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24-08-2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精选11篇)

篇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

(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

(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节日活动”“地球旅行”“人类的好朋友”,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进生活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

1、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创造情境。

3、鼓励算法多样化

五、课时安排:

1、数一数与乘法---------------------5课时

数一数、儿童乐园、有几块积木、动物聚会、复习各1课时

2、乘法口诀

(一)---------------------10课时

数松果、摘桃子、做家务、需要几个轮子、可爱的小青蛙、小熊请客、回家路上各1课时,练习一3课时

3、观察物体---------------------------4课时

看一看

(一)、看一看

(二)、节日广场、复习各一课时

4、分一分与除法------------------------13课时

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分香蕉、飞行表演、练习

二、小熊开店、运动会、快乐的动物、文具店、花园、各1课时,练习三2课时

整理与复习5课时期中考试

5、方向与位置-----------------------4课时

东西南北、练习

四、看望老人、加上复习各1课时

6、时、分、秒------------------------------4课时

我们赢了、一分能干什么、作息时间表、月球旅行各1课时

7、乘法口诀

(二)-------------------10课时

有多少“粘贴画”、一星期有几天、买球、整理与复习二各2课时

8、除法----------------------------8课时

长颈鹿和小鸟、小兔安家、游乐场、练习五各2课时

9、统计与猜测---------------------4课时

生日、抛硬币、趣味运动会加上复习各1课时

10、总复习————————————————15课时

徐河

2010-9-4

篇2: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谁的分数高

教学反思:计算难度较大,准确率较低,学生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口算一定要熟练,分两课时教学。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秋游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计算难度较大,准确率较低,学生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口算一定要熟练,分两课时教学。

通过本节课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星星合唱队

教学反思:充分利用情景,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学习新知。数算编有机结合,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明确了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买文具 教学反思:买东西找钱是日常购物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类问题基本的思路是:付出的钱-物品的价钱=找回的钱。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上的问题独立思考,寻找结局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购物经验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买衣服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正确看图列式。

这节课学生能正确说出图意,列算式解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小小商店 教学后记: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记忆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摆筷子的真实情境,学生体会了数学存在于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多少块糖

教学反思:教学效果好,教学设计合理,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问题精准,练习有梯度,层层深入。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通过练习,学生能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情境提出乘法问题,课堂效果比较好。

儿童乐园

课后反思:1.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创设学生熟悉的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列乘法算式时,“4个2”中的4,“6个4”中的6和“3个3”中的第一个3是教学的关键,而对此学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从哪儿找到“4”“6”和“3”的,由学生讲给学生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引发对“1+2+3=6(人)”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讨论,进一步强化对乘法运算意义的体验。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和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

有多少点子

教学反思:本节课把整个学习过程交给学生,无论是在室外还是室内,都把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力争让学生在独立观察、认真思考、相互交流、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动物聚会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到农场里参加小动物的聚会这一童话式的活动为主线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由于从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为切入点,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年龄的特点及心理需求,因此从课堂一开始孩子们就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进来,通过自已的观察、分析、思考,最后轻松自然地获取了知识,同时还在各种形式的节目中运用自已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标“玩中学”带来的无限快乐。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学生的观察不够仔细,而且教师在问问题时,说得不够具体,孩子们表达自已的观点时有困难;尤其是在送礼物的那个环节中,许多孩子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导致后面的课堂纪律有点混乱,看来对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还有待加强。

数松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正确看图列式。

这节课学生能正确说出图意,列算式解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间活动

教学反思:充分利用情景,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学习新知。数算编有机结合,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反思:本节课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渗透爱护动物、爱护环境的教育。

需要几个轮子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掌得不错,记忆方法也能掌握。口诀大部分同学能在课堂上背出来。应用方面还有欠缺。

通过本次教学,让我从中收获了不少。对此谈谈自己的想法。课开始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问,激活学生思维与探索的欲望。

通过“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建立三轮车与轮子的图形表象,通过“数一数”、“说一说”进一步感受“三轮车有几辆”与“轮子有几个”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用表格表示数值的对应关系,具有直观性,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数值对应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培养数感。强调利用知识内在联系加强记忆的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练习的形式丰富多彩,把枯燥的计算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数学故事”不仅增添了数学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而且打破了学科本位,加强了数学与语文学科的联系与综合;把做人的道理寓于数学故事的情节之中,是实现新课程多元目标的一项举措。

小熊请客教学反思

情景的有趣能较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能较好地完成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但记忆口诀时学生容易出错的口诀是四七二十八、四八三十二和四九三十六,这三句口诀特别要让学生多读、多背和多练。

《回家路上》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观念: 1.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的数学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伊始设计成观察主题图、听录音故事、想数学问题等活动,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喜爱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主动地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2.剖析学生情况,灵活调节学习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是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平时学生从练习与作业中反映出来的不善于用完整数学语言整理信息的现象,设计有价值的思维活动,积极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动笔在练习本上写出想提出的问题这一环节,就是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后,能用通顺、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既充分培养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意识,又整合了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知识联系点。

3.优化合作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且,合作精神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真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任务,都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实现。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着力优化合作交流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营造合作氛围,提供合作机会。如:在听故事后,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提出什么问题,而后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且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评价,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在愉悦、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缩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激发起合作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合作活动中去。

(2)拓展合作时空,注重应用实践,提升数学素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人在教学设计时特别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与他人交流和分析探索的结果,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如:教学训练安排学生和父母或好朋友观察家中物品或上学路上的景物,寻找数学信息,试着提出并记录5个数学问题,进行相互提问并解答的游戏。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教室有多长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正确看图列式。这节课学生能正确说出图意,列算式解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桌有多长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正确看图列式。这节课学生能正确说出图意,列算式解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米有多长 教学反思:充分利用情景,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学习新知。数算编有机结合,自主探究发现规律。本节课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渗透爱护动物、爱护环境的教育。

分桃子教学反思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力求营造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从引导开始起“跑”(分一分)——有目标的进行跑(平均分)————最后水到渠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分苹果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的平均分,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的现象。知道学习除法的必要性,了解除法分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理解除法含义。

分糖果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对自己的教学,做了一些回顾与思考,反思如下; 1 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课堂教学开始时,我让学生猜给他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引出分糖果的课题。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

让学生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难,他们会说,但不一定会填,这时,我在示范后又设计了同桌合作,看看别人的记录表,你知道他是怎么分的吗?学生通过合作既学会了记录,又体验了分法的多样性。在解决分5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5.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可以怎么分。也许是时间的关系,最后有些匆忙。在分50块糖果时,我是否可以这样提问:“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每人大约可以分到多少块?”因为学生具有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至少10块”。真希望听过此节课的同仁们,给我一些意见。

分香蕉教学探讨与反思

1.让学生从“分一分”的活动人手,引出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明白,“除”就相当于把某物体或某个数进行分割,可以是等分,也可以是不等分,不等分就产生剩余数。

2.通过具体的情景设置,鼓励学生进行除法算式的探讨活动,与学生互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熊开店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小熊开店”这一有趣情景,老师以学生在动物王国“玩耍”贯穿全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新课的开始,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主动参与到情景中来,真正成为课堂小主人。“小熊开店”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就像同学们到超市去购买东西一样,在玩中学,做中得。为学生创设了解决问题的情景,也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当情景引入后,学生能够独立理解题意,列出相应的算式,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尝试解答。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倍”的认识。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利用课堂的生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预设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资源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课堂教学来看整个过程我花时不多,但学生学得充实快乐,比按照原先预想的流程教学效果好得多。也许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授本课之前,我认真地研究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意义。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根据众多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在原有的教学设计上我又进行了改进。《快乐的动物》主题图显现的一共有6种小动物,如果直接把这6种数据拿出来比较,学生会觉得太难,甚至不知道从何入手,如何降低问题的起点,让学生对“倍数关系”的两个量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教学中对主题图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改变,课一开始,利用自制一张只显示两种动物的情景图,通过谈话引入主题“小猴和小鸭可以怎么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然地给它们比多少,那还有什么比法呢?正当我准备出现“倍”的知识时,一生说出“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如同平静的水面泛起一阵涟漪。说句心里话,真的没有想到学生竟能通过自己教自己,把“倍”的知识从一片空白到理解得如此简单透彻,自认为“倍”太抽象,需要亲自去讲解,以致第一节在本班讲的时候,学生听得迷迷糊糊,本节课放开让学生说,原来只想感知一下学生对“倍”到底有多少认识,不料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一步一步地分解“倍”的含义,把已有的知识与“倍”有机地联系起来,说得通俗,听得简单,难怪课堂上几次出现“我有点懂了”等话语,从开始的“两三只手”到“几十只手”,真正地体验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我几次想插话,可学生早已以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的形式解决了。这些都源于学生间的相互倾听与交流,源于思维间的相互碰撞,它的价值远远超过教师的分析与讲解。因为他们更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同龄人听得更明白。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展现出完整的一幅主题图,并让他们从中找出新倍数关系。在对“倍”有一定感知的基础上,我故意设置反问“老师想把它们位置换一下,行吗?”是学生对“倍”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积累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

花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电脑演示,清晰的展现相关知识点,能使学生感受深刻。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学习的效果也好!

一星期有几天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已学了2--6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再学习新的乘法口诀,因为已经有前面的基础所以我就让学生自己独立编写出口诀。为了让学生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我没有按照前面的学习模式进行,而是让学生编了口诀后看口诀再写出另一个算式。这样经过大量的读和写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口诀。

买球教学反思

听着同学充满稚气的语言描绘他们的发现,谁能们用说我们的孩子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精神?我们要为孩子们创造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在教师“民主”意识的感召下,个性得以自由、充分地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敢想、爱想,敢做、爱做,敢说、爱说,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成长为拥有健康人格、渊博知识、卓越才能的新世纪的新型人才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1、通过复习,让学生更系统的去学习数学,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培养学生的整理能力。

2、在复习中,能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积极主动的探究数学知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熟练的去运用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在复习中,使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化,灵活化。

3、在练习中,主动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每个学生养成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材简析:《东南西北》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中的起始课。本课通过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简单认识, 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并为进一步学习路线图奠定基础。新课标明确指出:“空间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 没有空间观念, 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因此, 从小学会正确的辨别方向, 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对人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学好本课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 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给定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向, 能准确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会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教学难点: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教具课件:题卡、记录纸、课件通过创设“指挥交通”这样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热情。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 也为后面练习中的这一活动做铺垫。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 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 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对本课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能够准确辨别方向对于低年级学生却很难。

二、说教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 一是通过先到室外实践活动, 以太阳从东方升起为确定方位, 依次辨明其他三个方向;再回室内抽象地认识图上方向。

二是通过创设情境、交流互动、游戏活动等既有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趣味的方式构建新知。融观察实践、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 注重学习方法和探究。

三、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所以, 我们强调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因此,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实践———迁移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发现能力, 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四、教学程序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 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 基于这一理念,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 游戏活动, 导入新课。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这节课一开始, 我就抓住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 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完成“上下、左右、前后”的复习,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知识铺垫和心理准备。

2. 室外观察、感受方位。

在这一环节我们来到了校园的操场上以“你知道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来吗?”“你是怎么找到东的?”“你还能找到其他三个方向吗?”为引子, 从而引导学生自己观察, 辨认学校的四个方向, 并和同伴找一找, 说一说这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如生答:早晨面向太阳是东方、校园的东方有校门;背对的方向是西方、校园的西方有树林;右手所指的方向是南方、校园的南方有柏树;左手所指的方向是北方、校园的北方有教室。最后让学生随意转身, 面向各个方向指指说说。如:我面向北, 我的后面就是南, 左面是西, 右面是东等等。在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 体现了学生的合作与互助, 在实践中学生克服了室内抽象模糊的认识, 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

3. 室内辨认, 学以致用。

基于学生爱玩、爱动、喜欢游戏的特点, 我在这一环节回归生活、玩中强化设计了“我说你做”的游戏, 如:让同学们脸朝 () 面, 后面是 () 左面是 () 右面是 () 这是为后面学习地图方向做准备。

其次, 我让学生辨明教室的方向, 先确定教室门窗的方向是南方, 请同学找出其他三个方向并说明主要标志。这一环节是巩固、应用、进步, 指导要先确定一个方向, 才能准确辨明其他方向。

再次, 我让学生玩“超级模仿秀”的游戏, 如:学青蛙向南蹦两步;面向西, 学公鸡迈几步;超凡脱俗扮演孙悟空向北点点头等。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 在兴奋、愉悦的氛围中分辨方向。

4. 整理记录, 实现迁移。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 自己动手绘制学校地图, 由于绘制地图方向不一致, 人们难以根据地图找到要去的地方而产生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必须有统一的方向才能使人们看得懂地图, 不会混乱。在这一问题矛盾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讨论, 最后得出: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明白了地图上的规定, 再让学生根据这一规定对自己绘制的地图进行修改, 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 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5. 体验收获, 拓展延伸。

方向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课堂上的学习很不够, 需要在生活中观察、应用, 才能真正掌握。所以在第一环节我设计了森林之家这一情境练习。首先对学生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到小动物的家吗?你是怎样找到的?其次让学生说说:想去哪只小动物家?该怎么走?这样巩固了学生对地图上方向的认识。最后的课堂总结让学生说说学会了什么?有什么好处?并鼓励学生搜集辨认方向的方法,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正所谓“课虽尽, 思未了。”

整节课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 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为基础等环节, 使学生勤学、乐学、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大量的知识, 提高各种能力。

摘要: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教师的永恒追求。本文通过《东南西北》课程教学设计, 探讨教学过程的教法、学法, 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 使学生勤学、乐学、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大量的知识, 提高各种能力。

篇4: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②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对“我”的爱护、鼓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互动。师:同学们,今天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三句话。(课件)第一句话送自己,请你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很棒。”第二句話送同学,请你向你的同桌竖起大拇指说:“你真的很棒。”第三句话送给老师,请你转过去面向他们说:“老师,您真的真的很棒。”师:老师送给你微笑和掌声,你们看到、听到了吗?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光荣、温暖、自信……师:看,老师温暖的笑容,鼓励的掌声使你感到高兴、快乐,内心充满了自信。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个小伙子,他在一位老妇人的帮助、鼓励下,重拾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唯一的听众》。

一、回忆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这篇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一个小伙子在老妇人的鼓励下,由音乐白痴转变为一个水平很高的小提琴手的事。师:你的语言简洁,又说明白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得很好。(板书,音乐白痴,小提琴手,“耳聋”的老妇人)

二、品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师:文中谁说“我”是音乐白痴?生1:父亲和妹妹。师:父亲和妹妹还怎么评价?生1:“我”拉小提琴好像在锯桌腿。师:你们想,这样的评价怎么样?生:“我”觉得像刀一样,很伤人心。生2:“我”觉得像一盆凉水,一泼之后,就变得心灰意冷。师:那么“我”的心情怎样呢?生2:非常的沮丧和灰心。(板书:沮丧)师:沮丧是什么意思?生2:就是指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师:那么这种“沮丧和灰心”带给 “我”的后果是什么?生2:“不敢在家拉琴,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去拉。”

2.第二自然段。师: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生:我体会这时候林子里十分安静。生:当时的心里是很愉快的。生:我认为心里是十分激动、神圣的。师:除了愉快,“我”还想……生:拉出美妙的曲子。师:是啊。我对自己有一种期盼。

3.第三自然段。师:“我”拉出美妙的曲子了吗?生:没有。师:(指板书)可我最后成为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了。为什么?生:因为老妇人的帮助。

4.自主探究,品读感悟。⑴语言描写。师:老人对“我”的帮助、鼓励,是通过什么方面的描写传达出来的呢?生:通过语言描写传达出来的。师:同意吗?那我们就先来找一找老教授语言的句子。学生回答。师:现在同桌合作读一读好吗?一个从“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开始读。(生读)你们真的很棒!师:同学们,听了老人的话,现在你还想溜走吗?生:不想溜。师:为什么?生:因为她对我拉的曲子居然没有感到难听,没有责骂。反而还说是她错了,使我心动。⑵说变化。师:在老人这样诗一般语言的鼓励下,“我”有了怎样的变化呢?生:“我”不在乎了。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师: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呢?生:自信的力量。师: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静静地练琴,而现在呢?生:早早地来到林子里,我变得勇敢了。师:以前父亲和妹妹会捂着耳朵逃走,而现在?生:家人们表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师:以前老人总不忘说真不错,而现在她说了什么?生: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师:非常好!⑶神态描写。师:课文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在写老人的眼神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是什么呀?生:平静。师:同样的词语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是作者语言贫乏吗?不是,相同的眼神背后,老人的内心活动是不同的。在每次平静的眼神中,老人仿佛在想什么呢?生:第一次:老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她在想……生:第二次:对着我唯一的听众,一个耳聋的老人,我继续拉琴,她平静地望着我,她在想……生:第三次:老人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地打着拍子,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她在想……

三、回归整体,总结升华

师:“我”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练琴,得益于自称耳聋的老人对“我”的鼓励。因此,“我”能从一个“音乐白痴”到最后成为“优秀的小提琴手”。然而,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在练琴的过程中,一直陪伴我的那位老人竟然不是聋子,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孩子们,当真相大白时,我的内心是怎样的?(震惊,感慨万千)文章写了吗?(没有)只有6个小圆点,省略号。老人为什么要自称是聋子呢?生: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师:老人给我信心,给我鼓励,带给我享受,带领我走向音乐的美好境界。那么,老人是用怎样的心来对待我的呢?生:一颗金子般的心。

配乐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师总结:文章抓住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向我们展示一个暖人心的小故事——一个善良的老人无私的关爱,让一个失去信心的小伙子成了真正的小提琴手。其实在我们身边这种关爱无处不在。一个慰藉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善意的谎言,都会激发我们加倍的勇气和信心。让我们感谢这唯一的听众吧!

板书设计: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 沮丧 语言描写

篇5: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

4.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律;能够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5.在”观察物体”这个单元,学生将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6.在”方向与位置”这个单元,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7.通过学习“统计与猜测”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8.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贴近生活、形式多样的应用问题时,旨在培养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行心。

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具体情景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3、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

2、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6节

数一数  1

儿童乐园 2

有几块积木 1

动物聚会2

题 目 数一数 备课人 邹艳华

教 学

目 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数连加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难点: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数连加比较简便.

教 学

准 备 图片

课 时

安 排

1

教 学 过 程

活动一

出示玩具图激发学生兴趣.

1.师述:同学们都喜欢玩玩具吧,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多玩具.(出示图片:《数一数》插图1)

这里共有多少个呢?谁能数得又快又准确.

2.学生独立根据挂图数.

3.指名说说自己数的方法(一个一个的数;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

4.讨论哪种方法数的快.

5.将学生数的方法用算式表达,并板书:5+5+5=15(个) 3+3+3+3+3=15(个)

同时回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活动二

1.(出示图片:《数一数》插图2),提问:这是一些圆片,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可以怎样数呢?

2.学生独立数.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由组长带领组员,按着顺序一个一个的说,说出自己的想法)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数的方法,并说出相应的算式,板书:

6+6+6+6=24(个)

4+4+4+4+4+4=24(个)

5.让学生说一说数完后有什么感受.

6.师说:每行有5个,有这样的4行或每列有5个有这样的4列.学生用圆片摆出来,然后说算式.

活动三

1.(出示图片:《数一数》插图4)观察图片.

2.学生独立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3.指名汇报.

4.数有多少个苹果,提问:六盘呢?十盘呢?十五盘呢?算式应该怎样列?

板 书 设 计

熊猫图 圆片图 方格图

5+5+5=15 6+6+6+6=24 10+10+10=30

3+3+3+3+3=15 4+4+4+4+4+4=24 3+3+3+3+3+3+3+3+3+3=30

篇6: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1.结合全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体会“倍”与乘、除法运算的联系。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数学的态度,进一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交往。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看图收集信息、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主题图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一、情景创设

引导学生看图同学们,你们经常到花园去玩吗?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图,图画上是花园的一角,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发现的多。

二、问题探究

1.理解图意。出示挂图让学生自己看图,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提出问题。同学们看懂图意了吗?根据图一提问题适时鼓励。

3.解决问题

三、体验感悟

出示试一试1题:让学生理解图意,自己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订正结果:16÷4=4 出示2题:笑脸是哭脸的2倍。请画出笑脸

订正结果:4×2=8(个)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1,2,3题

五、小结

你在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口算题卡两页 板书设计 花园

小鸟是蝴蝶的几倍? 24÷4=6 密封有多少只? 4×2=8(只)

红花是白花的几倍? 8÷2=4 教后随记

篇7: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第二课时《分苹果》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分苹果”的情境入手,安排了第二个“分一分”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在分苹果过程中,两次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不同,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分一分”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所以学生对之比较熟悉,也积累了一些的生活经验。通过上节课的分桃子,学生理解了“平均分”、“同样多”等含义,在知识上又做好了积累。因此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分一分,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和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学会两种方式进行平均分:(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2)把一些东西每几个分一份,求分成了几份。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面对数量较少的实物,勇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平均分。

难点: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平均分实物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实物投影图片或挂图:(1)“分苹果”主题图;(2)“试一试”中的第1、2、3、4题。

学生:每人准备24个学具水果、6个小塑料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数学故事会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师:二年级2班要举行一次数学故事会,大家都准备了有趣的数学故事,邀请了老师,还买了水果。

出示“分苹果”主题图(只要出示12个水果,不出示盘子),引导学生观察,数出苹果数为12个。

师:这些苹果该怎样装盘呢?

1、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看法。个别说,其余听。

2、学生倾听与思考

1、以故事会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注意力集中在“平均分”上。

2、在倾听与思考中明确学习主题——两种方式的平均分。

二、故事会准备——分苹果。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集体交流与筛选归纳

(1)策略之一:先规定盘子数再分。

①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每盘6个。

②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4个。

③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每盘3个。

④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6个盘子里,每盘2个。

(2)策略之二:先规定每盘的苹果数再分。

① 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分成6盘。

② 每个盘子里放3个,可以分成4盘。

③ 每个盘子里放4个,可以分成3盘。

④ 每个盘子里放6个,可以分成2盘。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水果,取出12个,在桌子上摆一摆,分一分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分苹果的过程。

以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

培养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如何在小组活动中倾听与表达;在合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看法。

通过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给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机会,以此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中思考、提问,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故事会采风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1、数学故事之一——小熊装苹果。

(1)出示“试一试”中的第1题的图片。(2)互动活动:故事中的问题问答。

问题举例:

① 如果每2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

② 如果每3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③ 如果有2个袋子,每袋装几个?

④ 如果有4个袋子,每袋要装几个,还剩几个?

……

2、数学故事之二——小松鼠装松果。

(1)出示“试一试”中的第2题的图片。

(2)互动活动:故事中的问题问答。

问题举例:

① 每个篮子装2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

② 每个篮子装3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

③ 有6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

④ 有9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

……

3、数学故事之三——小兔背萝卜

① 如果6只小兔都背萝卜,平均每只小兔背2根。

② 如果每只小兔背3根萝卜,需要4只小兔才能运走。……

3、数学故事之四——排队做操。

(1)出示“试一试”中的第4题的图片。

(2)提出问题:还可以怎样排?

① 可以采用的办法:用学具摆、用笔在纸上画、想乘法口诀等。

② 可能会产生以下不同的排法:

③ 每排4人,排6排;

④ 每排6人,排4排;

⑤ 每排3人,排8排;

每排2人,排12排;

每排12人,排2排。

1、学生观察后个别讲故事:小熊摘了10个红红绿绿的大苹果,它要装进口袋里背回去。

2、当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后,全班其余学生通过用学具装、摆、或用铅笔圈、连,或请学过的乘法口诀帮忙等,尽快找到答案,然后举手抢答。

1、学生观察后讲故事:小松鼠真能干,它从松树上摘下了18个松果。它想把这些松果装到篮子里运回家去。

2、此次活动在小组内进行。各小组成员思考后抢提问题,再思考或操作探索后抢答问题。

四、故事会延伸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今天的故事会不仅是内容精彩,故事会上还处处充满着挑战,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你愿意把观察到的生活中“平均分”的数学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小伙伴听吗?

让学生感到数学问题就在身边。

五、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引导学生谈体会,从“平均分的两种典型方式”、“分实物的多种操作途径”等方面交流感想和收获

六、作业布置:

分一分,填一填:把18个圆形。(辅差)1、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2、平均分成6份,每份()个。3、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份。

4、平均分成5份,还剩()个。(培优)

5、每7个分一份,分成了()份,还剩()个。(培优)板书设计: 分苹果

平均每个盘子放3个

篇8: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 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 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摸球盒、转盘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生死签》

很久以前, 有一个犯人被带到国王面前处死。这个国王喜欢抽签, 而且盒子里只有两张签, 一张是“生”, 一张是“死”, 抽到“生”就可以获救, 抽到“死”就会被杀死。请问, 如果这个犯人只抽一张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 请问, 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吗?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通过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可能性

可能 (不一定) 一定不可能

二、合作探究, 亲身体验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 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 介绍学具, 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 每个小组依次分得一个纸箱 (每个纸箱放置球的情况如下: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第一个纸箱全部放白球, 第二个纸箱全部放黄球, 第三个纸箱放3个白球、5个黄球, 第四个纸箱放3个黄球、5个白球。第五个纸箱不放黑球) 。

(2) 介绍摸球规则:每个小组共摸球20次, 每次摸出1个球, 记录下其颜色后, 放回纸箱后, 再进行第二轮摸球。

(3) 操作体验,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并记录摸球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定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初步感受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联系。

(4) 汇报各组的摸球情况:第一组摸到的球全部是白球;第二组摸到的全是黄球;第三组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第四组摸到白球的次数多;第五组没有摸到黑球。

(5) 质疑:为什么每组摸球的情况不一样呢?

(6)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猜想。

(7)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第一个纸箱放的全是白球, 所以一定摸到白球;第二个纸箱放的全是黄球, 所以一定摸到黄球;第三、四个纸箱放有2种球, 所以可能摸到黄球, 也可能摸到白球;第五个纸箱没有放黑球, 所以不可能摸到黑球。

三、验证猜想, 异中求同

(1) 让各个小组打开纸箱, 看看纸箱放球情况是否符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

(2) 延伸:如果第五组的同学一定要摸到黑球, 该怎么办?

如果要让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怎么办?

设计意图:异中求同, 验证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直接关系, 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

四、实际应用

(1) 试一试:1) 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 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 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2) 让学生再次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 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街头转奖的骗局) 。

(课本85页练一练)

(2) 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 分别摸一个球, 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出示课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 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 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 (冬天会下雪) , 内陆地区, 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 (学生回答) , 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亚热带气候, 冬天不太冷, 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 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 说一说活动。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五、全课小结

篇9: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左右》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三、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五、教具准备

文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左右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举起那一只手?(生:右手)

师:那另一只手就是……(生:左手)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

师:你的左手又会做什么呢?

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看来,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找找看。下面,同学们同桌说一说。

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活动活动,好吗?我们一起来玩“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发指令,同学们来做动作。发出指令后,看谁做得又对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二)实践操作,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同桌合作完成。屏幕出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小刀。)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2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4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排第2,一会儿排第4?(生:因为数的方向不一样。一次是从左边数,一次是从右边数。)

师:同一物品,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可能不同。

师:从左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再从右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生答略)

3.猜一猜

师: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的右边,它是谁?(生:尺子。)

师:为什么同一把尺子既在左边又在右边?(生:和铅笔盒比它在左边,和橡皮比它在右边。)

师:同一物品,和它比较的物品不同,它的位置也不同。(课件出示淘气、笑笑、机灵狗座位图,学生观察验证)

(三)联系实际,体验“相对”左右

1.想一想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请你们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师举起右手)老师举起的是右手还是左手?

师:请同学们把右手举起来,再想想老师举起的到底是哪只手呢?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可是为什么看上去和同学举的手是相反呢?(生:因为老师和我们面对面。)

师:同桌的同学都举起右手,面对面看看,发现了什么?(生:我和我同桌的右手正好相反。)

师:对了,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2.举手比赛

师:老师想和同学举手比赛,愿意吗?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师生面对面站着,师举左手,生举左手,师举右手,生举右手。师与最快的同党握手表示祝贺。)

3.握握手(要求同桌同学面对面站)

师:刚才我们是用哪只手握手的?

师:对了,我们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下面就请你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用你的左手拉拉钩。

4.师: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请教聪明的同学,上楼梯应靠哪边走?下楼梯呢?(屏幕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吗?当学生争持不下时让他们去体会: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①女孩子从后往前走为上楼梯,男孩子从前往后走为下楼梯。②指导学生举着右手表演:女孩子上楼后又顺势下楼,男孩下楼后又上楼。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一个接一个,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走,以免发生事故。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四)联系实际,运用提高

1.出示停车场情境图,(书本上67页的第4题):

师:淘气在小明家玩了好一会儿,现在要回家了,他要坐的车是停车场里从右边数的第五辆大客车,小朋友们:

①你看到了几辆车?

②树林后藏了几辆车?

③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2.看书填空。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师:你们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样?认为自己表现的很出色的,在书本67页的左上角画一个圆圈,右上角画一个三角。

师:请同学们回去后在生活中找找左右,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篇10: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量、画、等方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能够得出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2、利用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能正确计解答与例题相似的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重点:

探索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学习难点:

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学具准备:

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提出问题:同学们,图上这25个宝箱中有一个藏有宝物你能一次找到吗?

生齐答:不能。

那如果老师给你一些条件呢?

屏幕出示格子图与宝藏的位置是(5,1)。现在你能找到吗?指名同学指出宝藏的位置。

2、但是,生活中往往没有格子纸来帮我们找到宝藏,比如这张藏宝图。屏幕出示藏宝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找到另外一种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

二、通过探究,获得新知。

1、师:咱们来把这张藏宝图放大看一看,谁能说一说宝藏在哪呢?(学生可能

会说东北方,东偏北„)

此处强调让学生说出在大树的东偏北。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有同学说东偏北,那“偏”字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解释一下。

只要意思对的都给予肯定,让学生理解“偏”字的意思,会用偏字形容方向。

师:宝藏在大树的东偏北方向,这是宝藏的准确方向吗?我可不可以说宝藏在这里呢?东偏北这个范围很大,怎么确定宝藏的准确方向呢?如果老师给你一些工具(出示量角器画面)你能找到办法吗?

操作活动1: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来试一试。用量角器在作业纸上试一试,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来解决确定方向的问题。谁能来说一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2、汇报:

生1:宝藏在大树的东偏北20°方向。生2:宝藏在大树的北偏东70°方向。师:怎么答案不一样?

(学生可能表达不好,但是意思对就给予肯定。)

因为东 方、大树与宝藏的夹角是20°,所以我们可以说宝藏在大树的东偏北20°方向;北方、大树与宝藏的夹角是70°,我们也可以说宝藏在大树的北偏东70°方向。但是生活中我们常用较小的夹角来描述方向。让学生能够认清角度,读准方向。

师:这一步我们确定了什么?(学生齐答方向。板书方向、东偏北20°。)宝藏在大树的东偏北20°,大树是什么呢?(学生可能说中心点,参照物„)我们把大树叫做观测点(板书观测点、大树)。

现在我们能找大宝藏了吗?(若有学生说可以,则追问这里也是大树的北偏东°,宝藏在这里吗?)

3、操作活动2:

请你再利用你的工具,想一想如何让来确定宝藏的位置呢?

汇报:宝藏在大树的北偏东20°的方向距大树5cm。如果图上1cm代表现实中1km,那么宝藏距大树多远呢?(学生齐答5km)

这一步我们确定了什么?(学生齐答:距离,板书距离、5千米)。让学生自己发现距离对确定物体位置的作用。

小结:现在我们能找大宝藏了吗?(学生齐答能。)

在确定宝藏位置的时候我们确定了哪些要素呢?(指名回答观测点、方向、距离)。

那谁能告诉我要找到宝藏该怎么走呢?

生:从大树出发,向北偏东20°的方向走5千米,就找到了。

师:同学们真棒,这位同学说“从大树出发”那么观测点大树我们也可以说是出发点。咱们把宝藏挖出来看一看,是一个藏宝箱,但是被锁上了,我们一起来找钥匙吧!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1—4题

四、全课总结:

篇1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比较

一、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经历比较实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经历比较实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二、单元教学建议:

1、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2、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

3、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比较活动。

4、本单元课时安排:6课时

动物乐园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2~3页

二、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初步体会数的广泛性。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初步形成数感,锻炼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形成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的意识。

(2)、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养成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你们来到学校,看到咱们的校园非常美丽吧?今天,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也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猜猜看,动物学校有些什么动物呀? 生:有小兔、小猴、小狗、小熊、大象、小松鼠、小猫„„

师:小朋友们想的真多,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况吧!(出示主题图)

(点评:教师利用语言魅力,使学生感知校园的美丽,并通过故事情节将孩子引入动物世界的童话中去,从而激发学生愿意观察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探究活动

1、任意观察

问:看看动物学校有什么?

师:数数图上的动物分别有多少。它们都在什么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伙伴吗?

指定部分学生汇报。

(点评:让学生尽情地看,使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主地、有兴趣地观察,自然感知各数,自我体会发展——数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渗透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形成对数的感知和表象,初步体会交流的快乐。)

2、探讨数数规律

师:刚才你们的汇报都非常好,但是老师一样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方法来数一数呢?

(1)四人小组内探讨数数规律。(2)汇报:你们是怎样数的? 小组甲:先数数目小的,再数数目大的。小组乙:先数远的,再数近的。小组丙:先数上面的,再数下面的。小组丁:从左边数到右边。

(3)互评:你们认为你们组的数法有什么优点?你们认为别的小组方法比你们组好在什么地方?你想为他们提什么建议?(4)教师小结:真能干,你们用不同的方法仔细观察了动物学校各个物体的数量,会正确的数出1~10各数。

(点评:让学生在互相启迪过程中感知认识,完善认识,并感受到如何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和倾听他人意见。在看、数、听、说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信息、收集信息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化。课堂成了学生探索与交流、自由表达观点、实现心灵放飞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三)及时强化,层层深入

1、寻找身体上的数

(1)同桌之间互相观察、交流。

(2)集体反馈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2、数周围的实物

3、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1)手里最多能拿几支粉笔?(2)盘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3)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4、寻找校园里的数(可带领学生去操场上找一找,说一说。)

(点评: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看、猜、想、说、验,让学生主动探索,集体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渗透估计的意识,使学生在相互启发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有益于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高矮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渗透帮助他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

二、教学流程设计:

1、图片出示,创设情景 长颈鹿和大象谁高谁矮?(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2)同桌交流。(3)全班反馈。

2、选用哪个钉子好?

(根据生活经验,厚的木版用长一些的钉子,薄一点的木板用短一点的钉子。)

3、哪跟绳子最长,哪根最短?(图略)

说一说,比较的方法以及理由。

4、拓展练习

汽车能否从桥下通过?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问题。(2)同桌交流。(3)全班反馈。

5、比较站在不同高度上的小兔子的高矮。(1)学生观察,(2)小组讨论(3)集体交流。

注意让学生说说比较高矮时要注意什么?(同一个起点)

5、从短到长依次排起来。

这题的比较方法可以是数方格的方法。(1)学生观察,(2)小组讨论(3)集体交流。

轻重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二、教学流程:

1、指导学生观察情景图(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小组交流。(3)引出课题。

2、拓展延伸(1)掂一掂,请学生拿数学数和铅笔盒掂一掂,哪个重,哪个轻。(2)书上练习认为哪个重画“O”,哪个轻画“×”

3、重点第4题,不要求所有学生会做。

上一篇:外婆的记忆初三作文下一篇:软件工程师如何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