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品行修养的语录

2024-09-08

孔子品行修养的语录(共4篇)

篇1:孔子品行修养的语录

语录指一个人的说话记录,一般用于正式文体,通常为了说明一段时间内某人的所说句子和语言特征等。现指能引起共鸣的、发人深省,有一定传播力的名人之言、网民言论、社会事件所产生的新词条。下面是关于孔子修养语录,请参考。

关于孔子修养语录

1、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2、不学礼,无以立。

3、不迁怒,不二过。

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7、刚、毅、木、讷近仁。

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10、好直不好学,其蔽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乱;好刚不好学,其蔽狂。

1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3、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17、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8、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9、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0、巧言令色,鲜矣仁。

21、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4、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5、君子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27、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28、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9、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0、过,则匆惮改。

31、放于利而行,多怨。

32、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

33、礼之用,和为贵。

34、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35、巧言乱德。

36、听其言而观其行。

3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8、好仁不好学,其蔽愚;好知不好学,其蔽荡;好信不好学,其蔽贼;

3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0、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篇2: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品行吗

姜老师正在介绍孔子和老子的情况,小机灵鬼孙浩然打断了蒋老师的话:“关于两位大家的简介,我早就知道了……您还是快点儿告诉我,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品行,课文是怎样体现的吧!”

孙浩然的话还没说完,同学们都向他投去鄙夷的目光。因为小机灵鬼的无礼行为,导致今天的语文课堂充满了火药味。

小书迷宋奕萱说:“我们读文章也要像吃饭一样细嚼慢咽。人们敬佩孔子和老子,这是毋庸置疑的,敬重他们的品行更是毫无疑义的!只不过,你在读文章时没有体会到。”

接下来,宋奕萱请同学们看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宋奕萱接着说:“从第一句可以看出孔子很有学问,让我们敬佩。从第二句孔子拜师这一举动,我们感受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文章中诸如此类的句子还有很多,大家再读一读,找一找。”

在小书迷宋奕萱的启发下,小机灵鬼孙浩然开窍了,他说:“‘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孔子不怕吃苦的精神,体现了孔子求学拜师顽强的毅力。”

淘气包夏明泽说:“从孔子的动作(上前行礼)、语言(您、特意)可以看出孔子很有礼貌,懂得尊重他人。”

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姜老师说:“同学们,关于人们为什么敬重孔子的品行,相信大家讨论之后,一定有了深刻的了解。那么,人们敬重老子的品行,课文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马宇彤说:“课文中,老子专门迎候千里之外来求学的孔子,可以看出老子也很有礼节,具有大师的风范。正因为如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篇3:孔子论修养(下)

——《论语·述而》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天上的浮云。

孔子从不反对凭真本领获得富贵,却对通过歪门邪道得来的财富和地位非常反感。他认为,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说,过贫困的生活一样有乐趣,不合道义的富贵,是应该被拒绝的。孟子也说:“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告子上》)认为即使俸禄达到万钟粟米之多,如果不合礼义,也是没有意义的,不应该接受。孔子这种重道义、轻富贵、安贫乐道的思想,可以使我们认清道义和利益的关系,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受个人欲望驱使而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必须指出的是,儒家的重义轻利不是反对人们获取正当利益,而是反对为获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安贫乐道也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在没有正当上进途径的情况下不逢迎苟且求进。

过则勿惮改。

——《论语·子罕》

犯了错误不要怕改正。。

有些人明知自己犯了错误,却碍于面子、声誉等因素,选择了遮遮掩掩、文过饰非,这不仅不利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可能在将来犯下更大的错误,这是孔子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他向弟子们提了出来。孔子的弟子子贡说得很明确:“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谁犯了错误,别人心里都很明白,只有及时改正,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敬重。孔子有时候就像一个“啰唆”的长者,他常常为弟子担心,生怕他们走上歪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有错却不愿改正。纵观古今,积小错而酿大错者,不乏其人。真正能够成就大事业的,都是勇于改正过错,并从中吸取教训的人。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宪问》

修养自己的身心,敬慎从事。修养自己的身心,使亲朋好友安乐。修养自己的身心,使所有的百姓安乐。

子路向老师询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提出了君子的三种境界,一层比一层高,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第一层是修养身心,保持恭敬之心,养成敬畏之心,这是“内圣”的功夫;第二层是修养身心,并能使亲朋好友感到安定快乐,这是“外王”的过渡阶段;第三层是修养身心,并使天下百姓过上太平的生活,这是“外王”的终极目标。但连孔子自己也感叹说这个终极目标,即使是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都难以做到。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无论是哪种境界,孔子首先强调的都是“修己”,也就是先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再言其他。我们常常探讨道德的起点是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道德的起点就是修养自己的身心,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打铁还需自身硬”,试想,一个自身素质低下的人,如何期望他能管理好家庭、处理好工作?更不用说治理国家了。提高道德修养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它与个人、社会、国家的荣誉和利益息息相关,这也是儒家始终强调修身的根本原因所在。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

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能够合群相处,但不结党营私。

这句话是孔子对君子品德的描述。矜是庄重,群是合群,庄重合群,不争不党,就是君子的品德。庄重,是因为君子持己自重,有所虔敬;合群,是因为君子公道仁爱,和气处众;不争,是因为君子寄托广大,不屑俗利;不党,是因为君子独立自足,无须阿比。首先,庄重是做人的基本礼节,它体现在仪态、衣着、言语、举止等诸多方面。其次,不争这个颇具道家色彩的词汇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之一——“和”的理念,它既强调人与人之间,也强调人与自然之间要平等相待、和谐相处。最后,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出于公心、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接纳他人,做到人与人之间友好团结。但团结并不意味着可以“结党”,即拉帮结派,因为“结党”往往会营私,会党同伐异,从而抛弃道义原则,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是我们极力反对的。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正旺,要警觉争强好斗;年老时,血气衰退,要警觉贪得无厌。

这是孔子在讲授戒慎的经验,所论都是在特定的年龄时段要戒除不良习惯。少年贪色,戒之难,孔子因此提出“血气未定”以警之;年壮喜斗,戒之难,孔子因此提出“血气方刚”以警之;老年喜得,戒之难,孔子因此提出“血气既衰”以警之。《淮南子·诠言训》中同样提出了人在不同年龄段的特征,与孔子的话相似:“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可爱可取的一面,但也因各阶段生理、心理发展的差异,会有一些缺失。孔子通过对人成长的观察和体悟,提出了君子从小到老应该注意和戒除的事。其实,不论是好色、好斗还是好利,都是人的欲望,也不限于某个年龄层面。这句话的真正用意是要我们随时警惕,用理智来节制欲望,从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选自《孔子语录》,中华书局)

篇4:从仁义修养看孔子的幸福观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由“仁”伸发出“忠”、“信”、“礼”“智”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修养和安身立命体系。孔子推崇对自己的道德修炼。从另一个角度看,道德修炼也是对心性的修炼。孔子基于这套道德修炼体系的内心澄澈舒适,实质就是一种最真实的幸福感。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无论是其政治、社会理想,还是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生之道,根本立足点都在于一个人自己的内心,首先求诸于自己的内在世界,形成一种内在的定力,孔子的幸福在于仁义德性而拥有丰满的内心世界,追求至高至善的境界。

内心的坚定在于对价值尺度的把持,而后由己及人。孔子以天道为终极标准,“知天命”是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和摆放自己位置的前提。知天命是一个人正确看待得失,走向恬淡的幸福的转折。皇侃《十三经注疏》中说,“天命,谓穷通之分也。谓天为命者,言人禀天气而生,得此穷通,皆由天所命也。”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君子知命之原于天,必亦则天而行。故盛德之至,期于同天。”《中庸》说,“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之所不敢辞也。”天命冥冥间操控着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心只有通晓顺应天意,才不会为外物束缚,为自己积攒气度,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支点。孔子认为通晓天命的人,品德志节不因世乱而变异,不迷恋功成名就,;逃避乱世不觉烦闷,正确主张不被认可也不烦闷,喜欢的事就去做,担忧的事避开,意志坚定不可动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知天命才能获得一种正确对待成败得失的心态,胸怀坦荡、澄澈。

知天命首先表现为怀有一颗仁慈之心。“仁者安仁,智者利人”,有仁德的人,实行仁德便会安心,不实行仁德心便会不安。所以当有仁德的人将顺应天命将仁义施展出来,服从内心的要求,就会觉得快乐。仁慈的人关心他人的疾苦,乐善好施,尊敬父母,用礼法规范人际关系。仁者爱人,不会因为自己的要求而强求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的考虑他人的感受。由己及人,通过审视自己的言行和道德修养,来调节人际关系。看见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贤者,就要向他学习以达到他的境界,看到不贤的人,要以人为镜,检省自己的德性。同时有一种宽恕之心。有了这种对他人他物的宽容和对自己的严格,一个人就“内得于己,外得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有内心向往“仁”,我们是可以做到仁的。“里仁”就是要把仁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品质,让心灵成为“仁”的居所,“依于仁”,内心的想发和外在的言行不违背仁道,使“仁”自然而然的表现在言行之中,“克己复礼”,约束自己内心的欲望,不要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破坏了伦理。

其次,仁义并重。如果说仁是修炼一颗宽厚温和的心,那么“义”就为这颗心灵注入了正气,让这颗心灵更加坚定强大,不会轻易动摇。“义”根据杨伯峻的解释,是指合理的,有道理的。《释名》说,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任何事物都有存在的道理和规则,任何事物和人都有自己的天命,不可强求,也不能违背,人的内心要能够洞察天道,而言行依从天道。“义”是一种行事的标准,也是内心的尺度,作出选择之前,要根据“义”,从道德上进行取舍,不能唯利是图,这样获得的利益才是取之有道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不因为贪生怕死而违背仁德,也不会盲目的勇猛,而轻易的放弃生命,在仁义与利益之间,仁义是其秉持的信念,会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必要的时候,献出生命也在所不辞。

“义”也是一种权变的为人处世之法则。在心态的摆放和行为的取舍上,不过也无不及,这正是孔子所谓的中庸之道。中庸之义,孔子认为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世界万物的运行是“中”的体现,只有相互调和,互不侵犯,才能为彼此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对自己的内心把持有度,适当的变通,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领悟中庸之道的人,会随着天意而调整心态和言行,在世事变换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识时务而不失内心的仁义,恬然处世。君子和而不同,态度谦逊,不排斥异己,同时内心把持自己的原则,既促进了人际间的和谐,也保持了内心的平和,这就是中庸。

君子的内心按照天命来实行仁义,言行也就听从正道的安排,所以君子的行为作风是端正的,对于事态发展也就无愧于心,“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中庸”让人拥有开阔的胸襟和坦荡荡的情怀。心灵舒坦,上通天意下晓人事,是幸福的人。

仁义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依靠学习知识和有礼有节的实践行为获得。这是修身的过程,能够培养正直,勇敢,谦虚,诚信,理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作风端正,光明磊落的品质,填充内心世界。精神财富足以让人幸福,所以能够舍弃一切浮华形式,关注内心世界,修炼德性,实现安身立命的根本——为自己的心灵找到舒适的栖息之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谋道不谋食”的原则,追求理想的道德境界,在理性的升华中,达到精神的满足和愉悦。

孔子为幸福设定了一个终极目标,即顺应天意,行天道,落实在个人,是寻找内心的淡定平和,落实在国家社会,则是推行天道,即后世知识分子进一步提倡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孔子的幸福观落脚于个人内心的德行修养,放眼于社会道义,二者是相得益彰,构成了一种圆融的幸福观。

[1]姜厚粤.论语浅悟[M].齐鲁书社,2004.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南怀瑾.论语别裁[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上一篇:教师的个人实习总结下一篇:三星级酒店餐饮部经理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