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如何制定教学活动目标

2024-08-24

幼儿园教师如何制定教学活动目标(精选6篇)

篇1:幼儿园教师如何制定教学活动目标

浅谈如何制定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

选择了一套好的教材后,教师便要结合教材内容制订适切的教学目标。适切的教学目标是实现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在制订目标时,教师要考虑目标的全面性、适切性和操作性。全面性是指自然地渗透和涵盖知识与技能、习惯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适切性指的是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既联系幼儿的已有经验又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操作性则是指活动目标要具体明确,突出对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目标的表述上,教师应以幼儿的角度出发,使用“体验”“感受”“喜欢”“探索”等词汇。如“手印螃蟹”的活动目标是体验用手掌印画螃蟹贝壳,尝试运用画的方式来表现螃蟹的不同动态;使幼儿乐意介绍自己的作品,能独立创编有趣的故事情节。这样的目标具体明确,操作性强,表述清楚。而有的目标就显得比较空洞,如“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提高感受力、表现力”等,这些可能是教学的中、长期目标,而不是一个活动就能实现的。

一、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要以《纲要》中各领域的目标为指导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目标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中规定的各领域的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制定。

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要根据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认识规律

同时,教育活动目标的的制定还要遵循幼儿的认识规律,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识规律一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和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时要建立在充分地研读材料、分析材料,对材料所蕴含的意义和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发展作用有一个比较深层的挖掘和思考。同时,还要建立在本班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四、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

教育活动目标要具体、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本次活动要传授、激发幼儿那些基本的技能、技巧,培养幼儿的哪一种情感都要有较明确的说明,否则教育活动目标表就失去了它的指导作用,使得活动组织起来比较困难。例如只是使用“了解”、“学会”、“掌握”等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可测性和可比性很差,很难达到教学的效果。

五、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制定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适应个别需要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制定一个适合全班幼儿水平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班级的教学活动又必须围绕着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进行,那么我们如何使教学活动目标既有统一要求,又能适应不同幼儿的需要?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有一定的弹性。首先要使幼儿明确完成的最低标准,即教学的下限,使他们了解要达到怎样的水平基本合格。制定最低标准,有助于保证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必要时也可规定完成目标的上限,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幼儿精益求精,使他们的学习潜力得以充分发挥。

六、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各领域目标之间的整合

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整合性的活动,一次活动中有五大领域相互渗透,那么它的教学目标也不是孤立的,它应该成为一系列教学目标群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其他教学目标的相互联系。它表现在纵向垂直的关系和横向水平的关联两个方面。纵向垂直的关系,是指某一特定的教学活动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与同一课题或统一学科领域中前后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领域的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之间的关系。横向水平的关联,是指某一特定的教学活动目标与其他相关领域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确定任何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都必须考虑这两方面的关联。才能是教学目标之间相互配合,产生整合的效应。

七、幼儿园活动目标的制定要因时因地

由于地域的不同,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族风俗文化、动植物都有很大的不同。教育目标要根据本地的气候与文化资源来制定。不能简单的跟随教材,因为各幼儿园使用的教材不同,有的北方幼儿园使用南方编著的教材,南方幼儿园使用北方编著的的教材,因此它的教学内容是不一样的,如大班语言活动《家乡的冬天》,北方冬天最显著的标志是有雪花飞舞,而南方没有,有的是鲜花盛开;由于气温的不同,穿着也有些不同。所以在制定目标时,就要根据本地的时间与条件来制定。

立足实际,谈谈幼儿园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几类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1、目标不够全面:只就学科提出单一技能目标或只有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的目标。

2、活动目标不具体:目标无法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地贯彻与落实,其他教师看后不能清楚地了解授课老师的教育思路。

3、主语不够统一:在目标中同时出现教育目标与幼儿发展目标,提法较乱。

4、幼儿能力发展目标较模糊:不能就具体的活动,清晰而明确地陈述幼儿应获得的某方面、某层面认知策略及能力的发展。

5、幼儿个性、社会性教育目标较笼统:虽然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在许多目标中有所体现,但陈述的较为宽泛,多为“培养兴趣”“萌发情感”等等。

6、目标缺乏针对性:教师们在借用别人的教材时,照搬照用,因此往往一个优秀的教案,在实际运用中却无法体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7、先有活动,再制定目标,丧失了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性功能。

二、从实际角度谈目标制定

(一)、教学目标的两种表述方法

1、教育目标: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教师作为主体)

2、学习目标:从幼儿学习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幼儿作为主体)

(二)、目标的制定:

第一,目标的确立要在过程前完成。目标决定着过程,影响着过程。教师要明确目标是活动过程设计的依据,又是评价活动成功是否的一项重要指标。(不要本末倒置,先有活动,再写目标)

第二,目标的内容要全面。要能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要充分挖掘其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如案例:“(谈话活动)美丽的平谷城”从认知方面,老师提出目标是学习用完整的句子连贯叙述平谷的自然风景和城市建设,会用“有„„有„„”句式,从能力方面提出目标是学会基本的谈话规则,知道在不同场合会用不同音量和不同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从情感态度方面提出的目标是通过谈话,增进对平谷的的了解,激发爱家乡的情感。目标的内容包括认知、情意、技能三个领域

第三,目标主语要统一,表述前后要一致。可以是“教育目标”也可以是“幼儿行为发展目标”或是“评价目标”。但最好是以 幼儿“行为发展目标”提出,这样有利于教师始终围绕“如何促进幼儿发展”来选择相适宜的教育策略与手段。

第四,目标制定要明确、具体 介绍行为目标的三个要素:(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操作性动词,如“说出”、“比较”、“指认”等

★完成行为的有关条件,如用语言表达、还是用绘画、泥塑等方式表达

★行为表现标准,即对学习结果的叙述(一般用“能够„”“会„”等表述学习的结果,而不用“学习„”)

第五,目标制定要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只有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发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方向和步伐。因此教师要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现状及内在需要,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目标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促进幼儿潜在发展水平向现实水平过渡。

第六,目标制定要促进全体幼儿的发展。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需要和发展目标,课程组织的中心是儿童的发展,为了使幼儿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心中应具有关于儿童健全人格发展的理想目标,应了解每个幼儿现实水平(这点应通过观察与过程性评估来实现)制定满足每个幼儿发展需要的目标,既目标应体现层次性。

第七,目标制定应体现学科的系统性、结构性。虽然当前幼儿园倡导的是整合课程,(主题活动)强调幼儿的全面发展,但就教育现状而言,各领域学科的教学仍必不可少,而且儿童认知能力、情感的发展,更是与相关学科密切联系的,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具体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从所教领域出发,挖掘其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潜值。

第八,目标制定要适宜幼儿发展需要。一些教学活动及其目标是可以让孩子所接受的,但要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势必要影响幼儿正常的发展需要。在幼儿期应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的、以游戏为基本形式的学习活动时间与空间,从目标制定角度则更应考虑是否适宜幼儿发展。对幼儿可持续性发展是否有真正的价值。

若想制定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并非易事,但也不是高不可攀,做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自己的能力:

1、多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领域的理论,使自己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2、对照科学理论,冷静审视、分析自己以往在目标制定过程中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有意识、有目的地逐步改进。

3、通过教研形式,分析大量优秀案例,寻找制定目标的规律,通过大量的变式练习,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技能。

4、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制定认知、情感态度、个性、社会性发展目标,了解幼儿最近发展区,借鉴别人而非套用别人的教学活动。如教打击乐时,假如班上幼儿未形成良好的操作乐器的常规,在近几次的打击乐教学目标中体现操作乐器常规要求。

对于“教学目标制定”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于目标制定的重要意义只是一些肤浅的认识;对如何提高教师制定目标的能力的研究,也刚开始,对教师的指导尚不够全面,今后要在“如何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方面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探寻提高教师能力的有效策略、方法、形式、手段,使教师们在制定目标时基本能做到得心应手,使教学目标真正能体现教育总目标,并使目标真正能落实于

教学活动各环节之中,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是指教师针对某一具体教学活动,期望幼儿通过主动建构所获得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它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活动内容选择、方法运用、过程设计、组织实施以及效果评价的依据。但我们发现虽然很多教师已认识到教学活动目标的重要性,但在目标的制定上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与改进。

一、目标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目标内容过于空泛笼统、繁琐细化或难易不当

有些教师制定的活动目标过于繁琐细化,甚至以“活动过程”代替“目标”本身,或有一些表述含糊、缺乏针对性的目标。例如,在中班健康活动“保护牙宝宝“中,教师制定的目标①为:观察比较浸了醋和没有浸醋的蛋壳的区别,了解酸会腐蚀牙齿;目标③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目标①过于繁琐细化,这是教师对活动中某一环节的设计和思考,是达成活动目标的“手段”或“途径”。这些内容虽然交代出了目标实现的具体情境,避免了目标的笼统空泛,但却丧失了活动目标在逻辑上的纯粹性。在教学活动方案中,虽然“活动目标”与“活动过程”紧密相关,但却不可混淆。目标③则过于空泛笼统,“保护牙齿”在它的目标中没有得到丝毫体现。这种目标几乎可以放在多个活动中,甚至放在任何一个年龄班都是可行的。由于其过于抽象概括,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没有指出具体教学活动的达成度,无法用来检测活动效果,因此这种描述只适合作中长期目标,而不适合于具体教学活动目标。

此外,有些活动目标的内容难易不当。例如,在大班健康教学活动中“能够正确使用筷子、勺子等餐具”的目标明显要求过低,因为这是中班幼儿应该掌握的技能。又如,在小班活动中要求幼儿“学会在间隔的纸板上跨跳走,双脚起跳”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小班幼儿的身体尚未达到如此协调灵活的程度。

【对策】目标内容应具体明确,适宜得当,便于操作

一是明确幼儿的需要及能力水平。在目标设定中,教师要确保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以达到活动促进发展的有效性,同时又要保证不能超出幼儿的能力范围。幼儿不能有效完成或轻易即可完成的目标要求均是没有意义的。目标作为对幼儿活动要求的预先设定,在难易程度上必需考虑幼儿的认知结构和能力水平。为此,教师应注意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把握幼儿的年龄特征,了解幼儿与此次活动有关的已有知识结构以及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进而确定幼儿参与此次活动的提升点。

二是明确社会生活对培养幼儿的规格与要求。幼儿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为了引导孩子更好地适应当今以及未来的社会生活,教师应明确社会生活对培养幼儿的需要。教师应把幼儿发展现实中不足的,但又是全面和谐发展所必要的部分在教育目标中突出出来。比如,健康活动的目标应体现出对幼儿自理、自立意识的培养。

三是分析素材的独特性和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任何教学活动都有核心领域的核心价值,教师在制定目标时要对教学素材所蕴涵的各种教育要素进行分析推敲,对教材中各种教育点的取舍反复思考,挖掘其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把握目标的准确定位。例如,语言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倾听、理解、表述。教师切不可为了形式上的花哨,先想环节再定目标,本末倒置。

四是采用“目标关键词化策略”。布鲁姆提出的“目标关键词化策略”主张教师从学期或主题活动的关键词出发将之进行适宜化分解,分解时注重指向幼儿经验的具体化、经验获得范围的具体化、经验获得方法和手段的具体化以及经验表现形式的具体化。例如,单元活动“宝宝爱上学”目标之一“养成喜欢上学的态度”是比较笼统和空泛的,可具体化为“能和新朋友及老师一起玩”“能在团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等具体、明确、可操作的目标。

二、目标框架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目标框架结构不完整

活动目标框架的构建,需要考虑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完整性。但不少教师缺乏整合理念,往往按照学科分类的形式制定目标。例如,在健康活动“好吃的冰激凌”中,教师设计的目标为:“了解各种各样的冰激凌,感受其味道的不同。”“知道好吃的冷饮不能多吃,认识到贪吃冷饮对身体的伤害。”事实上。这个活动主要是由幼儿看图听故事来完成的,这两条目标没有提及“幼儿理解画面内容”等语言领域的目标。还有很多教师制定的活动目标仅仅注重认知、动作技能或情感的某一方面,这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例如,在小班健康活动“大鸭子小鸭子”中,教师设计的两条目标是:“能模仿大鸭子(走大步)、小鸭子(走小步)走路的动作”“能按照口令进行走路、跑步的交替动作”。这两条都是动作技能方面的目标,显得比较片面,可以增加情感方面的目标“体验模仿鸭子走路的乐趣”。【对策】目标框架结构应有机整合

为保证教学活动目标的完整性,教师一般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目标应尽量涵盖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发展变化,不宜只就某一领域提出目标:二是目标能够促进幼儿认知、动作技能以及情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应包括认知、动作技能以及情感等内容,这些内容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但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学活动在目标设计上都要均衡地呈现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这三个维度的目标。目标的设计还要考虑领域活动的特点或特殊性,例如,认知目标之于语言、科学领域活动,动作技能目标之于健康领域活动,情感目标之于艺术领域活动,其重要性就明显一些,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应有所侧重。

三、目标表述角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表述角度出现偏差

实践中不少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指明自己在活动中的行为或应努力达到的效果,将幼儿置于被动的地位。例如,在中班语言活动“热闹的晚会”中,教师设计的两条活动目标是“让幼儿初步认识牵牛花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让幼儿通过这个故事感受晚会的热闹和有趣”。有的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时,时而站在幼儿的角度,时而站在教师的角度,导致目标表述方式缺乏条理性。例如,在小班艺术活动“神奇的刷子”中,教师设计的三条活动目标是“学会使用刷子均匀涂色”“体验同伴合作刷房子的快乐”“通过玩刷子,刷出图案,培养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第一、二条目标是从幼儿的角度来提的,第三条目标却是从教师角度出发进行表述的,前后缺乏统一性,显得比较凌乱。

【对策】表述角度应统一

就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而言,教师应以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以及结束后所获得的发展和变化为出发点,即目标应反映教师对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素质发展的方向和程度的预期。基于以上分析,中班语言活动“热闹的晚会”的两条目标应改为“幼儿初步认识牵牛花的颜色和形状特征”“幼儿感受到晚会的热闹有趣”。

具体到教学活动目标的表述,有研究认为应分为以下三个角度:一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目标,强调教师的教育行为;二是从幼儿的角度提出目标,强调在教师影响下幼儿发生的变化:三是重在评价教育成效和幼儿发展的水平,使目标成为一种尺度。这些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有自己的语言标志,比如,对“幼儿穿衣能力”的表述,就可以用三种方式:①培养幼儿的穿衣能力。②学习自己穿衣。③会自己穿衣。事实上,后两种目标均是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提出的,教师在表述目标时最好将后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即制定的活动目标既能突出幼儿在教师影响下发生的变化,又能发挥它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作用。基于以上分析.小班艺术活动“神奇的刷子”目标可修改为“学会使用刷子均匀涂色”“体验同伴合作刷房子的快乐”“提高对使用刷子制作图案活动的兴趣”。

篇2:幼儿园教师如何制定教学活动目标

摘要: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是幼儿园活动的指南针,它即是活动设计的起点,也是活动设计的终点;即是选择活动内容、活动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活动评价的标准。显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我们的教育实践者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往往过于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而忽视了教育目标的设定,以至于目标制定过大或与幼儿的实际能力及教材的内容不相符合,没有发挥教育目标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浅谈一下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希望自己的拙见能为大家提供点滴启示作用。

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及结果的预期,是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活动目标是幼儿园活动的指南针,它即是活动设计的起点,也是活动设计的终点;即是选择活动内容、活动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活动评价的标准。显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对于教育活动组织实施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制定科学的活动目标,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作者有一些思考,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要以《纲要》中各领域的目标为指导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目标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中规定的各领域的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制定。

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儿童,此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其生理、心理发展需要实施科学教育,才能健康的发展。《纲要》中的教育目标是根据个体发展的不同方面及统一内容不同时期发展特点综合分析研究而制定,具有较强的科学指导性。如中班活动《济南夏日一游》是一次以社会为重点领域的活动。此活动可根据《纲要》中社会领域的总目标,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定目标。即目标一: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穿越马路时要走人行道的交通规则;目标二:通过欣赏济南独具特色的“泉”,萌发幼儿爱家乡的社会情感;目标三:在旅游中,提高幼儿自我解决问题及互助合作的能力(如旅游中,有的小朋友身体不舒服,同伴之间要给予安慰和照顾等),这些都是建立在总的社会领域目标的基础之上的。

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要根据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认识规律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塞尔曾做过一个“双生子爬楼梯”试验,在这个实验中,双生子T和C:T从第48周起每日进行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在此期间,C不作爬梯训练,只从第53周起开始作爬梯训练。根据他的实验结果,C只接受2周的爬梯训练,就能赶上T的水平。格塞尔的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这种顺序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这种发展规律表现在,到一定年龄,幼儿就会做什么事情。例如,到一定年龄,幼儿就会走路、爬楼梯,不到这个年龄,机体这方面的能力没有成熟,即便去提前训练,也是事倍功半。目标过高,超出幼儿的能力范围之外,幼儿因能力达不到,完不成任务不能获得成功感,失去兴趣;如果低于幼儿实际水平,幼儿会觉得枯燥乏味,身心疲劳,而失去了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制定教学活动目标时要结合本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如小班上学期活动教材中体育游戏《运沙袋》制定的目标之一是激发幼儿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走”运沙袋,改成“跑”运沙袋,对于身体协调能力发展较差的小班孩子来讲就太难了,孩子会因为沙袋总是在运送的过程中从身上掉下来,失去信心和继续做下去的勇气,从而放弃游戏。又如大班健康活动《小青蛙本领强》的目标之一是使幼儿体验跳跃的动作要领,练习不同的跳法,发展跳跃能力,如果把“练习不同的跳法”去掉,单纯体验跳跃的要领,而平时孩子又经常玩跳跃的游戏,使得孩子失去了长时间练习跳跃的兴趣。

同时,教育活动目标的的制定还要遵循幼儿的认识规律,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识规律一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例如小班健康活动《小乌龟爬爬爬》,这次活动的目标首先要建立在认识小乌龟特征的基础上,然后了解小乌龟爬行速度慢,而且是四肢爬行的特点,目标之一才能设计为引导幼儿学习手脚着地爬行。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和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时要建立在充分地研读材料、分析材料,对材料所蕴含的意义和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发展作用有一个比较深层的挖掘和思考。如果教师对教材分析不够透彻,目标就会出现导向上的错误,如中班主题活动《蛇偷吃了我的蛋》,如果不分析故事内容及其蕴含的意义,教师只把目标定为:能认真听故事,并能复述故事;体验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故事表演的乐趣。而不是引导幼儿认识会生蛋的动物,并理解故事重复的结果预测故事的结局。那么孩子只能单纯的学会讲故事,而不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认识故事中会生蛋的动物,也不能提供幼儿增加“理解故事重复的结果预测故事结局”的经验。

同时,还要建立在本班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中班科学活动《认识扇子》活动目标为

一、感受扇文化的魅力,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目标

二、激发幼儿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目标

三、通过观察、比较了解扇子的构成、由来、种类、功能用途。但是我们在以前的活动中曾经讨论过扇子的功能与用途了,那么本次活动的目标中就可以改为通过对扇子功能用途的理解,激发幼儿的创造与想象。

四、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

教育活动目标要具体、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本次活动要传授、激发幼儿那些基本的技能、技巧,培养幼儿的哪一种情感都要有较明确的说明,否则教育活动目标表就失去了它的指导作用,使得活动组织起来比较困难。例如只是使用“了解”、“学会”、“掌握”等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可测性和可比性很差,很难达到教学的效果。

例如,有的老师在进行消防安全教育活动设计时,目标设定为使幼儿掌握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这是一个不够明确的教学活动目标。消防安全知识的含义是什么,哪些属于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都没有说明,教学活动中很难去把握。一般的基本消防安全知识包括发现火情时应该拨打119报警,报警时应说出自家的地址、火场逃生的方法、如何扑救初起火灾等。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在提出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当明确提出幼儿掌握具体那种消防知识。

五、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制定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适应个别需要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制定一个适合全班幼儿水平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班级的教学活动又必须围绕着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进行,那么我们如何使教学活动目标既有统一要求,又能适应不同幼儿的需要?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有一定的弹性。首先要使幼儿明确完成的最低标准,即教学的下限,使他们了解要达到怎样的水平基本合格。制定最低标准,有助于保证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必要时也可规定完成目标的上限,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幼儿精益求精,使他们的学习潜力得以充分发挥。

例如,中班美术活动《火箭升空》,可以设定教育目标的最低限是幼儿能勾勒火箭的轮廓,中班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基本能模仿并勾勒出简单的物体轮廓,在规定时间内较好完成作品的人数比例在75%左右,还有一部分幼儿在规定时间内能较好的完成作品,并能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装饰,这就是目标的上限即对火箭进行简单装饰。使得全体幼儿在同一次活动中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六、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各领域目标之间的整合

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整合性的活动,一次活动中有五大领域相互渗透,那么它的教学目标也不是孤立的,它应该成为一系列教学目标群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其他教学目标的相互联系。它表现在纵向垂直的关系和横向水平的关联两个方面。纵向垂直的关系,是指某一特定的教学活动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与同一课题或统一学科领域中前后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领域的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之间的关系。横向水平的关联,是指某一特定的教学活动目标与其他相关领域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确定任何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都必须考虑这两方面的关联。才能是教学目标之间相互配合,产生整合的效应。

例如,中班幼儿教材《交通工具博览会》是以认识了解交通工具为主的主题活动,其中有一次活动是以艺术为重点领域的来组织的活动即歌曲《造飞机》,首先我们从纵向垂直的关系来看,本次活动是以艺术领域为目标的活动,那么我们就要根据《纲要》中总艺术领域的目标来制定即目标

一、激发幼儿学唱歌曲的兴趣,并学会快乐的演唱;从横向水平的关联来看,本次活动是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活动中的子活动,设计目的是通过本次活动了解飞机的简单外形结,这也是科学领域的目标,所以目标

二、通过歌词的掌握,了解飞机的简单外形结构。

七、幼儿园活动目标的制定要因时因地

篇3:如何制定教学目标更有效

一、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制定的误区

1.局限于认知的教学目标

2.割裂教学目标

3.空泛而模糊

例子:九年级思品教案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摘自教参)

我修改了原来的教学目标 (九年级思品教案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

(1) 陈述理想的含义、理想的作用及实现理想的途径。

(2) 比较自己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计划出实现理想的方法。

(3) 结合理想的重要性, 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激励自己不断超越。

修改后的目标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 且指向明确, 可操作, 可当堂检测目标的实现结果。

教学目标不能是泛泛而谈的口号, 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 怎样设计教学目标才是合理而又科学, 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更有效呢?

二、《中学教学方法》解析教学目标

1.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

书中陈述了教师的责任是目标、测验和评价, 看下图:有效的测量教学目标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目标推动整个教学过程, 因为评价将由目标来决定。

2. 教学目标的三要素

美国学者马杰在1962年出版的《准备教学目标》一书中指出, 一个优良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三个要素。

(1) 应当描述预期的学生行为——学生必须做什么?

(2) 应当列举出学生行为得以产生的条件——怎样认可或检测这种行为。

(3) 应该给出一个在测验中可以接受的行为标准, 这些标准应该陈述清楚。

这些标准很明确, 学生能够朝着这些标准努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标准不要定得过高, 归纳马杰教学目标的三要素就是“行为、条件、标准”模式, 更好地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可观察、可测量, 能实现导学、导教、导测量”的功能。

那么, 教学目标到底应该怎样表述呢?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的表述原则应包括行为主体 (对象) 、行为本身、行为情境、行为结果和行为标准5个基本要素。

1. 行为主体

指谁完成教学所预期的行为, 通常指学生。例如“学生能写出标准差公式”。由于课堂上学习主体极为明确, 因此学生二字常被省略。

2. 行为本身

指达到目标的具体行为, 通常以行为动词叙述如“说明、列出、预测”等

3. 行为情境

指表现行为的有关情境或条件。例如“能利用字典查出本课所有生字的含义”。利用字典就属于情境或条件。

4. 行为结果

指行为产生的结果。例如“能说出3种两栖动物名称”就是行为的结果。

5. 行为标准

指用来评价学习结果的标准。例如“能说出公园5种以上的植物名称, “5种以上”就是行为标准。

下面看一看九年级思品《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教学目标的两种不同设计方式。

1.原始教参中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懂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自觉向古今中外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学习, 增进对社会主义的情感, 从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

2.修改后的目标

(1) 证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解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什么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2) 叙述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期的表现形式。

篇4:幼儿园教师如何制定教学活动目标

【關键词】有效性  学习体验  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36-02

教学设计过程是由对象、目标、策略和评价四要素组成,其中,目标占据着核心地位。因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反思目标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非常必要。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是如何确定一课的教学目标,又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改变思考方向,制定可行性的教学目标,针对这个问题,我结合教学实践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目标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导学——二是导教——三是导课堂检测——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过于笼统缺少依据;缺少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符合学情,过难或者过于简单等。因此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非常有必要。

一、了解文本基调,分析文本特点。

文本有什么特点?这是我们备课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备课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研究文本的类型,深入文本,吃透教材,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及类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中应提炼课堂教学重点,找准课堂教学突破口。

每篇讲读课文,都会有自己的几个侧重点,我们要寻找文本的切入口即突破口。一篇课文要教的东西有很多,但教无定法。我们在教学中都要根据文章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譬如《三峡之秋》一文,有三个训练重点:1.是了解内容,感受三峡的景色。2.体会用词的准确,积累优美词句学会运用。3.学习课文的写法。我就着重抓住第一、二条紧密结合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章的习作方法。

三、确定好重难点,攻破好难点。

所谓“难点”,就是指非常不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垫起脚尖才能摸到的高点。什么才算是学习难点呢?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我们经常说从设计教到设计学,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在教《迟到》一文时,训练重点有三条:1.能自主学习生字新词。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3.充通过学习,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其中的难点就是: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积累,我设计了“在自读中整体感知,在探究中品读感悟”的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共鸣的学习过程,突出“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点拨方法,升华情感”的学习模式,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力求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四、了解每位学生个体,让学习真正发生。

制定教学目标,最为重要的底线,那就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如果把整个小学语文教育比作一条长长的路的话,那么,教师必须要随时了解学生的起点在哪里?他们在语文这条路上总体要到达哪个终点?他们的下一站在哪里?所以,我们要对学生曾经的基础学情做一个分析,孩子已经掌握的有哪些知识点和将要巩固的知识点是什么?我们都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才能在已有的学情上让学习继续发生。

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教学训练。

当确立好文章的教学目标后,结合需要设定好教学方法。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训练手段,必须在每课的教学中体现、运用。例如在《期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战争的图片和音乐渲染,辅助学生走入文本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之,教学中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多写,让语言的呈现形式和语言的具体内容和谐地统一起来,预定的教学目标才能达成,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逐步提高。

六、以学情为依托,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参差不齐的,而最后所落实的教学目标离原定的目标也是有分歧的。我们尽可能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及时反思,及时为学生扫清学习障碍,建立起学习兴趣。结合课标,因材施教,从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由以往的教师“主导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学生的“合作与探究”与师生互动,现在更多的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教学的开展也演变成“从设计教到设计学”的模式,这些课程改革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

篇5: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础,因为教学目标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的深广度等,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并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改革,不管怎么改,怎么创新,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这个目标和方向就是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等各方面。第一、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具有法定性、核心性、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可以说,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领悟程度如何,将直接决定着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的效果。如果说“课程是教育的心脏”,那么“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核心”。而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不管教学如何设计,都必须紧紧围绕着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都不能脱离这个中心。第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新教材本身就是按三维目标设计的,除了知识点也考虑了方法、情感因素,需要教师去仔细体味,充分挖掘。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与老教材相比内容较丰富、栏目较多,教师在使用时必须要进行加工处理,确定教学的重难点,都需要教师去深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教材,进而提出恰当、准确的教学目标,发挥好教材应有的作用。第三、学生学情的分析

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情况和思维特点,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确定双基目标;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去审视制定教学目标;三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个性特点和达标差距,以便按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及出发点,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最佳发展的教学条件。同时,教师要经常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认真听取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心灵上读懂学生,贴近学生,以使教学目标制定的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6: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柳庄小学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环节的开展,而且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三是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设计往往存在许多问题,如目标描述笼统,缺少标准和层次,只关注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而忽略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际意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等要求,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规划和培养。

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有着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他们的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特点以及各自的学习需求,都会对学习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指导教学实施的航标,教学目标的设计更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并以此来制订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目标。

二、以教学反馈为手段

一个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最终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通过教学效果来衡量。如果学生学习经过学习后反馈良好,基本达到了目标的要求,说明目标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情,是有效的。如果实施的结果与预先的设计相去甚远,那我们要回归到最初的目标,反思什么地方设计得还不合理,下一步应该如何去改进。通过设计——实施——反馈——反思——再设计不断地循环操练,教师的目标设计的能力一定会日趋成熟。

三、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前提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未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目标往往适合某些学生,而不适合所有学生,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两极分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订满足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差异可以进行学生分析,也可以进行学生调研,可以使用问卷调查,进行谈话与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以及学生的知识体系。

总之,合理、准确地制订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就难以实现高效的英语教学,也难以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教学目标的制订,在深入分析和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教材中的单元教学目标以及新课标中的相关内容科学地确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注重个体差异,多进行教学反馈来实现目标。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目标认识和制定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功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间的关系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掌握目标制定的方法,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目标导向下,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的功能可以概括为:指导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的教学,以及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可简化为导学、导教和导评(对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1、指导教师的教

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策略选择。教学策略是指适合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步骤、媒体的运用和师生相互作用的方法。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传授,侧宜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主导的讲授法。如果教学目标侧重过程或探索知识经验,侧宜选择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教学法(探究式教学)。

2、指导学生的学

清晰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通过对照目标进行学习,学生知道完成目标或部分目标,对学生起到一个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的作用。

3、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借助目标进行互动并用目标来调节自己行为的一个信息反馈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从目标制定出发,通过一系列师生活动,最后要回到目标,将学生学习结果与预设的目标相对照,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如果目标达到了,则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目标,如果目标部分未达到则必须进行补救教学。

二、把握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课程目标是指各学科的教育。

三、精心设计,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1、设置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考虑学科课程目标,如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制定科学教学目标时,就要考虑科学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第二,考虑当前的教学任务适合为本学科三类目标中哪些类型的目标服务;第三,因为除了符号和事实性知识可以在短时内掌握之外,系统知识、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学习都需要经过若干阶段,因此,不仅考虑目标类型,还应考虑每一目标实现所处的学习阶段。第四,还应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考虑目标的可行性。

2、在教学目标制定和叙述上的要求

(1)目标要全面、具体、适宜、具可测性。全面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兼顾三维目标;具体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确定具体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看了之后明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会做什么;适宜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学生的发展性等。

(2)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结果,应该用学生学习后能说什么或能做什么来陈述,尽量避免用“知道什么”、“理解什么”等含糊的词语来陈述目标。

(3)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在目标的陈述中,学生一词应省略。不能出现“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会做什么 ”这类句式,因为这类句式中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同时又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制定好全面、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在有效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维目标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块、三种类型。不是要在原来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再加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侧面)。就像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样,课程目标也有三个维度:

因为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联系在—起的,最总指向人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的标准

(1)明确。要把目标描述清楚,不能模棱两可。

(2)恰当。课时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实际,做到起点要准,落点要实,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3)具体。课时教学目标对教学行为情境、标准的表述要明确,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尽量具有可测量性、可操作性。

(4)完整。课时教学目标能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出发,对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领域的要求进行科学整合与选择,利于学生和谐、主动发展。

台湾学者郭玉生认为,教学目标应包括:

行为主体

行为方式和情境

行为结果等因素。

行为主体——指谁来完成教师所预期的“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的行为。通常情况下是指学生(一般可省略),必要时也可以借助教学活动的其他参与者(如教师、其他同学)的辅助来完成。

行为方式和情境——指为达成“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的教学预期,师生双方需要作出的行为或必须具备的教学情景或教学条件。通常以行为动词叙写,如“感受、体验、探索、预测、猜想、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如上述目标中的“折、剪、拼等实践操作活动,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学习活动”即是。

行为结果——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所要获取的效果。即“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如上述目标中的“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能够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图形的变换;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交往、合作的意识。”

(三)表述方式范例。

【案例4】《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1)通过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知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能够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折、剪、拼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图形想象能力。

(4)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和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行为主体——学生。

行为方式和情境——如 “折、剪、拼等实践操作活动,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学习活动”即是。

行为结果——如 “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能够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图形的变换;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交往、合作的意识。”

【案例5】《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三年级上册)

1、通过摸一摸,围一围、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知道(或者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

2、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并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5、制定教学目标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要随时监控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骤,使其紧紧围绕目标,能及时、清醒地判断每一项目标的达成度。切忌“写归写,做归做”。

(2)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目标。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情感目标应当经常考虑: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如何组织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创新?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如何使他们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趣? 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如何引导学生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既能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见,又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如何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并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如何帮助学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目标的词语

乐于合作、积极参与、锐意进取

喜欢、喜悦、自信心

尊重、敢于质疑

责任心

坚强意志

良好习惯

„„

日常备课时,一般情况老师们会从教参上把目标原封不动抄写下来或者很随意地设定。有一位语文在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是这样写的。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严监生吝啬鬼的特点。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增强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很多问题:第一个目标用语模糊不清,“把握”指的是什么具体要求,不甚明了,“体会”是内化的过程,没有外显的表现,两者显得“很假”;第二个目标“培养„„能力”如同在写课程标准,显得“很大”;第三个目标很不明确,读者误以为要通过一节课学习对所有的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显得“很虚”。如何让教学目标的制定语言规范、准确呢?

一、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描述,指示要明确。

“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学习中的变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尽量少用“指导”、“培养”、“教育”等词来陈述。这些词语都表示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学习的行为。陈述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习的行为是不同的。前者是检查教师做和没做,后者是检查学生会不会做,能不能做。用“指导”、“培养”、“教育”等教师行为的词语陈述教学目标的话,即便教师做了,学生方面“会不会”、“能不能”还是一个未知数。教学目标强调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行为发生了与教学目标的规定相应的变化,才能算是真正完成教学任务。如《临死前的严监生》这样修改:

(1)能结合文中的注释和上下文说出词语的意思。

(2)通过品读描述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发挥想象,说、写一段话,并人人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的内容。

(3)猜一猜严监生日常看似矛盾的行为,有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

每一个目标的主语都是学生,学生能“结合文中注释和上下文说出词语的意思”,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最精彩的描写的内容”,学生能“揣摩严监生的内心活动,说写一段话”等等。这样的修订,用语明确,易于把握,更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学实效,避免给课堂教学带来随意性。

二、从可检测的角度去表述,操作性要强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是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它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特点。尽可能不使用或少使用“理解”、“领会”这一类含混不清的词语。如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不如说“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好是直截了当点明学会什么字、什么词、什么句,背诵哪段话、围绕某个意思写几句话或一段话等等。如略读课文《祖父的园子》教学目标可以为:

(1)识记7个生字 “蚱、嗡、啃、樱、蚌、嘟、倭、瓢”,了解方言“倭瓜”所指植物。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眷恋童年美好生活和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我”在园中的趣事及描写园中景物自由快乐的语段。

(3)感受萧红语言朴实、平和、率真之美,产生阅读她的其它作品的愿望。

这样的表述目标可操作性强:“识记7个生字”指向性明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我在园中的趣事及描写园中景物自由与快乐的语段”。清晰明了,利于操作和检测。

再以人教版三(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例,这篇课文可分两课时完成。两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有鲜明的课时特征,由浅入深,螺旋上升,操作性很强。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①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裸露、各式各样”等词语,部分词语能说出意思。②读通课文,能根据提示的词语,说出课文的大概内容。③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①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小村庄美丽及消失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内容。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③发挥想象,围绕“我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写几句话,说明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表述主语是学生,应该多采用确定的可以测量的语词表述,少用“揣摩”、“掌握”、“体验”等不便操作和教师观察测量的语词,即使必须使用时,也尽量与可操作的语词结合起来。

第三章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技能的训练 第一节

确定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可以指导控制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组织相应的自主、合作学习,达到目标。可以说,目标达成度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好。也就是说,准确、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1.有效的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统一、整合地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实现学生全面、终身的发展;倡导给个性充分、自由发展创造条件;给学生主体生动、活泼的发展空间。新课程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上,全面依靠学生。

新课程的这种价值取向决定新课程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的课程目标。

在这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构建的三个侧面。

以数学学科为例。

数学课程标准在叙述数学课程目标时将这三个侧面十分恰当的渗透、融合在一起,并细化为:知识与技能、数学的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以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数学课程目标的叙述。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将学科课程的目标分别设计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独立的三个部分来操作。事实上,任何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必须让学生亲历一系列学习活动,去感受和理解这种知识产生与发展并从中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学会学习,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智能。这些活动使学生领会知识与技能的意义,体验到积极的情感,成功的喜悦,习得正确的态度,受到价值观的教育和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又寓于知识的学习,寓于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

在具体教学的设计和操作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课程实施中那种过多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操作时要同时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目标的实现。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于数学教师特别要注意进一步认识数学的教育价值,将共同价值观向学科价值观转换渗透,拓展学科育人价值。许多教育专家在讨论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实现的问题时,强调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关注人的终生发展。应该自觉强化数学课程教学的教育意识,强化数学课程教学的教育性,牢固确立数学课程具有育人功能的观念,消除目前在我国教育中一定程度存在的教书而不育人、授业而不传道的现象。

学科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应该牢牢建立在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深刻把握之上。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是在以真理的力量征服人的过程中、基础上对人的价值引导,离开真理的力量,学科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就失去了可依托的载体,这是学科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特点所在。在学科课程发挥育人功能方面,不存在统一的模式和方法,要因教学内容而异,结合学科课程自身的特点予以精心设计。曾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校长和美国联邦教育署长的欧内斯特·L·博耶(Ernest·L·Boyer)在谈到教师教育时曾经指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主修专业将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本学科所要考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本学科所包含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是什么?本学科所面临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是什么?„„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学会从历史、社会和伦理的角度看待他们的专业。”[1]博耶的观点,对我们深入探索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实现的途径和艺术,应当也是有所启迪的。

2.知识、技能目标仍是课程基本的、基础性的目标

在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中,三维目标统一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素质形成、提升。新课程并不忽视知识的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基础,这是因为知识与能力、素质不是简单的对立或包含关系,知识是能力发展和素质提升的基础,智力、能力与素质是在知识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过程中获得的。能力、素质均不是某种可以独立出来加以单独训练的实体,素质随着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增强潜移默化地提高。

知识目标为课程基本的、基础性的目标。但“基本”、“基础”并不等于“核心”,更不是“唯一”,知识要转化为智慧素质、道德素质、情感素养更多地还要在实践中去形成,在活动中造就。三维目标均围绕学生的发展与素质的生成而展开,服务于和服从于人的全面、充分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离开了具体而生动、鲜活的教学活动与过程,无论是知识目标,还是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都无法实现,活动与过程是三维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与机制。

3.灵活的、又有侧重的提出目标的要求

对于具体的教学,具体的数学学习内容,我们不可能同时,花同样的气力落实数学课程目标中的四个方面。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

有的教学内容易于通过“亲历过程”获得方法的启示,我们就可以突出“过程与方法”的重点。例如在第一学段统计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

有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具有强烈的情感态度倾向,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应当着重进行“情感与态度”的教育。当然对于一些“中性”的学习材料也不用硬性附加思想标签。

总之,应当在全面达成目标的策略思想的指导下,有侧重,有计划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落实数学的课程目标。当然,多维目标落实时不可能是共时的。一般说,“知识与技能”目标往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成; “数学的思考”、“解决问题”的目标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习得;而“情感与态度”更需要长时间的熏染、积淀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才能达到。

4.注重内隐和生成性目标在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传统课程认为,课程是知识的载体,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学科知识,课程就是教材;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教学变得机械、单调、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正如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说的:“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外在信息,而是依据先前的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的直觉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课本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较为可靠的假设,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这些假设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调整的过程。因此知识可以看作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教师也应当把自己独特的理解、独特的感悟、个人的人生阅历和体验融汇到我们的课程中去。由此,新课程认为课程也是师生主体建构的产物。它应当依据师生所在地区的社会生活实际、自然资源实际、学生生活经验实际而决定,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

长期以来,追求学习目标应具有外显性、可测度性的“行为目标取向”曾成为一种时尚。“行为目标”虽然具有可操作性与明确性等优点,但他并不完全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实际。当我们更加注意受教育者个性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时,将教学目标仅仅定格在一些外显的行为上时,就会发现忽视了那些更为重要的关系到学生人格层面,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德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倾向,思维方式与想象活动,感悟与自我意识发展,领略到难以言传的“缄默知识”,是不能归结为一种完全可以看到的、可测定的“行为”。而这一切是我们价值目标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把课程和教学目标分为两类陈述:一类主要是“知识与技能”领域的终结性目标,一类是“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领域的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应当看到,课程与教学目标虽然有“规范”和“统一”的一面,但他同时具有“生成”和“灵动”的一面。由于数学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学生凭借自身的经验与体验对所学课程的解读而产生多义性,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对话碰撞产生出“意义”的新意性。在新课程的课堂里,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获得“解放”而更加自由,随着他们生命活力和创造潜能的激发,一些新的目标就会引发和生成出来。而这种非预期目标的产生,应当说更有意义。

第二节

叙写教学目标

在教学准备中,叙写教学目标是使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结果的体现,是选择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整合课程资源,设计教学程序的基础。

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 课程目标是分三个层次陈述的:

第一层。由国家制定教育方针。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专家参与)制定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目标。

第二层。由专家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目标制定学科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学段课程目标,再根据学段目标制定学习领域的课程目标。

第三层。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学段的学习领域课程目标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落实。

2.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

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

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用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

3.陈述教学目标四要素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般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目前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是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由于课程目标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又没有达到,而不是评价教师又没有完成一项工作,因此,课程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是教师。这与以往教学大纲不同,不能使用“使学生„„”、“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等方式不符合课程目标的陈述要求。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

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在叙写课程目标时,有时运用了一些笼统的、模糊的术语,如“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能力、技巧)”、“了解”、“掌握”等,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可测性和可比性很差,无法测量。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它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

由于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语言要明确,行为动词要准确。尽量用上“知道、学会、理解、掌握”这些表述清楚的行为动词,可以量化的目标还要尽可能量化。像上例“学习本课7个生字”“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条目标,就显得过于含糊。学生只要把“本课7个生字”感知一下,不会读,不会写,也叫“学习本课7个生字”,但这样的“学习”有什么意义呢?“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究竟要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得而知。这样的教学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完全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与新课改的要求相去甚远。像“学习本课7个生字”,可以改为: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达到什么程度,从而起到教学目标应有的作用。

(3)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的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特定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依据。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一是使用辅助工具或手段,如“可以使用计算器”、“允许查字典”;二是以供信息或提示,如“依据地图指出北京”;三是限制时间,如“10分钟内计算出„„”;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

例如“学生应受到观察的训练”就是一个不合格的目标表述。虽然,这一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但它没有表达教学活动最终要达到的结果。我们可以这样表述,“初中二年级学生在观看各种云的图片时,应能将卷云、层云、积云和雨云分别标记出来,准确率达90%”,显然“将卷云、层云、积云和雨云分别标记出来”表达了具体观察的教学结果。

(4)要有具体表现程度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所产生行为变化可以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如“通过给出的某一例题,至少给出3种答案”,“80%的学生能给出5种解题方案”。

(5)每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应当是整合的

虽然,我们对课程目标进行了分类,例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当是整合的,这样才有利于达成。例如语文课程目标在第二学段阅读的具体目标中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这里“联系上下文”是过程,“理解词句的意思”是知识。而“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就既是“过程与方法”,又是“知识与技能”了。

5.行为动词

结果性目标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1)知识

一是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行为动词如说出、背诵、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二是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行为动词如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判断、区别、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三是应用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行为动词如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2)技能

一是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惊醒模拟、修改等。行为动词如模拟、重复、再现、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二是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行为动词如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三是迁移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应性等。行为动词如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

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一是经历(感受)水平。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知识等。行为动词如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二是反应(认同)水平。包括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等。行为动词如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三是领悟(内化)水平。包括具有对象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行为动词如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目前,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教学目标叙写中通常会出现一些错误。以下是一部教师培训教材中的一个案例节选。

【案例】

《七颗钻石》的教学目标

(一)概述

· 课名是《七颗钻石》,是小学人教版语文新课标教材第六册的一篇课文。·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 《七颗钻石》是一篇„„。主要学习内容是理解水罐发生一次次变化的原因,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并进行符合主题的写作练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 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焦渴、喜出望外”等词语;

· 读懂课文,来理解文中“喜出望外、涌出”等词语;能完成课件中提供的“填空”练习,会口头练说“她想------但又一想------”的句式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故事;

· 能围绕“学完了课文,我想说------”进行主题答写。过程方法:

· 通过自主识记、教师检测、小组合作、朗读实践等多种形式,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语句;

· 通过俩俩交流、听读互评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与评中理解体会,不仅理解课文,也体验到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 通过阅读拓展资源、写作、展示等活动,提高学习语文的方法和策略; · 在情境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体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

· 自主、合作、探究水罐的一次次变化原因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 从品读大量有关爱的故事中,体会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三)教学策略(略)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略)

(五)教学资源(略)

(六)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略)„„

在这个案例中,应当说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叙写是很好的,满足了“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的行为条件”,“有具体表现程度”,但是仍然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案例叙写的教学目标中“通过俩俩交流、听读互评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与评中理解体会,不仅理解课文,也体验到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一条,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发生了行为主体的混乱;

二是,具体教学目标不是整合的,按“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独立地部分叙写,既不利于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统一、整合地实现教学目标,又使叙写的教学目标显得条目太多,不利于评估。例如我们可以将“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焦渴、喜出望外’等词语”与“通过自主识记、教师检测、小组合作、朗读实践等多种形式,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语句”两条整合为“通过自主识记、教师检测、小组合作、朗读实践等多种形式,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焦渴、喜出望外’等词语,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语句”;将“通过俩俩交流、听读互评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与评中理解体会,不仅理解课文,也体验到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与“自主、合作、探究水罐的一次次变化原因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两条整合为“通过俩俩交流、听读互评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与评中自主、合作、探究水罐的一次次变化原因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也体验到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拓展与训练】

1.总结一下在确定教学目标是要注意些什么?

2.你在叙写教学目标时主体正确吗?教学目标四要素都具备吗? 3.请你为自己的课例设计教学目标。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目标是三个目标吗?

以小学语文课为例子,如“认识生字”的环节,这是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哪一个目标呢?很明显,“认识生字”这个环节,既有“知识与能力”,也有“过程与方法”,同时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但是“认识生字”环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同时朝向“三个目标”(实质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

这样的教学目标表述方式实际上等于放弃了目标应有的定位与“责任”。采用这种“三维目标”来表述,等于什么也没表述,即使表述了,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策略安排也没什么影响和作用。

这种目标表述方式最大弊端是这“三个目标”(其实是同一个“知识”的目标的不同角度的表述)不在一个层面上,在教学中无法清晰的达成。

按教学内容或知识点依次罗列教学目标行不行?

弊端也是明显的。首先教学目标不能按教学内容或知识点罗列。因为教学目标不是教学内容,它是教学内容的量化标准,具有可测性。其次,即使表述了几个知识点的目标,每个知识点要在哪个板块得到实施,知识点之间哪个是重要的,需要多用时间;哪个是次要的,需要少用时间,这些都无法让教师明确。

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目标分A、B、C三个层面来表述,既从知识呈现角度考虑,也从教学效率角度考量。

首先,这样的表述方式可以让老师清楚的知道“教什么”。分A、B、C三个层面来表述,不像三维目标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而是三类目标。这三类目标,每类目标都是三个维度合一的。只不过,这三类目标有基础目标,有核心目标,有附属目标。基础目标基本上是每节课都会遇到,需要日复一日累进学习的,这是学生需要的“基本口粮”。核心目标是一节课最核心的教学价值所在,是“这节课”的意义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是学生需要的“最佳口粮”。至于C类这种附属目标,一般情况下,会有两种可能,一是A、B两类目标达成度越高,C类目标达成度就越高,因为它多数情况下是附属性质的。另一种可能是,在一定情况下,它也会成为拔高性目标。作为拔高性目标,它没有先在的达成的标准的极点,它的极点在于这一班孩子的最高发展水平。

其次,这样的表述方式可以让老师明确的知道“教到什么程度”。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每个学生要达到的质量标准,不能混淆于教学过程,即教过什么操练过什么不能成为教学目标,应该理解为“每个学生达到了获得了什么”。教师在备课时确定了核心目标,后面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才会更好地围绕达成核心目标来选择,才会保证把最多的时间花在核心目标的达成上。

如果把教学目标视作登山,A类目标是登山的第一阶段,这是要求学生全部到达的位置。B目标是登到山上最有游览价值的位置,这也是要求全班学生都达到的位置。而C类教学目标则不然,有一部分同学在B类位置不再攀登了,但在从A到B的位置他(她)的心灵、态度、情感等都发生了变化,当然,每个人的变化是不一样的。这个“变化”就是这部分同学的C类目标。还有一部分同学在B位置继续向上或向其他方向攀登,则看到的风景、心情、态度等跟自己到达B位置之时又会不同。从A到B,再到B后面所发生的“变化”则是这部分同学的C类目标。

A类:1.自学课文后的生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类:2.利用鱼骨图,结合关键词分析,梳理课文结构。3.通过文本细读,理解信赖建立的过程,和“信赖不能就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道理。

C类:4.利用《小狮子爱尔莎》和《画眉鸟》,与课文构成互文,讨论两个问题:如何对待他人和野生动物?希望自己是一只怎样的“鸟”?

综上所述,如果把前面

(一)列举的两种目标表述方式看作“迷宫型表述”,新教育有效课堂框架的目标表述方式则可视作“登山型表述”。迷宫型表述往往使人晕头转向,不知方向在哪里,走了多少路也无法准确清晰检测。而登山型表述,A、B、C三类目标中,A、B两类目标是存在先后关系的,C类目标则始终伴随前两类目标,甚至在前两类目标停步的地方,C类目标视学生情况还有施展空间。这是一条清晰的上升型目标,走了多少路,收获了怎样的心情(态度、情感等)也一清二楚。

教学目标应是可观察、可测量的

行为目标是马杰于1962年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的。行为目标有时也称作业目标,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目标。马杰提出,设计好的行为目标具有三个要素:一是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二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例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就太模糊,应改为“提供报上的一篇文章,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百分之八十五的句子正确。

上一篇:交通事故谅解书下一篇:单人旅游节目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