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二次备课

2024-05-24

五年级语文第二次备课(精选6篇)

篇1:五年级语文第二次备课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备课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备课教案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读写生字(乖、裙、兜、币,哎、橱)及6个读记生字(哆、嗦、蜷、哧、梗、捏),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灵魂、橱窗等词语。

2通过理解重点句体会小女孩的不幸及美丽幻象,同时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教学重难点

1.了解小女孩面对的悲惨和痛苦的现实生活,设身处地地引导孩子走进文本(重点)。2.通过体会小女孩悲惨辛酸的生活,感受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美丽、和谐的现实生活(难点)。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1、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位9岁的小女孩刘倩倩写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听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想知道她是谁吗?(出示诗歌最后一节)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安徒生爷爷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去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14卖火柴的小女孩)

2、同学们,你们了解安徒生吗?读过他的哪些童话故事?(出示简介)

3、安徒生的许多童话故事都有他自己生活的影子。1848年,他到国外旅行,在途中收到三张图片。其中一张图片画的是一个穷苦的小女孩,黄黄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他手里拿着很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看着,想起了他自己要饭的妈妈,想起了他相依为命的奶奶,还有千千万万的穷苦儿童。于是,提笔就写下了这篇《卖火柴的小女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童话故事中去。

二、整体感知,解读重点字词

1、检查本课的生字词.出示: 乖巧 围裙 硬币 哆哆嗦嗦 兜着 蜷缩 裂缝 暖烘烘 橱窗 饥饿 火柴梗 圣诞树(1)指名读

(2)指导书写“兜”

2、默读课文,说一说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品读课文,感受不幸

1、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看看小女孩卖火柴的情景,说说小女孩给你留下的印象。(可怜)

2、找一找1-4自然段中哪些词语、句子可以看出小女孩可怜,和同桌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交流,体会:

(1)从哪些地方读出寒冷、贫穷?

A、出示:“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体会到了什么?(寒冷:自然环境恶劣)。B、出示:“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体会到了什么?(大年夜——使我们自然想到了什么,这是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对比手法)C、出示:“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家庭贫穷)(2)从哪些地方读出饥饿?

A、“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体会到了什么?

(她一整天没有吃东西,又“光着头,赤着脚”走,“又冷又饿”。)

B、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体会到了什么?

C、“她可没有注意这些”,“她可没有忘记这个”。一个没注意,一个忘不了。这对比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更让我感觉到小女孩的可怜和不幸。)

D、她在一痛苦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体会到了什么?。(孤独)

(3)从哪些地方读出恐惧与社会无情

B、出示:“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的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体会到了什么?(小女孩内心恐惧及马车夫的无情)

C、出示:“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体会到了什么?(小孩无情)

D、出示:“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社会冷漠,大人无情)

E、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家庭的冷淡亲人的无情)(5)总结

假如这个饥寒交迫的小女孩,这个孤独的小女孩走到你们身边,你会怎么对她呢?可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人们又是怎么对待他的呢?课文里出现了谁?„„

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马车夫并没有因这个可怜的女孩而减慢速度,小男孩并没因她不幸的遭遇而同情她,反而对她落井下石,就连她最亲的爸爸只因他没卖出火柴而要打她.可以说小女孩从头冷到脚,从外冷到内,从身体冷到内心!好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过渡:无助的小女孩!她实在太孤独,太难过了,她要点燃这些没有卖出去的火柴。她一共点燃了几次?看到了什么?结果怎样?

3.小组讨论学习,整体回顾“擦火柴”这部分内容完成表格(出示表格)次数

第一次 次次 第二次 次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美丽的幻象幻景景景

原因

结果

4、齐读第三部分,感受小女孩悲惨结局。1.配乐读这部分内容,读后思考。

A、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大年夜冻死街头)

B、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C、感情朗读,体会“幸福”含义

5.我们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生命里读到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使小女孩命运如此悲惨?请听《爱的奉献》(寒冷,饥饿,恐惧,孤独和无限的痛苦)

是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小女孩不再寒冷、不再饥饿、不再孤独、不再痛苦。同学们现在知道刘倩倩为什么那样做了吧!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又会对她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首小诗,还可以是一篇文章„„ 2.阅读推荐: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童话大王”,被尊称为“现代童话之父”。他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请同学们去欣赏《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童话。

篇2:五年级语文第二次备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学会本6个读写生字(乖、裙、兜、币,哎、橱)及6个读记生字(哆、嗦、蜷、哧、梗、捏),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灵魂、橱窗等词语。

2通过理解重点句体会小女孩的不幸及美丽幻象,同时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内容。

3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关注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女孩面对的悲惨和痛苦的现实生活,设身处地地引导孩子走进文本(重点)。

2.通过体会小女孩悲惨辛酸的生活,感受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美丽、和谐的现实生活(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上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位9岁的小女孩刘倩倩写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听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想知道她是谁吗?这节就让我们到安徒生爷爷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去寻找答案吧!(出示题:14卖火柴的小女孩)

2、同学们,你们了解安徒生吗?读过他的哪些童话故事?(出示简介)

3、安徒生的许多童话故事都有他自己生活的影子。1848年,他到国外旅行,在途中收到三张图片。其中一张图片画的是一个穷苦的小女孩,黄黄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他手里拿着很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看着,想起了他自己要饭的妈妈,想起了他相依为命的奶奶,还有千千万万的穷苦儿童。于是,提笔就写下了这篇《卖火柴的小女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童话故事中去。

二、整体感知,解读重点字词

、检查本的生字词出示:

乖巧

围裙

硬币

哆哆嗦嗦

兜着

蜷缩

裂缝

暖烘烘

橱窗

饥饿

火柴梗

圣诞树

(1)指名读

(2)指导书写“兜”

2、默读文,说一说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品读文,感受不幸、默读文第1--4自然段,看看小女孩卖火柴的情景,说说小女孩给你留下的印象。(可怜)

2、找一找1-4自然段中哪些词语、句子可以看出小女孩可怜,和同桌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交流,体会:

(1)从哪些地方读出寒冷、贫穷?

A、出示:“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体会到了什么?(寒冷:自然环境恶劣)。

B、出示:“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体会到了什么?

(大年夜——使我们自然想到了什么,这是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对比手法)、出示:“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家庭贫穷)

(2)从哪些地方读出饥饿?

A、“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体会到了什么?

(她一整天没有吃东西,又“光着头,赤着脚”走,“又冷又饿”。)

B、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体会到了什么?、“她可没有注意这些”,“她可没有忘记这个”。一个没注意,一个忘不了。这对比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更让我感觉到小女孩的可怜和不幸。)

D、她在一痛苦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体会到了什么?。(孤独)

(3)从哪些地方读出恐惧与社会无情

B、出示:“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的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体会到了什么?(小女孩内心恐惧及马车夫的无情)、出示:“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体会到了什么?(小孩无情)

D、出示:“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社会冷漠,大人无情)

E、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家庭的冷淡亲人的无情)

()总结

假如这个饥寒交迫的小女孩,这个孤独的小女孩走到你们身边,你会怎么对她呢?可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人们又是怎么对待他的呢?文里出现了谁?„„

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马车夫并没有因这个可怜的女孩而减慢速度,小男孩并没因她不幸的遭遇而同情她,反而对她落井下石,就连她最亲的爸爸只因他没卖出火柴而要打她可以说小女孩从头冷到脚,从外冷到内,从身体冷到内心!好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

过渡:无助的小女孩!她实在太孤独,太难过了,她要点燃这些没有卖出去的火柴。她一共点燃了几次?看到了什么?结果怎样?

3小组讨论学习,整体回顾“擦火柴”这部分内容完成表格(出示表格)

次数

第一次

次次

第二次

次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美丽的幻象幻景景景

原因

结果

4、齐读第三部分,感受小女孩悲惨结局。

.配乐读这部分内容,读后思考。

A、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大年夜冻死街头)

B、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感情朗读,体会“幸福”含义

我们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生命里读到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使小女孩命运如此悲惨?请听《爱的奉献》(寒冷,饥饿,恐惧,孤独和无限的痛苦)

是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小女孩不再寒冷、不再饥饿、不再孤独、不再痛苦。同学们现在知道刘倩倩为什么那样做了吧!

四、拓展延伸、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又会对她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首小诗,还可以是一篇„„

2.阅读推荐: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篇3:不妨开展第二次备课

集体备课确实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艺术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抓实干的集体备课确实是非常必要的, 但将集体备课成果转化为行之有效的教案学案仍然需要教师进行个性的“本土化”改造过程。这些经过激烈讨论甚至争吵产生的几近完美的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教案和学案意见, 与自己的教学特点和班级特点不一定完全吻合, 很可能其中可供借鉴的只是部分成果, 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要学会有所保留。如果完全照搬照抄, 势必遭遇“水土不服”的尴尬。有些教师由于对集体备课成果使用不当, 导致课堂效果不佳, 据此对集体备课颇有微词。有人甚至将集体备课视为附在教学肌体上的一颗毒瘤, 贬为“鸡肋”, 认为所有问题都是集体备课惹的祸。可见, “庇千山之木于一台, 汇百家之流于一体”之路难行。集体备课过程很重要, 但对集体备课成果进行科学有效的改造更加重要。因此, 教师需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开展第二次备课, 以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教案需要量身定做。最好的, 不一定是最适合的。我们不妨容忍教师保留一些个性, 不妨多一些个性化课堂。假如集体备课成果确实是经过同学科教师深思熟虑、精心演绎出来的, 肯定非一人能力所能达到的。但集体备课的教案虽好, 其中大多数毕竟是人家的成果, 除了反映普遍教育教学规律共性可供借鉴之外, 其中个性的东西对自己并不合适, 绝对不可以照搬照抄。有些学校为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认为集体智慧的成果不可浪费。据此提出备课组要统一教案、统一学案、统一教学方法、统一进度、统一学生作业、统一测试的要求。事实上, 这种“大一统”思想就是把个性鲜明的教师往一个笼子里赶, 这是对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思想的扼杀。可见, 这几个“统一”已经严重限制了个性化发展和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 都有自己的教学个性, 都有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法得当, 就是让教师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 聚众之智, 扬己之长, 更加巧妙绝伦地演绎教材, 激活课堂, 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集体智慧与个人特长的有机结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就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起平台, 也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打造了绿色通道。

集体备课, 消化是关键。集体智慧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最好不一定最实用。因此, 我们需要对集体备课结果进行改造, 这样才能展现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课堂。万紫千红才是春, 我们要彻底改变落后的大一统思想, 打破用一种课堂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集体备课能够帮助我们永远有新的发现, 但个性化备课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新大陆”。同样教学内容, 应当允许教师传授方式有所差异, 殊途同归。如导入新课, 我是故事导入, 你是开门见山导入, 而他是谈话导入等, 有几个人就有几种导入方式, 新授、小结、板书等同样有多种方式, 形成了“立体”, 然后各人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 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一种。集体备课后个体内化吸收和外化操作的过程必须强调个体活动的质量。没有个体活动质量作保证, 集体备课就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 集体备课的过程固然需要规范, 其研究成果也要慎用。必须对集体备课成果进行“本土化”改造, 要找到自己发自内心欣然接受的方式方法演绎教材。这就需要对集体备课“忍痛割爱”, 博采众长, 择其“善”而从之。这就告诉我们, 要真正打造出高效课堂, 我们不仅需要备教材、备大纲、备考纲, 教师备自己也很重要。教师必须依据自身个性为自己量身定做,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必须进行第二次备课。教师拿到集体备课的教案后, 再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教学实际对集体教案作深入的推敲、斟酌, 并作旁注, 可以是知识点的拓展, 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 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大力倡导并着重考察个性特长和创造性的发挥, 各人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 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一种, 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 组成一个自认为对自己最实用的教案, 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 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 发表自己的独到做法与见解, 实现教师个性的张扬, 达到既“共享又个体”。要求借鉴与“自我”创造相结合, 既积极借鉴、吸收他人的经验, 更要保持独立的“我”, 个性的“我”。始终坚持“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的原则。

学案需要因材施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学习, 就必须充分地“备学生”。诚然, 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普遍的发展规律, 同时我们也需要兼顾个性差异。应遵循普遍的教学规律在方向性、规律性、规范性等方面作相对统一的要求, 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方式上, 则不宜强求统一。统一中有自主, 统一中有灵活, 统一中有创造, 这应是集体备课活动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我们除了要求教案备学生外, 学案更要备学生。教师有个性, 学生也有差异, 班级也各自有自己的班情。事实上, 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班级层次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同一个问题在这个班级讲解可能会被学生视为“白痴”问题, 不屑一顾;可能对另一个班级学生来讲就是曲高和寡, 让教师唱一首“孤独”的歌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之间可能有相似的兴趣, 但从兴趣的强烈度来看, 班级之间也可能存在着差异。可能同一个主题, 在这个班级是零点, 在那个班级是温点, 而另一个班级就是火山临近爆发等待点燃的热点。因此, 我们的教案, 尤其是学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 从其感兴趣的方式、方法入手, 往往效果更显著。

集体备课成果是大家智慧的结晶, 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但如果不考虑实际教学情况, 完全照搬, 那么对教师的成长也是不利的。比如, 我们集体准备的教学案内容十分详尽, 包括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甚至连板书和课堂检测、课后作业都安排妥当, 就会导致有些教师拿来就用, 照本宣科, 根本不把心思放在教学研究上, 养成了惰性。可见, 我们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要积极参与, 不要等靠, 既要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 又要善于吸取他人的精华充实自己, 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认真对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的“第二次备课”,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 依据学生兴趣爱好的焦点对集体备课进行创造性改造,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 更能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份过于整洁干净的学案肯定不是一份好的学案, 经过教师精心涂涂改改、增增删删的学案则应该对于教师和班级双方来说是最适用的学案。集体备课的学案形成后, 教师还要就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进行预测并修改, 这种预设和反思也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教师设计的学案要具体分析学生实际, 预设学生可能会存在的问题, 精心策划学生更易于理解、领悟和应用的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创造实现由“学会”向“会学”转化的时机。这样, 在“亲其师, 信其道”的情境下产生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因此, 集体备课是大家智慧共享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学策略, 并且要面对不同的学生, 只有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之上, 结合自己及班级的实际, 设计出既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又如实反映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案, 并能科学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学才是集体备课的最终目的。

同时, 集体备课也还隐藏着好多有待于调整和改善的地方, 如部分集体备课只有集中、合作的“壳”, 没有互动、碰撞的“魂”, 集体备课成了纯粹的走过场似的时髦形式, 缺乏实质性的创造。集体备课还可能因某些组员地位身份特殊如是校行政官员或者学术专家, 众望所归异化为“语言霸权”、“一言堂”, 集体备课也就成为另类的个人思想的展示。“承包式”备课是把教材各章节安排给任课教师, 由他们分头撰写, 再将凑起来的个人教案复印后人手一份, 以“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 集体备课有名无实。部分教师为了快速完成组内分配的任务, 实现自我解放, 盗用网上或者教辅材料, 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书的盗版”, 不仅失去了集体, 也丧失了备课。这种备课实质上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走过场。备课本应该是一项极其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活动, 从上述各种集体备课的形式看来, 教师获得更多的是含金量不高的教学案, 而不是教学机智, 也不是专业发展。

篇4:语文教师备课中的二次素读

2013年12月,我承担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会上的公开课任务,选择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当时选择这篇课文的理由非常简单,主要是这篇文章有深度,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有挑战性。公开课设计的是第二课时,把重点设定在对儒家“礼治”思想的理解上。最初的设想共有四个环节。第一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每个人的“志向”。第二是探究两个问题:1.孔子为何“哂由”;2.孔子为何“与点”,在探究第二个问题的时候解决难点“曾皙之志”是什么。第三是通过比较曾皙和余下三人志向的不同,引出儒家“礼治”的思想。最后是请同学们思考处于当今社会,我们应当如何去做。

在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我自信满满,觉得整个教学设计得既有深度,又具有传统文化内涵,还能联系现实。但实际的课堂效果却沉重地打击了我,特别是到讲解曾皙之志的时候,课堂几乎无法向前推进了。学生都沉默不语,课堂气氛让人难受窒息,最后我只能硬着头皮自己竹筒倒豆子。这个失败的教学设计影响了整节课的效果,直到最后,课堂也没有形成我想象中的畅所欲言的热烈景象,学生们在经过之前沉闷且模糊的讲解后,创造力和想象力似乎也被抑制了一般,说不出特别好的想法了。

上完课后,我非常沮丧,同时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为什么花费了这么多时间精心准备的课却上成了这种效果?我静下心来仔细回忆课堂的情况。整节课平淡极了。由于是第二课时,第一、二个环节让学生找每个人的志向和孔子为何“哂由”时,大家兴致都不高,因为课文中有非常明确的答案,这两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太容易了。而进入讲解 “曾皙之志”环节后,课堂却出现了明显的停滞。我查看这一部分的课件发现,光补充资料就有四五页,而且都是选自于《论语》、朱熹、南怀瑾的论著以及各种文史资料。我突然明白,这些在我看来能作为补充的资料本身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负担,就好像为了弄明白一个概念又补充多个难以理解的概念一样,结果反而越来越复杂。反思之后我发现,因为我在设计这节课之前已经查看了太多资料,在反复理解咀嚼的过程中失去了对问题难度的判断力,不能很好地关注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决定将一切归零,回归文本,重新设计这堂课。

当我沉下心来静静地阅读文本时,我似乎更能理解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的感受。他们几乎是站在一个未知的视角去读这篇文章的,在没有任何相关资料的时候,要理解曾皙在文中所描绘的那个美好图景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补充资料是一定需要的。但由于补充资料本身也有难度,于是我决定将资料提前印发下去,让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解吸收。又因为这是第二课时,学生对文本也不是一无所知,所以我省略了第一、二个环节。另外,在谈到这篇文章的现实启示时设计的问题过于空泛了(当时设计的问题是:面对今天的社会,我们应当如何去做?),并且凭借学生对《论语》一些支离破碎的了解也还远不足以让他们谈出更多的现实意义来,这就像从一个未知到另一个未知,从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到另一个不熟悉的领域一样。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论语》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把握学情,我还设计了一份问卷,问卷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学生对自己与当今社会的态度,第二部分是调查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程度。我翻看了一遍收上来的问卷后发现:在对自己和社会态度方面,学生对自己的不满意人数远远超过对社会的不满意人数,但是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又往往和现实社会不一样,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在课文理解方面,学生的问题多集中在对“曾皙之志”的解读上,而对孔子师徒言行的现实启示方面却并没有充分的关注。

基于问卷的调查情况,我将孔子对四弟子志向的态度作为这节课的重点,以此为根据得出“礼治”的标准,把对曾皙之志的理解作为这节课的难点。同时,为了更好地联系现实,体现《论语》对现实社会的启发意义,我决定从“言志”的角度切入,先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梦想,然后再看孔子及其弟子的志向,找到我们与先哲的差异,水到渠成地引入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重点环节设计如下:

一.导入:你的梦想是什么?

二.讨论:孔子对这四个人志向的看法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三.关于“曾皙之志”,后世有几种分析,你比较认同哪一种?

(一)太平盛世之景

(二)闲适逍遥之乐

(三)行教治学之图

四.现实启示:

(一)孔子师徒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面对这样的社会,他们抱怨吗?逃避吗?冷漠吗?当社会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

(二)引入问卷数据,引发学生思考:

身处当世,在我与孔子师徒言行的对比中,我收获了什么?请同学们课后记下自己的收获。(不少于200字)

五.总结

调整之后,课堂效果有了显著改善。首先,通过梦想导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孔子师徒的志向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其次,由于课下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结合课文理解补充资料,所以在关键环节——探讨曾皙之志的时候,也形成了热烈的讨论,并以此加深了他们对儒家“礼治”思想的理解。最后,我利用问卷统计的数据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将他们带入到对自己和社会的反思中,先哲的人格魅力又一次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出光彩。最终这次公开课得到了听课领导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以上是我对自己这次公开课的第一次反思,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大量占有了相关资料后对学情的把握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教学设计上出现了问题。在后来的一次教师培训中,我接触到了关于“文本素读”的概念,让我对这次公开课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反思。

“素读”来源于中国传统母语教学,因此对“素读”的研究也大多集中于教学部分,即针对学生如何开展“素读教学”。但是对教师备课中“文本素读”问题的研究却比较缺乏。教师备课中的“文本素读”应该是一种非功利的、排除相关参考资料的初始阅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语文老师不只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的。”这里的“善于读书”绝不是拿着教参和其它资料的“对照阅读”,而应该是自然状态下的“文本素读”。因此,“素读”应是语文教师备课的起点。

但是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是不是只需要一次“素读”呢?叶圣陶先生的话中强调“善于读书”,但同时也强调了善于读书的结果,即“深有所得”。那么,如何做到“深有所得”?如果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很强,比如一些学者型教师,可能直接通过素读就能达到。但是对于成长阶段的教师而言,要真正做到“深有所得”,光靠素读是很难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需要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比如相关论文论著等,这就有可能出现与我之前公开课类似的问题。在大量占有相关资料后,可能会出现学情把握上的偏差,导致教学内容取舍设计有误,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我后来的改进措施,其实是要求教师从专业阅读的状态中跳出来,清空自我,俯下身去,以学生这个未知者的视角进行文本解读,以求准确把握学情。我把这样一种文本解读称为“二次素读”。通过之前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或许可以在文献阅读之后进行“二次素读”,它能从一定程度上帮助老师从专业阅读的状态中脱离出来,是过渡到教学状态的桥梁。

备课的确需要充分的准备,但是阅读的起点应该是未知的。作为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阅读的终点,更要关注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也就是如何从未知获得新知。如果总是站在一个已知者的角度去阅读课文,就可能无法了解未知者在阅读时的心情。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清空自我,获得一种最原始也是最单纯的阅读体验是十分可贵的。

附录:

调查问卷

第一部分

1.我觉得今天的社会怎么样?满意吗?为什么?

2.我对今天的自己满意吗?为什么?

3.如果有可能,我最想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里?

第二部分

1.我如何看待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志向?

2.在孔子师徒身上,我看到了什么?

3.在我与孔子师徒言行的对比中,我发现了什么?

篇5: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任光海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编排了4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

二、回顾.拓展二。本组教材安排的目的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感悟到,思想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因人而异,引发思乡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事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上身上,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矢志不渝的怀念。《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怀念。《小桥流水人家》则真情的写在记忆中的美好故乡生活,另外本组教材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与拓展〉。

本组教材的目的是:本组教材安排的目的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感悟到,思想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因人而异,引发思乡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事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21个新字,正确书写本单元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会,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3、体会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4、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话,体会重点段。

5、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7、提高学生表达、应对、倾听、提问等语言能力。

8、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学习写一篇寄托家乡美的作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9、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10、联系说话、写话,组织策划一次主题活动。

三、学情分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自己心目中印象各不相同。他们的心中感悟与印象也不同,热爱家乡应该是每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培养学生从小懂得热爱家乡就是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现在家乡在学生的心目中渐行渐远,主要是学生亲临社会实践相对减少形成的,这样也让学生了解家乡带来一定的难度,加之学校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父母都是来打工的,背井离乡不言而喻,家乡就形成一种陌生之感。一部分学生了解家乡都是的向父母打听,有的是父母介绍了解的。所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学重难点:

1、在教学内容上要统筹安排,把课文的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和课外书屋有机整合起来。

2、不要把语文课上成科学常识课,对于课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在语文课上不宜做过多过深的探究,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上。

3、体会本组课文写作特点,学习作者对家乡美好情感的流露和寄托。

五、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有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的意识,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信息以拓展知识面,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在教学内容上要统筹安排,把课文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和课外书有机整合起来。引导学生阅读,在教学结束时召开读书交流会,在学习每篇课文时指导学生认真做好笔记和卡片,总结从课文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

3、不要把语文课上成科学常识课,对于科学知识,在语文课上不要深究,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上。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建议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是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关于思乡怀亲的诗句、诗词,要善于运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三首诗词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表达的方法不同。例如《泊船瓜洲》写景抒情。《秋思》叙事抒情,《长相思》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学习三首诗词应体现自学为主的理念,多放手让学生进行理解诗句,感受情感。

《梅花魂》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描写梅花的诗句读一读,对梅花品格有所了解,一边理解外祖父对梅花的感情。本文的教学重点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任务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长生疑问深入了解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课文语句含蓄,感情深沉,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和字形。课文中引用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浓郁的思乡之情。

《桂花雨》

《桂花雨》是本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应该说本文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之情核对故乡生活的美好回忆,出了有感情的引导学生阅读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语句或语段画下来,通过读一读,背一背的方式加强积累。学生已经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结合家庭的实际让家长讲一讲家乡的生活故事。

《小桥流水人家》

篇6:五年级语文第二次备课

1、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2、综合运用各种识字方法独立识字,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能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5、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6、练习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7、注意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边读文章边结合资料加深对文章理解;重视朗读的指导,加强小组内的合作学习。

8、继续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和能力。

9、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观察与思考的方法。教材解读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难忘童年”和写童年趣事等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课外去阅读关于童年的故事等项内容。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3、丰富语言积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第二课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1)板书课题,读题。(2)解题:“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板书设计:

《牧童》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快乐美好的童年

《舟过安仁》小童: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环境:宁静优美

《清平乐.村居》老夫妇:亲密恩爱恬淡幸福 儿子:勤劳可爱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是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留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课文写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和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再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然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最后讲童年时代结束后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像一面一面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它可能有一点单调,但是有了骆驼队,有了清脆的铃铛声,有了对骆驼队的思念,一切又变得妙不可言。

课文最后一段是本课的难点。这段话先讲童年“一去不还”,又讲“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怎样理解这两句话呢?联系本段内容可以知道: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好快,转“我”已长大,不再是孩子了;“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生活。本课语言纯朴,作者的感情多融在这纯朴的语言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从这纯朴的语言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前面回忆部分,要注意读好“我”和爸爸、妈妈对话的部分,读出小小的“我”天真和幼稚的想法,以及对骆驼的思念;后面一段直接抒发了“我”对童年的留恋,要通过朗读,准确地表达作者的这种感情。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绳子,会写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3、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4、积累课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了解小说《城南旧事》。重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生活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2、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课前准备:

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3.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她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1)看骆驼咀嚼。(2)看骆驼脱皮毛。(3)关于铃铛的遐想。(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我”很喜欢骆驼。◇“我”很善良。„„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随着老师舒缓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四、作业

摘录写有情趣的句子。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忧伤◇暖暖的心情◇失落和怀念„„ 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作者的童年如此有趣,那么同学们的童年又有什么记忆最深的事情吗? 学生们说说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事情。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板书设计: 学骆驼咀嚼 想象驼铃用处

想退骆驼剪毛怀念童年 追问骆驼去处 7*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揣摩、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选择课文段落能有感情地朗读。

3、认识“蚱、嗡、啃、樱”等几个生字,正确书写“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重难点:

1、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体会作者的心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课题:祖父的园子。

2、介绍作者。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之有理的,都应该鼓励。学生可能的会有这样的印象:(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的地方。(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①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②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③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

①默读课文4——15自然段,画出“我”干活和玩的句子,细细地读读这些句子,想象我是怎么干活,怎么玩的。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

◇“祖父浇水,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②讨论: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③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倭瓜等。

①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②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份自由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接一个瓜,就接一个瓜”◇“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3、默读课文,思考:“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呢?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4、找出表现“我”心情快乐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积累语言,留住记忆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

2、摘录句子 生机勃勃 祖父的园子 快乐自由 8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童年时的天真可爱以及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语言的幽默活泼的风格。重难点:

1、感受人物特点,体会课文语言的幽默活泼的风格。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准备:

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上网查阅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发现的资料。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情况

2、指名读、齐读生字和生字构成的词语,指导读准字音。

3、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互帮理解。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2、交流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有: ①做梦飞行真的在长身体吗? ②老师为什么会误解我? ③作者最后明白的哪句话是什么意思?

四、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1、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我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2、我们去请教老师为什么梦中会飞行?从老师的回答中我懂得了什么?

3、反复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画出描写我童年发现的句子,思考理解我对胚胎发育规律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从14自然段中找出和我对胚胎发育规律的解释意思相同的一句话。

五、小组合作,交流问题

1、小组讨论以上四个问题。

2、汇报交流(略)

六、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惊喜、新奇„„)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①“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②“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①“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二、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的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比如: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3)童年很美好。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板书设计: 梦中飞行

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请教老师 想象研究 思考推算 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重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能把诗歌流畅的朗读下来。

二、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在溪边钓鱼◇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1)很有韵味。(2)语言中有图画。„„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五、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写一首儿童诗。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2.生探究、发现。3.交流感悟。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口语交际二难忘童年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的快乐,勾起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

2、能清楚、具体地说自己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情。课时:1 教学过程

一、歌曲回放,回顾往事 播放歌曲《送别》,在歌曲声中回顾本组内容。指名请同学分别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讲述的内容。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中有喜有乐,有悲有痛,你记忆深处留下的是什么故事呢?老师先说一个自己记忆最深的童年故事。

2、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要求:清楚、具体。

3、同学们自由和同桌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4、课堂交流,老师、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有很多有趣、天真、可爱的故事,静静地回忆一下,自己轻轻地说一说。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童年难忘的故事。课堂评价:(1)有没有把事情说清楚。(2)有没有把事情说具体。3.学习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

三、课堂交流,分享童年

1.每个学习小组评选最难忘的童年故事。2.各个学习小组轮流在班内交流最难忘的童年故事。

要求:一位同学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其他的同学说说推荐的理由。3.师生共同评议说得是否清楚、具体,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三、积累内化,升华主题

1、请同学朗诵在上《儿童诗两首》时所写的小诗。

2、老师推荐书目:《盛世繁花》、《一路风景》、《雾都孤儿》。

四、修改提高,难忘童年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更具体。

2.尝试把学习小组内各个同学的童年故事,连起来,变成一个有趣的童年历程。3.班内交流。习作二 教学目标:

1、看图作文——一场球赛。要求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并加上个性化的题目。

2、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3、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课前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准备范文一篇。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说说,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恶作剧,可以是有趣的经历„„

4、全班交流:有趣的经历和故事(共同讨论,选材是否新颖,是否能突出“有趣”。)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

四、写出“有趣”,写出个性

1、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好的题目告诉大家。(材料可以是课文图中的内容)(“虎口”脱险、夏天的“雪花”、龙争虎斗„„)

2、用心写一段开头。

3、全班交流自己写的开头,修改。第二课时

一、用“情”写,写出“童趣”

1、朗读自己上节课写的开头,然后继续快速作文。(可以选择自己的材料,可以选择课文中的《球赛》)

2、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3、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二、用“心”改,改出水平

1、请划出你自认为写的比较好的句子与大家共享。

2、再次修改。

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3、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随后学生修改作文。回顾.拓展二 学习目标: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并能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积累名言警句,初步了解名言警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对名言和诗句的理解,能用名人名言导行。

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阅读高尔基的《童年》。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交流感受:

⑴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描写童年的课文,这些课文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小林和小东也被哪些事感染了,并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大家自由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看看他们交谈的内容。你对哪些话有同感呢? ⑵学生阅读。

⑶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独特发现与体会。

⑷你读本单元课文,还有哪些发现,哪些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⑸教师小结:

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入情入景,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值得我们有感情的再读一读,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2.交流读书方法:

⑴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⑵全班交流。⑶归纳读书方法。

二、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读准确,通顺。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3.指名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4.交流句子含义:

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

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

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

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

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

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6.从这些句子中你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这些话语,为什么? 7.练习背诵。

8.外收集有关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三、课外书屋

1.引入:给学生介绍高尔基和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书吗? 2.请学生谈谈对《童年》这本书你都了解了些什么?你还知道什么?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4.学生讨论如何开展读书交流活动。5.教师小结。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

上一篇:小学校园足球活动方案下一篇:CRP:基于客户资源的电子商务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