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饮食注意事项

2024-04-25

肠易激综合征饮食注意事项(通用10篇)

篇1:肠易激综合征饮食注意事项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饮食上应注意:

1.饮食有规律能够帮助消化系统建立秩序。

2.少吃多餐。一次吃太多会导致胃气胀和腹泻。

3.进食速度慢。狼吞虎咽会吞入更多空气,导致肠气和胃气胀。

4.充分咀嚼,让唾液中的酶拥有更多时间消化食物并刺激胃液分泌。

5.大量补充水。水与肠内纤维结合,能够增加大便体积,使其更易排出;腹泻时又可起到补充体液的作用。

6.拒绝高脂肪食物。粗茶淡饭更易实现均衡饮食,含脂肪和糖较低同时味重的食物可能有益肠道健康。

7.增加有益菌。其中尤以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家族的益生菌以及嗜热链球菌的功效最为明显。除了用益生菌制剂短时间补充益生菌外,用高含量的80水苏糖作为益生菌的营养源,迅速增值体内益生菌,并抑制有害菌的生长,调节肠道菌群均衡,达到肠道健康。

在饮食调理上,要多吃鱼、绿色蔬菜、水果、大米、酸奶、香蕉等食物,尽量避免吃奶酪、巧克力、坚果、牛肉、白面包等。此外,适当选用药物也能改善症状。例如,薄荷,姜黄,钙补充剂。

篇2:肠易激综合征饮食注意事项

老年人肠易激综合征会引起腹痛的症状,而且便秘的现象也是很严重的,我们要能够尽早的去治疗,特别是在平时上的一些护理上更要多用一些心,多了解老年人肠易激综合征不能吃什么很重要。

患者吃什么不好?

应限制产气食物的食用和饮用。产气食物进入肠道,肠道细菌分解产生的大气体,可使肠道扩张、肠蠕动缓慢,引起肠胀气、腹痛、便秘或腹泻。如咖啡、碳酸饮料、酒精以及豆类:甘蓝、苹果和葡萄等,都可成为产气食物,需少食、少饮为宜。

一、饮食

1、老年人肠道易激综合征食疗方:黄仁粥---白米、黄仁、党参、红枣数枚,煮粥食之。板栗芡实羹---(扁豆)板栗去壳,与芡实加水同煲,煲至板栗煮烂,冰糖少许调服之(放入红枣、枸杞、元肉少许,再煲10分钟左右)。平时煲汤之时,也可放入北芪、党参、扁豆、黄仁、沙仁、青果仁等。

2、老年人肠道易激综合征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1)饮食中要增加食物纤维的摄入。纤维可加速食物的运转,使粪便变软,增加粪容量,因而使排便顺利。每日饮食中要有足够的蔬菜。

(2)应限制产气食物的摄入。产气食物进入肠道经肠道细菌分解产生的大量气体,可使肠道扩张、肠蠕动缓慢,引起肠胀气、腹痛、便秘或腹泻。如咖啡、碳酸饮料、酒精,等,都可成为产气食物,少食、少饮为宜。

(3)要做到饮食规律。以饮食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一日三餐定时定量。

篇3:肠易激综合征饮食注意事项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饮食干预,药食同源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 在临床上常表现为持续存在或者间隙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 伴有排便异常, 分为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和不定型, 其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IBS-D) 在临床上较多见, 属于中医“腹痛”、“泄泻”的范畴。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现代医学对其疗效不佳。临床专家就IBS发病的潜在诱因、饮食因素导致IBS-D发作的机制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 多数学者认为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加剧IBS患者症状的发生, 指出合理饮食对IBS的预后非常重要。本文对IBS-D的饮食因素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 西医研究近况

IBS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升高, 其发病机制复杂, 除了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敏感性增高、精神心理、感染、肠黏膜屏障异常等因素外, 饮食因素对IBS发病的作用开始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在饮食因素引起IBS症状的机制研究中, 食物不耐受成为目前普遍认同的理论。多数研究均提示食物不耐受与IBS有关, 其中腹泻型IBS为多见。研究发现, 进食不适宜的食物可引发或加重IBS患者的症状[1]。吴芳[2]对杭州社区人群的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发现如主观判定自己饮酒过量的人群, IBS的患病率较总患病率明显增高。俞星[3]对福建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调查亦发现饮酒为IBS的诱因。王晓辉等[4]研究发现吸烟、吸烟年数长、吸烟量大、饮酒年数长、饮白酒及红酒均为IBS患病的危险因素。牛庆慧等[5]对青岛沿海地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评估, 认为该地区IBS患病率与患者喜食海产品有一定的关系。在西方国家, 常见的引起IBS腹部症状发生的主要饮食因素是乳类制品, 鉴于研究人群的地域不同, 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多项研究提示IBS患者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同时, 有学者研究发现, 食物不耐受的产生可能与特定的饮食结构有关, 如高摄入发酵的低聚糖、双糖、单糖及多元醇等[6]。贺星等[1]对饮食习惯在IBS的发病中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发现经常节食、喜好甜食、喜好饮茶或咖啡为导致IBS发生的危险因素, 而规律进食早餐、进食蔬菜水果频率高为IBS的保护因素。

1.1 机制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IBS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治疗研究, 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少, 近年来针对IBS症状与饮食关系开展了一些研究, 主要集中在探讨伴有食物不耐受的IBS患者病理生理机制以及IBS患者食物特异性Ig G的检测。

唐吟菡等[7]在研究中发现合并食物不耐受的IBS-D患者较无食物不耐受的普通IBS-D患者回肠末端肠黏膜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认为肥大细胞异常增多与激活可能对IBS-D患者肠道高反应性的发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陈寒昱等[8]认为IBS患者摄食后肠道症状的发生是由于长期存在肠道黏膜的低度炎症, 使肠道的敏感性增加, 引起胃肠道对饮食刺激产生的过度反应。

于丰彦等[9]通过测定IBS患者对血清14种常见食物特异性Ig G和16种食物的变应原Ig E检测, 来探讨食物过敏因素在IBS发病中的作用, 实验结果认为在食物过敏导致的变态反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Ig G介导的, 其次是Ig E介导的。朱秀琴等[1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14种常见食物特异性Ig G, 结果显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食物Ig G检测阳性率最高。刘静等[11]通过食物过敏原皮肤试验机食物激发试验, 发现患者过敏反应的强度以轻中度多见, 多种食物过敏同时存在, 认为IBS患者处于较低致敏的状态, 发生的变态反应较轻。

周静等[12]认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SIBO) 使肠道微生态失衡, 导致内脏敏感性增高, 引起腹痛、腹胀、腹泻、排便习惯改变及肠道外症状的发生。关于益生菌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 目前主要集中在IBS患者肠道黏膜微生物的研究上, 最新研究证据发现IBS-D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比正常组明显偏低, 而且黏膜双歧杆菌与患者经历疼痛或不适天数呈负相关[13]。

1.2 饮食干预

在长期应对IBS症状的过程中, 多数患者会采取减餐的方式。食物不耐受目前尚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根据经验及食物特异性Ig G检测方法剔除阳性食物在一定程度可以改善患者的肠道症状。朱春莲[14]通过对患者进行食物过敏源皮肤试验及食物激发试验, 从而规避过敏食物防止病情复发, 提高生活质量。谭全会等[15]根据食物特异性Ig G抗体指导的食物剔除疗法可以明显改善IBS患者的临床症状, 减轻患者的病情。

西方变态反应学者主张采用输回饮食疗法, 建议患者除去致敏食物后设计一组食谱, 要求患者在5~7 d食用一遍, 经过一段时间的轮回, 可以起到预防新的食物不耐受, 也可以使原已致敏的食物, 经过禁食期间体内的特异性致敏抗体降解消失, 以达消除过敏的目的[15]。

刘淑萍等[16]认为引起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复发的食物主要为含麦胶、乳糖、纤维制品等成分的食物。王维达等[17]认为采用食物剔除和添加膳食纤维、益生菌和益生元等特殊食物成分的饮食调整治疗能缓解IBS症状, 其认为低可发酵的低聚糖、双糖、单糖、多元醇 (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 disaccharides,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 FODMAPs) 膳食旨在总体减少FODMAPs的摄入, 而不是片面限制某些食物的摄取, 是通过个体化饮食指导, 适当减少FODMAPs摄入, 增加葡萄糖的摄入, 平衡摄入的碳水化合物构成。

虽然目前大量文献报道肯定了益生菌的疗效, 但因菌属、剂量及疗程等无统一应用标准, 其研究结果不尽相同。赵振飞等[18]经Meta分析结果显示, 单一或多重益生菌较安慰剂均能显著改善IBS患者总体疗效、腹痛、腹胀以及大便不适症状, 但在提高患者总体生活质量方面并无显著意义。

2 中医学认识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程缠延, 患者长时间被疾病困扰, 如果忌口太严, 长年累月, 反而会影响营养的平衡吸收以及患者的心理, 使其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对疾病不利。祖国医学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这一病名, 根据临床表现多将其归于“腹痛”、“泄泻”范畴。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精髓, 通过对机体整体情况的认知及全身脏腑阴阳的调节, 对本病的症状改善及远期疗效有很好的效果。中医历来重视饮食调护, 中医食疗通过每日的饮食, 从根本上改善和调节患者的体质, 而且添加到食物中的药物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最终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食疗具有药性平缓、副作用小、制作服用方便等特点, 适用于长期服用, 所以, 很有希望通过中医辨证施食弥补现代医学饮食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不足。

2.1 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IBS-D的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内伤七情、劳倦体虚, 病位在肠, 主要涉及肝、脾、肾等脏腑, 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是关键。《医方考》中曰:“泻责之于脾, 痛责之于肝, 肝责之实, 脾责之虚, 脾虚肝实, 故令痛泻”。施奠邦认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是脾胃正常升降的关键, 肝失疏泄, 食滞气郁, 伤及脾土, 肝旺脾虚, 肝脾不和, 清浊不分, 病发泄泻[19]。王长洪教授认为, 伴有食物不耐受的IBS-D的诱发或加重因素多为饮食不洁或不节, 饮食所伤、脾胃虚弱是其根本的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中提到“脾主运化”, 鉴于脾主运化与水谷精微物质的生成密切相关, 因此王教授临床辨证从脾虚出发, 治以健脾为主, 提示健脾法是治疗IBS-D食物不耐受患者的有效方法[20]。

2.2 饮食调理

历代众多医家均重视饮食调护。《神农本草经》记载有部分关于治疗泄泻的食物, 山药被列为“补虚、除寒、长肌肉、久食耳目聪明”之上品, 书中还有“大枣安中益脾”的记载。李时珍认为山药有“益肾气, 健脾胃, 止泄痢, 化痰涎, 润皮毛”的功用, 认为“枣为脾之果, 脾病宜食之”, 可见脾虚泄泻可食大枣以治之。《本草纲目》中收载的常用药粥有62方, 其中用于治疗泄泻的有“薏苡仁粥, 除湿热, 利肠胃”;“莲子粉粥, 健脾胃, 止泄痢”。明代《士材三书》中载有莲肉糕, 用莲子肉、茯苓、糯米制成, 主治脾胃虚弱、饮食不化、大便稀溏等。清代张锡纯治疗泄泻的食疗代表方有薯蓣粥、薯蓣鸡子黄粥, 取山药益脾固肠, 鸡子黄涩肠, 粥黏滞易留恋肠胃之力治久泻肠滑不固。可见明清医家对泄泻食疗的认识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为丰富。

现今中医食疗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关于泄泻的食疗也日趋成熟。朱慧渊[21]提出脾虚泄泻可通过食补健脾止泻, 根据药食同源理论, 选用具有健脾的食物或甘淡健脾的药物同煮, 如薏苡仁粥、百合山药粥等以健脾助运化。张金钟等[22]用民间方山高红粥治疗老年脾虚泄泻疗效甚佳, 其认为山药补脾胃, 益气阴, 止泄泻;高粱益气、和中、止泻;红糖温中暖胃、化瘀止泻, 并藉粥之恋肠补脾之效, 使健脾止泻功效明显。蒲昭和[23]采用山药苡仁粥治疗顽固性泄泻, 临床效果较好。李小牛等[24]采用食疗方百合粥、栗子煲粥、荔枝山药莲子粥治疗脾虚泄泻, 尤其对小儿脾虚泄泻恢复很有好处。罗荣华等[25]帮助患者制定可以改善体质和病情的食物, 探讨中医调养和自我管理在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病情的意义, 认为饮食调理一方面可以减少胃肠道对脑部神经的负性反馈, 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脏腑的调理, 从而达到更好地改善病情的目的。

3 问题与展望

目前, 针对IBS-D患者的治疗, 临床常以药物对症治疗、心理治疗、剔除患者不耐受的食物为主, 以缓解或消除患者症状, 然而临床效果并不理想。食物剔除疗法存在的问题在于平均要对每个患者剔除6~7种食物, 长期的饮食控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营养状况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将来能改善食物特异性Ig G抗体检测的局限性, 并将其作为一种常规检查普遍应用于临床, 即可能明确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食物不耐受的具体机制, 通过对饮食的控制, 使患者肠道症状得到一定的改善[26]。多数患者在症状发作后选择性剔除生冷食物、油腻食物、辛辣饮食, 在保留奶制品、肉制品、豆制品等氮源的前提下采取清淡饮食, 所谓的清淡饮食可使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 但清淡饮食的规范操作和疗效尚待进一步临床研究的证实与细化[27]。

篇4:肠易激综合征饮食五禁忌

1、避免过度饮食。一日三餐应当做到定时定量、这样才不会造成饥饱不定。专家指出,规律而有节制的饮食方式有利于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平衡,而无节制的过度饮食,特别是暴饮暴食,则可引起肠道功能严重紊乱,诱使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病情复发或加重。所以,患者应特别重视节制饮食并合理安排一日三餐,以防止过度饮食的危害。

2、防止大量饮酒。酒精可造成肠道运动及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加重腹胀、腹痛症状,大量饮酒还可刺激肠黏膜,降低局部抵抗力而造成肠黏膜损伤,加重消化不良及腹泻。因此,医学专家告诫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一定要彻底戒酒,务必做到滴酒不沾。

3、不要喝咖啡。对胃肠道来说,咖啡是一种刺激性饮料,与酒精一样可引起肠道的运动及消化功能障碍,加重腹胀、腹痛症状,所以,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最好避免饮用咖啡。

4、不吃高脂饮食。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任何情况下的高脂饮食都可造成消化功能减退,加重肠胀气症状,且易诱发便秘,因此,患者要限制脂肪的摄入、尤其要严格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

篇5: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综述

1 内脏感觉异常

目前研究认为, 内脏敏感性异常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4], 其临床评估常用腔内球囊扩张。研究表明, 直肠内球囊扩张时IBS患者的初始感觉阈值与痛觉阈值较正常对照者明显降低[5], 同时直肠刺激后IBS患者腹部皮肤反射区较正常对照者增大, 大脑活动反射区域及范围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均增强[6], 提示IBS患者同时存在外周及中枢敏感性增高。但其具体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动物实验, 研究发现模型动物存在肠黏膜及黏膜下的内脏传入神经末梢兴奋阈值降低, 和 (或) 中枢神经系统冲动的感知异常, 以及传出神经对传入信息的负反馈抑制的调控能力减弱, 从而相对增强了痛觉的信号[7]。多种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及离子通道受体参与了上述外周及中枢的致敏化。在外周, 炎性介质如缓激肽、前列腺素、5-HT、ATP等释放增多, 感觉受体如辣椒素受体1 (transient vanilloid receptor, TRPV1) 、酸敏感离子通道 (acidsensing ion channels, ASICs) 、蛋白酶活性受体2 (proteinase-activated receptors 2, PAR2) 等活化, 使机械敏感纤维阈值下降, 同时使机械不敏感纤维转化为机械敏感纤维, 通过这两种机制使低阈或高阈传入纤维信号产生放大效应[7]。外周致敏纤维将信号传入脊髓, 通过增加神经活性物质 (谷氨酰胺、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 的释放, 作用于Ⅱ级神经元, 使之兴奋性增加, 发生神经可塑性改变, 进而导致中枢持续性致敏[8]。近年来研究不断明确新的感觉调控分子, 如锚蛋白受体1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ankyrin-1, TRPA1) 、辣椒素受体4 (TRPV4) 、P2X嘌呤受体等[9,10,11], 为未来针对内脏感觉异常研制新型药物提供了新靶点。

2 肠道动力异常

肠动力异常的研究远早于感觉异常, 检查方法和获得成果也较多。研究发现, 肠动力异常表现为广泛性及高反应性, 可累及结肠、小肠、胃、食管乃至全消化道, 同时对各种生理及非生理刺激动力反应增强[12]。异常的小肠移行复合波与结肠收缩波幅度及频率的改变均可影响肠道推进, 进而导致排便习惯的改变[13]。Poynard等[14]综合了多种平滑肌松弛剂对IBS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 因此平滑肌功能紊乱曾被认为IBS的主要病因, 5-HT、5-HT受体、胆囊收缩素、血管活性肠肽等分子可参与该病理生理过程[15], 近年来又提出阿糖腺苷2B受体[16]、PAR2[17]等新的动力调控分子。但随着内脏感觉研究的发展, 动力异常为主的学说逐渐受到质疑, 因其不能有效解释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的发生[4]。有趣的是进行容量控制型球囊扩张时, 与正常对照者相比, 腹泻型IBS患者表现为直肠敏感性与动力反应性的同时增强, 提示IBS发病机制中可能存在感觉与动力异常的协同作用[18]。

3 肠黏膜屏障异常

肠黏膜屏障包括完整的肠上皮细胞及其细胞间连接构成的机械屏障、胃肠相关淋巴样组织及分泌型抗体所构成的免疫屏障和肠道正常菌群构成的生物屏障[19]。

3.1 机械屏障功能异常

通过口服甘露醇/乳果糖、三氯蔗糖等大分子物质并收集24h尿检测排泄率的方法, 发现腹泻型IBS患者存在小肠、结肠黏膜通透性增高[20], 同时超微电镜显示IBS患者回肠末端及结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间隙增宽, 开放性增强, 示踪剂有不同程度的外渗现象[21], 提示IBS患者存在机械屏障异常。

3.2 免疫屏障功能异常

IBS患者结肠黏膜Th1/Th2平衡表达失调[22], 基因芯片检测发现多个黏膜固有免疫基因位点表达异常[23], 肠黏膜T淋巴细胞及肠嗜铬细胞明显增加、活化[24], 均提示IBS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屏障功能异常。

3.3 生物屏障功能异常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IBS患者多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 Matto等[25]、Swidsinski等[26]报道IBS患者的粪便及结肠黏膜存在大肠杆菌、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减少, 而厌氧菌、大肠埃希菌、类杆菌增加的现象, 服用益生菌制剂可有效改善肠道通透性异常[27]。此外, 乳果糖氢呼气实验提示IBS患者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small intestina bacterial overgrowth, SIBO) , 在应用抗生素根除SIBO后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也随之改善[28]。总之, 上述研究均提示肠道屏障功能紊乱是IBS的重要发病机制, 有效改善肠屏障功能将是IBS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

4 炎症相关性改变

研究表明, 一过性或慢性炎症可导致持续性肠功能紊乱[29]。IBS患者存在炎性细胞、细胞因子表达异常[30]。炎症性肠病患者在治疗缓解期IBS样症状发生率比正常人群高2~3倍[31]。急性肠道感染后4%~32%的患者可发展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 (post-infectious IBS, PI-IBS) [32]。此外, 部分IBS患者存在对特定食物的过敏现象, 过敏也可导致全身各处黏膜包括胃肠道黏膜内炎性细胞浸润和活化, 进而可能导致IBS肠道内的低度炎症[33]。上述发现均提示炎症与IBS有重要关联。

4.1 IBS炎性细胞及细胞因子异常

研究表明, 无论既往有或无胃肠炎史, IBS患者都可能存在肠道低度炎症[34], 表现为结肠黏膜炎性细胞, 包括肠嗜铬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 (IELs) 、CD3活性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 以及肥大细胞等多种内分泌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增多、活化[30];细胞因子表达平衡失调, 促炎因子如TNF-α、IL-6和IL-1β增加, 而抑炎因子IL-10与IL-1RA减少或无显著性改变, 导致炎症的进一步发展[35]。这种亚临床或非特异性低度炎症的存在对IBS功能性胃肠病的传统认识无疑是重大挑战, 其与肠道感觉、运动、黏膜屏障功能异常的关联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 增多的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与肠神经系统的轴突纤维在解剖学上毗邻[36], 其分泌增多的炎性细胞因子和神经递质可作用于肠神经丛、平滑肌细胞引起感觉、运动异常, 并且这种低度炎症可破坏肠黏膜上皮屏障功能, 造成通透性增加[24]。

4.2 IBS与肠道感染

王利华等[37]随访了295例痢疾/肠炎患者, 1~2年后有66例 (22.4%) 发生持续性肠功能紊乱, 其中24例发展为IBS。Ji等[38]也报道志贺菌属能诱发IBS, 进一步确认了肠道感染与IBS的关系, 并指出先期胃肠炎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是PI-IBS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造成的肠黏膜低度炎症可干扰局部的神经、免疫、内分泌及黏膜屏障功能, 从而使PI-IBS患者在感染恢复后仍遗留IBS的病理生理状态。

5 脑-肠轴异常

脑-肠轴通过双向信息传递将胃肠道功能与中枢的情感认知中心联系在一起[39]。外部或内在的感受信息如心理应激事件、焦虑情绪等可影响胃肠道感觉、运动及黏膜屏障功能, 而胃肠道的信息也会影响痛觉中枢、情绪和行为[40]。如上文将提到的PI-IBS, 肠炎后发展成持续IBS症状的危险性与患者精神心理紊乱有关。Gwee等[41]对75例急性胃肠炎患者的研究表明, 6个月后发展为IBS患者的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和神经质的评分明显高于非感染后IBS患者。而应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BOID-f MRI) 技术, 发现IBS患者在直肠气囊扩张120m L时脑岛皮质 (IC) 、额前皮质 (PFC) 、丘脑 (THAL) 的兴奋面积和信号变化幅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这些发现提示IBS患者存在脑-肠轴通路的若干环节失调, 导致对应激源或肠道刺激的信号传递产生放大效应。动物实验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发现, 相对于正常对照组, 模型组的脑-肠轴通路存在近500种基因表达异常[42], 但这些分子在脑-肠轴失调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7 结语

篇6:得了“肠易激综合征”咋办?

南京 刘 薇刘薇读者: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以腹部不适、腹痛伴排便性状、频率、排便不净感;便急、大便费力及腹胀等特征的功能性肠病,既往曾称为痉挛性结肠炎、粘液性结肠炎等。该病常迁延不愈,病程有长达十余年者,表现为间歇性发作或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发作,但无器质性病变或异常生化指标。多数人有痢疾或肠炎病史。该病具有内脏感觉异常,如每天解3次以上稀便或每周解少于3次干硬结便,便后腹痛减轻或缓解。最新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状态如紧张或应激、焦虑或抑郁、激素水平波动会诱发应激反应,加重症状。不少妇女月经期症状会加重。

采用小剂量抗抑郁药如百忧解等有助明显减轻患者症状及伴发的精神心理障碍;服用黄连素片对缓解腹泻、粘液便及腹痛有较好疗效;便秘型可用缓泻剂福松、欧车前制剂与替加色罗,对改善便秘、腹痛、腹胀有效。

专家指出,少吃油炸食品、高脂快餐,避免食用产气食物如豆类、甘蓝,尽量不吃辛辣之物和含咖啡因的饮料,适当增加富含纤维素的粗粮、蔬菜、水果。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酒,防过劳,放松自己,自我调整,精神愉快,腹部按摩,适当运动,均有助缓解症状。此外,中医药及针灸治厅也有一定疗效。

篇7:肠易激综合征饮食注意事项

1 IBS证候动物模型研究

证候是对人体疾病变化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状态的综合描述, 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对大量病人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产物。为使证候的研究逐步走向标准化和客观化, 引入动物模型势在必然。近年来开展的中医证候IBS动物模型的探索, 造模方法基本可分为3类, 即西医病理模型, 中医病因模型和病证结合模型。

1.1 西医病理模型

此类模型的最大特点是符合西医对于IBS的认识, 存在相应的病理学改变。比较经典的模型如徐氏[4]参照Williams方法略作改变, 选用Wistar大鼠, 将实验分2个阶段。第一阶段:正常组大鼠灌胃高压消毒的饮用水, 其余各组灌胃番泻叶浸液 (0.3g/ml) , 2ml/只, 共2周;第二阶段:正常组灌胃饮用水后归笼, 其余各组灌胃1小时后, 用宽透明胶带束缚其肩部、前肢及胸部, 限制大鼠用前肢搔抓头面部, 但不限制其活动, 束缚时间为1小时, 共2周。石氏[5]选用SD大鼠, 采取慢性束缚-夹尾刺激法诱导IBS模型, 即用裹有海绵的夹子夹大鼠尾巴近端1/3处, 使其激怒, 寻衅与其他大鼠撕打, 刺激时间持续30分;结束1小时后, 大鼠予30%水合氯醛 (3ml/kg) 麻醉, 用纸带束缚前肩、前上肢及胸部, 限制其搔抓头面部, 但不控制其活动约2小时, 共14天。赵氏[6]选用乳鼠予直肠内醋酸刺激, 成年后予夹尾刺激法诱导IBS模型。胡氏[7]选用SD大鼠, 将鸡卵清白蛋白30mg加入1ml 10mg/ml氢氧化铝凝胶中, 充分混匀后注入大鼠腹腔, 制备内脏高敏感大鼠模型。这些模型对IBS病理机制研究较为透彻, 缺乏直接的中医理论依据。但比较适合从多角度、多环节去探讨证的本质。

1.2 中医病因模型

此类模型将中医学有关IBS的病因认识引入到动物模型的研究。比较经典的模型如严氏[8]采用耗气破气法致脾虚型IBS模型, 选用SD大鼠以100%大黄浸出液15ml/kg体重灌胃, 每天2次, 连续8天。严氏[9]采用夹尾刺激法致肝郁型IBS模型, 选用SD大鼠以夹尾刺激致怒, 每次刺激1小时, 连续14天。这些模型强调模拟临床病证形成的原因, 力求造成的模型和病人临床表现相似, 突出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

1.3 病证结合模型

此类模型结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即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 即对实验动物模型进行中医的辨证分析的研究。经检索2003~2008年的所有文献, 并未发现有类似的文章报道。需要强调的是病证结合模型并不是简单的将西医病理模型和中医病因模型进行叠加。如何将中医四诊的信息引入动物模型的评价, 这是值得去研究的问题。

2 INS发病机制及中药干预研究

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它是个体特异性、多病因的异质性疾病。消化道的动力问题是直接因素, 内脏超敏性和脑-肠作用在其症状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肠道感染与之关系近来也受到关注[10,11]。许多中医学者在国外研究IBS最新进展的同时, 也从多角度探索中医关于IBS发病机制进展及有关中药干预的研究。

2.1 胃肠激素与中医证型

胃肠激素可以作为肠道肽能神经释放的神经传递介质或调节介质起调节作用, 也可以直接作用于胃肠道的感觉神经末梢或平滑肌细胞的相应受体而调节胃肠道感觉和运动。胃肠激素的分泌及释放紊乱在IBS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马氏[12]研究发现肝气郁结型和大肠燥热型主要表现为生长抑素 (SS) 、胆囊收缩素 (CCK) 升高, P物质 (SP) 下降, 而血管活性肠肽 (VIP) 含量变化不明显的特点, 而两型之间无明显差异;肝气乘脾型患者血浆SS、VIP、CCK升高, SP变化无显著意义;脾胃虚弱型患者SP、SS、VIP及CCK都升高。陈氏研究发现[13]不同中医证型IBS患者血浆胃肠激素有一定的变化。其中血浆神经肽 (NPY) 和SP的变化有证型的特异性, 而VIP、胰高血糖素 (Glu) 的变化无明显的证型特异性。脾胃阴虚者NPY表达下降;脾胃虚弱者SP表达下降。虽然胃肠激素变化和IBS中医证型有一定的联系, 但其在不同证型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现象, 很难反应各证型的特异性, 仅能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 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2.2 内脏高敏感性与中药干预研究

李氏[14]应用结肠慢性刺激法致肠道高敏性动物模型, 指出痛泻药方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IBS模型大鼠血清5-HT、血浆SP含量, 减弱背角神经元兴奋性, 从而提高内脏痛阈, 消除肠道过敏,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陈氏[15]采用慢性应激刺激所致肠道高敏性大鼠动物模型, 研究指出枳实芍药散治疗IBS的重要机制可能在于调节肥大细胞分泌、活化, 调节SP分泌的紊乱状态, 改善胃肠道的分泌和运动, 降低内脏敏感性。印氏研究[16]内脏高敏感IBS, 虽然没有器质性病变, 但其结肠电的生理已经发生改变。患者可能通过消化间期复合肌电周期延长, 以Ⅲ期群簇性快波持续时间延长为主, 快波的波动率、平均最大振幅、平均峰峰振幅增大, 导致结肠收缩频率、收缩幅度等的改变, 引起一系列症状。肠炎宁糖浆 (地锦草、黄毛耳草、樟树根、枫树叶) 治疗内脏高敏感可能的机制是恢复部分被改变的结肠电, 达到治疗效应。

3 展望

篇8:肠易激综合征有良方

脾胃虚弱型 患者常在进餐后腹痛不适且欲大便,其粪便稀薄或不成形,便后则舒。取党参、薏仁、白芍、炒麦芽、炒白术、茯苓、制香附各12克,山药20克,陈皮10克,炙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煎液,早中晚分服,连服7天。或取党参、生姜、大枣各10克,薏仁30克,黄芪20克。先下党参、大枣、薏仁、黄芪,武火烧开后,下生姜片,改用文火煮至薏仁烂熟即可。吃大枣、薏仁,喝汤,每日1剂,连服数日。

肝郁气滞型 患者有腹痛腹胀、频繁排气或两胁窜痛等症状,排便先难后易,便呈团块状。取柴胡12克,制香附、炒枳壳、陈皮、川芎各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早中晚分服,连服7~10天。或取党参(研末)、莲子(研末)各10克,大枣10个,粳米50克。大枣水煮后去皮、核切碎,与粳米、党参、莲子共入煮枣水中煮粥,早晚温服,连服7天。

肝气乘脾型 患者常在抑郁、恼怒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腹痛或腹泻,来势急迫,泻后痛减。取柴胡、白芍、枳壳各12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天。或取扁豆、山楂各10克,神曲、芡实各15克,茯苓、泽泻各5克,谷芽、甘草各9克。共入砂锅内文火炖至扁豆熟烂,吃扁豆饮汤,每日1剂。

篇9: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证治心得

1 宣肺气以升清阳

肺主气, 与大肠相表里, 肺气宣发正常则肠道传导通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合并交替性鼻塞、咳嗽等, 多因肺气失宣, 肠腑通降不畅引发。洪师认为, 白芷是燥湿升清、振动阳明之气, 固治久泻之良药。因此, 他常用桔梗、白芷芳香通窍, 胜湿止泻;若见声音低怯, 劳则气短、乏力等, 因肺气虚固摄乏力, 肠腑失约引起的腹泻、便溏, 以炒葛根、升麻配伍黄芪、党参补肺气升清化湿。

患者王某, 男, 56岁。2013年9月3日初诊, 患者因咳嗽、流涕自服清开灵后出现腹泻, 停药后水样泻止, 但大便细软, 每日2~3次, 已3个月。经肠镜检查未见异常, 临床表现为经常流清涕, 肛门坠胀, 欲便不爽, 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 舌淡苔薄白, 脉沉细。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处方:荆芥10g, 防风10g, 白芷10g, 炒葛根30g, 升麻6g, 党参20g, 黄芪30g, 炒白术10g, 木香10g, 乌梅10g, 清甘草5g, 7剂, 水煎服。9月10日二诊, 大便成形, 无肛门坠胀, 续服3周, 泻止肠安, 清涕明显缓解。

按:本案用荆芥、防风、白芷宣肺祛风以胜湿止泻, 黄芪、党参、升麻、炒葛根益气升阳以化湿止泻为主, 兼用乌梅酸收固涩。

2 健脾气以调升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阻。洪师针对肠内外症状辨证祛湿。泻下急迫、便臭明显以炒黄芩、木香清热燥湿;泻而不爽、口气秽浊以藿香、陈皮芳香化湿;大便稀薄以炒薏苡仁、茯苓淡渗利湿;食少纳差以苍术、白术运脾化湿;经常餐后即泻者以黄芪、党参健脾益气化湿斡旋中焦;口黏苔腻以半夏、橘红化痰燥湿。食后腹胀, 脘闷不舒以炒神曲、焦山楂消食导滞。大便每日4次以上, 以乌梅、石榴皮收敛固涩。饮食指导强调个体差异, 嘱咐患者细心观察摄食种类对排便的影响。

张某, 女, 36岁。2014年8月20日初诊, 患者大便黏滞不爽已半年, 经常餐后即泻伴脘腹饱胀, 面色萎黄、神疲纳减, 舌淡苔稍白, 脉濡细。胃镜和肠镜检查未见异常, 诊断为腹泻型肠功能紊乱。处方:苍术15g, 白术15g, 半夏10g, 大腹皮10g, 化橘红10g, 藿香10g, 陈皮10g, 砂仁3g, 炒薏苡仁30g, 茯苓20g, 焦山楂30g, 炒神曲30g, 7剂, 水煎服。8月27日二诊, 大便黏滞和脘腹饱胀明显缓解, 舌苔转薄白, 去大腹皮、砂仁, 加黄芪20g, 党参20g, 14剂。9月15日三诊, 诸症好转。

按:本案先以芳香化湿、运脾化湿、化痰燥湿、淡渗利湿和消食导滞方法驱逐肠道湿、痰、浊滞病理产物, 再以黄芪、党参健脾调气, 坚固胃肠。

3 舒肝气以畅情志

肝主疏泄, 能畅达脾胃之气。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说“肝与大肠相通, 肝病宜疏通大肠, 大肠病宜平肝。”现代医学肠-肝轴学说再次论证了肝肠相关[1]。情志不畅引起肝郁气滞或疏泄太过, 都会致脾失健运而肠道清浊不分, 发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洪师以柴胡、白芍疏肝养肝, 理气化湿。若腹痛即泻, 泻后痛缓, 炒白芍常用到30g。有些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腹泻发生突然, 符合风善行而数变的特点, 用防风可助肝升清发郁, 祛风化湿。治疗时注重对患者及时行心理疏导, 常以玫瑰花、八月札疏肝达郁。

患者许某, 男, 34岁。2014年9月4日初诊。患者每日大便2~3次。溏软已有两年, 便前经常脐周胀痛, 排气排便后胀痛好转, 舌边暗红, 舌苔白, 脉细弦。经肠镜检查未见异常, 诊断为腹泻型肠功能紊乱。处方:柴胡6g, 炒白芍24g, 枳壳10g, 防风10g, 木香10g, 炒白术20g, 茯苓15g, 炒薏苡仁30g, 莱菔子30g, 焦山楂30g, 青皮10g, 清甘草5 g, 7剂, 水煎服。9月1 1日二诊。大便已成形, 脐周胀痛减轻, 舌淡红, 舌苔转薄白。以后守方随胀痛轻重略调整青皮、枳壳用量。10月4日随访。大便成形, 每日大便1次, 无脐周胀痛。

按:本案脐周胀痛有“痛泻”特点, 符合肝旺脾虚、木横侮土病症, 治疗时舒肝柔肝不忘运脾醒脾。

4 温肾阳以复气化

脾肾作为人体先后天之根本, 对维持人体正常气化功能有重要作用。脾要依赖肾阳的温煦才能斡旋中焦气机。洪师认为, 若患者有黎明前泄泻、因泻而醒、畏寒、嗜睡等症状, 但见一症, 不必悉具, 均可从温肾阳论治, 常以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炮姜温阳化湿、涩肠固脱。泻缓后用金樱子、芡实、莲肉健脾固肾以善后调理。

患者林某, 女, 50岁。2013年12月2日初诊。便不成形已半年, 每日凌晨5时即欲排便, 即使睡梦中也因便意明显而不得不排便, 经常排便不尽, 早餐后又排便1~2次, 午后方止, 腹部怕冷, 受凉易泻, 舌淡苔薄, 舌体稍胖, 脉细。经肠镜检查未见异常, 诊断为腹泻型肠功能紊乱, 服益生菌制剂未见好转。处方:补骨脂20g, 肉豆蔻15g, 吴茱萸5g, 五味子10g, 炮姜10g, 附子10g, 乌梅10g, 黄芪30g, 炒白术10g, 金樱子30g, 芡实30g, 7剂, 水煎服。12月9日二诊, 凌晨5时泻已止, 守方加减服药两个月, 大便渐成形且日排便1次。

按:本案“晨泻”因脾肾阳虚, 用四神丸合水陆二仙丹为主, 附子加强暖脾温肾之力, 黄芪益气升阳, 故取效迅捷。

参考文献

篇10:情绪与肠易激综合征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美国,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80%是中青年妇女,发病年龄在20~40岁最多。资料还表明,引起此病的原因,大多与情绪有关。生活紧张、思虑过度、工作量骤增、经济负担沉重、家庭纠纷、亲朋猝死,均可促发此病。此病的发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久居都市、家境较差的知识妇女为主。这类患者在发病之初,并不介意,经抗生素治疗后,腹痛、腹泻等症状仍不缓解时,情绪骤然低落,忧心忡忡,便增加此病的症状。即使作各种器质性(特别是癌肿)病变检查,虽无任何异常,但仍难以振奋其情绪,造成情绪与疾病间的恶性循环。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是由不正常的情绪刺激,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引起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紊乱,导致胃肠功能障碍;所以,治疗此病不应单纯依靠药物。改变环境刺激,保持较好的情绪和心境,解除对疾病的恐惧感和多疑状况,了解此病的良好预后以增进治疗信心,都是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药物治疗时,可服用小剂量的安定、谷维素、苯巴比妥、维生素B1等,腹痛时可选用阿托品、颠茄,解痉止痛。中成药香砂养胃丸、萸连片、木香顺气丸都有一定效果。有资料报道,使用“小柴I胡汤”(柴胡、党参、半夏、甘草、大枣、生姜)加甘松、小茴香,治疗此类非炎性腹痛、腹胀、腹泻,有特殊疗效。

上一篇:科院“三七女生节”策划书下一篇:乡村财务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