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儿童的科学志趣

2024-08-27

如何培养儿童的科学志趣(精选3篇)

篇1:如何培养儿童的科学志趣

如何培养儿童的科学志趣论文

《大纲》把“培养儿童的科学志趣”纳入教学目的四要素(知识、能力、科学志趣、思想品德)之中。在学科教育中,我十分注重从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入手,并不断强化引导,使之发展成为志向,把学习自然跟献身科学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实现培养儿童科学志趣的基础教育目标。

1.保护儿童好奇心是诱发科学兴趣的基础

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正是兴趣和求知欲的萌芽,教师要很好地保护,并不断引导,使之成为学习科学知识的动机。

2.演示实验与游戏是激发科学兴趣的直接手段

既能激发兴趣又能直接切入主题的捷径是围绕课堂教学核心所创设的演示实验。如传统的“喷泉”实验的演示,能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喷泉般喷薄而出。又如,教学“茎的输水作用”时,简便易行的“两色花”实物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发给学生一些红墨水,学生会主动培养出两色花,课堂上再来研究学生的成果,学生的积极性高,所学知识牢固。此类方法研究者较多,贵在教师精心选材。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它能全面发展儿童的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因而广泛适用于各科教学。认识物体的教学常用猜谜游戏入题激趣;在分类教学中常用扮演角色找朋友的方法,使课堂充满情趣;高年级则配上顺口、易记的台词,使知识融入生动的表演之中。我在教学食物网的知识时,给18名学生戴上头饰,配上顺口溜。如演麻雀的.学生念道:“小麻雀,唧唧唧,爱吃植物的种子。飞来一只大蝗虫,(嘻嘻)一起把它吃。”边念边用红毛线搭在“它”的“食物”身上,最后用红毛线结成的网就把这些“动、植物”连起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食物网。

激发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设疑,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以有学生参与的录相带、录音带、幻灯片为教学手段,对学生兴趣的刺激是很强的,偶尔使用则终身难忘。

3.学生实验与制作是发展科学兴趣的主要途径

实验和制作都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事。学生动手实践,有利于突破重难点,自求诠释;有利于学生体会知识和实践意义,渴望更深入地探求;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

在三年级新教材的学习中,有的学生对大气压力与压缩空气产生的力混浠不清。仅从概念方面解释,效果极差。于是我让学生准备一只气球,一个透明酒瓶,先让学生在空中给气球吹气,然后放气,再把气球放进酒瓶里,气球嘴套在瓶口上,使劲吹气。想一想:你能把气球吹多大?试一试。结果,学生只能勉强把气球吹大一些。引导学生对比思考:两次吹气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的现象?两只气球所处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原来瓶子里的气球体积增大后,密封在瓶中的空气受到压缩,压缩空气对气球的压力迅速增大,因此,气球不可能象在空中那样吹得很大。而在空中吹气球,气球体积增大后,周围空气流动了,空气对气球的压力无明显增大,气球就容易吹。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缩空气迅速产生弹力,课外活动时,我又安排学生准备材料,制“压缩火箭”玩具,边跟学生一起制作,边给学生讲人造火箭的一些知识。学生在实验与制作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同时发展了对科学的兴趣。

4.意志的影响是升华兴趣,培养科学志趣的动力

兴趣一旦被坚韧不拔的志向导引,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自然课所涉及的空间地理范围大,时间长,知识面广。实验本身有趣,而抽象概括成科学概念却很困难。这些都时时考验着学生的兴趣、毅力。教师要努力改革教学思想,贯彻愉快教育原则,大力实施良好习惯、科学态度及竞争、奖励等措施。我经常用科学家幼年的故事,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如生物学家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但他酷爱大自然,并以最大热情从事学习,搜集标本和进行野外观察,因而对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

5.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培养科学志趣的活教材

“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的。”教师的学识素养、言行举止、科学态度、勤奋的作风,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志趣的形成。

作为一名教师,应努力做到:以我对祖国少年儿童的无限热爱,来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以我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崇高敬业精神,来培养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远大理想。

篇2:如何培养儿童的科学志趣

2005-03-18

刘兵

美国的一些新闻学者研究发现,进入图像文化时代的今天,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读者有不少人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而是非阅读者,或者说他们是报纸的“浏览者”。因此,传统媒体的“与时俱进”也应当且必须适应这种阅读习惯的改变,注重以非写作的方式向受众提供更多非文字的报道模式。作为培养和造就新闻人才的高校新闻专业,若仍还停留在“重文轻图”的老式教学培养模式上,所培养的“人才”势必难以面对图像文化时代的市场需要和竞争,国家教育部最近指出,高校评估将引入毕业生就业状况,毕业生就业率将作为高校教学评估方案中的重要指标。教学与市场挂钩,招生与就业结合,这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就目前我国有的高校新闻摄影教育现状,似乎还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到来的图像时代的要求,对此,不能不引起我们新闻摄影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就笔者所知,有的高校新闻系学生毕业后仅有不到10%的同学对新闻摄影感兴趣,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现状。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还是我们的办学单位对新闻信息的图片传播的教学重视力度不够,其认识水平仍停留在文字传播主打天下的时代,因此,在新闻摄影教学的硬件投入、课程设置及任课教师的聘请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没有摄影实验室,未上摄影课时学生借不到系上的相机等。这些原因都直接地影响了新闻专业学生摄影志趣的培养和形成。根据笔者多年对新闻摄影教学研究及教学实践,笔者以为,高校新闻专业要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或大部分学生具有的摄影志趣,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我们的办学思路。重视新闻摄影教育加大必要的硬件投入

摄影图像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和视觉文化,从它诞生起到现在不到200年时间,随着工业技术和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它从少数人享用的“贵族艺术”到大众家庭普及的“平民文化”,无论是实用摄影还是艺术摄影,它的踪迹已布满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如果我们今天新闻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需要,跟上社会的需要,我们所培养的新闻人才只会“文”不会“图”,将很难面对激烈的就业

竞争,这是我们必须首先从认识上转变的一个观念。

摄影实验室是大学摄影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教学设施和手段。学生在进行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学习之后,多数课程专业都有其技术实践方面的内容,感光化学与光学物理学及电子影像技术的实际接触基本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暗房课程的讲授也应在实验室暗房进行,摄影教育的专业特点即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实验课程便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手段。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实验室教学无疑为学生模拟了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营造出一种教学相长、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而目前我们不少院校的新闻系既没有传统的黑白摄影实验室也没有现代化的摄影实验室,所使用的相机还是最简易的全机械式单反相机。落后的硬件设施,对新闻专业学生的摄影志趣培养的作用也必将是滞后和消极的。对于非摄影专业的学生来讲,传统手动对焦相机只能是做一般认识了解,要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他们的摄影志趣,应当更快地让他们进入到摄影现代科技领域,自动对焦相机、数码相机以及现代化的数字暗室应当尽快让他们熟悉、使用,以使他们尽快感受到摄影的魅力和乐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其他科技的飞速发展,摄影器材的科技含量也不断提高。如果说过去的许多经典新闻摄影作品,仅仅是用一般的照相机拍摄,那么这种历史在今天已经结束了。任何媒体要想快速获得准确有效的新闻摄影图片,没有现代化、高科技含量的摄影器材的帮助,是难以想象的。通过让他们早接触、多接触高科技摄影器材,也是对新闻照片的拍摄与传播须做到一个“快”字的专业要求。加大新闻摄影教学的硬件投入,这是办好高校新闻摄影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走“以己为主、外聘为辅”之路

培养和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新闻摄影教师队伍,抓好新闻专业新闻摄影师资队伍建设,走“以己为主、外聘为辅”之路,是解决当前高校新闻摄影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有效途径。“以己为主”,是指举办新闻专业的院校,新闻摄影教学课程的系统教学必须由本院的教师担任,这样才更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由于新闻摄影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课外辅导及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摄影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摄影志趣都有很大的意义和作用,从而确保培养目标的教学质量的实现。

外聘摄影教师只宜作为学院新闻摄影教学的补充。由于条件的限制,或者专业教学的需要,可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有关专业人员,以讲座形式就某一方面知识与专业技能给学生传授,以达调余补缺、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调整课程结构使“教”更好地为“学”服务

所谓课程结构,它有两层含义,即课程的总体结构与课程的本体结构。新闻摄影作为新闻专业学生的必备专业技能,国家教委也明确规定了《新闻摄影》是新闻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可见摄影在新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新闻摄影课程的内容和学时都应该有一个科学的安排。由于入校的新闻专业学生未经过摄影加试,对摄影这门课程,大多数学生都必须从基础学起,在基础摄影阶段,应当让同学多练习人像摄影,一张漂亮的纪念照片,被拍的同学喜欢,摄影的同学也立即会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在练习中享受到摄影的乐趣。有的院校外聘的“记者”教师,理论给同学讲了一大堆,让这些初识摄影的同学感到枯燥无趣,实际操作时又指导无方,于是学生拿着相机一阵乱拍,以早点儿完成作业交差,有拍阴井盖的,有拍垃圾桶的,见啥拍啥,冲冼出的照片不说给别人以美的享受,就连自己看了也觉乏味甚至恶心。

篇3:如何科学地引导儿童早期阅读

一.为幼儿的阅读构建一种文化———尊重、保护儿童文化

儿童文化是儿童智慧的结晶, 是儿童自由交往的结果, 只有走向儿童文化才能提高教育效果, 而要真正走进儿童文化就必须理解、尊重儿童, 这是沟通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基础, 是解决早期阅读教育存在问题的关键。为此应做到: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就是要尊重幼儿的情绪情感, 尊重幼儿的选择和判断。成人不能完全代替孩子选择读物, 要引导、鼓励幼儿自己做出选择和判断;阅读中凡是有争议的问题, 成人都应该暂缓发表意见, 鼓励幼儿讲出自己的道理, 同时还要允许鼓励不同意见的存在;另外, 还要尊重幼儿出于个人内在兴趣和偏好而做出一些价值选择, 尽管其中的某些选择与成人自己的价值观念不同;成人不应把幼儿看成是容器, 看成是简单加工、塑造的原料, 而忽视幼儿在阅读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尊重幼儿的差异性。《儿童权利公约》阐述了一个关于儿童的宗旨:儿童应得到作为人的尊重, 每个孩子在性格、爱好、需要方面都是独特的。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天性, 有的文静、有的好动, 有的反应敏捷, 有的迟缓;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强, 有的不善言词,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儿童。幼儿天然存在着差异, 成人要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差异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有效地阅读引导。

尊重幼儿的心理自由。主动、自由是幼儿的天性。尊重幼儿的心理自由是指在阅读过程中, 成人应鼓励幼儿的好奇心, 倾听幼儿的心声, 使其讲出内心深处的想法, 并给幼儿一个想象的空间, 允许幼儿自由地联想和自由地谈论, 这样才能不扼杀掉幼儿的创造力。

尊重幼儿就是为儿童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只有被尊重的幼儿才能自由地创造、发展属于自己的文化。教育者要真正在幼儿身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就不能无视和抵制儿童文化, 必须取得幼儿内心的认同, 从幼儿的生态角度出发, 从幼儿的生活世界出发, 转化原有的知识, 以富有儿童文化的语言和行为来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说, 人文化的幼儿教育饱含着对于儿童精神与文化的顺应与尊重, 并在这种顺应与尊重的基础上, 去呵护、丰富、陶冶儿童的精神, 从而引导儿童走向理性与感性和谐统一的未来成熟的生活。

二.为孩子的情感丰富一种体验———快乐阅读, 快乐成长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青少年研究专家卜卫提出“书籍是孩子们的娱乐工具之一”。早期阅读并不是为了让孩子过早接受知识的灌输, 而是享受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我们鼓励幼儿阅读, 只因阅读是件快乐的事, 只要懂得阅读, 就可以丰富孩子的人生, 发现另一个美丽缤纷的世界。

读物对幼儿来说, 首先是能从中得到爱与快乐的工具, 其次才是汲取知识的途径, 获得知识往往是在他们游戏玩乐之余无意得到的副产品。玩是孩子的天性, 幼儿看书是在一种游戏的心态下, 自由自在、轻松愉快地玩书, 他们既可以根据书的情节去自由联想, 随意编排书的内容, 也可以随意翻动图书, 欣赏书的外表与精美图画。父母一定要改变“只要是书, 就要正正经经地读”的传统观念, 要懂得孩子看书的心理特点———孩子是将书当作玩具来玩的, 他们看书时只在意能否得到快乐, 而一本书到底要表达些什么, 书中包含什么样的思想内涵, 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父母应抱着如孩子般的游戏心态, “只知耕耘, 不问收获”, 不提出过高的要求, 不追问孩子一本书的中心思想, 也不要问书中的人物为什么会是这样等。应引导幼儿与图书中展示的人、事、物相互作用, 积极主动地去感知理解、探索发现, 才能真正地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力, 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思维力。所以家长要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学会从孩子的角度, 用轻松的心态引导孩子看书, 与孩子一起玩书。

当然, 让孩子玩书并不是最终目的, 玩书只是一个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孩子通过自娱自乐, 体验到玩书的乐趣, 并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体会到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手段, 而且也是一种消遣的手段。但如果孩子不想玩了, 就必须立刻停止。因为阅读应该是乐趣而不是任务, 让阅读结束在意犹未尽时才能有下次的继续。当孩子真正对书籍如对玩具一样感到兴趣盎然时, 他便开始乐于与书为伴、与书为友, 并最终喜欢上图书。

三.为幼儿的发展创建一种观念———开拓视野, 走向生活阅读

我们要让幼儿全面了解阅读的意义, 让其明白阅读的内容不只是图书一种, 阅读的范围很广。阅读也是寻常生活的需要, 我们应从书本中抬起头来, 开拓视野, 充分挖掘有利资源, 走向生活阅读。

根据“多元阅读”的理念, 所有诉诸视觉的材料包括各种图片、图书, 以及带有文字符号的人、事、物、现象等多种视觉信息都是阅读的对象。在幼儿生活中客观存在着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 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教育者应善于观察, 创设或利用各种环境, 随机引导, 寓早期阅读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 引导幼儿广泛阅读。如带幼儿观察马路上的车辆、街道上的各种交通标志、警示标志、广告牌、公园里的游览线路图、商店的名字、商品的使用说明书、食品袋上的小动物、商标图案等, 了解这些符号的含义, 接受这些信息的过程都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早期阅读活动。

另外, 观察蠕动的小虫, 鸣叫的小鸟、潇潇的春雨、飘落的秋叶, 在阅读世间万物中增长知识, 从接受表面信息发展成通过“读”而学会理解, 表达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使幼儿阅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无拘无束地得到升华, 使阅读成为一个有趣的、富有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幼儿早期阅读不是朝夕即见有效的活动, 可它又是一件平常的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 它可给幼儿带来充实的生活方式。生活阅读具有实效性, 它对激发幼儿求知欲, 培养幼儿洞察力, 具有独到的作用。幼儿早期阅读要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之中, 应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可能, 不要强求一致, 更不能硬教、强塞、满灌。我们要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成为一种生命的必需, 就像需要空气和水一样。

四.为幼儿的成长搭建一座平台———加强阅读环境创设, 构建书香社会

幼儿喜欢阅读、热爱图书的情感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在长期的阅读氛围中逐渐形成和培养起来的。陈鹤琴先生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一文中指出:“要孩子学会阅读, 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 必定要先有阅读的环境。”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环境”, 美国教育家霍力斯曼 (Horace Mann) 曾说:“一个没有书的家, 就像一间没有窗的房子。”

家长要善于为幼儿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环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阅读的物质环境, 二是阅读的精神环境。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是开展早期阅读活动的保障。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 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 而获得心理发展的。”适宜的物质环境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 增强幼儿主动活动的意识, 从而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在精神环境方面, 主要是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和意境。要孩子爱读书, 先要让他在读书之前爱上读书的气氛。幼儿常常是从父母或教师的行为与观念中, 产生最初的阅读兴趣。父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熏陶、一种无声的榜样。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儿童的学习是一种观察学习, 成人的榜样是使儿童形成自我强化的源泉, 儿童在观察成人而获得强化的过程中进行着社会性学习。一定程度上, 幼儿是在父母喜欢阅读并经常阅读的习惯和行为的影响下, 逐渐对图书产生兴趣的。

在访谈中, 有的父母提到自己的孩子从小对图文感兴趣的原因:可能在于自己喜欢读书, 使孩子从小就习惯于父母读书的氛围所致。如果父母每天手不释卷, 着力营造家庭的书卷气, 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阅读兴趣, 使幼儿逐渐对读书有一种快乐感与亲近感, 成为爱书的人。同时, 父母要“准备”足够的夸奖、掌声, 创造一种情感氛围, 让孩子的读书过程充满快乐, 获得阅读的成就感与愉悦感。如把孩子抱在膝上进行亲子共读, 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为此成人要创设温暖、宽松、愉快的阅读环境, 提高幼儿阅读的积极性, 从而获得最佳的语言发展效果。

幼儿早期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次长期而系统的教育工程, 它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应使教师家长的引导和幼儿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使每一次早期阅读活动生动、愉快, 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感知、内化、积累, 为今后大量阅读打好基础。

摘要:对于现在这一代幼儿来说, 电视荧屏、互联网所带来的冲击正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幼儿阅读也从未有过地面临着娱乐时代带来的挑战。因而, 激发幼儿的阅读热情, 保护幼儿的阅读兴趣, 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才会有一个飘满书香的社会。

上一篇:初中物理竞赛提高班下一篇:接力赛5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