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概述

2024-08-21

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概述(精选6篇)

篇1: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概述

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 咨询电话:0371-55651111

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 河南京佳官网:henan.jingjia.org

(四)根据教育法规的适用范围不同,可分为一般法和特殊法

一般法指适用于一般的法律关系主体、通常的时间、国家管辖的所有地区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特殊法指适用于特别的法律关系主体、特别时间、特别地区的法律,如《××省职业教育条例》。

三、教育法规的体系结构

教育法规体系是指教育法作为一个专门的法律部分,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完整统一的法律有机整体。

(一)纵向结构

教育法规体系的纵向结构,即教育法规的表现形式,是指由不同层级的教育法律文件组成的等级、效力有序的纵向体系。由于制定机关的性质和法律地位不同,上下层次的教育法规之间具有从属关系。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纵向结构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是我国教育立法的根本依据,是教育法规的最高层次,其他形式的教育法律、法规都不得与之相违背。

2.教育基本法律

教育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它对整个教育全局起宏观调控作用,或称为“教育宪法”“教育母法”。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律为1995年 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 河南京佳官网:henan.jingjia.org

整的横向体系。我国教育法规体系的横向结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类:

1.教育基本法。它奠定了我国教育制度的基础,是决定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法,即已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基础教育法。它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领域的教育法律的总称。已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即为基础教育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3.高等教育法。它是以高等教育为调整对象,涵盖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以及非学历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的总称,即已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4.职业教育法。它是以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为调整对象的教育法律法规的总称,即已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5.成人教育或社会教育法。它以各类在职人员和职后人员的教育为调整对象,包括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从内容上应是横向结构不可缺少的方面,但是否单独立法正在进行论证。

6.学位法。它主要就学位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学位的等级、学位授予的条件和程序等作出规定,即已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7.教师法。它是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人员的地位、权利、义务、职称、考评、进修、培养等为调整对象的教育法律法规,即已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8.教育投入法或教育财政法。它是以教育经费的来源、分配、使用、核算及教育基建和教学设备等办学物质条件保障为调整对象的教育法律法规。从教育发展的实际来看,需要制定该法律

2015河南特岗教师教育法律基础备考:教育法律规范 http://henan.jingjia.org/2015/0414/article_35161.html

感谢您将教辅资料的想法分享给我们:lxn@jingjia.org 第 4 页

共 4 页

篇2: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概述

农村低保,是指对持有本地农业户口的家庭共同生活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2013年元月一日起标准为1560元)的居民给予差额补助的救助制度。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一)家庭成员有使用高档摩托车(或非经营性机动车辆)、计算机等非基本生活必需品的。

(二)两年内购买商品房或高标准装修现有住房的,新建高档住房的。

(三)经常出入餐饮、娱乐等高消费场所的,因赌博、吸毒、嫖娼等违法行为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且尚未改正的。

(四)安排子女高费用择校就读或子女在义务教育期间入收费学校就读的。

(五)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在校学生除外),但无正当理由不从事生产劳动的。

(六)不按规定如实申报家庭收入,或不按规定参加低保待遇审核的。

(七)其他按当地政府规定不予批准享受低保待遇的。

二、确定申请低保家庭是否符合享受低保条件,以民主评议为主、以测算家庭收入为辅,并根据保障对象不同类别实行分类施保,原则上按照下列标准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一类低保:丧失或严重缺乏劳动能力的,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扶)养人没有赡养、抚(扶)养能力的,按农村低保标准全额救助。

二类低保:大病重残、单亲困难家庭,按略低于农村低保标准救助。

(三)遭遇天灾人祸或其他原因造成家庭生活暂时困难的,按农村低保标准差额救助。

三、家庭收入测算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是指以年为单位,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的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折合货币收入)的总和。具体包括:

(一)从事农业、林业、养殖业及副业生产,扣除必要成本后的收入。

(二)外出务工、自谋职业等获得的劳务、经营、管理等收入。

(三)工资性收入(包括奖金、补贴、福利等)。

(四)出租或变卖家庭财产获得的收入。

(五)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有能力给付的赡养费、扶养或抚养费(一般按照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人年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标准的30%计算)。

(六)依法继承的遗产或接受的赠与。

(七)当地政府规定应计入的其他收入。

下列项目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优抚对象享受的抚恤金、优待金。

(二)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特殊贡献,由政府给予的奖金及市级以上劳动模范享受的荣誉津贴。

(三)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收入及由政府和社会给予困难学生的救助金。

(四)因工(公)负伤和意外伤害的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护理费及死亡人员的丧葬费和一次性抚恤金等。

(五)独生子女费、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奖励扶助金。

(六)政府下拨的救灾、扶贫、移民扶持款物。

(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医疗费。

(八)农村贫困家庭成员因病享受的医疗救助费。

(九)政府、社会或个人给予的临时性生活抚慰金。

篇3: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概述

自1950 年美国政治科学家拉斯维尔提出“政策科学”概念以来, 政策研究以社会生活中的政策领域, 即现实的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 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特的研究领域。现在, 政策研究成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行政学等学科领域越来越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与学术界与社会公众对公共领域的关注越来越多有极大的关系。这是因为政策在更大广度和深度上影响着社会公众的生活, 同时, 得益于现代媒体技术发展的影响, 政策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

同时, 也有越来越多的各个领域的学者开始把政策研究作为一项学术追求或职业选择。他们或来自于传统的学术机构, 或来自于具体的政策实践领域, 或来自于第三方的政策评价机构。但是, 在中国, 政策研究的发展实质上并没有更深刻地影响到更优的政策决策, 正如美国政策学者罗伯特·海涅曼所言, “在各级政府和政策过程的每个阶段, 问题的分析研究和项目的评估司空见惯, 然而, 尽管复杂调查分析方法不断发展, 政策分析仍然没有对政策制定者产生重大的实质性影响。政策分析人员仍然远离决策的权力中心。”[1]这种情况产生的可能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政治系统运行的封闭保守规则,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政策本身就具有非常复杂的属性。封闭保守的政策制定系统使得外部社会公众或专家没有机会和条件了解政策的运行机理或者获得政策运行的全部知识与信息, 政策本身运行也是多主体参与的复杂系统。所以, 探寻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政策分析方法成为政策研究者必须面临的问题。同时, 政策是与具体的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的, 任何政策都具有相对独特的对象领域, 比如经济政策、文化政策、民族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教育政策等, 这些独特的对象领域更增加了政策的复杂性。所以, 部分政策学者开始把复杂性理论引入政策研究领域。反过来, 如果从具体的政策对象领域来思考政策复杂性的问题, 或许能够探索出一条相对独特的分析思路, 这其中, 教育几乎是所有现代民主国家都必须面对且极具广泛影响的一个政策领域。

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 教育政策制定与运行与其他的国家系统政策一样, 是作为自上而下的权威系统或行政系统的附属物出现的, 并没有太多的政策学者参与其中进行研究。当时, 把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都纳入计划范畴是典型的时代标签。在计划体制下, 由所谓精英构成的国家权威体系安排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社会公众仅仅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而并非创造者。非权威系统的政策研究者并没有机会把政策研究的内容、技术、方法应用到更为具体的政策领域, 社会公众更没有条件把自己的想法传递到政策决策层面内。而且, 严格来说, 在计划经济时代不存在所谓的公共领域这个概念, 因为在强调整体主义的时代, 一切都可谓公共领域, 但这种公共领域并非当前与多样化的私人领域相对的公共领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也就意味着不可能形成符合社会公众需要的公共政策, 当然, 没有真正公共领域的时代不可能产生出强调不同人的权利和多元诉求的公共政策, 更多的是强调基于阶级分析概念的政策。这种基于阶级分析概念的政策事实上应该说是一种指令性计划的变种, 并非当下所言的政策。自然而然, 我国的教育政策同样与其他领域的所谓政策一样, 有着典型的权威主义气质、精英主义色彩或计划经济影子。

与中国教育政策深受权威主义影响不同的是西方的教育政策则似乎相对较少地和权威系统发生联系, 至少在权威系统和教育系统之间还有专家、社会组织或公民团体等作为中介, 美国教育政策学者彼得森曾经论述美国的教育政策时指出“教育政策的形成完全由这一领域的专家独立完成, 并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虽然后来的很多教育政策也逐渐会看到权威主义的影子, 但是, 2013 年3 月26 日, 美国印第安纳州最高法院全体法官以五对零满票支持该州学券 ( School Voucher) 项目又使得该州的教育系统远离了权威主义的影响。这并不是说西方国家的教育政策就不受权威主义的影响。比如法国的教育政策的制定同样深受精英主义的影响, 布尔迪厄在其名著《国家精英: 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中曾经深刻而实证地论述过教育领域中的精英主义或权威主义思想。但是, 至少来说, 西方的教育政策囿于西方的民主政治体制, 不得不在出台教育政策的时候需要相应的政策研究者、利益相关者或政策直接参与者参与其中, 用以证明政策自身的科学属性。

人类独有的教育系统同样是公共政策的对象领域, 公共政策所从事的无论是价值分配、机会分配还是物质资源的配置, 同样也适用于教育领域。教育领域同样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领域, 也是不可能形成统一标准或达成一致的领域, 这同样也是教育领域的特征。如果要在教育系统追求统一与标准, 那或许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这是因为本来接受教育的人就是多样且千差万别的, 如果对人追求统一与标准, 必然是一个更悲剧的结果, 历史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过这一点。马克思曾经用“人的异化”来概括这一类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急速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社会多元价值观念开始形成, 社会活力开始恢复, 社会诉求开始得到关注, 社会自由度开始增加, 扩大范围的私人领域开始出现, 同样, 公共领域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内容, 政策也逐渐伴随着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生根发芽, 逐渐发展起来。教育领域的公共政策也就表现出更多样化、多元化甚至是多层次的诉求。教育政策的复杂性可见一斑。美国教育政策学者佛兰德·S·柯伯思在考察美国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指出, “教育政策的制订是一门极为复杂的学科, 有成千上万的人参与了这项令人眼花缭乱的制订工作。它有它自己的文化历史背景, 它自己的合法惯例, 它自己财政上和政治上的依托, 以及它自己的专门术语, 总之, 因为它的领域之广阔和多变, 以致使大多数学者想对它的本质增加些真正理解, 是需要费些力气的。”[2]理解教育政策也是非常艰难的一门技术与学问。同样,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教育系统虽然深受权威主义影响, 但同样也存在着足够的复杂性。

这样看来, 如果把政策研究与教育领域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就可以具有两方面的好处, 一方面可以紧贴政策的对象领域开展研究, 另一方面, 教育领域的政策活动丰富了政策研究的内容。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政策领域, 探寻出一种政策分析方法不仅仅丰富了教育政策研究, 为中国的教育政策研究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 同样, 也可以促进一般的政策研究, 推动政策科学的发展。

教育政策分析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 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而且, 教育政策几乎是现代民主国家都必须面对的一项公共政策内容。但是, 即使在国外, 在教育政策研究中理论一直很难发展起来。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教育问题研究中缺少一种能广泛为人们所接受的知识分类学有关。教育领域繁纷复杂的活动内容与价值要求也使得教育领域的知识分类显得非常困难, 甚至任何分类都不为人们所接受。那么, 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与西方国家的政策研究相比, 中国公共政策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国内学界对教育政策的研究则相对就更少。更根本的原因在于,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教育政策事实上和其他领域的政策一样仍然是一个封闭运行的相对保守的系统, 无论是研究者还是社会公众都几乎很难一窥教育政策的决策及运行过程, 根本不了解政策决策的程序、信息甚至是结果。其中, 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无论是具有强制性的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领域, 基于权力系统行政化的倾向依然严重, 权威系统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负责配置教育资源、调控招生规模、设置教育标准甚至是直接左右教育评价标准与结果。参与教育政策活动的直接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权利支持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 特别是作为受教育者的个人或家庭几乎没有表达受教育意愿的机会、渠道和条件。这或许是中国的教育政策研究最应该关注的问题。该问题的核心是公民的教育权利表达渠道相对狭窄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表达的机会, 如何在政策分析中体现公民的教育权利表达或许是当前政策研究必须关注的问题。而且, 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 受教育者天然地居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教育行政权威、知识权威和价值权威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居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劣势地位, 比如庞大而严密的考试系统、国家控制的教材体系甚至课程体系、教育系统的奖惩体系甚至是教育科研的项目管理等, 这些都必然导致受教育者对教育政策的知识信息获得相对较少, 参与的机会较少, 不能完全体现自己的意愿和诉求。还有, 也是比较重要的是, 受教育者自己或家庭依然没有形成做出自我的受教育决策的习惯。基于这些背景来探讨教育政策应该是中国教育政策研究者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前中国的教育政策分析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也多是借鉴西方的政策分析框架来研究中国的教育政策的。西方的政策分析理论应用到中国的教育政策实践存在着本土化政策环境不同的风险, 并非一定适用于中国的政策环境。西方国家已经建立起来的比较成熟的社会民主制度能够更完善地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 包括表达教育诉求和愿望的权利。加之因为中国社会制度的历史原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教育领域模仿前苏联的做法, 更多的教育政策研究者多倾向于从政治论的视角、权威主义或民族主义的视角来界定或审视教育政策, 把教育政策看做是权威政治系统运行或符合集体主义需要的产物, 忽视了教育政策活动参与主体本身所具有的其他属性及特征。因此, 探讨基于不同政策环境和其他政策属性来研究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在阅读大量政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可以轻易地发现, 政策主体是任何政策得以开展的条件和目的, 而且也是必要条件。没有政策主体的政策活动是不可想象的, 没有以政策主体作为政策目标的政策更是虚妄的。政策主体可谓是政策活动的灵魂所在, 没有政策主体参与的政策不能称之为政策, 单一政策主体的政策也是不存在的, 因为单一主体不需要政策调整, 不朝向政策主体的政策活动更是盲目的。在现有的政策分析研究中, 很多学者通常过多地关注的是政策活动的过程、利益或价值的分配或者政策活动的结果, 较少关注政策活动的参与主体。教育政策主体同样也是教育政策活动的目的所在, 任何政策活动如果缺乏政策主体的考察, 必然会偏离政策施行的初衷及目的。从政策主体的角度考察教育政策或者其他的政策事实上可以称之为政策的基础研究, 是把政策活动中人的因素析出来, 然后再回过头来进行政策分析研究。但是, 现实的教育政策研究总是存在着两种倾向, 一是过分地关注应用性的政策研究, 强调立刻见到效益的政策研究, 或者过多地关注政策资源配置, 二是过分地把政策研究抽象到所谓的哲学层面、阶级层面、民族层面或价值高度, 忽略了政策活动的实在性特征。从教育政策中的人的因素也就是政策主体的因素来研究政策既可以提升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意蕴, 同样, 又可以回到教育政策活动的逻辑起点———受教育者或教育活动参与者的不同诉求。当然, 为了进行该项研究, 能不能准确地对教育政策活动主体进行分类是必要进行而且必须进行严谨思考的问题。

如果按照价值的哲学概念来理解, 政策对于政策主体的意义和价值可以称之为政策主体性价值, 政策主体与政策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主体性价值来表述。政策主体性价值是政策主体活动的内在的约束和规定性, 也就是说政策活动是基于政策主体性价值展开的。脱离政策主体性价值的政策活动本质上是脱离了政策活动的原来目的, 这种政策只能是虚妄的, 没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的, 或者说是存在其他不良目的。作为公共政策领域一个分支的教育政策, 也必然会有各种主体参与其中, 也必然要以主体活动为前提条件, 更要以政策主体作为目的而存在。而且, 教育政策是以发展人的心智、提升人的能力和促进人的文明为目的的活动, 政策的主体性在教育政策领域应该具有更切实的意义和价值。教育政策主体性价值可以简单理解为参与政策活动的主体对教育政策这一客体所表达出来的诉求和期望, 当然, 也可以理解为教育政策这一客体对政策主体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更通俗易懂地讲, 就是参与政策的人想从政策活动中得到什么, 政策活动又会给予政策主体什么。

从参与教育政策活动的不同主体入手, 尝试依据个人主义的视角、理性主义思维以及分析哲学进路的基本理念, 试图建立基于教育政策主体性价值的分析模式或框架。

在当前的中国语境中, 个人主义通常会与自私自利联系在一起。自私自利一词是一个具有严重贬义的词, 顺带着个人主义也就不会留下什么好的名声了。仔细考察西方很多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之类的著作, 可以很清楚地发现个人主义并非真有这么坏的名声, 反而受到很多研究者的褒扬, 并把个人主义当成分析问题的有效视角。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曾经论述过个人主义对于研究和分析社会事务的重要意义, “为科学的目的, 我们应该从个人的行动出发, 因为这是我们可以直接认识的惟一事物。离开了个人的行动而可以运行和表明自己的社会观念是荒谬的。每一个社会的事物都必定是可以以某种方式在个人的行动中认识的。”[3]当然, 个人主义也会受到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者的批判。但是, 现在看来个人主义的视角仍然不失为比较切实有效的一种分析视角。

理性主义思维更多的是一种认识问题的方式方法问题, 侧重于从自我对社会的认知与理解中来判断事物的性质与形态。理性主义是伴随着人类社会自身对自我以及外部世界的认知逐渐发展前来的, 通常与愚昧、蒙昧、专制等相对出现。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的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论述过理性这一主题, “以人的理性作为求得真理的准则, 人依其理性以认识自然, 也依其理性以改造社会, 发扬理性就是推动历史; 蒙蔽理性, 就是阻碍进步”。伏尔泰的理性主义又是一种文化传统。这种传统就是推崇理性, 崇尚科学, 重视逻辑思维, 相信知识的力量。另外, 在认识论中,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可谓是齐头并进的两种倾向, 经验主义认知方式的弊端可谓众所周知, 理性主义则可以从具体的、碎片化的和实在的社会现象中抽象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知识系统。如在伴随着欧洲中世纪结束的宗教改革运动、思想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诞生了对自由、平等、个人权利的理性思考。理性主义结束了人类蒙昧和无知, 但是, 后来也有部分人走上了“唯理主义”的道路。特别是作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继承者的哈耶克经常用“唯理主义”一词来概括那些“用以指代过分强调理性的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流派”, 特别是指那些认为能够给一个社会进行宏大的精密计划的人。当然, 理性主义的运用并非一定要走向“唯理主义”, 单纯从思维的角度运用理性主义是对教育政策研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分析哲学是一种特有的哲学流派, 把分析作为哲学发展和哲学方法的中心议题。但这里的分析哲学更侧重于从分析、分解的逻辑进路来看待具有整体特征的事物, 把要研究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从整体分解出部分, 从集体分解为个体的过程, 如教育政策主体进行适当的分类。分析哲学的逻辑进路是借鉴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传统, 即运用逻辑进行意义分析的研究路径, 具有了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特征。运用分析哲学的逻辑进路来研究教育政策, 首先就必须把教育政策整体按照某种标准或条件分解成不同部分, 有利于抛开政策现象看待问题的本质。任何研究的开展都会存在分析哲学的思维进路, 分析哲学关注的是“什么是什么的理由、前提以及论据”, 比如, 人类社会和政治体制的基本理由或理性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说政策主体是构成政策活动的第一要素等。分析哲学的逻辑进路可以把对教育政策现象的关注转向对教育政策活动要素、因果、源流甚至是本质的关注, 基本上是遵循着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渐厘清政策活动的本质是什么, 而不是像有些政策分析学者预先设定出一定的价值、伦理或想象的社会形态再来研究教育政策问题。

基于上述三种方法论基础, 按照政策活动的经验以及相关的政策理论, 任何现代社会的教育政策主体都由国家、执政党、政府、非政治社会组织以及个人 ( 家庭) 构成。这些政策主体既是政策活动的出发点, 也是政策活动的参与者, 同时也是政策活动的目标对象。这些主体是任何教育政策活动都必不可少的参与者, 它们对教育政策的不同诉求与期望构成了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多元性特征的教育政策主体性价值。因此, 教育政策也就成为不同政策主体性价值的载体。当然, 任何的政策活动还必须面对的就是外部的生态环境要素。这些生态环境要素由政策活动所面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领域构成, 因此, 还很有必要把政策主体性价值置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领域构成的政策环境中进行考察。

在此基础上, 将通常出现在哲学领域的主体、主体性、主体性价值等概念引入教育政策分析研究, 一方面拓展了教育政策分析研究的知识领域, 另外一方面是摆脱了传统的依据单方面的知识比如政治学、教育学等看待教育政策的狭隘观念。更应该受到鼓励的是, 主体性价值分析侧重政策活动主体的不同诉求, 体现着对教育政策主体的尊重, 特别是把个人和家庭作为教育政策活动的主体凸现出来, 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政策民主意义和价值。

摘要:任何政策活动得以展开的第一要素就是政策参与者——政策主体。政策主体是任何政策得以开展的前提和目的。教育政策同样是多个政策主体活动的结果。政策主体依据自己不同的政策诉求形成各自不同的政策主体性价值。任何现代社会的教育政策主体由国家、执政党、政府、非政治社会组织以及个人 (家庭) 构成。这些政策主体性价值构成了政策活动的逻辑起点和终点, 因此, 基于教育政策主体性价值视角分析教育政策活动为当前的教育政策研究提供了一种符合现代教育民主机制的分析视角。

关键词:教育政策,政策主体,主体性价值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海涅曼, 威廉·布卢姆, 史蒂文·彼得森, 爱德华·卡尼.政策分析师的世界:理性、价值观念和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

[2][美]斯图亚特·S.那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C].林明, 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0:442.

篇4:我国房地产税制及政策简要概述

摘 要 本文将对我国以往和现行房地产税收政策进行简要概述,并针对2011年重庆和上海房地产税试点方案对比分析,指出重庆和上海方案的房地产税实质更接近于物业税概念,最后指出我国开征物业税应做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 房地产 物业税 房产税

我国房地产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相应的,房地产税收制度也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逐渐成为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重要的调控手段,今年1月份重庆、上海成为个人住房征收房產税改革试点城市,此项税收政策引起了全国各界新一轮的热议。本文对我国房地产税制和税收政策进行简要概述,通过分析最新的上海、重庆方案房产税政策,指出重庆和上海方案的房地产税实质更接近于物业税概念。

一、我国房地产税制及政策回顾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2007)的研究,1950年财政部发布《地产税暂行条例》和《房产税暂行条例》,1951年政务院颁布《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我国建国初期房地产税制体系由印花税、契税和房地产税三个税种组成。1973年政府缩小了城市房地产税的征税范围,只对房地产管理部门、个人和原来的外商投资企业征税。1984年政府恢复了对国有企业开征房产税,并把城市房地产税分为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1986-1988,国务院相继发布了《房产税暂行条例》、《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标志着我国房地产税制开始恢复。1994年税制改革,增加了土地增值税这一新的房地产税种,并对原来的房地产税的计税依据和课税范围进行了修改。1997年新的契税条例实施,1999年决定开征房地产转让所得税。2006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个人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强制征收二手房转让个人所得税。2006-2007年,政府分别对《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和《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做出修改,提高税额标准。200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其中规定的“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为物业税的开征奠定了基础。2009年我国的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实现了两税合并,内外统一。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税主要有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权转让及房地产销售营业税、契税、房地产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费,基本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房地产税收体系。

二、上海和重庆房产税方案

2011年1月,上海、重庆相继公布本地房产税试点暂行办法。那么,上海、重庆方案名义上的房产税,与198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房产税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通过详细对比分析1986年的房产税暂行条例与上海、重庆房地产税暂行办法,本人认为上海、重庆方案名义上的房产税,与1986年的房产税暂行条例的房产税无必然联系,具体原因如下:首先,条例明确规定房产税的征税对象是房屋,而房屋的价值因为折旧是每年下降的。对于现在的房产市场来说,房产之所以价值很高,很大程度上是由地价决定的,但我国实行有限的70年的居住土地使用权,土地的所有权仍在国家手里,因此地价上涨所带来的房产收益也归属于国家。重庆、上海房产税方案规定按照房产的市值来缴纳房产税,其实包含了房产中不断增值但并不属于自己的土地,而对土地使用权的税收已通过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出让金等税费缴纳。在没有相应减少一些税费的情况下,这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其次,条例第五条列出了免纳房产税的情况,其中包括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也就是说对于个人征收房产税的范围限于经营性房屋,对于自住的房屋不交房产税。但重庆、上海房产税则是针对每一个居民的房产征税;最后,条例第三条规定,房产税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至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房产出租的,以房产租金收入为房产税的计税依据。第四条规定房产税的税率,其中依照房产余值计算缴纳的,税率为1.2%,依照房产租金收入计算缴纳的,税率为12%。重庆、上海方案都是对房产的市值征税,例如重庆方案对于独栋豪宅无论存量、增量都征税,房产现在的价值比原值要高很多,城市居民如果缴纳这项税费负担会很重。经过上述的分析可见,上海、重庆方案名义上的房产税其实与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物业税更为接近。物业税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税种名称,而是税收分类中的一个类别,因此,物业税本身又称财产税。主要是以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为征税对象征收的一种财产税,要求其所有者或使用人每年都缴付一定税款,税负随土地和房屋市场价值的变化而变化。

接着就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政府不直接开征物业税,而是在房产税上进行试点呢?原因是我国现在的房价上升过快,在没有充分调节好各方面关系的情况下,政府面对严峻的调控压力而不得采取较为缓和的方式推出物业税的试点。尽管物业税的开征在经济理论上有降低房价的作用,但开征一种新的税种势必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进行论证、统一各方面意见,最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通过,况且我国相应的开征物业税的配套措施并不完善,可见现在我国大范围开征物业税的条件并不成熟。

参考文献:

[1]王洪卫.房地产租税费改革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延龙,周坷.房地产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杨大春.中国房地产税收法制的变迁与改革.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

[4]林建荣.房地产税收政策理论及创新.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8.

篇5: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政策概述

一、出口退税总述

(一)出口退税的产生

出口货物退(免)税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报关出口的货物退还或免征在国内各生产环节和流转环节按税法规定交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即对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它是国际贸易中通常采用并为各国接受的,目的在于鼓励各国出口货物公平竞争的一种税收措施。出口退税的产生,是出于国际贸易中各国生产货物公平竞争和鼓励本国货物出口的需要。一方面,由于世界各国税制不同,各国货物在生产、流转环节承担的税负就有所差异。这些差异,通过税负转稼就会在出口货物价格上体现出来,不利于公平竞争。出口退税通过退还或免征出口货物在生产、流转环节已纳或应纳的税款,可以消除因各国税制规定的货物用于消费时所应负担的税捐标准的差异而造成的成本差异,从而使出口货物价格接近因生产、销售而发生的成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出口退税政策对实施国来说,也起到了鼓励出口,带动生产,增加就业,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再者,依据国际法的国家领域原则,进口国还要根据本国税法规定对出口货物征税,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可以有效地避免国际双重征税。与我国税制相适应,我国出口退税是指退还或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二)出口货物退(免)税的企业范围

按国家政策规定,可以享受出口退税政策的企业单位是出口退税的主体,它与税法中规定的纳税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凡是出口退(免)税的享受人都

是纳税人,享受人只是纳税人的一种负概念。享受人必须按规定履行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所有事项,否则应由该行为的当事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国现行享受出口退税政策的企业有下列八类:

1、企业;

2、经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及其授权单位批准的有进出口经营权的自营经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及其授权单位批准的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生产企业和生产型集团公司;

3、经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的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工贸企业、集生产与贸易为一体的集团公司;4、5、6、7、外商投资企业;

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企业;

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享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商业合资企业;

特准退税的企业。如:对外承包工程公司、对外承接修理修配业务的企业、外轮供应公司和远洋运输供应公司、国际招标机电产品中标的企业“以产顶进“钢材的列名钢铁企业、免税店等;

8、特定退税的企业。国家指定经营贵重货物出口的企业。

(三)出口货物退(免)税的货物范围

1、一般退(免)税货物范围

确定出口货物退(免)税的货物范围,是正确执行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的基本依据,在实际制定及执行的政策中,出于限制紧缺资源出口、政府财力、货物实际税负等多方面考虑,并非所有出口货物都可以退税,可以退税的货物也不一定都能全额退还或免征两税。按照《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出口的凡属于已征或应征增值税、消费税的货物,除国家明确规定不予退(免)

税的货物和出口企业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并持普通发票的部分货物外,都是出口货物退(免)税的货物范围。均予以退还已征增值税和消费税或免征应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可以退(免)税的出口货物一般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必须是属于增值税、消费税范围的货物;

(2)必须是报关离境的货物;所谓报关离境即出口,就是货物输出海关,这是区别货物是否应退(免)税的主要标准之一。凡是报关不离境的货物,不论出口企业以外汇结算还是以人民币结算,也不论企业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能视为出口货物予以退(免)税。

(3)必须是在财务上作销售处理的货物;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出口商品销售陆运以取得承运货物收据或铁路联运运单,海运以取得出口货物的装船提单,空运以取得空运单并向银行办理交单后作为销售收入的实现。出口货物销售价格一律以离岸价(FOB)折算人民币入帐。出口货物只有在财务上作销售后,才能办理退税。目前,我国对出口货物退(免)税的规定只能适用于贸易性质的出口货物,非贸易性质的出口货物,如:向国外捐赠;个人在国内购买国家又允许自带离境的已征增值税、消费税的货物等是不予退(免)税。

(4)必须是出口收汇并已核销的货物。

出口货物只有在同时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情况下,才能向税务部门办理退税,否则,不予办理退税。

2、特准退(免)税货物范围

在出口货物中,有一些虽然不具备“出口货物“的四个条件,但由于这些货物销售方式、消费环节、结算办法的特殊性以及国际间的特殊民政部国家特准退还或免征增值税的消费税。这些货物主要有:

(1)对外承包工程公司运出境外用于对外承包项目的货物;(2)对外承接修理修配业务的企业用于对外修配的货物;

(3)外轮供应公司、远洋运输供应公司销售给外轮、远洋国轮而收取外汇的货物;

(4)企业在国内采购并运往境外作为在国外投资的货物;

(5)利用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通过国际招标由国内企业中标的机电产品;

(6)对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所使用的出境设备、原材料和散件;(7)利用中国政府的援外优惠贷款和合资合作基金项目方式下出口的货物;

(8)对外补偿贸易及易货贸易、小额贸易出口的货物;

(9)列名钢铁企业销售给加工出口企业用于生产出口货物钢材;(10)中纺棉进出口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麻公司和新疆农垦纺织五矿化工机械进出公司三出出口商运入海关监管的“以出顶进“监管库的新疆棉花;

(11)从1995年7月1日起,保税区内企业从区外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购进货物,保税区内企业将这部分货物出口或加工后再出口的货物;

(12)从2000年7月1日起,对保税区外的出口企业委托保税区内仓储企业仓储并代理报关离境的货物;

(13)(14)从1999年9月1日起,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 一般外贸企业直接从生产企业购进的该企业自产(含扩散、协作生产)货物, 或从其他外贸企业购进的用于出口的货物,而不能是从普通流通企业购进的货物。

(15)对集团公司的外贸企业,只能是从进出口权批文列明的成员企业购进的自产货物。

(16)在出口方面,若出口货物属专营、专卖商品,要求外贸企业具有相应的专营商品经营权或专卖权。

二、外贸企业常见的可退税出口业务及其税收管理

(一)一般贸易

这是外贸企业最典型的出口贸易方式,它是指外贸企业在国内组织货物后转售给外商的出口贸易形式。根据出口企业是否自行报关的差异,一般贸易出口货物又可为代理出口和自营出口两种类型。

在退税凭证方面,外贸企业一般贸易出口货物后,必须向退税机关提供的凭证包括:专用税票(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和分割单: 仅限征消费税货物提供)、专用发票、外销发票、出口货物报关单(退税联)、收汇核销凭证。

一般贸易出口货物应退税款的计算依据主要是外贸企业购进货物支付的金额和相应的退税率。一般情况下,可用进货金额乘以退税率得到应退税额。

(二)代理出口货物

代理出口货物是指外贸企业代理生产企业或其他外贸企业办理报关出口手续而出口的货物。在代理出口货物中,委托方不向代理方开具发票,仅向代理方支付手续费。按现行政策规定,代理出口货物由委托方申请办理退税。

若外贸企业委托其他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货物后,凭受托代理方报关的出口货物报关单、收汇核销单(根据代理协议,可能在委托方收汇,也可能在受托代理方收汇)、《代理出口货物证明》(由受托方所属退税部门开具)、外销发票、购进货物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及专用税票申请办理退税。

若同一张关单上又有代理又有自营的,可将关单复印件与代理出口证明交

予委托企业退税,本企业用报关单原件退税。

(三)国内原料委托加工货物出口

这种贸易方式是指外贸企业从国内其他外贸企业或生产企业购进生产加工出口货物所需的原料后,再委托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加工,出口加工成品的业务。在委托加工业务中,外贸企业只支付加工企业加工费,加工企业开具加工费专用发票及专用缴款书。

外贸企业委托加工可退税出口货物所包含的原材料和加工费均可办理退税,这里所说的原材料和加工费并不是都按出口货物代码和相应退税率退税,按政策规定,委托加工货物退税时应按以下原则办理;

1、原材料和加工费在同一次申报中分开填写,而商品代码都用出口成品的商品代码;

2、原材料和加工费分别计算应退税款,加工费的退税率按出口商品的退税率计算,原材料适用原材料的退税率。

3、外贸企业除提供与一般贸易出口货物相同的凭证外,还应提供委托加工协议及原料耗用比例证明文件(若委托加工协议有关耗料比的内容,可不再单独提供)。

(四)进料加工贸易

进料加工是指外贸企业动用外汇从国外购进原料、辅料、材料、零配件、元器件等进口料件,经加工生产后收回成品复出口的贸易形式。

按外贸企业向生产、加工企业提交进口料件的不同方式,国内加工环节可分为作价加工和委托加工两种方式。作价加工是指外贸企业进口料件后,将料件销售给生产、加工企业加工,再回购成品并出口的加工方式。委托加工是指外贸企业与生产、加工企业签订委托加工协议,将进口料件运往生产、加工企业加

工,向生产、加工企业支付加工费的加工方式。

外贸企业进料加工贸易的税收监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的过程,涉及了与外经贸部门、海关的凭证、资料的传递和国税的征、退税机关的衔接。其具体过程包含以下五个环节:

1、备案:外贸企业向外经贸管理部门申请进料加工业务获批准后,持外经贸部门签发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料件购进合同、加工货物复出口合同、空白手册到退税机关登记备案。

2、手册登记:(外贸企业将税务机关签章的《手册》报送海关后,若海关审核通过,将给手册编号)外贸企业持海关编号后的手册封面复印件,到退税机关登记手册号码;

3、料件进口登记:(料件进口时,海关要核实进口数量,并在手册上签注意见)料件进口后,外贸企业持手册中的“进口料件报关登记表”复印件到退税机关登记料件进口数量、金额;

4、免税申请和退税抵扣

进料后采用委托加工方式加工货物出口的外贸企业没有这道环节。按现行政策规定,采用作价加工方式的外贸企业在将进口料件销售给生产、加工企业时应先填具《进料加工贸易申报表》,报经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同意并签章后再将此表报送主管征税机关,并据此在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时按规定税率计算注明销售料件的税额,征税机关对这部分销售料件的销售发票上所注明的应交税额不计征入库,而由主管退税的税务机关在出口企业办理出口退税时在当期应退税额中抵扣。

① 免税申请:外贸企业销售进口料件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填写《外贸企业进料加工贸易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并持发票抵扣联复印

件到退税机关申请免税。若退税机关审核并签发《申请表》后,外贸企业凭该表到主管其征税的税务机关办理所售进口料件的免税事宜。

② 退税抵扣:在退税机关审核并签发了《申请表》,则应从外贸企业当月其他出口货物应退税款中,扣减《申请表》注明的抵扣税额。若当月退税额小于应抵扣税额,则扣完当月应退税款,余额下月继续抵扣。

5、退税:加工货物出口后,外贸企业凭出口货物报关单、收汇核销单、外销发票、委托加工协议和加工费增值税发票及专用税票(委托加工方式提供),回购加工货物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专用税票(作价加工方式)等凭证向退税机关申报退税。

(五)来料加工贸易

来料加工贸易是指出口企业与外商签订合同,由外商提供原料、元器件、半成品等外商指定的物质生产条件,由出口企业按外商要求组织生产加工,并将成品交外商,收取加工费的贸易方式。

按现行政策规定,来料加工出口货物实行免税管理,即对加工企业来料加工货物及其加工费免征消费税和增值税。

来料加工贸易的申报包括以下环节:

1、业务获批准后,持外经贸部门签发的《加工贸易备案:外贸企业向外经贸管理部门申请来料加工业务批准证》、成品复出口合同、空白手册到退税机关办理备案手续。

2、手册登记:海关签批手册后,外贸企业应持海关编号后的手册封面复印件,到退税机关登记手册号码和手册有效期。

3、免税申请:外贸企业进口料件后,凭海关签发的进口货物报关单、来料加工手册、委托加工企业生产加工的委托加工协议到退税机关办理《来料

加工贸易免税证明》(以下简称《免税证明》)

4、核销:来料加工货物全部出口后,外贸企业应持出口货物报关单、来料加工手册、海关核销手册的结案通知、收汇凭证,到退税机关办理核销手册。

对超过手册有效期不办理核销手续的,主管加工企业的征税机关将补征其加工环节免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此外,来料加工业务其国内采购耗用的辅料不予退税。

(六)易货贸易、补偿贸易

易货贸易指在换货的基础上,将等值的出口货物与进口货物结合起来的贸易形式,由于是以物易物,因此一般是易货贸易的经营双方相互记帐,从帐户上相互冲销,存在着不付汇的情况。按现行政策规定,外贸企业易货物贸易出口货物的退税管理与一般贸易出口货物退税管理相似,除不提供收汇核销单外,其他需要提供的单证与一般贸易出口货物相同。

补偿贸易是指外商提供技术、设备,外贸企业引进技术设备后,销售给工厂,然后以收购货物的方式,对外商进行补偿。补偿贸易的退税管理与易货贸易相似。

(七)境外带料加工贸易

境外带料加工贸易是指以我国企业现有技术、设备投资为主,在境外以加工装配的形式,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零部件、原材料出口的贸易方式。

从事境外带料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是指经外经贸部批准,作为实物性投资的出境设备、原材料和散件,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政策,退税率按国家统一规定的退税率执行。

若外贸企业经批准从事境外带料加工贸易,货物出口后,凭以下凭证申报退税:外经贸主管部门签发的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企业批准证书(复印件)、出口

货物报关单、增值税专用发票及专用税票(若进口则提供海关代征增值税专用缴款书)。

(八)中标机电产品

中标机电产品是指利用国际金融组织或外国政府贷款,由中国招标组织以国际招标方式销售的国产机电产品,或由外国企业中标再分包给国内企业后由国内供应的机电产品,其中的国际金融组织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

中标销售机电产品退税较为特殊,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可退税中标机电产品的条件。按政策规定,并非所有中标产品都可以退税。首先,招标单位在招标前,要将贷款性质、项目内容、规模等内容上报国家税务总局,经总局核准后的中标机电产品才可以退税。其次,招标企业在招标完毕后,要将《中标证明通知书》报所在地税务机关,所在地税务机关签注意见后,再将中标证明寄送中标企业退税主管机关。

二是企业需要申报的退税凭证。就外贸企业中标销售机电产品而言,需提供三类凭证:第一类是中标证明文件,包括《中标证明通知书》(正本);第二类是销售凭证,包括外贸企业向工程供货的供货合同、外贸企业向工程供货的发货单、外贸企业销售中标机电产品开具的普通发票或外贸发票、中标人按标书规定及供货合同向用户发货所提供的发货清单;第三类是外贸企业购进机电产品的凭证,包括收购合同、购进机电产品的专用发票、专用缴款书(仅限征消费税货物提供)。

(九)出口卷烟

卷烟实行专营管理。有出口卷烟经营权的企业出口国家出口卷烟计划内的卷烟,可以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出口计划外的卷烟,不予享受免税。

(十)对外承包工程

对外承包工程是指我国企业承揽的国外建设项目、物资采购及其他业务,对外承包工程用于出口的货物准予退税。由于一般承包工程都有一定的建设周期,因此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收汇期可能大大长于一般贸易出口货物,因此,外贸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退税时,可不提供收汇核销单,但作为对外承包工程的证明文件,必须提供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除这两个凭证外,其他应提供的凭证与一般贸易出口货物相同。

(十一)境外投资出口货物

境外投资出口货物是指国内企业因以实物方式对外进行投资而出口的货物。以国产产品作为境外投资,节约了货币投资需要的外汇,按政策规定,也视同出口予以退税。

外贸企业境外投资出口货物后,凭以下凭证申报退税:外经部门批准其在国外投资的文件(复印件)、在国外投资办理的企业注册登记副本和有关合同副本、出口货物报关单、购进货物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及专用税票(仅限征消费税货物提供)。

(十二)出口加工区货物的退(免)税

出口加工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由海关监管的特殊封闭区域。出口加工区的退税规定如下:

1、出口加工区仅限于产品外销的加工贸易,但区内可设少量仅限为加工生产提供服务的仓储企业及经海关核准的专门从事加工区内货物进出的运输企业;

2、国内原材料、物料等进入加工区视同出口,区外企业凭关单及有关凭证办理退税;

3、区内加工出口的产品和应税劳务免征增值税、消费税;

4、区内运往区外的货物实行进口报关,并按制成品征税。

5、区外企业销售给区内企业并运入区内企业使用的国产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以及建设基础设施、加工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生产、办公用房所需合理数量的基建物资,区外企业凭关单、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普通发票)、专用税票、核销单办理退税;

6、区外企业销售给区内企业供其使用的生产消费用品、交通运输工具等不予办理退税。

7、区外企业销售给区内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供其使用的进口机器、设备、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等不予退还其已缴纳的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8、区外企业销售并运入出口加工区的货物,一律开具出口销售发票不得开发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普通发票;

9、区内企业出口到境外的货物不予办理退税;

10、区内企业不得委托区外企业进行产品加工,对区内企业以委托或作价加工方式向区外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加工成成品后由区外企业销售并运入区内的货物,区外企业不得申报办理退税。

(十三)保税区货物的退(免)税规定

保税区即加工贸易保税区,即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海关的监管下对为制造出口货物而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在区内储存、加工、装配后需复出境的货物,准予暂缓办理纳税手续。

保税区外企业从保税区内企业购进海关监管的保税进口料件经加工装配后,如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直接复出口到境外的,可按进料加工的方式办理退

税(即保税进口料件的进项税额并从当期的应纳税额中扣减);如以来料加工贸易方式直接复出口的,可持保税区海关签发的“来料加工进口货物报关单”、“来料加工登记手册”向退税机关办理“来料加工免税证明”,并持此证明向主管征税机关申报办理免征其加工或委托加工货物工缴费的增值税、消费税手续,货物出口后按现行有关规定办理核销手续。货物到保税区逾期未出口的,税务机关报按规定予以补税。

(十四)、钢材“以产顶进”退(免)税规定

指列名钢铁企业向加工出口企业销售国产钢材、顶抵加工企业向国外购买钢材,其加工企业加工产品出口后,对列名钢铁企业销售钢材的增值税采取“免、抵”税办法,对加工出口企业购进钢材视同出口,按来料加工或进料加工贸易税收管理。

(十五)、援外出口货物退(免)税规定

援外出口有两种形式,一是对一般物资援助项下出口货物,二是对利用中国政府的援外优惠贷款和合资合作项目基金方式下的出口货物。一般物资援助项下的出口货物,仍实行出口不退税的政策;利用中国政府的援外优惠贷款和合资合作基础上基金方式下出口的货物比照一般贸易出口实行出口退税政策,退税时应提供:外经部批准使用援外优惠贷款(或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的批文(援外任务书)复印件、与中国进出口银行(或有关部门)签订的“援外优惠贷款协议”(或“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借款合同”)复印件、购进出口货物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关单退税联、出口发票。

(十六)出口样品、展品的规定

对出口企业报关出口的样品、展品,如出口企业最终在境外将其销售的,准予凭出口样品、展品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联)、出口收汇核销单(出

口退税联)、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等凭证办理退税。

三、出口退税有关证明的办理

(一)代理证明

《代理出口货物证明》是外贸企业代理委托方出口货物后,到退税机关申请开具的证明。外贸企业办理代理证明后,将关单、核销单、外销发票及代理证明交委托方,委托方据此配单报退税。若外贸企业自营出口货物与代理出口货物在同一张关单上的,外贸企业应将关单、核销单、外销发票复印一份,并在原件和复印件上标注出代理出口货物和自营出口货物,退税机关审核后,在复印件上加盖公章。办完代理证明后,外贸企业自营出口货物使用原件申报退税,将退税机关签章的复印件交委托方申请退税。

办理代理出口证明时,外贸企业应提供以下资料:出口货物报关单、外销发票、核销单、代理出口协议副本或复印件、申报盘和申请表、委托企业营业执照副本或复印件。

(二)补办报关单证明

出口企业货物报关出口后,如果出口货物报关单(退税联)在申报退税前不慎遗失,可向海关申请补办。但向海关申请补办前,须先到退税机关办理《关于申请出具(补办报关单)证明的报告》以下简称《补办关单报告》),然后凭此报告,到海关申请补办出口货物报关单(退税联)。

出口企业在办理《补办关单报告》时,需先填写《补办报关单报告》,并提供以下凭证:其他联次报关单(若全部联次遗失则不提供)、收汇核销单(退税联)、外销发票、运单或提货单。

(三)补办核销单证明

出口企业出口货物收汇核销后,若在申报退税前核销单遗失,可向外汇管

理局申请补办收汇核销单(退税联)。在向外汇管理局申请补办核销单前,应先到退税机关办理《关于申请出具(补办外汇核销单)证明的报告》(以下简称《补办核销单报告》),然后凭《补办核销单报告》到外汇管理局申请补办核销单(退税联)。

出口企业办理《补办核销单报告》时,应填写《补办核销单报告》,并提供以下凭证:出口货物报关单(退税联)、外销发票。

(四)补办代理出口证明

委托企业委托外贸企业出口货物后,若在申报退税前将《代理出口货物证明》遗失,委托方可向退开具代理证明的退税机关申请补办代理证明。但在向开具代理证明的退税机关申请补办代理证明前,应先到其主管退税机关办理《关于申请出具(补办代理出口证明)证明的报告》(以下简称《补办代理出口证明报告》)。

委托方办理《补办代理出口证明报告》时,应填写《补办核销单报告》,并提供出口货物报关单(退税联)、外销发票、代理出口协议。

(五)退运补税证明

出口企业在货物报关出口后,外商可能因故退货,从而造成货物退运。退运后,海关要凭税务机关出具的《出口商品退运已补税证明》(以下简称《补税证明》)办理退运手续,向出口企业验放退运货物。《补税证明》由出口企业退税主管机关签发。

出口企业申请办理《补税证明》时,要先填写〈补税证明〉,并根据不同情况,提供相应凭证:若出口货物已退税,要补征入库原已退税款,并提交关单复印件、核销单复印件、外销发票复印件做为附列凭证;若出口货物未退税,提供关单、核销单、外销发票原件做为附列凭证。

(六)出口转内销证明

一方面如果货物出口后外商退货,出口企业需要将货物做内销或其他处理;另一方面,外贸企业购进货物后,可能部分出口,部分内销。在这两种情况下,就会用到转内销证明。

对于退运转内销的,出口企业应填写《出口转内销证明》,并持海关出具的退运手续到退税机关申请办理转内销证明。退税机关接到企业申请后,除审核有关凭证外,还应查询退运补税证明退税机关留底联,对未办理退运补税证明的不予办转内销证明。

对于购进货物后,部分出口、部分内销的,出口企业应根据发票分割情况,在专用发票上背书,注明出口数量和金额,然后填写《出口转内销证明》,并附已背书的专用发票、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或分割单等凭证,向退税机关申请办理转内销证明。办理转内销证明后,外贸企业应复印背书发票,并凭该复印件和转内销证明到征税机关办理进项抵扣事宜,待用于出口的部分货物全部出口并收齐单证后,凭专用发票原件及其他有关凭证申报退税。

四、出口退税违章处理

(一)对经营出口货物的企业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除令其限期纠正外,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1、2、未按规定办理出口退税登记的; 未按规定使用有关出口退税帐簿票证;

(二)由于出口企业过失而造成实际退(免)税款大于应退(免)税款或企业办理来料加工免税手续后逾期未核光彩的,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应当令其限期缴回多退或已免征的税款。逾期不缴的,从限期期满之日起,依未缴税款额按日加收千分之二滞纳金。

(三)对出口企业骗取退税的处罚规定

企业采取伪造、涂改、贿赂或其他非法手段骗取退税的,除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4条处罚外,对骗取退税情节严重的企业,可由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停止其半年以上的出口退税权。在停止退税期间出口和代理出口的货物,一律不予退税。

1、对从事“四自三不见”买单业务的出口企业,一经发现,无论退税额大小或是否申报退税,一律停止其退税权。对采取其他手段骗取退税的,也要按规定严惩不贷,情节严重的,由外经贸部及其授权单位批准,撤销其出口经营权,对有关现任人员提请司法机关处理,绝不姑息。

2、经营出口货物企业非法提供或开具假退税凭证,有违法所得的,处以其违法所得额3倍以下不超过30000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0000元以下的罚款。

3、企业事业单位采取对所生或经营的商品假报出口等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除由税务机关追缴其骗取的退税款外,依照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每五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罚;骗取的国家出口退税款数额不满一万元,由税务机关追缴其骗取的退税款,处以骗取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

4、企业事业单位采取对所生产或经营的商品假报出口等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由税务机关追缴其骗取的退税款,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利用虚开的专用发票进行骗取退税的,要追缴税款并处以骗税数额五倍以下的罚款。

6、在货物交易中,购货方从销售方取得第三方开具的专用发票,或者

从销货地以外的地区取得专用发票,向税务机关申报抵扣税款或申请出口退税的,应当按偷税、骗取出口退税处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有关规定追缴税款,处以偷税、骗税数额五倍以下的罚款。

五、部分新政策:

1、国家税务总局 商务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外贸出口经营秩序切实加强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的通知。(2006年2月13日 国税发[2006]24号)

篇6: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概述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是对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发现权、商业秘密、商号、地理标识等科学技术成果权在内的一类民事权利的统称,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验而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

所谓医药知识产权,是指一切与医药行业有关的发明创造和智力劳动成果的财产权。这种财产权通常被称为无形资产,与动产、不动产并称为人类财产的三大形态。

医药知识产权的种类

医药知识产权不限于某一新产品、新技术,也不限于某一专利或商标的保护,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体。概括地说,医药知识产权的种类应包括五大类:

1.专利和技术秘密 主要包括要申请专利和不要申请专利的新产品、新物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配方、新构造、新设计、新用途以及动植物、微生物和矿物新品种的生产方法等。

2.商标和商业秘密 主要包括已注册的标志、原产地名称以及不为公众所知的由医药企业拥有的涉及管理、工程、设计、市场、服务、研究开发、财务分析和技术转让等方面的信息。

3.涉及医药企业的计算机软件 如glp控制系统、gmp控制系统软件等。

4.由医药企业组织人员创作或提供资金、资料等创作条件或承担责任的有关百科全书、年鉴、辞书、教材、摄影画册等编辑作品的著作权。

5.同其他单位合作中涉及研究开发、市场营销、技术转让、投资等与经营管理有关的需要保密的技术、产品信息和药品说明书等。

知识产权的特征

1.专有性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是指权利人对其智力成果享有独占、垄断和排他的权利,任何人未经权利人的许可,都不得使用权利人的智力成果(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意味着权利人排斥非权利人对其智力成果进行不法仿制、假冒或剽窃。例如,两人分别拥有同样一种药品,他们均有权互不干涉地使用、支配、收益或处分各自的药品,不会因此而发生侵权行为。但两人分别搞出完全相同的药物制剂发明在分别申请专利的情况下,只可能由其中一人获得专利权,另一人除了“在先使用权”外无其他任何权利可言。如果无专利权的一方把自己搞出的发明进行转让,就侵犯了取得专利权一方的权利;尽管该发明确实是其独立完成的。

2.地域性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是对权利人的一种空间限制。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授予的知识产权,仅在该国或该地区的范围内受到保护。如果权利人希望在其他国家或地区也享有独占权,则应依照其他国的法律另行提出申请。也就是说,除签有国际公约或双边互惠协定的以外,知识产权没有域外效力。

客观地说,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并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国际交流,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各国先后签订了一些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成立了一些全球性或地区性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组织,形成了一套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3.时间性知识产权的时间性,是指这种权利仅在法律规定期限内受法律的保护,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这一权利就自行消失,即使作为知识产权客体的智力成果仍能发挥效用,但该知识产品却因进入“公有领域”而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为全人类所共同所有和使用。例如,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一项发明专利在20年后,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此项发明技术,无须征得发明人的同意,也不必支付报酬。

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制度制定的宗旨是:追求人类智力成果在社会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因此,一方面鼓励权利人更多地创造出智力成果;另一方面却要求发明人尽快向社会公开,以促进人类科技进步。从前者的利益出发,给予权利人越多的保护就越能鼓励其智力创作的积极性,从时间上看也就是保护的时间越久越有利;但从后者的利益来说,保护的时间过长,智力成果的长期个人垄断就会对社会不公平,可能妨碍技术发展、文化传播或者商品流通。因此,为了寻求利益的平衡,法律规定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这也是权利人向社会公开自己的智力成果的“对价”。

上一篇:环境保护调查报告素材下一篇:夏天的风-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