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指标纳税评估案例

2024-08-27

通用指标纳税评估案例(通用5篇)

篇1:通用指标纳税评估案例

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

(一)通用指标及功能

1.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2.成本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功能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账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3.费用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1)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

其中: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货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2)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

如果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业(管理、财务)费用问题。

(3)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关系,与预警值相比较,如相差较大,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期间费用问题。

(4)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与预警值比较,如果企业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4.利润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1)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2)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上述指标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问题。

5.资产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1)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问题。

(2)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

(3)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篇2:通用指标纳税评估案例

纳税评估参考指标和部分税种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及使用方法

一、纳税评估参考指标

税局在每季季后25日向发布如下指标:

(一)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自省统计局统计月报。

(二)全省及各市税收完成情况。数据来自税收会统月报表。

(三)全省及各市当年税收应征入库率。税收应征入库率=当年累计入库税收÷当年实现应征税收×100%。

(四)全省及各市欠税增减率。欠税增减率=(期末欠税余额-年初欠税余额)÷年初欠税余额×100%。

(五)全省宏观税负。全省宏观税负=全省税收完成情况÷全省国内生产总值×100%。

(六)全省及各市重点行业税负。行业税负=本行业入库税收÷本行业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100%。数据来自全省重点税源企业报表。

(七)重点行业税负预警指标。

二、营业税评估指标预警值及使用方法

(一)缴纳营业税变动系数

缴纳营业税变动系数(A)=(本期申报营业税款—基期申报营业税款)÷基期申报营业税款

预警值:A<—0.2

测算结果分析:

通过本指标分析评估对象本期申报税款与基期申报税款是否出现突减现象,若申报税款下降幅度超过0.2,预警提示可能存在隐匿收入或申报不实问题。

(二)营业税税收负担率÷

营业税税收负担率(A)=本期营业税申报数÷本期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00%

营业税行业平均税收负担率(B)=某行业本期营业税申报数÷某行业本期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00%(一般情况下行业营业税平均税负为营业税税率)

预警值:A—B<0

测算结果分析:

对于不同行业或一个纳税人提供多种不同税目、税率的劳务,评估对象的实际测算税负如果等于营业税税率,说明纳税人足额进行了纳税申报,低于同行业营业税税率,应首先分析评估对象是否存在减免税、抵减税款或差额征税情况,否则可能存在混计收入、申报不实等问题。

(三)营业税税负变动系数

营业税税负变动系数(A)=本期营业税税收负担率÷基期营业税税收负担率。

预警值:A<1

测算结果分析:

本指标是本期营业税税收负担率与基期营业税税收负担率的对比,一般情况下在市场运行平稳和营业价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二者的比值应接近1。

当比值小于1,可能存在申报不实问题,但对部分行业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由于市场及开发、销售情况的影响出现比值小于1时也可能属于正常情况。

(四)营业税同步增长系数

营业税同步增长系数(A)=申报税额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其中:

申报税额增长率= 〔(本期累计申报税额—基期累计申报税额)÷基期累计申报税额〕×100%。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额—基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额)÷基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额〕×100%。

预警值:A<1

测算结果分析:

本指标是营业税申报税额增长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对比分析,评估纳税人申报纳税情况真实性。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增长,比值应接近1。

当比值小于1,可能存在未足额申报税额问题。

三、企业所得税评估指标预警值及使用方法

(一)化工行业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预警值:15.56%—32.35%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较多,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或多列成本等问题;如超出预警值范围较多,可能存在销量或价格大幅提升或存在关联企业间的价格(利润)转移等问题。并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

2.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预警值:11.95%—32.96%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基本正常,但也可能存在改变成本计算方法、成本费用计算不实、成本费用下降等问题;如高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向关联方转移利润等问题。

3.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

预警值:12.46%—43.21%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基本正常,但也可能存在混淆费用成本列支范围等问题;如高于预警值范围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减少利润等问题。

4.营业费用变动率

营业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费用—基期营业费用)÷基期营业费用×100%。

预警值:19.16%—39.64%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基本正常,但也可能存在费用开支范围、成本开支范围之间的混淆等问题;如高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业费用、压低利润等问题。

5.管理费用变动率

管理费用变动率=(本期管理费用—基期管理费用)÷基期管理费用×100%。

预警值:12.92%—28.51%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基本正常,但也可能存在费用开支范围、成本开支范围之间的混淆等问题;如高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管理费用等问题。

6.成本费用率

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预警值:12.94%—15.81%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说明三项费用支出减少或主营业务成本增加或成本、费用列支混淆;如高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期间三项费用、压低利润等问题。

7.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

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预警值:6.97%—9.62%

测算结果分析:

与预警值比较,如低于预警值范围,说明企业利润减少、成本费用增加,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或擅自扩大费用扣除(摊销)范围等问题;如高于预警值范围,企业利润水平提高,基本正常,但也可能存在关联企业间的利润转移等问题。

8.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预警值:10.7%—13.23%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说明企业本期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费用或不计或少计收入等问题;如高于预警值范围,说明企业效益提高,但也可能存在关联企业间的利润转移问题或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或税前弥补亏损等问题。

9.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预警值:526.42%—700.55%(注:每年周转5次?7次)

测算结果分析:

本指标分析存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如低于预警值范围或存货周转率降低,说明企业的存货周转减慢、销售能力下降,可能存在销售不计或少计收入等问题;如高于预警值范围或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所得税额相应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等问题。

10.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

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100%。

预警值:33.26%—83.7%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扩大扣除范围、人为调节利润或存在费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若高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税收优惠政策到期后应纳税所得额突增或企业效益提高等问题,也可能存在关联企业间的利润转移及形式上符合、实质上不符合的避税行为等问题。

11.所得税税收负担率

所得税税收负担率=本期申报所得税额÷基期利润总额×100%

预警值:20.75%—22.36%

测算结果分析:

与当地同行业同期和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相比,如低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若高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基期有应计未计收入、延缓缴纳税款等问题。低于或高于预警值要运用其它相关指标评估分析。

1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

预警值:1.02—1.2

测算结果分析: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

(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2)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3)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1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

预警值:0.9—1.1

测算结果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比值接近1。

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二)钢铁行业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37.54%—60.25%

2.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35.99%—64.76%

3.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34.52%—79.72%

4.营业费用变动率:—4.37%—41.67%

5.管理费用变动率:10.19%—56.04%

6.成本费用率:4.97%—6.95%

7.成本费用利润率:7.87%—11.82%

8.主营业务利润率:9.23%—12.11%

9.存货周转率:610.39%—742.94%

10.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45.82%—67%

11.所得税税收负担率:19.95%—31.55%

1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1.03—1.12

1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0.93—1.04

(三)房地产行业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8.63%—52.25%

2.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26.27%—178.02%

3.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13.12%—66.48%

4.营业费用变动率:—24.4%—28.77%

5.管理费用变动率:—5.23%—33.23%

6.成本费用率:5.15%—17.7%

7.成本费用利润率:2.04%—3.83%

8.主营业务利润率:8.75%—12.18%

9.存货周转率:58.85%—167.72%

10.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81.28%—429.04%

11.所得税税收负担率:49.22%—87.82%

1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0.87—1.12

1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p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0.89—1.29

(四)煤炭行业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20.2%—39.67%

2.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18.56%—38.23%

3.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9.41%—71.4%

4.营业费用变动率:—11.4%—72.87%

5.管理费用变动率:13.21%—57.72%

6.成本费用率:7.59%—9.24%

7.成本费用利润率:7.64%—13.52%

8.主营业务利润率:16.25%—46.63%

9.存货周转率:815.98%—1011.38%

10.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57.63%—115.32%

11.所得税税收负担率:33.97%—35.4%

1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0.85—1.07

1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1.01—1.09

(五)制药行业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2.82%—15.54%

2.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1.46%—19.79%

3.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21.2%—48.44%

4.营业费用变动率:17.36%—112.45%

5.管理费用变动率:—15.85%—36.99%

6.成本费用率:26.26%—35.95%

7.成本费用利润率:—3.14%—8.44%

8.主营业务利润率:20.3%—25.59%

9.存货周转率:270.6%—329.61%

10.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33.09%—59.57%

11.所得税税收负担率:—29.88%—27.63%

1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0.85—1.15

1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0.94—1.05

钢铁、房地产、煤炭、制药行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的使用方法,均参照化工行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的使用方法。

下列指标各行业的预警值由各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1.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测算结果分析: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税所得额等问题。

2.主营业务费用率

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测算结果分析:

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3.财务费用变动率

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财务费用—基期财务费用)÷基期财务费用×100%。

测算结果分析:

与预警值相比,如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基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财务费用问题。

4.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

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测算结果分析: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等问题。

5.营业外收支净额变动率

营业外收支净额变动率=(本期营业外收支净额—基期营业外收支净额)÷基期营业外收支净额×100%

测算结果分析:营业外收入增减额与基期相比减少较多,可能存在隐瞒营业外收入问题;营业外支出增减额与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较多,可能存在将不符合规定支出列入营业外支出等问题。

6.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本期净利润÷本期平均净资产×100%。

测算结果分析:

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等问题。

7.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本期销售(营业)收入净额÷本期平均总资产×100%。

测算结果分析:

分析总资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如总资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所得税额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8.应收(付)账款变动率

应收(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

测算结果分析:分析纳税人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判断其销售实现和可能发生坏账情况。如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9.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

测算结果分析: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高于基期标准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固定资产折旧额问题。要求企业提供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情况,分析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变化的原因。

10.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其中:负债总额=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资产总额是指扣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

测算结果分析:分析纳税人经营活力,判断其偿债能力。如果资产负债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可能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

11.所得税负担变动率

所得税负担变动率=(本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100%。

测算结果分析:与企业基期和当地同行业同期指标相比,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12.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简称利润税负率)?

利润税负率=(本期申报税额÷本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测算结果分析:

与预警值对照,与当地同行业同期和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相比,如果低于预警值,企业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应作进一步分析。

13.所得税贡献率

所得税贡献率=申报所得税额÷主营业务收入×100%。

测算结果分析:

将当地同行业同期与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贡献率相比,低于预警值视为异常,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应运用所得税变动率等相关指标作进一步分析。

14.所得税贡献变动率

所得税贡献变动率=(本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100%。

测算结果分析:

与企业基期指标和当地同行业同期指标相比,低于预警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15.税前列支费用评估分析指标

工资扣除限额、“三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限额、交际应酬费列支额(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开办费摊销额、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额、广告费扣除限额、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财产损失扣除限额、呆(坏)账损失扣除限额、总机构管理费扣除限额、社会保险费扣除限额、无形资产摊销额、递延资产摊销额等。

测算结果分析: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16.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

分析按税法规定审核分析允许弥补的亏损数额。

测算结果分析:

如申报弥补亏损额大于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可能存在未按规定申报税前弥补等问题。

17.营业外收支增减额

测算结果分析:营业外收入增减额与基期相比减少较多,可能存在隐瞒营业外收入问题;营业外支出增减额与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较多,可能存在将不符合规定支出列入营业外支出。

18.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配比

测算结果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

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企业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题; 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通过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结合“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两项指标进行分析,与同行业的水平比较;通过《损益表》对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的若干数据分析三项费用中增长较多的费用项目,对财务费用增长较多的,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以判断财务费用增长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基建贷款利息列入当期财务费用等问题。?

19.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

测算结果分析:

当两者比值大于1,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的问题;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视为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20.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配比

测算结果分析:

综合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本期销售利润率与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本期的资产使用效率提高,但收益不足以抵补销售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导致资产利润率降低,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 21.存货变动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配比

测算结果分析:比较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若本期存货增加不大,即存货变动率≤0,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四、印花税评估指标预警值及使用方法

(一)印花税税负变动系数:

核定比例征收企业为1,核实征收的工业、商业、其他行业的波动范围分别为0.75—1.17、0.94—1.12、0.75—1.49。

(二)印花税同步增长系数:

核定比例征收企业为1,核实征收的工业、商业、其他行业的波动范围分别为0.72—1.3、0.84—1.42、0.8—1.79。

(三)印花税综合审核分析指标预警值

1.连续零申报次数:

核定征收和汇总缴纳单位只要有1次零申报,就应该列为预警范围。

2.本期各税目应纳税额÷上期应纳税额:工业、商业、其他行业的波动范围分别为0.7—1.6、0.8—1.57、0.55—1.74。

3.本期各税目应纳税额÷上年同期应纳税额:工业、商业、其他行业的波动范围分别为0.8—1.99、0.86—2.21、0.68—1.64。

4.购销合同金额÷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商业、其他行业的波动范围分别为0.66—1.4、0.6—1.4、0.5—1.35。

5.加工承揽合同金额÷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商业、其他行业的波动范围分别为0—0.5、0、0—1。工业企业两者比是0时,也应特别注意调查核实该工业企业是否真的没有此类经济业务,可列为预警范围。同时比值超过0.5时,也应进一步调查,该企业是否为已转为或原本就应属于加工型的企业。

6.财务费用÷(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工业、商业、其他行业中的波动范围分别为0.015—0.062、0.02—0.071、0.001—0.08。

五、资源税评估指标预警值及使用方法

(一)资源税税负变动系数:合理波动范围为0.33—1.3,高于或低于临界值应首先看应税产品的价格变动情况。

(二)资源税同步增长系数:合理波动范围为0.6—1.6,高于或低于临界值应列入预警范围。

(三)资源税综合审核分析指标预警值

1.连续零申报次数:该指标为0—2次,由于部分企业生产销售受季节性影响,全年发生1—2次零申报也是正常的。

2.折算比例:因不同矿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条件不同,该比例由主管税务机关自定。

3.本期各税目申报税额÷上期申报税额:合理波动范围为0.6—1.61,超出波动范围应首先看销售和自用量的变化情况。

4.本期各税目申报税额÷上年同期申报税额:合理波动范围为0.5—1.4,超出波动范围应首先看销售和自用量的变化情况。

5.资源税增减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增减变化比例:合理波动范围为0.45—1.02。

6.应税矿产品销售收入÷应税矿产品产量:该指标应与当期应税产品的平均价格相一致,各地可将当地应税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参考。

7.应税矿产品销售收入÷资源税申报数额:波动范围由各市根据不同应税矿产品分别测算确定。

8.申报课税数量÷主营(其他)业务收入:波动范围在0.003—0.02之间。

篇3:对纳税评估税负率指标的思考

一、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

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包括供应、生产和销售等部分。各个部分产生的增加值在同一家公司汇集,企业税负比较高。对于集团公司来说,把供应、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分开,每家企业增值税税负会降低。

二、分析企业的运输方式

现在企业销售产品往往是送货到门,运输成本比较高。运输费用的处理有不同的方式,我们比较两种常见方式的税负差异:一是买方承担,运输公司直接开具发票给买方;二是卖方承担,运输公司直接开具发票给卖方。

三、分析企业进项税额抵扣方式

我国现行增值税管理实行的是购进扣税法,一般纳税人必须特别注意对相关抵扣凭证的管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运输费用结算单据都有必须在发票开具之日起180天内认证、抵扣的时限规定。而从2013年7月1日起,海关缴款书须先比对再抵扣。税务机关通过稽核系统将纳税人申请稽核的海关缴款书数据,按日与进口增值税入库数据进行稽核比对,每个月为一个稽核期。海关缴款书开具当月申请稽核的,稽核期为申请稽核的当月、次月及第三个月。海关缴款书开具次月申请稽核的,稽核期为申请稽核的当月及次月。海关缴款书开具次月以后申请稽核的,稽核期为申请稽核的当月。对稽核比对结果为相符的海关缴款书,纳税人应在税务机关提供稽核比对结果的当月纳税申报期内申报抵扣,逾期的其进项税额不予抵扣。

会计人员应关注比对和进项抵扣时间的把握,根据当期的销项税额的大小,把握进项税额抵扣金额,使增值税税负保持均衡,避免由于增值税税负率的大起大落,被税务机关列作纳税评估对象,带来不必要的涉税风险。

四、分析利用混合销售、兼营业务和混业经营的组合来调节税负率

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货物销售又涉及营业税劳务,为混合销售行为。目前除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应分别交纳增值税和营业税外,其他混合销售业务,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视为销售货物,缴纳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提供营业税劳务,缴纳营业税。

纳税人兼营营业税劳务和货物销售、增值税劳务的,应分别核算营业税劳务的营业额和货物销售、增值税劳务的销售额,其营业税劳务的营业额缴纳营业税,货物销售、增值税劳务的销售额缴纳增值税,未分别核算的,由国、地税务机关分别核定。

混业经营是指纳税人兼有增值税不同税率或不同征收率的应税项目经营活动。税务处理的原则是:划清收入,按各收入对应的税率、征收率计算纳税;对划分不清的,一律从高计税。

纳税人可通过混合销售、兼营业务和混业经营的组合来调节税负率。

例如:某一般纳税人企业兼有货物销售、设计服务,本月分别核算货物销售额10000元,产品可抵扣的成本8000元;设计服务营业额10000元,可抵扣的成本8000元,均为不含税价。企业整体税负率为:[(10000-8000)×17%+(10000-8000)×6%]÷(10000+10000)=2.3%。如果将货物销售和设计服务分两家公司分别做,则税负率各为:(10000-8000)×17%÷10000=3.4%和(10000-8000)×6%÷10000=1.2%。

被评估企业在接受税务机关纳税评估时,如果税负率偏低,需向税务人员作出合理的解释,以化解不必要的税务风险,那么如何根据上述分析,作出领人信服的解释呢?还是以增值税为例,不同行业的税负不一样,商业和工业的税负不一样.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解释。比如商业企业税负低,主要原因有:行业利润较低(如钢材批发等利润较低的批发企业),库存商品多,截止到某月底现有留抵税金多少钱,为什么库存多等原因。具体写法: 第一部分,企业基本情况介绍:成立日期,法人是谁,经营地址,注册资金,经营范围,主营业务是什么,何时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第二部分,税负偏低的原因:写明前三个月收入,税金,税负。具体根据企业情况,解释税负的原因:一是行业特点;二是销售分淡季旺季,全年收入税负不低。三是签定大笔供货合同,需要准备库存。四是受市场影响,销售不旺,产品积压等等,都是企业税负抵的原因。第三部分,如何解决税负低的情况:扩大销售,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库存等等。以上解释一定注意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如果书面解释不通就很有可能会被税务机关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

摘要:“纳税评估“在美国称“税收核定”,在香港称“评税”,是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税收管理行为。而“税负率”是纳税人申报缴纳的税款与营业额或利润额的比率,反映纳税人申报缴纳的税款多少的相对指标。税务机关在纳税评估中如发现纳税人“税负率”偏低,就会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促使纳税人增补税款,将“税负率”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所以企业普遍关注行业平均“税负率”和自身的“税负率”,以规避涉税风险。本文从企业价值链、生产方式、产品的市场定位等多角度分析如何调整经营策略,有效控制“税负率”在适当的水平,应对税务机关的纳税评估。

关键词:纳税评估,税负率,税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刘昱宏.关于完善我国纳税评估工作的几点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0年第4期.

[2]郑坚.纳税评估理论与实践[M].中国税务出版社

篇4:通用指标纳税评估案例

行业纳税评估指标

(试行)

第一部分 增值税纳税评估部分方法

一、税负对比分析法

税负即税收负担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率,它比较直观地体现了一个企业实现税收的能力和负担水平。行业内全部企业的应纳税总额与课税对象总额之比,即行业税负。

行业税负反映了行业内企业的总体负担水平。行业中单个企业的税负在一定时期内对行业税负的背离,造成企业税负与行业税负的差异。而税负对比分析法是税务部门对企业税负背离行业税负进行有效监控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企业税负与行业税负的对比,对税负异常的企业围绕关联指标展开分析,以发现企业税收问题的一种方法。

税负对比分析法的适用范围很广,基本上对所有行业均可适用。模型:

税负差异率=(企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100% 税负对比分析法属于综合分析法,影响因素较多,涉及税基的多个方面。因此,用该法发现企业税负异常时,应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行多角度分析。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季节性因素。企业生产经营受季节的影响变化,本期进入销售淡季,造成应税销售收入降低,同时,为销售旺季准备生产,购进货物大幅增加,造成购销失衡等。(2)政策性因素。出口企

业本期出口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突然增加,直接免抵税额增加,应纳税额减少,税负降低。(3)价格因素。受市场竞争影响,企业经营的货物价格本期大幅度下降,增值额减少,税负降低。(4)经营范围发生较大变化等特殊情况。

二、工业增加值评估

(一)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评估模型与评估方法

1.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评估模型

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 其中:

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应纳税额增长率当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100%

基期应纳税额当期工业增加值基期工业增加值100%

基期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2.评估方法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资、利润、折旧、税金的合计。一般情况下,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系数为 1,对弹性系数<1的,可根据造纸行业一定时期的发展状况,确定一定区间作为预警值。弹性系数小于预警值,则企业可能有少缴税金的问题。应通过其他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并结合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二)工业增加值税负评估模型与评估方法 1.工业增加值税负评估模型

工业增加值税负差异率=〔本企业工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工业增加值税负〕×100%。其中:

本企业工业增加值税负=本企业应纳税额÷本企业工业增加值

同行业工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应纳税额总额÷同行业工业增加值

2.评估方法

应用该指标分析本企业工业增加值税负与同行业工业增加值税负的差异,如低于同行业工业增加值平均税负,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收入、少缴税款等问题,结合其他相关评估指标和方法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三、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就是根据企业评估期实际投入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等的数量,按照确定的投入产出比(定额)测算出企业评估期的产品产量,结合库存产品数量及产品销售量、销售单价测算分析纳税人实际产销量、销售收入,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投入产出法主要适用于产品相对较为单一的工业企业。由于测算、分析侧重的内容和角度不同,不同的行业适用的投入产出测算指标和模型不同,以及投入产出表现形式的不同,分析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投入产出比、单位产品定耗的分析;按其侧重面的不同可分为原材料投入产出比、废料的产出及再利用率、单位产品辅助材料(包装物)耗用定额的分析等。

(一)投入产出比模型: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数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评估期产品数量=当期投入原材料数量×投入产出比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应用中该模型的分析重点是:根据已确定的行业或产品的投入产出比及企业评估期原材料的耗用数量,测算出产品生产数量,与企业账面记载产品产量相比对,同时结合产品库存数量及销售单价等信息进行关联测算,并与企业实际申报的应税销售收入对比,查找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单位产品定耗模型的应用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数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评估期产品数量=评估期原材料或包装物耗用量÷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或包装物定额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该方法是通过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指标,评估产品实际产量和销售额,进而评估出纳税人是否存在有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可以根据产品配方中的定额直接确定。单位产品定耗既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也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辅助材料和包装物定额等。分析应用时要灵活运用,关联分析,及时查找企业可能存在的线索和问题。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测算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对测算分析结果,必须深入调查,从企业仓库保管、库存明细账目、辅助材料、包装物耗用等多方面印证、分析,查找线索;(2)注意模型中指标的计量单位,特殊情况下必须进行单位换算,以免出现错误;(3)对农副产品收购、废旧物资收购等企业可利用该法关联分析收购发票开具的真实性。

四、能耗测算法

能耗测算法主要是根据纳税人评估期内水、电、煤、气、油等能源、动力的生产耗用情况,利用单位产品能耗定额测算纳税人实际生产、销售数量,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其中耗电、耗水等数据可从电力部门、自来水公司等取得核实,相对较为客观。

该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工业企业。对账务核算不健全、材料耗用情况难以估算,但可从第三方取得客观能耗信息的小规模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同样适用。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生产能耗量÷评估期单位产品能耗定额 评估期产品销售数量=评估期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期末库存数量

评估期销售收入测算数=评估期产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适用税率(征收率)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此法就是根据生产耗用的电力、水、煤、气等能量耗用定额指标,测算产品产量,进而测算其销售额和应纳税额,与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查找企业纳税疑点和线索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正常的企业非生产性(办公照明、空调使用等)用电占比例很小,可以忽略不记。但对差异额较大的,应分析是否存在隐瞒产量,少计销售收入的可能,是否存在将电转售其他企业或用于非应税项目等情况,少计其他业务收入或多抵进项情况;对需要由电费推算用电量的,应考虑扣除企业缴纳的基本电费。(2)应加强同当地电业管理部门、自来水公司等单位的联系,核实企业用电、水量等数据的真实性。同时,要求纳税人申报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电力、自来水发票复印件;或利用金税工程中供电系统的抄税信息核实。(3)在实际分析中,应选取企业生产经营中最具客观实在性、企业不易人为改变、不易隐瞒、便于收集、纳税评估可操作性强的指标。对能耗指标的分析应用,应充分考虑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工人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指标的运用不可生搬硬套,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选用或增设辅助指标,确定科学、合理的参考系数,多个指标并用,便于发现问题和疑点。

五、工时(工资)耗用法

工时耗用法是指在单位产品耗用生产时间基本确定的前提下,按照纳税人在一定时期耗用工时总量,分析、测算该时期内的产品产量及销售数量或销售额,并与申报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工资耗用是生产耗用工时反映在货币上的金额表现。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基本稳定,工资或工时记录完整、核算规范的工业企业。

由于工时在纳税人的账面不反映,不易于收集。工时往往反映在工资上。这部分工资仅仅指生产一线工人的工资,即生产成本中的直接人工成本部分,可以在会计核算健全的纳税人账簿、凭证中直接反映。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生产人员工时总量(工资总额)或某一主要生产环节工时总量(工资总额)÷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生产耗用的工时或者工资测算产品产量,进而测算其销售额和应纳税额,并与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查找纳税疑点和线索。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企业的生产工时(工资)标准或者关键生产环节工时(工资)标准应相对稳定,相关数据应易于收集和计算;(2)参考当地同行业或规模、效益相近企业的生产工时(工资)标准,便于税企双方工时(工资)标准的共同认可;(3)生产工时总量(工资总额)的所属期要与生产产品的所属期配比。

六、设备生产能力法

设备生产能力法是指主要生产设备在原料、动力和人员等正常运转下产出的能力。可分为设计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能力。设计生产能力指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或引进的设备,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审验、认可的标准性生产能力。实际生产能力是指设备在实际运转时的生产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设备的实际生产能力与设计生产能力有一定出入。随着各个行业国标、强制性国标及行业管理标准的出台和完善,设备的实际生产能力越来越接近设计生产能力。

设备生产能力法就是按照纳税人投入生产的单位设备生产能力,测算、分析纳税人的实际生产量,进而核实应税销售收入,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比、分析是否存在涉税问题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特定的行业,如造纸业、水泥制造业、微粉、发电等行业。该方法与其他分析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评估模型: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若干设备的日产量或时产量×评估期正常工作日或工作时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该方法通过设备生产能力、生产耗用的时间测算产品的生产量,进而测算其销售额和应纳税额,并与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查找涉税疑点和线索。

篇5:工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皖国税发„2007‟168号

关于印发《工业企业所得税纳税 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

各市国家税务局:

为规范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加强工业企业所得税管理,现将省局制定的•工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书面上报省局(所得税管理处)。

二○○七年十月二十六日

工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工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提高纳税评估质量,根据•关于印发†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皖国税发„2004‟172号)和•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皖国税发„2007‟41)的规定,结合工业企业的行业特点,制定本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条 本评估指标体系所述“工业企业”,是从事工业性生产的经济组织。该组织具有固定或相对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员,利用科学技术、合适的设备,将采购的原材料加工,使其改变形状或性能,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产品,同时获得利润。

第三条 工业企业纳税评估原则上按开展。企业汇算清缴结束后,主管国税机关应按照工作安排对工业企业开展所得税评估,并根据企业财务核算方式、生产经营特点选择确定评估指标。

第四条

工业企业纳税评估的环节、程序和评估处理按照•关于印发†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4‟172号)的规定执行。

38.投资收益情况。

第十条 成本费用信息资料收集

1.长期借款利息支出资本化与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增减同步变化情况;

2.资产计价办法调整情况,固定资产原值与折旧增减变化情况;

3.大修理项目的分类和发生额,使用材料的分类、数量及计价情况;

4.产品生产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制造费用明细表、营业费用明细表、管理费用明细表、财务费用明细表;

5.企业在职人员名单及在岗情况,临时工工资列支情况; 6.企业资产评估报告; 7.技术开发费相关资料。

第十一条 纳税申报信息资料收集

1.企业所得税年(季)度纳税申报表及附表资料; 2.增值税、营业税等纳税申报表;

3.企业所得税与增值税、营业税收入申报的差异情况; 4.以前纳税评估、税务检查处理情况; 5.涉税审批、备案资料; 6.会计报表及财务分析报告;

7.企业接受财务检查、物价检查以及审计等结论; 8.其他涉税资料。

第十二条 关联方交易信息资料收集

企业股本结构,产品购销、资金融通、提供劳务、转让财产、提供使用权或其他业务交易的方式、价格、数量、金额等情况。

第十三条 历史数据信息资料收集

近几年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其他业务净利润增长情况,实现税款增减情况,税负率、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变动情况,企业历年对外投资或接受投资变化情况。

第三章 纳税评估方法

第十四条 主管国税机关可根据所辖税源和纳税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估分析方法,包括:

1.对收集的纳税评估资料进行案头的初步审核比对,以确定进一步评估分析的方向和重点;

2.通过各项指标与相关数据的测算,设置相应的预警值,将纳税人的申报数据与预警值相比较;

3.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会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与同行业相关数据或类似行业同期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

4.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历史同期相关数据进行纵向比较;

5.根据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和钩稽关系,参照相关预警值进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7实、准确和具有可比性。

第十九条 纳税评估峰值的计算方法

1.额度扣除指标。不设置预警值。对于计算出的多列支税前扣除额,应全额计算补缴企业所得税。

2.变动率分析指标。如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预警值计算方法是将同行业评估期各个体数据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并将平均值减标准差设置为预警值下限。

3.比率分析指标。比率分析指标预警值计算方法是将同行业评估期各个体数据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并将平均值加标准差和平均值减标准差分别设置为预警值上限和预警值下限。

4.配比分析指标。一般将预警值上限设置为(1+α),预警值下限设置为(1-α),α为可调整变量。

第五章 一般指标分析

第二十条 工业企业纳税评估通用指标分析,参照•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具体规定处理。

第二十一条 工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主要指标和分析方法,参照•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皖国税发„2007‟41)的具体规定处理。

第六章 特定指标分析

第二十二条

工业企业特定指标分析包括企业内控制度分析、会计制度分析、收入指标分析和成本费用分析等方面内容。

第一节 内控制度分析

第二十三条 内控制度分析侧重于定性分析,目的在于确定财务会计信息和涉税信息的可信赖程度,确定评估重点领域和范围。

第二十四条 采购及支付环节内控制度分析

1.采购业务是否由独立的采购部门负责,是否根据存储或其他授权部门填制的请购单,并经适当授权人批准后进行采购;

2.验收部门是否检查货物的数量和质量,并填写验收报告;验收报告是否直接报送会计部门;

3.购货短收、损坏或退回是否通知会计部门,并由会计部门按规定履行有关手续;

4.收到的货物与劳务,是否与材料入库单进行核对,期末财务材料明细账是否与仓库保管账进行核对。

第二十五条 材料领用及储存环节内控制度分析

1.材料领用是否授权具体人经办,并有领用部门主管审批; 2.材料保管人是否审核领料单,并具以点发材料; 3.材料发出成本的核算方法是否变化,计算是否正确;

011(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2)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100% 提示:计算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与同行业平均比率、本企业历史的比率进行比较,差异较大的,找出原因。

2.负债比例指标

(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提示: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负债水平及风险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的适宜水平是40%—60%。如果计算的比值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

(2)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长期负债/(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提示:一般情况下,长期债务不应超过营运资金。因此,长期负债/营动资金≤1。

第三十一条 资产管理比率指标

1.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100%。其中,平均存货是指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年初数、存货年末数平均数之和

2.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100%。其中,销售收入指扣除折扣和折让后的销售净额,平均应收账款是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期初、期末金额的平均数之和。

提示:该指标反映内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次数。通过与同行业平均数值、本企业历史的数值和实际预算控制数进行比较,差异较大,查明原因。

第三十二条 盈利能力比例指标

1.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资产平均总额)×100%。其中,资产平均总额=(年初资产+年末资产)/2 2.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其中,平均净资产=(年初净资产+年末净资产)/2 提示:指标反映企业净资产的获利能力,通过与同行业平均数值、本企业历史的数值进行比较,差异较大且低于预警值下限[同类(同行业或同行业同规模)本年(上年)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标准差],企业可能存在隐匿收入或多转成本、多摊提费用以及抽逃资本等问题。

第三十三条 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指标 1.资本公积余额变动率

资本公积余额变动率=[(本期资本公积余额-上期资本公积余额)÷上期资本公积余额]×100% 提示:通过对资本公积余额变动率变动分析,发现企业是否存在将应税收入及接受的捐赠等,直接转入资本公积,未进行申报纳税等疑点。

2.减值准备余额变动率

减值准备余额变动率=(本期减值准备余额-上期减值准备-1415通过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指标,评估产品实际产量和销售额,进而评估出纳税人是否存在有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可以根据产品配方中的定额直接确定,既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原材料定额,也可以是单位产品耗用辅助材料和包装物定额等。分析应用时要灵活运用,关联分析,及时查找企业可能存在的线索和问题。

第三十七条 能耗测算评估指标 1.计算方法

评估期销售收入测算数=评估期产品销售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其中:

评估期产品销售数量=评估期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期末库存数量;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生产能耗量/评估期单位产品能耗定额。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2.评估方法

根据生产耗用的电力、水、煤、气等能量耗用定额指标,测算产品产量,进而测算其销售额和应纳税额,与同行业数据、企业历史数据和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查找纳税疑点和线索。

第三十八条 工时(工资)耗用评估指标 1.计算方法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其中: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生产人员工时总量(工资总额)或某一主要生产环节工时总量(工资总额)/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2.分析方法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基本稳定,工资或工时记录完整、核算规范的工业企业。通过生产耗用的工时或者工资测算产品产量,进而测算其销售额和应纳税额,并与同行业数据、企业历史数据和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查找纳税疑点和线索。

第三十九条 设备生产能力评估指标 1.计算方法

测算应税销售收入=(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期末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其中: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若干设备的日产量或时产量×评估期正常工作日或工作时。

问题值=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2.分析方法

819计算的指标高于预警值[同类(同行业或同行业同规模)本年(上年)平均值+标准差]时,可能存在少计收入或虚列工资问题。

第四十四条 单位产品耗电量指标 1.计算方法

单位产品耗电量=本期耗电总量/(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单价)

2.分析方法

计算的指标高于预警值[同类(同行业或同行业同规模)本年(上年)平均值+标准差]时,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第四十五条 单位产品耗煤量指标 1.计算方法

单位产品耗煤量=本期主营业务成本中燃煤成本/(本年内主营业务收入/单价)

2.分析方法

计算的指标高于[同类(同行业或同行业同规模)本年(上年)平均值+标准差]时,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第四十六条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耗电量变动率配比值

1.计算方法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耗电量变动率配比值=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耗电量变动率。其中: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耗电量变动率=[(本期耗电量-上期耗电量)/上期耗电量]×100%;

耗电量=电费金额/单价。2.分析方法

正常情况下,企业销售额变动率与耗电量变动率是处于正相关的关系。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负后者为正时,或当比值小于[上年配比值平均数-标准差]且二者都为正时,应注意核查企业生产情况与耗电情况是否同步,是否存在产成品、半成品不入库、少入库的情况,或者少计收入的情况。

第四十七条 期间费用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配比值 1.计算方法

期间费用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配比值=期间费用变动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其中:

223

第七章 重点行业评估内容

第五十条 烟草生产行业

1.应税收入评估。重点评估产品销售数量,通过耗用主要原料、包装物、动力的数量,用行业定耗估算产成品数量,据此测算评估期产品销售数量;对卷烟礼品和宣传支出,是否作应税收入;对收到的补贴收入是否按税法要求进行纳税调整。

2.成本费用评估。评估期生产耗用烟叶数量,各项成本、费用指标是否正常,成本结转方法是否一致;产品成本费用与期间费用、公共成本在在产品与产成品之间划分是否准确;对广告费支出、商业保险支出是否按照要求做纳税调整,各项税前扣除限额费用纳税调整是否准确;有无利用关联企业虚列工资性支出或其他费用;视同销售有无多计成本。

第五十一条 火力发电行业

1.应税收入评估。重点利用企业煤电转化率、煤热转换率等指标,评估测算发电量;根据机组生产能力,以机组的理论发电量和申报售电量之间的差异为切入点,对企业售电量进行终点评估;定期采集企业发电量、厂用电量、售电量计量数,确定售电量与销售额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成本费用评估。评估重点为燃煤成本、修理费、固定资产折旧、工资等。采取定额耗用的办法,通过发电标准煤耗指标,对煤炭的成本进行评估;通过对折旧费用历史同期数据的比对,发现企业当期折旧列支是否正确,有无多提、少提折旧。

第五十二条 煤炭采选业

1.应税收入评估。以单位生产成本耗能、吨煤生产耗用电量等指标为切入点,评估煤炭的产量;迟记销售,自用产品未视同销售;低价销售,企业将产品低价销售给关联企业进行冲抵往来结算;煤炭副产品销售收入是否全额纳税申报。加强与煤炭市场管理部门、技监局的协作配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小煤窑明停暗采、夜间销售从而隐瞒申报收入的现象发生。

2.成本费用评估。摸清该行业固定资产划分的特殊性,注意维简费形成的固定资产不得提取折旧;安全生产费用、塌陷费的支出范围是否合理;允许记提的各项预提费用(安全生产费用、维简费等)年末余额是否作纳税调整;无形资产摊销年限是否准确。

第五十三条 水泥生产行业

1.应税收入的评估。调取企业化验室•水泥陪比(调整)通知单‣中的熟料配比,利用投入产出比方法;或通过从电力部门取得的耗电数据,利用单位产品定耗方法,估算评估期的水泥产量。通过税负率查看收入是否真实;通过包装物破损率推算实际使用数,核实包装水泥数量是否真实;通过成品库上车费推算水泥销售数量,并通过现金流量,查看与收入是否匹配;通过设备-26274.各项损失的评估。食品制造企业的商品保质期限和包装都有严格规定,因管理不善或包装问题很容易造成商品破损、变质不能上市。重点评估企业商品出库的用途,是非正常损失的应做转出进项税处理,没有报税务机关审核批准的,不得在税前扣除。

第五十六条 家电生产行业

1.应税收入评估。通过投入产出比和能耗测算等方法,测算评估期内产品产量是否真实;结合企业银行对账单,逐笔核实企业资金来源和用途,发现异常资金流动,以此为线索,追查有无账外经营行为;企业与其关联方关联交易价格是否合理。

2.成本费用评估。有无将购入的模具作为低值易耗品在当期费用中扣除,租赁费支出是否真实、合理,行政性罚款支出是否做纳税调整,有无将以前的费用在本年扣除,有无虚列人员工资,从关联企业借款费用支出税前扣除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第五十七条 木材加工行业

1.应税收入评估。根据出材率测算企业的产品产量;根据企业机器设备的功率,测算企业使用的电量,与企业实际发生的电量相比较,查找销售收入可能存在的问题值;根据出材率测算企业下角料的产量,推算企业其他业务收入变化情况。

2.成本费用评估。评估重点是原料成本、工资、固定资产折旧等。根据企业往来款项,发现有无长期挂账现象,是否为虚增收购成本;通过产成品产量与出材率测算企业原料的购进数量;根据机器设备的操作人员定额,分析企业职工数量;通过对折旧费用的比较,发现有无多提折旧费用现象。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八条 本指标体系由安徽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第五十九条 本指标体系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部分工业企业行业特点

上一篇:新娘家长婚礼答谢词下一篇:学生高考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