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律知识培训总结

2024-04-25

合同法律知识培训总结(共6篇)

篇1:合同法律知识培训总结

合同法律知识专项培训个人总结

培训开始,刑老师给我们简要介绍了合同法的历史来源,激起了我学习合同法的兴趣,之后,刑老师又结合日常生活案例,通俗易懂的阐述了十几种合同的内容及书写形式。

合同法的定义就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而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自然人或法人)关于建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合同的形式,是指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外在表现形式。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和其他形式。

在工作中,起草一个合同时,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八项条款:

(一)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

(二)标的 ;

(三)数量;

(四)质量;

(五)价款或者报酬;

(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七)违约责任;

(八)解决争议的方法。

制定合同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同法是市场经济法的基本法律之一,合同法是调整和规范平等主体之间在订立、履行合同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合同法所规定的合同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生产、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法律手段。自然人的日常生活、法人的生产经营、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社会财富的增加、国际经济交往,都离不开合同法。合同法在规范市场主体及其经济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体系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

这次培训通过合同案例阐述合同的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我初步了解了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合同形式及内容规范,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合理利用合同法,保护自己和公司的利益。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购买商品,买家与卖家在进行交易时,就是运用口头合同。

感谢公司领导给我们提供这样好的学习机会,我将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并希望能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而逐步成长。

篇2:合同法律知识培训总结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学习

培训地点:

培训时间:

培训人数:

主讲人:

培训内容:

第十三章 租赁合同

第二百一十二条 租赁合同是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第二百一十三条 租赁合同的内容包括租赁物的名称、数量、用途、租赁期限、租金及其支付期限和方式、租赁物维修等条款。

第二百一十四条 租赁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年。超过二十年的,超过部分无效。

租赁期间届满,当事人可以续订租赁合同,但约定的租赁期限自续订之日起不得超过二十年。

第二百一十五条 租赁期限六个月以上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的,视为不定期租赁。

第二百一十六条 出租人应当按照约定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并在租赁期间保持租赁物符合约定的用途。

第二百一十七条 承租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方法使用租赁物。对租赁物的使用方法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 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应当按照租赁物的性质使用。第二百一十八条 承租人按照约定的方法或者租赁物的性质使用租赁物,致使租赁物受到损耗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第二百一十九条 承租人未按照约定的方法或者租赁物的性质使用租赁物,致使租赁物受到损失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并要求赔偿损失。

第二百二十条 出租人应当履行租赁物的维修义务,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二百二十一条 承租人在租赁物需要维修时可以要求出租人在合理期限内维修。出租人未履行维修义务的,承租人可以自行维修,维修费用由出租人负担。因维修租赁物影响承租人使用的,应当相应减少租金或者延长租期。

第二百二十二条 承租人应当妥善保管租赁物,因保管不善造成租赁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第二百二十三条 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可以对租赁物进行改善或者增设他物。

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对租赁物进行改善或者增设他物的,出租人可以要求承租人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

第二百二十四条 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可以将租赁物转租给第三人。承租人转租的,承租人与出租人之间的租赁合同继续有效,第三人对租赁物造成损失的,承租人应当赔偿损失。

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转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第二百二十五条 在租赁期间因占有、使用租赁物获得的收益,归承租人所有,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二百二十六条 承租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租金。对支付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租赁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租赁期间届满时支付;租赁期间一年以上的,应当在每届满一年时支付,剩余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租赁期间届满时支付。

第二百二十七条 承租人无正当理由未支付或者迟延支付租金的,出租人可以要求承租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承租人逾期不支付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二百二十八条 因第三人主张权利,致使承租人不能对租赁物使用、收益的,承租人可以要求减少租金或者不支付租金。第三人主张权利的,承租人应当及时通知出租人。

第二百二十九条 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

第二百三十条 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

第二百三十一条 因不可归责于承租人的事由,致使租赁物部分或者全部毁损、灭失的,承租人可以要求减少租金或者不支付租金;因租赁物部分或者全部毁损、灭失,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承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二百三十二条 当事人对租赁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 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视为不定期租赁。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出租人解除合同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承租人。

第二百三十三条 租赁物危及承租人的安全或者健康的,即使承租人订立合同时明知该租赁物质量不合格,承租人仍然可以随时解除合同。

第二百三十四条 承租人在房屋租赁期间死亡的,与其生前共同居住的人可以按照原租赁合同租赁该房屋。

第二百三十五条 租赁期间届满,承租人应当返还租赁物。返还的租赁物应当符合按照约定或者租赁物的性质使用后的状态。

篇3: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研究

一、合同法律风险概述

(一) 合同法律风险的定义

笔者认为, 合同法律风险作为法律风险的一种, 合同法律风险的定义有赖于法律风险内涵的明确和界定。法律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 与之相对应, 法律风险的内涵也多是根据其所处的环境而定, 并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定义。目前, 国内外学界对于法律风险内涵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1、法律风险来自交易一方不能对另一方履行合约的可能性, 是指因不能执行的合约或因合约一方超越法定权限的行为而导致损失的风险。法律风险包括合约潜在的非法性以及对方无权签订合约的可能性。

2、法律风险是指由于法律或法规不适用或合约不能执行而带来损失的风险。3、法律风险是指企业所承担的发生潜在经济损失或者其他风险, 包括生产经营损失、民事索赔与赔偿, 行政与刑事处罚或制裁, 企业有形与无形资产受损以及其他的损害, 而引起企业法律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诸如企业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侵犯第三方合法权益、未履行合同义务等等。

4、企业法律风险, 是指企业从产生、存续到终结的过程中, 由各种违法或者合法的作为亦或不作为所导致的, 与其所期望达到的目的相违背的不利法律后果的可能性。

5、法律风险是指法律实施过程中, 由于行为人做出的具体法律行为不规范导致的, 与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相违背的法律不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

综合分析上述法律风险观点, 笔者认为, 所谓法律风险, 是指与法律权利义务内容相关的商业风险, 是公司法律权利义务失衡导致的法律责任、实际损害的可能性。具体到企业法律风险, 则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 产生于法律法规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权利义务的, 导致企业承担实际法律责任、遭受实际损害的现实可能性。实践中, 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一般产生于以下两个方面:违反义务和放弃权利, 具体可表现为:

(1) 一方违法, 对方追索;

(2) 对方违法, 一方放弃或追索不力不当;

(3) 对方违法, 一方追索无效;

(4) 双方违法, 一方放弃或追索不力不当;

(5) 双方违法, 一方追索无效。

因此, 所谓合同法律风险, 是指在企业订立、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的, 与合同约定权利义务相关的, 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遭受实际损害的现实可能性。

(二) 合同法律风险的特征

从根本上, 合同法律风险作为法律风险的一种, 其主要取决于整体社会法律环境。一般来说, 公司化、市场化的法律越健全, 对企业依法经营的要求就越高, 不依法经营产生的法律风险就越大。

1、分布广泛性。

合同法律风险的分布广泛是由合同适用的广泛性决定的, 可以说, 哪里有合同哪里就有合同法律风险。企业经营实践中, 合同广泛地适用于经营、管理、劳动制度等领域, 是企业经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与之相对应, 合同法律风险也广泛分布于企业经营、管理和劳动制度等领域, 是悬在企业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剑。

2、不可避免性。

企业合同产生法律风险难以完全避免。企业是一个组织, 其开展经营活动, 由众多不同类型合同构成, 各不同类型合同在各自内容范围内工作, 代表企业产生法律关系, 因此各不同类型合同的法律风险之“和”构成了企业的全部合同法律风险, 成为企业的整体合同法律风险。另外, 部分合同法律风险的产生是企业所无法控制的, 比如法律制度环境的变化是企业不能控制的。

3、后果严重性。

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不力, 便有可能会演进成为严重的企业危机, 使企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清算解散等, 使企业遭受颠覆性法律后果。

4、可防可控性。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虽不可避免, 但可防可控。一般地说, 只要有合同, 就有合同法律风险, 但合同法律风险转化为实际损害, 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 并不意味着企业只能被动地承受合同法律风险。相反, 合同法律风险大都是可防可控的。首先, 合同法律均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绝大部分合同法律风险是可以预见的。其次, 合同法律风险是一种危害的可能性, 在可能与现实之间防范和控制的余地很大。第三, 合同法律风险转化为实际损害, 很大程度上源于企业经营管理行为, 包括企业自身法律意识淡薄、经营决策不考虑法律因素, 甚至故意违法等;只要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就能够实现有效的防范与控制。

5、专业性。

法律作为一门专业, 通常均需由具备专业法律知识的人士方能准确解读。法律的专业性决定了合同法律风险也具有专业性。合同法律风险的认知需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和经验, 合同法律风险的分析解决和防范更需由具备专业法律知识的人士进行和完成。

二、合同法律风险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一) 合同法律风险的分类

合同法律风险的分类, 是指基于一定的标准, 将合同法律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通过对合同法律风险的分类, 一方面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合同法律风险的概念, 以及合同法律风险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合同法律风险变化规律, 认清合同法律风险的特征, 从而有助于建立科学的合同法律风险评估机制和合同法律风险防范、弥补、解决方案体系。

1、刑事法律风险、民事法律风险、行政法律风险。

从合同法律风险涉及的法律部门的不同, 可以将合同法律风险分为刑事法律风险、民事法律风险、行政法律风险等。刑事法律风险 (Criminal Legal Risk) 是指因合同行为违反刑法构成犯罪而需要承担法律制裁的法律风险。民事法律风险 (Civil Legal Risk) 是指因合同行为的不规范而需要承担民事法律不利后果的法律风险。行政法律风险 (Administrative Legal Risk) 是指因合同行为的不规范而需要承担行政法律不利后果的法律风险。

刑事法律的否定性评价强调主观和客观相统一, 因此刑事法律风险属于违法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的完善, 企业经营应该越来越规范, 企业经营者也应树立守法意识, 如果依靠违法行为获取利益, 很可能被绳之以法, 甚至锒铛入狱, 进而导致企业承担刑事法律责任。

民事法律风险是企业最常见的合同法律风险, 根据合同种类的细分, 民事法律风险又可分为劳动合同法律风险、知识产权合同法律风险、投资融资合同法律风险等。民事法律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是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的重点, 也是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的主要领域。

行政法律风险以违法风险为主, 即因企业合同行为违法, 而遭受行政机关处罚。由于我国行政机关级别较多, 企业合同行为涉及的行政管理部门多, 行政法律风险也是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2、外部环境合同法律风险和企业内部合同法律风险。

从引发法律风险的因素来源, 合同法律风险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合同法律风险和企业内部合同法律风险。外部环境合同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以外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交易相对方等因素引发的合同法律风险。企业内部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内部管理、经营行为、经营决策等因素引发的合同法律风险。

外部环境合同法律风险由于引发因素不是企业所能够控制的, 因此很大程度上需要调整企业行为以适应外部环境, 这种合同法律风险常常属于必然性法律风险, 当然对外部环境的了解, 同样有助于企业改变合同法律风险表现形式、损害程度等。

企业内部合同法律风险可以直接通过改变企业行为, 实现对法律风险形成因素的改变, 从而改变法律风险本身的发生机制。从实践来看, 企业内部合同法律风险是法律风险的重点, 是一个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最普遍的发生因素。

3、合同订立法律风险、合同效力法律风险和合同履行法律风险。

依据合同法律风险产生阶段不同, 合同法律风险可以分为合同订立法律风险、合同效力法律风险和合同履行法律风险。其中, 合同订立法律风险, 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 因合同订立行为瑕疵导致出现的合同法律风险;合同效力法律风险, 是指因合同效力瑕疵导致发生的法律风险;合同履行法律风险, 则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 因合同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行为发生的法律风险。

合同订立法律风险, 主要存在于合同订立程序、合同形式内容以及缔约过失责任等环节。其中, 合同订立程序上主要表现为是否经过合同法规定的要约、承诺程序, 是否存在程序瑕疵;合同形式内容上主要体现为合同是否采用法律法规规定的形式, 以及合同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缔约过失责任则表现为在合同缔结过程中, 是否存在合同法第42条规定的缔约过失责任情形, 如存在缔约过失责任情形, 则需承担信赖利益的赔偿责任。

合同的效力是指合同所具有的法律拘束力。法律拘束力是法律以其强制力迫使合同当事人按照其相互之间的约定, 完成一定行为的能力。合同本身并不是法律, 它只是当事人之间的合意, 但由于合同法的调整, 使当事人之间建立起了法律关系, 因而合同具有了与法律一样的效力。换言之, 合同的法律拘束力不直接来源于当事人的约定, 而是由法律所赋予的。影响合同效力的因素, 主要包括合同无效、可撤销和效力待定三种合同法规定之情形。

合同履行是合同生效后, 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的约定, 履行其义务, 如交付货物、完成工作、提供劳务、支付价款等等, 从而使合同的目的得以实现。合同履行是依法成立的合同所必然发生的法律后果, 是构成合同法律效力的主要内容, 也是整个合同法的核心。合同履行过程中, 最常见的法律风险有:不履行、不适当履行和迟延履行等三种情形。

(二) 合同法律风险的形成原因

合同法律风险问题的产生具有多因性, 从是否与当事人有关这个角度来观察, 可以分为企业自身原因、相对方原因和当事人以外的客观原因。对于相对方原因所致的合同法律风险, 企业往往缺乏直接的控制手段, 因而难以积极防范;而加强对企业自身原因导致的合同法律风险的认识, 对防范合同法律风险具有首当其冲的意义;当事人之外的客观原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而其中的立法工作由于具有相当的组织性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较强的可控性, 因此其中的疏漏将被本文作为合同法律风险形成的第二种原因。

1、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到位。

(1) 企业管理层对专业法律服务作用认识不足。目前, 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 出于减人增效的目的, 没有聘用专业法律工作人员, 更没有设置相应的工作机构。同时, 某些大型企业虽设置有专门的法律工作机构, 但管理层通常淡漠其存在, 在人员、经费等方面投入不足, 使得相关人员对企业各方面的工作流程缺乏动态、全面和细致的了解与掌握, 不能及时发现企业法律风险问题的端倪, 更无法做到将合同法律风险抑制于萌芽阶段。

(2) 企业经营观念的偏差。现阶段, 由于市场整体生产相对过剩, 导致部分企业既不充分了解相对方的履行能力, 也不认真调查其信用状况, 而是盲目追求签约量, 热衷于做“债权人”, 认为货物卖掉了比没人买强, 卖得多比卖得少强;至于货款能否收回、何时收回, 则不甚关注, 甚至认为证据在手, 收回货款无非是时间问题。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履行能力差的相对方因缺乏履行能力、难以完成货款给付;部分有履行能力但信用低下的相对方则由于缺少必要的财务监控而得以长期避债。此外, 部分具有法人身份的相对方甚至可以通过破产程序, 使企业拥有的大部分债权彻底落空。

(三) 企业缔约过程中的过失

现阶段, 虽然绝大多数企业已深知口头合同的弊端, 但在熟人社会环境中仍有部分企业对要求订立书面合同难于启齿;或者即使合同以书面形式订立, 也往往是内容简略、缺少详备的权利义务约定;或者合同内容缺款少项, 用语模糊、歧义随处可见, 导致潜在合同法律纠纷众多。同时, 部分企业在书面合同签订后又通过协商对合同内容进行了修改或补充, 但未制作合同附件, 未形成书面修改或补充合同;至于如何充分利用《合同法》和相关法律的任意性规范尽量做出对己方有利的约定, 则不仅在部分企业的意识之外, 也往往为其知识能力所不逮。

(四) 企业合同履行阶段的误区

合同履行阶段, 企业固然需要有强烈的守约意识, 但也需注意避免矫枉过正。《合同法》中的三大抗辩权制度 (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和先履行抗辩权) , 为当事人拒绝对方的履约请求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这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 如果对方未履行或不能履行其合同义务, 则企业可拒绝对方的履行请求而不构成违约, 进而避免当事人在传统守约意识支配下盲目地履行义务, 而自身债权又不能得到实现的尴尬局面。

(五) 合同纠纷解决途径选择不当

合同纠纷的解决方法, 主要有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四种途径。单从债权实现的角度讲, 这四种途径存在效率和成本两个方面的区别, 而效率又最终体现为成本。实践中, 部分企业盲目惧诉, 导致许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有较多人为障碍的债权纠纷久拖不决或久调不决;部分企业则不分具体情况盲目起诉, 以至赢了诉讼也无法获得清偿, 甚至入不敷出。另外, 在仲裁和诉讼的选择上, 企业往往缺乏有针对性的利弊对照与分析, 一味“轻裁重讼”或“轻诉重裁”。笔者认为, 企业选择合同法律风险纠纷解决方式的不当, 不仅导致自身债权难以及时、充分地实现, 还会导致增加不应有的成本。

(六) 法律制度设计上的疏漏

长期以来, 我国民事领域立法均遵循“宜粗不宜细”的指导思想, 导致我国相关民事法律法规存在着较多的盲点, 进而影响相关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和解决。比如, 《合同法》第73条规定了债权人代位权制度, 但未就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行使、程序、条件等进行规定;同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以专章的形式对此进行了额外规定, 但上述司法解释出台后, 代位权规范在实践中似乎仍然不敷为用。有学者就曾撰文指出, 司法解释将代位权的客体范围仅仅限于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到期债权, 将使充分保障债权实现的制度设计初衷难以彻底实现;同时上述司法解释第12条规定的提起代位权诉讼的条件实为代位权的成立要件, 而这一要件在设计上又有失详备。立法上的类似疏漏, 必然造成当事人行使和维护债权时缺乏充分依据, 亦会造成司法者对债权进行救济过程中的诸多困惑。

三、合同法律风险防范对策

企业防范合同法律风险的具体措施是针对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给出的防范法律风险的直接操作对策。但要保证上述措施的实现, 离不开相应的企业管理作支持。对此, 笔者希望从合同管理的角度, 为企业防范合同法律风险了找到合适的管理对策, 架构起能有效地防范合同法律风险, 较为完善的管理框架, 以帮助企业实现更好地经营与发展。

(一) 完善预防合同法律风险的管理制度

制度的完善与否对合同法律风险的控制具有直接关联关系。企业在合同管理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和管控模式等方面, 应当考虑如何实现有效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目的,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 企业应当针对合同法律风险的关键控制点, 结合企业自身特征, 通过企业合同管理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专门性文件三个层次的规范制定, 实现有效防范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目标, 最终形成一个较完备的制度体系。

合同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的内容有基本管理制度, 以及有关合同立项、授权委托、商务谈判、文本拟写、合同订立、履行等程序规范, 同时包括客户资信调查、客户资信评估、合同评审、授权委托管理、合同审批、审查制度、合同监印、合同统计、档案管理、合同备案、合同管理检查制度、合同会签等合同管理流程方面内容。

通常情况下, 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性质与特征, 制定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合同法律风险管理办法, 将合同法律风险管理办法作为企业合同管理的基本管理制度, 并由合同管理部门针对具体管理环节制定具体制度。同时, 对于合同管理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 为了便于企业具体工作中及时解决, 还可以通过下发专门文件的形式对合同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要求或意见, 以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基本合同管理制度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稳定的具有较高位阶的企业合同基本管理规范。企业基本合同管理制度通常由企业的决策机构, 比如公司董事会制定, 经理层实施。企业合同管理专项制度是指就企业合同管理的某些具体方面形成的一系列单行文件, 企业合同专项制度是针对基本制度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作出的具体规范, 如前所述, 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建设, 就是以合同基本管理制度为基础, 通过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专项制度, 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合同管理制度基本框架。

在落实合同基本规律制度的前提下, 具体的合同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办法, 针对具体管理环节制定具体的专项制度, 可以通过下发专门文件的形式对合同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要求或意见, 以提高工作效率, 从而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所以企业合同管理制度便由基本制度、专项制度、专门性文件三个层次构成, 最终形成一个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同时, 企业各级合同管理部门还可以针对所属单位的具体情况、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制订具体的程序性文件, 使本部门合同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以保证合同管理规范、有序地进行。

(二) 优化合同业务流程

市场主体签署和履行合同, 不外乎合同签订、履行以及后果等程序, 与之相对应, 合同流程管理也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前合同行为的管理, 包括订单计划、客户遴选、资信调查、资信审查、委托授权、招投标文件撰写、合同文本草拟等;二是合同订立后的履行管理, 具体包括合同履行的动态管理、相关资料的归集, 合同档案管理等。

1、合同签订。

合同一经签订就意味着合同的成立、生效和履行。因此, 合同签署前必须采取谨慎、严肃、认真的态度, 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具体包括以下程序和内容: (1) 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产品调查和客户资信调查三个领域。所有调查情况, 都应当建立档案, 作为签订合同时的参考资料。 (2) 分析。即在调查的基础上, 根据所掌握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遴选和确定重点洽谈伙伴, 以便进行实质性洽谈。 (3) 决策。决策是指企业按照市场调查和分析, 最终做出签订合同的决定, 确定采取什么签约方式、和谁签订合同等。

2、合同签署授权委托。

合同授权委托是指企业法定代表人对外不能亲自签订合同时, 依法委托其他人代表自己对外签订合同的一种法律行为。合同授权委托管理是指企业依据相关管理制度对法人授权委托行为进行的管理。通过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的方式, 由具体业务人员负责对外业务洽谈。为了不至于使授权导致混乱, 企业应当制定授权委托管理制度, 通过制度对授权委托行为、程序进行全面管理。授权委托管理应当包括对受委托人的资格审查、授权权限和授权期限审查、对受委托人完成受委托事项情况的管理以及对授权法律文书的管理等内容。企业对受委托人的管理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是资格审查, 审查的目的主要是看受委托人是否具有承担办理所受委托事项的主体资格;第二是要符合合同管理制度规定的委托程序;第三是要对受委托人履行受托事项的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管, 当受委托人不能履行受委托工作或者因故丧失履行受委托工作的能力时, 应当及时撤销委托。

3、合同审查。

合同审查是指合同管理部门根据业务分工和企业合同管理制度的规定, 对合同的签约主体、签约程序、合同条款等进行审查的活动。合同审查制度是由企业制定的关于合同审查方面的具体规范。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特点, 在企业合同管理制度中对合同的审查程序、内容等做出相关的规定, 不同的合同管理体制决定了不同的合同审查程序。合同的初步主要审查以下内容:签约主体的审查, 包括: (1) 工商登记事项; (2) 资信状况和经营状况; (3) 其他有关证照情况, 包括有关不动产或固定资产的产权证明、生产 (经营) 许可证、技术等级或资质认证、质量认证等。 (2) 签约程序的审查, 包括: (1) 对方签约人的自然身份状况、授权委托书真伪、印章真伪等; (2) 我方承办人履行职务的情况。 (3) 合同条款的审查, 包括: (1) 合同是否具备了一般条款; (2) 属于专业类型的合同是否遵循了具体的法规和规章订立专项条款或专业条款; (3) 合同条款所涉及的专业术语等是否遵循了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 (4) 文字表述是否准确, 关键措词是否严谨。

4、合同履行。

合同签订后, 要使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内容最终实现, 还要作好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具体包括: (1) 组织落实合同任务。合同签订后, 要有专职的合同管理员负责合同的登记、统计、分类、编号和对具体执行情况的管理, 以保证合同约定的实质性内容层层得以落实, 能够如约地按期履行合同; (2) 监督、检查, 保证合同任务的实现。合同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 督促各有关部门, 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合同中所确定的任务; (3) 交接货物。货物的交接是履行合同的重要阶段, 供方按合同规定的期限、交货方式和其他要求, 准时向需方交付货物, 不得延误, 除非合同有明确约定, 否则不得提前交货。需方要作好接收货物和验收的准备, 及时作好验收货物、支付价款等工作。

5、合同变化。

合同中止是指因一方当事人的经营行为发生了法定的事由, 另一方当事人按照规定暂时中止履行合同的行为。包括: (1) 可以主张不安抗辩权的情形。即在双务合同中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合同当事人, 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可以中止履行: (1) 经营状况严重恶化的; (2) 转移财产、抽逃资金, 以逃避债务的; (3) 严重丧失商业信誉的; (4) 有其他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情形的。 (2) 债权人分立、合并或者变更住所没有通知债务人, 致使履行债务发生困难的, 债务人可以中止履行。

合同变更是指在合同没有履行或没有全部履行之前, 由于各种原因, 由当事人对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进行局部调整, 通常表现为对合同某些条款的修改和补充。合同解除是指合同依法成立后, 当特定条件或原因出现时, 当事人一方或双方通过意思表示, 使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归于消灭, 从而使合同对双方当事人不再具有约束力的一种制度。

6、纠纷处理。

签订、履行合同, 期间要经过许多不同的环节,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签约主体的认识差异, 以及市场交易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 便会在不同的环节中出现不同的争议。如在合同的订立、履行、转让、变更等环节中, 就会出现合同是否成立、合同是否适当履行、合同的变更及转让是否明确等争议。对于绝大多数条款争议, 签约各方可以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妥善解决, 但是有些争议通过协商未必能够解决, 导致合同纠纷, 最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这也是正常的。

四、结语

合同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不可或缺的载体, 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纽带, 也是企业实现经营目的、取得经济效益的手段, 合同管理客观上存在着风险, 合同风险是企业风险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日常管理中只有积极地识别风险、采取有效的风险监控措施才是化解、缓解风险, 并规避或消减风险损失的有效途径。因此, 企业只有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开展风险管理活动,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降低风险的损害程度, 从而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摘要:合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开展交易活动的载体, 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命门”。合同法律风险, 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不仅会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效果, 还易导致企业遭受财产损失, 甚至出现破产、解散等极端情况。本文从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的概念、特征出发, 就企业法律风险的分类、形成原因以及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等进行论述和研究, 建议从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和优化合同业务流程出发防范企业合同法律风险。

关键词:合同,法律风险,法律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张近情.合同风险的原因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 2002年, 6, 第66-67页。

[2]、李欣玉.证券公司退出机制浮出水面券商风险管理应着重四要素[N]上海证券报, 2003-04-14 (4) 。

[3]、周小舟.商业银行衍生品交易的五大风险特征[N]国际金融报, 2004-12-05 (10) .。

[4]、李杰利.合同管理规范高效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年第20-34页。

篇4:合同无效的法律认定

合同无效

合同无效是对于有效而言的,是最典型的违反生效要件的合同。在走市场经济道路的今天,因无效合同引起的合同纠纷在经济纠纷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合同无效是指双方当事人订立的,已经具备成立要件,但欠缺一定的生效要件,因而形成自始、确定以及当然地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该概念中的自始无效指的是无效合同从订立时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确定无效是指合同的无效是确定的、无疑的;当然无效是指合同无须任何人主张,即不发生法律效力,任何有利害关系的主体均可主张,经法院确认其无效。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导致合同无效的法定事由主要有下列几项: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格式条款及免责条款无效的;虚伪表示与隐匿行为的。

按照我国法律和司法实践,下列合同应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为无效合同:

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主体不合格的合同。主要包括以下情况: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以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社会主体以法人名义签订的合同;未经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以个体工商户名义签订的合同;法人、私营企业等组织超越经营范围或者违反经营方式所订立的合同;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

内容不合法的合同。主要包括具有以下内容的合同: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合同;合同的标的为国家明令禁止买卖的物品,未经许可经营的物品或者法律、法规及政策不允许的行为的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或者采取胁迫和欺诈手段签订的合同;当事人为了规避法律,损害国家、社会或者其他主体利益的合同。

无效代理订立的合同。属于因无效代理订立的合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无权代理人订立的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合同;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自己签订的合同;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自己代理的其他人签订的合同;代理人与对方同谋签订的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合同;盗用单位的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单位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签订的合同;借用其他单位的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单位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签订的合同。

关键性因素

违法性是合同无效的判断标准之一,如何理解违法性的概念,是判断合同无效的关键性因素。我国《民法通则》第58条规定:“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合同法》第52条规定“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虽然都为无效合同确定了明确的标准,但是现实情况变幻无常,在日常经济往来及司法实践中确定无效合同的违法性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是违反了现行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才能直接导致合同的无效。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4条规定:“合同法实施以后,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为依据”。此处的“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并颁布的法律;“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制定并颁布的规章、命令及条例等行政规范。

第二,必须是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按照一般的理解,合同法之所以要增加强制性规定这一限制,其目的是要严格区分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所谓任意性规范,是指当事人可以通过其约定排除其适用的规范。任意性规范赋予了当事人一定的意思自治,允许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做出约定,对任意性规范有当事人通过约定加以排除是合法的。所以,只有在违反强行法规的情况下,才能导致合同无效。

第三,必须是违反了强行性规定中的效力性规定。我国法律、法规确定了大量的强行性规范,因此,在认定合同效力时,有必要在法律上区分什么是取缔规范,什么是效力规范。

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标准: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违反禁止性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的,该规定属于效力规范;法律法规虽没有明确规定违反禁止性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的,但违反该规定以后,若是合同继续有效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该规范也应当属于效力规范;法律法规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违反禁止性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的,违反该规定以后,若是合同继续有效并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而只是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在此情况下该规范不属于效力规范,而是取缔规范。例如预售商品房的登记主要关系当事人的利益,法律设立制度的目的是保护买受人的利益,所以办理预售登记属于取缔规范,即非效力规范,如果当事人没有办理登记,不应导致合同无效。

一般来说,只有违反效力性规定的合同才作为无效的合同,而违反了取缔性规定的合同,可以由有关机关对当事人实行行政处罚,但不一定宣布合同无效。

如何判断合同效力

无效合同的违法性,从广义上说违反了效力性和取缔性规范,但是,无效一般只限于违反效力性规范的合同,只有部分违反取缔性规范的合同才有可能成为无效的合同。

对某些特殊合同而言,法律为避免纠纷的发生,维护交易的安全与秩序,特别规定形式要件是合同成立及生效的必备要件,在此情况下,有关书面合同的效力问题,必须要根据法律对某类书面形式的要求,以及在该要求中所体现的效力规定,来具体确定合同的效力问题。

首先要确定法律法规关于形式要件的效力是否有明确的规定。例如《担保法》第78 条规定:“以依法可以转让的股票出质的,出质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因此,违反法律形式要件的,可以认为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该合同应当被宣布无效。

如果法律、法规没有做出规定,则法律关于形式要件是属于成立要件还是生效要件的规定,应根据法律规定的涵义及合同的性质来确定。例如《合同法》第32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

可见,法律对这种合同形式要件的规定,属于成立要件而不是生效要件。在此情况下,当事人未根据法律规定采取一定的形式,则合同不能成立;但是,有时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属于生效要件,当事人不依法采用一定的形式,则已成立的合同也不能生效。例如《担保法》规定依法应登记的抵押合同,如果不登记的,则该合同不能产生法律效力,因此形式要件属于生效要件。

當然,对于不要式合同而言,可以由当事人自由决定合同形式,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均不影响合同的成立和生效。

那么,动机违法是否构成合同无效呢?例如,一方为了筹集赌资而向他人借款,这些借款是否应当宣告无效?对动机违法是否无效的问题,社会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多数人认为,动机不应影响到法律行为的效力,不宜简单的以动机违法而宣布合同无效,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篇5:合同法法律培训心得

十七大报告中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一项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天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层次,提高质量,精心教书,潜心育人。要想当好一名教师,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的天职,做到在教书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在育人中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丰厚自己的底蕴,提升自己的品味,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今后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来充实自己,以便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二、让法律法规时刻警醒自己

在《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的相关条文中,明确指出了作为教师所不应去做的言行,以及对学生要平等对待的原则。品读条文,对照自己,觉得自己能够按照相关规定指导自己的实践,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做到为人师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了既宽松又有序,既民主又自主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与幸福中得到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牢记法律法规的条文,充分做到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学生,对学习或平行存在问题的学生多方想办法树立其信心,但有时也有耐心不够的时候,今后要学会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显微镜看其不足,我们彼此一定都会多得许多快乐。

三、以德为先,率先垂范。

人者德为先,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去感染别人,影响别人。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用德引领,以灵魂塑造灵魂。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爱字当先,心中有爱,就会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师就是一面镜子,照不到自己,却照着学生。在与学生相处中能够站起来,也能够蹲下去去,让

学生进而亲之,素而敬之。在与家长的相处中,努力做到在沟通中相互了解,在交流中达成共识。

四、学典型找差距

在我们教育行列之中,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楷模和先进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感人的 篇章。虽然许多楷模与先进的事迹我并非熟知,但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支玉恒,他的那种执着与坚持,敢于挑战与自信的精神深深的感染着我,我觉得自己缺少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去寻找这种精神,让自己在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能够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总之,在本学期学习的这门《法律基捶课上,我掌握了法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并明确了各主要法律部门的基本精神和规定,并在一定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有关法与法律现象的知识、思想、心理、观点和评价。并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门课,我还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了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增强了法律意识,提高了法律素质。并会坚持做到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也能够正确理解和坚持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并决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奋斗。

篇6:《劳动合同法》法律法规培训心得

一、人才引进

我院每年都参加全国各地组织的大型招聘会,从中选拔一批优秀的人员充实学院教职工队伍。在人才的引进与选拔上,应从其“才、学、识、德”四个方面综合考察,决定录用与否。录用时应对其学历、学位、职称、工作经历、专业技能、是否与其他单位存在劳动关系、档案及保险情况做一属实了解。以上内容在学院现有的职工登记表已有体现。若能在职工登记表加上有本人签字申明的“本人所填内容若与事实不符,愿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为最好。《劳动合同法》第八条就有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的规定。根据劳动者所填带有本人申明的职工登记表,在合同履行期间如发现该劳动者对其情况有所隐瞒或者是所填内容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那么单位就可根据《劳动合同法》的二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即劳动者以欺诈的方式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与之订立合同的,合同无效,从而单位可解除与之所签劳动合同而不支付任何经济补偿。

二、入职培训

新员工报到后,学院依照惯例组织岗前培训。对学院现有规章制度的培训也为其中应有内容。《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依据法律规定结合我院情况,在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培训时,就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内容、参加培训人员等内容设置签名簿,使其签字认可已对所培训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签名簿留存,以备后期使用(仲裁时的依据)。或者对已有的规章制度、重大事项决定汇编成册,人手一册,使新员工知晓其内容(签字领取)。对于新制定并决定实施的规章制度,以部门为单位,由部门负责人在适当的时间组织全体人员学习,签字后留存该文件。单位依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可以作为处理劳动争议的依据,也是管理劳动者的重要依据。劳动者若违反单位的规章制度,单位可以依此为据,解除与之所签合同,不支付任何经济补偿。

三、劳动合同的签订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如果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劳动合同订立时间的选择

签订劳动合同或是提前签订合同,或是报到之日签订,但最迟应为劳动者报到之日起一个月内签订。现有部分入院工作已超过一个月的工作人员,单位尚未与之签订劳动合同,这就存在一定的风险。这部分人员如在入院一年内离开本单位,向学院主张两倍工资的经济补偿,单位将处于不利地位。08年5月1日实施的《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仲裁时效为期一年,仲裁不再收费,个别情况之下一裁终审,这都有利于劳动者向仲裁委申请仲裁。这种情况曾在学院发生过,为避免这种情况的重复出现,最好在近期与这部分人员签订劳动合同。

2、试用期的约定

试用期时间的确定主要依据的是合同期限的长短。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能超过两个月。我院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一般的合同期限都是一年以上三年以内。试用期期间的工资下浮一定额度的约定也符合《劳动合同法》二十条不低于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的规定。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之内,在试用期期间也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在试用期期间,只有劳动者在以下情况之下用人单位才可以解除合同,解除时应向劳动者说明理由,除此之外的其他理由都不可以解除。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即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劳动合同的)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7)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8)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合同期限的约定

我院劳动合同期限一般情况下都在一年以上三年以内。对于08年1月1日之后新引进的人才,应合理确定合同期限。在该合同期限之内,单位对其进行考核,如果综合考评不合格或是不理想,合同期满后坚决不再与其续订劳动合同(当然,单位会为此而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确立依据是其在本单位工作年限及本人解除、终止合同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即每满一年支付其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为半个月工资)。如继续与之续订合同的话,续订合同期满后,单位就会丧失不与之续订合同的主动权,那么单位必须与之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从而将处于被动地位。

4、工作时间的约定

根据相关规章规定{劳部发(1994)503号文},工作时间分三种工作制,即标准工作制、综合工作制和不定时工作制。在一般企事业单位都实行标准工作制。该规章第五条对可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的单位有一定约定。如果对我院部分行政管理岗位的职工实行综合工作制的话,尚需取得劳动行政部门对实行该工作制的同意,并取得相关批件。

5、违约金的约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二十二条、二十三条规定,只有在“服务期”和“竞业禁止”两种情况下方可约定违约金。除此之外,对于新签订的不存在以上两种情况的工作人员,不再约定违约金。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可能会将在机电工程系的实验室、研发中心、实习工厂工作的部分专业人员输送到外地进行专项培训,对这部门人员可以约定“服务期”和违约金,并签订有关培训协议。对于《劳动合同法》实施前订立且在该法实施之后继续存续的`劳动合同的违约金条款,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理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第二十六条的立法倾向,属无效条款。新签订的劳动合同一式三份,单位两份,劳动者一份。劳动者本人在领取合同书时,需有本人签字,以视为送达。未送达者,视为未签订劳动合同。

四、劳动合同的续订

《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连续两次订立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除劳动者没有法律规定的九种情形(见试用期期间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之外,在第三次签订时,单位应当与之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除非劳动者本人提出订立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般情况下,劳动者本人几乎不会提出订立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提出,应使其出具书面申请,单位保留其材料,为避免以后出现纠纷。因为《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我院08年1月1日之前签订的部分劳动合同在今年7月份到期,明年也将有一部分人员的(主要是接收的在系部承担教学任务的研究生)合同到期。经考查了解后,单位如果同意与其续订劳动合同(该同志已在学院工作一定时间,工作表现好、工作能力强、人品较好),在续订时,合同期限的约定最好能长一些。因为这是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第一次订立劳动合同,那么单位还可以在续订后的合同期限内对这部分同志进行充分的考察和了解,然后决定在续订合同期满后是否与之继续签订合同。

如果考核结果不满意,那就可以和08年1月1日之后签订的合同一样在合同期满后不再与其续订。经了解后,如果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部分职工不很满意,因各方面原因不便于在合同到期之时解除合同,那么可以与之签订为期一年的合同,以观后效。

合同到期后,如部门负责人不能实际确定具体人员的去向,应制做续订劳动合同通知书。通知书上应明确在什么时间之前去人事处办理续订合同手续,逾期不办理,视为不同意续订合同,单位也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五、劳动合同的解除

对于劳动者来说,只需提前三十天履行书面告知义务即可解除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内,提前三天通知即可。用人单位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的情况之一的(与单位关联比较大的主要有: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为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合同,并由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对单位来说,以下情况可以解除:

(1)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双方协商一致,可解除。若单位向劳动者提出,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2)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即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劳动合同的)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拘留、监视居住、逮捕、劳动教养除外)。解除时,单位不须支付经济补偿金。

(3)非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解除时,单位须支付补偿金。

(4)经济性裁员解除(《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本条不适用于我院实际情况。解除时,单位须支付补偿金。另外,单位须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还包括: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在合同期满时,用人单位须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根据该规定,在今年合同到期人员当中,单位不同意与之续签的部分人员,应支付经济补偿金。解除合同书面通知应依法送达,送达方式有当面送达、留置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未经邮寄送达,直接公告送达,该送达无效。

六、档案和社会保险的转移

上一篇:建投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下一篇:多对独立杂合基因群体熵变的一个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