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结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2024-06-07

多元结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精选12篇)

篇1:多元结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多元结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品德与生活》是由品德、生活、科学、社会、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相关内容和要求组成的综合课程。课程的综合性致使我们的在教学产生了很多困惑,针对这些困惑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认为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是教学可行性的关键。

[关键词]:综合性   困惑   整合

在小学阶段,现行的品德教材分为两部分,《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教材。《品德与生活》课程由品德、生活、科学、社会、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相关内容和要求组成的综合课程。它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是多元化的,它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相比原先的思想品德课而言,现在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全新的德育综合课程。课程综合最主要的意义是:“通过课程的综合为小学生开辟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1]

一、《品德与生活》课程综合性的体现

1、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一目标体现了多科融合、多科功能兼备的特点,包含了品德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科学素养教育、生活能力教育等多重价值。

2、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对原有小学低年级的思想品德、科学、社会、和生活等学科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以“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这儿童生活的四个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性表述。[2]其中,四个方面的生活分别各有侧重地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

3、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在教学中是以活动为载体的,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直接讲授和知识学习,而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自主活动和体悟学习。体验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

二、课程综合所带来的.困惑

1、教师对课程的定位模棱两可。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对原有小学低年级的思想品德、科学、社会、和生活等学科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课程,它涉及的面很广,在教学的时候怎样把握好课程方向,才不至于喧宾夺主脱离品德的轨道?

2、多科综合,教育重点不好抓。现在的课程从学生的原型出发,将从生活重分离出来的,分散在《自然》、《常识》及《劳动》等学科重零碎而离散的知识、规范、技能“还原”,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面对这么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该突出品德教育还是重在知识教学呢?

3、多课程综合必要吗?在小学阶段,《常识》《人 自然 社会》等学科依然开设,现行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为什么要和它们融合,这样有必要吗?面对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出现的与其他课程相关的内容,笔者总是左右为难,如果置之不理,那么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如果进行讲解,万一与专业老师的讲解不一致会误人子弟。那么怎么样才能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中把握好这个度,把课程资源进行有机地整合呢?

三、我的思考:有效整合实现1+1>2

1、把握课程核心,正确理解课程综合性。

“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孩子学习做人,所有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的编排都是为了培养孩子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的处理中,笔者觉得要处理好这样两对对关系:

⑴处理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活动为载体的重体验感悟的学科,不像语文有明确的知识要求,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要求学生去体验感悟,对于知识性的内容则是从简了。比如二下年级第五单元“长大真好”的第一课《我长大了》,本课由“我有我的生活”“放飞心中的愿望”“我会做的事”“假如我有20元……”组成。从这几部分较全面地展示了“我长大了”的表现,注重心情体验,特别是感受自己成长的快乐。

⑵处理好品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关系。教材的编排在内容上综合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一下年级第一单元“春天的歌”,教学主题是感受、欣赏春天的美好,引导儿童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发现春天地生机和多彩,学习有关春天地自然常识,倡导一种愉快积极、富有创意的生活。从这个主题中我们已经感受到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与自然常识内容的一个有机融合。这个单元在设计上以儿童喜欢地方式全面地展现典型的春天生活形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美好情感。

2、把握教材特点,整合处理相关内容。

综合性是体现在教材的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每一个课时中的。我们应该从“教材、单元、课文、课时”四个层面来把握内容和目标要求的综合性。由面及线,由线关注到点,把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利用起来,发挥1+1>2的效果。比如一下年级“今天我当家”这个单元是对一上年级“我爱我家”生活主题教育地延伸和深化,从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入手,通过“小调查”“小实践”“小评判”“小擂台”“小讨论”“小制作”和“小剧场”等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家庭生活,从而完成《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的“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和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选择生活和学习用品时有自己地判断,不盲从”“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劳动成果”“能在老师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3、明确课程定位,多种教与学的方法整合运用。

《品德与生活》是活动型的综合综合课程,在活动型教学设计中,以“感受―体验―表现”为主线的体悟学习和以“观察―假设―分析―发现”为主线的探究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将讲授、游戏、实验、讨论和分析、角色扮演、美工活动、动手制作、讲故事等多种学习形式结合其中,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推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有机整合。

4、培养综合型的教师以适应综合型的课程

综合型的教材,涉及的知识面是可想而知,假如一个教师不具备“什么都懂一点”这样的素质,那么即使给他完整的教材也是徒劳的。所以,要想有效地开展综合教学,首先要培养综合型的教师,把教师的知识和业务素质也进行适当的整合。培养综合型教师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参加专业的培训,也可以自我充电,另外还要加强与其他学科老师之间的交流,把握好教学的度,有机整合,化整为零。

参考文献:

[1]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课程•教材•教法》,,9.

[2]周建忠:关于品德与社会(生活)综合性特点的探讨,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网

[3]《品德与生活》教师参考用书

篇2:多元结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多元化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刘红霞

摘 要: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由此可见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问题情境;小组自学;分层教学;多媒体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于看重成绩,使得学生在多次考试失败后,学习的信心逐渐下降。所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而且要促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语文的世界里。所以,本文就从以下几点简单地说一下该如何在语文课堂实施多元化教育,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倡导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其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但实际教学情况是,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差,他们习惯了等待教师知识的灌输,教师也习惯了主宰课堂,导致学生的问题能力越来越差,然而,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是探究的基础。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调动学习积

极性。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我在黑板上展示了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作者说心里颇不宁静?(2)为什么作者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3)第5段写月光“泻”不用“照”“铺”好处是什么?(4)第6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5)《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谈谈自己的看法。接着,我又让学生带着问题重新阅读文本,之后,我让几个学生就这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我对学生给出的答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另一方面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二、开展小组自学,培养学生信心

未来学家很多年以前就曾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有太多的学生不会学习,没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是一味地盲学,他们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已经由课堂主体转变成主导者,但是对于一些教师来说,只是口头上进行响应,其实质还是不能教师自己主宰。因此,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要真正信任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信心,使学生更好地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首先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收集资料设计教学方案,之后让学生派

代表进行试讲。为了让学生在设计的时候更有目的性,我先向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及重点难点。提前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重难点主要是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给学生一定的指导方向,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设计教案。而且,在小组展示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当小组的设计方案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肯定时,学生的学习信心也会大大增加,进而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实施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然而,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就如同山中树木,总是那样参差不齐。对于学生来说,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等。这些就决定了学生之间必定存在差异。然而,若是教师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就会形成一刀切的课堂,就会导致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给每个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课堂想象化

多媒体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辅助工具,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段相关文本的视频,可以播放一首动人的歌曲,可以展示一组图片等等,这些既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促使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成为“鼠标手”,课堂也不能由多媒体主宰等,这样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课堂效率也不会得到提高。

如学习《鸿门宴》时,在导入课时,我就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有关视频,让学生在多媒体形象的视频展示中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项羽和刘邦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紧跟课改步伐,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实现有效的课堂效率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丽。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04)。

[2]张喜。浅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10)。

篇3:多元结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递进式的问题情境, 构建学生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 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 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 “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 也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

递进问题情境可以让各层次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使发言的成功几率增大, 受惠面增加。这种不断成功的有序互动,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笔者认为, 设计问题情境的原则是:首先, 问题的难易程度要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相当, 其次对问题的设计表述、梳理和选择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换句话讲, 情境中的问题设计得好, 更要用得好。

二、利用动态化的课件情境, 化解教材知识难点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难以感知理解的知识, 或者虽然内容简单, 但讲述枯燥, 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能化静为动, 变无声为有声, 使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形象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容易感知理解, 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使学习兴趣倍增。

动态化的课件情境设计和制作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第一, 针对性要强, 必须做到“三结合”。 (1) 教学情境要结合教材的知识内容。 (2) 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水平。 (3) 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第二, 不要为了一味追求趣味性, 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些课件为增加美感而加入“gif”格式的小图片与教学内容同时出现, 这样, 学生的注意力会不由自主转移到小图片上, 结果事与愿违, 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音频、视频的使用时间也不宜过长, 因为时长产生的审美疲劳会削弱对教学主题的感知。

三、利用合作式的学习情境,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著名教育家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 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的教学技术。”因此,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使学生共同活动, 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合作学习所凸现的交流互动性、成果分享性等优势对学生交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案例展示:学生对因式分解的概念和为什么要因式分解较难理解。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出示问题: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1002-992=?吗?然后让学生求出答案并将不同解法进行展示, 接着再启发:哪种更简单呢?让学生观察比较几分钟后, 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 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引导, 然后各组成员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 最终得出因式分解的概念并探究得到因式分解方法和步骤。这里,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待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 然后小组间交流, 可以较好地发挥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功能。

案例点评:这样的合作式的交流, 避免了优等生与老师的单通道交流, 将课堂交给了所有的学生,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向别人发问, 向别人阐述自己的看法。这不但可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还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 扩展他们的视野, 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交流讨论, 可相互启发, 通过争辩、思维碰撞, 还可获得新的发现。因此, 合作学习情境提高了学习效率, 由于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 从而促进了每一位同学的数学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思考这个前提, 就犹如水上浮萍, 落不到实处, 流于形式而已。第二, 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训练合作技能。要求学生: (1) 学会倾听, (2) 学会讨论, (3) 学会表达, (4) 学会组织。第三, 要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评价机制。

四、利用操作化的实践情境, 内化学生知识理解

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交流与合作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因为它是提高课堂效率不可缺少的手段, 能充分体现“做中学”的原理。

篇4:实施多元评价,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元评价;教学评价;作文教学

一、作文教学的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价中,评价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评价常以外部观察和主观测定为依据,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甄别学生的能力水平,学生作为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在作文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研究中,让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习作的评价中,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学生评价为例,可以考虑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平行班级互评、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等方式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二、作文教学的评价内容多元化

(1)评写作表达。文章要通过自己的表达,让别人觉得读得懂并且愿意读、喜欢读。

(2)评习作方法是否掌握。结合年级要求,引导学生根据以下方法进行评价:学会观察事物,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记叙,注意有一定的详略安排,突出自己重点想表达的内容,分段记叙,会用比喻、拟人、数据、对比等手法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标点符号。

(3)评写作情感。主要评价学生作文中是否有真情实感,是否体验到习作的快乐,寫完后乐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还有其他评价方面,每次作文评价都有侧重点。

三、作文教学的评价标准多元化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目的是给更多的学生以成功的激励,帮助他们在成功的快乐中形成作文的内在动力。标准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不作硬性统一。

例如,对于作文基础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评价时尺度可以略宽一些,主要侧重于对其审题的能力、自主立意的能力、结构文章的能力、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通过评价发现不足,给予鼓励,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基本的写作能力。而对于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评价时就应该侧重于对其立意的创新与深刻,文章意境的营造,想象力的运用,语言的准确、流畅、优美,写作的深度等方面的评价,并能通过积极的评价,促进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

四、作文教学的评价方式与手段多元化

1.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参与评价全过程的有效评价,首先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激发学生自我评价的兴趣。让学生对照预先制定的《作文自我评价细则》的要求对自己作文做出评价。评价的形式可以是打分也可以是写上几条评语,或者重新修改一遍自己的作文,或自己按照程序进行或小组交流。一段时间后,学生参与自我评价的意识就得到了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也为小组互相评价打好了基础。

2.学生小组互相评价

学生小组互相评价是评价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全面的、多层次、多视角的评价,创设出了“生生之间”多向的活动氛围。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评价,都可以畅所欲言,都可以自由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对于学生小组互相评价,我坚持的原则:对作文多表扬、多肯定、多鼓励,对学生点评到位的更应该多表扬、多肯定、多鼓励。哪怕仅仅是表扬一段文字、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当然,也包括一些中肯性的改进建议。评价的学生在观察、读文、评文的过程中,开阔写作视野,作文的能力必然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别人。被评的学生也在其过程中学会了倾听,倾听别人发言,学会接纳他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同学之间经过评价交流,也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3.师生互动评价

传统作文讲评时往往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评价,这种评价让学生往往只知道自己作文的水平和作文的缺点,但大多数学生就是不知道自己的作文通过什么途径改进、怎样改进。为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师生之间互动评价:口头批改、评语评价(我尽量在写评语是要把学生当成发展中的人来看,尽可能地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且给予真诚地肯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辛勤劳动得到了老师的承认和赏识,享受作文的喜悦,激发写作兴趣,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和师生之间进行讨论评价(大家各抒己见,学生、老师在真诚、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参与,形成互动性评价)。“佳作百花园”是在班级开设专栏,是对作文多元评价的结果的展示。把学生的作文、随笔中的佳作贴出来,供大家观摩欣赏,共享写作经验,提高写作自信。通过“佳作欣赏”的评价方式,既激励学生成功的心理,又激励学生“表现”心理,养成了勤动笔,乐于作文的好心态。

作文教学多元评价革除了传统作文教学中统一的、单向的、总结性的评价模式,用互动的、发展的、欣赏的、多层次、多视角的观点去评价学生的作文,把作文评价的过程,变成不断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强大的写作动力,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写作的得失,真正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第一版

篇5:多元结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肩负着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思想性,而且也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初中生学习起来普遍存在困难,初中的思想品德老师教起来普遍难教,而且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教学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想减轻学生负担,真正发展和落实素质教育,而且还要让学生的知识、觉悟与能力都有大的提高,那么探索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就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教学任务和重要的教学阵地。在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建设加强的基础上,改变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德育问题,提高其德育素质,从而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是创设高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关键所在。

一、研究《课程标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全国有很多的版本,但这些版本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异,都是在体例一样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了解释。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也都有相同的规定,即七年级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八年级以法律常识教育为主,九年级以社会发展、基本国情和国策为主。可见,教材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与考试的依据,教师只有认真研究透教材,才能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也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对初中生进行德育课的教学。教材的编写体例和呈现内容多种多样,但是教材已经成为教师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先把课堂标准备好,只有备好了《课程标准》,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二、强调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生的身心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正处在参与社会公共活动的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德育观等也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即需要自身的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来实现,更需要外力的正确有效的帮助和引导。这就需要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思考,让他们积极地探索社会生活与自我成长的关系,而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中的条条框框。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就能自觉地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和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从而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

三、理论结合实际,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上内容是新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表述的,思想品德课是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学生只是干干巴巴地背诵教材中条条框框,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降低,为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需要思想品德老师能把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新近发生的国际和国内的政治大事和教材内容结合,特别是那些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愿意学,老师教起来也不费劲,从而帮助学生从抽象的理论学习转变成了直观、高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更多地采用的是“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形式,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是被动地接受,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缺乏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理解。如果在教学中能正确地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和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那么学生就能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地进行学习。例如在教授“忠实履行义务”这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家都熟悉的《说句心里话》这首歌,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会被调动起来,看着动人的画面,听着优美的歌曲,学生如身临其境。

五、开展实践活动,巩固教学的效果

学到的只是理论知识,为了更好地巩固学习效果,就必须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掌握学到的知识,做到知行统一、知行合一。对于开展实践活动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有社会调查、参观活动、主题班会设计、教育宣传策划、主题行动等,通过实践,学生能在具体活动中提升思想品德,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主题活动我们可以开展以“感恩行动”为主题的活动,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里,开展各种各样的感恩活动,活动后让学生写出书面的心得,对于写得好的事迹要在黑板报中、校报中、班课上进行广泛宣传和表扬,通过进行感恩教育能引导学生反思、体会和感受父母师长之恩,表达感恩之情,思索报恩之举,从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开展报恩之行,那么我们的德育教育就是成功的,从而可以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也是最终极目标。

总之,要想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就需要老师多研究《课程标准》,多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多开展实践活动,另外还要转变教学理论,采用新的教学形式和新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理念,那么提高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就会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篇6:多元结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育教学领域。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无论是在知识传授方面、激发兴趣方面、强化记忆方面、巩固知识方面,都有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极大地提高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

第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实际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有机整合。创设与讲解内容相适应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和节奏,提高课堂实效。如在讲授七年级《唱响自信之歌》这一课的时候,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片段,同时配以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生活变化的画面及“神舟七号”升空的场景,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引起变化的原因的兴趣。

第二,利用多媒体,增强动感,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手段最大局限在于不能动态地表示运动变化的事物,而动态的事物往往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则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双方处于“活化”的状态。例如:教学八年级《世界文化之旅》这一课,课本仅有的插图是静止的,无法表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教学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剪辑了几大文明古国的风采。

通过视频画面,生动形象地播放了各国文明发展史,引领学生浏览了非洲、欧洲、美洲的风土人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通过图像的渲染,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快就掌握了本课的重点知识。

第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多媒体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如教学七年级《人生当自强》这一课,教师不用板书或者声嘶力竭地讲大道理,播放一段题为“当代大学生洪战辉”的新闻报道就可以作为最好的教育材料。多媒体的这种教学手段以其形、声、色、意相统一的优胜,产生一种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视听,体会材料的真实性,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展示了知识的海洋,刺激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四,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知识学习与品德修养,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适合课文内容的动画片,影像资料等,把课文单调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富有生机的立体场面,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起良好的道德情感,领悟道德知识,接受道德观念,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情、景、理”的相互交融之中明白道理,升华情感,指导行为,自觉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义务。

第五,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最新信息,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教学的时空维度,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在抽象概念和鲜明的表象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丰富学生的思维内容,加强思维深度,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强化思维的逻辑性,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逐渐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7:多元结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遵循学生学习规律,采取合理教学策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直接因素。利用思维导图法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能够提高思想品德课特别是思想品德单元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高效课堂;思想品德课;思维导图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范围广泛,知识点相对零散,课时设置又少(一般一周两节),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就显得十分重要。一直以来,我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尝试过多种教学方法,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在学习了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发明的“思维导图”后,深受启发,我把这种方法大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思维导图把复杂、零散的知识直观系统地展示出来,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放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具有容量大、省时间、增强记忆、整合知识这几方面的优势。思维导图具有极大的可伸缩性,能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结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练习中思维更加缜密,角度更加开阔,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我以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为例,简要谈谈自己在单元复习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设计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特点,要求适时复习梳理,温故知新。但一个单元下来,往往知识容量大、范围广,要系统复习、查漏补缺、巩固所学,有一定的难度。而通过提取关键词,将线性的文字材料转变为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可使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让学生牢牢把握住知识重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快速学习系统”,能大大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我选择思维导图来优化教学设计,从知识整体框架的构建到每个分支的细化都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我根据《教学大纲》先设定核心内容“增强安全意识 保护生命健康”,再根据考试设问和答题的常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大板块,查阅课本所有相关内容,把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第八课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是什么”板块中重点让学生明白“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保法》”)的内容”和“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为什么”板块中重点让学生理解“新《消保法》首次大修改的意义”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原因和重要性”,关键点突出理解运用;“怎么做”这一板块,设定了“国家社会”“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三个方面,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践行”和“如何维权”。最后把思维导图画出来(如图所示)。

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关键字”方法,将核心内容和主要分支用线条连接起来,使思维重点、思维过程以及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清晰地呈现在图中,建立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增强安全意识

保护生命健康”知识框架体系,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系统、科学、有效。

二、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特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简单、灵活的知识可视化方法,能够很好地成为师生、生生互动的“中介”,十分有助于提高复习课中教学互动的效率和效果。

上课时,我首先抓住“增强安全意识 保护生命健康”这个切入点,把它分为两个主要分支“《消保法》首次大修”和“舌尖上的安全”。我先从“是什么”这个角度提问,叫学生在《时事》杂志和课本中找出新《消保法》内容,即亮点有哪些,消费者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学生边说老师边画边写。

再和学生一起讨论首次修改《消保法》的意义,造成“舌尖上的安全”问题的原因及确保安全的意义,即“为什么”。然后从国家、社会,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三个角度与学生一起探讨“怎么做”,并叫学生们整理出来形成思维导图。

最后再把我设计好的思维导图拿出来,结合学生设计,充分吸收学生精彩的合理的部分,与学生一道修改、完善思维导图。

在单元复习课中,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生成”,学生要经历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教师需要提供“支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一转变,并且最大限度地从这一新的学习方式中受益。教学实践探索表明,思维导图使学生成为复习课的主体,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在互动过程中逐步理清知识脉络,明确知识要点,复习效果和效率得到充分彰显。

三、运用思维导图,强化能力培养

复习的落脚点,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巩固旧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思维导图在这方面同样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由于思维导图强调对“关键字”的加工、分析和整理,既简单明了、条理清晰,又重点突出、内容精练。特别是对疑难问题使用思维导图,有助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条理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对抽象问题使用思维导图,有助于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晦涩的概念通俗化。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能够很快理清思路,按图索骥快速准确地找到正确答案。以下述两题为例:

【例1】新《消保法》对制假造假的经营者加大惩罚力度,惩罚性赔偿从两倍提高到了三倍。以下对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利欲熏心,应受到法律的惩罚

②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③侵犯了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权

④是为了降低成本,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做选择题首先要读懂材料,把握其中关键信息,即找出题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注意问题指向是什么。其次要注意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不符合”“不恰当”“不正确”“不属于”“与题意无关”等选项,应标上记号,提醒自己且便于检查。最后用排除法排除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先把明显违背事实或与题目提问无关的选项去掉,缩小范围;并注意因果关系,选项本身语言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不选;单选题中有多个选项的表述与题意有关时,注意选择最佳选项;另外还要注意一些绝对性语言(一般情况下是错的)。这道题的关键词是“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看法”,设问限定词限定的方向是选出“正确”答案,属于“是什么”板块中的内容,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很容易就把有④错误选项的排除在外,快速准确地选出正确答案。

【例2】有人认为:“食品生产日期标注推迟无所谓,对此我们中学生也无能为力。” 请对此观点进行辨析。

辨析题要先做出准确而明确的判断,这是解题的关键。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准确判断,明确指出题目中的观点正确与否。再分析理由(至少从两个以上角度),即运用课本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对与错,这是解题的重点所在。最后总结,并把答案写下来,做到条理清楚(标明序号)、逻辑严密、语言精练、书写规范,恰当使用政治术语。比如: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理由是:推迟食品生产日期标注侵犯了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这种行为既是违法行为,也是不诚信的行为。

四、结语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是一个永恒的教育话题。思维导图在教学实践上的初步应用仅仅是或在这方面迈出的一小步,期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多元结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一、多元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探究的兴趣

1. 采取多种导入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教师的风格等具体情况, 设计出精妙出彩的课堂导入, 启迪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迅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对教师的讲授产生高度认同, 师生之间始终保持良性互动, 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

良性竞争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 没有竞争就没有公平, 没有竞争就无法突破, 没有竞争就不能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效地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 教师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之中开展竞争。如:在学习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 谁认得快, 记得牢, 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 让学生比一比, 谁读得有感情, 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 比一比谁的看法准确全面, 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 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争。良性的竞争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探索多元阅读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策略的选择上, 在语文阅读课型的实施上, 教师要根据文本的情况、学生的情况, 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 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 采用不同的课型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多用, 让学习成为一项轻松有趣、人人都想参与的活动。

单一的教学方法缺乏深度, 也不符合阅读信息解读的基本要求。因此, 尝试将读物推荐课、精读方法指导课、略读方法指导课、诵读课、演讲体验课、批注阅读课、比较阅读课、读书交流课、阅读赏析课、自主阅读课、阅读成果展示课、自主阅读课、迁移拓展课、读写结合课等课型结合, 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形成“综合阅读方法”, 就能达到较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目的。这种多元阅读教学方法, 更好地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功能, 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根据不同体裁, 指导不同的阅读方法

文学体裁的门类众多, 一般包括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等等。不同体裁文章有不同的特点, 抓住这些特点开展教学, 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同一体裁文章的共同点找出来, 有利于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学习。

说明文我们可以就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等三个方面进行阅读。我们在讲授说明文的时候可以适时地和学生一起, 先将这些共性的问题讨论清楚, 为本文和后续文章的学习做好铺垫。

诗歌的首要特点就是典型的抒情性。诗歌一般借助于“意象”或通过各种“意象”来达到间接地抒情的目的。意象—寓意—作者情感三者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抓住诗词作品中的意象, 就是找到了进入诗词作品的一把钥匙。如果在诗词的教学中先和学生讨论“意象”这个古代诗词普遍存在的现象, 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以及把人物典型化, 应该成为小说教学的重点。抓住人物的个性或特点进行传神的描写, 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以及作者对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的体会, 都是小说教学的重要内容。

我们课文中出现的散文, 一般都是非常精美的文学作品。教师应该从散文的语言特点入手, 重点体会散文语言的抒情性、生活化、意境化、形散神不散等特点, 在静静阅读之中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慰藉和净化。在戏剧教学中, 我们要抓住文本体现的矛盾冲突, 在语言的品读上把握人物情感和故事细节, 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体会戏剧创作的精妙。

四、引导学生课后多元阅读, 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1. 寻找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结合点, 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继续阅读课文中的人物故事。

如学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 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其他作品中大量有关鲁迅的故事。通过阅读这些名人的故事, 不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还能使他们的思想感情不断得到熏陶。

2. 阅读与课文知识有联系的课外书。

如学习了《太阳》, 让学生阅读《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学习了《海底世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类课文后,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海洋动物、植物、矿物等方面的科普文章和其他作品;又如教学《赤壁之战》后, 学生对这个故事意犹未尽, 就可以让他们去查阅有关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

3. 语文教学要紧扣时代脉搏。

篇9:多元结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一、有备教学,完善课堂

教师课前准备得如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三者的有机整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与难点问题,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保证。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是我们重要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我们是通过让学生“剪、移、拼”的 “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自主地概括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对探索过程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当他得出结论时,他不但学习了探究数学知识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伴随着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他对学习数学的态度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三个维度的目标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一个丰满的生命体。

二、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白板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果雨”的场景——让不同类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水果?各出现了几个?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这就很顺利、迅速引入了统计的内容。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同时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愉悦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使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三、巧设情景,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红、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四、注重实践,提高效率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学习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后拓展,充实课堂

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例如:一块30米布,剪下12米做床单,剩下的做衣服,每件用3米布,可以做几件?,这类题目是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根据一个问题和一个已知条件补充另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由复习相关的一步应用题开始,使学生容易看到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从而较快地掌握两步应用题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从而较快地掌握两步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要求学生对一步应用题的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和应用,因此要重视相关部分知识的课后复习。正是在注重课后复习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六、增添趣味,巩固课堂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精讲多练。课外教师布置的作业对学生巩固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掌握知识不是纯粹的听、想、记就可以了。学生需要在学会一项知识后,通过动手、动脑、实践的综合活动才会对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体会。很多老师都喜欢布置大量的作业,认为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

这样一来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且还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魅力无穷的艺术,教与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只有不断地学才能更好地教,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篇10:多元结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我县实施高效课堂已三年了,已经进行了两次达标赛讲,教学效率大幅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最近,我总思考:怎样在高效课堂中打造出高效而自主的学习效果,为此也进行了不少的实验,现在,我更加的坚信:高效教学的课堂更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适合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索研究,更适合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自主合作、探索研究、创新、概括和口语表达等能力,更有益于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自主。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提炼教学语言,构建高效教学,促进数学课堂的高效、自主。在教学中,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关键性语言和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层递性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时甚至一句话就决定这节课的成败,这也是每个教师的理想和目标,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数学课堂教学要走向高效,有一条清晰的“线路”是前提和保证,这就是自学的效率,而教学中,关键性语言的提炼更具有启示、指引学生探索、研究这个“导航”功能,这样,数学课堂才能更好的去除冗繁而高效,从而使课堂教学高效的生成。提炼教学关键性语言,构建高效教学环节,就成了数学课堂的高效的“催化剂”和重要保障。

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一节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如何把立体的长方体表面积转化成平面的6个面总面积的计算是本节课的关键点,因此,针对利用长方体相对的棱长

度相等从而找出各个面的长与宽并计算出各个面的面积也成了这节课突破的重点和难点。于是,在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并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1、你认为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6个面的面积之和)

2、如果沿着一条棱把长方体剪开,你猜会怎样,想象一下?(长方体的表面所有的面都会展开在一个平面上„„)

3、仔细观察长方休的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各自的长与宽总和长方体的长、宽、高中的两个有关系„„)。

4、你能快速说出各个面的长与宽,并准确计算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吗?

5、试着测量计算出你手中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合作探究,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6、交流、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较好地自主学习,研究探索出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不同方法,而且能较好地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鲜明的具有针对性和层递性的教学环节的制订,更好地帮助学生把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简单的几个面面积之和的简单计算,而且教师简单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就起到了让学生目标明确,探索研究新知的作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体验了知识形成并获取新知的全过程,更能培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会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索、创新、表达、总结等多方面能力,在这节课中,课堂结构比较清晰、明快、整体感强;教学素材比较经济、高效、少而精练;时间控制的较匀称、舒缓、恰到好处;活动展开的也比较体现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要言不烦;教师上课也比较轻松、自如、胸

怀全局;学生学习的愉快、主动、学有成效;„„这节课在高效的教学成就了课堂的高效!

二、做好铺垫与引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高效、自主数学课堂的形成。

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做好知识铺垫,站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形成技能,让教学简单而高效,这是每节课成功的保证,更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所以,做好铺垫与引路,渗透学习方法,才能更好的成就高效的数学课堂。

在解方程一节的教学中,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复习铺垫,并教给学生一种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利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方程,希望在课前复习铺垫中,奠定研究新知识成功的基石。复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4=6„„学生在充分练习之后,在研究解方程a+4=6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研究之后,有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a=2,并且说出了这样的想法:解方程a+4=6,我就把它看成()+4=6,想想:6-4=2,所以解方程a+4=6中,当然是a=2了。我追问:如果用一句话表述一下这种方法,你会怎么说?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求加数用减法。接着我引导学生验证、理解掌握。师:很好,不但有思考,而且上升到了理论上的总结,很会学习。那么,究竟这句话是否正确呢?现在我们就来充分的验证一下,检验这句话是否正确吧。学生充分动手解此类方程,进行验证,然后汇报、总结。师:你是怎样验证的?说说你验证的过程?学生汇报验证过程。我是这样

想的:解方程a+2.1=7,利用以前学过的()+2.1=7来表示,就求出()里应该填4.9,解方程a+2.1=7,a=4.9„„这种类型已经非常熟悉了,两数合起来是7,一个数是2.1,另一个数就是7-2.1=4.9了,于是规范解题格式就可以了,并引导学生检验:把a =4.9代入方程左边进行检验,结果通过计算发现,方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所以,a =4.9 正是方程的解,因此,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经过学生的思考、总结,学生对此类方程可谓印象深刻,以此类推,放手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进行研究,其余类型自然可以轻松掌握了。

温故而知新,利用学生已有只有知识经验稍加思考,整理,这节课的新知识就轻松掌握了,教师剩下的工作就是引导,稍稍点拨,并帮助学生练习、提高就行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会学生知识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同样重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动脑探索活动,研究新知识,为他们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基,让学生合作、探索、研究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有较多参与的机会,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学得积极认真,久而久之,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也会逐渐形成,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会与日俱增,学习兴趣更会日渐浓厚,何乐而不为呢!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做好知识的铺垫,渗透学习的方法,成就简约、高效、自主的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利用学科整合,找准契合点,成就数学课堂的高效、自主。

整合学科,找准契合点,设计高效教学,打造高效、自主的课堂,这是教师教学思想的折射;是数学学科本身逻辑、严谨的魅力凸现;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的完美演绎。

如:在《方程的意义》一节的教学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关于天平平衡的特性及其使用方法已经非常了解,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学生利用天平的平衡就可以自然的过渡到等式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含义,进而研究出什么是方程,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轻松地明白:原来把已平衡的天平左右两边数量的相等关系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就得到了一个等式,像这样的等式中有个别量用未知数表示,得到的含有未知数的相等数量之间的关系式就是一个方程。于是,我在课前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组合数学信息,制造天平平衡,并用式子表示出来的研究活动。学生利用已有的数据得出了不少的等式,其中自然也包括有方程了,其中,不但加深与巩固了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还能熟练掌握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并做到正确地判断什么是方程什么是等式。

篇11:多元结合,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一、师评生———示范评价

在英语课上, 我积极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 保护激励学生的一切创造欲和尝试, 以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 给予他们发自内心的赞赏, 肯定他们的进步。通过多次实践, 我发现, 教学中适时地穿插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 是最直接有效的鼓励策略之一。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任务型激励评价。

教师交给学生学习任务, 让他们运用所学语言来完成。这种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在情境中应用英语知识的一系列活动, 评价其学习过程及结果。如在进行“food”的教学时, 我设计了一个“点菜”的活动, 让学生运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 some…来巩固单词rice、hot dog、hamburger、fish、beef、soup、noodles、Coke、coffee、pear、apple、watermelon。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扩展。通过对孩子所完成任务进行有效的评价, 对那些在课堂上表现积极的学生, 我会结合问题难度给予不同的奖章进行奖励。如:

此外, 我们还结合学校的“雅兴校园建设”, 学生可以用3个“PERFECT”到教师处换取一张学校表扬单。如:

这样, 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 发现英语越学越有劲了。

2. 书面语激励评价。

在批改学生英语作业和课堂练习中, 教师应经常采用书面描述的激励性评价。如:Good!Very good!Excellent!How nice!How beautiful!孩子们看到这样的评语, 犹如看见了老师期盼的目光, 相信在下次练习时他 (她) 一定会做得更好。如:

对于优秀的作业, 教师固然会如此, 这毋须多言。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在碰上质量较差、无法悦目乃至不堪入目的功课时, 教师也应牢记自己育人的使命, 使用婉转的话语从侧面鼓励, 如:I believe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

3. 口头语激励评价。

在课堂上, 每当学生能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都应及时地、恰当地进行评价。如:Good!Excellent!Super!Good job!Wonderful!Good remembering! (好记性!) Good thinking! (好思路!好想法!) Keep it up! (坚持到底!保持下去!) Terrific! (真不错!) Well done! (做得好!) Wow! (哇!真了不起!) 这样让学生无时不刻地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鼓励, 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表扬口气时的爽快还能逐步消除其用英语交流的胆怯心理, 树立自信心, 更有激情地学习英语。

二、生评生———促进互学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 学生参与评价能更有效地调动自身学习英语的热情, 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教师在生生互评的时候应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学生互评方式主要是小组互评, 通常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与巩固上。一节课只有40分钟, 我们不能满足于全班学生的全面评价, 小组互评则弥补了这个不足。但是在小组互评的时候, 往往会对结果出现分歧, 容易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及时地当好“裁判”一职进行调控。如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关于衣物的单词jacket、sweater、skirt、dress、shirt、T-shirt后开展了一个“衣服搭配大赛”, 以小组为单位, 给予不同的衣物进行搭配。在小组搭配的过程中, 既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学生自评———自我反思

自我评价对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检查学习活动的质量与效果, 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需要注重创设鼓励学生自我评价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及时地对学情进行自我评价。我校现在主要采用自评表的形式进行。通过填写自查表, 让小学生自己评价自己, 能使小学生自己了解自己, 主动地认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让自觉形成自我约束力。如我根据农村小学英语水平制定了一个自评表:

我们也发现了不少学生通过自评慢慢地改变了一些习惯, 一些平时不敢举手的学生也开始在课堂上慢慢地变得积极起来。看来, 我们确实通过这种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我们在进行评价时, 应该注意评价的方式不能单一, 而且要做到相对的公平, 对课堂的掌控需要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不要为了评价而评价。同样, 我们也需要发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依据。

篇12:多元结合,提高现代文教学实效

一、主要做法

1.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如果为阅读而阅读,可能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大,动力也不强,自然效果不好。如果我们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可能一举两得,既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如在《短新闻两篇》的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四选做第一小题,指导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为了完成这一写作任务,学生必然要认真地阅读本课的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并从中关注与这个写作任务相关的内容,如港督府的建成时间和回归前历史的叙述。为了写好这段文字,学生会发现,仅课文中的这些内容明显不够,于是,他们还会从历史教材中寻找相关资料。细心的学生会发现这还不够,在“互联网+”时代,他们还会从网络和其他渠道再搜集材料。学生在动手动脑搜集好渠道后,再对材料进行梳理总结,从而顺利提炼出重大意义,写这段话不就是小菜一碟吗?

2.阅读与实践相结合

根据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喜欢实践的当代学生必然会因此而强化阅读,在实践中消化阅读所得,其实也是对阅读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这样的阅读效果自然更好。

如《包身工》课后“研讨与练习”四先有提示:“包身工在旧社会处在底层,受尽剥削、压榨,甚至丧失了做人的尊严。现代社会这种制度已经不复存在,这是社会进步使然,但个别地方仍然有不公正对待工人的现象。”然后要求:“如果有条件,可对现代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做些调查,在班上交流调查信息,然后写一篇短文。”也许有的教师认为这个练习与阅读关系不大,因此可能安排学生自己完成,也可能不管不顾。但根据课标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的要求,我们在这一课决不能让这类实践练习成为鸡肋,更不能不管不顾。因为这不仅是教材的要求,更是阅读与实践的最佳结合契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提示语,然后以辩证思维走出校门,进入相关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也可以从媒体搜集相应资料,然后进行小组和班级的交流。有了这些认真的社会实践,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完成短文写作了。

3.单元教学的有机结合

有关单元教学的有机结合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课文之间的结合,二是阅读与单元的“表达交流”相结合。

比如必修1第四单元的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初中学过的新闻和通讯,总结出新闻和通讯的主要特点,再有机地衔接过渡,指导学生阅读本单元的课文。特别要强化对这三篇课文异同的比较分析,从而较好地掌握新闻和通讯的相关知识。

再如这一单元的“表达交流”《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师要通过教材的“话题探讨”“写法借鉴”指导学生掌握“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主要方法,引导学生在“写作练习”的五个题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来完成写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所学来写作,重点是运用之前搜集材料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收获和能力写作。

当然,以上是从某个方面单独说的,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是多方面的综合。如完成《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写一段文字和本单元的《飞向太空的航程》的“研讨与练习”三的“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就是以阅读与写作结合为主,同时也包含了搜集整理的实践;又如完成本单元的《包身工》课后“研讨与练习”四,首先是通过实践、获得材料,然后才能顺利写作,这其实就是阅读与实践、写作相结合。

二、主要作用

1.多元促进,相辅相成

由于将阅读与写作、社会实践和表达交流等进行多元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使其他诸多能力有了提高,也可以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多元结合,提高效率

由于在阅读教学中多元结合,自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特别是进行了单元多篇课文结合的教学,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3.促进动手,切实提高

这种多元结合的阅读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思考,搜集资料,总结提炼,表达交流,自己动手动脑,必然会切实提高。

三、主要原则

1.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多元结合的教学策略的重点是改变以前为教教材而教学。要科学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如把整个单元的课文整合起来比较阅读,又如把表达与交流和课文阅读结合等。

2.以学生为主体

这是关键所在,不论怎样教学,其最终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设计教学,引导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阅读思考、搜集资料、总结提炼、表达交流,因为学生的提高才是最终目标。

3.以有效提高为主要目标

无论教学策略多好,学生的提高才是试金石。因此,不论怎样多元结合,怎样引导,怎样处理教材,都要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诸多能力为目标,否则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4.根据客观实际灵活安排

上一篇:荣誉600字作文下一篇:《寻找桃花源》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