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提示

2024-06-04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提示(精选8篇)

篇1: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提示

致:企业负责人

上海达卫师认证有限公司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提示

为协助企业更好地配合审核老师进行并顺利通过审核,特提请贵企业有关负责人依提示了审核前准备。如有任何疑问请尽快致电我办事处。以免影响审核。谢谢配合!

一、企业资质材料:

1、营业执照(年检章在有效期内)

2、组织机构代码证(年检章在有效期内)

3、其他法定需要的资质证件(如经营许可证、QS证书)

4、强制性检验报告(3C、CE等)、型式检验报告或其它第三方进行的产品检验报告(如SGS检验报告)

二、重点材料准备:(以下各部门名称均按职能假设,仅作参考)

1、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检验规范》

2、企业生产所依据的标准文件:如国标、行标、企标等。

3、各部门分解质量目标统计表

4、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任命书、内部审核计划及报告、管理评审通知及报告。(须按企业自定周期进行。)

5、行政部:文件清单、质量记录清单、文件收发签收登记表、外来文件登记表

6、人力资源部:岗位职责说明、入职要求表(与质量有关岗位)、培训计划、培训考核记录、特殊岗位上岗许可证(如焊工证、电工证、驾照等。)

7、生产部/车间:生产计划或通知单、工序检验记录、作业指导书、标识控制、车间环境维护。

8、品管部:进货检验记录、半成品/成品检验记录、不合格品控制记录、计量仪器台帐及校准证明、设备台帐与检修记录。

9、采购部:供应商状况调查表、合格供方定期评审记录、合格供方名录:申购单/订购单

10、销售部:合同评审记录、客户满意度调查表及分析统计表、客户投诉处理记录。

11、仓库:产品防护工作、出入库登记、标识控制、帐物卡平衡状况。

12、研发部:设计开发评审、确认的相关资料

三、变更情况:

1、企业地址,联系方式是否变更?

2、认证产品范围是否需要变更?(请对照认证证书)

3、企业组织架构是否变更?(请对照原《质量手册》)

篇2: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提示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第一阶段审核

1月5日—6日,恒田印染公司接受了美国AQA公司高级审核专家组对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QMS)和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EMS)认证第一阶段的现场监督审核,并顺利通过。

现场审核的首次会议上,审核组长高级审核员吴豫老师介绍了此次审核的目的、范围及审核具体安排,恒田印染公司总经理魏来德对审核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也希望本次审核能够对我公司的质量和管理工作起到督促及指导作用。管理者代表蒋德君、宋育亮,及各被审核部门负责人、质量环境内审员也参加了首末次会议。

通过与公司领导层座谈,审核组对我司的基本概况、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对各个部门的现场察看,审核组了解了我公司产品生产加工的过程和相关管理流程,对我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及环境管理体系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最终认为我公司的QMS及EMS实施程度基本符合要求。经对我公司《质量手册》评审后认为其覆盖标准要求,基本具备可操作性,体现了组织特点。最后提出8项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评审改善意见,要求将以上问题按意见整改完毕后方可进行第二阶段审核。

此次审核结束后,魏来德总经理对审核组提出的问题表示认可,并保证于2012年2月中旬前整改到位,争取第二阶段审核顺利进行。双方还就第二阶段审核的范围做了进一步确认。

篇3: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提示

1 关注法律法规的要求

日用玻璃行业既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源、能源的浪费问题突出, 因此在现场审核时, 审核组首先要关注的是法规要求。

在“十二五”规划中, 日用玻璃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生产总量:规模以上日用玻璃生产企业日用玻璃制品及玻璃包装容器产量年均增长8%~10%, 到2015年日用玻璃制品及玻璃包装容器产量达到3 000万吨左右;二是节能减排:单位产品综合能耗 (千克标煤/吨产品) 累计下降13%左右;单位产品CO2排放 (千克CO2/吨产品) 累计减少18%左右。根据上述要求, 审核组在审核时的关注重点要从“量”转向“质”, 促进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的关系。现场审核时应关注企业如何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方式的转变上, 力促产业转型升级, 不单纯追求扩大产能;如何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方面进行管理。

日用玻璃生产过程是以煤、重油、天然气、电等为能源, 以石英砂等矿物原料为主, 纯碱等化工原料为辅, 在窑炉中经1 400℃以上高温熔化、澄清、均化、冷却等工艺过程, 并经成型、退火、检验、包装等设备加工成最终产品。因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0年12月30日对日用玻璃行业进行了准入要求, 发布了《日用玻璃行业准入条件》, 这就要求审核组在现场审核时要考虑受审组织是否符合准入条件的要求。能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基本条件。

2 关注现场审核情况

以曾经审核过的日用玻璃组织为例, 对现场审核时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承德XX玻璃有限公司建于1954年, 有五十多年玻璃设计、生产、经营历史, 主要生产高档玻璃葡萄酒杯、平底酒杯、各种烈酒杯、啤酒杯等, 有高透明无装饰玻璃产品、各种颜色装饰和金饰、彩饰、刻花、喷砂、贴花等深加工装饰产品, 产品远销北美、欧洲等国家。

现场审核时, 首先要了解该组织布局以及是否有新、改扩建项目, 布局是否符合准入条件的要求。该组织未位于风景名胜区附近, 远离承德避暑山庄, 周围居民为公司职工, 还有一座监狱, 附近居民较少, 无国家核准的耕地红线范围内的农田保护区, 符合日用玻璃行业准入条件中的项目布局要求。另外还要考虑改扩建时环境评价报告或环境评价表和环境评价验收中的要求, 因为环保局会从环境法律法规要求方面对组织的环境进行要求, 这是审核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依据。

其次要了解该组织的主要生产装备。本组织的生产设备有进口全电玻璃熔炉4座。该组织虽然未位于风景名胜区附近, 但当地环保局还是要求该组织进行清洁生产, 为此该组织将原有烧煤的熔炉, 改为烧重油的熔炉, 最后改为全电熔炉。审核时关注是否有新建或改扩建项目, 新建或扩建的项目是否达到《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水平。清洁生产污染物产生指标应达到《新建或改扩建日用玻璃生产项目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中的限额指标, 这也是《日用玻璃行业准入条件》的要求。

最后要考虑该组织的生产工艺。玻璃生产工艺是:配料→熔化→热成型→退火→冷加工→彩饰→检验→包装。

配料工序:审核时要考虑本组织的产品以石英砂等矿物原料为主, 纯碱等化工原料为辅, 所以粉尘的控制和原料的消耗是最主要的。虽然该组织的原料均放在仓房中, 但如何对粉尘进行控制组织想了很多办法, 周围经常洒水。还要考虑原料的合理使用, 使用时由计算机控制配比, 避免浪费。升降机料口有活动盖, 倒入原料时将编织袋放在升降机料口, 避免粉尘的无组织排放。该组织还回收利用碎玻璃加入原料中, 既节约成本, 又节约资源。

熔化工序:玻璃熔液的温度通常为1 250~1 450℃左右。在审核时要关注生产计划编制时是否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是否考虑电的消耗。本工序电的消耗是最主要的, 应将熔化工序尽可能放在非用电高峰, 尽可能减少频繁换产。审核时还要关注窑炉余热的使用。

热成型工序:该组织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在该工序充分体现。工人均为手工操作, 工人的操作水平取决于组织是否能节约资源和能源, 如何节约要看组织是否有完善的工艺规程, 还要看工人是否经过培训, 是否是熟练工, 这常常是审核的关键。以人工吹制酒杯生产过程为例说明审核应关注的问题。

从玻璃熔炉中用吹管取少许玻璃熔料吹小泡, 用带有小泡的吹管再从玻璃熔炉中取玻璃熔料, 然后在整形模中进行整形, 将整形后的料坯放入模具中吹制。吹制是玻璃杯成型过程最为关键的环节, 吹制技艺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玻璃杯的光亮程度、壁厚的均匀程度, 所以一般从事这个工序工作的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匠师, 在取料过程中所行走的工艺线路都是最佳线路, 相互之间也不会碰撞, 体现了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资源理念。

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也非常重要。熔炉内温度非常高, 炉壁会变薄, 这就要求有计划地定时维护和保养, 避免出现玻璃液泄漏的情况, 因此应该有应急池和应急措施, 一旦出现问题要有应急响应, 这也是审核组现场必须关注的方面。

退火工序:退火过程是玻璃杯消除内在应力的过程。产品在退火窑中经历先高温再降温的过程, 最高点温度达540℃左右。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20~180 min, 要在退火窑中运行30 m。在模具中吹制完成后, 无挺酒杯直接进入退火窑退火, 高脚酒杯需要抻挺、做底后再进行退火。在审核时应关注温度、时间的合理配合, 也是以电的消耗为主要考虑的控制要点。

冷加工工序:冷加工阶段是口部处理阶段。在这个阶段, 分别进行切口、磨口、烘口处理, 对于口厚的产品要进行抛光处理。在审核时应关注废玻璃的回收和抛光时水的节约使用情况, 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是否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 以及废水的排放控制是否符合本组织的要求和本地区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

深加工工序:经过冷加工阶段后, 有些产品需要进行深加工。深加工的主要工艺有刻花、喷砂、贴花纸、金饰、彩饰等。审核该工序时要关注刻花、喷砂工序有无对粉尘进行控制, 贴花纸、金饰、彩饰工序对产品的自身污染有无控制, 如:有害物质限量是否进行了控制, 是否严格按《烤花窑操作规定》执行, 对设备定期维护和保养、注油是否严格遵守化学用品的安全操作规程。

包装工序:各种加工完成后, 所有的产品都要逐一经过检查人员的目检、手检, 才可以进行包装。玻璃杯出现气泡、条纹、杂质、擦伤、口不平、底不平和尺寸不符合规格等缺陷的均为不合格品, 一般为报废处理, 审核时应关注废玻璃的分类和回收情况、包装物的利用和回收情况。

审核现场还应关注相关方对环境有无要求和投诉情况, 如厂界噪声有无影响周围居民等。

3 结束语

日用玻璃行业普遍存在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浪费大, 熔窑寿命短以及碎玻璃的利用率低的问题, 在对日用玻璃行业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现场审核时, 应更加关注上述方面, 以符合我国节能、环保的相关政策要求。

摘要:日用玻璃行业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浪费大, 熔窑寿命短, 碎玻璃的利用率低。通过对日用玻璃行业的生产工艺及装备、法规要求的识别, 总结出审核日用玻璃行业环境管理体系所应关注的方面。

关键词: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日用玻璃

参考文献

[1]GB/T 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日用玻璃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 .

篇4:浅谈环境监测数据审核

【关键词】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内容;重要性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每一项管理措施的成效都要依靠环境监测来验证,任何环境决策都离不开环境监测数据的支持,监测数据的质量是环境监测权威性的根本保证。要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就必须对数据记录进行审核,监测数据的审核是环境监测过程中各环节的最终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所谓环境监测数据审核,是指对环境监测过程的各个环节是否符合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分析测试过程中原始记录数据处理和报告的出具正确与否的核查,使监测数据获取有效监控。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审核往往流于形式,很多时候,数据虽经审核,但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或错误,以致监测工作出现偏差,甚至造成监测站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的重要性,了解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的内容,加强对监测数据审核,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1.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的重要性

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近些年来环境的不断恶化,解决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哨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监测数据则是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最直接的反映,准确、可靠、可比的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是环境管理的依据。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监测技术和质量保证措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受监测环境、监测分析人员技术水平、仪器设备以及各种干扰因素作用,导致错误数据的出现,错报、漏报等现象时有发生。如果环境监测数据不够准确,将直接影响环境执法、环境管理等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且对环境评价、环境污染治理也不可能得出准确结论。因此,要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记录的审核,从大量环境监测数据中,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审核,剔除异常数据,对其进行合理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报出科学、合理准确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环境监测质量关。在目前全面开展质量保证有一定难度的情况下,数据的审核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的水平高低,代表着监测站技术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监测站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全面、严格、规范的数据审核,可以及时发现环境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存在的错误及不足得到及时纠正和解决。

2.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的内容

环境监测工作要求监测数据应达到的质量指标是: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原始性、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在一般的监测数据审核时,应该围绕着这“五性”对监测过程中前后制约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核,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2.1代表性

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是指具有代表性的时间、地点,并按规定的采样要求采集的有效样品的特性。数据审核人员应着重审核监测样品的采样原始记录是否全面、采样人员是否严格按照规范认真作好记录、采样点位有无其他偶然和人為因素影响的记录等,特别是监测人员使用的监测分析方法与标准规范、评价方法是否现行有效、方法的检出限、仪器设备的测试精度是否符合监测对象的要求。如果发现监测数据有异常,应首先通过采样记录详细分析原因,确保数据具有代表性。

2.2原始性

数据记录是监测活动的凭证,是所有监测工作的基础。监测数据应由监测人员在现场将所有观测值直接记入原始记录表中,如果监测信息(噪声、烟尘等)是由监测仪器打印的,应将打印记录附在原始记录表中。原始记录不得随意涂改,如在记录中发生错误,只允许检测人员采取划改的方式进行更正,并且在更改处签名以示负责。

2.3 完整性

样品的完整性是指按预期或计划取得有系统的和连续有效样品的特性。在审核样品的完整性时应着重审核各个不同监测对象的采样频次是否达到技术规范要求,必测项目是否齐全;采样时其他辅助参数的监测项目等是否完整。除记录实测数据外,还应记录检测方法、环境条件、监测使用主要仪器及样品编号等相关信息,以便在可能的情况下找出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必要时监测工作能存最接近原来的条件重复进行。

2.4 准确性

准确性是衡量实验室内测定结果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审核这项指标时除要确保所用仪器的精度外,还应特别注意每批样品的测试是否按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是否有一定比例的样品平行双样分析、加标回收率分析、密码样及密码样平行分析等。检查样品平行测量值是否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其精密度是否达到方法给定的室内标准差的要求;样品加标回收率的测量值是否尽可能地与真值接近,回收率达到技术规范要求。除了审核分析过程的准确性之外,还应审核相应的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内容,如校准曲线、检出限和空白实验值等。只有全面审核环境监测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内容,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5 可比性

监测数据可比性审核的范围很广且专业性很强,除了要掌握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国家颁布的监测分析标准之外,还应该广泛掌握各种污染物的特性及其在自然环境中存在形式和浓度范围;掌握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了解各污染源的主要污染物和排污情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对异常监测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只有从各个角度对每个监测数据进行认真细致的对比审核,才能发现问题,保证监测数据的可比性。

3.结语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加强监测数据审核是确保监测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审核人员要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熟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监测分析标准和各项污染物的特点,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的监测数据审核,保证数据审核的质量,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更好地为环境规划及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编写组.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8.

[2]楼燕.加强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质量管理[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12.

[3]杨驰宇,陈艳杰.浅论环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在监测数据审核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监测,2009,3(25).

篇5:3.环境管理体系审核重点

环境管理体系(以下简称EMS)监督审核(以下简称监审)实施中,如何确保贯彻CNAB对认证机构的通用要求和认证机构审核方案的相关规定,把握EMS监审证据的获取重点,形成审核发现和审核结论,促进组织的环境绩效持续改进,是监审有效的关键。现就审核实施中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高层领导的审核

对高层领导的监督审核,通过交谈、沟通等方式主要需获得以下证据:

1、环境意识的提高是否有具体的体现,如“新、扩、改”项目领导抓了哪些“三同时”工作;

2、守法意识的提高是否有具体的体现,如是否了解新的适用法律法规对组织的要求,组织采取哪些守法对策;

3、对组织的重要环境因素控制在领导的日常工作中有哪些具体安排和关注;

4、在污染预防、持续改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的成效如何,在资源优化、环保费用方面有哪些投入;

5、政府或相关方关注的重点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6、自我完善机制如内审、管理评审的实施及有效性;

7、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

二、守法证据

EMS监督审核仍然要获取守法的证据,特别是二监、三监审核以体现EMS的有效性。

1、对于属于一类风险的组织不但要审核水、气、声排放的日常监测结果,而且要审核地方环境监测部门的例行监测和监测报告,是否达标排放;

2、对于属于二、三类风险的组织酌情而定,对初审时提供的水气声监测报告中已接近排放标准的项目,应要求提供新的监测报告,以审核其改进的有效性;

3、组织当年的排污许可证与实际实施情况,有无超标、超量排放,有无罚款或其他行政处罚;

4、有毒有害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或转移的证据;

5、国家或行业节电节水有明确指标要求,组织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能耗标准;

6、组织的特种设备如锅炉、压力容器等是否按时由监察机构定期检验,定期检验中提出来的整改要求,是否经过了整改和复验合格后投入运行;

7、其他对照适用法律法规必须强制执行的证据。

三、审核准则变化及其审核

要关注EMS审核准则的变化如新的法律法规、标准等的发布实施,特别是地方法规和顾客、第二方审核提出的其他要求,要依据这些新准则要求进行审核取证,如纺织、服装行业2006年1月1日全面强制执行“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在审核产品中环境因素控制时,应依据上述标准要求,关注相应的PH值、甲醛含量、色泽度等指标是否达标的证据。

四、体系的变化及其审核

首先要关注EMS范围有无变化?对于这些变化组织的体系有哪些变更以及变更后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如有的组织在取得证书后在厂区内新建了员工食堂、宿舍;有的工厂在取证书后将厂区中多余厂房租赁给另一厂商,形成了“厂中厂”的环境影响,这些审核范围的变化是否在EMS中有所体现?是否有恰当的控制?其次要重点关注组织新项目、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投入,其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是否更新,新的重要环境因素控制及其效果如何。如在组织的厂区内扩建新的厂房,其建筑施工涉及的环境因素是否已识别评价,是否纳入EMS控制范围进行管理?

五、对文件的审核

无论审核有无安排监督审核4.4.5要素,在监督审核中均要结合现场,审核文件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以及文件变更的有效性,特别是对重要环境影响岗位的审核。如一个采用投入石灰石脱硫的发电锅炉,其作业文件中规定了石灰石投入量与锅炉运行中SO2达标具体控制要求,对经过初审后的持续运行,在监审时要结合现场4.4.6要素的审核,进一步审核其运行准则是否适宜,是否适宜现场操作,是否行之有效等等,都要重点加以关注。

六、对重要信息进行追踪审核

要重点关注并疏理自上次审核以来组织的环境表现和环境影响,有无值得关注追踪审核的重要信息,当发现有重要信息时要加以判断,是否调整审核安排或调整审核思路,进行追踪取证,必要时审核组要研究调整审核计划,增加审核的标准要素,以便取得重要证据。上述重要信息如工业企业产品产量与污染物排放量发生重大不匹配;周围居民或单位有投诉意见;重要环保设施曾发生过停用或重大故障;重要环保设施运行控制参数异常;仓库中危化品贮量异常增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连续接近排放标准值或控制图排列异常;地方环保部门对组织所在地区环境质量功能区作出调整(如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由于城市的发展由二类上升为一类)等内外信息均可以作为重要信息进行进一步追踪审核。

综上所述,在EMS监审中要注意把握获取证据的重点,为正确判断组织控制重要环境因素、改进环境绩效,确保EMS的持续有效性打下基础。

EMS审核中关键问题如何把握审核尺度

为了降低审核工作风险,达到审核的充分、有效和一致性,就审核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何把握审核尺度谈谈个人体会,供大家参考和釜正。

一、审核范围的界定

大家熟知EMS的现场审核范围往往大于企业的认证范围,尤其在一阶段现场审核工作中,对范围的判定是否准确更为重要,应全面考虑企业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其认证申请范围、中心受理范围及现场环境关联性的情况。目前,大部分老师对固定现场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范围把握比较充分。但对多现场企业,如旅游服务业审核,审核范围不仅要包括旅行社或服务中心等办公现场,同时还要包括旅游线路上涉及的场所;对开发区管委会的审核,其审核范围不仅要包括管委会办公区,还要兼顾区域内企业、社会服务机构,尤其是对那些重污染企业,如餐饮业、医疗机构、制药厂、有一类污染物企业均应纳入到审核范围内进行审核,同时需要适当抽查,了解管委会对所管辖区域内的环境因素控制、治理情况及环境法规在所辖区域内贯彻情况。

二、环境因素识别需注重全面性

环境因素的识别应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周期进行通盘考虑及控制。2004版新标准更加明确和强调了污染预防三级控制的(预防、减少和控制)重要性。加之目前国内相关的环保产业还不发达,尤其是对危险废物的处置能力比较弱的大环境下,企业对污染物进行源头识别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在审核过程中审核人员应适当地引导企业在产品设计、工艺选取、项目开发、设备、原材料的选购等活动中,给予合理策划、改良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有计划替代产品等方式进行节能降耗、减少和降低污染;应引导企业将污染预防的改进工作纳入其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三、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适宜、符合性评价工作在标准中何处展开,概念不统一。

有关企业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识别、适用性确定工作在标准4.3.2中已明确给出,而相关的符合性评价工作在标准4.5.1或新标准4.5.2要求中实施。其不符合的判标工作也应对准相应的条款号。

四、对年监审核企业所制订的环境目标、指标及方案的审核工作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A.对目标指标的制定不关注其内容的策划是否能够体现方针的持续改进要求,有的企业两年的目标指标内容完全一致,审核员仍对此事认可;

B.只关注当年的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不审核上次年监目标的最终完成能力及结果。

五、信息交流的审核范围具有局限性

审核老师的大多数精力放在企业内部的交流,外部信息交流只是询问有无发生环保污染、投诉事故事件,不注意深入收集现有的信息材料是否充分,审核信息交流是否具有双向性,是否建立了合理、可行的沟通平台,从而证实结论的真实性。

六、监测与测量的范围覆盖不全

除生产设备、影响质量的监测设备外,大多数企业的体系文件与运行活动,缺少对环保设备、设施、环境监测设备进行管理的规定和控制。如水表、电表、灭火器材的压力指针、声级计等设备是否准确、有效;隔油池、除尘设施是否良好运转,能否达到环保效果等,而以上设备、设施的校准与维护工作经常被忽视。

七、运行控制及应急程序不能全面体现和支撑行业主要污染物的控制。

现有的企业文件多数只关注通用的水、气、声、渣、油品、化学品、能源(只含水、电、纸)和火灾的控制,与企业本身的实际规模和行业没有很好的结合,其实不同的行业还有其不同的重要污染物需文件进行指导控制,如那些大量的消耗稀有金属的资源类行业,如何控制其的消耗量;还有一些生产产品较单一,但属危险化学品的行业,需视其情况而考虑制定相应的运行控制程序。应急工作也是如此,通常只关注消防火灾,其它主要污染物紧急排放、能源资源的大量浪费与异常情况下所发生的重大环保事故未能通盘考虑应急措施,如市政管网中三水(给水、排水、雨水)的突发爆裂、损坏;污水处理站中紧急停电;危险、化学品的紧急大量泄露、挥发与倾倒;国家森林公园中珍奇树种与野生保护动物突发病变;在古都地基开发过程中发现古文物等环节也要给予有效的控制及应急措施。同时还发现很多企业的应急演习不是针对其所编制的预案进行的,如火灾应急演习只是培训消防知识及如何使用灭火器材,并没有针对《火灾应急与响应的控制程序》进行相应的演习及对其程序给予有效性的评价,当然演习方式是采取实地演练还是纸上谈兵由企业量力而行。

八、内审范围是否充分覆盖全要素全部门,审核深度不够。

EMS的内审工作,标准要求两个覆盖:全要素与全部门。如果大家把全部门理解为全现场的审核更为合理,因为除了审核主要的生产与行政办公部门,EMS审核还要关注其他辅助现场的实施与控制效果,在咨询老师的帮助下从计划安排上一般没什么问题,但查其内审记录通常未能找到辅助现场的重要环境因素的审核,如食堂、宿舍、垃圾存储站、旱厕和配电室等辅助场所。

九、监督审核要素是否也可抽样?

篇6: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提示

质量/环境/安全体系审核要点

一、手册及文件评审;体系总体评估(Q:4.2.2;E:4.1 ;O:4.1)1)手册是否界定质量/环境/安全相应体系的范围?是否有质量体系条款删减?删减合理性如何?

2)手册是否包含或引用必须的程序文件?是否有过程之间关系的描述? 3)结合公司文件体系及运行状况总体评估质量/环境/安全运行情况?

二、方针目标(Q:5.3,5.4.1;E:4.2,4.3.3;O:4.2,4.3.3)1)查质量/环境/安全的方针、目标: 2)是否形成文件,并有正式批准的证据?

3)质量/环境/安全目标是否与质量方针一致?是否是在质量/环境/安全方针的框架下展开的,与所确定的范围是否一致?

4)在与质量环境管理相关的职能和分层次上是否建立了质量/环境/安全目标?是否形成了文件?有批准的证据吗。

5)针对相应的环境/安全目标是否有相应的方案,方案是否包括:时间、方法、责任人?

6)各部门是否已经对相关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是否实现?如果没有实现是否已经有相应的改进措施?落实情况?是否形成了文件?有批准的证据吗?

7)质量/环境/安全方针是如何向全体员工传达的?并通过其他过程审核时与各个层次员工的接触,了解员工对质量/环境/安全方针的理解程度; 8)质量/环境/安全方针在什么时机评审?如果已经进行了评审,查评审的情况,是否保证了质量/环境/安全方针的持续适宜性?

三、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E: 4.3.1;O: 4.3.1;)

1)是否按照工作流程或部门职责识别了环境因素/危险源,并保留了环境因素/危险源清单等相应的记录,是否有审批?环境因素/危险源是否齐全?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2)针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措施是否形成程序文件?查看文件或询问相应程序规定。

3)是否已经评价并有相应的评价记录,有重大环境因素/危险源清单等记录?

4)是否已经针对重大环境因素/危险源建立了相应的控制方法,如:运行控制程序或目标方案? 查看控制措施记录。

5)重大环境因素/危险源是否经过评审或重新评定?查看风险评价记录。6)是否有关于重大环境/危险源的监测或检查?查看记录。

四、文件管理(Q:4.2.1,4.2.3;E:4.4.4,4.4.5;O:4.4.4,4.4.5)1)查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的相关记录; 2)通过交谈了解实际情况与文件是否相符?

3)查文件的发放、借阅、更改等是否符合相关文件的规定,如果是用发放记录进行控制,发放记录能证实发放的全部情况吗?是否能区别文件的发放对象?是否有发放编号?是否有文件的签收的证据?

4)标准要求必须形成程序文件的过程:环境因素、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能力、培训和意识、信息交流、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监测和测量、合规性评价、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不合格品控制、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是否制定了程序文件?相应的文件、记录清单和有效文件清单?

5)抽查不同部门现场的文件与文件的发放记录是否一致,查现场的文件的受控情况,到文件的使用部门,查相关的文件是否发放到位?有效、在用的文件是否能够提供?

6)各部门使用的文件是否保存完好?内容是否清晰?是否会产生有误的信息?

7)规定了哪些文件评审的时机?是否按规定的时机对文件进行了评审?文件评审发现了哪些问题?是否引起了文件的修改?文件修改经过审批了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吗?对文件更改的审批符合文件管理的规定吗?更改后的文件是否保证了充分性和适宜性?

8)查文件的作废管理:作废文件是否都已收回或自行销毁?收回的废文件是否已销毁?如有发放记录,可从中抽一些作废文件查收回或销毁的证据;合理保留的废文件是否有标识能防止误用?

五、记录管理(Q:4.2.4;E:4.5.4;O:4.5.4)1)查看记录控制程序,了解其记录的控制措施?

2)查记录清单、记录的归档情况,记录是否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3)查现场的使用的记录与受控版本是否一致?

4)结合其他过程的审核,查相关记录的贮存、保存期限和处置?

六、法律法规及外来文件的管理(Q:4.2.3g),7.2.1;E:4.3.2,4.5.21;O:4.3.2,4.5.2)

1)外来文件/法律法规的分类情况如何?职责如何安排?特别是对外来文件/法律法规更新的跟踪渠道和职责怎样规定?

2)查外来文件/法律法规清单或目录,组织对与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外来文件是否识别充分了?特别是新换版或修订的外来文件是否已识别了?

3)外来文件/法律法规的发放如何控制?重要的外来文件是否有明确的发放对象?

4)作废的外来文件/法律法规是否收回或销毁?

5)在使用部门查必要的外来文件/法律法规是否有提供?保存是否完好?是否有无关的外来文件?

6)如何对守法情况和法律法规的适宜性进行控制和评价?是否定期的进行评价?收集的法律法规是否与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相对应?

7)针对公司所确定的其它环境/安全要求是否遵守如何进行评价?查看证实记录。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七、管理职责(Q:5.1,5.2,5.4.2,5.5.2 ;E:4.4.1;O:4.4.1)1)管理层是如何实现管理承诺的证实(守法宣传;方针制定;目标确保制定;资源评审;管理评审实施等)

2)通过交谈和查阅相关证据,了解最高管理者是如何传达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重要性的?

3)通过交谈了解最高管理者提供了哪些资源?这些资源能否满足质量/环境/安全的相应需求?

4)最高管理者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意识如何?是否清楚如何通过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来实现?是否明确了责任?是否清楚地了解市场变化和顾客需求?是否了解顾客满意或抱怨的情况? 5)质量管理体系变更时是否仍在正常有效地运行?

6)管理者代表是如何履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的建立、实施和保持的职责的?

7)管理者代表通过什么方式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提出了哪些改进的建议?

8)在提高员工质量/环境/安全意识方面,管理者代表领导协调、组织实施了哪些活动?效果如何?

9)管理者代表在内审工作中的职责如何?

八、信息交流与沟通、合作与协商(Q:5.5.1,5.5.3;E:4.4.3; O:4.4.3)1)各机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是否已明确?没有矛盾、含糊和不一致? 2)确定的职责和权限是如何向员工传达的?

3)部门内部与部门之间如何对职责权限、环境因素、危险源、法律法规目标实现等事件进行沟通的?: 4)本组织有哪些内部沟通渠道和方式?

5)通过各部门的审核了解各层次管理者对自己的职责和权限是否已经清楚并理解?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6)内部沟通有哪些内容?沟通的效果如何? 7)如何就环境/安全方面的知识向业户进行宣传?

8)如何接收外来的文件、法律法规关于环境方面的信息接收?如何处理?或分发?

9)质量/环境/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的证据,如会议记录、发言提纲、宣传品、简报、内刊等?

10)是否在危险源辨识、事件调查、方针及目标制定等活动中由员工进行参与。查看是否建立、保持和实施员工参与的程序。11)是否与影响的外部方就安全方面进行协商?

九、管理评审(Q:5.6;E:4.6;O:4.6)

1)管理评审频次是什么?是否发生过追加管理评审的特殊情况?

2)管理评审活动是否进行了策划?查上一次管理评审的资料,包括了输入、输出、评审记录评审报告等资料?各项资料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3)管理评审的内容围绕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是否评审了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包括方针和目标)改进的需要? 4)管理评审是否形成了关于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及过程的改进、产品的改进、对资源需求的决定和措施?整改的证据是否符合要求?

十、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意识和培训(Q:6.2;E:4.4.2;O:4.4.2)1)查人员能力的确定:根据法规和公司岗位的职责权限规定,是否确定了任职人员相应的能力要求?体现在什么文件中?(如《岗位说明书》)2)相关人员的上岗证书,是否符合要求(抽查电工证、焊工证、内审员证等资料)?

3)是否有与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相关的重要岗位?岗位职责如何?现有人员是否符合要求?

4)抽查部分人员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或通过现场考核,确认是否满足能力要求?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5)是否制定关于培训或招聘方面的计划?查看招聘材料。

6)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培训教育的相关证据,如会议记录、培训记录、宣传品、与各层次员工交谈等。

7)对培训或其他措施是否进行了评价,效果评价的证据?

8)如何确定各种服务过程对人员能力的要求?以及现有人员进行考核评估的材料,对发生不符合要求采取的措施?以及措施的实施效果的验证。9)如何进行员工能力考核、激励的?

十一、基础设施(Q:6.3;E:4.4.1;O:4.4.1)

1)了解各部门基础设施的分类情况,管理的职责和分工是怎样的?管理要求、保养制度等?保养和维修是否符合要求?

2)对基础设施管理工作的检查如何进行?对基础设施完好状况的检查工作的情况如何?检查的结果怎样?

3)有问题的基础设施是否进行了处置?对潜在问题是否采取了预防措施? 4)文件及记录:基础设施管理台帐,基础设施的技术文件资料;现场观察基础设施的管理情况;基础设施申购的相关资料;基础设施大、中、小修及日常维护保养计划及实施记录;对基础设施的检查及后续措施的记录。5)环境/安全所需要的设备、设施是否能够满足要求?

十二、工作环境(Q:6.4)

与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工作环境的要求,现场工作环境实况,各项管理制度实施的证据,对工作环境检查的记录及后续的改进措施。

十三、服务过程的控制/运行控制/应急准备与响应(Q:7.1,7.5.1,7.5.2,7.5.3,7.5.4,7.5.5;E:4.4.6,4.4.7 ;O:4.4.6,4.4.7)

1)各部门提供服务提供过程基本情况的文件,如运输、维修等服务提供过程的文件,服务实现的质量目标是什么?达到了吗?实施记录、对实施的检查和控制记录

2)设定的质量/和环境目标和过程的标准,实现各种目标和标准要求的记录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或文件;

3)与服务过程监督和测量相关设备和监测装置的管理记录,如:测温的仪器、压力表等;

4)现场服务的提供情况,包括服务过程,监视、监督和检查过程,各种为保证服务质量和环境管理的实现的过程设备和监测装置的现场管理和相关的记录,过程监控和检查活动提出的改进措施证据; 5)放行、交付活动的记录和现场情况;

6)为客户提供服务后的满意调查、服务质量跟踪等实施的记录和现场情况; 7)各服务或设备、机房的现场的各种监视和测量状态标识的样式及现场标识的状况;维修零部件、车辆等的追溯性信息。

8)服务过程中涉及的顾客财产的登记或台帐,识别、验证、保护、维护的记录,发生丢失、损坏、不适用的情况及向顾客报告的记录;

9)产品防护的管理制度,现场中防护的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的现状,搬运工具,包装材料及包装后的产品情况,贮存设施和条件等; 10)各种环境管理要求的废弃物(固废、废水、废气等)的管理、处置的记录以及发现不符合的处理证据,和纠正措施效果的验证;

11)各种安全管理要求的危险源控制、处置记录以及发现不符合的处理证据,和纠正措施效果的验证;

12)各类应急相应的预案的实施或演习的证据和演习效果、预案实施效果的评估和改进的记录以及现场的情况。

十四、与顾客有关的过程及顾客满意/不合格控制(Q:7.2.1,7.2.2,7.2.3,8.2.1)1)查各部门与顾客有关过程的职责安排及分工,查与顾客有关的质量/环境目标和各种目标实现情况的记录。

2)就服务质量/目标,环境管理目标/方案如何与顾客沟通,并确定顾客的需求(顾客明示的或隐含的要求、法规要求、组织自己附加的要求)?查阅相关的文件和记录。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3)对向顾客提供的特约服务应查有关的要求的评审:公司是否有能力满足这些要求,如何传达顾客的信息?发现问题时是否采取了后续措施?结果如何?

4)查与顾客的沟通:如何与顾客沟通?(沟通的证据)对顾客的意见、抱怨和投诉是如何处理的?是否对顾客反馈的信息进行了记录并及时处理,特别是顾客的抱怨、投诉?

5)顾客满意度的质量目标?是否实现?文件中如何规定顾客满意监视和测量的过程?是否符合要求?顾客满意问卷或调查表,座谈会记录,调查报告和顾客反馈意见登记

十五、采购/不合格控制(Q:7.4.1,7.4.2,7.4.3,8.3)

1)与采购有关的质量/环境体系文件,相关的程序文件和支持性文件,采购要求、采购产品标准等;

2)相关的职责安排及质量/环境目标(对供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环境要求,以及实现情况);

3)查供方评价和重新评价记录及支持性证据(营业执照、资质证书、许可证、调查表、检验报告、样品试用报告、业绩证明材料、过程程序、设备情况、人员能力等),评价结果及后续措施记录,合格供方名单;

4)采购文件,如采购计划、采购合同、采购清单等,供货记录或报验记录,采购产品的验证记录等;

5)采购产品的质量情况记录,及相应的数据分析记录?对发现的不合格物品的处理和相关记录?以及是采取纠正措施的记录。

十六、监视和测量设备/不合格控制(Q:7.6,8.3; E:4.5.1 ;O:4.5.1)1)查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文件;

2)按照文件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包含质量、环境、安全三方面的监测设备),技术资料。

3)查检定、校准计划;校准检定机构的资质证明,校准记录校准检定证书、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标识

4)现场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对装置是如何保护的?

5)评审以往测量结果的记录;是否能够识别设备的校准状态? 6)对不合格的监测设备和受影响的产品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十七、内部审核/不合格控制(Q:8.2.2,8.3;E:4.5.5;O:4.5.5)1)查上一次内部审核所发现的不符合的整改和验证,上次内部审核的范围(是否包括了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的全部工作内容?)2)上次内审的资料可包括:审核计划、审核检查表、审核检查记录、审核首、末次会议签到或记录、不合格报告、审核报告、对审核中发现问题的数据分析情况纠正措施及验证报告;

3)本次内部审核的计划(对具体审核的安排,即审核计划是否合理?审核文件(检查表)的准备是否充分?)

十八、服务过程和结果的监视和测量/不合格控制(Q:8.2.3,8.2.4,8.3;E:4.5.1,4.5.3;O:4.5.1,4.5.3)

1)如何对服务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测量以保证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是否有相关的文件规定?查实施的记录和检查的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及后续措施的记录。

2)对环境/安全管理的各重要设备、工作过程如何进行监控?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如何?是否能够提供问题及后续措施的记录?

十九、改进措施(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Q:8.4,8.5;E:4.5.3; O:4.5.3)

1)质量/环境/安全目标的完成情况和没有完成所产生的纠正预防措施? 2)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及其他相关的文件的执行情况?

3)来自日常的检查、测量、顾客满意等方面产生的不符合、投诉信息的纠正、预防措施是怎样的?执行验证的效果如何?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篇7: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提示

一、企业IPO过程中积极发挥申报会计师的作用、提高会计师话语权

1.建立事务所与证监会发行部的沟通机制,包括不定期沟通会议、专业咨询渠道、参加证监会的保荐人培训等,事务所可不定期向发行部提供IPO实务中会计问题与处理建议。2.证监会发行部将对申报IPO项目分类处理,风险较大的IPO项目可能提醒事务所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必要时还将引入其他事务所(如H股事务所)的专项复核制度。

3.申报会计师应掌握发行部最新IPO审核标准与精神(如对目前热点问题:股份支付、验资复核、重大客户核查等),加强内部与外部技术咨询,提高IPO申报过程中在会计方面的权威、话语权。

4.发挥事务所机构作用,事务所技术部门和质量控制部门应加强对证监会发行部有关重大会计问题审核标准的整理、传达和执行中质量复核,保证事务所层面统一执业标准要求。

二、目前IPO审核发行动态和有关政策调整

1.目前主板在审企业近350家,3月底上报企业现在可以上会,90家在9月底申报。正常审核时间约在6-8个月。现在会里没有积压。

2.发行部首发财务数据有效期改为6个月,即6月底仍可用年报数据上报。但预披露稿财务数据应在有效期内,需要补审一次。

3.招股说明书预披露时间将提前至初审会,根据反馈意见回复修改招股说明书后即预披露,不再等发审会前再预披露。

4.发行部首发反馈意见回复期限改为30天,个别问题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答复可先答复其他问题。若时间过长不答复可能终止审核。

三、发行部在IPO报表审核中有关会计问题处理意见

(一)关于股份支付

会计准则有明确规定的,应执行准则规定,主要判断工作在发行人和会计师,不进行会计处理应披露理由及依据。

申报期内股份支付的审核重点在最近一年及一期,对于之前部分难以区分的双重身份可以不区分,执行较宽。股份支付形成的费用可计入非经常性损益。

总体原则:股份支付的条件是提供服务并获得对价。不提供服务的无关第三方不涉及股份支付,提供服务的客户、咨询机构等获得股份也可能涉及股份支付。公允价值与付出成本间差异为相关费用。

针对IPO实务,构成股份支付的须有两个必要条件:

1.以换取服务为目的(强调:如果不是这个目的,则可不适用)

(1)股份支付不仅包含股权激励的情形(如引入董秘、高管并低价给予股份),也包含与客户、技术团队之间的购买行为,如发行人对第三方低价发行股份,以取得对共同专利技术的独家所有权。

(2)股份支付与约定服务期没有必然联系,即对以前服务的奖励也为股份支付。(3)以下情形可以解释为不以换取服务为目的,均不属于股份支付的范畴:

n 公司实施虚拟股权计划,在申报前落定的,或对股权进行清晰规范、解决代持的; n 取消境外上市,将相关股权转回的;

n 继承、分割、赠与、亲属之间转让(即使亲属也在公司任职的); n 资产重组(如收购子公司少数股东股权等)或资产整合过程中的补偿; n 全体股东的配股等情形。(4)控股股东及其关联股东低价转让给高管为股份支付,但小股东转让各高管可以不算。2. 对价(如何确定公允价格可参考金融工具准则)(2)有活跃市场的,参考活跃市场价格;

(2)无活跃市场的可参考PE价格,在可量化分析调整因素时可对价格进行调整,不一定非要按PE价格;申报期内的外部投资者价格均可参考,但其应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股份达到一定数量),并可根据不同的市场状况进行一定的调整,并披露说明调整的定量化理由(如08年同期市场平均PE倍数,09年同期市场平均PE倍数)。

(3)无PE的应采取合理值方法确定,如进行评估,估值报告(系会计师的增值服务,保证独立性前提下)。

(二)IPO每股收益披露 1.总体原则

整体变更折股以前有限责任公司阶段可不列示,折股后与上市公司保持一致列示基本每股收益,折股当年用折股数为期初股本计算。2.处理方法

(1)有限公司阶段不用计算和披露EPS,股份公司设立后当年及以后期间计算和披露EPS。(2)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当年的期初股本数按折股时股本计算,即股份公司设立前不考虑权重变化。股份公司设立后执行披露规则9号,考虑权重变化加权计算EPS。(3)申报财务报表中股本栏披露为股本(实收资本)。

案例:2010年2月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实收资本)由3000万元增资至5000万元,5月变更设立股份公司,折合股本1亿股,此后不变。则2009年不披露每股收益,股本为实收资本3000万元;2010年期初股本数为1亿股,此后也为1亿股。

(三)关于申报会计师出具验资复核报告的情形

1.申报期间的验资报告如由非证券从业资格的事务所出具的,应当由申报会计师进行验资复核。

2.申报期之外的实收资本、股本存在重大违规情形的,应当由申报会计师进行验资复核。参考:出资不实的相关处理原则

(1)用于出资的无形资产目前技术过时或有关专利已过期,但报告期末相关资产已摊销完毕的,则对发行不存在影响。如存在大额未摊销金额,则相关股东应已采取措施消除潜在影响。

(2)公司设立无验资报告、但完成了工商注册的违规处理:因无验资报告无法确定股东出资是否缴足,在省级人民政府确认前提下,还需要请国家工商局确认当地工商主管单位行政行为的效力设立。

(3)历史上的出资不规范,若不涉及重大违法行为、现业已规范,对现在没有重大影响,不构成实质性障碍。

(4)国有股权转让违反国有资产相关管理规定的,集体企业股权转让违反集体资产管理相关规定,都需要在申报前取得省级人民政府确认文件。

(5)出资不实的,事后规范整改,如实信息披露,另外:欠缴出资占注册资本50%以上的,规范后运行36个月,占比20%-50%的,规范后运行12个月。

(6)抽逃出资的,规范后不构成发行障碍。解决方案:工商出确认意见同时提供出资归还的充分证据材料。建议规范后运行36个月。

2(7)技术出资问题要关注,是否属于职务成果?技术出资比例不宜过高,需提供技术出资的评估报告。若用于增资的技术与发行人业务相关,要详细核查是否是职务成果。重点关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手里是否有与发行人业务相关的技术尚未进入发行人。(8)注册子公司的出资也必须缴足,出资未缴足视同出资不实。

(四)对重要客户、供应商及关联方之间的交易真实性核查

1.对重要客户、供应商的尽职调查/核查责任为发行人、保荐人和律师。

2.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识别关联方”,判断关联交易处理适当性、关联方关系及关联交易披露的完整性。

3.注册会计师审计范围和核查责任为合并范围内的关联方和关联交易。合并范围外的关联方和关联交易的核查责任主要为发行人和保荐人。对重要客户、供应商的延伸审计不属于IPO申报财务报表审计范围。发行人根据证监会有关延伸审计和专项核查要求,可以委托申报会计师执行该延伸审计业务,并会同保荐人和律师进行专项核查。

4.注册会计师针对重大异常、不合理交易(如期末发生对新客户的重大现金交易),应当予以关注。应提请保荐人和律师去核查是否交易真实性,核查交易方是否为未披露的关联方、是否存在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1)例如对经销商模式严重关注,通过存货转移方式实现销售,关注经销商与发行人的关联关系、发行人对经销商的控制能力、经销商的盈利能力和采销规模、最终销售情况、异常增加的经销商等。

(2)重要控股子公司的参股股东没有列为关联方不违背目前中国准则,但应列入重点核查范围,比照关联方披露该参股股东详细情况和交易情况。对于报告期内注销和转让出去的子公司重点关注,关注费用由转让出去的关联方承担。

(3)报告期内公司的关联方、已注销的关联方、已注销的子公司、客户与公司的关联关系、客户之间的关联关系,都需要充分披露。

(4)关联方的披露:结合上市规则、会计准则、招股书准则,按最严格的标准确定,核心是重大影响。

参考: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处理原则(1)信息披露方面,发行人应详细披露。

(2)中介机构要详细核查,核查内容包括:非关联化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受让主体的身份,对发行人的独立性、完整性等的影响,非关联化后持续交易情况,非关联化的标的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行为。从常理上讲,一个企业的转让,程序、定价都会是比较复杂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3)发行部关注原关联企业股权交易的商业合理性、真实性。比如卖给原公司的高管、发行人的员工,将会高度关注。

(五)关于原始财务报表的认定

1.申报期间某期的财务报表业经审计的,则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为该期原始财务报表。如该期用于纳税申报的财务报表与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存在不一致的,会计师应说明主要差异情况。

2.申报期间某期的财务报表未经审计的,则用于纳税申报的财务报表为该期原始财务报表。3.申报期间某期IPO公司的法定财务报表没有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则该期不存在原始合并财务报表。但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合并口径,说明原始财务报表与申报财务报表存在的主要差异情况。关键是有关差异要能够合理解释,中间的合并过程要说明。

(六)关于业务合并与业务分立 1.关于业务合并与评估调账

(1)实务存在一定期间内拆分购买资产、规避企业合并及“法律3号意见”的行为。审核中从严要求,业务合并参照企业合并。业务如何界定,需要做专业的判断,从严把握。n 同一控制下合并,以账面值为记账,交易中可进行评估,但不能以评估值入账,不接受评估调账(不能改变历史成本计量原则),记账时以评估增值冲减所有者权益,保证业绩计算的连续性。

n 非同一控制下合并:允许“整合”上市,但要规范;不接受“捆绑”上市。非同一控制下合并比同一控制下要求从严,并入的业务或股权三项指标(总资产、收入、利润总额)达到20%-50%的运行一个完整会计、50%-100%运行24个月、100%以上运行36个月。(2)不接受分立、剥离相关业务

2.剥离后两种业务变为一种业务(主营业务发生变化)。剥离没有标准,操纵空间大(收入、成本可以分,费用不好切分)。

3.法律上可以企业可以分立,但审核中分立后企业不能连续计算业绩,要运行满3年。

(七)有关税收缴纳和社保缴纳问题

1.关于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期间所得税税率确定

(1)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第四号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在通过复审之前,在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有效期内,其当年企业所得税暂按15%预缴。

(2)对高新技术企业复核期间按15%还是25%的税率计提企业所得税,应根据重新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可能性确定,如重新取得认证的可能性很大,可以按15%的税率计提所得税。如果申报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条件已经丧失,此时所得税税率按照25%列示为宜。这需由发行人和会计师根据企业高新技术认定条件情况判定。

(3)过渡期间应用15%税率的,发行人应进行律师专项核查并征询主管税务机关意见: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不仅要看批文,还要求律师核查企业是否符合实质条件。前期批文已过期新批文尚未取得的,要求发行人说明,保荐机构、律师调查,到有权部门征询意见,已经按优惠税率预缴,可以很有把握继续取得优惠的,可按15%税率报送最近一期报表。2.关于外商投资企业转为内资企业补交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外商投资企业转为内资企业,因经营期限不足10年而需退还已享受的企业所得税优惠,该补缴税款应在补缴当期一次计入损益,并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处理。3.关于改制过程中的个人所得税缴纳

(1)企业在改制环节因将净资产折合为股本,个人股东是否需缴纳个人所得税,怎么缴纳,可由税务部门决定,目前各地税务部门把握不一。现在也有到发审会前后才缴纳的。(2)发行部把握的基本要求是,如发生了股份转让交易的,实际控制人必须缴纳,否则应取得税务部门出具的缓缴文件。这涉及到发行条件问题,即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合法纳税问题。4.社保缴纳

(1)发行人应说明并披露包括母公司和所有子公司办理社保和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员工个数、未缴纳的人数及原因、企业与个人的缴纳比例、办理的起始日期,是否存在需补缴情形。如补缴,补缴的金额与措施,分析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2)保荐机构及律师应对社保及住房公积金缴纳问题应进行全面核查,并对未依法缴纳是否构成重大违法及对发行影响出具意见。符合条件的员工,需全部开户,对这部分员工不接受自愿放弃缴纳的声明。只有农民工可以特别考虑。

(八)其他财务问题

1.业绩真实性:财务会计审核的重点是关注企业的真实性。财务指标进行纵向比较,以及与同行业,重点关注异常项目,特别是毛利率。

2011年总体经济形势较为严峻,审核过程中对业绩的关注肯定比2010要更严格,重点关注业绩及增长的真实性、合理性、可持续性,严格防范虚增业绩及利润调节等行为,比如:(1)放宽信用政策,应收账款大幅增长;(2)费用的不合理压缩等。

2.报告期内变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务必慎重。可以调,但调整后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要比调之前、比同行业更为谨慎。折旧、坏账计提等重要会计政策、估计要进行同行业横向比较。

3.与联营/合营企业间内部交易的抵消: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与未纳入合并报表范围按权益法核算的联营企业、合营企业存在交易的,应按持股比例进行抵销。

篇8: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提示

7月1日至7月4日,来自中质协质量保证中心的11名审核老师对集团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认证审核。

11名审核老师分组对集团公司机关,市南巴士公司机关、25路队、36路队,崂山巴士公司机关、汽车三队、汽车六队,城阳巴士公司机关、汽车八队,轨道巴士公司,隧道巴士公司机关、海底隧道一队,物资分公司,车辆维修分公司进行了现场审核和评价,同时参观了收款中心。

在7月4日召开的末次会议上,中质协审核组共计开出了5项不符合项,同时提出66项建议供集团公司参考,审核组对集团公司的经营管理、企业文化、职工风貌也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集团公司三体系运行良好有效,推荐集团公司进行三体系认证。

上一篇:白玉兰奖-机电安装18条下一篇:大学毕业励志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