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环境管理制度

2024-06-01

医疗器械环境管理制度(共6篇)

篇1:医疗器械环境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环境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2018年5月修订

一、医疗机构环境表面分类

医疗机构内的环境表面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医疗器械表面(如医疗仪器按钮或把手,推车,牙床等),二是卫生表面(如地板、墙面、桌面等)。其中,卫生表面又分为两大类:一是手很少接触的表面,如地面和天花板;二是手频繁接触的表面,如床栏、桌面、门把手、灯开关、病房厕所的墙面等。

环境表面卫生等级分类分为清洁级、卫生级、消毒级。各部门了解所在科室卫生等级。

二、清洁消毒方式

根据不同的环境表面及卫生等级选择相应的清洁消毒方法。对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消毒的表面,可采用屏障保护措施,用于屏障保护的覆盖物实行一用已更换。

三、相关知识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对环境清洁执行人员(护士、清洁工)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医院感染预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环境卫生清洁消毒相关知识。实施清洁与消毒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

四、清洁消毒质量督查

环境表面的清洁消毒应落实到人员并签名,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对环境表面采样监测,督查清洁质量,并对结果进行反馈,督促科室改进。

五、医疗机构开展内部修缮及装饰时,应有医院感染控制人员对施工相关区域环境污染风险进行评估,提出有效、可行的干预措施。

六、重复使用的洁具应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消毒,并通风干燥保存。

篇2:医疗器械环境管理制度

单项选择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

1、病区清洁消毒应采取(A)方式 A.湿式卫生 B.干式卫生

2、消毒清洁质量与下列哪项有关(E)A.消毒/清洗剂类型 B.浓度 C.时间 D.频率 E.以上都是

3、以下关于医疗机构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错误的是(D)

A.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

B.根据风险等级和清洁等级要求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 C.环境表面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清洁剂

D.有明确病原体污染的环境表面,应选择强力消毒剂

4、清洁病房或诊疗区域时,应有序进行,应遵循(B)A.由下而上

B.有多名患者共同居住的病房,应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 C.由重度污染区域到轻度污染区域 D.由外到内

5、以下关于医疗机构清洁消毒错误的是(D)

A.不应将使用后或污染的擦拭布巾或地巾重复浸泡至清洁用水、使用中清洁剂和消毒剂内

B.在诊疗过程中发生患者体液、血液等污染时,应随时进行污点清洁与消毒 C.环境表面不宜采用高水平消毒剂进行日常消毒 D.环境表面的消毒应该应用高水平消毒以达到最好效果 6.使用中的新生儿床和暖箱内表面是(A)A.日常清洁应以清水为主,不应使用任何消毒剂 B.日常清洁应以清水为主,应用少量消毒剂 C.只能用消毒剂进行清洗,禁止应用清水 D.可以适当应用消毒剂进行辅助消毒

7.以下属于医疗机构环境表面采取强化消毒方式的是(E)A.应用专用消毒剂

B.强化清洁与消毒时,应落实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隔离措施 C.提高清洁消毒频率

D.应开展环境清洁与消毒质量评估工作,关注感染暴发的病原体污染情况 E.以上都是

8.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选用下列什么(D)方法进行消毒灭菌

A.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min,并常规灭菌

B.去除可见污染物,后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min,并置于压力蒸汽灭菌121℃,30 min,最后进行常规清洗灭菌 C.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min,去除可见污染物,清水漂洗,置于开口盘内,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灭菌60min或预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134℃灭菌60min,最后进行常规清洗灭菌 D.以上都是

9.以下不属于医疗机构环境清洁卫生审核方法的是(F)A.目测法 B.化学法 C.荧光标记法 D.ATP法 E.微生物培养 F.基因检测

10.以下情况发生时不需要采取强化清洁消毒的是(C)A.医院感染暴发

B.医院环境监测中出现多重耐药菌 C.某科室出现单发手术切口感染时

D.某ICU病房确诊两例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感染时

11.在医疗诊治活动中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选用什么处理方法?(B)

A.消毒法B.灭菌法C.一般消毒D.清洗处置

12.进入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械,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的危险性分类是:(A)

A.高度危险性物品B.中度危险性物品 C.低度危险性物品D.无危险性物品

13.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抗力从高到低的顺序是(B)

A.细菌芽孢、分枝杆菌、亲水性病毒、真菌孢子、真菌繁殖体、细菌繁殖体、亲脂性病毒 B.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亲水性病毒、真菌繁殖体、细菌繁殖体、亲脂性病毒 C.细菌芽孢、分枝杆菌、真菌孢子、亲水性病毒、真菌繁殖体、细菌繁殖体、亲脂性病毒 D.真菌孢子、细菌芽孢、分枝杆菌、亲水性病毒、真菌繁殖体、细菌繁殖体、亲脂性病毒

4.医疗器械用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一般需要维持的温度和时间分别是(C)A.115℃,15—30minB.121℃.10—15 minC.121℃,15—30min D.115℃,20—30 min

15.压力蒸汽灭菌物品存放时间(C)A.7天B.16天C.10—14天D.10小时

16.紫外线消毒的目标微生物不详时,照射计量不应低于(D)A.10000μW*S/cm2 B.600000μW*S/cm2 C.60000μW*S/cm2 D.100000μW*S/cm2

17.2%戊二醛对医疗器械浸泡消毒和灭菌的时间分别是(A)A.20分钟达消毒要求,10小时达灭菌要求 B.15分钟达消毒要求,4小时达灭菌要求 C.45分钟达消毒要求,9小时达灭菌要求 D.15分钟达消毒要求,8小时达灭菌要求

18.用碘伏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的浓度和时间分别是(C)A.250mg/L,20minB.50mg/L,40minC.500mg/L,30min D.200mg/L,15min

19.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D)

A.病原细菌B.病原真菌C.病原病毒D.病原微生物E.病原放线菌

20.关于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下述错误的提法是(A)

篇3:医疗器械环境管理制度

各个国家和地区为确保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和有效,除出台一系列的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规范、标准外,随着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在不断推出控制医疗器械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法规,作为对医疗器械技术标准的补充。最典型的就是欧盟的“有源医疗器械指令AIMDD90/385/EEC”、“医疗器械指令MDD93/42/EEC”和“体外诊断试剂指令IVDD98/78/EEC”,美国FDA法规CFR21QSR 820医疗器械质量体系法规,日本劳动厚生省的医疗器械GMP“JGMP(MHLW Ministerial Ordinance No.169,2004)”,以及加拿大的医疗器械合格评定系统(Canadian Medical Devices Conformity Assessment System)CMDCAS。

近几年,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陆续颁布有关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包括2007年4月28日颁布的《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国食药监械[2007]239号、2009年12月16日颁布的《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国食药监械[2009]835号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国食药监械[2009]836号。

在这些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法规中,均对医疗器械完整生命周期,包括从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到服务整个过程的控制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并且重点强调了对医疗器械整个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要求。同时,也对不同的医疗器械的生产厂房设施和环境进行了规定。

本文着重介绍和分析美国FDA医疗器械质量体系法规(QSR820)对医疗器械生产厂房设施和环境的要求,并与我国的三个医疗器械质量规范进行简单的比较。

1. 我国医疗器械质量规范(实施细则)对医疗器械的厂房设施和环境的要求

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法规类似,我国目前颁布的三个医疗器械生产实施实则也都是以国际标准ISO13485:2003《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为基础,结合了不同医疗器械的产品特点而建立的。规范的基本要求,均来源与该国际标准。

比较明确的是,在《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中,除“第三章设施、设备与生产环境控制”中对厂房、设施、设备、生产区域和仓储区域等要求进行了规定,并且结合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的特点,规定了对“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具有污染性或传染性”物料的使用、贮存和控制要求,更重要的是在实施细则的《附录A体外诊断试剂生产用净化车间环境与控制要求》中,提出了明确的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厂房、设施和环境的要求,并且重点强调了洁净室的要求,要求对温湿度、压差、风速、0.5um和5um的尘埃粒子和沉降菌进行监控,针对这些控制和监测项目,实施细则没有明确监控的频度,而是规定了“企业应当在验证的基础上明确规定洁净区环境监测的项目和频次”,给予了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一定的操作自由性,但是,该实施细则要求对洁净室的验证必须是充分、科学和合理的。

在《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的“第三章资源管理”中也规定了对厂房设施和环境的要求。然而,2000年国家药监局发布实施的YY0033《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仍然适用,对于生产无菌医疗器械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企业也必须参照执行和实施该标准。而针对该两类医疗器械洁净室的设计和建造,应符合GB 50457-2008《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和GB 50591-2010《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

可以看出,我国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法规在制定过程中,按医疗器械产品类别的不同,即考虑了体外诊断试剂、无菌医疗器械和植入医疗器械产品的特点,分别规定了对这些医疗器械的厂房设施和环境要求的。虽然,目前我国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生产实施细则)仅覆盖了这三类医疗器械产品,但是,针对其他类别的医疗器械,在《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国食药监械[2009]833号)中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第九条,生产企业应当具备并维护产品生产所需的生产场地、生产设备、监视和测量装置、仓储场地等基础设施以及工作环境。生产环境应当符合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我们相信,随着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法规实践的不断深入,针对其他类别的医疗器械的厂房设施和环境的要求也将不断完善和规范。对于医疗器械制造商来说,根据产品特点,识别和控制适合于本公司产品的厂房设施和环境的要求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温度湿度要求、人员健康要求、防静电要求、防振动要求等。

2. ISO13485:2003标准对厂房设施和环境要求

作为国际标准,同时又是适用于所有类别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3485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对规范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方面功不可没。也正因为该标准适用于所有类别的医疗器械,因此,该标准对厂房设施和工作环境也只能作出原则性的规定。

但是,相对于ISO9001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在对厂房设施和工作环境这两方面(6.3基础设施,6.4工作环境),该标准已经结合了医疗器械行业的特点,给出比较细致的要求,尤其是6.4条款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规定了人员健康、清洁和服装、污染防治等各方面的要求。同时,ISO13485标准在产品实现过程中,也强调了对医疗器械产品的清洁和污染预防(7.5.1.2.1条款)。

该标准按照“对工作环境控制的必要性和控制程度取决于所生产产品的类型的”原则,由医疗器械制造商自行识别和确定对厂房设施和工作环境的控制项目和频次。

欧盟的三个医疗器械指令,除了对产品的技术要求、合格评定的过程要求和公告机构资质等要求外,对医疗器械制造商的质量管理体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基本等同于ISO134185标准的要求,满足了ISO13485标准的要求也就基本满足了欧盟三个指令对于医疗器械制造商的质量体系要求。

3. 美国FDA CFR QSR820医疗器械法规对医疗器械的厂房设施和环境的要求

3.1

在美国,并没有针对不同类别的医疗器械制定不同的医疗器械质量体系法规,FDA制定的质量体系法规CFR21 QSR820是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医疗器械的。因此,该法规的要求也是通用的,原则性的规定。

3.2

在QSR820医疗器械质量体系法规中,对厂房设施和环境的要求主要体现在“820.70生产过程控制Production and process controls”中,尤其是:

·820.70.c)环境控制,当环境条件能够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时,制造商应建立并保持程序,对环境条件给予充分的控制。应定期对环境控制体系进行检查,以确定系统,包括必要的设备,是适宜的而且运行正常。这些活动应形成文件记录并进行评审

·820.70.d)人员,制造商应建立并保持要求,包括健康、清洁、个人行为和人员的服装要求,如果此类人员与环境条件或产品接触,能够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制造商应确保维护和其他需要暂时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工作的人员受到适当的培训或在专业人员的监督指导下工作。

·820.70.e)污染控制,制造商应建立并保持程序,防止可能会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的设备或产品的污染。

·820.70.f)建筑物(厂房设施),建筑物应经过适宜的设计和拥有足够的空间,以执行必要的操作、防止混淆和确保有序的搬运。

3.3

FDA在1996年制定QSR820医疗器械质量体系法规时,考虑了ISO9001:1994、ISO/CD13485和EN46001标准的要求,并尽量协调一致,因此,给出的对厂房设施和环境的要求也是通用的,要求医疗器械制造商按照所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的类型,来确定和控制厂房设施和环境的控制项目和监测频次。这个原则等同于ISO13485标准的“对工作环境控制的必要性和控制程度取决于所生产产品的类型”。

3.4

虽然,FDA的CFR820中没有给出对厂房设施和环境的具体的、更加细致的要求,却在他们发布的指南性文件《小企业符合性指南》“A Small Entity Compliance Guide”中对厂房设施和环境给出了指导性意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4.1 人员培训

FDA认为,在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操作和环境控制中,人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能够降低或者增加对环境和产品的污染,因此,对员工进行有序操作和环境控制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3.4.2 厂房设施

·医疗器械制造商应有足够的空间和场地进行产品的处理、加工和贮存,包括清洁、维护和其他活动的操作。厂房设施应合理设计,以便有足够的空间和场地进行生产、接收、包装、贴标签和贮存等活动。同时要求考虑企业的发展,可能目前的厂房设施规模是适宜的、满足要求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可能也会变得不适宜和不充分。

这样的要求不仅仅适用于医疗器械的原始制造商,也同样适用于对医疗器械的重新包装者、重新生产者、合同灭菌方和重新贴标签者。

·污染控制

关于生产和贮存厂房设施中,典型的问题是环境污染和在检验和试验前没有足够的空间处理进货的产品。对于厂房设施,应防止各方面的污染,如从纸板箱上散发的微粒、切割操作产生的副产品、微生物、温度湿度、静电等因素。对厂房设施合理设计和构造,以预防、减少和控制潜在的污染和支持环境控制。确定区域用于不同的活动,如接收、检验和试验、生产、标签、包装等,防止混淆。

·有序操作

除了需要足够的空间,厂房的设计还应该考虑生产操作的有序性,人流、物流的合理性,防止混淆的发生。为了防止混淆,应采用墙体或其他措施进行物理隔离,或提供足够的空间距离,并明确标识。

尤其是针对无菌医疗器械,更应该有系统性的保障,来确保已灭菌和未灭菌的医器械的标识和区分,防止混淆。

标签的混淆是产品召回的主要原因,而这样的标签混淆事件,大部分都可以追述到医疗器械贴标签期间的不充分隔离和操作。

3.4.3 环境控制

FDA认为,环境会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员工绩效。环境控制的程度取决于所生产的医疗器械的类型,应该考虑的因素包括:照明、通风、温度、湿度、压力、微粒和静电等。但是,FDA将对环境的控制类型和程度的决定权留给了医疗器械制造商,因为制造商才是最了解自己产品的人。

FDA要求制造商根据不同的医疗器械产品的特点,来识别和控制环境,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分析,确定环境影响因素。如:生产无菌器械和植入器械的,需要控制生产环境,减少微生物数量,无菌器械的包装应贮存在洁净、干燥、防虫的环境中,对于某些会促进细菌生长的配件,要求在冷藏或冷冻状态下储存。

微粒和静电会影响和破坏某些有源医疗器械的微电路系统,导致产品的失效,对于这样的产品需要对洁净度、湿度和静电进行控制。

如果厂房设施和环境需要被控制,则应建立关于温度、湿度、微粒和菌落数等环境因素的控制标准,FDA目前没有关于此类洁净室的指南性文件,推荐使用联邦标准"Federal Standard Airborne Particulate Cleanliness Classes In Clean room and Clean Zones"(FED-STD-209E)。

建立了控制标准,还应该建立系统对所控制的环境因素进行监视和测量,并形成文件,所有的监视和测量活动均应被记录,包括监测的项目、频度、人员、日期等内容。

3.4.4 污染控制

如上所述,CFR 820.70.e)要求制造商建立并保持程序,防止可能会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的设备或产品的污染。FDA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出了指导:

·人员卫生

应提供盥洗、穿衣、储存和废弃物处理的设施,并且应进行定期的清洁和维护。洁净室内应采用专用的工作服,严格禁止洁净室用工作服进入非控制区域或厂房外部。

·有害物质的污染预防

如果在环境控制中使用到灭鼠剂、杀虫剂或其他有害物质的话,医疗器械制造商应该建立书面的程序。对这些物质的使用、清理等过程进行控制,预防该类物质对环境和产品产生不良影响。

·人员活动

食物、饮料或吸烟等活动会给医疗器械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制造商应建立程序,包括如何避免这样的不利影响。

4. 综述和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医疗器械厂房设施和环境对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和有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法规均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对医疗器械厂房设施和环境的要求,虽然在要求的程度和类型上有所差别。

在我国,按医疗器械类别的不同,分别给出了较详细的厂房设施和环境要求,包括控制的项目、监测的频度等,而在FDA的CFR 820法规中,给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对厂房设施和环境的控制的决定权交给了制造商,由其自主根据所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的类别和特点,来决定控制的项目和监测的频度。

作为医疗器械制造商,应该在理解法规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运作和医疗器械的产品特性,严格控制厂房设施和环境,避免因这方面给器械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危害使用者或其他人,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中国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欧盟医疗器械指令、ISO13485标准和美国FDA对厂房设施和环境的要求,并进行了简单的比较,目的是为医疗器械制造商在理解相关法规时,提供借鉴。

关键词:厂房设施,环境,医疗器械质量体系

参考文献

[1]《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国食药监械[2007]239号、

[2]《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国食药监械[2009]835号

[3]《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试行)》国食药监械[2009]836号。

[4]CFR 21 Part 820“Quality System Regulation”

篇4:医疗环境景观的人居环境特点

现代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了各种压力,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医疗保健问题。本文通过引入人居环境美学分析并得出医疗环境景观的五个特点:功能及流线的复杂性、服务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使用人群的特殊性,自然景观的康复性,场地的特殊性。

随着医疗景观实践的大量增加,如何更好的让人在医疗过程中尽快地康复,成为医疗景观设计面临的挑战,人居环境美学理论从提出以来一直是人们用来研究和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重要理论,因此两者的结合成为研究医疗景观的突破点。

医疗环境景观概述

1.医疗环境景观相关概念

医疗环境即健康照顾的环境,对病人应该有积极的影响且具有治疗作用,可以满足病人的需要。医疗环境景观是承载并影响人们各种户外活动的空间场所的集合,是人们参与、感受、认识、改造和创造的所有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的总和。

2.医疗环境景观的所属范畴

康复景观包含综合性医院外环境、自然风景康复疗养院、专项康复中心、养老院及老年退休社区。本文研究范围医疗景观是康复景观范畴下是综合性医院外环境景观的部分。

医疗环境景观人居环境特点

医疗环境景观绿地也属于城市绿地的一部分,也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隔离降噪等功效。但作为医院的户外环境景观,又具有它的特殊性。由于其特殊的使用人群,于此形成的行为模式也不同于其它城市公共空间。因此,医疗环境景观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功能及流线的复杂性

医院是一个功能复杂有特殊的建筑类型,以下六个部分:门诊部、医技部、住院部、后勤部、行政办公、生活服务。医疗环境景观设计时通常将这六部分划为四个功能区:医疗区(包括门诊部、医技部、住院部)、总务区、生活服务区。各功能分区的设置不相同,空间之间的合理量化也显得尤其重要。

各功能分区之间通过交通流线,将这些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空间串联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

成医疗环境景观的基本格局。通常分为人流、货流、车流。人流分为患者、医务人员以及患者陪护、探视者、来访人员;货流分为食物、药品、器械以及垃圾、污物、污水及尸体;车流又分为动态交通(包括急救车流、门诊车流、出租车流和服务车流)和静态交通(即停车场)。避免各流线间的交叉感染,建立清晰便捷的流线关系,可以提高医疗效率,提升医院品质。

2. 服务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医院是一个具有治疗、康复功能的公共机构,医疗环境景观也就同时具有康复疗养功能以及公共空间的普遍特征。服务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室外空间的无障碍设计方面,此外,考虑到患者的特殊需要,医疗环境景观还应注重安静和舒适,以益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服务的多样性体现在医院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患者和医护人员,也包括处于特定生理状态的健康人(如孕妇、产妇、新生儿)以及完全健康的人(如来医院进行体格检查或口腔清洁的人以及陪护人员和访问探视人员)。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以及不同的心理需求,因此医疗环境景观的空间多样性也显得尤为重要。要照顾到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就必须提供多种类型的空间场所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营造具有广泛兼容性和高度亲和性的医疗环境。

3.使用人群的特殊性

医疗环境景观的主要使用人群是病人,身体和心理机能都比健康人脆弱,对环境的敏感程度也更高,情绪容易受到刺激和波动,因此,医疗环境景观的空间营造、材质及色彩选用、植物配置等等都需考虑不同病患的生理需要进行人性化设计。

4.自然景观的康复性

医疗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重要一点在于医疗景观中的自然景观是具有康复性作用的,医疗景观中大自然中的要素成为促进患者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感官因素,因此自然因素对患者的病情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人类已经无法忽略自然景观的辅助治疗作用,越来越多的科学案例证实了自然景观的康复性作用。所以,自然景观的康复性特点成为医疗景观最重要的特点,使医疗景观对于医院的整体规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 场地的特殊性

医院用地具有场地特殊性,例如一般医院的用地都较为紧张,同时停车需求量较大,规划时会布置很多停车场,这样往往会带来绿化率不足的问题,更加节约和合理的规划方案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场地的特殊性对医疗环境景观有更高的要求:

(1)医院一般都地处比较繁华的城市街道。布局一般较为紧凑,设备比较集中,绿地率低且容易受到城市环境的干扰造。立体绿化的隔音设计或障景的手法可以有效的减少城市对于医院的影响。(2)多数患者行动不便,不方便长时间外出,大多时间都是卧床休息或者室内小空间活动,所以户外景观的观赏性相较于其参与性更为重要。使医院室内和室外空间的相互渗透,利于患者康复。(3)急诊周围的景观功能性较强,要以交通流线为主进行设计,不可过分繁琐。

总结

医疗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引入人居环境美学对医疗景观进行分析可以更充分的总结出医疗环境景观的特点,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从而提升医疗环境的品质。

(第一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第二作者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篇5:医疗器械科技环境分析

据医科网研究,眼下我国约有40%的县医院已经完成二甲升级改造,剩下约有60%急需改造和扩容,这样的县医院大概有1500家。它们现有的医疗仪器和设备差不多有一半还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有些甚至还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根据中国医疗科技网的研究,中国县级医院仅有救护车的拥有率达到100%,冷冻切片机、血液分析仪、血液透析机、预真空高压锅等5种设备的拥有率仅为30%—50%;肺功能分析仪、高压氧舱、中心监护系统、内窥镜清洗消毒机、焚烧炉5种设备的拥有率均不到30%;化学气体消毒

柜的拥有率接近为0。

中国县级医院现有的医疗设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总的来说就是,东部地区要好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酶标分析仪、数字X线机、移动式X线机、CT、彩超、血液透析机、救护车、预真空高压锅等10种设备的拥有率接近100%;在中部地区,只有移动式X线机、CT和救护车3种设备的拥有率接近100%;而在广大西

部地区,仅有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救护车两种设备的拥有率接近100%。

由此可见,对于大型影像医疗设备市场来说,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的县医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口需要填补。据医科网测算,目前我国2500所县医院影像医疗设备配置的平均缺口为45%,西部地区甚至超过60%。就中国整个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其相应的装备配置平均缺口高达50%,具体来说,这包括全国约2500多所县医院、5000多所中心乡镇

卫生院和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3万—5万所村卫生室的建设。

县医院二甲改造背景下我国影像医疗设备市场未来发展的利好因素

首先,当前卫生部已经明确了我国县级医院建设与发展的工作目标,即原则上2013年每个县要有1所县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到2015年我国县级医院要全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其实,从2009年开始,中央就已经启动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并计划投入总资金450亿元左右,以此数字推算,中央对每个县医院的支持额度平均高达1800万元。

笔者认为,我国尚未改造的1500家县级医院理应得到更多的资金扶持。

第二,虽然县医院二甲升级改造所针对的仅是我国约2500个县的中心医院,但不可忽视的是,每个县除中心医院外,通常还会有中医院,县城所在镇医院。伴随着县医院的二甲升级改造,县中医院为了提升竞争力,一定会在医疗器械配备水平上会向县医院看齐,从而

全面提高县级医疗机构的设备配置水平。

第三,由于我国已经完成二甲升级改造的约1000家县级医院大多位于我国东部省区,这里经济、科技发达,人口稠密,也不缺专业人才,因此,在我国县医院全面升级的刺激下,东部省区的县医院为提升医疗水平和增强竞争力,会想方设法向三甲医院靠拢。而在向三甲

医院靠拢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便是这些医院对较高端影像医疗设备的巨大需求。

第四,我国影像医疗设备市场未来发展的利好因素绝不仅仅源自于县医院二甲升级改造

所带来的市场机会。就一、二线城市三甲医院的硬件设施来说,虽然其已经过20多年的逐步改善,但从总体上还比较落后,除一线城市的一些顶尖医院外,绝大多数三甲医院都还需要有一个升级换代的过程。尤其是在医疗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升级换代的过程说是常态一点都不为过。但由于我国至今没有出台医疗器械管理法规以及其它种种原因,所以即使是一些大型三甲医院,它们的较高端医疗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普遍偏慢,急需加快步伐。本文认为,我国整个三甲医院系统大型医疗设备更新换代的过程所释放出得市场需求将是惊人的,这将会保证未来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影像医疗设备市场的快速增长。

县级医院二甲升级改造将为影像医疗市场创造巨大机会!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在县医院二甲升级改造的牵引下,加上我国三甲医院现有医疗设备的升级换代,我国影像医疗设备市场存在诸多利好因素。未来5年,我国影像医疗设备市场的发展机会值得期待。本文以CT、MRI、X光机和彩超四大产品为例对这一市场机

会做简要分析。

1.CT

CT的全称为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它拥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以及多层次等众多优越性,是我国装机量最大的医疗影像采集设备之一,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医疗临床检查领域,它的这些优点使其成为了此次县级医院二甲改造的重头戏。卫生部已经明确,此轮县医院建设必须全部装备CT。虽然县级医院不大可能像大城市三甲医院那样动辄安装一个千万天价的CT机,但为了医院的长期发展CT级别也不能够太低。按照县医院建设指导意见,可以选择16排以下(含16排)的级别,这类产品的价格每台至少也要200万元(跨国公司

已经开始关注这一市场。2007年,西门子医疗曾推出符合“SMART”理念的CT机——SOMATOMSpirit,这是一款高速双层螺旋CT,其价格贰佰伍拾万人民币)。我国尚有约1500家县级医院没有升级改造,即使每家医院只需要一台CT,这也将是一个30亿元的大市场。

除此之外,各个县中医院升级改造、已完成二甲升级改造的约1000家县级医院向三甲医院靠拢以及三甲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更新换代等利好因素也会为CT市场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医科网研究数据表明,我国CT每年需求量约为1400台左右,以此数据推算,5年就是7000台。若每台CT再按照600万元的均价计算,那么这将会形成一个4200亿元的大市场。

2.磁共振成像设备

磁共振成像也称为MRI,是通过磁场获取人体组织的图片信息,用像素显示其内部固有的组织细胞核的分子环境,磁共振成像设备为医学提供了更准确的临床观察诊断工具,它被认为是过去100年里世界最大的应用技术发明之一,但由于磁共振成像设备价格昂贵,加上检查一次的费用也相对较高,因此我国绝大多数县级医院还没有安装这一设备。根据县医院医学装备标准要求,虽然500张床位及以上的县医院才能配备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级别为1.0T以下,但不少专家指出,随着技术发展和临床技术进步,核磁共振已成为普遍的检查手段,作为县域的龙头,500张床位以下的县级医院也应该考虑配备这一设备。按照医科网跟踪的MRI市场行情,目前核磁共振国内价格700万元左右,在此次县医院二甲升级改造

中,即使有1000家医院配备核磁共振系统,这也会形成一个70亿元的大市场。

鑫高益磁共振成像系统—OPER-0.4就整个核磁共振市场来说,目前我国每年需求量约为500台,每台以650万元作为均价,5年下来将是一个3250亿元的市场。

3.医用X线机

从本质上来说,X射线是一种波长极短而能量却大的惊人的电磁波。将X射线应用于医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医用X线机,在医学上它是六大成像设备之一,同时也是医生诊断疾病的常用工具,为医疗机构所必不可少的常规诊断设备。相对于CT、MRI这些大型医疗设备,虽然医用X线机比较低端,但其在中西部落后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量并不可小觑。在县医院升级改造中,X线机不象CT、MRI这些较高端设备那样按标准只能配置一

台,对于拥有500张床位及其以上的县医院,X线机可以配置两台。

从总体上说,医用X线机可以分为模拟机和数字机两种。根据医科网研究数据,我国模拟X线机每年需求量大概为8000台,价格约为8万元每台,5年内的市场规模就是32亿元。数字X线机每年的需求量约为3500台,价格在100万元左右,因此,5年内的市场

规模可达175亿元。

由此可见,在未来5年,我国对医用X线机需求量可形成一个超过200亿元的庞大市

场。

4.超声诊断仪

所谓超声诊断仪是指将超声检测技术应用于人体,通过测量了解生理或组织结构的数据和形态,发现疾病,作出提示的一种诊断方法。在超声诊断仪器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B超,它与X射线、CT、磁共振成像并称为4大医学影像技术。超声诊断是一种无创、无痛、方便、直观的有效检查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诊断的需要,相信人们对无损伤检查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这一产品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增长潜力。医科网研究数据表明,当前,中国彩色超声诊断仪器每年的市场规模为40亿元,是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市场。在县级医院二甲升级改造的刺激下,我国整个彩色超声诊断仪市场会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增长态势。因此,未来5年,我国彩色超声诊断仪市场规模完全可以达到300亿元,这一数字只会被低估,不可能被高估。

以上分析的只是CT、MRI、医用X线机以及超声诊断仪这四种比较常规的大型影像医疗设备的市场机会。伴随着医疗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政策利好的刺激,可以说行业内每个医疗器械企业都会面临巨大机遇,但是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把握好这一大好机遇?我们拭目以待,我们期待在这轮盛宴中,中国可以多出一些像迈瑞这样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医疗设备供应

篇6:材料:构建安全的医疗环境

构建安全的医疗环境——护理工作中的院感控制

一、国内感染控制存在的问题

政府雷声大雨点小;医务人员观念淡漠;人力财力资源缺乏:医院追求经济效益;社会尚未完全认识。

二、感控目标

洁净医院——全区域、全时段、全体人员的安全

采用人性化的手段,对所有存在的医疗相关活动实施感染控制,最大限底地降低感染的危险性,不发生不按规范执行控制措施引发的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为患者利医务人员保持一个安全的环境。

三、建筑设施 人流、物流

建筑布局——根据人员获得感染的危险对区域进行危险分层,共分四层。

交通动线便捷——根据人流和物流量及隔离需要划分

入出院病人;探视者动线;工作人员动线

无菌物品车动线;药车动线;医材厂家动线;污物动线;往生者动线

按危险程度将清洁回路污染回路完全分开,方便人员和物品的流动

规范有效的消毒无菌系统

中心供应室要求整体设计。

脉动真空高压灭菌锅,环氧乙烷低温灭菌器,内镜灭菌系统,消毒灭菌效果检测设备,为消毒灭菌提供百分之百的质量保证。

污物、污水处理系统

医疗废物处理——严格分类收集,对感染性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污水——所有医疗废水进入污水处理系统,经消毒处理达国家排放标准后再排放。

四、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责任

加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支持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工作.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掌握自我防护知识,使之符合医院政策和护理标准。在护理病人过程中;发现任何感染的征兆应立即报告主管医生。保证提供安全和充足的病房设备、药物、病人护理物品。维护病房秩序,限制探视人员。

五、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额外预防

标准预防

定义: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损伤皮肤、黏膜都视为潜在感染物质,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将这种感染物质传播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是针对所有病人的预防措施,适用于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

标准预防的内容:

预防手到手传播疾病,预防体内物质传播疾病,预防医疗器械和用品传播疾病,预防锐器损伤传播疾病。标准预防措施:

1、接触感染性物品后立即洗手。接触不同的病人要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2、尽可能采用不接触技术

3.接触血液、体液、分必物、排泄和污染物时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马上洗手或手消毒.手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经血液传播韵病毒。疾病流行期间,手卫生和手套是阻止病原体向易感患者或医务人员播散的重要主法。不同患者间、对同一患者分别进行无菌和污染操作时,绝对不能共用一副手套。戴手套并不能完全代替手卫生。摘掉手套之后或戴手套之前,应先洗手或用酒精擦手

4、操作过程中衣服和面部有被污染的危险时应戴护目镜、口罩,穿隔离衣。

5、恰当及时地清除溅出的感染性物质。(地面和墙面设有必要全面消毒).

6、保证对受到感染性物质污染后的病人护理器械、用品、被服做出适当处理。

7、正确处理锐器。

8、用过的敷料和其它医疗废弃物应装入塑料袋中密封并标记好。最好能将其焚化或深埋。

额外预防

针对空气和飞沫传播采取的预防措施

空气传播:病人咳嗽或打喷嚏产生的飞沫核远距离传播。(颗粒小于5微米).单间病房,良好的通风设施,最好是负压,每小时至少换气6次。工作人员进入病房戴高效过滤口罩。病人只能呆在病房内,不能四处走动。飞沫传播:大飞沫近距离传播(颗粒大于5微粒).单间病房,通风良好,最好是负压。

工作人员与病人近距离接触戴高效过滤口罩。限制病人活动,外出要戴口罩。

接触传播:痢疾、MRSA感染、大面积烧伤并感染、皮肤感染有分泌物等,最好是单间病房,良好的通风设施。接触病人穿隔离衣,戴手套、洗手。

1、洗手

洗手=最重要的卫生措施

洗手的目的是为清除手上的致病菌,以减少其传播。在医院中防止感染传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保证手的卫生。

洗手的种类:普通洗手;手消毒;外科刷手

洗手的时机:

普通洗手:工作开始及结束时;拿食品,吃饭前;与非感染性患者接触之后,擤鼻涕之后以及咳嗽和打喷嚏时用手捂过口鼻;有能看见的脏物;给患者喂饭前;便后手消毒:准备输液、制备混合输液剂、配制药物等无菌操作前;对必须防止污染的部位进行处理时,例如吸痰、换药、内镜检查等;侵袭性操作前:护理同一患者不同部位之间,以避免不同身体部位间的交叉感染;护理不同患者之间,防止病原体传染给其他患者或污染环境;理易感患者前(如免疫抑制患者);接触伤口、导尿管和其他内置器械前后;接触血液、排泄物、分泌物之后;接触被严重的医院内感染病原体污染的患者之后(如MRSA):接触受污染或潜在污染的物体之后,例如倒液体瓶、尿袋后。带手套前后。

外科洗手:手术前。手表和戒指可降低洗手的效果!洗手的设备:洗手台;感应水龙头;洗手液;擦手纸巾;如果当时不方便流水洗手,必须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洗手的步骤:

普通洗手和手消毒:

1、取下手上的首饰及手表。(执行操作前就取下).

2、湿润双手,再涂抹洗手液或手消毒剂。

3、用力揉搓,注意指尖、指缝,范围包括双手、手腕。持续时间15—30s。(六或七步法)

4、冲水。

5、取擦手纸擦干双手。(如果是手动的水龙头,以擦手纸包住水龙头将其关掉,用手直接去关等于前功尽弃。)

外科洗手:

洗手前准备:

1、换上清洁刷手衣.

2、手术帽必须完全遮住头发。

3、口罩必须完全地遮住口鼻。

4、手臂及手上的饰物及手表等必须脱除。

5、指甲应短于1mm。洗手液: 普通洗手液

胍类一醇类的复合制剂仕口洗必太酒精复合制剂)

步骤:

1、取洗手液加少量水洗双手及前臂至上臂下二分之一段皮肤表面。

2、取无菌刷加适量洗手液刷指甲20次。

3、冲水。(刷时双手稍抬高。冲洗时水由手、上臂至肘部淋下。)

4、冲水完用无菌小毛巾由手向肘部擦于。

5、取胍类一醇类复合剂3—5ml涂擦于手和前 臂,待干后戴无菌手套。

6、接台手术需重新进行外科洗手。

2、手套

戴手套的指征 清洁手套:

1、手在接触病人有可能被污染和接触黏膜时;

2、护理通过接触而引起传染的病人时、清洗内镜或类似器械时;

3、手部皮肤有破损:

4、接触消毒剂戴家庭用清洁手套。

无菌手套:

1、进行无菌操作时:

2、护理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时。

2、手套的更换:为不同患者进行操作之间。为同一患者进行不同部位的操作。

注意事项:

工作时若戴手套,两个患者之间应更换,脱除手套后应马上洗手。一次性手套不能重复使用。乳胶或聚乙烯是最常用的手套材料。对乳胶过敏者则用聚氯乙烯手套。

3、工作服、防护服和分区服

工作服:在工作时着装,替代私人外衣或套在私人外衣之外。无污染时每天更换,送洗衣房标准温度60°C清洗消毒。被血液、体液或分泌物污染时即刻更换,送洗衣房以标准温度71—90°C清洗消毒。

防护服:如果存在被污染的风险,一般套在工作服之外。清洗污染器械时。接触感染性病人时。有血液、体液等感染性物质喷溅风险时。防护服被污染后即刻送洗衣房以标准温度71~90°C清洗消毒。分区服(便于特殊区域的管理):在专门区域穿着。手术室.ICU、NICU.产房.

分区工作鞋:在鞋有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区域或需保证洁净程度的区域使用。手术室.产房.ICU.中心供应室污物清洗区、无菌间,洁净病房.每天对鞋子进行高温(71~90°C)清洗消毒。

4、口罩:

棉口罩、纱布口罩和一般的纸口罩防护效果差,由具有过滤作用的合成材料制成的口罩才是防止微生物的有效屏障。

外科口罩:工作人员用于:手术时,侵入性操作时,换药时,接触感染性病人时一近距离接触患感冒的、体弱、年老及婴幼儿患者,近距离接触患可能散发大颗粒呼吸道飞沫的患者(流脑、白喉等),接触血液和体液。

病患用于: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感染病人离开隔离房间。

高效滤过防护口罩(N95型):用于预防呼吸道传播性疾病的隔离防护。接触开放性肺结核、非典患者。为病人进行支气管纤维镜检查时。

戴口罩的注意事项:高效过滤防护口罩需根据使用者面部特征塑型,使之与面部各部位紧贴,否则无效。用外科口罩时应减少说话,因为口罩只能有限地防护从鼻一喉腔散发病菌。不允许垂挂,手不可与口罩内侧接触。

5、工作帽:

在手术时和无菌病房或头发有可能被污染时要求戴帽子并将头发完全遮盖。危险分级

1、低度危险:仅接触正常和完整皮肤的器械物品,以及不与病人接触的无生命的环境(如血压计袖带、压脉带等),仅进行清洁和干燥就足够了。

2、中度危险:虽不穿透皮肤或进入体内无菌区域,但接触完整的黏膜或破损的皮肤的器械设备;受毒力强或有传染性微生物污染的设备(如呼吸道诊疗设备、胃肠道内镜、阴道检查器械、体温计等),先清洗后消毒。

3、高度危险:穿透无菌组织包括体腔和血管系统的设备(如外科手术器械、宫内诊疗设备、血管内导管等),先清洗后消毒灭菌。

重复使用器械物品的清洗、消毒与灭菌:

为了减少来自器械和环境的微生物的传播,必须正确运用清洗、消毒和灭菌方法。彻底清洗是对物体或表面去除污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注意事项:禁止一次性器械物品重复使用。使用后的器械物品要妥善收集,防止感染性物质扩散。处理用后物品时要注意个人防护。

7、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必须要监测的:高压蒸汽灭菌器及灭菌物品;低温灭菌器及灭菌物品;血液透析用水和透析液;消毒液的浓度检测.

监测方法和标准: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任何灭菌过程都应常规进行物理(工艺监测)、化学和生物学监测。物理监测内容包括:每天运行时间、温度、压力。每天对这些结果进行评价并建立日志记录保存这些数据。化学监测就是在器械包外贴指示胶带,一旦指示胶带变色,即表明本包已经过了灭菌过程。包内也应放置指示卡以确证灭菌介质的穿透力。生物监测是用微生物标志物来验证灭菌器的杀菌效果。

8、医疗废物的处理医疗废物概念: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

分类收集处置方法:

设置三种颜色的污物袋:黑色袋生活垃圾;黄色袋医用垃圾;红色袋放射垃圾。所有垃圾均应分类收集,置入不同颜色的垃圾袋,损伤性废物置入黄色利器盒中。垃圾袋坚韧耐用,不漏水,方便封闭。利器盒不易刺破。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用双层包装。处理医疗废物住意事项: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包装物或容器达四分之三满应立即更换,专人封袋运送。科室内的污物每日按规定时间由专人经专用通道运至污物处理室。所有容器和袋子应贴标签。

9.环境监测

前提:环境必须保持干净,注意基本的清洁。如果在感官上已不干净,就不必要进行环境微生物的测定。

内容:空气、物体表面、手、水、食物……

七、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和暴露后处理措施

1、职业暴露定义:在医疗诊治及相关工作中,意外的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眼睛、口腔黏膜。

针对工作环境中特定的危险因素,持续实施相关的职业安全和感染预防的继续教育,组织医务人员进行锐器安全操作培训。对医务人员定期体检,筛查传染病病史,必要时进行免疫接种。对新入院病人进行HBVHCVHIV筛查。传染性病人与非传染性病人分开收治。使用安全器械和尖锐物处理系统,减少锐器的暴露。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工作时,必须佩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在进行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诊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除需佩戴手套和口罩外,还应带防护眼镜:当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有污染操作者身体的可能时,还应穿上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服。医务人员在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若手部皮肤存在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不能刺穿的利器盒内或毁型器内进行安全处置;抽血时使用真空采血器,并应用蝶型采血针;禁止对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复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过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特殊感染暴露后的处理措施暴露于HIV:

被HIV阳性病人用后针头刺伤而获得HIV的可能性是0.03~0.4%。

针刺后有可能增加职业获得HIV感染的因素包括:

(1)深部损伤:(2)致伤器械上有肉眼可见的血;(3)使用后的器械进入血管;(4)感染源病人病毒含量高:(5)空腔针头,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措施:(1)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洗手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4)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应报感染管理部门,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内容包括:HIV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源病人检查结果: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5)医院对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根据暴露级别私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发生HIV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6)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HIV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HIV感染的时期症状等。

上一篇:银行经理个人自我鉴定下一篇:拜访终端的七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