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精准扶贫经验材料

2024-06-07

单位精准扶贫经验材料(精选6篇)

篇1:单位精准扶贫经验材料

秋日的通渭大地,层林尽染,巨大的白色风车矗立在田间山头。山路十八弯,翻过层层山峦,就到了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这个普通的小镇,因著名的“榜罗镇会议”而出名。

在榜罗镇会议纪念馆,讲解员告诉记者,1935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小学校长室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确定把陕甘革命根据地作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确定把中共中央和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长征虽远去,可长征精神早已融进中华民族的血液,历久弥新。当前,通渭县正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这是新的长征路,需要长征精神来引领。”榜罗镇党委书记李晨告诉记者,为了弘扬长征精神,近年来,榜罗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系列教育活动。

定西市历来被称作“苦瘠甲于天下”,自甘肃省启动精准扶贫以来,通渭县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榜罗镇则大力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定西三苦精神和“耕读、坚韧、进取”的通渭精神,着力推进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当年红军走过的崎岖山路,都成了崭新的硬化村道。镇里的各类基础设施焕然一新。玉米、马铃薯、中药材和林果产业发展起来了,种植面积逐年增长;全镇目前牛存栏数为2165头,较去年增加28%,羊存栏数为15425只,较去年增加19%;全镇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9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

午后庙滩村的阳光正好,驱散了夜里的寒气。田里,村民正在忙着挖洋芋。过去,这个靠天吃饭的旱山村,经济十分落后,甚至有些家庭连吃饱饭都难。

闫航军家是庙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家里一共有5口人。以前,闫航军家还是庙滩村的典型贫困户之一。

“看着家里的两间泥土房,水窖里雨水充足时有水吃、没雨水时要前往10公里外的水源拉水吃,3个孩子还都在上职业学校,就觉得很苦恼,希望能住上砖瓦房、喝上自来水、孩子们能长大成人。”

6月份,闫航军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让闫航军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庙滩村被确定为全镇的拟脱贫村和省委统战部联系村。

危房改造、暖棚圈舍、自来水入户、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等项目让他心中有了想法。一直想着致富的他,抓住精准扶贫政策机遇,利用危房改造政策,将自家的两间土房全部改建成砖房,暖棚圈舍也建了起来,政府帮助引进基础母牛1只,利用5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引进西门塔尔基础母牛两只,并将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15亩。

“闫航军是个勤快人,也很努力。今年5月份他又通过村上互助资金协会贷款5万元,他的1只种牛已经产下牛犊,开始有收益。”闫航军家的双联干部王亚莉说。

“王亚莉给咱出主意呢!她给咱讲致富的政策和措施,还帮孩子想就业的法子,现在3个孩子都已经读出来了,也都找到了工作,不用我操心啥了。”闫航军说。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闫航军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的2500元提高至现在的6250元,增长150%。“党的政策好,我们过上了这好日子,真是攒劲!”

庙滩村的路宽了、房新了,大家的生活也更有奔头了。

有人从田间地头里脱贫,还有人想着把富民产业做起来。庙滩村支部书记闫任农注册的通渭县荣鑫养殖专业合作社,就主要以肉牛育肥为主,按照“贩养结合”的经营模式发展规模养殖。在他的带动下,搞养殖的农户越来越多。20全村新发展养殖户91户,全村目前羊存栏800余只,牛存栏200余头,养殖业火起来了。

据介绍,截至年,榜罗镇全镇实现817户3945人脱贫,贫困人口由年的3053户14367人减少到2236户10422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3670元增长到5185元,今年预计可完成919户4451人贫困人口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00元。

篇2:单位精准扶贫经验材料

成就与挑战:啃硬骨头、攻坚拔寨、任务艰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从1978年到20,中国近7亿人成功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制定的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目标的国家。

至年,我国累计减贫5221万人,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985元增加到6610元,增幅连续3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我国有望连续第三年实现减贫1000万人以上。

尽管成就巨大,然而越往后扶贫难度越大。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指出,未来6年时间7000多万人,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70万人,平均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繁重艰巨。

“目前我国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地区集中于十四个集中连片地区,这些地区有的生态脆弱,有的资源匮乏,有的教育水平很低,有的缺乏技术基础,脱贫致富任务十分艰巨。”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李强指出,真正拔掉“穷根”应当把扶贫开发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大背景下考量,分析这些地区致贫的体制性和区域性因素,建立多元多层次的扶持机制。

动力与合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为推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扶贫开发,近期,国务院扶贫办将在“中国扶贫日”期间启动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民营企业帮扶行动等一系列活动。这是在政府主导下寻求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支持,形成扶贫开发社会合力的生动写照。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减贫历程,发现有三种重要的推动力:一是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二是包容性增长对减贫的推动作用,三是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战略和举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分析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对减贫的边际效应增长放缓,西部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因素带来的包容性增长也难以覆盖所有贫困地区,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力度。

我国先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对贫困人口实施特惠政策,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与此同时,我国加快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统筹扶贫政策,整合各项资金,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思路与创新: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

专家指出,当前形势下,让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任务繁重,如果按部就班推进则难以实现,必须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近年来,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光伏扶贫等扶贫新模式不断涌现,特别是电商扶贫有效弥补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市场营销渠道狭小等短板,增收致富效应显著。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指出,在减贫难度加大的背景下,更需要建立以扶贫效果为导向的精准扶贫方略,注重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让扶贫资金落实到户,同时要注重提高贫困家庭自身脱贫能力,因地制宜实施生态移民、教育扶贫、基础设施扶贫、信贷扶贫、产业扶贫等多样化扶贫措施。

篇3:单位精准扶贫经验材料

扶贫开发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使目标群体受益即如何瞄准真正的贫困人口。中国扶贫政策从瞄准区域(县及更大的区域)、整村推进到瞄准具体的贫困农户不断演变,目的就在于不断改善对贫困人口的瞄准问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自治州调研时要求扶贫部门要“扶真贫、真扶贫”。在此前后,地方政府相继开展精准扶贫,希望下一步的扶贫开发能更精准瞄准贫困人口并使其脱贫,以此促进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目标的实现。

在针对以往的扶贫开发研究中,汪三贵等研究发现瞄准重点县的扶贫开发和整村推进都存在瞄准偏离的问题。〔1〕王春光等对武陵山区产业扶贫研究中发现许多扶贫项目或者龙头企业或者非贫困户截获了扶贫利益而贫困农户无从参与分享,这些扶贫开发项目实际上损害了农村社区的社会团结和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基础。〔2〕马良灿认为,产业扶贫存在目标偏离乃至失败的原因在于扶贫科层制的权力利害关系与“压力型体制”,扶贫项目以上级领导意志为转移,在对政绩的追求下惠民工程甚至变为扰民工程。〔3〕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政府扶贫中的目标偏离及其原因。对于从2013年开始的各地政府实施的精准扶贫也有部分学者进行了研究。有学者对精准扶贫的内涵、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4〕唐丽霞等对精准扶贫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发现精准扶贫实践面临贫困农户识别的政策和技术困境、乡村治理现状、扶贫政策本身的制度缺陷以及农户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几个方面的挑战。〔5〕这些研究揭示了精准扶贫的目标及存在的问题,但对于精准扶贫应如何开展以实现其目标,尤其是应如何构建使贫困人口受益的扶贫机制还探讨得不多。

铜仁市位于全国集中连片特殊类型贫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区域的腹地,是贵州省东部的一个地级市,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政府反贫困的任务艰巨。多年来政府实施了产业扶贫、最低生活保障、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等一系列扶贫政策,取得了巨大成效。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底子较薄,贫困人口基数大,扶贫开发任务依然繁重。新阶段政府展开了精准扶贫,并在全国率先完成贫困村、户的建档立卡及实施驻村帮扶对贫困村、户的两个全覆盖,精准扶贫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本文希望通过对铜仁市的调查,分析精准扶贫实施中的问题、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精准扶贫的策略选择,包括如何构建使贫困人口受益的扶贫机制。

二、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1. 贫困人口识别工作存在的问题

铜仁市按照“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精准识别工作。精准识别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对贫困对象的识别;二是对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识别遵循“三审二公示一公告”的程序。先由村民提交贫困户申请,再由村民小组评议,村民小组会议由全体村民或者村民代表参加,如果是村民代表参加要求不同经济状况的人都要有代表。然后在村一级把贫困户名单进行公示。村里公示以后再提交给乡镇政府对名单进行审核。乡镇政府审核以后进行公示,并返回到村进行第二次公示。最后提交给县扶贫办审核,再在县一级公告。整个过程强调不漏人,避免“富人戴帽”。在贫困对象识别以后,驻村干部通过入户调查填写《贫困户登记表》和《贫困村登记表》获取各项信息资料,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其信息包括资产情况、收入情况、人口规模、住房等。入户调查登记以后驻村干部给每户建立档案。其中玉屏县自主建立了一套“民情信息管理系统”,驻村干部把贫困户的信息录入到“民情信息管理系统”,把精准扶贫与民情信息兼容,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和资源共享。在建档立卡过程中,玉屏县通过驻村干部以组为单位绘制了700余副“民情地图”,标出贫困户在村庄中的地理位置等信息,即使不熟悉村里情况的人来到村庄也能找到贫困户。另外,在识别和建档立卡中,把五保户、低保户一并纳入贫困户登记,实现了贫困户与五保户及低保户的统一,而以前五保户、低保户与扶贫的贫困户是两套体系。除了对贫困人口的识别,还包括对贫困村的识别。评贫困村是通过贫困发生率、人均收入(人均纯收入是否低于4819元)及是否有集体经济三项指标进行的,同样要经过“二审一公示一公告”的程序。2014年年底,铜仁市基本完成了农村贫困人口与贫困村的建档立卡工作。

精准识别工作虽然完成了,但整个过程却存在一些问题。

(1)精准识别的成本较高。精准识别需要大量驻村干部,驻村干部本身有自己的岗位工作,驻村工作对他们来说是额外增加的。同时,许多驻村干部难以放下“架子”在村子里头完成他们并不擅长的繁琐事务。在调查中,一些驻村干部就提到由于时间不够,一些资料是敷衍了事填的。对于驻村干部的监督办法也不多,因为监管成本太高。此外,后续的信息调整和维护也需要做大量工作。

(2)信息部分失真和有效性不足。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一方面是信息调查、录入过程存在人为的疏忽产生的,另一方面是贫困乡村不像城市社会对收入这些信息可以准确计量而导致的信息失真。另外,由于是统一模板的登记,比如致贫原因只有因灾、因病等几类,而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可能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简单分类难以包括各类情况,这使识别之后的个性化帮扶针对性不强。

(3)精准识别工作可能造成对社区团结的损害。由于要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而村民普遍以为评上贫困户会得到诸多利益,因而出现争当贫困户现象,在村庄内部导致为争当“穷人”而产生的竞争和纠纷,增加了社会矛盾、损害了社区团结。实际上很多情形下,村民之间经济状况彼此差异不大,而能否评上贫困户如果带来迥然不同的待遇,必然造成未评上村民的不公平感。

2. 精准帮扶中的一些典型问题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初衷是为了精准帮扶,使扶贫政策更具针对性,真正惠及贫困人口。调查发现精准帮扶也存在不少问题。

(1)针对性帮扶以及包脱贫的制度设计难以落实。在各级政府的文件中强调要通过精准识别来分类施策,对贫困人口采取针对性的扶贫措施,甚至一人一策,使扶贫措施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但是,调查中发现许多文件规定还停留在纸上,实践中的很多做法还是以政府人员类型化的办法实施扶贫措施,并没有个性化的帮扶。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扶贫工作人员的观念和习惯做法还没有及时转变过来,或者政策推行的力度还不够;二是制度设计本身是理想状态的,是与实践脱节的。比如,政府文件中规定要“定点、定人、定时、定责任、包脱贫”,这种规定如能落实将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几乎难以完成。一方面难以调配如此多的干部力量,另一方面即使能配备这么多驻村干部,也不一定都能完成任务。如果驻村干部单位好、资源多,也许可以调用资源通过直接输送利益使贫困户脱贫,但这种脱贫很可能是短期的。而如果驻村干部缺乏资源,则不能对贫困人口进行利益输送使其脱贫。实际上,扶贫资源总量是一定的,无非是如何分配的问题。这种定人包脱贫的制度设计,实际上是增加了对扶贫资源的争夺,增加了交易成本而损害扶贫的整体效益。

(2)贫困人口对政府的依赖与对非贫困人口的排斥产生新的社会不公。精准扶贫实践中政府人员常常把为贫困户弄头牛、弄几只鸡作为扶持的手段,这种做法的实质是直接为贫困人口输送利益。在调查中,政府工作人员提到许多村民“等、靠、要”的思想严重,驻村干部建档立卡时,部分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也被归为发展动力不足。这说明直接输送利益的做法导致了贫困人口对政府的依赖,尤其是政府“包脱贫”的承诺使部分贫困人口自身的积极性未能激发,把脱贫寄托于政府的帮扶。对贫困人口直接输送利益也导致对非贫困人口的社会排斥,产生新的社会不公。比如,一些产业扶贫项目为了实现精准扶贫规定只能穷人参加,非穷人则被剥夺了参与的机会。以往扶贫开发中大多是“富人”得利,“穷人”无法分享,这种对贫困人口直接输送利益并排斥非贫困人口的做法则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3)瞄准贫困人口个体的扶贫措施缺乏效率。精准扶贫要求瞄准贫困人口个体,采取针对性措施。比如为贫困人口一人提供一项产业或一个项目以使其有收入的来源。这种做法往往效率不高,主要在于难以设计合适的项目给予这些贫困人口,即使有这类项目往往其扶贫效果也是短期性而非长期性的。瞄准个体的扶贫措施难以有效,还在于其实施者是政府工作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的政府属性使其难以敏感地发现贫困个体的个性化需要,政府工作人员一般只能以类别化的方式解决问题,难以以助人自助的方式去激发贫困个体的潜在能力。瞄准个体的扶贫措施失效,还在于连片特困区域的贫困人口大多依然属于地缘性贫困。〔6〕所谓地缘性贫困指因生态环境恶劣缺乏资源、所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充分缺乏就业机会等导致的贫困,对于这类贫困难以从个体层面解决问题。

三、精准扶贫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调研中发现有一些典型做法既能使贫困人口从中分享利益,又避免产生其对政府的依赖,也因为不过分依赖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而避免了许多意外的麻烦。

1. 普惠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经过多年扶贫开发,尤其是近几年,铜仁市在修建通村公路、改善基础教育条件、建设乡村幼儿园、建设乡村卫生院、建设乡村电视互联网、危房改造等方面成效明显。在交通设施方面,目前行政村基本上通公路,其中70%以上通油路。玉屏县100%的村修通油路,并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为贫困人口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其中教育条件的改善更是具有长期效益,乡村幼儿园建设则具有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意义。从多维贫困的视角来看,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不仅为贫困人口排除发展障碍,本身也减轻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因为贫困不仅仅意味收入低,缺乏受教育机会、缺乏获取信息机会等也是贫困的一部分。另外,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并不排斥非贫困人口,它是利益共享的,符合反贫困实现公平的本意。因此,加强对贫困地区乡村尤其是贫困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是有益贫困人口的一项重要扶贫措施。

2. 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中的扶贫措施

调查中看到,低保制度在农村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基本社会保险覆盖面至2015年5月达到96%以上。一些贫困县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费用缴纳困难的村民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代为缴费制度。一些乡镇在低保制度的实施中利用扶贫资金适当地扩大覆盖面,把最低生活保障分为若干等次直接发放,不需要严格计算低保线与村民收入差额,免去了发放过程的繁琐程序。最低生活保障适当提高标准和扩大覆盖面具有直接的反贫困作用,保障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并使其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有了发展的基础。而建立专项扶贫资金代为缴费制度则使贫困人口免于现代福利制度的排斥。

3. 产业扶贫中有益贫困人口的机制建构

产业扶贫是比较普遍的扶贫形式,然而大多数产业扶贫项目却难以使贫困人口受益,甚至成为龙头企业或其他利益主体截获扶贫资源、圈地的工具。〔7〕因此,如何构建贫困人口参与分享的合理机制是产业扶贫成功的关键之一。调查中发现有几种比较成功的模式值得推广。

(1)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沿河县马耳河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自己组织成立的从事特色农业开发的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所在村是贫困村,沿河县是国家扶贫重点县。村里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合作社负责人是回乡农民工,具有较强的能力。合作社负责人负责市场开拓和联系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合作社种植白芨、青钱柳、铁皮石斛等特色中药材。农民以资金或土地入股,统一种植和销售,留在村里的劳动力参与种植劳动。专业合作社是在基层政府提出打造特色药材种植、观光、科普等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规划的引导下成立的。同时,政府为合作社开拓市场提供服务。县政府还通过简化登记程序、金融支持、税收减免、扶贫项目资金补贴等方式提供支持。合作社负责人在合作社成立发起、日常管理、协调与政府关系等方面发挥作用。专业合作社模式中贫困人口受益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入股分享盈利;二是从事种植劳动得到工资收入。土地和劳动力是贫困人口拥有的主要资源,因而贫困人口能够参与分享。该模式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主要提供服务、利用相关政策和扶贫资金提供支持,并没有代替农民做出选择,因而能发挥农民自身的主动性,政府也不需承担无限责任;二是农民参与的门槛低,不专门针对贫困人口,没有对非贫困人口产生排斥,因而无需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三是适应了目前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的形势,解决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2)“公司+基地+农民”模式。玉屏街上村油茶产业模式中,政府对农民动员宣传,流转农民的荒山荒地种植油茶,由国土部门负责对土地进行整治,农民以荒山荒地入股,政府引进省内一知名农业公司进行管理,扶贫部门则负责油茶、中药材的种植及管护。油茶投产前农民可以套种中药材,农民自己不种植的则由公司负责种植付给农民每亩100元的租金。油茶投产之后的收益由公司与农民按6∶4分成。这个模式中贫困人口可以以土地入股分享利润的40%,另外可以在采摘油茶的过程中获得工资收入。贫困人口不需投入资金,无障碍参与分享利益。该模式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在确定产业项目、组织生产、资金投入等方面起到主要作用;二是龙头企业以熟悉市场、掌握技术的优势低成本投入;三是贫困农民不需投入资金,参与门槛低;四是企业与农民共同分享赢利,利益分配大体平衡。

(3)农村集体经济模式。五里桥药材产业的集体模式中,政府推动成立农业园区并成立农业有限公司,村集体和镇政府分别派人进行管理。镇政府负责前期投入,盈利按“433”模式进行分配:赢利部分40%继续投入后续产业发展,后续产业发展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俗游、农家乐等延伸产业,延伸产业部分由村民参股开发、统一经营或承包经营;30%投入村级公益事业,包括对村里贫困户的救助和产业帮扶;30%为员工工作奖励。该模式中贫困人口可以获得两方面收益:一是在园区劳动得到工资收入;二是从村公益事业中获利,按规定赢利部分30%用于村公益事业,其中赢利的20%直接对贫困人口进行救助和产业帮扶。这种模式中贫困人口获得收益门槛低,园区劳动的工资水平对非贫困人口没有吸引力,自动排斥了非贫困人口参与竞争,因而有利于贫困人口通过劳动分享利益。该模式的特点包括:一是产权为村集体所有,没有农民跟村庄外部的龙头公司之间的利益博弈;二是贫困人口受益的门槛低,能从直接规定和制度无形的设置中获得利益。这一模式也符合村庄内部外出人口较多、剩余劳动力比较少的条件。

4. 适合贫困人口的职业培训

政府提供的职业培训常常难有效果,主要在于培训的内容往往不能切合培训者的需要或者不能与市场对接,因而难以激发贫困人口的培训需求。玉屏山妹子家政服务公司是由农村妇女发起成立,从事技能培训、家政服务和中介服务的一家民营企业。公司承担政府的培训项目,免费对农民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家政服务以及外墙清洗、地板翻新、家电维修、电路维修等,培训同时介绍工作,农民自由选择是否工作。培训受到欢迎,很多农民因此脱贫,公司则通过收取服务对象的介绍费、管理费等实现赢利。

作为一项重要扶贫措施的职业培训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培训内容是瞄准贫困人口的,家政服务、地板翻新等常是非贫困人口不愿意从事的职业,因而培训对象基本上是贫困人口或低收入者,这就是制度本身的自我瞄准而不是人为地设定门槛。〔8〕同时,培训直接与市场对接,贫困人口通过培训提升人力资本并直接获得就业机会。

四、精准扶贫的策略选择

精准扶贫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政策没有落实好或者是扶贫资源不够,根本原因其实在于精准扶贫实施中的理念和制度设计还没有真正契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因而需要理念和制度的创新。而精准扶贫中那些典型的成功案例恰恰为我们揭示了政策选择的方向。

1. 精准扶贫要理顺政府、社会和贫困者三者的关系

政府的过多参与、承担过多责任,容易产生贫困人口的依赖,也缺乏效率。精准扶贫中对贫困人口的个性化服务不是政府所擅长的,政府工作人员类别化的工作方式难以满足贫困个体的个性化需要。政府过多介入也会损害社会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损害贫困者个体自我选择的权利。政府过多介入还可能放大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需要激发社会的活力,发展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组织的具体实施去完成相关工作,尤其是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激发贫困人口自身的潜能和连接资源去实现。同时,真正的脱贫需要贫困者自身的努力,贫困人口自身能动性的发挥至关重要。理顺政府、社会、贫困者三者的关系,发挥各自的功能,才能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2. 精准扶贫要把微观的分类施策和宏观的区域瞄准结合起来

精准扶贫通过识别贫困人口然后分类实策。铜仁市的建档立卡数据显示,贫困人口基本分为几类:一是具备劳动能力但是缺乏发展机会的(约62%,根据铜仁市扶贫办资料统计得出,下同),这部分人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占91%),绝大部分不具备职业技能,因而一般形式的扶贫开发对他们不构成机会,他们需要的是门槛很低的机会;二是现有贫困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24%)是因病、因灾、因学等遭遇生命历程中的风险而陷入贫困的,这部分人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救助则可能由临时贫困变为长期贫困,因此精准扶贫的及时干预非常重要;三是有一部分农村贫困人口处在自然条件恶劣区域,文化程度较低、同时技能有限,外出打工机会也相对缺乏,因而从精准扶贫来说,移民搬迁然后在搬迁点提供较低门槛的工作岗位应成为必然选择;四贫困人口中有很大部分(39%)是缺乏劳动能力的,对于这部分贫困人口来说,只能用社会保障进行覆盖。精准扶贫的重点之一应放在对因学、因病等社会风险致贫的人口帮扶上。给这些经历生涯转折点社会风险而陷入贫困的人口以及时干预〔9〕能够大大提高扶贫效率,也应是精准扶贫有针对性帮扶的主要意义所在。此外,适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覆盖面也是重要选择。适当提高保障标准将更好满足连片特困区域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并为其奠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适当提高覆盖面则可以弥补精准识别难以精准的不足。当然分类施策在以上基本分类的基础上,还应该有更具体、更细致的区分,以加强精准帮扶的针对性。

另外,精准扶贫瞄准个体的同时仍然要瞄准区域。目前连片特困区域贫困人口的贫困大部分仍然属于地缘性贫困,单纯从个体层面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瞄准区域仍然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政府把扶贫资源用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为贫困人口创造就业机会仍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瞄准个体的含义在于这种开发式扶贫应把重点放在创造门槛较低的、有自我瞄准机制的就业机会上。

3. 精准扶贫关键还在于通过构建恰当的使贫困人口受益的机制为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创造发展机会,而不是直接输送利益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多需要贫困人口自身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不包其脱贫,后者贫困人口被动接受政府提供的资源,政府包其脱贫。前者不排斥其他群体的参与,后者只能由贫困人口独享。比如直接给贫困人口弄头牛、弄几只鸡,比如扶贫项目规定只能穷人参与,这些都属于直接输送资源。创造发展机会则包括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改善交通条件、提供技能培训、较低门槛的扶贫项目、给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等,这些扶贫措施的最大特点是不排斥其他群体分享。创造发展机会的优势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不容易形成贫困人口对于政府的高度依赖。贫困人口需要自己去利用政府创造的机会,才能分享利益。从福利政策的角度来看,较低水平的福利保障加上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目的在于促进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避免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形成的福利依赖。因此,政府对于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只能为其创造机会,而不能代其做主或者直接输送利益。第二是创造发展机会对精准识别的要求相对较低,也避免出现争当“穷人”的现象。如果排除其他群体,给予穷人独享的利益,难以避免为当上“穷人”产生竞争和纠纷而损害社区团结。以往在很多情形下,扶贫开发常常“富人”得利、“穷人”无从分享,现在的精准扶贫则应该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为贫困人口创造发展机会需要构建恰当的受益机制,这种受益机制应该是具有自我瞄准功能的或者是普惠式的,不需要人为设置门槛,前者如把家政服务、地板翻新等作为扶贫职业培训内容既自动瞄准贫困人口又不人为排斥非贫困人口,后者如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供给。

参考文献

[1]汪三贵,Albert Park.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与瞄准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2010,(02).

[2]王春光,孙兆霞.分享共赢视角下的武陵山区扶贫开发与社区建设[J].贵州社会科学,2013,(10).

[3]马良灿.项目制背景下农村扶贫工作及其限度[J].社会科学战线,2013,(04).

[4]葛志军,刑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

[5]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

[6]王丽丽.就业援助与地缘性贫困的破解---以湖南省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个贫困县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

[7]武陵山区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调研项目课题组.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同构---武陵山区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调研项目的发现与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3,(10).

[8]朱玲.排除农牧民发展障碍---康藏农牧区发展政策实施状况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2013,(09).

篇4:总结交流经验 落实精准扶贫

村企聯动,结对帮扶。南通启吾农产品有限公司今年与周边三个村的领导商定,每个村挑选出10个贫困户和低收入户作为企业的扶助对象,实行村企联手扶持,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尽快改变贫困家境。前两年企业利用蚕豆收购、加工等有利条件,通过无偿提供蚕豆种、提高收购价格、进行技术指导等帮扶措施,帮助贫困户提高收益。但由于近几年来蚕豆品种不断退化、病虫害频发,蚕豆产量连年下降,贫困户的增收幅度不大。今年,企业拿出一批专有资金,对蚕豆进行原种培植,然后把这些原种全部无偿提供给这些贫困户和低收入户种植,再用高价收购他们的蚕豆,使贫困户的收入成倍增长。黄海滩涂有限公司连续8年为周边三个村的群众缴纳合作医疗费,今年以来,本着“信息互通、大事互商、难事互帮、实事互办”的原则,重点从养殖、经济、助学三个方面进行结对帮扶。如在助学上,公司定向扶助关心下一代工程及贫困学子,拿出几万元钱建起“爱心服务站”,为特困户家庭学生提供经济上的资助。

无私奉献,余热生辉。南阳镇启益养羊协会会长邢耀帮今年已经78岁了,曾经多年担任乡镇领导,退休后工资收入也比较可观,按理说应该享受天伦之乐了,可他总想为社会、为家乡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以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他想到家乡启兴村还有一些五保户、低保户、身残重病户、净农户、无子女户等家庭的生活仍然比较困难,算算总共有20多户。为了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他通过考察调研后,成立了村养羊协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一方面多次到市镇老促会反映情况,申请扶贫资金,另一方面到多家银行争取贷款,今年他又通过儿子担保,到农商银行贷款10万元,分别借给四户贫困户。他的养羊项目连续3年列入市老促会的扶贫项目。今年年初,他通过周密考虑,最后根据其家庭困难状况并且养羊已经达到5头以上的20多户贫困户,分别给予300至2000元的扶助资金,有的帮助买小羊,有的支持搭建养舍,有的支持柴糖机。这些扶助资金虽然有限,但在贫困户中很快掀起了养羊高潮。

利用专长,扶贫一方。王鲍镇庙桥村村民倪忠辉,是市镇两级老促会一手培养起来的致富典型,他种植的香酥芋艿、“双胞山药”、富硒香芋,已经成为启东特色的“地产三宝”,销往祖国的四面八方。近几年来,他把老促会多年来的关心和爱护送给周边镇村的千家万户,帮助许多贫困户走上了富裕之路。今年,在倪忠辉的扶持带动下,周边镇村种植“地产三宝”的农户发展到1000多户。为了让这些特色产业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致富产业,倪忠辉把“地产三宝”高产栽培技术等资料翻印好分发给农户,还走村串户上辅导课,手把手地传教栽培技术,受益农民达1000多人。保田村仇能昌等6户贫困户,年老体弱多病,家中又缺少劳力,合作镇锦荣种植合作社朱锦荣就派人把他们家的20多亩地全部种上了麦子,并帮助精心管理。到了收获季节,又用极械帮助收割好、烘干后送到他们的家中。南通龙大食品有限公司和南通博大禽业有限公司是多年的养殖企业,特别是对家禽养殖富有经验,董事长陆俊杰和敖志飞利用这一专长,今年以来分别扶持10多家贫困户和低收入户发展狼山鸡和三黄鸡养殖,种苗由公司提供,技术由公司指导,销售由公司负责。启东鹏华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董事长蔡辉利用果蔬种植这一一技之长扶持10多个贫困户和低收入户发展果蔬种植,为他们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一条龙服务。启东市锦华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结合饲养奶山羊的一技之长,扶持周边20多户贫困户和低收入户发展养羊事业。

篇5:乡精准扶贫典型经验材料(五页)

乡地处县西北部,距县城97公里,属于高半山地区,辖区6个行政村,x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x户,x人。有贫困村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3.3%,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为xx户x人,截至2017年底,全乡实现4个贫困村退出、375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7.94%降至2.6%。乡始终把群众认可提升作为核心任务,抓紧抓实,通过让群众全过程参与、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同步帮扶、全覆盖联系服务三项举措全力提升群众认可度。

一、知情明理全程参与扶贫

(一)识别、帮扶、退出让群众全程参与。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阳光运行,通过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升群众认可度。紧扣精准识别,让群众率先提议,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实行动态管理;紧扣精准帮扶,经常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找准“贫根”,精准发力;紧扣精准退出,鼓励群众自主算账、主动申请,同时让群众作为脱贫攻坚的监督者和评判者,侧重用群众算的“账”体现脱贫成效,切实避免群众“数字脱贫”和“被脱贫”。通过群众的全程参与,精准扶贫启动以来,乡无一起缠访纠访事件,群众认可度长期保持在95%以上。

(二)政策、措施、要求让群众全部知晓。

始终将群众知晓度作为检验脱贫攻坚成效的一项注重指标。依托“农民夜校”“乡音宣讲”“百日千场·一周一主题”等载体,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政策进农户、进寺庙、进村寨、进机关、进牧场“五进”活动。3年来,全乡共组织开展集中宣讲280余次,其中深入边远牧场2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册,宣教群众1.6万人次。此外,针对年老不识字、患大病等特殊人群,开展送政策上门活动600余人次,重点讲解医疗政策、养老保险购买等惠民政策。通过政策大宣讲,近年来乡群众对于脱贫攻坚知晓度逐年提升。

(三)意识、动力、信心让群众全面提升。

坚持主体地位,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大力开展大走访大谈心活动,全覆盖走访贫困户18轮次,非贫困户6轮次,通过政策宣传、谈心谈话激发群众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注重将脱贫攻坚工作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先后开展评选表彰“好媳妇、好儿女、好邻居”、“十星级文明户”、“卫生家庭”、“健康红旗能手”等活动9次,表彰典型人物54人,引导群众传承中华美德,形成良好风气。按照“实地、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全方位靶向式职业技能培训,先后组织新品种青稞种植、牦牛疫苗选取、传承祥巴文化等内容组织培训400余人,一半以上贫困户劳动力均掌握一门实用技术。

二、同帮同扶共享发展成果

(一)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

我们深知持续增加收入是脱贫攻坚的先决条件。注重推进产业化扶贫,认真落实产业扶持基金政策和小额贴息贷款政策,补助产业到户金125万元,发放小额贴息贷款268.5万元。注重加强就业帮扶,开发护林员和公益性岗位223个,通过推荐务工、组织参加招工应聘等方式在乡内xx路等重大项目、灾后补短等村内自主建设项目中帮助推荐就业400余人次,全力实现人人有事干,户户有收入。注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股权量化、引入社会资本、公私合营等多种形式,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先后成立公司1个、合作社6个,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4个,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2.5万元。全乡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6645元增长至10831,增幅62.99%,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二)多措并举保障“三保障”。

我们深知“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基本要素。坚持大力推进住房保障,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避险搬迁工程57户219人,入住率100%,实施危房改造36户,全面完成“8.8”地震中568户受灾群众房屋维修加固,并通过幸福美丽新村补助到户、厕所革命等,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坚持认真落实医疗教育政策,实施十免四补政策,为贫困户免费提供基本医保个人缴费98850元;启动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工作,确保贫困户医疗报销比例控制在5%以内,为98名贫困群众报销医疗费用69.50万元。落实教育扶贫基金34.2万元,雨露计划1.4万余元、金秋助学5万元、xx资助非贫困户学生7.2万元、彩虹计划、。积极寻求xx对口援建、xx公司等社会帮扶,帮助120余名中专以上学生申请、联系助学金60余万元。切实增强了公共服务能力,为贫困群众免除了发展的后顾之忧。

(三)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

我们深知建好基础设施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着力解决全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先后集中捆绑、统筹整合各类政策、项目资金约6000余万元,新建、维修、硬化道路20公里,新建维修桥梁6座,铺设饮水管道20公里,新建文化院坝5个,建设州级“四好村”2个,县文明村2个。全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群众通往幸福的大道越修越宽。

三、结对认亲无缝联系服务

(一)联系服务群众无盲区。

我们坚持把联系服务群众作为的重要保障。以“践行一线工作法、千名党员进农家”等活动为载体,综合考虑亲友关系、利益关系等,成功搭建“干部联系贫困户、党员户、僧侣户、一般农户”的“四联系”工作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宣教政策、引领发展、倡树新风、维护稳定、服务远牧”五项主题的到户服务。三年中,完成全覆盖结对认亲554对,并组织开展志愿服务3500余人次,累积发放大米、食油等物资1000余件。有效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为攻坚克难不断凝聚共识。

(二)排查解决问题无止境。

我们始终坚持将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作为核心支撑。以问题为导向,全面做好问题自查整改工作,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等脱贫标准,不断自查、整改,全力夯实脱贫攻坚基础。注重动态掌握群众诉求,重点针对“八类人员”及各村重点群众所反馈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并按照件件有回音的原则加强问题整改和反馈。截至目前,累计摸排收集问题500余件,立行立改350余件,反馈解释130余件,正在解决20余件,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6起,以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有效保证了较好的群众满意度。

篇6:单位精准扶贫总结范本

一是成立扶贫包抓领导小组。县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对接精准扶贫工作,在前期调研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扶贫实施计划。

二是准确详细摸底筛选脱贫户。对包扶村、组、户进行详细摸底调查,全面精准掌握包扶村情、户情,在原有贫困户识别的基础上,对贫困村、贫困户再核查再识别,不留死角,彻底摸清贫困村以及贫困户的底数,把“真贫”挑出来,把确实需要扶持的、能够扶持的贫困户精准筛选出来。目前,在村级原上报的基础上,进一步核实核准扶贫对象户89户。

三是紧贴实际制定脱贫规划。在深入掌握村情、扶贫对象情况的基础上,探索采取“农户+基地+产业”的模式,结合“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做好局扶贫联系点黄安镇毛垭村的精准扶贫下步工作。为联系村制定了以“水稻玉米为主导,发展种植及特色养殖,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各项社会事业齐头并进”的脱贫规划。

四是召开系统干部职工大会进行再动员,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及中层干部24人分别结对43名扶贫对象,集中到毛垭村扶与贫户人人见面,进行扶贫政策宣传、落实帮扶内容、谋划产业项目。建立了贫困户帮扶工作台帐,明确帮扶工作措施。

上一篇:XX年副班长学期末工作总结下一篇:劳动仲裁申请书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