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地点无人同行-哲理

2024-06-08

人生的地点无人同行-哲理(共4篇)

篇1:人生的地点无人同行-哲理

人生的地点无人同行-哲理

笑也金钱,愁也金钱。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压力不是来于自己也不是来于别人而是来源于生活。为了生活,为了生存,金钱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母亲的去世,使得原本就贫穷的家庭进一步贫穷。父亲虽然是村主任,但像贵州这种落后的地方,工资也没几个钱。父亲本着自己是个党员,一心为人民服务!现在靠他这点薪水,支撑这个破碎的家难啊!

人们常说没钱就别谈恋爱,现在终于体会到了。在上着大学的我,生活费都是靠自己打工挣的,为了方便上班,和女朋友在校外租了房子,仔细算了算比住校还划算一些。但是两个人的开支也不是低的,常常为了柴米油盐的小事吵架,闹得很不愉快。

在场恋爱从高中时就开始了,没想到缘分未尽上了同一所学校。继续爱吧!一切都会好的。有时候“爱”真当不了饭吃,真的.!一切都得面对生活,面对现实。没有物质基础哪来资格去谈精神?

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两三个月了。常常会在梦里见到她,但她还是一副忙碌的样子。母亲的一生总是在忙碌当中,即使过什么节,她也忙个不停。母亲这么点年纪就走了,还不是为了儿子我把病托到晚期了,这是我一生的遗憾啊!我失去了一个好母亲失去了一棵为我遮风挡雨的大树。我得自己去面对生活;面对现实;面对未来…

茫茫人海中以为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其实一切都是那么的可笑,伤自己最深的人是自己倾了一颗心的她。爱已往如烟,何需在牵挂。此时,我是站在人生的最低点,一个人慢慢地,脚踏实地地攀登啊

篇2:人生的地点无人同行-哲理

尽管所有人都劝你重新选择,但你还是会坚持己见,做出一个无人理解的决定。独自踏上了选择的道路,不管这条路会有多艰难,都只是为了不让自己后悔,不让人生留有遗憾。

他经过五年的努力,爬上了事业的巅峰。就在所有人都为他的成功献上鲜花和掌声的时候,他选择放弃这些荣耀,爬下了好不容易登上的顶峰,踏上另一条崎岖难行的小路。所有人都不明白他为何这么傻,放弃已经拥有的成功,不切实际地另谋发展。于是,有的人佩服他的勇气,有的人嘲笑他的愚蠢。

其实,他也不知道选择这条路是对是错,只是在当下,他的心告诉他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否则日后一定会后悔。也许这条路很难走,但是比起遗憾终生,他宁愿咬牙坚持。所以,他并不眷恋手中的成功,勇敢地追寻新的目标。他只知道,无论最后成功还是失败,他都无怨无悔,因为他努力过了,也在努力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和成长。

人生是属于你自己的,该怎么走、走哪一条路是你的自由。别人能否理解并不重要,你也无法控制,因为路是你在走,别人不能代替你去走。你只需听从心的声音,坚持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至于最后的结果是好是坏,就让时间来做裁判。

篇3:《喜福会》中的麻将式人生哲理

日, 定为圣日。

五、当孝敬父母, 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的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六、不可杀人。

七、不可奸淫。

八、不可偷盗。

九、不可作假见证害人。

十、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俾、牛驴, 并他一切所有的。

(圣经旧约出埃及记20章1-17节)

当信仰不复存在, 人们抛开了这些诫命, 毫无畏惧, 无所顾忌地犯罪, 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无比可怕的, 这是拉金内心所担忧的, 他想传达的正是教堂的代表含义。“教堂, 去了”也正是说精神信仰的“去了”。由此, 《去教堂》的翻译没有《教堂, 去了》这个翻译贴切含义深厚。

1 (2) 拉金的读者观拉金对读者的观点是读者可以毫不困难地感受到他的情感、态度以及他所经历的一切, 使读者能够通过作8

品与自己很容易的达到一种共鸣效果。

Church Going作于二战后, 拉金用其诗歌表现英国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迷惘。“他们生活于战前与战后的断层中, 遭受到社会和家庭对他们思想成长的束缚, 并经历了宗教信仰散失的重创。” (李喜蕊, 2009) 人们开始怀疑信仰和上帝, 这一背景下, 拉金写下这首诗, 诗歌本意是对宗教信仰衰落的担忧, 更是传达给读者他诗中这一“教堂去了”的担忧之情。通过对本诗歌的理解, 读者可以感受到他诗中强烈的担忧之情。

(3) Church Going内容分析

诗中暗示了教堂的颓废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三到六节写诗人站在教堂里的主观所思:将来教堂废而无用了, 如果我们只保持几座定期开放, 展出锁在陈列柜里的各种圣物, 而听任其余的被风吹雨淋, 被羊群糟蹋, 那么它们会变成什么样? (曹现青, 2011) 教堂已经去了, 内容也仍然是强调教堂的离去, 《教堂, 去了》比《去教堂》更适合诗的本意。拉金是一位英国本土诗人, 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担当起复兴英国本土诗歌的重任, 他的Church Going中对个人所经历事情的描述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想象, 一步步深入到诗的意境中来, 在他的这首诗歌我们可以看到二战时人民生活的破坏, 二战对此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 这首诗歌的高度不

麻将, 起源于唐朝, 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一直是深受人们欢迎、普及率较高的娱乐活动。提起麻将人们不免将其与赌博联系在一起。然而, 谭恩美却在《喜福会》中赋予麻将全新的色彩及不容忽视的艺术价值。

《喜福会》中的麻将完全脱离了赌博的层面, 它仅仅是四个女人用以寻求快乐与运气的手段。吴素愿在桂林创立了第一个喜福会又名麻将会,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那时的桂林, 街上躺着一排排男女老少, 活像砧板上刚宰杀的鲜血”, 为了摆脱烦恼苦痛与对战争的恐惧, 她创立了“喜福会”, 四个女人用打麻将打发难捱的时光, 在一次次和牌中增添快乐及对未来的希望。打完麻将, 她们秉烛夜谈, 彼此慰藉, 回忆她们幸福的过去, 憧憬美好的未来。喜福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幸运的亦是心怀感恩的, 能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有个暂时的居所不受战争的波及, 是她们的“喜”亦是她们的“福”。然而, 作为精神寄托的喜福会终究不是一生的避难所, 很快素愿也经历了战争, 在战争中丧失了家庭、丈夫、孩子以及原本所拥有的一切。几经辗转, 她来到了美国, 再次为人妻为人母, 生活总算安定, 却在异国他乡寻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成为了美国人眼中的“他者”, 于是她与同样来自中国的与她有着同样痛苦经历、说着蹩脚英语的苏安梅、钟林冬、顾映映再一次创立喜福会, 在喜福会上她们打着麻将, 吃着美食。在麻将中探讨人生哲理、赚钱之道。麻将于她们仍然无关输赢, 只是她们告别祖国大陆到达新环境后一种寻求自我的手段;是她们用以弥补因语言和文化不同而沦为美国主流文化的“边缘者”所带来的心理落差的一种方式;是她们娱乐消遣, 学习美国处世之道, 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聚会;更是她们感悟人生道理, 传授女儿人生经验的重要场所。

当被问及中国麻将和犹太麻将的不同时, 晶美的母亲是这样告诉她的:“完全不同的玩法, 犹太人玩麻将, 他们只盯着自己的牌, 全凭眼睛打。中国人玩麻将一定要用脑袋, 动心眼。你必须盯着别人出什么牌, 并且记在脑子里。”中国麻将要求玩麻将者做到看上家, 盯下家, 防对家;讲究的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这无非是中国古代《孙子·谋攻》中的“知己知彼”战略。将对手的一切了然于心, 熟谙故里, 方可百战而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正是晶美母亲经常教育她的:“怎样才能不露声色, 把想法隐藏在深处, 在暗中掌握优势;怎样了解自己的价值, 并且发挥出来, 别把它当成不值钱的戒指到处炫耀”。中国麻将也不像其他游戏那样, 为达胜利非得拼个你死我活, 它是以“和”为终局, 不是将对手打败, 而是看谁首先将自己的十四张牌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和为贵, 忍为高”一直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思想, 这也正体现了喜福会参与者的反战思想, 她们经历了战争所以更渴望和平。

在麻将中, 如若想“和”, 除了娴熟的技巧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运气,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这个道理。人生充满了未知数, 未来的一切都是不可知的, 就像打麻将一样。每位牌者手中只有十三张牌, 还不到总牌数的十分之一, 对于周围人有什么牌, 会给出什么牌, 自己下一张又会摸到什么牌都无从知晓, 全凭猜测。恰如生活中我们无从知晓周围环境会发生怎样变化,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有时, 命运的起初我们很幸福,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 周遭的变化、生活会越来越不如意。《喜福会》中吴素愿的一生就好像一把麻将牌, 起初上天给了她一手人人羡慕的好牌:她出身好, 丈夫是国民党军官, 又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幸福的生活刚刚开始, 她却摸到了一张名为“战争”的牌, 随即丈夫阵亡, 自己逃亡, 逃亡途中不幸染病, 迫不得已将襁褓中的婴儿放在路边祈求可以得到好心人的收养, 未曾想自己在奄奄一息中被红十字会救起, 可从此却与女儿失散。历经坎坷, 来到美国, 却在白人文化中被视为“他者”。四十年后, 终于重获失散女儿的消息, 可在还没来得及庆幸的时候便病逝。她的一生仿佛就是一个不走运的牌者:本来有一手不错的牌, 可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却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可以让自己听牌的那一张, 以至于无法和牌, 终是遗憾退场。

一场牌局, 中途有人离开, 要使游戏进行下去, 必须有人接替离开人的位置, 所以在《喜福会》的开篇是由晶美代替她母亲打麻将, 这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女儿是母亲生命的延续, 要去完成母亲没有完成的事情, 实现母亲的心愿。所以最后, 大家用喜福会的麻将钱为晶美买了去上海的车票, 晶美为母亲去寻找失散四十多年的双胞胎女儿。完成了母亲生前最大的心愿, 替母亲和了那把她一生想和却终究没能和的麻将牌。

从阐释学角度浅析韦利

对《论语》第一篇的

翻译策略

□张中华何大顺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运用斯坦纳的翻译理论, 从以阐释学为基础的翻译活动的四步骤出发, 对韦利英译《论语》第一篇进行分析, 探讨在阐释学的四个步骤中, 译者对《论语·学而》第一篇的翻译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论语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这部集中体现孔子智慧的语录不但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而且对世界文明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今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孔子及其《论语》, 有关《论语》研究的作品也在不断增加。因其文学价值和影响力, 很多中外译者对《论语》都进行过翻译, 英国汉学家韦利英译的《论语》是深受国内外欢迎的译作之一。这就是本文作者选择原作和该译作进行对比分析的原因。

1斯坦纳和他的翻译阐释学

阐释学研究的就是语言的理解、转换和传达。英国翻译家斯坦纳将阐释的重点落实在翻译上。他提出了一种描述文学翻译过程的模式—阐释的运作, 把翻译过程细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 信赖 (Trust) , 即译者认为原作品有翻译价值。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 但至关重要。第二步, 侵入 (Aggression) , 在这一阶段, 译者对原文的意义进行“侵入”, 即理解原作。第三步, 吸收 (Incorporation) , 是指译者对原文的意思予以吸收, 这是一个转化的过程, 体现了译者采用怎样的翻译策略。第四步, 补偿 (Compensation) , 是指对原文在翻译过程中流失的东西进行补偿以达到平衡, 斯坦纳提出“翻译是一种双重进入的行为, 必须维持形式和意义上的平衡”。根据这一理论, 本文从这四个步骤将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Tan, Amy.The Joy Luck Club[M].NewYork:Putnam, 1989.

[2]徐颖果.美国女性文学:从殖民时期到20世纪[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

篇4:我们的人生无人引航

复旦投毒案闹得沸沸扬扬。从开始到如今,每一次被媒体晾晒和案情的反转,其实不只把两个年轻人置于风暴核心,他们的家人也更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尤其施害者的父亲,其痛苦的程度或许更甚于被认定为凶手的儿子。

《无人引航》讲的就是类似的一位美国父亲的自我救赎。一位忙于工作的父亲山姆有一天谈成了一笔期待已久的生意,他高兴地给读大学的儿子打电话要一起吃饭庆祝,儿子还开玩笑地推脱说不能逃课。阳光灿烂,一切如常。此时,在父亲心中,觉得世界从没如此美好,事业成功,家庭和睦。他在餐厅里等着儿子,最终他发现自己被放了鸽子。临走的时候他瞟了一眼电视,突发新闻正在报道自己儿子所在学校发生的枪击案。而山姆的儿子就是枪击案的凶手,最终他自己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绝望的山姆决定换一种生活方式,离婚,独自搬到了一艘船上,做油漆工为生。真正的戏,从这里开始。

出演父亲的男主角是比利·克鲁德普,出演过《几近成名》《大鱼》等众多高分佳片。这一次,这个帅气大叔把自己的角色掰成了两半,前一部分失意潦倒,有一种拒绝全世界的绝望感,而后半部分则在依旧看似潦倒的面目下完美地演绎出暗藏的希望。

表面上看,《无人引航》的主角是父亲山姆以及他后来遇到的一位年轻人,但其实还有一个隐藏的主角——音乐。在这部电影中,音乐是酒,是粘合剂,更是药物。

山姆的前妻为了开始新生活把儿子的一箱遗物扔给了他。其中有很多儿子写的歌曲小样,还有一把吉他。那些歌曲里,儿子唱着自己的心境。有时孤单,有时阳光,有时愤怒,但无论怎样都是让父亲感到陌生的一面。他自以为了解儿子,但实际上从未互相走近。这是父亲第一次敢于审视自己,这也是电影的第一层主题——疏离。从此开始,音乐成了山姆沉溺的精神酒精,再之后,它成为了他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最终治愈了他。

山姆为了缓解思念之情,开始在酒吧唱那些儿子写的歌,与一个热爱音乐的男孩相识,他被逼迫着组成一支乐队,一起演出。最终,他拼命隐藏的过往以及这些歌曲的来源都被识破了。

这部影片其实是这一类影片的缩影,一种重组的父子关系。山姆失去了儿子,而这个年轻人从小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他们之间从最初的合作者变成忘年交,最终演变成一种类似父子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最终解救了两个人。

电影设计了一次反转,最初是男孩拽着大叔往前走,让这个绝望的男人走出黑暗,后来,一切倒了过来,大叔的身世曝光后,男孩觉得受到伤害,决定放弃音乐事业,山姆又开始成为他的心理医生。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互相成为了对方的镜像,也成为了对方的指引者。两个在亲情关系中失败的人,或者说被亲情伤害被家庭放逐的人,以音乐为纽带,产生了一次其妙的扭结。这是这部电影中最温暖的部分。

出演年轻人的安东·叶利钦是一位俄裔演员,曾在包括《犯罪心理》等一系列美剧中出演过角色,这一次,他把那种从害羞到敞开心扉的变化演绎得自然而放松。导演还启用了其他几个著名的美剧演员,比如酒吧老板是《无耻家庭》中的父亲Frank,乐器店老板是《犯罪现场调查——拉斯韦加斯篇》中的黑人老大,他们都让这部影片产生了很多亲和力。

《无人引航》中的音乐被众多影迷赞叹,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成就了这部电影。父亲最终弹着琴唱出了一首歌,告诉所有人自己的儿子是谁。没人对他进行伤害和辱骂,几乎每个人都潸然泪下。那其中有一种无法说清的情绪,人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丧子的父亲,虽然是一个凶手的父亲。那是一桩悲剧,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上一篇:做人要感恩下一篇:团委组织部干事转正申请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