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2024-05-28

优秀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共8篇)

篇1:优秀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比较三种分散系的特征

2.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溶解度在物质分离方面的应用。

3.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溶解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综合计算。

4.了解胶体的制备、鉴别和提纯;掌握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基础知识整理】:

一、分散系概念以及三种分散系比较

1.分散系

2.三种分散系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

外观

分散质微粒组成 单个分子或离子 分子集合体或有机高分子 大量分子或离子集合体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实例 食盐水、碘酒 肥皂水、淀粉溶液 泥水

二、胶体

1.定义:分散质的大小介于 ~ 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2.胶体的分类

按分散质的组成分为:

粒子胶体:如Fe(OH)3胶体,Al(OH)3胶体

分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所得分散系,淀粉溶于水所得分散系

按分散剂的状态分成:

液溶胶:如Fe(OH)3胶体、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豆浆、血液、肥皂水等

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气溶胶:烟、云、雾等

3.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1)丁达尔现象

(2)布朗运动

①定义:胶体粒子在做 的运动。

②水分子从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

(3)电泳现象

①定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②解释: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

③带电规律:

i. 一般来说,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

ii.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等胶体带负电;

iii. 蛋白质分子一端有—COOH,一端有—NH2,因电离常数不同而带电;

iv. 淀粉胶体不吸附阴阳离子不带电,无电泳现象,加少量电解质难凝聚。

④应用:

i.生物化学中常利用来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ii.医学上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来诊断某些疾病。

iii.电镀业采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均匀的沉积在金属、布匹和木材上。

iv.陶瓷工业精练高岭土。除去杂质氧化铁。

v.石油工业中,将天然石油乳状液中油水分离。

vi.工业和工程中泥土和泥炭的脱水,水泥和冶金工业中的除尘等。

(4)胶体的沉聚

①定义:胶体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聚集起来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分散质改变成凝胶状物质或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②胶粒凝聚的原因:外界条件的改变

i.加热:加速胶粒运动,减弱胶粒对离子的吸附作用。

ii.加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减弱电性斥力。

iii.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的胶体:相互中和,减小同种电性的排斥作用。通常离子电荷越高,聚沉能力越大。

③应用:制作豆腐;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三角洲的形成。

4.胶体的制备

(1)物理法:

如研磨(制豆浆、研墨),直接分散(制蛋白胶体)

(2)水解法:

[Fe(OH)3胶体]向20mL沸蒸馏水中滴加1mL~2mL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一会儿,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离子方程式为:

(3)复分解法:

〔AgI胶体〕向盛10mL 0.01mol?L—1 KI的试管中,滴加8—10滴0.01mol?L—1 AgNO3,边滴边振荡,得浅黄色AgI胶体。

〔硅酸胶体〕在一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1mol?L—1HCl,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

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g++I—=AgI(胶体)

SiO32—+2H++2H2O=H4SiO4(胶体)

复分解法配制胶体时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生成沉淀。

5.胶体的提纯

6.常见的胶体分散系

①Fe(OH)3胶体,Al(OH)3胶体,原硅酸胶体,硬脂酸胶体。分别由相应的盐水解生成不溶物形成。

FeCl3溶液:Fe3++3H2O=Fe(OH)3(胶体)+3H+

明矾溶液:Al3++3H2O=Al(OH)3(胶体)+3H+

水玻璃:SiO32—+3H2O=H4SiO4(胶体)+2OH—

肥皂水:C17H35COO—+H2O=C17H35COOH(胶体)+OH—

②卤化银胶体。Ag++X—=AgX(胶体)

③土壤胶体。

④豆奶、牛奶、蛋清的水溶液。

⑤有色玻璃,如蓝色钴玻璃(分散质为钴的蓝色氧化物,分散剂为玻璃)。

⑥烟、云、雾。

三、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一定 下,一定量的溶剂中 再溶解某溶质时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一定 下,一定量的溶剂中 继续溶解某溶质时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S)指的是在 下,某固体物质在 溶剂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 (单位是 )叫做该条件下该溶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

篇2:优秀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氨和铵盐的性质、用途

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实验室制氨的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闻导课]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

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量消防车…。

[问题]

1、为什么在氨气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

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

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

[板书]二、氨

1、NH3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可作致冷剂。

[实验4-9] 成功关键:烧瓶干燥、密封。

现象:形成红色喷泉。证明: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 讲解]:1体积的水约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板书] 在通常状况下,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

[过渡]氨的水溶液是碱性的,但其中的水是中性的,氨分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

[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

(1)NH3与水的反应:

[分析]

其中一水合氨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 NH3·H2O== NH3↑+H2O

[板书]NH3+H2O==NH3·H2O==NH4++OH-

[思考]:分析NH3溶于水存在的过程,讨论氨水中的成份:分子、离子。

[板书](2)NH3与酸的反应:

[ 演示实验]氨与氯化氢反应

[观察]现象:大量白烟生成。

[思考]:生产Cl2的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如有白烟生成,则说明已发生漏气,这是为什么?

[板书]化学方程式: NH3+HCl=NH4Cl

NH3也可与其它酸反应,例: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讲解] NH3在一定条件下可于O2、NO、NO2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3)NH3与O2的反应: 4NH3+5O2 == 4NO+6H2O

[演示实验]实验室制取氨气:

[板书]3、NH3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原理:在实验室里常用铵盐和碱加热的方法来制取NH3。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板书]2NH4Cl+Ca(OH)2 == CaCl2+2NH3↑+2H2O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提问]:

1 能否浓硫酸干燥NH3?

2 能否使用NH4HCO3、NH4NO3 、NH4Cl?为什么?

3 使用碱石灰代替消石灰有什么优点?

[过渡]氨与酸反应形成氨盐,我们下面分析氨盐的性质

[板书]4、氨盐

[讲述]铵盐是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铵盐都是晶体,能溶于水。

主要化学性质:

[板书](1)铵盐受热易分解:

[实验]加热NH4Cl观察现象,是否时升华?

[板书]化学方程式: NH4Cl== NH3↑+HCl↑、 NH3+HCl= NH4Cl

NH4HCO3 == NH3↑+H2O+CO2 ↑

[讲解]铵盐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例:(NH4)2SO4+2NaOH == Na2SO4+2NH3↑+2H2O

[板书](2)铵盐与碱的反应:(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强调]这个性质是一切铵盐的共同性质,实验室可利用这个性质来检验NH4+的存在。

[注意事项]: 实验条件:浓溶液或固体,加热。

较稀溶液中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先浓缩,后检验。

[板书]5.NH3的用途:

[讲述]可用于氮肥工业及其它化工产业上(如:制纯碱),制冷剂。

[思考交流]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课后小结

课后习题

1下面能实现人工固氮的是( )

A.豆科植物根瘤菌 B.用烧碱溶液吸收NO2

C.合成氨车间 D.闪电

解析:选C。豆科植物根瘤菌、闪电均能将游离态的氮转化成化合态,该过程属于自然固氮,A、D错误;烧碱溶液吸收NO2不属于氮的固定,B项错误;合成氨反应为N2+3H2==2NH3,属于人工固氮,C正确。

2.下列不属于铵盐的共同性质的是( )

A.易溶于水 B.与苛性钠共热产生NH3

C.都是晶体 D.受热分解都产生NH3

解析:选D。铵盐都是晶体,均易溶于水,与NaOH共热都能发生NH4++OH-==NH3↑+H2O而产生NH3;部分氧化性酸对应的铵盐受热分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产生NH3。如NH4NO3。

3.为了更简便地制取干燥的NH3,下列方法中适合的是( )

A.NH4Cl与浓H2SO4混合共热,生成的气体用碱石灰进行干燥

B.N2+3H2==2NH3,用烧碱进行干燥

C.加热浓氨水,气体用碱石灰干燥

D.加热NH4HCO3,气体用P2O5干燥

篇3:优秀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1. 重视化学史实,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试想一个没有爱国思想的人, 掌握着现代高端知识对社会未必是一件好事。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塑造学生的爱国品格是首要任务。

化学史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现的历史以及科学家的奋斗故事, 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激励他们的爱国思想。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 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 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 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 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在学习Na2CO3时, 介绍我国留美化学博士侯德榜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 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 经过潜心研究, 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学习科学家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 从而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把爱国主义的觉悟和情感变成刻苦学习的动力, 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 立志报效祖国, 为实现中国梦而学习的决心。

2. 在化学练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抗挫折能力

新时代的人才不但要有睿智的头脑, 丰富的知识, 广博的胸襟, 而且还要具有充分经受挫折考验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它既是人们相信自己、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倾向, 又是人们开拓进取、向上奋进的动力, 还是人类心理健康的核心, 也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在化学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相对较为简单的、并且具有曲径通幽之妙的练习, 使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就会豁然开朗, 轻松完成。学生不断在这样的练习当中获得成就感, 逐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从而使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 并充满自信。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挫折, 关键是如何对待这些困难和挫折。为了使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变得更加坚强, 在平常的化学练习中也需要增加难度, 例如, 提供多步分析的化学实验探究与创新题给学生练习, 使学生在练习中碰到钉子、啃到骨头、品尝一些失败, 从而接纳自己的不足。但是这类练习不可频繁, 否则事与愿违。这样学生的意志得到了磨炼, 人生中碰到困难就不会轻易放弃, 抗挫折能力得到逐步养成, 信心更加坚定。使学生敢于面对挫折, 并以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把自己锻炼得更坚强, 更具适应能力, 成为生活的强者。

3. 在化学测试中培养学生的诚信品格

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 是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德和素质, 不仅难以形成内在统一的完备的自我, 而且很难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取得成功。诚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 也是个人修德达善的内在要求。缺失诚信, 就会使自我陷入非常难堪的境地, 也破坏了社会人际关系。因此诚信是学生必备的优秀品格之一。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设置一些宽松的考试环境, 有时甚至不用教师监考, 让学生自觉遵守考试规则, 自我约束, 不作弊。使考试不仅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尺, 而且成为塑造学生诚信做人的一种重要手段。

4. 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品格

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是成功的关键因素。现代社会光靠单打独斗是不会获得成功的, 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团队, 这就要求优秀个人充分融入团队中, 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一项重大成果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 需要大家团结合作。在化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实验时, 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实验,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与人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更容易获得成功, 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发展合作能力。通过在化学分组实验中的不断渗透团结合作理念, 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 克服自私和妒忌, 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 既能够尊重他人, 理解他人, 欣赏他人, 又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5. 在讲授资源短缺内容中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德

勤俭节约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是当前贯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柱。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 保持勤俭节约的精神, 能使人每时每刻从严要求自己, 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

在化学教学中挖掘相关节约的内容, 不断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 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例如, 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 但是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必须爱惜水和节约用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 农业和园林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 生活用水一水多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 随着工业的发展, 现今面临被耗尽的危险, 同时为了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要提高煤等燃料的燃烧利用率, 开发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新能源, 倡导低碳生活。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充分地利用教材, 挖掘其内涵, 使节约的理念根植于学生的大脑中, 以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创建。

篇4:优秀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关键词】体育教学 意志品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经济条件也逐渐变好,现在的高中学生没有吃过什么苦头,也没有受过什么罪,因此,他们的心理品质往往比较脆弱,意志品质也很微弱,面对挫折很可能轻易就接受不了。但是,当前的社会竞争却越来越激烈,社会需要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优秀的学生。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全面铸就学生的意志品质。

一、洗涤学生的头脑,给学生铸就意志品质

学生读高中后,往往有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准则,教师要努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虽然教师刻意锻炼学生,但是学生容易躲避甚至逃避苦难和挫折,不去做那些艰难的体育动作。所以,教师要首先在思想上给学生新的洗礼,让学生乐于锻炼。教师要让学生思想上得到洗礼,让学生主动得到意志品质的锻炼,教师也可以给学生穿插讲解奥运冠军优秀的意志品质的事例,让学生接受正面的力量的指引。这样,高中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就会变得主动而积极。教师要给学生的头脑进行洗礼,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充分指引学生,鼓励学生,带领学生纠正动作上的缺点,引领学生一起朝着铸就优秀的意志品质的道路上前进。

二、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意志品质绽放

高中体育课堂是学生体育知识的宫殿,也是学生意志品质得到铸就的场地。高中体育教师刻意让学生经常操练,让学生明白体育教学可以放松身心,精神愉悦,刻意让学生逃脱学习的压力,但是,体育锻炼更能锻炼学生的身心,经过体育的学习,通过各种运动活动能铸就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状态的提升。

“支撑跳跃”是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的优秀的运动项目,能培养学生自信,吃苦等意志品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目标,先让学生了解完成这个动作的基本要领,让学生知道学习这个体育运动的实际的价值,并能激发学生产生运动的兴趣。学生可能还是会有害怕的心理,因为这个项目运动难度很大。教师可以将这些动作分开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教师首先让学生集体操练起跳、助跑等分解的动作,为连续的动作打好能力基础,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的心理,带领学生勇敢地进行练习。学生完成动作有不科学不规范不标准的地方,教师要进行纠正,科学引导学生学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感受到疲劳,教师要锻炼学生形成优秀的意志品质,发扬学生不怕累,不怕苦的精神品质。教师就要抓住机会,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自觉完成动作训练的任务。

三、直面各种困难,知难而上

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信念,让学生产生执着的信念,在信念的指引下努力克服体育运动中的困难,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体育学习中最大的敌人就是学生自己,教师在铸就学生意志品质的过程中,首先要克服自身的惰性。很多学生非常疼爱自己,身体一点不舒服就不肯上体育课,想着请假等。高中学生容易害怕体育运动,容易躲避困难。

高中体育教师要鼓励学生战胜困难,知难而上,努力战胜体育运动中的困难,激发学生产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学生成为意志品质优秀的高中生。在好的信念的指引下,高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身体得到锻炼,意志品质得到铸就。

四、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加强模仿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好办法。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主动带领学生进行热身的运动,不断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放松学习的参与,难度活动的突破,技能动作的练习。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时刻有教师的相伴,学生并不孤独,有老师在一直陪伴。教师要科学地指导学生,亲切地鼓励学生。

五、带领学生快乐学习,铸就学生意志品质

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学生要学习很多文化知识,体育课是学生难得的放松的机会。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体育快乐学习,实现学生精神的放松,让学生充满快乐的感受。教师可以多给学生组织一些优秀的游戏项目,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铸造优秀的意志品质,学会体育知识,磨练意志品质,塑造学生的优秀的人格。

综上所述,教师要铸就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实现学生个人的发展,顺应时代的飞速发展浪潮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中体育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要重视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意志品质的铸就,让学生从学习中更多地获得营养,并作用于学生的生活和人生。高中体育教师要铸就学生的优秀的意志品质,努力实现学生人格的完美绽放。

【参考文献】

[1] 周冰. 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J]. 新课程·中旬,2016(3).

[2] 张晴晴. 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J]. 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14(12):90.

篇5:高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优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重组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本节的主干知识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是一个微观的分子水平上的过程,学生缺乏直观经验,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和物理模型模拟等,使这一内容直观化;侧枝内容是rna的种类及遗传密码的概念、种类、特点等。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繁杂,我将它们置于本节课之前和之后分别讲解。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用2课时。由于课时调整,我在上完dna结构后直接跳跃讲述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容,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因此,本节教学主要是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描述,而且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达到理解层次的目标,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观点思考和讨论相关的问题,需要运用有关dna和rna结构的知识,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分析;“为什么是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呢?”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本节教材的另一特点是插图多而且复杂。插图包括结构示意图、化学组成区别图、转录过程流程图、翻译过程流程图和一个mrna分子上的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示意图等。能否处理好教材中的插图,是本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dna分子结构后,已经能够建构dna的分子模型,并掌握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同时对dna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探知有关dna的其他问题,学习的欲望强烈,但是学生往往会陷入学习时明白,学完了就糊涂的困惑中。因此在每节课前都有一个复习旧知识的环节,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能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理解密码的简并性。

2、能力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识图能力,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让学生能利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原理和过程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2)教学难点

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基于以上分析,在整体上我决定,一方面从学习目标的任务入手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完成什么是转录?怎么转录?什么是翻译?怎么翻译?这四个问题。另一方面调整课堂结构,不再利用传统的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教学叙事程序,而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先了解全貌再深究细节的程 序;在策略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设置问题串,层层设疑,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法上,采用多媒体课件、模型模拟等形式,把抽象、复杂、微观的过程动态化、形象化、宏观化。这样有利于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悟和理解,又能节省时间。但教材中的八幅图表不能放弃不用,否则就会忽视了学生的识图、辩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在学法指导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过程

篇三:高中生物必修一 走进细胞优秀教案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第一章走进细胞的引入,让他们体会一下学习细胞的好处。〖板书〗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边思考边回答。

〖生答师提示〗1.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 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问题〗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注意思考。

〖板书及问题〗

一、为什么说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列表说明(板书)〗选列出问题空表,学生一边阅读课本一边填写,教师总结。

表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实例

〖思考与讨论〗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

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

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

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小结〗让学生思考之后看第四页第一二段。(第一课时完)〖复习引入〗略。〖板书〗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问〗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可以分为那些层次?为什么说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列表说明(板书)〗选列出问题空表,学生一边阅读课本一边填写,教师总结。

表2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思考与讨论〗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

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

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小结〗略

〖作业〗课后练习一二题。

〖答案〗1.(1)活细胞:a、d、g、i;(2)死细胞:b、e;(3)细胞的产物:c、f、h。2.(1)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因为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生物);(2)种群层次;(3)群落层次。

拓展题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

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

篇6:化学优秀教学反思

现在教师应该是导演、教练。有一次我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得出铁与水、氧气相互作用。一位学生问道:“铜生锈的条件是什么?”我脱口而出:也把铜放在密闭的水中、二氧化碳、干燥的氧气中,然后就可以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这个学生又问我:“老师,铜锈的化学式是Cu2(OH)2CO3,根据化学式推测,把铜放在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也会生锈?”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这个条件就够铜锈的组成元素了。”我恍然大悟,也深受震动,从中领悟了“教中学”和“学中教”也真正体会了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事实上,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急剧膨胀、信息转播技术和处理技术的飞跃发展,教师不能用现代新知识丰富自己,用新理念更新自己,靠“童子功”、吃老本,不能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思想僵化、不求甚解,而一味地把守师道,只能被淘汰,因此要转变观念。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上台讲,当学生出现错误或回答问题的学生闹笑话,其他学生会有反应,这时教师的首席地位就体现出来。我的做法是决不训斥,或打断学生回答问题,而是用目光、语言给以勇气、思维方面的肯定,用心进行交流,然后再予以纠正。不能作为教师居高临下的训斥、命令学生,严重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应该“蹲下身”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篇7:高中英语优秀教学设计

本单元主要是围绕生日展开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十二个月份和序数词的变化,以及日期和生日的表达。我上的是第二课 时 ,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十二个月份和序数词,本课时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日期的表达,以及能正确说出自己的生日, 能掌握四会句型: When’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on the… of … What would you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 I’d like …

二、说学生

十二个月份和序数词已经在第一课时学习过,大多数学生掌握良好,但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不爱表现自己,部分学生对于 英语学习缺少兴趣。

三、说教法

1、游戏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复习单词时设计了What’s missing?的游戏,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感受学习的快乐,为进一步的学习做铺垫。

2、朗读教学。英语是一门语言,交际是学习的目的,因此,课堂上朗读和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设计了多种朗读和练习方式,例如:小组朗读,个人朗读,男女对读,同桌讨论等,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得到最多的练习。

3 、任务教学。在巩固句型时,设计了Do a survey 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调查时能运用语言,巩固语言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 在课的一开始主要通过Free talk :How many days are there in a week? How many months are there in a year? 引出复习单词, 在复习单词时通过询问Which is the first/second.. month in a year来初步复习一下序数词。接着设计了What’s missing?这个游戏来进一步复习月份,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引出句型复习: When’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in…。

2.通过复习句型When’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in…。引出我的生日在几月几日,以及Helen 和Jim 的生日,重点掌握序数词,通过总结让学生对序数词的变化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学生掌握序数词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日期的表达,因为学生对于单词还不能默写,所以日期的练习只限于口头讨论和朗读。学生掌握了日期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引出本课的重点句型When’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on the… of …。 What would you like as a birthday present? I’d like … Present

这个单词比较难读,是朗读教学的重点

3.通过讨论练习C 部分句型进一步巩固句型,最后设计了Do a survey教学活动,学生在调查时再次巩固句型,并学会了用第三人陈述重点句型。

篇8:优秀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一、问题背景

1.2009年后高考成绩不再向学校和社会公布是催生实验班的现实土壤。众所周知, 一年一度的高考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但在2008年以前, 省高招办都一如既往地在高考分数揭晓的第一时间将分数通知考生本人, 并向学校和社会公布。各学校也会将本校的高考亮点以喜报的形式向社会通报, 内容包括该校当年的考生数、超过各批次 (本一、本二、本三和专科) 高校录取分数线的学生数、高分段 (通常以600分为标志) 学生数、总分及单科最高分在本地区或全省中的排名等等。这些数据确凿客观, 鲜红的喜报也的确能鼓舞人心。而从2009年开始, 《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考简章》明确指出:高考成绩属于考生的隐私, 考生凭自己的考号和密码查询成绩, 不公布、不查卷。这样一来, 各学校已无法从官方渠道获悉本校考生的具体成绩, 只能通过班主任悄悄打听那些平时成绩相对突出的考生成绩, 尤其是考上清华、北大等顶级高校的学生成绩。因此, 各校之间的竞争已从2008年以前的各批次高校的上线率“面”上的比较, 演变而为2009年后考上清华北大等一流高校的学生人数的“点”上的比拼。一言以蔽之, 各学校尤其是普通高中一级达标校之间的竞争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上清华、北大学生数的多寡之争了。在这样的背景下, 实验班应运而生、势所必然。

2. 以清华、北大为首的自主

招生均需考生参加笔试和面试, 这是改革实验班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清华、北大等国内一大批最具实力的一流高校, 莘莘学子无不对之梦寐以求, 他们跃跃欲试, 总想过关斩将、金榜题名。但这些自主招生考试考题相对新鲜灵活, 知识量大, 涉及面广。考生若没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根本无法应对。实验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要参加这种选拔考试。如果按普通班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应对考试, 必然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因此, 改革实验班语文教学已是大势所趋, 理所当然。

二、教学现状

1. 实验班不像实验班

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分班依据主要是学生的数理化生英五科成绩, 名次排在前的可入实验班。语文虽属高考必考科目, 且分值达150分, 但在分班时却显得无足轻重。这样分班的结果是, 实验班的部分学生虽然总成绩优秀, 但语文却很可能平庸甚至“缺腿”, 与普通班相比, 实验班的相当一部分同学语文成绩并无优势。

实验班的语文教学与普通班无甚差异。表现在:⑴课程设置无区别。无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均与普通班相同。⑵课时分配无差别。非毕业班每周4课时, 毕业班每周5课时。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上自校长, 下至班主任, 乃至实验班学生本人都普遍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语文成绩提高难以达到“短平快”, 且费时耗力, 因此他们还想方设法压缩语文的学习时间以挪作它用。⑶讲授形式无差异。基本上以老师讲解, 学生被动吸收为主。⑷考试检测无二致。同样的考卷, 同样的练习, 与普通班无异。

2. 语文课无所作为

语文课无所作为, 语文成绩靠天吃饭的消极思想广泛存在。毋庸讳言, 语文学科确实存在耗时多、见效慢的特点, 不像数理化能在短期内求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应该说, 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但语文的“少慢差费”与语文课长期不讲效率、无所作为关系甚大, 与语文课脚踩西瓜皮、随处乱滑甚至放任自流关系甚大。长期以来, “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普遍存在且备受学生诟病, 但不少老师却依然执迷不悟甚至乐此不疲。试问:这样的语文课能受学生欢迎吗?学生在如此厌恶的情况下学习能有多少效率?

语文课一定要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差异以及语文学习基础的差异明显增大。为了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目标, 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创造条件,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增强‘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了实现‘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的高效统一, 必须建立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 (1) 只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强调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合作与探究, 让语文课活起来、动起来,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

三、实践反思

笔者从2006年秋季随着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启动而开始带实验班语文。2006—2009年的实验班是从高一升学一直带到高三毕业, 2009年秋季又从高一开始重新带一届实验班。经过整整五年的探索实践, 我有三点体会:

1. 优秀生是可以变得更优秀的。

2009届笔者执教的高三实验班有4人考上清华, 2人考上上海交大, 3人考上中国科大, 2人考上浙大, 还有一大批学生考上985或211工程大学。全班语文成绩无一人低于110分, 25人超过120分, 最高达132分。可以理直气壮地说, 语文的成功为他们顺利升入名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优秀生是可以变得更优秀的。

2. 语文可以大有作为, 语文非重视不可。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语文天生重要。”真是至理名言!2011年高考, 我省高考科目试题普遍相对容易, 尤其是数学和理综、文综。在这样的情况下, 那原本在数理化等学科上学得轻松, 成绩也有明显优势的实验班学生, 若要在总分上胜人一筹就只能在语文、英语特别是语文学科上深挖潜力。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 优秀学生之间的竞争已越来越依赖于语文功底的比拼。普通高考如此, 自主招生考试更是如此。因此, 语文大有作为, 语文举足轻重, 语文非重视不可!

3.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 语文课程改与不改大不一样。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语文教师要勇于坚守语文精神家园时语重心长地说:“怎么坚守?就是要以出色的语文教学质量坚守这个阵地!坚守阵地就要打仗, 打仗就要凭实力。实力是从精神到物质的。”她还谆谆告诫广大语文教师:“我们要孩子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单靠说是不行的, 要把课教得情趣盎然, 让他们感到这里面是宝库, 就好像是九重之渊的骊龙颔下的明珠, 要进去把这颗明珠采到。把课上得左右逢源, 使学生学得欲罢不能, 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师的实力, 以精彩的课堂教学来感染、教育孩子热爱我们的母语, 学好母语, 会学母语, 只有用这样的办法才能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2) 于漪老师的话非常有道理。同理, 我们只有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 大胆改革实验班语文教学, 才能开创语文教学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对策措施

1. 改革课程设置。

以选修课为例。高中新课程实施后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由于不少学校都将目标锁定在最后的高考而非学生的终身发展上, 因此, 很多学校在选修课的开设问题上大打折扣, 完全不顾《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细则》的要求开足开齐选修课。指导细则明确指出:“选修课的教学, 要按照课程目标制定计划, 不能因其设置灵活而凌乱随意、漫无计划, 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 脱离了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不能单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出发, 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计”。 (3) 按照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之川研究员的意见, 目前的语文选修课可开设的课程有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大系列共16门课程。但现实中各学校又是如何开设选修课的呢?据调查, 大多数学校开不足选修课, 只选择与高考内容看似密切相关的课程加以应对, 一般包括这五门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应用》以及《先秦诸子选读》。明眼人一看就明白, 这五门课仅占可供开设的16门选修课的31%, 真是微乎其微。即便如此, 在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时也只是单纯地讲孔孟, 以对应高考文化经典考查中必然会涉及到的《论语》《孟子》, 而对庄韩老荀墨一概不讲, 如此对博大精深的先秦诸子生拉硬拽式地只取所需, 学生能够对风云激荡、圣哲辈出的先秦时代以及思想自由、雍容大度的先秦文化有基本了解吗?显然不行。我们只有开齐相关课程, 才能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 增强其文化底蕴。

2. 改变授课方式。

实验班的学生大多思维灵活, 见解独特。如果像普通班一样搞教学套路, 仅让学生充当知识的容器, 教学效果必然堪忧。如试卷讲评课, 教师不必从头到尾不分难易地分析一遍, 而应通过课前充分地调研学情, 找出学生普遍的易错点作重点讲析, 其他各题可略去不讲。讲评中尽可请学生质疑问难, 倾听讲述当时的思路, 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分析, 共同匡正错谬。再如高一高二的单元教学课或高三的专题复习课, 教师也要事先发放问卷调查表, 充分掌握学生在本单元或专题中的疑难点, 然后设法有针对性地解决。不要平均用力, 或搞讲座式的以我为主, “唯我独尊”。

3. 改变检测方式。

俗话说, 考考考, 教师的法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必要的考试。但以往的考试总是教师命题, 学生做题。对于实验班, 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脚, 尝试让学生自主命题。为减少学生的负担, 我们可采取分组的形式, 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命题组, 同一个命题组的学生共同研制一道试题, 若干个组的试题连同参考答案统一交给课代表, 再由课代表交给老师组卷、印发。这种命题形式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动脑动手能力, 又能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此外, 像阅读教学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检测。即在阅读完一篇作品后, 请学生为该篇作品设题, 学生互相修正补充答案, 教师只需与学生一道分享过程即可。这种放手教学的方式, 定能让学生乐学爱学,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4. 加强课外拓展。

登高才能望远, 融会才能贯通。语文教学只有把每一篇课文从单纯的语文课本中, 从繁琐的教参分析中解放出来, 放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去观照, 才能讲出课文的深层文化底蕴, 学生才能从中获得系统的、有生命力的知识, 最终才能达到提高能力、提升素质的目的。实验班的语文教学要尽可能往深处和广处拓展, 如在复习高考必考名著《三国演义》时, 老师除了事先设计好几道思考题, 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围绕这些思考题加以思考, 自行解决外, 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 如对央视“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品〈三国〉》进行鉴赏评价, 加以批判吸收。同样, 在复习《论语》时也可援引于丹《〈论语〉心得》的资料加以补充。在教学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课时, 可为学生推荐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等历史散文和文化散文, 从而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特点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此外, 每天坚持收看《新闻联播》, 周末收看央视《新闻周刊》等都是语文课向外拓展的很好方式。

5. 抓好“五个一”工程。

每天练一页楷体或行体书法, 每天背诵一首古诗, 每天记住一则名人名言, 每天阅读一篇精美的文章, 每周写一篇读后感, 这“五个一”工程应成为实验班学生的必修课。长期坚持, 学生必然收获甚丰, 益处多多。

6. 教会学生学会阅读。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 其视野必然开阔, 其志向必然高远, 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 多读书, 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 知识丰富, 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 执着的追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大量阅读是学生不断获取信息、开拓视野、积累经验、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渠道。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 区别对待, 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 轻骑剽悍, 所向无前。”简言之, 读书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精读, 略读, 浏览。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阅读, 鼓励他们博览群书, 手不释卷。通过长期大量的阅读, 使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地遨游, 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自在地奋飞。

7.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说:“语文就是思想, 语文就是生活, 语文就是你这个人。”美国教育学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也说:“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在实践中长见识, 增才干。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秘书长顾之川先生说:“在中学语文教育中, 文学社团活动已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他认为:“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形式,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将文学社办成培养各方面人才的摇篮, 已经成为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4) 由此可见, 组织建设好学生社团活动是对语文教学的一个很好的促进, 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也是对学生紧张的课内学习的一种有益补充。其他像宣传部、记者团、广播站、文体部、服务社等等, 都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尤其在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方面作用明显, 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当积极支持, 全力配合。事实上, 实验班的学生由于学习相对轻松, 素质相对较高, 兴趣相对广泛, 不少人从高一开始即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社团组织, 并持之以恒, 直到高三依然是社团中的中坚力量。这正是课内课外双丰收, 语文学习与社团活动相得益彰的体现。

总之,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只有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 充分尊重语文课程的固有规律, 以生为本, 大胆革新, 才能实现“让优秀学生更优秀”的愿望, 开创语文教育更好的明天。

注释

1 《福建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考简章》, 2010年11月福建省高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

2 于漪《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 《教育参考》2006年第6期。

3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2006年4月,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指导组。

上一篇:征集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英语学习的意义