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制管理措施

2024-05-19

实名制管理措施(共8篇)

篇1:实名制管理措施

强化编制管理措施,推行实名制管理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隶属白城市。全县现有人口36.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1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40%,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县级财政收入2007年才突破亿元关口,而每年仅工资性支出就在2.5亿元以上。经济总量小、财政基数低、贫困人口多、就业压力大。鉴于这样的县情,近年来,通榆县人事编制部门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在大局中找准位置,在服务中体现职能,在改革中寻求突破”的原则,通过不断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手段,强化日常监管,大力精简人员编制,敞开减人“出口”,严堵增人“进口”。使全县行政事业编制出现负增长局面,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选准人事编制工作与经济社会工作的最佳结合点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通榆县人事编制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基础在农业、重点在工业、根本在生态”三个发展定位,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突破口,重点对经济管理等部门进行了改革和调整,2005年在政府机构改革中撤销序列内工作部门4个,撤销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直属机构7个。在2009年政府机构改革中,在大力整合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同时,为开发利用好通榆得天独厚的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组建了县能源开发建设局,为全县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综合开发利用起到了机制和组织保障作用。近几年通榆依据事业单位的属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重新界定事业单位的职责。在保持中小学校和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或任务已完成、失去存在价值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对设置过于零散、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的事业单位适当加以合并,提高规模效益;对任务不足,效益差的事业单位,进行规模建制方面的压缩或予以撤销。通榆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减少了144个。较好地解决了机构庞大、职责交叉、人员臃肿及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汲取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作法,积极探索编制管理新方式。

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通榆县是在不断加强管理,并制定了相关约束机制,但从总体来看,收效甚微。从2000年开始我县几乎每年都有组织的开展了清理在编不在岗工作,但每次清理之后不久又都有新的“吃空饷”、“冒名顶替”“小病大养”现象发生。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是人事编制管理部门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新课题,带着这个课题,2006年通榆县选派了4名有人事编制工作经验、业务能力强的干部远到湖北省郧县,学习他们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做法,湖北省郧县是实行编制实名制最早的县份之一,他们在编制管理的成功经验和信息化公开程度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学习回来后,结合通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全县编制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时向县领导汇报了外出学习考察情况及下步的打算,得到了县领导的大力支持后,2006年4月由县编办、人事、财政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在检查的同时,我们对各单位在岗人员的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身份证号、照片等基本信息进行了采集,为全县推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奠定了基础。

三、推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创建“三位一体”编制管理模式 为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手段,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透明度,我们在使用单位继续使用《机构编制管理证》的基础上,推行人员编制管理证制度,就是对现有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经县机构编制部门严格审核后,核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编制证书》,“证”上附有个人影像资料、自然状况、财政拨款方式、工作变动及工资发放等基本情况,做到一人一证,“终身”编号,证随人动,无编者不予建“证”,无“证”者不予办理人事编制相关手续。从而实现了单位使用《编制管理证》、个人持有《编制管理证书》、编办存有《编制管理台帐》三者相互印证完善的编制管理体制。

一是通过对个人核发编制证书,使党政群机关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身份得到进一步确认,防止出现混编混岗问题。二是通

篇2:实名制管理措施

为认真贯彻市建委关于在建工程施工现场务工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的实施意见,和宁波建工关于认真贯彻执行宁波市建筑业务工人员实名制管理的实施意见和通知精神,进一步提高务工人员的从业责任,增强从业人员的维权意识,减少工资、工伤和恶意讨薪等各类纠纷和投诉,结合项目部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负责人)任组长,以安全、质量、后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项目部实名制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实名制管理的日常工作。

二、项目部配备一名专(兼)职劳务专管员,协同劳务公司做好项目部务工人员信息管理、劳动合同的签订、记工考勤、工资实名制发放等基础管理工作,建立规范、真实、有效的劳务用工管理台帐资料,并根据有关规定保留2年。

三、做好打卡考勤工作。项目经理、专管员要及时督促、指导各班组务工人员上下班按规定必须到指定的位置进行打卡考勤,务工人员进出施工区域必须通过考勤设备予以考勤,并及时记录到相应台帐中。

四、项目部专管人员要做好本单位的劳务用工日常管理台帐,和实名制管理台帐,对施工现场全体作业人员的各类综合信息进行管理和汇总上传。

五、项目部应将实名制管理工作纳入民工学校的教育培训中,把务工人员实名制管理的作用、好处通过民工学校进行宣传和指导。

篇3:实名制管理措施

伴随着微博用户数量增加, 带来的不仅是广泛的影响力, 同时还有一些问题, 如“网络谣言”、“僵尸粉”、“黄色信息泛滥”等。针对以上问题, 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是必要的, “实名制”成为一种选择。

美国的Facebook和Google的“谷歌+”, 严格执行实名制, 同时英国政府也考虑将Twitter改为实名制社交网络。2011年12月16日, 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的管理若干规定》, 提出使用真实身份进行微博注册。

本文认为“实名制”作为对微博进行治理的一种措施, 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自由表达的视域下, 其存在着诸多“困境”, 主要包括“历史道德困境”、“现实实施困境”、“利益格局困境”。

一、自由表达视域下微博“实名制”的历史道德困境

自从人类产生以来, 自由沟通交流成为了社会进步的动力, 同时更好地自由沟通也成为了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 表达的自由成为沟通能够进行的前提条件。人类的历史, 同时也可以被看作是一部“争取自由表达”权利的历史, 争取自由表达活动留下了深刻的历史道德印记。

在未进入大众媒介时代以前, 人类表达是自由高效的, 虽然当时的表达受限于意义的“浅薄”和范围的“狭隘”, 这缘于当时使用的是到目前为止最有效的沟通方式——面对面沟通。表达者可以凭借语言、非语言“尽情表达”。当时的表达行为发生于完全真实的环境中, 人际传播成为主要的传播形态。人类对自由表达权利并不是特别“渴望”, 其表达行为发生在现实环境中, 其“声音”没有被放大。

当人类进入以报纸为代表的大众媒介时代后, 人类的表达“能量”得到了放大, 同时其自由表达的“欲望”得到了压制, 为争取自由表达的斗争也变得激烈。

这种斗争以资产阶级为反对专制主义对自由表达和报纸自由发行的限制活动为代表。1644年, 约翰·弥尔顿“抛出”了这一时期争取自由表达权利的第一块“基石”——《论出版自由》, 其核心主张, 一言以蔽之:“让我凭着良知自由地认识, 自由的发言, 自由的讨论吧。”[2]而1765年, 发生于当时英国美洲殖民地的“印花税风潮”, 则把这一自由表达思想转化为了实践。1789年, 美国通过的《人权法案》, 则是用法律形式对这一权利进行了保障。《人权法案》的第一条有关于言论和出版自由的内容,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之法律:……;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3]奠定了美国言论自由的基础。缘于社会形态的延续性, 当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进入人类生活时, 这种争取自由表达的斗争相对缓和。这一时期, 在自由表达过程中, 大众传播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前一时期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影响渐弱。

伴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影响, 自由表达逐渐向人类原始的人际传播形态回归。这源于网络的一系列特性,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交互性”。

We b2.0时代, 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日益凸显, UGC集中体现了这种特性, 而且逐渐演化出一种网络应用形态——“自媒体”, 从早期的BBS、论坛、贴吧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博客。正如2003年年底, 《新周刊》中国年度新锐榜候选传媒的候选榜, 是这样描述博客的:“‘博客 (BLOG) ’模式是继Em ail、BBS、ICQ (IM) 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形式, 一种媒体形式——‘个人媒体’, 是一个中立、开放和人性化的精选信息资源平台。”[4]

微博则是继博客之后出现的又一网络自媒体形式, 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更便于人们借此平台进行互动, 其用户活跃度迅速超越了博客。微博的字数被限制在140字以内, “只言片语”, 如日常的谈话, 减少了交流的难度, 扩展了交流的范围。微博中的“转发”、“评论”功能进一步强化了交流的效果。可以说微博改变了整个网络的交流形态, 是目前为止最接近于真实人际传播形态的网络应用形式。

微博搭建起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微博实名制实施会对这一平台功能起到限制作用。本文认为, 人类传播形态有着固定的演化规律 (如图1所示) [5], 按照这一演化规律, 人类的传播形态会逐渐回归, 而微博“实名制”, 阻碍了这一回归的进程。同时, 其也在人们自由表达的历史“向往”上投下了阴影。

二、自由表达视域下微博“实名制”的现实实施困境

微博“实名制”不仅存在历史道德困境, 同时也存在现实实施困境。其主要包括“舆论监督困境”、“信息安全困境”、“情绪宣泄困境”三个方面。

(一) 舆论监督困境:自由表达的潜意识障碍

微博作为一种匿名性自媒体, 从其诞生以来, 在舆论监督方面就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早期针对官员权利进行监督的“李刚门”;到针对名人权利进行监督的“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再到由“郭美美事件”引发的对红十字会组织资金运营情况的监督;“吴英案”中, 对政府部门权利行使的监督, 无不体现了微博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

微博使用进入“门槛”低, 字数少, 转发评论方便。同时其本身存在着强大的“聚合效应”, 有利于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尤其是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微博, 在“乘车”和“等待”过程中, “玩转”微博成为许多人的选择。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日益淡化, 微博的舆论监督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微博“实名制”的实施, 将会在心理和潜意识层面对微博用户造成影响。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所说:“对举报贪官、揭发环境等诸如此类对某个人或群体会造成伤害, 但对整个公益有利的事情, 如实名了, 可能举报者就心有顾忌, 可发可不发的就不发了——这对公民参与公共讨论、参政议政是不利的。”[6]同时, 2010年4月, 首尔大学的一位教授所做的实证研究也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一结论。其实验结果表明, 在韩国实行网络实名制后, 韩国网络论坛的平均参与者从2585人减少到了737人。微博实名制会造成舆论监督主体的缺失, 舆论监督陷入困境。

(二) 信息安全困境:自由表达的深层次隐患

在推行微博实名制过程中, 存在着一个深层次隐患——信息安全问题。信息泄露事件在网络中并不鲜见, 如2011年12月21日, 国内最大的程序员网站CSDN以及多家互联网公司的600多万客户账号和密码被黑客公开。随后事态升级, 22日, 国内多家具有影响力的网站, 人人网、天涯、多玩、开心网、珍爱网、世纪佳缘的明文“密码集”被曝光, 用户陷入恐慌, 纷纷修改密码。

实名制实施无疑会加重这一信息安全问题, 韩国的例子可以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问题。韩国是最早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 但是由于大规模的网络泄密事件, 已经考虑取消网络实名制。

反观中国微博“实名制”, 面临着更为巨大的风险。根据相关报道, 在中国推行微博“实名制”是一家被简称为“国政通”的民营企业。这不能不让微博用户怀疑其资质和技术能力, 进而关联到自身的信息安全问题。同时, “再好的盾, 也有刺穿它的矛”, 信息只要被提供出来, 就面临着风险。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一定程度上不是技术能够解决的。

同时, 针对网络用户信息泄露事件, 中国暂时并没有相关的详细法律法规。在这种对用户信息安全无承担责任主体的情况下, 用户将成为信息安全问题的直接受害者。

(三) 情绪宣泄困境:自由表达的附属功能阻碍

网络不仅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方便, 同时也为人们宣泄情绪找到了一个出口。互联网的一系列应用都起到了为用户发泄情绪的作用。在传统的论坛、BBS、社区中, “灌水”、“拍砖”这些现象时有发生, 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负面情绪时, 网络起到了“减压阀”的作用。

当然, 作为用户增长迅速的自媒体代表——微博更好地发挥了这种作用。天津卫视的一档就业招聘类节目的主持人张绍刚, 在2012年1月的一期节目中, 对应聘者进行了人身攻击以及人生价值上的否定, 他的这种行为“触痛”了许多人, 尤其是年轻人的感情。大多数微博用户通过微博表达了他们的负面情绪, 其中不乏80后的偶像人物——文章、马伊琍、姚晨等。通过这种方式, 微博用户有效地调节了个体负面情绪。

微博“实名制”的实施, 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这种现象的发生。实名用户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 在微博中, 发布“过激言论”有可能会招致利益相关人的打击报复。另一方面, 一种“非常规”的表达方式以及内容, 有可能抹杀自己在匿名状态下建立起来的形象。当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 负面情绪无法宣泄时, 现实世界必将成为替代性选择。

三、自由表达视域下微博“实名制”的利益格局困境

(一) 公共利益困境:自由表达的根本忧虑

微博“实名制”是相关的管理主体, 针对微博中所出现的负面影响, 而采用的一种管理措施。微博中的负面影响, 如“谣言”、“黄色信息”、“反动言论”是促使微博实名制出台的直接原因。推行“实名制”的直接目的是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社会的安定”。而通过分析, 可以发现, 微博实名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确实起到了作用, 但是从长远考虑, 微博实名制同公共长远利益是相悖的。

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理论认为, 应该存在一个公共空间, 公民在公共空间中自由的讨论, 提出对事情的看法和意见, 这有助于社会的治理和发展。网络平台从初始就被赋予了“公共空间”的“厚望”, 这基于网络的一系列特性, 如交互性、匿名性等。而其中的匿名性是这种虚拟“公共空间”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匿名的微博平台上, 人们可以针对事物自由发表意见, 不同意见在微博平台上交汇, 彼此碰撞。在虚拟和现实的交互作用下, 虚拟公共空间的建设有利于现实社会的进步。

微博“实名制”在潜意识层面抑制了用户的自由表达愿望, 尤其是在针对有争论的问题意见表达方面。匿名状态下的“你一言、我一语”转化为了“沉默的螺旋”。网络微博公共空间“搭建”受阻, 智慧的声音将归于沉默。从长远来看, 这会增加国家管理成本, 从根本上危害公共利益, 使公共利益“缩水”。

(二) 商业泛化困境:自由表达的“异化”力量

微博“实名制”实施, 表面上, 是对网络运营商的限制, 但从根本上促进了微博的商业价值升值。微博“实名制”, 使运营商拥有了用户的精准个人资料信息, 微博平台在广告商中的价值将会增大。虽然互联网运营商一直坚持称, 其微博平台只是用户个人信息的通道, 不保留信息。而且其一再宣称“诚信”, 但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维护网络诚信, 对于推行实名制的互联网商业机构来说, 只是个语义模糊的说辞, 微博用户准确的个人数据对于精准广告营销的价值是内在的强大动力。如何确保商业机构不滥用用户的个人资料和信息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7]

在互联网企业提供精准个人资料的基础上, 广告商可以根据相关变量, 如“性别”、“年龄”、“地区”、“习惯”进行精准营销, 广告商可以利用微博把广告塞给用户。在早期, 微博实行的“名人认证”已经存在这种隐患, 而当微博实名制广泛推行以后, 这种影响会涉及到每一个微博用户。微博原本所建立起来的公共空间属性也将逐渐的被商业利益属性所取代。微博的商业泛化困境也将日益凸显。

同时微博“实名制”政策的推行, 也将导致互联网商业企业呈现“垄断化”趋势。微博“实名制”推行, 给互联网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 而运营成本的相应增加, 必然导致进入行业“门槛”的抬升, 从而互联网企业集中度将提高, 最终的竞争将在几个大的互联网商业企业之间展开。处于垄断的互联网环境下, 用户将被微博平台上的商业信息所包围。微博实名下, 相关者利益格局变化, 如下图 (图2) 所示。

四、微博匿名制下的有效治理路径

微博实名制作为对微博进行治理的措施, 因为其强制性, 更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硬”措施。前文已经论述了伴随着这种“硬”措施, 所产生的困境。本文认为微博治理更应该采取一些“软”措施, 这种“软”措施更多的是通过“引导”、“评价”等方式完成。

(一) 建立微博“信用评价体系”, 有效遏制谣言及不良信息

微博“实名制”实施, 从根源上彻底剥夺了没有实名注册用户的发言权, 这从根本上是同“自由表达”这一理念相背离的。本文建议由政府、相关企业、个人通过捐赠等方式成立第三方用户信用评价机构。这一机构独立于任何组织和个人。其主要职责是建立信用评价体系, 并依据评价体系对用户在微博平台上的信用进行评价。然后对每一个用户的信用“质量”在其页面进行标示。

评价用户信用的主要依据是其微博使用行为, 包括“是否发布、转发后经证实的谣言”、“是否发布、转发不良信息”、“是否发布、转发反动言论”等。

通过以上方式, 微博用户的自由表达权利从掌握在“他者”手中, 转移到了自己手中。自由表达的程度, 依赖于其表达行为, 这样既保证了用户的自由表达权, 又形成了良性的信息流动体系。信用评价高的用户言论会越来越具有影响力, 而信用评价低的用户其言论将无人“倾听”。

(二) 充分发挥政务微博和意见领袖作用, 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微博缘于其强大的“聚合效应”, 发展出了广泛的舆论影响力。面对微博舆论, 政府往往表现的措手不及。针对这种情况, 在微博中开创并加强政务微博的建设, 是一个有益的选择。

“报告显示, 截至2011年11月5日, 新浪的政务微博总数已达18694个, 其中政府机构微博数10023个, 公务人员微博数8671个。”[8]中国政务微博的快速发展, 使得政府机构和官员能够与普通人进行“近距离”交流, 这种交流是高效的。

政府机构和官员使用政务微博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 注意信息公开。这是对政务微博最基本的要求。政务微博应该及时、公开、透明的发布有关信息。 (2) 注重互动。互动是微博非常关键的功能, 通过互动才能发挥微博所应有的作用。一些用户关注政务微博, 是希望从中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同时通过互动推动相关事件的发展。政务微博缺乏互动, 相应的功能将无法发挥。 (3) 加强反馈。政务微博应该注意加强反馈, 有的政务微博可能拥有大量的粉丝, 其逐一反馈相对困难, 但即便如此也应该加强反馈, 通过反馈, 加强政府与普通公民之间的联系。

在网络环境中, 同样存在着意见领袖。微博中, 主要是“加V”经过认证的知名人士。凭借其现实社会中的“资本”延伸至网络, 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如演员姚晨其粉丝数超过了千万, 如若单从人数上来看, 其影响力超过了国内任何一家报纸。

学者胡百精认为:“意见领袖居于传者与受者意义‘漩涡中心’。”[9]意见领袖因为其在各自领域的“中立性”、“专业性”成为引导舆论的关键一环。发挥微博意见领袖的作用, 能够有效引导舆论方向, 尤其是当政府舆论引导发生困难时。

(三) 提高网民网络媒介素质

网民的媒介素质是微博有效治理的根本保证。网民媒介素质的提高应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 培养其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的提高, 不仅有利于快捷方便的检索到相关信息, 同时有利于检索到多样化信息, 使微博用户可以在多种信源下,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另一方面, 努力培养网民对舆论的把握能力。只有这样, 当重大舆论事件发生时, 其才能把握住舆论方向, 掌握其变化, 以利于更好引导舆论使其向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摘要:微博“实名制”的实施, 在浅层次上, 可以带来一定的治理效果。但在自由表达视域下, 其存在着“历史道德”“、现实实施”、“利益格局”等困境。鉴于以上困境, 微博匿名制应成为更为“理智”的选择, 可以从“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政务微博和意见领袖作用”、“提高网民素质”三个路径对匿名制环境下的微博进行治理。

关键词:自由表达,微博,实名制,困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01-16.

[2][3]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 (公元1500-2000年)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89, 201.

[4]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第一个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49.

[5]深色字体部分为每一时期的主导传播方式.

[6]蔡若愚.微博实名制:负责任地围观也请对我的围观负责任[N].中国经济导报, 2012-01-07 (B07) .

[7]陈红梅.微博实名制:信息时代的焦虑[J].社会观察, 2012 (1) :43.

[8]苟德培, 蹇莉.政务微博的路径选择[J].网络传播, 2012 (1) :45.

篇4:实名制管理措施

一、夯实思想作风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切实提高对就业实名制工作的认识,着力解决过去工作抓得不紧、不实问题,营造对就业实名制工作“紧盯不放,狠抓到底,不完成任务不过关”的工作氛围。

二、定实目标任务

狠抓目标责任制落实,工作做到有目标、有任务、有责任、有人做、有人管。年初将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县(市、区),明确月进度、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求每个乡镇(街道)落实不少于2名工作人员、每个村(社区)落实1名就业协管员具体负责开展就业服务和实名制信息登记工作。

三、督实包干制度

采取人员分片包干负责的办法,逐级指导、跟踪与督查就业实名制工作,形成“自上而下、一级抓一级、层层把控”的工作机制。市人社局分成五个督导组,分别负责指导跟踪一个县(市、区)开展就业实名制工作;各县(市、区)人社局也分员分组,每组人员具体负责指导督促2-3个乡镇(街道)收集登记就业实名制信息。

四、做实实名信息

采取“村级自检、乡镇级复核、县级抽查”逐月逐级核报的办法,对当月收集的实名制信息逐条核实把关。印发《贵港市就业实名制信息核验方法》,统一核验标准,对上报虚假信息的相关人员进行追踪问责。每月25日前,由市就业服务中心督查组负责抽查对应县(市、区)上报的实名制信息,发现有不真实的信息则按比例扣减当月上报的完成人数。

五、落实工作经费

与市财政局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各县(市、区)从中央和自治区下拨的公共就业服务补助经费中预算安排经费,用于开展就业实名制工作。三区财政按每个乡镇(街道)每年5000元、每个村(社区)每年1000元、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每月300元的标准预算安排就业工作经费。各县(市、区)按每收集、登记、核实并录入1人的就业实名制信息给予3元的标准补助协管员。

六、抓实提效措施

借力工商、社保部门收集实名制信息,提高工作效率。采取“自上而下、一级对一级”办法加强业务培训指导,使工作人员准确理解就业实名制信息收集登记的内容、对象和要求,掌握信息核验方法,熟练应用广西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每月召开一次工作推进分析会,专题研究解决各地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卡壳问题,必要时由市人社局主要领导出面协调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帮助解决。加强督促检查,上半年共开展3次专项督查,督查情况通报至县(市、区)分管领导和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层层加压,促进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篇5:落实银行帐户实名制的思考及措施

一是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贪污受贿、偷逃骗税、金融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反洗钱工作开展,维护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腐败、金融

诈骗往往与假名、匿名账户相联系。例如,前段时间大量出现的银行卡手机短信作案,都是不法分子诱骗持卡人将资金转移到其指定的银行账户上,这些账户绝大部分都是银行假名、匿名账户。又如,敲诈勒索、票据欺诈、地下钱庄、贪污受贿,用的几乎也都是银行假名、匿名账户。因此,落实银行账户实名制是有效防范打击这些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条件。

二是有利于银行机构完善基础管理制度,健全内控机制,降低经营风险,履行社会责任,持续健康发展。贷款资金可以如期偿还的基本前提就是银行面对的必须是真实的企业和个人。如果企业和个人可以假名、匿名开户,那么就没有真实的经济主体对偿还贷款负责,银行的贷款也就失去了偿还保证。

三是有利于切实保护社会公众利益。不少金融诈骗都是精心设计、针对社会公众的,落实银行账户实名制将有利于遏制金融欺诈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社会大众的利益。同时,对于银行机构提供的按规定需要出示身份证件的一些特殊金融服务(如存款人存单挂失、定期存款提前支取等),实现账户实名制可减少因账户假名或匿名造成的经济纠纷、方便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保护老百姓的资金安全和银行机构的合法权益。

建设和运行联网核查系统是切实贯彻落实银行帐户实名制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银行机构履行识别客户身份一项法定义务。联网后,个人身份证可以通过公安部信息系统查验,企业的税务登记证可以通过税务部门进行核实,这将为银行机构核实有关账户证明文件提供便利,客观上将对骗取开立假名账户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威慑和预防作用。同样,银行在办理业务期间,要规范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业务处理,进一步落实银行账户实名制,促进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和反洗钱工作,严格核查个人居民身份证所记载的姓名、公民身份号码及照片的真实性。当个人姓名、公民身份号码、照片核对不一致且无法确切判别客户出示的居民身份证的真伪时,银行机构应根据法规制度的规定及内部管理制度需要决定是否拒绝为该客户办理银行账户业务。银行机构应制定明确、合规的操作规程,指导柜面人员正确办理银行账户业务。银行机构如果决定为客户办理银行账户业务,应详细登记客户准确的联系方式(如通讯地址、电话等),并在办理业务后及时采取其他措施对该相关个人的居民身份证的真伪进一步核实。如其居民身份证经核实确属虚假证件,银行机构应立即停办相关账户的支付结算业务。对于开户业务,银行机构还应及时通知该客户撤销账户,并将有关情况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报告;对于变更账户业务,银行机构还应及时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并将有关情况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报告。据统计,自联网核查系统建成运行以来,全国银行机构共联网核查了3200多万笔,经联网核查确认客户出示的居民身份证系虚假证件的案例有2500多起,其中230多起具有违法犯罪嫌疑的案件已经移送当地公安机关。另外,当核查结果不一致时,相关个人自动放弃办理业务的近10万人次,联网核查的社会效果初步显现。目前,全国每天联网核查业务量120多万笔,联网核查系统整体上运行平稳,核查响应速度较快,各项业务办理正常,联网核查工作正平稳、有序地推进。

如何采取多种措施全面落实银行账户实名制

一、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的银行账户管理主要依据2003年9月实施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储蓄管理条例》、《人民币单位存款管理办法》、外汇管理相关规定等,辅之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和《反洗钱法》的部分规定。大部分规范属于部门规章,立法层次不高,效力较低,导致实际执行中引发一定的法律风险。

二是要不断完善联网核查业务规章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疑义信息反馈核实机制,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充分发挥联网核查系统的重要作用。其次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尽快实现所有银行机构网点都能够接入联网核查系统,并力争实现每个银行机构网点都至少配备一台可用于核对居民身份证照片的pc机。最后是要依托联网核查系统,积极稳妥地开展存量银行账户信息清理核实工作。

三、增强实名验证的可行性 实名验证既是银行账户管理的重点,也是实际执行的难点。通过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的双重运用,才能有效增强实名验证的可行性,达到实名验证的目的。一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客户分类信息平台。我国应尽快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各家商业银行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客户身份识别考评方法,对识别客户身份进行严格的法律规定,实现政府部门间系统联网,创建信息共享平台,真正实现“了解

你的客户”,完善账户管理的操作手段,切实防止存款人利用多头开户、逃废债务和进行洗钱犯罪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加强实名验证的法律宣传和实际执行。提高实名验证的立法层次,制定确认客户身份真实性及证明材料合规性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加强银行信息化建设,提高市场经济的诚信度。

四、提升科技手段的有效性。首先,提高信息共享的范围和程度。

篇6:机构实名制管理问答

机构编制实名制是将机构编制部门核定到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按照规定类别和特定程序定编到人,把抽象的编制具体化,使自然人的进编有章有法,让在编人员的身份认定有凭有据。无论哪种类别的编制,都要与自然人的真实姓名相匹配。

2、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范围是什么?

在纵向涵盖了省直、市州、县区、乡镇四级,在横向上包括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民主党派、群众团体机关和各类事业单位。

3、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目标是什么?

通过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构建运转协调、互联互通、相互约束、信息共享的实名制管理网络平台。

4、开展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有何重要意义?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新时期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是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与人员增长的重要措施;是科学配置党的执政资源,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现实需要。

5、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主要建立哪几方面的制度?

一是建立《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二是建立《编制使用通知单》制度;三是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库维护制度;四是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公示制度;五是建立机构编制动态管理制度。

6、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包括各单位的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情况。其中,机构编制情况包括机构名称、性质、类别、规格、隶属关系、领导职数、主要职责(任务)、编制类型、编制数量、经费渠道等。实有人员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所属机构、占编制类型、职务、职称、学历、参加工作时间、出入编时间及原因等。

7、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的依据是什么?

2006年,中编办在为实施公务员法给各地下达行政编制的文件中要求,“到20l1年,要实现行政编制数、实有人员数、财政供养数对应的实名制”。2009年,中组部、中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的通知》(中编办发[2009]39号),对确保到2011年全面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中央精神,2010年11月29日,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的意见》(甘办发[201O]88号)。2011年1月20日,中共定西市委办公室、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的意见》(定办发[2011]18号)。

8,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方法步骤有哪些?

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分为以下5个阶段:调查摸底和动员部署阶段、信息采集和初审阶段、信息公示和报送阶段、信息审查和录入阶段、数据汇总和总结完善阶段。

9、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公示的内容是什么?

在不涉及国家秘密或个人隐私的机构编制和人员信息,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公示的内容主要包括:机构名称、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及对应配备的实有人员名单等。

10、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公示方式是什么?

各部门(单位)利用政务公开栏在本部门(单位)内部进行公示。

11、违反机构编制纪律依据什么进行处理?

中编办、监察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和2009年中纪委印发的《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通知(中纪发[2009]15号)文件,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各类情况处理作了明文规定。

12、确定超编单位在编人员时应把握哪些原则?

一是领导职数、一般干部、工勤人员三种岗位的编制互不挤占。二是领导超编的,按组织任命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确定。三是一般工作人员(含正副主任科员和正副科级干部)超编的,按进入本单位时间先后确定。四是同时进入本单位的人员按工龄长短确定(并入机构人员以进入原单位时间为准)。对超编人员确定为非在编的暂时列入编外,待空编后递补入编。

问:什么是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

答:“实名制”是一个通行概念,基本含义是指公民在社会活动中必须依法出具、使用居民身份证登记的真实姓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一种行政管理行为,就是将机构编制部门核定到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按照规定类别和特定程序定编到人,把抽象的编制具体化,使自然人的进编有章有法,让在编人员的身份认定有凭有据。无论哪种类别的编制,都要与自然人的真实姓名匹配,其功能和作用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实名制管理的范围,在纵向上涵盖了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乡镇四级,在横向上包括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民主党派、群众团体机关和各类事业单位。

问:开展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有何重要意义?

答: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新时期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是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与人员增长的重要措施,也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现实需要。实名制管理为界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身份提供了最有效、最可靠、最直接的依据。严格执行实名制管理的各项规定,对所批准的机构编制进行全程跟踪,可以从制度上解决超编和混编混岗问题,为进一步巩固公务员登记的成果,深入推行自治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科学配置党的执政资源,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举措。实名制管理把人员编制审批、人员调配、工资审批、经费拨付等工作相互衔接,实现了管编制、管人员、管经费等多环节的有机统一,从源头上强化了机构编制管理,充分发挥了机构编制管理在科学配置执政资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维护机构编制权威性、严肃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实名制管理,机构编制部门对所批的机构编制实行全程管理和监督,确保具体机构设置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对应。这项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将人员控制在编制员额之内,从而控制机构、编制和人员的盲目增长,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强化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实名制管理的实施,使具体人员和抽象的编制相结合,真实姓名和身份证的法定作用相统一,增强了机构编制统计的真实性、准确性,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提供了重要依据。实名制管理要求编制使用必须进行事前审核,为监督检查工作提供了关口前移的阵地。

问:实名制管理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实名制管理主要包括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库,机构编制实名制公示制度,健全《机构编制管理证》《编制使用通知单》制度和实行机构编制动态管理。

一是建立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证》和《编制使用通知单》制度。《管理证》和《通知单》的配套使用,构成了机构编制使用审核制度。用人单位需要新增人员时,要凭《管理证》先到机构编制部门开具《通知单》,办理编制核准使用手续,然后再到组织、人事、财政、社保等部门办理人员招录、招聘、调配、核拨经费、社会保险等手续。二是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库。自治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库主要依托中央编办开发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自治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库由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三级构成。机构编制的基础信息由各部门、各单位提供,同级编办负责审核录入。人员在编在岗情况经同级组织人事部门审核,由各单位负责录入。三是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公示制度。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有关要求,要将实名制管理的文件、政策、程序和结果等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接受干部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从今年起,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在《管理证》年审前,都必须将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在本单位进行公示,最后报机构编制部门备案。条件成熟时,我区将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公示系统,在网上公开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人员信息,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四是建立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具体说就是严格执行编制审核使用制度;建立信息汇总和报告制度。各地州市每半年要把实名制管理工作的运行情况和有关数据向自治区报告。自治区本级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每季度向自治区编办上报一次;建立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和相互约束机制。

问:如何建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确保实名制工作取得成效?

答:全区今年要基本建立实名制管理制度,机构编制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督促检查,自治区编办已开通机构编制举报投诉电话,加强机构编制实名制工作的社会舆论监督举报电话 “12310”。这项工作要做到“三个坚持”和“三个不”,即:坚持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坚持把好审核关,坚持从紧从严原则;不越权审批,不违反程序审批,不在限额外审批。

篇7:劳务用工实名制管理

(一)实名制管理的作用和主要内容

一、劳务工人实名制管理的作用

(1)通过实名制管理,对规范总分包单位双方的用工行为,杜绝非法用工,劳资纠纷恶意讨薪等问题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通过实名制数据采集,能及时掌握了解施工现场的人员状况,有利于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劳动力的管理和调剂

(3)通过实名制数据公示,公开劳务分包单位企业人员考勤状况,公开每一个农民工的出勤状况,避免或减少因工资和劳务费的支付而发生的纠纷隐患,或恶意讨要事件的发生

(4)通过实名制方式,为项目经理部,施工现场劳务作业的安全管理、治安保卫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

(5)通过实名制管理卡的金融功能的使用,可以简化企业工资发放程序,避免农民工因携带现金而产生的不安全因素,为农民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实名制管理的主要内容

(1)对进场人员花名册,身份证,劳动合同,岗位技能证书进行备案管理

(2)做好劳务管理工作内业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

(3)开展劳务管理相关数据的收集统计工作,建立劳务费、农民工工资结算兑付统计台账,检查,监督,劳务分包单位对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

(4)规范分包单位用工行为、保证其合法用工

(5)建立健全企业实名制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监督检查实施到位

(二)各类企业实名制管理的内容和重点

一、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实名制管理的内容和重点

二、劳务企业实名制管理的内容和重点

(三)实名制备案系统管理程序

一、实名制备案系统

“实名制”是指对劳务分包企业进场人员要求各种证件及现场管理表册与本人身份证及劳动合同书名称一致,真实有效,涉及本人的各项基础资料不得弄虚作假。

二、实名制系统的管理

(1)施工现场,封闭管理(2)进场人员花名册管理(3)入场安全教育管理(5)劳动合同签订管理

(4)身份证与暂住证管理(6)岗位证书管理

篇8:机构编制实名制与档案管理

一、机构编制实名制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分析

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机构编制实名制的开展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方向。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适应实名制这种新的方式, 严格依据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来开展各项工作。针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的相关需求, 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做好档案资料的分类, 提高档案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一般来说, 档案资料主要分为台账、文件、人员以及统计四种不同类别的档案资料。在台账类资料管理上, 要提高全面性, 对于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等相关资料进行准确的收集和确认。台账类资料管理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要进行全面的梳理, 将机构成立的批准文号、时间、职能、编制调整情况进行准确的梳理, 通过对机构现阶段内部的情况, 对机构编制的有关问题进行确定, 提高工作职能的规范性。文件类资料则主要是指本机构内部所有相关的批准文件和资料。这种文件类资料的数量较大, 管理难度较高, 现阶段的管理上主要采取时间排序的方式, 对档案资料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号整理。人员类资料则主要是指与人员相关的信息方面的资料, 其资料类别较多, 在收集和整理时要逐一做好比对, 确保现有的在岗人员与职工的名册相对应。统计类的资料整理上, 要做好相关的审核工作, 并且进行相关的归档整理, 保障管理的规范性。

二、机构编制实名制下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路构建

针对机构编制实名制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相关需求, 其应该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 构建出一套科学完善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负责对信息数据的共享、交换以及汇总等相关操作。为了更好地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档案管理活动也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通过不断的优化让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更加完善。相关档案管理部门要对数据进行及时的检查与完善, 结合不同机构之间不同的职能, 合理地使用编制, 提高岗位设置的科学性。为了更好地适应实名制的管理需求, 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对档案信息数据的采集、录入、汇总、上报、核查等多方面内容进行集成。在进行数据采集的过程中, 要对相关机构的名称、性质、法人证书、单位类型、人员体系结构等相关数据进行准确的采集和输入。与此同时, 在信息采集录入的过程中, 也要依据实名制的相关需求, 对相关数据进行细化和精确化调整, 确保各类信息的同步管理。在出现人员岗位流动和编制变化的同时, 要对相关信息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补充, 让数据库中相关数据保持及时性和有效性。

机构编制实名制下, 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错误, 档案管理人员要在信息数据库中进行及时的调整, 通过准确深入的核查, 对一些不匹配的档案信息数据和相关错误进行处理, 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在数据上报的过程中, 相关编制部门要对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 严格遵守实名制管理的各项需求。信息化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对于实名制管理的各项需求, 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更好地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整体效率, 这对于推进实名制工作的开展落实是非常必要的。另外, 实名制管理学校, 机构编制的相关信息的数据量剧增, 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也应该受到足够的关注。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好日常档案信息的加密和备份管理, 完善和落实相关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新时期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实名制已经成为了一项新的管理模式。这种新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有效地减少我国行政成本, 提高行政效能, 对于控制编制的膨胀压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于新模式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需求, 相关人员要从细节上入手,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真实、及时, 并且提高档案信息资料的利用效率。

摘要:机构编制实名制已经成为了现阶段行政管理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公开化发展的关键一部分内容。机构编制实名制的推广运用, 是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需求。通过落实好编制实名制工作, 将档案管理工作与编制实名制进行有效的融合, 可以更好地为行政成本控制、提高人员编制的科学性提供基础。

关键词:机构编制实名制,档案管理,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川.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2011 (06) .

[2]陶加煜, 彭先坤.浅谈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J].老区建设, 2011 (22) .

上一篇:创业计划大赛决赛策划书下一篇:期末语文沙龙活动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