(2)为什么林巧稚回忆起这些事总要称赞老师的教授方法?这方法对林巧稚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林巧稚的生物课老师的方法好在哪里?

2、这堂生物课使林巧稚得到了?她为什么能得到这些?

3、学习了不起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理解感悟

第2---10自然段是重点部分其中2—8段简明易懂,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可引导学生理解。

第三课时

一、评价朗读。

(学生读并互相评价)

二、巩固练习。(课后练习3)

三、指导写字。“辈”字上小下大。

“亦”字第六画是“竖钩”不要写成“竖”。

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读后进行议论。

1、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1、朗读练习

2、背诵课文指定的段落。

学习重点字,并试着自己说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固然重要,但这是外因,更重要的是从老师的教导中领会老师的用心,从中得到启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是内因,是自己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鼓励学生公正地评价朗读情况并学会表扬。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补充资料:

哲理: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

人云亦云:云,说;亦,也。指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没有主见。实践:人工智能改选自然和发行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诺言:应允别人的话。

思维: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板书设计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生物课给林巧稚的启示

林巧稚从老师的教学直的感悟

林巧稚从生物刘上悟到的哲理 教学反思:

11、成 长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教学资源: 教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篇有关“成长”的课文,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想不想知道今天这个成长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还不能理解的在集体交流中提出来。

3自由读课文,你能知道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你想让老师、同学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三)检测识字情况,指导易错字的写法。

(1)用“开火车”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听写生字。

(2)当时反馈比赛情况,将写错的字正确的写法展示在黑板上,请同学介绍你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

(3)区分形近字:你能给这些生字找个伙伴吗?再分别组个词

(4)重点指导“驶、酬、诞”这3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指导

(四)集体交流,把握课文大意,质疑

1《成长》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故事?

2读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3你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助你解决?(学生边说,教师边分类归纳板书)

4梳理学生所提问题,提出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第二课时

(一)从上一节课学生的质疑引入

1同学们,还记得你们上节课就《成长》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问题吗?(电脑出示这些问题)

2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成长”提出的。(出示“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这样”的成长是指怎样的成长呢?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

(二)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小男孩的表现(包括他的语言和动作)

(2)看到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你会想些什么?

2集体交流,抓住重点句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1)“自言自语地嘀咕„„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块钱。”(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渴望得到两根香肠,但他又从来不买两根。)

(2)当“我”表示要多给他一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如果你是他,此时你会怎样做呢?

(3)从小男孩的态度,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

(4)齐读第六自然段,我们和作者一样,会产生很多疑问,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语言训练: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也许————,还也许————。

(5)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小男孩面对自己爱吃的香肠,却又不舍得买呢? 3体会第7-13自然段

(1)“我”看到了什么情景,使“我”恍然大悟?(“我”看到在一个大雪天,约翰的妈妈开着汽车陪他给每家每户送报纸,每月可以拿到八十元的报酬。但他仍然花两块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

(2)此时,你心中又有怎样的想法呢?你明白了什么呢?

①约翰是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冒着大雪坚持送报纸。

②约翰家不是没有钱,是他自己这样做的,他这样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所得。

③约翰的妈妈其实很爱约翰,在大雪天陪他送报,还用这种方式鼓励他做事要坚持不懈。

„„

(3)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你想对小约翰或他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4齐读第14自然段,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你觉得是这样吗?你有没有相类似的经历,结合生活实际和大家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总结全文

1这样一个可爱的男孩,我们是不是该记住他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样子,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

2你觉得约翰哪儿可爱?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约翰可爱的语句,读一读。

3如果约翰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夸他呢?

第三课时

五、板书设计

11、成长

送报 工作

约翰 生活能力得到锻炼

节约 生活 教学反思:

12、球 王 贝 利

教学重点、难点:从球王贝利的成长经历中,受到启迪。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录像导入

(播放一段贝利在进行足球比赛的资料片)小球迷们仔细看,谁是有“球王”称号的贝利?看他那娴熟的技艺,精湛的脚法,真令人拍手叫绝,你们知道贝利是怎样成为“一代球王”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名字叫《球王贝利》,看看贝利的成长经历使你受到什么启发?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轮流读一个自然段,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内容的梳理

(送足球→参加训练→捧回金杯)

(四)默读课文,思考

1教练为什么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后来又为什么让小贝利到他的训练场去?

2在文章中划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理由。

(五)结合思考题进行集体交流

1教练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的原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结合课文的内容说):

(1)教练看出贝利对足球有浓厚的兴趣;

(2)教练发现他有踢球的天赋;

3)教练爱护这样的人才。

2教练为什么让贝利到他的训练场上来?(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1)因为教练满足了自己对足球的热爱,贝利送给教练特殊礼物的感恩行为打动了教练。

(2)教练认为他是好苗子,喜欢他的为人,教练被这种真诚感动了。

(六)总结全文

你从“一代球王”贝利的成长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谈看法)

(1)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勤奋苦练,才能取得成功。

(2)爱好+天赋+勤奋=成功

(3)成功需要“伯乐”的发现与帮助,但自己首先应该是“千里马”。

(4)我们应该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有一颗感恩的心。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球王贝利

贫民 喜欢足球 教练 主动送球 祈祷 为树挖坑 捧回 球赛奖杯 37

贝利

语文百花园三

语海畅游

1.读一读,注意“一”字声调的变化。

目的:引导学生注意“一”字在不同声调前会发生变化。

过程:(1)自己读一读,注意“一”字的读音。

(2)你发现“一”字读音变化的规律了吗?

(3)我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

例:一目十行、一念之差、一贫如洗、一窍不通、一事无成 一丝不苟、一塌糊涂、一言为定、一字千金、一视同仁 2.汉字真有趣。

目的:一方面增强对汉字的了解和学习汉字的兴趣,另一方面帮助辨析“析”和“折”。

过程:(1)自己读一读,你从这段话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会分辨“析”和“折”了吗?

3.读句子,查字典,想想带点词语的意思。

目的:引导学生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培养学生据词定义的能力。

过程:(1)在字典中分别查出“保险”和“精神”的意思。

(2)自己试着进行选择,把所选的意思带到句子中读一读,看是否合理。

积少成多

读读背背:

目的:强化本单元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养成勤奋好学、将来勤奋工作的良好品质。

过程:

(1)自读,注意读正确、流利。

(2)小组读,互查。

(3)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大体了解格言的意思。

(4)试着背一背。

(5)指名背一背。

(6)抄写在《采集本》上。

阅读平台

目的: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过程:

1.读题目,了解题意。(“联”指对联,“改联”改写对联。)

2.带着问题读一读,说一说。

3.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想法?

指南针

目的:学习制作读书卡片。

过程:

1.读一读,读书和制作读书卡片有什么好处?

2.读书卡片可以有哪些内容?

3.参照样子,自己制作一个读书卡片

4.展示学生所制作的读书卡片

能说会道、笔下生辉——收集身边的闪光点

目的:让学生通过发现、收集别人身上的闪光点,“由衷地赞美”他们的可贵品质,来发现“真、38 善、美”;同时也可以从别人身上汲取好的东西,促使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快进步。

口语交际及习作的指导思想: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在口语交际中渗透写作知识。

(2)借助口语交际活动拓宽写作思路。

(3)将习作教学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注意观察,提高认识能力,学会赞美别人。

2学习在习作中运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为习作做准备。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游戏引入

我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有些主持人在进行人物专访提问时,喜欢让被采访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回答出问题。今天,老师也想当一回节目主持人,采访咱班同学,请大家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回答提出我的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1、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吃?

教师评价:喜欢外形

喜欢味道

喜欢营养

„„

2、水果的味道、形状、营养可以统称为水果的什么?

3、教师小结:看来水果的特点可以从味道、形状、营养等多方面介绍。

二、新课讲授:水果谈得不错,我们再换个话题好吗?,请同学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注意把字写的大一些。

(一)在我们班,你最想夸奖的同学是谁呢?写好后把答案举起来,给周围的同学看看。

1我要进一步采访了:为什么你要夸他呢?

2指名2—3名同学回答,在同学介绍的时候,其他同学要仔细听,看看他夸的人物有什么闪光点?

(此环节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能用列举熟悉的、印象深刻的事例说明人物闪光点的方法,马上给予表扬。)

预计情况:(1)学生举了一个事例

表扬:他能举一个自己很熟悉的事例,很有说服力,看来举一个熟悉的事例是个好方法。

预计情况:(2)可能有的学生会列举多个事例

点拨:看来你对他真得很了解,一下子举出了好几个事例,能说说哪个事例给你的印象更深刻一些吗?

3、教师引导:就像水果的特点可以从味道、形状、营养多个方面来说一样,其实人的闪光点也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除了前面谈到的,你还能想到哪些方面的闪光点。

4、教师小结:看来介绍人物特点也可以从很多方面表现,而且要想让别人记住自己介绍的人物,就要抓住他与众不同特点,而且用自己熟悉的、印象深刻的事例来介绍。

(二)如果老师再给你一次接受采访的机会,你能不能说出一位身边有特点的人?同时介绍能表现他这个特点的事例。请看采访提示。(出课件一)

◎你想向大家介绍谁?他的闪光点是什么?

1、大家打开手里的信封,拿出答题卡,谁()

闪光点()

用一两句话说出能表现他这个闪光点的事例。

2、事例说的要简洁,能说出这个人的特点就行了。这是我写的答题卡。

(教师示范说事例:刘明特别爱帮助同学。)

3、请同学填写自己的答题卡,填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时重点听听对方说的事例能不能表现表格中填入的人物特点。

2、反馈小组意见:你的同桌举的事例能表现特点吗?

你对谁说的事例拿不准,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课堂习作

1、通过采访我们发现了不少有闪光点的人,也回忆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例,如果让咱们把这个同学写下来行吗?

题目:夸夸我的同学

要求:(1)、通过一件或几件事写出同学的闪光点。

(2)、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2、习作就要按要求完成,请同学读读要求,结合这两点要求,想一想:要写这位同学,还有什么困难呢?

教师点拨:

1、这的确是个很实际的问题,因为我们举的事例都是以前发生的事,可能有些细节记得不太清楚了,大家有什么好方法解决这个困难呢?)

[随机板书:访问、再次回忆]

2、访问就要事先有准备,就像今天老师采访你们一样,我们可以问些什么呢呢?谁能具体谈谈。

(你还记得他当时是怎么说的吗?)

(你还记得他当时的表情吗?)

(你当时是怎么说的?)

3、人物的特点,特别是性格方面的特点会时常在生活中表现出来,如果你能再创设一个环境,让这个人真地说一说、做一做,你观察起来就更清楚了。

例如:写同学耐心讲题,可以再拿一道自己不会的难题向同学请教,观察、记录下同学给自己耐心讲解时的语言、动作、神态。

4、教师小结:当然,无论是使用再次回忆,还是访问、创设情景这些方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能很具体的得到人物做事时的语言、动作、神态,为完成习作的第二个要求服务。

三、课后延伸

那么我们怎样把收集到的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呢?老师为同学推荐下面这张记录表。(出示课件四:记录表)

1、我们来看看这张表的哪些内容已经能填了?(人物、闪光点)

2、下面这部分内容可以按不同情况记录下他的动作、语言、神态。

(出示教师的范例)

谁()

闪光点()

事例在„情况下语言动作神态

3、预祝同学们下一周的采访、收集工作顺利,下周的习作课上能带来更丰富的材料。

13、麻 雀

教材分析:《麻雀》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颖的构思,精炼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不仅刻画出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勇敢的献身精神,热情地歌颂了“爱”的强大的力量。

学情分析:我班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学生的自学能力经过将近半个学期的训练,已经能做到在课前做好预习,能自觉读通课文,并由家长签字,在课文中勾画出生字新词,在生字表里给生字组词,利用工具书自学课文内容,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不够,表现欲望不强,不爱举手回答问题,朗读水平不理想,由于唱读,往往读不出课文所要表达的感情,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重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续运用抓住关键词语朗读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和生词;着重理解课后第2题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二、体会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所表现出的不畏强暴的精神,感受“爱”的强大力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一、利用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二、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启发谈话:麻雀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鸟。它没有漂亮的外衣,没有动听的歌喉,平时不会有人愿意多看它几眼。然而,在这普普通通的鸟的身上,有着一种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精神,却很少有人发现。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少见的事。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课文描述的是怎样一件事。

三、自学课文。要求学生读懂每一段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四、检查预习、自学情况。

1.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

2.理解词义:摇撼、扎煞、绝望、拯救、庞大、安然、无可奈何等。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的是猎狗要吃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一只老麻雀为拯救小麻雀从树上飞下来要与猎狗搏斗,“我”深受感动,带走猎狗的事。

五、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先写在“我”打猎回来的路上,猎狗发现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小麻雀;接着写猎狗欲吃小麻雀,但被一只老麻雀的勇气弄得愣住了;最后写了“我”带着猎狗走开了。

2.按这种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全文分两段:第1自然段为第一段,第2——7自然段为第二段,其中第2、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第4、5、6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第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局。

六、作业。

1.写生字和词语。

2.根据课后的练习1体会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读后回答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时间:打猎回来时。地点:林荫路上)

(二)学习第二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

(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呆呆地”与“无可奈何”这两个词可以用来描写人或动物的哪些方面?(神态、心理等)(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它拍打着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然后指名朗读。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默读第四自然段。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指导学生读这句时,要突出紧张的气氛。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绝望”是什么意思?注意此时老麻雀是什么样子。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第三句要表现出老麻雀的绝望。

(2)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齐读第五节。学生回答问题: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拯救”一词怎样理解?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知不知道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读文中句子回答)明知斗不过,为什么还要飞下来?(读文中句子回答: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回答得充分、具体。

(3)面对如此无畏的老麻雀,猎狗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节。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愣妆、“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3.讨论事情的结局。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只弱小的老麻雀,在凶猛的猎狗面前拯救了小麻雀的生命。老麻雀的英勇无畏,老麻雀伟大的母爱令人钦佩,令人感动。

第三课时

四、板书设计

猎狗

教学反思:

13.麻雀→←←勇斗猎狗 老麻雀 斗 救 吃 小麻雀43

14、让他们自由生息

教材分析:《让它们自由生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它处于本册第四单元,这一单元的教材以“人与自然”为主题,以“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为训练重点。《让它们自由生息》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瑞士的日内瓦,这个以油画般的湖光山色闻名遐迩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却有野草和鸟儿可以自由生息。在那里野草有园林工人定期修剪、养护,鸟儿可以与人们和睦共处。文中日内瓦人对野草、野禽的偏爱令人钦佩。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望强,有一定的探究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比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此,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读题质疑,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自读自悟;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入到课文描写的特殊意境,理解日内瓦这座城市的与众不同。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日内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方式。

3.认识8个字,会写10个字。掌握钢筋、修剪、贵贱、联合国、赴宴、啄食、面包屑、野餐等词。教学重点:1.感受课文中描写的野草自然生长、人与鸟和谐共存的景象,理解日内日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

2.了解课文的结构,学习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人工草坪与野草‘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和“小小麻雀也‘活得自在,活得有尊严’”的深刻含义。

2.“啄”的声调是二声,不是一声;“餐”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联”与“连”意思上的区分。

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内容:

初读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并学习生字,提出问题。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1、现在世界上现代化的大城市越来越多,建设得越来越先进,你知道哪些现代化的大城市?

2、看,这是世界上著名的日内瓦。(图片或影像)这座城市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日内瓦的课文。

(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巩固字词,引发思考。学生书写题目时自然会想到:为什么是“它们”而不是“他们”?“它们”指谁?]

3.齐读课题。

4.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并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看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名让学生朗读分段朗读,检查字音掌握朗情况。然后学生评议,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2.利用字、词卡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认读生字看片同时,结合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或提出并解决相应注意问题。

(1)“筋”:指什么?结合图片理解“钢筋”。了解它是动物、人体中的一部份。

(2)“剪、栽、啄、赴”:都是表示什么的词?动作与什么有关?所以字中带有什么偏旁?

(3)容易写错的字是哪几个?在桌上写两遍。(啄、餐、)

(4)“联、连”“溅、贱”如何区分?(组词)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主要介绍的什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再读课文,思考文中的“它们”指的是谁?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味语言、理解词语、朗读课文,感受日内瓦城市中野草和小鸟自由生息的状况,激发学生保护、爱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下面我们复习一下:

(二)复习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重点巩固易错字:啄、餐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引入:

(1)板书知道课文主要介绍的是日内瓦的什么在自由生息?

(2)板书课题:回忆课题中“它们”指的是什么?

(3)板书:野草

小鸟

2.指名分别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自然段让

你感受到野草在自由生息的?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小鸟在自由生息的?[整体感知每一部分,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按不同部分练段成篇的方法。]

3.日内瓦人怎样让野草“自由生息”的?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现学生谈到的重点语句,朗读、理解:

(1)日内日瓦的绿地虽然大多是地毯般美丽的人工草皮和花坛,但也时时可见花花绿绿的野草和野花。

引导感悟:

A:一般的现代化城市对野草会怎样?

B:虽然„„但是表明什么?由此看出什么?

C:“时时可见”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可见”?结合

(2)在路边、树旁、楼房偏僻角落以及城乡结合处,凡无需特别美化的地方,都生长着野草和野花,它们得到园林工人的定期修剪养护。

引导换词理解:

A:如果说前面的句子告诉了我们野草“时时可见”,那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同样用“„„可见”来概括吗?

(3)日内瓦植物园的一面山坡,野草高高生长在里圈,人工栽种的草皮低低守护在外围,两者错落有致,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

引导感悟:

A:“只有„„没有”看出什么?你看到城市的草坪。什么样?通常人们会怎样做?

B:提供资料:人工草皮的价格。野草需要用钱买吗?

C:引入:野草不仅不需要钱来买,日内日瓦的人们

还非常重视野草的价值,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从第四自然段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A:学生默读后自由发言。

B:教师启发引导:

4.日内瓦人怎样让小鸟“自由生息”的?

(1)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划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如果你是这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对别人介绍日内瓦如何是自己的乐园?

(4)指名表演或介绍,大家评议。在评议中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景,理解日内瓦人民对小鸟的保护与喜爱。

(5)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5.总结:课文重点讲的是几部分内容?如何连段成篇的?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回忆:课文用什么方法连段成篇的?

重点出示:日内瓦的鸟也像野草般自由生息。

(1)“也”说明什么?对什么而言?

(2)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二)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餐”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的穿插。

(三)拓展交流。

(1)日内瓦的资料展示。

(2)关于环境保护的事例或建议。

(四)语言训练:课后练习三的练习。

(1)出示句子,指名读。

(2)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3)练习说话。

(4)动笔写句。

(5)互相检查、评议、纠正。

板书设计:

14、让他们自由的成长

修剪、养护野花

投喂面包巧克力 人与动物和谐共处 定点定时投喂

同鸟类共同进餐

15、蒲公英的梦

教材分析:

1、《蒲公英的梦》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童话故事,它通过童话题材和故事中鲜活的形象,向人们介绍了有关环境污染问题,教育人们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家园,尤其对儿童来说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2、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全新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品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词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上成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因此,本节课重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

学情分析:首先,注重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其次,注重对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2.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一部分学生常是课堂的“守望者”,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写的,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写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迫不及待、酸雨、呼啸、改善、污染等词语的理解。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酸雨、污染等资料和知识。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蒲公英的心情和感受。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学习“梦”:

1.师生共同板书课题中的“梦”字。

2.学习“梦”:如何记忆?

3.谈话:你做过什么梦?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做梦?

4.课文写的是谁做了一个梦?-----(板书课题)

5.给“蒲”注音:强调“蒲”读“pú”,不是“pǔ”。

6、引入:蒲公英做的什么梦?她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自主识字。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3.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4.两人互相检查

5.检查识字掌握情况。

(1)课件出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在一定的语境中认读生字。

(2)抽读生词卡片,抢读练习。

6.指名分别读每个自然段。评估朗读效果,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巩固识字。

7.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课文主要讲的什么事?

8.再读课文,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9.布置作业:书读课文、查找解决问题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感悟课文。

教学步骤: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蒲公英做了一个怎样的梦?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你对课文中的蒲公英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课文:哪部分写的是蒲公英的梦?把课文中相关的内容找出来读一读。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情景?

2、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梦境的美好。

根据学生体会板书:

时间:第二天夜里

梦境:草原美、太阳笑、微风吹、蝴蝶蜜蜂飞。

感受:快乐笑

(1)指名读。

(2)自由选读自己认为梦中最美的情景。

(3)引导思考:梦中的蒲公英“快乐地笑了”现实中的蒲公英快乐吗?

3.品读现实生活中蒲公英的生活环境和感受

(1)默读课文,找出表示现实生活中蒲公英不快乐的句子画出来。

(2)蒲公英为什么不快乐?根据自己找到地句子,把自己的体会跟同学们交流。

(3)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并讨论、朗读相关语句。

根据学生提出的句子投影出相应文字内容,进行感情朗读和感悟。

A:根据学生谈感受归纳板书:

开花前:时间:深夜,遭遇:汽车叫喊废气酸雨

感受:叹息,愁眉苦脸、难受、担心、一直想。

B:总结,过度:是啊,一个弱小的生命,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能不担心呢?不过还好,第二天一早,椰子树上飞来几只小鸟儿„„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椰子树伯伯。不料却遇到怎样的遭遇?

C:小组讨论:交流开花后的遭遇和感受,归纳板书:

开花后:第二天一早

黑烟呛、汽车叫、罐子砸。

咳嗽弄脏差点震落花瓣痛昏、哭

4.根据板书归纳:课文用什么方法连段成篇的?

5.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6.朗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读给大家听。学

生评议读书的情感表达。

第三课时

五、板书设计

1教学反思:、蒲公英的梦

汽车的噪音 呛鼻的废气 蒲公英希望疼痛的空罐 49

不排放尾气 不制造噪音 不污染水源 台湾蝴蝶甲天下

教材分析:《台湾蝴蝶甲天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介绍了台湾成千上万、种类繁多的蝴蝶和著名的蝴蝶谷的奇异景色,使人感觉到回归大自然的美好。

学情分析: 新课改精神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11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独一无二”、“赞不绝口”造句。

3、知道台湾蝴蝶的特点,感受台湾蝴蝶的美和奇。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教学难点:深刻感受台湾蝴蝶的美和奇,增强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资源:教参、课本 教具: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2、细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知道台湾蝴蝶的特点,感受台湾蝴蝶的美和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解题激趣。出示课题,理解“甲天下”。“甲”:居第一位。台湾蝴蝶居天下第一位,这是为什么?

2、自学课文。

(1)读课文,所说你对台湾蝴蝶的印象。

(2)自学生字,注意声旁的读音。

(3)联系上下文理解:绿草如茵、繁殖、珍品、灿烂夺目、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古木参天、迁徙、赞不绝口。

3、检查自学情况。

二、再读课文。

1、课文写台湾蝴蝶的特点,安排了哪几方面的材料?

2、讨论小结:品种多,繁殖期,活动区。

三、细读课文。

1、自读第二段,找出全段共写了几种蝴蝶?

2、自选一种蝴蝶,找出它有什么特点?

3、多媒体展示图片。(校园网中资料查询不到)

4、朗读课文。

四、拓展练习。

1、从课件中选择一种蝴蝶介绍一下。

篇2: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预习提示]

按课文内容填空。

1、这篇课文是两封信,一封是 ,一封是回信。

2、写信时信开头的称呼要 写,称呼后面要加 信末应写上

和 。柯岩老师的回信告诉我们 。

[基础达际]

一、将正确的读音与相对应的字连线。

m?i m? m” x‰ hu?n f?i y’

睦 析 昧 寞 逾 患 匪

二、择优录取,选字填空。 ·

1、[昧 妹] 表( ) 愚( ) 姐( ) 拾金不( )

2、[逾 愉] ( )期 ( )快 ( )悦 年( )古稀

3、[舆 寞] 寂( ) ( )非 落( ) 变化( )测

4、[非 匪] ( )常 土( ) ( )议 获益( )浅·

三、给下面的词语找一个意思相近的好朋友。

寂寞—— 嫉妒—— 讨教——

和睦—— 形单影只—— 患难与共——

四、填一填,读一读,背一背。

1、尺有所短, 。

2、有志者 。

3、莫以善小而不为, 。

4、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

5、,一日难再晨。

五、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1)冒昧: 。

(2)受益匪浅: 。

(3)形单影只: 。

(4)年逾古稀: 。

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是 。你 从柯岩 老师的这封信中,懂得了 的道理。

七、火眼金睛,找出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弟二天早晨.乌塔向我道别,说她晚上坐火车去波恩。( )( )

2、她一见我,立既坐起来打召呼。( )( )

3、爸爸喜欢搏物馆,我喜欢看有雕克的老房子。( )( )

八、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的反义词。

1、虚心使人进步,( )使人( )。

2、他们在试验中不怕失败,坚持研究,终于获得了( )。

3、他遇到任何事件都显得十分镇定,一点儿也不( )。

4、我们学习一定要认真,来不得半点儿( )。

5、本来与我很亲近的王玲,最近不知什么原因明显地( )我了。

6、文章篇幅太长了,不能增只能( ),

7、他的一番表功,不仅没得到( ),反而换来了一顿训斥。

8、从早晨一直到( ),奶奶不停地忙碌着。

九、快乐阅读

丹 顶 鹤

丹顶鹅全身大部分是雪白的,头顶有一点朱红色,这点朱红色是椭圆形的,正正地长在头顶中央。它的嘴很长,上面有一条黑道。丹顶鹤的头小得可怜,几乎和那长脖子一般粗了。最有趣的是那双眼睛,像个小豆豆,边上还有一图黑。它的尾巴也是黑的,这使丹顶鹤变得很美丽,它走起路来姿态很漂亮,腿一下一下地迈着,脖子一伸一伸,东瞄瞄,西瞧瞧,样子十分警觉。有时还伴着一阵舞蹈。它休息时更是好看,它用个“金鸡独立”的架势,一条腿着地,另一条腿蜷(qu?n)起,亭亭玉立。不过长脖子不能歇,仍旧四处张望,窥探动静。丹顶鹤真有意思!

1、照样子写词语。

东瞄瞄

2、这段话写丹顶鹤的外形,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都写了什么?

3、解词并造句。

亭亭玉立 解词:

造句:

4、找出一个比喻句,井说明把什么比作什么。

5、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写在下面。

[拓展运用]

篇3: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一、课堂导入的现状

目前存在一部分老师对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在教学过程中是采用了导入方法, 但导入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 未能抓住学生喜欢新奇事物的特点, 缺乏生动和灵活性, 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有甚者, 有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几乎不采用任何导入方法, 翻开课本就直接切入正题, 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下降。

二、多样化导入的必要性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开始上课, 学生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 老师要在短时间里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和心理杂念的干扰, 就要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思维的齿轮运转起来。但是如果我们的课堂都采用同样的导入方式, 那么即便是多么富有艺术, 亦会导致学生的审美疲劳。要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导入, 创设一个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 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 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 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提高学习效率。

三、课堂的多样化导入

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可以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具体采用何种方式, 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 采用最合适的方式。本文基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去年的树》, 分析探讨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多样性。

( 一) 故事导入

所谓故事导入是在讲新课之前, 教师为学生讲一个简短、生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 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课堂上使用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导入课文, 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激发思考, 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课堂上来, 高效的进入学习状态。如课文《去年的树》可以这样导入:

师: 亲爱的同学们, 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讲个幽默有趣的故事, 好吗? 故事的名字叫《鹅的生日》。有一只鹅要过生日了, 因为黄鼠狼每次放的屁都是又臭又响, 大家都在犹豫要不要请他来。经过反复讨论, 最后决定让黄鼠狼来, 前提是他一定不能放屁。宴会进展得很顺利, 大家都很高兴。令人意外的是, 黄鼠狼竟然晕倒在地上。经医生诊断, 原来是长时间憋着不放屁造成的。

师: 故事《鹅的生日》的作者是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新美南吉。你们想不想知道更多的新美南吉写的童话故事?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新美南吉的另外一篇童话故事《去年的树》。

小学阶段的孩子充满了稚气, 这一方法利用了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天性, 通过讲述同一作者写的俏皮、幽默的精彩故事, 孩子们能从幽默的故事中, 感受到学习童话故事的有趣,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 二) 音乐导入法

实践证明: 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用音乐导入新课正是创设良好、轻松、愉快的环境行之有效的方法。播放音乐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使我们的课堂气氛显得放松。学生在消除紧张心理的同时, 自信心也会随之提高。如课文《去年的树》可以这样导入:

师: 同学们, 上课之前我们来听一段音乐放松一下吧。 ( 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同学们, 我们刚刚听的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

生: 友谊地久天长

师: 是的, “友谊地久天长”是《魂断蓝桥》中的经典歌曲。在很多西方国家, 这首歌通常会在除夕夜演唱, 象征送走旧年而迎接新年的来临。这首歌在很多亚洲地区中的学校毕业礼或葬礼中作为主题曲, 象征告别或结束的情感。其中的一段歌词说到“怎能忘记旧日朋友, 心中能不怀想, 旧日朋友岂能相忘, 友谊地久天长”, 是的, 好朋友之间的情谊怎能轻易忘怀。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讲述两位好朋友的真挚友情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讲的是什么样的情谊吧?

在设计导入时, 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歌曲作为开场, 借助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歌曲作为导入途径, 这种方法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 又可活跃气氛, 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

( 三) 质疑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 他们阅读课文, 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 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 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去年的树》可以这样导入:

师: 同学们,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新课《去年的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生1: 去年的树和今年的树能有什么变化呢?

生2:我知道, 树有年轮, 去年的树肯定是比今年少了一轮。

生3:可是这是常识啊, 有什么好写的呢?

生4: 老师, 这篇课文不是写年轮的, 是写小鸟和大树的故事。

师: 同学们都回答的很好, 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请同学们带着你们的疑问, 读一读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问题的提出, 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并激发他们思考, 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他们有独特的思考方式。虽然他们常常跑题, 问题的回答不是预设的答案, 但是只要这个时候老师及时的进行总结、引导, 学生就能顺利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 四) 图片导入

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也是课堂中常用的, 利用图片导入, 既形象又直观。图片可以给学生一个富有吸引力的直观想象, 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课文《去年的树》可以这样导入:

师: 请同学们看看这张图片 ( 出示本课的课文插图) , 说说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 小鸟在欢快的唱歌。

生2: 灯火在歌声中欢快的跳舞。

生3:小鸟把新学会的歌曲唱给煤油灯听。

……

师: 同学们, 这只是你们的猜测, 让我们一去去看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 一些抽象语言无法描述清楚的时候, 就可以借助插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字, 再通过文字去体会背后的情感。一幅插图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幅彩色图画, 更是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 五) 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这一焦点上, 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通过游戏后的提问, 提醒了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如课文《去年的树》可以这样导入:

师: 同学们, 在第三课我们学习《鸟的天堂》知道了大树是鸟儿栖息的地方, 鸟儿在大树的怀抱里活泼、自由的生活。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 由四个同学充当大树, 剩下的同学充当鸟儿, 看看哪棵大树停留的鸟儿最多。

师: 这位充当大树的同学真棒, 你的大树停留的鸟儿最多, 说说你的感受。

生: 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 能让这么多鸟儿停留, 我觉得很自豪。

师: 是啊, 能和好朋友在一起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新课《去年的树》, 文中也有一对好朋友, 鸟儿和大树, 可是它们没有你们这么幸运, 它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读一读课文吧。

借助游戏巧设悬念, 拨动学生的心弦,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游戏导入法对中低年级学生特别有效果, 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再巧妙地转移到课文学习中。

四、结语

导入不管采取什么形式, 都要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示教学内容, 这样才能收到实效。[4]一堂课的导入, 只有短短的3—5 分钟, 教师要在这三五分钟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这就要求老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语, 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如何把课文知识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教给学生, 如何把一堂平凡普通的课上得生动活泼, 如何把平淡的课堂化为神奇的世界, 是每一位语文老师追寻的目标。

摘要: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巧妙的导入, 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消除学生心理杂念的干扰。然而, 有许多老师对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导入方法枯燥乏味。同样的一堂课, 有多种多样的导入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 运用最恰当的方式导入。以《去年的树》为例, 列出五种不同的导入方式, 分析探讨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多样性。

关键词:课堂,导入,多样化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四年级上册) 5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蔡伟, 纪勇.语文案例教学论:课堂导入与收束3[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篇4: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观潮》是一篇以叙事的形式出现而重点在写景的文章。它有以下一些写作特点:

1、首句简当。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引用了人们的朴素赞语“天下奇观”,而且是“自古以来”,既显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声势,又说明了钱塘江大潮的影响历史悠久。寥寥数字,如同一个双响爆竹,“噼啪”震天,清脆响亮,点题简当。

2、层次清晰。文章写钱塘江大潮,先写潮来之前:“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人们是“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再写潮来之时:“响声越来越大”“浪潮越来越近”……人们是“踮着脚往东望去”。最后写潮来之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渐渐“恢复了平静”。条理清楚,思路清晰。

3、比喻增色。文章中一些生动的比喻句,为课文增色不少。如用“好像闷雷滚动”来比喻大潮将要到来、在远处发出的声音,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来比喻大潮的浩大气势,用“如同天崩地裂”来比喻大潮的巨大声响,用“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比喻大潮给人们的强烈震撼。这样的比喻惟妙惟肖,富有情趣。

《观潮》中的“动”“静”描写

《观潮》一课运用了“摹形”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潮没有来、将要来、来到后、渐渐退去的过程。

1、没有来——横卧眼前。开始,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是“平静”的,这是一种静态描写,显示的是一种平和的景象。

2、将要来——闷雷滚动。听,“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而且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是大潮将要来时的情景,是动态描写。

3、来到后——山崩地裂。随着白线的向前移动,“逐渐拉长”,钱塘江“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真是气势磅礴,而它的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又活生生地勾画了它的声势,加上“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夸张性描写,更使钱塘江大潮摄人魂魄,激人壮志。这段动态描写是全文的高潮和重点。

4、退去后一恢复平静。“潮头奔腾西去”,表示着退潮的开始。“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说明钱塘江大潮已经完全退去了。这是一段静态描写。

在《观潮》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静一动一静的顺序摹写钱塘江大潮之形,生动形象,令人神往。

《鸟的天堂》的“语言美”

《鸟的天堂》一文流畅自然,朴实生动,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准确传神,生动形象。作者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的“似乎”用得十分神奇,把感觉和景物融为一体,引人遐想;“颤动”二字真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写活了。“似乎、颤动”传神地把作者当时的感受、联想融入写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第二次去看榕树,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充分写出了鸟的形态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节奏明快。情深意厚。全文节奏鲜明,声音铿锵,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如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以词为句,长短错落,生动热闹,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式表达感情。如用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划船途中,“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当被大榕树的生命力所倾倒,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结尾的“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抒情更显得异常强烈,震撼人心,如豹尾般有力。

三、欲扬先抑,气韵贯通。文贵曲忌直,本文就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第一次看到大榕树的错觉,先抑,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憾,又抑,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前后对比,波澜起伏,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全文自然流畅,朗朗上口,气韵贯通,如写动态的第一段,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飞起,最后到处是鸟,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接着又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有变化。

《鸟的天堂》自然朴素且又细致周密,奏响了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鸟的天堂”的引号

《鸟的天堂》一文的结尾处写道:“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里“鸟的天堂”为什么前面加引号而后面不加引号呢?

前一个“鸟的天堂”是人们赞美这棵大榕树,给它的特定称号,是说它枝条繁多,浓荫密布,许多鸟儿在上面栖息、活动,非常快活,它就好像是“鸟的天堂”一样,所以要加上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上活跃着那么多的乌,感到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儿自由生活的乐园,把它说成鸟的天堂是名副其实的,不是什么特定的称号,所以就不需要加引号了。

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后有个思考题: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作“伟大的工程”?

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是太夸张了,但是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再说,蟋蟀与其他许多昆虫比较,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慎重地选择住址”,“一点一点挖掘”,造出了“倾斜的隧道”,具有排水的功能:还让“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使住宅十分隐蔽,有利于保证自己的安全。特别是“在这平台上弹琴”一句,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这说明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蟋蟀是这样的顽强和聪明,造出的住宅有如此高的水平,我们能不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吗?

白鹅的特点

《白鹅》一课后有个思考题: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白鹅性格的特点——高

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接着用“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这都表现了白鹅的特点。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你说是吗?

“孤帆”是“一只帆船”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诗,特别耐人寻味。

这里的“孤帆”就是指“一只帆船”。难道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这样说?原来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对其他的船只都视而不见了。由此可见他与好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这里还有一个“尽”字和一个“唯”字值得引起注意,“尽”是说“帆影已完全消逝了”,而“唯”则是说“只”,只看见江水在远远的地方流。两个字巧妙地展现出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

“诗贵意境”,这两句诗的意境也非常鲜明动人、意蕴深厚。好朋友坐的船已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那浩浩荡荡的江水正流向远处。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流向“天际”的江水,要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那遥远的目的地。诗人匠心独运,把对好友的深情厚谊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卡罗纳》的“!”

《卡罗纳》里面有四个“!”细细品读,颇有意味。

在卡罗纳要来上学的前一天,细心的老师就提前嘱咐孩子们:“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为什么呢?因为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的母亲去世了。这里的“!”是关切,是热情,更是老师的一颗敏锐的“爱”心!

当神情恍惚、面容憔悴的卡罗纳回忆起以前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情景而放声大哭时,老师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这里的“!”是同情,是理解,是对卡罗纳的无限深情!

老师还说:“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这里前一个“!”是叮嘱,是希望:而后一个“!”则是深情的鼓励,是充满希望的呼告!

四个“!”,使同学们都向卡罗纳伸出了热情的手,“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沉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后有个思考题: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有同学说,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是,他常常“一个人在沉思”。

想一想,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如果不“沉思”,能使他产生“疑惑不解”的心态吗?而当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时,如果不“沉思”,能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吗?正是由于“沉思”,才有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迹表明,即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起因,而“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结果。因此,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的远大志向。

借物喻人情更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几处对爬山虎的描写。这就是借物喻人。

在“我”刚走进叶圣陶先生的里院时,“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只是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不。这里表面上写爬山虎的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实质上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征文受到叶老的指点和鼓励,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以至于阳光也是绿的。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因为“我”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叶老对自己的作文付出了许多心血,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而到叶老家里做客时,进一步见到了叶老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使“我”不但学到了作文的方法,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这使“我”十分激动。因而在作者的心目中,叶老就像“那一墙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让人感到可亲可爱,“虎虎有生气”。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作者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以至于“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突出了叶老精神对“我”的永远的激励。

《五彩池》的结语

在《五彩池》一文中,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语: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照应开头。文章开头引用奶奶所讲的神话传说中的五彩瑶池是那么神奇美妙,引起“我”的无限遐想;等到“我”实地游览了四川松潘的五彩池之后,才感觉到五彩瑶池就在人间,巧妙地呼应开头,显得圆活自如,结构相当严密。

二是对比映衬。文章开头极力渲染神仙境界的五彩瑶池如何奇特瑰丽,使“我”心驰神往,同时用虚拟和实写的手法形成对比,映衬人间的五彩池形态奇特,色彩各异,更加令人觉得美不胜收。

三是传情达意。天上的五彩瑶池只是神话传说,谁也没见过,人间的五彩池才是实在的,远远胜过了传说中的五彩瑶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篇5: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四(1)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具体、真实、生动的事例,由衷地赞美同学的可贵品质。

2、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3、在交际过程中增进同学的友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用具体、真实、生动的事例,由衷地赞美同学的可贵品质。

2、把事情说具体,并写详细。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有一个小礼物要送给同学们,可是我带来教室后一时糊涂,不知道放哪了,你们能帮我找找吗?

2、请找到的学生拿上来,师表扬:“谢谢你帮我把礼物找到了,你真是个热心帮助他人、非常能干的孩子!”

3、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送你们的礼物是什么啊?谁能说清楚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我就请他来打开礼物。

(指名学生讲述刚才发生的事,引导学生将事情经过讲清楚,特别是

将老师夸奖同学的话语复述完整。)

4、揭示课题:夸夸同学的闪光点

(1)、读题、解题。(引导学生说出闪光点是指优点、特长、好品质,而且强调要写的是同学)

过渡: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一句赞美的话往往会给人以力量,而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及时赞美别人,也是一种美德。

二、师生互动交际

1、学习例文

过渡:那我们现在就先来学习一篇例文,看看别人是怎么写同学的闪光点的、怎样写具体的。读完后完成思考题。(老师给每一桌同学发一篇例文。)接着引导学生说出此篇例文的结构。(1)抓特点写外貌(2)运用具体事例(3)写出自己的感受

2、引导夸赞

(1)同学们,学习了例文之后,我们知道文中的黄城同学乐于助人、关心同学。那我们班的同学也一定有不少闪光点,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大屏幕上的词语,边读边想哪个同学具有这些闪光点。(出示词语)

①指名一个学生上台,谁来说说他有哪些优点?

②学生自由发言,找出这个同学的多个优点。

③师:他有这么多的优点,或许自己还不知道呢。那你怎么告诉他,怎么夸他呢?

④师引导被夸奖的同学:这么多同学夸你,你应该怎么说?(有礼貌地表示感谢)

师: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掌声鼓励,送他回位。)

(2)今天我们就以“夸夸同学的闪光点”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下面请看写作要求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夸一夸。(4)小组代表发言。

(5)哪些同学说得好。(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给出评价建议。

三、习作(机动)

1、以“夸夸同学的闪光点”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作品展示

四、小结

同学们你们夸奖别人你高兴吗?得到同学的夸奖,你开心吗?是呀!被人夸奖是一种快乐,夸奖别人也是一种快乐,同时对自身也是一种促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用心去观察、用眼睛去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并真诚地去赞美别人,这样你会过得更快乐!最后,老师想把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的送给同学们留作纪念(出示小黑板)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可以多活两个月。

──马克·吐温

五、板书设计

夸夸同学的闪光点(1)抓特点写外貌(2)运用具体事例

篇6: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

要求

.引导学生体会引用名句名言的好处。

2.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在交流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3.培养表达能力,学会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想法的表达方法。

重点

难点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在交流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2.培养表达能力,学会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想法的表达方法。

教学

课时

一课时

.引导学生体会引用名言的好处。

2.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在交流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3.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觉性。

重点句幻灯片。

一 温故知新

.引用名句名言。

交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通过引用,更表现了文天祥的铮铮铁骨和耿耿忠心。

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怎样体会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是:人都难免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毛泽东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司马迁的话是为了告诉大家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从而把高深的理论诠释得透彻、易懂。

“台上一分钟,台下千日功”的意思是:一个演员在舞台上一分钟的精彩演出,在台下要付出多日的心血。

京剧演员盖叫天为练出眼睛圆睁,在眼皮中间支火柴棒;为腿部挺直,走路时在腿弯处绑削尖的竹筷子。可见成绩取得来自于苦练。通过引用让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明白。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体会了引用的作用。你能选择名句名言,填入句子吗?

2.拓展与交流。

本单元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充满民族正气的故事。同学们学后有哪些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畅所欲言吧!

指名读要求。

同桌互读提示和对话内容,说说都可以从哪些方面谈。

回顾五篇课文,想一想自己从哪个角度谈感受。

全班交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从不同角度谈学习体会。

二 阅读平台

.本篇叙述了作者读诗、悟诗的过程,具体介绍了自己对六首诗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了怎样读诗。

2.读诗的方法简单可归为以下几类:一是诵诗中语;二是赏诗中情;三是悟诗中情;四是明诗中理;五是用诗中语;六是写诗中意;七是补诗中白;八是仿诗中法。

三 语文大课堂

.布置了一项任务——做一项社会调查,调查错字与病句。

2.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汇总问题。

先在小组内汇报发现的问题。

小组内进行整理、分类。

初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3.各小组汇报交流。

每个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调查情况、分析及建议。

其他同学可补充说明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4.每个同学写一份关于正确、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报告。

四习作

.每一次调查,都会有遇到困难的苦楚,也会有收获时的快乐。本次习作就要求学生写一写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小插曲”,记叙一件自己在调查中遇到的事情。

2.出示习作要求:

明确作文要求——通过事件表达想法。事情必须是在调查中遇到的值得思索或让人有所触动的。

注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着重写自己想要描述的场面。

题目自拟。

3.学生开始习作,写完后认真修改。

范文:

请正确使用汉字

乐山小区、建国小经三路、纬六路是我放学回家的路线。马路的两侧,信息栏、广告牌比比皆是,有的信息栏、广告牌上有很多错别字。

路过建国小经三路时,我特意看了看小吃一条街。一块块招牌有的手写有的打印,但错别字是避免不了的。我的眼扫视一下,看到了!我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一个箭步冲过去,但很快心情又沉重下来,瞧,“焖饼”写成“焖并”了。正在洗衣服的摊主看见我一直盯着这块木板,从招牌后探出头来,问我怎么回事。我向她指出了那个错别字,她很尴尬,告诉我说这是她爷爷写的,由于文化不高,写错了一个字,她表示会尽快改过来。她的态度很让我感动,我说:“阿姨,谢谢您。”

顺着小吃街往前走,在一个摊位前我又发现一个错别字。“阿姨,这块招牌上‘鸡蛋汤’的‘蛋’写成‘元旦’的‘旦’了。”“噢,我早知道了。”她的回答令我吃惊。“那您为什么不改过来呢?”“为了省劲呗!”她的回答确实太出乎意料了,为了省劲就一错再错,明知故犯。我又往前走,这个招牌上的字错得更多,“馄饨”写成了“混炖”,这两个词连发音都不同。我说:“阿姨,这俩字写错了。”“错了就错了吧!”她一脸的不在乎,感觉我有点儿多管闲事。我笑着对她说:“汉字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学好并正确使用它,中国语言将成为世界的通用语言。阿姨,汉字这么重要,请您改正过来行吗?”“知道了。”从她说话的语气可以看出她不高兴,我就又低头继续前行。这时,不远处来了一个四五岁的小朋友,对刚才的阿姨喊了一声:“妈妈,我饿了。”试想,阿姨的孩子也快上学了,在这种错字连篇的环境中能不受影响吗?万一有一天,阿姨的孩子也„„阿姨,为了您的孩子和千千万万的小朋友,请及时改正过来,使用规范标准的汉字吧。

唉,大部分人都是明知故犯哪。我沮丧地上了车,一边和妈妈谈着感受,一边继续搜寻着新目标。不知不觉来到了纬六路一家比较大的手机充值店,门前的信息牌上“检测”的“检”右侧上面少了一横,而“测”写成了“侧”,这么大的店写字也不规范,店的形象和信誉在我的心中一下子一落千丈„„

上一篇:2011年化工专业继续教育专业课作业一答案下一篇:故乡作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