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特色流派的水墨画作品

2024-05-11

中国画:特色流派的水墨画作品(精选7篇)

篇1:中国画:特色流派的水墨画作品

这幅画画的是两只老鼠在啃着书的画面,用了青墨与淡墨来描绘的,画面集中在画纸中央,两只老鼠的姿态各异。

这幅画描绘的是莲蓬与莲花,上面还有小蜻蜓在飞舞着,描绘了几个小樱桃,显得画面自然地散落在纸上,有琐碎的几个部分组成。

篇2:中国画:特色流派的水墨画作品

这幅画画的是一只蜻蜓飞向荷塘中间的画面,画出了杂乱无章的小杂草状态,是这幅画最典型的地方。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只大鸟,这只鸟是啄,它有着一个长长的尖嘴巴,圆圆的身体,眯着眼睛向天空望去。

篇3:中国画:特色流派的水墨画作品

传统的艺术点认为艺术作品的各个部分的组合使得艺术作品成为一个整体, 而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它是一个敞开的世界, 并且世界是各种物的纠结与碰撞, 物是没有被客观化和主观化的关系, 物与人又是一种天然的联系, 而人与物的关系首先是一种存在, 人与物是不可分离的, 人的身体也属于物, 而物又不仅仅是一种外显的状态, 就像花岗岩经过风化后就会变成沙土一样。而文中所提到的“艺术作品中直接而丰满的现实性”是我们所要找寻的, 这里的现实性指的就是作品中的材料, 也就是物。而对于当代实验水墨而言, 其传统的笔墨韵味似乎已经在退居其次, 对于其表现形式的探索成为了一个比较广泛的创作方式, 当代实验水墨的缘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和观念, 然而其最本质的材料部分却仍旧是中国最古老的毛笔与墨, 而离开这种材料, 无论怎样的观念也无法得以体现。实验水墨在观念进入物质的过程中, 艺术家运用媒材的技术手段是开放的流动的, 物质媒介可以接纳各种观点和语言形式, 反之亦然。水墨媒材实验的意义在于以此为出发点, 首先是材料的独创性, 其次是由材料所引发的对观念的依托。中国笔墨本身就是最有力度、最有灵魂的表达手段。其勾、勒、皴、擦以及纸本、水墨、毛笔之间的物质特性, 通过艺术家的行为呈现出来的独有效果, 是其他媒材无法取代的。

另外情感也是需要通过材料来组织的, 正如水墨中的笔墨韵味与笔墨精神。“纸”在实验水墨画中不仅是一种材质, 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实验水墨依然用水墨进行描绘, 这也是中国水墨画的古老传统方式。水墨作为一种材质, 具有一些特殊的本质属性, 这是其他材料所不能及的, 如流变性、透明性等。水墨在绘画表现上可谓是独具个性和色彩, 它所创造的特殊效果, 如清爽、简洁、干净、大方等, 甚至是一些偶然的效果。在艺术语言上, 水墨独具个性, 可谓是独树一帜、风格迥异。中国的水墨画在宣纸与水墨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描绘, 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视觉效果, 这是一种其它材质所达不到的效果。实验水墨继承了中国水墨画的“水墨”语言。黄宾虹在对中国水墨画进行研究时, 曾提出“七墨”的观点, 并对其总结道:“七种墨法齐用于画, 谓之法备;次之, 需用五种;至少要用三种。不满三种, 不成其画。”这是黄宾虹集大成之观点, 这不仅适宜古人的水墨画, 而且对当代甚至未来的水墨画都是真理。不管用什么不同的技法来表现所追述的观念, 但最后一幅作品的整体效果是从墨法中看出来的。中国画除了讲究意境之外, 还讲究法则。针对墨法, 可谓是从古到今一脉相承。如张羽的“灵光”系列, 将墨运用得恰如其分, 感觉真的有一道灵光从画面里投射出来, 这是因为他充分的运用了亮墨的优点。而这些效果的表现与画面情感 (国画中也是一种意境的表现) 的传达, 也是因为他对笔墨材料的较好的组织。相反如果对墨色 (材料) 没有很好的运用, 没有对宣纸很好的掌握, 这样不论笔墨技法多么高明, 在脱离材料的状态下, 也无法得以体现, 更不论观念与情感。

海德格尔的哲学核心处与老子的观点也有相通之处, 海德格尔认为忘乎所以的一种信赖所形成的可靠性上升到一种“道”。而中国画的发展渊源也是来源于道家的某些理念如“空灵”。海德格尔对梵高的鞋子的分析说明了一个物的实际使用与对此物的反映是对物的存在的反映, 而不是对物的反映, 而存在又是在使用中得以体现, 就像毛笔是在书写中得以存在, 并且在书写的过程中越是没有意识到, 其存在越是得以彰显, 这也正好契合了传统中国画中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物在其相关关系中存在, 如鞋子在与脚的穿着中存在, 好的色彩也不是单独的孤立的存在, 而是在其他的色彩关系中而存在, 而色彩的感觉也是整体的。康德对经验的定义是主观赋予其形式, 客观赋予其内容, 艺术从来都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由于语言的召唤, 导致过往经验的不同, 构成的存在的世界的不同, 并且是非客观的而是有存在的人建构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中的感觉通过物与物之间的连接来获得, 物又是通过感觉来显现, 所以对于我们国画专业研究方向的同仁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在当代水墨创作领域中艺术家面对当下不断发生的新生事物, 面对由新生事物而引发的新感觉和新想法, 实验水墨艺术家还应该不断地超越自己, 以更开放的心态, 更进一步挖掘宣纸、水墨、媒材, 创造出更新的表达语言和方法手段, 以适应表达这种新感觉、新想法的需要。

篇4:中国画:特色流派的水墨画作品

今年春拍上,中国嘉德首次重槌推出新水墨作品专场,以“当代水墨”和“水墨新世界”两个专场重点推荐当代水墨拍品。其中在“水墨新世界”的专场拍卖中,分为“水墨格调”、“技艺造境”、“观念主义”、“向古美术致敬”、“图像的释义”、“移花接木”、“时代的邀约”七个板块。作品包含不同年龄层的艺术家,涵盖了谷文达、仇德树、杜大恺、徐累、朱伟、李华式、刘庆和、李津、武艺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当代水墨中坚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同时包括中国现代艺术大师赵无极和当代艺术家方力钧、岳敏君、毛焰、王音的水墨作品。整体拍卖成绩理想,这个仅有53件拍品的专场,成交率为92.45%,成交额达到1377.44万元,其中有4件拍品过百万元,包括徐累的《夜中昼》、娄正纲的《自然-ZG123》、谷文达的《遗失的王朝-E系列》和朱伟的《开春图二十号》。

与其说酝酿多年的当代水墨到今年达到了应该“喷发”的沸点,还不如说市场选择了当代水墨作为新的增长点。新水墨作品最早进入拍场时间可以溯源到2003年荣宝斋在北京推出当代中国画的专场拍卖。但是,多年来对于如何界定新水墨作品的概念以及审美趣味的讨论,使得新水墨作品的价格一直都在中低位置徘徊。如何界定新水墨作品的概念,中国嘉德春拍“水墨新世界”的策划者王静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代水墨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其形成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国外后现代理念的冲击产生了对实验艺术、当代艺术的探索,中国就诞生了一批进行水墨当代画实验的艺术家。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02年,对于水墨的当代化探索,涌现了一批艺术家,至今还在探讨和实验中。2002年后,当代艺术对水墨产生巨大影响,有一批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艺术家延续了水墨的材质、媒介,思考当代艺术的展示方式与当下生活的联系。”

中国嘉德近现代及当代书画部总经理郭彤在谈及开设这个专场的初衷时表示:“之所以做这个专场,第一是处在市场调整期,市场和藏家都期待新的内容和面孔;第二,最近几年,嘉德直关注中国当代水墨。从去年开始,当代水墨艺术家的展览和活动开始多起来,切入这个领域,还是希望每个部分都有相对成熟的艺术家和新人。60-80年代的水墨画家,似乎错失了当代艺术热潮的机会,处于比较安静、自我的创作状态,同时受市场关注度小,反而成就了他们的创作,在这个时候推出水墨新世界的专场实际上是顺理成章的事。”

篇5:中国画:特色流派的水墨画作品

一、创意水墨彰显中国传统文化风采

央视的形象理念定义是“相信品牌的力量”, 诉求点在于以其独一无二的品牌优势资源与企业共同实践国际化的战略发展。因此要寻求全新的视角和风格来体现国际平台上的中国力量。《水墨篇》以其独特创意正是反映这一主旨的新颖之作。水墨画作为一种传统绘画技艺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作品选择大气的黑白水墨作为视觉符号将古代文明通过水墨特有的灵动流畅的质感与现代动画技术相结合, 通过一滴墨在水中晕染开来以自然流动的视觉体验变幻为连绵起伏的山脉, 生动的游鱼, 飞扬的群鹤, 腾飞的巨龙, 万里长城, 太极舞者, 鸟巢, 动车, 央视大楼等将一系列中国意象。整个过程完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在恢弘的交响乐曲中, 完美的诠释了“从无形到有形, 从有界到无疆”的内涵, 揭示了“相信品牌的力量”这一主题。“品牌的建立本身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从无形的概念到有形的资产品牌的发展无限壮大,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品牌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2) 水墨的流动, 一气呵成的形象串联, 带给观众的是一种油然而发的力量感。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受众真切的感受到中国品牌的力量。作品将传统文化与媒体概念完美结合, 国家特色、民族文化与现代风貌充分交融, 使整个篇幅极具艺术张力和吸引力。

二、传统文化创意与央视广告品牌的定位

在电视媒体中, 作为最权威、最核心的广告投放平台, 央视所拥有的黄金资源与巨大的价值是其他媒体平台无法比拟的。一些企业早已看到了中国权威媒体的巨大价值。众多国际客户意识到央视在中国独一无二的传播价值, 高收视率、高公信力和覆盖率能帮助国际客户快速开拓市场, 加速国际品牌在华的发展步伐。央视所面临的已不仅是国内企业客户, 而是要彰显国家媒体的广告品质, 吸引更多国际客户, 创建国际品牌知名度。央视2010年广告招标的口号是“2010, 看我, 看中国”, 在广告形象创意中要树立中国品牌意识, 体现民族文化, 通过融入中国元素和传统文化特色, 塑造出富有文化创意的产业品牌, 打造出央视在国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显著地差异性和特征性是央视广告更是中国广告品牌的独特之处。

三、传统文化在广告创意中的合理运用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歌赋、民族音乐、戏剧、武术、曲艺、国画、书法, 传统节日和各种民俗等;也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要想通过运用传统文化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需要正确和透彻的理解和把握。挖掘传统文化特色进行广告创意, 并不是简单的符号拼接和元素图解。在广告中简单生硬的植入文化形象, 模式化、符号化的图解实质上远离了创意的本质和真意, 不仅达不到传播效果, 还会引起反效果。广告创意要做到与传统文化的完美契合, 对文化艺术形象有深刻透彻的感受, 找到产品与形象符号的共通处。同时要设计合理的表现形式或情节, 符合传统文化原本的精神内涵, 也要符合受众的心理诉求和价值观, 才能获得受众情感的认同和共鸣。《水墨篇》中用现代动画技术与水墨效果的结合使得传统技艺焕发出时代的光彩。作品中呈现的山水、游龙、长城、太极等中国风元素鲜明的指示出中国品牌的特征, 而动车、鸟巢、央视主楼一系列极富现代感的形象也更好地展现了央视广告所具备的时代动感活力, 呈现给观众的不仅是精妙的视觉感受, 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和无尽的遐想。《水墨篇》表达出了中国品牌的塑造性, 广告创意的中国式体现, 在国际平台中展示出民族品牌文化的精髓。

摘要:央视广告部作为国内最具实力的广告投放平台, 以其独一无二的传播价值成为业界的权威品牌。09年推出的“相信品牌的力量”新形象片《水墨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诠释和运用充分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创意的融合, 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广告品牌。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色创意,中国品牌

参考文献

[1]陈培爱.创意产业与中国广告业,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

篇6: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色与启示

(一)从创作风格上来看。

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从风格上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注重与国外特色的融合;第二,在具有现代艺术风格的同时又不忘与传统相结合。在现代中国钢琴作品的艺术创作中,既要具有时代特征并敢于创新,又要注重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继承,同时还要懂得对国外优秀文化艺术的借鉴与吸取。这一切都是一个对知识的不断学习进取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学习与交流才能促进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我们今天的作曲艺术家要在保持自身艺术造诣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的精髓,同时还要加强对国外的作曲理念与技术的学习,经过消化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独特魅力与个性的音乐,即具有新世纪特征与精神的新的民族音乐。

(二)从创作手法上来看。

1.创作旋律的特色。

中国钢琴作品在创作上所采取的主旋律大多以民族调式为主,大多数旋律的创作都是从民间曲调中发展过来的,也有一些是在利用少数民族的旋律的基础上经过创作发展而来的,同时还有一些是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法创作产生的。例如,《兰花花》就是汪立三根据原来少数民族民歌改编而成的旋律。《第一新疆舞曲》是作曲家丁善德在观看完新疆舞蹈后有感而发创作出的具有鲜明的新疆民族特色旋律。由彭志敏创作的《风景系列》其节奏就是按照“菲波拉契数列”创作而成的。

2.和声的特色。

钢琴是一种多声的乐器,其和声部分在创作时要充分考虑到对和声的组织安排,由于西洋所采取的和声是较为系统的大小调和声这与中国所运用的五声调式较为相符,所以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只有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五声调式和声才是真正适合中国民族特色旋律的和音。在实际的钢琴和声创作中因为二度和弦在听觉效果上具有紧密的特点,所以多被用作描写活跃、欢腾、热闹的场面,如《晓风之舞》中开篇的右手部分就采用了大二度的和声效果。四、五度和弦在演奏时总是给人一种空旷辽远的感觉,这与我们传统的五声调式比较相符,在演奏时很容易把听众带到一种虚无缥缈的意境当中,代表作有王建中的《梅花三弄》。中国钢琴作品在和声部分的创作中也有一些运用了西洋的三度和声,但也都是在其基础上进行变化与创新的,如《牧童短笛》中的中段左手伴奏部分就采用了三度平行进行来进行和声以用来表达牧童的活泼、天真的性格。在实际的钢琴作品创作中,和声的创作是较为灵活的,作曲家可以根据自己所创作音乐的旋律、风格、情绪等的需求来灵活的组织和声,《涛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首曲子里对和声的运用较为复杂,采用了各种方式的二度、三度以及四五度和旋来描写典礼的庄严、辉煌、壮丽。

3.节奏的特色。

如果将旋律比作乐曲的皮肉,将和声比作乐曲的血液,那么节奏就是乐曲的骨骼。节奏在乐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首乐曲的灵魂,它是体现一首钢琴曲是否具有民族特色至关重要的标志。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具有独特风格与魅力的音乐,这些音乐差别于其他音乐的突出特点就是它具有体现其民族特征的特殊而专有的节奏。例如,中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节奏主要以附点为主。非洲黑人音乐以布鲁斯演奏的爵士乐最为突出。所以说,节奏最能表现出一个民族在音乐上所独有的特色。中国最早、也最为传统的节奏要从打击乐开始说起,从古代戏楼里戏曲的铜锣节奏到日常生活中丧葬嫁娶的鼓吹乐再到节日里的锣鼓喧天的节奏,在这些音乐的演奏中都体现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节奏。比如,弱起的、切分的、对重音进行移位的节奏,还包括一些逐渐递减的或者递增的排列。在钢琴曲的创作中,中国许多作曲家就是根据这些节奏形式的特点谱写出了一首首具有民族节奏特色的音乐。例如,由贺绿汀谱写的《晚会》,为了映衬出晚会热闹的主题,特意采用了比较多的弱起切分式的节奏来模仿锣鼓的演奏效果。

二、中国钢琴作品在创作上的启示

中国钢琴作品在创作上带给我们的启示要从两方面进行探讨,一方面是从钢琴曲本身来说其具有审美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钢琴这种名贵乐器也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家中,许多人对钢琴、钢琴曲开始有所了解,并且随着认识的深入对钢琴曲的审美程度也逐渐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作曲家在进行乐曲审美创作时既要注重对国外创作方式的借鉴又要注重结合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并应用现代理论来进行乐曲的审美创作,并且还要深入群众基础适应群众的审美要求,进而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从钢琴作品创作所体现的现实意义来说,对钢琴作品进行创作不但能丰富老百姓业余的文化生活,提高全民艺术文化素质,并且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摘要:本文系统地从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及创作手法两方面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色进行了论述,并得出了一些启示。

篇7:中国画:特色流派的水墨画作品

关键词:屈原,作品,思想,儒家,道家,法家

一、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 字原, 战国末期楚人,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 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因出身贵族,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 位为左徒, 朝廷一切政策、文告, 皆出于其手。后来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遭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 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 (今湖北江陵) 。次年, 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 于悲愤交加之中, 自沉于汨罗江, 殉了自己的理想。屈原人生失意, 遂将一腔热血倾诉于诗歌创作之中, 借“美人”、“香草”以抒不平之气。两次流放, 屈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计有《离骚》、《天问》、《九歌》 (11篇) 、《九章》 (9篇) 、《招魂》, 凡23篇。

二、屈原的思想

长久以来, 关于屈原的思想内涵和学派归属问题, 是研究者关注且分歧颇多的问题, 如有儒家说 (郭沫若) , 道家说 (梁启超、刘师培) , 阴阳家说 (游国恩) , 法家说 (季长之、孙作云) , 另外还有纵横家说, 兼具各家而又自成一家, 等等。我认为对屈原的思想, 主要应具体分析和说明他的思想的本来面貌, 而不应简单地硬把他归属于哪一个学派, 下面就对屈原思想中的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1、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 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旧的制度受到严重冲击而礼崩乐坏。屈原生活在黑暗混浊的社会中, 能深刻认识到生活最苦难的还是那些底层的劳动人民, 应该是在自己遭贬流放途中。诗人在诗中写道:“常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这里面的“民生”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部分学者认为, 这是屈原对自己人生的感悟, 但本文采用朱熹注, 即“哀此民生, 遭世多艰也。”屈原在《离骚》中又说:“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乎民心。”有人为此做注曰:“不察众人悲苦”, 楚国的国君昏庸无能, 在一群群小的包围下, 荒淫无度, 根本不会理会老百姓的水深火热。诗人在《抽思》中的一段陈述刚好证明上面的观点。“数惟荪之多怒兮, 伤余心之忧忧。愿摇起而横奔兮, 览民尤以自镇。”初略地统计, 屈原在他的作品中, 直接提到“民”、“民生”、或“百姓”的地方有十处。都说明屈原作为一位政治家是关心百姓的, 心中是想着百姓的。屈原生不逢时, 生活的社会动乱、遭遇的君主又昏庸, 虽然自己切切实实地看到了人民的苦难, 也只能是黔驴技穷, 含恨终生。

2、以遵礼为行为规范的儒家忠君思想

我们通观屈原作品, 涉及到礼的例子仅有三例。《离骚》中有:“虽信美而无礼兮, 求违弃而改求。”在《天问》中有:“受礼天下, 又使至代之。”在《九歌.礼魂》中有“成礼兮会鼓, 传葩兮代舞。”虽然仅此三例, 也没有对礼作出具体的说明, 但是屈原已经把违背“先圣之法”、“仁义之道”的做法作为违背礼的约束而进行了批判。在《离骚》中斥责奸臣是又说:“固时俗之工巧兮, 缅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儒家传统思想, “礼”就是“绳墨”和“规矩”, 就是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准则。诗人终生笃信的价值准则便是“先君后身”、“事君不贰”。虽然屈原尽心忠诚于楚王, 但这种“忠”具有一定的原则性, 他的忠是以楚王和自己在政治目的上的共性基础为条件的。他之所以“忽奔走以先后”, 是希望楚王能“及前王之踵武”, 不要出现“皇舆之败绩”。他为了自己国家的命运前途。在君主面前始终如一地表现出大无畏、秉公直谏的精神面目, 以此希望楚王能被自己感化, 拨正反乱, 回归正道。

3、道家的“精气”思想

精气, 这一观点很早就出现在先秦著作中。《老子》、《庄子》、《管子》、《孟子》、《黄帝内经》等, 皆论及精气, 并阐述了“养气”、“存精”等养生之道。当时在齐国流行的黄老之学的精气说, 也明确地反映在屈原的作品中。屈原所作的《远游》在开篇中说:“悲时俗之迫厄兮, 愿轻举而远游。质菲薄而无因兮, 焉托乘而上浮?”屈原说:因为世俗不容纳贤人, 我情愿高翔逃避于远方。质性鄙陋又没有道行, 托乘什么飞上天呢?下篇说:“内惟省以端操兮, 求正气之所由。”正气就是精气。《庄子·逍遥游》说:“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 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哉?”这里所说的“天地之正”有似于《远游》所说的“气变”。这里所说的“以游无穷”, 有似于《远游》所说的“远游”。《庄子·山木》说“乘道德而浮游”, 也很像是《远游》所说的“托乘”。从整个精神实质上来看, 《远游》与庄子所提倡的“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的境界更为相似, 他们都是靠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来排除人世间的烦恼。这并不是一种巧合, 明显是用这种超乎于现实的方式来批判黑暗的现实, 失道的社会。似乎也只有通过这种手段才能使他得到暂时的超脱, 寻找到暂时的慰藉。

4、以法度治国的维新美政思想

屈原作品中的法家思想问题, 最近这些年才相继有人讨论。这类主张的代表是以张纵逸、李长之、李凤仪为代表。屈原在自己的政治活动中, 确实体现出很多法家思想方面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造为宪令”一事。据《史记》记载:“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 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屈平不与, 因馋之曰:‘王使屈平为令, 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 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此段文字中的“宪令”一词史无明载, 但是我们在屈原的《九章.惜往日》中我们能够得到印证:“惜往日之曾信兮, 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 明法度之嫌疑。”相互对照之下, 我们不难发现, 屈原的“造宪令”就是变法。至于“造宪令”的无为而终, 完全是因为上官大夫之流贪婪竞进, 嫉贤妒能, 进谗言把屈原排挤出统治集团的核心。韩非子今曾明确地指出:“法者, 宪令著于官府, 刑罚必于民心, 赏存乎慎法, 而罚加乎奸令者也。”在屈原的思想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法家思想的内容, 他讲“规矩”, 循“绳墨”, 明“法度”, 这在他的作品中多处可见。他很想沿着楚国变法的先驱吴起“明法审令”的脚步前进, 使楚国强大起来。但最终因奸人进谗, 遭到怀王猜忌而疏远。

屈原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思想家, 他并没有像孔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拥有自己的专著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思想, 但他的《离骚》、《天问》、《九章》等伟大诗作中反映的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在黄金时代的思想论争中, 也大放异彩。屈原是大变革时代造就的进步改革家, 也是吸收各家所长的思想战士, 无论把他定性为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道家思想, 抑或是自成一家, 只能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不可一言定论。

参考文献

[1]游国恩.屈原[M].中华书局, 1980.

[2]詹安泰.屈原[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上一篇:公司党委书记警示教育大会上讲话下一篇:室内设计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