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2024-08-21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精选6篇)

篇1: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农村社会管理是整个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管理在整个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创农村社会管理新局面,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我将结合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严翅君教授的讲课内容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健全基层党建,夯实农村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关键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所依靠的最基本、最直接、最关键的力量。当前,基层党建工作重点是抓基层、打基础,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夯实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程。在工作中要强化社区成员的责任意识,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工作目标公开承诺制度,将社区成员工作目标和当月重点工作进行公开承诺,实行动态管理,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的力量保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面广、量大,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领导的因素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加

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紧紧把群众团结、凝聚起来,才能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在工作中,要注重对“两委”干部教育和培养,使每一位同志都能成为新时期党的政策宣传员、党建工作的组织员、民事纠纷的调解员、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员。

三、立足社区发展,为农村社会管理提供物质保障。

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基础上,这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物质保障。因此,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创新思路,让居民尽快富起来,让集体经济强起来,让居民家园美起来,让社会和谐起来,打牢村级社会管理的物质基础。

四、着力改善民生,寻找农村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核心就是改善民生,赢得民心,促进社会和谐。在建设集体公益性事业时,要做到不损害群众一点利益。建立健全好农村医保和养老保险制度,使全村老人幸福地安度晚年。让全乡百姓不仅强烈地感受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且感到党风正、民风淳、村风好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

五、强化监督机制,提升农村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健全村级组织规范化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村级组织的科学

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一是落实群众的知情权,不断提高村务公开效果,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的内容,规范公开的形式、时间和程序,重点是落实好财务和村务公开定期检查制度,做到村里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全方位公开,真正做到事情让村民知晓、决策让村民参与、干部让村民监督。二是落实村民的决策权,不断规范村务决策机制。为确保群众对村级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把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效地融为一体,村“两委”对村级重大事务要经过党委提议、两委讨论、乡镇审查、村民表决、公开公示和具体实施六个步骤,杜绝暗箱操作,使村务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民主。

六、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制约农村社会管理的难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越来越频繁,农村面临的各种利益矛盾越来越复杂,如因征地、拆迁、宅基地及婚姻纠纷等引发的矛盾急增,各类信访频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形势更复杂,承担的任务更繁重,面对的矛盾更尖锐,经受的挑战和考验在增多。化解农村社会管理中的这些矛盾和风险,关键是要完善基层群众工作制度,形成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信访接待和处理机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把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七、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农村社会管理的内在动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积极搭建各类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教育,促进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激发村级社会管理的内在动力,构建新时期农村和谐社会的思想保障。利用社区活动场所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和培训活动,不断丰富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北新集社区居委会

陈家吉

篇2: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平罗 孙月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今年2月关于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各种机遇与矛盾并存,尽管在农村工作方面频频创新突破,收到显著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突出的社会问题: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有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突出,法制理念没有树立,弱势群体管理工作不到位;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没有完全建立。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思路,提升农村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成为建设农村社会的现实课题。

一、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保障。大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强化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公平,让农

村群众更多的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巩固提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试点成果,逐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

2、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与文化设施建设。加强乡镇、村(社区)卫生室基础设施和技术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力推进乡镇、村(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村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3、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着重促进学前教育,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农村学校规模,优化农村地区幼中小衔接和资源配置,规范建设师资队伍,加强对管理干部、教师的培训。

二、强化农村基层基础建设。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心在基层,稳定的根基在基层,必须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牢固社会管理的根基。

1、夯实村级组织,推进基层工作科学化。要选好班子和“领头雁”,要把责任心强、热心为群众服务、群众认可的党员选拔到村党组织中,真正发挥好党组织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努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进社

会管理创新的主导力量。在工作中,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推行财务逐笔公开制度;因村制宜深入分析研究,重视村规民约建设,推进村民自治,努力开展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2、加强村(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加大基层组织设施投入,切实改善村(社区)办公条件,全面提高基层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基层工作者待遇,建立基层工作者培训制度,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社会优秀人才担任基层工作人员,支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党员干部、社会知名人士参与农村基层工作。

3、建立健全村级民主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党群民主议事会等议事制度,加强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规民约等民主管理制度的建设,大力整合村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级纪检员、党风廉政监督员等组织,积极推行村民监督委员会建设,探索村级民主监督管理新途径。

三、着力推进农村社会矛盾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要积极探索化解矛盾新模式为关键,建立健全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

1、强化源头预防和治理。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减少农村社会矛盾,重在抓源头,贵在抓预防。要始终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凡是有明显不稳定风险、影响和谐大局的政策不出台,凡是劳民伤财的事情坚决不干。

2、加强基层维稳基础建设。整合乡镇综治、司法、派出所、信访等力量,加快推进乡镇、村(社区)综合治理中心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基层平安联创。

3、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要敢于正视矛盾,积极排查矛盾,绝不回避矛盾、掩盖矛盾,要主动解决矛盾。有了问题早调查分析,拿出对策,靠前指挥,把矛盾化解在当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巩固完善乡镇、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紧密衔接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

4、建立完善群众信访机制。建立乡镇领导接访制度,既要引导上访群众依法、理性、有序表达诉求,又要积极主动解决群众反应的合理问题。强化信访督查督办,落实信访受理责任制和失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涉法涉诉信访终结制度,维护法律权威。对极少数无理缠访闹访、扰乱社会秩序的要依法处理。

四、努力建设法制环境。保障社会治安,建设法制环境,提升居民群众安全感,减少农村社会不稳定隐患。

1、加强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要规范行政执法主体,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依法决策和依法处置矛盾纠纷的能力。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力度,确保群众有冤能诉;加大基层监督制约的力度,推进审务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以公开促公正。

2、建立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加强乡镇社区警务室建设,充实基层警力,增强一线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广泛动员党员干部、离退休人员、低保人员、治安积极分子参与治安联防,加强乡镇、村(社区)专兼职相结合的治安巡防队伍建设,把治安防控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3、做好征地拆迁维稳工作。着力建立健全农村征地拆迁公示制度、听证制度、责任承诺制度、举报制度、监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征地拆迁矛盾纠纷。

4、推进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与应急处理制度和信息网络,加强农民工集中用人单位工资发放情况的监控。建立农民工工资源头追溯制度和保证金制度,资金不按规定落实的,不予发施工许可证,不得批复开工。加大对拖欠工资用人单位及其法定负责人的处罚力度。全面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强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共权益。

五、加强农村流动人口、弱势群体的管理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管理和服务,积极实施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帮扶救助机制,妥善解决好弱势群体的生活等问题。

1、建设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构。在乡镇、村(社区)设立流动人口管理站,负责流动人口管理、社会服务、综合协调等工作;要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统一信息采集标准,做到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全面管理。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放宽农业户人口进城落户条件,统筹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社保、子女入学等问题。

2、强化失地农民、留守儿童的服务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失地农民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为失地农民做好后续服务势在必行。建立部门联合服务管理和社会帮扶机制,为失地农民解决生活、就业、创业等后顾之忧,为其融入城市生活创造条件。为留守儿童做好医疗救治、困难帮扶、教育指导等服务。

3、着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是历史的必然,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加快推进农民工进入城市和城镇落户,改革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机制。要统一劳动力市场健全就业制度,推动农民工平等自由地参与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分工。要进一步加大城镇教育投资力度,更好 的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问题,探索更广范围更高层次的义务教育新路。要按照市场导向、政府扶持、个人自愿原则,强化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要加强对农民工现代文化的培养,积极引导转变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更好融入城镇生活。要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尊重、敬重、善待农民工,使他们有归属感。要探索住房保障机制,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的城镇住房政策。

六、坚定城乡区域统筹的思路。城乡差别,使我们的社会矛盾显得更为突出,社会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为了国家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必须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要加大城市对农村的支持。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保、品质共享,促进城乡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要创新载体设计,大力实施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区县市协作机制、联乡结村活动。城市政府要确立包容发展的理念,跳出财政体制的限制,安排专项资金积极支持农村建设。

2、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着力

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篇3: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一、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2011年2月19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 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2011年5月30日, 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会议指出, 社会管理事关党的执政地位, 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事关人民安居乐业, 必须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创新。2011年7月份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创新管理的意见》, 则是我国第一份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正式文件。在半年的时间里, 中央高层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作出三次研究部署, 密度之高, 重视程度之高, 都是前所未有的。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势在必行。这是因为, 一方面, 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和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矛盾丛生、问题多发,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行解决;另一方面, 当前社会管理确实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而各级干部由于受旧有的思维惯性的影响, 对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问题重视不够。

(二)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农村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局, 农村社会管理能否得以加强和创新, 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协调推进和科学发展。

1. 城市化无法化掉农村

当前,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过程中, 农村人口比例在不断减少, 城市人口比例在不断增加。无论是从城市容纳人口的角度看, 还是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角度讲,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形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都是必要的和重要的。首先, 城市化不是无限发展下去的, 是有极限的。有专家指出, 从城市容纳人口的角度看, 我国城市化的极限在70%左右。也就是说, 我国有13亿多人口, 城市最多能容纳9亿多, 到时候, 还有4亿多人口在农村。从吃饭穿衣的角度讲, 13亿人口的生活是个必须要关心和切实解决的大问题。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需要粮食自给而不能依赖外国;确保人们的米袋子、菜篮子丰盈充实, 离不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2. 农村的社会现实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形式

我国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形式。一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农村已从改革开放前的同质的单一性社会转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 不同利益阶层之间、尤其是干群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在加剧。二是农村开放程度的加深, 对农民原有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冲击;社会信息的快速传播在提高社会生产水平、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 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 维权意识加强。四是农民的活动范围和谋生能力增强, 对村集体、村庄和原有的家族等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减弱, 组织化程度下降。

农村社会管理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有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弱化, 不能很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二是村民自治在一些地方不仅没有起到自治的作用, 还给农村带来了混乱,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亟待加强。三是公权力缺乏有效监督, 村干部的腐败行为成为引发干群冲突的重要原因。四是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情况下, 利益诉求渠道单一, 利益诉求表达不畅通, 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 迫切需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形式。五是基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旧有的管理方式的惯性依然很大, 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需要变革农村上层建筑

(一) 变革农村上层建筑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问题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需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是变革农村上层建筑。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后, 我国的农村改革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即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 实行农村综合改革, 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是对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的整个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农村税费改革的完成, 是对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农村经济基础的不断变化, 使其上层建筑建设滞后的问题凸显出来。最明显就是, 农村税费改革完成后, 在一些地方, 农村工作失去了抓手,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村庄凝聚力下降, 农村发展缺乏活力;而基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 村委会行政化等问题却非常突出。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了使农村上层建筑适应其经济基础的发展, 我国在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但从实践情况看, 当前的农村综合改革, 尤其是农村上层建筑的调整, 收效并不大。关键问题在于没有探索到变革农村上层建筑的有效途径。

(二) 派驻“第一书记”是变革农村上层建筑的一种方式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的。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上层建筑通常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大部分。政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 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在上层建筑中, 政治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农村上层建筑的核心主要包括体制内的村级组织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 和乡镇政权两部分。

村党支部是农村上层建筑核心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村党支部书记又是村党支部的主要成员。因此, 组织上向农村派驻“第一书记”, 从村庄外部向村内的基层党组织注入新的因素, 直接改善村党支部成员的构成因素, 既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手段, 也是对农村上层建筑的重大调整。

三、派驻“第一书记”的优越性

从变革农村上层建筑、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角度看, 组织上向农村派驻“第一书记”, 在以下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一) 为基层党建注入活力

农村人才流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人才的流失, 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 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通过升学的渠道进入大学, 毕业后不再回农村;二是大量青年进城务工, 年轻党员由于长年在外务工, 无法正常参加村内的组织生活, 难以为村庄发展出力献策。农村人才的流失, 是导致基层党组织弱化的一个原因。组织上选派到农村的“第一书记”, 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优秀人才, 有文化、有思想, 有能力。他们能够直接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给农村基层党建带来活力。

(二) 解决农村党员队伍家族化的一种措施

农村人才流失, 只是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的一个方面;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农村党员队伍的家族化问题。农村是一个信息相对公开的熟人社会, 也是一个盘根错节、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由于家族利益、派性斗争等多种原因的影响, 在一些村庄, 出现了农村党员队伍的家族化问题, 从而导致了村党支部、甚至村党支部书记的家族化。即在农村发展党员时, 有的家族利用自己所处的优势, 只发展自己家族中的人入党, 以确保自己家族控制村党支部。多数情况下, 村党支部书记由本村村民担任。当一个家族里缺乏优秀人才, 而外族的人又进入不了党员队伍时, 村级党组织弱化的问题在所难免。组织上向农村选派“第一书记”, 由于“第一书记”是外地人, 不存在家族问题和派性斗争问题, 并且组织上可以随时将“第一书记”调动。所以, 靠“第一书记”加强农村党建, 能够将农村的优秀人才纳入党员队伍, 有效解决农村党员队伍家族化的问题。

(三) 解决“一肩挑”弊端的有效方式

随着村民自治的开展, 在一些地方, 村委会选举不仅没有真正实现村民的自治, 还给农村带来了混乱, 有的村庄, 由于“村两委”的矛盾, 以至于导致村中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为了解决“村两委”之间的矛盾, “一肩挑”成为被普遍采用的做法。但从总体实践情况看, “一肩挑”存在很大的弊端。譬如:在一些地方, 由于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人兼任, 权力失去了约束和监督, 腐败现象严重;在有的地方, 村民自治变成了村委会自治;在许多地方, 实行“一肩挑”后, 村委会行政化倾向加剧。如果让“第一书记”负责村庄的党建工作, 把法律赋予的村民自治权还归村民, 既可以解决“一肩挑”带来的弊端问题, 又能够扎实推进村民自治, 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四) 能够通过惠民行动增强村庄凝

聚力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村庄和农村社会的凝聚力, 是当前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中面临的一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调动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一项政策能否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关键在于这项政策能否给群众带来实惠。组织上派驻到农村的“第一书记”, 不仅有文化、有思想, 能够为农村的发展带来新思想, 改变当地群众的落后观念;还有能力, 有人脉, 更有组织的支持和为农民办实事的决心和行动, 能够为农村带来资金和技术, 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推动农村的发展提供直接的物质支持和技术帮助。这些做法, 能够有力调动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 增强村庄的凝聚力, 为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迈出坚实步伐。

四、建议性措施

从媒体的报道以及实际了解的情况看, 派驻“第一书记”的做法, 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一书记”入村后, 能够做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倾听群众呼声, 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 解决广大农民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不过, 从变革农村上层建筑,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角度看, 实质性工作的力度还不够。俗话说:“救急不就穷。”通过派驻“第一书记”包村帮扶的做法, 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 改变一个村庄目前的贫穷落后面貌, 而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是要提高农村内部的发展活力和村庄自身的造血功能。这就需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的管理方式。对此, 应加大“第一书记”的力度。

(一) 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 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 是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力量。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关键在党。“第一书记”到农村后, 不仅给农村带去先进的政策导向和发展理念,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更应该依靠他们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把村庄中的优秀人才纳入党员队伍, 从而解决农村党员队伍家族化、村党支部弱化的问题, 激发农村党员队伍的活力,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 使农村党务和村务分开, 革除“一肩挑”的弊端

为了解决“村两委”的矛盾和冲突, 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由一人担任的“一肩挑”做法, 目前被普遍采用。“一肩挑”在解决村两委矛盾的同时, 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譬如:权力集中于一个人手中, 不仅使村庄的公权力失去了有效监督, 容易产生腐败;违背基层民主发展的要求;不利于干群矛盾的化解;也没有很好地解决村庄内部的利益冲突。从村庄内部看, “村两委”矛盾的实质是村庄内部的利益冲突、派系斗争、家族斗争等问题在村庄政治上的反映。组织上把“第一书记”选派到农村后, 由于“第一书记”是外来人, 不存在家族斗争和派性问题, 由“第一书记”负责村庄的党建工作, 切实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而把具体村务交给村民, 既能够确保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又能够解决“一肩挑”的弊端, 既有利于分权以及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 还有利于在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领导的同时, 改善和创新农村社会的管理方式。

(三) 加强村民议事会建设, 扎实推进村民自治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没有村民自治, 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基层民主, 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扎实开展村民自治, 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意义重大。而实际情况是,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展缓慢。村民自治, 关键是在实践中要有实质性的内容, 而不是形式。2010年新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开展村民自治, 就是要通过“四个民主”, 实现“三个自我”。目前的实际情况是, 民主选举搞得轰轰烈烈, 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做得不够, 在村民自治开展过程中, 形式重于内容。要扎实开展好村民自治, 就需要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到实处。开展村民自治, 必须依靠党的领导, 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 才能真正实现“三个自我”, 否则, 就会成为无政府主义, 农村就会出现弱肉强食的局面。所以, 要扎实开展好村民自治, 需要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领导和管理方式。因此, 在“第一书记”的领导下, 把村中那些为人正派、办事公道, 有能力并且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人纳入到村民议事会中, 切实发挥好村民议事会的作用, 是扎实开展村民自治, 实现村民自治目标、对村庄进行有效治理的一种方式。

(四) 转变政府职能, 为创新社会管理创造条件

村委会行政化的原因在于, 在国家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冲突的过程中, 国家行政权压缩了村民自治的空间。而国家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冲突的原因, 从一定程度上讲, 在于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正如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所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 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因此,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特别是需要对农村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镇政权进行改革, 使其职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理顺乡镇政权与村民自治的关系, 既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题中之义, 更是解决影响农村社会管理进一步创新的体制性问题。

篇4: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一)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为保质保量完成2016年1亿亩的建设任务,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投入力度,同时,针对《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所发现的问题,我们研究起草了《关于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意见》核心是“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统一上图入库、统一考核监管),强化规划和资金统筹,形成工作合力,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拓宽投资渠道。下一步,请各地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好2016年度资金申报准备工作,确保一季度下达投资,且投资下达后能够及时开工,按期完成建设任务。二是《意见》印发后,要加强协调沟通,牵头制定实施细则,制定和完善省级规划,组织市县编制统一的实施方案,落实“上图入库”工作。三是要大胆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机制,积极吸引社会投资。比如,通过合理分享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调剂收益,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工商资本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等等。此前,我们已与农业发展银行就使用专项建设基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拟在山东齐河、江苏泰州分别开展政府委托代建购买服务、“债贷投”组合模式试点。我们正在与农业银行研究建立农业方面的专项基金,支持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利用多种渠道投资,加快建设步伐。四是抓好资金整合工作。各级发改委要发挥综合统筹职能,以规划为统领,按照“六统一”原则整合各方面资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方面湖南省已按照“一个规划、一套标准、一个平台、一次考核”的思路,在13个产粮大县整合相关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初步建立“多个龙头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资金整合统筹使用机制。五是针对各地反映的实际建设成本高于现行亩均投资标准的问题,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的规定,充分考虑现有农田的基础情况、制约因素、建设重点等因素,可以因地制宜、分门别类测算平原、丘陵等不同类型区投资建设标准。

(二)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制定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料、糖料蔗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我们将牵头落实。初步考虑:一是启动课题研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两区”的内涵、外延,制定划分标准,按照重要性顺序对“两区”进行分类,突出需要重点保护的优势产区基础产能。二是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做好“两区”划定工作,落实到具体区域,将粮食生产功能区的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落实到具体地块。同时,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价格支持、财政补贴、金融等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实现“两区”产能基本稳定、品质稳步提升、效益逐渐提高,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升级。

(三)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要按照大农业、大食物的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一是优化品种结构,改进种植制度,稳定水稻和小麦生产,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推广大豆玉米轮作。建设棉油糖核心产区,确保重要农产品保持一定自给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推动全程标准化生产,发展优质安全品牌农产品。二是优化种养结构,根据环境容量调整区域养殖布局,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发展草食畜牧业。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支持发展农区畜牧业,推动适宜地区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有序发展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各省要因地制宜,积极谋划本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并作为今后安排农业投资的重要指导,以投资促调整、以调整带投资,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

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平

(一)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审批和建设

今年,要在目前已开工建设85项重大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再新开工引江济淮、四川李家岩水库等20项重大水利工程,同时统筹加快云南滇中引水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规模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要进一步全面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保障项目如期建成发挥效益。对各地提出的172项以外的其他重大水利项目,我们将根据项目前期工作情况,结合《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统筹考虑,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科学有序实施。

(二)统筹推进其他水利工程建设

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其他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生态治理与保护,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增强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强气象水文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对一些地方要求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中型水库项目的支持力度、扩大政策支持范围的问题,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要求,目前中央预算内水利投资要优先保障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对中型水库工程,需按照保续建、保重点的原则切实抓好在建项目建设,避免形成“胡子工程”、“半拉子工程”。同时,考虑各地的实际困难,我们将在专项建设基金中进一步统筹加大对中型水库的支持力度,促进解决地方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要强调的是,请各地进一步深化工程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和收益保障机制,大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拓宽筹资渠道,多方落实建设投资。

三、提升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一)划定生态系统红线

这是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的一项任务。目前,我们会同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有关部门,提出了现阶段划定生态系统红线的初步思路,拟研究出台《关于划定生态系统红线的指导意见》,逐级确定生态系统红线指标,逐层分解细化、落实推进,科学划定森林、湿地、草原、海洋等生态系统红线,确保生态系统红线界限清晰、能够落地成图。同时,将选择重点地区开展划定生态系统红线试点。

(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2016年,我们将围绕“三大战略”的总体部署,积极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建设率先突破,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着力扩大生态空间、增强生态承载力、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一是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我们正在研究拟从今年起进一步提高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工程中央投资补助标准。另外,今年起我们将油茶产业发展、林业血防等营造林工程纳入重点防护林体系中,予以统筹安排。二是深入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即将印发,将重点支持7个省区的200个石漠化县,将治理标准提高到了每平方公里25万元。三是切实加强湿地和林木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建设。2016年起,湿地保护将突出支持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内的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并提高单个项目规模;林木种苗项目已改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将重点支持公益性的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四是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143个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在投资安排上要向示范区倾斜,鼓励各地在项目建设、制度体系等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三)加大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力度

根据《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国家发改委将在2015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黑土地保护、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三类试点的基础上,通过新设立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扩大试点区域和规模。一是选择松花江、海河、淮河、汉江、太湖等典型流域以及三峡库区、南水北调水源地等重点区域,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区,通过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与循环利用,有效控制示范区内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的排放和畜禽水产养殖污染。二是对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和新疆6省区农牧交错带的已垦撂荒草原进行试点治理,“退、种结合”,推广种植多年生耐旱优良牧草品种,恢复草原植被。三是在东北四省区建设黑土地保护示范区,通过工程和农艺措施,控制水土流失、恢复耕层厚度和有机质含量。

(四)促进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

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和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重大任务。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开展退田还湖还湿试点,推进长株潭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试点和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并完成相关试点方案。

四、充分挖掘产业融合增收潜力,加快农村全面小康步伐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一是推动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即国办发[2015]93号文的要求,把《意见》提出的重大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启动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加强对试点县及示范区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地方编好做实试点示范实施方案,重点围绕模式探索、主体培育和政策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三是继续安排专项建设基金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总结经验,完善办法,加大对产业园区、新型业态等支持力度,并把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作为项目支持的前提条件,强化利益联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四是创新中央预算内投资方式,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研究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领域。请各地认真做好试点选择、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加强试点情况跟踪,做好经验总结,及时提出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民生保障能力

(一)改善农村饮水、用能和居住条件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水质达标率、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和供水保证率,健全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有关政策,继续推进农村沼气转型升级。继续推进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危旧房)、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工程建设,研究启动深山远山林区职工搬迁工程,努力改善林区垦区职工住房条件。在此过程中,各地区要结合推进城镇化,加强规划衔接,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金整合,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条件。

(二)主动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为推动扶贫攻坚工作,我们正在起草关于支持贫困地区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初步考虑:一是加大对贫困地区重大水利、农业农村、林业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把增强对贫困地区的发展支撑、推动贫困人口脱贫作为重要政策目标,在编制农口规划、制定“三农”政策时予以统筹考虑。比如,在编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规划时,将扶贫作为规划的目标之一。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通过创新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模式,并加大对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发挥产业扶贫带动作用。三是做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相关工作。在精准识别水库移民群体中的贫困人口并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发挥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扶贫开发等扶持政策叠加作用。

六、创新农口投资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国家发改委将研究制定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政策意见,加强不同渠道资金的有效整合,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股权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放大政府投资效应。研究制定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操作指南,加强对第一批12个试点项目的跟踪指导,尽快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各地也要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创新,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要深化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促进工程良性运行、有效管护。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大胆探索,积极推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村民自建”等试点示范工作。

(二)提高农口投资精细化管理水平

今年将选择几个专项开展投资精细化管理试点,探索建立全流程“一条龙”管理模式。初步考虑:一是加强投资项目谋划储备,增强前瞻性。结合重大项目库建设和编制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加强项目谋划,落实前期工作,动态调整、充实完善项目储备。二是改进投资计划申报下达流程,提高科学性。中央投资计划申报下达由“一上一下”改为“两上两下”。三是改进项目监管调度手段,确保可控性。拓展重大建设项目库功能,建立项目法人单位定期在线“报账”机制,实行从项目申报、审核审批、投资下达、资金使用、实施进度等全流程在线管理,对投资计划执行进度实施定期调度和全方位监管。四是明确各方面职责关系,强化协同性。加强横向协作和纵向联动,逐级落实监管责任。

篇5: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顺平县白云乡党委书记刘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作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在社会管理中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通过省委党校集中学习,我对创新社会管理和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受益匪浅,感受良多,结合本次学习,谈谈自己对创新社会管理肤浅认识和体会:

一、抓基层,打基础,夯实组织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当前,基层党建工作重点是抓基层、打基础,这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也是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程。一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坚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创新组织设臵,健全组织网络,扩大组织覆盖,让基层组织体系覆盖社会管理创新的全过程,让基层组织成为加强社会管理的战斗堡垒。二是注重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把更多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最基层,壮大村级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抓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用转化”工作,让新农村服务中心成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发展、文化培育的中心。三是发挥组织功能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功能。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党

员承诺制,积极探索农村党员在实施“一事一议”制度中发挥作用的新途径,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

二、抓班子,带队伍,强化力量保证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面广量大,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一是着力抓好班子建设。以基层党组织书记为重点,抓好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增强领导力。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开展好在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中开展思想作风建设整顿活动,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二是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把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有文化,办事公道、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人发展为党员,让党员队伍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生力军。三是注重提升能力素质。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采取党员分类定位管理、远程教育、技术培训等方式,实施“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党员队伍推动科学发展、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做好群众工作的实际能力,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和群众内在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抓重点,拓领域,破解制约难题

当前,白云乡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通过基层党建工作破解制约社会管理领域的问题,关键是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对象和重点环节的党建工作。一是推进村党建工作。推进村党组织建设,努力实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场所议事。按照便于党员参与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全面大力推行落实村队建设网格化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在村队的全覆盖。二是抓好重点领域党建工作。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经济类、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

企业的党组织,扎实开展党员的组织生活,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在服务群众、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抓好思想政治建设。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引导村党组织和党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主题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诚信,为社会管理创新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抓活动,搭平台,激发内生动力

篇6: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汇 报 材 料

今年以来,我镇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确立了信访维稳、矛盾化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思路,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处理群众最为突出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做到领导重视、措施扎实、督办有力,有效预防和控制了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的发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现就我镇当前的信访维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镇信访维稳工作的现状

2012年以来,我镇开展了摸底大排查工作,对信访案件一件一件的进行排查清理,一件件地进行处理落实,做到不留隐患、不留死角、不留盲区。截止目前,我镇群众上访反映的23个信访问题(含年前余留积案),已成功协调化解了6个,剩余17个正在协调解决当中;余留的积案分别是(1)花江镇青平路周金明与胡翠华因房屋通道发生矛盾纠纷一事,经镇司法所和镇综治办调解未达成协议,现因周金明外出打工,无法进行调解;(2)原农办在文山村修建“排洪沟”,没有搭沟盖板,影响农户生产生活及影响刘贡祥不能到田地里耕作所引发的纠纷;(3)花江镇商业街63号李国俊与卢家因土地一事,引起矛盾纠纷;(4)花江镇云庄村鱼塘二组村民韩荣贵与村里因2010年修

路占地一事,引发矛盾纠纷;(5)花江镇云庄村鱼塘组王安义与韩荣芬因土地问题引发纠纷;(6)两参人员:花江镇胜利街125号令狐昌盛、中山社区刘道福、和谐社区范治昆、享乐村陈学刚分别反映要求解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及住房问题;(7)花江镇半坡村半坡组辜付华(建并撤销畜牧站兽医员)要求解决待遇问题(已上报县畜牧局,现等待答复);(8)花江镇哨上村茴香坪组罗开建反映黄信兴堵路问题,请求政府帮助协调解决;(9)花江镇下哨村下哨组施学昌要求恢复烈士遗物(房屋)及解决住房问题(已报上级相关部门,等待答复);(10)花江镇半坡村戈林组陈鹏要求代课教师转正,但因计划生育超生;(11)花江镇胜利村螺丝山组张德光反映原村长张信凯、现任支书周启富关于退耕还林款的问题(现镇纪委正在调查处理);(12)花江镇蚂蝗村周伦华因在农业银行存款与银行发生纠纷的问题(法院已判决,建议继续走司法程序);(13)2010年10月9日,关于下哨煤矿1983年建矿以来修建公路占地一事,引起矛盾纠纷(已上报县政府,等待相关部门和领导答复);(14)花江镇中山社区(暂住)周伦琼反映要求恢复公职一事(此事镇领导与板贵乡领导对接,由板贵乡接管)。针对以上排查的信访积案,镇政府通过召开信访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花江镇信访工作领导包保责任制度》,采取领导包保稳控责任制,进一步提高责任单位、责任人的责任心,强化“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群众信访落实到单位、责任到人。

二、我镇加强信访和维稳工作的重点

(一)加强组织机构的建设。

我镇综治维稳、信访部门缺乏开展工作的专业人员,从而使我镇的信访维稳、矛盾化解等工作难于开展。为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质量,提高群众满意度,紧急调配其他部门人员到部门协助开展工作,现工作开展比较顺利。

(二)加强各村工作接待室的建立。

我镇一部分村没有设立工作接待室,没有专门的举报电话,致使一些村民没有地方解决生产生活中突出问题,群众的夙愿没有地方申诉,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加大工作的宣传力度。

我镇群众对于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工作开展的具体意义。由于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是今年开始于我镇作为试点的,工作开展几个月,群众的参与性不大。对此,我镇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利用星期天、通过宣传板报,悬挂宣传标语等方式,对工作进行宣传,让我镇群众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参与到我们工作中来,积极发挥群众的力量,促进我镇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我镇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一)注重化解与稳控的结合,坚持不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以化解消除矛盾,以救助解决疾苦,以调解理顺情绪,以稳控确保稳定。

1、加强教育,提高群众依法信访意识。深入开展信访知识进农村、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等活动,通过召开会议、张贴宣传标

语、开展法制讲座、个别谈话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信访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宣传提纲》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在“农村四讲”教育活动,将《信访条例》及其相关的规定纳入了重要并制作入农民教育“100问”的宣传册,让广大群众知道什么事情该上访?到什么地方上访?以什么样的方式上访?增强守法意识和道德观念,提升明辨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形成有序的信访秩序,让群众切身做到不违法上访、不越级上访。

2、落实惠民政策,融洽群众感情。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坚持以民为本,不遗余力地实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民生工程,下决心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饮水、行路、就医、就业、住房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二)突出基层与基础的巩固,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落实各种措施,保证信访渠道畅通,维护社会稳定

畅通信访渠道,将矛盾化解在一线。按照“先规范秩序、再解决问题”的原则,坚持“登门造访与开门接访”有机结合,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文件要求,建立了综合维稳工作中心,专门负责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和矛盾的化解,通过这种方式将群众的问题化解到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保证我镇的社会和谐。

落实包案责任,将问题化解在乡镇。深入排查。每季度初和重大会议、重要节庆期间及重点维稳时段均对全镇的重点涉稳问题进行排查,深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广大群众对工作大力支持。

落实经费保障,确保社会稳定。临时性的维稳工作支出镇财政确保

了实报实销,真正做到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确保了有专人抓信访,有经费保稳定,保障我们工作开展。

(三)强化体制与机制的互动,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从体制上落实责任,从机制上创新举措

1、落实稳控举措,将稳定落实在基层。坚持工作原则,对穷尽手段难以解决的信访问题,制定落实《处置非正常上访工作预案》,建立健全重要信访信息快速反应机制,及早控制和化解非正常上访苗头,对可能进京赴省到市上访、缠访的重点人员,采取“一对

一、人盯人”的办法予以稳控,逐个见面,逐个谈话,逐个落实稳控措施,确保天天见人。在重大会议、重大节日、重大庆典、重大活动期间,坚持每日“零报告”制度,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及时掌握动向,力保稳控工作不掉线、不断档,未发生一例进京赴省到市上访。

2、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对特殊人群进行档案管理。花江镇在外经商的群众多,我们建立了流动人口管理档案,随时更新数据资料。

上一篇:寝室设计大赛评分表下一篇: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