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财政改革力度 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

2024-06-05

加大财政改革力度 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精选11篇)

篇1:加大财政改革力度 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

加大财政改革力度 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

磁县财政局 李学安

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新形势下做好财政工作的迫切需要,有利于规范财经秩序,从源头上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一、加强财政基础性工作,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

近几年来,磁县财政局积极探索财政管理模式,先后推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等一系列财政综合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着信息化和财政管理手段的不断更新,我们逐步认识到原有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迫切需要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使财政工作更加细致高效。2008年以来,我们从加强财政基础工作入手,对财政精细化管理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做法是:以财政局各股室为单位,把财政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地梳理,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以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财政监督、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化建设、机关管理和后续教育等八个方面为主要内容,对财政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制定财政管理业务流程图。从工作任务、政策依据、办事程序、业务流程、工作责任到目标考核的每一个环节逐一进行细化,定岗定责,责任到人。出台了《磁县财政局工作规范》和《磁县财政局标准化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同时,针对财政管理和服务过程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工作方法和依据,出台了《磁县财政局制度汇编》等规范性文件。下一步我局还准备出台《磁县财政局精细化管理 工作实施方案》和《磁县财政局精细化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办法》,进一步构建有序、有责、精细、高效的财政服务管理体系,努力实现财政工作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的转变。

二、精编细编财政预算,推行项目投资评审

1、部门预算编制。从编制2007财政预算起,我们在全县所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全部推行了规范的部门预算。县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意见》,对全县所有的110个部门、252个基层单位(包括学校、卫生院、其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全部实行了部门预算,在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上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为了做到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我局组织人员深入全县所有预算单位,对各单位经费使用情况和实际所需支出数以及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根据收集、分析整理出来的基础数据,核定各项支出定额,按照零基预算、综合预算的原则,科学细致地编制出了部门预算。

2、项目预算审核。我们对重点建设项目实施了严格的预算审查和监管制度。在重点项目工程开工之前,承建单位或项目单位根据工程初步设计文件和工程概算,编制详细的工程预算,报财政局审核。审核方式一般由财政局聘请有法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和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审核,或者财政局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核。经财政局审定后的项目预算作为招投标、政府采购的最高控制数,项目单位不得擅自突破和更改。招投标结束后,承建单位或项目单位要将相关文件报财政部门备案,作为拨付财政资金的重要依据。财政投资项目属于采购范围的,必须按照采 购法的规定,经财政部门审核,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在项目预算的安排上,财政部门按财力可能尽可能满足了重点项目的需求,在资金上给于大力支持,一般工程按照“三、三、三”比例安排资金。

2、项目工程验收。在资金拨付环节上,我局严格按照工程建设进度和项目进展情况拨付资金。项目单位在资金使用10日前向财政部门申报工程建设进度和用款计划,经工程验收组严格审核验收后,项目单位报项目分管领导(项目指挥长)批准,然后向财政局提出资金申请,财政局按施工进度和资金比例拨款。道路工程按照施工进度和资金拨付比例分三年进行拨付:从开工建设之日起,当年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拨付工程造价50%的资金;工程完工后的第二年,再拨付工程造价30%的资金;工程完工后的第三年,再拨付工程造价20%的资金。当年未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直到工程完工累计拨付工程造价50%的资金,剩余资金按照30%、20%的比例拨付。其他工程建设资金,按照工程建设进度和资金拨付比例分三年进行拨付,每年拨付工程造价三分之一的资金。在重点工程建设当中,如有特殊情况急需资金的,经县政府批准可先预拨,之后再按程序进行报批。

3、工程决算评审。建设项目工程竣工后,由项目单位提出竣工决算申请,将工程的招投标文件、中标预算书、设计变更通知书、施工变更签证、工程竣工决算报告和有无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资料,经项目分管领导(指挥长)签批后,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组成验收组或委托社会中介评审机构进行工程决算的验收评审。委托社会中介评审机构,可以公开向有相应的资质中介机 构发标,中标的评审机构不得向被评审单位收取任何费用。评审机构按程序评价、审查建设项目的完成情况,向财政部门提供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方面的技术咨询,并依法出具评审报告。建设单位在财政部门验收基本结束后,按照规定及时办理竣工决算,并向审计机关申请实施竣工决算审计。经审计机关审计后,财政部门依据审计结论,按照有关规定对工程资金予以核减(增),将工程款拨付到项目单位或承建单位。

4、推行信息化管理。2009年6月份,我局在去年实施了政府财政管理系统县级版软件试运行的基础上,开始正式运行新县级版软件,提前将各业务股室管理的专款全部纳入新县级版软件统一管理,从指标管理——用款计划——预算拨款凭证——记账凭证——生成账簿等整个过程实行微机处理。同时,我局将所有专项资金数据全部录入财政专项资金即时分析监控系统,实现了省市联网监管,确保了财政专项资金的安全合规。7月份,我局按照市局的要求开始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成品油价格补贴、家电下乡财政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水库移民扶持资金、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村五保户供养补助、农村低保补助、农村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等11项涉农补贴统一录入邯郸市农民补贴网络信息系统,实行“一折通”发放,目前,这项工作已接近尾声,8月底可正式实施。

三、完善财政监督机制,提高财政监督质量

2008年以前,我局在财政监督检查上一直存在着“就查帐而查帐、重复检查、交叉检查和处罚不到位”的问题。2009年,经过局领导班子多次酝酿讨论,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彻底改革。我 们将局财监股、预算外资金稽查大队、预算外资金管理局督查股三支检查力量整合为一个财政监督检查办公室,制定了《磁县财政局2009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从制定检查计划、组成检查组、发出检查通知、实施检查、研究处理意见到提出行政处罚决定、送达执行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规范。我们对检查人员进行强化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我们对财政监督检查全过程进行监管,建立了复查制度;我们对所有行政处罚实行回访制度,一方面减少违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检查查究整改落实情况。通过我们对单位有计划有步骤规范的监督检查,杜绝了重复检查和交叉检查;通过严格财政违法行为经济处罚和人员处理,提高了监督效果和检查质量,提升了财政部门形象。

四、推行财政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一是建议市局出台全市财政系统精细化管理指导文件,规范财政管理行为,使各县(市)财政精细化管理工作能在市局的统一指导下规范实施。

二是不断完善标准化管理考核办法,增强可操作性,确保建立实施财政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是加快推进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整合和网络化建设,提高财政部门内部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步伐。

二00九年八月八日

篇2:加大财政改革力度 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

发挥特色职能 加大工作力度 为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保证 -调查报告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在全面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能基础上,切实发挥行政监察特色职能,前移监督关口,加大治本力度,可以有效地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为此,近年来,我们从行政监察入手,强化监督,创新制度,促进了全区公共财政框架的形成,进一步强化了反腐败抓源头工作。主要做法是: 一、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切实保证预算统编 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一年一定,一定一年,造成一些部门热衷于跑关系、争资金,容易滋生不廉洁行为。因此,我们通过参与预算编制,规范程序,细化内容,加强约束,切实做到了“双百”:推行财政综合预算的部门达到100%,纳入预算单位的资金解缴率100%。 一是编制范围上突出“广”。通过规范的“项目管理”方式,进一步细化机构经费预算编制,审核和编制专项支出预算。为科学界定编制范围,区监察局会同财政等部门,认真组织资产清核、专项审计等工作,逐一“过堂”,盘清家底,规范财政供给范围,杜绝了“会哭的孩子多吃奶”、“肉烂在锅里”等现象。 二是编制内容上突出“细”。细化预算是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关键。我们从预算起始环节抓起,坚持人员经费标准化,公用经费定额化,项目经费统筹化,彻底改变了过去“基数加增长”、“资金按系统切大片”等预算编制方法。 三是预算执行上突出“硬”。为确保预算严肃性,近几年,我们每年都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执法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建章健制,加强管理。同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相关制度,明确纪律规定,要求各部门必须严格按批复的预算执行,切实做到先有预算、后有支出。 二、强化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切实保证会计统配 一是抓运作。协助主管部门成立全区会计核算中心。每个单位的资金入账、报销、取现等都在“中心”办理。 二是抓协调。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主管部门的一项主要业务工作,我们注意摆正位置,既组织协调,又不包办代替,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牵头主抓的作用。一方面,组织相关部门深入调研,充分酝酿,科学论证,不断完善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发挥职能作用,为财政部门的具体落实创造良好条件。如对一些进展迟缓的单位,区纪委领导找该单位主要领导进行专门谈话,要求按规定时间纳入,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在招考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人员问题上,我们态度十分明确,决不降低标准搞照顾,会计人员全部公开招考上岗。 三是抓规范。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如果不加强对核算中心自身的监督和管理,可能会出现变分散腐败为集中腐败的现象。因此,我们针对会计集中核算运行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注重从制度建设入手,及时认真督促和配合财政部门根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中心操作指南》、《经费报销审核程序》、《中心工作纪律》等多项制度,完善一整套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接受社会监督。 四是抓巩固。规范的运作流程离不开纪检监察机关的全程介入、全程监督。通过中心的远程监控终端,监察、审计等部门在线审核和监督各单位资金收支的全过程,资金往来笔笔可查,一目了然,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操作。同时,加大执纪力度,来,我们查办了3 起“小金库”案件,发挥了震慑作用。 三、监督政府采购行为,切实保证采购统办 紧扣政府采购的四个主要环节,改进方法,加大力度,推动工作深入开展,促进工作有效落实。 1、强化计划编制环节的监督。一是监督采购计划的全面性。实行“由下到上”与“由上到下”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分解和核实行政事业单位会议、修缮、工程项目、设备购置和其他一些专项经费的安排。二是监督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对进入采购计划内的商品,所购标准严格实行“一条线标准”,切实做到采购计划适时、实用、有效。三是监督采购计划的有效性。对已确定的采购计划,我们督促有关单位不折不扣严格执行。去年我们对区某部门瞒报采购计划,擅自购买电脑的违规行为发出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并对该部门负责人予以诫勉谈话。2、强化对供应商准入环节的监督。在实施政府采购的初期,我们就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对全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机动车辆实行了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定点保险。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供应商资格审查、资格年检、“黑名单”等制度,有效保证了供应商的总体质量。3、强化对招投标环节的监督。我区于制定了《政府采购实施办法》。区纪委、监察局也制定了相应规定。明确要求区财政局要定期向区纪委、监察局通报采购机关在招标投标中履行职能的情况。对重要的招投标活动,纪检监察机关全过程参与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理。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把住了政府采购的“公平关”,招标人满意、供应商满意、政府有关单位满意。 4、强化对资金运行环节的监督。抓住采购、验收、付款等三个环节,健全财政部门、采购中心和委托采购单位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推行“三单操作规程”,即用《政府采购申请单》解决“买不买”的问题,进一步明确财政部门的责权;用《政府采购通知单》解决“怎么买”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政府采购中心的责权;用《政府采购物资验收单》解决采购物资“行不行”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委托单位的责权。“三单法”的实施,环环相扣,相互制约。在此基础上,我们再通过加强督促检查、受理群众举报等方式实施再监督,确保这种相互制衡机制正常运转。 四、实行奖金补贴统一发放,切实保证国库统付一是规范运作机制。取消各部门自定、自筹和发放的各种奖金、补贴项目,简化为季度奖金、市区目标奖、综合考核奖等三项,统一科目,明确标准,对号入座。 二是深化激励机制。通过抓考勤、抓考绩、抓兑现,切实做到统发工作与目标管理挂钩,与遵纪守法情况挂钩,与岗位特点挂钩,逐步形成“干多干少有区别,干好干坏不一样”的激励机制。结合机关作风评议,根据群众评判的结果排定名次,兑现奖惩。 三是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分工负责、核查审批、逐级督查及责任追究等多项制度,明确要求,严格纪律。加大检查力度,充分运用经济处罚、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手段,切实做到以查促教、以查促改、以查促管。 从近三年的实践看,统一发放奖金补贴,从根本上遏制住了“三乱”的源头,切断了“小金库”的财路,也优化了投资环境。据抽样调查,投资者对我区投资环境的认同率同比上升近15个百分点,认为“三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的超过了90%。 五、积极开展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切实保证招待统支 一是核定基数。认真审计、核定试点单位―三年招待费实际支出情况,按前3年消费水平平均值核减10%的幅度,确定职务消费基数。 二是明确标准。单位职务消费总额分为公共消费与个人包干费用两个部分。综合考虑以前基数、分工情况等因素,确定岗位的年度职务消费标准,兑现到岗,包干到人。三是规范操作。对招待费定额标准、使用范围、使用原则和审批程序做出明确规定,实施凭证结算与发放货币相结合的操作方式,凭证结算实行月结月算,货币形式则按月发放。职务消费与节余适当奖励,超支全部自付。四是加强监督。出台相关纪律规定,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全面监控职务消费资金使用情况。加强群众监督,每季度职务消费情况在本单位公示。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试点单位年节约经费15%以上,不仅增强了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堵塞了管理上的漏洞,而且更好地体现出领导干部责、权、利的有机结合。

篇3:加大财政改革力度 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

一是大力支持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政府公共投资、土地出让收入等向农业农村倾斜, 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支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继续加大对产粮 (油) 大县和生猪、奶牛养殖大县的扶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建设,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二是促进增加农民收入。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对农民的四项补贴支出1 334.9亿元, 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支持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水平, 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推进农村扶贫开发, 继续实施农作物保险保费补贴、原料奶收购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

篇4:加大财政改革力度 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

一、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

2013年,中央财政继续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建设。

一是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安排180亿元,新增40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以重点县为平台,分类分片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实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集中连片发展西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优先支持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大力加强西南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推进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农村河塘清淤整治试点,启动1万亩-5万亩中型灌区配套改造试点。

二是支持中小河流治理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安排218亿元,对2013—2015年实施方案确定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58个中小河流重点县综合整治予以支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四川、黑龙江等7省水毁工程修复和治理。安排95亿元,支持规划内3958座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安排资金15亿元,支持贵州等西南严重缺水地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

三是提取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安排中央财政统筹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63.25亿元,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

四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的中央财政资金达到214.5亿元,其中60%以上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安排15.43亿元,支持308个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

五是用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安排奖补资金238亿元,其中约60亿元用于引导农民群众建设村内水渠、饮水管线、堰塘水窖、小型桥涵等水利设施。

此外,中央基本建设投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等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也有较大规模的增加。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财政部还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和管理体制。

二、着力推动农田水利投资与管理体制改革

财政部将按照本次会议的要求,落实好各项政策和工作部署,积极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推动农田水利投资与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突出支持重点。财政部已将部分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提前通知地方,为地方落实资金和开展建设创造条件。2014年,各级财政部门将加大投入力度,统筹整合资金,突出支持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抗旱水源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

二是推动管理改革。加大农田水利投资与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机制改革,建立农民、农民合作组织和村集体组织参与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强化资金监管。会同水利部,以开展“水利资金管理提高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监管方式,促进农田水利资金使用管理创新,强化资金监督管理,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此文系胡静林部长助理2013年10月24日在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篇5:加大财政改革力度 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

财政部部长助理张少春

这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是在全国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这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举措;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技能服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最近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宗旨与办事方针,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必将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财政部门在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当中负有重要的职责。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落实好中央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要把职业教育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因地制宜,积极采取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有效措施,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有力支持。

二、突出重点,加强引导

职业教育贴近市场、服务市场,主要采取市场主导的办学模式,与普通学历教育有较大差异。在多种形式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公办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当将其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对民

办职业教育,财政也应当通过适当的形式给予引导性、奖励性支持。

(一)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增加财政投入,落实好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职业院校更新实习设备,改善办学条件。财政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要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要支持职业院校拓宽融资渠道,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引导各方面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突出支持重点。一是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从明年开始,中央财政将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规模,通过奖励性补助等形式,对数控技术、汽车维修、电工电子、建筑等市场急需的实训基地进行支持,以引导职业院校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校企合作,转变办学模式。各地也要积极落实资金,对市场前景好,运转灵活、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给予支持。二是建立职业院校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目前,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已经纳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范围。明年,要研究建立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各级财政部门要安排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积极组织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资助,要严格按照国家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与普通高校贫困学生一视同仁。各级财政部门要从以人为本和讲政治的高度,切实做好职业教育助学工作。今后,中央财政将对职业教育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开展得好的省份,给予奖励。

(三)改革支持方式。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方式要灵活高效,少“养人”,多办事,尽量减少用于供养人员的支出,增加支持办学条件的投入,促使职业院校深化改革。要根据职业院校的办学绩效情况安排经费,对于机制灵活、就业率高、市场认可的职业院校,要加大奖励支持力度。通过有效的财政手段,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激发职业院校积极深化改革,面向市场办学。

还需要指出的事,财政对于职业院校的有力支持,如实训基地建设等,要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不看“出身”,只要是机制灵活、满足市场需求、就业率高的,要一视同仁,择优支持。

三、发挥作用,履行职责

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扎扎实实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一)立足大局,搞好配合。能否把发展职业教育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能否实现扶持思路的创新,是对各级财政部门工作水平的考验。各级财政部门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立足大局,积极主动,认真研究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问题,充分发挥对职业教育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二)因地制宜编制好发展规划。各地财政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前瞻性政策研究,因地制宜编制好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对规划的实施给予支持。

篇6:加大财政改革力度 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

经济是源,财政是流,源远才能流长;经济是根,财政是叶,根深才能叶茂。较强的财政实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近年,兴文县委、县政府提出“以路兴县、以水兴县、以城兴县、以业兴县”四大发展战略,经济实现高位增长,经济结构向着良性方向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增加。

2011年,兴文财政收入47908万元,同比增长85%,增加收入14060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027万元,同比增长40%,增加收入8010万元。分部门完成情况:国税完成4510万元,同比增长50%,增加收入1501万元;地税完成15035万元,同比增43%,增加收入4508万元;财政完成8482万元,同比增长31%,增加收入2001万元。财政支出完成151917万元,同比增长40%,增加支出43183万元。虽然,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总体上来看,兴文县仍属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县,依然面临着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安全压力大、发展不平衡等不少困难,培植财源已成为兴文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认清形势,正视困难

我县财源结构单

一、历史欠债多、包袱重、财力较弱等现状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发展任务重、压力大,收入矛盾突出的基本现状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还存在。具体表现在:

(一)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创税能力低。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4.1亿元,排全市第九位,全省59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中总量最大的简阳市是我县的4.9倍。支柱财源匮乏,全县工业企业多属于煤炭采掘企业,财政收入中资源性收入占60%以上,煤炭产量对我县财政收入显得尤为突出。近年来,我县强力推进“以业兴县”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招商引资,规划了26.2平方公里的太平工业集中区,也引进了一些企业,但大都处在税收优惠期或建设期,上缴税金少,对财政的贡献率低。

(二)城镇化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够兴旺。2011年,我县城镇化率为29.4%,排全市第十位。城镇化是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促进县域产业从分散逐步集中,形成聚集效应,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工资收入,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带动县域消费、物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产业。

(三)农业产业化率低,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困难。一些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如石海茵红李、柑桔、赵氏泡菜等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没有形成产业化,产业链条短,不能形成农户、基地和龙头加工企业一体化发展格局,致使我县大多数农产品增值幅度小,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困难。同时,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许多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加上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洪涝、干旱等灾害性天气趋于频繁,我县不少地方干旱的时候缺水,发生洪涝只能眼睁睁地受淹,也造成了农业生产不稳定,农民增收困难。特别是近年异常的气候条件对我县烤烟产业发展带来的制约尤为突出。

(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源拓展困难。收支矛盾突出,增人增资、项目县级配套资金、保障性支出等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加大,财政资金调度困难。财政自给率低,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2011年,一般预算支出中财政自给率仅为31%,许多非税收入纳入财政收入口径,2011年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就占五分之一,财源拓展压力越来越大。

二、理清思路,增添措施 发展县域经济,增强财政实力,要紧紧围绕实现人民增收和财政增收两大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为手段,发挥财政的导向和支持作用,优化社会资本与县域资源的配置,着力培育特色经济、民营经济,扶持效益好、财政贡献率高的产业和企业。

(一)调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调整经济结构既要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也要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持续性得到增强。首先,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企业、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发挥它们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强化政府的协调和指导作用,减少市场弱点带来的浪费与危害,实现结构调整的优化;第三,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与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结合起来。

(二)壮产业。

第一、围绕做强工业上项目,培植工业支柱财源。坚持“以业兴县”不动摇,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托资源优势,培植壮大煤硫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轻纺服装等主导产业,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作支撑,上下游产品配套延伸,集群化发展的工业格局。一是以大项目进园区为总抓手,不断提升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水平,壮大主体财源。狠抓太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园区平台承载能力。按照“两化”互动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完善工业园区供电、供水、道路和污水处理等生产配套设施项目的同时,适度发展金融、教育、医疗、通信等服务行业,切实解决园区企业职工住宿、购物、看病、子女上学等问题;二是狠抓项目落实,着力增强重点项目拉动能力。紧盯大客商,引进大项目和优质项目,壮大工业支柱,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依托煤、硫、石灰石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抓好攀钢集团、佰瑞德集团、地奥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在我县的投资开发和项目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电力公司、锦巍集团、五星集团、华福集团等一批本土企业,逐步形成以煤、硫、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县域工业体系。

第二、围绕创税农业上项目,培植农业支柱财源。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应进一步加大,由规模农业、设施农业向现代服务业、旅游休闲农业“漂亮转身”。一是大力培育特色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积极转变思路,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突出推进农业产业化,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依托蔬菜、食用菌、桑蚕、畜牧、林果五大主导产业,加大“农字号”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植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流通项目,使财政增收由生产环节转到农产品深加工、购销环节,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二是抓基地项目建设,扩张特色农业规模。在扩张量的同时,同步实现了质的提升,提高基地的经济产值和规模化水平,既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途径,又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供应了充足的原料,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发展格局;积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突出抓好无公害蔬菜,优质粮油、烤烟、蚕桑、特色水果、山地乌骨鸡、珍稀实用菌等标准化基地建设,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三是稳定和完善农业政策。继续推进“春风工程”和百万元产值村建设,同时,采取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项目,加强农业水利设施项目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围绕开发旅游业上项目,培植旅游支柱产源。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要继续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认真落实扶持旅游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推进旅游业提质增效。依托我县“一海一山一古镇”特色旅游资源,打好“石海牌”和“僰苗文化牌”,培育与旅游相结合的文化产业,促进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相结合,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以兴文石海、僰王山风景区为着力点,以太安石林、九丝王城、中国大鲵生态观光旅游、仙峰避暑度假旅游为辅,丰富旅游景点布局。加快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旅游线路的整合力度,增加文化底蕴,丰富旅游内容,积极打造川南旅游环线重要节点,形成特色旅游产业群,开发乡村游、生态游、农家乐等地方特色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与观光农业一体化,实现县域财源稳定增长。

第四、围绕商贸流通服务业上项目,培植商贸服务业支柱财源。抓住宜宾市建设川滇黔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和着力构建川滇黔结合部现代物流和商贸中心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大项目,建设大市场,形成大流通,发展大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档次,实现服务型经济向税源经济的转变。围绕太平工业园区“一园三区”建设,完善太平物流中心,加快仙周物流中心,提速玉屏物流中心建设。合理布局全县商业网点,构建由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超市、连锁店,着力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

(三)重争取

以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实施的差别化政策为契机,立足我县是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省级乌蒙山区扶贫县、扩权强县试点县、革命老区县的县情,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资金和经费安排,特别是争取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以及城建、交通、水务、农业、扶贫开发、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我县倾斜,推进兴文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县快速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三、强基固本,开源节流

(一)优化环境,增强经济发展软实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良好的政务环境、有序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精简各类评比检查,取消不合理收费,坚决治理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筑企业在兴文注册,避免财源的流失。抓住宜宾打造“长江上游白酒经济带”这一契机,壮大发展酒类产业,增加财源。

(二)强化管理,增强财政保障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对财政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税收的征缴力度是增强财政保障能力的有力举措,对我县而言,建安营业税、运输营业税的就地解缴显得尤为突出;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和财政专户;通过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和财政收入分析等技术手段,进一步强化财政收入科学预测和税收秩序的规范;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及资产收益的管理;杜绝盲目、重复建设和超标准建设问题,严格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批,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从严控制和节约财政投资。

篇7:加大财政改革力度 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

1.加快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商品粮生产大省和粮油猪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鼓励主销区通过多种方式到主产区投资建设粮食生产基地,更多地承担国家粮食储备任务,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降低或取消产粮大县直接用于粮食生产等建设项目资金配套。完善森林、草原、湿地、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继续执行公益林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建立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和蓄滞洪区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地方开展耕地保护补偿。

2.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按照稳定存量、增加总量、完善方法、逐步调整的要求,积极开展改进农业补贴办法的试点试验。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办法,继续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3.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增加“三农”支出。公共财政要坚持把“三农”作为支出重点,中央基建投资继续向“三农”倾斜,优先保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拓宽“三农”投入资金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

4.整合和统筹使用涉农资金。稳步推进从财政预算编制环节清理和归并整合涉农资金。支持黑龙江省进行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在认真总结经验基础上,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验。改革项目审批制度,创造条件逐步下放中央和省级涉农资金项目审批权限。改革项目管理办法,加快项目实施和预算执行,切实提高监管水平。加强专项扶贫资金监管,强化省、市两级政府对资金和项目的监督责任,县级政府切实管好用好扶贫资金。盘活农业结余资金和超规定期限的结转资金,由同级预算统筹限时用于农田水利等建设。

5.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财政补助政策。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大各级政府水利建设投入,落实和完善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资金政策,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加大征收力度。完善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政策。谋划建设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和雨洪水资源化利用,启动实施全国抗旱规划,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建设标准,探索监管维护机制。

6.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对具备条件的项目,实施法人责任制和专员制,推行农业领域国家科技报告制度。明晰和保护财政资助科研成果产权,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发展农业科技成果托管中心和交易市场。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和技术集成推广力度,推动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以分子育种为重点的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推进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组织重大农业科技攻关。继续开展高产创建,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加强农用航空建设。将农业作为财政科技投入优先领域,引导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高校在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7.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推行种子企业委托经营制度,强化种子全程可追溯管理。加快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主攻机插秧、机采棉、甘蔗机收等薄弱环节,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积极发展农机作业、维修、租赁等社会化服务,支持发展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

篇8:财政支农力度必须加大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必须优化农村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转移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但这需要相当长时间,花费相当大投资。从较短时间看,要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具体来说,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清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十年不变。现在农产品价格低廉,农民收入很低,但农村各种税费很重。几年来,一些地方实行费改税,取得一定成绩。但有的地方费未减少,税却增加;有的地方一些收费项目取消后又恢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新的收费项目。当前减少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是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措施。为此,一是要彻底清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降低收费标准;二是对一些由收费支持的经济开支,要采取措施,减少开支,提供新的经费来源;三是要规定清理后保留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十年不变,明确规定不再设立新的收费项目。

第二,大幅减免农业税。在我国历史上,每当农民生活困苦时期,政府都会减轻税赋。那时农村税收是政府财政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现在农业各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很低。2001年,农业各税只有481亿元,占中国家财政总收入15300亿元的3.14%。即使全部免征农业税,国家财政也完全能够承受。免征农业税后,县级财政所需经费,以2000年为基数,原则上由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一些财政困难的省份,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第三,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财政用于农业的比重应逐年有所提高。今后五年,建议提高到“八五”期间的水平,即9%~10%。这里要指出,农村公共建设,如修桥、修路、供水、排水、建厕、排污等等,往往实行“民办公助”、“以工代赈”等方式,这是不合理的。城镇中这些公共建设,完全由政府出资,为什么农村却由农民负担呢?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农村各项公共设施,应由政府出资。农民提供劳动力,应付给工资;农民提供设备和材料,应按市场价格付款。这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第四,免费供应农村初中和小学生教科书、练习本和其它文化体育用品。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保证每个适龄儿童都能入学,是学生家长的义务,也是国家的义务。但目前除了免收学费以外,学生家长要负担各项杂费,还要负担学生的书本文具费。这笔钱对城镇家庭来说,负担不重,问题不大,但对农民来说,却是不小的负担。建议这笔费用由政府负担。按照2001年统计,全国农村初中学生3121万,小学生8604万,合计11726万,如果每人每年平均需100元,大约需要由财政支出100亿元。如果目前国家财政有困难,可以提倡有条件的地方先实行,以后逐步推广,扩大范围。

第五,提高农村救济和扶贫标准。当前农村还有3000万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低下,有的温饱问题还未完全解决。按照现行扶贫标准,平均人年收入625元。这个标准太低。现在一方面粮食、衣服、日用品大量过剩积压,一方面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很低,缺乏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这是不合理的。建议提高对农村贫困户的补助标准,把贫困线从625元提高到1000元。这不仅可以大大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也可以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

第六,建立农村扶贫担保基金和扶贫贴息基金。近几年来,银行消费信贷发展迅速,但基本上是贷城不贷乡,贷富不贷贫,贷多不贷少。农村贫困户所需少量消费贷款,求贷无门。金融机构也有实际困难。不能要求金融机构在没有财产担保情况下向农户贷款。因此,要建立农村扶贫担保基金,向申请消费信贷的贫困农民提供担保。同时,贫困农户消费信贷应实行无息贷款,利息由扶贫贴息基金支付。

篇9:加大财政改革力度 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

推动财政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省财政厅

春节刚过,省上即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我省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开始打响。上午,赵书记和赵省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为全省指明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做好新时期财政扶贫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和政府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始终把扶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大支持力度,突出支持重点,坚持财力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倾斜,2001至2010年,全省财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26.6亿元,10年翻了3番,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57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当前,扶贫工作已经从解决温饱问题转入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省贫困人口比2010年减少一半,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四保障”。要完成这个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新的方法,更实的措施,扎实做好新时期财政扶贫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加大投入,建立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推动贫困地区发展,投入是保障。一是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既要抢抓中央将我省秦巴山区、吕梁山区、六盘山区等3个国家级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央最大限度的支持;又要建立地方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确保省级扶贫资金投入每年不低于中央扶贫资金的30%,市县本级扶贫资金不低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每年增长不低于20%,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扶贫开发投入机制。同时,要积极拓宽扶贫资金投入渠道,从彩票公益金和其他政府性基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扶贫开发。二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要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对片区县(区)的补助系数。中省各类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向片区县(区)倾斜。中省投资优先安排片区内民生工程、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项目。在片区内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资金配套。三是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对在片区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费用补贴和奖励,引导社会和信贷资金投入扶贫开发。

三、突出重点,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是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各级财政部门要突出支持重点,围绕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的目标,不断加大支持力度。财政扶贫资金的安排和使用,要进一步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同时,要把扶贫开发与城镇化建设、农业产业化、移民搬迁和社会事业发展等结合起来,通过支持企业扶贫、金融扶贫、搬迁扶贫、文化扶贫、生态扶贫等,大力支持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事业发展,努力促进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同时,兼顾其他贫困地区和人口。

四、创新方法,提高扶贫资金帮扶实效。各级财政部门要主动适应新时期扶贫“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新要求,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摸清贫困户底数,建档立卡,建立详细的“到村到户”信息资料系统,并对贫困户划分类别,实施“分类管理”,使每个贫困村和贫困家庭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扶持。对缺乏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残疾人、五保户等,采取低保、困难补助、五保集中供养等方式,实施救济式扶贫,实现扶贫开发政策和社保制度有效衔接;对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能够掌握一定技能的贫困人口,采取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创业扶贫、产业扶贫等方式,实施开发式扶贫,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使贫困户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篇10: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HC镇财政在经历大动迁和区划调整后出现税收收入锐减、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现象,加上宏观经济不景气,HC镇财政面临严峻挑战。为解决收支矛盾,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全镇上下积极应对,通过招商引资培植财源,组织协税护税,促进税收增收,但经济财政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新的产业格局修复尚待时日,经济财政发展仍处在企稳回升阶段。越是经济财政形势复杂的时期,越是宏观调控的关键时期,越要深入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保证全镇资金需求,我们在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方面狠下功夫,做足功课。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操作流程

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HC镇财经中心以资金使用的科学性、规范性、安全性为目标,建立健全覆盖财政资金审核、拨付、使用和监管的管理制度体系。在严格执行原有制度的基础上,相继制定了《票据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度》。

HC镇财经中心在不断完善本部门制度建设的同时将制度体系建设扩展到事业单位及其下属公司,相继出台了《HC镇财政机关事业单位收付结算中心资金审批程序及制度》、《HC镇各事业单位下属公司资金审批程序及制度》、《HC镇关于使用中央、市、区下拨专项资金的相关规定》以及其他相关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规范,使工作有章可循。

二、健全预算体系,提高预算完整性

规范全镇财政预算编制范围和对象,健全预算体系,统一预算编制政策、编制要求和编制格式。在编制时,将部门所有的收支都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将预算内外收支、上年结余资金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全面反映财政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实行综合管理。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按照“保基本、保民生、控制项目支出、量力安排实事工程、压缩公用经费”的要求安排预算支出。

三、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准确性

加强对预算单位人员、支出标准等基本数据的收集整理,不断完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科学制定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定额

标准,制订了《部门预算编制手册》,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做到基本支出预算能准确地反映预算单位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类型等基础数据;项目支出预算要有明确的项目内容和计划安排;涉及政府采购的要同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随着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入,HC镇财经中心特别注重预算管理由粗放向细化转变,由随意向规范转变。编制方法日益完善,工作流程逐渐规范,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明显提升。

四、控制项目支出,加强项目管理

HC镇财经中心严格控制项目支出,不断细化项目预算。预算单位申报预算时要按照项目的重要性降序排列各支出项目,申报项目要提供说明文件及明细支出内容,新增项目需提供相关政策文件。所有项目按轻重缓急来安排预算,原则上,首先安排上年延续项目,其次是相对固定的经常项目,最后安排非经常性项目。在单位项目总体平衡时,优先考虑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民生等公共性项目。在项目的执行中,HC镇财经中心及时跟踪项目进展情况,督促预算单位专款专用,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和方向使用。

五、规范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约束

严格预算执行,规范预算调整。预算经人代会批准后,不得随意调整,追加预算要按规定程序办理,将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有机结合,提高预算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加强预算执行的组织协调和分析监测,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凡无预算、超预算支出一律不得支付。为解决财务集中核算后会计监督的弱化问题,及时动态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在原有审批流程中(报销业务由经办人、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和领导审核签批后,在出纳处报销)新增一个环节,即出纳付款前由会计审核签字,以确保费用支出有预算且不超预算。

HC镇财经中心依托闵行区公共财政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将预算资金的申请、审核和划拨等不相容环节完全分离,不断完善的预算资金支付审批流程,科学调度资金,保障均衡支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完善财经中心的账务处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提升预算执行水平。

六、强化财政监督,自觉接受监督

财政监督既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保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得到全面落实的重要手段。HC镇财经中心逐步细化报送人大审议的预算草案,不断增强预算报告的可读性,提高

预算内容披露的详细程度。在公务卡的申办和使用中,纪委全程参与和监督,保证公务卡规范操作;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中,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纪委等部门监督。通过开展“预算编制说明会”等形式向镇人大、纪委等部门介绍预算编制情况,邀请人大代表参与预算编制,使相关职能部门了解预算编制依据,掌握本镇的资金安排情况,为他们行使监督职能提供便利条件,也为在财力不足、收支矛盾很突出的背景下,严格预算编制和精打细算资金安排取得人大等职能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七、完善岗位设置,加强职工培训

根据财政管理的各项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统筹兼顾,科学设置工作岗位,界定岗位职责,制定岗位规范,各岗位之间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将科学管理的要求落实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岗位,体现管理的精确性和细致化。抓好财政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综合素质。

在财力不足,收支矛盾很突出的情况下,HC镇财经中心依托于制度建设,不断规范程序,强化监督,在收入预测上精谋细划,力争应收尽收;在支出分配上精打细算,力争科学合理;在预算执行上精耕细作,力争严肃规范。通过全面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来不断提高财政管理质量和效益,为全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财政应有的贡献。

篇11:加大财政改革力度 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

贯彻落实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现代财政理财观念,推动工作开展、提升管理层次、丰富财政文化,按照市财政局《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见》的精神,我们要深入把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涵,研究和探索财政管理的内在规律,把握加强管理的方向和途径,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结合实际情况抓好组织领导,明确进度,落实责任,加快推进相关工作。

一、加强预算管理

(一)逐步建立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在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加快建立由以上四种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的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

1、公共财政预算。根据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和政策调整等因素,科学安排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计划,完善考核方法,不断优化财政收入结构,逐步提高“四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结合“十二五”财政规划编制,研究中期收支预测和预算编制模式,为预算编制提供支撑。

2、政府型基金预算。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基金项目范围和收支科目,全面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并提交同级政府人代会审议。要制定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金基金管理,各项支出必须

1依据预算和指标文件办理拨款。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完善区级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办法,规范收益范围,科学划分收缴范围,积极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

(二)积极推进综合预算,不断完善部门预算。

积极推进综合预算,逐步将单位所有非税收入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并实行统筹安排。规范和完善预算决策、分配机制,切实加强预算管理监督,探索建立预算绩效考核体系,促进部门预算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要综合考虑政策调整等增减收因素,分税种科学测算税收收入,依据各项非税收入政策规定,结合政策变化,分项目测算非税收入。科学制定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并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逐步实现“一上”预算编制全部细化到“项”级科目和落实到具体执行项目。基本支出预算要动态、准确地反映预算单位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类型等基础数据。项目支出预算要有明确的项目实施计划和时间进度,且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得调整。涉及政府采购的要同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二、积极实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一)部门预算改革不断深入。要规范部门预算编制程序,提前预算编制时间,细化预算编制内容,控制代编预算规模,努力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建立部门预算责任机制,强化部门预算编制、执行主体责任。建立完善重大支出项目事前评审机制、部门预算回访和项目核查制度,不断提高预算编制质量。逐步建立

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标准体系,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综合预算,逐步将单位所有非税收入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并实行统筹安排。规范和完善预算决策、分配机制,切实加强预算管理监督。

(二)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管理,提高财政直接支付比重。加强国库现金管理,建立完善国库现金管理运作机制,实现财政资金保值增值。

(三)不断深化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和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凡是政府采购目录列举的项目一律纳入政府采购,加强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提高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率;创新政府采购方式,降低政府采购成本,对政府采购重点项目实行跟踪问效,不断提高政府采购质量和效率。

三、强化收支管理,不断优化收支结构

收入方面,要坚持依法治税,从严查处违反税收政策的行为,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加快推进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建设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和省规定的非税收入项目、种类和标准,严禁超范围、超标准征收以及擅自减免缓征,做到应收尽收、均衡入库。

支出方面,要整合各种政府资源,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加大对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投入,严格控制出国、车辆、接待等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建立

健全因公出国(境)任务审批和经费审核联动机制,实行预算指标、用汇指标“双控制”。

四、加强财政性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财政性资金监管,将财政监督与财政评审、绩效评价等管理手段结合起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进一步提升财政监督层次,重点加强民生资金、项目资金和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加强对各类专项资金、非税收入管理使用等情况监督检查。积极推进关口前移,探索对部门预算“一上”环节的资料进行前期审核。对财政支出项目实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运行机制。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完善内部稽核、内部制衡和相互纠错机制。规范资金拨付流程,加强印鉴和票据管理,按照有关制度规定与预算单位、人民银行、开户银行定期对账。

二是探索建立预算绩效考核体系,促进部门预算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出台具体的考评办法,重点对社会关注度高、涉及民生的项目进行考评,并逐年扩大考评范围。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实行全面的追踪问效,评价结果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以后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并探索建立评价结果公示制度。通过建立资金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完善项目资金绩效管理模式。同时,把资金使用绩效与对部门重点工作目标、职责任务联系

上一篇:四年级数学暑假期作业下一篇: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